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9:24:0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09:23:11   編輯部 報導

中觀四百論(第2-2)達賴喇嘛尊者傳授

2-2)第一品明破常執方便品

1. 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

現在我們看講義第1句話,「若有三世主」在整個三世可以分兩種解釋的方式,無論我們是以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說到三種世間也可以,或者說地上、地中、地下,以這種方式來解釋三世也可以。「若有三世主,自死無教者」也就是說在三世,也就是三界輪迴的這一切有情,都會隨著這個三世主的死神控制下自己的死亡,並非是依由別人的控制下讓自己死亡的。因為我們被三世的這個死神給操控了,所以我們會自然的死去。而且這種自然的死去,自己的死去,並非是由他教化而死。像佛陀還有大乘的聖者來講,那就不須要被這種三世的死神給操控了,因為以佛來講的話,他已經遠離了任何的這種粗細的四魔了。

以大乘菩薩來講的話,因為他現證空性的緣故,所以他不被真實執著給操控,所以已經遠離三世主的操控。但是我們凡夫眾生,卻會隨著業和煩惱的緣故,被三世主的死神給操控,因此我們會自然的死去,而且這種的死去是不須要經由他人的同意,或者是依由他力而讓自己死去的,所以叫「自死無教者」。

「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也就是說不被三世主操控的像是阿羅漢,或者是大乘的聖者,或者是諸佛來講的話,他們是非常的安寧和寧靜,住在涅槃當中,所以是不受到任何的傷害,不受到任何三世主死神的操控,所以又有誰能夠去傷害聖者你們呢?所以「彼猶安然睡」,在此的「彼」最主要講到像阿羅漢、或者大乘聖者,或者成就正覺果位的這個佛。「彼猶安然睡,有誰暴於彼」又有誰能夠傷害你們呢?可是我們卻不是,我們現在仍然還是在三界當中,受到死神的操控當中。

2. 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

2句話「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生」我們有時候會認為生和死,好像是完全分開的東西,其實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看法。為什麼呢?因為死是生的隨他性的一個本性。什麼叫生的隨他性,就是被生給控制的一個本性。有了生的話,我們不須要刻意的去成辦死的因緣,因為生本身就是死的因緣。什麼叫做死呢?死就是生停止的當下叫做死了,生的續流停止的當下,因為是死的緣故,其實「生」本生已經是屬於死的主要因緣,就是死的主因了,所以有了生就必定有死。有了生自然就會有老病、甚至於死的因緣,他不需要再借由其他的力量去尋獲,或者獲得另外一個死因,絕對不是如此的,因為生本身就是死的主源。「為死故而生,隨他行本性」因為死本身就是生的一個隨他性,被生所轉的意思。

「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其實我們看到生的時候,就要把他看成是一個死的因緣。我們看生的時候,好像是認為他是個存活的因緣,但是實際上並非是如此。因為你生的當下,你就要有一個危機意識,就是說你絕對會死。生並非是永恒生存的因緣,而是將來絕對會死的因緣,所以「現見是為死,非是為存活」。

3. 汝見去時短,未來時間長,汝思等不等,顯同怖呼喚。

像我個人來講,現在已經七十二歲了,可是我看我人生的過去,會覺得說時間非常的短暫,一下子就過了這七十二年。可以當我看未來的時候,會覺得還有好長的時間,所以我覺得還有時間,這種是完全錯誤的看法,這是一種謬見,所以「汝見去時短」就是過去的時間很短,「未來時間長」以及未來的時間很長。「汝思等不等」你應該要知道說,其實這都是相等的,未來的時間和過去的時間,都是一樣非常短暫的,正在變化當中,但是你卻看成不同等,你卻看成不一樣。其實我們要知道說,這個是死神對我們的一種呼喚,「顯同怖呼喚」我們要把他視為是不同的話,那是一種錯誤的。

4. 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

我們看第4句,這句也是我們平常會去鼓勵的一點,當我們的親友去世的時候,我們都會用第四句的內涵來鼓勵,或者是去輔導我們。「由死共他故,汝無死畏者」,因為所謂的死去,親友的離去,並不是說只有發生在自己,或者是自家的一個問題上,而是每一個人,只要有生的話都會有死的。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說,自己的親友怎麼離去了呢?為什麼只有我這麼倒霉?不應該有這種的想法,其實死是每個人都要去面對的問題。

但是我們人的天性就是說,我們喜歡活生生的這種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春天來的時候,鳥兒也在叫,人心會非常的開放,會非常的高興,因為春天來了。為什麼呢?因為那時候花朵開放,樹葉會更有光澤等。可是當秋天的時候,會覺得說樹葉凋落了,花朵凋謝了,會有這種感覺,於是會覺得秋天的時候,好像有一種空虛的感覺。這代表什麼呢?我們人是喜歡活的這種感覺,我們不喜歡這種凋落或死去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死會產生畏懼的原因。

可是我們要知道說,死並非是只有自己的事情,或自家的事情,這是每個人都所共同所擁有的。「豈唯害一人,由嫉使生苦」既使死是屬於大家共同要去接受的話,我們怎麼可能因為自己死去,而產生更多的苦惱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這是大家共同要去經歷的一個階段。所以你怎麼可以因為只貪著自己的家人,所以當自己的家人要死去的時候,你為什麼要去苦惱呢?因為這是大家需要共同去經歷的一段路,為什麼別人死去的時候,你不會苦惱?但是你家人死去的時候,你才會苦惱?這是沒有道理的。不應該有這種的嫉妒心,或者這種的貪求心,所以當自己的家人死去的時候而苦惱,這是沒有道理的。

5. 老病可治故,汝無畏死者,後罰無可治,汝極應畏死。

第五句「老病可治故,汝無畏死者」,如果你認為說,像現在我們這些少許的疾病,是因為可以被治療,所以我不需要去擔心這個死亡的話,「後罰無可治,汝極應畏死」但是我們死的時候,後罰就是當死去的時候,你決定要死的話,這是沒有任何醫療能夠去拯救我們,死裡逃生是沒有辦法的,或者死後復生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應該畏懼死亡。為什麼要畏懼死亡,就是因為「常執」會讓我們製造許多、許多痛苦的因緣。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自己不會死,因為我們一直認為自己還有時間,所以我們可以放逸,我們可以放逸在自己隨心所欲,想要去作的一些惡事情上。為了今世的快樂,尤其是為了金錢,所以甚至可以去賄賂,或者說我們甚至去作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縱使受到法律的制裁也無所謂。為什麼會有這種種種惡行為的產生,許多的原因都是因為有常執的緣故,認為自己不會死的,對這個畏死之心沒有發起,沒有生起的緣故。

所以我們只會貪著在短暫的、或者短促的安樂,我們不會去想到未來,這是因為常執的緣故,因為一直認定自己不會死。因為認定自己不會死,所以我們會去隨著這種常執而造作許多的十惡業。我們把十惡業也稱為非福業。所謂非福業的意思就是說,損惱他人的這種直接的惡行,損惱他人直接的惡業的意思。像身語的七業來講,殺生偷盜、邪淫、兩舌、惡口、綺語,這是直接傷害他人的這種惡業。

雖然有說到意的三業,貪瞋癡,可是這裡的貪瞋癡,並非是三毒煩惱的貪瞋癡。十惡業裡面的這個貪心,並非是貪著自己家人的這種貪心,不是這個的貪心。在十惡業裡面的貪心,最主要說到了,不應屬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或者是人事等,想要奪取他,想要佔為己有的這種貪心,才是十惡業裡面的貪心,而不是三毒煩惱裡面的貪,這是不一樣的。就是因為有了這種並非自己的人事物,想要奪取為己有,因為有了這種強烈的貪欲,奪取的貪欲,所以我們想要去,因為貪動物的皮,所以我們去殺動物。因為貪動物的肉,所以我們去殺動物,而造了殺生。因為想要貪、想要得到,或者奪取別人的財物,所以去偷盜。因為想要去奪取別人的妻女,所以而作了邪淫等。所以在此的貪心,並非三毒煩惱裡面的貪,這麼單純而已,而是針對於別人的人事物,想要奪取的這個貪心,這是十惡業裡面的貪。

十惡業裡面的瞋,就是想要直接去造成傷害、損惱的這種瞋心,這是十惡業裡面的瞋,這會造成傷害的。在此的邪見就是說誹謗業果,認為說傷害別人無所謂,當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我們就會去很無慚、無愧的,去造很多損惱別人的事情。所以這種的邪見,認為沒有業果,損惱別人沒有關係的這種錯誤的認知,這種的邪見也會造作許多的十惡業的。

所以在十惡業的任何一業來講,幾乎都可以說是直接傷害他人的這種惡業。所以在此我們並沒有講到,所謂的我執,或者細微的煩惱,最主要是針對於損惱他人的惡業,而來作解說的。我想可能有這樣一個目的,因為在此針對增上生的方便而說。增上生的意思就是說,讓我們不墮落到惡趣。什麼樣的因緣,會讓我們墮落到惡趣呢?就是直接傷害,或者損惱他人的這些種種的業,會讓我們後世墮落於惡趣。所以針對這個的防止而說,所以在此沒有說到很細微的我執,或者是煩惱的內涵。

但其實有很多的惡業,無論是十惡業也好,直接損惱他人的業也好,很多的這種惡業,都是因為常執而產生。所以在此就讓我們生起對這種死亡的畏懼,提醒自己不應該造惡業,因為隨著惡業而死去,我們將來會墮落於惡趣的。所以在第6句的時候說到了:

6. 如所宰眾畜,死是眾所共,復現見死者,汝何不畏死。

我們以肉眼可以看到,像很多畜生被宰殺,這是我們大家可以共同看到的。但是我們不會想到說,自己將來有一天,也會被死神給宰殺,我們不會因此而畏懼,但是我們有一天絕對是會被死神給宰殺的,為什麼我們不會產生畏懼呢?應該對死神、死亡而產生畏懼才對,因為我們是絕對會死的。我們時常聽到說,某某的親人死去,很多的親友變成過去的回憶,但是我們還認為自己不會死,這不是一個很矛盾的事實嗎?

如同你的親友,已去世的親友,被死神給奪走他們的性命般,也有一天我會被死神奪走我的生命,但是我們卻不會有這樣認為,我們認為自己是絕對可以活下來的。而且我們對死神這種奪取自己性命的這部分,好像似乎沒有感覺,這個就是常執所造成的問題。

7. 由時無定故,便思我常者,則終有一日,死來傷害汝。

而且死時是沒有定期的,所以叫「由時無定故,便思我常者」,因為死時沒有定期,但是我們又認為自己不會死。我們先要決定自己絕對會死,而且死沒有定期。為什麼呢?終究有一日,死神會來傷害我的。雖然現在我們大家會覺得說,今天我們聚會在這裡,明天絕對不會死,會有這種的想法。可是我們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保證,自己能夠活到明天早上。我們大部分可能會認為,百分之九十九可能性自己會活著,但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的可能性,就會認為說自己的身體很健康,應該不會有死緣。可是我們有百分之百的保證說,不會遇到任何的死緣嗎?這很難講的。所以在第7句的時候,說到了死無定期。在第6句之前,就說到了我們決定會死的內涵。

8. 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誰說自賣身,稱汝為智者。

如果只為了自己短暫的,這種暫時的利益,在此的未來利益就是說,我們西藏人有這樣一句俗語,不要依由自己過份的期望而傷害了自己。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天都會計算著未來要作什麼,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剎那的消失的時候,就等於我們的生命正在用盡當中,我們卻忽略了這一點。只是去計算說我們將來要作什麼,我們未來要作什麼,其實我們已經浪費了許多寶貴的時光了,就等於賣掉了自己了。如果你是真正懂得愛惜自己的話,那就要懂得應用珍惜每一剎那的時光,好好的讓自己作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把時間,把自己的生命浪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將來。所以誰說賣掉自己的身體的人而稱為是智者呢?所以叫做「誰說自賣身,稱汝為智者。」

9. 何故自為質,造作諸惡業,汝定如智者,對我已離染。

如果把自己認為說,我有這樣足夠的本錢,浪費自己的生命,去造惡業沒有關係,因為我有本錢。就像阿羅漢一樣,已經遠離一切煩惱了,所以再怎麼樣的放逸,也不會墮落於生死的話,如果你有這種的把握可以。但是我們並非是智者,所以「何故自為質」,質就是有本錢的意思。我們憑什麼樣的理由,認為自己有本錢,所以不用去擔心去造惡業,而去死亡呢?難道我們像阿羅漢的智者一樣,已經遠離了煩惱了嗎?第9句以上就是講到了,粗分無常的思惟。  

最主要的內涵也就是說,我們決定會死,而且死無定期的話,那就要好好應用現有的寶貴的時間,我們要好好應用現有的每一剎那的時間,作更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浪費在無意義的這種惡行,或者無意義的這個事情上。如果懂得珍惜愛自己的話,就要好好應用每一個當下。

這個死是決定的,而且死無有定期的,無論在何處,或者是何時,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死神都會來臨的,這是我們必須要去知道的。而且死的時候,是沒有任何的逆緣可以被阻擋的,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的因緣,可以阻擋這種死神的來臨。縱使你有再多的錢,再多的權利,再多的親友,或者你再怎麼樣的狡猾,也是沒有辦法從死神的手掌當中而脫離的。

其實想要讓自己長壽的想法,本身並沒有錯,我們並不是說這種的想法有錯,想讓自己長壽是可以的,並沒有問題。而是說認為自己永遠不會死的這種常執,很久會生存的這個常執,認為自己永遠會活下去的這種常執,會讓我們對於善行不夠精進,會放逸,會認為還有時間,所以不需要鼓勵自己,或策勵自己來行善。會讓自己把許多生命寶貴的時間,花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身上。那這樣的話,就會造成許多、許多放逸以及痛苦的因緣,這個就是常執的過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要去念死無常,來去對治這種常執所造成的種種過患。

所以佛陀在講到四聖諦的時候,針對每一諦有說到每一種的行相,所以稱為叫做四諦十六種行相。苦諦說四種行相,集諦說四種行相,滅諦說四種行相,道諦說四種行相。在苦諦的時候,說到那四種行相呢?無常、苦、空、無我。針對這四種行相的解說,來破斥剛剛的常樂淨我的四種執著。

首先佛針對苦諦的身上,而說到無常的這個行相,其原因就是為了破除這個常執。其方法是透過決定會死,死時沒有任何的因緣能夠去遮擋這種的死亡的來臨,而且死沒有定期,而且死的時候,唯有修善行,累積善業以外沒有其餘的方法,能夠去幫助我們的來世。透過這種死亡的念知,來減少對今世的這種過份的貪著。所以我們在第10句的時候,可以看到:

10. 任誰所謂活,唯心剎那頃,眾生不了彼,故自知極少。

無論是誰,只要談到這個「活」字。所謂的活,就是我現在正在活,是現在式的意思。但是我們要知道說,所謂活的意思是正在活的那個意思,其實仔細去想的話,是剎那間、瞬間、頃間,馬上就不見的意思了。就像我們現在講說現在的話,在現在的這個講述的時候,如果是前一剎那的話,是屬於過去世,後一剎那是屬於未來世,到底那裡是現在世?可是我們會認為說,現在世好像是一個很長久的時間,其實這是完全的錯誤,所以叫做唯心。其實是一種內心去把他認定為很久的時間而已,但實際上他是剎那頃變的時段,他是一個唯心去捏造為一個很長、很長的幻想,但實際上他是一個剎那頃壞的一個時段。

「眾生不了彼」眾生不知道他一個真實實際的狀況,「故自知極少」所以自己能夠去了知,這種實際狀況的人,是非常、非常少數的。為什麼這一切都會剎那的轉變呢?因為有粗分無常。什麼叫粗分無常呢?我們可以透過十年的時間,可以知道說,無論是外在的世間,或者像我們的身體來講的話,透過十年我們可以知道,他一個很大的改變。

可是我們要知道說,十年的改變,是由每一年的改變才有十年的改變的。每一年的改變要有每一月的改變;每一月的改變,要有每一天的改變;每一天的改變,要有每一小時的改變;每一小時的改變,要有每一分鐘的改變;每一分鐘的改變,要有每一秒的改變;每一秒的改變,要有每一剎那的改變。

因有每一剎那的改變,所以才辦法累積成每一秒的改變,因此才有辦法累積成每一分鐘的改變,甚至於每一月,甚至於每一年的改變。所以我們可以從明顯的粗分的無常,去了解到其實這一切的有為法,由因緣所生的法,每一剎那都在改變當中。那這種每一剎那都在壞滅的性質,不需要依賴其他的因緣,而是他的因本身具有剎那改變的性質。因為是由因而產生的緣故,所以所生的果每一剎那都在改變當中。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每一個果都是由因而有為的,由因而產生作用的,所以稱為有為法。由因力而改變的,由因力而形成的,是隨因力而轉。

所以我們乍看之下會覺得,由因力而生,由因力而滅,好像生是從他那邊現起的感覺。去、或者是滅,好像從這邊而遠離的感覺,好像是分開的。可是實際上只要是從那邊而生的話,他在那個生的當下,已經具有滅的一個性質,這是我們用肉眼看不到的。而且我們也不會有這種看法,其實這是看法上所產生的錯誤。所以由這個因力而轉的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知道說,其實每一個果,是完全隨因力而有的,是屬於因力的他轉性,是唯有因力而去控制的,是被因給控制的。

那現在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因果關係,或者無常性,不是其他的像菩薩身上的無常性,不是!而是自己五蘊上來了解。因為佛陀說無常性是針對苦諦而說,在此的苦諦就講到自己的身心的五蘊。我們的五蘊是被因力所轉,所以才是無常,每一剎那在轉變的。那形成我們五蘊的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集諦有分業集諦和煩惱集諦裡面的煩惱集諦。我們的五蘊身心的這個控制者,的這個因就是煩惱,其實講難聽一點就是無明。光是無明的這兩個字,如果講更不好聽一點的形容詞,就是愚蠢、愚昧,甚至於對事物完全顛倒的認知。

如果我們的身心,被因給控制,而且這個因是一個愚癡,一個無明給控制的話,聽起來很不舒服,聽起來不對勁。當我們知道我們的身心被一個愚蠢、被一個無明給控制的話,我們又有何感想?我們會不會想要從無明當中趕快脫離呢?因為的確實際上狀況來講的話,我們的身心被無明給控制,因為他被因力給控制了。所以《釋量論》裡面有說到了,「由無常知苦」我覺得這句話非常非常的重要。因為每個剎那性,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是由因力而控制這些的苦,而這個因剛好又是煩惱和無明給控制,所以我們自然就會知道說,我們在苦諦當中,我們正在苦性當中。

所以第10句,我們認為說,現在我們正活著,會覺得很長的時間。可是實際上所謂的現在式,也是非常非常的短暫,因為前一剎那就是屬於過去世,後一剎那就是屬於未來世的話,那裡有現在世的這一剎那呢?但是眾生卻不了解。而且真正了解到這一種,以自己的智慧來了解到這種實際狀況,是非常非常的少,所以第11句話:

11. 汝愛久存活,而不樂衰老,噫同類眾生,見汝行為善。

我們想要讓自己長壽,可是又不想讓自己老化,這不是很矛盾嗎?因為如果要長壽的話,自己老的時間就要長一點,但是我們卻又不希望自己衰老。「噫」這個眾生您啊!雖然覺得自己的想法都很正確,你覺得自己像聖人一樣,可是實際上是很愚昧的、是很愚蠢的。因為在很多的想法裡面,我們已經非常的矛盾,但是卻不知道,自己還認為自己是善者,所「見汝行為善」,我們把自己認為是一個非常善賢的聖者。

12. 汝應憂自死,何憂兒孫等,自過而責他,豈非所應呵。

  為什麼自己並非是善者?為什麼我們的看法上會有錯誤呢?因為當我們兒孫離去的時候,我們會非常的憂惱、苦惱,可是卻不擔心自己將來會去面對死亡的這一關。實際上我們每一剎那的轉世,我們每一剎那的消逝,其實都已經跟死亡或者死神越來越接近,可是自己卻不擔憂,反而還去顧慮到別人,去憂慮別人的死亡。這個就像好比什麼呢?「自過而責他」自己的過失還去責罵別人,「豈非所應呵」這並不是我們要去呵斥、呵責的。因為自己的過失,應該去呵責自己才對,而不是去呵責別人。所以如果你要去擔心死亡,不應去擔心別人的死亡,而去擔心自己的死亡才是。

13. 若時未祈求,自來為子女,彼不問自去,非是不應理。

所以第13句說到「若時未祈求,自來為子女」,其實你已去世的這個兒孫,他當時變成你的兒子或者你的子女的時候,不是你去請求他們變成你的子女而變成你的子女的,而是隨著業緣聚合之後,自然隨著業力的這些因緣的種種聚合的力量,讓他們自然成為你的兒女,自然成為你的子女的。所以今天既然隨著業和因緣,成為你的子女的話,隨著業和因緣的消失,讓他們不成為你的子女的時候,你又有什麼好去過問的呢?所以在此說到了,「若時未祈求」你不是因由祈求的緣故而成為子女的話,當他們離去的時候,你為什要要因為過問他們的離去而擔心呢?所以「彼不問自去,非是不應理」非是不應理就是應理的意思。你為什麼要去過問呢?過問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不過問是應理的。

14. 唯由愚癡故,不知子行相,此欲他去相,已用老衰表。

其實我們兒女的離去,或者親友的離去,並不是事先沒有預告。因為每一剎那在衰老的時候,就已經接近了死神了,所以他並不是沒有預告的離去,已經是有預告的離去了,已用的這個老衰表,來知道說他將來會去死亡的這個階段。但是我們隨著自己愚癡的緣故,我們不知道隨著自己常執的緣故,我們不相信我們的親

友會死去,但實際上我們的兒女是會死去的。因為他的衰老,他的每一剎那的無常的轉變,已經告訴我們,親友將會離去。

15. 如父愛其子,彼則不如是,世間向下行,故難生天趣。

  父母非常愛護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有時候,不懂得知恩圖報,反而還恩將仇報,因此世間多數的行為是屬於惡行,所以很難到善趣。既然是如此的話,又有什麼理由值得我們為親友的離去,而去感到難過呢?其實親友的這種貪愛,好比貿易一樣,你對他好,他就對你好,你對他不好,或者他對你不好,你就不會想對他好。所以在第16句就說到了:

16. 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

  「若時不隨順,則都無所愛」如果這個孩子,不隨順的,或者不聽父母親給予的命令,或者給予的勸言,父母親自然就不會很喜歡這個孩子了。如果眾多孩子裡面,有一個比較聽話,我們就會比較喜歡,有一個比較不聽話,我們就會不是那麼喜歡的話,「爾時起貪愛,唯同於貿易」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一個親愛,這像貿易一樣,他對你好,你就對他好,他對你不好,你就不喜歡他,這跟貿易有什麼兩樣呢?那又為什麼,因由自己的親友的離去,而感到傷心呢?這是沒有道理的。

17. 由離所生苦,人心速消失,可觀由離苦,表貪不堅固。

  而且我們的親友離去之後,我們過了沒多久,馬上那種憂惱和苦惱的心就會消失了,這種憂苦難過的感覺都會消失。所以可見透過這種親友離去的憂苦會馬上消失的緣故,所以親友的親愛其實是不堅固的。因為如果它是堅固永恒的話,親友離去沒有多久,為什麼我們不會像剛開始一樣那麼難過呢?所以其實親友的這種貪愛,其實是非常短暫的。

18. 既知自損惱,都無少功德,汝自為詭詐,此亦不應理。

  我們明明知道說,親友離去的這種損惱,是對已去世的親友沒有幫助的話,那為什麼親友離去的時候,明明知道這種的哭泣,或這種的苦哀,對親友沒有幫助的情況,還要假裝一副對他有幫助,於是在那邊痛哭,或者嚎叫甚至於苦哀,這是沒有道理的。

19. 如為分佈苦,世間遍流轉,予已苦眾生,佈苦復何為。

  既然隨著業和煩惱,我們投生在人世間的話,就一定有痛苦,而且任何的因緣都是痛苦者,遍佈這世間的。既然已經夠苦了,我們何需因為由自己親友的離去,讓自己苦上加苦呢?「佈苦復何為」再多餘的痛苦和憂惱有什麼道理呢?

20. 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離,集聚與分離,豈非俱時有。

  既然隨著因緣讓我們相聚的話,我們會感到高興。那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依由因緣的離去,而感到高興呢?這是沒有道理。因為所謂的集聚和分離,都是屬於一體兩面的東西,既然有了集聚就絕對有分離,既然有了累積就會有了減少,這是一定的,這是一種法性。所以「集聚與分離,豈非俱時有」這是一種法性,既然有了相聚,就會有分離。所以既然分離和相聚是一體兩面,為什麼我們只喜相聚,卻不喜歡分離,這是沒有道理的。

21. 過去無有始,未來無有終,何故汝見合,不見長時離。

  既然我們的前世是沒有開始,隨著業和煩惱而轉的話,後世也是沒有終止的。在無始以來到現在,生生世世,多少次的生死離別,可是相聚的時間永遠是短暫的,分離的時間永遠是很久的,或者是長時間的,那為什麼我們沒有看到長時間的離去,卻只在意或執著短時間的相聚,這也是沒有道理的。

22. 剎那等諸時,定如諸怨害,故於彼怨害,汝都不應貪。

  其實在每一剎那的轉變,都在無明控制,業和煩惱的因力下,而去產生這些種種剎那的轉變。所以每一剎那轉變,其實都在一種怨害當中而去轉變的,都是一種苦性當中而去轉變的。既然這些都是苦性的話,又有什麼值得我們去貪著的呢?以上就講到了22句。今天的部份到此為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