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6 10:07:33
學習次第 : 進階
觀四百論講義 四諦
達賴喇嘛尊者 2007年
中譯:蔣揚仁欽
(三之一)
昨天我們在講述《四百論》的時候,有談到整個修法的次第,這句偈頌文是說到了,「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如此為智者。」我想針對這個偈頌文做些解釋。佛陀在講四聖諦的時候,先講到了實際的狀況,就是以四諦的「性質」而去作解說的,就講到「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滅諦、這是道諦」,講到最基本實際的狀況如何。
之後說到四諦的「作用」,在講四諦作用的時候,佛是說「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也就是說我們所想要的快樂和不想要的痛苦,都是由因果而產生的,既然快樂有快樂之因,痛苦有痛苦之因的話,那要如何取捨呢?是要透過「知苦、斷集」的方式來取捨的,這是屬於痛苦的部份;快樂的部份就是屬於「證滅、修道」了。
首先先講到「知苦」,為什麼要知苦呢?因為我們對痛苦的認知越深刻的話,對於痛苦的因緣自然就越想要去捨棄它,想要去消滅它、斷除它;可是痛苦的因緣並不是靠自然斷除的,而是以精進力,刻意、蓄意的去斷除。所以對於痛苦的認知越深,痛苦的因緣我們就會更強烈的想要去消滅它,因此而說了「知苦、斷集」,也就是說我們對痛苦了解越深的話,那斷掉痛苦因緣的希求心則會越強,所以先說知苦、後說斷集。“
昨天我們有說到了,在《四百論》的修持次第,是先說增上生,再說決定勝。以增上生為目標的內涵,有沒有辦法配合四聖諦的內涵來作詮釋呢?這是有的。「增上生」,也就是後世的這種天人之身,增上生的唯一阻緣(最主要的逆緣)是什麼呢?就是「非福業」,也就是所謂的惡業。這是獲得增上生的最大阻緣的一個因,所以以這個角度來講的話,它是屬於「集諦」。由此而產生的「苦諦」是什麼呢?就是讓我們墮落到後世的三惡道,這是以增上生為目標的修行者,必須要去認識的苦諦。
在此的苦諦,並非是人道、或是增上生的痛苦,而是三惡道的這種痛苦。我們之前有說到苦諦可以分為三者:苦苦、壞苦以及行苦。「苦苦」就是強烈痛苦的感受,但是這種痛苦的感受,並不是在增上生所擁有的痛苦感受,而是說到三惡道的痛苦感受。「三惡道的痛苦」最主要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非福業而來的。所以三惡道的苦諦,非福業的集諦,是靠什麼樣的方法來消滅呢?是靠十善道,靠斷十惡業的這種「道諦」,來獲證遠離三惡道的「滅諦」的。所以在此的「道諦」就是十善道,在此的「滅諦」就是遠離三惡趣的增上生的這個滅諦。
在此的「集諦」煩惱,並不是很單純的貪瞋癡,而是十惡業裡面的貪瞋癡。十惡業裡面的貪瞋癡和一般的貪瞋癡是不同的。如同之前所說的,並非是自己的東西想要去佔有的貪,這才是十惡業裡面的貪,(而一般貪瞋癡裡面的貪範圍就更廣了);十惡業裡面的貪,必須是緣非自己以外的東西,想要奪取為己有的這種貪心。十惡業裡面的瞋心,就是想要傷害別人的瞋心,而並非只是一種生氣、或只是一種瞋怒而已。十惡業裡面的癡心,並不是三毒裡面的癡心這麼的單純,而是毀壞因果的一種邪見,這是十惡業裡面的癡心。
十惡業的貪瞋癡,就是以增上生為主的修行者所要去斷除的煩惱集諦。由這個煩惱的集諦,會造成身語的七種惡業,身的惡業有三、語的惡業有四,這是屬於業的集諦,由此會產生三惡道的痛苦,三惡道的苦諦。所以在此並沒有講到非常廣大的煩惱行相,最主要是斷除十惡業裡面的貪瞋癡,而讓自己生生世世獲得增上生的安樂。這是以增上生為目標的情況下,配合著四聖諦而說的取捨之道,所以它的「滅諦」就是遠離三惡道的滅諦,它的「道諦」就是十善道的道諦。“
但是這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第二句話「中應遣除我」。「先遮遣非福」是以增上生為目標,「中應遣除我」是以解脫為目標。在解釋「中應遣除我」的時候,我們再跳回剛剛所說的,苦諦可以分三種:第一個是苦苦,第二個是壞苦,第三個行苦。「壞苦」是什麼呢?壞苦就是世間安樂的感受。世間人認為榮華富貴的這種享受,也就是一切有漏的安樂、一切有漏的快樂,其實都是痛苦的性質,這是在更高一層次的修行者必須要去思惟的內涵,那也就是第二句話「中應遣除我」。不只是世間有漏快樂的感受是痛苦以外,最主要的是第三種的痛苦性質(第三種的苦諦),它最主要的內涵就是思惟「行苦」,所以不只是單純的三惡趣的苦苦而已,而是一切的、只要業和煩惱所形成的這一切都是痛苦、這一切都是苦性。這個苦諦的範圍就非常廣大了,所以不只是三惡趣以外,就連三善趣都也包含在裡面,甚至於增上生的痛苦都包含在裡面,所以在此苦諦的範圍是包括了一切六界的有情眾生。
在此的「集諦」是什麼呢?不只是非福業以外,連投生輪迴的這種引業的福業、以及不動業,都是屬於在此的「業集諦」。在此的「煩惱集諦」,不只是十惡業裡面的貪瞋癡,而是指一般三毒煩惱的貪瞋癡,在此又可以五種的見煩惱等,所以說到非常廣大的煩惱行相,這是為了獲得解脫、以解脫為目標的人,必須要斷除的煩惱集諦。這個「煩惱集諦」是可以斷除的,於是而去獲證「滅諦」,其方法是什麼呢?因為一切煩惱的根本,是來自於真實執著,也就是所謂的無明我執。這個無明我執,唯有透過了解空性的智慧才能夠斷除,而且是現證空性的智慧才有辦法的,所以現證空性的智慧就是在此的「道諦」,就是第二句「中應遣除我」。
「遮止非福業」的這種苦諦和集諦之後,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呢?進一步的去斷除一切煩惱、和煩惱所留下來的苦諦。是靠什麼樣的方法來斷除呢?是靠現證空性的力量去斷除的。所以「中應遣除我」的苦集滅道四諦的內涵,就如同之前所說的,在此的「苦諦」就是行苦,在此的「集諦」就是一切的煩惱和煩惱所產生的業,在此的「滅諦」就是斷除煩惱的滅諦,在此的「道諦」就是現證空性的道諦。當然這句話的解釋,有另外一種的解說方式,但是我平常是以這種方式,就能夠配合大小乘整個圓滿的內涵來應用而作解說的,我覺得這個比較圓滿。“
後面說到了「後遮一切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不只是為了自己的解脫而已,為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必須要成就無上菩提。為了能夠獲得一切遍智,所以我們必須要斷除所知障,必須要透過菩提心的廣大資糧來成辦空正見,才有辦法對治所知障的,所以說到了「後遮一切見」,以這種方式來解說,我覺得這是比較圓滿。「如此為智者」。
平常在解釋的時候,尤其在解釋第二句「中應遣除我」的時候,有另外一種解釋方法,就是說「中應遣除粗分的我,再來斷除最深奧的這種我的見解」,也就是「中應遣除我」是指粗分的我執,「後遮一切見」的這個見是講到細微的我執。可是在此我不用這種方法來作解釋,我是以另外一種方法解釋,我想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今天提婆菩薩在場的話,他應該不會對我有所指責,我想他也會同意的。“
我們患了疾病,這個疾病如果是可以被治療的話,當然我們會想盡辦法去治療它,因為它是可以被治療的一種疾病;如果這種病是沒有辦法被治療的話,那我們會覺得無可奈何,不如不要去想它,因為不去想這種病況,在心靈上會舒服一點,否則的話,不只身體會有疾病的痛苦,可能會因為反覆的去想這個病的問題,而讓心靈多加了一分的痛苦,苦上加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當有人患得了不可治療的疾病時,醫生也會勸我們說,要隨著病人的意願,讓他隨心所欲,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因為是無藥可救、沒有辦法去治療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想要的痛苦,是沒有辦法解除、是沒有辦法解脫的話,那了解痛苦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還不如跟畜生道一樣,不要去想痛苦,吃飽睡、睡飽吃,這樣最舒服了、最快樂了,因為痛苦是不能解決的。這也是為什麼佛陀不是只講二聖諦,而是講四聖諦,他不是只講苦諦和集諦而已,他講到苦諦和集諦是可以被解脫的,因為有了滅諦和道諦。所以今天我們不想要的痛苦,不是無法解決、無法斷除的,而是可以斷除的,因為有了滅諦和道諦,這樣的話認知痛苦就很有意義了。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說要「證滅、修道」,因為痛苦是可以被解脫的,痛苦是可以解除的。為什麼呢?因為痛苦的因是可以被消滅的,這樣的話我們認知痛苦就非常有意義了,所以我們能夠獲得解脫。
要了解整個四聖諦之前,必須要對解脫的內涵有概念,這樣才有辦法更深刻的去了解四聖諦的內涵,否則的話你會覺得學佛沒有了方向、迷失了目標,會有這種感覺。所以當我們成為佛教徒,在接受歸依儀軌的時候說到了:「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月稱菩薩也說到了:「佛法僧這三寶,是希求解脫者之歸依處。」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歸依」可以分很多種,也就是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想要去依賴,這種的依賴心就是所謂的「歸依」,也就是所謂的「投靠、依賴」。像今天下很大的雨,如果你被雨淋濕了,而你祈求三寶、歸依三寶讓雨停下來的話,這個不是我們要求的歸依,還不如拿一把雨傘更有效,因為它可以幫你擋雨。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我肚子好餓哦!所以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是沒有用處的,因為這不是歸依的用途,也不是佛陀、或者三寶救護我們的方法,這時候直接吃飯是最有效的。所以一般的歸依有分很多種,祈求救護的內涵有很多種,可是佛教徒所要了解的歸依內涵,就如同月稱菩薩所說的「是希求解脫者之歸依處」,我們要按照這句話的內容來作解釋。
當然「解脫」有很多種解釋的方式,外道者也有說到他們的解脫。在此的解脫,是說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來自於內心的煩惱,如果要從內心上徹底拿掉、徹底斷除一切煩惱和煩惱種子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現證空性的智慧。以這種方式而獲得的解脫,如果要去希求的話,歸依的對象只有三個,那就是佛、法、僧三寶,確實是如此的。因為在這世界上,雖然有很多的宗教信仰,每一個宗教信仰都會講歸依之理、或歸依之途徑、歸依的內容,可是真正講到無我見解的,以無我見來獲得解脫的,就只有佛法而已。真正自由宣說無我的導師,也是只有佛陀而已,因此若要獲得這種解脫的話,要歸依的對象就只有三寶而已。
在三寶裡面最主要就是「法寶」,所以我們叫正歸依法寶。為什麼呢?因為法寶有兩者:一個叫做滅的功德,一個叫做道的功德,也就是「滅諦」和「道諦」,這兩個就是法寶。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法」,梵文的意思就是被救護的意思,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真正的被救護?就是當我們的內心生起了「滅功德」,當我們的內心生起了「道功德」的時候,我們才有辦法直接的去消滅煩惱、摧毀煩惱,這時候才有辦法以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獲得救護。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法寶是正歸依」,因為真正能夠讓我們獲得救護的,就是唯有透過內心裡面生起滅功德和道功德的當下,才有辦法讓自己獲得救護的,所以說到「法寶是正歸依」,這個我們必須要去認知。以自己的經驗來為我們無礙的、自在的、自由宣說的導師,就是「佛寶」,如同像醫生一樣。「法寶」好像我們服用的藥物,因此我們要去歸依。
「僧寶」為什麼要去歸依呢?在此的僧寶最主要是講到「有學道」的聖者,這個是我們修行上的模範,也可以說是修行的歸依,為什麼呢?就像我們去參加賽跑比賽、或者馬拉松比賽,如果大家都跑得很遠,只剩下自己最後一個人在那邊跑的話,會覺得沒有心力再繼續跑下去了;所以當我們走上修行之道,而只看到佛陀的長遠目標,會覺得提不起心力,因為你四周沒有人,會覺得跟佛之間的距離差得太遠了。「僧寶」是講到現證空性的聖者,之前有加行道,加行道之前有資糧道,資糧道之前就是未入道的凡夫(像我們就是未入道的凡夫)。所以我們看整個道次第,會覺得未入道的凡夫、和已入道的資糧道中間,好像只有差一步而已;而資糧道、和加行道中間好像也只有差一步;所以未入道的凡夫跟加行道的距離,好像只有差兩三步的感覺(會覺得很接近);加行道再跨過去就是見道,見道就是僧寶,就是所謂的聖者。所以我們會覺得距離很接近,會有希望的感覺,不會像佛一樣好像在很遙遠天邊的感覺,不會有這種挫折感,會讓我們內心產生無比的信心和自信,會覺得:「我也可以做到」,所以說到了「歸依僧寶」。“
所以我們要真正的生起對三寶的歸依心之前,必須要對正歸依「法寶」的內容有所領悟才有辦法,這種的領悟就必須要從四聖諦裡面「滅諦」和「道諦」的內涵上來認知才有辦法的。滅諦和道諦的內容認知之後,再回歸之前的苦諦和集諦的時候,就能夠更深入的去體悟它、或是領悟它的內涵,那才會真正的體悟到知苦是多麼的重要。所以整個佛法教義是環環相扣的,如果你對教義認知越深的話,自然能夠幫助你對其他領域的認知。所以認識教理的時候,必須要整體的來了解,而且它之間都具有互相密切的關係,否則我們去了解教理的時候,沒有整體的架構,只是單純的了解某部分教義的話,那變成思考的模式不完整,這樣很容易走入歧途、或者走火入魔。
我有認識一位格西拉,有次我們見面的時候,那位格西拉就跟我說,他非常的氣憤、非常的失望、非常沮喪難過,於是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要這麼樣的不高興、或者是難過呢?」於是他說:「因為我一直在想死無常」。其實一般思惟「死無常」是沒有問題的,思惟死無常是正確的,可是思惟的模式錯誤了,因為在思惟死無常的時候,沒有用全面性的思惟方式去想死無常的內涵,而只是想「自己會死」而已,他並沒有想「因為自己會死而去策勵自己、或者讓自己更積極的修學善法」,他並沒有想到這方面的內涵,所以代表他的思惟模式並不完整。
所以我們在修學襌定(三摩地)的時候,不是一直往內心收攝。在經典裡面有說到,修學三摩地的時候「應該讓自己身心歡喜」,要去思惟這方面的內涵,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一直往內心收攝,很有可能會造成內心悶、悶的感覺(生悶氣的一種感覺),或者讓自己不舒服、或者不快樂的感覺。當然如果是要認真修行的話,就要去注意這個問題,如果不是要認真修行的話,那也就無所謂了。
總言之,學習教理的時候,要以一種全面性的、完整性的來認知整個教理,這樣去思惟整個痛苦、認知痛苦才有意義;否則像一個精神病患,他不認為自己有精神病,當醫生跟他說:「你是精神病患」,他會非常生氣:「我哪有病」?其實他已經有病了。如同精神病患不知道自己已經患了精神病一樣,自然就不會想要去接受精神病的治療般,同樣的,如果我們不知道內心被煩惱給控制,具有煩惱之病的話,那我們就不會想要去投靠三寶,來解決內心煩惱的這種疾病,因此「知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知道痛苦、知道煩惱所帶來的不自在,知道煩惱所帶來的種種苦惱(困擾)的話,我們才會針對煩惱去尋求煩惱之因、痛苦之因,才會想要去「斷集」。如果這個集可以被斷的話,我們自然就會想要去「證滅」。「證滅」的意思,就是從煩惱的因、或者苦因當中獲得解脫,想要去證得解脫的這個解脫叫「證滅」。為了能夠證滅,我們就會想要去「修道」。所以四聖諦、以及四聖諦的作用,如何去取捨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須要好好的學習。“
其實提婆菩薩所著作的《四百論》的內涵,是依據龍樹菩薩的著作,作一些補充解說而已。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面,首先也是講到如何獲得增上生之理,之後再講到如何獲得決定勝之理。增上生就是人天身,決定勝就是解脫、以及一切遍智的佛果位。說到這個前後的次第之後,龍樹菩薩又說到一個偈頌文,內涵就是說「大悲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見這三者,是一切大乘修行者最主要的根本」,於是非常詳細的說到整個大乘的修行。
如果我們要更深入的去了解的話,就要配合《中論》的第二十六品,當中有一句偈頌文,也就是「透過無明而如何流轉十二支緣起、如何流轉生死」的這個道理。如果要更仔細的去了解「無明」的內涵,可以配合《中論》的第十八品,了解「我執」到底是怎麼樣的行相,才會真正的了解到,原來被「我執」給控制就沒有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安樂。這樣我們才有辦法了解到整體佛法的內義,要不然沒有這個基本的架構,去看這些教理的時候,會覺得這是分開的、這是分散的,沒有辦法凝聚在一起,會有這種危險,因此我覺得我必須要強調這一部分的內涵。“
大約在六十年代的時候,大約有上千的西藏人,如同我在之前說的,他們在咕嚕的那個地方修舖道路。有一位美國女士,具有非常慈悲、善心的一位女士,在咕嚕的那個地方,她來看我。她知道那邊有一些藏人,她說這些人真的非常善良、非常的友善,無論遭遇再大的困難,他們還仍然保持一顆溫暖和善良的心,可是她說:「那些人居然沒有宗教信仰,真的是非常的不幸!」那時候我就不知道怎麼回答她了,因為她是一位非常好的女士,所以我沒有辦法直接的回覆她說:「不可以說他們沒有宗教信仰啊!您剛剛說的是不對的!」在佛法的教義裡(當然在下面也會說到),所謂佛教的修行,是日常生活的修行,並不是一定要在寺院裡面的。當然這邊也是有寺院,如果有的話也是好(因為它本身沒有傷害),但是並不是最重要的。
像密勒日巴,他使用他的一生,盡形壽的在深山閉關修行,沒有寺院、沒有佛像,但是他是非常傑出的修行者之一(也就是最棒的修行者之一)。其實真正佛法的修行,是要我們心去體會的,用我們的腦去思惟的,用我們的智慧去了解的。當然我不知道她為什麼說:「這些非常善良的西藏人,居然好遺憾的沒有宗教信仰!」我不知道為什麼她這麼說。
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在美國的時候,有一些比丘從拉丁美洲那裡過來,他們是非常好的基督教的修行者。他跟我講:「我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我們的宗教信仰是非常實用的,而你們的宗教信仰是不實用的,所以有點遺憾!」所以我們認知佛教、或認知教理的時候,應該完整的去認知,而不是挑片面的,或選取單面的一些教理和內涵來學習,這樣就沒有辦法完全的了解。所以我時常強調說,一定要好好的學習教理,這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要全面性的去了解教理。“
所謂的增上生,並不是指「未來」而已,因為我們的目標是增上生,所以在這一生也是能夠獲得安樂的。像之前我在公開演講的時候有說到,快樂和痛苦的層次可以分兩者:一者是跟「生理」有關的快樂和痛苦的層次,佛學的專有名詞就是由「五根」而產生的痛苦和快樂的覺受;另一者是「心理」的層次,以佛學的專有名詞就是「意識」所產生的痛苦和快樂的層次。所以快樂和痛苦的層次分成兩者,由「生理」而產生的痛苦和快樂的層次,就是佛教裡面所謂的「苦苦」,這是畜生道也都知道的,這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這方面的痛苦和痛苦的認知,我們不需要刻意的去強調。
我們現在所要了解的痛苦是什麼呢?有很多的痛苦,不光是生理所造成的,而是「心理」所造成的,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去了解。所以「心理」方面的層次,所帶來的痛苦和快樂的內涵,我們必須要去了解,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的快樂,不光是「生理」的快樂而已,「心靈」上我們也要快樂。我們要過一個有意義的快樂人生,就必須要去認知心靈上所產生的痛苦、以及這個痛苦之因,所以「知苦」和「斷集」就非常重要了。
「心理」的痛苦是從哪裡產生的呢?是因為內心沒有調伏,內心被煩惱所控制而產生的,所以要去認知「集諦」。內心煩惱可以被調伏的這個「滅諦」,我們要去了解,所以要去證滅。其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讓自己獲得更調伏的心、更安寧的心、更寂靜的心,其方法就是「道諦」。所以要「證滅」,還有「修道」,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有辦法活得更有意義。
有時候我們會想,出了家的修行者,或者所謂佛法的修行,好像就是要「捨棄今生」。所謂「捨棄今生」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把今世看得比後世重要,不要只貪戀今生、而不顧後世的意思。如果過分的貪著今世,而忽略後世的話,就沒有辦法真正圓滿安樂,這叫做捨棄今生;而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活得有意義,不是這回事的。所謂「捨棄今生」的意思是捨棄今生的貪戀,但是仍然要活得有意義、要活得快樂,並不是叫我們不活得快樂。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好像修行是很遙遠未來的事情,現在好像只有繼續受苦(只有抱怨、而不懂得如何去調適),修行好像只是在祈求將來的快樂,這是完完全全錯誤的想法。今世要如何更快樂呢?首先要先「知苦」,很多的痛苦是由心理上思惟的不妥當而產生的。什麼叫心理上思惟的不妥當而產生呢?就像記恨、或者復仇之心,由這種的集諦,由這種的苦因,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第一個,當你有復仇之心、當你有瞋心的時候,當下就沒有辦法快樂了,由這種動機會造成許多傷害別人的行為。這種所謂「暴力的行為」,不只是後世,就連今生也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們在前半生,如果做了太多損惱別人的行為,無論是殺生、偷盜,甚至於強暴、邪淫,或者是撒謊、妄語等等的這種惡行,如果造太多惡行的話,在後半輩子是沒有辦法真正快樂的,內心無法安寧的,甚至有可能因此受到法律的制裁而去坐牢,這樣的話怎麼會快樂呢?所以不只是為了後世的增上生,就連今生我們也應該遠離十惡業的造作,這樣今生才有辦法活得更有意義、才有辦法更快樂,如同「證滅」般。我們為了獲得快樂、獲得有意義的人生,就要行持「道諦」。為了能夠對治瞋心,就要多多修學忍辱;為了減少瞋心、為了減少對他人的損害,就要多多修持慈悲,所以我們要修學「道諦」,是以這種方式來修學佛法的,所以「修行」絕對不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當然我們的目標是為了要成佛,可是這種修行的實踐,是從現在就可以開始做起的;而不是說現在一直在痛苦當中(只懂得抱怨),好像修行是在將來、或者遙遠的未來,這是完全錯誤的,所以我們要了解整個教法的內涵,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整個教理,再配合最殊勝、最好、最深奧的法門──就是完全為他人著想的菩提心,如果我們能夠好好修行的話,真的如同《四百論》裡面所說的,縱使沒有獲得涅槃,又有什麼差別呢?當我們具有這顆偉大的菩提心(完全為他人著想的心),縱使是在輪迴當中,但是跟涅槃又有什麼兩樣呢?確實是如此。
這怎麼說呢?如同《寶鬘論》裡面所說的:「地水火風等,草藥及野樹,自身極短暫,當令人受用。」當我們具有菩提心的這種思惟時,想把自己完全奉獻給一切有情眾生,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恩人,我們要像愛己般的去愛護一切的有情眾生,當我們發起這種心力時,真的就像《修心七義》所說的,「五濁惡世時,違緣轉道用」,沒有任何的逆緣能夠傷害我們的。因為當我們提起了無比的心力,想要去承擔一切眾生痛苦的時候,自己的痛苦又算什麼!自己的痛苦太渺小了!所以如同《入行論》所說的:「故應除疲倦,欲駕決心車,從樂趨聖樂,智者寧離怯。」確實是如此,當我們具有這種「想要去承當一切眾生的痛苦」,不去想自己,只想一切有情眾生的話,那自己是無比快樂的,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任何的痛苦、沒有任何的挫折能夠打倒我們,這樣我們的人生才能夠活得有意義的。
甚至連呼吸的時候,我們都會想說:在吸氣時,吸取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自己;在呼氣時,把自己所有的善業和快樂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如果連呼吸都能夠累積善業的話,那還有比這種更具有意義、更有幫助、更有利益的人生嗎?所以如同噶當派的上師們所說的:「樂故轉資糧,願力遍虛空」,當我們快樂的時候,願自己的快樂和利益一切的資糧都佈遍給一切虛空眾生,「衰復成眾苦,願沽大苦海。」當自己痛苦的時候,願承當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就連痛苦的時候,都能夠累積資糧。
如果能夠具有完全為他人著想的這顆菩提心的話,那我們又有什麼好畏懼的呢?因為自己的生死已經置之度外,生也是為了他人、死也是為了他人,快樂的時候,願意把自己的快樂和資糧布施給他人;痛苦的時候,願意承當一切眾生的痛苦,所以快樂的時候累積資糧,痛苦的時候又累積資糧。能夠把痛苦轉為成就資糧之因,這如同《修心七義》裡面所說的:「五濁惡世時,違緣轉道用。」無論在生、死,快樂和痛苦的時候,甚至連呼吸的時候,都有辦法累積無比資糧的話,縱使是在輪迴的時候,那跟已經獲得解脫、已經獲得涅槃的果位,又有什麼兩樣呢?所以當我們能夠發起殊勝、無比善良的菩提心時,才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到,佛陀給予我們教授的甘露(這種的甘味)。這樣我們在思惟、或者冥想菩提心的當下,就已經開始獲得究竟快樂的人生了,所以由修行所帶來的快樂感覺,不是將來、而是現在就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