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23 00:23:24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23 00:21:55   編輯部 報導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問答  多識仁波切

漢傳佛教禪宗是密宗還是顯宗?

    佛教中的密法一詞有兩種含義:
   
一是金剛乘密法。
   
另一種是將與廣行般若波羅蜜多(行法)相對的深密般若波羅蜜多(觀法)稱密法。
   
第二種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只有慧根高之人才能認識這種真理,普通弟子不但認識不了這種妙理,反而會產生頑空,墮入虛無主義而毀掉善根,因此,佛律禁止向普通弟子講性空妙理。在這種情況下將性空之理稱作深密。如《解深密經》所說的深密就指這種情況。
    “
禪宗顧名思義,重點是修禪悟真,所謂悟真見性就是指事物的本來面貌,萬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經》所開示的中觀妙理。
   
這種妙理雖屬深奧難解之密義,但從法理上講,仍然屬於顯法,並不屬於金剛乘密法。因為真正的密法,有一套與顯法截然不同的根、道、果解行系統。


漢傳佛教學佛的”“說,和藏傳佛教的觀點是否一致?

   漢傳佛教大德主張,學佛必須先從,後到,若不知,焉知?這種說法和藏傳佛教的觀點是否一致?

    這種說法和藏傳佛教完全一樣。
   
起信修法的過程也是個認識的過程,認識必須從有形的現象入手逐步達到無形的本質。
    “
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世俗智的認識境界是事物的現象——“,超世智(聖智)的認識境界是物自性、法性——“,若不承認以世俗智確立的一切存在,輪回、解脫、因果業報、四諦、六度、根、道、果等理論將無從建立。進而,佛和佛法也就無從談起。同時,真假二諦也是對立統一體,若無假諦的,也就無從談起真諦的,悟的真境是沒有分別見的無戲境
   
在菩薩戒中對信念和認識條件達不到的弟子宣談空理也是犯戒行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會錯誤地理解空義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墮的惡報。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把修止觀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這除了有六度的先後次序和認識上的難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應待到思想成熟再開示之義。

 

有的法師說:殺蚊蟲不算殺生。這話符合佛法嗎?

    蚊蠅蛆蟲螞蟻,均屬含識類微細生命,既然是含識類,殺害就犯殺生之罪,怎能以其微小而排除在含識之外?
   
佛律殺生之罪分輕重,殺智性高、愛生意識強、死的痛苦重、體格大的有情罪過大;殺智性和愛生意識弱、死的痛苦小、體格小的罪過小。

   
由於人的智性最高,愛生意識強烈,死的恐懼和痛苦深重,體格大,而且人身極難得,所以殺人罪最重,其次是牛馬大象和大型的獸類、魚類,再次是小動物、鳥類、魚蝦類,又次一等是蚊蠅、蛆蟲、螞蟻和微生物類。
   
從人到微細生物,按智性和體格大小,分殺生的罪過輕重。殺牛羊的罪和殺蚊蠅之罪,雖罪有輕重,但積小成大,積少成多。因此,絕不能以罪小而忽略,更不能視為無罪。
   
佛家律制,比丘出門行乞須持錫杖。錫杖的造形象征法理,杖頭系十二個鐵環,象徵十二分教。持錫杖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走時響環當當作響,以響聲驅散腳下的蟲蟻,使其免遭踩踏。
   
春夏秋季,僧房點燈照明,規定要罩紗罩;飲生水,要經紗布過濾。這都是為了防止蚊蠅、蛆蟲受害。
   
雖然這些是小事,但從這類小事上充分體現了佛教的平等慈悲性。

 

植物有生命,也有靈識嗎?

    植物能生長,有生滅過程,與含識生命在表面上有某些相似點,但本質上完全不同。眾生有意識,所以稱有情,稱含識生命。植物沒有意識,不屬於有情類。
   
把花草樹木歸入有情類,宣揚花草樹木有靈識,是典型的外道觀點,佛教從來不承認這種觀點。在《因明釋量論》中對把植物視為有情類的邪教觀點,進行了嚴厲的批駁。
   
植物若有情識,植物就該輪回轉世,植物就應有迷悟,因為轉世迷悟是有情眾生的基本特徵。
   
主張植物有靈識的人,若能提供植物輪回轉世、在迷在悟的有力論證,佛教界當改變以往的觀點。若提不出有力的證據,僅憑神話、迷信和信口開河說植物有靈,是站不

住腳的,對這類說法只能看做是無稽之談。


有人說:細菌是下等微生物。這話對嗎?

    有情識的生物和無情識的植物在佛教中有嚴格的區別。
   
佛經中說:人的肉體是八萬四千微蟲的房舍。微蟲指的就是細菌。僧律中規定僧人食用的水,要經過紗布過濾,就是為了防止傷害水中的微生物細菌。
   
從現在克隆技術的成功來看,人的肉體是八萬四千微蟲的房舍的佛語,應有新的解釋。人體中的八萬四千微蟲,不單指人體內的細菌,也應包括精蟲和人體的細胞,因為佛經中的因陀羅網能預言亞原子領域的物質結構,微生物房舍人體論,同樣可以看做是人體生物結構深部秘密的洞察預見。
 

推薦生命轉世之說,如何證明?   

    生命轉世、無始無終的觀點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也是佛教的思想基礎。若轉世的觀點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礎就會產生動搖。因此,對生命轉世的問題,要從邏輯推理和現實證明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現介紹《因明邏輯》論證生命轉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質因。

    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緣是,事物本身是

    事物從本質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一類是精神。物質實體都是物質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質眾緣和合體,精神意識是以極短的時分為單位的生滅連續不斷的意識的續流,如同河流、電流,前一刹那的意識是後一刹那意識的同質因,後一刹那意識是前一刹那意識的同質果。

    刹那意識,前後相續,因果接連不斷,便形成了生命意識之流。

    瓜種生不出豌豆,石頭變不成花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事物無因不生,異因也不生。人的意識,也是無因不生,非同質的異因物質也無法生出意識。

    意識和物質,雖然相依,卻非同質。意識中生不出物質,物質中也生不出意識,因果同質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從因果必然同質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識的前因必然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既然人的意識的前因是同質的意識,人在母胎中形成時的第一刹那的意識的前因是從何而來呢?作為人的有形的物質肉體,其同質的物質因,來自父母的精血,與肉體相連而性質完全不同的意識,不會沒有同質先前因。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後一刹那意識,還會有什麼呢?

    二、續流先前因。

    意識不是物質分子集合體,而是先後相續不斷的續流——意識流。既然意識是續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滅亡,而是一種與時間相同的無始無終的生滅連續過程,既然是前後相續的過程,怎麼會沒有先前之流和後續之流,只有現時之流呢?以現實的意識為例也能證明意識先後相續的道理。

如識別作用和回憶都離不開先前意識,知識和經驗的積累,也是先後意識連續不斷的證明。

    意識續流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總體意識續流的一個時段,現時生命,從生到死,這一時段也是生命自身總流轉過程中的一個時段,並非全過程。

    三、習性規則。

    生命活動中的每一種重複的實踐,會變成習性。這種習性,也稱本能。牛犢和象仔剛生下幾分鐘就會尋找母乳吃奶,人和動物的異性相求,也不需要誰來教。這都叫做本能。

    這種本能習性,若無先前的實踐活動,怎麼會形成呢?機器人為什麼沒有本能?本能習性是實踐中形成的,因此,幼兒和初生動物身上顯現出的本能習性,也必定有先前的實踐活動。若有先前的實踐活動,初生生命的先前實踐活動如不在前世,又怎麼可能在今世呢?

    四、前世回憶。

    “回憶是指對過去經驗過的事件的回憶。沒有經驗過的事情不會有回憶。

    現實世界中有許多回憶起前世的兒童,有許多根據回憶認定前世住址、家庭、親人的國內外事例,古今中外的傳說記載何止一二。即使是不承認定中回憶,也無法斷然否定許多兒童憑回憶認定前世的實例。

    通過邏輯推理和現實事例,完全可以證明生命轉世理論,能證明生命定有前世,也同樣可以證明,生命定有後世。

 


有人說:天堂和地獄都是虛構的。對這種說法如何看待?

     “天堂地獄之說,佛教中有兩種說法。

    小乘佛教主地域說,大乘有地獄說,也有心態說。

    地域說認為,大地底下有地獄,須彌山有四天王天,須彌頂峰有三十三天,虛空中有四重欲界天、十八重色界和四重無色界,整個虛空中充滿群星和懸浮的微塵似的無量世界。地獄非一處,天國也非一個,因眾生的業緣,各得其所。

    大乘心態說認為,六道眾生未必是異地、異體。苦樂是思想意識的感受,六道雖同體而感受各異,同是人,因業力感受的差別,可以有六種心態,心中有樂無苦者為天,苦樂參半者為人,有苦無樂者為地獄生命,貪得無厭、處於饑餓狀態者為餓鬼,心情暴躁、好鬥、好戰者為阿修羅,智力低下者為畜牲。

    對認為天堂、地獄是虛構的的人,可以講心態說。對持萬物性空觀的大乘佛教來說,承認天堂、地獄的存在也是一種順世權宜之說,在沒有任何實有的情況下,虛設有何不可呢?有益的虛設比有害的虛無觀也許更高明。

 


只修拋瓦法,就能往生佛國嗎?

    “拋瓦法俗稱修往生的捷徑,但用拋瓦(轉移意識)法,求往生佛國淨土,並不是不需要其他條件。拋瓦法轉識需要具備三乘五力。三乘是乘念力、乘氣力、乘願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力、剷除業力、種植善根力、信願力。三乘五力,歸結起來是三點:
   
一、一生中不間斷地悔罪行善,培植善根;
   
二、如法修持,達到能夠轉識的修煉程度;
   
三、具有以誠信和菩提發心為根基的願心。
   
如不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只想用轉識法術往生佛國,只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空想。不僅如此,如果缺乏消業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諸緣,只修拋瓦法,還會損壽而發生突然暴死。

因此,奉勸那些憑好奇心亂學拋瓦法的人們,珍惜難得

 


藏傳佛教有中陰成佛之說,但有人說那是胡說,你對此有何看法?

    “中陰成佛即身成佛是無上密特有的說法,顯宗沒有這種說法。少見多怪,不知佛法中有中陰成佛之說並不奇怪。但把自己不瞭解,沒有聽說過的一律作為胡說,至少是一種孤陋寡聞的表現。

    凡成佛離不了兩種情況,或者活著成佛,或者死後成佛,不可能有第三種情況。死亡只是一刹那,如電斷燈滅,然後進入中陰。

    “中陰成佛指的是在熟練掌握和控制死亡、中陰生命規律的基礎上,將中陰身轉化為佛身的一種特殊修證法。在死亡過程中粗分意識消失,最細分意識顯現之際,是轉識成智的絕妙機會。這類妙法,正是密法成為無價之寶的珍貴處。

 


有人說:藏傳佛教寺院是靠錢來求學的,沒有錢的人學不了法,只能當苦工。情況是這樣嗎?

    這是歪曲藏傳佛教學制的宣傳。

    在藏傳佛教歷史上有過許多赴印度、尼泊爾尋訪高僧、獻金求法的例子,但並不是那些高僧貪財賣法,而是為了顯示密法的珍貴和引起世人對所換取的密法的重視。但在藏傳佛教寺院裏,對學生從不收費,學僧拜見上師的見面禮,也只是條哈達。進入各寺院聞思學院的學生的老師,根據學僧水準,都由寺院安排,不能自己選擇。

    學院外的傳法灌頂,可以自己選擇,但並不需要花錢。有些社會地位高、供養多的上師,不但不收學僧的供養,反而拿出供養錢,資助學僧求學。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如果是靠錢求學,類似宗喀巴大師、一世嘉木樣大師、米拉日巴等靠行乞求學的千千萬萬僧人永遠也登不上大善知識和大成就師的寶座。

    要想瞭解藏傳佛教寺院的學制和學僧的求學情況,就要查閱各大寺院的歷史文獻和活佛名僧的傳記,不能相信這類別有用心的歪曲和宣傳。

 

有人說:藏傳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錢買來的。這種說法對嗎?

    這純屬胡說。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始於噶瑪讓雄多吉(西元12841339年),後來各教派中陸續產生了轉世活佛,至20世紀5060年代蒙藏地區已有大小活佛數千個。

    每個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有學問、有聲望,對建寺、傳法、授徒有突出貢獻的高僧學者,如一世班禪大師克珠傑,一世DL喇嘛更登珠,二世Gmb噶瑪拔希,一世嘉木樣大師阿旺宗哲,一世貢唐大師根登彭措,一世熱振阿旺卻丹,一世吉尊丹巴達羅那他等等,都是藏傳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學者。

    這類大德高僧,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傳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他們圓寂後,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親傳弟子、教區群眾要求轉世,請示有聲望的大德高僧預示有無轉世,轉生的生辰八字、區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徵等等。根據預示的方位、特徵、年齡段,進行尋訪登記,然後將登記到的兒童名單,裝進麵團,或寫在竹簽上,經過搖麵團或搖簽篩選認定,有的還要考驗靈童認識前世遺物和驗證身體特徵等取得信眾的認可,然後進行正式坐床儀式。

    如元朝國師噶瑪拔希臨終時接受烏見巴等大弟子的請求,表示乘願再來,並預示了轉世的地點。噶瑪拔希去世一年後在預示的地點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五歲時自稱是Gmb,經過烏見巴考查,被確認為噶瑪拔希轉世,這就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個轉世活佛。

    又如,十六世Gmb去世時留了一首預言詩。後來根據預言詩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徵、降生時的特異徵兆等,尋訪認定了十七世Gmb

在這種嚴格的轉世認定制度下,以錢買取靈童資格的徇私舞弊行為是很難得逞的。

    佛位的高低也不是由金錢決定的,是由每個活佛各自弘教的貢獻,在教中所擔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職位,朝廷加封的國師大喇嘛等名份高低決定的。

    個活佛轉世系統的歷史資料和各個活佛的各世傳記都是有力的證明。一切強加的誣衊不實之詞,都歪曲不了歷史事實。

 


有人說:藏傳佛教格西學位是花錢買來的,不是靠學習成就取得的這種說法對嗎?

    這是深抱偏見,有意誣衊藏傳佛教的胡說八道。

    藏傳佛教授予格西學位的大寺院,不僅僅是拉薩三大寺,還有甘、川、滇和內蒙古等不下數百座寺院。雖然攻讀格西學位的具體年限有長有短,有的十三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讀的科目都一樣,要讀完因明、般若、中觀、俱舍、律論等五部大論,經過答辯考試,方能取得拉然巴、多然巴、嘎居等相應的格西學位。

    佛教這個清淨園地,在過去還從沒有聽說過有走後門、拉關係,以錢買學位這樣的歪風邪氣,若看一看藏傳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著名格西的著作和傳記,所謂以錢買格西學位這類謊言就會不攻自破。

 


有人說:格魯派教理研究方面功底深,修證成就差;寧瑪派教理研究功底差,修證成就高。這話對嗎?

    這話本身就有嚴重的邏輯矛盾,如果前半句是真,後半句必然是假。也就是說,如果教理研究功底深是真,那麼修證成就差一句必然是假,如果修證成就高是真,那麼教理研究差必定是假。因為從佛教來說,教理研究和修證成就是密切相關的。

    教理研究不能脫離修煉實踐,很多教理要通過修煉實踐來體會驗證非理念性的真實性空等;同樣,以思想意識、精神境界徹底轉變為主的精細複雜的修煉程式也離不開精深的教理指導。因此,教理的掌握和修持緊密相連,是不能脫節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那種所謂不掌握精湛教理的高深修證成就,和所謂沒有修證成就的對深層教理的掌握理解都是十分外行的說法。

    實際上格魯派不但具有重視教理研究的良好傳統,也具有經續中所說的那種共不共修證的高深成就,只是格魯派戒律嚴明,密修成就嚴格按密戒保密,不向外界公開宣揚而已。對此,看看歷代格魯派大德高僧的密傳記載便知。

    同樣,寧瑪派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精通顯密教理的大善知識,決不是不學無術、盲修瞎修、故弄玄虛、裝神弄鬼的淺薄密咒士。

 

有人說:紅教重修持,黃教重教理研究。這話對嗎?

    所謂紅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說紅教不重視教理學習;所謂黃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說黃教不重視修持。這種說法是不切合實際的。

    以理管事,以事證理。任何一種高層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應的高深理論來進行指導;同樣,一個重視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並重的道理和學習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要知道正確的修持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高深的理論,必然伴隨著相應的高層次修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辯證道理。

    實際上,寧瑪派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識,寧瑪的大圓滿、車確、托嘎的修證離不開教理正見的指導;同理,格魯派不但在經典教理的研究上獨佔鰲頭,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是博採眾長,薈萃精華。如此說,只能說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寶藏罷了!

 

   有人說:有些密法,不經過傳授灌頂,只要有信心,照樣可以自修並修出成就。這種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不符合續部教義,決不可相信。被稱作雪域三大持法寶王之一的薩迦班智達在《三律明辯論》中曾痛斥過這種違背金剛乘教義的說法。他說:有人說有些密法雖然未經傳授灌頂,只要有信心,就可以修出成就,因為信心是入法之門。照這種說法,只要有信心,雖不受戒,也可以自己持戒,成為僧人,因為信心也是出家受戒之門。這等於說,只要想吃到糧食,雖不播種,也可以在田地裏長出莊稼。又說:密修的成就都是守誓持戒的結果,故言持戒是成就之本不經過灌頂就得不到密戒的傳授,若不受戒,雖自己如法持戒,也無效,如同僧戒。若不守誓持戒,就不具備獲得密法成就的必備因緣。因此,這種所謂不經過傳授灌頂也可以修出密法成就的說法是惡魔的害人之言,人們要當心。

 


有人說:“‘修行開悟的特徵是看到奇異的光,聽到特殊的聲音這種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是對佛法一竅不通的說法,是對開悟一詞概念的嚴重歪曲。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禪宗,所謂的開悟,指的均是修禪修慧,達到分別心息滅,無分別真智突然生出的開悟。見性是指在定中見到萬物的理諦空性,猶如虛空,在經論中:說定中所見如虛空(無色無相),定後所見如幻相(色相如幻化,無真實感)。

所以在開悟見性的境界中,無任何色相,也無任何視覺和聽覺分別意識活動。

    光和聲音無論是一般的或特殊的,都屬於色蘊。聲色是分別意識的感知物件,屬世俗諦範圍,絕非超世見性智慧的感知認識物件,這是佛教理論中最基本的常識之一。

    “開悟是佛教獨有的術語,在佛教經論中,只有上面所說的一種解釋,沒有其他的解釋。把開悟和視聽覺神通混為一談,正說明連基本的佛教常識都不懂。

 


所謂的開天目和佛教的開悟是不是一回事?

    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無論顯宗、密宗,所謂開悟,指的就是見道開悟,即見性開悟,是經過修資糧道、加行道,破除見惑,明見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這種定中智是無色相如虛空無分別境界,也就是無色相意識境界,並非眼睛看到什麼東西。所以,經論中稱見性開悟境界為無相虛空境。

    外道和氣功師宣稱的所謂開天目開慧眼指的是一種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的特異功能。因為他們宣稱所謂開悟的標誌是看見特異景物和光,聽見特異聲音

既然見光聞聲就不是無意識、無色相虛空境界,怎能和佛門的見性開悟相提並論?

 


有人自稱是正宗密法傳人,但其法脈只有兩三代人的傳承,此傳承可信嗎?

    佛陀釋迦牟尼出生的年代有多種說法,最遲的年代也在距今2544年到2624年之間。佛陀在密宗中稱金剛持,是一切密法的總源頭,密法的傳承或者直接由金剛持傳,或者金剛持傳給文殊等大菩薩,由諸大菩薩傳給第一代修密弟子,在這種情況下,佛陀、金剛持就是間接傳承之源。
   
佛祖釋迦之王在世時,在其成佛的第二年,應香巴拉國王月賢王的請求,在印度南部的海島上米堆塔下空中化現吉祥星宿壇城,地上化現法性悟自在壇城,舉行以時輪為首的眾多密法灌頂,並宣講了《時輪》等續經。又在靈鷲山給眾菩薩和聲聞弟子演講大、中、小《般若》。同一時期,佛陀應邀駕臨印度西部的烏杖焉,為以國王恩劄菩提為首的勝器弟子傳授《密集本續》,賜灌成熟之頂。從此,烏杖焉的男男女女都修密法,烏杖焉變成了地上空行之國和眾密法的發源地。又在須彌山頂,佛祖化現勝樂金剛,傳《勝樂主續》

。佛陀親授的四續部經典中很大一部分續經傳了下來,被譯成藏文,至今完整地保存著,並有代代相傳,法脈未斷的傳承。
   
由於佛陀在世時明傳顯法,暗傳密法,嚴格要求密法弟子守持密戒,隱居岡底斯山等處進行密修,密修瑜伽師的足跡鮮為人知,直到龍樹時代密法才逐步向外傳播。因此,有密法出現於西元二三世紀之說。就從西元二三世紀密法外傳算起,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
   
正宗的密法傳承,從源頭上師算起至今都有三四十代、四五十代傳承,每部密法儀軌和傳承錄中,印度和藏地的傳承師名單都有長長的一大串,傳承歷史、源流,脈絡清楚,有據可查。
   
人的正常年齡只有七八十歲,最多只能活百歲,越百歲者極少有。所以,那些所謂活了三五百歲七八百歲,甚至說數千歲者都是神話傳說,其可信係數幾乎是零。
   
要知道佛祖釋迦牟尼才活了81歲。難道他的法流的弟子就能活到三五百歲,上千歲?如果活不到至少五六百年,怎麼會有兩三代傳承的佛教密法呢?
    “
正宗法脈而只有兩三代、三五代,至多十代八代傳承者,很難自圓其說。

 

有人自稱他的是比釋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這種說法可信嗎?

    凡是有一點佛法常識的人都知道,佛法,指的是揭示萬物終極法性的無礙智慧,萬物現象雖有千差萬別,但萬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種。佛法就是揭示這一種終極法性的。因此,佛法從本質上說也只有一種。
   
佛經中說:此法是一切過去佛所說,現在佛在說,將來佛都要說的如來大法是三世一切如來之法。佛雖然多如恒河沙粒,但佛無大小之分,佛法無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爭強好勝,是世俗的無明心態。一切佛都是成佛資糧平等,證量法身平等,利眾事業平等,故稱三平等
   
佛法分八萬四千和三乘顯密,都是根據不同根器眾生的心理素質所設置的智慧方便法門。猶如投藥治病,藥無好壞,只有對症與不對症之分別。
   
佛法就是佛法,所謂高於佛法的佛法這種說法本身就是錯誤的。若是佛說,就不能高於佛法,若高於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範圍,就不是佛法。

 

所謂自創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傳之法。佛法分顯密兩個部分,顯法佛經稱三藏,即經、論、律三藏,密法佛經稱四續,即事、行、瑜伽、無上瑜伽等四續經。三藏、四續都是佛陀所說,或大菩薩所說,而佛陀親自認可之法,是佛祖示寂後,由菩薩、阿羅漢等大弟子經過數次結集,整理成文字資料流傳下來,後來又翻譯成各種文字的。

    凡是顯宗佛法都有三藏經典和龍樹、彌勒、無著、世親等佛陀親自授記解經的大菩薩所作的經論的經典根據。

    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論釋,都是佛經的解說,沒有一樣是自己新創的。

    凡是密法都有密續部佛經的根據。

    “佛法只有立教的教主佛陀才有資格說,因為佛法是斷二障、證四身、獲遍知的無漏大法,只有親斷二障,親證無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現量經驗和說法的四無礙四無畏智慧。

    別說被無明覆蓋的凡人,就連十地菩薩都沒有創造佛法的資格。

    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知道,那些所謂自創自悟之法,都是魔入心竅,弄虛作假,亂法害人者的所為,一律不可信奉。若三寶正信弟子,信奉宣揚此類人造佛法,虛假佛法,就會違犯三皈戒律而毀壞善根。

 


神通是不是修煉成就的標誌?

    神通有先天性的和修煉所得的兩種,前者如生來就有的兒童的特異功能和許多動物的本能性的特異感覺功能之類;後者如修煉禪定瑜伽產生的五眼、六通之類。

    神通佛教有,而且瑜伽外道,如印度教、道教、氣功也有。不但佛菩薩和佛門禪定修士、密宗成就師有,而且惡魔外道、歪門邪道之士也有。因此,一般世間神通是人和動物共有、佛魔正邪共有的現象,只有超越世間的神通,才是佛門獨有的神通。

    高級神通都是修煉禪定的結果,是連續多少世修煉的結果。

    對佛門來講,神通只是一種度化眾生的手段,不是追求的目標,而且一般的神通也證明不了具神通者的證悟層次和德性層次,正如阿底峽尊者說的那樣:若無菩提心,不修福德資糧,只修神通,避免不了墮地獄、轉畜牲道的惡運。

    佛門戒律,嚴禁宣揚神通,更不允許把神通當作撈取金錢名利的資本和宣揚自己、滋張傲慢虛妄心的手段。如果把神通用在上述這些不正當的方面,就會遭到下墮地獄,轉畜牲道的報應。

    當今世上,無論是真神通、假神通,很多都是用在嘩眾取寵,撈取金錢名利的不正當行為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多一份神通,就多造一份惡業,有神通又有什麼好處呢?

 

有人自稱親自得到過佛、菩薩的傳法灌頂,這話可信嗎?

    這個問題,需要分個一般情況和特殊情況。

    從佛教歷史上看,有很多佛、菩薩現身的記載,也有個別現身開示密法、解答問題的記載。但這是修煉到較高層次的一種特殊經驗,絕不是五毒未除、淨慧未生的凡夫俗子能達到的境界。

    達到佛、菩薩、本尊親自授記,親見佛、菩薩慧身的修法士,在慈悲品德、智慧行為諸多方面都有不同凡俗的證悟徵兆。在這種修證綜合條件已具備的情況下,方可相信其親見慧身的特殊感受。但真正達到親見慧身成就者,絕不會宣揚這類感受,真成就師的此類特殊感受,一般都在身後知情弟子撰寫的密傳中才能看到,在世時不洩露。

    另一種情況,就是修煉入靜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幻覺。這種幻覺,真假難辨,很不可靠,只有到了生出真慧眼的層次上才能分辨真假佛,在此以前分辨不了,見佛、菩薩是凶是吉也很難確定。但即使是真正見到慧身佛、菩薩,受過佛法灌頂,也不能作為有效的法脈傳承的根據,只能看做修證者自己的感受。

    所以,藏傳佛教正宗教派,對神靈現身傳授之法不作正法對待,所傳之法必須要有真人上師的傳承和經典根據。

    現今社會上流傳的所謂佛、菩薩親傳之法,所謂親游佛國、親聞佛語之類,從那些所謂親見佛、菩薩,親聞佛語的人的品德、智慧素質、欲望就可以斷定全是造假技術並不高明的人偽造的欺騙群眾的謊言。佛、菩薩怎麼會對貪得發瘋,妄言欺眾,無信仰而繼續造惡墮業者現身說法呢?不可忘記觀其行而信其言這句金玉良言。

 


密法可以函授嗎?

    搞所謂的密法函授之類的名堂,純屬詐騙行為,絕不能上當。

    在學習密法方面應搞清兩個問題:

    一、得到密法法本、教科書,不等於得到密法。密法必須要有上師傳承。

    二、密法僅僅有人傳授還不行,傳授的密法要有傳承的法脈。若不具備這兩條,不但學密不會出成就,往往還會產生可怕的副作用。

    密法經書總分兩類:

    一類是密教教理書;

    一類是修證儀軌書。

    前者屬於理法,後者屬於行法。

    行法中只講修行儀軌,不講教理。

    理法中只講教理,不講實踐之法。而且教理中還加了許多特殊術語,了義、不了義,撤散、隱藏等多種保密措施,若無通人指點,猶若觀看天書,這是光靠書本得不到密法的

第一個原因。

    其次,注重法脈、法流的傳承,因法脈如人體的血脈,法流如河流、電流。法無傳承猶如僵屍無血脈,電線無電流,幹河無水,哪有活力?哪有實效?

    所謂密法可以不灌頂可以無傳承可以自修甚至可以函授之類的說法,都是違背教理的外行騙子的說法,看看《密宗道次第廣論》等經典,便知此類新創不可信的道理。

 

在家的人可以向別人灌頂嗎?

    對灌頂上師的要求,在《時輪續》中說:具足戒者為上。但又說:在家灌頂師,除無僧人的標誌(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與比丘同。這說明灌頂上師以受具足戒的僧人為上,但並沒有排除在家的法師。而且從密法傳承上看,印、藏的很多歷代密法傳承師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當灌頂法師必須具備灌頂的資格:

    一、必須受過有關本尊的入壇灌頂,而且所受灌頂一定要有純正的口耳相傳的法脈,否則無效;

    二、向別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頂,必須是自己經過閉關修煉,並完成誦咒的數量和補缺燒食供;

    三、必須是密戒戒行無瑕疵;

    四、必須掌握灌頂的有關知識和儀軌,具備灌頂師的雙十條件。

    密宗灌頂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傳授密法活動,學問、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頂,對師徒都有法施和學法的功德,如果亂來,就會師徒兩敗俱傷,絕無好結果。因此亂傳法、亂灌頂會使師徒雙方造惡業,墮金剛地獄,或受到護法神的嚴懲。

 


凡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稱拜師是入道之本,作了詳細的論述。

    尊師重教是文明社會的美德,對學佛的人來說,對上師的尊敬和一般意義上的尊師還有所不同,應將具德的上師視為代佛傳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寶合一的皈依對象。因此,對上師尊敬與否,忠誠與否,就會成為學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所以,學佛不能不重視師道。

    在拜師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見廟就燒香,要從品德、學問、教派傳承各方面對投拜物件進行瞭解,慎重決定取捨。對上師的品德、學問必須按佛教的標準衡量。不能靠商品社會的虛假廣告,要經過可靠的途徑瞭解。

    經過慎重選擇而決定投拜皈依的上師,就應該看做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

    只要上師的所做所為,合乎教義,就應服從支持。如果有些上師的行為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奉勸改正制止。

    這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示的對待上師錯誤言行的態度。這有以下經典根據:《律》中說所說背離教義,應制止;《寶雲經》中說,對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為應當背棄。這就是說,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開壇灌頂的上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開壇灌頂的金剛上師需要具備《上師五十頌》中所說的十三種德相和雙十知識。

十三種德相是:

1.嚴守戒律;

2.具大智慧;

3.具足忍德;

4.思想誠實;

5.無欺詐行為;

6.掌握用密咒和藥物消除邪魔的法術;

7.對眾生有慈悲心;

8.精通三藏義理;

9.掌握雙十知識;

10.會塑造繪畫壇城;

11.善於解說密法;

12.對佛法,特別是對宗乘信念堅定;

13.保持五根清淨而心性溫和。
 

雙十知識分內、外密知識各十種。內密知識十種是:

1.善於觀護輪破除邪魔;

2.善於製作護身咒輪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頂和密灌頂之法;

4.懂得慧灌頂和第四灌頂之法;

5.懂得仇敵與其保護神的隔離法術;

6.懂得祀食運作法;

7.掌握誦咒的七種訣竅;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種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開光之法;

10.懂得修供壇城之法。
 

外密知識十條是:

1.精通製作壇城、觀修壇城;

2.懂得觀修各種瑜伽;

3.懂得各種手勢印;

4.懂得各種站立腿勢;

5.懂得各種不同的坐勢;

6.掌握各種誦咒法;

7.懂得燒供法;

8.懂得各種敬供儀軌;

9.懂得作法的訣竅;

10.懂得迎送、收消諸法。


除了以上這些條件外,各續部還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講經傳法的上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講經傳法的上師必須具備彌勒《莊嚴經》中說的十個條件:

1.具戒學;

2.具定學;

3.具慧學;

4.學識高於教學對象;

5.勤於二事(自己學修和利益眾生的事業)

6.博聞經論;

7.證悟法性真理;

8.善於演說;

9.富有慈悲心;

10.誨人不倦。

其中具戒、定、慧學是指三學的修證實踐經驗和德性行為,不是單指三學的理論知識。

以上十條歸納起來可概括為兩條,即精通佛法理論,思想品質優秀。若不具備這兩條,就沒有講授佛法的資格。

 

不受戒,但依戒修習,能否成佛?

    “佛法,也含法規法則之義。

    要想修佛道,必須按經典法規辦事,一般情況下沒有變通之法。經中說:善戒如大地。萬物生長離不開大地,在世與出世的一切善功德都生於戒地,依於戒地。無戒地一無所成。

    因此,進入佛教之門必須皈依受戒。無論大小乘共有的分別解脫戒,還是大乘菩薩戒、密宗密戒都要經過受戒的程式。八類分別解脫戒即男女比丘戒、男女沙彌戒、男女居士戒、正學女戒、一日戒等必須按律儀法規,在具戒德、合乎傳戒條件的戒師面前受戒,否則,無戒脈傳承,不生戒體。

    不經過受戒的自動持戒行為在律中稱作非善非惡的中性法,不具備善戒的功德。

    對於菩薩戒,唯識和中觀兩派主張完全不同。唯識派主張,受菩薩戒者必須先受分別解脫戒,不具備受分別解脫戒資格的眾生,理所當然地無資格受菩薩戒。中觀派傳承,沒有先受分別解脫戒的先決條件,受戒的物件也沒有任何限制,只要願意發心者均可受菩薩戒。

    在不具傳戒師的特殊情況下,可在佛像前按儀軌自己發心受戒。

密戒必須經過灌頂,在上師與佛壇前受戒,恢復壞戒也必須在佛壇前進行自入灌頂。

    無論顯密,不受戒而持戒,別說成佛,就連入道也沒門兒。

    這些都是經續中的規定,除了佛陀,誰也無資格隨意修改法規,也不能隨意解釋,搞變通。

 


什麼叫傳承?傳承有哪幾種?

    傳承是真法口耳相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的法脈傳遞系統。

    傳承主要有戒脈傳承、經學傳承、灌頂隨許傳承等。

    經學傳承又分經論閱讀傳承和講解傳承。如《菩提道次第廣()論》有三個經學傳承:一是世尊、文殊、龍樹一脈相傳的深密正見傳承;二是世尊、彌勒、無著一脈相傳的廣大菩薩行傳承;三是持金剛、文殊、大勇金剛一脈相傳的修習加持傳承。這三個純真無瑕的菩提道經學傳承傳到了宗喀巴大師這裏,大師將以上三個法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曠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論》。

    傳承必須是口耳相傳,不能用文書相傳,也不能由不具備傳授資格的他人代替。

    傳授戒律的戒師,必須是戒行清淨,具備戒體的僧人。有破戒行為的人沒有傳戒的資格。

    灌頂上師除具備從持金剛以下代代具德上師傳承未斷的法脈外,還要具備修持實踐和做金剛上師的雙十條件。

    經典閱讀、講解,也有嚴格的師傳,不能望文生義,任意理解,隨意發揮。否則,就成世俗見解,不成其為深奧的佛法。

 

密法密宗氣功是不是一回事?

    佛教密法中有類似氣功的修煉法,但密法是一個規模相當龐大而內容又十分豐富的綜合佛法體系,絕非氣功一詞所能代表的。

    首先,佛教密法是解脫生死輪回的大法,並不是氣功之類的世間神通和健身修煉法。

    其次,密法修的是大乘佛教的思想精神、智慧境界,並非單一的氣脈和肉體功能的鍛煉。

    第三,密法要遵守嚴格的傳承理法,絕不允許世人自創。

    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為本,不重法術。

    第五,密法中把氣功只當作打開脈結的一種特殊手段,並不把它當作破悟大法而佔用大量的修煉時間。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這裏所說的密宗氣功指的是出自密續中的氣脈明點特殊修法,不是社會上流行的那種借佛法名義胡編亂謅無根無據的偽氣功。

 

密法的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是否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和幻身成就不是一回事。

    “光身成就是修光身密法的得成就者在臨終時肉體縮小,靈體放光,甚至有的靈體化為光體而消失的一種成就。

    “幻身是指無上密圓滿次第中細分心氣幻化為佛陀報身的一種成就,並非俗眼可以看得見的光化身成就。幻身如夢境之身,屬自證境界,並非色相。

    只有同等層次的高成就者才能感知別人的幻身和光明心成就。將可見的光身和不可見的幻身混為一談,是對密法所知甚少的表現。

 

密法悉地是什麼意思?

    密法悉地就是修習密法獲得的成就。密法成就分世間和超世間兩種成就。

    世間成就是修煉初級階段的成就,包括四事成就和八大成就。

    四事成就是:息滅病災、增生福壽、收攝歸服、鎮降誅殺的禪功咒能。

    八大成就是:煉丹、明目、透視地下物、飛劍、飛行、隱身、長壽、除病消災。

    超世間成就就是指解脫成佛的終極成就,如無上密的幻身和光明智慧雙合成就。超世間成就是無上密部圓滿次第的修習成就,下部密無此成就。

 


修密法需要受持哪些戒?

    修密法必須受持三種戒,即三皈戒,菩薩戒,密宗戒。

    修密法不一定要受沙彌、比丘等僧戒,在家的弟子也可以修。但修密首先必須是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否則就沒有修密的資格。其次,密法的基礎和核心是菩提心,若沒有利益眾生的菩提心,一切密法的成就都無從談起,所以修密法者必須受持菩薩戒。再次,事部和行部密法,除了菩薩戒沒有特殊的密戒,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還要受持五佛戒和十四條毀根戒、八粗墮戒以及勝樂、時輪等特殊禁戒。

    密續經中說持戒是成就之源,足見修密中受持戒律的重要性。

 

安神開光是什麼意思?

    “安神開光是按照密法儀軌,對塔殿、佛像等聖物進行的一種裝藏開光的加持活動。

  按照密教的說法,新造的塔殿佛像在供奉前必須經過裝藏、安神開光等符合儀軌的加持,否則,形同擺設,不具備三密效應和加持靈氣,甚至還會邪氣附體,產生副作用。

  裝藏就是在立體像中按佛像的不同種類裝進經過特殊處理的經卷、咒文和舍利等聖物,給畫像在背面書寫經文和咒文。

  安神開光法包括驅邪、洗穢、觀佛、迎佛、供養、誦咒、化形、安神、開光、加持、散花祝福等內容,儀軌有繁簡多種。

 

燒供是什麼意思?

    燒供、火祭,音譯為護摩,是在繪有壇城花紋的祭壇上,堆起柴火,澆上酥油,燃起熊熊烈火,將數十種植物子實供品,伴隨著誦咒,逐個投入火中,進行燒食供奉的一種祭祀方法。

    根據其目的、作用,燒供分為息災消業燒供、增生興旺燒供、收攝歸服燒供、殺伐邪惡燒供四種。對各類燒供的祭壇形狀、顏色、柴火的木料和供品的種類數量,以及主持燒

供的法師的修持條件都有不同的規定。

 

閉關是什麼意思?

    “閉關是身居密室,集中修煉的一種方式。

    閉關的要求是身居密室或深山岩洞,斷絕會客,清淨眼耳等六根,集中精力修持瑜伽行、觀想、誦咒,完成規定程式,獲得相應成就。

    從閉關時間分,有七日至二十一日的日關,有一月到五六個月不等的月關,還有一至三年的年關

    從閉關環境分,有在不見光的暗室中修的黑關和露天陽光下修的白關;有室內修的內關和野外天葬場、泉邊等處修的外關等等。

 

灌頂有哪幾種類型?

    灌頂有授權灌頂和隨許灌頂兩種類型。

    壇城中主本尊有授權灌頂,一般本尊和護法類只可隨許灌頂。

    授權灌頂分下密和上密兩種灌頂。前者有水灌頂、佛冠灌頂、法器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後者有瓶灌頂、密灌頂等四類或五類。

    隨許灌頂也稱三密灌頂,灌頂程式比較簡便。

    灌頂方法上有一次性灌頂和階段性灌頂。

    前者是對一般弟子的加持性灌頂;後者是對學修弟子結合修煉,按修煉進度分段傳授灌頂。

    想獲得殊勝成就的弟子,必須要得到後一類灌頂。

 


什麼叫灌頂?

    灌頂是學修密法必需的第一道程式。

    “灌頂一詞的梵、藏文含義是授權傳道培育等意思。

    灌頂分下密灌頂和上密灌頂兩種。

    前一種有水灌頂、佛冠灌頂、鈴杵灌頂、名號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灌頂;後一種有瓶灌、密灌、慧灌、語灌、殊勝灌頂等等。

    灌頂內容分入壇、宣戒、傳法加持三個部分。

    換句話說:灌頂就是傳密戒、傳授密法的義理和全部修煉程式,對修密弟子的身、言、意進行與本尊三密相應的特殊加持。

 

修密法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先決條件?

    大乘顯乘和密乘是大乘佛教不可分割的兩大組成部分,顯法是基礎,密法是上層建築。所謂無顯不入門,無密不成佛就充分說明了顯密二法的作用和相互關係。

    密法所以被稱作快速成就法,在於不僅密法本身具有許多殊勝方便修法,而且對修學者的智慧、品行、素質要求很高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藏傳佛教界有一句俗話說:

法的層次高,要靠人的層次高。

學修密法首先必須具備三個先決條件:

    一、必須信仰佛法,誠心皈依三寶。若不具備這一條,是教外之人,連顯教之門都未入,哪里有進入密教門的資格!

    二、必須具備顯教的學修基礎。否則,學密如空中樓閣。顯教的學修基礎就是阿底峽《道燈論》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指示的三士道修法。如無學習菩提道全部內容的機會,最低限度要學修出世心、菩提心、性空見等佛法三根本。必須在充分認識人身無常,世間充滿弊病,業報不爽等中、下士必修法的基礎上激發出世心和慈悲心,修舍

、戒等般若行,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學修緣起性空大智慧,打好堅實的顯教基礎。

    三、學修密法前必須經過合格的灌頂。灌頂一詞所代表的含義是授權、傳法。傳法包括傳菩薩戒和密宗戒、傳授修煉程式和具體方法等。合格指合格的灌頂上師和合格的法脈傳承、合格的灌頂程式儀式等等。在得到合格灌頂的基礎上,嚴守戒律,在上師的指導下,嚴格依法修持,才能獲得世間和超世間法成就。

    現在學密者多如牛毛,得成就者少若晨星,其原因就是不重視、不具備上述條件,一味地好高騖遠所造成的。法不騙人,但對人自騙和人騙人的問題不能不認真對待。

 


大手印是噶舉派特有的心傳密法嗎?

    “大手印是密法中對性空正見的稱謂。但對性空正見的修法,藏傳佛教各教派有各自不同的名稱,如薩迦派稱明空無執,寧瑪派稱大圓滿,達布噶舉稱俱生合璧,香巴噶舉稱寶盒,止貢噶舉稱五支法等等。但從米拉日巴傳下來的噶舉派,總的稱作大手印

    大手印修法並非噶舉派獨有,格魯派也有此修法,稱格丹大手印。但格丹大手印在四世班禪大師以前屬耳傳絕密,四世班禪大師時將此法寫成密籍,傳授範圍略有放寬。

此後有很多密宗大師,著有修此法的方法與心得的文書,在內部秘密傳授。但外界至今鮮為人知。所以外界以為大手印是噶舉派獨家特有的密法。

 


佛教中的手印一詞是指手勢動作嗎?

    “所指的是一種思想原則和事物的法則。

    前者如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寂靜被稱作四法印;後者如大手印是指諸法性空的法性、法則。

    瑜伽部的三昧耶印指觀想,業印指手勢,法印指咒法,大印指空觀。在無上密部,業手印指業身明妃,慧手印是指已成佛的真空行母,大手印是指性空正見。

    所以手印一詞有多種含義,有些人把大手印當成手勢動作,那是大錯特錯。

 

佛教修證成就高低的標誌是什麼?

    佛教修證成就從總的方面講,就是戒、定、慧的修證成就。

    “的修證成就是戒惡行善的行為。戒惡就是戒除自己污染清淨心性的貪心、嗔恨心、無明心、傲慢心、懷疑心、不相信善惡報應之類的邪見等惡行惡習氣;行善就是以慈

悲心、利眾心為基礎的無私無我的利眾善行。

    “的修證成就是心情平靜,排除散亂思想,不受喜怒哀樂情緒的干擾驅動,應用自如。

    “的修證成就是,獲得無分別的直覺自然功用,智慧如日當空,光明普照。

    佛教修行成就主要看戒、定、慧的修證成就。

    普通的學佛弟子學佛有無成就,就看思想、行為符合不符合戒惡行善的原則,能不能在利害得失面前表現出超然解脫的姿態,能不能做到誠實和言行一致等等。

    至於五眼六通之類,只是定、慧的一種境界標誌,不是學佛追求的目標。

    若無菩提心,神通再大也進入不了菩薩乘之門。若無真誠皈依的信念,雖有神通,也無法超越世間有限神通的範圍,改變不了下墮惡道的命運。

    神通如泥像鍍金,只是表面的富麗堂皇;菩提心如純金,做成任何形狀,都不失去黃金的價值。

 

學問和證悟成就是不是一回事?

    學問有世俗學問和佛法學問兩種,前者如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數學、物理學、社會、政治、經濟等等學問,後者如內學三藏四續包括的佛教學問。

    大乘佛教所追求的目的是遍知和利樂眾生兩條,遍知的目的是利眾,廣泛的利眾需要遍知智慧。遍知就是無所不知,佛教事事講因果,遍知也不例外,需要創造遍知

的順緣。

    遍知的順緣是求知意志支配下的深入學習。不學無術,想得到遍知智慧是絕不可能的。

    因此,佛教十分重視學問,對學佛者來講,外學即世俗學問和內學都很需要,自修自悟和利樂眾生都離不開學問知識。所謂知識越多知識障越重的說法,不是佛教的觀點

,不可輕信。

    但佛教所說的學問和世俗的學問之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世俗的學問指純粹的知識,世俗的學者,就是純知識性的學者,因此,不管人品德性,只要有知識就是學者

。佛教從來反對那種脫離思想、行為的口頭學問空談學者,要求學問見於言行。

    因此,佛教善知識從原則上講都應有相應的德性和覺悟成就,但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善知識這個佛教中的概念和實際善知識並不完全是一回事。衡量善知識應從信仰、德

性、學問全面衡量,不能只看表面的知識學問。

    成就指的是學佛人的修證成就,即戒、定、慧三學成就,菩提心成就,密法共不共成就等。

    佛教有成就的高僧密修士有學者型和瑜伽型兩種類型,瑜伽型的成就者著重在內修,除了掌握與修持有關的知識而外很少關心其他知識,學者型成就者廣學多聞,具有授徒弘

法的條件。

    總之,學問和修證成就之間不能劃等號。

 

學法獲得成就的根本條件是什麼?

    學法要想獲得成就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信為善源功德母,必須具備堅定正確的信念。

    二、求師為入道之門,尊師為成就之本,要尋找投靠一位品學兼優的上師,依法敬奉求學。嚴格遵守上師的教導。

    三、守戒守誓是獲得成就之本,要嚴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當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來源於精進,要有勤學苦練,奮鬥不息的毅力和決心。

具備上述四條,學修必獲成就。

 

學佛的人多拜師、廣求學問,是不是違反戒律?

    佛教中沒有只能皈依一師,學習一法,不能多拜師、廣求法這樣的戒律

    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覺者,佛教是教人們修養善德,多學知識,開發智慧,求得遍知,以利眾生的聖教。

    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師廣求學問的典範。如藏傳佛教後弘期復興大師阿底峽尊者拜師一百五十三位,宗喀巴大師也有三十多位上師。

    試想,一個不拜有識之師,孤陋寡聞,只會念幾卷經,念幾條咒語的庸僧,能成為遍知一切的佛嗎?誠如薩迦班智達說的:倘若不學成遍知,因果之說其非妄?

 

不放棄五欲能不能學佛?

    對色、聲、香、味、觸的愛欲,在佛經中稱五欲。貪戀五欲是眾生墮落受苦的根源,因此,節制五欲是心性淨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種根據不同物件,採取不同方法

的靈活方便法門。

    對於小機人適應戒欲離欲的方法,對大機人並不適應戒欲的消極方法,而適應更積極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門。毒藥對不同的人的作用並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藥就會喪命,有的人吃了毒藥也不會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藥會變得更加強壯。

    學佛也有這樣三種根器的人:第一種人無抗毒能力,只能遠離毒害;第二種人不怕毒害,沒有必要採取防毒措施,可以順其自然;第三種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為自身的高能營養。

這三種人依次是學顯宗小乘,學菩薩乘,學無上密的根器。

    大根器的人猶如食毒的孔雀。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行法》中有偈雲: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闊步,

不顧盼周圍的香花奇草,

孔雀不喜歡香草美味,

他們卻因吃毒草而體壯羽美。

……

欲樂猶如毒草葉,

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壯,

若是如烏鴉的弱者去嘗試,

勢必因貪得無厭而喪命。
 

這裏說得很清楚,若無孔雀似的化毒為營養的能力,絕不能貪戀五欲之毒草。

 

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種應機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沒有一種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為幾種狹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條主義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佛教的修行原則是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調服心性三條。淨化心靈,徹底清除貪、嗔、癡、慢、邪見等心靈污染,達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就是佛。

    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身和成佛兩條。智者可以從目的上選擇一種最佳修持方法。

    在家的學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環境和家庭等情況決定。有的人可以從閱讀經書,加強思想修養入手;有的可以靜坐,修定,修慧,走開悟之路;有的可以專心誦經念咒。若要想迅速獲得修證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式求密法,堅持修習。

    無論採取什麼方法,修哪種法,都要有上師的指導和清淨的法脈傳承,不能憑書本自學,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經典教義的亂傳亂說,更不能相信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邪門外道,巫婆神漢,以及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自稱佛、菩薩行騙的偽氣功師之流。

 

俗家弟子和還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嗎?

    穿三衣、剃鬚髮、起法號是受戒僧人的標誌。因此,佛陀三衣,只有戒行清淨的僧人才有資格穿,沒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過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彌、

比丘都沒有資格穿佛陀聖潔的三衣。

    藏傳佛教寧瑪派、噶舉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許穿紅黃二色袈裟。

    漢地在家居士,穿紅黃袈裟是違律行為,因為紅黃袈裟是戒體清淨、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徵。

    現在有些人亂穿僧衣,就像小偷穿員警服裝一樣,是一種褻瀆神聖的行為。有些騙子穿僧衣,就是為了冒充僧人,進行詐騙行為,是嚴重的違律行為。

推薦轉瑪尼經輪有什麼作用?

    佛說,書寫、供養、念誦佛經和咒語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特別是在《寶莢經》中說:念誦聖觀世音的名號,其功德與念誦千萬如來佛號、奉持八萬四千法的功德相等。

在《瑪尼藏經》中說:佛祖說,可以數清大地的微塵數,數不清奉誦六字大明咒的功德數。在《蓮花寶蔻續》中說,口念,心思,身帶六字真言,可以消除身、言、意諸種罪

業,不墮惡道和無佛法之惡劣世道,不遭受羅刹、猛獸、鬼神及地、水、火、風的災害和各種毒害、戰亂之禍。能消除疾病,增益財富、壽命和諸種運氣。得生子女,消除霜凍、

冰雹、蝗蟲之災和旱情。得到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保住一方平安。

    建瑪尼經輪的功德與奉誦明咒和佛經的功德相等。經筒中安放多少經咒,凡經輪每轉一圈,等於如數奉誦經咒一遍。此說出自多種佛經。

 

念佛必須要吃素嗎?

    佛教是以慈悲為本,禁止殺生的宗教,從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說,不應該吃眾生的肉,應該吃素。不但修顯宗的人應該吃素,修下三部密,特別是修觀音、度母法的,按續部

禁戒藏傳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許會說,藏傳佛教為什麼不禁止吃肉?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藏族大部分聚集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氣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為了生存需要食物中得有足夠的熱量。

    二、藏族在歷史上是一個以乳酪為飲,畜肉為糧的從事畜牧業的民族,長期以來以畜肉和乳酪為主要食品。這種特殊環境和畜牧業生產決定了藏族的飲食結構。人首先需

要生存,然後才能談到信仰。所以在藏傳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難辦到的。

    三、佛律中並沒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許吃三淨肉三淨就是眼淨、耳淨、心淨。眼淨是沒有親眼看到殺牲的情景;耳淨是沒有聽到宰殺的情況;心淨

是心中沒有殺牲吃肉的念頭,也沒有為專供自己食用而要殺的嫌疑。

    四、無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將五肉化為甘露的加持法,並不禁止吃肉。

    由此種種原因,藏傳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從佛教教義上講,應該吃素,不應該吃肉。

 

靠書本能不能學到佛法,修出成就?

    佛陀的思想言教都以經典書本的形式留傳保存了下來,所以學佛不能離開對經典理論的學習。一切輕視經典理論學習的想法都是錯誤的,錯就錯在忽視了聞、思、修三種智慧

之間的因果必然關係。聞、思、修三智的因果關係是修得智生自思得智,思得智生自聞得智,無其前因便無後果。就是求學經典理論。但佛教研究學有傳承,修有規範,

傳承指師傳,只靠書本自學,無法得到理論和修證經驗融為一體的法脈傳承。

    佛教經典種類繁多,文詞歧義甚多,且經文又分了義、不了義、顯義、密義等,不能直接從字面瞭解經義,這又是靠書本自學無法解決的一大難題。有些顯宗經典,憑藉歷代

大善知識的疏解之文,還可以閱讀,但密宗續經,若不掌握打開密義的特殊鑰匙,只憑經文的字面意思,即使具大智者也難掌握了義。更何況,修密法必須要有師傳法脈和符

合續部規定的灌頂受戒,絕不能輕信教外之人的所謂密法不需要灌頂,可以自修這類胡言亂語。

    古今中外,許多世俗學問尚講師承、流派,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佛教經學、密學怎能不講傳承呢?禪家輕視所謂文字般若,是其一大錯誤,但今世有些人又把文字般若視為

真般若,以為靠閱讀經文就可以證道,這是從一個極端走上另一個極端的錯誤。排除上述兩個極端,尋找一條中間的道路,才是正道。

    顯宗菩提道視尋師求學為入道之門,密宗視重師道為成就之源,具慧眼者從這個問題上,就可以對經學、密學傳承的重要性得到認識。

 


佛教徒可以經商嗎?

    佛教徒可以經商。而且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無論幹什麼事,都要堅持佛門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講公平合理,不

能坑害群眾、危害社會。

    凡經商都是為了謀生和贏利,沒有贏利不會經商。但佛教徒在贏利方面要把握一個道義上法律上允許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就會變成惡業,招來惡報。

 

學佛的人如何對待社會職業?

    學佛的人做任何事都不能違背佛法要求的處世為人原則,即佛門道德原則。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則是一切為利樂眾生著想,為眾生的利益做無私的奉獻。無論從事任

何職業,都不能違背利眾的原則,要有為社會和一切眾生無私做奉獻的精神,兢兢業業,做好所從事的職業,處處以美德飾身,事事以智慧抉擇,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

己,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則。

 

家學佛的人,如何對待家庭問題?

    佛教處世為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時時處處為別人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快樂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視別人的樂為自己的樂

,視別人的苦為自己的苦,發菩薩心,為別人創造快樂,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以平等心尊重別人,以忍讓心忍讓別人、寬容別人等等。佛門智慧的核心就是制服自己以自私為根源

的愛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虛榮心等感情,發揮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際關係上若出現矛盾,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根源。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中有這樣一

頌,應常記心中:

放下追求一己之樂的衝動,

給予他人更多的歡樂,

即使眾叛親離,

也要責備自私,承擔責任。

 

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須出家嗎?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兩種。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彌、正學女等五類;在家的分終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兩類。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還有

未受分別解脫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換姓名和儀容服飾,改變貪嗔癡妒邪見等世俗思想意識,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條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時若犯了殺生戒、

淫戒、偷盜、妄言等,就不能稱作出家人,也無資格穿僧衣,向別人傳戒。出家人必須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雖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沒有什麼區別。若身穿僧衣而不

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養,其罪更深重。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指的就是這類假僧人。

    出家是為了脫離世俗的繁雜事務,保持身心清淨,更重要的是心性清淨。若能做到心性清淨,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一樣。佛法要求人們像蓮花生長在泥中不沾泥那樣,品行脫俗

。放棄利樂眾生的事業而只求自己解脫逃避現實,並非大乘佛教的本義。尤其是修金剛乘密法,更無必要一定要出家。如瑪爾巴大師、薩迦初祖和印度許多大成就師都是在家密法

師,僅從在家出家論優劣,並非智者所為。

 


佛教思想如何與家庭和社會生活相結合?

    佛教是適應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為某一種或某幾種陳舊的教條模式都是錯誤的。佛教是一種催人積極向上,追求完滿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是驅散

心智愚昧,點燃智慧明燈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省自悟,自我淨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眾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習如來的出泥不染,寬厚仁

慈,誠實,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無貪無嗔,平易近人,心胸廣如虛空的人格品德;學佛就是學佛做人,學習佛、菩薩的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閱讀佛經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佛中學習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經》中說:手中掌握

一法,就等於掌握一切法。這一法是什麼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這是佛說的。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

    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為主,至於念佛、坐禪,不

需要仿照什麼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可以不拘泥於任何形式,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都屬於外表形式問題,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

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為榜樣,以法為準則。

 

舉行皈依儀式、取得皈依證件就算皈依嗎?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處的皈依,按律舉行受戒儀式,取得三寶弟子的資格,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皈依。這種受戒皈依的傳戒師和受戒者若符合佛律的規定,當然無可非議

。若不符合戒規,受戒者思想上沒有正信,那麼這種皈依當然是無效的。皈依證真假難分,不足以證明持證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什麼叫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兩種皈依法:

    一種是受戒皈依;
   
一種是信念皈依。

    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尋找一個懂得戒律、自身受過相應的戒且保持戒行清淨的戒師,按律部的儀軌,請求傳戒。

信念皈依就是經過學習,對佛法產生信念,立志皈依三寶,並按皈依要求行事。

    若無堅定的信念,不堅持三規五戒和十善戒,只參加受戒儀式,從形式上取得一個三寶弟子的資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況,現在有很多戒行不清淨的傳戒者,不

按戒規行事,搞所謂遙控傳戒賣皈依證等。還有進行違法活動的江湖騙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須當心上當受騙。

    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依。這種皈依表面雖然沒有皈依的標誌,也不搞什麼形式,但只要信念和思想行為符合佛法的標準,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對佛法有所瞭解,並產生正確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薩為做人的榜樣,以佛法為行為準則,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有人說: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這話有道理嗎?

    這種說法不是全對,也不是全錯。

    如果把宗教理解為純粹的信仰組織,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內容,因此,可以說佛教不同於一般的宗教。漢語宗教一詞,從佛教的教門宗門

來。佛教稱聖教,從佛教的本質上講,它是一種思想教育體系,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質和全部內容。如果從純思辨哲

學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學。但說佛教不是哲學也不對,因為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學基礎上的,與思辨哲學無法分開,但佛教思辨哲學是從世俗智的角度解釋事理

二諦的一種方法,其最終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認識到的東西變成直覺經驗。思辨只起到認識事理的媒介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不全是哲學,哲學只是佛教的一種認識工具。

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學,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學。




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這種說法對嗎?

    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瞭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

    一是紀念意義;

    一是觀想意義。

    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為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還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徵意義

,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啟示,思想境界得到昇華。

觀想意義,就是修禪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

    對佛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等等。不瞭解本質,只從表面現象上斷定其性質,只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佛教中有眾多神佛,對此問題如何解釋?

    “有神論無神論的所謂的,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或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大梵天、濕婆、上帝之類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毀和人類苦樂命運的神。

    佛教不承認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創世,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屬於無神論。

指行為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但是有意識的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眾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是共同的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之身是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環境和生命均屬業力的造化,故說三界唯識

    “三界唯識是指眾生的意識,因為造業離不開意識,所以只說業的主體意識,不說業力——這是中觀家對三界唯識這句話的解說,唯識宗對三界唯識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過分誇大意識的作用,就會滑向外道的神我觀絕對精神的錯誤深淵。

    佛教中有無數的佛、菩薩和諸佛、菩薩的化身,也有眾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羅、無色界天、餓鬼道眾生、夜叉、世間眾神、幽靈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見。這類生靈構成了非人類的隱形生靈世界,其中除佛、菩薩的化身外,都是眾生。

    有的人不承認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們這種看法正確的話,非可見光,如紅外線、紫外線、宇宙線,電磁場,引力場,只有頭髮絲的億萬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維以上的空間等,都要通通否定嗎?


那麼是指什麼呢?
 
   
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特殊自性是指一種不依賴任何別的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
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實際情況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眾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這自性不就是嗎?
   
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諦真空,而理諦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而是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的空有統一境界。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性空的難悟也正在這裏。

    總之,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為一體的直覺經驗。

 

有人說:佛教是講諸法性空的虛無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大乘佛教講,但的含義是什麼,不但教外之人不瞭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從字面上粗淺地理解,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連那些智商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的究竟意義。因此,很多隻從字面上瞭解佛教的人,甚至許多學術界人士,都認為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不足為奇。正因為的意義深而難解,沒有相當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對的意義容易產生誤解,墮入頑空,導致否定因果業報、善惡和三寶的作用等而反造惡墮之業。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為了消除對佛教教義誤解,對作一簡明介紹。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為性相兩個方面:是事物的自性,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慧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

    “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稱作世俗諦,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作理諦或勝義諦。

    事物的現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標準,全部承認其有,世俗諦如三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眾生、苦集滅道、生死輪回、業力受生、因果報應、世間法與出世法等等,不能說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內,在世俗諦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若不承認世俗諦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家最反對的。

    事物的自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稱謂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樹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為有這種物自性,才不至於相互混淆,才各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

    對這類物自性,佛教從來不否定。

 


有人說:宗教都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都是錯誤的東西。你認為這話有道理嗎?

    這裏提出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宗教是不是全都是唯心主義的問題;

    一個是唯心主義是不是全都是錯誤的世界觀的問題。

    關於第一個問題,宗教一詞包括的內涵極廣,是包括信仰在內的觀念形態和人類文化現象,幾乎很難找到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和不受宗教影響的民族文化。人類的文化藝術和哲學思想探本尋源,也和宗教有著直接關係。宗教是藝術之源宗教是哲學之母,這兩句話是學術界公認的學術結論。對這樣一種內涵十分廣闊的人類意識形態文化,扣上一頂簡單的,只適應於哲學分類的名詞——唯心主義的帽子,不但是一種簡單粗淺的作風,也是一個無法提出充足理由的非科學性概括。凡思想方法嚴謹的學者對這類十分複雜的思想文化現象,不會做出簡單輕率的評判。

    對其他宗教是不是唯心主義,我沒有足夠的理由來說明,姑且不論。就拿佛教來說,內容包羅萬象,有的問題可以用哲學思想來衡量,有的問題不能用哲學思想衡量,如佛教藝術、音樂、舞蹈、繪畫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來衡量。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來衡量其優劣。我記得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概念的使用範圍有嚴格的限制,說僅僅適用於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的時候,不能亂套、亂用。

    就佛教的哲學思想而論,就有毗婆沙、經部、唯識、中觀四個不同的派別。從唯心論和唯物論的根本標誌——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主張來衡量,除了持三界唯識,萬法唯心觀點的法相唯識宗一派可以劃入唯心論範疇之中以外,其餘小乘毗婆沙、經部、大乘中觀宗都無法劃入唯心論範疇。因為這三派都承認獨立於精神之外的客觀存在,並認為心因境生,無境心不生。指物質世界,客觀存在,指主觀意識。中觀論將主觀和客觀、物質和意識視為相對的存在,二者是相互對立,互為依存,有則俱有,空則俱空的對立統一體。怎能把佛教簡單地劃入唯心主義的哲學範疇呢?

    符合客觀實際的說法應該是,佛教哲學中既有唯心論成分,也有唯物論和辯證法成分,不考慮這種實際情況,一口斷定是唯心主義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究竟唯心主義是不是全是錯誤的呢?恐怕也不能這樣簡單地下結論。凡是一種哲學思想都有通過思辨建立的各自的理由,從某一個角度來看是錯誤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必全都是錯誤的;在宏觀世界中看來是正確的東西,在微觀世界領域也許會變成錯誤的。如經典物理中的萬有引力理論,在原子以上宏觀物質領域似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紀以來由於亞原子領域以及量子場的發現,卻遭到推翻。物質的實在性原則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遭到了懷疑(詳見[]F·卡普拉著的《物理學之道》一書)。在四維空間時空連續體的理論中三維物體已成了相對的存在。

    在美學領域,唯心論的觀點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柏拉圖、康得、黑格爾、貝克萊、休謨、湯瑪斯、叔本華、尼采、胡塞爾、薩特、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柏格森、羅素、維特根斯坦等許多古希臘和近現代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和優秀的學者,他們在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問題上統統倒向唯心主義。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他們不懂科學,還是精神不正常呢?我覺得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對他們採取簡單否定的辦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多樣化的世界和多極化的思想文化體系中,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產生和存在的一定原因,任何事物都有相對性,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是不存在的。

 

有人說: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

    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三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三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的一般過程和部分眾生從流轉中解脫昇華

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因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

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

    佛教來世的幸福並不是一種虛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為基礎上的造福行為。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為,利己利眾行為,本身是立足于現實,有利於自己和社

會的今世見效行為。如人的高尚行為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為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

到長遠的利害關係,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佛教和自然科學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佛教是社會科學,是人學,是人生哲學,是生活哲學。佛教的主要對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屬性,而自然科學的主要對象是自然界,是物質。

    二、自然科學所關注、所研究的是有形的物質,採取的是實驗的研究方法。佛教的研究物件有物質的和非物質的兩種,對物質方面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有所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佛教的天文學、物質結構論、萬物無常觀、因果觀、相對論等在現代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實驗證明,特別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場研究中佛教的哲學觀點得到了高度的評價。

    在精神世界的研究方面,佛教與哲學有許多相似和相同點,主要使用思辨推理和自證經驗兩種方法,與自然科學沒有可比性。

    從涵括的範圍講,佛教是包羅萬象的學問:大至宇宙無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結構,從有形的現象世界到無形的理念世界,從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生命學等自然科學,到文學、歷史、哲學、倫理、道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語言文字學等社會科學應有盡有,樣樣俱全。

    因此,自然科學被包括在佛教之內,佛教中的自然科學部分,也可以包括在自然科學的範疇之內。

    佛教不同於自然科學的最大特點是:把物質和精神,即五蘊,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看待,並不像西方哲學那樣,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開,要麼否定物質,肯定絕對精神,要麼肯定物質第一,否定精神的主體作用。中觀哲學是一種客觀的哲學,它把物質和精神看做是對立的統一體,小至人體,大至宇宙都是互為前提、互相關聯的精神和物質的統一體,是眾緣和合之存在。物質和精神截然分離的觀點,不但從社會科學的觀點看是錯誤的,就從自然科學量子場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證明也是不符合客觀存在的。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價值觀是什麼?和其他宗教有什麼區別?

    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的高度概括是四法印,即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寂靜。

    諸行無常的指一切有為之法,因緣形成的一切事物。有形的色法和無形的心法皆屬行法。無常粗分講有生就有滅,變化無常;細分講任何事物都無一刹那的常恒,在一刹那之間起著生滅的變化。前一刹那的我,已非此一刹那的我。生即是滅,生中包含著滅,生與滅之間,沒有刹那的間隔。任何事物若有刹那的不變狀態,就意味著常恒

    “有漏指貪嗔癡疑等煩惱,煩惱是諸苦之根源。大海行船,就怕船上漏水,漏水的船,若不及時堵塞漏洞,定會沉船。人的煩惱,就是使人下墮之因,下沉苦海之因。凡受煩惱心影響的任何思想、行為都結苦果。

    諸法無我的,指一切事物的不依因緣的獨立性和實際存在的規定性,任何事物包括自己都是眾緣形成之物,並無任何自性()實際存在的規定性,所以是諸法無我。

是指生命消除煩惱,脫離業力輪回的自由平靜狀態,是苦海的彼岸,是世人嚮往的理想境界。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善惡業報不爽,珍惜難得的人身,皈依三寶,戒惡行善,下世求得人天之身,享人天之樂——這是下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雖得人天之樂,也終究無常,要想常樂,就要出離苦海。因此,修德修慧,追求脫苦涅——這是中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輪回無窮的生命邏輯中得出一切眾生曾經是自己的父母的結論,為報父母之恩,放棄自己的苦樂,盡心盡力,為眾生的利益服務,為最大限度地利樂眾生,一心一意追求成佛——這是上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佛教共分大小二乘,小乘的價值觀是約束自己諸惡莫作,大乘的價值觀是無我無私,奉行諸善,利樂眾生。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間的根本差別是別的宗教信仰上帝(或造物主),認為上帝是生命和萬物的創造者、人類的拯救者、救世主,一切苦樂靠上帝。佛教認為眾生的業力創造世界,也創造自身。世界上沒有造物主,生命自己是自己的創造者、拯救者,覺悟要靠三寶的啟示,離苦得樂要靠自身努力。

 

在高科技社會裏,佛教為什麼能夠獲得廣泛的信仰?

    和平和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兩大課題。所謂和平是指人類的和平生活,人類的和平生活,要靠人類自己維護。和平的反面是暴力和戰爭,暴力和戰爭的根源是人類的自私貪欲和嗔恨,若不徹底改變人類的這種自私貪嗔本性,暴力和戰爭的消除,只是人類一種善良的願望,很難實現。

    “發展總的來說,指人類社會的綜合條件,即經濟、科技、教育等的發展。有利於人類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但西方世界精神和物質分離的哲學思想誤導下產生的純物質主義的自然科學,雖然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社會經濟和物質財富的增強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也在破壞自然生態平衡、污染環境、創造殺傷性武器等方面產生了後果嚴重的副作用。

    現代科技發達的地區和國家產生了物質富裕,精神貧乏,犯罪和暴力活動日趨嚴重的不良後果。近幾十年來有許多社會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開始認識到現代科技對人類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西方知識社會對經濟、科技比較落後,但精神文明具有悠久歷史的東方哲學開始產生興趣。心理學研究和現代物理亞原子領域、量子理論和相對論的研究,證明了古老的佛教哲學觀點的正確性。

    佛教的非暴力思想,保護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愛護動物,視眾生為父母兄弟的慈悲心和利眾奉獻精神才是幸福之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想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共鳴。人們對佛教的養生益智,開發智慧潛能,調解心理失衡,消除精神疲勞,擺脫內心煩惱,提高精神品質,優化心靈狀態等許多方面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藏傳佛教在西方各國遍地開花是佛教在科技社會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證明。有人對佛教在現代科技社會得到發展感到不解是受了宗教邪說的影響造成的。佛教在西方世界為什麼倍受歡迎呢?道理非常簡單,口渴的人們需要水喝,如此而已。

 

佛教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把佛教的出世思想和消極的厭世思想混為一談是十分錯誤的。

    厭世思想或叫遁世思想都是悲觀厭世,逃離現實的一種避世思想,其根源是對社會缺乏正確的認識,自己缺乏處世的勇氣和責任感。這種厭世、避世思想缺乏度眾悲智的小乘人有之,教外隱士之類有之,生活處於逆境中的人也有之,但這和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不同。

    大乘佛教的出世思想是建立在對虛幻假像掩蓋下的無常苦空世界本質的覺悟和對常樂我淨彼岸的追求的理想基礎上的。

    大乘的出世思想原則是悲不棄世,智不墮世。就是說,要認識世界的無常苦空、虛幻不實的本質而放棄一切貪戀之心,但需要有濟世度眾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棄苦海眾生,自求彼岸的涅寂靜(墮入寂滅)。

    雖然破除了粗細兩種轉世因緣,對虛幻的世界沒有絲毫貪戀之心,但為度化苦海眾生,需要處在世上,與眾生同甘共苦,承受眾生苦難,直至一切眾生脫離苦海。

    在處世期間,由於慧心常明,不會墮落為貪嗔癡諸惑的奴役,如同蓮藕,雖在泥中,卻能保持潔白如玉的品質,即生在泥中而不染。

    大乘出世思想的本質是消除無明貪戀之心,並不是厭惡和逃避現實,自求淨樂。

    身處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貪戀榮華富貴,這才是真正的佛教出世思想。

    在成佛之前需要無數世的雙資糧成熟期,在這期間脫離不了粗細兩種生死,想出世實際上出不去,仍須處在世上,既然避免不了轉世,就要積極創造轉世殊勝人身的福德因緣。在諸福德資糧中發利眾菩提心,行利眾諸善,戒自身諸惡行是最主要的。

    因此,悲觀厭世,放棄利眾善行,自己單獨尋求離世寂滅常樂是違背大乘教義的。

 

為什麼說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種以實證經驗為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煆、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迷信是經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許人們懷疑,要求絕對地信從;不讓人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為迷信說不出合乎邏輯、合乎客觀規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手法博得一些頭腦簡單的群眾的信仰。佛經中的有些說法,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原子論、相對論、事物緣起論、無常論等等。有些原理雖然用以感性為基礎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邏輯的證明。

 

佛教善惡的標準是什麼?

    從善惡的概念界定講,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為為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為為惡。

    從思想感情來說,貪心,嗔恨心,不分善惡的無明心,我執、法執等邪見,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屬於惡;無貪心、無嗔恨心、無無明邪見、知羞恥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愛護眾生心等都屬於善心。

    從行為方面講,殺生、盜竊、淫亂、說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撥弄是非等違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會和眾生的一切行為都屬於惡行;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於社會安定、繁榮、昌盛、眾生幸福快樂的一切行為都屬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惡的標準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認為,不傷害別人的行為為善行為;大乘則認為不傷害眾生並不等於有利於眾生,善的標準應該是有利於眾生,使一切眾生得到幸福和快樂。

 

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規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對待生死,抱有一種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既不是知生命短暫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做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採取愚蠢的自殺行動。

    “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結果。沒有一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佛祖教導人們認識生、老、病、死苦,立志擺脫生死輪回,積極戰勝死魔。在未能擺脫生死,因業力取得人身時,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無常,要懂得珍惜,以人生無常為動力,積極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損人利己的缺德事,臨終時沒有惡業的沉重包袱,沒有內疚,輕鬆愉快,順其自然地閉上眼睛,這是一般人的死法。

    修行的人,可分三等:下等修行人,戒惡行善,誦經念咒,消掉業障,臨終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積德,修習禪定勝觀,死時入定坐化,化骨出現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習夢瑜伽,死亡中陰瑜伽等,將死亡和證道相結合,生前死後,出現異乎尋常的各種奇異徵兆,以示成就。

    這只是粗略的分類,細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類。

總的來說,修行人死亡沒有痛苦和恐懼的感受和表現,可以得到善終善逝。而且,苦樂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就可以減輕死亡的恐懼和痛苦。


佛教利樂眾生,除了行善教化而外,有沒有別的辦法?

    佛教的精神宗旨是興利除弊,以大悲大智大勇從輪回的苦海中拯救一切有情眾生。

    佛教認為眾生所以在苦海中漂流、受苦受難的總根源是愚昧無知的俱生無明,消除愚昧無明的唯一辦法是進行教化,點燃眾生自己心中的智慧明燈。

    由於眾生心態各異,根器不同,為了適應一切眾生的心態、根器,在開發真智、消除無明的大前提下,佛祖設置了種種方便之教。所謂方便,就是不拘一格,對症下藥,有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禪宗、淨土、實教、權教、漸門、頓門、在家、出家、修德、修慧、世法與出世之法,以佛教的形式和非佛教形式,離欲修行之法和不離欲修行之法,以文教化之法和以武制惡之法,修世間快樂之法和修出世成佛之法,等等。

    一切利眾和度眾之法,不拘一格,都是佛教的方便之法。佛教的這種適應一切眾生心態、根器的大方便,包含著佛陀的無滯無礙、深明圓通的大智慧。拘泥於一經一說之人,怎知佛門的無限大方便。外行所謂佛經中的很多觀點自相矛盾,就是不懂佛門的大方便所造成的誤解。

    佛教度化的物件如果只限於一種心態,那麼,對機之法也只需要一種,其餘諸法與此一法也許有相互矛盾之處,但無量眾生有無量心態,每個眾生各得其所,有什麼矛盾呢?

 

佛教中有占卜預測之術嗎?

    佛教是古代東方文明的寶庫,內容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占卜預測是古代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甲骨文和敦煌古藏文書簡中發現了大量的占卜卦象記載和占卜方術。藏傳佛教中流傳下來的有關占卜術的書籍資料也很多,如甲骨卜、繩卜、線卜、骰子蔔、飛禽走獸鳴聲蔔、數算、星算、命相黑算、地理風水觀測、附體預測、曆算等,種類名目甚多。

    正規的佛法中不提倡搞占卜之類的活動,但佛教對利樂眾生的方便之法隨順世俗,並不堅決反對。所以,各民族的佛教文化中就有了各民族文化、習俗的特色。但佛教對世俗文化通通視為外學,與內學佛學有主次之分。

 


菩薩戒根墮罪十八條

1, 誇耀自己揭人短,2,不做法施與財施,

3  不領謝罪打罵人,4,誹謗大乘說假法,

5,掠奪侵佔佛資財,6,謗法違法棄佛教,

7,侮辱迫害佛門僧(1),8,違犯五種無間罪(2),

9,堅持非法邪惡見,10,破壞眾生安居地,

11,對於非器說玄理(3),12,使人放棄大乘信,

13,放棄分別解脫戒,14,誹謗貶低小乘法,

15,妄稱開悟有成就,16,受用供養三寶財,

17,制定損害群眾法,18,捨棄利眾菩提心。

注解:(1佛門僧泛指佛門一切出家在家弟子,

     2五無間罪指下墮無間地獄的五種重罪,即,殺父,殺母,殺羅漢僧,離間僧團,傷害如來肉體,致使流血。

     3非器指認識和信仰條件不具備者。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什麼?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三寶皈依法是三乘佛教的入門法,也是包羅萬象、一有俱有、一無俱無的根本法。三乘佛法,歸納成一句話,就是皈依三寶。但這個皈依並不是初入佛門的人們所理解的那種粗淺意義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標等在內的深層次意義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許多藏傳佛教大師曾說:佛教從入教、發心到成佛的整個兒過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標準是:誠信三寶,歸靠求助三寶,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為導師,以聖潔的僧眾為修行的榜樣。

 


究竟何法是成佛之法?

    從總的方面來說,一切佛法都是成佛之法。但有些是直接成佛之法,有些是間接成佛之法;有些是主要法,有些是從屬法;有些是快速成就法,有些是常速成就法。

    要想成佛,掌握成佛的方法,首先要認清什麼是。簡單地說,是心續消除煩惱所知二障,達到徹底純淨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作法身。法身如太陽的光明本質,報身如太陽的本體,化身如普照的陽光。三身合稱色法二身。二身的成因是智德兩種資糧:色身的因緣是福德資糧,法身的因緣是智慧資糧,二資糧缺一也成不了佛。福德資糧指的是大悲心引起的菩提發心和舍戒忍等般若大行;智慧資糧是悟緣起性空,修二無智。

    簡而言之,真正成佛之道只有兩條,即菩提心和二無智慧,具備這兩個條件就能成佛,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就成不了佛。

    《文殊親教》中說:成佛之道雖有多種,但最根本的只有三條,即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智慧。這三條是全部佛法的精華。想成佛就要修這三根本道。離開這三根本道,再好的法也成不了佛。

 


學習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

    學習佛法能解決人生的大問題。這大問題包括自己獲利和一切眾生世界獲利,即自利、利他兩種。從利益的性質分,又可以分為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兩種。

    遍知一切的佛陀認為,人生的禍患、苦難的根源是愚笨無知和由此而產生的錯誤的思想、行為。因此,消除禍患、苦難,創造幸福、快樂的唯一妙法就是驅除愚鈍的智慧,由此而產生正確的思想行為。

    在寂天《菩薩行論》中說:眾生都不願吃苦,但卻恰恰尋苦吃,願得利樂因愚癡,毀壞利樂如仇敵。這就是說:消除苦難、禍患,創造幸福快樂的心,人人都有,從國王到乞丐,從人到動物,從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標都離不開這個宗旨。但卻往往事與願違,背道而馳,希望和行為結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卻得不到,不願逢到的卻離不開。發生這種情況的總根源是愚鈍無知和由此產生的錯誤的想法和錯誤的行為。

    佛法教人正確認識人生和世事,正確對待自己和眾生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即美德和慈悲善心,開發明察事物本質的真智和正確處世為人的方便智慧,達到利己和利眾的目的。這就是學佛的目的和作用。

 

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佛教起信的基礎是信念和智慧。龍樹菩薩在《致國王書》中說:入道之法簡言之,就是信念與智慧,有信能使歸向法,有智能夠見真理,二者之中智為主,先決條件是信念。這裏說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歸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夠明見真理。這字有三重含義:一是真心喜愛,二是堅信不疑,三是堅定追求。即對所信物件產生興趣,真心喜愛,並堅信其所產生的作用,進而執著追求。這必須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因此說智為主。龍樹還在這本書中指出:以貪心歸趨,嗔恨心歸趨,恐懼心歸趨,無明心歸趨都是不合正法的歸趨。正信歸趨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基礎上的符合理性的信歸。

    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標誌。

    佛教涉及的知識範圍和宇宙萬物存在量相等,故稱佛為正等覺遍知者。但作為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礎,必須認識宇宙萬物無常和生命輪回之苦的本質。無常是指諸法無常,即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興衰不定、即生即滅的運動變化規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處就是生死輪回之苦和生命短暫無常之苦。

    由於這種人生短暫,生命脆弱,禍福不定,興衰相伴的無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榮華富貴,都變得毫無意義。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具有理智的人,為了擺脫這種危機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會尋找出路,當認識到佛法對世界萬物和人生的認識及其解決辦法的合理性和優越性時,就會自然地皈依佛教。因此說: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動力是信念。

 

無信仰的人能不能學通佛法?

    學佛法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對佛教有信仰的人,從信仰的角度學習佛法。

    一種是研究學問知識的人,從瞭解學問知識的角度學習佛法。

    有信仰的人通過深入學習佛理,可以克服盲目的信仰,樹立起理性的信仰。
   
從研究學問知識角度學習佛法的人,也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在學習佛法之前受過反佛思想教育,思想上已形成頑固的偏見,不能客觀地對待佛教,這類人根本無法獲得佛教正見,無法精通佛理。

    一種是雖然受過各種邪說的影響,但智商很高,有分辨能力,不受邪說的影響,一進入佛學之門就會認識到佛教哲學的合理性,自然而然皈依佛法,這類人能正確、客觀地對待佛教,能掌握佛理的奧妙。

    還有一種人既無信仰,也無理性思維的辨別能力,學點佛教知識,只是為了裝潢自己的門面,讀書不求甚解,只能記幾條佛教術語。當今世上冒充佛教專家學者的這類人很多,但實際上這類人連佛教常識的考試都很難及格,更談不到精通。

    總之,任何一種真正的理論都是與實踐相結合的,只憑讀書無法達到真正精通,作為重實踐的學問,佛學更是這樣。

學習藏傳佛教應從何處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統完整精密的知識理論基礎上的理性信仰,對佛教的起信、入道、證果,不能靠神靈的啟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幾條咒語和盲修瞎練的幻覺,而要靠系統正確嚴密的教理和修證理論的指導。因此,無論是藏傳佛教或漢傳佛教,無論是密宗還是禪宗,只要是佛教,正確的入手處,理所當然的是拜師,學習掌握系統的教理,按聞思修程式進行。由於這個原因,《菩提道次第廣()論》開卷第一章就是親近善知識

    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師所走過的歷程,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模式:尋師求法——艱苦修持——獲得成就——收徒傳法、著書立說。

, ,     也許有人會說:禪宗不立文字,不主張經教,怎能說所有的佛教都從拜師學習教理入手呢?我認為這是對正宗禪門教理的嚴重歪曲,否則,六祖《壇經》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懺悔品·第六》)這段話如何解釋?既然不立文字,《壇經》難道不是文字嗎?既然不需要經教,數萬言《壇經》講的不是經教,又是什麼呢?


對別的教派應持何種態度?

    對待教派問題有兩條原則:

    一、對佛教任何教派都不應該抱有偏見。

    二、信仰貴在專一。

    就第一個問題來講,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禪宗、淨土,就藏密而言,無論薩迦、寧瑪、格魯、噶舉、希結、覺囊,都是佛教這棵大菩提樹上的大小枝椏。儘管它們各自花色不同,但它們同出於一條根,結同樣的果,這一點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說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泛稱八萬四千法。只要有利於眾生,能使眾生離苦得樂的法都是好法。我們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為貪嗔所驅使,抬高一派,貶低一派。如有的人站在小乘立場上說大乘屬後出,非佛說;有的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的遍知者似的。這種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個可怕的誹謗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將蕩然無存。對任何教派都隨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對此應持正確態度。

    第二個問題是信仰貴在專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皈依哪個教派是信仰環境和自己的機緣所決定的,有的人經過理論研究以後,也有改信他派的可能性。信貴專一就是說無論信仰哪一個教派都要專一,不應該像乞丐的面袋”——各種成分混雜在一起。才能,作學問和學佛都是一樣的道理。作學問所謂,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識面較廣,但真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專長。有的人談起佛法來,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牽強附會,東拉西扯,似乎他樣樣精通,實際上正好暴露了他們的信無專信,學無專長,淺薄無知。當觸及關鍵問題時,他們採取的則是一種閃爍其辭的回避伎倆。有的人自吹自擂,說他薩迦、噶舉、寧瑪、格魯的大法樣樣精通,但內行一目了然,他什麼也不懂,只是一個小小的雜貨攤,而不是學有專長的專業公司

    不僅如此,信仰不專一還會遭到護法的懲罰。因為各教派的護法神都是以保護各教派的法脈和教徒的信仰、戒行為己任的。如果法脈混雜、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純,就會激怒護法,遭到可怕的報應。在藏傳佛教史上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很多,絕不可等閒視之。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不同點在哪些方面?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主要不同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各個教派所修法的經典、法的種類、教授傳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學重點和特色。

    二、在正見的認識方面各教派之間存在分歧。自古以來佛教內部各教派之間在皈依三寶、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沒有什麼差別,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見方面存在眾多分歧。產生這種分歧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上的原因。理諦是高度抽象的認識境界,是超思維和語言的境界,故言真實理諦非分別思維物件。二是從主觀上講,人類的一般分別思維對超理性的真理很難理解,再加上人們的認識能力、研究的深入程度、學識等方面的差別,對同一句經文、概念就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因此產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是各教派相互爭論不休的主要焦點。

藏傳佛教和藏密有什麼不同?

    藏傳佛教和藏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藏傳佛教包括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兩部分。顯宗以三藏經典為主,教授戒定慧三學,成就顯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續經典為主,教授四部瑜伽,成就密宗雙合七支持金剛佛。雖然藏傳佛教從總的方面來講,都主張先顯後密,顯密結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噶當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學密;薩迦、噶舉、寧瑪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魯派才主張顯密並舉,雙翅齊飛。因此,以藏密稱呼藏傳佛教並不確切。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
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淨土宗劃為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有差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漢傳佛教早期的天臺、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後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淨土宗,淨土家認為: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淨土為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麼區別?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義、度化物件、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小乘也叫聲聞緣覺乘。小乘的度化對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懷狹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煩惱,獲得斷滅涅槃的小機眾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對象主要是具備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眾精神,胸懷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薩種根基的大機眾生。乘是運載工具之名,如車船。
   
大乘不同於小乘的七大特點:
    1.
大境界——具有境界廣大的大乘法;
    2.
大作為——自利和利眾的大作為;
    3.
大智慧——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
    4.
大精進力——精進不息,完成三個無量劫的漫長過程;
    5.
大方便——以大悲心利樂眾生,雖入世但卻一塵不染地根據一切眾生的不同情況,度化眾生;
    6.
大成就——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獨有的無比神通;
    7.
大功用——佛的無識無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眾功用。
   
大乘如萬噸輪船,運輸眾生量大,故稱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區別點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師說: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發心。

什麼叫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就是以藏民族為信教的主體民族,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
從西元7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
   
7世紀初松贊干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法規到9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為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
   
10世紀末大譯師仁欽桑布譯經,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進藏傳法到14世紀格魯派誕生前為藏傳佛教中興期。噶當、噶舉、薩迦、寧瑪、希結、覺囊、綽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藏傳佛教教派都在這一時期相繼誕生,在學術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14世紀後半葉宗喀巴大師建立格魯教派起到20世紀中葉,為藏傳佛教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以拉薩三大寺為首的大大小小數千座學院式的喇嘛寺在甘、青、川、藏地區和蒙古草原相繼建起,在佛教顯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嚴密精深成就,產生了很多學術貢獻卓著、名載史冊的大善知識。


    20
世紀中葉藏傳佛教逢到了特殊的歷史機遇,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眾生的價值觀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強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質財富富裕、精神財富相對貧乏的西方世界廣大民眾的喜愛,在短短半個世紀裏,藏傳佛教在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興盛局面。在這種新的信仰衝擊波的影響下,港臺和內地各階層人群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數也在持續增長著。
   

因此,藏傳佛教雖然產生于中國藏區,但它並非藏族獨有的信仰。它正逐步從國內多民族的共同信仰,發展成覆蓋面波及全球的國際性的宗教。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