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22:36:37
學習次第 : 進階
宗義寶鬘淺釋
貢卻亟美汪波尊者
第2講
《 宗義寶鬘》作者貢卻亟美汪波尊者,是十八世紀教證雙全的藏傳格魯派祖師。本論言簡意賅,雖不廣大,但也已將四部宗義的基、道、果的建立合盤托出,當能成為深入教法的種子或基礎。如水來自於雪山,佛法來自於佛說,不論學習何部經論,皆需有其清淨傳承與師承。
個人的學習傳承師長,是現今印度達蘭莎拉辯經學院老師嘉措格西,是一位德學兼具的具相師長。 個人自知鄙拙,所知有限共同研討,若有誤失是個人過咎,自應懺悔;若相順佛說、符順師意,則鹹歸師長恩澤。
格魯派三大寺學習《 現觀莊嚴論》 ,歷時五至七年,之前得先學習現觀七十義、地道功德及宗義建立,由此可知學習宗義是深廣佛道的基礎。
對於宗義教法,如實了知四宗,以及如何安立基、道、果的修習之理,是攸關修行的。經由學習宗義,能知佛三轉*輪的內容與意趣,也能廣大建立佛教知見、認識整體佛教輪廓,並指導修行,邊學邊修,解行合一。安立清淨動機、目標純正的學習正法,其實也是護持、弘揚正法之義,這是有福報的。 固然外在的教法乃由三寶執持成辦,但最重要的,是內在教法—指內心的功德—應致力於真實心生起法的功德,解行合一而學。
正文:(P27+1)
第一章禮贊及序
( 一、贊佛)
禮贊:即以贊佛功德而贊佛,作者乃是為了累積廣大福報,去除造論障礙,如期完成,究竟則是為了自身亦得成就佛果,故作禮贊。
稀有二資糧雪山,
稀有,指大乘殊妙的福慧二資糧極為殊勝(以具相菩提心攝持);資糧,喻如雪山,即成佛的因緣、方便、能力。 以果位功德圓滿,故因位功德圓滿。基於佛果是色身(由圓滿福德資糧)、法身(由圓滿智慧資糧)圓滿,所以菩薩道的因位時,必須累積相順的福慧二資糧。佛的前生,乃以三大阿僧祇劫,歷經大乘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有學四道,累積二資糧—最後成就佛果的無學道)、十地,即從初地至第十地,以方便智慧互相攝持,而成稀有二資糧的雪山。 要之,初發菩提心,中積二資糧,最後成就佛果。
因悲融成水;
融成水,即將雪山融成水。 佛因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不舍有情,不住下劣涅槃,亦即在道位時,以悲智雙運圓滿融化與增長二資糧的雪山,直至成佛。 誠如有說:眾生為煩惱所系縛,二乘為我愛執所系縛,諸佛菩薩為大悲心所系縛。
匯于任運法身地,
指以此大悲功德水,圓成佛果,即是彙聚于任運的法身之地,等持與後得同時任運俱成,等後一味,一直安住等持中,而任運度化眾生(佛因二障斷盡,一心同時親證二諦,等後一味,菩薩則需等特,後得輪替)。
流出四宗河,
即佛在等持法性之中說法,依三轉*輪流出四宗河(四宗:即有部、經部、唯識宗、中觀宗)。喻如資糧雪山依大悲融成水,任運流入佛地而說法,形成四宗河;也就是說,資糧圓滿、障礙悉斷的佛智,於等持中依大悲心無間利他,宣說三乘法藏,由轉*輪的法水導出四部宗義之河。
佛業浪濤聳天際,
佛行事業有三,即身、口、意的利他事業,如浪濤廣大無邊際。
1 .身事業:如佛一毛孔,可現行十方諸佛菩薩、二乘及所有眾生的法行;如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能令眾生觀不厭足、見者有義等。
2.語事業:即以六十支妙音,宣說方便、究竟教法,以此為主要:佛教的住世以語事業為主,若語教衰,則佛教衰。
3.意事業:即悲德(大悲心)與智德(佛智),佛的大悲心任運俱成,大智慧遍知一切,悲智無間如日光,遍入眾生心海中。
外道心畏懼;
即佛具四無所畏,如佛於大眾中說法無畏,佛教法行事業廣大無邊如日光,外道則如螢光,為其映蔽、遮破,無法抗衡,難以安立。
以說贊佛功德,即初發菩提心,中積二資糧,後成就佛果,後以大悲心宣說三乘教法、安立四宗—即以法身等持中宣說教法,導出四部宗義的建立。佛的身口意事業,任運俱成趨入一切眾生心海中,利益有情廣大無邊,讓外道之相似法潰敗而退失。
能王清涼池畔龍—
能王是指大能仁,即凡能自主,不依他師、他教而圓滿宣說四諦等真理者,即為大能仁。僅佛具此能力,喻如清涼池畔之龍王。
百萬佛子勝。
佛是百萬菩薩的勝王(百萬喻為數多,非指定數),是一切菩薩之父,最為超勝。
補充:
一般說法有三種方式:1 .以經論為依據(圓滿支分) 2.以正理安立(堅固)。3.依實證經驗而說(最佳)。 這之上,才說公案傳記,並善巧比喻。
(二、贊傳承祖師)
敬禮補位彌勒無能勝,
即敬禮執持佛廣大行道次第的代表者彌勒菩薩(《大般若經》隱義現觀次第教法的執持者)。十方諸佛慈悲功德的代表與外顯即彌勒、觀世音菩薩;補位,即一生補處。以藏傳而言,彌勒是佛,菩薩相是示現,且將是賢劫千佛的第五位導師。
佛智總集文殊妙音尊,
總集十方諸佛智慧功德的外顯者,即是文殊善薩,執持佛深觀見道次第(《大般若經》顯義空性次第教法的執持者)。
世尊所記龍樹及無著,
即世尊入滅後四百年龍樹菩薩降生、九百年無著菩薩降生於人間;龍樹與無著二位菩薩分別是中觀宗創車軌師及唯識宗創車軌師,蒙世尊授記弘揚深廣二道教法。
一般授記有四:1 .證果授記。2 .成佛授記。3 .弘教授記。4 .出生授記。
補充:
創車軌師需具五種條件:
1.為人道眾生。
2.得佛授記。
3.有自主能力如實解釋佛說密意。
4.依經教正理,破他宗立自宗。
5.佛陀教法初於何處衰微,則後於該地復興。
如龍樹菩薩將中觀教法恢復,廣大宣弘,是中觀宗創車軌師:無著菩薩則將佛第三轉*輪的唯識宗義如實恢復弘揚。
最初創軌與後來執持不同,執持是認同、宣說、廣弘、隨行之義。
第二佛陀父與子三尊。
第二佛陀,指宗喀巴大師;父,指宗大師,子,指賈曹傑與克主傑尊者。 這裹特別禮贊格魯派的主要中興祖師,除了憶念祖師恩澤,也表示有其清淨傳承與師承之義。
(三、修學宗義之理由)
若達宗義將見內外教義諸差別,
即若能深入通達內外道宗義共與不共的差別—所謂通達,不但依聽他說而知,並且自內思惟、安立理由而知,是由思慧了達內外道宗義的差別。
諸碩學前能持最勝善說之原則,
如是,則能在諸智者、博學者前無礙的執持、守護、弘揚諸佛最勝善說的原則與建立,以具相清淨的見與行,與智者互為研習增上,依此對所學教法易於掌握其純正性(根本因)、圓滿性(圓滿因)。
一般學佛目標有三:: 1.博學。 2.梵行。3.善良。
公正之士樹起絕妙美譽之白幡,
由於依教理了達宗義,執持、安立佛的最勝善說,智者歡喜,故具有正住、具慧的有情必然樹起絕妙美譽之白幡,廣為讚歎。
智者熟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義。
智者能了達內外道宗義及內道宗義之間的差別主張,例如 :由三轉建立四宗、由四宗安立三乘修道證果之理;依于宗義,亦得遠離邪見習氣,不人邪見,安立正見習氣,導入正見。因此,一位具慧智者,誰不勤辨修習宗派真義呢?
(四、造論誓言)
為令同易受持
即為令與我同輩的具善根福德者,易於一起執持宗義教法,理解三乘修要之理,乃以具足成就自他二利的意樂而令有
緣者同來受持。
故集聖賢諸雋語,
因此,先由廣聞,後以慧攝,依于教理宣說具足清淨傳承的聖賢善說。為何需予集攝教授?因根器較鈍,無力廣學,故需集攝而說。
宗義撮要今當說,
亦即乃將諸佛菩薩宗義教授的善說要義,智慧集攝,言簡義賅,依利他性的悲心而作宣說。
明達志士請恭聽。
即勸勵聽聞,諸具善根福德的明達智者,為了獲得清淨圓滿的見修行果,祈請恭敬聆聽,受持宗義教授。
複次,不眷顧現世名聞、利養、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脫的人們,應該在瞭解清淨的無我正見的方法上努力。
凡緣著今生的利益、不為來世,即名現世(或指為了廣增自己今生的利益、八風、為人恭敬,動機不清淨而行)。一心追求解脫,指一心厭背三有苦、希求解脫樂者。
解脫之義:即以精進心生對治道而斷盡心垢(二障隨一)時的心的空性或滅諦功德。得解脫果,應具出離心,方便則是勤修以福德資糧攝持的無我正見,故需通達無我正見。
二乘道的關要有三
1.根本因是出離心。
2.解脫道是三學。
3.解脫果是二乘菩提。
因為,如果缺乏深奧的無我見解,無論如何修習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
因為無我正見是正對治、 根斷輪回根本無明的主因,所修之道即以福德資糧攝持,圓滿修證無我正見。 慈心、悲心和菩提心雖極殊勝,但因行相與無明不同,無以正對治無明,僅能壓伏或少分對治;相反的,證無我智慧(執取無我)與無明心(執取有我)二者是執持方式正相違,是能損(能對治)、所損(所對治)的關係,因此得依證無我智慧對治、根斷無明—不過,若單修證無我智慧也不能解脫成佛,必須以不離修行支分(福德資糧)—即慈悲心、菩提心等為助伴,福慧雙修才得以解脫成佛。
補充:
寂靜無二門:指證空性慧:成佛無二門:指菩提心。
這些話,至尊宗喀巴也曾經說過:若無通達實相慧,雖修出離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本,故應勵力悟緣生。
若無通達實相智慧(證悟,得依正理安立,隨順定解而證 ,對治無明),雖生出離心(摧滅對今生,來世的貪著)與菩提心(摧滅自利心及我愛執),因行相不同,也不能斷三有根本。《四百論》說:斷無明,能斷一切煩惱;斷一煩惱,不能斷一切煩惱,所說之義相同。 出離心是基礎,菩提心是根本(如父,成佛根本因);由不共菩提心攝持,修共道般若智慧(如母),則成就佛果,可知證空性的重要性。故應安立緣起有的正理遮破自性有,成立自性無而證空性。上說是依宗大師《三主要道》的教說安立。
補充:
如寂天菩薩於《集學論》說無我見,即:
1.先安立諸法都有一無欺誑、不可抵賴、不可否認的存在(即緣起有)
2.由於因緣不同,故多有森羅萬象的差別緣起法。
3.以緣起的關係,所以諸法的究竟本質為自性空。即先安立緣起有,再說自性空,若先說自性空,易成斷見。
為了斷除歧見,
即為斷除增益見。歧兄,指增益見,是斷見與常見,主要是指外道見解,因為外道不認同緣起有、無我見、不證細分無常。
確立「無我」的精粗層次,
即以內道而言,無我見地,有粗細分差別,如人無我、法無我及其證心,各宗派都有不同安立。基於所遮品有粗細分,所以無我及其證心也有粗細分,因唯遮我(破除所遮品之我,因所遮品之我本不存在)才能安立無我。遮破,即依正理證成其本不存在、本不成立—能予以正理遮破的,必是本不存在的;相反的,能予以修道斷除的,必是已存在的障礙,即存在之法才可以斷,以福慧雙修而斷障;斷障之前需先證成無我存在、實有的我不存在,因障礙是顛倒執取諸法為實有者,不知諸法是緣起有的存在、是自性無的存在、是名言有的存在。四諦也是如此,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皆于名言中安立,勝義中無微塵許的四諦安立。要之,由於根器不同,我與無我、無明與證無我的心有粗細之分,也由此導出三乘四宗教法。
茲賅攝(印度佛教)內外宗派之教義,並略說如後。
即上說為宗義概說,後再略述。
總攝而言:
1.由贊佛智,大悲說法,安立宗義見地,行佛事業,屈伏外道,以此功德而贊佛。
2.佛所宜說深廣二道的道次第,善予執持弘揚者為彌勒、文珠、龍樹、無著等菩薩及宗大師父子三尊,緣彼禮贊。
3.智者需有能力宣說真理,因此需學宗義,此乃攝要而說。
4.特以欲求解脫者,必須力求清淨的無我正見,如宗大師所說。又,於生活中需以緣起觀、空觀、如幻觀面對困境,以三輪(造業者、受業者、業本身)體空(本體自性空)、及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的見地行一切善行。
5.欲求瞭解粗、細分無我見地,必須依次認識宗義教理。
第二章總說佛教及外教之宗義
內外道宗義的差別,基本上 ,安立為內道宗義的基木條件有二:
1.佛教宗派見者於見上必須承許四法印—1.諸行無常。
2.有漏皆苦。 3.諸法無我。 4.涅槃寂靜。
2.行上具有皈依心—即由修習皈依,一切時處皆有三寶,生起強烈的依止心、淨信心,為皈依之量。
又,凡夫與瑜伽師的差別有四:
1.凡夫求世樂、瑜伽師求法樂。
2.凡夫見地庸凡、瑜伽師見地殊勝。
3.凡夫重今生、瑜伽師重來世。
4.凡夫不承許四法印、瑜伽師承許四法印。佛教徒末必是宗派見者(因有入道與未入道、許不許四法印之差別),下士夫則含遍非佛教宗派見者(因下士道不說四法印)
三乘行者皆需同修四法印,尤其也有先證無我或空性再發心的。 在此,順便一提利根者的發心之理,利根者為何先證無我或空性再發菩提心呢?
菩提心是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心王,以利根者而言,所要成就的無上菩提果是否存在,必先予厘清,即心中先懷疑菩提心可否發起、佛果是否存在、佛果可否證得;若存在,則如何以正理安立?
成就佛果,以大乘而言,必圓滿福慧二資糧、斷盡二障,才能成就。於此先需確知二障之義:煩惱是煩惱障,煩惱習氣是所知障。上說能得無上菩提果位,必斷二障;煩惱習氣可斷,因煩惱可斷—因煩惱可斷,煩惱所安立的習氣亦可斷盡;煩惱可斷,因無明可斷;無明可斷,因能生起證空性的智慧,依次修習,可斷無明;同時諸法本質都是空性的存在,所以空性是可證的。故往前推,諸法實相即是空性的存在,因空性可證,故能生起證空性的心,能斷執諸法實有的無明心,無明斷則煩惱斷;煩惱斷,則煩惱習氣可斷,因此二障可斷,所以佛果是存在的:既有佛果可成,所以應該發心。
上述是利根者(隨法行人)的道次第,即是具足大悲心之上,先證空性,再發菩提心,亦即利根者必先證成有無上菩提果,才發心為利有情必成佛(因有佛果可成)。鈍根者(隨信行人)則先生起大悲心,發菩提心,再證空性。
問答:
1 .何謂內在教法、與外在教法?
2 .何謂五道?
3 .佛行利他事業有那三種,其中以何種為最主要?
4 .眾生、二乘行者、諸佛菩薩各為何所系縛?
5 .佛的身、口、意事業,以何方式遍入眾生心海中?
6 .一般說法的方式有那三種,以何最佳?
7 .授記有那四種?
8 .創車軌師具何五條件?
9 .如何對治、根斷輪回根本無明?
10 .何謂寂靜無二門?
11 .何謂成佛無二門?
12 .內外道宗義見上、行上有何差異?
13 .凡夫與瑜伽師之差別有那四種?
14 .利根者為何先證空性,再發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