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3 16:01:14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09/12/23 15:48:34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僧侶「修行」研究-以西藏江達縣宗南寺為例
佛教「修行」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語詞,但是對於「修行」的概念卻一直是莫衷一是。本論文從佛教史的發展過程簡略探討修行的概念,並由西藏宗南寺僧侶,以及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宗南嘉楚仁波切的思想和佛教事業來研究佛教修行的概念,並且比較台灣漢傳佛教主流「人間佛教」的思想,重新賦予現代佛教「修行」的意義。
本論文除了緒論以及結論外,一共有六個章節。分別是第一章佛教「修行」概念的產生與演變,筆者試圖以資料分析的方式,從佛教的小乘、大乘、金剛乘演變及發展過程中,探討佛教「修行」的定義與概念,並從其中找出共通的修行觀念。第二章宗南寺的自然與人文背景,則是筆者深入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在西藏偏僻山區,拜訪實修為主的宗南寺,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訪查當地的自然人文背景及教派淵源、主要祖師及相關的重要人物,作為研究對象的自然及文化背景交代。第三章宗南寺僧侶背景及學習內容,除了介紹宗南寺的僧侶背景外,並對噶瑪噶舉派重要的修行法門「那洛六法」、「大手印」以及宗南寺特有的「耳傳傳承」內容,還有一般出家與在家都非常方便修行的「尼聶」或「紐聶」的修行方法略作介紹,章節最後藉由對長期閉關行者堪千仁波切的訪談與對話,作修行概念與閉關方式之探討,希望能瞭解噶瑪噶舉傳承的傳統「修行」概念。
第四章宗南寺覺姆在亞青寺的學習,則研究宗南寺出家女眾到寧瑪派寺廟亞青寺學習的情形,並藉此探討修行者對不同教派的教法學習,是否產生干擾或矛盾的影響。第五章從寺(山庫寺)的僧侶學習與UTBF(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組織,則是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宗南寺最重要的轉世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業與修行觀念運用的關係研究。第六章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探討,則針對宗南嘉楚仁波切在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統整融合過程中,對「修行」所做的詮釋,並且參照目前台灣最主要的四大佛教團體關於「人間佛教」的精神加以探討,從而藉此找出佛教適合現代人的修行方式。
本文希望藉此相關研究,定義佛教「修行」概念,並提供現代人適合自己「修行」的觀點。 簡易查詢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本文延伸閱讀與佛法研究資料庫-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政治大學圖書館NCCU網站
國立成功大學數位論文全文 系統 台灣師範大學博碩士論文系統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TU LIBRARY
◎佛教高階經營師與講師培訓班-國際學士院主辦〈一年培訓 後可銜接 國際學士院經營管理碩士﹝一年取得﹞-資格大專畢* 三年以上工作經驗*不限科系*只酌收成本及材料費*利用星期六或日半天上課*2009年3月開課*電話報名 02-27196686 02-27196686 〉
◎經營研究高階人才培養 搖籃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CHANG,Jiunn-yih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EDUCATION: Ph.D. of Uralic and Altaic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U.S.A
COURSE: Tibetology, Ethnic Arts and Religions, Minority Education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指導教授:張駿逸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95/碩士/研究生:董凱書 指導教授:張駿逸
緒論
問題意識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環繞主題 3
研究方法 3
田野背景 7
第壹章 佛教「修行」概念的產生與演變
第一節 佛教「修行」概念的產生與小乘佛教 9
第二節 大乘佛教 17
第三節 金剛乘佛教 23
第四節 佛法的「修行」意義 27
第貳章 宗南寺的自然與人文背景
第一節 宗南寺地理位置與建築配置 32
第二節 噶瑪噶舉派教法史與密勒日巴傳記 40
第三節 宗南寺的轉世祖古世系 56
第四節 藏傳佛教寺院架構與宗南寺組織運作 61
第參章 宗南寺僧侶背景及學習內容
第一節 僧侶背景及修行次第 71
第二節 那洛六法、大手印與耳傳教法 77
第三節 尼聶與紐聶 86
第四節 關於修行的概念與閉關方式之探討 91
第肆章 宗南寺覺姆在亞青寺的學習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女性出家沿革 99
第二節 亞青寺的人文與自然背景 108
第三節 亞青寺的教法傳承 119
第四節 宗南寺覺姆學習的傳承探討 126
第伍章 從寺(山庫寺)的僧侶學習與UTBF(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組織
第一節 山庫寺的自然與人文背景與僧侶學習 137
第二節 UTBF(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組織 141
第三節 TIA(宗南國際私立高級中小學)與大印山計畫 148
第四節 新舊交接的佛教事業 153
第陸章 現代文明與古老閉關方式的探討
第一節 從古老傳承的保存到哈佛博士祖古 155
第二節 「閉關」與學習佛法的關係 158
第三節 台灣的人間佛教與宗南嘉楚仁波切修行觀念之比較 160
第四節 「修行」定義的現代詮釋 165
結論 169
中文專書 |
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譯 |
《文化的變異--現代文化人類學通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
|
Danny L. Jorgensen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 |
《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
|
David M Fetterman 著,賴文福譯 |
《民族誌學(Ethnography:Step by Step)》,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4月初版一刷。 |
|
Floyd J. Fowler, Jr 著,王昭正、朱瑞淵譯 |
《調查研究方法(Survey Research Method)》,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6月初版一刷。 |
|
Harris M. Cooper 著,高美英譯 |
《研究文獻之回顧與整合(Integrating Research)》,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5月初版一刷。 |
|
Lee Sannella著 梅心譯 |
《拙火經驗(The Kundalini Experience)》,台北,方智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四刷。 |
|
W‧特里爾哈斯 |
《宗教心理學大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9 |
|
土觀‧羅桑卻吉尼瑪著,劉立千譯 |
《土觀宗派源流》,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 |
|
(法)石泰安著,耿昇譯 |
《西藏的文明》,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1月一版一刷。 |
|
|
王春華 |
《藏密瑜珈的奧秘與傳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2月一版一刷。 |
|
弘學主編 |
《藏傳佛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3刷。 |
|
呂澂 |
《西藏佛學原論》,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
|
多識仁波切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集萃》,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4月。 |
|
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 |
《現代社會調查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
|
阿底峽尊者掘藏(公元11世紀) |
《柱間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89年 |
|
阿逸多法自在著,陳濟博譯 |
《俱生契合深導了義海心要》,密乘出版社,1981年。 |
|
岡波巴大師著,張澄基譯 |
〈岡波巴大師傳〉,《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台北,法爾出版社,2001年2月。 |
〈教言廣集零選〉,《岡波巴大師全集選譯》,台北,法爾出版社,2001年2月,第278頁。 |
|
法倉宗巴‧班覺桑布著,陳慶英譯 |
《漢藏史集(賢者喜樂贍部洲明鑒)》,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二刷。 |
|
拉聰仁千南嘉(西藏瘋行者倉雍黑魯嘎之大弟子)著 |
《那洛巴生平及教法》,台北,正法眼出版社,1999年1月。 |
|
妙心雜誌編輯部 |
〈台灣佛教辭典選刊〉《妙心雜誌》第五十期,台南,妙心雜誌出版,2000年2月1日。 |
|
班班多杰著 |
《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青海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一版二刷。 |
|
倉雍黑魯嘎(西藏瘋行者,札通嘉波,1452-1507)著,張澄基譯註 |
《密勒日巴大師傳》,台北,慧炬出版社,1999年12月。 |
|
倉雍黑魯嘎(札通嘉波,1452-1507)著,邱揚宗巴仁波切等譯註 |
《馬爾巴》,台北,正法眼出版社,1999年1月。 |
|
格勒 |
《論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與周圍民族的關係》,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一版一刷。 |
|
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注 |
《西藏王統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 |
|
|
索達吉堪布 |
〈密宗虹身成就略記〉,《慧光集(一)-密宗斷惑論》,台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2年3月二版一刷。 |
|
第一世蔣貢公珠(康楚)仁波切著,丹增善慧法日漢譯 |
《蔣貢公珠閉關法典》,香港,盤逸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
|
郭敏俊著 |
《佛教簡史》,北縣汐止,大千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
|
張月嬌撰文整理 |
〈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簡介〉,《台北市宗南學佛會會刊第四期》,台北市,2001年8月。 |
|
張怡蓀主編 |
《藏漢大辭典》,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
|
張雲盛總編輯 |
《中華民國密勒日巴佛學研究會專刊》,台北市,1997年4月初版。 |
|
措如‧次朗著,王世鎮譯注 |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史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4月一版二刷。 |
|
陳念萱 |
《尋找上師》,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八刷。 |
|
陳瑋 |
《青海藏族遊牧部落社會研究》,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5月一版一刷。 |
|
堪布卡塔仁波切 |
〈證悟的女性〉,《證悟的女性》,台北,寶鬘印經會,1995年11月。 |
|
達倉宗巴‧班覺桑布著,陳慶英譯 |
《漢藏史集(賢者喜樂贍部洲明鑒)》,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一版二刷 |
|
溫普林 |
《苦修者的聖地》,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二版一刷 |
|
楊堃 |
《民族學調查方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10月。 |
|
滿義法師 |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20日初版。 |
|
德吉卓瑪 |
《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2月。 |
|
劉立千 |
《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2月一版一刷。 |
|
(五代.後晉)劉昫等撰 |
《舊唐書》卷197,〈南蠻西南蠻傳〉,台北,鼎文書局,2000年12月9版。 |
|
噶瑪恰美仁波切著,嘉初仁波切講述,丁乃筑、楊弦譯 |
《解脫大道-大手印與大圓滿雙融實修教導》台北,圓神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 |
|
嘎瑪‧彌覺多吉 著,張新安譯 |
〈日瓊巴傳〉,《藏密大師》,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 |
|
(英)瑪麗‧帕特‧費舍爾 著,杜紅譯 |
《親歷宗教-東方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11月。 |
|
藍吉富 |
〈臺灣佛教之歷史發展的宏觀式考察〉,《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台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1999年7月出版 |
|
(唐)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 三藏法師玄奘譯 |
《大唐西域記》 (卷4),台北,廣文書局,1969年7月初版。 |
|
釋聖嚴 |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1月初版九刷 |
|
論文 |
(美)Trungram Gyaltrul Rinpoche Sherpa 著 |
《Gampopa, the Monk and the Yogi: His Life and Teachings》,美國麻州,哈佛大學(Harvard Unibersity),2004年9月 |
|
林崇安 |
〈西藏大手印的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1期》,1994年12出版。 |
|
許淵欽 |
《岡波巴《解脫莊嚴寶論》之研究-以基道果為中心之探討》,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
|
劉哲安 |
《直貢替寺與直貢噶舉派教法》,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
|
劉婉俐 |
〈空行母與藏傳佛教上師傳記〉,《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7月。 |
|
蘇淑貞 |
《《密勒日巴大師全集》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
|
網路資料 |
Trungram International Academy |
'About us', http://www.tia.edu.np/about.php,檢索日期:2004/12/7。 |
|
中台山 |
〈第五課-十二因緣(一)〉,《中級佛學》,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b05.htm,檢索日期:2006/12/3。 |
|
宗南聯合學佛會官方網站 |
〈UTBF事業項目概覽〉,http://utbf.org,檢索日期:2004/12/7。 |
|
宗南嘉楚仁波切 |
〈思維出家是否修行的必然之路〉,http://alicerun.com/bel12.htm,檢索日期:2004/12/7。 |
|
佛教世界 |
http://www.tibetbuddhism.org/master/nyingmapa/changgenarui/changgenarui01.htm,檢索日期:2004/12/7。 |
|
密宗法會資訊中心 |
〈仲讓寺-仲讓仁波切簡介〉,http://tw.club.yahoo.com/clubs/PROGRAM,檢索日期:2004/12/13。 |
|
財團法人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
〈藏傳佛法概要〉,http://www.tibet.org.tw/develop.htm,檢索日期:2006/12/3。 |
|
桑滇喇嘛、喇嘛多傑、喇嘛敦珠口述,滇津朗達整理 |
〈宗南寺介紹〉,網址:http://egeon.moo.jp/utbf-tdc/tr.htm,檢索日期:2005/1/17。 |
|
第八世吉噶仁波切勒津拉秋多傑 |
〈第八世吉噶仁波切勒津拉秋多傑〉,http://www.zigar.org/Chi/biography.htm,檢索日期:2005/1/17。 |
|
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 |
〈噶舉派教史〉,1997/8/25台北市宗南學佛會,http://milarepa.nanae.st/kakyu.htm,檢索日期:2004/12/11。 |
|
喇嘛網 |
〈金剛乘的涵義與殊勝〉,http://www.lama.com.tw/11_say/f2.htm,檢索日期:2006/12/3。 |
|
馬西屏 |
〈有佛法、就有辦法〉,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26/p06_4.asp,檢索日期:2006/5/14。 |
|
高希均 |
〈台灣的「星雲奇蹟」──人間佛教在寧靜中全球興起〉,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26/p06_1.asp,檢索日期:2006/5/14。 |
|
楊千惠 |
〈神聖空間中的女性研究─家、精舍、禪寺的連結〉,網址:http://www.geog.ntu.edu.tw/research/paper2003/R89228015/my%20webs/ch4.htm,檢索日期:2006/5/14。 |
|
單國璽 |
〈星雲在人間〉,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gb226/p06_5.asp,檢索日期:2006/5/14。 |
|
道孚縣旅遊局 周羿翔 |
〈走婚大峽谷〉,http://www.gogocn.com/daochengtour/renwen/dczouhun.htm,檢索日期:2005/4/7。 |
|
寧瑪資訊 |
〈白玉亞青寺簡介〉,http://www.nmzx.com/Dzogchen/zh/jj.htm,檢索日期:2004/12/7。 |
|
緬甸雷迪大師(Ledi Sayadaw),台灣蔡文熙中譯 |
〈阿羅漢的足跡-三十七道品導引手冊〉,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37/37.htm,檢索日期:2006/12/3。 |
|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
〈最新訊息-西藏佛教大師堪布晉美彭措仁波切圓寂〉http://www.tibet.org.tw/hotnews-2/hotnews-169.htm,檢索日期:2004/12/7。 |
|
蘇曼寺 |
〈蘇曼寺〉,http://prog.mars-lab.idv.tw/kagyu1-0/Functch/temple/zurmang/suman_temple_.htm,檢索日期:2004/12/11。 |
|
釋見豪 |
〈巴利語〉,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78/78l1.htm,檢索日期:2006/12/3。 |
延伸閱讀:【
數位佛學院】【
利美知識】
緒論
問題意識
在所有的宗教裡,多少都有關於「修行」的概念,雖然每個宗教的觀念與解釋都不盡相同,但大體而言,卻是極為相似的。而在佛教中,由於大乘、小乘、金剛乘的分別,對佛法教義有不同的著重概念,還有許多文化上的差別,以至於對修行也有不同的方式。在這些不同的方式中,修行是否不不同的涵意?各宗派的修行內涵是否不同?哪一個宗派才是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時的真正意涵?其他宗派是否已經背離佛教修行的精神?藏傳佛教裡的特殊修行方式是否真的可以立即成就?本篇文章將針對藏傳佛教之噶瑪噶舉派裡宗南寺喇嘛的修行內容與宗南嘉楚仁波切對修行的概念來加以探討。
研究動機與目的
藏傳佛教在修行的觀念上有其神秘與嚴謹的理論基礎。根據相關資料,經由這些修行理論而「成就」 的人相當多,甚至因此形成一個一個的教派。藉由這些教派祖師所流傳下來的「法門」或「教法」-即修行的方法與訣竅-讓更多的信徒與教眾達到「成就」的境界,形成藏傳佛教有別於一般宗教的特殊現象,更增添藏傳佛教的神秘色彩。
至於藏傳佛教的各教派修行方式,有所謂根(基)、道、果,或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行次第。關於噶瑪噶舉派的修行內容與過程,則可大概分成幾個部分,即「對上師絕對的信心」、「慈悲心與菩提心的培養」、「懺悔業障與增長福德」、「本尊(;A- .3,)儀軌與咒語的念誦」、「閉關與口訣修法的實際修練」,其中前五項可以一起修學,第六項則需要得到上師認可之後才可以進行,每一個完整的本尊儀軌內容都會包含這些內容。
藏傳佛教四大教派中,由於噶瑪噶舉教派的祖師密勒日巴「居深山,絕往來,少飲食,不倒單 」,艱苦修行而成就的故事,使許多藏傳佛教的信眾,認為艱苦的閉關修行是修行者達到成就的必然要素之一,甚至在漢傳佛教之中,也有相同的艱苦修行的行為,如已故的台北土城廣欽老和尚,也是以與外隔絕的閉關及不倒單的修行方式得到信徒的敬仰。而目前被十六世噶瑪巴認證為密勒日巴化身 的轉世「祖古(3=- {,} -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其在西藏的祖寺-宗南寺,則仍然保留艱苦修行的傳統,有別於一般西藏的藏傳佛教寺廟。尤其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曾居住於宗南寺附近的山洞二十多年,粗布少食的苦修生活就如同密勒日巴時期生活一般,因此許多當時有名的藏傳佛教大師,不分教派,莫不向其學習教法與佛學,宗南寺出家僧眾亦因此相當眾多,為宗南寺最昌盛的時期。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所有宗教受到迫害,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亦因此在牢獄中往生,宗南寺的教法傳承也因而受到破壞。
轉世以後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不但因為是密勒日巴的化身而受到尊崇,更因為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苦修實修而受到西藏人極大的景仰,尤其目前在四大教派的重要實修的仁波切及祖古裡,許多都曾經是第三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弟子,因此轉世以後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所代表藏傳佛教的實修教派有著特別的意義。這一點可在噶瑪噶舉派及寧瑪派的最高精神領袖,十六世大寶法王及頂果欽哲法王對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的許多預言中得到驗證。為此,十六世大寶法王還親自為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撰寫長壽祈請文,教導所有噶瑪噶舉派的教法;在所有的轉世祖古裡面,請年幼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寫龍王咒;幫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尋找當時噶瑪噶舉當時最優秀的閉關實修喇嘛-堪千仁波切,作為親教師;甚至集合所有的噶瑪噶舉教派喇嘛與祖古,帶著年幼的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領導大眾一起走入新建的閉關中心……,這裡面所代表的涵義,在在說明了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在噶瑪噶舉教派裡的重要性。
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從小也展現了他與眾不同的地方。母親懷孕之後就無法葷食的「胎裡素」,出生時的透明肚皮,過目不忘的聰明智力,每次都輕鬆拿到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自修學成十多國語文的語言能力,還有得到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做到的,而這種由與世隔絕的苦修方式到進入世界學術的領先殿堂的巨大轉變,更是值得深入探討。還有宗南寺對傳統藏傳佛教的堅持與執著,就算在中共的殘暴統治之下,仍然有許多僧眾願意以生命來換取對宗教的信仰,並且保留了艱苦的修行模式。當時一直留在寺裡的僧眾,在整個西藏中算是相當多的。因此選擇宗南寺,選擇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作為研究噶瑪噶舉教派的「修行」研究,更有由其特殊的背景與意義。
從宗南寺及第四世宗南嘉楚仁波切來探討修行,尤其苦修的現象,是本篇文章的主要動機,找出現代人的修行方式,則是本論文的最終目的。
環繞主題
由於文革期間,所有相關文件與資料均付之一炬,所以筆者希望以學術上的理論與方法,從斷簡殘篇及各種相關史料,配合民族誌田野調查的方式,探討宗南寺喇嘛之修行,並根據宗南嘉楚仁波切觀點與台灣佛教的發展過程,為研究藏傳佛教修行內涵提供相關資訊與材料。在內容上將以相關的佛教歷史論述及重要的修行內容加以探討,並深入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教派中以苦修聞名的宗南寺,了解其中僧侶的修行過程;並以宗南寺裡歷代皆以苦修為主要修行方式,受到藏人尊崇,本世卻是第一個拿到哈佛大學比較宗教學博士學位的宗南嘉楚仁波切,來了解佛教修行的概念,以及回顧台灣人間佛教,與宗南嘉楚仁波切對佛教觀念之間的比較,思考一個適合現代人的佛教修行方式。
本文試圖以民族志的方式紀錄宗南寺的相關地理及人文背景,以民族學的概念觀察其文化變遷及宗教涵化,以佛學的觀點來了解相關理論,以藏學的內涵呈現西藏宗教文化的面貌。
研究方法
本論文主要研究方法有三:一為歷史學及相關資料的史料分析。盡可能蒐集相關史料與民間傳說,將其比較分析,使之盡量接近真實的歷史事件。其二為採取民族學田野工作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以進行「參與觀察」並真實紀錄被研究者的行為現象。三為對特定人物進行深度訪談,以了解各種行為模式最初的形成原因,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影響。
關於史料或資料分析方面,本文採用David M. Fetterman、Danny L. Jorgensen與Harris M. Cooper提出的一些觀點作為資料分析上的依據。例如:
研究者產生構想,並大膽推測出合乎邏緝及有用的看法,當然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退一步看看資料是支持還是反駁這些新的論點,但只透過線性、規則性的方式是無法做到的。還需要傳統辛苦的研究才行,但彈性思考和天馬行空的聯想則是產生這些新觀點的催化劑。
許多研究觀點的產生,必須藉由他人的研究基礎與資料,但是不管任何研究的結論為何,還是必須回到田野之間來作印證。所有論點必須在田野中不斷產生、反駁、修正,經過多次來回的程序之後,才能真正建立。當然彈性與天馬行空的思考是跳脫傳統學術箝制的方法,尤其一個民族學學者在傳統文化價值觀的限制下,往往很難思考並理解異民族的許多思維模式與觀念。因此這種彈性與天馬行空的思考,似乎成了一個民族學學者或研究人員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
民族誌學家的工作不只是從內在或局內人的觀點蒐集情報,也要了解來自外在或外界社會科學上的看法為何。民族誌學家對整個體系的解釋可能不同於田野中或專業會議上的其他人。然而,對事物和環境的基本描述應該要和當地人或共事者所熟悉的一樣(除了說明異常行為或發現新概念的過程)。
這個觀點也是筆者在田野過程之中不斷反覆思考,並自我提醒的重點之一。田野當事者與所謂專業研究人員,對相同的事物本來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與意見,這並不存在對與錯的問題,而是看事情的角度與立場以及價值觀不同的關係。一個民族學學者如何站在自己的立場,如何與田野當事人取得相同的共識,如何精準描述事物與環境,甚至不同於一般人所認知觀點的闡述,也是一個田野工作者必須時時謹記在心的。
科學可能是盲目的,有時候更是有意如此,對其資料未預期的或不同的解釋,以及反抗對其理論的忠誠……雖然如此,但是科學的方法通常有責任增加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了解,雖然它有瑕疵,但它仍然保持讓我們保持遠離直覺信仰的偏誤,和檢驗這些信仰的直覺方法之最好手段。
對一個宗教觀強烈的信仰者而言,對科學中許多關於宗教上的解釋大多嗤之以鼻,認為科學有其侷限性,更無法認同其對許多未知事情的說法。而宗教的主觀性與神聖不可侵犯或懷疑的特性,也一直是科學研究者所無法接受的,因此科學研究與宗教信仰之間,往往產生許多的落差與矛盾。Harris M. Cooper的這段話無疑對這種現象產生當頭棒喝的作用,或許許多的研究方法、觀念與理論需要做一些調整與改變,但宗教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也必須經過科學的檢驗方有其意義,這也是證明宗教神聖性的最好方法。也因此需要更多對宗教信仰有強烈信心,也對科學研究有相當程度的學者,深入將兩者的研究作結合,來證明宗教的神聖性,以嘉惠更多的人群。
關於田野調查方面,本文嘗試採用David M. Fetterman與Danny L. Jorgensen提出的一些觀點作為田野調查的準則。例如:「田野調查最重要的是身歷其境去觀察,去問似乎是愚蠢但卻有洞察力的問題並寫下所見所聞。」
此為筆者此篇論文的主要依據概念,因為筆者本身並非藏族人,對西藏的了解僅能從一般的相關書籍及所認識的藏人、仁波切與喇嘛身上來獲得,如果想深入了解相關的資訊與內涵,則必須重新參與其生活方式,觀察並體驗其生活內容,從細微的地方去訪問了解,才能真正了解其生活的特質。
「成為『目標現象』是一種直接進入人類生活形式、取得直接經驗的參與觀察策略……。在使用這種策略時,研究者必須要能在圈內人的觀點和分析的架構之間進行轉換。」 在一個幾近封閉的地方從事田野工作,很容易就成為「目標現象」,在這種情形下,觀點與分析架構的轉換其實是一大挑戰。藉由Danny L. Jorgensen的提醒,如何巧妙轉換這種現象並獲得田調所需的資料,是筆者在田調過程中最大的一個收穫。
「我們所得到的每一項歸納結果,都是為了尋求理解而做的釋義。但是沒有任何一種釋義是絕對或完整的。釋義就是一種對理解及啟發的永恆追求。」 任何研究,不管其結論為何,都只是一個過程,而隨著時間的增加與更多資料及研究方式、觀點的不斷創新,新的研究成果也會不斷出現。若將人類的歷史拉長,這些成果終究只是其中的一個極小部分,是在當時文化認知上的釋義而已,距離真理的追求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這也是身為學者或研究人員,所以要不斷地激勵自己的一個觀念。
本文的寫作,在Harris M. Cooper的影響下,試圖以一位佛教信徒的身分將一些宗教修行的內容作民族學上的紀錄與探討,不過作者能力有限,學術的體例與訓練亦有待加強,尚希望各位學術先進能不吝賜教,多加指導。
田野背景
1. 2003年7月至9月:台灣-香港-廣州-西寧-玉樹-德格-玉樹-西藏宗南寺(從西寧到玉樹的行程,筆者主要是拜訪一些藏傳佛教的相關人士,並且從中取得一些相關資訊與資料。而宗南寺是主要田調地點,到宗南寺後停留三個星期。從事實際的田調,包括與其同吃、同住、同勞動,並且參與重要法會。)-玉樹-西寧-成都-黃龍、九寨溝-成都-拉薩(從宗南寺到拉薩的行程,原本想直接由宗南寺經昌都到拉薩,但是由於大陸相關法規的限制,只能由成都到拉薩,加上當時由玉樹到成都的路途比較危險,因此只好先到西寧,再由西寧轉成都到拉薩。在成都期間由於入藏申請未下來,因此轉至黃龍、九寨溝尋找相關資料,以及翻譯相關文件。到拉薩的主要目的在於與創寺的寺主第七世宗南仁波切訪談,並拜訪噶瑪噶舉的祖寺-「祖普寺」 )-成都-香港-台灣。共為期兩個多月。
2. 2004年7月至9月:台灣-香港-成都-玉樹-康定-四川亞青寺(此次川藏公路北線大部分都已修復,故直接由成都到玉樹。在玉樹與宗南寺相關人員會合後,由他們帶筆者到主要田調地點亞青寺。亞青寺受到中共相關部門的嚴格管制,一般人無法接近,尤其是海外人士,政府公營工的公交車並無班次可以到達,只有民間使用淘汰的公交車,一天兩班由康定到亞青寺。搭車地點則是遠離公交車站牌的某藏人旅店。筆者到亞青寺後停留三個星期,跟著宗南寺「紮巴」(藏文,即男出家眾)與阿尼(藏文,即女出家眾)一起吃飯、勞動與學習,並做田野調查。阿尼們並空出一間寮房,讓筆者一個人住在女眾寮房中,體會其居住的情形。)-玉樹-西藏宗南寺(10天,本次在宗南寺主要體會宗南寺僧侶的修行過程,由於宗南寺僧侶的修行太過艱苦,因此筆者只做短時間嚐試,包含7天山洞「紐聶(/%- $/?,)」閉關,以實際瞭解閉關過程。)-玉樹-康定-成都-香港-台灣。共為期兩個多月。
3. 2005年5月:尼泊爾加德滿都T.I.A.(Trungram International Academy,宗南國際中小學學院)、U.T.B.F.(United Trungram Buddhist Foundation,宗南聯合佛教基金會)、山庫寺共10天。本次田調主要目的,在瞭解U.T.B.F.與T.I.A.的運作情形,以及山庫寺相關歷史、僧侶的背景、修行內容與方式。
4. 2005年8月:尼泊爾加德滿都T.I.A.、U.T.B.F.、山庫寺共7天。同5月行程,對遺漏及不清楚部分再次補強。
本論文的田野設計,在於對宗南寺的民族志紀錄,衍伸對亞青寺的相關內容比較,再藉由尼泊爾山庫寺的現況介紹,來了解西藏寺廟文化的內涵及相關演變。並藉由宗南嘉楚仁波切目前的佛行事業與台灣人間佛教的比較,重新定義「修行」的意義。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