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5/12 09:36:27
學習次第 : 進階

  

《閒談問答錄》第一輯

索達吉堪布

問:寺院的柱子裏長了白蟻,按照戒律又不能殺生,如果不殺的話,怎麼保護寺院的柱子呢?

  答:沒事,再修一個水泥的(眾笑)。眾生的生命更寶貴!

  問:漢地有些寺院是自己耕種,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答:這要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歷史上的百丈禪師、虛雲老和尚等高僧大德,為了使僧眾遠離喧囂繁雜的紅塵,確實提倡寺院自己種植糧食、蔬菜,此舉有利於護持清淨戒律、保證修行圓滿成功,故有一定的殊勝之處。且戒律中也明確規定:耕地屬於輕罪,若在耕地之前念一些儀軌,心裏作意如來教言,以慚愧心去做,罪業能夠得以清淨。

  但另一方面,假如明明知道這種行為犯戒,自己也有條件不這麼做,但為了打發時間而辟地耕種,不事聞思修行,以輕毀心去觸犯學處,這樣可能不太好。

  因此,寺院耕種是否有過失,關鍵在於以什麼心態去做。如果是慚愧心則過失不大,但若以輕毀心而為,看一看翳羅葉龍王的公案,就知道自己的下場如何。

  問:即便以慚愧心去耕地,也會殺死很多小蟲,這該怎麼辦?

  答:建寺院、修佛塔也會殺很多小蟲,但若不是故意去殺,且所造的善根大於過失,這些行為戒律中也有開許。

  問:一個人覺得活著的痛苦大於死亡的痛苦,他該怎麼辦?

  答:叔本華不是說過嘛,該自殺!(眾笑)

  問:但自殺並不能獲得解脫。

  答:是不能解脫,但活得那麼痛苦也不能解脫啊。開玩笑!要祈禱三寶。若能好好地祈禱三寶,今天雖然這樣覺得,也許明天的心態就變了。我們藏族有句俗話:“晚上睡覺時的心態,早上醒來後就沒有了。”

  問:那為什麼有的人會想自殺,這是前世的串習嗎?

  答:也許是暫時的違緣造成,也許是前世的惡業成熟,有兩種可能性。

  問:聖者通過自他交換代眾生受苦,那眾生還有沒有痛苦?

  答:有些也有痛苦,有些會減輕痛苦。

  問:眾生減輕痛苦後,他自己會不會知道呢?

  答:不一定知道。

  問:不知道的話,他就不會生起感恩心,善根也不會增長。

  答:那不要緊!大成就者並不希求感恩,我們凡夫才需要感恩。你看佛陀給我們宣講佛法,很多眾生並不知道感恩,但佛陀也從來沒有這個希求。

  問:怎麼樣使佛法很快融入自心?

  答:很多道友在悄悄告訴你:“好好地串習修行。”我也表示贊同: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問:《開啟修心門扉》中說:正法沒有融入自心,如同肺葉漂於湯麵上。那正法真正融入自心,它是一種什麼狀態?

  答:華智仁波切說,身語意三門就像腳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裏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

  此時他深信因果,不希求世間八法,對上師三寶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內心堪能,遇到任何違緣也不會退失道心。

  問:如果沒有出離心,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一般來說,沒有出離心的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來了,這種菩提心也不穩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

  問:但如果這個人證悟了空性,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這倒是可以。因為眾生有兩種根基:一種是通過菩提心而證悟空性,另一種則是通過證悟空性而獲得菩提心。倘若你已經證悟了空性,這個空性不可能在“孤獨林”裏住很長時間,菩提心馬上就會生起來陪它。所以二者是俱生的,只不過有時間先後順序而已。

  問:一個人既沒有出離心,也不具菩提心,是否可以在上師的加持下往生?

  答:那要看這個上師的成就如何。

  問: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之間如何取長補短,以彌補各自的缺陷?

  答:藏傳佛教:向來對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視,但由於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為少數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漢傳佛教的素食觀實在很殊勝,自古以來的素食傳統,不知饒益了多少眾生。若能學習這種慈悲為懷的素食觀,則可減少現今藏傳佛教中的諸多過患。而與南傳佛教相比,藏地許多活佛、大德的住處過於奢華。我見過南傳僧人的寮房,屋裏除了法本和零星的生活用具以外,並無其他器物,整個房間自然透露著一種知足少欲的修行氣息,這些行為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漢傳佛教:雖有許多古代大德的論典與教言流傳於世,也有許多寺院與佛學院,但像藏傳佛教這樣系統聞思修佛法的道場卻極為罕見。佛法的見修至關重要,如果缺乏對見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導,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難以找到入門之處。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樹立起聞思修的體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會很有把握。而與南傳佛教相比,除了個別律宗道場以外,很多地方的威儀似有欠缺。南傳佛教中的托缽乞食在漢傳佛教中實現,恐怕有些困難,但除此之外的諸多威儀,如果能夠借鑒,漢傳僧人的形象會更引發人們的信心。

  南傳佛教:一直以來秉持人無我的小乘見解,缺乏大乘空性見與菩提心的教授。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進行廣大的聞思,必可真正步入自利利他的菩提之路。而與漢傳佛教相比,其素食觀念也略顯不足。雖然“三淨肉”並未違背小乘戒律,但與大乘悲憫有情的精神仍是相違。並且,儘管南傳中也有利濟社會的善舉,但與漢傳中廣大弘法與饒益社會人群的善行相比,顯得過於狹隘。

  如果三大傳承的高僧大德能聚集一堂,共同協商並學習彼此的優勢,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應該有很大利益。有了溝通和理解後,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地完善自他教派,至少也可消彌彼此的排斥與誹謗。

  三大佛教的交流是一個歷史性問題,消除隔閡是整個佛教界和合與發展的基礎。除了彼此的見解以外,交流本身並不困難。如果是在過去,即使在散居村落之間開個小型會議也很困難,但當今時代各種條件都極為便利,上百個國家的大型會議也是頻頻召開。因此,佛教界具有能力並真正對佛教前途深入思考的大德,舉行一次這樣的佛教交流,並非難以成辦之事。當然,何時能具足如是因緣,也是一個未知數。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三大體系,包括了整個世界的一切佛教,這是不爭的事實。只有三大佛教互相團結與學習,才能真正促成佛教的發展。鑒於此,本人合掌祈請所有關心佛教的有智之士對此三思!

  問:怎樣以理證成立一切眾生皆為我們的父母

  答:這個問題無法以理證成立,只能用教證成立。《釋量論》中說:“倘若屬於第三處(即聖教量。第一處為現量,第二處為比量),則當採用聖教量。”無始以來眾生當過我們的父母,這是現量無法觸及的隱蔽部分,就像三世因果一樣,憑我們的理證智慧也觀察不出來。所以因明中說:現量的對境以現量成立,比量的對境以比量成立,對於特別隱蔽的部分,應以聖教量來成立。

  問:可是對於初學佛的人,不相信佛陀說的話怎麼辦?

  答:那沒關係!在這部分人面前,我們先以理證成立“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如此一來,佛陀所說的話就真實無欺了。

  問:我們平時有兩種說法:一是眾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還有一種是如母有情,眾生如同父母一般。這兩種說法有一些差別,哪一種更準確呢?

  答:“如母有情”的說法,在藏文中沒有這樣確切的字眼。

  問:那就是說,眾生確確實實都當過我們的父母?

  答:對!

  問:作為一個修行人,要知慚有愧,也要有佛慢,這二者應該如何圓融?

  答:什麼樣的佛慢?“我是釋迦牟尼佛”嗎?

  問:不是,我們具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但又要知慚有愧,我不知道該怎麼圓融。

  答:這個不相違吧。我們都有如來藏,總有一天肯定會成就,所以在修行時對自己有一種信心,也即《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信力,這就是佛慢。而知慚有愧是無慚無愧的違品,無慚無愧是一種煩惱的心所,《二規教言論》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我們應該儘量避免。

  傲慢和佛慢應該區分開,我們不要傲慢,但應該有佛慢。

  問:有些上師說:放生可以代替修五十萬加行,這種善行功德更大,磕大頭只不過是為了鍛煉身體。這種說法對嗎?

  答:不太對吧。釋迦牟尼佛並不需要大家鍛煉身體,佛陀在經中說:“磕一個大頭,將感受自己身體以下乃至金剛大地以上所覆蓋的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之安樂。”難道鍛煉身體會有這種果報嗎?

  放生雖然是一種善舉,但如果要代替傳承上師所傳下來的五加行,這可能需要充分的教證或理證。在我們甯瑪巴當中,從來沒有這種傳統,如果將這些善法混為一談可能不太好。

  當然,放生是很好,這一點我讚歎!

  問:您如何看待臺灣的佛教界?有些人說臺灣佛教就像泡沫經濟一樣,只有一些表面形式,缺少真正的實修實證,您怎麼認為?

  答:總的來說,臺灣的佛教與其他地方相比,要自由得多。那裏大概有六個佛教電視臺,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時都有講經說法。報紙上也經常宣傳:今天哪里有講經、明天哪里有灌頂等等。所以從某個角度而言,臺灣的佛教比較繁榮昌盛。

  1993年上師如意寶從法國回來時,路經臺灣,並在那裏住了七天。當時臺灣還不像現在這樣開放,但與我們這裏相比,言論還是比較自由。當然,這種情況也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各大宗派沒什麼約束,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但也有一些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的局面存在。

  不管怎麼說,在行持佛法方面,臺灣遠遠超過其他大城市。以前星雲大和尚將佛指舍利迎請到臺灣,每天的朝拜者都超過十萬;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所做的一切令整個世界矚目;海濤法師廣納眾長,為各教派互相溝通做出了極大貢獻……。臺灣有許多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那裏的佛教徒聽得多、看得也多,有機會接觸小乘、大乘、密乘等不同佛法,應該說是相當有福報的。

  至於實修實證方面,不僅僅是臺灣,現在普遍來講都比較缺乏。其實臺灣也有很多清淨的道場,有些修行人在那裏長年累月地修持,也取得了不可小覷的成就。

  問:自己本來在聽聞佛法,後聽說某處有灌頂,去灌頂的話又要斷傳承,這該怎麼辦?

  答:灌頂雖然很重要,但法王如意寶從不提倡斷傳承去灌頂,他老人家反復強調:“故意中斷傳承的話,有摧毀一千座佛塔的過失。”但若不去灌頂,過失應該沒有這麼大。因此,不斷傳承可能好一點。

  問:眾生都具足佛性,為什麼學壞那麼容易,學好那麼困難?

  答: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從具足佛性的角度來講,眾生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肯定越學越有進步,從凡夫位開始,逐漸圓滿資糧道、加行道等五道十地的功德。

  但由於無始劫來的實執嚴重,很多人在修行時難免一進三退,改變習氣相當困難,俗話說“學壞三天,學好三年”,原因也在於此。

  當然,這並不是固定規律,從歷史上來看,許多修行人身處逆境時,無論環境再怎麼惡劣,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也不退轉,寧舍生命也不捨棄菩提心,這些情況都足以說明學壞不太容易,學好也不困難。

  問:為讓世間人廣泛地瞭解佛教,社會慈善事業勢在必行,但從另一個角度,若是成天忙於幫助他人,定會影響個人的修行,對此您持什麼態度?

  答:我自己認為,所謂的實修實證,不一定非要在山洞裏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話,應該去做一些慈善事業。有了這些善舉,世人也會對佛教產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臺灣、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機構。

  關於慈善事業,我以前很少去想,不過這幾年也發了願,經常去一些學校,對貧困學生做點幫助。這也是學習外面一些法師的做法,我覺得這樣挺好。為什麼呢?我們作為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間人一點也不溝通,那在他們的眼裏,佛教就會遙不可及,所謂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頭禪而已。假如我們有錢的時候,幫助一些因貧困而輟學的學生,對他們一生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時間,我在爐霍資助了一些大學生,我對他們說:“作為一個出家人,我的錢不會隨隨便便亂花,但在你們最困難的時候,我還是拿出來幫助你們。供養你們讀書,並不是讓你們以後找個好物件,自己過著快樂的生活。只希望你們回來以後,一方面為我們民族文化著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眾生,哪怕一個眾生也可以。”

  當然,他們之中或許會有忘恩負義的人,但我想:當多數人憶念起佛教的慈悲時,會不會引發一點點感恩之舉呢?若能這樣的話,那我們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們利益人群的原動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僅蘊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圍的旁生身上,而應真實關照到每一個可憐眾生。

  我並不是在極力提倡“人間佛教”。如果將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間佛教,顯然深度不夠。我只想讓大家明白:利濟社會人群的慈善事業,不僅是我們內心修行的體現,也是我們修積資糧的方便和助緣。或許有人害怕社會,不敢接觸人群,所以就去獨自修行。如果你確實能安住于寂靜深山中獨修,這非常好;如果不能,為何不以實際行動去關懷整個社會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輩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溝裏,與社會沒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會的副產品,不具任何實義了嗎?

  所以,面對複雜的社會和可憐的眾生,我們應做好兩方面的準備。

  問:對上師生起真佛般的信心,是在凡夫位還是聖者位?

  答:凡夫位。

  問:怎樣才能生起這種信心?

  答:經常思維上師的功德,經常憶念上師的恩德,經常看如何依止上師的教言、上師與佛無二無別的教證,若對這些經常串習,自相續就會逐漸轉向清淨,對上師能生起真佛般的信心。

  問:很多活佛、堪布、上師經常到大城市裏傳法,卻很少光顧偏僻貧窮的農村,那農村的眾生怎麼辦?

  答:應將上師、活佛們請到農村去!(眾笑)

  現在的確有這種情況。新疆、蒙古、寧夏、甘肅等經濟條件差氣候惡劣的地方,諸佛菩薩的化身可能去得少一點。而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據國家情報局私下統計,一年中來的活佛就有2442位。有些上師喜歡攝受文化程度高、經濟條件好、長相也不錯的眷屬,而農村等偏僻地方,基本上都不願意去。

  其實,越是貧窮的地方,越需要佛法。以前我到武漢時,去過一個特別窮的地方,那裏的人們非常虔誠,雖然不可能接受一些大法,但讓他們念觀音心咒還是可以的,以此也能種下殊勝的善根。

  所以,大家今後應發心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去傳法,我們不需要什麼供養,也不需要其他條件,只要提供一個說法的場合,自己出一些費用,去給可憐的人傳法就可以了。儘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也不好,但他們畢竟是眾生,如果講一些簡單的法門,他們肯定會行持的!

  問:風水對我們修行有影響嗎?

  答: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影響的。一般來說,凡夫人最好能選擇大成就者加持過的聖地,蓮花生大師也講過:“在別的地方呆一百年,不如在我加持的地方住一晚。”蓮花生大師的《密咒寶鬘論》還引用《時輪金剛》的教證說:“看風水雖然是一種著相,但二取執著沒有消於法界之前,修行還是離不開風水。”

  那找什麼樣的風水呢?以前法王如意寶說:“應該是高僧大德加持過的地方,若在該地修行,一般不會出現違緣。”比如我們喇榮山溝,就是法王如意寶所加持的聖地,有了這種加持,其他的山形地貌不觀察也可以。

  關於風水的問題,不要特別去執著,外在的風水不重要,內心的風水才重要。在不執著的情況下,風水也沒有特別大的利害。

  問:《梵網經》中說:食眾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如果斷了大慈悲佛性種子,對大乘行人來講是很嚴重的,為什麼戒律中只將其安立為輕罪呢?

  答:吃肉並不能將相續中的大悲心全部瓦解,如果能的話,佛陀早將其立為根本罪了。之所以說它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是因為能部分損壞大悲心,從性質而言非常嚴重。但從戒體的角度來講,吃肉並不是罪無可赦。

  問:如果一個人證悟了,是否就一定會講法呢?

  答:按照華智仁波切的觀點,既然證悟了如所有智,他的盡所有智不應該很笨。雖然證悟了以後不一定會傳法,但他肯定可以講法。反過來說,如果他不會講法,說明這個人根本沒有證悟。

  當然,有些大德儘管已經證悟了,但由於為人謙虛或者眾生因緣不成熟,而說自己不會講法,故也不能以這種表面現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證悟了。

  問:除佛教以外,目前各大宗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穌,他們當中誰證悟了空性?

  答:我並沒有他心通,不知道誰證悟了空性。但總的來講,這些宗教所提倡的善妙行為,對社會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比如西方國家如果沒有宗教的約束,對人類的生存會有極大危害。正由於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自己的宗教有虔誠信仰,社會各界人士也有一定的宗教水準,所以做事情會想起祖師所傳下的教言。

  至於他們有沒有證悟空性,世界上有各種說法。一位法師在接受西方媒體採訪時,講道:“從證悟的見解方面講,肯定釋迦牟尼佛是最究竟的,但其他宗教導人向善的道理,對社會也有很大的貢獻。”我覺得他的說法有一定的實在意義。

  問:《前行》說:出現死相後,五根隱沒次第,上師需要為他直指心的本來面目,這是超度的最佳時刻。但此時耳識滅盡,只是聽到一片嗡嗡聲,那如何接受上師的引導呢?

  答:這有兩種情況:如果自己有聽受能力,則可直接接受上師的引導;倘若已喪失聽受能力,上師可用口對著你的耳根,大聲指示心的本來面目,如此也能達到這種效果。此乃無垢光尊者在一些大圓滿修法中的教言。

  問:什麼叫做金剛道友?在金剛道友之間製造矛盾、破壞和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答:明朗大師在《三戒論注疏》中引用《誓言光明續》的教證說:“所謂的金剛道友,是從獲得灌頂乃至菩提果之間永遠不分離,猶如燈油和燈芯一樣密切。”也即是說,從初發心到成佛的漫長道路上,大家一直是非常好的“同學”。

  假如在金剛道友之間挑撥是非,導致彼此之間不和睦,從密宗的角度來講,會有破壞密宗大僧團的嚴重過患;十四條根本戒律中的第三條中說,對金剛道友生嗔恨心,也間接損害了根本上師;此外,還違背了在一個壇城內灌頂時所發的誓言“乃至菩提果之間互相和合”。

  問:道友之間平時應該怎樣和合?

  答:小乘《毗奈耶經》中規定,對一切眾生以慈悲心來對待;從大乘來講,視眾生為自己的父母;從密乘而言,對總的金剛道友、近的金剛道友、密的金剛道友,應該像兄弟那樣對待,心中應想:“在修行過程中,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成佛,所以平時不能對他們起嗔恨心,不應該觀他們的過失。”《前行》中也說,應將道友觀為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若能如此,道友之間的和合應該可以做得到。

  問:金剛道友不和睦,會不會影響上師長久住世?

  答:會影響。佛教中有一種說法:“弟子不和合,是上師圓寂的徵兆。”以前觀音菩薩的化身也說:“金剛道友之間和睦,對上師的長久住世有很大利益。上師住不住世,關鍵是看他老人家的願力,但如果道友之間和合,對上師長壽會製造一種很好的緣起。”

  問:密宗念誦咒語時,為什麼要規定數量,而且還要在念珠上做記號,這樣是為了達到一心不亂嗎?

  答:不是,這是為了約束自己,讓每天念誦有一個數量。如果沒有做記號,念三遍和念一萬遍的感覺都一樣,對自己就沒有鼓勵的作用了。如果發願念一億遍心咒,每天規定一個數量,並在念珠上做記號,這樣一來,平時就不容易散亂,也不會無意義地虛度時光。

  問:《喇榮課誦集》裏有藏、漢二種語言,以這兩種方法念誦都一樣嗎?

  答:儀軌最好用藏語念,如果實在不行,法王如意寶以前也開許用漢語念。

  問:為什麼佛經中經常講女眾的過失?

  答:因為女眾的煩惱比較深重,佛經中說,女眾有五種過失是男眾沒有的。這主要是針對女眾身體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歡聽,一聽到講女眾過失,女士們就站起來反抗。有位美國的上師曾說:“千萬不能講她們過失,尤其是《寶鬘論》和《入行論.靜慮品》,你要講的話,下面就沒有人聽了。”但實際上,《寶鬘論》中也說:“女眾的過失,如身體不淨,男眾同樣也有。”但心理上有些複雜的習氣,女眾確實比男眾多一些。

  儘管佛陀在《藥師經》、《妙法蓮華經》中講了女眾的諸多過失,但若知道這些過失後精進修行,女眾也能獲得成就,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引用教證來說明女身能即生成就。在《密宗斷惑論》、《密宗虹身成就略說》中,我也摘錄過這方面的一些事蹟。從歷史上來看,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女眾如果精進修行,不比任何男眾差。所以佛陀呵斥譴責女眾,也是針對不同的眾生,這是佛陀教言的一大特點。

  問:女眾若發願弘揚佛法,應該怎麼做?

  答:首先威儀很重要,應時刻以正知正念來守護根門,然後自己的見解不可動搖,因為女眾的心變得比較快,很容易隨外境而轉,所以見解和性情要穩定。第二要有利他心,希望將自相續中的智慧、功德無條件地傳遞給眾生。第三要有能力、有智慧。如果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凡是與自己有緣的眾生,都是可以利益的。

  如果弘法不是貪著自利,出發點純粹是利他之心,世人也不得不認可你。因為整個世間特別需要善良的人,不管是女眾還是男眾,只要有能力幫助眾生,大家都不會排斥的。

  現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女眾,如臺灣的證嚴法師、內地的隆蓮法師,對弘法利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某些道友弘法利生的發心也會成熟的!

  問:弟子感到心不安,請上師用密宗的方法幫弟子安心。

  答:你需要達到什麼程度?

  問:沒有分別念,處於一種光明的狀態中。

  答:那你學燈泡就可以了!

  問:有居士在繞佛塔時,左繞感到身心輕鬆,右繞覺得有壓力,不是很舒服,這是什麼原因?

  答:他業力現前。

  問:但那裏每個人都左繞,這是否與佛經的說法相違?

  答:對。每個人必須右繞!

  問:左繞佛塔會怎麼樣?

  答:沒有功德,反而有過失。

  問:以什麼樣的驗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往生了?

  答:有些往生並不一定有驗相,比如在中陰時獲得成就便沒有驗相,但顯宗中很少提及這種現象。還有一種就是臨終往生,這種往生的驗相,一些大乘教典中說,會出現各種舍利。但法王如意寶曾說:“有舍利也不一定就是往生,即生做過很多善法的人,臨終時也會出現舍利。”對此,喬美仁波切也持相同觀點。

  假如一個人在臨死時,對佛陀有不共的信心,一邊虔誠地念佛,一邊在誠信中往生。死了以後,頭頂上出現一些黃水(開頂),外面出現彩虹、光、巨響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往生的驗相。

  問:漢地有些人說《維摩詰所說經》是偽經,這種說法對嗎?

  答:讓他們說出偽經的理由。

  問:第一個理由,維摩詰是在家居士,卻把佛的出家弟子如舍利子、目犍連、阿難都訓斥了一頓,作為在家人,這樣做是不如法的;第二個理由,經名是《維摩詰所說經》,並不是佛陀所說。因此,這部經是後人所造。

  答:第一個理由不成立,因為這樣的公案在佛經中相當多。第二個理由也不成立,比如《心經》就是觀音菩薩所說。因此,我認為偽經的理由不充分,而且這部經在藏文中也有。

  問:偽經的說法主要來自於出家人,他們說在家人沒有資格訓斥出家人。

  答:佛陀在經中說,如果有智慧的話,並不一定以出家身份為主。《三戒論釋》中也講過:“一般而言,出家人勝過在家人。但在特殊情況下,具有智慧即相續中具足得地等殊勝功德者為主。”

  問:那這部經是真的?

  答:對!

  問:現代心理學如何看待佛教?

  答:很多心理學家對佛教理念很感興趣。比如加拿大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個小孩從牆上摔下來,當他母親看到後,從遠方快速跑過去接住他。事後人們發現當時二者的距離相當遠,一般的速度根本做不到。對於這種現象,心理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佛教的《俱舍論》、《智者入門》等論典中,對此就有充分的說明。

  現在有些學者,通過最微妙的觀察方法也得出一種結論: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中道的一門宗教。

  問:作真實供養,感果肯定是真實的,但如果是意幻供養又沒有等持力,感果會不會是虛幻的呢?

  答:佛陀並沒有說,意幻供養必須要獲得一地菩薩的等持。

  問:那會得到真實的果?

  答:對!

  問:怎樣將佛教與社會結合起來?

  答:當年太虛法師弘揚“人間佛教”,是以比較淺顯的理念打動人心,對社會淨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若真有人願意去研究,佛教可以在心理學、神經學、醫學、營養學等方方面面利益人類。

  然而,佛教中比較深奧的境界,世人可能很難以理解。且不說密法的甚深奧義,即使《心經》對空性的詮釋,跟世人溝通也有很大的困難。

  問:佛教徒應如何與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相處?

  答:秉持佛教的見解和修行,同時與其他宗教和睦相處。

  這個問題,國外的高僧大德有不同看法:有些法師提倡宗教合一,有些法師則不贊同。我個人的意見是,作為佛教徒,至少要把握兩點:首先,皈依三寶的原則堅決不能變,尤其是自宗的見修,更應珍惜,不能捨棄。與此同時,可以讚歎他們某些善舉,學習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以此也可利益社會,並與眾生廣結善緣。

  因為我們是皈依三寶,不論從內心的見修,還是表面威儀,都應有別於其他宗教。在見解方面,必須堅持佛教的觀點;在修行方面,可以學習他們的世俗善舉;在行為方面,佛教的威儀不能與他們混在一起,但可博取眾長,借鑒他們的優勢。

  在此基礎上,佛教徒應與所有的宗教和睦相處,這一點非常重要!

  問:藏地有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

  答:沒有。現在藏地、印度有很多大德,希望有機會與漢傳佛教互動,將藏傳佛教比丘尼戒的法脈接上。曾有一位元宗教領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現在藏傳佛教中,斷絕了比丘尼的法脈。許多人為此做過努力,希望這種情況能得到改變,多年來我也希望三大佛教傳承中的高僧大德們,能聚集一堂,共同商討這個問題,可計畫一直沒有得到實現。”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我也問過是否有必要恢復比丘尼戒的傳承。上師後來在課堂上說:“佛陀在世的時候,女眾業力比較深重,所制戒條也相當多。儘管我們藏地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但沙彌尼戒的戒條也很細微,末法時代真正能守的又有幾個?”上師當時的密意不知如何,但原話是這樣說的。

  問:《六祖壇經》中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對此應該如何理解?

  答:無垢光尊者在《上師心滴.正行光明藏講義》中也有相似的教言:前念還沒有認識時,是煩惱的本體,後念通過上師的加持、直指以及自己的觀心,在前念滅盡的當下認識煩惱的本性,這就是佛陀的本來面目。

  但上師如意寶以前講《文殊大圓滿》時說:“認識煩惱的本性或者說滅盡煩惱,不一定都是成佛。有些屬於資糧道的認識,有些屬於見道的認識,也有些像國王恩紮布德那樣,直接獲得無學地的佛果。一般而言,認識煩惱的本性只是資糧道的認識。”

  這種說法與有些法師的觀點也不相同,如慧律法師認為六祖已經獲得了佛果,境界上跟佛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是他不成佛而已。

  問:遠距離灌頂是否存在?

  答:一般來講,灌頂必須具足一定的因緣,但有信心的話,應該能得到相應的境界,可是跟現場灌頂完全一模一樣,這可能有點困難。

  當然,有些大成就者例外。以前蓮花生大師在藏地灌頂時,包括小蟲以上的眾生都得到了灌頂,所以大成就者的行為,是我們凡夫人難以測度的。

  問:用電話灌頂可以嗎?

  答:要看這個上師和這個弟子。如果上師非常了不起,弟子也非常了不起,那有可能!

  問:會供時可以吃肉嗎?

  答:如果不是貪執肉味,完全將其觀想為諸佛菩薩的供品、自身觀想為壇城,以這種作意而享用肉食,沒有任何過失。但若想趁此機會一飽口福,對供品的肉食大快多頤,那是不合理的。

  問:假如起了惡念,但沒有去做,會不會受到果報?

  答:如果以正念來攝持,就不會受果報。但若既沒有正念,也沒有懺悔,產生貪心、嗔心等都有果報。

  問:如果自己懺悔了,還受不受果報呢?

  答:看你懺悔的四對治力具不具足。

  問:某人尚處於臨死狀態,瑜伽士說他已轉生為狗;某道友的爺爺剛剛去世,瑜伽士說他已轉生為某地縣長。這種說法可靠嗎?

  答:現在很多神通是假的,靠不住!這些所謂的“瑜伽士”、“空行母”,總是亂猜,有時猜得准,有時猜不准。

  一般來講,凡夫在生命未終結前,不可能轉生為其他眾生。一期生命的體現,必定有神識存在,如果一息尚存,神識豈能去別處投生?因此,人還沒死的話,不可能已經轉生為狗。當然,如果是聖者則另當別論。聽說藏地就有上師尚未圓寂,別處卻出現了他的轉世活佛。此現象有兩種可能性:一、諸佛菩薩的示現不可思議,他於生前即可顯現另一化身;二、通過某位大成就者不可思議的加持,受加持者便成了化身。法王如意寶就曾自謙地說過:“我並不是列繞朗巴的轉世,只不過受過尊者的加持,人們才稱我是他的化身。”

  另外,爺爺剛死就跑去做了縣長,這絕無可能!凡是胎生的有情,必定有住胎期和成長期。犛牛也要住胎九月,然後才出生慢慢長成大犛牛。一個人剛死不久,馬上就變成另一個地方的縣長,這完全不符合邏輯。儘管華智仁波切在《前行》講死亡無常時說:“死亡會突然降臨,誰也無法確定明天會不會轉生為頭上長角的旁生。”但這是從濕生角度而言的,濕生的有情不需要住胎馬上即可轉生,可如果變成縣長的話,這個邏輯不合理。

  當然,死者若是諸佛菩薩的化身,這些顯現也有可能。但如果不是這樣,那瑜伽士的神通不准,不要到處去問!

  問:弟子發了菩提心以後,行持時很困難,怎麼辦呢?

  答:再次發願!再再發願!

  問:《開啟修心門扉》中說:若沒有以出離心、菩提心來攝持,所行的一切善法都是造惡業。這是從哪個角度來講的?

  答:從嚴格的角度來講的。嚴格地說,超離輪回才算真正的善業,其他一切善業都是有為法。仲敦巴曾請教阿底峽尊者:“如果以貪著今生的幸福安樂、恭敬利養而聞思修行,其後果將如何?”“僅僅獲得此等後果。”“來世又將如何?”“深墮地獄、餓鬼、旁生三惡趣。”因此,若未以出離心、菩提心來攝持,所行一切並不是真正的善法。

  問:如果害怕老鼠,要不要懺悔呢?

  答:害怕老鼠不用懺悔,但是想害老鼠要懺悔!

  問:自己在發心的過程中,如果無意間損壞了三寶物,應該怎麼樣處理?

  答:照價賠償好一點。

  問:一個人沒有受別解脫戒,但他證悟了空性,那他證悟的一刹那,是否具足別解脫戒的戒體?

  答:看他證悟的境界如何。如果是一地菩薩的智慧,肯定具足。

  問:開悟和證悟有什麼區別?

  答:可以說是一樣的,只不過名稱不同而已,二者都有從資糧道到佛地的次第差別。

  問:在佛法弘揚方面,您對自己及弟子們有什麼期待和展望?

  答:我沒有弟子,不過有很多金剛道友。我對自己沒什麼希求,但對道友們的弘法利生,的確有一些期待。

  當今時代,法王如意寶弘法利生的發心與事業,完全體現了他老人家對濁世眾生的眷顧。藏傳佛教中,頗具名望的大德不勝枚舉,不論是修行成就還是聞思智慧,他們都可謂極其超勝。但從講經說法住持佛教,以及提倡放生饒益有情的方面來看,法王及其傳承弟子的事業,無有能與之比肩者。這是事實,並非自誇之語!

  法王教法的興盛,在這個時代尚不明顯。我已四十多歲,還能存世幾年不得而知,所以,法王一脈相傳的佛法能否興盛於漢地,完全取決於你們這一代。在你們當中,可能會出現一批真正有能力的僧才。不管是男眾、女眾,這種潛質現在有些人還不明顯,但是到了將來,也許他們會成為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據我瞭解,現在有些道友到了漢地以後,在弘法利生方面還是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這樣的道友為數頗多。

  再從學院在漢地的影響,及漢人對佛法的期待來看,時間成了佛法興盛的唯一因緣。去年至今,我本人與漢地一些淨土道場、禪宗道場、中國佛協等佛教界具有名望的高僧大德,經常進行一些談話。在談話期間,他們從內心中流露出對學院的讚歎。不論是佛法的造詣,還是一直以來講經說法的傳統,他們都給予了肯定和承認。另外,學院某些法師到了漢地寺院,由於他們的智慧和修行,也自然贏得四眾弟子的恭敬。大家只要聽說是“喇榮五明佛學院的修行人”,都會生起仰慕和信心,許多道場想讓他們留下來,但師命難違,道友們只是作了短暫停留便回到學院。

  由此可知,漢地非常需要僧才。只是由於歷史的緣故,藏漢佛教界的交流尚未完全開放,許多佛學院及佛教徒只能默默地等待。據說從今年開始,政策有了新的突破,如果是這樣,藏漢交流可能會越來越方便。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一旦內因外緣全部具足,學院的顯密教法將得以推廣,對佛法興盛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我作以上分析,並非沒有依據。從目前的聞思狀況來看,像學院這樣再再聞思大經大論的道場,可謂絕無僅有;具緣道友們個個具有殊勝見解及向道之心,這也極其罕見。因此,只要是具明目者,都會做出同樣的推測。

  至於具體到每位道友的發展,恐怕誰都難以預料。我想,絕大多數道友需依靠自己的因緣而定。有些人前世有弘法宏願,今世的利生事業也能順利展開;有些人由於前世願力欠缺,即使今生具足智慧、戒律清淨、人品極佳,弘法事業也可能會出現夭折現象。

  所以,我想再次強調:不管大家聞思修行能力如何,一定要再再發下弘法利生大願。這一點極為切要!

  問:上師經常教導我們要擔當弘法利生的重任。如果我們具備弘法利生的能力,那時主要弘揚甯瑪巴自宗的教法,還是弘揚漢傳佛教呢?

  答:先應觀察所調化對境的因緣。假如他們不接受甯瑪巴的教法,那講《金剛經》、《心經》來利益眾生實際上是一樣的。

  如果他們對藏傳密法有信心,則應先用他們能接受的佛法來打基礎,然後再深入一些密宗教言。當然,這也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問:可不可以說念佛法門就是聞解脫

  答:可以,實際也是這樣!

  問:密宗是純正的佛法,當我們身處不信密法的人群中,該如何護持密乘戒?

  答:自己默默守護就可以,對別人不會有絲毫影響。守護密乘戒並不需要當眾唱歌、跳舞,也不需要公佈於眾嘛!

  問:如果寺院住持或當家師反對密法,發現我們供養密宗上師或本尊像,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

  答:不要緊!我們修學密法,不捨棄上師是最根本的誓言,所以應當時時供養,再再祈禱。在一些顯宗道場,公開供養自己的密宗上師或本尊不太方便,則可將上師或本尊像夾在書裏面,默默地行持意幻供養。實在不得已的話,也可將世尊像與上師或本尊像合在一起,縱然被人發現,只要對方是佛教徒,決不會把佛像撕爛。

  再說,伴隨顯密教法的普及,過去排斥過密法的人,也都漸漸有所改變。去年我去了杭州的幾個寺院,雖然他們對密法不感興趣,但來過學院的道友在寮房裏公開供養密宗佛像,也無人過問。我們都知道,上師如意寶是藏漢公認的大德,即使有政治地位的人,也對法王非常恭敬。在學院受過灌頂的許多道友,經常在漢地公開供養法王如意寶的像。其實,我們供養蓮花生大師、無垢光尊者、麥彭仁波切以及法王如意寶,就像漢地供養自己的歷代宗師一樣合理合法。

  除了供佛像之外,我們也不應捨棄自己的修持,恒時默默地持誦咒語。這樣的供養和念誦又會影響誰呢?不論在漢地何處,令我們捨棄上師、捨棄密法的理由是不存在的。以前“文革”期間,手拿念珠或供養佛像者會馬上遭到嚴厲懲罰,那個年代的修行人,恒時為氣氛所籠罩,即就是在那種可怕的環境中,仍有許多密宗行人默默念誦修持,最終獲得了殊勝成就。現在處於開明時代的我們,就算公開修持密法有些不便,但在房中默默供養、心中默默行持,應該不會有什麼妨礙。

  所以,以後不管住在哪個寺院,修持密法都不會與任何人發生大的矛盾。但如果自己心中有障礙,那就不好說了。

  問:普賢王如來、五方佛、釋迦牟尼佛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答:普賢王如來、五方佛、釋迦牟尼佛三者一味一體,並非別別他體,他們僅是觀待不同有情而分別作的安立。

  普賢王如來乃心的實相本體,是法身佛,他並無報身、化身那樣的刹土,是五方佛面前所顯現的境界,並非凡夫六根識的所緣,冠以“普賢王如來”的名號,只是在我們分別心面前進行表示而已。五方佛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是報身佛。而釋迦牟尼佛住持不清淨刹土,顯現於凡夫面前,是化身佛。

  普賢王如來是無上密法的來源,對於他的本體,雖以言語無法詮釋,但並不等於虛無,他是甚深離戲、超離言思的真實存在。

  問:釋迦牟尼佛是一個化身嗎?

  答:對!釋尊是以化身佛的形象來度化我們。


  問:伴隨著改革開放和西部大開發,藏傳佛教是否會受到其他宗教和外來文化的衝擊?

  答:自古以來,藏傳佛教始終保持著純潔的傳統,並保留了許多古老道場,但這一切是否會受到衝擊,一方面看來很難說,因為在當今時代,西方文化已遍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尤其在強調文化多樣性的此時,藏傳佛教很有可能受到衝擊並捲入其中。現在國家撥鉅款支持西部開發、發展旅遊景點,所及之處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由於眾生業力日趨深重,佛教受到衝擊也是正常現象。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他宗教的殿堂或場所,在藏地幾乎從未真正形成過。為什麼密法在藏地可以長盛不衰?首先源於密法本身的威力所致。自蓮花生大師入藏降伏外道及魔眾開始,密法被弘揚至雪域每一個角落,每一寸土地都獲得了加持。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有一些不同宗教進入並發展,也不會有真正的市場撼動藏傳佛教的穩固根基。更何況,藏傳佛教以自身的優越性,對未來發展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

  其次,以藏族人的特性來看,天生就不喜歡接受外來宗教。藏人對佛教尤其是密法的信仰根深蒂固,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信仰佛教。他們從小就念誦觀音心咒、懂得轉繞與祈禱,除了對佛陀的虔誠信仰以外,幾乎不可能信仰其他宗教。儘管現在也有年輕人去漢地和國外,但據我個人所知,沒有一個純粹的藏族人後來改信了道教或基督教。只不過唯物論的影響還是比較嚴重,但唯物論並非真正的外道,雖然它的見解類似於裸體外道,但不能算作真正的外道。

  因此,其他宗教或文化要在藏人心中紮根,一段時間內恐怕相當困難。當然,未來的漫長歲月中,藏人將變成什麼樣子?我作為一個凡夫人,也是很難預測的。

  問:學院的師父們何時能回漢地弘法利生?

  答:這要觀待每位道友的因緣而定。道友們的根基、意樂、聞思進度各不相同,有的可能要呆久一點,有的則會稍短一些。但總的來講,在學歷圓滿以後,他們就會去漢地各寺院或佛教團體弘揚佛法。我們有兩種學歷:一種是六年制,這是一般學歷;一種是十二年制,這是特殊學歷。

  我們不鼓勵道友們剛來不久就回去,因為聞思需要時間。當然這種情況也不太多,即使有,有些回去不久又回來了。我們也沒有規定:你們何時必須回去!沒有這種安排。上師如意寶住世期間就是如此,現在也不會改變。

  問:死後被超度到極樂世界的眾生,生前都發過願嗎?

  答:一般來講都發過願。即使有些沒有發過,但以他自身的福德力、與上師之間的因緣力,再加上上師不可思議的悲願及加持力,可強力將其超度至極樂世界。

  問:有些眾生罪業深重,這樣能得到超度嗎?

  答:要看這個上師。如果上師的加持力很大,那可以!

  問:極樂世界有新生嬰兒嗎?

  答:有啊!剛往生的都是“新生嬰兒”,但不會哭!《極樂願文大疏》中說:他們由蓮花苞中化生,身體無有大小、美醜等差別,一律具足金黃色,由頭上頂髻等妙相隨好嚴飾,並具足五眼六通。

  問:您對藏地的佛教發展充滿信心?還是對藏地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

  答:我對今後藏傳佛教的平穩發展充滿信心,對藏地的物質發展沒有信心。以前阿底峽尊者不是說過嘛,藏地是一個“餓鬼世界”,想變成“龍王世界”可能不太現實。

  問:現在西部大開發,有了好的馬路,也有許多飛機場,這樣便利的交通是否會令外來文化長驅直入?

  答:所謂的西部大開發,我覺得對藏地也開發不了很多。交通的改善,只不過是在蘭州通了一條鐵路而已,至於飛機場,在雪山環抱的藏地,到底能有幾個也很難說。縣與縣之間確實通了柏油馬路,但從50年代以來就有車輛來回跑,新的路面似乎也難以帶來新的變化。再者,藏地的氣候不太適合外國人和漢族人居住。這麼冷的天氣,你覺得什麼文化能在我們這裏有生長的餘地呢?

  也許有人擔心藏地旅遊業會帶來一些新的文化。以前濟群法師就擔憂地問我:“我去過一些藏地寺院,他們也開始賣門票了,以後會不會像漢地那樣啊?”其實,賣門票也只是少數寺院,我的家鄉那裏有五百多座寺院,賣門票的一個都沒有。因此,短時間內,恐怕很難有其他文化真正進入藏地。

  問:但有一種說法,精神文明必須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您怎麼看待?

  答:兩個文明能平衡當然很好。但在物質文明極度倡狂的現代社會,精神文明早就被忽視了、淘汰了。所以,現在需要真正的教育!

  問:漢地很多人接受了密法灌頂,但往往修不下去,這是為什麼?

  答:漢人的想法過於簡單。他們認為灌一個頂就可以修,修了以後馬上就能成就,但事實並非如此。沒有打下教理的基礎,連皈依發心都不明白,修行是不會上路的。因此,初學者必須長期依止善知識,深入聞思教理。

  然而,現在人往往欠缺這一點。他們喜歡吃“速食面”,求了黃財神的灌頂,馬上就想立即發財、現前一些感應,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成就。如今這種現象相當普遍,一下子扭轉過來比較困難。

  其實真正修密法的人,不能急於求成,應首重聞思顯宗教理。見解已經穩固後,出離心、菩提心生起時,再修密法不會有任何困難。現在不僅僅是格魯派,寧瑪派的許多道場也開設了五部大論的聞思課程。所以,要修習密法的話,以顯宗教理為基礎非常重要!

  問:不學空性,能否往生呢?

  答:如果信心具足,也可以往生。歷史上不是有很多老太太、老公公,從來沒有學過空性,但依靠念佛法門都往生了嘛!這主要是與阿彌陀佛的願力和自己的信心力有關。

  問:凡夫選擇極樂世界比較有把穩,即生成就者可否自由選擇刹土?

  答:一般來講,即生成就者選擇哪個刹土都可以。但依發願力的差別,各自趨往的刹土也會不同。

  比如說,有些大圓滿傳承中的高僧大德,即生獲得大圓滿的果位後,也前往了極樂世界。而布瑪莫紮,他成就以後,暫時依靠虹身安住於世間,並發願:“賢劫千佛皆成佛之後,我才到印度金剛座示現成佛。”

  所以,以不同的發願力,聖者們所趨入的刹土也不相同。

  問:在念佛時,印光大師提倡以心計數,不用念珠,對此應該如何看待?

  答:印光大師開示的方法,不用念珠,只依靠心來計數,這需要一定境界才做得到。

  問:那我們應該如何計數呢?

  答:作為一般的修行人,用念珠計數,每天規定一個念誦數目很重要。比如你每天念兩萬阿彌陀佛聖號,然後就像藏傳佛教每個修行人所做的那樣,手拿一百零八顆的念珠,一邊念一邊撥。

  以前我遇到一些漢地居士,他們手裏拿著念珠,我就問:“你們念了多少?”他們有的說“一直在念”,有的說“念了一些”,似乎沒有任何壓力。當然,計不計數也不是特別重要,就像憨山大師、華智仁波切所說的:若僅僅重視念誦的數字,而不注重調伏自心,也沒有任何實義。但作為一般的修行人,我們應對自己有一個約束,規定了數目之後,依靠念珠來計數,我覺得這很重要!

  總之,是否用念珠念佛,這要根據自己的根基。根基很高的,不用也可,但一般根基者,按規定數目用念珠計數,可能要好一點。

  問:法王如意寶睡覺時念咒也可以計數,這是如何做到的?

  答:上師睡覺時也在撥念珠,到了一百零八時也去計數,我想只有成就者才可以這樣任運行持。作為凡夫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不要說睡覺時念咒,就算白天心很清淨時,念起咒來仍要胡思亂想,不用念珠的話,不到一百肯定就記錯了,又要返回來重新念。

  不論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用念珠來念佛持咒非常殊勝。像印光大師那樣已獲得很高境界,不用念珠只靠自己的修行力也可以,但一般人還是很難如此行持。

  問:您如何看待短期出家這一問題?

  答:最近,我從一本佛學雜誌上看到了“短期出家”的文章,我覺得這種形式很好,也很感人。

  在文章裏面,有位東北居士想短期出家,最初妻子不同意,但他說自己只想在相續裏種下一個善根。後來,他真的來到黃梅五祖禪寺短期出家,在法師面前落發以後,就過起了出家生活。有一次,許多居士問他:“請問師父,請書的地方在哪里?”他特別不好意思,因為不是真正的師父,所以也不敢給人回答,就跑開了。七天的出家生活後,他開始進行舍戒儀式,這時候,許多短期出家的人一直在哭。之後,他又重新穿上了在家衣服。

  關於這一現象,泰國、新加坡、臺灣比較多。但這種形式,可能許多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不一定承認,以前上師如意寶對此也未置可否。不過,以我個人的分別念來抉擇,如果有些人的確不具足終生出家的緣分,為了讓他暫時體驗一下出家生活,短期出家也有合理之處。而且,最後進行舍戒,這在別解脫戒中也有開許。

  但有點疑惑的是,一切有部中,出家戒全部是有生之年受持,並沒有“受持多少天”的這種儀軌。所以,我不太清楚他們用的是何種儀軌,不知有沒有充分的律藏教證依據,是否像八關齋戒那樣在佛經中有明確記載?如果真有這種合適的儀軌,則功德會非常圓滿,對很多人來講,確實也可在他相續中種下善根,並依此對出家生活有所瞭解,有很多好處和必要性。

  以前我去泰國時,那裏短期出家的時間比較長,一般都是兩三年。以前國內沒有這種形式,但最近幾年,有些寺院也在嘗試七天的短期出家活動。

  問:國內與泰國的短期出家,性質上相同嗎?

  答:應該相同吧。不過,泰國沒有女眾的短期出家。

  問:短期出家後再舍戒,是否會形成等流果,對後世的出家造成障礙?

  答:那不會吧!比如我今生受了一日的八關齋戒,來世的異熟果和等流果都應該很好。

  問:科學對人類起源的解釋,與佛教的說法有所不同,這該如何理解呢?

  答:有人說人類起源于一百萬或數百萬年以前,也有人說人類只有一萬年的生存歷史。但這都是一些假說,是科學家們以各種儀器作為標準,依不同考古資料所做的推測。有誰現量見到人類確實起源于一百萬年以前呢?或者在哪一本書籍中,有當時古人所寫“人類之史”的明確記載呢?因此,科學的認識最多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假說,即使不去置疑他們的儀器和推測,“萬年”、“百萬年”,這種知見本身也過於狹隘。

  佛陀認為,眾生無量劫來始終存在,或轉生為人類,或轉生為旁生,恒時在六道中流轉不息。這是佛陀的現量所見,而並非臆測之辭。許多大乘經典中均記載:佛以無礙智慧恒時觀照一切眾生,此世界眾生剛剛形成,彼世界眾生已轉向他方……。因此,以佛教觀點,整個法界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

  那麼,到底多久以前才開始有了人類,有了眾生呢?佛說“無始”。從無始以來就存在無邊眾生,而眾生從無始就流轉輪回,直至今日,乃至將來。《釋迦佛廣傳》及其他顯宗經典都記載:佛陀從因地起,行持三大阿僧祇劫方圓滿佛果。所謂“阿僧祇劫”,以《俱舍論》來解釋,是無可計數之意,若以數字計算,就是在一後面加六十個零。

  科學家以萬年、百萬年來推算人類歷史,而《俱舍論》認為:成住壞空一大劫中,有八十個中劫。每個中劫,又有減增二劫,減劫當中,人壽從無量歲降至八萬歲,再從八萬歲每一百年減一歲,直至人壽十歲;增劫當中,又從十歲增至八萬,如是迴圈不已。對於這樣的人類歷史,最好的表示就是“大劫”。在佛教聖者中,阿羅漢可照見八萬大劫,諸地菩薩所見又層層增上,而佛陀則可徹知本源。這些都是聖者們的現量所見。

  眾生之所以如是流轉,皆以業惑為因,有了如是之業,則導致轉生為狗、為人等。《百業經》、《賢愚經》中多有這樣的記載:佛陀為眾眷屬宣說,此比丘於多少劫前曾造何業,以此業緣而於今世轉生為人,並於佛前出家。這些公案中的時間、事件,均是佛以智慧現量照見並如實宣說,不用依靠什麼儀器,也沒有不可靠的推理揣測。因此,與科學相比,佛教是否更為科學呢?

  問:什麼叫現空雙運

  答:蘊界處等一切諸法的基,即是現空雙運。比如我們人類見一碗水,餓鬼見為膿,地獄眾生見為鐵水,天人見為甘露……,六道眾生雖各有不同所見,但它有一個共同的現分——光明。實際上,這個現分的本體仍為空性,這就是所謂的“現空雙運”。在聖者的根本慧定面前,離戲大空性現前的同時,這個光明也是不離開的。

  現空雙運這一本體,雖然以教理可以成立,但無法在我們的分別心中建立。

  問:對於見修成正比見比天高,行比海低,應如何理解才互不相違?

  答:所謂“見修成正比”,是指在理論上有怎樣的見解,才會攝持怎樣的修行,修行不會超越見解。而“見比天高,行比海低”,是指在行持的過程中,即使見解再高,也不能廢棄最細的取捨因果,正如蓮花生大師所雲:“是故見比虛空高,取捨因果較粉細。”

  要知道,即使見解再高,行持也應最低,即使見解是中觀空性見或無上大圓滿,行為上也應小心翼翼,從小乘的行住坐臥諸威儀和斷惡行善等取捨因果做起。在行持的過程中,行為不一定要跟隨見解,儘管見修行果成正比,但若不考慮周圍環境,以很高的見解去顯現超勝行為,他人可能會接受不了。當然,假如一點見解都沒有,只是在行為上“高”,別人更是受不了!

  問:有人認為在懺悔方面,念阿彌陀佛與持金剛薩埵心咒無別,只要念佛就可以了。是這樣嗎?

  答:佛經裏有沒有這樣的記載?

  問:他說從究竟而言,二者是一樣的。

  答:從究竟而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空性,又何需念佛求往生?

  觀待世俗緣起,念修金剛薩埵心咒懺悔業障,是極為超勝的。儘管《阿彌陀經》中說過,念佛名號可以清淨罪業,《極樂願文》中也有類似教證,有些祖師大德還說:“即使造了五無間罪、謗法罪,只念阿彌陀佛,也有清淨的機會。”但作為一個修行人,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傳承上師怎樣做,我們也怎樣做。這是非常可靠的!

  傳承上師讓我們觀想金剛薩埵,念誦金剛薩埵心咒,那我們就應當如是懺悔。金剛薩埵于因地時曾發願:“我成佛時,凡持我心咒者,可令一切罪障皆得清淨,五無間罪與謗法罪,也能無餘清淨。若不清淨,我不取佛果。”

  因此,我們應深信念修金剛薩埵的不共之處。雖然念阿彌陀佛是一種懺悔,發菩提心是一種懺悔,修習空性也是一種懺悔,但對一般凡夫來講,在不具這些超勝境界之前,念修金剛薩埵進行懺悔,是最可靠的!

  問:有居士認為,學了大圓滿以後,最後仍要走禪宗之路。這種說法對嗎?

  答:眾生的分別念無量無邊,我沒有時間一一回答。

  問:他的想法是不是不太合理?

  答:對!不合理。

  問:那該怎樣勸導他?

  答:好好地聞思修行。實學,實修,才能實證!

  問:沒有菩提心可以往生嗎?

  答:不可以。

  問:那殺牛人在地獄相現前時,猛厲念佛即得往生;打鐵人在叮噹聲中念佛,命終也得往生,這怎麼解釋?

  答:你怎麼知道殺牛人在猛厲祈禱時未生起菩提心?你憑什麼說打鐵人在“叮噹”聲中沒有菩提心?

  問:頂禮哪一尊佛的功德大?

  答:“頂禮哪一尊佛的功德大”,我在有關經典中並未見過。不過我想:不論你頂禮哪一尊佛,若能觀想十方諸佛菩薩與此佛同一本體,這樣修就很好。《釋尊廣傳》中不是說過嘛,將所有忿怒、寂靜本尊以及諸佛菩薩,全部融入一尊佛的本體中,而行頂禮。

  聽說有些人在家裏設佛堂時,將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佛堂分開,每一尊佛像前的供品也一定要相等,否則好像過意不去。其實不需要這樣,只要對一切殊勝對境都懷有清淨心供養,功德是平等的!

  問:有位居士請了《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未經您開許,可以看嗎?

  答:他看了還是沒有看?

  問:已經看了。

  答:看了以後再請示,不太合理吧!

  問:那這個過失大嗎?

  答:顯宗部分可以看,但密宗部分必須要得灌頂。如果他得過灌頂就可以,不一定要開許。

  問:粗大的五蘊怎麼樣轉變為清淨?

  答:雲怎麼消於虛空中的?雲表示我們的身體,虛空表示法界。我們經常看到雲漂浮在虛空中,很漂亮、很好看,但以一些偶然的因緣,雲全部消於虛空中,為什麼?

  雲可以,我們的身體為什麼不可以?一樣的道理!

  問:抉擇現空雙運,對我們最關鍵的指導在哪里?

  答:見修行都很重要。

  問:那為什麼修的時侯沒有提到顯現?

  答:怎麼沒提到呢?所有的中觀修法,都不會離開現空雙運,絕不會只是一個單空的修法。如果你覺得這根柱子是空性的,但沒有顯現,這說明你還沒有懂得中觀的道理。

  對於任何一法,雖然在原文中不一定提到它是現空雙運,但你在見解上要了知它是現空雙運,修行上也要修持現空雙運。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講得很清楚:見解上,離開顯現抉擇不出空性。見解若沒有抉擇好,怎麼修呢?在修行上,雖然見解已抉擇了現空雙運,但修的時候只修一個單空,這合理嗎?對格魯派的觀點,全知麥彭仁波切怎麼說的,你還記得嗎?

  問:中陰身比活著的時侯迷惑還是清醒?

  答:蓮花生大士的教言及某些經典中說:一般來說,中陰身的意識要比生前敏銳七倍。當然,也有迷惑的情況。

  問:一個人要往生,若有親人攔阻,怎麼辦?

  答:進入中陰時,若有正見要往生,途中遇到有人來勸阻:“我是你的某某親友,你不能去啊!”“你應該考慮我們的痛苦,回來啊!”此時應想:這是我往生的一種障礙,不能聽他們的!然後就勇往直前。

  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裏有一則比喻:往生極樂世界時,對一切都不要貪戀,應像從網中解脫出來的老鷹一樣,義無反顧地沖向天空。

  問:人在臨死之前,還需要有哪些準備?

  答:如果有一些財產,則應儘量捨棄,比如用來供養僧眾、供養三寶等;倘若實在來不及,就從內心裏放棄,這也很重要!

  有些阿彌陀佛的修法要訣中說:我們在臨終時,裏裏外外的死相已經出現,自己也知道肯定活不了了,那時候不要執著任何財產,也不要執著這樣那樣的東西,假如來不及捨棄,就在心裏想:“我從無始以來於輪回中一直流轉,今生終於遇到了往生法,我一定要捨棄對眷屬、財產的貪戀,唯一希求往生。”

  這就是上師們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言!臨死時,我們很可能貪著“我的親人”、“我的房屋”、“我的資具”等等,如果出現了這些念頭,就不可能真正往生。所以,不能貪戀任何事物,要全部放棄!

  現在所學的教言,有些可能用在臨終時,有些用在中陰時,不論是臨終還是中陰,大家都要儘量憶念這些教言,並實際起用,這是相當重要的!

  問:《寶鬘經》中說:念誦文殊菩薩名號及心咒的功德,超勝於念誦千百萬億佛陀的名號。這該如何理解?

  答:從不同的功德而言,某些佛號的作用也不相同。比如說,在臨死眾生的耳邊念誦“寶髻佛”名號,這個眾生就不會墮入惡趣,而其他佛號就沒有這一作用。當然,並不是其他佛不具有這樣的功德,而是因為寶髻佛以不共願力所成就的這一功德,佛經中作了宣說,對其他佛則未作宣講。

  同理,從開啟智慧而言,文殊菩薩的名號及心咒更為超勝。文殊菩薩雖現為菩薩身份,實乃古佛再來。《寶鬘經》中說:“文殊菩薩早已成佛。”《文殊菩薩淨土莊嚴經》中說:“文殊菩薩以菩薩形象利益眾生。”另有經典說:“文殊菩薩于未來成佛。”由此可知,文殊菩薩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同樣是佛,諸佛名號的功德自然平等一味,但從文殊菩薩因地不共的願力而言,若要開啟智慧,念誦文殊心咒,威力決定超勝其他諸佛名號。

  問:有些人破斥帶業往生,這合理嗎?

  答:怎麼破的?

  問:他說應該消業才能往生,帶業往生違背因果。

  答:帶業應該可以往生。為什麼呢?因為即使你已得菩薩位,相續中還是有業,至少所知障尚未斷盡。因此,帶業往生並非不成立,只不過按照某些淨土宗的教言,帶業往生只能得下品位。

  問:跟法王結緣的眾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請問是何時往生?

  答:即生也可以,臨終也可以,中陰也可以,後世也可以。

  問:什麼才叫跟法王結緣呢?

  答:所謂結緣有各種方式,比如按法王的要求念阿彌陀佛聖號、獲得法王的灌頂、得過法王的教授,以及對法王見聞憶觸等,這些都算是結緣。

  問:與東方琉璃世界、兜率天、蓮師刹土相比,極樂世界是否有超勝之處?

  答:從教證來看,對於極樂世界,佛經中確有“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獲得往生”的字句,但對兜率天、蓮師刹土、琉璃世界等刹土,佛經中並沒有明確記載。

  從器世界來講,有些刹土不如極樂世界那樣莊嚴,蓮師刹土在某些持明者面前有顯現,但從外觀上看,那裏就是一個羅刹世界;兜率天仍屬三界中的欲界天,雖有彌勒菩薩等清淨聖眾,但也住有一些不清淨眾生;東方琉璃世界雖然功德很大,也與極樂世界同樣莊嚴,但要往生彼刹土特別困難。

  所以,歷來高僧大德所推崇的,多是極樂世界。

  問:往生琉璃世界如何困難?是不是登地以上才可以?

  答:有一部經專門講了琉璃世界的功德莊嚴,上師如意寶在圓寂前的六、七個月,曾讓一位堪布在身邊誦這部經典。當時我也閱讀了這部經,感覺琉璃世界與極樂世界無有差別。

  但往生這樣莊嚴的刹土,是否需要登地,倒沒有聽說。只不過像極樂世界那樣唯念佛號即可往生,這樣的記載在經中沒有。所以,要往生那裏,還是很困難的!


  問: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這兩首偈子,您怎麼看?

  答:禪宗將身體喻為菩提樹,將心喻為明鏡台,這些比喻非常好。神秀大師所體會到的,六祖大師所悟入的,都通過比喻很好地表達了。這種方式在藏傳佛教中也有,如蓮花生大士師徒的對話,用類似的比喻也表達了如是見解。

  關於這兩首偈子的意義,從抉擇空性的角度而言,第一偈的前兩句是抉擇見解,後兩句講修的光明;第二偈則分別講行和果。

  此外,對《六祖壇經》的解釋,我覺得可以有不同方式,尤其是第二品,可從見修行果或基道果方面來講。也就是說,結合中觀的抉擇方式來理解,可能更好。

  問:三界導師法王如意寶以大圓滿教主身份,弘揚淨土法門的密意何在?

  答:淨土法門出自了義的大乘經典,不管密宗還是顯宗,都奉之為殊勝修法。作為利生廣大的大菩薩,法王如意寶這樣弘揚淨土法門,天經地義、理所當然,法王在做自己家的事,此舉實屬情理之中。

  雖然法王主要學修弘揚的是無上密法,但在藏傳佛教中,單學密宗不學顯宗的傳統從來沒有,幾乎任何寺院都是顯密兼修。儘管已是大圓滿教主,但法王自己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從他老人家發願到往生之間,一直強調並弘揚淨土法門。不僅如此,法王還培養了無數高僧大德,也都在國內外勵力弘揚淨土法門。

  因此,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大家都應按照法王如意寶的意願:“顯密圓融互不排斥,共同受持如來教法。”只有如此,才算是真正荷擔如來家業。

  問:在一些寺院的旅遊景點,常有賣印《心經》的T恤,這些衣服可以穿嗎?

  答:不可以,有非常大的過失!衣服是用來遮體取暖的,而佛菩薩及經咒是要恭敬頂戴的,世尊說過:“末世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將文字印成的《心經》穿在身上當裝飾,可能只有不懂因果的人才敢這樣做。

  現在這種現象比較普遍,許多廠家為了賺錢,就琢磨現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將佛菩薩像、《心經》、咒輪等做成工藝品,或者印在衣服上。以前也有人供養我印《心經》的杯子、筆筒,這些我都不敢用,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如果這種趨勢不改,以後會不會將《心經》印在褲子上也不好說!

  問:但穿上這種衣服,走在大街上,可以給看到的人種下善根。

  答:種善根可以用其他方法,這樣做的話弊大於利。而且,你穿這種衣服,發心是否完全為利他也不一定。

  問:如果有這些衣服或工藝品,應該怎麼處理?

  答:儘量供在佛堂上,不要自己用!

  問:定業經過懺悔以後,還會不會承受果報?

  答:這個問題,要從大乘、小乘兩方面來分析:按照小乘的觀點,所造的定業不可能轉變,但按大乘的觀點,無著菩薩在相關論典中說,所造的定業是可以轉變的。

  比如一個人造了五無間罪,按照小乘的教典,來生必定墮入無間地獄。但按大乘的有關教言,通過四力懺悔或者依靠密宗的灌頂和依止壇城也可以懺淨,並且在懺淨之後,不再受這種罪業的果報。即使有些罪業非常嚴重,只需在地獄中感受瞬間的痛苦,馬上就會獲得解脫。

  問:應該如何打坐?眼睛要閉上嗎?

  答:每個修法的儀軌、要求各不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法要求毗盧七法坐式,有些法要求眼睛微閉,有些法要求眼睛不能閉……。不管修什麼樣的法,一定要按照高僧大德的教言去做。如果將這個法的儀軌與自己的分別念混在一起,會有很大的過失!

  問:為什麼念《心經》能遣除違緣?

  答:因為《心經》所講的是空性精華。我們之所以會遭遇恐怖、災難、違緣等侵擾,根本在於對人我和法我的執著,倘若證悟了無我空性,斷除了人我執和法我執,一切魔障就沒有倡狂的餘地了。

  《心經》宣講的是最殊勝的般若空性,以此空性的威力,再加上《心經》的加持力,內外密的一切違緣都能被遣蕩無餘。所以,佛經中專門有《般若心經回遮儀軌》,裏面就說往昔帝釋天怎樣祈禱,我們也如是祈禱的話,魔王波旬等一切違緣都會化為烏有。

  問:往生的障礙有五無間罪和謗法罪,而《入行論》中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那菩提心是否可以摧毀這兩種罪呢?

  答:真正生起菩提心的話,那可以!如果有了菩提心,五無間罪和謗法罪皆能得以清淨,從而往生極樂世界,獲得解脫。

  問:如果在念佛持咒時,出現昏沉、散亂怎麼辦?

  答:出現昏沉的話,不要坐在屋子裏,而應該到外面散一散步,稍微清醒以後再回來觀想。如果心向外散亂,則應稍微放鬆一下。有條件的話,最好在寂靜的地方,心專注地念誦和觀想,這樣效果會好一些,加持力也會更大。

  總之,心不散亂很重要,心不昏沉也很重要,若能遣除這兩種障礙,念佛持咒才會事半功倍。

  問:如果摧毀了佛像、佛塔、佛經,用什麼方法來懺悔呢?

  答:一般來講,這些罪業屬於近五無間罪,是非常嚴重的。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疏》中說:“依靠三寶而造的罪業,叫做無與倫比的罪業。如果毀壞過佛像、佛經和佛塔,則應按照二倍以上修復,然後再在三寶面前懺悔。”比如說,自己以前毀壞過佛塔,就要造兩座以上比以前更殊勝的佛塔,造完以後再在三寶面前懺悔。懺悔的方式,最好是以四對治力念誦百字明或金剛薩埵心咒,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該念十萬百字明或者四十萬金剛薩埵心咒。

  若能如此行持,依據佛經裏的教證,應該可以懺悔清淨。

  問:通過什麼方式才能得到傳承?

  答:得傳承必須要依靠聲音,不管你聽MP3,還是看VCD、DVD,聲音最好不要間斷。有些道友只看法本,沒有聽法,雖然可以得到一些法義,但並不能獲得真實的傳承。

  所以,聽受聲音非常重要,無論是集體學習、個人學習,只要聽到傳法的聲音,應該都能夠得到傳承。

  問:作為一個世間人,怎麼樣將世間法與佛法圓融?

  答:嚴格來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有許多相違之處,真正要做一個非常好的修行人,必須要看破世間上的很多東西。

  但若沒有這麼嚴格的要求,作為一個在家人,也可以將佛法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比如說,每天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儘量念誦一些咒語、作一些觀想,同時,無論接觸任何人、在任何環境中,皆應以慈悲心來對待。即使遇到一些坎坷不平,也能以佛教的教言提醒自己,看得比較淡,不要特別執著。這樣以後,就如同《六祖壇經》所講的那樣,應該能做到世間與出世間的圓融。

  現在世間上也有些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一方面自己的修行特別好,另一方面,依靠佛教的慈悲教義,對社會乃至整個人類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問:在修行過程中,如何對待驗相?

  答:驗相並不是很重要。自己通過修行,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等煩惱減少,信心、慈悲心增上,這是最好的驗相。表面上能看到什麼東西、聽到什麼聲音,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學習佛法時,最好不要以求神通、求驗相為目的,而應努力讓自相續變得善良,為利益眾生發菩提心!

  問:如何選擇與自己有緣的法門?

  答:你對哪個法門最有信心,則說明你是哪個法門的所化根器。比如你對淨土宗最有信心,那麼淨土宗就是你的有緣法門;如果你對密宗最有信心,密宗就是你的有緣法門。因此,若要選擇與自己相應的法門,可根據自己的信心和歡喜心來決定。

  問:現在有些高僧大德,經常說自己是某某佛菩薩的化身,可看到別人的前世後世,能否以此來判斷此人是假冒的大德?

  答:我覺得他應該是個大德!因為大德才敢說自己的成就。

  問:可是在密宗戒律裏,不是規定不能隨便說自己的境界嗎?

  答:自己有的話,應該可以說。開玩笑!

  不管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一個人若在直接宣揚“我是某某大德的轉世,與天人鬼神等經常交流”,這種行為在佛教中不太讚歎。不但不讚歎,而且真正有法相的上師,據我所知,不會宣揚自己的成就如何。因為真正的大德用不著自我宣揚,別人通過他的清淨戒律、超越智慧等,也能推知他的不凡。相反,假如一個人到處宣揚自己是某某的化身,這個人可能有一些問題。

  但有些信眾比較愚笨,具有法相的大德不歡迎,成天圍著那些自我吹噓的人轉。包括國外,這種現象也特別多。前段時間,有位修行人說:“除了釋迦牟尼佛沒有轉世以外,其他的大菩薩、大成就者,如蓮花生大師二十五大弟子、瑪爾巴、米拉日巴等,都已經出現了,新活佛都找不到自己的‘前世’了。”這種說法比較諷刺,但確實令人值得深思。

  實際上,真正的大成就者不太宣揚這些,如觀音上師、噶瑪巴、法王如意寶,根本不承認自己是誰的化身。法王如意寶曾謙虛地說:“有些授記中說我是列繞朗巴的化身,但我認為肯定不是,只不過是有一些列繞朗巴的加持而已。”還有國外的觀音上師,也從來不說自己是第幾世、有多麼了不起的成就,他老人家在許多場合中,只說自己是藏傳佛教的一名普通僧人,只不過對釋迦牟尼佛有不共的信心。

  通過這些智者們的語言,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在外面拼命宣傳自己的人,應該值得好好觀察!

  問:有些人先皈依顯宗師父,後來接受了密宗灌頂,但又擔心被顯宗師父知道,這種衝突應該如何化解?

  答:比較而言,老一輩大德與新一代大德的心態不太相同,由於和外面的交往比較少,有些老法師對藏傳佛教不太接受。

  但近幾年來,藏地大德們不斷提倡放生、吃素、念佛,有些法師也在直接或間接地瞭解藏傳佛教,就像以前的弘一大師一樣,雖然早年排斥過密宗,但後來逐漸認識到排斥密宗是不合理的。

  從我幾十年的感覺來看,現在漢傳佛教的大德們對密宗的結緣、交往,跟過去是完全不同的。近年來,我去過淨土宗的東林寺,禪宗五祖、六祖的道場,發現新一代的大德們雖然沒有親自來過藏地,但原則上還是能夠接受密宗。即便有少數法師不能接受,但自己暫時可以不說,悄悄地修法就行了。

  問:如果很想學佛,但是家裏非常反對,不讓供佛,白天工作又特別忙,這該怎麼辦?

  答:所謂的學習佛法,不僅是形象上做一些事情,關鍵要對佛陀有敬仰心。當然,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有些人雖然很想學習佛法、研究佛法,以大乘菩提心來利益眾生,但家裏和單位經常製造違緣,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應儘量抽時間來念經、看書、放生,道心永遠都不能退。

  尤其是違緣越來越多時,發心越是要堅定。只要真正有信心,外在環境不一定能阻礙自己學佛。

  問:人死了以後,應該為他做些什麼?

  答:按照佛教的傳統,遺體最少在3天之內不能動,在此期間,家人和道友應該為他助念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等聖號。如果懂得其他儀軌,則應儘量為其念誦;如果不懂的話,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也非常好。

  一般來講,人死了以後,四十九天內每天為他做一件善事、在耳邊念佛是不能斷的,這種傳統在顯宗、密宗中基本上都相同。

  問:遺體柔軟是否就表示往生了?

  答:也不一定。按照大乘的某些教言,判斷往生的標準,最好是看天象的變化,有些人的身體雖然僵硬,但也有可能往生了。

  問:對學佛者來說,利益眾生重要,還是成佛重要?

  答:華智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修法》中講過:“我們成佛實際上就是為了利益眾生,並不是獲得佛果後,自己過得快快樂樂。”學佛就是為了成佛,而成佛就是為了幫助天邊無際的眾生。

  問:這樣的話,有些人破了密乘戒,我們是遠離他還是幫助他?

  答:從究竟而言,利益眾生是最重要的。但暫時來講,當我們遇到一些不如法的眾生時,行為上可以遠離他,否則若與之同流合污,對自己的見解、行為有一定影響。但心裏的願菩提心不能捨棄,智悲光尊者、無垢光尊者都講過:“對於這些惡友,千萬不能捨棄菩提心,但行為上儘量不要交往,自己沒有達到一定境界之前,與之交往的話,很可能令自己的見修退失。”對此,佛陀在諸多論典續部中也闡述過。

  問:居士群體中可以建立佛學院嗎?

  答:我認為可以。雖然在家人的瑣事比較多,但現在人為了達到世間的目標,尚且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學各種課程,那學習對今生來世都有利的佛法就更應該了。而且在漢地,現在學佛的在家人比較多,建立一個適合他們生活與行為的佛學院,為他們學佛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能令許多居士從中得到極大的利益。

  當然,他們的教師隊伍不能全部是在家人,而應該請出家人來擔任。如果出家人有能力、有智慧,也應為在家人專門建立這種佛學院。但至於具體操作,我本人沒怎麼思維過。

  問:如果接了一個法,上師明確地說這個法每天必須修,但作為一個在家居士,每天事情比較忙,這該如何把握呢?

  答:修此法對你內心調伏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個要值得觀察。再加上給你灌頂傳法的上師是不是公認的?他是不是按佛法的儀軌自己也在修?這些都要好好地瞭解。

  問:如果今天沒有修,明天可不可以補上呢?

  答:對任何一個法來說,這都是可以的。

  問:我今天沒有修,明天也沒有補上,這會不會違背誓言?

  答:可以第三天修嘛!(眾笑)

  問: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每天都要平均修一次?

  答:對!

  問:為什麼不必捨棄煩惱,而煩惱自解脫呢?

  答:是這樣的。不管是禪宗還是密宗,根基比較好的人,明白煩惱的本體是空性。比如生起猛厲的嗔恨心時,觀察嗔恨心到底在哪里,是在身體裏、心裏,還是在外面……,這樣一經觀察,嗔恨心當下不存在,若了悟到這一點,就是所謂的“煩惱自解脫”。但如果沒有認識的話,嗔恨心就是自相的嗔恨心,不能叫做自解脫。

  問:米拉日巴尊者到牛角裏去避雨,他身體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我不理解這是什麼樣的境界。

  答:怎麼不理解呢?

  問:好像超出我的想像吧。

  答:這種境界就是超出我們的想像。《華嚴經》中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與多是一體的。在凡夫人的分別念前,這種說法似乎很不合理,但實際上,實相的境界不可思議,這種境界當中什麼都可以顯現,一個微塵上有十方諸佛菩薩也是可以的。

  問:既然造業是自作自受,為什麼高僧大德可以替眾生帶業?

  答:一般來講,自己所造之業不可能成熟於他處,佛陀在《百業經》中說:“一切眾生之業不會成熟於器界的地水火風,也不會成熟于其他眾生的相續,而是成熟於自身的界蘊處,即所謂‘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是從總的業因果而言的。

  但有些高僧大德、諸佛菩薩能替眾生帶業,這是因為他們的加持力不可思議,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減輕眾生所受的痛苦。定業轉變的這些問題,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自釋》中有廣說,方便時大家可以看一下。

  問:在工作中大家一起貪污受賄,別人都已經拿了,但輪到自己時,因為學過佛而不想拿,可這樣別人會嗔恨你,這時候該如何做?這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

  答:你不要嗔恨就可以,儘量不要起煩惱!

  問:但具體要怎麼做呢?是隨波逐流,還是如理如法去做?如果真的如理如法,在世間中是很困難的。

  答:沒事,首先有點困難,但慢慢會好的。你的行為若如理如法,一開始肯定有許許多多的人不理解,對你產生誤解、成見等等,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們會慢慢認可的。

  問:自從學佛以後,周圍人有一些說法,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答:大概有什麼樣的說法?

  問:他們說:你為什麼要學佛?它能帶給你吃嗎?

  答:你可以問他:“人活在世間上,難道就是為了吃嗎?”

  問:但這樣解釋的話,他們還是會有疑惑。

  答:沒事,如果用道理給他們解釋,他們應該會理解的。但若連道理都不聽,那就沒有辦法了。學了佛以後,肯定有人對我們不理解,但通過學佛自己獲得了今生來世的利益,以這種利益來感化別人,應該不是很困難!

  問:為什麼捨棄了密法,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答:密法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最甚深、最精要的法門,可以說代表了佛法,若以嗔恨心來捨棄密法,依靠淨土宗的任何修法也不一定會成功。因為《阿彌陀經》、《極樂淨土莊嚴功德經》中皆說:舍法罪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不管是密法,還是其他宗派的法,假如隨隨便便地捨棄,今生想獲得往生是非常困難的。

  問:有個人在念佛持咒時,經常出現對佛菩薩的不淨念頭,他自己也是特別恐懼,害怕墮入地獄,請問怎麼消除這種念頭?

  答:什麼樣的不清淨念頭?貪心、嗔心還是癡心?

  問:比如說,見到蓮花生大師像時非常害怕。

  答:那沒有什麼吧。最好多念一些金剛薩埵心咒!

  有些眾生前世沒有積累福報,今生經常出現一些不如法的邪念,這完全是自己的業力和妄執現前。了知這些念頭的來源之後,儘量地祈禱諸佛菩薩,進行懺悔,多看一些諸佛菩薩的傳記,了知諸佛菩薩浩瀚如海的智慧和悲心,觀察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功德,如果沒有的話,憑什麼對他們生起不清淨的念頭?

  所以,自己一方面要好好地懺悔,另一方面多觀想諸佛菩薩的功德,漸漸地這種念頭會消失的。

  問:在學佛的過程中,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外道徒?

  答:他們也是眾生,應該以慈悲心來對待!但是要知道,他們的宗教與佛法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故而見解上不能與他們混為一談,應將自己的見解先穩固下來,然後在行為上,以慈悲心來對待他們。

  問:如果自己對佛教的見解還不穩固,那首先是穩固見解,還是幫助他們?

  答:按照大乘修學的次第來講,見解一定要先穩固,如果沒有穩固的話,很有可能隨外境而轉,最終墮入無法自救的深淵中。

  當然,見解穩固並不意味著要獲得很高的境界或者成就,倘若你身處人群或外道團體中,對三寶、佛教的信心永不退轉,達到這樣的境界時,我認為就可以儘量地度化眾生、幫助身邊的人了。

  問:藏傳的淨土四因與漢傳的事持理持念佛,如何融到一起呢?

  答:不同的念佛方式不一定非要合在一起,儘管彼此並無相違之處。

  漢地歷來重視念誦,雖然佛經中宣說了受持、念誦、為他人說等十種法門,但許多漢地寺院似乎只強調念誦。不管去到哪個寺院,大家早晚都在念佛,而心之受持、觀修或為他人說法卻少有人行持。儘管漢地有許多念佛法門的教言,但真正能受持講聞的人並不多。而藏地歷來重視見解的抉擇,這樣的淨土四因,也不一定要與漢地念佛方式結合起來。

  要知道,不同的傳承,有不同的功德和加持!

  問:有些人將自己的身口意供養給上師。身體供養上師的話,可以幫上師做事情,按上師的意願修善法,但語言和意識怎麼供養上師?

  答:遵循上師所傳的教言,語言儘量說利益眾生的話語,心裏經常憶念利益眾生的事情。

  在身口意三門中,意識是最關鍵的!

  問:有位大德說禪宗是顯宗的大手印,您是如何看待禪宗的?

  答:我說“禪宗是顯宗的大圓滿”!因為這位大德是噶舉派的,我是寧瑪派的。(眾笑)

  問:顯宗的大圓滿和密宗的大圓滿有什麼不同?

  答:顯宗的大圓滿不用灌頂!

  問:那在見、修、行、果方面呢?

  答:一般而言,在直指心性方面,禪宗有非常甚深的教言,這一點從很多證悟者的公案中也可以看出。但現在修禪宗的人有一些誤區,有人一聽說“萬法了不可得”,就連世俗中的因果正見都捨棄了,沒有開悟反而認為開悟了,這種現象不太可取。

  我剛才是開玩笑,密宗和禪宗在見修行果上還是有很大差別,並不僅僅在於灌頂。密宗本身有些超勝的境界,二者要一模一樣,恐怕是不行的。但禪宗與密宗也有相同之處,比如《大圓滿禪定休息》中一些明樂無念的境界和覺受,在禪宗的書裏基本上也找得到。因此,“禪宗是顯宗的大手印”,這樣解釋應該是可以的。因為大手印有顯宗、密宗之分,顯宗部分不需要灌頂,通過四種瑜伽將心一緣安住,這種境界如同法王如意寶在《直指心性》的前行中講的那樣,從起現分別念的角度來講,要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從安住的角度來講,通過大手印來安住自己的心。所以,沒有經過大圓滿的正行灌頂,這一點也是可以修的。

  若按傳承上師的教言,禪宗屬於大圓滿前行寂止的一種修法,也就是說,還沒有正式修大圓滿正行之前,心要修持安住一緣,這在《六中陰》、《禪定休息》中均有闡述。當然,這種修法,對某些利根者來講,在安住心性的當下就可能獲得開悟。

  問:怎樣以清淨心來調服自相續?

  答:在佛教中,觀清淨心是很重要的。阿底峽尊者曾說:“三個人當中,一定有境界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諸佛菩薩會顯現各種身相調化眾生。”我們平時覺得這個人很壞、那個人精神不好……,很有可能面對的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因此,對任何一個眾生,包括路邊的旁生,我們也應當觀清淨心,將其視為諸佛菩薩的化身。

  作為一個凡夫,有時候心態很難調整,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通病,但如果以佛經的道理來經常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心是可以改變的,清淨心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廣。

  當然,想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靠自己的長期精進!

  問:《前行》中說:獲得密宗灌頂,比獲轉輪王位還難得。但現在有些人沒有皈依就去灌頂,後來又誹謗捨棄上師,這樣的話,給他灌頂是利大還是弊大?

  答:沒有守誓言的話,過失相當大!戒律中曾講過:“如果對方不知取捨而隨便賜予灌頂,猶如將寶劍交給屠夫讓他殺生一樣,過失極為嚴重。”

  問:對初學佛的人來說,依止一位上師好,還是依止多位上師好?

  答: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清淨心觀得非常好,依止的上師應該多多益善,就像阿底峽尊者一樣。但若在依止的過程中,喜歡看上師的過失,經常產生各種邪見,那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

  因此,依止上師的數量多少,關鍵在於你的信心和清淨心。

  問:什麼才叫依止上師?是不是一定要見上師?

  答:真正的依止上師,就是自相續中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如果不懂佛法的話,依止了多少個上師也沒有用。

  我認為,見不見上師並不是特別關鍵,最關鍵的是將上師所傳的法首先弄明白,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如果你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利益,那麼見上師也可以,不見上師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就是依止上師。

  許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記載:他們並沒有見過上師,但依靠上師的教言,最終獲得了究竟的證悟。所以,見不到上師不是特別重要,最重要的是依靠上師通達佛法的意義。

  問: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怎麼樣取捨細微的因果?

  答:首先,要了知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規定的菩薩戒條。假如不了知菩薩戒的根本學處、細微的支分學處,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辦法取捨。

  然後,不管是學顯宗還是學密宗,即使自己的證悟、見解非常高深,取捨因果也不能輕易捨棄,在緣起規律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亙古不變的原則。蓮花生大師也說:“縱然見解比虛空還高,取捨因果也要比粉末還細。”當然,具體怎樣取捨因果,關鍵還是看修行人自己。

  總之,大家先要懂得所有的戒律,對佛陀具有無比的恭敬心,然後在此基礎上,儘量護持一切學處,假如不慎違越了,則當勵力去懺悔。

  問:如何判別相續中的菩提心是真實的,還是相似的?

  答:這個界限比較好分。菩提心有世俗、勝義兩種,勝義菩提心遠離一切戲論,這是凡夫人難以獲得的。但世俗菩提心卻比較容易,如果沒有別人勸你,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想到:“我要度化眾生,讓一切老母有情獲得佛果,為了他們我要精進努力。”這種沒有造作的心一旦生起來,或者心心念念在這種心態的攝持下,則說明我們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但若只是偶爾想一下眾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自私自利,這不叫真實的菩提心。

  打個比方說,一個員工不願意在某公司幹了,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叫做出離心;而在工作的過程中,時刻想要度化眾生,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事情了,這就是菩提心。因此,我們到底有沒有生起菩提心,通過這個比喻也可以衡量。

  問:既然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又怎麼會有眾生呢?

  答:從實相而言,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在《楞伽經》、彌勒菩薩的《寶性論》中均有明確宣說。但從現相來講,眾生在沒有了悟心性之前,被無明迷亂所障,跟佛陀之間有天壤之別。

  密宗中也有一個比喻:就像流落街頭成為乞丐的王子,雖然他的種姓尊貴,將來會成為一國之君,但現在卻身無分文、窮困潦倒。儘管如此,有朝一日他回到王宮、登上王位之後,本體上跟現在的乞丐無有任何差別。

  同樣的道理,眾生在實相上與佛無二無別,但就現相而言,眾生被迷亂實執所縛,認為“夢裏明明有六趣”,可是一旦夢醒過來,才知道“覺後空空無大千”,自己所執著的一切根本不存在。

  對此若欲進一步瞭解,不妨翻閱《入中論》、《寶性論》等教典。

  問:您對外面的在家居士有什麼看法和期望?

  答:他們非常需要佛教的基礎教育!有些居士本身很有信心,上師怎麼樣說,他們還是很聽話的,但我始終有種感覺:好多上師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沒有認真地教他們。

  作為上師,應該學會關心弟子,這種關心並不是給一個東西安慰安慰,而是要給他們佛法的利益。如果自己有能力,應開示一些取捨的道理,讓他們守持哪怕一分以上的居士戒,在此基礎上,再學習一些知識,修一些簡單的法(如金剛薩埵、阿彌陀佛),每個人應該有自己專修的法門。

  現在很多居士相當不錯,可惜的是,佛教基礎太差了。如果懂佛法的話,以自己的能力組織一些大大小小的團體,在社會上儘量宣揚佛教的真理,以佛法去影響別人,對社會應該非常有利益。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在家人的文化素質比較高,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佛法還是很有能力的,儘管即生中沒有出家的因緣,但他們也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佛教徒。如今美國有很多在家人舉辦的佛教中心,對整個佛教的影響相當不錯。中國以前因為種種原因,這方面不是特別提倡,但我希望現在的居士們盡可能建立自己的學佛團體,此舉對自他也有極大的意義。

  問:現在有些女居士,對高僧大德的恭敬心有點過頭了,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答:外面的女居士們,有些對上師的信心比較大,也有些比較痛苦——

  前段時間,一位女居士跟她的上師開車到九寨溝,去的時候一路上談笑風生,但到了那裏以後,她不小心看到上師手機裏有些不太正常的資訊,心裏就非常不高興,在最美的風景區裏,她的哭聲是最大的。那位大德也十分尷尬,雖然住的是高級賓館,但感覺上非常痛苦。那個女居士特別傷心,到處說這個上師不要說大悲心,就連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沒有……,誹謗得很厲害。前不久,臺灣幾家電視臺也公開揭露有些上師的不如法行為,一些女弟子在記者面前發了言,給藏傳佛教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通過這些小範圍的資訊瞭解,現在有些女居士跟藏傳佛教某些上師的關係,的的確確不太合理,今後這方面若不改善的話,恐怕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整個藏傳佛教。當然,短時間內馬上改變也有點困難,1993年法王如意寶去美國時,當時的美國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凡是去美國的出家人,出家身份幾乎都保不住了。因此,去漢地傳法的藏地大德們,如果沒有正知正念,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發生。

  對我而言,這種事情並非喜聞樂見,畢竟藏傳佛教在漢地開花結果很不容易,在學院聞思多年的道友應該知道,真正的藏傳佛教是純潔無垢的。然而,這樣無垢的佛法,也許就被個別“上師”染汙了。

  所以,女弟子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清淨心。前段時間我講課時說過:“現在有些女居士,信心和感情分不清楚,上師和丈夫分不清楚……”事後我對這些話有點後悔,但自己經常聽到外面的一些事情,抱著對佛教負責的態度,也想發表一下內心的看法。當然,我沒有名聲,也沒有地位,只是在小範圍內講,不一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講的話,有些人就因為不注意,最後對佛教產生邪見,摧毀了自己的今生來世。

  因此,在學佛的過程中,女居士應該在各方面注意,除此之外可能也沒有萬全之策了。

  問:平時什麼都不修,死時將希望全部寄託在上師身上,是否可以獲得往生?

  答:假如上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通過他的殊勝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前世因緣,可能會產生一些奇跡。但一般來講,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次第,在自己沒有死之前,該修的法一定要修,尤其是臨終時想解脫的話,必須要修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法。如果相續中具有正見,對極樂世界有不退轉的信心,依靠這種捷徑法門,必定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佛陀的無欺之語。

  將一切希望寄託在上師身上,雖然也有一定的好處,但佛陀常說:“我為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於自己。”大家最好還是按照佛陀或上師的教言,自己踏踏實實地修行!

  問: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上師的一切智慧融入自己的相續?

  答:按高僧大德的傳記中所講,要對上師具有無比的信心,將上師視為佛陀來對待。噶當派的金厄瓦格西說:“心臟是身體的核心,除去心臟的話,身體就成了一個血淋淋的肉團。同樣,上師瑜伽是所有修法的核心,沒有了上師瑜伽,一切修法皆無法成功。”《華嚴經》中亦雲:“善男子,汝當令善知識生喜,以此可盡知福德與非福德資糧,故能盡除一切流轉輪回之因。”又雲:“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識,則恒常回憶宿世、利樂眾生、值遇諸善知識、成就地道殊勝等持。”

  因此,將上師智慧融入自相續的最快方法,就是修持上師瑜伽!

  問:剛入佛門的修行人,應該看什麼書?

  答:《大圓滿前行》和《入菩薩行論》。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