更新日期:2010/12/06 10:44:42
學習次第 : 進階

宗義寶鬘淺釋

貢卻亟美汪波尊者

第 23 講

宗大師說:「首需廣大求多聞,中現經教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習,諸善回向於聖教,如此思惟成善願。」是說,身為佛弟子,就修學佛法的次第而言,先需具足清淨動機,設法認識、思惟世尊的教誡,依三藏而聞思;後由聞思了知法義而定解,確信佛法教義原為修行的指導教授,進而解行合一,日夜修心;最後,以此聞思修正法的功德,回向如來聖教久住世問,能令眾生直接、間接得到利益,依此思惟,即為妙善清淨正願。
此中,說明瞭學佛主要在於具足清淨動機,為依法調心而聞思修證教法,且作廣大回向。盡可能安立正法習氣與實修相應,二者應同步起行,才得以將所學作為修行指導。由於稍有修行,故不易墮落;同時,也因安立了正法習氣,來世即可接續相應。如此,對自身成就佛道,其正確性、圓滿性、相續性,有大説明。
因此,心中應建立為修而學、學而必修的見解,否則易成空談,殊為可惜。應由現前有能力之處起修,漸而改變身口意,並建立道體的整體認識,如是修學,將是無誤圓滿的學佛方式;只是致力於作義工等等法行,只能作為助行,實非主要,應如是知,次第修學。
正文:(p103+5)

以觀擇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

就是說以智慧觀察、抉擇究竟實相(指空性義)的量(指證或親證空性的心),即由此觀察抉擇諸法究竟實相的心,所找到的法,就是空性或勝義諦。
而此「觀擇究竟之量」,(是因為)觀待於其所量之事而成為「能觀擇究竟之量」這就是勝義諦的定義。例如:

瓶無自體。

同時,不但是由觀察、抉擇諸法實相的心所找到的法,且觀待於所量(指空性)或所找到的事物,彼能量可成為觀察、抉擇諸法究竟實相的心,這樣的所量即是勝義諦,如瓶的自性無。

勝義諦,從字面上解釋,分:

1.勝——指聖等持智;義指所緣境;諦——為真實不虛;勝義諦之義即為聖等持智所緣之境真實不虛,也就是空性,故勝義諦是指空性。

2.勝——指殊勝;義——是對境;諦——為真實不虛;勝義諦之義即為真實不虛的空性之義極為殊勝。因為緣著空性而證,可斷除二障,故極為殊勝。
補充,
如瓶的自性無即是勝義諦,又瓶的自性無也是自性無;換言之,空性也是空性(即空空一空性也是自性無)。勝義諦(空性)是所知品,是存在的法,不是沒有;但沒有實有,因一切法皆為名言有、自性無、勝義無。
勝義諦與勝義無的差別:
勝義諦——勝義,指空性是所知品,即諸法的究竟實相為空性,亦即一切法都沒有實有,但名言中有虛假如幻的有,此本始而有,非因緣造作的常法,即不生不來之法;空性、法無我、勝義諦同義,皆真實不虛。

勝義無——勝義,指實有,此不存在,不是所知品,因此,無此實有、無此勝義即是空性之義,或說,無彼勝義、空了勝義。
例如:桌子為虛假(因是世俗諦),桌子的空性是勝義諦(是真實的),桌子的空性也是勝義無、自性無(指沒有實有)。 如《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不但色法的究竟實相是色法的空性,而且色法的空性是建立在於色法上的,舍離了色法,也沒有色法的空性。

勝義諦的分類,同前。

勝義諦的分類,如前於中觀自續派已述。即勝義諦若廣為分類,有十六種空性,皆是基於所空境、差別事的不同而安立有十六種,其實空性本質無異。略分,有四種,即:1.事物空。 2.非事物空。3.自性空。 4.無性自性空。更為集攝,則是人無我與法無我。
在應成派,人無我與法無我皆為空性(空掉自性有),自續派則許人無我為人無我,法無我才是空性(空掉勝義有),這是二派不共之處。

此外,應成派主張:過去法、未來法和壞滅之法,都是(有作用、能生自果的)事物。
應成派主張:過去法、未來法和壞滅的法,都有作用。凡具有能生自果的作用者,稱為事物,如桌子的第一剎那有生第二那的作用。且應成派主張,法的三世為法的過去,如佈施後,成佈施業習氣,為佈施的過去。法的現在,如正行佈施時,為佈施的現在;法的未來,如未佈施以前,稱佈施的未來,此法的三世皆為假有。
例如:苗芽的息滅是事物,由苗芽為因,生起苗芽息滅的果,故「苗芽的息滅」具因果作用,也具生果作用,能引出另一法的成立;也就是,即使法壞滅後,法仍具作用,依業而言,稱為業息滅,即由業息滅而感果。事實上,業的息滅是有為法,是自性無的,會相續不斷。不論業滅或不滅都是緣起性空,有感果的作用,故為事物。
這是說,以應成派的不共觀點,認為業本身無自性,有生有滅,因此可相續不斷執取業種習氣,業的息滅也是有感果作用的有為法,故安立三世為事物,皆有能力感果。

應成派也承認外境,因為他們主張,能取所取異體。

應成派認許,凡量(即執境之心)乃觀待所量(指境)安立,所量也觀待量安立。譬如杯子是依著執取杯子的心所安立,執取杯子的心也是觀待杯子而安立。也因此,應成派認許有外境,心境是互為觀待而成立;若一方不存在,則另一方也不存在,亦即量觀待所量,所量觀待量。因內識與外境都是自性無,觀待成立,故名言中同有,自性中同無。
但在唯識派,所量依於量,量卻不依於所量,如執色眼識不是依於色,而是依於彼自證分而安立,諸法唯識所現,外境無。
(2)、有境
應成派主張:依假名所安立之處——五蘊或四蘊而假立我,唯此假立之我是補特伽羅(一詞所指)的事例;而且,補特伽羅全是不相應行。
應成派主張:「唯我」是輪回者——即三界有情皆依著五蘊(指下二界眾生所具)或四蘊(指無色界眾生所具)的施設處,假名安立我,此唯名假立的我即為輪回者或解脫者,其本質是不相應行法,非色法,也非心法。
此一假名安立的輪回者是自性無的,假名安立存在的法,去找找不到,找不到不是沒有,而是名言有,且有作用,可延續三世的輪回。

應成派不共說法:眾生的結生是由心識趣入母胎,由依第一剎那心識假立的唯我而輪回;因此,是在有情的「心識上」

假名安立「唯我」,此假名「唯我」的有情即是輪回者,也是解脫者。

知有兩種:量知與非量知。
認知有兩種:量知——即正確的認知。非量知——即不正確的認知。

量有兩種:現量和比量。

量——即證知主要境而不欺誑的認識。量分有兩種:

現量——即不需安立理由,直接引出證主要境不欺誑的認知心。

比量——即需安立理由,直接引出證主要境不欺誑的認知心。

現量有三種:根理量、意現量和瑜伽現量;

應成派主張:現量分三種:1.根現量。2.意現量。3.瑜伽現量。其特徵皆在不安立理由而證。

不承認自證現量。

因應成派不承許有自證分,故不承認有自證現量。認為心不是由心本身證成,而是以證境時的能力,即可順證心,如後來的回憶識,與之前已認識境的心,前後二心皆自性無,得以相續,可形成回憶,故不需安立自證分。
主張:有情生命相續之根識都是錯誤的的認知。

應成派認為,眾生位(指二障隨一的具心識者)相續的心,無始以來由受到無明習氣的染汙,都會顯現諸法本自實有、自性實有:所以認知事物的凡夫六識,含遍皆為錯亂識。眾生位,除了親證空性的聖等持智之外,皆屬錯亂識,如修菩提心時,因由無明習氣的所知障所染汙,也會現實有。

瑜伽現量有錯誤的和不錯誤的兩種;因為屬於無漏等引性

質的瑜伽現量沒有錯誤,而凡夫生命相續中現觀微細無常的瑜伽現量則是錯誤的認知。何以後者是錯誤的認知?因為它是屬於凡夫生命相續中的認知。
瑜伽現量,則有錯誤瑜伽現量和不錯誤瑜伽現量二種:

不錯誤瑜伽現量一指大乘聖道之無間道、解脫道,及無漏滅等至(是聖道為本質的緣空性的摩地、後得位的親證空性的心)、與親證空性的心隨眠時,此時皆不現實有、自性有。

錯誤瑜伽現量——指凡夫親證細分無常、粗分無我的瑜伽現量,為錯誤的認知,因彼所緣非空性,故為錯誤現量;亦即雖然親證細分無常,但此瑜伽現量仍會現諸法自性實有,故為錯亂識。
如此,凡夫雖也可得瑜伽現量,但非聖者道,是凡夫道,無法親證應成派的空性;以不是親證空性的心,仍會現諸法自性實有。
要言之,在應成派,有三種心為非錯亂識,即:
1.大乘見道位以上,親證空性的無間道及解脫道之聖等持智,為不錯亂。
2.大乘見道以上,後得位時的親證空性心的隨眠,也是不錯亂。
3.大乘見道以上,後得位中現行的親證空性心的等持智,也是不錯亂。
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凡夫的心識(如修皈依心、菩提心、大悲心)、非修空性的瑜伽現量、及無分別心的五種神通(因非由清淨正理安立,故為現量,非比量)等,都是錯亂識,因皆現為寶有故。

凡是「再決識」,皆是現量;

指已證再證之識,亦稱已決識,而且屬於現量,有分分別與無分別二類。顯然,在應成派,也有分別心為本質的現量,這有別於自續派以下的說法。
因為(初剎那)瞭解「聲非常」的比量,於第二剎那即成概念化的現量;
如由分別心證知「聲無常」的第一剎那心,是比量認知心——如:聲音有法(法),是無常(宗),以因緣所作故(因)。但在第二剎那時,彼證「聲無常」的心則成為以分別心(即概念之義),為本質的已決識(即已證再證的心),是概念化的現量認知心,即分別心為本質的現量。
持色的根現量,至第二剎那即成無分別之現量。

又如,執色法的眼識,第一剎那為顯現黃色的無分別眼識,為根現量,至第二剎那時,即成無分別心為本質的現量已決識。
問:為何已決識是現量?
答:因為已決識是已證再證的證心,證心必為量心,而證心只有比量與現量,比量必須是最初安立正理而證的證心,此顯然不合已決識的定義,故已決識為現量。
比量分四:事勢比量、極成比量、度喻比量、信許比量。

比量分四種:

1.事勢比量——凡以清淨正理安立的正確認知。如:桌子有法(法),是自性無(宗),以緣起故(因)。即以緣起正理之因相(諸法緣起有),成立桌子自性無的立宗。
2.極成比量——亦稱世許比量,如世人一聽到嫦娥宮殿時,即知是指月亮之義。
3.度喻比量——指以譬喻方式的推理而了知,如在繩上假名為蛇,表示繩之蛇,是依分別心在繩上假立為蛇而已,是假名安立而存在的法,則知其餘諸法亦皆如是安立而存在。

4.信許比量——指由聞思佛經論典法義後,而生定解的認知,如信許佈施得受用果報。佛因大悲心,是不妄語者,故所教說為聖言量。
此派主張:(一般人)在認知的物件上雖有錯覺,但並不妨礙對認知物件的瞭解;因為,例如瞭解“聲非常”之比量,在“聲非常”這個物件上,雖有(二顯及現似有自相之)錯覺,但此一比量依然瞭解“聲非常”
應成派主張:一般凡夫對所認知的物件,如「聲音無常」是由證而知的比量認知,對「聲音無常」雖依正理瞭解,但此凡夫的證心也顯現自性實有,故為錯亂識(以是現實有的心),同時,卻也是量心,因此善性為本質的錯亂識與量心二者可以同位。
凡是帶有二顯的認知,觀待其所現境相而言,皆是現量

二顯或名二現,指實有顯現與世俗顯現;凡帶有二現的認知,觀待所現境(指所量)而言,都是現量。

因為(例如)執“聲常”之分別心,觀待其所現(之“聲常”)觀念而言,仍然是現量。
例如,執取「聲音是恒常」的分別心(為顛倒心),觀待所現「聲音是恒常」的概念,仍屬於現量。事實上,聲音雖為無常法,以彼分別心識(能量心)執取聲音是恒常(所量境),已成顛倒,但觀待其所執境,卻仍然是現量。
若有一人,因個人的錯亂,顯現空中一個月亮變二個月亮,這樣顯現的眼識不是現量,是邪識,因如所現的二個月亮是不存在的,如夢中的夢境一般;但對彼有情的眼識而言,一月顯現為二月,雖為錯亂識,觀待於彼所知,卻是如實的證悟、瞭解,故仍為現量(指對該有情的眼識而言)。

凡是認知,皆能瞭解其所量;因為,(例如兔角雖無,然兔角一詞在思惟中所現)兔角之抽象概念(donspyi,總相)是持兔角之分別心的所量;又(如“聲常”雖無,然)“聲常”之抽象概念,是執“聲常”之分別心的所量。

應成派不共說法是,凡量(即執境之心)乃觀待所量安立(指境),所量依量安立;如兔角雖無,但兔角的概念或所現在彼錯亂認知的心上仍是存在。
凡心識於境之理,皆為量,凡心識含遍是證自境之量——如執取黃色雪山的眼識,觀待彼眼識而言,黃色雪山是存在的。

進而言之,如於一個月亮現為二個月亮的顯現,觀待眼識而言,是現量。於一個月亮顯現為二個月亮的眼識雖是錯亂認知,但此顯現對彼眼識而言,卻是如實證知,故是量。也就是說,於一個月亮顯現為二個月亮的眼識是顛倒識,但對於一個月亮現為二個月亮的顯現本身,是現量一一因為彼眼識是如實顯現出來,在眼識那方是如實顯現,故彼眼識雖是顛倒識,對彼所顯現,彼識也是現量——觀待眼識而言,如其而有。

2 、道的建立

(1)、道之所緣

此派主張:“補特伽羅能獨立之實體空”是「粗品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諦實空”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

即應成派主張:

粗分人無我——即獨立自取的我空,若只證此粗分人無我,並沒有能力出輪回與得解脫:因應成派不以獨立自取的我執為輪回根本,但卻為自續派以下認許,故依此而修,並非解脫道,不能破除人我執。
細分人無我——即沒有自性實有的我,證沒有自性實有的我,才能破除人我執。由此可知,四諦也有粗細分的建立。

(人、法)二種細品無我,是就空所依事(stong -gzhi ) 之角度而分,非就所遮(dgag-bya )之角度而分。
事實上,以應成派而言,不論是人無我或法無我,二者皆沒有粗細分的差別,指的都是沒有自性實有,只是所空境、所依俗、所緣不同而已:也就是,二無我皆指沒有自性實有的我,差別在於所緣境不同,於法上空了實有,為法無我;於人上實了實有,為人無我。
自續派認為,人無我是指沒有獨立自取的我,法無我則指沒有勝義實有的我。

在所依事——補特伽羅上,遣除所遮——真實存在(之執),就是細品補特伽羅無我;
就所依事補特伽羅而言,即物件為具心識者——遮除了所遮品自性實有的人我,證成細分人無我的空性,即於人上破實有。

在所依事——蘊等法上,遣除所遮——真實存在(之執),就是細品法無我。
就所依事五蘊或瓶而言——遮除了所遮品自性實有的法我,證成細分法無我的空性,即於怯上破實有。

細品補特伽羅無我與細品法無我,並無精粗之別,而且都是究竟的真理。
應成派認為,自續派以下安立的粗分人無我、與粗分法無我都不是空性;而且,不論是人無我或法無我,二者皆沒有粗細分的差別,指的都是人、法沒有自性實有,唯從所空境或所依事區分,十六空也依此而有差別。也因此,三乘聖者皆必親證沒有自性實有的人無我與法無我,才得三乘菩提果,差別只在於發心不同而已。要之,證二無我,即是證諸法的究竟實相。

如《金剛經》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之義,即三乘聖者皆需親證空性,表徵《金剛經》所說,為應成派的觀點。
補充:
應成派空性之義:
1.空性是名言有、自性無。

2.空性是依緣假立,如桌子是依著桌子唯遮實有那一分,安立為空性,也唯名言而安立,是以分別心于施設處上,予以名言假立的法,故空性也是名言假立,是唯名有。
3.空性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是至高、無上法性,如無常是有為法的實相,卻非究竟實相;空性也是真實的,但並非實有,此即是空性的空性、空性的實相,《大寶積經》說:「寧起我見積如須彌,非以空見起增上慢」就是這個意思。質言之,空性是勝義、是真實、是實相,但空性不是實有,也不是沒有,即空性也是名言假立。
佛經說:「不見為最勝見。」——是說,在彼證心上不見世俗諦,即是見到世俗諦的空性;這是特指在親證空性的心為本質的聖等持智時不見任何世俗之法,表示見到法的空性。於此,並非否定世俗諦,而是在親證空性的心上不見世俗諦法,

此即能見彼自性無,現一切法為自性空的本質,此為最殊勝之見,即不見而見;而後得位時,則又見而不見,即見世俗諦實有,但不執為實有,如所現而不成立,現空雙聚。

如大熱天走在路上,看見陽焰,陽焰看起來如水一般,但它是幻景而已,實際沒有水。諸法也一樣,由心現為自性實有,卻無自性實有,這就是如幻,現實有而沒有實有,現空雙聚。如幻的存在,才是諸法的真相。誠如密勒日巴尊者證道歌:「無有能修無所修,無有地道無修證,無有佛果無佛身,無有智慧無般若,因此涅槃不可得,無非名言假立耳。」

至於二我執的生起次第,依格魯派祖師說法,即:

1.由法我執生人我執——龍樹菩薩《寶鬘論》說:「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我執故造業,依業複受生。」是說,眾生由法我執(指緣五蘊),而生起人我執,由此生起非理作意分別心,而生煩惱,造業,輪回不已。宗大師《正理海大疏》也說,輪回由業生,業由煩惱生,煩惱由非理作意生,非理作意由無始習近貪執各種法實有的戲論生,此實執戲論乃由修空正見而遮斷,當盡除一切煩惱、戲論時的心的空性,即名涅槃。

2.證二種無我的智慧的生起次第與證悟次第,是先證人無我,因攸關個人離苦解脫,較適合先證悟,後證法無我,但若圓滿證人無我,則之前需先證法無我。
3.二我執的斷障次第,則是在二乘阿羅漢或大乘第八第時,同時根斷二種執著。
應成派三解脫門的安立——不論是有為法或無為法皆有三解脫門的安立,且必須證得應成不共的三解脫門,才能出離輪回;也就是從諸法的本質、因、果之上,而去證得無自性。例如,以有為法的苗芽安立解脫門,如下:
空解脫門——即苗芽的本質是無自性。

無相解脫門——即苗芽的因是無自性。
無願解脫門——即苗芽的果是無自性。
何謂現空雙運?
應成派主張諸法由空性顯現緣起,由緣起顯現空性;也就是,一切法無自性(指陸空),但有損益作用(指緣起)。宗大師於《三主要道》說:由空性遮除自性實有的有邊,由緣起遮除根本無的無邊;但此中特以緣起之理而遮除有邊,何以故?以諸法緣起有故自性無,即以緣起而遮除自性有;又以空性之義故緣起有,遮除無邊(斷邊)。既然諸法如上說自性無,即需觀待因緣,表示不能自主自有,不是本自具有;但也不是完全沒有,是依緣而有,依緣即有,此即為現空雙運之義。
龍樹菩薩《中論》 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是為假名,亦為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說:「任因緣所生,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去亦不來,不一亦不異,展寂滅戲論,圓滿諸佛說,敬禮彼善士。」《六十正理論》說:「為應以何法,能斷諸生滅,敬禮釋迦尊,宣說諸緣起。」又說:「任由生與滅,由此理成論,說為是緣起,禮敬彼能仁。」

《七十空性論》說:「以諸法性空,故佛說諸法,皆從因緣起,勝義唯如是。」《回諍論》說:「任由空緣起,為中道同義,殊勝說無匹,敬禮彼佛陀。」《不可思議贊論》說:「任彼法緣起,說為無體性,等智不思議,禮敬彼無喻。」——如上所述,在在說明瞭緣起、中道、性空皆為同義,並成立了現分緣起與空分性空的雙運道。
因此,緣起與性空互相成立,可說諸法依緣起而有,故沒有一法不需觀待因緣即可成立的自性有,從緣起證成空性義;反之,由於諸法自性空,故沒有本自而有的自性實有,需觀待緣起假立而有,從自性空證成緣起有。
要言之,任有自性,即非緣起;既無自性,緣起成立。無一非緣起之物,故無一非性空之物;或說,應由勝義而見因果,應由世俗而顯勝義。
緣起性空的道理深廣,法的存在必是緣起的存在,但不含遍是空性存在。如瓶是緣起有,瓶的空性也是緣起有,二諦皆是緣起有,但瓶非空性本身;如此,顯然緣起有範圍較空性為廣,空性只安立為勝義諦。
凡存在的法,有緣起的世俗諦,必然有空性的勝義諦;反之,有空性的勝義諦,必然有緣起的世俗諦;也就是,在一切法上,緣起與性空(指法的法性)是名言中同有,自性中同無;二諦皆是緣起假立,也是沒有自性,皆是自性空。如瓶一成立,瓶(指法)的空性(指法性)即成立,法與法性二者不等同,但必是互為觀待而成立。
又如《心經》的色不異空,是說色法的本質(指法性)即是空性,之外再無其他;空不異色,是說空性即是色法的本質,之外再無其他。也因自性空的緣故,故一切的作用、一切因果悉得合理成立。雖然緣起不等於性空,但是在同一法上,緣起與性空二者本質為一。

問答:
1 .勝義諦,從字面上解釋,分那二種?
2 .勝義諦與勝義無的差別為何?
3 .《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何解釋?

4 .以佈施為例,應成派如何安立三世?
5 .在應成派,量與所量如何觀待?
6 .應成派的唯我之義為何?
7 .何謂應成派的不錯亂瑜伽現量與錯亂瑜伽現量?

8 .應成派的比量分那四種?
9 .應成派二無我的定義為何?
10 .如何解釋,佛經說:「不見為最勝見」之義?

11 .如苗芽有法,它的三解脫門如何安立?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