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6/21 04:19:04
學習次第 : 進階

藏傳佛教的噶舉派

來源: 《中國藏學》1995年第4

作者: 劉立千

一、噶舉派的傳承

噶舉派是西元11—12世紀藏傳佛教後弘時期發展起來的,屬於新譯密咒派[1]。開始創立者先後有兩人:一是穹布朗覺巴(khyung-po-rnal-vbyong-pa 990—1140),一是瑪爾巴譯師(mar-pa-lo-tsva-ba1012—1197)。他們倆曾多次到過尼婆羅和印度等地,依止了很多名師,學習了不少的密法,主要是得到《四大語旨教授》。《語旨》是佛語的意旨,由祖師口語相承,法脈不斷,遂稱為語傳,藏名叫噶舉bkav-brgyad)。後來香巴在後藏發展,形成為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香巴噶舉shang-pa-bkav-brgyud);瑪爾巴在前藏發展,也形成一個傳承系統,稱為達布噶舉dwags-po-bkav-brgyud)。雖然門戶不同,但由於他們兩人的大法均出自一個來源,又都親領語旨傳授,所以又都稱噶舉巴。 

(一)香巴噶舉

穹布朗覺巴為前藏尼木熱芒人,家族屬穹布,幼年學過苯教(本波),後又學寧瑪派的大圓滿心部。[2]之後攜帶多金赴尼婆羅,依止班智達八蘇瑪底(pa-su-ma-ti)學翻譯。旋赴印度依止那爛陀寺金剛座主受沙彌戒。他依止過的善知識約百餘人,其中主要的是從大空行尼古瑪(ni-gu-ma)和蘇喀森蒂(su-kha-siddhi)兩位師母學了《拙火》等六法道次[3]。又從彌勒巴(mee-tri-pa)學大手印。回藏後依止噶當派(bkav-gdams-pa[4]的朗日塘巴(glang-ri-thang-pa)受比丘戒,住澎域覺波山(vphan-yul-vjog-po)修道。此後他在後藏葉茹(gtsang-g·yas-ru)的香地區(shangs)建雄雄寺(zhong-zhong)為首的108寺,廣聚徒眾,傳法講道。他的傳承法嗣則稱為香巴噶舉派,又稱穹布噶舉

他的弟子最多,最上首的早期有麥烏敦巴(smevu-ston-pa)等5人,晚期即僅為摩覺巴·仁欽尊追(rmog-cog-pa-rin-chen-brtson-vgrus1人。此人是獲得金剛持秘密語句單傳的第四代。17歲時入雄雄寺學法,穹布大師傳給他香巴派的法要。穹布大師逝世後,他前往達布依止岡布瓦(sgam-po-ba)。岡布瓦傳以達布噶舉派的《六法》《大手印》。回摩覺又另建一公隆寺(kugs-lung)作為定居之處。他圓寂後由大弟子吉岡巴·卻季僧格(skyer-sgang-pa-chos-kyi-seng-ge)繼承法座。吉岡先從熱穹巴(ras-chung-pa 1083—1161)的弟子咱日貢巴(tsa-ri-sgom-pa)學習熱穹傳規的灌頂教授。後拜摩覺巴為師,盡學香派教授。吉岡巴弟子甯敦·卻季喜饒(gnyan-ston-chos-kyi-shes-rab)。他與噶當派僧京俄瓦(spyan-snga-ba西元13世紀時人)同時代。甯敦在前藏曲水(chu-shal)的日貢(ri-gong)建寺,所以又稱他日貢瓦。他的傳承系統稱為日貢派。甯敦弟子為桑結敦巴(sang-rgyal-ston-pa),他與止貢系的羊棍巴(yang-dgon-pa 1213—1258)同時代。以上稱為香巴派的七寶法統。桑結敦巴以前均屬單傳,以後打開法禁成為普傳。

桑結敦巴弟子阿伊僧格(avi-seng-ge),先學寧瑪派的密經講修,後從桑結學習香派密法,並繼承法位。桑結有三大有名的弟子,各出傳承後分為三派:

弟子香敦(shangs-ston 1234—1309),精通顯密,後來繼承法位稱為藏派

弟子甲欽·堅贊邦(vjag-ston-rgyal-mtshan-vbum 1261—1334)修建甲寺(vjag),其傳承法嗣則稱為 甲派

弟子克准迅魯朱(mkhas-btsun-gzhon-nu-grub)在娘麥(myang-smad)建桑定寺(bsam-lding),他的傳承法嗣則稱桑定派

迅魯朱曾往薩迦從八思巴(vphags-pa)學薩迦派的《道果》[5]等法。聞桑結敦巴之名來香地,盡學香巴噶舉一切大法,如香派《尼古六法》等教授,又學達布噶舉的《大印》,一時來學者眾,門庭頗為興盛。

迅魯朱的弟子賽嶺巴·紮喜貝(gser-gling-pa-bkra-skis-dpal 1292—1365)。紮喜貝弟子有紮沃齊·多吉貝(brag-bo-che-rdo-rje-dpal)等。

迅魯朱又以香派密法傳其侄甲欽·降巴貝(vjag-chen-byams-pa-dpal 1310—1390)。宗喀巴大師(1357—1419)曾從降巴貝學香派之法,也從甲派的沫勤·南卡朗覺巴(mus-chen-nam-mkhav-rnal-vbyong-pa)學《六臂大黑天》等法。

建橋大師[6]湯東傑布(thang-stong-rgyal-po 1385—1164)從日貢瓦的上路傳承沫欽·堅贊貝桑布(mus-chen-rgyal-mtshan-dpal-bzang-po)之徒降森敬巴桑布(byang-

sems-spyin-pa-bzang-po)聽聞香派之法,後在曲水縣境之加桑卡(lcags-zam-kha)建加桑拉章,把香派之法傳佈于前藏一帶。其後出現藏、類吾齊等三個傳承系統[7],其傳承至今未絕。

總之,甲派後來發展上下中三路傳承,其法嗣遍于達布噶舉的帕竹、噶瑪派之內。甲派、桑定派的支系甚多,由於派系愈分愈小,勢力薄弱,後來大多併入其他宗派之內,不能獨立城系了。

香派教授為新譯密法,其所依本續主要有《密集》《勝樂》《喜金剛》《怖畏金剛》《大幻》等。修法次第則各依本尊灌頂、受三昧耶戒,然後修生圓二次第。實修教授主要為《尼古五金法》:一、如樹根的《尼古六法》;二、如樹幹的《大手印》;三、如枝丫的《三轉道用》;四、如花朵的《紅面空行母法》;五、如果實的《無死無錯誤教授》等。

這些法門與瑪爾巴所傳噶舉並無多大差別。唯其中解脫道的《大手印盒》中修明空無別而現證光明的教授,則頗具特色。 

(二)達布噶舉

噶舉派本來創始于瑪爾巴譯師和米拉日巴二人,但他們二人均未廣建寺廟,招聚僧團,故傳法事業並無多大發展。到他們的第三代達布拉吉(dwags-po-lha-rje)時,才在達布地區建立岡布寺(sgam-po)廣聚門徒,宏傳瑪爾巴、米拉日巴二人所傳噶舉教授。一時法緣興盛,直到這時才傳出達布噶舉之名。後來他的法嗣發展的支系更多,通常有四系八支之稱,遍佈于阿裏、衛、藏、康、青等地,至今未衰。

瑪爾巴譯師,本名卻季羅朱(chos-kyi-blo-gros 1012—1097)。山南洛紮縣人,15歲時赴印度,曾從耶協寧布(yes-shes-snying-po)聽講《事續》。後參拜那若巴,傳以《喜金剛》等教授。依照那若巴指示,向耶協寧布學《密集》、向古古熱巴(ku-ku-ri-pa)學《摩訶摩耶》,向彌勒巴學《大手印》,向若比堅金(rus-pavi-rgyan-can)學《四座》。他三次赴印,四次赴尼婆羅,獲得《那若六法》等四大語旨的全部傳授。回藏後駐錫洛紮卓窩壟(lho-brag-bra-bo-lung)宏傳語旨教授,並從事種田、經商,一生並未出家。他的門徒最著名者為四大柱弟子,前三弟子如俄敦·卻古多吉(rngog-ston-chos-sku-rdo-

rje 1036—1102)得到《喜金剛》等《續部》講解和《溶遷》教授;楚敦旺額(mtshur-ston-dbang-nge)得到《密集》和《五次第》教授;麥敦村波(mes-ston-tshon-po)得到《摩訶摩耶》和《光明》教授。以上三弟子得到的是密經講解的傳授。最後一弟子米拉日巴(mi-la-ras-pa)得到以《拙火》為主的密法實修傳授。

米拉日巴(1040—1123)生於阿裏貢塘(gung-thong)父早死,受叔父欺淩,以學咒術殺死冤家多人,深悔犯罪,依瑪爾巴學法。瑪爾巴初未傳法,先用種種苦行折磨他,後才圓滿傳授語旨教授。他注重實修,一生以苦行告終。米拉日巴有最為上首弟子二人:一為熱穹巴多吉紮,一為達布拉吉。熱穹多吉紮(ras-chung-rdo-rje-grags 1083

—1161)他曾往印度兩次,首次從瓦羅尊紮(lba-la-tsandra)學《忿怒金剛手金翅鳥裙法》,後一次遵師命往印度拜訪那若巴、彌勒巴等二人的弟子諦普巴(ti-phu-pa),請得傳授《無身空行法類》和其他的教授甚多,回藏後以大法獻與其師米拉日巴。米拉日巴命恩宗敦巴(ngam-rdzong-ston-pa)撰著成書,從此傳下來的名為勝樂耳傳。熱穹巴自己直接傳給弟子的則名為熱穹耳傳。熱穹巴亦系阿裏貢塘人,後往衛部山南的涅、洛若、加玉(gnyal-lo-ro-bya-yal)等地弘傳米拉日巴的教授。他自己的教授則有《溶遷三類法》《溶遷九類法》等。他有弟子甚多,最有名者為洛基俄巴(blo-byi-mgo-pa)等13人。後來他的教授大部為主巴噶舉派人所繼承。帕竹弟子穹倉巴(khyong-tshang-

pa)得到耳傳教授。他傳瑪姬昂覺(ma-cig-ang-jo),以後依次第傳給藏巴甲熱(gtsang-

pa-rgya-ras),其後為崗倉噶舉(kam-tshang-bkav-brgyaud)派所繼承。噶瑪拔希亦得過熱穹的教授。其他如《圍裙法》等教授則廣泛流傳於薩迦、噶瑪[8]、格魯等派之中。

米拉日巴的第二大弟子即達布拉結(1079—1153 “達布為地名,拉結意為醫生);又名岡布瓦岡布是他駐錫的寺名;本名鎖南仁欽(bsod-nams-

rin-chen 1079—1153)。21歲時從噶當派格西夏巴林巴(sha-pa-gling-pa)出家受戒。後來到衛部北方依止噶當派僧甲域瓦(bya-yul-ba)、女絨巴(snyug-rum-pa)、甲日貢喀瓦(lcags-ri-gong-kha-ba)等學習噶當派的阿底峽所有教授。又從阿闍黎降曲森巴(byang-chub-sems-dpav)學實修教授。後回鄉偶聞米拉日巴之名,生大敬信,欲往鄭地(brin)拜謁。臨行噶當諸師勸說,我們噶當教法已經完備,何必再往他處。達布堅持要去,他們只好說千萬不要拋棄我們噶當的特色。見到米拉日巴後,米拉日巴傳以金剛亥母灌頂,又傳以拙火定法,修習後頗有效應。回前藏後,於1121年始在達布建岡布寺,收徒傳法。

達布之師米拉生前常以《大印》和《方便道》同時傳授,從不分別專授一法。達布則改變為宜於授密法者則僅授以《方便道》教授;不宜於灌頂而合於般若波羅蜜[9]之器者則傳以出離心、菩提心結合《大手印》之教授。他把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融會在一起,著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使噶當的教法和米拉所傳《六法》《大手印》二大教河匯流,並以《大印俱生和合》的導引次第來教誨後學。《大印俱生和合》,主要在認識真心、妄心和法身本是俱生,用此方便導入大印。其他還有《掃除本性垢汙》《中陰導引》《金剛身秘說》《四瑜伽》等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規。他的傳承法嗣則稱為達布噶舉派,岡布寺則成為達布噶舉之祖寺。達布拉結圓寂後即由其侄達布·楚逞寧布(tshul-khrims-snying-po)繼承法位。

達布拉結的門徒不少,其中如噶mbkar-ma-pa)、蔡巴(tshal-pa)、鮑絨(vbav-rong)、帕竹(phag-gru)等4人又分別在康藏各地建寺宏法,發展了達布噶舉,形成了4個支系。其中帕竹一系又分出8個小系,如止貢(vbri-gung)、達隆(stag-lung)、主巴(vbrug-pa)、亞桑(g·yav-bzang)、超普(khro-phu)、修賽(shug-gseb)、葉巴(rel-pa)、瑪倉(smar-tshang)等。主巴又分上中下三派。以上總稱為噶舉的四系八支。(見表)

噶舉一派雖然分出若干支系,但他們的主要宗旨仍以奉行語旨傳承的《那若六法》和《大手印》為正修根本,其差別處因各個人隨順機宜的領悟程度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而異,先用許多善巧的導引方法,引導初業行人[10]逐漸趨入大印。由於根基不同,導引方便亦有不同,各樹獨特的風規,遂產生派別。

1.噶瑪噶舉 達布拉結的弟子都松欽巴(dus-gsum-mkhyen-pa 1110—1193)所創。都松為多康人(khams),本名卻季紮巴(chos-gyi-grags-pa),別名康巴伍色。他先依阿底峽弟子越卻旺(yul-chos-dbang)等學噶當派教授和顯教大手印。又依多師學顯教經論,30歲時參見達布拉結獲得大手印要旨。又往洛若參拜熱穹巴,盡學那若巴與彌勒巴所傳《六法》和《大手印》等教授。1147年在昌都類吾齊建噶瑪拉項寺(karma-

lha-steng)為其駐錫地。後又在前藏建楚布寺(vtshur-phur),收徒傳法,逐漸形成噶瑪噶舉派。

他的二傳弟子桑結熱欽(sangs-rgyas-ras-chen)。桑結弟子邦紮巴(spom-brag-pa)。邦紮巴弟子為噶瑪拔希(karma-pakshi 1204—1283)。傳說噶瑪拔希是都松欽巴的轉世。從噶瑪拔希起,開始創立了活佛轉世制,來繼承法位。以後又出了黑帽系和紅帽系兩個活佛系統。

黑帽系今傳17世。黑帽活佛第三世為讓炯多吉(rang-byung-rdo-rje 1284—1339),他有弟子名紮巴僧格(grags-pa-seng-ge 1283—1349),曾被元朝封為國師,賜紅帽。紮巴僧格死後又有轉世,從此開出紅帽轉世活佛的系統。

紅帽活佛第一世為紮巴僧格,17歲時從耶協僧格(ye-shes-seng-ge)學噶舉的密法《方便道》。因他出生讓古族,所以又稱他為讓古熱巴(dbrang-gu-ras-pa)。1333年他建乃朗寺(gnas-nang)。1490年又建羊八井寺(yangs-pa-can),後者成為紅帽活佛主要的坐床處。他的弟子最有名者為雅德班欽(g·yag-sde-pan-chen 1299—1378)。[11]

紅帽活佛世系到第10代名卻朱嘉措(chos-grub-rgya-mtsho)。因勾結廓爾喀兵侵藏[12],廓軍被清廷擊退後,卻朱革職查辦,他畏罪自殺。詔令不許再覓紅帽活佛之轉世,從此這一轉世系統便宣告結束了。[13]

噶瑪派的教授導引有《不可思議》《風心無別》《四要》《指明三身》《甚深內義》等等,導引後學,遂形成了噶瑪噶舉一派。

2.蔡巴噶舉 蔡巴派始于達布弟子尊追紮巴(brtson-vgrus-grags-pa 1123—1194)。大約他在30歲時(1152)依止達布拉結,達布傳他《俱生和合法》。後依達布之侄楚逞甯布繼學達布噶舉法。又依沃喀瓦學慈心、悲心、菩提心等教授。在他42歲時(1175),于拉薩附近蔡莊園建寺,傳法收徒。蔡巴的重要教授是《唯一白法》。此法由明空雙運定[14]引生頓悟本元心,複依《方便道》使風息入住,融於中脈,引生大樂,成為樂空雙運[15]的大手印。其他法要有《究竟勝道》《聖法一密意趣》等導引。隨學弟子甚多,此派傳承系統稱蔡巴噶舉。但傳數代後,大寺被毀於火,法脈漸衰了。

3.鮑絨噶舉 始于鮑絨巴·達瑪旺秋(dar-ma-dbang-phyug),達布拉結弟子,得師傳授《大手印》,頗有修證,後在藏北建鮑絨寺,將師傳之《溶遷》教授實相大手印,即樂空大印,改為《溶遷法》。此法專為不能悟心實相,乃憑仗佛力把自己心識遷移溶入佛心往生淨土,快速成佛之一法。又傳出《單追覺性小道》,這是求悟心見性法門,本派由此得名。他的弟子中有一名為帝師熱巴(ti-shrvi-ras-pa)者,頗有名氣。此派似乎沒有多大發展便失傳了。

4.帕竹噶舉 是達布拉結弟子帕木竹巴所首創。帕木竹巴(phag-mo-gru-pa 1110—1170),本名多吉傑布(rdo-rje-rgyal-pa)。幼年就依止多師,廣學經教,學過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後來師從向蔡巴學噶舉派法要,向蔡巴領他去岡布,參拜達布拉結得其教授,頓然契悟大印法門。他49歲時,在帕木竹地方建丹薩梯寺(gtan-sa-mthil)。他的及門弟子很多,後來由他的最有名弟子發展成為八小派。帕竹丹薩梯寺座主由朗氏家族(rlangs-lha-gzigs)所承襲。14世紀時,帕竹不但宗教上有勢力,而且在政治上獲得萬戶長的職位,到大司徒絳曲堅贊(byang-chub-rgyal-mtshan)時甚至還統治過前後藏的地方。15世紀時,這寺的座主受封為闡化王。帕竹的宗風也是繼承他的老師岡布瓦的思想,走顯密結合的漸修路子。他的《舞姿論》就是把噶當的教授與《大手印》相結合的典範。其他法要還有《總持陀羅尼》等。後來他的有名弟子8人,又分出以下8個支派:

1)止貢噶舉 本派系帕竹弟子郊巴·義敦貢布(vjig-rten-mgon-po)所首創。義敦貢布(1143—1217)幼年依止帕木竹巴,37歲時建止貢寺,宏傳帕竹所傳教授。他也是顯密並重,嚴守戒律,從之學者甚多,受戒的達10萬多人。聞其某次講經聽眾曾達5萬多人。1290年,止貢之變”[16]時,焚燒了止貢寺,從此逐漸衰落。止貢派的法要主要也是顯密融合,如《三戒一要》等。止貢所傳《大印》就是用大悲心與大手印結合而修的,其他還有空性與菩提心結合,空性與緣起因果結合,與四無量心結合等等,認為這樣結合便是二諦雙融之旨。密乘方面,止貢的《五具》是導入大印的方便道。

2)達隆噶舉 本派創始人達隆巴·紮西貝(bkra-shis-dpal 1142—1210)。24歲時師事帕竹,接受了顯密結合的思想。他自己曾說:當修諸法自性空而無我,即在此無我之中同時兼修四無量心和諸方便法,這才是獲得無住涅[17]之道。他也從噶當派伽喀巴(vchad-kha-ba)學噶當派教授,從夏惹瓦受比丘戒。1180年在噶當派博多瓦駐錫地建達隆寺。他的宗風也是注重戒律,因此派名大振。

本派的法要有《三十九本事》[18]等。1267年由其及門弟子把本派的法要傳到多康,在類吾齊建寺,從此達隆本寺則稱上塘,類吾齊寺則稱下塘,傳承到18世紀後,逐漸消沉了。

3)主巴噶舉 創始人為林熱·白瑪多吉(padma-rdo-rje 1128—1188)。38歲時依止帕木竹巴,學其《六法》《大印》等的講解與導引,駐錫熱隆寺(ra-lung)。其弟子藏巴嘉熱(gtsang-pa-rgya-ras 1161—1211)又依之學《六法》和《俱生和合》。據說他仍修成內外風息合一、制伏一切煩惱、得平等一味境界。掘出伏藏又得《平等一味法門》,修建寺(vbrug),派名大張。主巴可能是繼承米拉宗風,重苦行修煉。主巴門中多作乞人。本派特點為注重對境修習,因為對境潛伏的煩惱種子才能現行,才能將實執等一齊拔掉,所謂轉煩惱為道用。故他們有《怨親平等》《染淨平等》《平等一味》的法要,其他還有《緣起與一味》《六種一味》等等,皆是導入《大手印》的方便。此外還有《八大導引》,也是導入《大手印》的方便。藏巴嘉熱的弟子後來又分出主巴上下二支系,主寺中主巴,合稱為主巴上中下三支系。

上主巴創始人為郭倉巴·貢布多吉(rgod-tshang-mgon-po-rdo-rje 1189—1258)。原為衛部洛紮(lho-brag)地區人。初從師學習噶當道次第、中觀、因明等學,[19]歲時依止藏巴嘉熱,嘉熱教他修定的方法和皈依、發心、四瑜伽,後傳以《俱生和合》《方便導引》《平等一味》等密法。曾周遊前後藏,游到阿裏協噶爾地方,修建郭倉寺,宏傳其師所傳教授,派名大振。因其寺在上部阿裏,故稱上主巴。本派中有名弟子為鄔堅巴·仁欽貝(u-rgyun-pa-rin-chen-dpal 1230—1309)。其法要有《坐山三類法》、《隱說》、《度中陰險途》等。

下主巴創始人為洛熱巴·旺秋尊追(lo-ras-pa-dbang-phyug-brtson-vgrus 1187—

1250),亦為藏巴嘉熱弟子,得《拙火》傳授,受過比丘戒,又修苦行數年。55歲時始在雅隆河谷建噶波曲隆寺(dkar-po-chos-lung),後成為下主巴派的主寺。他的弟子甚多,分頭建寺收徒,始形成一個派系。本派的特點重誠信心、厭離心,轉煩惱為道用,教授有《八大導引》《八小導引》《六類法》等。

4)亞桑噶舉 初創人為格丹·耶協僧格(skal-ldan-ye-shes-seng-ge—1207)。他是帕木竹巴的弟子,得師傳授噶舉法要,廣傳弟子。其主要弟子為卻門朗(chos-smon-lam 1169—1233)。門朗繼承耶協僧格所傳帕竹法要,于38歲時建亞桑寺。他又廣傳弟子,後各建分寺甚多,遂稱此派為亞桑噶舉派。主寺座主中有一位曾任萬戶長,後其轄境為帕竹大司徒所兼併,從此亞桑教派亦逐漸消失。

5)超普噶舉 創始人為帕竹兩個弟子即傑操(rgyal-tsha 1118—1195)和袞典(kun-ldan 1148—1217)。傑操19歲時依止帕竹學《大手印》生起證悟。袞典為傑操之弟,為其兄送糧至帕竹,對帕竹生敬信,亦依之學法得殊勝證悟。彼二人之侄超普譯師絳巴貝(byams-pa-dpal 1173—1225)建超普寺;從印度迎請喀什米爾之班欽·釋迦室利(shvakpa-shvri)廣宏律戒,超普之名於是大振。超普得傑操、袞典傳授136種不同風規之教授和13種語旨。本派法要有《九字要門》《十二種心言》《大手印九義》《百種要門》等。

6)修賽噶舉 創始人為吉貢·楚赤僧格(gyer-sgom-tshul-khrims-seng-ge 1144—

1204)。他19歲時從帕竹學法,1181建修賽寺,宏噶舉法。據說他對希解派19法特別重視並廣為傳授,後來他的法嗣也併入希解一派,傳承遂斷。

7)葉巴噶舉 創始于帕竹弟子耶協孜巴(ye-shes-brtsegs-pa),建葉浦寺宏傳噶舉法要,後來此派與他教派合併,嗣承早絕了。

8)瑪倉噶舉 創始人為瑪倉·喜饒僧格(shes-rab-seng-ge),為帕竹弟子,得帕竹教授,建瑪倉寺,傳噶舉法。法嗣有耶協堅贊(ye-shes-rgyal-mtshan)和仁欽林巴(rin-chen-gling-pa)等人。後來這一派與康區白玉(dpal-yul)的寧瑪派合併,傳承遂絕。

二、噶舉派法要

噶舉派的經典和教法都是來源於印度,合稱為四大語旨。

達布噶舉語旨的教授有《大手印》和《那若六法》。《六法》所依的密乘經典有父續《密集》、母續《摩訶摩耶》、心要續《勝樂》《喜金剛》《怖畏金剛》《金剛空行母》《時輪金剛》。其他本尊和護法有《六臂大黑天》《金剛亥母》《四座》《觀音馬頭金剛》《無身空行法類》《無我母》《澤仁五姊妹》等等。教授內有:《噶白》《解脫點》《桑布紮》《篤哈藏》《六法幻身》《六法夢境修》《遷識》。

香巴噶舉亦系語旨傳承,故其續經與達布噶舉均相同。其教授類則有《幻身大灌頂》《空行五教》《大手印盒》《尼古六法》《幻身道》《不死幻輪》《四過》《轉為道用》《六臂大黑天》《勝樂五尊》《亥母秘修》《觀世音》《摧破金剛》《金剛手》《不動尊》《三身自現》等等的灌頂和教敕。

以上所舉續部及其解釋經續的要義和實修尚多,不勝枚舉,上面僅談其大概而已。 

三、噶舉派的教義

不同教派都各有不同的因、道、果三方面的理論來概括自己的教義。就是眾生的根基或起點;就是所入法門和所修教法;就是修證成佛成聖的結果。

噶舉派因、道、果的理論又是怎樣的呢?

(一)關於因的理論

噶舉派的特點是承認眾生有佛性,但現在不是佛,還是凡夫。凡夫有凡夫的身心,是粗身心。要修證成佛,須要從粗身心逐步轉變到最微細的身心,始能成佛。根據身心的粗細,修證方法亦有大小等級之不同。

關於因,指身心實際存在的情況,身心各有三種。

有粗、細、最細的三心和三身。

根據身心的情況,採取與各自相符之方便,即所修道之次第亦各有不同。 

(二)關於道

總分為前行與正行。正行中又分解脫道與方便道。

解脫道,本派有名的教授是《大手印》,講明心見性的法門。和寧瑪派的《大圓滿》一樣,它是為頓悟一心的無功用法門,但要上根利器才能接受,一般化機還是從有功用的法門修生、圓二次第的方便道入手。

1.方便道六法

方便道是以善巧方便引導學人,使之從速悟道的一種手段。

方便道中生起次第是用假想的方便,轉變凡夫執著自身和所處境界為凡俗平庸的思想,把自身觀為本尊或生起種子字,把所處環境觀為本尊所住壇城,通過這種鍛煉,自身就能生起佛慢[20],所處環境成為淨土。這是成就報化佛之因,也是把蘊、界、處和合的粗身逐漸轉為細身的一種方便。

方便道中圓滿次第,是進而修細身的風、脈、明點成為精微,轉為俱生光明和佛智身,證成報化二種色身之果。但圓滿次第中的收攝次第[21]又是從有相到無相,逐漸融入空性之中,契悟本性,成就佛的法身。故圓滿次第不僅是一種方便道,也是頓悟法身真性的一種方便,又屬解脫道。

此二次第為無上密乘的根本大法。

本派的圓滿次第總括為有名的那若六法:《拙火》《幻身》《光明》《夢境》,《遷識》《中陰》[22]

總之,修大手印悟心和生起次第鍛煉粗重之心,都是在心上用功夫;修圓滿次第六法重在身之風、明點的轉變上,即在身上用功夫。因為只講見性悟心,可成法身,若心已證法身,但身還是凡夫平庸的粗身,如何成得了佛?所以成佛必須具備三身。

噶舉派祖師瑪爾巴說過,他的宗風的特點就在於可以使一個凡夫修證成佛的教授,尤其是他所傳的無上瑜伽教授,不但可以即生成佛,而且可以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教授即指的是《那若六法》,是能將粗身轉為最微細身的法門。

《六法》是噶舉先祖德洛巴和那若巴從無上瑜伽的重要續經中總結出來的教授,為究竟之圓滿次第。《拙火》是根據母續《勝樂金剛續》和《喜金剛續》;《幻身》《光明》是根據《密集金剛續》;《夢境》《中陰》是根據《金剛空行母續》和《戒生續》;《遷識》是根據《桑布紮續》和《四座》等。

《六法》的次序和名數 噶舉內部各有不同說法。俄巴大師把《六法》的精要總結為《溶(合)遷(轉)》二法;瑪爾巴大師總結為——由修成佛之《拙火》,不修成佛之《遷識》和《業印》,睡眠中成佛之《夢境》和《光明》,自然了白而成佛之《大手印》——共分為四支八法;米拉尊者的四支八法又為《拙火》《業印》為一雙,《夢境》、《中陰》為一雙,《光明》《雙運》為一雙,《遷識》《奪舍》為一雙,總為四雙八法;熱穹巴只承認為《三溶遷》或者《九溶遷》;止貢熱巴只承認首先成熟道之灌頂授戒,解脫道之正行(此又分為漸修道《生起次第》之觀想和《圓滿次第》之《拙火》),頓悟道之《光明》,至於覺性勝住之《奪舍》《遷識》《夢境》《中陰》等則皆承認為其支分,總安名為《那若十法》。其他還有將《六法》並為《四法》的等等,分法甚多。

以上說法皆大同小異。然大多數均承認六法的共同的分法如下:

六法的中心思想 噶舉派是提出要即生成佛和即身成佛。即生成佛指在此生中就要現證佛的法、報、化三身。噶舉修空明大印,可以即生見性,悟到佛的本來面目,成本元心、本元的俱生智。然而,此智亦僅成就佛的法身,即身難成本元身之報化身,所以須進行修煉幻身,即修最細之本元身。由幻身才能修成報化身。六法中除主修《拙火》、《光明》外,其餘皆是修幻身的方便。修幻身的根據就是微細風心的意身。與意身同品的,還有凡夫夢中之身、臨終中陰之身,亦為同一性質之身,故修《幻身》也修《夢境》和《中陰》,其他《遷識》等法皆是修幻身之支分。若即生未證三身,可修習掌握意身,以便在臨終時轉意身為報化,若轉不成,還可自在《遷識》往生他方淨土。遷識也是遷此意身,故《幻身》等修法對即生成不了佛可以作為對治生有、死有、中有[23]三者之方便。最下者用幻身法還可堵塞胎門。其他修光明可以徹見自心本性,修《拙火》即證色心不二之大樂身[24],此是身心兼修之法門。

《六法》(又名《六成就法》的修習要點:

第一、拙火成就法 《拙火》又譯《猛烈火》。《拙火》的要義在能引生樂空俱生智。《拙火》究竟,還能引生離一切戲論相之樂空大手印,獲得究竟解脫,這是方便道而兼解脫道之法門。《拙火》的修法,是修風、脈、拙火的瑜伽。觀三脈四輪,在臍輪燃拙火[25],以寶瓶氣[26]助氣,溶化頂門之白菩提[27]液下降,引生四喜四智[28],打開脈結,生死業氣則從左右二脈納入中脈,生起樂空俱生智,證大手印。《拙火》之效應,初步淨化蘊、界、處,全身生起暖樂,進而引生四喜四智,出現四空[29],開顯法身光明,最後引生大樂成無分別智。依《拙火》則可現證法、報、化三身,獲得解脫。

第二、幻身成就法 幻身的要義在引生現空無別俱生智[30]。依最微細的風心本元身,而證佛的報化身。幻身有多種,這裏指的不是一般所說幻化不實之身軀為幻身,而是隱秘講述的最微細風心之幻身。隱秘之幻身修法,是先用《三遠離》[31]和緣《金剛誦》[32]強迫出現臨終時的死有光明[33]。由大光明所乘之本元細風起現不淨幻身。不淨幻身又要在光明中清淨,運用《整持》和《隨滅》二種靜慮[34]清淨之,使由業風轉為智風,意身則成為本元身。清淨的幻身則稱為大樂俱生的雙運身,或圓滿的報身。

第三、光明成就法 光明的要義在引生明空俱生智。光明是自心本性,即明空俱生智,非其他因緣所造成,佛與眾生同具。光明的妙用為能現三有世間輪回涅種種境界之現源,是法界緣起、宇宙緣起之根本。見性悟心體空,是體;修道見光明,是從體起用,有體有用才算悟心圓滿,故修光明亦是非常重要。光明中包括本有光明、修中光明、睡眠光明、死有光明等等。本有光明為因,為母光明;修道中之光明為道光明,為子光明;使母子光明相會,二光融為一體,成為佛果之光明,則達到究竟了悟實相,可以成就佛的報化二身。心的光明既為本具,故不管你修不修道,認識不認識,光明隨時都在顯露出來,由於眾生因業障蔽,所以不能明見。光明成就法,就是修認識見光明之法。要徹見大光明,即用甚深的圓滿次第,強迫業風納入中脈,轉成智風,本性光明才能出現。

此外修光明還應抓四個時機:一、熟睡——六識已不清明,漸次收入阿賴耶識(識蘊);二、夢境——意識同行蘊俱起時(行蘊);三、常時——起能所二執相入意識、境、意識明顯之時(想蘊);四、等引——感受往生習時(受蘊)。四個時機均是光明出現之時,通過要訣,才能認識。

抓四分位,即抓心王住處及心識活動情況,施以對治方便,可以成就四身——熟睡,心王在心間,愚癡睡眠壓迫如昏迷狀,此時用《光明》教授可起法身;夢境,心王在喉頭,具有風動、無風動之相,用《夢境》教授可起報身;常時,心王在臍輪,起各種妄念實執之想,用《幻身》教授可起化身;等引,心王在頭頂,染著難於阻止貪欲,具有二根合會之想蘊[35],用《拙火》可起大樂身。也有分作五個時機的:常時、夢境、往生(臨終)、中有、等引。此每一分位由一主要識起作用,對此五時若能認知,其本質即五智體性,轉識成智,則可把一切分位上所起迷相轉為道用。

光明是萬有之本源,故修光明易入歧途,因不明光明之體為自心本性,則片面耽著于光明境界。正如米拉日巴道歌所說:不證萬法本一味,修觀光明成常見;不證大樂雙運理,修觀空性成斷見。

第四、夢境成就法 夢境的要義在引生覺空俱生智[36]。所謂夢境,按密乘的說法,是由於睡眠風心收入脈內而出現夢境,所現內容完全由習氣薰習而成。夢中之身是比粗身還細小之細身,其體性為風心之身,相似於幻身。由於它是業習薰習而成,所以又叫習氣身。當沉睡後從四空所出之微細風心成習氣身,亦即意身,此為修幻身之依據。修夢境有四個要點:掌握,熟識,轉變,融合。所謂掌握,白天想一件事物,要連續地想,夜晚則用密訣中之強制二要點[37],進行掌握;若不能掌握,有魔障干擾者,則應作驅魔法事,於是白晝所想之事則能在夢中出現,並能掌握它。所謂掌握,就是對夢中所現皆能認識。若熟識已,則應修煉觀想夢境如幻,夢中雖出現恐怖境界,瞭解其為自心業力所變,如幻化無實,不起畏懼,用足踏之。如是,聯繫白晝所觀諸法亦皆如夢境,把世法與出世法[38]聯為一起,可得二諦雙融[39]之境界。

再次轉變夢境。練習心力可以隨意變化。對夢中現起所觀想之天身和五大[40]進行變化,如以大變小,以少變多,改變夢中境界。將世間事或出世佛法進行鍛煉,可得如幻三摩地[41]。最後將夢境與光明融合,觀真實義[42]。白晝所見亦如夜間夢境,如幻如化,將此二者交融,可起現夢境之幻身。又以夜間夢境如幻之喻,可以結合在白晝現境中,亦抉擇其無實如幻。修煉成熟,在生命臨終時顯現境界亦如幻夢,則可免除中陰怖畏之險。此法應在生前修習,以便臨終應用。修習夢境成就,則能在實際之生、死、中有三階段,證悟無有自性之真如性。

第五、遷識成就法(往生) 遷識的要義是引生無分別俱生智[43]。所謂遷識,指人在臨終時能以自力(氣心力和定力)把自己的心識遷往他方淨土或其他世界,使心識在遷往途中毫無障難而行,它作為最佳之護送者。關鍵在得氣心自在[44],才能隨意遷移。本派遷識法門最多,有《三融遷》《九融遷》。融遷法即遷移識神與道融合的方法,在人的生命臨終時業氣自然融入中脈,此時則採取融遷法的次第修法,使之轉變遷移於佛身和光明境界。在生前勤修《生起次第》《拙火》《光明》及《幻身》等成就法,臨終方能應用。遷識法又名為不修成佛之法,是最快最易的法門。一般是觀頭頂佛身,脈道相通,然後用寶瓶氣破頂門而出,真達佛心,與佛成為一體,獲得佛身成就。遷識中最上乘者為遷于光明之中,在生命臨終時,四大收攝,觀真實義,毫不散亂,則與本有光明融合無間,成就法身。其次如前修幻身法中所說,死時對三境界[45]後之死有光明若未能認識,則用心力放射法想起現幻化之報身,亦可起現幻身。此外,在道中還有修四遷識法:一、淨心遷識;二、調整身要遷識;三、強迫法遷識;四、奪舍[46]遷識等。各有修法要訣,此則從略。

第六、中陰成就法 中陰或譯中有。中陰要義為引生三世俱生智[47]。中陰,指人在臨終時,出現四空光明[48]所起之意身,此意身與幻身同一性質,是最微細的風心所成。

中陰的種類分法甚多,現依《米拉日巴道歌》中說的中陰六法,分為六種:生死陰;輪涅中陰;道上中陰;中有中陰;夢境中陰;生有中陰。人在臨終時出現中陰,又分為三個階段:最初階段為生死中陰或名死有中陰,此時四大收攝,一切煩惱業識暫時解脫,出現死有光明。若能如實認取此為法身光明,生前證悟本心實相之光明為子光明,臨終所現死有光明為母光明,二光相融成為光明母子相匯,在光明道中可獲得解脫,得法身成就;若不能認識則墮輪回。所以,這時期是輪回涅槃交界之時,故又名為輪涅中陰。要認識這種中陰,就必須在生前證悟自心實相,或勤修大手印和《光明》、《夢境》等教授,由勤修開顯之光明,即為道上中陰。中間階段,由不認識死有光明即落入中有中陰,或名世間中陰,出現意身(中陰身)及種種恐怖之險境。此意身與生時夢境中習氣身為同一品類,故生前應修夢境法,在夢中認識意身並加以轉變,觀生起次第之本尊法,可以改變習氣之身成為報身,得報身成就,故名為夢境中陰。此為轉中陰為道用之法門。最後階段為生有中陰,即中陰之意身,為業風所鼓動,急於尋求投胎,所以又名投生中陰。或此時能記憶上師所傳教授,生起俱生空樂之覺受,即可轉意身為俱生大樂身,亦可使用堵塞胎門之法。

以上是六成就法的大概,實際修持要依師教而行。

2.解脫道大手印

解脫道即悟大手印。大手印總分為顯教大手印和密乘大手印。大手印是開悟自心本性的法門。自心本性之實相就是明和空兩分。《米拉日巴道歌》說:自心就是那無隱藏的明空。(《道歌》549頁)又說我們所有眾生的心都是本來光明、空寂的(空明),不為輪回之濁所汙損,不為涅槃之淨而增榮,這就是因位佛陀,也叫做如來藏。(《道歌》550頁)

顯教大印 創自米拉弟子岡布瓦。米拉的上師是瑪爾巴。瑪爾巴是後宏密教的開山始祖,他傳米拉日巴的法是密法大印,也是密乘大手印。

米拉弟子岡布瓦因初依止噶當派的博多瓦,博傳他阿底峽的空性大手印,他受噶當派的影響,認為密乘明空大印要頓悟頓修,要上根利器,不適應於中下之根,為教化中、下根器,要逐步導引進入大手印。所以他提出,顯教大手印應以小乘的出離心、大乘的菩提心結合證悟空性見,名為二諦雙融的大手印,因此顯教的大手印只有悟心的空分而無明分。後來岡布瓦的弟子向蔡巴才提出要顯密結合才能徹底達到心的明空兩分,圓滿觀證三身,因此密乘大手印之名始逐漸昭著出來。顯教大手印主張次第修,所以對大印也用觀察修安住修的止觀法門。

密乘大手印又分離戲大手印和樂空大手印。瑪爾巴、米拉時,是密乘的離戲大手印或名實相大手印,大手印本為雙融雙運之義,心的空明二分從來都是雙融的。雙融之義即二合為一,此規律遍於一切法,即無有一法不蓋上它的手印,故名為大手印。明空雙運,為宇宙的根本規律。是自心實相,名為佛性,佛與眾生同具,所謂在佛不增,在眾生不減。分是萬有之本體,分或者說是氣分,為萬有化現之源,三有情器之顯現,分別妄想之起動,乃至大用流行,均是明分之作用變化,明是世界緣起的根源。體為空,明屬有,體空不動,用明隨緣變化。故體無生滅,為真;用有生滅,為俗。此空有、體用,真俗都是俱生,二合為一結為一體,法爾如是,非關造作。此即名為如來藏。故如來藏既有空分又有有分,因此成為非空非有之體,但他們不說是非空非有,而說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是離空、有、斷、常四邊的戲論,故名為離戲大手印。既然離戲,則消除差別,成為平等圓融境界,哪里還有什麼空有斷常之分。空明既是本性,隨時都在,由於眾生有實執迷而不悟,故只有明而無空,要悟本性,只重在有頓悟。頓悟即指見此明空真性。本性不是由修得來,故不用漸修。所以學大手印既重在上師的指點,更重的是全靠學人的自悟。

噶舉派認為若人只悟到空明心體,成就空分,而明分還未完全顯發作用。空分屬心、法身,明分屬色、報化,報化未證得,色空對立的矛盾未曾解決,因此,提出密乘大手印就是為解決這個對立的矛盾。

密乘大印 修《那若六法》解決空有的矛盾,也即是解決身心矛盾的問題,在講因位實相時就把身、心各分為粗、細、最細三等。身心是互相關係的,有什麼樣的心,就應有什麼樣的身。實相大手印只悟本元心,本元心是最細的心,是佛心,那就應與最細的本元身結合。在凡夫,悟了本元心,證法身,但身還是四大五蘊粗重之身,如何成得佛的報化,故身心二者必須相結合,修密乘大印就是使本元心與本元身結合對立達到統一。本元心是最細的心,本元身是最細的風,實際是解決風(氣)心對立統一的問題。所以,修密乘大印,要先修生起次第的無身瑜伽,清淨蘊界和合的粗身,然後再修圓滿次第,淨化風脈明點的細身,並用《拙火》燃滴[49],生四喜智,打開脈結[50],把所有業風納入中脈[51]成為智風。在本元心體上即已悟空性之心體上,引風息入、住、溶於中脈,將本元心轉成大樂體性,生起樂空無別俱生智,成大樂身,使最細之風心結合為一。風心完全得到自在,則可開顯本性光明、圓證三身。

悟大手印還有深淺層次,故又提出修大印的《四瑜伽》,即四個階段。上根利器之機,頓悟頓修;一般中下之根,悟境是逐步開展的。一、專一瑜伽。常常觀照空明自心,專一清明而住,毫不動搖,即自覺智從內自現,親自領受空明覺受[52],這是初證明空境界。二、離戲瑜伽。悟諸法無實,斷二我執[53],入畢竟空境界,離去是、非、有、無之種種戲論,心體猶如虛空,極為明朗,這是從有到空的境界。三、一味瑜伽。由現空雙運,親證一切法平等性,融生死與涅槃,佛與眾成為一味,得大自在,這是從空到有的境界。四、無修瑜伽。到此地步則達到無法可修,無果可得,空有雙融,現空雙融,事事無礙的圓滿境界。 

(三)關於果

證果就是得到六法成就,則可出現深道[54]已達究竟之十果相[55]、八功德、八成就、四事業等之共道悉地,七支分、八自在、[56]四身五智等之不共道悉地[57]。尤其能現證樂空雙運,不變離障,如幻之虹體身,得現空自現各各了別之妙智[58]和法身大界之妙智[59],成就具五決定[60]報身,並能無礙履行大空等等,皆為已得六法究竟之果。 

四、噶舉派的特點 

(一)關於明空兩分合一論

瑪爾巴傳米拉日巴的密教大手印,是空明兩分合二為一論。到崗布瓦時,因受噶當派的影響,才提出應成派唯空性的顯教大手印。明空雙運是空明兩分合一論,顯教大手印是唯空性論,只有空的一面,所以還要結合顯教的大悲心、四無量心、緣起觀等等,來達到空有雙運。

但《土觀宗派源流》中說,[61]噶舉派的見,在瑪爾巴和米拉日巴二人時是應成派[62]的空性見,並引了道歌中一段話:一切諸法都是假名安立,空無自性[63]這是應成派的唯空性一點論。但是仔細研究《道歌》,不是唯空性一點論,而是空明兩分合一論。如:心之自性為空明,直指明空即妙光。” [64](《道歌》265頁)又說:我承洛紮·瑪爾巴上師為我直指說,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我亦如實悟到那自心就是明空之性。(《道歌》201頁)又說:其實心的本來就是光明空寂(明空)。若能證悟此點,則是成佛。(《道歌》551頁)有的法師批評他不懂經典,他回答說:你的這些經典(文字)我不會,我是以心學習,所以外境顯現均為經典,與顯境不分離就是與經典不分離,顯境的老師告訴我,外顯諸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光明。(《道歌》536頁)總之,《道歌》中提空明之處甚多,可以為證。空明見,噶舉派與寧瑪派相同。噶舉名大手印,寧瑪名大圓滿,都不是中觀應成派見。他們都主張頓悟頓修。岡布瓦受噶當派《道次第》[65]的影響提出顯教大印,為適應三根[66]普被,把頓悟頓修的法門改變為漸修漸悟的法門。他以後的弟子,遵循他的教導,提出很多顯密結合修大印的導引。由於各自的風規不同,噶舉派門中遂襲為若干小派。後來岡布瓦的弟子噶mb提出的大手印是空明兩分合一論[67],於是噶舉的《大印》又與寧瑪的《大圓滿》合而為一了。

空明兩分合一論,實際包括了色心、心物二者對立的統一觀。不過他們提的色心二點[68],不是像小乘所說色心各有自性、常恒不變的二元論,而是色心二者皆無自性,不然何以能夠雙融不二(二合為一)。這雙融的統一體,就是眾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來藏[69],大圓滿名大菩提心[70]。 

(二)認為悟空明有層次

既悟空明瞭,空是體,明是用,明屬氣分能化現,故三身本具在明空之中。寧瑪派說悟了空明,只有保任,三身自然顯發法爾本然,不需用功用去別修報化,雖修亦不成。噶舉派認為三身固然是本具,但悟空明還有層次,低層次的對佛的智德[71]不易顯發,不能不採取密乘的方便,來強制成佛。所以要別修報化身,就是為了解決佛心和佛身的矛盾問題。尤其是要即身成佛,對身和心這個主要矛盾,就必須進行解決不可。換言之,用《那若六法》密乘大手印在本元心體上轉成大樂體性的本元身,化粗身為最細身,身心結合為一,才能現證三身而成佛。 

(三)噶舉派提出的概念來

本來佛教是忌說的,因為凡夫的我執就是由執身而起的。不過顯教說的身仍指四大五蘊和合的質礙之身;噶舉派提出的本元身,是屬風(氣),屬物的。就勝義說,心和物一切皆空無自性;就世俗說[72],身和心、風和心、心和物從宇宙一開始就有,兩種相對存在,但歸根結底兩種是要結合在一起的。它們都不是恒存的,不然各守自性,則不能結合在一起了。密乘大印就是為解決風(氣)和心或心和物的矛盾,是對立統一的法門。 

(四)關於風心問題

本元身是最微細的風,它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未曾斷絕,是無始本具,與本元心同時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風(氣)是物質因素,精神和物質也即是說心和物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不過不管是對精神或物質,他們都不承認有自性。若有自性則各自獨立,不能結合在一起了。因此心物是互相終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們提出悟心外還要修身,其理由就是身是風,解決心的問題,還要解決風的問題,而且風心之中的風往往起主導作用,即使要悟空明之心,但眾生身(氣)上還存在著根本無明[73],貪嗔煩惱,八十偏計[74],都是最微細的風在身內最深隱處,若不通過密乘方便難予斷除。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本,無明不斷,出不了輪回,並且風是障礙佛的三身顯發的,即使悟空明也悟不徹底。《俱舍論》[75](氣)是情器世界的安排者,(氣)是業習氣的負荷者,最難轉變。吾人身心往往不能自主,大多由風不能自主。修風脈瑜伽就是求得風(氣)心自在。佛是風(氣)心得自在者,所以才能出現報化,神通自在。在修行中往往出現心理上難於排除的障礙,也是由於風息引起,妄念流動亦是受風的鼓動。風是宇宙的根本動力,風是很重要的。修密是修身,也即是使修風脈明點,轉粗風成微細風的問題。統一身心,也就是統一風心,使風心成為無別。風心既屬本有,成佛亦不能消滅,只是轉業風為智風而已。從上看來,他們說風心,是不承認宇宙最終元素為單獨精神因素,而是心物並有論。 

(五)關於幻身理論的特色

幻身的基礎是本元身,本元身實質是清澄的微細的風(氣分)。在凡夫粗身階段,它隱藏得很深,不易見到,它是生命的任持者。本元身既為本具,當然不能完全隱秘,必有顯露之時機。抓著顯露之時來認識光明幻身,這是《六法》的中心思想。時機分為四時機,或五時機。一、睡眠時夢中出現四空最後之身為習氣身;二、臨終時四空最後出現之身為中陰身;三、入無色定[76],住三摩地,不現身根,但有潛伏的微細身,這是帶業識之身,業報完後,仍淪入他趣,不能超出輪回;四、在修拙火時用遠離瑜伽[77]的強制辦法出現四空,由微細風息而起現之報化身,此則名為幻身。這四種身都是同一品類,作為修習幻身的依據。故六法中有抓夢境、入定、光明等成就法。若是即身不能成就,為對治生死中有,六法中又有中陰成就和遷識成就法。中陰成就法也是修幻身的方法。遷識法則借佛力將微細風心遷入佛心或他方淨土,可以保證不入輪回。

所謂不修成佛法,這有點類似內地的禪淨雙修。幻身是風心結合的產物,當然這種風是已淨化了的智風而不是業風,但也是緣生法[78],緣起無性。由於色心已得自在,可以任意變化,故幻身有如幻化,亦非究竟真實。佛的二種色身即報化身也是變化的,猶如幻身。所以就勝義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性空,這是唯一的;就世俗說,色心二法是緣起相對而有,雖有如幻。緣起是承認兩點,成佛兩點則統於一點,合二為一,消除差別,達到平等圓融境地。以上就是《大手印》的雙運之義,也是噶舉派的中心教義。

本文參考書目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 達布·岡布瓦著

《甚深內義》 噶瑪·讓炯多吉著

《風心無別》 噶瑪·木覺多吉著

《知識總匯》 公珠·雲丹嘉措著

《大手印願文》 貢噶上師講授

《青史》 旬努貝著

《賢者喜筵》 巴臥·祖拉逞瓦著

《土觀宗派源流》 土觀·卻季尼瑪著

《瑪爾巴傳》 查通傑布著

《米拉日巴傳及其道歌》 若比堅金著

[1] 後弘期班智達彌底來藏以前所譯續部密經稱為前譯密咒派;仁欽桑布以後所譯續部密經則稱為新譯密咒派。

[2] 大圓滿分心部、界部、要門部三部。心部是專重徹見自心本性、顯發自然妙智、成就法身的法門。

[3] 香派稱為《尼古六法》,與《那若六法》基本相同。

[4] 噶當派始於西元11世紀時,阿底峽來藏將教授傳給仲敦巴,仲敦巴始正式建立成派。

[5] 《道果》為薩迦派的重要密法名。

[6] 建橋大師,唐東傑布的別號,因其生平建橋甚多,利濟商旅,故有此稱。

[7] 其中包括:後藏派,昌都地區的類吾齊派和前藏的加桑卡派。

[8] 即噶瑪噶舉。

[9] 指顯教。

[10] 初業行人:指初修學佛法而對佛教又有法緣的人。

[11] 見《青史》第620—628頁。

[12] 指西元1788年卻朱勾結廓爾喀軍侵入後藏事。1791年清廷派軍擊破之,卻朱嘉措畏罪自殺,清中央禁止其傳嗣,並令其門下改宗,從此噶瑪噶舉紅帽系的嗣承則告斷絕。

[13] 見《土觀宗派源流》第118—121頁。

[14] 明空為光明之體性。此指定心于光明空寂之心體上。

[15] 指現境空性與大樂心相接觸之感受。

[16] 約在西元1290年,薩迦派與止貢派不和,薩迦阿迦倫引蒙古帖木不花軍入藏攻打止貢,止貢潰敗,蒙軍遂焚燒止貢寺。歷史家稱此事件為止貢之變

[17] 謂不自住于涅槃安樂而拋棄眾生之意。

[18] 系佛說諸弟子過去因緣之經文。

[19] 西元12世紀時印僧當巴桑結所傳,由門下喇嘛畏賽等繼承並發展分成為若干支派。其教義主要是修苦行配合波若空性和密法來息滅流轉生死之煩惱根源。

[20] 謂克服自認是凡俗的自卑之感,令其生起敢於承當是佛之自尊心。

[21] 指斷離凡俗的五根與五境之聯繫,漸次收攝入于光明自性之中,即收心識而入于智慧之境。

[22] 中陰:或譯中有,指人死後尚未投生的中間階段所受之陰形,即無形相之意身。

[23] 死有、中有、生有:即命終、中陰、投生三個階段,對治死有,用《光明法》認識死有光明,可以

在法性中解脫;對治中陰,用《幻身法》可以獲得報身成就;對治投生,用《遷識法》可以隨意往生。

[24] 一切種相大空與殊勝不變大樂雙運之身。

[25] 謂以猛烈火燒毀一切不淨之蘊、界、處,根本消滅諸煩惱妄想,從而迅速生起樂空雙運智之最勝方 

便。

[26] 下體氣息往上提,上體氣息往下壓,留駐臍間,如寶瓶封口的一種氣功。

[27] 指精點。

[28] 由溶樂而生之四喜:喜、極喜、殊勝喜、俱生喜;四智:即由上說四喜所生之四種智慧。

[29] 人命臨終時,四大收融後,心識停止活動,出現四空,即空、極空、大空、一切空的四種境界。

[30] “指外境。現空,雖現而空,境空雙融,二無分別。

[31] 此為無上瑜伽圓滿次第中之修法。一、用金剛誦成語遠離;二、緣心為境起心遠離;三、依自我加 

持起現幻身,斂風(氣)歸脈而入于光明。眾生之身心皆依風而轉,全不自主,此為斂風(氣)之重要法門。

[32] 極為秘密之咒語,以音助氣,可以斂氣歸脈。

[33] 人臨命終時一切心識停止活動,出現本有光明,此為法性之光,若能認識則可明見本性而解脫。

[34] 此二靜慮能使不淨幻身在光明中清淨。整持將幻身立即收入光明;隨滅是從頭到足漸次收入 

光明,隨即轉入真性空性之中。

[35] 即入定。

[36] 心與空性融為一味,是自性本有之智,此為法身。

[37] 此指扼著身上之要害並作寶瓶氣法。

[38] 處世法指凡俗世間之事務;出世法指的是佛法,用佛法的觀點去觀察世間事物。

[39] 此處二諦中,世俗諦指世俗認為之有;勝義諦則瞭解其自性為空,如幻,是空有雙融之義。

[40] 即土、水、火、風、空五大物質本元。

[41] 入觀一切皆如夢幻泡影的三摩地。

[42] 此指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之空性,即非實有之義。

[43] 此指無能所相分別之本元智慧。

[44] “指外而境界內而身根皆是氣分之轉變,氣心二者不能分離。人心不能自在,多系氣分不能自 

在的緣故。密法圓滿次第中則專門有控制氣分之法,使氣得自在,則心亦可得到自在。

[45] 人死時四大融攝則顯現紅、白、氣三境界。此三境界又名為明、增、得三境界。

[46] “奪舍:使自己的識神遷入其他剛死的人或動物屍體內以得到再生的一種法術,即俗說的借屍還魂

[47] 此指中陰本元,雖經生、住、滅三相,然仍僅微細之風心,它連接前後三世,從無始起直至成佛。

[48] 四空後出現之光明。

[49] 指拙火熾燃,溶頂上菩提液下滴。

[50] 眾生有貪瞋煩惱,常使內氣抑鬱,脈絡成結。

[51] 密乘說人身有三條主脈,中間的幹脈稱為中脈。

[52] 即感受或體驗。

[53] 即我執和法執。

[54] 即甚深妙道,指密法中生圓二次第,如《密集五次第》、《時輪的六支行》等。

[55] 十果相,如修《拙火》等扼著身要出現10種徵兆:1、見煙,2、見陽熖,3、氣宇軒昂,4、皮膚潤滑,5、光采奪目,6、身輕,7、月出他人不能見自己身影,8、白晝能不現影,9、常現無雲晴空之相,10、生起離戲俱生智等。八功德:1、可以變出山林樹木等而又可收回,2、可以變出一切眾生而又收回,3、有情無情之物皆可自由變化和收回,4、僅用意略想即可到任何地方,5、明現鬼妖等均來禮供,6、隨欲變化一切,7、凡所願得者皆能得到,8、有鎮壓收降之威力。八成就:1、寶劍升空,2、開天眼,3、丸藥長壽,4、神足,5、采精英,6、護毒靴,7、水銀,8、掘伏藏寶。以上諸條各經續所說又略有不同。四事業:即息、增、懷、誅。共道悉地:指世間法一般之成就。

[56] 七支分:1、受用圓滿,2、和合,3、大樂,4、無自性,5、大悲周遍,6、利生無間,7、永住不滅。八自在:1、身,2、語,3、意,4、神變,5、遍入,6、住德,7、願欲,8、令他生心。

[57] 四身:1、法身,2、投身,3、化身,4、體性身。五智:1、大圓鏡智,2、平等性智,3、妙觀察智,4、成所作智,5、法界性智。不共悉地:指出世間殊勝之成就。

[58] 自現,自然顯現,本有顯現。各各妙智指妙觀察智,由第六識離垢清淨而轉成如來五智之一。

[59] 此指總該萬有一真法界之智。

[60] 五決定:1、住決定,永住色究竟天;2、身決定,相好莊嚴身;3、眷屬決定,諸菩薩聖眾;4、法 

決定,大乘法;5、時決定,住世乃至輪回未空之間。此為報身佛所具5種特法。

[61] 見《土觀宗派源流》141

[62] 應成派繼承印度大師佛護、月稱之學,為中觀之一派。承認諸法無自性,僅有名言,全無所得。不 

自立宗唯說:如若許有,則將應成某過,一語以破他宗,由此特點故成派名。

[63] 見《米拉日巴傳及其道歌》482頁。

[64] 非虛妄色塵之光,其光妙不可說,故稱妙光。

[65] 指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提出三士道次第,重次第修行,噶當派則以之作為實際修持。

[66] 指上、中、下三種資質之眾生。

[67] 見讓炯多吉所作《大手印願文》。

[68] 色心兩點,即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

[69] 指能攝持一切染淨諸法在煩惱中之真如自性。

[70] 眾生本具之覺性,即明空佛性。

[71] 即智慧法相,指佛之四身五智。

[72] 凡夫所執之世間境界。

[73] 有貪、嗔、癡、慢、疑等。

[74] 或譯為八十自性之分別種子。與生俱來的最微細之風心,常時多不現行,最難克制,在人命終時隨著臨終出現明、增、得三境,始能出現,明出現三十三種自性分別種子,增出現自性種子四十,得出現七。詳見《知識總匯》中697—702頁。

[75] 即《阿毗達磨俱舍論》,世親著。

[76] 為無色界四無所入之定。

[77] 即三遠離。

[78] 因緣所生法,無自性,有生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