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文獻 |
不空譯,《大方廣如來藏經》,《大正藏》卷16,經號667,頁460中~466上。 |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卷27,經號1545,頁1上~998下。 |
天親造,真諦譯,《中邊分別論》,《大正藏》卷31,經號1599,頁451上~464上。 |
天親造,真諦譯,《佛性論》,《大正藏》卷31,經號1610,頁787上~813上。 |
世友造,玄奘譯,《異部宗輪論》,《大正藏》卷49,經號2031,頁15上~17中。 |
世親,玄奘譯,《阿毗達磨俱舍論》,《大正藏》卷29,經號1558,頁1上~159中。 |
世親著,玄奘譯,《辯中邊論》,《大正藏》卷31,經號1600,頁464中~480中。 |
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藏》卷16,經號676,頁688中~711中。 |
吉藏,《二諦義》,《大正藏》卷45,經號1854,頁77 中~104下。 |
佛陀跋陀羅譯,《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藏》卷16,經號666,頁457上~460中。 |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卷9,經號278,頁395上~781中。 |
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大正藏》卷2,經號120,頁512中~544中。 |
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卷12,經號353,頁217上~223中。 |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大正藏》卷16,經號670,頁479上~514中。 |
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藏》卷2,經號99,頁1上~373中。 |
求那跋陀羅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卷12,經號374,頁365上~912上。 |
馬鳴造,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卷32,經號1666,頁575中~591下。 |
眾賢造,玄奘譯,《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大正藏》卷29,經號1562,頁329上~775下。 |
無著造,玄奘譯,《攝大乘論》,《大正藏》卷31,經號1593,頁132下~145中。 |
無著造,波羅頗蜜多羅譯,《莊嚴經論》,《大正藏》卷31,經號1604,頁589下~661下。 |
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大正藏》卷16,經號671,頁514下~586中。 |
菩提流支譯,《不增不減經》,《大正藏》卷16,經號668,頁466上~468上。 |
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勝鬘夫人會,《大正藏》卷11,經號310,頁280中~286中。 |
訶梨跋摩造,鳩摩羅什譯譯,《成實論》,《大正藏》卷32,經號1646,頁239上~373中。 |
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卷16,經號672,頁587上~640下。 |
德慧造,真諦譯,《隨相論》,《大正藏》卷32,經號1641,頁158中~169上。 |
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大正藏》卷16,經號663,頁335上~ 358上。 |
龍樹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卷30,經號1564,頁1上~39下。 |
龍樹造,施護譯,《六十頌如理論》,《大正藏》卷30,經號1575,頁254中~256上。 |
龍樹造,毘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迴諍論》,《大正藏》卷32,經號1631,頁13中~23上。 |
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雙品大空經》,《大正藏》卷1,經號26,頁738上~740下。 |
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雙品小空經》,《大正藏》卷1,經號26,頁732上~738上。 |
護法等著,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藏》卷31,經號1585,頁1上~60上。 |
(以上《大正藏》資料皆引自CBETA電子佛典) |
*中文書目 |
A. K.Warder,王世安譯,《印度佛教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
Elizabeth Napper,劉宇光譯,《緣起與空性》,(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2003年)。 |
G . Tucci & W.Hessig著‧耿昇譯,《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年)。 |
T. R. V. Murti‧郭忠生譯,《中觀哲學》 (上、下),(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
上田義文,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 |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法尊譯,弘悲記錄,《四宗要義講記》,(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翻印版,1993年)。 |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劉立千譯註,《土觀宗派源流》,(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翻印版,1994年)。 |
山口瑞鳳,許明銀譯,《西藏》(上、下),(台北:全佛出版社,2003年)。 |
山口瑞鳳、光島督,許明銀譯,《西藏學與西藏佛學》,(台北:文殊出版社,1986年)。 |
山口瑞鳳等,許洋主譯,《西藏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91年)。 |
不敗尊者造論,談錫永譯著,邵頌雄導論,《決定寶燈論》,(香港:密乘佛學會,2002年)。 |
五世達賴喇嘛,郭和卿譯,《西藏王臣記》,(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 |
仁增‧吉美林巴,洛珠加措、肖于田譯,《湧蓮藏真─藏傳佛教前譯派傳承源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 |
太虛,《太虛大師全書》,(台北:善導寺佛經流通處印行,1980年)。 |
水野弘元,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年)。 |
王森,《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
王輔仁,《西藏佛教史略》,(西寧市: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
王輔仁,《西藏佛教密宗史略》,(台北:佛教書局,翻印版,1985年)。 |
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
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寺院》,(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 |
布敦,郭和傾譯,《布敦佛教史》,(台北:華宇出版社,1981年)。 |
平川彰,莊昆木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 |
玄奘撰,辯機編次,芮傳明譯註,《大唐西域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
瓜生津隆真等著,許洋主等譯,《中觀與空義》(台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
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51年)。 |
印順,《中觀今論》,(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
印順,《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73年)。 |
印順,《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1978年)。 |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8年)。 |
印順,《如來藏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
印順,《性空學探源》,(台北:正聞出版社,1984年)。 |
印順,《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年)。 |
印順,《華雨香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7年)。 |
印順,《華雨集第四冊》,(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年)。 |
印順,《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81年)。 |
印順,《寶積經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72年)。 |
多羅那他(達喇那他),王沂暖譯,《印度佛教史》,(台北:佛教出版社,翻印版,1987年)。 |
多羅那他,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主編,《西藏佛教要義》,(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 |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主編,《西藏佛教論集》,(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 |
克主傑,法尊譯《密宗道次第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
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
吳汝鈞,《法華玄義的哲學與綱領》,(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台灣初版,1982年)。 |
呂澂,《呂澂佛學名著》,(台北:老古出版社,台灣初版,1983年)。 |
呂澂《呂澂佛學論著選集》1-5卷,(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
巫白慧,《印度哲學─吠陀經探義和奧義書解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
李志夫,《中印佛學比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
李志夫,《印度哲學導論》,(台北:幼獅出版社,1974年)。 |
李冀誠、許得存編著,《西藏佛教諸派宗義》,(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 |
邢林,《雪域東部神秘的喇嘛教》,(海口:南海出版社,1998年)。 |
周錫銀、冉光榮主編,《藏傳佛教寺院資料選編》,(成都,四川大學,1990年)。 |
宗喀巴,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 |
宗喀巴,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台北:妙吉祥出版社,1986年)。 |
宗喀巴,法尊譯,《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台北:大乘精舍,1984年)。 |
宗喀巴大師,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譯,《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台北:方廣文化,1994年)。 |
屈大成,《大般涅槃經導讀》上、下,(香港:密乘佛學會/博益出版,1996年)。 |
服部正明、長尾雅人,許明銀譯,《印度思想史與佛教史述要》,(台北:天華出版社,1986年)。 |
東主才讓,《虹化之光─藏傳佛教密宗奇觀》,(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
林崇安,《印度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出版社,1995年)。 |
林崇安,《西藏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出版社,1993年)。 |
松巴堪欽‧益西班覺,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年)。 |
法王周加蒼‧,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
法尊法師編,《西藏佛教史》,(台北:佛教出版社,1976年)。 |
法尊講述,弘悲記錄,《土官呼圖克圖的四宗要義》,(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1993年)。 |
阿旺洛追札巴,許得存譯,《覺囊派教法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 |
阿旺貢噶索南,陳慶英、高禾福、周潤年譯注,《薩迦世系史》,(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
恰白‧次旦平措主編,陳慶英等譯,《西藏通史─松石寶串》,(拉薩: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 |
孫晶,《印度吠檀多不二論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 |
班班多杰,《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
班班多杰,《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三聯書店,1994年)。 |
索南才讓(許得存),《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
紐修堪仁波切蔣揚多傑,耶謝桑波譯,《大圓滿傳乘源流─藍寶石》,(台北:全佛出版社,2002年)。 |
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年)。 |
馬定波,《印度佛教心意識說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4年)。 |
高崎直道等,李世傑譯,《如來藏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6)。 |
高崎直道等,李世傑譯,《唯識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 |
第二十九、三十七任直貢法王,第十二世努巴仁波切、黃英傑合譯,《法嗣傳燈─直貢法王傳》上、下,(台北:大手印出版社,1997年)。 |
許明銀編著,《西藏佛教史》,(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8年)。 |
陳健民,《曲肱齋全集總目錄》,(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
陳健民,《沐恩集》,《曲肱齋全集》第10集,(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年)。 |
陳健民,《恩海遙波集》,《曲肱齋全集》第12集,(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年)。 |
創古仁波切,帕滇卓瑪譯,《佛性─究竟一乘寶性論十講》,(台北:眾生出版社,1999年)。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馬爾巴翻譯學院譯,《空─大自在的微笑》,(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 |
堪布索達吉,《破除邪說論》,(台灣,翻印版,2003年)。 |
敦珠法王等,許錫恩譯,《九乘次第論集》,(香港:密乘佛學會,1997年)。 |
智觀巴‧貢卻乎丹巴繞吉著,吳均、毛繼祖、馬世林譯,《安多政教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 |
曾國慶、郭衛平編著,《歷代藏族名人傳》,(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 |
無著賢著,明性法師譯,《入菩薩行論─善解義海》,(台南:湛然寺,1996年)。 |
黃心川,《印度哲學史》,(北京:商務出版社,1989年)。 |
楊岭多吉,何盛明主編,《四川藏學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 |
楊貴明、馬吉祥編譯,《藏傳佛教高僧傳略》,(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
楊輝麟編,《西藏佛教寺廟》,(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1998年)。 |
廓諾‧迅魯伯,郭和傾譯,《青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 |
廓諾‧迅魯伯,郭和傾譯,《青史》1-3卷,《世界佛學名著譯叢》38-40冊,(台北:華宇出版社,翻印版,1988年)。 |
蒲文成,《青海佛教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蒲文成、拉毛札西,《覺囊派通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
蒲文成主編,《甘青藏傳佛教寺院》,(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年)。 |
劉立千編譯,《印藏佛教史》,(台北:妙吉祥出版社,重編版,1989年)。 |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年)。 |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上、下),(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年)。 |
談錫永、釋素聞,《楞伽經導讀》,(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年)。 |
燕松柏、雀丹,《阿壩地區宗教史要》,(成都:成都地圖出版社,1993年)。 |
默如,《大乘三系叢書》,(高雄:林德寺出版,1974年)。 |
龍樹造,漢藏諸大論師釋譯,《龍樹六論‧正理聚及其注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
彌勒,談錫永譯釋,《寶性論新譯》,(香港:密乘佛學會,1996年)。 |
薩迦茶巴法王秋吉崔欽著,黃英傑譯,《薩迦傳承史》,(台北:大手印出版社,1994年)。 |
藍吉富主編,《印順‧呂澂佛學辭典》,(台南: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0年)。 |
寶無畏自在尊者造,歐陽無畏講授,劉銳之譯,《外內宗義略論》,(台中:金剛乘學會,1984年)。 |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1997年)。 |
*外文書籍 |
Brian Edward Brown, The Buddha nature:A Study of the Tathagatagarbha and Alayavjinana,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1. |
David Jackson, Enlightenment by a Single Means; Tibetan Controversies on the Self-Sufficient White Remedy, Vienna: Osterreich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94. |
D.S. Ruegg, Life of Bu ston Rinpoche, Rome: Serie Orientale Roma; Hoffman, SMEO, 1966. |
D. S. Ruegg, The Literature of the Madhyamaka School of Philosophy, in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 VII,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1. |
D. S. Ruegg, Three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Indian and Tibetan Madhyamaka Philosophy Studies in Indian and Tibetan Madhyamaka Thought, Part 1, Arbeitskreis fu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 Universitat wien, 2000 |
Dudjom Rinpoche, The Nyingma School of Tibetan Buddhism, Its Fundamentals and History, 2 vols., Gyurme Dorje and Matthew Kapstein (tr.),Boston:Wisdom Publications, 1991. |
G. N. Roerich(tr.), The Blue Annals. Deb ther sngon po by gZhon nu dpal,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repr. 1976(1949)edition. |
Georges Dreyfus, Recognizing Reality-Dharmakriti''s Philosophy and Its Tibetan Interpretations, New Delhi: Sri Satguru Publications, 1997. |
Geshe Acharya Thubten Loden, The Fundamental Potential for Enlightment-in Tibetan Buddhism, Australia, Victoria: Tushita, 1996. |
Geshe Lhundup Sopa and Jeffrey Hopkins,Practice and Theory of Tibetan Buddhism, Lodon: Rider, 1976. |
Gorampa Sonam Senge, The Moon Rays of the Highest Mahayana Core Analytic Views, tr. from Tibetan into English by Lobsang Dakpa, Unpublished manuscript,1987. |
Gyrus Stearns, The Buddha from Dolpo--A Study of the Life and Thought of the Tibetan Master Dolpopa Sherab Gyaltse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9. |
Jeffrey Hopkins, Emptiness in the Mind-Only School of Buddhism-Dynamic responses to Dzong-ka-ba''s The Essence of Eloque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John W. Pettit, Mipham''s Beacon of Certainty-Illuminating the view of Dzongchen, the Great Perfection,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9. |
Maitreya, written down by Asanga, “Buddha Nature-the Mahayana Uttaratantra shastra”, and commentary by 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 explanations by Khenpo Tsultrim Gyamtso Rinpoche, Rosemarie Fuchs(tr.), The Unassailable Lion''s Roar, N.Y: Snow Lion, 2000. |
Matthew Kapstein, The ''Dzam-Thang edition of theCollected Works of Kun-mKhyen Dol-po-pa Shes-rabs rGyal-mTshan: Introduction and Catalogue, New Delhi: Shedrup Books, 1992. |
S. K. Hookham,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1. |
Sallie B. King, Buddha Nature, New York: SUNY, 1991. |
Shantideva, A 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 trans. from the Sanskrit and Tibetan by Vesna A. Wallace & B. Alan Wallace, N.Y.: Snow Lion, 1997. |
Taranath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India, trans. from Tibetan by Lama Chimpa & Alaka Chattopadhyaya,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1970. |
Tsultrim Gyamtso Khenpo, Shenpen Zangmo(tr.), Progressive Stages of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 England Oxford: Longchen Foundation, 1986. |
*藏文書籍 |
東突仁波切(T.G.Dhongthog Rinpoche),《西藏佛教薩迦派教法史》 ,(德里:新德里出版,1996)。 |
索南倫珠雷必迥涅巴著,《至尊博學之主索南辛給之傳,名為日光,北印度哦寺翻印版,年代不詳。 |
郭須‧扎巴軍乃,嘉娃‧羅桑開珠編著,《雪域歷代名人辭典》,(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2)。 |
遍知國燃巴索南辛給,《辨別正見─勝乘要義月光》,Sarnath , Varanasi, U.P.: Sakya Students'' Union Central Institute of Higher Tibetan Studies, 1988. |
*會議文章 |
李志夫 〈如來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收錄於《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台北:法光出版社,1991年),頁35∼52。 |
林崇安,〈漢藏的佛性論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收錄於《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年),頁231∼290。 |
佟德富、班班多杰,〈佛教對漢藏文化影響之比較研究〉,收錄於《藏族哲學思想史論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頁43-55。 |
楊伯明,〈覺囊派綜探〉,收錄於《四川藏學研究》,(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頁216-251。 |
許得存編著,〈藏傳佛教覺囊派及其「他空見」〉,收錄於《西藏佛教諸派宗義》,(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年),頁94-124。 |
劉國威,〈時輪教法在中世紀西藏的發展與爭議〉,《密教文化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佛教研究中心,2002年12月)。 |
蔡耀明,〈一個佛學教育願景的勾勒與實現─以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為例〉,收錄於《兩岸佛學教育研究現況與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2002年4月)。 |
E. Gene Smith, Banned Books in the Tibetan Speaking Lands, Symposium on Contemporary Tibetan Studies, 2003, pp.186-196. |
Matthew Kapstein, “From Kun-Mkhyen Dol-po-pa to ''Ba''-mda'' Dge-legs: Three Jo-nang-pa Master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ajnaparamita,” Forthcoming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995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ibetan Studies, ed. Ernst Steinkellner. |
Matthew Kapstein, “gDams ngag: Tibetan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n Tibetan Literature, ed. Jose Ignacio Cabezon & Roger Jackson, Ithaca: Snow Lion,1996, pp.275-89. |
*期刊論文 |
多羅那他,許得存譯,〈中觀他空思想要論〉,《法音》,1997年/第3期(總第151期),(北京:中國佛教協會),頁22-26。 |
尕藏加,〈藏傳佛教稱謂漫談〉,《法音》,1999年/第4期(總第176期),(北京:中國佛教協會),頁22-24。 |
吳均,〈鉤深致遠的一本書─評《覺囊派通論》〉,《青海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西寧:青海民族學院),頁119-120。 |
呂凱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思潮〉,《正觀》,1999年9月/第10期,(南投:正觀出版社),頁7-44。 |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佛教圖書館館訊》,1997年12月/第12期,(台北: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頁37-63。 |
佘萬治,〈他空見─藏傳佛教覺囊派的佛性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頁16-19。 |
原田覺,許明銀譯,〈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華岡佛學學報》,1984年/第7期,頁301~327。 |
班班多杰,〈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 〉(續),《哲學研究》,1995年/第6期,(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頁65-71。 |
班班多杰,〈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 〉,《哲學研究》,1995年/第5期,(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頁55-63。 |
班班多杰,〈藏傳佛教覺朗派的獨特教義「他空見」考 〉,《哲學研究》,2001年/第9期,(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頁60-71。 |
索南才讓(許得存),〈試論多布巴的《了義山法海論》〉,《中國藏學》(漢文版),1992年/第2期,(北京: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頁127-137。 |
曹志成,〈清辨對「勝義諦」之解釋的研究〉,《正觀》,2000年3月/第12期,(南投:正觀出版社),頁7-52。 |
許得存,〈「自空」和「他空」思想評析〉,《佛學研究》,1993年/第2期,(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頁67-73。 |
許得存,〈川青兩省藏區覺囊派寺院調查〉,《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3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頁100-117。 |
許得存,〈中觀他空思想要論〉,《法音》,1997年/第3 期 (總第151期 ),(北京:中國佛教協會),頁22-26。 |
許得存,〈覺囊派他空思想淺論〉,《西藏研究》,1993年/第1期,(拉薩:西藏研究編輯),頁75-82。 |
許得存,〈覺囊派思想淺析〉,《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2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頁35-41。 |
陳兵,〈中國20世紀佛學研究的成果〉,《宗教學研究》,1999年/第3期,(成都:四川大學),頁57-65。 |
陳興華,〈藏傳佛教覺囊派簡介〉,《西北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總第10期),(蘭州:西北民族大學),頁283-286。 |
喬根鎖,〈藏傳佛教覺囊派的哲學思想〉,《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22卷第4期,(拉薩:西藏民族學院),頁13-17。 |
黃心川,〈印度教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宗教哲學思想的交流〉,《宗教學研究》,1996年/第3期,(成都:四川大學),頁77-83。 |
翟存明,《簡論覺囊派的佛教思想》,《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第27卷第1期,(西寧:青海民族學院),頁26-29。 |
賴賢宗,〈《寶性論》及相關論典論佛性與信〉,《正觀》,1999年/第11期,(南投:正觀雜誌社),頁7-70。 |
賴賢宗,〈當代台灣如來藏思想的諍議與回應〉,《中華佛學學報》,2003年/第16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289-323。 |
釋昭慧,〈印順導師「大乘三系」學說引起之師資論辯〉,《諦觀》,1993年1月/第72期,(台北:諦觀雜誌社),頁189-204。 |
Cyrus Stearns,“Dol-po-pa Shes-rab rgyal-mtshan and the Genesis of the Gzhan stong Position in Tibet”, Asiatische Studien/Etudes Asiatiques, XLIX/1995, pp. 829-52. |
D.S. Ruegg,“ The Jo nan pas: a School of Buddhist Ontologists, According to the Grub mtha sel gyi me l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83/ no.1, 1963, pp.73-91. |
David Need,“Review of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by S. K.Hookham, Philosophy East &West, XLIII.3/ 1993, pp.585-88. |
Franz-Karl Ehrard, “Review of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by S. K. Hookham, Zeitschrift der deutschen Morgenlandischen gesellschaft , 144/2, 1994, pp.415-19. |
Matthew Kapstein, “A Golden Age of Understanding? Kun-Mkhyen Dol-po-pa(1292-1361) on the Krtayuga and What Followed,” unpublished paper read at the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y, Oct. 1994, Mexico City. |
Paul Griffiths, “Review of the Buddha Within: Tathagatagarbha Doctrine According to the Shent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tnagotravibhaga”, by S. K. Hookha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13/2, 1993, pp.317-19. |
Sakya College Silver Jubilee Commemorative Magazine, Rajpur,Dehradun.U.A. India: 1997. |
*博碩士論文 |
李明芳,《僧肇中觀思想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
夏金華,《緣起、佛性、成佛─隋唐佛學三大核心理論的爭議之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02年)。 |
曹志成,《清辨二諦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
辜琮瑜,《釋聖嚴哲學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
龍達瑞著,《大梵與自我─商羯羅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博士論文,1996年)。 |
Ngawang Jorden, Buddha-na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Go rams pa Bsod nams seng ge in fifteenth-century Tibet,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3. |
*網路資料 |
杜正民,〈如來藏學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0/11期,1997年 6/9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10-11/10-main3.htm。 |
卓格永丹嘉措,〈時輪深道:佛教覺囊派顯密傳承概述〉,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1996 |
邱敏捷,〈印順導師佛教著作及其對台灣佛教出版界之影響〉,《佛教圖書館館訊》,第20期,1999年12月。http://www.gaya.org.tw/journal/m20/20-main1.htm |
索南才讓,〈20世紀的藏傳佛教歷史研究綜述〉,《佛學研究》,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 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aMagazine&nums=1057 |
迴小向大,〈太虛法師對印順法師印度之佛教的評議略述〉,《靈山海會》,第8期,河南宜陽:靈山寺。http://lingshh.nease.net/8-a/8_14.htm |
堪布索達吉,《破除邪說論》:http://www.ucchusma.idv.tw/ucchusma/article/buddhaya67.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