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06 17:48:53

宗義寶鬘淺釋

貢卻亟美汪波尊者

第 16 講

唯識宗分真相與假相唯識派,真相唯識派內分三小派,基本上雖主張諸法唯識所現,但有三類學者對這三小派各持不同觀點,第一類學者——即如前說,主要是由心識認知外境時,所生起的外境與內識的數目而安立三小派的。

正文:( P79+5)

以下為第二類學者的主張,即由心識認知外境時,依內識與外境的體性的異、同而安立三小派。
種欽· 雷巴桑布和班禪· 索南劄巴等人說:「取名“能取所取等數派”,是因為他們主張:持花紋眼識所見青、黃二色異體;同樣的,持花紋眼識上也有許多(與青、黃相對應的)異體眼識

種欽,是大秘書之義;班禪,是大學者之義;索南劄巴,是福稱論師,為格魯派祖師。他們,指真相唯識派;異體,即不同顏色不同體。之所以稱為能取所取等數派;是認許各各不同能取(即有境——能認識的心)與各各不同所取(即境——所認識的境)二者各俱為異體(即體性為異)。換言之,能取的眼識所見的青、黃色各為異體,如是,所生執取青、黃色的二種眼識也為異體。雖然能取、所取都是心體習氣所現(唯識所現),外境無,但許外境無的不同色法和不同內識皆各為異體。

取名“半卵對開派”,是因為他們主張:雖然總的說來,青色和持青色眼識二者都是心識的本質,但二者是異體的。

即青色的外境和執取青色眼識的內識,基本上是唯識所現(心境同體),但內識與外境二者卻是異體。而事實上,若許心境為同體,應是青色(相分——外境)、持青色眼識(見分——內識)、自證分(證成見分者)三者皆同體、同時、同位而有,此卻又主張心與境二者異體,似乎有待商榷。

再略予重述。二取空見(即心境同體),在唯識派,是菩薩的主修品,即二取空皆為心識(能取)與外境(所取)的究竟相(法我我),並無離識體而有的外境,由此成立諸法唯識。也就是說,由往昔能見眼識所造的業習氣安置於識上,遇緣成熟,一分現內識,一分現外境,故為心境同體、唯識所現、外境無。

取名“雜無二派”,是因為他們主張:花紋上的青、黃二色同體;同樣地,持花紋上青、黃顏色的二種根識也是同體的。」

是說,花紋上的青、黃二色同體,如是而生起執取青、黃二色的二種眼識,也是同體。

由上可知,第二類學者主要是從所現境色與生起執取境色的眼識各各是否同體,而分三小派。

問:一般說相分、見分、自證分,三者是否同一組的同體?

答:所見外境如青色為相分,執取青色的眼識為見分,蒙受執取青色眼識的眼識自證分三者皆為同體——此即為同一組同體。由於不同相續及遇不同境,故而甲有情的眼識與乙有情的眼識能先後生起,也能同時生起。儘管如此,也不能認為甲有情的眼識與乙有情的眼識為同體,以不是同一組的相分、見分與自證分故。

問:能否同時生起二種心識呢?

答:佛經說,對同一所緣,執持方式正相違的二種心不能同時生起(如慈心與嗔心),除此之外,能同時生起二心,如看電視畫面時,能同時生起執取不同顏色的眼識,此諸不同眼識並非同體。
以下為第三類學者主張,是從生起心與境的時間為頓成或前後而分三小派。

《大宗義》一書中說:「取名“能取所取等數派”,是因為他們主張:持花紋的眼識見花紋時,與花紋上青、黃等色數量相等的同類識頓時生起。
這是說,安立為能取所取等數派,是因為主張執取花紋的眼識見青、黃等色時,境上提供了青、黃等色,依此,執取此諸青、黃等色的同類眼識同時齊生,亦即多識同時頓起。

取名“半卵對開派”,是因為他們主張:青與持青眼識二者,就其生成的時位來看,二者一前一後;然而就識緣境(一剎那)的時間來看,二者是同體的。
意思是說,雖然心境同體、唯識所現,但就生起時間而言,是先現青色,後生執取青色的眼識,即心與境一前一後。——然而,當識緣色之外境的那一刹那,心境是同體。

取名“雜無二派,是因為他們主張:持花紋的眼識見自境(花紋)時,與境(花紋)上青、黃色數相等的同類識並不頓時生起;唯獨持花紋(總相)的眼識,是持花紋上青、黃等色的根識。」

不頓時生起,是指漸次而生。是說,當執取花紋的眼識見自境花紋時,如其境上有青、黃等色,如是也生起執取彼等諸色的眼識,但此多種眼識並不頓時生起,而是漸次生起。

上述三說,何者較妥,請自(抉擇)受持。

上述為三類學者對安立三小派之義的不同主張,其一依數個上說,其二依體性上說,其三依生起次第上說。關於真相唯識派內分三小派的三種說法,何者較為妥當、合理,當各自依正理定奪受持。
能取所取等數派又分為二派;一派主張八識,另一派主張六識
是指能取所取等數派又內分二派,即主張六識與八識的二派;即主張八識的,是指在六識之外還有與彼異體的第七識與第八識。一般通稱,隨教行唯識派主張八識,隨理行唯識派主張六識。

雜無二派也有兩派;一派說六識,另一派說單一識

雜無二派,也內分二派,即:1.主張六識。2.主張單一識,後者類似有部某一派的說法,即只有一個心識,而此心識透過眼根見色,即成眼識,透過耳根聞聲,即成耳識,以此類推。也因此,六識同體,總稱為單一識。但事實上,此說頗為牽強,因六識必是體異故。
甲二、假相唯識派
假相唯識派分:有垢(dri bcas-pa )和無垢(dri med -pa )二派。
假相唯識派分二,即“有垢派和無垢派。
有人說:「因為一派主張‘心體受到無明習氣的垢穢所染汙,所以稱為有垢派。
即有垢派之義,是認許眾生心體已受無明染汙,並非本自清淨。——但實義上,眾生心體本自清淨,因為就像灰塵若是明鏡的本質,則成去除灰塵的同時也當去除明鏡一樣;若心體已具無明習氣染汙,則同樣變成滅除無明及無明習氣的同時也滅除了心,等同無心,如此就沒有佛、不能成佛了。
另一派主張:心體絲毫不受無明習氣的垢穢所染汙,所以稱為無垢派。」
無明習氣,指所知障。 唯識派的無明指人我執——即獨立自取的我執,障礙證得解脫。 法我執——指執著能取所取異體、及遍計所執自相有,由此執著而障礙成佛。此說即與上述相反,故稱為無垢派。
由心體受不受無明習氣染汙,而有四宗對佛性的不同觀點:

(一)有部、經部並不安立佛性的名言,而稱為四聖種,即:

1.隨得飲食而知足。2.隨得衣服而知足。3.樂於修行。4.樂於斷障。

(二)在唯識派,佛性指眾生的無漏智種子,此亦名自性種性,為不相應行法,隨增種性則亦名習所成種性,乃經由後天依止善知識,聞思修習正法而得令自性種性覺醒與廣增,終至成佛。同時又許究竟三乘,因此眾生未必皆能成佛。

(三)中觀宗則認為,佛性即總的心的空性或善心的空性——在眾生位,即是具垢真如;離垢真如,則為佛的法身,不名佛性。同時,心垢不入心體,心體不染心垢,因心自性清淨光明故。而且這也是透過證悟與覺醒佛性的方便,生起證心的空性的心,修道斷障;因心本是無自性的本質,而得合理安立隨順緣起的修行;又因心垢不入心體,故心垢是忽爾的客塵,因此可予完全滅除,乃至成佛。
也有說:「因為一派主張:佛地雖離無明,但仍有錯覺,所以稱為有垢派。
所謂佛地雖離無明,是指佛已斷盡二障,雖然如此,卻又認為佛仍有顯現外境有的錯覺。唯識派認為諸法外境無,若現外境有,如所現而不成立,即是錯覺,所以稱為有垢假相唯識派。

另一派主張:佛地已離無明,也沒有錯覺,所以稱為無垢派。」

所謂無垢,是指佛地已斷盡無明或法我執,故沒有現外境有的錯覺,即謂無垢假相唯識派。
若如上說,則眾生位——含第十地菩薩——皆屬有垢,因為聖者菩薩即使聖等持智時親證法無我,但在後得位六識仍會顯現外境有,以尚有俱生法我執及無明習氣故。
上述真相與假相唯識二派,除了認許凡夫根識顯現粗分外色有否為無明習氣染汙有所諍論之外,另一差別是,真相唯識派承許究竟三乘,即二乘阿羅漢在無餘涅槃時如聲聞部許為斷了心識續流,而佛聖者則未斷,以報、化二身不斷利他故。又認許三乘有各個決定種性,即以眾生無始以來而有三種不同種性,而有三種不同勝解,而有三種不同正行,而有三種不同證果,因此眾生不定成佛;不定種性則可回小向大。假相唯識派承許究竟一乘,即二乘無餘阿羅漢並不會斷了心識續流,只斷苦集二諦,後又回小向大,彼無漏智則一直延續到成佛。

唯識宗又分:隨教行唯識宗和隨理行唯識宗兩派。隨教行是尊奉《瑜伽師地論》的唯識宗派,隨理行是尊奉《七部量論》的唯識宗派。
《七部量論》的緣由,據克主傑仁波切說,陳那論師造《集量論》,共有六品,法稱論師依其意趣造《七部量論》,主要三論喻之如身,即廣者《釋量論》有四品,中者《量決定論》有三品,略者《正理滴論》未分品;其餘四論喻之如四肢,即:《因滴論》、《辯諍正理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論》。

關於唯識宗的分派,雖也有說假相唯識派即隨教行,真相唯識派即隨理行;但是章嘉大師《宗派須彌莊嚴論》則說隨教行唯識派與隨理行唯識派,每一派皆各內分:真相派與假相派的隨教行及真相派與假相派的隨理行。
此中,法稱論師為隨理行唯識派的主要祖師,主張六識;無著菩薩是隨教行唯識派的主要祖師,主張八識。

三 、釋名

因為此派倡言:一切法只是心的體性而已,所以稱為唯心宗(Sems -tsam -pa , Cittamatrins )或唯識宗(rNam-rig - pa ,Vijnanavadin)。
即因主張一切法只是心的體性而已,唯心體習氣而成立,外境與執取外境的內識同體,故名唯心宗或唯識宗。

以杯子為例,只不過是依心體習氣的近取一分,而成立-不可說的杯子,為何不可說呢?因為此一杯子既不是眼識本身,不是如所現外境有的杯子,也不是先識而有,是故為一唯識而有的不可說的杯子。
又,此派從瑜伽行的觀點確立修道的實踐(次第),所以也稱為瑜伽行派(yogacarins)。
瑜伽,意即真實相應,廣義是指內心真實相應正法。唯識宗也從瑜伽行的觀點而確立修道次第與修道之理,故亦名瑜伽行派;瑜伽行派之外的大乘宗派或體系,即中觀行派。要之,唯識宗、唯心宗、瑜伽行派三者異名同義。
若從幾分說的觀點,唯識派又分四家:
1.安慧論師主張諸法唯識,主要是能現心識的見分,即一分說。
2.難陀論師主張相分與見分,相分是外境,見分是內識,即二分說。
3.陳那菩薩主張除了相分、見分之外,還有自證分,即三分說。
4.護法論師主張在相分、見分、自證分之上,再加上一證自證分,是證成自證分存在的識,即四分說。
對此,應成派主張,主要成立相分與見分即已足矣;同時,意識只安立六識即可,不需安立八識,以六識對六塵,必須心境數量等同故。
綜言之,各宗對於如何成立諸法之理,有極大的差別:

有部、經部——諸有為法依業感果,並由實體有的微塵或剎那續流累積而有。
唯識宗——諸有為法依業感果,同時也是唯識體所現。

自續派——諸有為法依業感果,並由不損心所安立。

應成派——諸有為法依業感果,但亦唯名假立而有。

四、主張
甲一、根的主張

主要指二諦、三性三無性的建立,法源來自于《解深密經》。

(一)、境

唯識宗主張把一切所知概括為三性,因為他們主張:一切有為法是依他起性,一切法性是圓成實(性),其餘諸法是遍計所執(性)
一切所知,指存在的法。這是說,每一一法都可成立三性三無性,譬如瓶是瓶的依他起,以是唯依與自體異的因緣聚合而生故;分別心緣自境之瓶而假立瓶名的那種概念、增益一分,是瓶的遍計所執,以是由分別心與名言予以假立故;遮破瓶的遍計所執自相有或二取異體,是瓶的圓成實性,以是遮破法我所遮品的本質故。此中,依他起生無自性性、遍計所執相無自性性、圓成實勝義無自性性,是即三性三無性。

問:為何成立三性三無性呢?

答:在《解深密經》第七品,勝義生菩薩問佛,初轉*輪中,佛說染汙品所攝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自相有,清淨品所攝的界十七道品自相有;第二轉*輪中,佛則宣說上述染淨諸法自相無,二說詞上相違,佛已得遍知,所說必不相違,故啟白於佛。
到底佛以何意趣而如是不同教說?
乃是為了斷彼相違,佛在第三轉廣分別*輪中廣釋其義,這也是轉第三轉*輪的緣起。原來佛初轉、第二轉之義,是說依他起、圓成實性是自相有,及遍計所執自相無。也就是,在第三轉*輪的意趣中,佛初轉說諸法自相有,是意指依他起、圓成實性自相有;第二轉說諸法自相無,是意指遍計所執自相無——以此意趣而說自相有、無,如此安立三性三無性之義。也因此,唯識派認為初轉、第二轉*輪為不了義經,以非如實語故;唯第三轉*輪為了義經,以如實語故。
雖然唯識宗主張:這三種法都是「自成的」、「以自性而存在的」
亦即唯識派主張,三性不論是勝義有或勝義無、自相有或自相無,三性皆自性有——此即為應成派所應遮破的所遮品。事實上,自續派以下都一致主張諸法自性有,因諸法非唯名假立,其假立之義去找可以找得到。如是,唯識派亦同認許依他起、圓成實性有其不共存在,不是唯由分別心與名言予以假立,為自相有、勝義有,也是自性有;遍計所執則唯由分別心與名言予以假名安立,非因果法,沒有不共存在,故為自相無、勝義無,亦為自性有。
總之,就三性三無性的觀點而言,凡有不含遍是名言有,如依他起、圓成實性是自相有、勝義有、自性有、名言無;遍計所執是自相無、勝義無、自性有、名言有。凡有必是自性有,不必是自相有。
然而(若論其)是否真實存在,則這三者便有差別。因為他們主張:遍計所執無實,而依他起和圓成實二種法是真實存在的。

即三性是否真實存在、自相有、勝義有,這有其差異。 如前所述,遍計所執為勝義無、自相無、自性有;依他起、圓成實性為自相有、勝義有、自性有,其間差異,主要是否以由分別心與名言所假立、以及是否有不共存在而定。對此,當再略述如下:

1.依他起——是一切有為法,為生無自性性,以是依於與自體異的因緣所生,沒有自主而生故;但又由於不是由聲音與分別心所假立的概念,而是依著與自體異的因緣而有,由不共的真實的因、真實的緣成立真實的果,所以是勝義有、自相有、真實有。《辨中邊論》說:色法非外境有,非眼識所緣,若色法為眼識所緣則成外境有。諸法非依外境所緣生,雖外境無,但不至於成無色法——即只遮外境有,不遮外境(即不遮唯識所現的外境),色法乃是由安立于阿賴耶識或意識上的眼識習氣成熟而有。
2.遍計所執——是勝義諦(空性)之外的其他無為法,為相無自性性,以是僅僅由聲音與分別心予以假立增益而有,沒有不共存在故,所以也為勝義無、自相無。若遍計所執自相有,即成法我所遮品;若進而倒執法我所遮品,即成法我執。

3.圓成實性——是依他起的空性,為勝義無自性性,以是僅僅遮破法我的本質故,又以是清淨道的究竟所緣故。 由於圓成實性不是由聲音與分別心所假立的概念,而是有其不共存在,所以是勝義有、自相有、真實有。

凡於勝義上不存在,而以概念性質存在的法,就是遍計所執的定義

意思是,凡是由名言與分別心予以假立的增益概念那一分,就是遍計所執,若以術語而說,遍計所執的定義是—執自分別心的所執取境。如瓶,瓶是依他起法,以瓶為所緣,為施設處,執取自境的分別心的所執取境、所貪執境,不是指瓶,而是唯由名言與分別心所假立、增益的那一分。因為遍計所執是唯由名言與分別心假立而有,本身沒有不共的真實存在,故於勝義上不存在、勝義無、自相無。

簡攝言之,遍計所執有幾個特質:
1.不是真實因緣所生法。
2.唯依執自分別心以名言假名安立的概念法。
3.自相無、勝義無、自性有。
4.沒有不共存在(以沒有真實因緣而有)。
5.是勝義諦之外的無為法。
6.是世俗諦法,非聖等持智的所緣(以非勝義諦故)。

它分兩類:假立名言遍計所執與不得義相遍計所執(mtshan -nyid yongs-Su Chad-pai kun-btags ;即毫無內容、不能定義、根本不存在、純粹由內心虛構而生的法)。前者如所知,後者如(人、法)兩種我。

遍計所執分有二種:

1.假立名言的遍計所執,是指如於「鼓腹者」,以名言與分別心假立瓶名,生起此為瓶想之概念、增益那一分、這是存在的、有的遍計所執,如除了空性之外的無為法。

2.不得義相的遍計所執,是指不具義的、不存在的、沒有的法,唯由名言與分別心顛倒假立、增益那一分,如兔角、虛空花、人我、法我等。

此中,人我(獨立自取我)、法我(二取異體、遍計所執自相有)是唯識派的正理所遮品;相反的,遍計所執自相無即是圓成實性的空性、法無我,證得遍計所執自相無,則成唯識派的證空性智慧。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說:「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成稱體多體,雜體相違故。」這是以安立三種正理而遮破遍計所執自相有、證成遍計所執自相無,即:
1.安立某法之名前,不生此法之想,如於「鼓腹者」未安立瓶之名言前,見「鼓腹者」不生此是瓶之想,以必觀待名言假立後才生此是瓶之想,所以遍計所執自相無。

2.一人具多名不成多人,如一有情安立五個名字(如佛之名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等尊稱);若名言自相有,在同一有情上安立多名,即成五個名字為真實,而成一有情為多有情的缺失,所以遍計所執自相無。

3.同名不成一人,如不同有情可安立相同名字:若名言為自相有,則成多有情為一有情的缺失,所以遍計所執自相無。

問:黃昏時見繩起蛇想,如何安立唯識派的三性?

答:繩是繩的依他起;繩上假立為蛇,依名起此為蛇想的增益一分,是彼遍計所執;若遍計所執自相有,即是法我,若遍計所執自相無,即是法無我或圓成實性。

問答:

1 .第二類學者,對於三小派又如何安立?

2 .何謂唯識派的二取空見?

3 .一般而言,相分、見分、自證分指什麼?

4 . 第三類學者,對於三小派又如何安立?

5 .假相唯識派分那二派?

6 .有垢派定義為何?
7 .無垢派定義為何?
8 .何謂有部、經部的四聖種?

9 .唯識派的人我執是何意?障礙成就何種果位?

10 .唯識派的法我執是何意?障礙成就何種果位?

11 .中觀宗佛性定義為何?
12 .各宗對於如何成立諸法之理為何?

13 .請略述三性三無性之義?
14 . 遍計所執具有那些特質?

15 .《攝大乘論》以那三種正理遮破遍計所執自相有?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