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3/21 00:56:52
學習次第 : 初階

南懷瑾論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南懷瑾教授早年曾應邀隨中日文化訪問團赴日,作為時一周的講學,並為日本新建那智山妙正寺觀音菩薩落成開光,南教授在開光典禮上,曾就「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向日本各界人士作專題講演,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精神,闡揚深邃。)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他的慈悲威德,深入亞洲人心目中,約有三千年的悠久歷史。他慈悲為懷的精神,與中華民族素以仁義存心的教化相融會,已成為家喻戶曉,男女老幼無所不知的人生守則;以慈悲的心腸而濟世利物,以犧牲小我而成全大我的懷抱救苦救難,因此而成為中華民族的中心思想,已有一五○○年的歷史。而遠在一三○○年前左右,正當中國唐代初期,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與教化,同時隨著中國佛教文化而傳播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各地,至今已達千餘年之久,所以他又是東方文化精神的座標。但是他們的歷史淵源,還不止於此;遠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尚未創建佛教,及正當他創立佛教的階段,觀世音菩薩的教化精神,在印度固有宗教的婆羅門教中,已經存有典範。所以佛教的大乘經典中,釋迦牟尼佛指出他在遠古以前早已成佛,他的原始名號,稱為「正法明如來」。他與中國唐代中葉傳入日本的佛教密宗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幾乎具有相等的悠久歷史。他又是密宗蓮花部的本尊,例如:馬首明王、准提佛母、四臂觀音、千手千眼大悲觀世音等等,都是他二而一,一而二的分身現象。由此看來,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教化的精神,不但在人類歷史上,早已成為亞洲文化的中堅信仰,同時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多方面的光榮。因為東方文化的慈悲與仁義,與西方文化的博愛,雖然只有在名辭的涵義與解釋的內容上,意義略有深淺的差別,但是,在為指出人性本有善良而光明的一面,並無太大的差異;這與觀世音菩薩化身千億的意義,正好相互吻合。
  現在我們簡略扼要的舉出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精神,應化利物的形式,智慧解脫的開發,名號具有的含義」四個要點,稍加說明:
  慈悲濟世的精神:在中國大乘的佛教思想裏,慈悲二個字,雖然構成為一個名辭,但有兩種不同的含義。所謂「慈」:是具有父性的慈愛,它在濟世、救人、利物的範圍中,含有莊嚴肅穆的意義;譬如夏天的太陽,它有利於世人與萬物,但有時候也會使你望之生畏。所謂「悲」:是具有母性的慈愛,它有一味的含容撫育萬物而不辭其勞的作用。這種母性慈愛的悲心,卻往往被人誤解為「婦人之仁」,好像沒有太大的價值;然而人們如果能夠徹底擴充所謂「婦人之心」的悲心,也就是發揮了人類母愛的偉大。我們只要仔細觀察世界上每個大宗教,它的最崇高的象徵,往往都是以母性來作為代表,便可知道宗教文化的真正精神所在了。所以觀世音菩薩在東方的宗教中,他始終以女性的化身出現,也就是這個道理。事實上,女性在人類中,固然付出了無比崇高的母愛,同時所遭遇到人生的痛苦與災難,也比男性更多、更大,這是我們有志為人類文化和平而努力的人們,所應該具有更深切的認識與瞭解;這也就是東方佛教,觀世音菩薩的聖像,經常以女性的化身而站在茫茫苦海中而救人利物的深長意義。此外,我們更要瞭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無條件的絕對的慈愛。因此佛學中解釋「慈」與「悲」,是說它為「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所謂「無緣慈」,就是無條件、無要求的慈愛。所謂「同體悲」,就是無時間、無空間的阻礙,悲愛一切人類眾生。中國儒家所謂:「民吾胞也」、「物吾與也」,也同是由這種觀念而出發的。
  應化利物的形式:根據佛教大乘經典,如法華經、華嚴經等等的記載,觀世音菩薩為了達到慈悲救世的願望,他能夠以種種不同的化身而應化利物;法華經中的普門品,就說他:「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能夠以比丘、宰官、居士、男女等各種身形而顯世應化。我們如果僅以普通觀念來看,這種說法,好像完全屬於宗教性的神秘主義,事實上,世間多少不同身份的人,都抱有一番「悲天憫人」思想,甚之,真能做到「悲天憫人」的事業,不過各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身份,為人類和平而努力。例如我們當年的決策
──「以德報怨」,與貴國上下明智之士祈求和平的動機,以及現在中日兩國朝野人士對於今天建寺的用心,也正是觀世音菩薩化身千百萬億的慈悲精神的一種榜樣。
  智慧解脫的開發:遠在一五
○○年前左右,自從佛教大乘思想在中國生根,而與中國文化中儒、道兩家思想合流以來,觀世音菩薩藉著另一化身名號為「觀自在菩薩」的智慧,闡發人性智慧昇華的文化思想,不但普遍深入東亞各國,提高了東方人對形而上的瞭解深度,與發揮人性至善的解脫境界;同時,他的濃縮成為一卷數百字的經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已經成為東方人千餘年來人生哲學的圭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使東方人能超越於物性的追求與享受,而進入精神世界的昇華領域,的確具有人類文化思想上的另一面偉大而崇高的價值。
  名號具有的含義: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與人生最密切,而首先接觸到的,便是聲色的關係。所謂聲色,也便是物理世界中的光色與音聲,與人生生命中所有的光色與音聲,與人生生命中所有的色相與呼號。我們從外表上,看到各種形形色色所構成的這個世界,以及世上許多自然音聲的美妙,便會使人感覺到人世的優美,而產生了許多文學與藝術的意識,給予歌頌與讚歎。但是透過這些外表,深入觀察,我們便可瞭解這個世界到處充滿著憂悲苦惱,啼饑號寒,以及求生不得,祈死不能的痛苦呼號。例如本世紀的人們,因為文化學術思想上的偏差,導致目前中國的情形,使我們同胞,陷入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甚之,它的流毒蔓延,還在不斷的浸透到整個亞洲地區,使多少人流離失所,多少人生死兩難,而呼號求救!觀世音菩薩是觀察世界上苦難的呼聲,而來「循聲救苦」,這是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大無畏精神與作為的境界。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含義,和內涵的慈悲精神,正是我們急需效法的宗旨。
  而且人類的文化與文明,到了二十世紀的今天,自然科學的日新月異,促進物質文明的快速發展,它給予人類世界許多物質生活上的便利,與肉體生理上新奇舒適的享受。相反的,生存在今天世界的人們,他所遭遇到精神與心靈上的壓力與痛苦,並沒有因為自然科學的發達而得到平安;因此,東方人文文化的精義,與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精神,也正是救時的良藥。
  我們今天不遠千里而來到貴國,參加觀世音菩薩與關公、徐福聖像的開光典禮,深為欣喜貴國朝野各界與我華僑同胞們為中華文化儒、佛、道三家的典範而樹立規模。今後更希望中日兩國,能夠共同攜手,發揚東方文化的精神,以補救今天世界人類文化的不足,這便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願望的宗旨,也是我們共同祈求的目標。

    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十方 記輯

    觀音自在  世間普聞

  關於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大家應該都很清楚,尤其觀音菩薩的慈悲威德,只要是中國人,或者韓國、日本、南洋等等國家地區,乃至隔山越海的西方世界,都或聞或頌,少有不知其聖號者。
  我說西方世界的人類也知有觀世音菩薩,或許大家會有奇怪之感。譬如,前年有位委內瑞拉來此留學的同學,懂得許多他們民族祖先所傳下來的咒語,我們教他念四臂觀音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他聽後一念,大為吃驚,自言自語道:「唷!這個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前所教所傳的嘛!」他說:「我們那個民族素來就念這個咒子。」我問他:「那麼你們祖宗講這個咒子怎麼來的?」他說:「在最早最古老的時候,一個了不起的聖人傳的,我們這個民族的子子孫孫,代代都知道。」由此可證明我們中國人所信仰的觀世音菩薩,確是久遠劫來,盡虛空,遍法界,以千百億化身在各個世界廣度眾生,利樂有情。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在中國佛教裏有兩種翻譯,舊譯為「觀世音」。後來到了唐朝,由於中國文化習慣從簡,便改稱「觀音」,少了一個「世」字。當然這也是為了避諱唐朝創業皇帝李世民的名字;爾後乃習以為常,但亦有仍稱「觀世音菩薩」者,不一而足。
  另一種譯名叫「觀自在」,是中國最偉大的第二位留學生玄奘法師所翻。第一位比他早到印度取經的中國僧人為晉朝的法顯法師。玄奘法師個人認為原先許多位菩薩的譯名,包括觀世音菩薩,並不合宜,因此別譯。
  事實上,觀世音菩薩和觀自在菩薩,兩者是同一慈尊,皆可稱呼,舊譯觀世音並無差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的,即是楞嚴經所說的「耳根圓通」,藉著傾聽萬法之聲,得證菩提。因此,就其本身修行的因地上說,觀世音菩薩的稱謂沒有錯誤。而由此法修證成功的行者,能澈萬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的本來面目,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不自在,故稱觀自在。以現代觀念來講,即是真正得到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人,這是很不容易的。
  平常我們說自由自在,那是放在很小的範圍、很淺的層次上說,真正的自由自在,對我們人類而言,幾幾乎是不可能的。首先,人便脫不開時間的限制,一生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老,老了會病,病了會死,對於自己根本無法作主,可說是很不自在,何況其他。只有得了道的人,才能解脫生老病死的困囿,為宇宙萬法之主,超越任何時空,永恆存在於十方三世,達到真正「觀自在」的境地。

    化身周遍十方

  同時,我們要瞭解,觀自在、觀世音雖然同體異名,但卻可有百千億化身,不可數,不可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類的娑婆世界,在三界之中,只屬於欲界的一小部分。凡人皆有欲,因欲而生,輪轉不息。欲界上方為色界,色界的低層生命,已非男女如我們欲界的眾生,從兩性欲念的行為而生,而且生命的存在,比我們長久的多,何況色界的中上層次。色界最高的這一層天,叫有頂天,拿現在天文學觀點來比方,應屬離開我們這個銀河系統很遠很遠的另一個銀河系統所在。有頂天的天主,名「大自在天」,依經論有兩種說法,一說他名大自在天是十地菩薩化生,另一說則認為即是觀世音菩薩化生。
  大自在天天主,全身衣著純白,頭戴白色的天王盔鎧。因此,不論顯教密教的大自在天繪像,皆現非常純潔的白衣身。依此之故,我們這個世界的觀音塑像畫像,也有著全身白衣者,稱為「白衣觀音」,若有所求,非常靈驗。有時我跟天主教、基督教的朋友學生聊天,其中有神父,也有修女,我說那個聖母瑪利亞,一身白衣,純淨無染,你們好好拜,好好祈禱,他們一聽也便有所會通了。白衣觀音,同時也是大自在天天主。
  再說,觀音菩薩成佛有多久呢?佛教中,我們大家都曉得的幾位赫赫有名的佛菩薩,阿彌陀佛、藥師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等等,他們的聖號和事蹟,皆是由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親口介紹出來。而其中許多位都在久遠劫、無量劫以前,比釋迦牟尼佛還早,便已成佛。現在隨順應化再來,輔佐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五濁惡世弘揚佛教,濟度眾生。這是他們無窮的慈心悲願與平等謙虛的修養。
  比如,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過去莊嚴劫後期的三尊佛,與這一劫(賢聖劫)到釋迦牟尼佛為止四尊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弟子,乃至未來彌勒佛等九百九十六尊佛亦複如是。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成佛度眾,文殊師利以老師之尊,化身來當他身旁的助理大教授,這依佛教諸法平等、圓融無礙的道理而言,是極其自然,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同時也顯示了佛法教人去「我執」,達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可貴性。
  至於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介紹他的歷史,在久遠劫前,早已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這位元古佛願力宏深,不可思議,有千百億化身,周遍十方,豎窮三際,於任何危急的劫難中救度一切有情。因此,有時我們塑造觀世音菩薩聖像,成千手千眼,執持各式各樣的莊嚴法寶,即是代表了正法明如來無窮無盡的秘密藏。並且佛教密宗裏也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法門的修法。

    何只百千手眼

  再說,觀世音菩薩就只有這麼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嗎?不是的。他每一隻手掌心中一隻眼,每一隻眼中又有一隻手,這只手中又現出另一隻眼,如此類推,可達無盡之數,難以想像。一般信眾儘管外表虔誠恭敬、頂禮膜拜,內心是否真正信得過,恐怕還是個問題。大家一到寺廟中的大殿,看到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莊嚴寶相,就會很自然的跪下來求這求那,什麼升官、發財、長壽、健康、妻、財、子、祿等等,無所不禱,無所不願;假使當時觀世音菩薩真以此「德相」,現身站立在你前面,你不嚇住才怪!
  那麼,這位觀世音菩薩,真的是具足千手千眼嗎?
──真的,一點不假。我們習以為常的人類生命形式,只限於我們自身這個世界,雙手雙腳一個頭,生下來全身光溜溜的,老實說並沒有什麼好看。其他外太空星球上的生命,截至目前為止,就歷史所知,還未見識過。譬如色界中人,便沒有這個肉體的形像,純是一團光而已,如果現出肉體形像,那是華麗脫俗,美妙得很,非我們娑婆凡夫所能想像。色界之上為無色界,生命的形式,連個影子都沒有,其奧妙之處,更非在我們常人的認知範圍之內。
  佛教中,每位大菩薩的形像,都象徵著某種深刻的意義。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造型又代表什麼呢?千隻眼睛代表透澈一切萬法的智慧。人如沒有眼睛,見不到光明,什麼都不能看,難以辨識事物,安頓生活,那很痛苦,很不幸的。而一千隻手,則代表種種濟生利眾的方便,也是智慧的一種行為表現。所謂方便,並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人家的東西我也可以隨手拿來使用,不必去買,那很方便。如果當做這樣解,那就不夠水準,太不懂事了。
  「方便」二字為佛學專有名詞,意即一切妥善成就事物的方法。觀世音菩薩的千手,意味著他有許許多多、各式各樣高明的方法,來教化眾生,令其解脫三界輪回之苦,得證無上菩提道果。
  此外,西藏密宗有綠度母、白度母、紅度母等等二十一尊度母的修行法門,你要求財得子、增福延壽,乃至悟道成佛,都有對機之法可供你修習。這二十一尊度母皆非男女相,我們在學此佛的同學,也有人學過這一類密教的法,紅度母就叫紅觀音,白度母就叫白觀音,綠度母就叫綠觀音,名目不一,但其中這些度母的靈驗是非比尋常的,都同樣是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濟公獨擅六字大明咒

  又如在中國,從唐代開始,廣為民間信仰的四臂觀音、六臂觀音,也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四臂觀音的本咒,我們曉得是剛才念過的「嗡嘛呢叭咪吽」。大家所熟知濟公傳裏面的濟公和尚,一輩子都是念這個咒。小說傳記上描寫濟公每一遇到妖魔鬼怪,便腦後一拍,念一句「嗡嘛呢叭咪吽」,赫赫光便出現了,降魔伏怪,無往不利。
  濟公傳的作者並不是憑空捏造,隨便亂寫的,何以不拍前腦或者頭頂,偏偏非拍後腦不可,其中大有文章。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最快的一條路子,就是從後腦頂上這裏走的。我們人的後腦這一部份,真的修行悟道,那可已經不得了啦,霞光萬道,上下感通,和十方諸佛菩薩的無限光明便接近了。所以,濟公傳雖是一部傳奇小說,包含著許多文人創造性的想像,但它的作者確是一個學佛修道的大行家。像這一些話,千古以來人家不肯講的,後腦頂上這裏有一條路直通西方極樂世界,極為便捷,是個大奧秘,我今天就公開和大家講了,至於你們大家是否找得到路頭,那就看你們的智慧和精進與否了。
  再說,我們常見密宗的准提佛母,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異名,他的全稱是七俱胝大佛母准提菩薩。何以稱「七俱胝大佛母」呢?俱胝是個比億、京、兆、赫還要廣大的計數單位,意即有七俱胝那麼多不可數劫數的佛,皆因修此准提法而成就。所謂佛母的「母」,並非一定代表女性,而是說明一切佛果都由此而生。
  准提佛母現雙腳、三隻眼、十八隻手。何以現十八隻手呢?它象徵般若的十八空。大般若經講空,由「空」、「空空」、「空空亦空」一路空到底有十八空,這是提示一切眾生,學佛最後非依智慧成就不可。而其中雙手結印相柱成輪,更意味著學佛的終極在福德圓滿與智慧圓滿。
  所以,觀世音菩薩不但遍滿十方世界,永恆存在過去現在未來一切劫數,而且還以其大慈大悲、不可思議的行願,永不休止地在為所有輪回中的苦惱眾生,救苦救難,無一缺漏。他可以說是整個宇宙間最大的忙人,尋聲救苦,任何生命呼喚他,他必隨緣赴感,有求必應。他除了在此閻浮提世界幫助釋迦牟尼佛宏揚佛法外,同時也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主的輔弼,我們修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同他的因緣關係也是非常的大。阿彌陀佛,意即無量光、無量壽、光壽無量、威德無量,當他未來在西方淨土涅槃後,觀世音菩薩便將接此法王之位,再次成就無上佛果。
  我們談觀世音菩薩的種種德行、種種因緣,那真是千言萬語說不盡,一支禿筆難盡描。在中國有佛教四大聖地、五大名山。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西藏密宗黃教的教主宗喀巴大師,一生所修為文殊菩薩的法門,西藏人認為他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雖然早已涅槃,但認為他目前仍在五臺山。另外,四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而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則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因為地處浙江東南海濱,故中國人又習慣稱觀世音菩薩為「南海觀世音」。

    佛在心中莫遠求

  現在,我們已大致說明了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與應化的奇特,至於這位大菩薩的性別是男是女?又是個問題。歷來很多人對此做過不少研究,而平常一般學佛的人也常問,到底答案為何?其實,我們中國佛教徒一般所供奉的觀音菩薩像,雖是女身;但依佛法的道理,一切諸佛菩薩成就菩提時,皆是非男女之相,此非男非女之相,並非平常醫學觀念中的陰陽人,而是超越男女相的限制,不執著於任何一邊,可做完全自由的變現,亦即是「即男即女」,隨緣示現,應化無窮。諸位若從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的兩句話,「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便可體會出這個「非男女相」的道理。
  所以,這兩句話我們學佛的人千萬記住。一切佛菩薩不離人間,不離六道輪回的任何一道。觀世音菩薩的蹤跡,你不一定要到寺廟中求,不一定要到南海去找,說不定你在街上遇到一個最窮苦、最可憐的人,那個就是,只是你有眼無珠,不認識而已;如果此時你行一些慈悲,做一點佈施,那便得大利益了。或者一個你看了最不順眼、最討厭的人,也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甚至可以說每個人家中都有一尊觀世音菩薩,或許是你太太,或許是你先生,或許是你爸爸,或許是你媽媽。
  有人學顯學密,東拉西扯,最後念觀音聖號,往往煩惱一來,或者遇到危難,便念道:「我的媽!」這個沒錯,本來觀世音菩薩就是我們的媽媽嘛!我們的媽媽也就是觀世音菩薩(本省人也有人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媽」)。世上沒有比母愛更偉大的了,學佛能依此精神而修,那是很容易上路的。也因此,觀世音菩薩現女身的場合,非常之多,以母愛的光輝來照應我們。
  在中國歷代所流傳觀音菩薩的畫像,有男性留鬍子的,有出家現和尚相的,有道士身的,乃至現為百獸飛禽,各式各樣,種類非常之多。而大部份在三國以後,魏晉南北朝之間,已多畫作女身的模樣,面龐和姿態都非常華貴漂亮,但不失莊嚴穩重的氣質。目前有些街上的觀音瓷像,又搽口紅,又塗脂粉,總覺得不大對勁。當然菩薩是以種種瓔珞珠寶莊嚴其身的,加以口紅脂粉並無不可,然而基本上慈悲喜舍的神聖感,應是不可或缺的。
  由於觀音菩薩是這麼慈悲,這麼不辭辛勞地在我們人間濟物利生,因此清代有位女詩人金雲門女士寫了兩句名詩「神仙墮落為名士,菩薩慈悲念女身。」一方面描寫她自己的丈夫,同時也影射天下文人;一方面感念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特別與所有世間女性有緣的願心。觀世音菩薩非常同情這個世界女性們的苦惱,女人家的問題太多太多了,往往欲訴無處,上不敢對父母親言明,下難以向兒女啟齒,如果再碰上一個不懂體貼,不知憐香惜玉的丈夫,那也只有默默歎息,無語問蒼天了。此時觀世音菩薩正是這些女性們在精神上最後唯一的憑藉與依持。金雲門女士這首切身體驗有感而發的詩句,在我看來是所有讚頌觀音菩薩文詞中最動人細膩的一首。

    蔡襄與洛陽橋的故事

  觀音菩薩在這個世界上常現女身,以慈母的德性與形像,撫慰一切有情種種的苦痛。我們若能深切瞭解世上一般婦女們作為一個女人的甘與苦,那麼也便差不多能體會得這個世界種種不同的生活滋味了。
  在中國觀音菩薩示現化身救世的例子和傳聞,實在太多太多了,幾乎家家戶戶都受到他的感應德澤,不勝枚舉。宋代在福建出了一位有名的狀元叫蔡襄,不但學問好,道德也高,為官清正,連當朝皇帝都敬畏他。一度他被外放,回到故鄉福建做地方官(泉州知府),感到晉江縣東面洛陽江兩岸的民眾渡河不便,經常有人喪身失命,發願修築一條跨海大橋,(橋名萬安,長兩裏,比關渡大橋要長)這就是後來民間習稱的洛陽橋。像這樣的一項钜大工程,在當時做來,確非容易,因為全靠人工來克服大自然的困難。
  並且,光是這項工程的修造費用便極為可觀,在籌措上煞費周章。然而蔡襄的因緣和觀音菩薩很深,他的願心感動了觀音菩薩,化身成為一個手提魚籃、容貌姣好的女孩,別人問她那裏來?她說她很可憐,從小沒爹沒娘,許多男人看她單身無依,又長得那麼漂亮,都想娶她為妻。於是她對那些求婚者說,你們都丟錢來,誰丟得多就嫁給誰。其實這是觀音菩薩的度生方便,同時替蔡狀元化緣修建洛陽橋。
  蔡狀元的故事在福建和臺灣流傳得很普遍,魚籃觀音的典故也因此不脛而走。同時在洛陽橋要下橋樁的時候,據說道家的呂純陽祖師,也化成一個叫夏德海的人,毛遂自薦替蔡狀元送信給海龍王,請海龍王在下樁奠基的關鍵時刻,退潮三尺,方便工程進行。這一類的感應,不管觀音菩薩示現也好,呂純陽祖師幫忙也好,皆因蔡襄「與人造福」的慈善心地而來。我們一般念佛吃齋的修行人,只要你真正心地善良,時常樂於助人,又何愁在遭遇困難危急之時,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不從中化解,助你一臂之力呢?
  以上我們已經約略談了觀音菩薩的來歷和事蹟,接看說說觀音菩薩的修行法門,作為各位修持的參考。首先講一個二十幾年來我經常告訴學佛朋友的真實故事,說明修學一切佛法的基本所在。

    誠心持念的老婆婆

  故事發生于西康到西藏邊境,一個荒蕪偏僻、人跡罕至的地方,那裏住著一個老太太,丈夫兒子都過世了,獨居一間簡陋的小茅蓬,沒得米麵可吃,只以糌粑為食。糌粑是西藏一帶的一種青果植物,形像橄欖,吃不習慣很難下口。這位老太太由於自己一生不幸的際遇,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有人教她時常懺悔,平時多念念觀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結果她將「嗡嘛呢叭咪吽」的咒音,念成「嗡嘛呢叭咪牛」,一字之差,虔誠專一持誦了三十幾年。
  有一天,一位西藏喇嘛經過此地,要往四川去。所謂喇嘛,不一定是活佛,活佛也不一定是喇嘛。喇嘛是西藏話,根據後期梵文翻譯而來,意即法師、大師、和尚之謂。而我們平常所稱之「仁波切」,同樣不一定是活佛,仁波切是通稱之名,意思是「人中之寶」「法中之寶」。那麼如何才是活佛呢?凡是受過歷代皇帝「呼圖克圖」的封號的,稱為活佛,比如巴思發DB法王、貢噶活佛、DL、班禪、章嘉等等皆是。
  這個路過的喇嘛,是個相當有成就的修行人,當他於荒山雪地之中,老遠看到一間其貌不揚的小茅蓬,四周大放光明。不得了,他想此次自己一路行來,經過那麼多地方,沒有看到一個真修行的,看樣子這茅蓬中必定住著得了道的高人。於是便臨時轉向,不辭偏離原來路線,下山去找這個茅蓬,想參訪它的主人。
  等到來到茅蓬,一見這個老太婆,看來不是得道之相,只是平淡無奇的一個普通人而已,心裏非常納悶,便問:「老太太,你在這裏多久了?」老太婆回說:「很久了。請問師父您從那裏來啊?」喇嘛回說西藏,老太婆一聽趕快跪下來拜。康藏一帶人對出家人非常恭敬,尤其婦女們更有將頭發散鋪地上供養高僧踏過,以為尊重讚歎的習慣。
  這個喇嘛又問:「你一個人孤零零在此,很可憐啊!」老太婆說:「不會不會,我自己在此學佛修行,很好。」喇嘛便問:「那你修什麼呢?」老太婆說:「我只是念一句『嗡嘛呢叭咪牛』而已。」
  這個喇嘛一聽,哎呀一聲說:「老太太,你什麼都對,就錯念了一個字。」於是便當場糾正了她的發音,由「牛」改為「吽」。老太婆這一下聽了,心中不免十分懊悔,說:「哎!我三十年的功夫白修了,還好現在遇著您告訴了我,不然豈不一路錯到底嗎?」於是她便如法改念,重新起修。
  喇嘛坐了一下,便告辭上路,繼續未完的行程。又上了山路,走了一段時間,回頭再看茅蓬所在,竟不見先前的赫赫光明,很感驚訝,一想:「是我錯了,我害了她。」趕緊再掉頭回到茅蓬,告訴老太婆說:「我剛才教你念嗡叭呢叭咪『吽』是玩笑話。」老太婆說:「哎,師父為何要騙我呢?」喇嘛說:「我只是試試你誠不誠心而已,而你真的毫不懷疑,照我的話做,非常可貴。其實你原先所念的咒音全對,一點不差,以後就照原先的念好了。」老太婆聽了,心中豁然開朗,十分高興,趕快跪下來拜,說:「還好,謝天謝地,我三十年的功夫不是白做了。」如此便再嗡嘛呢叭咪「牛」,繼續「牛」下去了。
  喇嘛重新回到山上,再一次望向茅蓬來處,先前的赫赫光明,依舊燦然升發,映澈一片晶光閃閃的荒山雪地。這個六字大明咒的故事,意義太深長了,其道理顯而易見,學佛貴在真信與誠敬,一切唯心所造。如果有人修法,一時不察,有所缺失,只要你一心誠懇,專一不疑,決定不會白修的,必有大功德在。反之,平常恍恍惚惚,有一搭沒一搭的,邊念佛,邊求佛,供了三根香蕉,還要帶回去給兒子孫子吃,就想能夠闔家平安,健康長壽;剛燒了十幾塊錢的紙,就想發大財,中愛國獎券。然後還懷疑佛菩薩的法力是否靈光?是否會幫助我?見不著感應時,更又埋怨菩薩偏心;為何別人有,我就沒有!?抱著這樣的方式與心態去學佛,當然很難有所成就的。

    從聞思修來學習佛法

  大家都知道,在佛教中深入民間普遍流傳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摘錄自經中之王的「法華經」;而楞嚴經和華嚴經裏頭,也都載有觀音菩薩修行的方法。其中楞嚴經的觀音修法究竟如何?許多人都馬馬虎虎,隨便翻過,不大留意。現在特地抽印出來給大家參考,一起研讀一下。首先看看經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這一段經文,是觀音菩薩在楞嚴會上、向本師釋迦佛及與大眾報告修行經過。他說他最初學佛的老師叫觀世音佛,他就在觀世音佛那裏,發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觀世音佛教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三個步驟「聞、思、修」來學習佛法。先聽聞佛法,然後研究經典,思維其理,再依法奉行修持,如此才能順利進入觀音法門修持的功夫境界。
  我們究竟依什麼來學佛修道呢?還不是靠眼睛、耳朵、嘴巴以及腦子思想。但是一般人光靠腦子思想,往往摸不著邊際,不太靈光;嘴巴更有缺點,只曉得吃,又愛罵人,挑撥是非;鼻子兩個孔吸氣又出氣,出去又進來,很麻煩;眼睛但看前面,顧不著後邊。只有耳朵功用能聽上下十方一切音聲,左右內外都不阻礙,最為圓滿。譬如現在我講話諸位聽到,同時輕微的冷氣機聲也聽到,有人咳嗽一下也聽到,乃至外頭車來車往的陣陣噪音都會在聽覺範圍之內,耳朵靈光得不得了,是一個非常寶貴的修行工具,因此以耳根來反聞自身的念佛之聲,實是一大奧妙。
  並且,在中醫上講「耳通氣海」,這點老年朋友和女性朋友要注意了。現代一些女孩子,年紀輕輕,什麼毛病都有,頭昏腦脹,肩酸腿軟,往往是「氣虛」之故。女人之患在「血多氣弱」,男人之患在「氣多血弱」,耳朵觀想念佛聲音,由於「耳通氣海」,可使氣機充實,健康長壽,卻病延年。尤其老年人耳朵悶住了,聽不見,正好念「佛」觀「音」而修,慢慢的功夫上路了,必能恢復年青時敏銳的聽覺。

    入法性之流  心念空寂

  以耳根聽自己念佛聲音的觀音法門,不但有益身體健康,而且易於得止得定。當然修觀音法門也可聽外界大自然的各種音聲,但還是以聽自己的念佛聲為最佳。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薩」的聖號,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剛念誦法,一口氣一口氣地念(念咒亦同),氣的長短與音調因個人身心狀況和習慣而異,以輕鬆自然為原則,避免勉強搞得氣急敗壞。
  一般人念佛都是粗淺地在喉嚨間嘶叫,沒有讓氣自然沉至喉嚨以下,同時也將心沉下來。念佛如果心浮氣躁,那就不對。那樣念法,聲在喉間,越念氣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為念觀世音,其實有如在罵觀世音。真正念佛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內斂含蓄,有如投靠在諸佛菩薩的懷抱裏,或者將諸佛菩薩捧在心坎裏。念時嘴門微張,嘴唇不動,只舌頭動,牙齒輕動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氣別竄出來,沉至丹田,一口氣「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苦薩、南無……」地接下去,等到要轉氣時,嘴巴閉著,不要呼吸,讓氣自然充滿胸肺,順心沉澱下來。嘴裏微聲,心裏在念,不管開口念閉口念,大聲小聲,躺著坐著,皆將注意力輕輕放在心窩子胸口處,不宜在腦子裏念,否則容易睡不著。
  如此,你邊念,心中寧靜安詳,同時耳朵用心回轉來聽自己的念佛聲「南
菩薩」,一個字一個字聽得清清楚楚。此時,如果中間有其他雜念妄想來,你不要管,不要擔心。妄想再多都無所謂,它並未阻礙你念佛的正念。這有如蠟燭的光明和黑煙一樣,佛號等於光明,妄想則是周遭的黑煙。黑煙儘管冒,只要佛號不停,即是光明不滅,二者彼此無礙。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來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難免有些碎泥剝落是妄想,碎泥剝落,沒有關係,主要在於不斷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以上所談的修持方式,便是觀音法門的「初于聞中」,然後「入流亡所」,這樣念久了,也許一日、或一月,乃至一年,也許兩年三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那一天,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總開關,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淨之流。你們有人做氣功學長生不老,練到百脈順暢,氣機歸元,也是一種「入流」。但佛經之「入流」為入法性之流,初步回歸到法界本體。心念空靈,雜想沒有了,佛號也沒有了,什麼念頭皆不起,清清淨淨,有如楞住了一樣,但非昏沉冥頑,而是清明通達,無客觀之境,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其實,我們修觀音法門,鬧市中的咖啡館、音樂廳,是一種極佳的場所。到那裏去,不要聽音樂,只聽聲音,身心放下,聽聽聽,無所謂曲調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聲之斷斷續續,不要多久,人就「咚」地寧靜下來。像我們年輕時,一些學佛朋友在一起用功,有時興來說,嘿!大家修觀音法門去。幹什麼呢?
──看戲。戲園子裏,臺上「咚咚咚」鑼鼓敲得緊,人影幢幢;台下黑壓壓的一片,人聲嘈雜,四面八方空氣鼓蕩。你一邊自淨其意。一邊眼晴望著臺上,以看非看,只是傾聽,沒一會兒,整個人頓時靜謐下來,外界再怎麼熱鬧吵雜,毫不妨礙,不覺周遭有任何人存在,舒服極了。

    一真法界  寂然現前

  此是觀音法門之第一步,還得再進一步修去,更上層樓。既然能夠修到「入流亡所」,心念清淨,別無雜染。那麼此時冷氣機聲還聽得到嗎?有人叫你吃飯還知道嗎?──當然聽見也知道,但不為所動。外界來來去去的聲響,了然於心,但都與己毫無關係,絕不干擾,「所入既寂」,所聽進來的音聲皆是寂滅相,明明白白,清清淨淨。然後便到了第三階段「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何謂動靜二相?我們現在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這句聖號念出聲音,或者光是心中起念,皆是動心,是名動相,爾後嘴不念,心也不念,沒有聲,沒有觀音之名,聽到一個什麼佛號都沒有的境界,這是靜相。你們有些人老想入山修行,真把你送到大霸尖山、太武山的深山裏,一到夜晚你非嚇死不可。一般人習慣塵世中各式各類的混雜聲,一旦什麼聲音都聽不到,天地一片沉寂時,難免驚怕惶恐,但是對於真正的修行人,這倒成了人生難得的一大享受。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念頭動沒有關係,不動也沒有關係;外面打雷地震不算一回事,宇宙毀滅萬籟死寂也不算一回事。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一切明明了了,覺察無失,但心不動,不起念頭,功夫至此,在修行道上已是相當可觀,但仍須再接再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如此再慢慢修持下去,清淨到極點,寂靜到極點,「聞所聞盡」,能夠聽動相、能夠聽靜相的清清淨淨那個,也切斷了空掉了。于此,常人無法想像,並非什麼都聽不見,而是什麼都聽見,但當下什麼都空掉,即有即空。然而如此到家了沒有?沒有。還要「盡聞不住」,連這個空的境界,也不停留執著。如果留滯於此,耽溺空境,使成小乘羅漢,只想偷懶,不肯度生,不是大心菩薩。
  再來,「覺所覺空,空覺極圓」,到此便算開悟了。空的極致,能覺悟的和所覺悟的都空了,空也沒有,有空便差。悟是悟了,但並非悟空執空,有相和空相都了不可得,沒有什麼有不有、空不空的問題。有也不有,空也不空,覺也不覺;也可說已經空了,已經覺了,悟見本來,極為圓滿。
  像這樣可以說是「空所空滅」,空沒有了,不空也沒有了,泯絕一切相對的萬法名相,統統歸於清淨,到達「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境地。所有我們一般凡夫,日常分分秒秒來來去去的妄想煩惱,宇宙萬法生生滅滅的遷流現象,到此一概了結,真正「一真法界」寂滅的本來現前,一切法性清淨,自性清淨,不假功勳,自然如此。每一個眾生都是佛,都是觀世音,圓滿自在,了無掛礙。「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於是便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學佛修道的法執,證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圓成,天地森羅萬象,法法無礙。「獲二殊勝」,得到兩種不可思議的特殊能力與功德。我們學佛修道,一至於此,那就不須再論什麼大澈大悟,功德圓滿等等疑問了!

    獲兩種殊勝與十四無畏

  那麼,所謂「獲二殊勝」,究竟是那兩種呢?「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此時真正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完全升起,同三世無量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相互吻合,並且澈澈底底體會到一切眾生輪轉六道,曆種種遭遇,受無量諸苦,亟待救度解厄的需要。慈心以世諦來說,即是父母愛兒女,需要什麼就給什麼那種無微不至的關心,悲心則是孩子遇難,哭得很傷心,想媽媽、要媽媽給予母愛的撫慰與疼惜。
  觀音菩薩由於修耳根圓通法門,證到最極致的成就,得到此二種殊勝的慈心與悲心,因此他能如「法華經」上所言「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三十二應化身,乃至無量千百億化身,遊行無量世界國土,救物利眾,普濟群生。而楞嚴經本處,在談完耳根圓通的修法後,也說「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並且得到「十四種無畏功德」,能予一切眾生無畏之施。所以每一個存在的生命,不管你學佛也好,未學佛也好,菩薩永遠站在你的身邊,永遠活在你心裏,解你的難,救你的苦,不必害怕。
  至於這十四種無畏功德,經中原文頗長,暫不一一細舉。現在直接來談談下一段觀音菩薩修獲耳根圓通,得證無上菩提道果,所成就的「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經文如下: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志公禪師與十二面觀音

  首先我們說明這第一種「不思議無作妙德」,「無作妙德」是不假造作而本具的功能與德性,神通智慧一切現成無需他求。「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貝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這一段請大家特別注意。我們修持觀音法門,開始就靠自己耳根反聽自己念佛之聲,獲得極微妙的心法,明心見性,達到「心精遺聞」的境界,心的功用精煉到極致,根本不胡思亂想,不需靠耳朵聽聲音,只有一個能聽的本性,無依無著,清清淨淨,安然在此。因此「見聞覺知不能分隔」,你要看那裏,便看到那裏,無關眼睛開閉與否,山河牆壁不能阻礙,也不必借助什麼望遠鏡、顯微鏡、衛星電視等等科學工具;你要聽那裏的聲音,都聽得到;要感覺什麼事物,都感覺得到,身心全體融成一個。它的功能至眼能視,至耳能聞,至身能覺,至腦能思。見聞覺知四樣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圓滿無礙、無所不能、純然自在的清淨之心,「成一圓融清淨寶覺」。一切都是這個具足一切可能性、無限寶貴的本然覺性在作用,「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能示現千百億不同形貌的化身,隨緣宣說各式各樣應機的秘密神咒,大悲咒、大明咒、准提咒、白衣神咒,乃至外道有些咒子,也是觀音菩薩方便所傳,靈驗異常。
  大家都知道,我們歷史上南北朝梁武帝信佛非常虔誠,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寶志和尚,亦稱志公禪師,我們讀濟公傳這部傳奇小說,裏面有些故事並不是濟公本人的,而是套用志公禪師的故事。
  志公禪師出身如何?史無明載,只「五燈會元」提到有位東陽的民婦,聽到樹上一個鳥窩裏有嬰兒的啼哭聲,便將他抱回扶養,七歲就依鐘山沙門僧儉出家,究竟是誰家的孤兒?還是個問題。志公禪師的神通廣大,梁武帝十分恭敬他,怕他年紀大了,將來一涅槃,再也無法朝夕相見,便詔畫工為他畫像,以為日後留念。畫像很苦,你們大都沒經歷過。以前我們看祖父母這一輩請人畫像,要四、五天坐在那裏不動,隨畫師擺佈,好苦。
  那個大畫師畫志公禪師,怎麼畫都畫不起來。原先鼻子這樣,畫到一半,又不一樣了,改過來後再看,竟又變成另一副模樣,其他部位亦是如此。這下把這個「畫龍點睛」聲譽崇隆的大畫師搞得焦頭爛額,汗流浹背,不得已將筆一摔說:「師父啊!你老人家慈悲慈悲好不好,不要這樣,不然我畫不成的。」志公禪師說:「我沒有逗你玩啊!是你自己畫不來。」畫師說:「請你老人家的德相暫時穩定下來好嗎?」志公禪師說:「你真要畫我嗎?好,就畫吧!」畫師拿起畫筆,重新要畫,仔細一看志公禪師,不得了,竟是十二面觀音的莊嚴寶相。所以日後我們看到的十二面觀音像,也可以說就是志公禪師的莊嚴寶相。
  這個故事就是觀音菩薩能現「眾多妙容」的實例,而所現不僅限於十二面,「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爍迦羅首」,任何數目的頭面都能顯現,都是「爍迦羅」首,功德具足,金剛不壞。並且,既然能現無量之首,當然亦能現無量手臂,「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母陀羅臂即兜羅棉手,十指尖細,優美柔軟,安結法印,妙不可言。現在臺灣有些廟子的千手千眼觀音,全部的手臂整體看起來好像一隻大蜘蛛一樣,不合經文描寫,未免美中不足。

    人人都可能是觀音菩薩

  再者,能現無量手臂,百千萬億眼目自然不在話下。「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能觀十方法界六道輪回一切眾生的種種際遇,隨緣給予救助。而救助的方便當然不拘形式,「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有時現慈悲相,如慈母一樣慰撫愛子;有時現忿怒相,嚴厲教導冥頑不靈者改過遷善;有時打坐入定,有時講經說法,形形色色,說難盡舉,以此不可思議的大自在神通智慧,現百千萬億不同諸相,救護眾生。所以我們如果將觀音菩薩,認成一種固定的形象,那便大錯特錯。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學佛者也都應把任何人都當成觀音菩薩。如此修持佛法,容易得益。
  經載文殊菩薩言:「我為法王,于法自在。」成了佛,成了菩薩摩訶薩,便能如此。身為法中之王、空王,要如何變化,便如何變化,自由自在,一切無礙。其實觀音菩薩無窮盡的變化身中,也有示現在魔道裏的,因為菩薩大慈大悲,不舍任何一個眾生。同時度了一個大魔王,等於救護了許多眾生免於魔難,也是行菩薩道非常重要的一環。
  比如修密的,有學嘛哈嘎拉者。嘛哈嘎拉是大黑天、大財神,本是天上一個無惡不作的大魔王,不得了,現已成佛。誰度了他?
──觀世音菩薩。這個天上魔王,厲害得緊,你來一千一萬個孫悟空都拿他沒辦法。他又黑又醜,又壞又凶,神通大,福報也大,什麼都有,只缺一個好太太,卻又非常喜歡異性,但沒有任何女子喜歡他。後來他發願要得到一個超越天上人間第一漂亮的女人為妻,結果有人來告訴觀音菩薩,菩薩一看,這個魔頭非度化不可,便化身成他理想中的美女,嫁給了他,無形中將他感化了,成了佛。
  由此可知菩薩度生,不分怨親正邪,我們這個世界上許多外道宗教,其中也都有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其權宜示現的方便是不可思議的。講完了觀音菩薩第一種不思議無作妙德,接著來談第二種: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
  觀音菩薩說,因為我從耳根圓通修法入道,首先聽聞佛法,再以腦子思維,最後從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的六根六塵中解脫出來,不受任何物質界與精神界的障礙,來去自如,自由自在,得證無上菩提道果,就如聲音能夠穿牆越壁一樣,在宇宙間任何次元的世界中,隨緣示現,教化有情。所以說你關起門,阻擋觀音菩薩不要來,他還可以化身為土地公、城隍爺、媽祖娘娘,乃至老鼠、惡鬼等等,來和你見面。

    不思議妙德  作眾生依怙

  比如我有位老同學朱鏡宙先生,是章太炎的女婿,現年九十多歲,原本是個基督徒,起先很看下起信佛的人,認為佛菩薩是無稽之談。後來不如怎麼地突然信起佛來,信得比誰都虔誠。有一回我問他「你怎麼信佛的?」他說:「觀音菩薩度我的啊!」我跟他開玩笑說:「觀音菩薩怎麼也度你這個人?」他說:「哎呀!別挖苦我嘛,事情是這樣的……。」原來八年抗戰時他在重慶,有一天夜晚從羅家灣出來,街上的路燈昏昏暗暗的,突然看到燈柱下一個穿白衣的女人背影,他老遠走過來,叫道:「哎,是什麼人?」問了幾聲都不回話。只見那個身影慢慢轉過來給他看,這一看,可不得了,竟是個女鬼,並且一幌眼便不見了。他嚇得拔腿拼命跑,也不管什麼禱告耶穌基督上帝的,只聽得自己口中直念以前在家中老一輩常講的觀音菩薩聖號。就這樣經歷這次事件,他整個人便從此皈依佛,相信有鬼神,更相信有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他認為那次所碰上的,其實並不是鬼,而是觀音菩薩看他學佛的機緣成熟了,特地示現鬼身來度他的。
  觀音菩薩的神通智慧,「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他的形象不定,咒語不定,「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觀音菩薩不管其現任何形,誦任何咒,其目的無非為了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眾生,離苦得樂,免於恐懼憂慮,因此十方無量世界的有情眾生都感念他是「施無畏者」。提到咒語,這是宇宙音聲的一大秘密,鬼神不知,凡夫難測。觀音菩薩為了度生而宣說的咒語,無量無邊。因為他證得的,正如密宗「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解中所說「一切音聲皆是陀羅尼」的境界。世間任何音聲,本身都是咒語,都是總持陀羅尼,這一點唯有如實證悟的修行人方能知其一二。
  另外觀音菩薩的第三第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是什麼呢?
  「三者,由我修習本妙圓通清淨本根。所游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湣。四者,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這段文字相當淺顯,大家應可讀懂。觀音菩薩由於修持耳根圓通法門,證得宇宙萬法清淨的根本,福德智慧究竟圓滿,為一切眾生之嚴父慈母,皈命所在。因此他到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眾生便肯佈施種種珍寶,乃至捨棄身命救助他人以為供養,求懺增福。
  並且,觀音菩薩也已經得到最無上的佛心。什麼是佛的真心?觀音菩薩最能體會個中三昧。佛的真心是慈悲,因為真慈真悲,所以不但以各式各樣的珍珠寶貝稀有之物,供養十方如來,同時也以平等心來供養法界六道的輪回眾生,令他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定得定,求健康長壽得健康長壽,甚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只要你誠誠懇懇,毫不懷疑,依觀音菩薩的教法而修,世上沒有任何事情不會成就的。
  諸位聽到這裏,應該慶倖自己的因緣福報實在太好了,今生今世能聽到觀音菩薩的聖號,修習觀音菩薩的法門,供養他,禮拜他。雖然世間的煩惱痛苦很多,因此堅定不移的信仰,必能皆化為夢幻泡影,海闊天空,了無掛礙。
  觀音菩薩在楞嚴經的修習報告,最後下結論說:「佛問圓通,我從耳門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說明耳根圓通的觀音法門,是修學佛法證入三昧的一個最佳途徑。朝也觀世音,晚也觀世音,天天都念觀世音,時時都念觀世音,耳根反聞,內心傾聽,一定成就。這段的大意如此,因時間的關係,不再細表。留待各位回家慢慢參詳,慢慢體會,將整個觀音菩薩各層次的修法融會貫通。

    觀音法門(略講)

     南懷瑾先生 講述
     釋 寶生 記錄

  這一次禪修,本來是十方叢林書院同學們自動發心的寒假靜修,社會一般人士要求參加,也不准隨便進出,一切應遵守禪堂規定。「大磬」打三聲,集體進入禪堂,在自己的位置坐好;再敲「木魚」三下以後止靜。「引磬」ㄉㄧㄥ!ㄉㄧㄥ!ㄉㄧㄥ!三聲下坐。真正打坐入定的人,叫不醒他,身體柔軟得像棉花一樣,動搖他身體會受傷害,所以打坐出定要用引磬。
  你們到此地來,身心放下,初步練習「靜坐」,不可說是來學「禪宗」。現在時代變化太大,禪宗幾已不絕如縷,所以這個觀念千萬不可混淆。至於如何是靜坐的姿勢?我先請明光法師向諸位報告七支坐法後,再來補充說明。必需先把姿勢坐準確了,兩足的氣脈就容易打通。
  佛門「三皈依」,念「皈依佛,兩足尊」。在教理上說,佛智慧具足,福德具足,故稱兩足尊,看來只是理念上的事。其實,這雙足氣機的流暢,和得身通確實有極大的關係。一般靜坐的人,兩腿一盤就發生酸、麻、癢、脹、痛、冷、熱等等身體內在的感受,都是毛病。金剛經上說:「降服其心」。其實「降服其腿」也不易。假使有人雙跏趺坐能夠坐上六小時不動,能不能算是腿氣脈打通?不能。為什麼原因?慢慢再與諸位講解。
  其次諸如生理上的種種病苦障礙,如何過關?與心理上第六意識如何起修?而得證戒定慧的道果,這是我這一次寒假靜修要求同學用功的方向。
  初學靜坐,如何達到靜?大家不要特別求一個靜,姿勢坐好,六根不用,眼睛不外視,耳朵聽到外界種種音聲,雖然非常吵鬧,但六根意識不動,與你如同兩個世界,毫不相干,鬧市就同山林一樣,內心自然就靜了,何必再去求一個靜的境界?當然,自己覺得心理的思想妄念來去不停,這是個問題。大家不要忘記了一切學問修持都從靜中來,人性本來是靜,動是後天的染汙,從古至今,從生至死,始終是靜,思想來去你不要理它,也不要歡迎它,不迎不拒,自然「任它著地自成灰。」你越想去注意思想,反而激蕩內心的思想,發而成為外在的語言聲音,從身心深入體會參透這些道理,慢慢就會進入觀世音入道之門。
  一上座你不要管自己的妄想,比如街上的車水馬龍,我晝夜在此境界中,我把它當成什麼聲音呢?當成海潮音。普門品上說:「梵音海潮音」。觀世音菩薩道場,在浙江普陀山。那海水的浪潮,比現在還要吵;風濤浪起,如同風吹高樓呼呼作響,各種聲音都有。但是,你只是聽到而不干擾,不是聽不見聲音。聽不見不就如同死人一樣?也不是用意去聽它,本來現成,不要另外去聽。聲音來了是動相,聲音去了是靜相,動靜二相只是相對的現象。能聽的功能,它不在動相與靜相之間,動來也留不住,靜來也無所住,能知道動,能知道靜,當體即空,一念不生,自然就對了,非常簡單。
  所以,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報告自己修持的心得,觀音菩薩作總結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認為娑婆世界眾生修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最好。所謂「圓通」,就是利用耳根聽聲音來修證。因聲音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十方無障礙,能夠清淨圓滿通達進入道的境界。希望在座男女老幼共同走觀音念佛的法門,不管行住坐臥之間,一心不亂的念去。念念之間與觀世音菩薩根根相連,自然親證觀音菩薩「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到達入流亡所的境界。
  說到觀音法門,插進一段有趣的事。一般說來,每個宗教,從古至今多半重男輕女,釋迦牟尼也不例外。儘管提倡人性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還是重男輕女。何以重男輕女?可從生理上心理上行為上找出原因來,暫時不去討論它。我常說一件有趣的事,中國道家推崇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最後還是崇拜他的母親瑤池聖母;天主教供奉聖母瑪莉亞,而佛教中觀世音菩薩普遍被崇信。幾乎所有宗教最後還是以母教為依歸,其理由安在?可以說,每一個宗教都是以「母愛」為人類仁慈博愛的具體表現,非常尊重女性道德典型。
  從人類文化思想上看,觀音菩薩,在釋迦牟尼佛之前早就存在,尤其在東方普遍的被流傳崇拜。他比釋迦牟尼佛早先成佛,叫正法明如來,本身也是男性。因為同情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所以在東方經常以女性來示現,輔助釋迦牟尼的教化。尤其在中國,白衣觀音非常流行,與天主教聖母瑪莉亞有時幾乎不可分,像佛教中咒語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音ㄨㄥㄇㄚㄋㄧㄅㄞㄇㄧㄏㄨㄙ)早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已有流傳,而且佛教密宗的修法,在修法時多半是畫十字的,如護身手印,先印額,再印左肩,印右肩,印胸,印喉,如同畫十字一樣,且學密宗的人,必須先經過灌頂,就大似西方所講的洗禮。現在更可以證明,在南非共和國,以及印地安人,早就發現流傳著六字大明咒,可是很難考證到究竟起於何時。
  因此我們可以得一結論:不問形而上道,就形而下講,上一個冰河時期,人類文化已經統一,可是當精神文明達到最高處時,這個世界就毀滅了,又形成下一個世界,與我們人生一樣的悲哀。我們生命的最高成就,多半中年就完成了,老年不過是停滯在中少年的理想,使之變成事實。世間出世間的事業都是如此,每一代每一代累積的經驗加上去,始終停止在中少年階段。人智慧最成熟的時候,是五六十歲到七十歲之間,可是智慧成熟了,就像蘋果掉下地來一樣,一代一代永遠掉下去。所以,我說人類的歷史文化,永遠只有二、三十歲。我們認為東西方文化長達幾千年,頗有自抬身價之嫌,這是人類文化一大諷刺,非常可悲。
  在佛教地區中,西藏號稱佛國。當年在西藏,有的區域,到了晚上只聽到金剛念誦的聲音,夜闌人靜,家家烤著火,都在念誦此咒。念誦的方法,唇齒不動,舌頭微彈,念:喃(ㄨㄥ)是頭部音,阿(ㄚ)是胸部音,吽(ㄏㄨㄙ)是丹田音,音聲拉長,一口氣一口氣稱念。假使我們頭痛感冒只念唵音,可以出汗治頭痛;念阿音治胸腔病,念吽音治腸胃病。我現在告訴大家這個咒語流行全世界。但中國還流行大悲咒。很多人持大悲咒,與人治病,非常靈效。有人問起大悲咒原來的梵音,如果真正研究梵文,今天全世界所誦的梵音恐怕沒有一個人絕對準確,都是根據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因此我們暫且不要管發音如何,只要真誠念下去就對了!
  再說觀世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這二個名號,它所代表的意義是一還是二?可以說是一,也可以說是二。觀自在菩薩有時又化身為大梵天的天主,也穿白衣,他庇蔭一大千世界。佛教講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問題研究起來很深、也很多。先簡單講這二尊佛號所代表的修法。觀世音菩薩是用耳根圓通修法,而觀自在菩薩是用眼睛修色界大光明定。人體內部本來有光,宇宙本來是光,光與音聲充滿這個宇宙,甚至於到太空。太空裏有黑洞,黑也是光啊!不過波長不在可見光範圍,常人誤認為黑是一切都沒有。黑色黑光,白色白光,學過科學都應知道。黑光、白光、紅色等等,都是光,光速一樣,只是波長長短不同而已。好比金剛鑽與煤炭成分都是碳,只是原子排列構造不同,普通碳原子排列是不定形,而金剛鑽之碳原子排列成結晶形的八面體構造在高壓下方能形成金剛鑽。如果把金剛鑽融化了,其實與煤炭成分一樣。同理瞭解暗光與亮光,只是光度不同而已。
  觀自在菩薩是修光,用眼睛起修配合意識;觀世音菩薩是用耳朵起修配合音聲。這兩個法門,我想你們修半天就可以見大效,自然心領神會,身體也得袪病延年,受用不盡。但是,有一點必需先吩咐大家,修這兩種法門,可以發起相似的神通,很快可以聽到世間以外的音聲,甚至可以預先知道要發生的事,你自然會有前知。但如果執著向這一面走,也很可能會走入魔道了。因你福德善行,功德智慧不夠,走向神通的路線,道業容易耽誤。其實既沒有佛亦沒有魔,只是怕自己玩弄神通,誘惑眾生,怪力亂神,以神通自滿而妨礙菩提大道。
  如果把菩提大道比喻作一百層樓,玩弄神通可說只到第二層樓,再也上不去。這句話我聲明在先,希望男女老幼,尤其是老一輩的道友們都要注意,必須走漸修的路線才有成就。老一輩的朋友們,又有道德,又有學問,那麼多年來,我只看到你們垂垂老矣!衰病不堪,大概是修烏漆菩薩法門,一臉烏相。先不講有道無道,對生理效果應先見效。
  佛法是非常科學的實證,因此,大家應各走各的路,個人選定一門深入,至死不變。有人修念佛三昧,那還是依此修,有人持大悲咒習慣還是持大悲咒,有人念六字大明咒達到一心不亂,則還是念六字大明咒;或修六妙門、白骨觀,種種法門都可以,但是,不要變來變去。有人如果有其他信仰禱告,一樣可以各走各的路線,選定一門。或者有人說:「我什麼法門都用不上路」,那你就用觀世音法門。
  我現在講話的聲音與外面車水馬龍的聲音,大家都聽到了,但不要注意聽它;現在鞭炮聲也聽到了。鞭炮放過就清淨了,本來清淨的。這是最粗淺的觀音法門,馬上可以體會。不管是念佛也好,走任何修行法門,慢慢寧靜回轉來可以聽到自己身體內部的聲音,不需做任何功夫。身體內部本來是有聲音的,為什麼大家聽不見?如果從事科學研究,人體血液的流動,心臟的跳動,身體內部音聲的震動,卻比一顆原子彈爆炸的聲音還大。老子說:「大音希聲」。宇宙運行的聲音很大,可是人們自己習慣了,反而聽不見。銀河系統聲音最大,我們人類也聽不見。連我們身體內部的音聲也是一樣聽不見。
  什麼時候你才聽見呢?當你睡下去頭靠在枕頭上,還沒有睡著以前,你用手把兩耳蒙起來,像包餃子把耳朵合攏起來,此時就聽到心臟血液流動聲音很大。搭乘飛機時的嘈音或在戰場上炮彈爆炸的巨聲,拿手蒙起耳朵,同樣比較容易與外界音聲隔離;那時,內在音聲就很大。但是,修持觀音法門的人,在靜態之時,可以聽到自己內在的音聲;即使在最熱鬧的地方,還是可以聽到自己內在的音聲。修持到此地步,身體上的轉化,可以到達相當的情況。慢慢聽自己內部的音聲靜下去,血液流動、心臟跳動的音聲都靜下去,靜到什麼程度呢?連身體內部的音聲都清淨了,那時會出現一種非常奇妙的音聲。順便告訴你們,當年我在四川峨嵋山頂上閉關時候的經驗。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峨嵋山頂上,冰天雪地中,夜裏起來靜坐,萬籟俱寂,飛鳥亦無,清淨境界,如身遊太虛中,安心自在,就像神仙境界一般非常舒適。而且常聽到虛空中天樂之音,非常美妙。因而想到莊子所謂「天籟之音」。莊子形容冷冷然(音ㄌㄧㄣ)、清雅悠美渾厚的音聲,那真是聞所未聞的天音。依我的經驗,現在雖在吵鬧的都市中,心靈一靜,天籟的梵音仍然可以聽到,與嘈雜的音聲毫不相礙。所以懇切希望諸位依此修觀世音法門,一定會有所成就。
  現在引用楞嚴經觀音圓通法門這一段經文,再加以說明。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二十五位菩薩,一一起來報告心得,現在輪到觀世音菩薩起立自述。先向佛頂禮,然後向佛報告說:「我現在回想過去無量數劫以前,那時有一位觀世音佛出現世間,我就在佛前發起求證自性正覺的菩提心。觀世音佛就教我:從聞、思、修(聞聲、思惟、修證)三個階段去修持,證入如來的正定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音聲縮短的翻譯)。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他說我一上坐,耳根清淨自然聽到外界一切音聲,乃至呼吸的聲音。對於這些音聲不討厭它,也不用心去聽它,第六意識不起分別,慢慢靜下來,自然聽到自己內在生理血液迴圈流動的音聲,再靜下來,忘記了所聽的聲音,就入于能聞的自性之流,忘去所聞的聲音之相。「入流亡所」,忘掉所聽的音聲,乃至於念佛的音聲都沒有了,內在的聲音也沒有了,外面的音聲也沒有,完全清淨到極點,再由這了無所聞的寂滅中進修,有聲與無聲動靜兩種境象,都了然無礙,卻一念不生。我們耳朵聽到有聲音是動相;注意!聽到「沒有聽到的」,叫做靜相,動相與靜相都是生滅相對法,道不在動相與靜相上。所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聲音來聽見動相,聲音沒有了聽到靜相,有時當我們很靜的時候,忽然又來聲音,馬上又聽到動相,動靜只是現象的不同。我們能聽動相與能聽靜相的,不在聲音本身,更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無所不在,而心理卻明明白白,沒有動過。動來知道動,靜來知道靜,能知道動與靜的這個沒有動過,生而不生,用而不用。如此再加以精進,能聞與所聞的作用功能,都渙然冰釋淨盡!能聽聲音的本體功能,以及所聞聲音的作用,不管動與靜,都渙然釋然,「盡聞不住」,你甚至於覺得超越跳出宇宙觀念的範圍,如此,再進一步就可以澈底明心見性,與形而上的道體渾合為一。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我們聽聲音後面還有能感覺到自己在聽的,那個覺性與所覺的聲音,能覺與所覺都空掉了,空的境界與自己大澈大悟覺的境界都沒有了,能所雙亡,盡聞無相的境界也無所住,空與覺性就渾然一體,至極於圓明之境。「空所空滅」,能空與所空的現象也沒有;「生滅既滅」,自然就滅盡生滅的作用,於是絕對真空的寂滅自性就當下現前。空去能生能滅的,達到渾然一體圓明道體,所以到此時,呼吸也停了。(呼吸法是練氣修脈的方法,它本身是生滅法。凡是生滅法都是現象,不是道體。在此告訴你們一個重要道理,我們念頭思想先動,還是呼吸氣先動?念頭動了氣就動了。一個人如果念頭完全不動,呼吸自然停止;呼吸停止的時候,身體本能也就完全充電貫滿。所以練氣功修九節佛風種種呼吸往來的修法是很笨的事,不能完全充電;真正充電的時候,念頭完全不動,不呼也不吸,就充電了。)
  那麼,你把握觀音法門,慢慢向內聽聲音,達到一念不生,身體氣脈自然起變化,定力也增加了。因念頭完全靜止,呼吸不往不來,自然腿就容易打通。坐著舒服極了,不想下座,動也不想動了,坐上七天七夜又有何困難?到此時,形而上的道體自然完全呈現了,突然超越世間出世間所有的境界。十方世界立即洞澈圓明,(十方代表整個虛空宇宙)豈止是天人合一,完全圓滿清淨一體了。這時,獲得兩種特殊勝妙的功能:上合十方一切諸佛,本元自性的妙覺真心,與過去一切所有成就的聖賢諸佛,心心相印,同具有大慈大悲的願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天、魔、人、畜生、餓鬼、地獄),與眾生的心慮同體。故與一切眾生同樣具有悲天憫人的行止,不分上下。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我常希望女性的道友們,尤其用功不上路,智慧不開、福報不具足,求求最同情女性的觀世音菩薩。男性也一樣。古代禪宗很多位祖師,就以專心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而大澈大悟。有這些先輩作榜樣,我們更應效法學習觀世音耳根圓通的修法。佛當時教導弟子,一般聲聞眾也都是聽佛的聲音而入道、證果。因為東方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為靈利,一切修法皆靠耳根而傳導,不管禪宗,淨土,密宗任何法門,都離不開觀音法門。尤其初學靜坐,必需由此入手。佛經叫「預流向」,準備證果向此方修;修成功了就叫「預流果」。不由此修想成就道果,無有是處。
  尤其高研班的同學們,把碩士、博土學位看得牢牢的,這叫死人守棺材。所有的學問,都是死人的古董,抵不住生死。如果真正放下向此修去,悟道成就很快,那時,世間上的學問自然通澈,甚至於不需博聞強記,念頭一提就懂了。當然,見地、修證、行願王位一體,沒有受過好的教育,不要撿這個便宜。各人的根器不同,所以,禪師的教育沒有一定。自負高慢者抑之,自卑賤下者扶之;過與不及扶抑之間,應機而施教。有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不可一概而論。
  此次寒假靜修,希望你們自動自發的,平常行住坐臥間,多向此中體會。如何打斷妄念,啟發智慧,修證自己心理行為,不起心動念,真正向此用心,我自然會來指導。平常少閒聊交談,珍惜自己生命短暫光陰,不要管自己身體上的變化。色身的感覺,也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師說法至此時,明光法師突然身體震動,離座連續跳躍,聲動座椅。師即以香板擊案,赫然一拍雲:「明光!不要隨身動!」當即寂然。)
  師示雲:明光,不要被感覺受陰所使!這個就是受陰境界。色身的生死,由意識現行習氣。追逐色陰而生覺受,到了此時,意識不隨它轉,受陰也空,就轉不動了。色身覺受,沒有加上意識去助伴,它如何能轉動呢?應自了知此心量同太虛,勿住色身內外而行就受陰,包括身體的憂、悲、喜、苦種種感受,苦痛快感都在其內。懂了此理,此時應即參透。楞嚴經雲:「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裏。」何況十方世界依空而生。有大智慧的人,抓住這兩句話修去,何必七天?當下就可成功。
  西方極樂世界二大菩薩,一位觀世音菩薩,一位大勢至菩薩,都是輔助阿彌陀佛用耳根念佛圓通的法門。觀世音梵雲:阿那婆婁吉低輸,從能所境智以立名;萬象流動,個別不同;異言殊唱,俱蒙離苦。其宏慈威神,不可思議。於過去無量劫中,已成佛竟,因大悲願力,為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大勢至」菩薩中譯的意義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號名大勢至。
  大勢至念佛圓通法門與觀音法門相像,有一個重點;必需注意「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回轉聽自己內心所發出念佛的聲音,反觀內聽念佛的聲音,一字一念南無大勢至菩薩,或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念相繼,眼睛不外視,耳聽念佛的聲音,如此一心不亂的念去,也許有人念幾十年,念幾輩子,都不能得到淨念;也許有人很短的時間念到淨念相繼,馬上三際托空,前念已過,後念不來,當體一念,如如不動。不思善不思惡,不思亦不思,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如此定下去這就是淨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才是真正的唯心佛土。假定中間偶然還有妄念起來,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念到沒有雜念妄想,截斷眾流,三際托空,正念現前。如此定下去,慢慢轉化自己的身心氣質,每一根神經細胞都轉細潤了,修持到受報圓淨,自然無煩無惱,坦然解脫,達到四禪八定定境。一道聖光要往生而去,極樂世界就到了;甚至念頭轉了,十方世界,任意可以居留。
  如此淨修,那是禪淨雙修非常穩當的法門。永明壽禪師四料簡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此所謂禪淨雙修的道理,就是要系心一緣,盡在一句佛號上,晝夜驀直修去,就到達自心淨土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淨土。不要動一個妄念去求,光光相接自然而來;假定不能,在自己內心或出聲念,一口氣一口氣念,念佛時不用嘴吸氣,而吸氣時用鼻子吸入丹田而到全身毛孔,內心持續淨念下去,念念清淨,自然會有消息。
  假定大家正在妄念紛飛的時候,聽到我香板突然「啪」的一聲,這一「啪」的時候,自然有一種萬緣切斷的感受,好像一下楞住了,與平常知覺感受二樣,有無比肅靜的感覺,這就是逐漸進入系心一緣的道理。這個境界其實每一個人本來都有,因為自己慧力不夠,認識不到,現在幫助大家體會認識這一點,如靈貓捕鼠、目睛不瞬,靜靜看住,不可放開,一直靜下去,應該都可以做到淨念相繼。
  從古以來,念佛法門號稱三根普被。上根利智大乘菩薩,以及中根聲聞緣覺,和下根一般凡夫俗子等,統統接引。佛經八十華嚴為一切大乘菩薩必修之路,而最後一卷記載釋迦牟尼帶領諸大菩薩,十方諸佛歸向淨土,亦叫毗盧性海,華嚴淨海。此所謂「淨」,是不垢不淨之淨。不是世俗所講淨垢之淨,也就是一切佛成就的淨土。我們瞭解禪淨雙修的重要,現在再告訴大家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報告他自己修持用功的方法,摘錄楞嚴經此段經文,大家要特別注意研究。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人則)專憶(想),一人(則)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如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曆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勢至法王子」,大勢至為菩薩的法號,他包含的意義非常大。我們知道宇宙萬事萬物有一股力量,來的時候誰都無法抗拒。例如我們業報盡了,生死來臨的時候,誰也無法抗拒。無法轉變諸法無常,此所謂大勢所趨。在消極方面說,乃至於一個國家民族世界劫運要來的時候,有時大勢至也無法抗拒。上帝與魔王同戰,必定魔王戰敗,上帝勝利,所以一個修持有成就的人,他克服困難,頓超生死之流,證得菩提,功德圓滿,智慧具足,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法王」為成就一切的聖者,佛稱法王,亦稱空王。等於尊稱孔子為素王一樣。「素」即是「淨」,「淨」亦是「空」。成就十地以上的菩薩位,再輾轉修持,由等覺到妙覺位,謂之法王。若在八地以上的菩薩階段,稱之為法王子,等於人世間國王的太子一樣。所以,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皆是西方極樂世界輔助阿彌陀佛國土的二大聖者,稱之為法王子。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與他共修的同伴,有五十二位菩薩。因為大乘菩薩階梯有五十五位,後三位完全到達佛位,故說五十二位。即從位置起立,頂禮佛足,而向佛自述說:「我記得過去無量數劫以前,有一位無量光佛出世,先後十二位佛,都用同一的名號,相繼住世教化,達一大劫之久。」此處所雲無量光就是指阿彌陀佛的代號。從法界開始直到現世,不曉得多少劫前,阿彌陀佛早在教化眾生。「恒河沙劫」指時間無法計算,比方說中國大陸上的黃河,黃河中有多少沙,每一顆沙子又等於一條黃河,每一條黃河又有無數的沙子,此中數目無法計量。而宇宙無量數劫以前,有位肉身佛住世,像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應報身在這個世界一樣,他的名號叫做阿彌陀佛,翻譯為無量光與無量壽,在此段經文「壽」字不翻,只翻作無量光。
  有一點值得特別研究的。阿彌陀佛的光是不生不滅的,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而永恆常在。而一般宇宙間的光,不斷地放射和轉換,是有生滅、有形相的。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研究,假設光速是一切速度的極限,那麼到達光速時,一切時間便停止了,沒有時間的領域,是怎麼回事?這些尚是人為的理解範圍,至於菩薩的心光無量無邊,應念而至,不但超光速,而超時間超空間,又豈是目前物理學所可測知。
  什麼是光呢?比方太陽光是光,電燈光也是光,一切都是光。白天有光,黑夜也有光,乃至於到達太空裏的黑洞也是有光。萬物一切都在放光。所以,阿彌陀佛經上告訴我們白色白光,青色青光,紅色紅光,黃色黃光,一切物體都有光。現代人應有現代的科學知識,才能對佛學瞭解更透徹。一切萬物都在放光,我們人體本身也有光。人體的光有多大?大約兩手平伸展開畫一圓圈的範圍內都是光,可以用攝影機照出來。現在科學已經證明,一個人動好念頭放什麼光,動壞念頭放什麼光,絕對看得出來。所以,修持人得正念絕對是清淨光明。至於說靜坐入定看見放光並不稀奇。所以佛經上常提到佛說法時口中放光,頂上放光,胸口放光,因對不同物件,放光位置有異。一般人不大相信,因為常識不夠,我舉現成的例子來說明。
  平日大家的臉上就有光。有些人皮膚黑得像煤炭,一樣黑得發光;修道人氣色轉好,臉上的光就像桃花色;如果一個人印堂發黑,一路下來黑色無光,一定是將死之人。這是人體光的問題。學醫的人,看到人耳圈子發黑知腎有毛病,眼角發黑知肝臟有問題,人體內在有毛病,外在的氣色,光就透出來。所以,一個人有沒有修持,掛在外面的臉色是騙不了人的。但是,有些人雖然紅光滿面,並非是道;或許有高血壓,這些都要靠自己真修實證過來,才能一望而知。不可再停留在一般宗教性盲目的迷信上。不瞭解道理謂之迷信。有些人專練眼睛,想修眼通,揭人陰私,不顧自己心行、起歪心思,那壞人頭上就有黑光。好人頭上有金光或白光,脾氣大的人,頭上放綠光或紅光,都是魔道的光,涵養修持已經到達相當程度的人,頭頂上的光就像晴空萬里青藍色的光,這些都是大道理,所以,淨土法門也是大科學。
  剛才解釋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他的光沒有生滅,而我們人世間的光有生滅。大家想想,地球上能源光源大都由太陽來,可是,地球到了北極,北極的時間,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那半年的黑夜,太陽照不到了。有沒有光呢?有光。那不是太陽的光,那叫極光,不靠太陽來。極光如何來?現在科學還不確定,只知它自己會發光,只知有光,自己本身發光。比如,我們假使研究海洋學的就知道,海底動物與生物,雖在深海底層黑暗中,許多生物本身都帶光。我們知道,太陽光反射不到海底層內,甚至有些植物生物在地球深岩洞內生長,沒有接觸陽光,照樣長得很好。因此一般探討地球物理的科學家,認為地球中心,另外還有一個世界,而且地球地心,本身就有光。因此,由地球底層中心本身放出熱能,這還有待科學家的證實。
  剛才說阿彌陀佛無量光中,它光的能源沒有生滅,而世間光有生滅。第二個意義,指宇宙間萬象就有萬光,而百千萬億不同的相就有百千萬億不同的光。因此,我們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淨念相繼的時候,自己的心光就現淨土,與阿彌陀佛無量光,光光相涵,等於我們點一支臘燭與無盡的臘燭光同時相接,一切眾生放射淨念的心光,與諸佛菩薩無量壽光合而為一,此中蘊藏宇宙無限奧秘,是最大的密宗,也是最大的科學。可是一般學佛的人,實證到的人並不多。何以不發現呢?因為煩惱妄想心念不止,不能得定發慧,因此自性心光不能呈現。若此性光與諸佛如來光光相接,真正達到淨念相繼的境界,心念自然定在一片光中。那不是太陽光,也不是月亮光,更不是電燈光,且不是北極光,而是自性顯現的光明,能超日月光。此光不是太陽月亮光所能比,叫做性光,自性光每一個人都有,現在大勢至菩薩引用超日月光佛的方法,教導我們念佛三昧,以達到自性光的秘訣,請大家注意看前引經文:
  超日月光佛告訴我們,如何叫做念呢?譬如一人專心憶念著另一人,而另一人卻並未如此,這兩個人雖然遇見了也等於沒有相逢;必須要這兩個人彼此互相憶念,時刻不忘,同形影一般不能分離,才有感應。十方一切諸佛,憐惜憶念一切眾生,有如慈母憶念子女一樣,如果兒子違背了慈母,自己遠走他方,慈母盡在想念兒子,又有什麼用處呢?如果這個兒子想念母親,也同他的慈母想念他一樣,如此母子二人,雖然曆劫多生,也不會永遠離散了。俗情談憶念最深,無過於年青人談戀愛時,男女之間,連作夢、吃飯、睡覺都想到他,甚至於偶而感情不好吵架也想恨恨他,只是二個境界不同而已。那真應了唐人的詩:
  「勸君莫打同心結,一結同心解不開。」
  念佛如像年青人談戀愛一樣的憶念,那就成功了。可是很少人做得到。念幾聲佛,好像已對得起祖宗八代。所以說「染緣易就,道業難成」。壞事學會很快,學會好事非常困難,這就是眾生的業力,由一念無明愛欲來。許多父母兄弟姊妹六親之間,是多生的因緣憶念來的。此中因果很妙,有時候手裏抱的孫女,正好是前生的父母;也有許多人太親愛變成雙胞胎,也有前生是冤家今生成夫妻,天天在一起,蹩扭一輩子,因果報應比電腦計算還快,都是由憶念而來。憶念力量很大,等於影子永遠跟著身體一樣,換句話說,我們思想的憶念永遠跟到生命不會分離的。
  這是大勢至菩薩拿影子做比方,教我們如何念佛,把我們憶念轉過來,不走世間的憶念,他告訴我們十方世界一切成就的如來聖賢,他愛念我們如母親想念兒子一樣,但為什麼我們不能見佛呢?世界上有些孩子認為父母管教嚴格,私自離家出走,不管父母的苦辛,有些聽到佛法就大笑逃走了。佛菩薩就想度你又有何用?因你要溜啊!如插電源,線路不通,接不上電源。所以,佛說他有三不能:一、不能轉定業。時節因緣未到,不能強求他轉變觀念。二、佛不能度無緣之人。未能成佛,先結人緣。有人緣的人,到那裏不要說話,群眾自然喜歡親近他,影響力量很大。有許多人學問能力相貌樣樣好,可是別人不喜歡親近他,因他前生沒有結善緣,只為自私自利,將來不但成不了佛,佛也無法度他。因佛的法他聽不進去,更無功德善行,如何能見佛?所以,大家要多培養福德善行,多結人緣!三、佛不能度不信之人。「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他智慧不開,對你信心不夠,你對他又有何辦法?你越告訴他,他反而罵你神經病呢?所以,基督教說上帝全能,這個理論不通。上帝既然全能,為何還有魔鬼的存在?上帝既然全能,為何有人不信上帝?可見,他還有所不能。而佛能通一切法本末究竟,徹萬法之淵源,而不自號為全能,是有其道理的。
  如果眾生心裏真切的憶佛念佛,像想發財那個心情念佛,或是現世,或者將來,必定可以見佛。甚至不必七天就到了。現前憶念不專,將來永遠憶念下去,必定也可以見到佛。科學講光速的威力,我把他改創一個名詞叫「念速」,心念的威力也很大,因為我們眾生本自具足自性真心的自性佛,與佛並無遠近的距離,只要自心得到開悟
見到自性的真心,自然佛就在跟前,用不著假借其他方法,頓時間心開意解,密宗叫做脈解心開。心臟從外表看有八瓣,像蓮花一樣,自性光明呈現,自然心脈打開而見佛,就不需要用一個方法求自性光而自然與諸佛菩薩光光相接。
  所以念佛法門,必需要隨時隨地念念不忘,猶如做染香工作的人,日積月累,自然就身有香氣。比如抽香煙的人,天天抽自然身上有煙味。你天天念佛不斷,身上自然有佛味了!不是裝得怪模怪樣,而是心境開朗,與人和敬無諍,誠敬在心,念念如佛心,如染香人,久而久之,自身亦發香光味道,何必一定要外形合掌裝做樣子,因此,這個法門叫香光莊嚴。
  因為心地誠敬,念佛念到脈解心開,本身身上味道轉變成清虛之香。人體本來都有體臭,每個人味道不同;外國人聞中國人是豬味,我們聞他們是牛味,有時衣服搞錯了,大家聞味道就辨別得出來。有修持的人,身體味道又不同。業力重且將死亡的人,身上味道就轉變成畜生味,一聞便知。所以中醫診斷四法「望、聞、問、切。」用觀色、聞聲、問症、切脈。也就知道五臟六腑中是那兒出的毛病。其實西醫用聽筒測量心臟跳動的聲音,也是「聞」的道理;有些高明醫師問問你大便的味道是腥臭或是乾燥的?來斷定你身上有濕氣,還是發炎種種病況。所以,甚至有些修持人,連口水的味道也與一般人不同。
  大勢至菩薩的報告說:我開始修習的方法,便是從一心念佛,得入無生法忍的境界,現在轉生來在這個世界,教化普攝一般念佛的人,歸到清淨光明的淨土,佛現在問我修什麼方法,才能圓滿通達佛的果地。我對於六根門頭的修法,並無選擇其利鈍的分別心,只要將六根作用,都歸攝在念佛的一念,不妄想散亂,也不昏沉迷昧,就是自性的淨念。這樣念念相繼無間,自然就可得到念佛的三昧,才是第一妙法。所以,這一次我要諸位好好修念佛三昧法門,配合靜定功夫,一定會有出格成就,願大家好自為之。

    般若正觀略講

     南懷瑾先生 講述
     十方 記輯

  (民國七十二年寒假期間,十方叢林書院學生摒息諸緣,入禪堂精進用功。南師懷公親為督導,並授「心經修證圓通法門」,眾等如飲醍醐。諸方聞訊,鹹盼共餐法味,遂輯錄以公同好。)

    從普賢行入三摩地

  你們在禪堂裏坐著用功,依照受日本佛教觀念影響的本省話,叫坐禪,即普通所謂靜坐。一堂靜坐,就是修一堂法,到底修個什麼法?──修禪定法。不然你木然不動坐著幹什麼!?但是,只顧坐著貪圖舒服,執著清淨,逃避現實,是不對的。
  所以,現在告訴大家一個法門,普賢行願品的修法。修普賢法門第一要懺悔。每堂一上座,腿子收好,身心稍稍清淨一下,然後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同時遍滿時間空間,傳法師尊亦遍滿十方三世,每一佛菩薩三寶面前都有我在禮拜懺悔。把懺悔的觀念情感統統歸納起來,一字一字自己思維清楚,不是嘴念,而是將生命整個投入心念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不是念了算數,心念隨念隨想,自己有那些習氣雜念?都把它投入一念的誠敬而懺悔透澈,然後觀想也不觀想,只是一念虔誠,一念懺淨,一個法門就到底了。
  第二要發願。我為大家作好四句發願文,每一上座都須如此,由懺悔而發願,否則難以相應:「未生善法當令生,未盡惡業今使盡」。內心裏尚未發生的善法善念,一切現在都讓它生起,而無始以來身心的惡業、雜染及煩惱,同時一刀兩斷不復造作。但不可隨便口念,心中應切實伺察,切實做到。
  接著要觀想:「十方三世佛加護,迅速發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師尊三寶等等,遍滿過去現在未來無盡法界,慈悲庇護加持於我,使我能迅速生起無上菩提道心。
  我們平常開了一門課「唯識與中觀研究」,現在則要講「般若與中觀正見」。最近一回,在本次寒假禪修以前,維摩經第十一菩薩行品提到釋迦牟尼佛與香積佛國的諸大菩薩說法,佛告訴我們,有個法門你們諸大菩薩必須修學,什麼法門呢?
──「盡無盡法門」。

    盡無盡法門  汝等當學

  「盡」有頭有尾,「無盡」無始無終,無量無邊。佛說什麼是盡?──有為法,一切有為法都有到底的時候。什麼是無盡?──無為法,無量無邊無窮盡,亦無始處,亦無終處。我們需要知道,凡是有修有證,不論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論顯教密教那一宗派,皆是有為法。有為法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佛法與外道的共法。無為法則為佛法的正法。無為法,無修,無證,本來如是,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但是,真的沒有法、沒有修、沒有證嗎?不是。無為法就是法、就是修、就是證。證得無為法便是證得涅槃之果,成佛。而涅槃畢竟無果也無佛。真正的大法,無上佛法,就是無為法,說一句無為法已經落在有為了。說也錯,不說也錯;定也錯,不定也錯。本自無為。
  如果證得般若智慧,真證得了,喚作開悟,豁然大悟,即是悟了菩提,原來一切法本自無為,而一起用,皆是有為。大家注意!照密法來說,這樣明講,也就是傳法,但一般人的習氣,喜歡一種形相,喜歡神秘,不瞭解這樣說就是傳了一個大法。當然遇到蠢人笨人便非得有個形式不可,燒燒香,念念經,擺擺供養,鬧鬧熱熱,請人傳這麼一套法,然後用點淨水、香酒往頭上一倒,灌了頂啦。唉!當然,那樣亦是法,是方便,是助道,是加行。

    心經為般若法門精髓

  現在退而求其次,再講佛法的般若智慧,般若正見。你們都知道般若,也都會誦心經,今天就傳一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修證圓通法門,但要以誠敬虔求的心情來聽,是依法,不要依我。能不能有所心得,看你們的福德智慧。
  隨時在戒定慧中的人,沒有不成就的。拿著記錄簿,拿著筆也可入定。用時提起,不用就放下;如果這樣用功修持多好呢!然而人們在放下不用的時候「小人閒居為不善」,成了小人,妄想紛飛,那就不對了。
  心經般若法門是大乘道六度最後成就的大法,所謂三世諸佛以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修般若無法成就。學佛不是迷信的信仰,那是普通宗教。學佛要你懷疑,要有問題,例如生死問題,自我問題等等。要你觀察透澈,而以智慧成就,不是迷信成就,這得靠般若。所以般若法門是佛法的中心點,漸次演變為法相唯識,乃是般若的發揮。般若法門因龍樹菩薩大加宏揚而光芒萬丈,即如中國的禪宗,有時也被稱為般若宗,另外更有一個別名
──心宗,一切諸佛之心中心法。般若法門中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都是告訴一切眾生如何以智慧成就法身解脫的法門。而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一卷,便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濃縮精要,至於般若法門精髓的精髓,中心的中心,則是中譯習誦的二百六十個字的心經,加上題目總共二百七十個字。(編者注:本光碟中所收之《心經》,統計為二百六十一字。)
  先念經題「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為什麼有這部經?是佛的大弟子舍利弗,問佛修持般若法門成就的方法,佛乃叫觀自在菩薩答覆這問題。舍利弗問,觀自在答,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傳後世。過去我講過很多次,現在再來教大家做般若觀法,就是前面所提迅速發起菩提心。
  首先要瞭解原經文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第一段,注意最後一句「度一切苦厄」。我們如果拿佛學的教理來研究,佛的一切說法,有兩條路線,其一始終以小乘四諦法「苦集滅道」為基礎,世間一切皆苦。煩惱也是苦,生死一大苦,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等無不是苦。如何了苦?如何了脫?若不能了,怎麼才得了?除非得道,滅了所有妄想煩惱,滅了所有業力作用,方能解脫一切苦,離苦得樂。但是一切凡夫眾生以苦為樂,積集一切苦,拼命去追逐痛苦之事,當成現實之樂,所以佛說眾生顛倒。

    如何了苦?首重觀想

  般若經即以「苦集滅道」為基礎。因此,第一要知如何了苦?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弗要「行」,就是修行,同我們大家一樣打坐,也就是修行的一個法門,行住坐臥隨時照管自己,才是修行。我們知道菩薩的名號代表他的修法,等於世間人取名字,有特別的意義。觀自在的意義著重在「觀」,隨時隨地,觀照起心動念,照管每個思想的起沒,但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去覺察它,這就是行的方法。
  你們只曉得打坐,內心沒去觀察自己的心念,沒有觀心,等於呆坐。光坐在那裏昏昏沉沉,懵懵懂懂,與睡眠何異?!不對的,這樣不是修道,必須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坐在那裏身體不管了,四肢不動,六根不用,正是休息,這肉體既已休息,已經很舒服,便不要再管它了。
  這時內心要起觀,
──觀,觀自在菩薩,觀自己一個人在起心動念,念念明瞭,譬如我現在在講話,大家在聽講,每一句話,每一個字,講的,聽的,自己觀察得清清楚楚;對了沒有?錯了沒有?該講不該講?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一一覺察無失,這是初步。觀自心在那裏?有人煩惱起來的時候,作不了主,觀也觀不了,被煩惱障礙,無明一起,睡意一來,隨境逐流,再也不知迴光返照。
  密宗要人修觀想,其實,觀是觀,想是想。初步的觀即是想,這不是很簡單嗎!觀想,就是你須想像得出來,你念頭裏想,譬如畫家要畫一座山、一湖水,心一想念,便呈現出來,一山一水,如在目前。密宗修觀想也要將對眾主題想出來。觀和想相連,這是入門方法。可是,你們現在學這法門,老實講應在那裏觀呢?
──先要在心頭起觀,肉體有形之心,兩個乳房中間,心窩子上下。觀心,先須輕輕的在心頭部位作觀,當然,思想不是由心臟而生,但是,你正好觀察心頭這一部份,此是正修行之路,別腦子空想妄想,也不要看光什麼了。初學者用此觀法,有時覺得心窩子這裏痛啊痛的,那是由於胃上食道管不乾淨的緣故。除非心臟原有疾病的,另須研究其他方便。
  怎樣才是觀自在菩薩修行菩薩道的觀法呢?換言之,怎樣才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的觀行呢?你這樣從起心動念,慢慢起修,慢慢觀想,走路也好,做事也好,隨時不離心中自我觀照,等智慧功力深入以後,自己自性實相般若的智慧爆發了,就不是先前追求心念起動時的觀想智慧了。我們觀想的觀是妄心觀妄心,妄想觀妄想,雖然能觀的作用是理性的,但仍是妄想。審察自己心念,觀到功力深了,因緣成就時,自然呈現智慧德相。但觀自在菩薩雖然告訴我們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卻也不是一觀就會,火候到了,起心動念,時時明白,個個清楚,來的時候不歡迎,念頭就跑掉了,去的時候不追求,不理它何處消失,如果觀行漸深,觀到妄心雜念,既不來也不去,正好,一段空靈,得「初住」休息之境。

    照見五蘊皆空

  念念都舍,舍掉,但舍不是壓制的妄造空境,只是隨起隨消。如此直修下去,最後真智實相般若必然現前。此時一點都不吃力,不必觀了,到達另一境界──「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身也空,心也空,精神世界、物理世界一切都空,身心也無,感覺也無。空了,沒有了,並非死亡;空了,自己找自己的身心覺受都找不到,沒有腰酸腿麻等現象,意識心中如果還有個感覺,那是受陰,也要空掉;妄想有沒有?沒有了!想陰也空。
  「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一了,什麼都了!無苦亦無樂,既無歡喜也無悲,實相般若自然呈現,見自性空性,不完了嗎!雖然如此,觀還是初步的修法。例如密宗的所謂觀想,或天臺宗的所謂止觀的觀境,這觀字是用第六意識的思想妄心,也是分別的妄想妄心,都是由尋、伺,審察的心態入手。但觀的作用很重要,般若修法即從觀心開始修觀自在。
  假如你求個神通、求個清淨、求個境界、求個氣脈通,都是意識妄念的欲求;你把這些觀念弄清楚,念念舍,舍即佈施,念頭來就丟開,隨便它是什麼念頭,包括佛法的心思都丟開。能念念佈施,自然持戒,起心動念,對與不對,善與惡,都拋掉,當然是戒了。能念念佈施,自然忍辱,忍即切斷念頭,合乎法忍。能念念佈施,自然精進;念念來則舍之,去也不追,自然是禪定。這六度都在觀心境界中,等到自性般若顯露,便照見身心內外一切皆空,都空無所有了。

    小乘佛法如何禪修

  小乘佛法的修持,對行者的心理狀況有個名稱叫「有覺有觀」。念佛也好,觀想也好,顯教也好,密宗也好,都是有覺有觀,有知覺,有感覺在觀想,心清淨與不清淨,身體舒不舒服感覺得到,這便是有覺有觀起修的境界。那麼修到了無覺,肉體感受沒有了,還有觀,是比較進一步的修行人,但觀的心念仍在。真做到了無覺無觀,感覺不存,更不必起觀,自然清淨,如此小乘的禪定修法才算有基礎。然而你要知道,這個清淨,它是心意識所顯現的清明境界,不過已經不錯了,如果由此繼續定慧等持修下去,即使不了菩提,也可證果。所以舊譯修觀方法「有覺有觀」。玄奘法師棄而不用,新譯「有尋有伺」。
  「尋」的心理現況,一個念頭去接另一個念頭,一個思想去接另一個思想,就是尋的現象。「伺」,妄想念頭好像停止一樣,似乎不大用力,很靜,但其實還是念。古人譯為「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裏,談心理修持的狀態,提出三個程式,玄奘法師將之異譯「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這些心意識的心念變化過程形態,自己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如此這般修持所產生的功德和妄想的關係究竟如何,瑜伽師地論以這三地概括得層次分明,這裏暫且不提。

    般若就是無上咒

  那麼觀自在菩薩的「觀」,本身就是般若修法,難道另外別有個法嗎?!假使真有一個咒語,要念咒子才對,你圖的是什麼?心經末後不就有個咒嗎?「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觀自在菩薩說,你們不要亂念咒子啦,般若就是無上咒,沒有其他咒語超過它了,「能除一切苦」,只有這個咒子,使人能解決一切問題,「真實不虛」,不是蓋的。「即說咒曰」我現在說給你們聽,「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便是大咒。因此關鍵不是咒不咒的問題,你以為念個咒子才叫修行啊,般若法門正是最好的咒,「觀」自在就是咒,觀自在就是陀羅尼,總持法門。
  開始一切都在觀境中修
──觀與舍,這麼樣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到了最後已不是觀,觀還用心,而是無覺無觀了。身心真空,不須念念再舍,而是自然靜,當下就「照」見五蘊皆空。我常比方,觀,這一法門,好像打一盞燈籠,或拿支手電筒找東西,光有限度有範圍,找,找,慢慢找;照則不是,整個大電廠開了,如太陽照耀萬物,一刹那普照大地,叫佛光普照。你人為的觀想,畢竟有限,非普遍。等觀到純熟,一轉澈底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什麼?身體的感覺沒有了,無感覺,全盤空掉,那時全不考慮腿痛不痛,麻不麻,什麼都沒有,可是清楚的很,那是菩提覺性,如有所悟,「五蘊皆空」。你看般若修法那麼簡單,可是做到了嗎?做不到。你們要是這樣修起來多好,非成就不可。

    色與空的問題

  因為有人做不到,所以觀自在菩薩又為舍利弗說明色與空的道理。佛在楞嚴經所教的修法是漸次空五蘊。第一色陰,(地水火風)這個身體如何空掉?你們打坐儘管坐在這裏,很舒服,還是有身體感覺,色陰空不了;為什麼?因為有地水火風緣聚的關係。地就是肌肉和筋骨,水身上的血液唾液等,火生命本能的熱力,風則是氣脈。氣脈怎麼會沒有?身體自然有氣流走動,沒有氣就死亡了。密宗修氣脈,是把四大先修好了,容易將它空掉,了了色法。而誰在修氣脈呢?這就不屬於氣脈問題了。氣脈沒修好,我們這個肉體四大業氣籠罩之下,別說念頭空不了,感覺都空不了。色法不空,受陰難除,一天到晚在這裏,不是頭痛,就是腿麻,飯少吃,餓了!多吃了,肚子發脹!心情不好,無不都在感覺之中。甚至你看我不起,我生氣;我看你不順眼,你討厭,完全沉醉在受陰裏,妄想空不了。行陰是生命的本能活動,你更空不了,隨生死流轉,要病的時候,無法不病,要死的時候,就活不下去,心意識都控制不了。
  於是佛菩薩善知識們替我們想很多的辦法。從色身上了的,修氣脈。從心地上了的,修止觀。從信仰上了的,念佛念法念僧。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般若的差別智,都是根本般若演發出來的差別智慧與方法。在色法上,你說沒有氣脈的作用嗎?沒有肉體中各種身心變化嗎?肉體明明擺在這裏,怎麼了?有時你自以為精通佛法,曉得自己不要生氣,可是今天肝火旺了,脾氣來了,控制都控制不了,一發不可收拾,皆是色陰、受陰、想陰、行陰主使了你,你無法做它們的主宰,它用你,你不能用它。
  因此,心經第二段菩薩慈悲告訴舍利弗,也是一種感歎:「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菩薩先講修法原理,五蘊裏頭第一重色蘊。舍利子,你當如此觀,如此了,不走修氣脈的路線,但可了氣脈。所謂氣脈肉體是業氣,業氣存在,這股力量行到肺部,肺部就起作用,有所變化或生病。那麼假使你不用其他方法,天天做教理觀念,也可以,白骨觀就是了色法的根本方法,將身體觀成白骨。白骨觀、不淨觀屬有為法,因為眾生做不到色即是空,只好先修白骨觀、不淨觀,等修到白骨流光,光也空了,便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白骨觀你既不能觀起來,不能不修啊!佛初步傳法給弟子們,大多都是要人修不淨觀和白骨觀。而根據佛經統計,佛在世時的弟子,由白骨觀證果的太多太多了,這是以有為法了色法的最佳法門。
  此外還有很多別的途徑,如密宗的修氣脈,修明點,修拙火。拙火修成功了如何呢?拙火不是一團火,若成一團火,是火觀成就,終究還得歸空,與其他法門殊途同歸。修氣脈並非氣脈修成便了事,雖然氣脈為修道途程中的必經之路,但並非究竟。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那麼不用上述修法,直接走般若路線,如何空色法?──觀。內觀,觀色法,色就是空,有智慧一觀就入,便把色法身體空了。慧力不夠,修有為法不淨觀、白骨觀等等,照樣空。到了空,就是究竟了嗎?你氣脈化掉空了就是嗎?不究竟啊!舍利子,「空不異色」。空了以後,空也不留,有個空的境界,清淨的狀態,也是色法的變相,與色法沒有兩樣。所以第一步告訴你小乘聲聞的「色不異空」,證到了空呢?空還要空掉,「空不異色」,空依然是有相清淨,心意識所變現,仍是執著。
  那麼你說到了第二步「空不異色」,連空也空了,那還不是嗎?還未澈底清淨,只到一半,不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法本身就是空的,用不著你去空掉它,它的本性念念遷流,時時不住,本來不住,你去空掉幹嘛?這是大乘境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於本來空,才有色,有肉體,有物質世界的起用。你別去追求另一個空,認為是道,是究竟;如果這樣,還不是的,因為空仍是有。一切萬有諸法,一切宇宙現象,都因空而有,無真空便無萬有的緣起。譬如房間不空則不能用,因為空才有多種用途。萬法從空生,從空滅,空生空滅,並非沒有,它有生有滅,來去自在,生滅自由。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無所從去,自性本空,故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二法毫沒有兩樣,何必造作去空色法,多費心機。但又何不可造作諸法,生起一切妙用呢!到此才為大乘的成就境界。
  經文一開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已經傳法完畢。明知你空不了,因此說,舍利子啊!五蘊皆空,談何容易,第一色法便夠難辦了;別說色法,身見能夠空得了嗎?我們打坐在這裏,腿子到這個時候非麻不可,就是色法氣脈不通,身見不能空的關係,若無氣脈,坐一萬年也沒問題。大家口口聲聲五蘊皆空,你到了瑪?到了便成就、成佛,不需修了,到達無學之地。
  所以說,舍利子啊!不容易呢!需要了色法,「色不異空」。懂嗎?懂了,嘿!不要抓住一個空,「空不異色」,空和色並無不同。那麼,假如對色與空,兩頭都不執著,對不對呢?還不對,還沒真用心。「色即是空」色法當下便是空的,不必多此一舉去空,不要執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

  如此,「受」──感覺的狀況。「想」──思想。「行」──生命的動能。「識」──現識。亦複如是,都同上述色法四句話一樣。禪宗要人「離四句,絕百非」。四句就是:「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大家應從此細加體會。本經的中文翻譯太高明了,不把色蘊後面四句,一句一句重複囉嗦的再譯。若是用科學邏輯的方法,要將受、想、行、識和色法一樣,一句一句寫出來,可是本經不循此途,而以文學手法──「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一筆便交代圓滿。然而不囉嗦也不可以啊!般若法門,是最高智慧的成就法門,一般凡夫,怎麼能懂?
  色法剛才已講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交代完了,再來一談感覺狀態。舍利子啊!「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如果現在有人拿把手槍,你動一動就打死你,這一怕,就忘了這雙腿,只注意到手槍,管不了身體酸痛脹麻,好像是空掉了似的,這是心的變相作用,注意力的轉移,受陰變相為駭怕,不是真能空了此感受。因此要觀,觀心為要。
  但你觀心的感覺即是念頭,你別以為只有思想的作用才叫念頭!人坐在那裏,百千種滋味在心頭翻滾,就是受陰沒空,受陰不空之故。譬如坐著氣脈使身體自由搖動,一搖已是動念了;因為你念頭跟著身上氣脈,與受陰配合。如果受陰不與之配合,便不致於隨他起而動搖了。有些人搞不清楚,硬說只是氣脈在動在搖,自己實在沒有幫忙它,也沒管它,它自然在動,沒辦法。甚至認為是神奇,是道的妙用。這真叫人啼笑皆非,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不懂現識的道理,那是第八阿賴耶識整個念頭的異熟等流在作怪啦!

    教你一個咒子

  身體在搖,不是沒有念頭,所謂自己感覺沒有念頭,只是好像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妄想。其實搖動本身,正是大念頭,須將這感受空了才對。這個不空,沒有用的。聽到沒有?快把受陰拋得一乾二淨,「受即是空」。拋不開,你念這個咒子「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昨天有位同學在搖,我告訴他,教你一個咒子,一念就不搖了,「搖呀搖,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好寶寶!不要搖呀,不要搖。」(眾哈哈大笑!)什麼道理?念頭控制念頭,有何難處,有何稀奇。搖動本身,腳痛腿麻,都是念。你說難也難,說易也易,明知是這一念在作怪,但此念就難自空,麻還是麻,痛還是痛,因此你別吹牛了,生死到來,病了!老化了!痛苦啊!更難空舍。明知生死是空,但依然生生世世,不脫輪回,隨生死所轉。
  那麼受陰那裏來的?氣脈來的。所以有的修法需先把氣脈打通。這是有為法,對的,也是一大方便。氣脈真通了後,肉身不受障礙,一上座,身見自然空,然後再了心,便容易些了。要曉得身與心各占一半,這一半給身體牽住,給四大控制住,很難了,非得把氣脈四大色陰這業氣先解決不可。所以,你看心經般若修法多高明。(講到此,現場指示一人說:這是觀心,就在心頭這裏觀,但別低頭。)

    空裏談空  都是空話

  接著,觀自在菩薩提到「想」──思想,思想很難了。(問)你們聽唯識課,第八阿賴耶識有沒有五遍行?(答:有。)(問)五遍行裏有沒有想?(答:有。)想的作用多厲害,然而「想不異空」。你空得了嗎?觀自在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你卻在這裏圖個空的境界,對不對?(自答說:不對。)因為「空不異想」。空是你想出來的,你還得進一步同觀自在菩薩一樣照見「想即是空,空即是想」的大乘境界才對。想沒關係,想來想去,它留不住,你現在想想看,亂七八糟,天南地北無所不想,想包子,想饅頭,想點心,想過年,想回家回小廟子,擔心老師罵,坐著不敢動,很痛苦,入一切苦厄,落在痛苦深淵。唉!你說這胡思亂想怎麼辦?嘿!你儘管想,想死了也沒關係,你要留它也留不住的,「想不異空」,何必想去求空,自性本空,了不可得嘛。如果你到了空境,那麼「空不異想」,空仍是妄想所變。所以大乘菩薩不是把妄想空了才證道,大乘菩薩以般若觀照,「想即是空」。舍利子啊!那想陰本來自身空空,不要你去特別抓住一個空,抓住一個空,「空即是想」,那麼,空也就是妄想。
  這樣講是在傳法,不是在講經哦!一點一滴自己要觀透。前面所講的,五陰去了三陰。更接下來,「舍利子啊!行不異空,空不異行」。我們身上血液迴圈,生命中五陰的因緣際會,宇宙的運行,異熟等流的生命生生不息,都是行陰。譬如我們打坐閉眼息念,什麼都不想,黑洞洞,空空的,你以為是靜態,其實行陰正在轉動,你不知而已。因為它是意識心不相應的行法。你打坐閉眼,剛上座不久開始清淨,後來變亂了,然後又清淨,無非行陰在流轉,在流轉的就是行陰。然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舍利子!在這行中,當下就是空,別再尋尋覓覓去造成一個空,不然,空也就是行陰的現相了。要觀好,那麼你這一念的意識也如此。「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識即是空,空即是識」,分別意識完全空,道理同上。

    五蘊一空  依性起修

  經講到這裏,我們再念念看「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若真有大智慧,不管什麼禪宗或般若心宗,只來一照。由觀至照,當下辦到。心中念頭一空,五蘊一空,便到家了。不能的話,再來修修有為法,仍有八萬四千法門,可資助解脫五蘊。
  假使五蘊解脫之後,觀自在菩薩又再告誡舍利子說,舍利子啊!「是諸法空相」。真解脫了,一切法皆空,有為法、無為法皆空,一切現象皆空,般若空性現前,無比解脫,無上解脫。現在大家打坐都不觀心,一個念頭都觀不下去。觀清楚了,它本性空的嘛!念頭是想,「想不異空」。有位同學一天到晚研究經教,講的吹的,好像老母豬的肚子那麼大,全在妄想中,做不到「想不異空,空不異想」,沒辦法。只這麼一觀照,不空了嗎!即是諸法空相般若解脫。般若觀照為的是解脫五陰煩惱,但在境界空之中,你須瞭解這時是照,不是觀。這個空的自性,不生不滅,別怕五陰來去,想也好,不想也好,想而不想,想過不留,無住無著。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切過去所造的業力、染汙,從來未停流,一切清淨心念也未停流。你想保持一個清淨的心境,就錯了,這是大妄想。因為它本來不垢不淨,空嘛!那裏有個清淨呢!?清淨已經不空。你說這白顏色最乾淨了,其實有個顏色叫白色,不已著了色嗎?空,沒有白不白,黑不黑,以此類推,「不增不減」。

    無量法門誓願學

  你能做到一切法,一切思想,一切作用,一切感受,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便懂得諸法空相。但要觀照透徹,後頭還有很多東西,還有修法,你們參不透。不要以為一路到底了事。今天先講到這裏,下次,也許明天也許週四,不一定,依你們修持狀況再談。
  剛才首先教大家怎麼打坐修法,第一:上座懺悔。第二:發願。第三修習觀心法門,依心經做般若正觀。那麼有人說,老師你又教白骨觀,又教念佛,又教觀音法門,那麼多,究竟學那一法?現在又多個般若正觀,叫我們怎樣修?那些都是助道品,都是加行法,到頭來非得接上般若正觀不可。所以「有時且念十方佛,無事閑觀一片心」,因為「色不異空」。既然空不了,那你就修修白骨觀,到達有為空的清淨境界,你還沒證果,就把這般若正觀的法門暫時收拾起來,以後必要用到。再來念念佛,求加庇,利用念佛法門。「受即是空」,覺受的境界空不了,可用打通氣脈等等的功夫方法,以便透徹自性空境。
  凡此種種皆是方便,佛在維摩經說,有盡、無盡法門,菩薩必需修學;有為,無為,究竟是一條路子。「有為須極到無為」,記住,「法門無量誓願學」。下座,休息。

    觀與照是同是別?

  我講過「般若正觀」是佛法正修行之路。現在要問大家,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這二者依你們的看法究竟有沒有差別?
  (陳同學答:沒有差別。)
  (蔣同學答:觀指主體,照指客體。也就是說,在做功夫時,自己要瞭解外在的東西,心不要給它抓走,須照住它。如果不如此的話,我們心中的偏計所執性及依他起性,便會在自我裏造成許多錯誤的概念,障礙自己。)
  (××法師答:照可以說偏向於止和靜方面,為根本慧,觀則是一種抉擇,屬分別慧。二者是一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林同學答:我對剛才三種說法不完全同意。觀可能還只是在自性本體的功用上做功夫,到了照以後,已經能夠洞見自性本體了。)
  (××學僧答:我認為觀比較屬於意識妄想這方面,照則是屬於智慧的抉擇。)
  (周同學答:觀是般若的本體,照就是本體起用的境界。)
  好,你們都講得很好,很像一回事,但也都統統吃鴨蛋,得零分。大部份同學都還在談理階段,光說不練,如何把這法門切實用到心地上才是正題。
  你們看,佛法由世尊,傳到弟子迦葉、阿難、目犍連等人手裏,便有了各自不同的講法。等於孔子的學說到了子夏、子游、子張、子貢一代,理念的表達和事物的偏重,就不一樣了。各有成就,各有所得,然而究竟有偏頗,並不圓滿。你們剛才所講,彼此體會不同,大致還算不錯,但是都沒有正中問題的核心。
  現在我把心經切合修持用功的法門,順便融合一點教理的分析,試著貢獻大家,認識般若宗,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禪宗、心宗、達摩宗的眉目。其實,你們許多人尚未對這個法門真正深入,全心全意用功修持。你以為教理不是修法啊?!其實,真正的教理正是切身的修持法門,一定要有形有相的方式才叫修法嗎?那是次等法。上等之法,理事圓融,法界無礙。理即事,事即理,理是教理學理,事是行持功夫。真通了教理,見地透徹,這見地就是功夫。

    般若正修事理一定圓融

  所以你看華嚴經有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功夫到了,理也到了,或者理到了,功夫也到了,事事無礙法界,根本沒得理存在,全是事了。譬如我們日常行住坐臥,都是一件一件的事,每件事都有它在哲學上和科學上的道理。但是我們每個凡夫都自自然然曉得上廁所、穿衣服、吃飯、事事無礙,樣樣平常,根本不管那個理不理。因此,理的極致就是事,理事雙亡,能所不立,才得證成佛。
  告訴你們,這樣便是參禪啊!今天一問大家,依然沒得辦法。以前都講過的,現在仍茫然不知重點所在,這很嚴重,很糟糕。
  大家要好好走般若正觀的修持路線,不只為了自己將來的成就,自己成就了也可以教他人,幫助他人。有同學在此地學了一小段時間,還沒學成便離開。到了外面,念佛的團體請他去說法,推也推不掉,這才曉得還須更上一層樓,每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把修學日記寄給我看,每天做些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我都清楚。過不了多久又跑回來,想繼續好好學。
  到處需要人啊!以後你們都要輪流出去弘法,不行的話,這裏也別再混下去了。這裏並非養老院、托兒所,自立立他,自覺覺他,犧牲自我,普濟眾生,這才是大乘菩薩永不退失的行願。經雲:「自未得度,先度他人,菩薩發心。」
  要你們去弘法,究竟到那裏去呢?這就要看你們如何去開創了。樣樣都要靠老師,不行的!難道死了以後,還要老師給你定個棺材;然後:「老師,你幫我裝進棺材。」在棺材裏還要說:「老師請你把我的頭擺正一點。」這樣行嗎?!所以這一回寒假禪修,要求比以往嚴格,不是鬧著玩的。希望大家善自護念,各有心得。
  如何觀?如何照?前面已說明過。現在再問一個問題,觀與照應屬於何種般若?(有同學遲疑地試答:「是不是實相般若?」)錯了。你們這樣回答等於在猜題,心存僥倖,要不得。依禪宗而言:「思而知,慮而得,此乃鬼家活計。」要想一下才知道,研究考慮一番後才曉得,都不是本份自性般若自然的流露,不算修道本色,而是猜疑伎倆。

    學佛從有尋有伺開始

  般若的內義包括下面五種:實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漚和般若),眷屬般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觀自在菩薩的「觀」和照見五蘊皆空的「照」,二者都是鏡界中事,都是境界般若。我們修證的三個次第──「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無覺有觀」(無尋唯伺)、「無覺無觀」(無尋無伺)──可以體會到觀與照的分際。觀的境界就是尋,有如在找一個東西,比方一根針掉到地上,怎麼辦?屋內一片漆黑,只好藉著燭光或手電筒的亮光慢慢尋找,慢慢探索,這是「有尋」。「伺」則不尋找,找啊找,找也找不到,坐在那裏等著吧,本來到處移動的小亮光停在一個地方,定住了,久而久之,光亮逐漸放大,這是伺的境界。最後,瞎貓撞到死老鼠似的,一下放大光明,徹天徹地,便到了照見五蘊皆空,無所障礙。
  凡夫學佛,不管是學密宗或者顯教,一開始都是有尋有伺。觀想一下觀不起來,即使觀起來又跑掉了,自已很慚愧,又懺悔,又難過。然後再觀想尋回來,這樣七騰八折,後來勉強定住了,就是伺。可是剛剛以為自己行,很得意定住了它,哎呀,又跑掉了。只好再去找,如此反反覆覆,尋尋伺伺,最後終於到達了無尋無伺地,不思善,不思惡,便相當不錯了。
  心中隨時起觀,念頭何處來?何處去?等到功夫較為純熟,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中間一段空靈,有人就拼命看的很牢,對不對?這又淪為下品修法,你死心眼看著那一段幹什麼!看臭水溝啊?!嘿!你就忘了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念頭已經過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來,中間的念頭當下即空,你看住它執著一個空幹嘛?這是不用智慧去參!因為那個空也是你心意識所造,當不得真。那麼你不看它,怎麼辦呢?看與不看之間如何取捨?
  我如此一講你們便傻了,稍稍深入一點,我就曉得你們吃不消。修行人真到了解脫處還有什麼觀心不觀心的。解脫便解脫,毫不拖泥帶水。但是剛開始時,一切都要從般若觀心來。心經告訴我們: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般若是諸法之母,非修般若不可。

    境風吹識浪  自有定盤心

  純正的般若觀心法門,觀自我心意識的生生滅滅,本無所謂在何處起觀的問題,婆婆媽媽,多此一舉。心並不在內外中間。然而一般行者做此觀法,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頭部,引起高血壓等病症,所以才又提供大家輕輕在心頭作觀的方便,又怕你們不懂心頭部份,特別說明在心窩子這裏,兩個乳頭中間,肋骨銜接凹下之處。就在這裏自然起觀。
  你看我多麼有耐心。常常你們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我都一字一字靜靜的洗耳恭聽;每個禮拜那些糊裏糊塗,莫名其妙的日記,我都坐看幾個小時,規規矩矩、一句一句仔細看完。這就是忍辱波羅密,其實忍都不必忍,忍性自空。
  觀與照有層次上的不同。大家注意經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怎樣修行呢?行住坐臥,起心動念,隨時在觀照中。若說觀照到得心應手,那麼你那個能觀照的是什麼東西?觀心到了某一程度,自然因個人業力不同而現出各種境界。有人到時就看到圓光,有什麼事問他,只要在圓光中一看,就知道了,一執著便上了邪路,錯了。境界倒是真的,所看的山水人物也是真的,並不一定是這一生的事。那麼這是不是妄念?
──是妄念,是六塵緣影,甚之,是第八阿賴耶種子識的變現影像。
  所以要觀這個念,這個念不動,你怎麼看見?!念不動,怎麼會起境界?!念頭動,氣也動,氣不動,境界還出不來呢,對不對?!一切境界皆是念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感覺也好,思想也好,氣脈也好,都是相。你把這道理弄清楚了,才容易上路,才不會出差錯。大家要觀照清楚,儱侗不得,然後看到境界,呸!!!去你的,正一正,動一動,連個鬼影都沒有,還有什麼境界不境界。這是個法門喔,密宗有一個大手印法門,大力吐一個「呸」字,頓除一切妄想雜念,便心境立刻變得海闊天空。
  當年我的老師袁先生,告訴我他以前參禪、參話頭的經驗:一心一意,晝夜不懈,參到吐血也不管,男子漢大丈夫,死了就死了,決不退悔。有一天,早晨起來疊棉被,把被子這麼一抖,又是一個太陽出來,再抖兩下,一個一個太陽,接二連三滾出來。嘿!他說原來什麼學劍仙、學看光、修行得神通的,都是這樣。去他的!你來騙我幹什麼!被子也不疊了,吐它一口口水,打坐去了。真是大修行人,再怎麼「境風吹識浪」,絕不被境界所轉。
  然而到達「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了沒有?
──不究竟。況且你們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只好慢慢觀,隨時念念回光反照,如此行深了,自然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們念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有「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兩句話,這也是行;行深了,自然照見五蘊皆空。

    輕輕從心頭起觀

  你們現在坐在那裏,五蘊都不空的。有時氣脈動,氣脈是什麼?都是四大色法變的。氣是風大,脈是水大、地大、火大的綜和,是由神經初步發起的作用。氣脈通不了,色法空不了,身心空不了,實相般若無法現前。因此第一步先要依「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起修,等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四諦中便沒有苦諦,滅了苦諦即道諦,而五蘊就是集諦,一個般若觀心法門便把「苦集滅道」貫澈盡了。要離一切苦,先滅一切集,如何滅一切集,得了道才滅一切集。這不只是講道理,都是修法哦!
  大家好好奉行觀自在菩薩的教法,觀照這個色身色法同性空的關係。不然閉起眼睛打坐,裏頭一片漆黑,懵懵懂懂,自己搞不清楚,多可憐,多悲哀!你們現在如此觀心,不要向頂上觀,不要在腦子裏觀。平平安安,自自然然,輕輕從心頭起觀即可。千萬不要硬抓住肉體,把肉體看得那麼嚴重。若是作白骨觀,白骨那個空架子,重心大概也在心頭這一部份。聽懂了沒有?要把每一句話聽進去,不要表面專注,其實昏昏沉沉,莫名奇妙,白白浪費時間。話記不住,就是落在無記中。若能每句話明明白白記住,心中卻無妄念雜想,這才是定的憶念之力。
  好,現在告訴你們,剛才你們幾個人的回答,還算有點影子。觀與照,彼此同而不同,有層次之別。若是修行到了照的境界,那便到了理無礙法界,但尚未達到理事無礙法界;或者勉強說到了理事無礙法界,不過還沒完全,差不多是介於理無礙與理事無礙法界之間。
  然而,凡是不能真正用功修行,光在那邊講道理的,不論是觀是照,都是理法界邊事。還有人問,無尋無伺的境界跟無記如何分別?無記就是無記,無尋無伺就是無尋無伺,就這麼簡單!般若波羅密多的功行深時,自己自能分別,沒有修,空談妙理幹嘛?(此時有同學問:觀是修道位,照是見道位,對不對?師答:就功夫而言,勉強可以這麼說,但還不真是。)

    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

  現在為大家講個禪宗故事,看看有沒有人能夠領會。事清發生在唐末五代,現今湖北武漢三鎮地帶,有名的黃鶴樓就在這裏,風景很美,唐代名詩人崔顥有詩為證:「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當時有個禪師,自己認為已經大澈大悟。有一次,他到一位修道已經到了家的大居士那裏去化緣,所謂「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大居士接待這位禪師,知道他來化緣,就說:「好啊,大和尚,我問你,答得出來一切供養,答不出來,免談。」和尚說好,你問吧。居士就問:「古鏡未磨時如何?」一個古老的銅鏡,髒兮兮的,生滿銅銹,沒有擦乾淨前怎樣呢?和尚答:「黑如漆。」染汙得像沾過油漆一樣,黑烏烏的一片。居士又問:「古鏡既磨後如何?」假使好好磨擦乾淨了後怎樣?和尚答:「照天照地。」這下可好,大居士說:「不行,對不起,請出去,不供養你。」
  沒有錯啊!依教理講,那禪師這樣回答,一點都沒有錯,古鏡未磨,此心還沒得定發慧,沒悟以前,黑如漆,那裏有錯?古鏡既磨後如何?照天照地,那不是唯識所講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了嗎?但是宗門祖師禪與如來禪不同。你們如果去化緣,遇到同樣的情況,給人掃地出門,你服不服氣啊?不服氣。這和尚當然不服氣,再去修行,又住茅蓬潛修,三年以後,再回來化緣。大居士看到他又來了,好啊,請坐,我問你,還是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答:「此去漢陽不遠。」再問:「古鏡既磨後如何?」答:「黃鶴樓前鸚鵡洲」。嘿!請接受供養。
  這是什麼道理?三年的歷練畢竟沒有白費。他先前所答,已非泛泛之輩玩口頭禪的階段,真也到了相當程度,也有相當的功夫。但仍不行。照見五蘊皆空,便算了道嗎?不對的,我們這位大維摩居士說不對就不對,你有什麼辦法。
  這次寒假共修,每個人都要好好觀心,不做觀明點,或者念佛念咒等等其他功夫。明點是心造,念佛念咒也都是此心在念,觀想佛菩薩亦是同樣這顆心在想。凡所有想,皆是境,佛也好,魔也好,山水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境界;能起境界,能想,能諸般造作的,非境。所觀所照的是心念的變相,是境界般若;能觀能照的,不是境界般若,而是實相般若。修行人必須找到能觀能照的那個,才算開始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

    苦由我來  有我就有苦

  我為了怕你們聽了似懂非懂,因此婆婆媽媽,一而再,再而三,將心經般若觀法,從頭至尾,從尾至頭,反反覆覆,不厭其煩地加以說明,希望大家好好體會,好好在八識田中記牢。一入耳根,永為道種。
  你們當中已有少數人有一點入門的樣子了,但大部份還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有些更妄作聰明,自以為是,在那裏理上推理,頭上安頭,越來越離譜,要不得。在座之中,每人至少已有七天的禪修經驗,放下一切法,放下一切心。現在好好求懺悔,每一上座,不要忘記先前所講,先誠敬, 地懺悔,然後真心地發願。再來,依心經觀心,如此修去。
  觀自在菩薩開始從四諦法「苦集滅道」的苦諦開示我們,痛下一錐。苦海茫茫,一切眾生有求皆苦。不但世間法求不得苦,求出世間法而不能相應更苦。想學佛,想出家,想成道,多苦啊!世出世間,一切皆苦。如何了脫這苦呢?苦由那裏來呢?
──由「我」來。有我就有苦。我從那裏來?由身由心,由念頭思想和四大和合而來,是名「色受想行識」五蘊。先要了此五蘊,才能跳出苦海。跳出苦海即是「度一切苦厄」。如同乘船由此岸到彼岸,需要借助工具。般若觀行,正是最好最妙的工具。依之起修,自性自了,自性自度,還怕跳不出痛苦深淵,照見五蘊皆空嗎?
  我們如果做白骨觀,身上肌肉、氣脈、神經、細胞等等都化掉了,還有什麼氣脈不氣脈的,不就好了嗎?有氣脈就是還有肉體,肉體是受陰。受蘊那裏來?從色蘊的四大來。四大空不了,其餘受想行識四蘊更免談了。因此無法度一切苦厄,長日都在苦中。所以觀自在菩薩告訴舍利子,從觀心去了世間諸苦。
  觀心不要蓄意,不要用力,自自然然去觀。實際上,你一觀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已經跑掉了。跑了的不去追尋,未來尚未生起的,不去迎取。當下即是空。管它空也好,不空也好,一念清淨自在。有雜念妄想來,
──舍,佈施掉,即傳統禪宗講「放下」。念念舍,善念也好,惡念也好,世間念頭,佛法念頭,一切皆是虛妄。譬如圓覺經所講,「知幻即離」。知道這念頭是虛假幻化的,它來了,不必費力趕它,輕輕一觀,本來空嘛!「不假方便」。用不著求佛菩薩幫忙。「離幻即覺」。離開了妄想,不就清清靜靜,明明白白,自性般若,沒有程式,「亦無漸次」,當下現前,這不是很好嗎?可是有些人也許錯解了圓覺經,以為覺了就成佛。他不知道,縱使如此,還是初覺始覺,不是本覺。

    四大並沒有障礙你

  般若觀行的功夫真到了家,突然之間,頓悟,照見五蘊皆空。身心內外統統空,見自性真空。若是還有氣脈,還有感覺,還有痛苦,坐著不舒服,那都陷在受陰、想陰裏頭,還談個什麼其他的呢?縱然你得了定,呼吸停止,脈還不止,依舊沒能脫離行陰。即使脈也停了,你暖、壽、識仍在,依舊無法超出識陰的控制。
  那麼,藉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修法,人人直修下去,由觀到照。等到照的時候,那便一點也不吃力,也用不著修,但又不離修。自然而修,修而不修,也無著力之處,好像無修無證,但又清明在躬,才能度一切苦厄。
  如果這種觀心法門,一時功夫不能得力,我們還可利用接下來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的方便觀慧,與之配合而修。有大智慧的人,一聽「色即是空」。兩腿盤著也好,不盤著也好,一念頓住,把色身一拋,就丟掉了。凡夫怎樣都丟不開,無始以來就捨不得這個集根本業氣於一身的肉體,禪宗稱之為色殼子,一投胎鑽到這裏面去,以後便爬不出來。好像那個蠟丸一樣,藥一裝入蠟丸之中,一封,困住了,打不開。你看,這色殼子有多麻煩,多厲害。
  但是,你若真把色身空掉了,卻也不要就此執著一個空。只知性空,不曉得緣起,不能起妙用,那便落在「見取見」上,還不算數。這時更要回心向大,轉成菩薩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緣起的諸種宇宙現象,本性是空的;而正因為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能緣起所有世間的事事物物。因此上面兩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指的是「緣起性空」;下面兩句話馬上一轉,直入大乘菩薩道「性空緣起」的妙有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四大丟不丟開都一樣,它本身自然就是空的。你覺得你被四大障礙住,其實是你自己的念頭在作怪,自我拘束,四大並沒有障礙你,它和念頭一樣,本空。你若參透了這個道理,又何妨四大之存在?!有了四大才能創造諸般事業,成就種種度生功行,多麼棒!
  如此,「受」的情況也是一樣,「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坐在這裏,就算感受空掉了,也不必一直貪著這個空境。換句話說,陷在受陰境中受苦也不錯嘛!雙腿一盤,坐久了,哎呀我的媽!人生能有此番經驗,豈不有趣?!(一笑)

    多受一分罪  多消一分業

  我昨天告訴大家,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業。無始以來,我們破壞人家的好事,傷害其他眾生,使其身心受大痛苦,這類勾當我們做得多了,現在自己也嘗嘗看,消受消受,何必這麼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扭扭捏捏,多沒出息。「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腿麻,你難過,那麼就自己回轉來往內觀照一下,正在那個酸痛脹麻的時候,自己仔細看看,滿好玩的。我們還可跟它講話,格老子,你痛個什麼鬼?乖一點好不好?!嘿,這不痛得痛快嗎!你那清清楚楚知道痛的那個並不痛,對不對?懂不懂?你要真懂了,般若修法就入門了。(一笑)
  再接下來輪到「想」。「想不異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假的、認不得真的,所以叫妄想,為什麼還要那麼死心眼,上當受騙呢!想,你儘量想,給你想個夠,想累了,看你還想不想?一個念頭過來,它在你那裏留都不留,一刹那便溜走了。來無影,去無蹤,無所從來,也無所去,根本就是它來空你,難道你還真有本事空它嗎?
  可是,當你感受進入清淨的狀態時,也別猛抓住清淨,執著空,自以為高明。「空不異想」,空的境界本是妄想的變相,有何稀奇?一般凡夫妄想落在有邊,生生世世不離六道輪回;而小乘聲聞緣覺落在空邊,不能起諸妙用,普濟群生,尚未究竟。「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與空不二,根本沒有什麼想不想,空不空的問題。你死守一個空,自以為是,其實正是個要不得的大妄想,該打香板!
  受陰想陰解決了以後,緊接著行陰和識陰的問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行和識一般人無法認得,很難懂。你們有人自以為懂心經,隨隨便便,信口開河,不要謗法造孽呀!你色陰受陰了了,想陰也了了,慢慢才體會到沒有妄想,雖然好像沒有妄想,可是有個東西。是什麼,講也講不出來,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卻有一個什麼似的在那裏,這就是行陰。無明緣行,正是這一念無明在作怪,而你卻以為是清淨,以為是道,活見你的大頭鬼。
  再說,受想行識的「想」和「識」,彼此有別。想只能說是識陰所起的表層作用。唯識的「識」很深奧,很不簡單。你們聽「成唯識論」的課聽不懂,應該的,一點都不稀奇。但是如果能做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便能一路下去,瞭解並解脫後面緊跟著的幾個陰境
──受、想、行、識。

    善念惡念都不沾

  觀自在菩薩在談完了五蘊的真相之後,繼續更進一步給舍利弗做結論。「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但要身空,不但要我空,連法也要空。般若也好,佛法也好,有為也好,無為也好,無一不是幻化假名。「法不異空,空不異法,法即是空,空即是法」,什麼法都丟,都空掉。一切法空,小乘法、大乘法、顯教、密教等等,凡所有法,一股邋遢統統沒有,但不貪戀一個空,那樣子就對了。
  然後,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正好修持。這個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實相般若,自性真空。于此境界,自自然然無修而修,無證而證,此即行深。然而什麼是不生?
──無生法忍。一天到晚,儘管吃飯、穿衣;儘管開玩笑,打哈哈,乃至忙碌奔波,喜、怒、哀、樂樣樣都來,卻是動而不動,生而不生。每個念頭用過了,當下即舍即空,即用即有。既然不生,當然不滅,不生不滅,圓滿無礙。並且,在這諸法空相當中,還有什麼髒不髒、淨不淨的,「不垢不淨」。善念惡念皆不沾,譬如宇宙虛空,香的、臭的,好的、壞的,它一概包容,也一概不失自己本來面目。在這諸法空相當中,你修它也多不起來,你不修它也少不了一丁點兒,空就是空,無所謂大小多寡,增加減少。你們大家功夫不到,沒有悟道,空不了五蘊,難道這樣便少了道嗎?──沒有少啦!「不增不減」。
  觀自在菩薩得寸進尺,一步一步再開導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你如此身心空靈去修,什麼障礙都沒有。你說你腿痛,那麼且看看那個腿痛的念頭痛不痛?別看腿。知道痛的那個,其實不痛,根本沒有怎樣!「無眼耳鼻舌身意」,沒有眼睛,你們打坐還有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等等這些名堂呢?「無色聲香味觸法」,既無六根,何來六塵?六根六塵空得一乾二淨,澈底沒有。有也無妨,因為「諸法空相」,有也空啊!我們出家學佛,天天念經,到底念什麼經?!打起坐來,不是眼睛,便是耳朵,時時抓得牢牢的;哎呀,我的眼睛不舒服啊,耳朵難過啊。去你的!怎麼不好好瞭解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一下就都空掉了,毫不拖泥帶水。什麼白骨、明點、氣脈這些熱熱鬧鬧的玩意兒,理都不理,直截了當便空了六根六塵。

    生死本空  有何可怕

  六根六塵空了還不算數。經文又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無耳界,一界一界算到無意識界,這十八界都空;四諦也空,無所謂苦,無所謂集,無所謂滅,無所謂道。由無明緣行、行緣色,一脈相承的十二因緣,環環皆空。因此,「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你說那我把無明空了,就完了,對嗎?──不對。自以為空到了頭,便算了事,那是昏了頭。其實無明也沒有什麼盡不盡、了不了的啊!乃至十二因緣的最末一位「生死」,同樣沒有什麼解脫不解脫的。為什麼要了生死?了了幹什麼?生死本空,有何可怕!故說「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了了生死的人,人到那裏去了?──還在生死中哪!注意哦!大家注意聽,別會錯意,自找麻煩。
  觀自在菩薩如此這般,細說般若觀心法門,娓娓道來,無一不是為了要一切眾生,真放下,真解脫,真自在。他起先由四諦法起講,現在又歸結到它。「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生老病死苦的煩惱都沒有了,又須要什麼智慧不智慧的法藥來治療呢?又有什麼成敗得失呢?「無智亦無得」,得什麼?得道啊?有個道可得,那就錯了。本來無所得,何必大驚小怪,患得患失,庸人自擾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當修行到這一地步,無智亦無得,便算你證得般若了,由觀起修,終於照到了。但仍沒有澈底解脫,還未完全明心見性。不過般若智慧已經登堂入室,因此「心無掛礙」。休息也好,工作也好,在家也好,出家也好,一切心,一切法,不相妨礙。
  那麼,「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時於任何境界皆無驚怕之心,不畏生死,不怕輪回。正因為悟到自性般若的大智慧,所以才能更上層樓,沒有任何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成就佛果。大乘菩薩的境界不是沒有夢想,普度眾生,覺悟有情,正是大乘修行人的夢想。你們朝暮課誦楞嚴咒的偈子裏,有兩句話:「銷我億劫顛倒想」與「希更審除微細惑」,要消除那個微細惑業可真難了。我從幾十年的經驗,看了老一輩子,看了年輕一代,許多都走了岔路還不自知,少有功德圓滿的。這細微到極點不易檢查出來的業惑,越是修到最後,越難捉摸。結果自己搞不清楚,處處懷疑,東找西找,沒有了結。

    見性解脫  能所雙泯

  因此,連這一絲絲、一些些虛無飄緲的惑業,也都得依般若波羅密多,澈底斷除。「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般若正觀現前,這才大功告成,究竟涅槃。這個時候真正是悟了,不是觀,也不是照,而是見性解脫,能所雙泯,大圓滿,大自在。經文前面,由觀自在起到照見五蘊皆空,屬有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盡」法門;後面「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到「究竟涅槃」這一段,屬無為法,即是維摩經所講的「無盡」法門。
  接著,觀自在菩薩又很慎重地吩咐舍利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真正要能大徹大悟,成就正等正覺的圓滿果位,非依自性般若智慧的解脫不可。你們惘惑,以為念個咒子可以成佛,那麼「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般若波羅密多正是真正不可思議的咒語,能讓一切眾生證到自性光明寶藏,再也沒有另一個咒子超越過它了,無有能與匹敵者。所有的咒語,一碰到般若波羅密多,還有什麼戲唱呢?你們為什麼不念呢?不過光嘴念還不行,你要用心眼觀照,確實證到,不然你無法將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靈感的地步。般若波羅密多真能破除你們那些莫名其妙的迷信思想,真能頓消三界一切煩惱痛苦,不是隨便說說,鬧著玩的。
  心經講到這裏,觀自在菩薩知道大家喜歡神秘,喜歡弄個咒語,念念有詞,於是為了滿眾生願,乾脆也把這個般若波羅密多的無上大咒傳了:「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你們現在一起念,用閩南語或廣東話比較接近原音。

    自度自度  快快自度

  至於這個咒子意思如何呢?「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自度自度,快快自度;「波羅僧揭諦」,大家快快自度,並度大家。菩薩傳你這個法,就是要你自我承擔,別再自欺欺人。人貴自立,自助天助。唯有自度,才是正法。光死皮活賴,向佛菩薩求這求那,終究不是辦法。各人生死各人了,自己業障自己消。任何法門修到最後,都要依般若波羅密多,才能悟入自性如來大光明藏。別再顛三倒四,窩窩囊囊,好好做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吧!「菩提」,覺悟啊!腦子清醒啊!「薩婆訶」(讀音ㄙㄛㄏㄚ)。快快覺悟,不要做夢,不要迷迷糊糊了。
  你們看看,般若正觀修行之路,多麼灑脫,多麼直截了當。因此今年此次寒假禪修,要大家把密法、淨土等等各種修法,統統暫時擱一下。少裝模作樣,故作姿態,疑神疑鬼。那麼你說學禪宗,這才有一點相似。懂了嗎?大家晝夜二六時中,如此觀照下去,必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進入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的心中心。下座。自己在座位前向佛、法、僧三寶,頂禮三拜。以無所求之心,一心一意,虔誠恭敬;敬重佛,敬重法,敬重僧,自己才能得益。好了,休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