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3/21 00:45:04
學習次第 : 初階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淺釋 一

宣化上人 講述

  這一品名叫做普門品。有很多的意思。現在先講這個「藥珠」。因為「藥珠」,所以說「普門品」。
  什麼叫「藥」呢?「藥」就是藥王樹;什麼叫「珠」呢?「珠」就是如意珠。什麼又叫藥王樹?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到山上去砍柴,砍回來的柴,就擔到街市去賣。遇到一位醫生,醫生看到他這一擔柴裏面放光,於是就把他這擔柴買回去。到家裏把柴打開來一看,裏面有一棵藥王樹。這醫生得到藥王樹後,無論任何疾病,只用這棵樹在病人身上輕輕一敲,或者輕輕一打,無論什麼病就完全好了,救了不少人。就因為這樣,所以叫「藥王樹」。
  「珠」,就是如意寶珠。什麼叫做如意寶珠?如意,就是遂心如意,也就是令你歡喜、滿意。滿足你的要求,成全你的欲望。你想要吃好東西,如意珠就現出好的東西來,不用你去買。你想要穿好的衣服,只要你對這如意珠想一想:「我要件最美麗,人間最稀有的衣服。」這時如意珠就現出你所歡喜穿的衣服。甚至你想要房屋,它也可以現出來。你想:「晚間我想住一間最豪華的房間。」這寶珠也就現出房子,這一夜住宿以後,第二天房子也自動回到如意珠裏去。你想吃東西,如意珠所現出的東西,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恰到好處。你穿衣服,也不必預備衣架子,只要把衣服脫下,它就自動回到如意珠裏去,所以叫「如意」。如意珠有多大呢?是很小的一粒珠,可以隨便帶在身上,又不重、又不占地方,所以叫如意珠,遂心如意,妙到極點。總而言之叫「如意珠」。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也就等於這棵藥王樹,這顆如意珠,能遂心滿願。只要你能誦念普門品,所求的事情,就能滿願。但可不是今天念,明天就有功效。必須先打一個穩固的基礎,如造樓房要先打好地基,地基打不好,樓房也就沒有法子建造了。「普門品」雖然好像藥王樹和如意珠這麼靈感,這麼不可思議。可是你要先念普門品,天天念,念得觀世音菩薩他認為你合格了,認為你有這個誠心了,然後你就所求如意、遂心滿願。不是說平時也沒有念過,到時候就想求感應,即刻便有靈感。那一定要你平時用功修行,到時候「普門品」就好像藥王樹、如意珠,有不可思議的微妙,不過首先要自己去念。
  有人說:「佛教裏面有太多東西要學了,又念楞嚴咒,又念大悲咒,現在講『普門品』又要念普門品。這麼多功課、我們那有這麼多時間呢?」你不需很多時間,只要每天少睡一個鐘頭、少講一點閒話,這些工作都可以做到的。如果你不想遂心滿願,說我無所願求、我沒有貪心、嗔心,也沒有癡心,那你根本就不需要念,那就沒話可講了。要是覺得你將來或者會遇到什麼事情,要求觀世音菩薩或者佛來幫忙,那你就應該多學一點佛法。佛法猶如大海,你連一滴都未喝就嫌多了,那將來這大海的水一定喝不完的。不過,只要盡你的力量,需要多少就飲多少,佛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所以應盡你的力量來運用佛法。
  因為「藥珠」的意思,所以要說這普門品。
  還有一個意思,叫「顯密」。「顯」,就是明顯;「密」,就是秘密。這緣起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的時候,得到顯明的感應;有的時候,得到秘密的感應。
  明顯的感應,就是人人能看見、人人都懂得。譬如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在普門品上說:「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講述耳根圓通時也說:「火不能燒,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譬如,你正坐在房裏,一心一意念觀音菩薩,而無意中著了火,這時只要你能誠心念觀音菩薩,那麼縱使鄰居的房子燒了,你的房子也不會燒的。但這要無意中的而不是故意。如果你故意去點一把火試試看,我的房子會燒嗎?那是必定會燒的!為什麼呢?因為你根本想試驗觀世音菩薩,就因為你信不真切,所以才要試一試。就好像人有一位朋友,想知道這位朋友對我是否有真心,是不是個「拾金不昧」的好人。於是等我這位朋友來了,便故意把五百塊錢放在地下。如果我不看著他,他要是個好人,就不會把錢拿走。為什麼你要試驗你的朋友?就因為你對這朋友沒有真正的認識,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好人?所以才去試驗他。觀世音菩薩在經上說的:「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你若對這個沒有一個信心,觀世音菩薩也不會來管你這麼多閒事。你想自殺去跳海說:「我跳進大海中,看看是否得到淺處?」假設你以試驗來推測觀世音菩薩這種神通妙用,根本就沒有信心。你若對菩薩沒信心,他可不願意多管閒事的。你說:「我不試驗,怎能知道究竟是真的或是假的?」你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不知道是真的又怎樣?你知道了一天還要吃飯。穿衣服,才能活著,那你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明顯,是人人都知道的,如鄰居房子燒了而你的房子居然不燒,這不是「顯」嗎?人家都知道:「啊!那個人念觀音菩薩有感應的,他信佛真是有點妙處。」有感應了,這就是「顯」。
  又有秘密的。秘密;是你本來有一個災難,或者你應該掉到海裏被水淹死,但無形中觀世音菩薩來感應了,令你不遇到這種危險,秘密把你的災難消除了,這就叫秘密。這個人應該被火燒,但因為他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就默默中把他的災難解除了,這也是秘密感應。甚至你坐飛機,本來應該失事;現在交通雖然方便了,但死亡的人也多了。有的時候飛穖失事、火車失事、巴士失事,很多人罹難喪命。在這種種情形之下,因為你念普門品,因為你念大悲咒,因為你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便在默默中,又叫冥冥之中,總而言之,就是人所不知道的,他就為你化凶為吉。所謂:「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因之,為了「顯密」的關係,所以說這部「普門品」。
  普門品有「顯密圓通」,顯也圓通,密也圓通,顯密都得到圓通,所以普門品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普門品有種種妙用,大悲咒也有這種妙用。我說一件感應的事情。在我家鄉東北,有一個種田的農人,家裏頗為富裕。某年秋天,他把農作物裝上車子,運到城市去賣。賣完了食糧便把錢帶回來,正在此時,就離家約有三裏路的前面,遇到很多土匪在打劫。這個財主看見前面有打劫
──怎麼辦好?逃嗎?在土匪的監視之下也逃不了,但若不逃走,一定是被搶。於是乎他就念起大悲咒來,這個趕車的還照常往前去。走到快接近土匪時,忽然看見從土匪裏走出來一個人,走到他的車前面說:「你把鞭子給我,我來給你趕車!」這個人也就讓他執鞭趕馬車,從土匪旁邊走過去,而土匪們好像不見不聞似的,所以也沒有打劫他。等這些土匪看不見了,這趕車的人又把鞭子還給他說:「你現在趕著走吧,沒有事了。」這財主一看這個給他趕車的人是從土匪中跑出來的,一定是土匪了,說:「先生,你今天對我這麼好來救我,令我沒有被打劫,請問你貴姓?在什麼地方住?將來我好到你府上拜謝去!」這個人就告訴他說:「我的名字叫阿逝孕。」
  各位念大悲咒時,在大悲咒上不是有一位護法名叫「阿逝孕」的?在阿逝孕圖片裏,是在肩膀上長了兩個翅膀的,這位護法就叫「阿逝孕」。可是當時這個財主想:「啊!誰叫阿逝孕呢?誰呢?」這時他忘記了,忘了這個阿逝孕就是大悲咒的一句咒語,也就是一個護法。等這位阿逝孕走了,看不見阿逝孕了,他才想起:「啊!這不是大悲咒裏面的一個護法叫阿逝孕嗎?」於是想去找阿逝孕,也找不著了,不知阿逝孕跑到什麼地方去?所以這是大悲咒裏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假如這個財主想:「我念大悲咒看看靈不靈?」阿逝孕也就不會來救他了。正因為他沒有考驗的心,只抱一個信心:「我念大悲咒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果然就遂心滿願,沒有給土匪打劫。
  這一部妙法蓮華經,共有七卷,內中分開二十八品,這一品文當二十五品,在經文的本子是第二十四品,因為其中少了一品「提婆達多品」。這一品顯揚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神通妙用,不可思議的境界。
  在前面講到「藥珠」,現在再講「人法」。什麼叫「人法」?「人」,就是觀世音菩薩;法,就是普門所示現的法門。這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所以是不可思議的人物。他又說普門示現有求必應,無感不通的法。這種「法」叫做不可思議的一種法。因為不可思議,所以叫妙法。因為這個「人」也是不可思議,故亦可稱為妙人。既然是妙人、妙法,方堪名「普門」,才能名實相符。因為「人法」的因緣,觀世音菩薩才說這「普門品」。
  第二種的意思,就是「慈悲」。因為「慈悲」的因緣,所以觀世音菩薩說這「普門品」。什麼叫「慈」呢?慈能予樂;什麼叫「悲」呢?悲能拔苦。觀世音菩薩救眾生的七種難,解除三種毒,應眾生兩種求。這七難在經文裏會詳細的說明。簡言之是:水難、火難、風難、枷鎖難、黑風難……等等有七種。解三毒,三毒是什麼?就是貪、嗔、癡三毒。應二求,就是求男、求女這兩種求。
  眾生都有這三毒:貪、嗔、癡。若人多貪,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貪。若人多嗔,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人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這個貪講起來很多。嗔,講起來也不少。這個癡,正好不多也不少。說它多也不算多,說它少也不算少。什麼叫癡呢?簡單的說就是愚癡。什麼是愚癡?就是沒有智慧,不明白,見理不真,所以叫愚癡。見到這個理論不正確,知其然,不知其當然。根據中國王陽明先生的學說:愚癡的人,乃是因為他未能「知行合一」。王陽明說:這個人為什麼沒有去做呢?就因為他不知道,所以他就不去做。他若是知道就會去做。王陽明說:他知道了而不去做,那還是沒有真知道。若真的知道,就一定會去做的。王陽明在中國是一位很有名的學者,他的學說是「知行合一」:人若真知道了,他一定會實行;沒有知道他才不去行。也就是說他要是真正明白了,就不會再做愚癡的事。他為什麼做愚癡的事情?因為沒有明白。所以我說這是見理沒真。試舉出一個例子來講,譬如這愚癡的人說:「好花常令朝朝豔,明月何妨夜夜圓,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貪花的人,生出愚癡的心說:「我要這朵花,永遠是鮮豔而不凋謝,要這朵花時時都開放著,朝朝都長得這麼美麗。」那個貪月圓的人就這樣說:「明月何妨夜夜圓?昨天晚上的那個月亮是圓的,若是每一天晚間的月亮都是圓的多好!天天到外面去賞月,這種月亮輝映燦爛的,也不必點電燈,又省錢,天然的光輝多好呢?」這不是愚癡嗎?月有盈虧,花有榮凋。花開就有花謝的時候,月圓就有月缺的時候,這是一種天道迴圈。好喝酒的人就想:「我每天去買酒,買威士卡、白蘭地,是很貴的,若是地上所有的水池變成酒池,這時候我想飲酒就到那水池取酒,這多方便!」還有貪錢的人,他就想:「我現在去做工賺錢,非常的困難,如果每一棵樹變成搖錢樹,樹上都結成元寶、美金,若是我想用錢,便到那地方去取,這多方便!」但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都是愚癡的幻想。還有最簡單的例子,有個人沒有讀書,甚至連小學都沒有念過,中學更不要提,他就想要得到一個大學博士的學位。你說豈有此理呢!小學都沒有讀,大學的博士學位怎能就這樣給你呢?還有一種人,他根本沒有去種田,到時候就想收穀。這都是愚癡,甚至也沒有買馬票,到時候就想中頭彩。這都是一種愚癡的想法。可是一般人多數犯這種妄想不勞而獲的毛病,那麼該怎麼辦呢?有這種毛病就應該把它改了。
  觀世音菩薩他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這就是一種大悲;他又利樂一切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一種大慈。因為大慈大悲的因緣,所以才說這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又有一種,是「福慧」的因緣。福,觀世音菩薩所以能尋聲救苦,分辨世間一切的音聲:善聲、惡聲、苦聲、樂聲、是聲、非聲,乃因為他有真正的智慧。他這種智慧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是因為他普門的佈施,以這個法施給眾生,故他有此福報,而福德莊嚴。所以這是由於福慧的因緣來說普門品。
  又有一個「真應」。真,是觀世音菩薩以他的真身的妙力來救度七難、解除三毒、滿足眾生之二求,這是以真身的妙力。他又現三十二種的應化身,這叫應身,用以來教化眾生,所以有這「真應」的因緣。
  說這普門品又有「權實」。觀世音菩薩以這個法身的力量,在默默中,就是秘密之中,來利益眾生,這叫「實」。他又以三十二應化身來教化眾生,這是「權」。權就是權巧方便,也就是說暫時間用這個方法,不是永遠的。又因為觀世音菩薩以這權實的因緣,所以才說這普門品。
  還有一個因緣叫「本跡」。什麼叫「本」呢?「本」就是根本;「跡」就是蹤跡的跡。觀世音菩薩以一個法身而普度一切眾生為「本」,他以應化身教化眾生為「跡」。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有如月光,他的跡就好像「月照千江」的道理。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月光照一切的水,而一切水裏頭的月,都是從這一個月的本身現出來。水裏的月就是個「跡」,天上的月就是個「本」。這是以「本跡」的因緣,故說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以一法身來普現于一切眾生心,令一切眾生都改過自新,回新向上,離苦得樂,究竟成佛。講到這個地方,有人就說:「啊!難怪我不改過自新,原來觀世音菩薩他沒有現到我的心裏來,所以我有什麼過錯也不願意改。」抽香煙的人就想:「大概觀世音菩薩不加被我,不幫我的忙。」好飲酒的人說:「我想學佛法,可惜我戒不了酒;這大概是觀世音菩薩的罪過,他不幫我的忙!」於是他就對觀世音菩薩生出一種仇怨的心說:「這觀世音菩薩太不公道了,為什麼你幫忙旁人,不幫忙我呢?」這真是愚癡上再加愚癡,這是雙重愚癡。為什麼觀世音菩薩不加被你?就因為你不聽觀世音菩薩的教化。你聽見「觀世音菩薩」這名稱,就應該改過自新了,就應該清淨頭腦,「悟以往之不諫」,知道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算了。「知來者之可追」,將來的應該往善道上走。可是你明知故犯,那是罪上加罪。所以責怪觀世音菩薩不保佑你,是一種錯誤。觀音菩薩時時都想保佑你,可惜你把你心裏的門總是關著,不讓觀音菩薩進來,觀世音菩薩只好歎氣:「啊!這個眾生真是可憐湣者,太可憐了!」所以你不要怪觀世音菩薩,應該怪你自己不爭氣。
  以上說的是「本跡」。還有一種因緣就是「緣了」。「緣」就是緣因,「了」就是了因。什麼叫了因?就是把這個因斷了,也可以說是明瞭因果的因。我們現在來聽經聞法,有的從華盛頓州西雅圖來的大學生,有的讀博士、碩士也來讀佛法。為什麼這些人要從老遠來到此地,來參禪打坐,學習經藏,研究佛法呢?就因為要了這個因。聽經就是了因的種子。你有聽經的因緣,這是個「緣」因。故因為「緣了」的因緣,所以說普門品。
  還有一種叫「智斷」。觀音菩薩他以他的智慧、智德莊嚴,來教化眾生,是位智慧的莊嚴者。「智」慧叫智德,即是「智」的德行。「斷」,斷德,即是斷除一切無明。這斷德又可以叫福德,因為他把無明斷了,所以有真正的福德莊嚴,好像佛似的,福也足、慧也足。觀世音菩薩雖然是菩薩,但是他有福德莊嚴也有慧德莊嚴、所以「智慧」,也叫福慧。以上合起來共有十種的因緣,所以講這「普門品」。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秦」亦呼後秦,是一個時代的名稱。
  「三藏」,什麼叫三藏呢?就是:經、律、論三者。經,梵語叫修多羅。此雲契經,契是契合,經是經常之法。契合者,就是:「上契諸佛之妙理,下契眾生之根機。」往上講,意思就是這經典和諸佛的妙理是一樣的。往下來說,對眾生的機緣也是契合的,可以教化眾生。經藏裏面包括有定學,定者是講定律。律藏,就是戒律。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十重四十八輕菩薩戒。此外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條戒。研究戒律有什麼好處呢?你若有戒才能生定。論藏,就是包括慧學。經,就是定學。律,就是戒學。論,就是慧學。所以也就是戒、定、慧。這論藏是佛當時到各地方所講的道理,所議論的道理,再由後來的祖師(佛的弟子)互相討論這個「道理」而注釋的「論」。譬如:大乘起信論、百法名門論、成唯識論、大智度論等……有很多的。這「論」就包括一切的智慧,所以叫「三藏」。為什麼叫它為「藏」呢?藏者,就是包藏著很多道理在裏面,這叫「三藏」。
  姚秦就是時代,三藏就是經、律、論這三藏。
  「法師」,什麼叫法師呢?這「法」就是佛法。「師」就是師父、師表。怎麼叫師表?是能作一個榜樣、一個模範、一個好的法則,此叫師範。而這個「法師」,有的時候說:以法施人,以佛法來佈施給一切眾生,這叫「法師」。又有一個講法:以法為師,以佛法作為他的師父,這也叫法師。還有很多種講法,不過大略的意思就是這樣。
  「鳩摩羅什」,是翻譯者。鳩摩羅什是梵語,不止中文,英文也一樣:童壽。這個「壽」在此就當長壽講。這位鳩摩羅什雖然是個小男孩子,可是他已有長者的風度,有長者的德行,故名童壽。並不是說他的壽命長如老人,而是他具有長者的這種德行。
  「譯」,就是翻譯。也就是把它由印度(梵文)文翻譯成中文,而意思是和梵文一樣的,所以中國的佛經和印度佛經所翻譯的意思是一樣的。此是講翻譯人。為什麼要把翻譯者放到經本的前面?因為當時假如不是鳩摩羅什法師到中國來,提倡翻譯佛教的經典,這些經典就不會這麼快傳到中國來。為了紀念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所以把這位元法師的名字,記載到經本的前面,一方面是要紀念法師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鳩摩羅什法師負起這個責任,有什麼錯的地方,翻譯不對,因果都在他的身上。鳩摩羅什法師在他將圓寂時,曾經這樣說過:「我翻譯所有的經典,如果完全沒有錯誤的話,將來我死後,荼毗時舌頭不壞。」果然在鳩摩羅什法師圓寂時,經荼毗後而舌頭仍完整不壞。由此證明他所翻譯的經典是一點也沒有錯誤。因為有種種的意思,所以把「鳩摩羅什法師」這個名字,放在經的前面,作為後人一個永遠的紀念,使永遠不忘鳩摩羅什法師的功德。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什麼叫當爾之時?就是當時無盡意菩薩在法華會上,請問觀世音菩薩這個名字的因緣的時候;也就是此時,在說完妙音菩薩本事品後,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時候。有一位無盡意菩薩,什麼叫無盡意?總起來有三種的無盡。第一是:「世界無邊塵繞繞」,世界是無量無邊的,我們不要以為這世界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得見,耳朵所聽得到的,這就是世界的一種邊界。不是的,這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多,有此世界、他世界、無量諸世界;此國土、他國土、無量諸國土,無盡無窮的,所以叫「世界無邊塵繞繞」。什麼叫繞繞?繞,就是繞亂;繞亂就是不定的意思,不定也就是動的意思。塵就是不清淨,世界上有很多微塵,試看太陽一出來,在陽光反射的光線上、可以看到無法計數的微塵,在空中上上下下,飄搖動盪,忽高忽低的。這些微塵是從什麼地方來的?世界上這麼多塵土從那兒來呢?溯本窮源,追究這微塵的根源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切塵是從每一個眾生心裏所生出來的。為什麼?因為眾生心裏妄想太多了。妄想就好像塵一樣,繞繞不安、恒常變動的樣子。試看,我們所能察覺的妄想已是多得不知其數,所察覺不到的更不知有多少?有數不過來那麼多!在楞嚴經上有講:在一念中就有九十個刹那。刹那,是一段非常短的時間,而一刹那之中就有九百個生滅,所以「世界無邊塵繞繞」。
  這世界是怎樣有的?是因為我們眾生依真起妄。一念的妄想,而變成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一切的世界繼而成立。這也叫「世界無邊塵繞繞」。
  第二是:「眾生無盡業茫茫」。世界是無邊的,就因為有世界,所以也就生出眾生來。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有很多種的因緣和合而生。大概來講有四種: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怎麼會有胎生呢?胎因情有。胎生是因為有這種愛情,因而有了新生命。卵因想生,是由想而成的。濕生是依濕而生,在那個有濕氣的地方也就生出來了。化生即變化而生,是自然能變化而生的生命,不靠父母之緣而生。再詳細的講有十二類的眾生,其餘八種: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有這麼多的眾生,到底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眾生是從佛性那兒來的,所以才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雖然所有的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但不是說眾生就是佛了,不是說不修行就成佛。必定要用功去修行、參禪、學佛法……這樣才能返本還原而成佛。不是說眾生現在就是佛,不用修行了,這簡直是一種邪知邪見!而是必定要修行、學佛法、依教奉行,才能成佛。因之,說眾生是從佛性出來的。
  第三是:「愛河無底浪滔滔」。「愛河」,是指男女的愛;不單人類講愛,就是異類、畜生也執迷不悟地執著這個「愛」,尤其畜生更不明理,所以其淫欲心非常重。它們時時刻刻都想行淫欲。若能清心寡欲,自淨其心,割愛斷欲了,就離成佛不遠了。這「愛河」是沒有底的,越陷越深,越深越向下沉,是沒有「底」的。「浪滔滔」,這種波浪滔滔是連綿不斷的,就像水波浪。為什麼海水上會有波浪呢?就因為眾生心裏有波浪。眾生心裏有波浪,就因為愛河有波浪,這個「愛」你想扯也扯不斷!用再利的刀想把情愛斬斷,還是不容易的。但你若真正有了智慧,對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了,所謂:「慧劍斬情絲」。沒有智慧的人,就掉在愛河裏,越掉越深,掉到什麼地方呢?根本就沒有個底。越掉越深、越深越掉,就是往下降。總而言之,沒有完了的時候,是故名為無盡意。
  因為這三種意思,所以無盡意菩薩,欲把這無量世界,變成極樂世界。欲將無盡的眾生,都教化成佛。又把這無底的愛河,統統填上。所以無盡意菩薩,名為無盡意。
  菩薩,這兩個字是簡稱,具足雲「菩提薩埵」,是梵文。中文的意思,菩者,覺也;薩者,情也。菩提,就是覺道。薩埵,就是個有情。也就是用覺悟的道理,去覺悟一切有情。用自覺的這種道理,去覺悟一切眾生。就是我開悟了,我也想辦法教每一個人都開悟。這叫自覺覺他。那麼菩薩又從什麼地方來的呢?菩薩是從眾生這兒來的。菩薩原來也是個眾生,和你我他所有眾生是一樣的,沒有分別。不過,他是眾生裏面的一位覺悟者,是有情中的一個覺悟者。我們這個眾生,就是眾生裏面的迷昧者,還沒有覺悟。你如果今天覺悟,今天就是菩薩;如果明天你覺悟,明天你是菩薩。覺悟什麼呢?覺悟這個無明。你能知道這個無明的來處,把無明破了,這便是「覺」。若不能破無明,就是「不覺」。把無明破了,法性也就自然現前,愛河也就幹竭了;愛河幹了就智慧現前,這就是覺悟。菩薩是覺悟有情,也是有情覺悟。來回講都可以的。菩薩又叫「大道心」的眾生,他的道心最大,又叫「開士」,他能以開眾生的愚癡,而顯現本有之佛性,這叫菩薩。
  「即從座起」:在這法華會上,當無盡意菩薩聽佛講完了妙音菩薩本事品後,隨著他就從他的座位上站立起來。為什麼要站起來?無論在那一個大會場裏,當你要說話時,必須先站起身來,不可以只坐在那地方,一舉手,就發問題了。這樣子太隨便了!這時無盡意菩薩想要講話,他不但即從座起,而且還「偏袒右肩」。為什麼要露出右肩呢?為了表示恭敬,這表示身業恭敬。
  「合掌向佛」:接著無盡意菩薩就合起雙掌。
  「而作是言」:對著佛就這樣說了。
  從「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此段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典時,他所寫的。以此用來描述這個法會的因緣。由「世尊」開始就是無盡意菩薩所說的話。
  無盡意菩薩稱了一聲:「世尊呀!」。世尊,就是世出世之尊,世間和出世間都最尊重他。
  「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無盡意菩薩稱了一聲世尊後,就說:「觀世音菩薩這麼大有的威神力,他的慈悲願力這麼大。他能以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十四無畏、十九說法、三十二應身,是以什麼因緣而叫『觀世音菩薩』呢?」以何因緣,也就是請問觀音菩薩在過去所修的是什麼法門,而他的名字叫「觀世音」呢?
  這是無盡意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問的道理。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此句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依照這文法寫下來的。
  「善男子」是釋迦牟尼佛稱呼無盡意菩薩,說:「善男子啊!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若有」是假設之詞,就是當有而未有,現在還沒有,將來或者會有。將來或者有百千萬億那麼多數量的眾生。這些眾生包括: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
──十二類的眾生皆包括在內。
  「受諸苦惱」:這個「諸」字,可以當「多」字講,也可當作語助詞講?怎樣叫語助詞呢?這「諸」字就是指一個眾生受苦,就是專門指那一個眾生而言。
  「受」是遭受到。
  「諸」也可以指很多種的苦惱。這是不把它當作語助詞說;每一個眾生他受了那種苦惱。諸,也就指他所受的「那種苦惱」。
  然這「苦惱」有多少?大概有四種:一、一人受一苦。二、一人受多苦。三、多人受一苦。四、多人受多苦。一人受一苦的,如啞巴,他自己本人有苦自己知,也不能告訴人,所謂:「啞巴吃黃蓮」。一人受多苦,例如一個人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遭遇苦惱,不是天災,就是人禍;不是賊盜,就是火燒。所有世間的苦惱,他都嘗遍了。一個人而遍曆一切苦,這叫一人受多苦。多人受一苦,就好像現在的越南,發生戰爭,作戰時飛機轟炸,槍林彈雨,生靈塗炭,死傷不知其數,甚可悲矣。在一個國家裏的眾多人,受同一種類的苦。這種苦惱叫多人受一苦。又有一種如瘟疫流行病,很多人皆受這種傳染病的威脅,病得死去活來,這種苦惱,雖未至死,但疾病是非常痛苦。這也是多人受一苦。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苦惱,講也講不完,不勝枚舉。這個世界就是個苦惱的世界。眾生也多,苦惱也不少。究竟有多少種苦惱呢?根本沒有數量可數的。總括起來講有八萬四千種。
  那麼,受這種苦惱時,當怎麼辦呢?誰都會有苦惱的。當我們受苦惱時,切切要牢記,不要忘了這位觀世音菩薩。當我們受苦惱時,就應該「聞是觀世音菩薩」。
  「聞」:是自己本來不知道的,好像美國人究竟能有多少個聽過這觀世音菩薩的名字?找一找看,我相信在這全美國,能聽見觀世音的,就百分之一都沒有!你想一想,那麼多的人不能聞到觀世音菩薩,而你現在聞到了,聞也就是明白了,知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有三十二應身,這種自在的神力。這是「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要緊就在此「一心」。這個一心最要緊,你不要二心,也不要三心,更不要四個心,你心越多,可不像你做功德似的,別以為越多越好。你這個心要是多了,越多越不好。為什麼?因為心一多就會發散,一散了就不專一。不專一就不靈了,就沒有功效。你若「兩心稱名」也不靈了,「三心稱名」更沒有用。
  「觀世音菩薩」:觀,就是觀看。世,就是世間。音,音聲。觀看世間一切音聲的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即刻就觀察這個眾生的音聲。「皆得解脫」,所有一切一切的苦惱,都得到解脫。解脫,就是沒有了。苦惱沒有了,得到什麼?就得到快樂。這個解脫也就是得到真正的自由,無拘無束,無掛無礙。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這一段經文,是說觀世音菩薩救七難之中的火難和水難。「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者」者,是指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這個人。若有,是現在沒有,將來會有的。假設有這樣的一個人,持是觀世音菩薩名。持,是多持,就是不忘的意思。也就是心心念念都執持著:「南無觀世音菩薩」。無論那一個人,想要解除這種七難的痛苦,先要常常恭敬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設入大火」:這是說你平時就念觀世音菩薩,而不是說等到困在大火裏,才念觀世音菩薩。不是現燒香、現念佛。不是說我今天有了災難,今天才念觀音菩薩。這是:「平時不燒香,急事抱佛腳」。閒時一枝香也不燒,焦急了才抱佛腿,求救你的難。這時雖然你抱著佛腿,但佛也不理睬你。為什麼?因為你在平時就沒有修行,等有難時來求佛。這叫現燒香、現念佛。可是又有一種人,他平時也沒有燒香,也沒有念佛。但他有急難的時候,觀世音菩薩也一樣救他,也一樣令他離苦得樂。這又是什麼道理?你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有前因、有後果。在前世或者他曾勇猛精進修道,拼命的用功,念觀世音菩薩,甚至曾造了種種功德。所以今生雖然他沒有念,而因為他前生念過,曾種下這種善根,所以他今生不念,觀世音菩薩也來救他。這是因為有遠因的關係。因,有遠因,也有即因。遠因是前世所種的因;即因就是今生所種下的因。
  或有人說:「我前生或者已種下因了,故現在我不必念了。將來我有難時,觀世音菩薩也會救我。」可是這不能保險你,你就向我買保險,我也不賣的。如果你從今天開始誠心誠意的念、這個我則可以向你保險,必定能得到感應的,將來你有什麼災難,觀音菩薩一定會來救你。因為你不是現燒香、現感應,就絕對有感應的。
  從前有個人,他一心想到南海普陀山去朝拜觀世音菩薩。可是天下就有這麼巧的事情,就在他正要去朝拜南海普陀山那一天,剛上了船,家裏的鄰居便著了火。他的家人就跑來向他報告說:「不好了,你趕快回去呀!不要去朝普陀山啦,我們家裏的鄰居著了火,你要回來照顧啊!」這人說:「我為了想去朝拜觀音,已吃了三年齋,現在我已上了船。家裏著火,我若是下船,它應該燒也一樣燒了。若不應該燒的話,觀音菩薩會保護著我,我就不下去,它也一樣不燒的。我有這種誠心,寧可自己家裏被火燒了,我也要去拜觀音菩薩!」
  於是乎他家裏著火也不管了,就決定一心去拜觀音菩薩。他到南海普陀山朝拜觀世音菩薩回來之後,一看左右鄰里、前後所有的房屋,都被火燒光,唯獨自己這間樓房,卻沒有燒。因之一般人就問他:「怎麼你的鄰居房子都燒了,而你的房子卻不著火呢?」他說:「我就因為這次最誠心去拜觀音菩薩。我去的時候,什麼也不管,它要燒就讓它燒,我把什麼都放下了。這是觀音菩薩的保佑。因為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所以令我這房子沒有著火。」這是「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的實證。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因為什麼而火不能燒?就因為觀音菩薩有大威神力,所以火不能燒。
  「若為大水所漂」:如果你平時也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若在無意之中,不是有心要試驗觀世音菩薩,而去跳海,是否會靈驗不沉呢?如果你懷有試驗心,不是真信,那絕對不靈的,你去跳海毫無疑問是要淹死的。為什麼?因為你存一種試驗菩薩的心。觀世音菩薩並不是個學生,你並不是個老師,為什麼你要試驗觀世音菩薩?因為你不相信觀音菩薩有這麼大的神通,所以你才要試驗。你這一試驗不要緊,可是把自己的生命也犧牲了?不要拿自己的生命來開玩笑,做賭注品。「稱其名號,即得淺處」:你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在不知不覺中,就得到一個淺處了。在大海裏不知怎樣子就跑到岸上去了,這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所以才有如是感應。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這一段文是說七難之中的羅刹鬼難,也可以說是黑風難。若有百千萬億眾生,言其有這麼多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七寶,世間的人,到處尋求,你爭我奪,認為這是寶了,其實都是身外物。你沒有明白自性的實寶,而貪著外面的珍寶,就是得到了也沒有什麼大作用,對你自性上是毫無關係。但是一般人都要求這個「金」。每一個國家都歡喜黃金,所以老百姓也認為這是一種稀奇少有的貴重物,於是晝夜想法子求之。乃至於國家互相交戰,也是為了這個黃金。為什麼人以為黃金是這樣的可貴?就因為它最少,因為少所以就珍貴了。如果黃金像土那麼多,人就認為它不值錢。所謂:「缺之為貴」,因為少所以人人就都貪,甚至做夢也發了黃金夢,有的到非洲去掘金,有的到美國來掘金。以前聽說三藩市的金子最多,所以就跑來美國,尤其中國人到美國來是專門為了掘金子。當美國的金子掘完了,便跑到澳洲去。美國有三藩市,澳洲又出了一個新金山。人就是專門搞金子。為了到美國來找金的,在海裏也不知死了多少人?相信死的不少,只因為以前交通沒有現在這樣方便,新聞消息也沒有這樣靈通,故死了很多人也沒人知道。這都是遇到黑風之難,想去掘金在海上被巨風一吹,人船均毀。金為第一等的貴重物,銀為第二種的貴重物。此外還有琉璃,中國人把琉璃稱為「青色寶」,青色的寶貝。硨磲是一種寶石,其石上長著好像車的輪子走過泥土而現出一道一道的車轍痕跡,一條白的隔著一條透光,形成一道道溝似的,故雲硨磲。雖然看上去像有溝條,可是用手摸石,卻是平平滑滑,並沒有溝。這是七寶之一。瑪瑙是一種玉石,這種石長得像馬腦,內有一條條的血線,白色石上帶有一趟一趟的像血絲的斑紋,所以叫瑪瑙。珊瑚是珊瑚樹,有的三尺多高。我所見過的有一尺多高。珊瑚乃是由海裏一種蟲子變成。這也是一種化石;由蟲子變成植物,像樹的樣子。其質類也像玉石,故非常名貴。在中國有一個富人名叫石崇,最歡喜和人鬥富貴。一天他到一位皇親的家裏赴宴,這位是皇帝的親戚。當時皇帝賜他一棵珊瑚樹,大概有兩尺多高,因為是皇帝賜的,自然特別名貴。皇親請石崇到他家裏,飯後便擺出這棵珊瑚樹給石崇看。豈知石崇用手拿起就摔爛了,使皇親憂愁得不得了!乃說:「這是皇上賜給我的,你怎麼把它摔碎了,現在一錢也不值了。」石崇說:「你不要擔憂,我再送給你一棵珊瑚樹,明天請到我家去,隨便你選,願意要那一棵就拿那一棵。」
  次日皇親到石崇家裏參觀,整個客廳都擺滿了三尺多高的珊瑚樹,皇親一看,心想:「哦!我雖然是皇親,都沒有你石崇這麼富有。」於是就選了一棵珊瑚樹回去。結果石崇也就因為太有錢,被鬥爭死了。所謂「人為財死」。人為什麼而死?就為了這個「財」;「鳥為食亡」鳥因何而亡?就為這個「食」。眾生就是這樣顛倒。
  琥珀,是一種黃褐色透明的礦物,系松樹脂所變成的。真珠,是蚌殼內生出的一種圓體物質,玲瓏透體,光亮可愛,名為珍珠。
  「入于大海」:人因為想求這些財寶,就到大海裏去找寶貝。海裏的寶最多,故入海求寶。
  「假使黑風」:黑風,什麼是黑風?不錯,就是黑色的風。可是這種黑色的風,每一個人都有。什麼叫「黑色的風」?就是你面孔板起來時,面孔發黑了。人因為有脾氣,所以才有黑風。若沒有脾氣,也就沒有黑風了。
  這個「大海」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性海」
──自性的性海。「黑風」喻眾生的無明,講來講去還是這個,沒有旁的。這個「無明」,又叫「煩惱」。你若生了煩惱,就是有黑風。若沒有煩惱,在你自性大海裏就風平浪靜。怎樣才能求到寶呢?就到你自性裏去發掘自性的寶貝。當你欲要發掘自性的寶貝,這時就會遇到魔障。為何會有魔障?乃因為自己的德行不夠,德性不夠,道德不夠,功德不足。因為沒有作功德,故德行也不圓滿。德行不圓滿,所以才有黑風,才有魔障。你若是德大,黑風就化了。化為什麼呢?化成祥雲,祥和瑞氣。諺雲:「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人的道行若高了,就是龍見到你也盤起來。龍本來是很厲害的,它能翻江倒海、移山倒海。龍若一用神通,就能把山也搬了家,海也搬了家,所以龍的勢力很廣大。可是你若有「道」的話,龍雖然神通廣大,也不敢在你面前示威,也老老實實地盤起來。老虎雖然最凶,你若是真正沒有脾氣了,那麼老虎見到你就變成你所養的貓狗一樣馴伏,向你搖頭擺尾作歡迎式,不會咬你。可是你要有這種道力,才會現出這種境界。如果沒有道,龍也不盤,虎也不臥了。
  「德重鬼神欽」:你若德行夠了,圓滿了,就是鬼神見到你也都恭敬你,尊重你,向你叩頭頂禮。故人最重要就是敦品立德。
  「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刹鬼國」:羅刹鬼是啖精氣鬼,大多數是女性。專門吃人的精氣。若在船上遇到了黑風,飄流到羅刹鬼國裏去,如果其中只有一個人發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一切的人,甚至有百千萬億眾生,皆得解脫羅刹之難。以這種的因緣,這位菩薩的名字叫觀世音菩薩。
  講到「德行」,人人都應該注重道德,人之所以和禽獸不同,就因為有道德。如果不重道德,不講道德,就和禽獸無分別了。而道德必需要力行實踐所積成,否則根本沒有道德可言。在我東北的家鄉,有一位和我最要好的朋友,他怎樣成為我的知己?因為他和我是同道。我在家時曾為母親守孝,而他也是在他母親墳邊守孝,所不同者,他在家時是一個土匪。他未守孝前曾做強盜,到處打劫,搶東西,擄人勒索。有一次在做搶劫時與人戰鬥失敗而受了傷,受傷後養了半年多也不好,這時候他就發了覺悟心:「我大概做錯事了,所以這傷總也不能好。」於是下決心發願道:「如果我這傷能痊癒的話,從此以後我再也不幹土匪的事了。」並且自己跑到父母親的墓上守孝。他發了這願後,果然不到幾天,其傷口自然好了。於是仍然繼續守孝。在守孝的期間有很多奇怪的事情發生。單舉一件來說,是他為大眾求天晴,割肉祭天的事。
  他在守孝時,連下了幾個月的雨,總也不晴天。他自忖道:「老百姓們所種的五榖都快被雨水淹死了。」乃決心為眾求晴,向天發誓:「如果三天以內停雨,就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供養佛、天。」他一發這願,很奇怪地,真的沒到三天,雨就停了。他便履行應盡之義務,在佛前,拿刀從自己臂膊上,割下有一二兩重的一塊肉。他把肉割下後,因為劇痛過度,自己也昏倒過去。稍後才又醒過來。正在這時有位縣長走到那地方,看見滿地都是血,心想:這人把自己的肉割下,不知他在幹什麼?還以為他發了狂。經過一問,才知他是為大眾求晴而割肉供佛、供天。縣長聽後讚歎道:「啊!你真是最好的人!」對他印象特別好。隨後不知從何處飛來一隻小鳥,這鳥叫得很特別,叫聲說:「多做德,多做德,做德多好。」整天就這樣叫著,意思就是叫你多做好事,多做好事,好事做得越多越好。
  所以為什麼我也不怕辛苦,白天做工,沒有一點時間看佛經,而晚間來給大家講經,也因為想要做多一點佈施,以法求佈施。在美國,可以說是「法」最缺少!因之我發願為你們來佈施佛法,再辛苦我也不會停止或罷工的。

【「若複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這一段經文是說刀杖難。假設有這麼一個人將要被人殺害的時候,他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彼所執刀杖」:彼,是指想要殺他的這個人。執刀杖,就是說其手裏執持的刀刃或木棒,想要斬你的時候;「尋段段壞」:當你一稱念觀世音菩薩,自然而然地你的脖子就硬過他那把刀。本來是刀硬過脖子,可是現在當這刀砍到你脖上時,自然就折斷了。若不信,可以試一試,看看你自己的脖子能不能這樣堅固?這刀何以能一段一段的壞了?就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大威神力,令你的脖子如鐵石,所以他那把刀就自然折斷。不但斷了一段,還斷了很多段,左一段、右一段,這刀甚至就碎了。
  「而得解脫」:就這樣而得到解脫了這種刀杖難。什麼道理能解脫?就因他發心念觀世音菩薩。有人懷疑:「念觀世音菩薩就有這樣的靈感嗎?」不但這樣靈感,比這個更靈感的事情更多著哩!只要你誠心相信,能誠心念觀世音菩薩,就會有比這個更感應的事情發現。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刹、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複加害!設複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這一段文是解除夜叉、羅刹諸鬼難,及解除杻械枷鎖難。「若三千大千國土」:什麼叫三千大千國土呢?因為有三次「千」字,所以叫三千大千國土。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個日月,一個須彌山,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就是:南贍部洲、北俱盧洲、西牛賀洲、東勝神洲等四大部洲。這四大部洲為「一四天下」──「一」者就是指:一個須彌山、一個太陽、一個月亮,和四大部洲。有一千個須彌山,一千個日月,一千個一四天下,這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算為一個中千世界。有一千個中千世界就算一個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夜叉」:在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裏邊,都充滿了夜叉鬼。夜叉鬼有飛行夜叉、地行夜叉、和空行夜又。這種鬼跑得特別快,就現在的火箭也沒他跑的速度那麼快,所以也叫速疾鬼或捷疾鬼。羅刹就是啖精氣鬼,他專門吃人的精氣。
  「欲來惱人」:這種夜叉和羅刹鬼都是專門害人的,到處去給人麻煩。例知你想發菩提心,他一定會很不高興,故意來給你添麻煩,於是想出種種方法阻止你,使你不能修行,叫你退道心。你本來發菩提心發得很勇猛,可是他一鑽進你的身心,教你自然就起了妄想:「修行做什麼!學佛法有什麼用!還是不要學佛法了!到別的地方去,什麼事情都很自由自在的,願意跳舞就跳舞,喜歡聽音樂就聽音樂。學佛嗎!這個也不可以做,那個也不可做,這麼多的不可以!又不可以看戲,又不可以喝酒,又不可以抽煙,你看這麼多事情都不可以做,這佛法真是越學越麻煩!」誰一有這種想法,就是夜叉、羅刹鬼來教你這樣想的。有人想要出家做和尚。他就教你想:「啊!做和尚太苦了!一天到晚要做工,卻又吃也不好,穿也不好,辛苦得不得了,你去做和尚有什麼用?」於是就退了道心。又有想做比丘尼的,這夜叉羅刹也就來教你想:「哎呀!還是去結婚好了,結婚每天有丈夫陪伴,遂心滿欲。」他就是要令你總不能發菩提心,這就是夜叉與羅刹的本事,專門損害菩提道心,破壞人的修行。所以說:「欲來惱人」。
  「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有很多的夜叉和羅刹想要來惱人,給人添麻煩。可是他一聽見你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你一念觀世音菩薩,自然就大放光明,那鬼想看你也看不見了。因為他看你有如電燈放光似的,眼睛也睜不開了。故雲「尚不能以惡眼視之」。
  「況複加害」:他連眼睛也不能睜開,又怎能加害於你呢?自然就離開你跑得遠遠去了。故此你應該時刻都念觀世音菩薩,才有所保障。
  「設複有人」:假使再有這樣一個人。
  「若有罪若無罪」:無論是有罪或沒有罪。
  「杻械枷鎖」:有罪的人,固然被政府捉去,戴上手銬腳鐐、披枷戴鎖。有罪者指犯了罪,無罪者指被冤枉、被誣告,根本自己是沒有犯罪,而給政府捉去囚到牢獄裏,戴上手銬腳鐐。杻、械、枷、鎖,都是處罰罪人所戴的刑具。把人綁捆起來。你若在這時候能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皆悉斷壞」:這些杻械、枷鎖,種種的刑具便自然的斷壞了。
  「皆得解脫」:即時就得到解脫、自由。枷也自動斷了,鎖也自動開了。總而言之,無論什麼刑具在你身上、自然地脫落了。這種情形我見過很多。某次我在南華寺遇到一位和尚。在日本侵略中國的時期,他被日軍捉去,囚到監獄裏,手腳被戴上銬鐐。他在獄裏一天到晚都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念念不斷,就在一個晚間,忽然身上所有的枷鎖都自動斷壞掉落,監門也自己開了,所以他逃出監獄,得到解脫自由。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于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假設在這三千大千的國土裏。
  「滿中怨賊」:在這三千大千國土內的任何一個角落有其怨賊。怨賊,是在往昔和你有怨債,所以今生做賊來搶你的東西。
  「有一商主」:有一個做買賣的人。帶領很多做生意的人。又帶了很多非常值錢的寶物。經過其有土匪強盜的地方。但在這麼多的商人之中,有一個人,對著大眾作如是建議。提倡說:「你們各位善男子、諸位兄弟、好朋友們!請大家不要恐怖駭怕。我們大家,應該專一其心來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因為這一位觀世音菩薩能以無畏的精神,來保護所有一切的眾生。現在我們所有的同人,若是能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我們現在遇到這些怨賊,自當會得到解脫,而不受到土匪打劫或殺害。」這些行商的人聽見後,大家都一起發聲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因為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緣故,果然便免脫怨賊之難,沒有被土匪所打劫。因為這是不可思的靈感,故每人都應該發真信心,不要懷疑。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釋迦牟尼佛,講完以上的經文道理之後,接著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觀世音菩薩他的威神之力,是非常之巍巍弘大!說也說不完,講也講不盡的。」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假若有一類眾生,多於淫欲。有的人一邊學佛,一邊生淫欲心,學的佛法越多,其欲心也越增越大,一天到晚總打淫欲的妄想,像流水似的川流不息。這是最壞的一種思想、行為和表現!那該怎麼辦呢?你不要憂愁、不必擔心。你只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可是,單誦念南無觀世音菩薩還不夠,尚要拿出真誠的恭敬心來,向觀音菩薩多頂禮叩拜。頂禮佛菩薩是一種最恭敬的表現。然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尤其是外道的人,看見人家禮佛就倡狂批評說些瞎話:「這都是偶像,木刻泥塑的東西,拜它做什麼?」因為自己沒有慧眼,看不到佛光普照之境界,反而生大我慢,甚至把自己看得比佛還大,故說何必要拜佛,這真是犯大錯特錯到極點的愚人!若能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你的淫欲心就自然會脫離了。有人說:「那可壞了!我就喜歡淫欲,現在沒有了,該怎麼辦呢?」你若歡喜有,也不必擔心,還一樣可以有的。若不歡喜有,就可以沒有。你若喜歡有,又何必念觀世音菩薩?就照常保持它好了。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什麼叫嗔恚?嗔恚就是脾氣,就是煩惱,也就是無明。嗔恚有如火那麼厲害。所謂:「星星之火,可燒功德之林。」古人也說:「千日打柴一火焚」意思就是你砍了一千天的柴,但只需一點火就能一下子把所有的柴都燒盡。這是形容我們在平時所作的善業功德,雖然修持多時,可是你一發脾氣,生了無明火,就把所積的種種功德都燒盡了。什麼樣的人歡喜發無明火呢?就是阿修羅。每一個人都有他所趣向之一道。有的屬佛道,其性格多數是慈悲。屬仙道者愛好清閒。屬人道者就和每一個人都有緣。屬鬼道者多數是性奸滑,不願吃虧,為人不老實,總是鬼鬼祟祟的。鬼祟,就是和鬼做祟。祟,也就像前面所講的羅刹鬼,總想「欲來惱人」。屬畜生道者其貪欲重,無論什麼他都不怕多,越多越好,多多益善,貪得無厭。屬修羅性者就好發脾氣,這種人動不動就生起火來,大發脾氣。像這一類人該怎麼辦呢?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呢?這部妙法蓮華經,已詳詳細細把這法門告訴你。就是要常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並且要時時刻刻念,毫不間斷。常,謂之不斷。每到某一廟上去,凡有供佛的地方,或供觀世音菩薩的地方,便應該恭敬地叩頭頂禮。也不要今天拜,明天不拜;今早頂禮,晚間就不叩頭了。若能虔誠恒常敬禮諸佛菩薩,久而久之你的脾氣毛病就沒有了,連你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你們若不相信,我把自己一個經驗說出來讓諸位借鏡。我以前也是脾氣很大的人。說打人就打人,說罵人就罵人。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歡喜打架,無論你是多大的大人,和我在一起就要聽我的指揮。不聽我指揮,我就打!死了也要打,打到你降伏為止。這叫什麼?這就是一種修羅的行為。以後我學佛了,才覺悟這種惡脾氣是不對的,也就改過自新。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所以現在做了師父也要修忍辱行。有時徒弟來欺負師父,先發脾氣,可是我也低聲下氣,忍耐到他慢慢明白,也就知道自己錯了。以前我發人的脾氣,現在被徒弟來欺負我,也可說是一種報應吧!有人問:「那一個徒弟欺負你呀?」那一個欺負我就是那一個。沒有對我發脾氣也就不算,你有發過我的脾氣就會知道。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前面所講的是貪和嗔,現在講到癡。這叫三毒。這三毒把人的佛性,都毒得惛昧如睡覺了。為什麼我們沒有覺悟,一生都在醉生夢死中?就因為有這三毒。貪,就是淫欲。本來這淫欲對自性上,為害最大,可是一般人卻認為這是一種最高的享受,所以盡做出顛倒的行為,這塵垢一天比一天多,因此你自己的佛性光明就不顯現了。這是貪毒的厲害。嗔毒也和貪毒一樣,為害甚大。
  現在講的是癡毒。什麼叫「愚癡」?愚癡就是覺得自己不愚癡,這便是愚癡,認為自己是很聰明有智慧的人。實際上你問他:「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將來你到什麼地方去?」他不知道。來不知來,去不知去。你想這樣的人最聰明嗎?但他可不承認自己是個愚癡人。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防。」在這世界上,求名求利雖是件小事,可是人就一天到晚為這個奔波勞碌,甚至去害人,殺人放火都是為這個「利」。不是為「利」就是為「名」。在這世間上所有的國家和人類是數不盡那麼多。可是合起來講,就只有兩個人。怎樣說呢?一個是求名的,另一人不是求名,就是求利。名和利把所有人類都支配得顛顛倒倒,可是還不覺悟。從生到死都在掙扎。有的貪求做官,有的求發財,有的求男女以及求心裏所傾向的快樂。一生渴望等待種種快樂,可是還未享受多久,就死了。死後到什麼地方去也不知道。活時總自命不凡,覺得自己真了不起。我是最有智慧,聰明的人。甚至在學校讀書,我年年都考第一名,無論做任何事情,我都出人頭地、都比人高一等。自以為異常聰明,其實連自己本來的面目也沒有認識,你就再聰明都是假,這是假聰明。如果你真正有智慧,就不會覺得自己有智慧。那麼說覺得自己是愚癡嗎?也不自覺是愚癡,更不自覺有智慧。雖然表面上看來和一般人是同一身體形狀。但是你所抱有的思想觀念是明白的。明白什麼呢?明白一切一切,如幻如化。知道所有一切是假的,你就不會貪著夢裏的榮華富貴,貪圖美色、爭人我、爭是非、爭第一、爭名奪利,而會明瞭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金剛經上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叫有為法?就是一切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有為法。就像夢幻,水泡似的。大海裏的水泡你說是真?是假?說是真的,它又會化為烏有。說是假的,它卻有個水泡。雖然有水泡,可是不實在,沒有真實的體性。影,也是虛幻的。又像露水似的,早晨有露水,可是太陽一出來它又消逝了。電,也是有的,可是電光石火眨眼即逝,也非真實。若能作這樣觀想一切事物,又有什麼可執著呢?沒有所執著,才是真明白。也不會想東想西,更不會想南想北,把一切塵勞妄想都放下了。放下了塵勞妄想,那時候你不想成佛也不可以了,想沒有智慧也不可以了,自然就有了。
  所以,當自己沒有智慧,不要以為自己有智慧。智慧不是從外面得來。不要生出一種驕傲心:「在一般人中,我最聰明,生得最美麗,我是一般人中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我是與眾不同的!」你若有這種思想,就是著相。相本來就是個臭皮囊,就如夢幻泡影。你一天到晚給它穿點好衣服、吃點好東西,盡心為它設備享受。可是到它要走的時候,它可不管你了。有人就專為這臭皮囊,又吸煙、又飲酒、又吃肉。一天到晚總在填這無底深坑,填了又漏、漏了再填,永遠填不滿。可是人就這樣來除舊換新,新陳代謝,為自己忙來忙去。
  我為什麼一天吃一餐?就因為怕麻煩,所以少吃一點省了很多麻煩。一般人認為吃好東西是最好的享受,我卻認為是麻煩的事。怎樣解釋呢?若吃多了,肚裏不舒服。吃少了又生出貪心:「這麼好吃,再多吃一點吧!」若不吃好的東西,就不會生出貪心,肚皮也不受罪了,所以這都是麻煩的事情。為什麼人會有這些煩惱?就因為自己太愚癡了,才貪享受、求富貴、求名利、求快樂,種種無非都是顛倒。你貪這貪那,結果又怎樣?到時候還一樣要死去。死的時候,一點把握也沒有,這豈不是愚癡嗎?如此愚癡該怎麼辦?依照法華經上的方法: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你這愚癡就跑了,智慧就來了。誰能知道自己是愚癡,那才是真正認識了自己。已經有了智慧才覺得自己是愚癡。你若自己沒有智慧,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愚癡,就越跑越遠。自己本來是愚癡,而自以為很聰明,豈不是愚癡上又加上愚癡?本來一個愚癡還不夠,變成雙料的愚癡。現在我們若想一個也不要,那就要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這是一個最妙、最靈的方法,絕對是如假包換,妙不可言的。
  講到愚癡和智慧。什麼是愚癡?什麼是智慧?我講一個你們不相信的道理:「愚癡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愚癡。」為什麼這樣講?在心經上有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種境界說明真色是從真空生出來的,真空是從真色而有的,所以二而不二。那麼愚癡與智慧同是一個道理。你若會用時,就是智慧,若不會用便是愚癡。愚癡和智慧也不是兩個,就看你會用不會用?你若會用,愚癡也變了智慧。若不會用,智慧也變成愚癡。你若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顛倒了。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

  釋迦牟尼佛講過以上的經文後,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觀世音菩薩有前面所說的救七難、解三毒的種種威神力量,他還有很多很多饒益眾生的神通妙用。因為這個,所以眾生心裏應該常常念觀世音菩薩。」在這裏大家都要特別注意呀!「常應心念」:不是口頭上念而心不念。若能心念口不念亦可。總之要念茲在茲,永遠記得觀世音菩薩的名號。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假設有這樣一個女人,她想要求一個兒子。怎樣求法才能如願?就依照法華經上所說的一個法門,即是要禮拜,並以香花水果等,供養觀世音菩薩,自然會得到一個福德智慧具足的男孩。若求女孩子,就會生一個相貌端正,鼻子長得像鼻子,眼睛長得像眼睛,耳朵像耳朵,嘴巴像嘴巴的女孩。那麼說難道眼睛還有不像眼睛的道理嗎?若不信,試看有的三角眼,更有的鷹鼻子、小耳朵、大嘴巴,甚至有的鼻子、眼睛、嘴巴、耳朵都長到一起。你說像這種相貌醜怪,教人見了都駭怕,這就叫不端正。
  「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為什麼會生端正、莊嚴好看的相呢?這都是因為在前生,或者買過香花,用種種莊嚴具供養諸佛菩薩。由於往昔供佛積聚功德,故感生生相貌圓滿,莊嚴好看,人見人愛。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雲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複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

  釋迦牟尼佛講完觀世音菩薩以上的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之後,現在又說:「無盡意!這位觀世音菩薩有如以上所說的力量。若有眾生能以恭敬觀世音菩薩,發心禮拜觀世音菩薩,他的福報,一定會存在的,不會空過。因為這個緣故,所有眾生都應該受持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你若能心裏常常持念觀世音菩薩,所得福報功德是不可思議,微妙難測的。
  佛再叫一聲:「無盡意!假設有人受持有六十二億個恒河裏的沙數,那麼多的菩薩的名字。不只念誦,又能盡形壽以香、花、燈、果,或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四事供養三寶。在無盡意您的意思認為怎樣?這一位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呢?」
  佛問完後,無盡意菩薩就回答說:「這個功德是很多的。」佛聽了無盡意菩薩回答後,又說:「設有另外這樣一個人,能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要說他盡形壽供養,就是能在最少的一段時間裏,來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這兩個人的福報是一樣的。在於百千萬億劫,這種福報也不可窮盡。」

【「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無盡意菩薩說:「你能受持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說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那麼多的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聽佛這樣說,於是又向佛請問:「世尊,這位觀世音菩薩,他是怎樣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怎樣為眾生說法?他教化眾生的方便因緣、方便力量,其事情是怎樣呢?」
  什麼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翻為中文意思是「堪忍」,也就是堪能忍受。言其這世界是最苦的,不容易忍受。
  釋迦牟尼佛聽見無盡意菩薩這樣問,回答說:「善男子,假設在這三千大千世界內的國土中,有這樣一個眾生,應該以佛身來度他,才可以成佛。觀世音菩薩在這個時候就示現出一個佛身,來給這個眾生說法。」
  講到這裏有人問:「觀音菩薩他是菩薩,沒有成佛。怎可以現佛身而為眾生說法呢?豈不是冒充佛嗎?」不是的。因為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劫以前,早已經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成佛之後,因為不忘眾生,所以他再次來此世界,把佛身隱起而現出菩薩身相來救護眾生,這叫隱大示小。羅漢是回小向大;觀世音菩薩是回大向小。他由佛身又倒駕慈航,這有如世人所說的:開倒車往回走似的、目的為了接引我們這一切苦惱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雖然外現菩薩身,其實是內密諸佛行。密裏是諸佛之行願、諸佛之行為。這是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現化佛身為眾生說法的緣故,並非是冒充佛來欺騙眾生。
  接著釋迦牟尼佛又說:「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辟支佛在梵語原叫「辟支迦羅」,中文的義譯是「緣覺」。「緣覺」又分有兩種:生在有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緣覺」。生在無佛出世的時候叫做「獨覺」。在有佛出世時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他觀察怎樣會有無明?無明又怎樣會有了行?又怎樣有識?又有名色?有六入?怎樣又會有了觸?然後有受?受然後又有愛?有愛就有取?因為有個「有」,也就有「生」?有了來生,也就有老死?就整天如是來回反復去觀察這十二因緣,知道一切無非是苦、空、無常,無我的,所以把一切都放下,也就開悟了。因為觀十二因緣而悟道,故叫「緣覺」。生在無佛的時候也是修這十二因緣,並且春天觀看百花齊開,秋天萬物凋零,觀察種種自然的變化狀態,所以就覺悟到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種種情形無一不是無常的,也就因此而覺悟了,這叫「獨覺」。緣覺和獨覺之分別,是在有佛與無佛出世的時候,故有不同的命名。
  觀世音菩薩因有天眼照見、天耳遙聞,知道某一個眾生是應以辟支佛身得度,也就現出一個辟支佛身來給他說法:「你不知道無明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嗎?就是從你一念不覺那兒來的。因一念不覺,故在你的如來藏性中就生出了無明。有了無明,連著就生出『行』來……」就這樣給這位應以辟支佛得度者說法,令他開悟覺道。然後再啟示他發菩薩心,回小向大。
  「因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什麼叫做「聲聞」?聲聞也是羅漢之一,緣覺也是羅漢之一,這是二乘人。聲聞者,聲是聲音,聞是聽見,也就是聽見佛的聲音而悟道。佛說的什麼聲音?說的四諦法,聞此聲音而悟道,故叫「聲聞」。什麼又叫做四諦法?就是苦、集、滅、道。釋迦牟尼佛當初為五比丘三轉四諦*輪。當時憍陳如還未出家,佛給他說法,後才出家做比丘。佛到鹿野苑對他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
  「此是苦逼迫性」:說這個苦是有強烈逼迫性的,令人受不了。苦,有苦苦、壞苦、行苦。又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等八種。所有的這些苦把人逼迫得動彈不安,喘不過氣,令人終日煩煩惱惱。一切問題都由苦生出來,故說苦是逼迫性的。
  「此是集招感性」:集,是集聚累積。什麼集聚到一起呢?煩惱集聚到一起。為什麼會有煩惱?就因為有個「苦」。先有苦,被苦壓迫受不了時,就生出煩惱來,就大發脾氣。所以說這煩惱是一種招感性,是由集聚而成的。也就是從「苦」而有「集」。
  「此是滅可證性」:滅,就是寂滅,寂滅煩惱無明,這種寂滅的快樂,涅槃的妙果,是可以證得的。
  「此是道可修性」。這個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的,沒有一個人說是不可以修道的。任何人都可以修道,任何人都可以證到涅槃的理體。這是第一轉*輪。
  釋迦牟尼佛只是現身說法,為這五比丘講此四諦法,接著又說第二轉:「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說是:「這個苦,不是單單我成佛才知道,你也應該知道這個苦。你也應該斷除集諦,應該求證涅槃之妙果,也應該修行這種菩提覺道。」
  佛說第三轉*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這個苦我已經知道了,這個集我已經斷了,我知道這個苦就不會再被苦所迷。我把煩惱斷盡,也就沒有集諦了。這個滅我已經證得了,我已得到真正的寂滅之樂。這個道我已經修行了。
  這五比丘聽佛演說三轉四諦*輪後,當時立刻就開悟了。因聽佛聲而悟道,故叫「聲聞」。聲聞和緣覺又叫二乘,也叫小乘。有大乘也有小乘,那什麼是大?什麼是小?根本沒有一個大,也沒有一個小,只因為眾生心裏有大、有小。本來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過我們凡夫沒有能力用自己本有的如來藏性。有的只用一少部份,有的就用大部份,有的就用於全部,諸佛就能用於全部份,因已返本還原了。能用多一部份的是菩薩,因為菩薩的智慧大,所以在他本有家珍的如來藏性也就多用一點。小乘所知道的很少,故也用得少。所以觀世音菩薩遇到應以聲聞身得度的機緣,也就現出聲聞身來給他說四諦法。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梵王,就是大梵天王,他是作大梵天上的皇帝。「梵」者是清淨的意思。他住在天上做王覺得很自在,觀世音菩薩也就現大梵天王身來為他說法。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帝釋,在彌陀經上稱為釋提桓因。在道教稱為玉皇大帝。這位帝釋不只是一個,而有很多很多位。我們所看見知道的這個天叫忉利天。忉利天的帝釋,也就是一般人所信仰的天主。在楞嚴咒裏有一句:南無因陀囉耶,「因陀囉耶」也就是天主的另一個名稱。天上所有的事情都由這位帝釋統領與管理,所以他的能力非常廣大,權力也大,神通也大;可是他只能住在天上,而天人之壽命,將來還是有窮盡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看見這一類帝釋身的眾生機緣成熟了,於是就化現帝釋身給他說法。為什麼要化現帝釋身去給帝釋王說法呢?因為同類的就容易接受勸導。就像我們人類也是一樣,無論是那一行就和那一行的人容易做為朋友。做生意的人就和做生意的人做朋友,讀書人就找讀書人做朋友,學佛的人就和學佛的人做朋友,賭錢的就找賭錢的做朋友,打劫的就與打劫人做朋友。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朋」同類者為朋。因為這種關係,所以觀世音菩薩常現出與眾生同類的化身,示方便令眾生容易接受度化。可是觀世音菩薩不只用神通變化來現身說法,並不是一定即現即去的,他甚至分靈來到這世界上做人,也修學佛法,然後才教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譬如對於學士們,觀世音菩薩就化身一個教授給他們演說佛法,諄諄善誘,漸漸地使一般學者對佛學感到興趣有味,去疑增信,進而發心皈依,受持一戒、二戒、五戒,乃至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然後再依照觀世音菩薩的法門去修行,又變出一個觀世音菩薩來,觀世音菩薩又多了一個化身。
  怎樣會有「千百億化身」?也就是你模仿他,向他學習,也就變成他的化身了。所謂「法無定法」,這個「法」是無定的,不要執著。你若想執著一定的話,試問你自己一定可以不死嗎?你若能一定不死那什麼事情都可為定。你說:「我不能,是必定要死的!」那就沒有一定之法可言。故佛法也是個無有定法。所以「千百億化身」這個道理並不困難,只要你有恒心、毅力去學習觀世音菩薩,弘揚佛法,救度眾生,你也就是觀音菩薩的化身。有百人學他就有一百個化身,有千人學他就有千個化身,只要有人肯仿效他弘揚佛法,觀世音菩薩也就有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化身。這是按照事上來說;若按照理性來講,你若是成佛了,也真正地具足千百億的化身。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什麼叫自在天身?即是天魔外道。我坦白地給大家說明這自在天身就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天主。大自在天王也是屬於這類的宗教。他們的貢高我慢簡直不可思議,他們說沒有佛、沒有法、也沒有僧,譭謗三寶。自認自己是最高無上,不可一世。為什麼會這樣呢?就因為他們太自在了、太快樂了,的確是自大天身!但觀世音菩薩也不見怪這類的眾生,他們的機緣成熟了,一樣為他們講解佛法,令他們轉迷成悟,歸本還原。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這「天大將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在天上做大將軍。還有一種說法是天上的天神,他的天福享盡了,轉到人間做大將軍。觀世音菩薩知道他們的因緣已宜度化,則現將軍身給他們說法,破除迷津,覺悟無常,放下一切世間的快樂,發心修行,求證無上真正的快樂。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毗沙門」: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名字,也就是北方北俱盧洲的天王。四大部洲各有位天王,即東天王、西天王、南天王和北天王。應以毗沙門身得到佛法度化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出一個北方的天王身給他說法。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小王身即指管理一國之王,僅僅在一國稱王。應以小王身得度的,那麼觀世音菩薩就現一個小王身來為他說法。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什麼叫做「長者」?在楞嚴經上有講,凡是有道德、有智慧、有名望、姓也貴、年也高的人,長輩的人無不歡喜他,晚輩的人無不恭敬他。為什麼人人都對他好呢?就因為他心地慈悲、平等,對誰都一視同仁,熱心幫助所有人,所以大家都公認他為「長者」。如果有應該以長者身得度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一個大富貴、大丈夫的長者相來給他說法。在大悲咒裏有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大丈夫相,其相長有幾尺的鬍鬚,端然正坐,威風凜凜,這就是所謂的大富長者相。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出一個居士身來給這人說法。居士者,即居家之士,也就是在家信佛,守持五戒、奉行十善的人。什麼叫做五戒?就是戒殺、盜、淫、妄、酒五種大戒。什麼叫做十善?十善就是十惡的反面。十惡者即是身有三惡:殺生、盜、邪淫。意有三惡:就是貪、嗔、癡。口有四惡業:綺語、妄言、惡口、兩舌。「綺語」是所說的話儘是一些很不正當的邪語,專門講男講女令人想入非非。「妄言」就是打妄語。「惡口」就是粗口罵人。「兩舌」是一個人有二個舌頭。一個人怎能會有兩個舌頭?並不是這人長了兩個舌頭,而是以一個舌頭卻說出兩種不同的話,對某甲他就說某乙如何不好,對某乙他又說某甲如何不好,互相挑撥離間,所以叫兩舌。口的四惡在十惡業裏幾乎已占了一半,身意惡業各有三種,口卻有四種惡業。身有三惡、意有三惡、口有四惡合起來就是十惡。把十惡反過來就是十善。十善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貪、不嗔、不癡、不妄言、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你不做惡也就是善了。做居士的一方面要奉持五戒十善,一方面才能護持三寶、擁護佛法、提倡佛教,使佛教一天比一天興盛,這是我們每個做居士的責任。出家人的責任就是弘揚佛法。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宰,即宰轄萬化,就是做宰相或其他大官職。應以做官的這種因緣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也就現為一個做官或宰相身來給他說法。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應該以一種在印度的旁門外道,志修清淨梵行的婆羅門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這婆羅門的外道身來給這眾生說法,令他明白佛法依教奉行將來好成佛道。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比丘,是梵語,譯為三種意思:一、怖魔,因為有人出家修道,受具足戒則魔眷減少,故令魔王恐怖。二、乞士,出家的僧人,上乞法于諸佛以資法身;下乞食于眾生以養色身。三、破煩惱,出家修道,依教奉行能破除無明煩惱,見性成佛,故名破煩惱。比丘尼,即出家受具足戒的女眾。優婆塞、優婆夷是梵語,譯為近事男和近事女。近事者,即親近事奉,言其常常親近三寶,時常到廟裏來拜佛、聽經、清潔地方、供養事奉三寶、做功德求福報的男女居士。這種善男信女叫做優婆塞、優婆夷。觀世音菩薩看見這一切眾生,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的機緣眾生,使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這一切眾生來說法。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長者也包括長者的太太,居士也包括居士的太太,宰官也包括宰官的太太,婆羅門也包括婆羅門的太太。長者也有女長者,居士也有女居士,宰官也有女宰官,婆羅門也有婆羅門女人。所以若有應以種種婦女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也就現出這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等的婦女身來給她們說法。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應,即應當,也即是說:他的機緣,應該在他的童年時候就明白佛法修道。好像韋馱菩薩,他在往昔發願生生世世要做童男。又如龍女菩薩,她在過去生中也發願生生世世為童女,不願結婚。所謂童男童女,在人的生理上來講,就是沒有破壞身體。一旦男女異性相接觸,其身體便不完整了。在中國的文法上叫做「破身」,即是把身體破壞了。若沒有經過這種男女的性行為,就是一個完整的身體。在中國有練一種打拳的功夫,單單有一種叫童子功,這童子功也就是其身體必定要是完整,沒有被破壞過。這種功夫一旦練成了則刀也砍不破,槍也刺不進,刀槍不入。為什麼能刀槍不入呢?就所謂「內練一口氣」,因他們憑著內裏的一股正氣沒有受到破壞,「外練筋骨皮」:在外鍛練其筋骨和皮肉。所以能產生這麼大的作用。
  在佛教裏這童男童女身,是為最清淨,沒有染汙的身體,若修道或參禪打坐,很快就能有所成就,很快能開悟,得到天眼通。所以童貞入道是最寶貴的。童男屬於幹,幹,就是屬純陽。童女是屬於坤,就是屬於純陰。一個純陽,一個純陰,所以在道教上來講,這是最清淨的身體。那麼觀世音菩薩觀因緣,某一個人若是應以童男童女身得道修行的,觀音菩薩就現一個童男童女身來給這個人說法,令他發菩提心,很快就成就佛道。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龍,有很多種類:有天上的龍,有海裏的龍,有守藏的龍。天上的龍是在天上做護法。海裏的龍是住於龍宮裏,做魚、鱉、蝦、蟹的首領,又叫降雨龍。守藏龍,就是保護寶貝的龍。或有人把很多寶貝值錢的東西,埋到地裏面,因而把龍的貪心引起來,龍就跑到那地方去看守珠寶,給藏住了。在古時有很多很多的龍,現在一般人沒有看見過,就說沒有這種動物,其實龍是很多的。在六祖大師那時候有一條毒龍。這毒龍專門噴毒。吐霧。人一旦中了這霧裏的毒,就會生病,甚至會不治而死。當時在南華寺禪堂內的那個地基,原來就是一個毒龍潭,此龍潭的面積大約有一畝地。誰也不知這龍潭有多深?裏面卻住了一條龍,這龍不是個好龍,而是條毒龍,專門害人,它把南華寺所住的出家人弄得常常生病;不能修行。有一次六祖大師來到那龍潭,它就現了一個大身,用自己的龍身把一畝地的潭都蓋滿了。六祖大師一看就笑起來,說:「嘿!你只有現大身的本事,卻不能現小身,單能現大身,這還是沒有多大的本領!」,這龍聽了六祖大師這樣說,於是就把自己的大身隱沒了,又現出一個小身,大約有一寸那麼長,在水裏游來遊去。六祖大師說:「哦!你是有點本領,又大又能小,但是你卻不會跳到我這個缽裏來,你可不敢跳進這缽裏。」這時,龍在水裏聽了之後,「噗通」一聲跳進六祖大師的缽裏去時、大師便說:「哦!這回你自動進來,可出不去了!」這龍使出渾身的解數,想往外跳,可是怎樣也跳不出去,這回上了個大當。大師向它說:「你不必掙扎了,你今生何以會變成龍身?你前生本來是個修行人,也有善根,曾聞過佛法,不過你的嗔恚心太重了,脾氣很大,這叫乘急戒緩,所以你現在才墮落為龍身。你不要以為自己本事很大,能變大變小,變有變無。哈!你現在到我這缽裏來,可出不去了吧?」龍聽了這番話,也就被降伏,不再往外跳了。於是六祖大師給它說法,它聞法明白後,當時也就脫了龍身。這條龍的屍首曾在南華寺保留很久,以後因為戰爭兵火的關係,把龍屍也失去了。這是六祖大師在南華寺降伏毒龍的一段因緣。
  在中國唐朝的時候,有個魏征,這個人雖在人間做丞相,也可以到天上去做天官。當時有條小白龍,因下錯雨,玉帝叫它下一寸三的雨,它下了一尺三的雨,所以把所有的農田都給淹沒。這就已犯了天上的法律,天上就派魏征去斬這小白龍。但是小白龍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先去給唐太宗托夢,對唐太宗說:「明天你應該救我,你也是龍,我也是龍,故你應該救救我這條龍。」唐太宗說:「你我既然都是龍,那咱們是兄弟啦,你有事情我一定要幫忙的,我應該怎樣做才可以救你呢?」它就說:「我今天犯了天上的法律,因為下錯了雨,明天就要受被斬的果報,而斬我的人,就是給你做丞相的魏征,明天只要你把他留住,要他陪你,不叫他做任何事情,那麼他就殺不了我的。」唐太宗說:「這很容易,我是一個皇帝,他做我的官,他一定聽我的招呼。你不要擔心好了!」於是,第二天,唐太宗就叫魏征來和他下棋。太宗的意思想:「我和他下棋,他不能離開我,必定不會去斬那小白龍了。」於是兩人就一起下棋,下棋下到中午的時候,這魏征忽然就睡著了。唐太宗很歡喜地想:「他睡覺了,一定不能去斬小白龍,我這回不用擔心了。」誰知道這魏征睡覺了,自己的神識卻出去了,跑到天上去拿他的尚方寶劍,也就把小白龍殺了,然後又回來,再和唐太宗繼續下棋,已過午時,才結束那盤棋。唐太宗心裏自忖,小白龍對他說過,只要過了午時。魏征就不能再殺它了。於是認為:「哈!我把我的兄弟救了,這回我的功德可不小吧!」想不到晚間時,小白龍來向他要命說:「你總說和我們是兄弟,要救我,那你為什麼不救我?讓你這臣子把我殺了。現在等於你殺我一樣,你要賠償我這條命!」唐太宗醒來知道這小白龍要來向他討命,嚇得不得了。第二天就和軍師徐茂公討論這件事,徐茂公說:「不要緊,我們這兒有兩個人可以擋得住它,就是秦瓊和敬德。你用他們在後門看守著,這小白龍也就不敢來了。」秦瓊是黃臉神將,敬德是黑臉神將,他臉上的顏色,黑得比現在的黑漆油還黑,黑到能發光。於是就用這兩個人守門口,果然小白龍晚間也就不敢來了。可是若每晚都用這兩個人看守門,而他們都是國家的大將,太辛苦了也不行。於是把他們兩人的相貌畫成畫兒,貼在後門上,為唐太宗看門口,這龍也就永遠不敢再來。所以中國人每到過年的時候,也把秦瓊和敬德的畫兒,貼到門上,使這些妖魔鬼怪也不敢進來搗亂了。
  龍的因果乃因為它「乘急戒緩」,修行時很用功,學佛法一學便會,但是不嚴守戒律。因它乘急,故得神通能變化,又因戒緩,所以墮落做畜生。這是「龍」的淺釋。
  夜叉,也叫藥叉,都是梵語,意思是「捷疾」,就是跑得很快,甚至現在科學所造的火箭也追不上。這種鬼在一念間,就可以到他想到的任何地方去。
  乾闥婆,譯為香神,以香為食,身放香氣。又譯樂神,為玉帝奏樂之神,戴八角冠,手持簫笛,身為赤色,髻放焰光。西域稱唱歌的人為乾闥婆。
  阿修羅,是梵語,華譯「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正」,因其容貌長得很醜陋。不只生在阿修羅界的眾生才是阿修羅,六道中的畜生界也有很多是屬於阿修羅轉生的,好像狗、馬、牛等。尤其馬的阿修羅性非常重,中國有一句話所謂:「害群之馬」。這種馬在馬群內,不是踢這只馬,就是咬那只馬。總而言之,它令同類的馬群,都得不到平安。對群馬有害的,故叫「害群之馬」,這也是阿修羅之一。還有最明顯的牛,是真真正正的阿修羅。你看牛的頭上長兩隻角,它這兩隻角是預備幹什麼呢?是預備和人打架的。就因往昔做阿修羅時,頭上常戴著盔,身上也穿著甲,故在轉生做牛時,也忘不了修羅性,頭上總預備兩隻角來和人打架。不但牛是阿修羅,公雞也是阿修羅變的。公雞一旦遇到其他公雞,就打起架來。不只公雞是阿修羅,有一種黑色好鬥的蟋蟀,兩隻碰到一起時,一定要互相戰鬥,到有一隻死了為止。中國在宋朝的時候,很盛行以鬥蟋蟀為賭博,誰的蟋蟀給鬥死了,誰就要賠錢。其餘的好像蛇、老鼠、貓等……凡是性情好鬥好殺生的動物,皆屬於阿修羅。轉生為阿修羅的眾生,相貌長得最醜陋!最不端正!嘴巴長得像豬那麼長,鼻子長得像象的鼻子,鋸嘴獠牙豬嘴巴,象鼻子,牛眼睛,老鼠耳。或是人身卻長個豬頭,或是人身牛頭,或人身馬頭,或人身虎頭,非常兇惡。雖然男修羅的相貌極醜陋,可是女修羅卻生得很美麗。修羅女可說是人見人愛,所以六欲天內的帝釋天主有一次看到修羅女長得這樣美貌,就向修羅王去求婚,修羅王也就答應了,把女兒嫁給玉帝。某一次這位帝釋很歡喜地請他的岳父來赴席吃飯,預備了很多天上最佳美的飲食。等到用完飯後,修羅王要回去時,玉帝為了表示恭敬,就把所有的天兵天將召來列成隊伍,站成兩行來恭候送行,可是修羅王一看,心裏就生出嗔恚,很不高興地想:「嘿!你用天兵天將來嚇我嗎?!是否想向我示威?好東西!」心裏發了脾氣,但是玉帝還不知道。
  天上有個仙人時常說法,因為玉帝歡喜研究哲理,就每天都到那天人的地方去聽法。每次玉帝去聽法時,修羅女在家裏就生出一種懷疑,心想:「他天天不在家,天天跑出去幹什麼?大概又出去胡混吧,找其他的女人去了!」於是她等到帝釋回來後就審問他說:「你天天到外面去做些什麼事情?你是不是移情別戀,另外又有意中人呢?所以也就不在家裏陪我!」玉帝聽她這樣問就回答說:「不是的!我是到某地方去聽聞仙人說法。」可是這修羅女也不相信,於是應用神通暗地裏跟蹤帝釋的去處,等帝釋上了寶車,她就把自己的身體用法術隱起,隨著上車。至到說法的地方,帝釋下車時,她也跟著下車,帝釋看見了就問:「你做什麼又跟著來了!」她說:「我來調查看看你是否真的來聽法,不管你這樣講,可是我不相信!」帝釋聽她這樣講,也就發了脾氣,擺起丈夫的架子,拿起手杖就打他太太,這修羅女就哇哇大叫。誰知這一叫把仙人的道行也給叫失了,不會說法了。因為這仙人從來沒有聽過女人的聲音,一聽了這修羅女的叫聲那麼嬌美,也就動了淫欲心,失落道業,所以不能再講法了。這樣一來更使玉帝氣怒難平,一再責怪他的太太。修羅女也發脾氣,回去對父親講:「這個帝釋,他真不守規矩,現在外邊另有女人了,所以欺負我!」乃造出很多謠言,她父親聽了這謠言就大發雷霆:「嘿!這還得了!難怪上次他那樣來向我示威,原來他是看不起咱們父女,把我們父女不看在眼裏。」即時便發出修羅兵將去與帝釋作戰。帝釋雖也有天兵天將,可是卻屢戰屢敗。於是跑去找釋迦牟尼佛求法子。佛便對他說:「哦!你現在有了困難,不要緊,我來幫你忙。」乃教他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幾個字。然後又說:「你念這句咒文,也要教你的兵將都念這幾個字,那麼一切困難自當解除。」
  帝釋也就回去教他所有的天兵天將,在與修羅作戰時,每人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一念,也不知怎樣的,把所有的修羅兵給戰敗了,帝釋也就守得住自己擁有的權勢。
  阿修羅,總而言之,就是好發脾氣,好與人鬥爭的眾生。就像這個軍火鬥爭的時代,正是修羅降世的時候,所以才發生世界大戰。現在正是修羅權力最大的時代。那一個人常發脾氣,將來都可能生作阿修羅,亦可能現在就是阿修羅。若是能把脾氣改了,能修忍辱行,也就和修羅道脫離關係了。
  迦樓羅,即是大鵬金翅鳥,它專以龍為食。這種鳥有多大呢?它的翅膀一伸開就有三百由旬那麼大。由旬是印度用來計量里程的數目,分為大由旬、中由旬和小由旬,小由旬有四十裏,中由旬六十裏,大由旬八十裏。這裏所說的由旬,是三百個大由甸,也就是有兩萬四千里那麼大;它的翅膀一扇的時候,能把海水扇成兩半溝,在海裏應死的龍就露出。它便取龍為食;久而久之,把龍子龍孫,龍的種類都快吃完了。龍王沒法子,就去向佛求救。佛把自己所披的袈裟給龍王拿回去,對它說:「如此,如此。」龍王回到龍宮後,把袈裟拆開,讓每一條龍系著袈裟的線,這樣子,大鵬金翅鳥也就沒法子吃龍了。這因為佛的袈裟是妙用無窮的,故能助龍脫險離難。可是這回又輪到大鵬金翅鳥去找釋迦牟尼佛說:「您救龍固然是好事,可是這回把我的鳥族都餓死了!我們只可以吃龍,現在沒龍吃,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於是佛就為這大鵬金翅鳥說法受五戒。鳥說:「我不殺生是可以的,但我沒東西可吃,豈不是要餓死了!」佛說:「你不會餓死的,從現在起,每天日午當中的時候,我所有的弟子吃東西時,就會送食物給你吃。」所以以後出家佛子凡吃中飯時,念供養咒,然後就送出一點食物,是給這大鵬金翅鳥吃的。由此之後,大鵬金翅鳥受持五戒,不再殺生,並且成為佛教裏的一個護法。今屬天龍八部,八部鬼神眾裏的一部。
  在佛教裏對於用食方面,早晨是天人食,中午是佛吃飯的時候,過了中午之後就是畜生吃東西的時候,到晚間便是鬼吃東西的時候。本來鬼是找不到食物的,他看見我們吃東西,他也就想來吃,一旦聽見我們吃飯時,碗和筷子的動靜所發出的聲音,他就搶著來吃。可是所搶到的東西,到他嘴裏就變成火,這因他的業報太重了。可是鬼的心裏就以為是人用法術將他搶到的飲食變成火,不給他吃,於是他就生出嗔恚心打人,或者令人生病。所以出家人晚間不吃東西,因為這是鬼吃東西的時候。早晨是天人吃東西,若出家人在早晨有吃點粥或燒餅,就送一點飲食給天人吃,或給鬼子母。這羅刹鬼子母,她本來是專門吃小孩子的。為什麼叫她做鬼子母?因她有一千個鬼兒子。她就帶領她一千個兒子,各處去偷小孩子來吃。人家一有小孩剛出生,就給他們偷去吃;這樣子變成很多家庭都沒有小孩子了。於是乎有人去求佛,問佛為什麼所有的孩子都不見了。該怎麼辦呢?佛知道孩子們都是給鬼子母偷去吃了。有一天,佛就把鬼子母一千個兒子中最小的那個拿來,放在缽裏邊扣著。鬼子母一回到家裏看見自己的小兒子丟了,到處找也找不著,乃找到佛的那地方去。聽見她的小兒子在缽裏面哭,她就走到缽的地方,想法子把缽抬起來救出小兒子,可是她抬不動這缽,就回家又把她九百九十九個鬼兒子都領來,大家一起用力來抬這個缽,但也抬不起,絲毫都不能動彈,於是她就向佛來講道理說:「你為什麼搶走我的小兒子,放到你的缽裏去?不還我兒子呢?」佛問:「你有多少個兒子?」她說:「有一千個。」佛說:「哦!你有一千個兒子,現只失去一個而已,你為什麼要這樣焦急呢?」她說:「雖只失一個,但我一個也不能少的!」佛說:「那麼你把人家所有的小孩子都偷來,拿去吃了,那這又怎樣講呢?」鬼子母說:「我不是想要吃小孩子,可是我沒有東西吃嘛!我若不去偷小孩來吃,就連我這一千個兒子都要一起餓死了。」佛對她說:「從此之後,你不要偷人家的孩子來吃了,你應該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不要再殺生了,你想,你自己有這麼多個兒子,卻一個也捨不得,我把他扣到缽裏,你就如此焦急了?那麼世間上人家所有的孩子,你都吃了,人家的父母不焦急嗎?你不該這樣自私!」於是鬼子母就答應佛,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釋迦牟尼佛乃叫所有的弟子,在中午吃飯時,送出幾粒飯或送點飲食的東西,給這鬼子母吃的。所以送食時念這首偈。
  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眾,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甘露,比喻吃的東西,好像甘露那麼甜,無論它有多少都可以吃飽。這是中午送供的偈子。
  其次就是緊那羅,也是八部鬼神中之一,他也是玉帝的音樂神。緊那羅的頭上都長有一個犄角,所以又有一個名字叫疑神。
  摩睺羅伽是什麼呢?就是大蟒蛇,它也是很兇惡的,又叫做地龍。在中國廣東省的地方,專門歡喜吃蟒蛇肉,這蟒蛇就像豬那般肥,可是有時它也吃人;因為人吃它,所以它也吃人。
  在梁武帝那個時喉,他的太太郗氏。梁武帝本身是佛教徒,敬奉三寶,可是他的太太就和他相反,專門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因為她不信三寶的關係,所以她死後就墮落做大蟒蛇,而這蟒蛇卻能說人話。於是就回來求梁武帝超度她,便說:「你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你的太太郗氏,因為我不敬信三寶,所以死後才墮蟒身。」她這樣一講,梁武帝也就請志公禪師來超度她。本來這位志公禪師就是他太太在世時最反對的,等到她死後做了蟒蛇,也就來向志公禪師叩頭懺悔,於是志公禪師作了一部「梁皇懺」。「梁皇」也就是梁武帝,「懺」就是懺悔,是給梁武帝拜這懺以超度他的太太。藉著拜此梁皇懺的功德,梁武帝的太太就脫去大蟒蛇身,生到天上去。摩睺羅伽在佛住世的時候,也歸依三寶,所以也是佛教的護法之一。
  「人非人等」,人,就是我們所有的人類。非人,是指一切的畜生。觀世音菩薩若看到是應該以天龍八部得度的眾生,就現出龍身,或夜叉身,或羅叉身,或乾闥婆,或阿修羅,或迦樓羅,或緊那羅、摩睺羅伽等身,或現一切人身,以及一切非人的畜生來給這一切眾生說法。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這個「執金剛」神就是佛教的護法。金剛神的來歷是在很久以前一個轉輪聖王,他生了一千個兒子。他怎會一個夫人就生了一千個兒子呢?因為他的壽命長,壽命長所以就一千個兒子也不算多,可是他還覺得不夠,又娶了一個妻子。這第二個太太生了兩個兒子,於是總共有一千零二個兒子。這一千零二個兒子大家同心發願說:「我們將來修行成就了,我們一千個兄弟要挨著次序來成佛,就是轉輪聖王也不做。我們大家來一起抽籤。」釋迦牟尼佛就抽到第四名,他是第四名佛,將來第五。第六都會依著賢劫千佛出世。這一千個兄弟都發願成佛,還有那第二個夫人生的兒子也發願,發什麼願呢?一個發願說:「我們這一千個哥哥,無論那一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要第一個去請他說法,恭敬供養三寶。」另一個就發願:「我就發願來做護法,我每一個哥哥成佛的時候我要保護著他,護他的法。」所以他就成了護法金剛,手裏常拿著寶杵來保護著佛教。每當有佛出世,他就去擁護佛法。另外又有一位是大梵天王,每次新佛出世,他是第一位請佛說法者。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游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釋迦牟尼佛講完了觀世音菩薩的種種化身之後,又叫了一聲:「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成就以上如是種種功德,他以種種身形到每一個國家去,度脫所有一切眾生,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你們這一切眾生應該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不要有兩個心。若有兩心,就是有一種懷疑的心。「一心」就是只用一個信心,你若有兩個心就沒有感應,沒有功德了。所以才說:「應該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是位大菩薩。能於怖畏急難之中,佈施給你無畏,令你不生恐怖,因為這緣故,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又名叫施無畏的世界。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

  經過釋迦牟尼佛說:「一切眾生都應一心誠念,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無盡意菩薩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講,所以也就想供養觀世音菩薩,乃對佛說道:「世尊!我現在就應當供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有這樣大的功德,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所以我雖然已經成菩薩了,但是我還要在觀世音菩薩面前來栽培我的福報,我應供養觀世音菩薩。」說完這話之後,無盡意菩薩即刻就把自己脖子上所戴的瓔珞寶珠解下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也不加絲毫思索。瓔珞是一種最有價值的珍寶,這種珍珠內裏是空的,可以放東西,古人常用它做為裝飾品,串成一串珠。這串珠價值連城,它值多少錢呢?價值有百千兩金,現在就送給觀世音菩薩了。無盡意又作如是言說:「仁者,請哂納此法施珍寶瓔珞。」仁者,即指仁慈有德的人,菩薩對菩薩彼此間的稱呼就用「仁者」。
  這珍寶瓔珞本來是屬於財施的,為什麼在經文上,無盡意菩薩說是法施呢?佈施裏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當時無盡意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時,在他的心裏並沒有認為這瓔珞珠是一種最值錢的東西,他就是願意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誠心誠意地來供養觀世音菩薩,他也不想它是值多少錢。可是為什麼經文上有說:「價值百千兩金」呢?這句是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加上去的。當時無盡意菩薩並沒有說值多少錢。他就是以他的真心來供養觀世音菩薩,彼此間並沒有這種「財」的觀念,所以屬於法施。雖是財施,但也變成為法施了。這是大家以心印心,並不拿它當作值錢的東西。所以他要求觀世音菩薩接受他這種法的供養,這種寶珠和瓔珞。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