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2 09:21:50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6/02 09:20:59   編輯部 報導

 

中觀四百論(第2-1)達賴喇嘛尊者傳授

 2007年7月23 下午

2-1)那裡有西藏的國旗,有一次在德國的時候,在某一次的聚會,我看到許多西藏的國旗,我跟他們講,最近在紐西蘭的時候,我也跟他們說一個故事。那就是在1955年或54年的時候,我曾經在北京待了六個月,在那個時候,我遇到了毛澤東主席幾次。實際上我那時候,對他生起了真正的一個尊敬。有一天他問我,你們是否具有自己的國旗?那時候我有一點懷疑,我回覆說:我們有!他那時候跟我說,在中國國旗的旁邊,你們可以安置自己的國旗。

最近這些中國官方,看到我們西藏的國旗的時候,他們認為說是一個分裂的一個活動。但是中國的最高領導者,毛主席卻允許了我,准許了我,讓我安置國旗。如果有中國政府他們現在跟你們講說,不應該有西藏國旗的話,那你們要這樣回答說,中國的最高領導者毛主席曾經准許了達賴喇嘛說,可以放西藏的國旗。

如是的這種污垢,為了要完全淨治,使得讓自己去證悟,或者是去覺悟一切的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這種具有「淨」以及「悟」的佛果的功德,我們在如何去成辦呢?如同龍樹菩薩在《寶鬘論》裡面有說到,同樣的《四百論》也有說。我們最究竟要去成就的一個目標和果位就是決定勝。決定勝又可以分自己的別解脫,以及一切遍智的佛果位,當然在此就是講到最究竟的成就,也就是一切遍智的佛果位了。為了能夠獲得一切遍智,所以我們必須要使用自己最大的一個智慧的能力,來觀察諸法的究竟性質,透過這種智慧,來成辦成佛之因,來累積成佛之因的。

因此什麼樣的一個身體,什麼樣的一個身軀,能夠具有這種辨別善惡,具有這種的智慧呢?那就是人身。所以我們把人身稱為增上生。尤其是如果是要配合密乘的修持,來學習金剛乘的這個內涵,那唯有人身是最快速、最好的,所以人身是修法最佳的一個工具,為了能夠成辦一切遍智,也就是所謂的佛果位。所以雖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決定勝,但是決定勝是要生生世世的去增上,來學習讓我們獲得成就的。所以在這個之前,我們要把握讓自己先能獲得增上生,獲得這個修法的工具,而且無有間斷才行。

所以首先為了讓自己能夠確保,生生世世都能夠獲得增上生,我們必須要遮止這種非福之業。所謂非福業的意思就是惡業的意思。因為我們會隨著惡業,將來後世會墮落到惡趣。墮到惡趣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生生世世無有間斷的獲得增上生,所以先遮遣這個惡業是非常重要的。

確定自己無有斷間的,生生世世能夠獲得增上生之後。再來當我們獲得增上生的時候,最用自己最大的智慧能力,來認知實際的狀況,修習空性的道理。透過空性的智慧,空正見來對治煩惱障,來讓自己獲證滅除煩惱障的滅功德。為了能夠再進一步的對治所知障,所以我們所要了解的空性,不是很單純的空性,而是必須要具備廣大資糧,多元觀察而去生起這個空正見。這種的空性,我們把他取名為「遍相具勝」的一個空性,我們必須要去認知。透過一個遍相具勝的空性的認知,廣大的資糧來對治所知障的。所以以這種的次第來修學的話,這才是真正智者善巧的修學方式。如同《四百論》裡面有說到,「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後遮一切見,知此為智者。」

佛陀在轉法輪的時候,大致上說了許多了不同的法,所以我們把他取名為八萬四千法門。也就是說整個佛法所說的內容,大約有八萬四千法。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法義,彙聚起來的話,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因此我們稱為叫做三藏。那三藏呢?律藏、經藏、論藏。經律論這三藏,為什麼要分開的原因是因為,由他所詮釋的內涵不同,而去分類這三藏的。像律藏來講的話,最主要所詮釋的內涵,就是三學裡面的戒學,經藏所要詮釋的主要內涵,就是三學裡面的定學。論藏主要詮釋的內涵,就是三學裡面的慧學了。因由三學而說了三藏的。

如果是以律藏來講的話,大約就有兩千六百年的歷史。從佛在世到現在,幾乎是沒有什麼變的,所以律藏的內涵是沒有很大的改變,都是一樣的。可是在經藏的內涵來講的話,隨著巴利文所建立的經藏內涵,而梵文語系所建立的經藏的內涵,因為有少許的不同,所以經藏的解釋上有少許的不一樣。現在是論藏的部份,論藏就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巴利語系所建立的論藏的內涵,以及梵文語系所建立的論藏內涵,是有很大的不一樣的。

我現在先翻譯剛剛法王突然多作解釋的部分,因為剛剛有說到法輪,佛陀所轉法輪的內涵。佛陀所轉的法輪,大致上可以分三法輪。我們講初轉法輪---四諦法輪。次轉法輪---無性法輪。後轉法輪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派認為是《解深密經》,另一派認為是《寶性論》的根本經,也就是《如來藏經》,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在初轉法輪的時候,最主要是講到三十七道品,四諦十六種行相等,最基本的佛教的教義,那也是最重要的部份。在次轉法輪,無性法輪的時候,因為之前在初轉法輪的時候,說到四聖諦,四聖諦裡面的這個滅諦的內涵,很詳細的、很透徹的部份。因為要配合著深奧空性的理念來作解說,才有辦法透徹的去認知滅諦的性質。所以在第二次次轉法輪,無性法輪的時候,針對這個為了能夠了解滅諦,圓滿的認知滅諦的一個性質,所以非常詳細的解說了空性的道理。

在第三次的法輪,有一派認為是《解深密經》,這個就是說他沒有辦法直接的相信次轉法輪時候的辭義,所以他必須要去分析解剖對於三法性,而說了三無性等。於是佛陀針對這種根器的人,跟他們說了二取空的道理,沒有跟他們說甚深的空性。針對這一派的人,他們認為說佛陀的最後一次的法輪是《解深密經》。

但是若以中觀派而言,他們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說,佛陀最後一次的法輪,就是《如來藏經》,就是《寶性論》的最主要根本依據。那《如來藏經》所要詮釋的內涵,當然不只是有緣起性空,最深奧的空性內涵以外,針對了解空性的智慧,又去作了更深入的解剖和分析。也就是說如何使用俱生原始之光明,來了解空性的道理,也就是光明轉為道用的意思。這樣就能夠很容易的讓弟子引導到無上密,光明轉為道用的這個內涵。這以上是大致上三法輪的一個介紹。

於是我就跳回剛剛翻譯的部份。因為論藏在兩千六百年中,因為隨著兩大語系所建立的論藏的內涵不同。龍樹父子所著作的這些解釋也好,或者論典也好,最主要是三藏裡面的那一藏呢?那就是論藏了。針對論藏的解釋,龍樹父子等這些大論師,他們有很多不同的見解,還有他們有很多不同的非常、非常美好的解釋。在眾多的論藏的解釋裡面,龍樹菩薩所著作的解釋是最主要的。所以在龍樹菩薩所寫的著作裡面,有一派我們叫做集經論。集經論就是說他彙集了許多經典的經文,引經據典把他聚合在一起,叫做集經論。另外一個叫做理聚論,我們也稱為叫做理聚六論。理聚六論雖然有引用一些經文,但是最主要是靠理由來詮釋所詮的一個內涵,所以他是以理由為主,而不是引經據論為主。他是靠理由或靠邏輯的方式,靠因明的方式來推理的。這個就是屬於不共的論藏,所以我們說到中觀理聚六論。

在中觀理聚六論裡面,最主要的一部經典就是《中論》。《中論》總共二十七品,這個可以說是我們論藏裡面,像國王般的重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論典。中觀理聚六論裡面,最主要都是講空性的道理。理聚六論裡面雖然有《寶鬘論》,《寶鬘論》是講菩提心的部份。同樣像《菩提心釋》來講的話,雖然跟密續內涵是有關的,但最主要也是講到菩提心的部份。所以若是以方便品,或是廣大行來講的話,龍樹菩薩的著作像《寶鬘論》、《菩提心釋》等。但是如果以深見行來講,最主要就是《中論》,還有其他的理聚論等。

可是在《中論》裡面有一些破斥外道和破斥下部主張的部份,並沒有很清楚的,就像是如何破除常法的這個細微微塵等的內涵,所以龍樹菩薩的心子,聖天菩薩也稱為叫做提婆菩薩,他就明顯的來詮釋,明顯的來解釋。所以我們在《中觀四百論》的時候,因為他最主要是依據龍樹菩薩《中論》而去解說,所以在此就沒有說到禮讚文。就直接為我們解釋了如何成辦增上生的方法之後,再跟我們解說如何成辦決定勝的方法。尤其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對治所知障,我們必須要了解遍相具勝的空性的道理。所以必須要去詮釋這個菩提心的內涵,所以在第五品和第六品的時候就非常詳細。當然很完整的部份,我現在也不是想得很清楚,我現在是邊唸邊為你們解說,我才可以邊想得起來。

在我們的經典裡面,有說到了佛陀涅槃之後的四百年,龍樹菩薩來到這世間。之後大約到三到第四世紀的時候,大乘的佛法流傳到大陸內地,也就是流傳到中國。經由中國再流傳到像韓國或越南等地。在第七世紀的時候,從藏地慢慢的跟印度那邊已經有了所謂的教法上的接觸,最主要是在第八世紀的時候。第八世紀的時候,從那爛陀寺,來了一位持戒非常精進的大師,那就是寂護論師。他個人來講的話是一位中觀師,而且對因明是非常、非常的精通,所以他因為在中觀和因明上非常的通達,所以曾經有說到是中觀以及釋量的獅子,曾經有這種的頭銜。

他當時在印度是非常、非常有名的一位成就大師,之後來到了西藏。他來到西藏的時候,大約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他大約在一百多歲的時候圓寂在西藏的。之後他的弟子,也是一位中觀師,非常有名的一位中觀師,叫做蓮花戒大師,之後也來到了西藏。寂護論師他的著作來講的話,有分《中觀莊嚴論》,以及《中觀莊嚴論》自己的解釋,這是寂護論師自己所著作的。當然在《釋量論》上他有著作一些解釋。蓮花戒大師在中觀的解釋上,曾經有著作了《中觀光明論》,以及因明學的解釋,大約有兩卷左右。而且以蓮花戒大師來講,確實也是一位持戒非常精進的成就者,因此而流傳了整個西藏的戒的傳承。所以我們藏傳戒的傳承,是來自於寂護論師的。

之後不只如此,還有蓮花生大師也來到藏地來弘揚佛法,所以寂護論師、蓮花生大師,以及當時候的赤利松贊藏王,這三尊,依由他們大力的推動教法,所以使得大小乘顯密圓滿的教法,從藏地起興盛起來了。所以我們的傳承仔細的這樣追溯下去的話,其實都是來自於那爛陀寺。所以我們都等於是龍樹以及無著的跟隨者,因為我們的傳承都是來自於那爛陀寺的這個無有污垢的、非常清淨的一個法脈傳承。

像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最主要是以巴利的語系所建立的教法為主,他們的傳承也是以巴利語系所建立的傳承為主,所以這是整個佛法的主要的精神所在。有時候我們會認為說自己是大乘,好像因此而去與小乘作區別,或者有差異的感覺,這種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無論我們稱小乘也好,其實就是整個佛法的基本教義,基本的一個精神。什麼叫做佛法教義的基本精神呢?就是四聖諦。以四聖諦為基礎之後,而去針對三十七道品而作的修行、而修持。

四聖諦和三十七道品,這整個就是佛法的精神所在。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以菩提心,無論是修六度萬行,或者是波羅蜜多十度,或者稱為六度也好,這種的修持,我們稱為顯教大乘的修持。那就是以悲心、愛心為主,而發起的菩提心,依由菩提心去修學這些種種的菩薩行等,這是屬於顯教大乘的修持。有了這個基礎之後,再來學習本尊瑜伽,那就是屬於金剛乘的部分。

金剛乘其實他修持的最主要目的是什麼呢?了解空性的智慧,了解空性的意識,他本身又可以分很多的粗細不同的層次。如果我們能夠使用越細微的意識去了解空性的話,那我們將能夠更深入的,才有辦法使空正見的能力發揮到最大,所以盡可能的使用俱生原始之光明來緣取空性,是以光明緣空的方式來修學的。

所以在整個道的次第上來講,沒有下下層,就不可能有上上層的修持,也不可能修學上上層,所以我們不可能一步登天的。所以必須要有這樣的一個基礎,才有辦法慢慢的走上去。否則的話,我們如果單學一個內涵,或者一步登天的話,是不可能滿足,或者是達到我們想要獲得的成就的。總言之,如果想要修學密乘或金剛乘的話,之前必須要有顯教般若乘的基礎。顯教般若乘的基礎,必須先由四聖諦或三十七道品才有辦法。

一般在給予教授的時候,西藏人有這樣一個習俗,那就是我們在給予教授的時候的傳承,大致上可以分兩者,一個叫做口授傳授,一個叫教授傳承。口授的意思就是唯有唸過去,那當我們聽到上師念誦這個偈頌文的時候,就獲得了這部教授的口授傳承。教授傳承就是說,不只是念誦以外,在念的同時,給予註解或者解釋等,這是屬於教授傳承,因為上師有對我們教授。

當然佛在世,或者龍樹菩薩在世的時候,不知道有沒有把這兩個承傳分得那麼清楚的,但是西藏人就是很明顯的,按照我們的西藏習俗來講的話,就是有這兩種不同的傳承。一個叫做口授傳承,另一者就是教授傳承。

教授傳承又可以分兩者了,一個就是像解釋一樣的這種教授傳承,另一者就以自己的覺受來傳授,所以我們也稱為覺受傳承,有這種的說法。還有一種就是說,透過上師在講授的時候,一起讓弟子作這種的觀想,配合著這種觀想來教授的,這種又叫觀想的一個傳承的,他有分很多種不同的講授傳承、或者教授的一個傳承。在此為大家所傳授的這一個傳承,就是屬於教授的一個傳承。不只有口授傳承以外,還有教授的傳承。

以我個人的傳承來講的話,中觀理聚六論的教授傳承或口授傳承等,我是從薛缽仁波切那裡獲得的。薛缽仁波切是從創大嘎滇仁波切那裡獲得的。之後我又從昆倫拉嘛顛津遙千仁波切那裡獲得《中論》的傳承。從昆倫拉嘛仁波切那裡獲得了整個大祥十三部的傳承。一般我對這個傳承非常的重視,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盡量的從越多、更多的仁波切那裡獲得整個教授、口授的傳承。所以《四百論》的這個傳承,就是從昆倫拉嘛顛津遙千那裡獲得的。接下來我們就看講義《四百論》。

首先在《四百論》的前四品,最主要就是解說到,讓我們能夠成辦決定勝的最好的一個修法的工具,也就是讓我們如何獲得增上生的內涵。根據這個內涵來講的話,就是屬於大小乘共同的基礎了。在解說的時候,也有說到四種的顛倒執,讓我們而去造作了許多痛苦之因。四者的顛倒執是指那四種呢?首先第一者叫常執,也就是把無常視為常。第二者叫做淨執,把不淨視為淨。第三者叫做樂執,把苦視為樂。第四者叫做我執,把無我視為我,也就是常淨樂我的這四種執著。在此的我並不是那種人我執和法我執,那種很細微的我執,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一般我們不是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我想,我是最好的、最優秀的,這種很強烈的這種我想,在此是說到這種的我執。常、淨、樂、我這四者。

這四者的顛倒執著,因為造成許多的痛苦之因,所以為了能夠對治的緣故,所以首先先針對常執而說了破斥。怎麼樣去對治這個常執呢?就透過無常的認知,無常的解說。無常的內涵又可以分兩者,粗分無常我們稱為續流無常,以及細微的無常我們稱為剎那的無常,以這兩種方式來解說無常的內涵。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