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1 08:39:53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1 08:37:08   編輯部 報導

妙法蓮華經淺釋 卷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安樂行品第十四

安樂行亦即菩薩行,菩薩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薩道上,並樂於行菩薩道。前面法師品、提婆達多品及勸持品都是很重要,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樂呢?坐如來座,著如來衣,入如來室,修安樂行,乃行菩薩道必經步驟。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當爾之時。文殊師利是梵語,中譯為妙德妙吉,因此菩薩出世時有十種祥瑞。他修菩薩行時不妄語、不殺生、不偷盜,謹守戒律。何以證明他嚴守戒律而不偷盜呢?有一次,他對其他菩薩說:我自發心修行以來,嚴持不盜戒,所以現在沒有人偷盜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人盜取我所有之物品,縱然我將珍寶置於路上,亦無人來拾取。聽者不信,要以實例試驗證明文殊師利所說是否真實?文殊遂把一顆貴重之寶珠置於城門前路中顯眼處,為期三日,試驗是否無人來拾取?此處行人熙來攘往,絡繹不絕。果然,三日後寶珠仍在原處,各菩薩始相信文殊師利菩薩往昔實在清淨持盜戒,故今生沒有人來偷他的東西。

文殊師利菩薩有大智慧。他從開始行菩薩道以來便勤修般若,所謂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般若,故得大智。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隨妙光法師學佛,妙光法師亦即文殊師利菩薩。故人修行受戒後,必須嚴守戒律,若不謹守戒律,將來成道之果亦不真實。吾人應效法文殊師利菩薩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認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聖中聖。菩薩則為法王之子,故謂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菩薩是半梵語,具足為菩提薩埵。菩提即覺,薩埵即有情,譯為覺有情,善能覺悟一切有情。此菩薩亦是在有情中之覺悟者。摩訶薩即大,意謂文殊師利菩薩是菩薩中之大菩薩。初發菩提心的菩薩信心不夠堅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薩道亦然,初發菩提心,遇考驗即退轉。昔人有偈雲:魚子奈摩羅,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結果少。奈摩羅是出產於印度的一種植物,開花多結果少。魚產卵亦多,孵化成魚者少。故以魚子及奈摩羅,譬喻初發心菩薩眾多,但稍遇考驗則退縮不前。文殊師利大菩薩對佛說:世尊!現在您面前發大誓願的諸菩薩甚為難能可貴。他們皆敬重順從佛而發大誓願,於五濁惡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於後世時代護持讀說法華經這部經典。

現在我們在說法華經,定有無數菩薩來護持道場,因往昔他們曾發宏誓願要護持這經典故。如多寶如來曾發願,凡是有講法華經處,他必為之做證明。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雲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世尊!所有欲弘揚此經之大菩薩,于將來惡貫滿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鬥狠,人與人爭,家與家爭,國與國爭,世界與世界爭,甚至於星球與星球爭。故人類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來;在如此惡世中,何以能說妙法蓮華經呢?佛告文殊師利說:若有發心弘揚此經之大菩薩,在將來惡世欲講說這妙法蓮華經,應該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安居于菩薩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及菩薩所親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說此經。

文殊師利。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複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雲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

文殊師利!何謂菩薩摩訶薩行處呢?若菩薩修行忍辱行門,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順,而不卒暴。

往昔釋迦牟尼佛為忍辱仙人時,遇歌利王割解其身體,對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嗔恨心,即是真正住於忍辱地。往昔無量劫以前,釋迦牟尼佛于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無人干擾,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於山中,縱使受一切蚊蟲虎豹等侵襲,為避免嚇怕它們,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帶同妃嬪大臣及侍從到山中狩獵,各人在山中打獵時,妃嬪們便四處遊覽。遇忍辱仙人,見其留須長髮,貌甚怪異,即欲躲避。忍辱仙人叫她們不用驚慌,妃嬪們見他說話便留下來,問他何以在山中?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妃嬪們聽後,好奇而圍著他,與他交談。此時,歌利王聽聞妃嬪們在山中與人談話聲,便走來看個究竟。見妃嬪們與忍辱仙人暢談,便妒火中燒,他問忍辱仙人在山中做甚麼?忍辱仙人回答他在山中修忍辱行,能忍受一切痛打辱駡而不反抗。歌利王不相信,說:世上那有受人打罵也能忍受的呢?隨即揮寶劍把忍辱仙人耳朵割下,但見其面色坦然,毫無慍色。王又把他另一隻耳朵也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認為他在打妄語,那會有被割耳朵而不生嗔恨的人呢!又把忍辱仙人的鼻子割下,叫他說實話。忍辱仙人仍說能忍,歌利王又把他一隻手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說: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業好了。隨著便把忍辱仙人另一隻手也割下。後又把他兩條腿也割下,忍辱仙人仍不生嗔恨。歌利王問:何以證明你不生嗔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生嗔恨心,將來就不能成佛,乃至墮地獄。若我沒有生嗔恨心,我的耳朵、鼻子、四肢即復原如初。說罷,其耳朵、鼻子、四肢立即恢復原狀。這時歌利王大為震驚,以為面對妖怪,命令隨從把忍辱仙人宰殺。卻觸怒護法善神,天即打雷降雹,歌利王大驚,向忍辱仙人求救。忍辱仙人為他向護法善神求饒,並發願成佛後首先度此斷他四肢之人——歌利王。歌利王大受感動痛哭流涕,希望能于佛成道後成為佛第一個弟子。佛成道後先度憍陳如即昔日之歌利王。由此可見佛教中無仇無怨,沒有不可解之冤。所謂冤宜解不宜結

我們應捫心自問,能否效法釋迦牟尼佛修忍辱行時,雖被人割去耳鼻四肢仍能忍受呢?要迴光返照,檢討一番。

行忍辱行要做到無忍,忍而無所執著,做到有若無,實若虛,才算真忍。有人罵你,你若執著忍受他人責駡,仍是有所執著。若無所執著,根本不會有被罵這個念頭,完全若無其事,才是真忍。有人問:既是忍而不忍,何以釋迦牟尼佛又記得以往他為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時,被歌利王割四肢之事呢?其實佛是記而不記。

人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便會生無明火,無明火能燒盡功德之林。修忍辱行之大菩薩必須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具足定力而無所驚怖。大菩薩于一切法皆無所執著,行而不行,行所無事,因為他觀諸法皆空。一般人聽一切法空,就不修行了。菩薩知一切法空而入實相,以不行不分別,以上為大菩薩身安樂行處。

何謂大菩薩親近處呢?大菩薩不向國王攀緣,甚至不與王子、大臣及長官等人交往。

修行入不主動向彼等攀緣,可是若彼等自動到廟上禮佛,你為之說法則算如法。但不可設法引誘權貴來到廟上,否則亦算攀緣。六祖慧能受武則天多次邀請入宮供養,他都拒而不赴。四祖道信受唐太宗多次邀請亦拒絕,可見其遵守法華經中訓示——不攀權貴。

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讀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間訊。若于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菩薩摩訶薩絕不接近外道梵志(即外道出家人),尼犍子(梵語,是九十六種外道之一,中譯為離系,意思即將得解脫而未得解脫),造世俗文筆(編寫一般世俗令人生淫欲心的小說或劇本),贊詠外書,及路伽耶陀,譯為惡論,教人造惡之論(如師父破弟子之論,常表現自己有獨特見解,比弟子高明),逆路伽耶陀(背逆常理之論,弟子反駁師父之理論)。亦不親近諸有凶戲(不看充滿暴力血腥的電影或戲劇),相叉相撲(互相搏鬥),及那羅(大力士)等人,種種變現之戲(變魔術的表演),又不親近旃陀羅(印度四種階級(1)婆羅門。(2)刹帝利。(3)吠舍。(4)旃陀羅)之一,印度階級觀念特重,旃陀羅是從事屠豬行業的人,地位卑微。也不親近畜豬羊雞著,畋獵漁捕著,諸惡律儀(穿著奇裝異服,引人注目著)。如是等人,或時來者,則為之說法,無所希望或生攀緣心。又不接近小乘的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人,不與他們問訊,因行門及志樂不同,或在房中,或經行處,或在講堂中,不與惡人共處。有來者,則為他們說法,無所希求,不與之攀緣。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複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複餘事。

釋迦牟尼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菩薩摩訶薩對女人不應生欲想相,生淫欲想或為女人的相貌所動心。亦不願意見女人,因女人身不淨。若是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有這種定力時又另當別論。若有特別因緣到俗人家中,也不與女孩子、處女(未結婚的女子)、寡女(喪失守寡之女)單獨相處。

亦不與五種不男之入((1)生:就是生來而無男根。此乃往昔搞同性戀之果報,有入形而無男根。(2)鍵:就是有男根被割除,或因病致潰爛而無根。(3)妒:就是見男入生妒忌心,不能入道。見女入生妒忌心,變成女入,亦不能入道。(4)變: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男與男發生同性戀,女與女發生同性戀。或男子自行淫欲,或女子自行淫欲,故得不能入道之果報。(5)半:就是半月是男,半月是女)。此五種入因思想不正當,故六根不具。雖欲出家亦不被接受。行菩薩道者不與以上五種入交往。為避嫌疑起見,出家入不可無故獨自到居士家。若有特別因緣到他入家中,則一心念佛,如念南無阿彌陀佛(最好兩位比丘同去)。

若與女入說法,不露齒笑,以免令對方生淫欲心,或令自己起不淨的思想。不現胸露腹,乃至為入說法,也不特別親近,何況其他行為呢?故修菩薩道著應常自我檢點。要戒德圓明,務使身心纖毫不染。

講求佛法必須要有真正定力,以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猶如精金,縱使置入洪爐中,而份量不減、成份不變。修道亦如是,道業有成時,用火燒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壞,隨緣不變,不變隨緣。若修道未達到這境界者,則要小心謹慎。

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不樂畜年少弟子:不可樂於收年少弟子。修菩薩行者不應貪求年少弟子的侍奉。若遇著特殊因緣,仍可收年少弟子。為何不收年少弟子?因恐其幼稚習性未脫,不聽教化。但若遇著能聽從教化的年少弟子,仍可收之為徒。

我的弟子中有好幾個也非常年少,年約十二、三歲,但他們都能聽從教誨。在東北時,我聽說有一孩子姓鄭名德,從五歲即天天向父母親叩頭。我聽後生慚愧心。我十二歲才天天向父母親叩頭,這小孩子卻在五歲時,懂得天天向雙親稽首示敬。於是我想找機會與這孩子見面。一天,機緣成熟,他住在五常縣,離我家一百多裏路,此時,鄭德已十二歲,由於他事親至孝,所以遠近馳名,很多外道都欲度之為徒。鄭德卻常對外道說他先要侍奉雙親,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他不能捨近求遠,要待責任已完才修道。外道辯不過他,都不能如願以償。

這天,我到他家時,他從窗戶看到我便向母親說:我的師父來了!他母親大感訝異,問:你何來一個師父呢?他答:我現在就有師父了。這時我背著一個布囊走到門前,他立刻為我背布囊迎請我進家中。到屋裏,我和鄭德坐在炕上談話。我問他為何向父母親叩頭?他謂無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唯有向父母叩頭,希望得父母歡心,以報親恩之萬一。我問他何以年僅五歲已懂得這樣孝順父母呢?鄭德答:以孝順父母為樂事。我問其父母此子曾使你們不悅嗎?他們答道:我們夫婦倆亦不算有德行,可能祖先有道德,故報得孝子賢孫吧!從此話可見他們也是有修養的人,並未自誇有德行,而得這個孝順兒子。

稍後,我正準備離去,鄭德把我的鞋子收藏起來,不讓我走,欲留我在家中吃一頓便飯,這時我沒有鞋穿,只好默然允許。飯後,我問鄭德:到底師父要順從徒弟,還是弟子順從師父呢?鄭德答:當然徒弟應該聽從師父的話啊!我便教訓他:你為何未經我同意就把我的一雙鞋拿走,而強留我吃飯呢?若你有意留師父用飯,應恭敬請求而不可用強制的手段,勉強挽留我。鄭德聽後立即跪下道歉。

如鄭德這樣明白事理的年少弟子,可以收之為徒。

沙彌小兒此處謂驅烏沙彌。古時廟上種菜,有烏鴉來偷吃菜圃中的菜時,負責驅逐烏鴉的小沙彌,叫驅烏沙彌,年紀約八歲至十三歲。沙彌是梵語,中譯為息慈。息就是息惡,慈就是慈悲。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貪心的人,就好逸惡勞;有嗔心的人,就常發脾氣,有癡心的人盡打妄想。故不息滅貪嗔癡,戒定慧就不能現前。

受具足戒時,稱為沙門。譯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之在貪,不可貪得無厭。是你縱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可對治嗔心可對治。若攀緣就是愚癡,能不攀緣就是有智慧。人心中清淨,就猶如置身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道場——靈山法會,故說:一時清淨,一時靈山。時時清淨,時時靈山。

亦不樂與同師:亦不樂與小孩同拜一個師父。若與年幼小孩同門,你則要盡師兄弟之情份,對之加以照顧,故不樂與同師。但師父收年幼小孩為徒則另當別論。

常好坐禪:坐禪可生定,所以要常好坐禪。雖然說坐禪,功夫未到家時就要坐禪,到功夫相應時,就能行住坐臥不離,如影隨形,即有定力。但要無所執著,生出定力。即禪那,是半梵語;即思惟修,亦雲靜慮。坐禪能生定,有定力能除妄想。

在於閑處:若功夫到家,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坐禪,反正行住坐臥不離禪。如永嘉大師證道歌雲: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在夢中受物累情牽才在六道輪回,到覺悟時就無掛無礙,空無所有。若未有定力應在於閑處坐禪,在阿蘭若處,即寂靜的地方。

修攝其心:吾人終日妄想紛飛,今天想到歐洲,明天想到澳洲,後天又想到亞洲,以為不用買飛機票,心遊世界,是最便宜不過的事。其實浪費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不應常打妄想,要修攝其心。欲修攝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聲、香、味、觸;財、色、名、食、睡。棄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謂五蓋?淺釋如下:

(一)貪欲:若是貪色、聲、香、味、觸,或貪財、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貪戒、定、慧,貪坐禪,貪成佛則無可厚非。我常貪孝順弟子。人若貪求一個好師父,以從之學佛法,這些也是貪,可是,貪學好是可以的。

(二)嗔恚:即發脾氣,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謂:星星之火燒盡功德之林。

(三)睡眠:要適可而止,疲倦可睡覺,但不可貪睡,睡得太多,頭腦昏沉,會變得愚癡。

(四)掉悔:即不適當舉動,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懷疑,對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調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調食:對於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調睡:睡覺時間有度,不太多亦不太少。(三)調身:不使身體過勞,但要精勤工作為社會服務。(四)調吸:呼吸不急不緩。(五)調心:心要不沉不舉。

複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再重複一遍,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觀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離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聖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自己開悟明白一切法為自覺,又能度他人覺悟,為覺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成佛,所謂三覺圓,萬德備,佛乃大覺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間及出世間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薩法界:菩薩是願意自利利他,自覺覺他,但覺行尚未圓滿;修行六度萬行。(1)佈施:可分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即內財(頭目腦髓)、外財(國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講經說法)為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艱難之際,予以安慰,為無畏施。除佈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進、(5)禪定、(6)智慧為六度,也就是六波羅蜜到彼岸的法門。

(三)緣覺法界: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緣覺分兩種,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緣而悟道者,為緣覺。只願獨善其身,見世界散壞,故遠離塵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感悟萬物無常而證道果,為獨覺。

無明就是煩惱,亦是男女間之情愛。有情愛而發生不淨行,有行而生種子,即識。有種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後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後生感覺,即觸。有感覺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愛心,即愛。因愛欲取為己有,即有。有而後有來生,有生就有死,這是流轉門。緣覺就是來回研究十二因緣道理到究竟處。彼覺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減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是還滅門。緣覺菩薩是初發心菩薩。

(四)聲聞法界:聲聞修苦、集、滅、道四諦而悟道者。苦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貧窮又困苦,已貧無立錐之地,再遇種種困難,苦上加苦。富貴人家無苦苦,但免不了壞苦,遇賊劫火燒,或財物敗壞,即壞苦。縱無窮人的苦苦,亦無富人的壞苦,卻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壯,壯而老死,念念遷流,身體由強健以致衰壞。

八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外,尚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人生於世已是苦事,到老、病、死就更苦。

有三個老人對酒談天,舉杯共飲,一個老人是六十歲,一個為七十歲,另一個八十歲。其中較年輕一個譏諷另外兩個老人說:今年酒席宴前會,不知明年又少誰?七十歲老人卻認為他未免言之太遠了,說:今天脫了鞋和襪,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歲又說:呼出一口氣,難保下一口氣能再吸入?可見生死無常,人命僅在呼吸之間,大限來時難免一死。

古人雲: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不妨。唯獨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則不怕此等苦。

聲聞修四諦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斷集,集即各種煩惱。第三是慕滅,滅即寂滅——證得涅槃。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釋迦牟尼佛初成佛時三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令其開悟,就是講以上的道理。

佛、菩薩、緣覺及聲聞合稱四聖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為天,不懂佛法之人,誤以為生天乃最快樂之境界,其實天亦屬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輪回。縱使非非想處天人的壽命為八萬大劫,壽終仍會墮落人間,善業成熱就轉生善道,惡業成熟則轉生惡道。

(六)阿修羅法界:阿修羅是梵語,此雲無端正,又叫無酒,男醜女美。凡阿修羅都是好勇鬥狠。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道中皆有阿修羅,故天、人、阿修羅則稱為三善道。畜生、餓鬼、地獄則稱為三惡道。又者,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為四惡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階層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貧民乞丐。有富貴、貧賤、美醜之分,皆是因果輪回所感召。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因果報應絲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為愚癡,所以被人支配。

(九)餓鬼法界:因為嗔心太重,愛發脾氣。

(十)地獄法界:因為貪心,貪而無厭。

所謂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如果常生貪、嗔、癡就墮落三惡道。修四諦法,則轉生聲聞。修十二因緣法,則轉生緣覺。發菩薩心修六度萬行,將來便成佛。經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這個字:三點如星布,彎鉤似月牙,披毛從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說十法界不離現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將來便成佛。心趣地獄,便墮地獄,可見因果應驗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無相。菩薩觀十法界皆空,從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空,不礙妙有。真空是實相之別名,實相乃外無所貪,內無所求;內外皆空,內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觀六根、六塵及六識皆空,十二處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無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實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參禪打坐能入實相,到時內空六根,外空六塵,中空六識,十八界皆空。

眾生在六道裏輪回,一不小心錯因果便很容易墮落,甚至墮成糞裏的蟲子。莫譏笑蛆蟲生活於糞便中,這樣污穢。其實人肚裏也裝滿了糞便,皮膚上又依附著無量細菌,而不自知。故說:眾生無邊誓願度,單是身體上的細菌微生物已不計其數。若你度不了這些眾生,這些眾生就來度你。蟲子的靈性稀小,生性愚蠢,只會寄生他人身體,只會化緣而不知佈施。如何度這些眾生呢?陽光能殺菌,我們自性中的陽氣增加,亦能克服這些眾生。

切勿自作聰明以為殺這些細菌就會犯戒。我有一個弟子,受菩薩戒前問我:他每天駕車在路上行駛,輾死蟲蟻算犯戒嗎?駕車時可念南無阿彌陀佛為無意中輾死的蟲蟻回向,無意殺生是不算犯殺戒的。

從前有一個軍人,初遇佛法即皈依三寶,後出家,名弘奎,在南華寺受戒。此人口齒伶俐。後來共產黨在中國當權,他便從江西南下香港,住於東普陀一所簡陋房子中,可能他慣於揮霍,所以不能適應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個基督徒設立的組織,專門鼓勵出家人還俗,供給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錢。若出家人欲配偶,則為之撮合姻緣。弘奎在道峰山當廚子,月薪三百元。做飯時常殺雞宰鴨,他為了自我安慰,便邊殺邊念南無阿彌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經錯亂。後來搬回東普陀住,屢次求見我而不遂,半年後自刎而死。

你說,這人究竟是大菩薩化身,以身犯戒顯示果報,以警醒出家不可殺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夠堅固而生退韓轉俗呢?學佛法除了要有堅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恆,長年累月勤學習佛法。不學佛法的人,到臨死時毫無把握;精進學習佛法的人,自知時至,無疾而終,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後發願希望能發財,發財後便建立佛教醫院。又常求我為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屢次婉拒,他仍不甘休。有一天他準備往紐約去,臨行前,又來求我批八字,我鄭重的教訓他:你這次到紐約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屬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會為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後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問為何發願求財,猶不能滿願呢?我答:讀書求學也要按部就班,從小學到中學,再晉升大學,經長期用功才得大學畢業。那有不勞而獲,單靠發願而求財的道理呢?發願要有長遠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繼續自己的願力,不可有始無終。

學習佛法又要有誠心,不論任何人加以破壞,挑撥離間,也要矢志不移。寧捨身命也要護持。往昔釋迦牟尼佛佈施了一千身,為憐憫眾生,不惜捨身喂虎,割肉飼鷹: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遇到一隻鷹欲捕捉鴿子為食,鴿子飛到佛身旁求庇護,佛為之向鷹求情。鷹說:你憐憫它,但我無以為食,我也會餓死!佛陀於是割自己身上的肉飼鷹,乃至身上的肉都割光,割無可割了,佛陀便叫鷹自己飛過來吃肉。此時,鷹及鴿子隨即騰空,現出原形,原來是天人來試驗老修行的慈悲心!以科學眼光看這類事情,似乎不合情理,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佛教裏妙不可言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誠心到極點便有感應,所謂心誠則靈

如實相不顛倒即持乎中道。即不落於空不落於有,’‘’‘三諦如一。空即假,假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三諦如一是即非七方便。七方便即小乘之七賢位也。超過七方便之果位,就是如實相。

不顛倒:凡夫有四倒:非常計常、非樂計樂、非我計我、非淨計淨。二乘顛倒:常計無常,樂計為苦,我計非我,淨計非淨;以上是二乘人的顛倒。菩薩仍有顛倒,唯有佛是大覺者。故九法界眾生都是生存於顛倒中,念念遷流,有時覺得好,有時覺得不好。其實沒有好與不好之分,一切都是出於眾生之顛倒想。若能持乎中道即不顛倒。學習佛法就是要不顛倒,不學習佛法就是顛倒。守規矩就是不顛倒,不守規矩就是顛倒。我們應猛自反省,若所作所為顛倒,則趕快急流勇退!

不動即定,無所恐懼;打坐時如如不動,不被境界所轉。打坐時見到老虎也不生恐懼心,置生死於度外,視生死一如。有人說:我不怕死,所以不用學佛法。學佛法為要了生死,我既不怕死,故不甪學佛法了。你不怕生死,不學佛法,生死不斷,所以生死不能了。打坐時不為生死所動,即是力。生死有兩種: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凡夫各人有一個身份及一段壽命,故名分段。二乘人證羅漢果位後便了分段生死,但仍有變易生死,即是微細的妄想念念遷流,未曾斷盡。分段是三界內的生死,變易是三界外的生死。羅漢斷了分段生死,菩薩斷了變易生死。

不退,智悲不退轉,身心寂滅沒有妄想,故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轉,不受輪回所轉,不在凡夫生死中轉,亦不在二乘上轉凡為聖。

如虛空,就像虛空一樣,華嚴經雲: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一無所有為虛空,一切所有皆彼虛空包含。如虛空是個代表名字,雖然有個名字,但無自性,中道觀智也只有個名字,其實空無所有。不要頭上安頭,到處找尋虛空。

無所有性即沒有自性,沒有他性,沒有共性,沒有因性,也沒有果性,一切皆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口欲言而辭喪,心欲緣而慮亡。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能離這四句,絕百非,則能入不可思議妙不可言之境。明白其中妙處,就是明白妙法蓮華經。若不明其中妙處,即對此經之妙處不能心領神會。

你們之中有些人很用功,有些人仍盡打妄想。打妄想的人應收攝身心,制心一處。暑假班快圓滿結束,今年冬天開始有一百天的坐禪班,每天要坐二十一小時禪,跑香、坐香沒有休息,誰能不怕辛苦可早日報名參加。

不生,不生無明,不生智慧;既不生無明亦不生智慧,即入不思善,不思惡之妙境界。沒有無明沒有智慧是本來自性之大光明藏,所以沒有所破,亦沒有能破,此乃不生之理體。在這境界上,行、位、因、果等都不生。

不出即不入,無出無入。如來修行的本體上,達到究竟處,所以沒有出沒有入,沒有無明,亦沒有智慧可言。

不起,證得如此理體,使一切方便權法皆寂。

無名,沒有一種名稱可代表這個道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一個名字可稱。此是性空。

無相,沒有任何相可把它表現出來。從不顛倒到不起,沒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此是相空。

實無所有,讚歎中道之觀體,不落于邊,不落於空,不落於有,一無所有。

無量即無數量之法。有數量之法如五陰——色、受、想、行、識。六根、六塵合稱十二入(又稱十二處),加上六識,為十八界。以上都是有數目之法。中道之觀是無數可量,即全數,是無欠無餘之量。

無邊,無邊無際。小乘中一切法皆有一定,故有邊際。無有定法乃無邊無涯。

無礙,中道觀智能遍入一切法,而無所障礙。

無障,沒有一法可遮障中道觀智。

觀一切法無障經文為十九句,觀一切法為總標。後十八句加以分別解釋,是為別釋。其中道理乃無窮無盡,講經只能略述大概而已。觀一切法空後十八句經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經之十八空來解釋;又可以一切法作解釋。一切法如實相、一切法不顛倒、一切法不動、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轉、一切法如虛空、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語言道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無名、一切法無相、一切法實無所有、一切法無量、一切法無邊、一切法無礙、一切法無障。以十八空作解釋:如實相是第一空,不顛倒是內空。內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至無我。無我執是不動。不動是外空;外空六塵,不被六塵所動。不退為內外空。不退轉為凡夫,不退轉為二乘。不轉是空空,空能破一切諸法,既無我執,又無法執,即空空;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故不轉。

如虛空,般若經中專談空理。須菩提善說空,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故他名空生。雖名空生,但亦不空生,何以說不空生呢?有了須菩提,故說空生又不空生。須菩提是梵語,中譯空生,何以得此名?乃因他出生時家中倉庫裏的財寶,無緣無故突然變空,故其父名之為空生。其父見家中財庫無故而空,即去爻卦。卦謂此乃吉祥之兆,家生貴子,所以須菩提又名善吉。七日後倉庫中金銀珠寶失而復得,又得名善現。何故須菩提出生之日,家中的財寶都空了呢?因他生生世世研究空理,所以他一出世即表現般若空。如虛空是大空。無所有性即畢竟空,有偈雲:如來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諸法本醴無欠無餘,故謂畢竟空。以畢竟空故無所有性也。

一切語言道斷,一切皆空,非言語所能言喻。

不生是有為空。有為法由因緣和合而生。不和合則不生,故謂有為空。

不出乃無為空,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無為即出離,出離一切法,出離已空,故不出

不起是無始空,大般若經上載無始空,因開始了不可得,故雲無始空。

無名為性空。無相為相空。無名無相,亦可解釋作實無所有。

實無所有為不可得空。

無量是有法空,有量即有法,有量空,即有法空。

無邊是無法空,法為邊,無法即無邊。

無礙乃有法無法空,有法無空,皆了不可得,故為無礙。

無障即教空,妨礙遮障皆了不可得,故無障。

以上為十八空,佛常修此十八空,法華經中載之十八句,乃依照此十八空而說。

上述一切法空乃總相,如實相無障十八句為別相,一切相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所以說常樂於觀以上種種法相,視一切皆空。此乃大菩薩第二種親近之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于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當爾之時,佛欲重申此義,而說偈言:若有發大菩提心之菩薩,于將來惡世中,無恐怖畏懼之心,欲說法華經,應入身所行之安樂處,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修行菩薩道之修行者,應遠離國王、王子、長官、做兇險演戲者、屠宰豬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羅門。也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不發大乘心之聲聞緣覺,及修三藏之學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偽稱阿羅漢者。也不親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戲說笑者,因彼等皆深著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五欲。求現生即得滅度者,這類優婆夷,皆不宜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來到修菩薩道者處,欲求佛法,此菩薩則以無所恐懼心,不懷任何希望,或貪圖供養之企圖,而為之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街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寡女即喪夫之女人,處女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鍵、妒、變、半五種不男,如是之人皆不與之親近厚愛。亦勿親近屠殺豬只及賣肉之人,狩獵野獸、網捕遊魚飛鳥之人,為圖利而殺害眾生者,販賣肉類為生之人,或出賣色相以謀生的女人,以上這些人,都不宜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裏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兇險相撲即學習武術之人。種種玩耍嬉戲,及販賣美色的女人,皆勿親近。勿於屏帳單獨為女子說法。若要說法,切勿一面說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須偕另一比丘同往。若無比丘相伴,則端然恭敬一心念佛號,如南無阿彌陀佛,或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攝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薩道者之行處及親近處,以此二處,安樂而無所為地為大眾說法。

法界佛教總會在美國成立以來,盡心竭力弘揚正法。諸位若能發心建立廣大的道場,能容納數十萬人、數百萬,甚至能容納數千萬人更好。你們每人都應發願建立道場,道場越多越好。每個家庭都成為道場更好,每個人都變成道場,每個國家都成為道場更好,乃至整個世界也成為道場,人人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則能杜絕世界一切惡業,使正氣洋溢,福被寰宇。

又複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修行菩薩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薩乘,中法為緣覺乘,下法為聲聞乘),有為法和無為法,實、不實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別,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別。因為無智亦無得,故不得諸法,更不知不見一切諸法,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無有常住。即無常住,則無所執著,無所執便得解脫。觀一切諸法不生不滅,是名智者所應親近之處。

不要顛倒,加以分別諸法之有無,此為實法彼為虛,此是有生彼是非生。應該在於幽閒之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猶如須彌山屹立不動。靜觀一切諸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沒有自體,故無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無’‘之相,故為常住一相;常住於非有非無之相上,是名菩薩修行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瀘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若有比丘在我滅度之後,進入如是菩薩修行的處所,及菩薩所應親近之處,演說妙法蓮華經時,無所恐懼,亦無所希求,到無求處便無憂。菩薩有時入靜室中,以正念億及佛法之道理。講經前先靜坐一小時,靜止雜亂妄想,於靜慮中悟出之道理來講經說法。出禪定後,為諸國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羅門等,開演暢言妙法蓮華經無上之妙理,其心平穩安樂,無所恐懼。文殊師利!你應知道,這菩薩安住于初步法門,彼能如是修行,將來末法時,則能講說妙法蓮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余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今得一切種智。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菩薩!在如來滅度後,于末法時欲說此經,應住于安樂行門上,若口宣說或讀誦此經時,不樂於訴說他人的過錯或經典的過錯。佛乃因人說法,觀機逗教,應病予藥,故吾人不應妄加評論。也不輕慢其他經典或法師,例如對法師所說之法起分別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論及他人之長短。對於聲聞人,亦不直稱其名。美國人無長幼尊卑之別,兒子竟直稱父親之名,此乃不敬之舉。在家人不應直稱出家人的法名;稱呼其字,則可。例如萬佛聖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為果X字恒X,在家人只可以其字稱之,如X法師。對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稱其名,對師父更不應直稱師名。弟于若直稱我為度輪法師或宣化法師,實屬不敬之舉,目無尊長。如直稱度輪或宣化,更是欺師滅祖的行為。出家人與出家人彼此之間也不可直稱其法名,只可以其字相稱。唯有師父可稱徒弟之法名。

對小乘法師既不稱名說其過,也不讚歎他。若法師真正有德行,加以讚歎則無可厚非,但勿稱其名稱。又不生怨恨嫌棄之心,假如你沒有以上所說的種種毛病,心中無貪嗔癡,自然得到安樂。對於一切來聽法者,不逆其意而觀機逗教。彼若有所質難請問,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經典中之道理為之解說,令問法者獲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于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以偈頌再說一遍:修菩薩道之菩薩,常欲令眾安隱道及安隱果而為說法,即入如來室。于清淨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來座。以香油塗身,即著如來衣。洗淨一切塵穢,著新淨衣,即著如來衣,內外皆清淨,內無妄想外無塵穢。安處於如來座,隨所發問而為說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國王、王子、大臣及百姓,應以微妙不可思議之義理,和顏悅色地為之說法。若有疑難請問,則隨大乘義理來答覆,以各種因緣及譬喻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發菩提心,並且日益增長,成就佛道。除去懶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離一切憂愁煩惱,慈心為眾生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鹹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晝夜六時常為說法,以慈悲心教化眾生,演說佛教裏無上之道理,唯恐眾生不明妙理,故以種種因緣,無量譬喻來開示,令大眾皆大歡喜。於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以上種種物質無所期望,但以一心念,為眾生隨機說法,願成佛道,亦令眾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眾生,安樂眾生之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憶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佛在世是正法時代,佛滅度後有像法時代、末法時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薩道的出家人,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譯而不作翻譯,即能為而不為。若你不能亦嘗試去做,則是不能也能行。演說斯,即是能演說此經。講經本無能與不能之分。我本來不能講經,但既然沒有人講妙法蓮華經,我就試著講。一試之下如此多人來聽,我便越講越起勁了。其實我連聽經也不會。

演說妙法蓮華經之法,心無嫉恚:我人心丟掉了而不尋覓,學習佛法就是為了尋找真心。心無嫉妒嗔恚,則離諸煩惱,也無障礙。不但自己無障礙,而且對人亦無障礙。若你內外均無障礙,就算有旁人障礙你,此障礙也不起作用。亦無罵詈者,何以有人責駡你呢?因你常責駡他人,故別人亦責駡你。你不責駡旁人,就沒有人責駡你了。又無怖畏,如刀杖等:所謂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二祖神光法師,他的頭被劊子手砍下,他卻泰然不動,當時即有白漿冒出,皇帝始知錯殺了聖人,遂為之建塔造廟,予以紀念追思,但豈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無擯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應融洽共處,否則,互相磨擦,終會排除異己者,此謂擯出。若互相忍耐和氣相處,既不障礙他人,就是他人脾氣古怪,你亦無所執著,能忍能讓,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會執著小事而發脾氣。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樂行門上,如以上所說之道理,修行菩薩道,其人功德,縱千萬億劫,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于一切眾生起大悲想。于諸如來起慈父想。于諸菩薩起大師想。于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

又文殊師利及所有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于末法時代法將斷滅之時,人壽命減至二十歲或十歲時,能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之人,心無嫉妒諂媚,不可嫌貧重富,亦不可隨意責駡修佛道者,不可評論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道者(修四諦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緣),求菩薩道者(修六度萬行),不可得罪以上諸人,令之生煩惱,而致生疑悔及退轉心。譬如對其人言:你們離道甚遠,始終不會得一切種智(一切智是俗諦,種智是真諦,非俗非真是中諦)。何以始終不能得一切種智呢?因為你是最放蕩安逸之人,修道時懈怠。不應該對人起輕慢而說出這種話,又不得於佛法中生出戲論,有所諍論。當對一切眾生常起大悲想,對一切佛起慈父想,對諸菩薩起良師想,對十方諸大菩薩,則常誠心恭敬禮拜。

于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對一切眾生平等慈悲地說法,由於隨順法故,不會因某眾生恭敬以待,則多為此眾生說法;而某眾生未能恭敬以待,則少為此眾生說法。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之多說法。文殊師利!你當知此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于後世正法滅時,可成就第三義安樂行者,說此妙法蓮華經時,一切天龍八部皆來護法。並且因為在你往昔生中不種惱亂之因,故現在沒有眾生會來惱亂。得好同學,一同讀誦此經。又得大眾同來聽受,聽經後並能受持。又能背誦,且能講解、書寫此經。

若請他人書寫此經,以供養禮拜此經,要恭敬尊重讚歎諸佛如來皆來證明妙法蓮華經。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應;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應。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經典,切勿當面錯過,交臂失之。當知此經乃百千萬劫難遭遇,若無大善根,則難遇此殊勝因緣,學習佛法。

來佛教講堂聽經的信眾日益增加,現在這佛教講堂恐怕不夠使用,我們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納四、五百人的講堂,大家都誠心地誦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猶如普陀山的普濟寺,它的大雄寶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縱然有一千信眾進這大殿也能容納,甚至有一萬人,這大殿也能容納。就算有十萬人這殿也可容納。可謂不可思議的一個寶殿。這回我們誠心念咒,成就一個寶堂,此寶堂也是能大能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舍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湣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于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頌:修行菩薩道之大菩薩,若欲講說此妙法蓮華經時,應該捨棄嫉妒、嗔恚、傲慢、諂媚、欺誑等邪偽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謂直心是道場。不輕視他人,亦不戲論法。勿使他人對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說:你如此懈怠修行,終不能成佛。這佛子——菩薩摩訶薩所說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來衣;以慈悲心對一切眾生,即入如來室;勤於說法,不生輕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薩,因憐憫眾生故行菩薩道。我們應對十方大菩薩生恭敬心,視之為我等良師。對諸佛世尊,生無上慈悲父想。破除驕傲我慢之心,說法無所障礙,此為第三義安樂行。有智慧者應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護此安樂行。無量眾生皆會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薩。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于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菩薩謂:修行菩薩行的大菩薩,于將來末法時代欲斷滅之時,有受持讀誦妙法蓮華經的菩薩,于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應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快樂。對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譭謗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眾生,應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損失實在太大,如來方便隨宜,觀機逗教為之說法,遇大乘人說大乘法,遇小乘人說小乘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聞、不聽、不知、不覺、不明白佛法也不請問,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釋,所以這類人蒙受其大的損失。

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

此人既不請問,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華經之妙理。修行菩薩道的大菩薩說:我發願在我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時,不論在何地何時,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接引此不問不信不解之人,令彼等住於妙法之中。文殊師利!此菩薩摩訶薩,在佛滅度後,成就第四種安樂行。當彼說如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及居士等所供養恭敬,並尊重讚歎。虛空諸天都為聽法故,也常隨侍奉這位菩薩。若在聚落鄉村、城邑,或在空閒林中,有人欲來咨難請問,諸天護法善神為法而保護菩薩。此菩薩以大乘妙義,答覆來問難者,令一切聽法者皆得歡喜。何以故?此經乃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擁護,所以一切困難都會消除。

文殊師利。是法華經于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

文殊師利菩薩!很多人于無量劫中連此妙法蓮華經之經名也不得聞。現在有日蓮派(日本),只誦持南無妙法蓮華經,可是這並非正法,而是外道,不知經文。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此經的入,更為稀有。

文殊師利菩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德勢力降服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從其命令,此時轉輪聖王便起種種兵以征伐之。轉輪聖王見兵眾作戰有功者,生大歡喜,隨其功勞給予賞賜。或以田地、舍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嚴身之具,或給予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及人民等,以作賞賜。

                                       

這星期天本講堂舉行盂蘭法會,盂蘭是梵語,中譯為解倒懸,意謂使受倒懸之苦的人得到解脫。吾人無量劫以來的祖先及父母曾否立功,皆不得而知。有功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在這世界中得居高位,衣食豐溢。有過者,則會墮畜生、餓鬼、地獄。每年七月十五日乃摩訶目犍連尊者超度其母之紀念日。眾生亦可藉此日超度過去七世生中之父母。你們若是脾氣暴躁,就可能是過去生中之父母未能離苦得樂,使你焦躁不安常發脾氣,欲拖累你也墮地獄。此情況下你應為祖先們做功德而超度。以往西方國家沒有道場讓你們做功德,如今有此法會,應把握良機,為過去生之父母做功德以超度彼等離苦得樂。

                               

轉輪聖王賞賜有功之兵眾,或予田宅,譬喻三昧,即定。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之果位。譬喻三果之果位。譬喻四果之果位。衣服譬喻忍辱。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譬喻七覺知善法,又名七菩提分。象、馬、車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之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複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于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複賜與涅槃之城上。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轉輪聖王髻中有一顆寶貴之明珠,但他並不會把明珠犒賞與有功的將軍。為什麼呢?因為唯有轉輪聖王髻中才應有此寶珠。若以寶珠贈予將軍和眷屬,他們必然大為驚異。釋迦牟尼佛又稱一聲文殊師利!說:如來複如是,以不可思議之禪定三昧智慧,得無上法的國土。於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中作法王。唯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遂令賢聖諸將與之作戰。其中作戰得勝立功者,心便生歡喜。佛亦歡喜為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和優婆夷,說一切經典,或說三藏教,或說方等教,或說般若教,也就是藏、通、別、圓、頓、漸、秘密、不定八種教。為大眾說一切諸經,令眾生歡喜,或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即五根:信、進、念、定、慧。令五根增長叫做五力。

又複賜與涅槃之城能防禦敵人,涅槃之城能抵禦魔王破壞涅槃。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一切眾生皆歡喜。保留妙法蓮華經之妙法,此妙法正如轉輪聖王髻中之寶珠一般珍責,不會隨便為人演說。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複如是。于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釋迦牟尼佛再稱一聲文殊師利(妙吉祥)!如轉輪聖王一般,見軍隊中眾兵立大功者,心尤其歡喜。遂以此難信寶珠,久藏於髮髻中不隨便送給他人,如今亦以之賜與。如來亦複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無上妙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見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或二乘緣覺等賢聖軍,與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每人均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同作戰,戰勝此等魔,滅除貪、嗔、癡三毒。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破魔王羅網。此時,如來見修二乘或大乘者有所成就,大為歡喜。此妙法蓮華經,能令眾生到達一切智之地。一切世人多抱怨此經難信。如來以往四十多年從未說此妙法,如今方為大眾說這種無上甚深微妙法。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于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于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釋迦牟尼佛再對文殊師利說:此法華經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第一之說,於一切經典中具無上甚深微妙法。最後賜與一切眾生,如大威大德之轉輪聖王,一向守護著髻中明珠。唯今此人建立大功,故賜與之。

文殊師利!此妙法蓮華經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不傳之法,諸經之首,長夜守護,不能隨便對大家講說。直至如今,才為大眾敷演此上妙經典。所以應珍惜妙法蓮華經,千萬不要把它視作等閒之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湣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釋迦牟尼佛說完長行之後,又以偈頌詳說其中義理。修行六度萬行之大菩薩,應常行忍辱,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之事,哀湣一切眾生,才能演說此經。此經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讚歎的經典。末法時期,持此經典者,不論對於在家、出家,及非菩薩,均應生慈悲,使之離苦得樂。此等不聞、不信妙法蓮華經者,實屬極大損失,因為不信法華經者,則不能成佛。將來我得成佛道時,將以禪定力、智慧力及各種方便,為之說此經,今一切眾生蒙受法雨,住在這妙法中。

我們學習佛法,要智慧日增。欲要智慧日長,必須循規蹈矩,不可放逸。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譬如有大威德之轉輪聖王。世界上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金輪王乃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之王;銀輪王統三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銅輪王統二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鐵輪王只王于南瞻部洲。轉輪聖王有世間稀有七寶。士兵作戰立功,給予賞賜。象馬車乘:譬喻二乘。嚴身之具:譬喻修身法門。及諸田宅譬喻三味力,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初果、二果阿羅漢。城邑:譬喻三果及四果阿羅漢。或與衣服:譬喻忍辱法門。種種珍寶:即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各種珍寶。奴婢:譬喻神通,佛法中之神通任人運用,猶如奴婢。以上等物皆歡喜賜之。如有勇健,能為難事:假如有勇健之將,英勇對敵,戰無不勝,攻無不取,能做人所不能做之難事。這時轉輪聖王遂解髻中寶珠,賜與勇猛的將軍。

佛本來不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唯現在時機成熟了,故說這部上妙經典。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釋迦牟尼佛亦如轉輪聖王一樣。佛乃法中之王,佛為法王,得到法自在無礙之妙用。忍辱大力:有大威德、有大智慧的寶藏。以大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法教化一切眾生,觀機逗教,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佛乃因人說法,應病予藥。例如對好吃的人講食經,但所說的是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出家人日中一食,皆因以法為食故。見一切人:人對財、色、名、食、睡五欲有所執著,患得患失。受諸苦惱,欲求解脫:受一切的苦惱欲求解脫,必須與諸魔戰鬥,遂與煩惱魔、陰魔、業障魔、愚癡魔、貪心魔、嗔心魔、癡心魔、慢心魔、疑心魔作戰,調伏諸魔障。佛為著魔之眾生,說種種法,用大方便門。如地藏王菩薩為度眾生,不惜下地獄為眾生說法。他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種精神,多麼偉大呀!我們應當見賢思齊。說此諸經:說方等、般若經等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最後乃為說妙法蓮華經。這猶如轉輪聖王解下髻中明珠,賜予有功將軍一樣。此經為尊:此是至尊至貴之經,眾經之首,所謂經中之王我常守護:佛常常護持此經。不妄開示:不隨便開示。但今正是時,為汝等說:現在應該為大眾說此經了。

現在也有人說楞嚴經是偽經,非佛金口所說。人若魚目混珠,不辨真偽,以真作假,終不能得經中之好處。本會(法界佛教總會)先講楞嚴經,再說法華經,將來要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三部大經,是人人必讀誦的經典。一切唯心造,聽經聞法能否受用,在聽講者本身,經義只要對聞法者有所裨益即是真經,我們所說的經典皆是千真萬確的上乘經典。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佛入涅槃之後,修行菩薩道之菩薩,欲得安隱,解說此經,應當親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如此四法。讀此經者,常無憂惱,無諸病苦,故其人臉色鮮明。觀其人紅光滿面,當知他智意充滿,故現吉祥之氣。不生貧窮之家,不成為卑賤奴婢,被人使喚,且相貌圓滿,眾生樂見,如慕賢聖。連天上諸童子,也聽你差使。刀杖也不會加害其身,毒不能害。若人欲唾駡你時,則口不能開。遊行時無所畏懼,如師子之王。智慧光照遍法界,如日光之普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遺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于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若於夢寐中,亦見吉祥之境界,見諸佛,坐師子座上說法。又見天、龍、阿修羅等八部,數如恒河沙一般之多,恭敬合掌。自見其身,為一切眾生說法。又見諸佛,身現紫金色,放無量光,照遍一切,以清淨梵音,演說諸法。人說法之音亦很重要,必須清淨洪亮,此乃往昔修無上根而得到的果報。佛為四眾,說無上諸法。人皆見自身合掌讚歎佛說法。很多有善根的人,都會作如是夢。聞法歡喜,以供養佛。得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無量義,證不退智。佛知其人之心,深入佛道,即為之授記,成正等正覺。謂汝善男子,于未來生中,當得無量智,得成佛道,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合掌聽法。又見自身,于清靜山林之中,修習禪定善法,證實相妙有境界,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之境界。於禪定中,與十方佛見面,聽經聞法。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舍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此人於夢中見佛放金光上,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微妙清淨莊嚴之相。在諸佛前聞法,並為人說法,常得此等好夢。又夢見自己做國王,捨棄三宮六院妃嬪,財、色、名、食、睡及上妙之色、馨、香、味、觸。走到道場,在菩提樹下,坐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後,得諸佛之智,成無上道。八相成道,大轉法輪,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說法。夢中過千萬億劫。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若將來惡世中,說此妙法蓮華經,是人必得最大利益,作種種好夢。

妙法蓮華經

從地湧出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妙法蓮華經分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樂行品第十四)是說一乘之因。後十四品(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說一乘之果。也可說前十四品是開權顯實,後十四品是開近顯遠;都是說最上乘法。

本品敍述無量無邊大菩薩,住在下方世界虛空中,他們從地下湧出。為什麼?因為要供養妙法蓮華經,要護持妙法蓮華經的緣故。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時,曾經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現在他們都來弘揚妙法蓮華經。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當爾之時。也就是說完安樂行品之後,正要說從地湧出品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從十方其他國土來了很多大菩薩,其數量已經超過八個恒河沙數之多(恒河沙子細如麵粉)。他們來見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這些大菩薩,在大眾之中一起站起來,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請您聽我們發願,等待我佛滅度之後,我們決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奮精進,護持法華經、讀誦法華經、書寫法華經、供養法華經。我們在這國土中,應當廣為一切眾生宣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道理,令一切眾生種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當爾之時,佛告訴從他方來的八恒河沙數諸大菩薩說:止!不需要。善男子!你們不要發願來護持妙法蓮華經。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種善根,多得功德的緣故。接著又說:為什麼不需要你們諸大菩薩護持此經?因為我娑婆世界已經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每位菩薩皆有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弟子)。這些人等,早已發願,能在我滅度之後,他們護持、讀誦、書寫、廣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振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

釋迦牟尼佛說這話的時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無量千萬億那樣多的大菩薩,同時湧出。這些大菩薩,皆是釋迦牟尼佛在過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他們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無量的光明。他們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此界虛空的地方。

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

這些大菩薩所住之處,雖然離我們所住的世界很遠,可是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的法音,他們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從下方而來到靈山法會。他們都是教化眾生的導師,為眾生的師表。皆是大眾唱導的首領。(講經說法為唱,指示正路為導),作為眾生的眼目。

每位菩薩皆率領持法眷屬(跟著菩薩學習佛法的弟子)來到法會。有的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有的領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

況複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薩只率領著一恒河沙數的眷屬,半恒河沙數的眷屬,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有種種不同數目的眷屬。

況複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複億萬眷屬。況複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複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複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況且又有菩薩率領千萬億那由他那樣多的眷屬,或者率領億萬眷屬,或者率領千萬眷屬,或者率領百萬眷屬,乃至一萬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千眷屬,或者又有帶領一百眷屬,乃至十個眷屬,或者帶著五個弟子,或者帶著四個弟子,或者帶著三個弟子,或者帶著二個弟子,或者帶著一個弟子。這些數目沒有一定。

按表法來講,五代表五蘊(色受想行識),四代表四諦(苦集滅道),三代表三學(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絕待之真理)。

況複單已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薩發願不收弟子,自己單獨到深山穹谷中修行,離開喧鬧之世間。這是樂遠離行,也就是修頭陀(苦行)的行為。

像這樣來比較,其數量沒有邊際。就是用算數來計算,或者用譬喻來比方,也不能說出確實的數目,也不能知道準確的數目。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

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之後,每位菩薩都來到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到達之後,向二位世尊五體投地頂禮,身心恭敬。又到從十方來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前,向他們頂禮。右繞三匝,表示恭敬。然後合其掌來,必恭必敬瞻仰于諸佛的尊顏。用諸菩薩種種讚歎之辭來讚歎: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我們每天所念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這就是讚歎佛之法。這些諸菩薩頂禮讚歎之後,退立在一面,專一其心瞻仰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目不暫舍。

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

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一開始,就用菩薩種種的贊法,來讚歎多寶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以及從十方來的諸佛。像這樣的讚歎於佛,已經經過有五十小劫那樣長的時間了。

何謂小劫?從人壽十歲開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身高增一寸。這樣增到人壽八萬四千歲為止(一增)。然後再向下減,也是每隔一百年,減去一歲,身高減一寸。減到人壽十歲為止(一減),所謂一增一減為一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說什麼法。這時會中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說法才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最後說妙法蓮華經,從開始到終了,只說了八年。為什麼在經文中說:釋迦牟尼佛演說妙法蓮華經,經過五十小劫?沒有根據吧!實在令人難以相信。

在維摩經上有這樣的記載:維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積不過是長一丈寬一丈的一間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納三萬二千師子座。每個師子座,高達八萬由旬(一由旬等於四十裏)。一個方丈室,怎能容納這樣高大三萬二千師子座呢?這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圓融無礙的境界。不過凡夫不明白這種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過一念之間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謂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長時間,一念也不算是短時間。總而言之,不要執著,不要有分別心。

現在講個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高峰妙禪師,他在西天目山的懸崖,倒掛蓮華上打坐。為什麼在那麼危險的地方打坐呢?因為他在打坐的時候,常常入夢鄉,而障礙修行,所以發願,到懸崖處打坐。如果睡著時,便墮入山澗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覺,不要貪睡。經過一天的時間,沒有睡覺。為什麼?不敢睡。因為如果睡著了便身墮山澗,性命就完了。為了生存,於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實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禪中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果然從倒掛蓮華上落到萬丈的山澗中,他心中在想,這回可完了,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於是將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個長覺吧!

高峰妙禪師的身體,下落到一半的時候,韋陀菩薩前來護法,在虛空中將他托住,送到上邊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飄飄向上升起,最後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詢問:那位善神來護法我?韋陀菩薩回答:護法韋陀。他聽到韋陀之言,乃生驕傲心。在心裏想:我能感應韋陀菩薩來護法,大概世界上像我這樣精進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於是乃向韋陀菩薩問:韋陀菩薩!在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進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韋陀菩薩說:像你這樣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貢高我慢的心,我在八萬大劫中,再也不護你的法!說完之後,轉身而去。

高峰妙禪師在此時,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韋陀菩薩不護我的法,我也要參禪打坐,修行道業。因此,打起精神,開始坐禪。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於是又墮落山澗中。他想:這回一定沒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又有護法善神將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虛空中問:是那位護法?韋陀菩薩說:護法韋陀。高峰妙禪師一聽,發起脾氣地說:老韋!你說在八萬大劫中不護我的法,為何你現在又救我?你豈不是犯了打妄語戒嗎?韋陀菩薩說:因為你一哭,生懺悔心,非常虔誠,而且認真,所以超過八萬大劫的時間。既然超過時間,我就應該來護你的法。由此可證,一念的懺悔,可以超過八萬大劫。這種境界,真是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五十小劫中沒有講話,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沒有講話。這五十小劫的時間雖然很長,可是因為佛的神通力緣故,令大眾覺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時間。換言之,雖然在半日,可是已經超過五十小劫。雖有五十小劫,猶如半天一樣。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

當爾之時,四眾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緣故,看見從地湧出諸大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的虛空。究竟能有多少?沒有人能知道。

現在講講時間的問題。在經上說:四王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五十年。忉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一百年。夜摩天一晝夜的時間,等於人間二百年。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時間加一倍計之。四王天的天人壽命為五百歲。忉利天的天人壽命為一千歲。夜摩天的天人壽命為二千歲。以此類推,每高一層天,壽命加一倍計之。

佛住世的時候,有位外道問摩訶迦栴延(議論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來生,若是有來生,為什麼人死了之後,不回來報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獄中,怎能回來呢?外道又問:生到天上的人,為什麼不回來報告受樂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會兒,第三天回來送信,可是人間已過幾百年。你怎能見到呢?這時,外道無話可說,告辭而退。

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于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

在無量百千萬億大菩薩之中,有四位大導師。第一位導師,名叫上行。第二位導師,名叫無邊行。第三位導師,名叫淨行。第四位導師,名叫安立行。因為他們所修的行門,是最高上、最無邊、最清淨、最安隱。這四位導師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是他們的首領,是他們唱導之師,也就是唱贊的領袖。

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這四位導師菩薩,在大眾的前面,各各合其掌來,觀瞻釋迦牟尼佛的尊顏,而問訊說:世尊!現在您老人家沒有病痛吧?沒有煩惱吧?對於四種安樂行(身安樂行、口安樂行、意安樂行、願安樂行)得到安樂吧!所應該度化的眾生,很容易教化嗎?不會有什麼障礙吧!不會令世尊生疲倦吧!不會令世尊勞苦吧!

身安樂行:就是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兇險嬉戲。4、栴陀羅(屠夫)。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沙彌。

口安樂行:就是口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人。3、不讚歎他人,也不譭謗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樂行:就是意當遠離四種之過:1、嫉諂。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

願安樂行:是對於妙法蓮華經不聞、不知、不覺的眾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導眾生入是法中。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上行菩薩、無邊行菩薩、淨行菩薩、安立行菩薩,這四位大菩薩,用偈頌來問候釋迦牟尼佛的近況,也就是問安的意思。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世尊!您很安樂(身舒無危為安,心明無憂為樂)吧!也沒有疾病,也沒有憂惱。所教化的眾生,一定很愉快,沒有疲倦的感覺吧!又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會有什麼困難?他們不會令世尊生起疲勞嗎?

爾時世尊于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于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在無量菩薩大眾之中,就這樣地說:是這樣的!是這樣的!各位善男子!如來我很安樂,也沒有病痛,也沒有憂惱。所有一切眾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脫。因為他們努力修道,勇猛精進,所以我不感覺疲勞。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所有的眾生,他們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現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們也在過去生中,恭敬諸佛、尊重諸佛,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

此諸聚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釋迦牟尼佛又說現在我所教化這些眾生,一開始見到我的身,聞到我所說的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之後,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證得羅漢果位,有的證得緣覺果位,有的證得菩薩果位。(羅漢分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薩分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的五十一果位。)證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後入到佛的智慧,證得妙覺的果位。

入如來慧,除去先修習學小乘的人,不在此內。現在學二乘法(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的人,我也令他們得聞妙法建華經的法音,令他們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也能獲得如來的智慧。所謂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法華經詳載成佛修行的途徑,所以要努力研究讀誦、書寫、流通、供養、護持此經,依教修持,功德無量。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各位大菩薩,又用偈頌來讚歎釋迦牟尼佛。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聖雄,世出世的最尊貴者。一切眾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們都能恭聽諸佛甚深的智慧,聆聽之後,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們所有的菩薩,也能隨喜這種功德,也願意依佛所教化來修行。

于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就在諸大菩薩讚歎釋迦牟尼佛的時候,因為菩薩讚歎于佛,所以佛也讚歎于菩薩,這是互相讚歎。雖然菩薩可以隨喜讚歎於佛,佛卻不能隨便讚歎于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們大家能在如來的面前,發隨喜心,讚歎佛說妙法蓮華經,功德無量。又能來到靈山法會聆聽妙法蓮華經,受益匪淺。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當爾之時,彌勒(慈氏)菩薩和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大菩薩,他們都做這種的思念:我們從往昔到現在,根本就沒有見過這樣多的大菩薩,覺得很奇怪。也沒有聽過有這樣多的大菩薩。他們在心中納悶,百思不解。究竟這些大菩薩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怎麼我們都不認識呢?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幹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並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這時候,彌勒菩薩大菩薩,因他證得五眼六通,曉得八千恒河沙數那樣多的菩薩,心中所懷疑的問題,並且他自己也想明白這個疑問。因此合起掌來,走到佛前,向佛請法,用偈頌來請問。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有千萬億那樣多。在法會大眾諸菩薩,往昔都未曾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我們大家願意福慧兩足的世尊,為我們說一說這種因緣。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他們聚集於法會,究竟有什麼因緣呢?他們皆現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們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議。

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他們的志願、念力,一定是堅固不移。他們的戒定慧三學,一定是堅固不壞。他們有大佈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進力、大禪定力、大智慧力。眾生皆歡喜見到他們,聽他們說法。但是我等大眾不知道他們從何處而來,請世尊慈悲對大眾開示。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每位菩薩所帶來的眷屬,其數沒有限量,好像恒河沙數那樣多。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六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弟子。這些大眾,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羅漢只能證得正覺的果位,菩薩能證得正等的果位,只有佛才能證得無上的果位。

這些大菩薩大法師,同時一起來到佛前,供養於佛。又發誓願,護持妙法蓮華經。盡未來際,也不休息。貫徹始終,不變初衷。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複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五萬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多一點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比五萬恒河沙數少一點的眷屬。或者領著四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三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二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萬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領著一百恒河沙數的眷屬,乃至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半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或者億萬分之一恒河沙數的眷屬。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千萬那由他的眷屬。或者領著萬億的眷屬,乃至半億的眷屬,或多一點,或者少一點,沒有一定的數量。

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百萬的眷屬。或者有位大菩薩,領著一萬的眷屬。或者領著一千眷屬,或者領著一百眷屬,或者領著五十眷屬,或者領著一十眷屬,或者領著三個眷屬,或者領著二個眷屬,或者領著一個眷屬。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有的大菩薩,自己一個人來,沒有領著眷屬。為什麼?因為他歡喜單獨修行,不願意收徒弟。現在都來到釋迦牟尼佛的道場法會中。

像這樣多的大眾,假使有人用電腦來算,就是經過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劫,也不能計算出確實的數目。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從中湧出


這些有大威德的菩薩眾,有精進修行的菩薩眾,最初是誰為他們說法呢?是誰教化他們成就菩薩的道業呢?

這些大菩薩,最初是跟那位法師發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師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師修行六度萬行呢?他們稱揚那一種佛法?他們受持那一部經典呢?他們是從那一宗入門呢?他們是修那種佛道呢?

這些大菩薩,因其神通力廣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們都從地下湧出,好像泉水一樣,源源而來,這種境界,實在妙不可言。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我從往昔以來,未曾見過這種境界。我願世尊大發慈悲,把這些大菩薩從地湧出的來龍去脈說一說。他們從何處而來?他們所居住的國土,是何名號?

彌勒菩薩又說:我雖然時常遊歷世界所有國家,可是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些大菩薩。在這些大菩薩之中,我一位元也不認識,他們忽然從地湧出,令人驚奇。只求世尊為大眾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聚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現在於此大會中,有無量百千億那樣多的菩薩,都想知道這件事情。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從開始到最後的因緣,究意是怎麼一回事呢?希望無量德慧世尊!願您為大眾解決這個疑問。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聚。從何所來。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為無數無量的化身佛,乃從無量千萬億他方的國土而來。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寶樹之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貴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攝心。每位佛的侍者,見到這些無量的大菩薩,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覺得奇怪,於是各位侍者,便請問他們所侍奉的佛:世尊!這些無量無邊阿僧祇(無量數)那樣多的菩薩眾,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不但彌勒菩薩及法會大眾起了懷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懷疑心,所以才這樣地問。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分身的諸佛,各各告訴他們的侍者說: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會兒,有位大菩薩,他的名字叫彌勒菩薩。釋迦牟尼佛已經給他授記別號,當來下生為彌勒尊佛。他已經向佛請問這件事,釋迦牟尼佛即時要答覆彌勒菩薩所問的問題。你們靜一靜,即刻就能明白這種因緣。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善哉(上契佛心)!善哉(下契眾念)!阿逸多(無能勝,乃是彌勒菩薩的名字)!佛叫一聲阿逸多:你能問佛這樣的大事,你們大家應當共同一心,披精進的鎧甲,不要懈怠散亂。要發堅固的意志,不要退轉。

為何說是大事?因為這是開近顯遠的法門,在華嚴時,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在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也沒有說過這種法門。唯獨在法華時,才說這種開權顯實的法門。此乃微妙不可思議的法門,所以為大事。

釋迦牟尼佛又說: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的智慧。什麼是諸佛的智慧?就是妙法蓮華經。

如來現在欲顯發宣示諸佛自在神通的力量,諸佛師子奮迅的力量,諸佛威猛大勢的力量。智慧是我德,神通是樂德,師子奮迅是淨德,威猛大勢是常德。因為涅槃四德圓滿,所以能在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對一切眾生有利益,故稱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師子奮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勢力,是著究竟忍辱衣。這是入如來室,坐如來屋,著如來衣的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說完前邊的長行之後,深恐在法會中的大眾,還有不明白之處,所以不厭其煩,再詳細宣說這種道理,而說出下邊的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釋迦牟尼佛說:在法會中的大眾,以及從十方來的大菩薩!你們大家應當勇猛精進,專一其心。我將要說明此事。什麼事?就是我出興於世的大因緣,故你們大眾,不要生懷疑心。十方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議。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何謂智慧?就是通曉諸法為智,斷惑證理為慧。也可以說通達有為之事相,為智;通達無為之空理,為慧。

你們現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羅蜜中,修行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妙法蓮華經的妙法,你們在以前沒有聽過,只有現在才能聽到。我以前說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門。現在說的法,才是真實法。這種妙法,可以避凶趨吉,可以離苦得樂。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我現在安慰你們,不要生出懷疑恐懼的心。佛所說的法,真實不虛。現在是講開權顯實,開近顯遠的法。你們要生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佛是說真實語,佛不說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稱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猶如大海,深不可測。現在是應該說的時候,你們要聚精會神、專心一致來聽。

(記錄者按):現在萬佛聖城規定,凡是在萬佛聖城修道的人,一定要會誦三經中之一經。何謂三經?就是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是行菩薩道的經,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法華經是成佛道的經。所以此三經是萬佛聖城必修之功課。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

當這時,世尊說完這首偈言之後,告訴彌勒菩薩說:我現在於此法會中,宣告這種因緣,你們大眾要注意的聽。阿逸多!這些無量無數阿僧祇那樣多的大菩薩,從地湧出。你們大眾在往昔的時候,根本沒有見過這樣多的菩薩吧!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于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

我在這個娑婆(堪忍)世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後。我來教化、指導這些大菩薩。調伏其心,令他們沒有煩惱、沒有無明、沒有見思惑、沒有塵沙惑、沒有習氣、沒有脾氣。令他們統統發菩提心,修菩提道,這是我在過去生中所成就的,他們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從地湧出這些菩薩,他們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邊,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虛空中住。這種境界,凡夫俗子無法可以知道。若是獲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見虛空中,有種種宮殿、種種樓閣,皆是用七寶所成。每座宮殿,每座樓閣,成為諸佛說法的道場。有諸大菩薩在那裏聽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滿虛空,都是充滿佛法之處。在娑婆世界下邊十六萬八千由旬虛空之處,就是現在從地湧出諸大菩薩所居住之處。他們對於一切經典,或讀或誦,非常流利,沒有障礙。就是一句一字,也不會遺漏或忘失。還能思惟和分別經文的妙義。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這些善男子等,他們不歡喜在眾(三界)的地方。有五陰就是在眾。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不樂在眾。他們雖然超出三界,了達諸法,但是多有所說。他們願意住在清淨的地方,也就是第一義諦。他們對於無說無言的第一義諦法,勤行精進,時時刻刻在修行,一點也不懶惰。他們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沒有休息的時候,所謂為法忘軀。為了佛法,忘了一切,這才是學佛法的本色。

他們也不在人間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虛空中。他們歡喜深遠的大智大慧,沒有一切的障礙。也常常歡喜修行諸佛所說的法,對於佛法一心精進,沒有二念,專心求佛的無上智慧。

我們為什麼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為有障礙。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

何謂煩惱障?執著五蘊為我,此我執的妄見,能引起生一切煩惱。能障礙證涅槃(涅槃為寂靜之理)。

何謂所知障?執著五蘊法為實有,此法執的妄見,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礙證菩提(菩提為無漏之智)。

又有四種障:1、惑障:貪欲、嗔恚、愚癡等之思惑。2、業障:身、口、意所造之惡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之苦報。4、見障:諸邪知邪見,能障礙正道。

以上六種障,其中最壞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沒有障礙;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礙,而生起貢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沒有學佛法之前,沒有障礙。學了幾年佛法之後,覺得自己比誰都懂得多,這就是被知所障礙。學佛法的目的,本來是學無障礙,可是反而學出障礙。有了障礙,就不能證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礙。有大智大慧的人,沒有一切障礙。所謂無入而不自得焉。無論怎樣,都是歡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時,釋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眾不明白這種道理,所以用偈頌再說一次。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舍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釋迦牟尼佛將前邊長行的義理重說一次,叫一聲阿逸多!你們應當知道從地湧出的大菩薩,他們從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學習佛的智慧。勇猛精進,沒有懈怠的時候。

他們從初發心起,一直到現在成了大菩薩,都是由我親自教化,令他們發修無上佛道的道心。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們現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邊虛空而住。現在從地湧出,來到法會做影響眾,影響大眾發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這些大菩薩,他們修頭陀(抖擻)行,也就是修苦行。他們志願歡喜住在寂靜的地方,不受喧嘩的聲音所擾亂。舍離大眾的憒鬧,也就是把煩惱舍去。換言之,把見思的煩惱、塵沙的煩惱、無明的煩惱等,統統舍離,他們不歡喜多說話,保持寂靜。

頭陀行有十二種的規定,簡單說一說。

1、糞掃衣:把人家丟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淨,縫製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條)、七衣(七條)、五衣(五條)。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長衣。以上二種,屬於衣服方面的規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請,不食僧團之物。托缽乞食,令眾生種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門乞食,不擇貧富,以七家為限,不可多乞。


5
、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過午不食。現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鳳毛麟角之少,多數持過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節量食:只受一缽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維持生命就可以了。

7、過午不飲漿:絕對不飲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種,屬於飲食方面的規定。

8、住阿蘭若處:就是住在深山穹穀寂靜的地方,遠離鬧市的喧嘩,令身心清淨,安心修道。

9、住墳墓處: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觀,遠離五欲之念,不生貪欲之心。

10、住樹下處:住在大樹之下,但不可超過三宿。過三宿後便搬到別處去,為兔生攀緣心故。

11、住露天處:在樹下住,尚有庇蔭。今為去貪心,而住在露天處。

12、常坐不臥:無論住在那裏,都是坐禪式的跏趺坐。所謂夜不倒單,也就是脅不著席。以上五種,屬住處方面的規定。

修苦行的行者,應該遵守這十二條規定,否則,對於衣食住起了貪心,就障礙修道。可是法無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條修行,可是要徹底,有始有終。慢慢習慣成自然,就能完成頭陀行的規則。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這些弟子們,依教奉行,學習我所教化的佛道與佛法。他們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晝夜六時,勇猛用功,沒有懶惰的情形。

眾生都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煩惱,用五停心觀來控制。對於多貪的眾生,令修不淨觀。觀察本身是個臭皮囊,九孔常流不淨物,沒有一處是清淨的。對於多嗔的眾生,令修慈悲觀。有慈悲心的人,對任何人不會發脾氣。視一切眾生,如同子女,如是觀,便生慈悲心。對於多癡的眾生,令修因緣觀。觀察十二因緣法,而能悟生死流轉之理。對於多障的眾生,令修念佛觀。不用修觀空、觀假、觀中的法門,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對於散亂的眾生,令修數息觀。計算吸氣的數,或者計算呼氣的數,久而久之,而能控制心猿意馬的妄想,停止散亂心。這是修道人必須修持的課程。

他們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虛空之中。他們的志念力,非常堅固,絕對不退轉。精神集中,披精進鎧,持智慧劍,勇猛向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說種種不可思議的妙法。他們常現師子吼,說法時,心無所畏懼。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釋迦牟尼佛說:我在摩竭提國伽耶城的外邊,尼連河畔,菩提樹下打坐。在開始的時候,我曾經發願:如果我不開悟,永遠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見東方的明星,閃閃發光,因而悟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歎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妄想。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因為有執著。這個妄想執著,把應該成佛的眾生擋住了。好像一條光明大道,通行無礙,可是在中間有道牆,把路擋住了,就不能向前進行。

玆舉出一個事實來說明,現在德國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築一道高牆,隔離東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隨便來往。這道牆就是障礙物,將德國人分為兩個集團,一個是民主集團,一個是專制集團。生活思想有天淵之別。

成佛的障礙,就是妄想執著。如有妄想執著,佛的智慧不能現前。因為不能開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將妄想執著放下,那麼,就能開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執著放下。本來他是太子,在宮中享受既美滿又豪華的生活,將來可做轉輪聖王,統治四天下,可是他放棄王位。而且又把美麗的嬌妻捨下,又把活潑的愛子放下。他覺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徹底尋求了生脫死之法。

佛在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後,在二十一天的時間,於定中為法身大士說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夠,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謂有眼不見盧舍那,有耳不聞圓頓教。佛以慈悲為懷,到鹿野苑為五比丘說四諦法,以後又轉十二因緣法輪,然後再轉六度萬行法輪。

最初轉華嚴法輪,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轉阿含法輪,又轉方等法輪,又轉般若法輪,最後轉法華妙法輪。法華是佛的本懷,本想開始就說法華,因為觀察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先轉權教的法輪,然後再轉實教的法輪。現在機緣成熟,所以轉無上法輪。

當這個時候,我乃教化這些無量大菩薩,令他們初發菩提道心。現在他們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們完全應當證得成佛的果位。

我以前對你們所說的法,那是方便語。我現在對你們說的法是真實語。你們大眾應當專一其心,來信受我所說的法。我在無量劫以前,已經成佛道了。所謂非生示生,非滅示滅。本來不生,示現一個生;本來不滅,示現一個滅。在梵網經上說:我來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說已經有八千次了。這些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虛空的菩薩,都是我在過去成佛的時候,所教化的大眾。

阿逸多!你所問這些從地湧出的菩薩,他們跟那位佛發心?是誰教化他們呢?他們修持什麼法?他們讀誦什麼經?你現在明白了吧!他們修的是法華法門,他們念的是法華經典。他們是來護持法華,他們是來供養法華。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大菩薩和無數無量諸菩薩等,都生起疑惑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情?因為這種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見過這種事情。他們都有這種念頭:怎會有這種道理?世尊這樣的年輕,於地湧出的菩薩,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而能教化這樣多的菩薩,令他們都住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這是聞所未聞的奇事,於是乃向佛請教開示,便對佛言。

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

彌勒菩薩等請問佛:世尊!如來以前做太子的時候,為求解脫之道,乃走出王宮,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坐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您成佛開始,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而已。

釋迦牟尼佛于十九歲時,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處訪問善知識(當時外道),不得解脫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脫之法,每日只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麥子,來維持生命。當時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系有三人,母系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這種苦行,乃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當時外道所修行的聖地。剩下二人,發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認為修行就要受苦,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專心致志來求解脫。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

六年後,佛的身體,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獻乳粥,佛接受供養,吃了乳粥。這二位同修則頓生疑心,認為佛生退道心,於是二人也離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來三人同修,以求道果。

此時,釋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後,身體恢復健康,乃在尼連河沐浴,身心清淨。然後到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時,佛正是三十歲。

佛成佛之後,觀察因緣,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陳如、額鞞、十力迦葉、跋提、摩男俱利。為他們說四諦法(苦集滅道)。他們聞法之後,證得阿羅漢果。有首偈頌:十九逾城六苦行,五歲遊歷三十成,說法度生五十歲,是則共壽八十年。

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您成佛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怎能在這樣少的時間,大做佛事,度了這樣多的菩薩?以佛的勢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這樣多大菩薩,他們皆當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開近顯遠的大教。這種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瞭的境界。

佛說法有五十年的歷史,有首偈頌這樣地說: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佛在菩提樹下初證佛果時,在二十一天時間內,說一部華嚴經。佛在三十一歲時,開始說阿含經,說了十二年。在四十三歲時,開始說方等經,說了八年。在五十一歲時,開始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歲時,開始說法華經。在八十歲二月十五日,於一晝夜間,說一部涅槃經。

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于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假使有人在千萬億劫中計算這些從地湧出菩薩的數目,也不能計算窮盡,究竟有多少菩薩?這些大菩薩,從久遠以來,在無量無邊諸佛的處所,已經種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薩道。他們常修梵行,也就是清淨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

彌勒菩薩又稱一聲世尊!像這種事情,世間人不會相信的, , 。譬如有人,他的面貌很美,頭髮很黑,年紀不過二十五歲左右,可是他指著百歲老人說:他就是我親生的兒子。這位老人承認是事實。乃指少年人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簡直是難以置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稀有。

佛也是這樣的情形,好像年輕人指年老人為子一樣。佛成道到現在不過四十多年,這些大菩薩已經在無量千萬億劫前,為求佛道的緣故,勤加修行,勇猛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毫無懈怠。他們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禪定、四空定、滅受想定。能出師子奮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來講的。若是按照別教的教理來講,從初地到十地,這叫善入。從十地倒駕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這叫善出。從妙覺圓滿,這叫善住。若依照圓教的教理來講,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嚴三昧,叫做善出。無緣三昧,叫做善住。這是按照藏通別圓四教來講的三昧。其實三昧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

這些大菩薩,都獲得大神通力,任運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別,大神通是菩薩神通,小神通是羅漢神通。羅漢的神通,只有十八種變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虛空中行住坐臥等等變化而已。

這些大菩薩在很久以前,修行清淨行的法門。善於從淺入深來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問的難題。這是人中最最尊貴之菩薩,在一切世間,甚為稀有,難得一見,成為瑰寶。

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世尊才說證得佛道的時候,初令這些菩薩發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導他們,令他們皆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道邁進,直達無上正覺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世尊!您成佛的時間沒有多久,怎能做出這些大功德事業呢?我們大家雖然相信佛所說的法,乃是隨順眾生的心意而說的一切法。所謂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說出的言語,沒有一句是虛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覺悟的、佛所教化的,統統是通達無礙。可是我們深恐將來初發心的菩薩,在佛滅度之後,若是聽到這種道理,或者不會相信,或者不會受行。為什麼?因為初發心的菩薩,認為年輕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薩。他們既然不相信這種事,就會生出謗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業,將來要墮落於三惡道,所謂起惑、造業、受報

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為這種緣故,我們大眾請求世尊,願為解說,解除在法會大眾的疑惑。不但解除我們大眾的疑惑,也解除未來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們聞到這種事之後,也不會生起疑惑之心。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這個時候,彌勒菩薩願意再重新宣說這種道理。用偈頌來說明。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彌勒菩薩說:釋迦牟尼佛是從釋姓種族出生,後來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開悟成佛。世尊從成佛到現在,時間很短,不過四十多年。

這些無量從地湧出的菩薩,皆是佛之子,其數無邊,不可以測量。就是菩薩的智慧,也無法曉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很久以前,已經修行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變化無窮。

他們善於修習六度萬行之菩薩道,不受世間法所污染。他們修清淨出世法,好像蓮華在水一樣的清淨,所謂出污泥而不染。現在他們從地湧出,來到靈山法會,聆聽佛演暢法華妙法,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盛會。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從地湧出的菩薩,對於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這種事情,真是不可思議。這種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為什麼會令人不相信?因為佛得道的時間甚近,所成就又是這樣之多,教化菩薩又無量無邊。希望世尊慈悲,為我們大眾解說一番,解除大眾的疑惑。懇祈世尊實實在在告訴我們,分別為我們說明白。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譬如有個年少力壯的人,他的年齡只有二十五歲。可是指著百歲的人,說是他的兒子。這位老人,頭髮也白了,臉面也皺了。

這個少壯人說:這個老人是我親生的兒子。那個老人也說:他就是我的親生父親。這種父親年少,兒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會有人相信這種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世尊也是這樣的情形,從成佛到現在,沒有很長的時間,可是教化的菩薩,所立的志向,非常堅固,猶如金剛。所發的誓願,非常廣闊,猶如大海。他們的心沒有恐懼,他們的意沒有怯弱,所謂堅忍不拔,百折不撓

這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善巧解答難問,所謂辯才無礙。其心無所畏懼,不受威脅,皆成就四種無所畏。是那四種呢?1、總持無畏。2、知根無畏。3、決疑無畏。4、答難無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他們用忍辱心來決定。他們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們的威德十分嚴肅,令人起敬。十方諸佛也讚歎他們的功德,他們善於分別說一切佛法。

各位學佛法,要會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則,境界來考驗,就糊塗了。若是認識境界,就能轉境界。若是不識境界,就被境界轉。所謂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無論是順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執著它。若能不動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

什麼是順境界?就是有人讚歎你。這位法師,嚴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又持銀錢戒,除了三衣一缽之外,身無長物,真了不起。你聽了這些奉承話,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還要甜。這就被境界轉了。

什麼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誹謗你。這個法師,好吃懶做不修行,終日睡覺不做事,簡直是依佛吃飯,靠佛穿衣來混生活。你聽了之後,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黃連還要苦,這就被境界轉了。修道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認識境界,沒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轉,那就失了道業。

從地湧出無量大菩薩,不歡喜住在鬧市中,願意住在寂靜之處。他們常常在禪定中,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的輕安境界。為求佛道的緣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虛空中。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彌勒菩薩又說:我們大眾聞佛所說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又見到從地湧出這些大菩薩,因為親見親聞的緣故,所以對於此事不再懷疑。願佛為未來初發心的菩薩,演說這種道理。因為他們的信根不堅固,善根不深厚的緣故。

假使有人對妙法蓮華經的境界,不能開解而生懷疑心,不生信仰心,將來會墮三惡道。唯願世尊慈悲,憐湣未來的眾生,解說這種的因緣。

是無量菩薩    雲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這些無量無邊的菩薩,怎能在很少的時間,教化他們發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謂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對於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於四諦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對於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

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如來是佛十號之一。何謂十號?就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具此十號,故名為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為如來。何謂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乘是如如的智,來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來觀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換言之,也沒有境,也沒有智。道是因,覺是果。這是因圓果滿的境界,所以叫做如來

如來有二身,就是真身和應身。真身是法身,應身是化身,雖然名詞不同,但是體用相同。應眾生之機類而現身,為眾生說法。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舉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應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謂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淨無濁,皆能現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沒有去,天上的月也沒有來。所以說如來是不來不去。

釋迦牟尼佛雖然來到這世界示生,可是他沒有生;雖然示滅,也沒有滅。為什麼?因為他的本體沒有動。這是無生示生,無滅示滅的境界,令眾生不要執著有生有滅。佛是不生不滅,佛的壽命也是沒有限量,在時間上是無限,在空間上是無量。

如來有三身,就是:1、清淨法身昆盧遮那佛,譯為遍滿一切處。他的智慧光照遍虛空,所謂盡虛空遍法界。佛的法身無在無不在。為什麼?因為佛的法身,是無形無相,純一清淨。所謂真佛無形,所以無處不是法身所在處。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淨的地方,沒有佛的法身吧!告訴你!佛的法身無所不在。清淨不清淨,那是就凡夫的分別心而言。在佛的境界來說,就是不清淨也會變為清淨。在本經前邊所講三變土地,就是把不清淨變為清淨。

2、圓滿報身盧舍那佛,譯為淨滿。就是諸惑皆淨,智慧圓滿之義。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道時,就現千丈盧舍那身,為法身大士演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小乘人見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謂有眼不見盧舍佛,有耳不聞圓頓教。這是形容小乘人沒有大乘的根性,雖然在場,如同瞎子聾子一樣。

有人問:二乘是聖人,尚且不見佛不聞法;我們是凡夫,為何能見到華嚴經典?

答:因為二乘人的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聞大乘法。我們能見到華嚴經,要感激龍樹菩薩的恩典。我們在往昔種下善根,與大方廣佛華嚴經結了法緣,所以今生得聞此經典。

在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約有六百年前後,印度龍樹菩薩降生于世。他有超人的智慧,無論何經何典,過目不忘,背誦如流。他把世間所有的經典讀完,到無書可讀,龍王便請他到龍宮藏經樓閱讀大乘經典。他發現大方廣佛華嚴經,共有上中下三冊。上冊和中冊的偈頌太多,不是世間人所能接受。只有下冊,僅有十萬偈頌。他費了三天的時間,閱完十萬偈,牢記在腦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抄在貝葉上,成為不可思議經,流通於世。我們所見的華嚴經,就是這部經典。我們的因緣成熟了。將來把妙法蓮華經講完之後,接著就講此經。我計畫在十年內,講完這部法界經。

講到此處,又有人打妄想:龍樹菩薩怎樣到龍宮呢?他會潛水嗎?凡是證果的人,都有神通,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他到大海岸時,海水自然分開成路,他的腳不沾水,便走到龍宮,你說妙不妙!你想到龍宮去觀光嗎?趕快參禪打坐,獲得五眼六通,無論想到何處?皆遂心如意,不受任何限制。

3、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譯為能仁寂默。身口意三業,離諸過惡而靜寂之義。佛能隨類示現其身,而教化眾生。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現羊,鹿中現鹿。總之,應眾生之機,而現身說法。不但在這世界說法,還到十方無量世界說法,教化眾生。

清涼國師讚歎如來的境界:故我世尊,十身初滿,正覺始成。乘願行以彌綸,混虛空為體性。富有萬德,蕩無纖塵。湛智海之澄波,虛含萬象。皎性空之滿月,頓落百川。不起樹王,羅七處於法界。無違後際,暢九會于初成。就是形容佛三身的境界。

這一品是為決眾疑而說: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如來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本品說明佛的報身功德和智慧,上符實相,下契眾生。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複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複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釋迦牟尼佛在說完從地湧出品之後,將要說如來壽量品之前,就在這個時候,佛告訴在法華會上的一切菩薩及大眾說:各位善男子!你們應當清淨其心,收攝其意,注意聆聽!應當相信瞭解如來真實誠諦之語。何謂誠諦?淺言之,就是實義。從前說三乘法,是方便說,不名誠諦。現在說一乘法,是佛隨著自意而說,故名誠諦。

悲心切切的世尊,深恐在法會中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們打妄想不注意聽法,所以再說一遍: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所以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真實實的。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複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在這個時候,在大會中的菩薩們,聽到佛如此三次的勸告。彌勒(慈氏)菩薩,代表大眾,向佛恭敬合掌,而對佛說:世尊!惟願您為我們說誠諦之語。我們應當深信接受佛所說的話,絕對不會懷疑佛所說的法。這樣說了三次,佛仍是默然不語(三次請法,以表示至誠懇切)。彌勒又說:惟願世尊為我們說,我們決定信受佛所說的話。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在這個時候,佛知諸菩薩三次請法而不停止,便對諸菩薩說:你們要仔細地聽著!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和阿修羅,他們都是這樣地說:現在釋迦牟尼佛,離開淨飯王的宮殿,去到伽耶城不遠的地方,在菩提樹下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儘是微塵。

然而,善男子!我實實在在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已經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中國的計數,十千為萬、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兆為京、十京為垓、十垓為秭、十秭為穰、十穰為溝、十溝為澗、十澗為正、十正為載、載天地不能載)。並不是現在才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譬如有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無量數)那樣多的三千大世界。假使有人把這樣多的大千世界,統統磨碎成為微塵,一直向東方走,經過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的國土,就放下一粒微塵。像這樣繼續向東行,次第放下一粒微塵。這樣把所有的微塵放盡,一粒不存為止。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各位善男子!你們的意思如何?像這樣的世界有多少呢?你們可以思惟,可以校計,它究竟有多少數目,你們能知道確實的數目嗎?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彌勒菩薩及一切菩薩,同時對佛說:世尊!這些世界是無量無邊,不是算數所能算出來的數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就是一切聲聞和緣覺們,用他們的無漏智來思惟,也不能知道其數目。我們菩薩眾,皆住在不退地,對於這些世界的數目,也不能了達。世尊!這些世界,沒有數量,沒有邊際。簡直是不可說,無法可形容了。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複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于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在法會中的大菩薩說:各位善男子!我現在應當對你們分別宣示。向東方行,經過這樣無量的世界,或者放下一粒微塵,或者未放下一粒微塵,再把這些世界,統統磨碎成為微塵。一粒微塵當做一劫來計算,我從成佛到現在,已經超過這個微塵數劫,有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之大劫。自此以來,我常在這娑婆世界說法教化眾生,也在其他世界教化眾生。在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的國土,教導利益一切眾生。

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觀察此人的根性,若有小乘根性,便說四諦十二因緣法;若有大乘根性,便說六度萬行法。總而言之,說法要對機,否則不契機,就得不到法益。

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複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各位善男子!我從最初成佛,到現在靈山法會為止,在這中間,我曾經說過:我在然燈佛時代,名叫善慧菩薩。後遇然燈佛,他給我授記,在賢劫時期,應當作佛,名號為釋迦牟尼佛。我又說:然燈佛在何時入涅槃?我所說這些法,實在是方便法,為對眾生的根性,而說出這種因緣、本跡的事情。實際上並非是這樣,不過方便分別說而已。你們不要把它當作真實的。

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複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

多位善男子!假使有眾生,來到我的處所,我用佛眼來觀察他的五根(信、進、念、定、慧)是利還是鈍。隨其應感,而為說法。

若有信根的人,一聽佛法,便相信其理,不生懷疑心,守規矩不放逸。信仰佛法之後,還要精進,努力修行。否則,有信根沒有進根,便成為口頭禪。能說不能行,等於空談,對實際上無益。有了進根,沒有念根,互相不配合,也是無用處。要念玆在玆,行住坐臥念念不忘,才有功效。不然的話,把所學的法門,不切實研究,不專心讀誦,甚至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永遠得不到解脫。念根不退,才能生出定根。有了定根,才會生慧根。這五根都有連帶的關係。沒有定根的人,境界來考驗,便迷糊了。為什麼?因為沒有慧根的緣故,所以慧根最為重要。由五根而生五力,幫助道業有所成就。

再言之,利代表聰明人;鈍代表愚癡人。聰明人不被境界所轉,而能轉境界。惡的境界能轉為善的境界;逆的境界能轉為順的境界。愚癡的人,恰好相反,把好事做成壞事,善事做成惡事,盡做顛倒事。為什麼聰明?多做功德,不做缺德事。所謂聰明乃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何謂陰騭?簡而言之,所做的功德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例如無條件幫助人,無企圖救助人,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國家有所成就,這就是陰騭的表現。做善事想令人知道,那是沽名釣譽的作風,與陰騭相差十萬八千里,背道而馳。古人雲:萬事皆虛善不虛,萬物皆空德不空。無心行善才是陰騭。人為什麼愚癡?因為不做功德事,盡想佔便宜,不肯吃虧。要曉得吃虧便是佔便宜。這個道理,各位自己琢磨一番!便知其中義。

老子曾經說過這樣幾句話: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意是這樣:大道沒有了,才去講仁講義。有智慧的人出來,世上就有奸偽的事情發生。為什麼?因為有智慧的人,可以欺騙沒有智慧的人。家庭不和,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才顯出忠臣。俗語說:沒有高山不顯平地。國家太平盛世的時候,人人都是好人,分不出忠奸。到國家存亡的關頭,涇渭分明,忠臣報國,奸臣賣國,古今有明鑒。

佛隨著所應度的眾生,到處說法,教化他們。所以在在處處而自說自身的名號,或說毗盧遮那,或說虞舍那,或說釋迦牟尼。雖然名字各別,可是都是一人。佛住世的年紀,或大或小,或老或幼,各有所異。又對弟子說:我現在應當入涅槃。其實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常在常寂光淨土說法。又用種種方便法門,演說微妙不思議法,能令眾生,生歡喜心。

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各位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的根性,而為說法。有的眾生,歡喜小乘法,就為他說小乘法。有的眾生,歡喜大乘法,就為他說大乘法。對於福薄德淺,或煩惱垢重、鈍根眾生便說:我在少年的時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歲出家),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覺果。

可是我從真實成佛以來,一直到現在,時間很久遠,已經超過了如是阿僧祇塵劫(前邊所說的塵劫數)。但用方便權巧法門來教眾生,令他們改邪歸正,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證入佛道,所以才做這樣的說法。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

各位善男子!如來所說一切的經典,皆為度脫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說。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所以才說出八萬四千法門。每種法門對治某種塵勞。對貪心重的眾生,說不淨觀的法;對嗔心重的眾生,說慈悲觀的法;對癡心重的眾生,說因緣觀的法。總而言之,對症下藥,才有功效。佛用種種法門,對治眾生種種習氣毛病,成為特效藥,最近一般人,研究佛學,但不修佛法,那和研究藥方不吃藥一樣的可笑!

佛教化眾生,或說自己的身,或說諸佛的身,以身作則,給眾生做榜樣。或示現己身,或示現他佛,作為示範,令眾生學習。或示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緣,或示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的本生本事的因緣。其言說都是真實不虛。

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來以真如實智的知見,照見三界之相,沒有生死。在佛本身來講,也沒有生,也沒有滅,也沒有退,也沒有出,也不住世,也不入滅。

一般凡夫觀一切法是實有;二乘觀一切法是空相;佛觀一切法是非實非虛。換言之,乃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也不是非如非異。怎叫非如?不是一個。怎叫非異?也不是兩個。不像三界中的眾生,見到三界,有個三界。在佛份上來溝,沒有生死,沒有三界。像這樣的事情,只有如來才能明見,沒有錯謬。

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有種種的習性,種種的嗜欲,種種的業行,種種憶想分別的緣故,佛欲令眾生種一切善根,故用種種的因緣,種種的譬喻,種種的言辭,種種的說法。所做的佛事,從久遠以來,未曾暫時廢止。換言之,天天大做佛事,沒有休息。

何謂眾生?凡是有血有氣有生命者,皆為眾生。也就是由眾緣和合而生。飛潛動植皆為有情眾生,草木金石為無情眾生,有情眾生在說法,無情眾生也在說法。不過,我們凡夫不曉得而已。證得五眼六通的聖人,悉知悉見,一目了然。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好像前邊所說,我自成佛以來,其時間甚為久遠,有無量阿僧祇劫那樣長的壽命,常住在常寂光淨土,也不生也不滅。並不是只在菩提樹下證道,雙樹林入滅,那樣的無常。那不過是方便示現而已。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

各位善男子!我在往昔行菩薩道的時候,所成的壽命,至今猶未能盡。比上邊所說的塵劫數,更為長遠。現在我要入涅槃,不是實在入滅度,只是方便說法,便唱言應當取滅度。如來為方便教化眾生,而如是說。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

佛為什麼有滅度,又說沒有滅度?佛本來是不生不滅的。假使佛久住於世,不入涅槃,那麼,福薄之人,就生起依賴心,不想種善根。心想:反正佛住世,我慢慢種善根,也來得及,來日方長,有很多的時間。所以佛示現涅槃的本意,是令眾生早種善根,早成佛道。

講到此處,想起在東北的時候,皈依我的弟子很多,但是修行的弟子很少。教他們修行,有的說:將來再修行,以後的時間很長。有的說:我沒有時間修行,等我家成業就再修行也不遲呀!後來我離開東北,來到香港。有的皈依弟子來信說:某某人現在修行,非常努力,而不懈怠。因為師父不在,他才修行。如果師父在,他還不會修行。我到香港之後,也有很多人皈依,可是修行不認真,敷衍了事。我離開香港,來到美國,這時他們才知沒有師父在,發生困難,就無法解決。於是,這個來信請師父回去,那個來信請師父幫忙。總之,天天見面,不覺得重要;見不到時,便知重要。

佛不住於世的原因,乃因貧窮下賤的眾生,貪著五欲(財、色、名、食、睡)的快樂,不知不覺墮落在顛倒憶想妄見之網中。遂把智慧覆蓋,失去光明,盡做顛倒事。

人為什麼貧窮?因為前生未做功德事,也不種善根,盡想佔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不得福報。

在佛印禪師三世因果勸世文上說得非常清楚:今生富貴是何因?前生舍財裝佛金;今生貧賤是何因?前世不肯濟窮人。不用解釋,各位皆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於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

貪戀五欲的眾生,如果見到佛常住於世,而不入滅度,他們便生出驕傲恣意之心,就放肆不守規矩。他們天天見佛,時時見佛,便生厭煩懈怠的心,而不能生起難遭難遇佛住世之想,不生恭敬三寶的心。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如來方便說: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十方諸佛出現於世,是不容易遇到的。

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為什麼說很難遇到佛呢?因為一切福薄之人,經過無量百千萬億那樣多劫,或者有的見到佛,或者有的見不到佛。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各位比丘們!如來是很難相見的。這些眾生,聽到我這樣說,必然生起難遭難遇佛出世之想,心中便戀慕於佛,渴仰於佛,便種下善根了。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如來雖然不是真實入滅度,而方便說入滅度。其實,佛現在仍然在靈山法會演說妙法蓮華經,尚未散會。有何證明?在隋朝天臺智者大師,他念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忽入定中,而見到此境界,由慧思大師印證:非汝莫識,非我莫證。由此可知,確有其事,並非虛構。祖師大德,不打妄語。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各位善男子!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說這樣的法,所謂佛佛道同。為教化眾生而說的法,都是真實不虛。先說三乘法,乃是為實施權;現在說一乘法,乃是開權顯實。先三後一,為開跡顯本,本跡不離。這是泯三歸一,泯跡歸本的法。

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余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

佛為說明這種道理,乃舉出十三個譬喻來解釋。譬喻雖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說明真理。所以有譬喻經,流通於世。

譬如有位最優良的醫生,他的智慧聰穎,明白藥性,善於醫治一切疑難雜症。這位良醫(代表佛),有若千兒子(代表眾生)。或者有十個(十地菩薩)兒子,或者有二十個(二乘)兒子,乃至百數(代表百法界)兒子。這位良醫,因為有特別的病人,遠至其他的國土,於是無法照顧家中的諸子。家中的兒子,皆很年幼,無人照料,便把毒藥汁當做糖水,飲下後即中毒。心中悶亂(發狂),便在地上滾來滾去,痛苦不堪。

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

在這緊急的時候,他們的父親,從國外歸來。這些小孩子,已經飲了毒汁,有的已經失去知覺,有的還清醒,中毒不深。他們在很遠的地方,就看見父親回來了,皆生大歡喜。有的叩拜,有的問訊。乃對父親說:爸爸!您老人家平安歸來,無恙吧!我們兄弟太愚癡,把毒什當做糖水飲了。唯願爸爸原諒我們愚癡,祈求爸爸為我們治療,令我們延年益壽,長命百歲。

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搗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複眾患。

這位良醫從國外回家,發現自己的兒子,因為貪食而中毒,有的不省人事,有的尚在清醒中,可是都感到很痛苦,十分可憐。於是依照諸經的方法,尋求解毒最有效的藥草,其顏色好看,味道很甜美,所以說色香味俱全。令小孩子喜歡服此解毒藥(佛法)。良醫精心細制,將藥材碾碎,過篩子成為細末,加上蜂蜜,和合為丸,令兒子服之,便解除毒素,很迅速的恢復健康。

然後父親對兒子說:這是最好的大良藥,色也香,味也美,一應俱足。你們趕快把藥吞下,能解除你們的痛苦即刻痊癒,不會再有其他的病痛,這種藥是萬靈丹,能治百病。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這位良醫就是佛,諸子就是一切眾生。說佛到其他世界去,或者沒有出興於世,或者已入涅槃。這時的眾生,因為沒有真正智慧,故不分有毒無毒的食物,見到就吃,便誤吃中毒。這種毒藥就是旁門左道的邪見,所講的道理不究竟。無知的眾生,把毒藥當做長生不老丹。為什麼分別不清楚。因為迷得太深,無法自拔。

被迷太深的眾生,一見佛回來,便叩頭頂禮,請佛慈悲憐湣,拯救出苦海。因眾生有的肯吃藥,其毒除盡;有的不肯吃藥,其毒仍在。所以學佛法貴在行,不在說。

良醫有, 妙手回春之神效。反之,若是庸醫,則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的醫生,大多數不講醫德,以病人為試驗品。成功他就有名氣,失敗則病人倒楣。

現在講一個公案,雖然是笑話,但是有教育的性質,可作為醫生的警惕。有一天,閻羅王患病,令小鬼到陽間請醫生。小鬼說:這件事我不能去!閻羅王問:為什麼?小鬼說:我不知道那位醫生是良醫?閻羅王說:這事很簡單,你到藥鋪(醫院)門前看,鬼魂少就是良醫,就請他來陰間給我治病。於是小鬼奉命,來到陽間,到處找遍,也找不到良醫。看每個診所的門前,皆有無數的冤鬼,哭哭啼啼在討命。小鬼實在沒有辦法,想回來交差,又怕閻羅王發脾氣,無精打采向前走。忽然發現一家診所的門前,只有兩個冤鬼。小鬼便請這位醫生到閻羅王處,給閻羅王治病。

這位醫生來到閻羅王病室,受到熱烈的招待。又敬煙又敬茶,令他細心診脈。閻羅王問:請你診脈,我患何病?醫生說:不需要診脈。無論什麼病,只要服下一粒特效藥,皆有藥到病除之效。閻羅王一聽,覺得莫名其妙,心想豈有此理,不診脈就吃藥,豈不是郎中嗎?郎中就是賣假藥的醫生,專門騙無知無識的鄉下人。便問:醫生你行醫有多久?生意還不錯吧!醫生說:今天早晨才開市,中午就被鬼大哥請來給您治病。閻羅王一聽,發生疑問,便向小鬼間道:他的門前有多少冤鬼?小鬼回答:只有兩個,在那裏哭訴,被他用錯藥毒死,死得很冤枉。閻羅王便對醫生說:你不要回陽間去了,就留在此處吧!免得再毒死無辜的人。於是這醫生也做鬼了。

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

在這些兒子之中,有的發狂,有的清醒。尚未發狂的兒子,見到這種色香味美的良藥,即刻便服下。所中的毒,悉皆去除(即是把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統統破除)。中毒太深的兒子,見父親回來,雖然歡喜問訊,也求父親治病。可是父親給他們的解毒藥,他們不肯服下(知道佛法是良藥,專治貪嗔癡煩惱熱病,但不肯依教奉行,好像中毒的小孩子不肯服藥一樣的可憐)。

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湣。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

這是什麼道理?因為中毒太深的緣故,毒已侵入五臟六腑之中,所以失去了本來的清醒心,變成糊塗。對於這種色香味俱全的好藥,反而說不美不甜。

佛是良醫,專治眾生的熱惱病,為解除眾生的苦毒,宣講妙法蓮華經。而眾生不相信,佛也沒有辦法。佛悲切切,苦口婆心來教化眾生。不要貪、不要嗔、不要癡,這是害人三大毒汁。可是眾生我行我素,把佛的金玉良言,當做耳邊風,過而不留,實在辜負佛菩薩一片苦心。

這位父親(佛)見到這些中毒的兒子(眾生)實在大可憐。因為中毒(信仰外道之法)太深,所以心中顛倒(邪知邪見)。雖然見到我回來很歡喜,求我治療,可是我為他們特選上等藥草(妙法蓮華經),他們卻不肯服下。我現在當設方便法門,使中毒太深的兒子,願意服下這種解毒的藥汁。

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複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

這位慈心的父親,即刻對不聽話的兒子說:你們應當知道我已年老了,身體很衰弱,到了風燭殘年之期,死的日期已來臨。我給你們配製的良藥,留在這裏,你們可以隨便服之,不要憂慮這病不會痊癒。只要肯服,一定會好的。

說完這番話之後,告別諸子,又到別的國家去了。不久,故意遣使一人,回來對諸子說:你們的父親已經死于他國。這是方便法,刺激諸子反省,知道父親用心良苦。

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湣我等。能見救護。今者舍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複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在這個時候,中毒的諸子,聽到父親死于他國的消息之後,皆生大憂愁悲惱,而作這種的想:假使父親在世,他會慈愛憐湣我們,能救護我們。現在父親捨棄我們,遠在異國喪亡。我們現在孤獨無依無靠,再沒有恃(母)怙(父)可依了!因其心中悲傷感歎到極點,反而清醒過來,覺悟父親在世時,所遺留的良藥,具足色香美味,即刻取出服之,所中的毒,立即解除,心身清淨,恢復本有的妙明真心。

這時把外道之邪法拋到九霄雲外,專一其心學習佛法。佛法是特效藥,也是徹底心理治療唯一的方法。

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鹹使見之。

這位良醫,使用這個計策,令諸子肯服藥。其子既肯服藥,毒素已解,恢復健康。其父在國外得知消息,甚為安慰,於是從國外歸來。諸子又見到父親的慈顏,歡喜若狂,喜極而泣。於是發願,今後一定聽父親的教導,做個孝順的兒子,不再違背父親的慈誨。

諸善男子。于意雲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

各位善男子!你們的意思覺得怎麼樣?會不會有人說:這位良醫,盡說假話,他有打妄語之罪嗎?大眾異口同聲地說:沒有罪過。世尊!他為方便救子,所以才這樣說,並非打妄語。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釋迦牟尼佛說:我所說的法,也是這樣。首先說阿含經、方等經、般若經,最後說法華經,就和這位良醫的情形是一樣。我自成佛到現在,已有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那樣長的時間。為方便教化眾生起見,為實施權,乃對眾生說:我當滅度。但不會有人說:佛在打妄語,有虛妄之過。我想沒有人可以說我有虛妄不實的過錯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重說一次,令將來的眾生,容易明白,所以不厭其煩說出下邊的偈頌。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釋迦牟尼佛說:自我證得佛果以來,所經過的劫數,有無量百千萬億載(載是中國十五個數之末,最大之數。表示載天地所不能載之義)那由他阿僧祇那樣多。我常常演說妙法蓮華經,教化無數億的眾生,令他們入於佛道,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自無量劫以來,為度化眾生的緣故,所以方便示現涅槃相。其實,我並沒有滅度,仍然住在這個娑婆世界,為眾生說法。我雖然常住在靈鷲山法華會,用一切神通之力,為顛倒的眾生說法,但是他們近而不見我的身。為什麼?因為他們被無明所遮,智慧不現前,沒有清淨的法眼,所以不得見我。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緛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眾生見到我滅度,大眾廣泛地供養舍利(靈骨),都懷著戀慕之心情,生起渴仰之意。這時,眾生既信仰又調伏,個性直率而樸實,心意柔軟而調順。一心想再見到佛,為求佛法,就是舍性命,也在所不借。

出家人在受戒的時候,在頭上燒香疤,這是代表不惜身命,等於燒身供佛一樣的誠懇,一心皈依三寶的誠心。燃燒香疤時,精神集中,觀想盡形壽,為三寶貢獻色身;為度眾生,犧牲一切。若能全神貫注在此,痛也不知痛了。

有人問:什麼是舍利?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我為你們簡單說一說。舍利是梵語,譯為靈骨亦雲堅固子,從死屍燒出的結晶體,好像鑽石一樣,閃門發光,堅固如金剛。普通有白色,乃是骨舍利。有黑色,乃是發舍利。有赤色,乃是肉舍利。總而言之,凡是高僧大德,修行到圓滿的境界,圓寂後,焚化屍體,從骨灰中能篩出舍利。

舍利有兩種:一為全身舍利,如多寶佛之舍利。二為碎身舍利,如釋迦牟尼佛之舍利。又有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二種。生身舍利是由戒定慧所薰修,法身舍利是一切經卷。古時高僧大德,念經時,從口中吐出舍利;寫經時,從筆尖掉下舍利,真是不可思議。有時燃燈供佛,所謂燈花報喜,從燈花也會現出舍利。只要誠心,就會感應舍利現出。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這時,眾生心誠所至,便有感應道交的境界。我和一切比丘及比丘尼,一起出現於靈山法會中。我常對眾生說:我常在靈鷲山上為眾生說法,並未滅度。因為權巧方便力的緣故,所以有時示現滅度,有時示現不滅度。所謂生而未生,滅而未滅,就是這個境界。

余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複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在其他國土中有眾生,他們皆生恭敬之心,信樂大乘佛法。我在他們之中,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令他們發菩提心,成就無上覺果。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你們沒有聽說過這種道理,便認為我滅度了。其實,我並未滅度。我見一切眾生,都在五欲苦海中打滾,所以不現佛身為他們說法,令他們生渴仰戀慕之心,然後再現身說法,教化眾生。

這樣令眾生知道佛法難聞,人身難得,提高警覺,不可錯過機會。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是真理,修道人要三思。佛在世時,同弟子們到外邊說法,經過原野。佛從地上抓了一把土,放在掌中,問弟子:你們看!我掌中的土多,還是大地土多?眾弟子同時說:當然大地土多。佛說: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這時,眾弟子恍然大悟。自此以後,用功修行,不久便證得羅漢果。說法不一定在法座上說法,隨時隨地都是說法的地方。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余諸住處

為什麼有的眾生,可以見到佛;有的眾生,見不到佛呢?與佛有緣的眾生,隨時隨地可以見到佛;與佛沒有緣的眾生,不會見到佛。有人說:我與佛沒有緣,永遠見不到佛。那麼,怎麼辦呢?你要種善根,多做功德,就與佛結緣,怎樣種善根?怎樣結佛緣?就是供養三寶,這是唯一的辦法。時間久了,自然與佛結緣。

為什麼滅度,又說沒有滅度;沒有滅度,又說滅度,這是什麼道理?對未開悟的人講,以為滅度;對開悟的人而說,就沒有滅度。因為開悟的人,證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和佛常在一起,時時在佛身邊,所以常見到佛。沒有證到這種境界,當然看不見佛。佛說沒有滅度,乃是對開悟人而言。總而言之,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變現。

因為神通力是這樣,所以在阿僧祇劫中,常在靈鷲山法華會中,及其餘住處為眾生說妙法蓮華經的真實義。令眾生離苦得樂,早至常寂光淨土中,與佛菩薩同住。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眾生見到劫盡的時候,發生大火災,一直燒到色界初禪天。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內院不受影響,因為是候補佛位菩薩所居之處)其他之處,統統燒毀,上自大梵天,下至無間地獄,一概不存。佛所住常寂光淨土,非常安隱,不被大火所燒,乃是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充滿此處,園林樓閣,為七寶所莊嚴,寶樹所結的果實非常茂盛。此乃具足善根的眾生,所遊樂之處。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三界諸天的人,常擊天鼓,(有時不擊自鳴,警告天人,阿修羅兵侵犯天界了!)為佛做伎樂。天上雨下悅意華,十分美觀。這種華落在佛的頭上和大眾的頭上,表示莊嚴道場,慶祝法會。高僧大德在講經說法時,也有天華亂墜、地湧金蓮的瑞相。不過,凡夫看不見這種境界而已。若是證得法眼的人,便看得一清二楚。

佛又說:我的淨土永遠不會毀壞。而眾生的妄見、煩惱見,皆被劫火燒盡。憂怖和一切苦惱的心情,完全又充滿了。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這些有罪的眾生,以惡業的因緣,就是經過阿僧祇那樣多的劫,也聽不到佛的名號,也聽不見法的名相,也聽不到僧的名字。這個世界,在佛沒有出世以前,沒有人能知道佛法,所以不聞三寶名。好像須達多(給孤獨)長者,他一聽到佛的名號,全身毛孔悚然。因為從來沒有聽到三寶的名字,所以有這種種現象。

一切所有修行的人,一切種善根的人,他們都有功德,其性情柔和又率直。這種人才能見到我的身,在靈山法會說妙法蓮華經。凡是有罪業的眾生,不但見不到佛身,連佛像也見不到。若能見到佛像,也會減輕罪業。總之,有修行的功德,才能見佛聞法睹僧。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或者有時候,為眾生說佛的壽命是無量無邊。對於常見佛的眾生,說佛壽無量。對於久見佛的眾生,就對他說,不容易見到佛,令他們生出渴仰之心。我的智力就是這樣,智慧之光,能照遍無量世界中的無量眾生,令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壽命有無量大劫之久遠。這是久修善業的果報。

欲要壽命久遠,就要勤做放生的善業。有此功德,才能延年益壽。若殘殺生靈,則短壽夭亡。在三世因果勸世文上說:今生長壽是何因?前生戒殺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殺害眾生靈。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你們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要對我所說的話,生起懷疑。應當將這種懷疑心理斷盡,令它永遠不生。你們要相信佛語,乃是真實不虛,佛是不打妄語的聖者。

好像那位良醫,為救發狂兒子的病,故意說自己死亡,為令諸子肯服藥,解除所中的毒,這是方便法,沒有人能說這位良醫是虛妄之人。

一般人都有依賴心。佛在世的時候,認為不需要聽法。等佛入涅槃之後,才知聽法的重要,開始學佛法。佛遺留的法,就是良藥,專治煩惱。現在的眾生,有的修持戒律,有的參禪打坐,有的誦經拜佛,有的持咒拜懺,這是按照藥方吃藥,有藥到病除之效。假如研究佛理不修行,成為口頭禪,能說不能行,等於跛子一樣。如果修行不明佛理,則成為啞羊僧,等於啞巴一樣。學佛法要雙管齊下,不可偏差,否則就不合乎中道。現在修行之人,多有門戶之見,不肯合作,認為自己所修的法門是正宗,旁人所修的宗就不是佛的真實義。我則認為都是佛的弟子,無論什麼法門,都是佛金口所言,皆是令眾生除執著、去貪心。我一向提倡禪淨教三修,這樣才能成為戒定慧三學的法門。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釋迦牟尼佛說:我是一切世間人的父親,所以要救護世間一切苦患的眾生。因為凡夫皆有顛倒想,所以才說滅度。實際上,我沒有滅度。

眾生為什麼顛倒?因為無明當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它發號施令,對的說是不對;不對的說是對。總之,自性有了大光明藏,黑暗變成光明。自性沒有大光明藏,光明變成黑暗。什麼是大光明藏?就是真如實相。何謂真如?就是諸法之本體,離虛妄而真實,常住而不變。也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在諸佛不增,在眾生不減的佛性。何謂實相?就是如實清淨之相。換言之,沒有二執心,沒有四相心,就是實相。

佛又說:我為什麼說滅度?因為眾生天天見到我的緣故,所以生出驕慢恣縱的心,不依法修行,不守規矩,執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將來要墮落於三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我知道眾生之所念。經雲:一切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悉見。眾生行道不行道,我完全知道。這個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我就示現佛身為他說法。那個眾生應以眾生身得度者,我就示現眾生身為他說法。總而言之,應以何身得度者,我就示現何身而為說法。

佛每做這種的觀想:用什麼方法來教化眾生,令眾生得入無上道呢?令眾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妙法蓮華經

分別功德品淺釋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

卷五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先將分別功德品的名稱淺釋。何謂分別?分是分析;別是辨別。就是分別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何謂功德?功是對外而言;德是對內而言。在外邊能立功,在內邊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來這種善事,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若能做這種善事,那就是功德。有功之後,在自性上產生一種快樂之感覺。有了快樂之感覺,那就是德。

功德乃是累積而成的,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積聚在一起。所謂泰山是一粒一粒微塵積聚而成;滄海是一滴一滴涓流積聚而成。功德也是這樣的精神。外立功,內培德,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這一品,講的是分別功德,在功德沒有圓滿以前,應當多做些功德。我們聽了之後,就要去做善功德。這一品的宗旨,令我們分別比較受持此經的功德,也就是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使我們力求上進的意思。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

釋迦牟尼佛講完如來壽量品的時候,在大會中的大眾,聆聽佛說如來壽量有劫數那樣長遠。無量無邊阿僧祇那樣多的眾生,統統得到最大的利益。

于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無能勝)!我在說如來壽命長遠的時候,有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數那樣多的眾生,他們皆證得無生法忍。

這種境界,不見有少法生,也不見有少法滅。證得四果阿羅漢,才能得無生法忍。也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轉)的境界。再言之,能安住無生無滅之理境,而保持不動,故謂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複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複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

又有千倍菩薩中的大菩薩,獲得聞持這種陀羅尼門。陀羅尼譯為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陀羅尼有四種意思:1、法陀羅尼:對於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2、義陀羅尼:對於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3、咒陀羅尼:對於咒(秘密語),總持而不忘。4、忍陀羅尼:對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

又有一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得到樂說無礙辯才。何謂樂說無礙辯才?就是和任何人辯論,皆得勝利。他的辯論皆是正知正見,令對方心服口服,而不是強詞奪理,更不是無理取鬧。

菩薩說法,有四種辯才無礙的智慧:1、法無礙辯:能說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對於一切名相,無不通達,所謂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雖然了知諸法,但不取著。2、義無礙辯:能解說諸法差別之義理,通達無礙。雖知諸義,但不執著。3、辭無礙辯:對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能一言含無量義,以世智分別說明此理。4、樂說無礙辯:隨順眾生的好樂,善巧方便而為說法,所謂觀機逗教,因人說法。換言之,見什麼人就說什麼法,見有貪心的人,就說佈施法;見有嗔心的人,就說忍辱法;見癡心的人,就說般若法。對症下藥,便有立竿見影之效。若不契機,就算死的說成活的,他也不會相信。有時,弄巧成拙,起了反作用。

又有一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皆證得無量旋陀羅尼。何謂旋陀罹尼?就是在法門得到旋轉自在之力。也可以說旋轉空假,通達無量法門。

複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複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複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大千世界(十億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能轉不退的法輪。就是向前精進,絕不向後退轉。

何謂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須彌山、一個日、一個月、一個四大部洲,為一個世界。積集一千個世界,為一小千世界。積集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積集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因為說三個千的緣故,所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並非三個大千世界。

又有中千世界(一百萬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能轉清淨妙法輪。轉法輪就是說教法。凡是講經說法,就叫做轉法輪,所謂法輪常轉。轉法輪的意思,就是轉自心之法,而移他人之心,如同轉車輪。也可以說回轉一切眾生界,摧破一切煩惱。好像轉輪聖王之輪寶,回轉四天下,摧伏諸怨敵。

又有小千世界(一千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經過八生(超入四地,尚有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複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個四天下(四個四大部洲)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經過四生(超入八地,尚有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的果位,應當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又有三個四天下微塵那樣多的大菩薩(九地菩薩),經過三生的果位(十地、等覺、妙覺),當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又有二個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十地菩薩),經過二生的果位,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又有一個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大菩薩(等覺菩薩),經過一生的果位,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複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又有八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眾生,在這個時候,他們統統發求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修習佛法的人,一定要發菩提心。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結菩提果。杏則,等於開花不結果。有人說:人人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光說不行,等於說食數寶一樣,最後落了空。有人說:這食物如何之美,色香味俱全。可是他不吃,那有什麼用處。又好像銀行的出納員,天天替人數錢,可是不屬於自己的,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分錢,于法不修行,其過亦如是。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

在佛說這些大菩薩得到大法利的時候,在虛空中好像下雨一般,降下小白華及大白華。以此寶華散於無量百千萬億寶樹(菩提樹)下,師子座上的諸佛的身上。這些佛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此華又散於坐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的釋迦牟尼佛,以及久遠已經滅度的多寶如來的身上。此華也散于一切大菩薩及一切四部大眾的身上,也就是在法華會上的四眾弟子。

又雨細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于九方。眾寶香罏。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

又紛紛如雨降下細末栴檀香、沉水栴檀香等。同時在虛空中的天鼓自鳴,妙聲傳播深遠。又雨千種的天衣,垂著一切的瓔珞。有真珠、摩尼珠、如意珠種種的瓔珞,普遍于四方、四維、中間的九方,以眾寶的香爐,燒無價的妙香(心香),自然地周遍法界。心香燃起來,能薰惡成善。用誠心來供善法會。

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從十方所來的諸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在每位佛的上邊,都有很多菩薩,手執持寶旛和寶蓋,次第而上升,升至大梵天上。這些菩薩用微妙的音聲,歌唱無量的偈頌,來讚歎無量諸佛的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彌勒菩薩從座位站起來,把右臂露出,合起雙掌,恭恭敬敬向佛,然後說下邊的偈頌。

佛說稀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方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佛所說的法,都是稀有之法。尤其是妙法蓮華經,乃是稀有中之稀有,在以前根本就沒有聽過這種甚深微妙法。世尊有最大神通力,佛的壽命是不可測量。無數無量的法王之子,聽見世尊說分別功德,得法利的菩薩,他們歡喜的心情,都充遍全身。換言之,喜悅之情,無法形容。情不自禁,踴躍起來,所謂手舞足蹈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聞到這種法之後,或者住在不退地,或者得到陀羅尼,或者證得樂說無礙的辯才,或者得萬億旋總持的法門,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韭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的法門。

不退的法門,就是三不退。1、位不退:所修的位不會退失。好像菩薩位,不退於二乘位。2、行不退:所行的法不會退失。好像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之法門,不會退於小乘所修的四諦法。3、念不退:對於正念不會退失,念念皆入真如海。

複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複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余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又有中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他們皆能轉清淨大法輪。又有小千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他們尚有八生存在,也就是還有八品微細無明未斷。如果斷盡,應當成佛道。

菩薩有四十二分無明惑,斷一分無明惑,便證一分法身,向上升一級。到了等覺位,尚有一分生相(變易生死)無明未破,若破即到妙覺位。

複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余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又有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隨著四、三、二生,應當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是八地菩薩,他們尚有四品微細生相無明未破。三四天下是九地菩薩,他們尚有三品微細生相無明未破。二四天下是十地菩薩,他們尚有二品微細無明未破。若能破盡,便成佛道。

或有一四天下微塵數那樣多的菩薩,他們是等覺菩薩,尚有一品微細生相無明未破。若破盡即成佛道。

以上所說的菩薩,聞佛說如來壽命長遠,都證得無量無漏的智慧,獲得清淨妙覺佛果。

複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又有八個世界微塵數那樣多的眾生,聞佛說如來壽命長遠,皆發無上道心,願意得到佛果。換言之,博地凡夫,能聽到法華經如來壽量品時,都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彌勒菩薩說:世尊!您說無量不可思議的妙法,有很多的眾生得到法的利益。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恒沙    無數佛土來

從上空降落天上的小白華、大白華。又有釋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如同恒河沙數那樣多,從無數佛國土而來(每一個世界,就有一位釋提桓因及大梵天王)。

雨栴檀沉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于諸佛

又從上空降落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繽紛亂墜而下,好像鳥從空中飛下似的。這些香末供養于諸佛,散佈于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天鼓在虛空中,自然發出微妙的音聲,天鼓不擊而自鳴。又有千萬種類的天衣,在虛空旋轉而落下來。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又有用七寶所造的妙香爐,焚燒無價的名香,香氣自然周遍法界。這是供養諸佛(釋迦牟尼佛的分身佛)和多寶如來。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旛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又有從地湧出的大菩薩,各皆手持七寶旛和七寶蓋。此旛蓋非常之高,異常之妙。有萬億種之多,很有次第從下方升至梵天(色界初禪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旛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在每位佛的座前,發供養之心,豎起寶幢竿,懸掛最殊勝的寶幢,做為莊嚴之飾品。也用千萬句之偈頌,歌詠讚歎諸如來之功德。像這樣種種不可思議的盛事,在以前未曾有的,聞到佛所說如來壽量品的眾生,統統皆生大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佛的名號,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眾生,皆能聽到。但是要有善根的眾生才聽到。否則,是聽不到諸佛的名號。佛以慈悲為懷,廣大饒益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具足善根。凡沒有種善根者,令其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其增長;已經增長者,令其成熟;已經成熟者,令其得解脫。説明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有恆河沙數那樣多的眾生,他們聞到佛壽命如此長遠,能在一念之中,而生出信解,所得到的功德,沒有限量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屍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犁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假設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們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緣故,在八十萬億那由他劫之中,所修行五種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就是從生死的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而達到涅槃的彼岸)。何謂五種波羅蜜?淺釋如下:

1、檀波羅蜜:譯為佈施。佈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有內外兩種:內財是頭目腦髓;外財是國城妻子,統統能佈施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講經說法,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財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雙修,功德才能圓滿。釋迦牟尼佛曾經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掛瓔珞。雖然很莊嚴,但是自己無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羅漢托空缽,常常乞不到食。為什麼?因為他在往昔,沒有修佈施的功德,既然沒有結善緣,所以今生受此果報。無畏施就是如有人發生恐懼不幸的事,儘量幫助他解決困難,令他沒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憐湣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圖的心去幫助。

2、屍羅波羅蜜:譯為持戒。戒是止惡防非。止惡就是諸惡莫作;防非就是眾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謂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師,他是律宗初祖。在終南山研究律論,持戒非常認真,一絲不苟,感應天人送飯來供善。由此可證,鬼神也崇拜嚴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頂禮。窺基大師(唯識宗二祖)聞道宣律師受天人供養,他想嘗天人所送的飯,究竟是何味道?於是從長安來到終南山,可是過午不見天人送飯。窺基大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飯來,道宣律師問:昨天為何不來?天人說:昨天我來到門外,看見室內有位肉身菩薩,其光太燦爛,故不敢進來,所以回去了。

學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後,要嚴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規矩,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輕戒(菩薩戒)。出家人,先受沙彌十戒,然後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為什麼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條戒?因為女身障礙多的緣故。

無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後,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會沉沒於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後必墮於三惡道中,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後,不守戒律,隨隨便便不守規矩,一定到地獄去受苦,毫無疑問。

受戒的人,若是在無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開緣,所謂開遮持犯。開是開緣,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這裏邊又有很多細節的規定,不能一一說出。

3、羼提波羅蜜:譯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無緣無故來找你的麻煩,或者罵你,或者打你。你能無動於衷,不起無明火,不生報復心,忍之於心,處之泰然。到了這種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則,說的很好聽,絕對不發脾氣。等到境界來考驗,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發雷霆,將平日所修的功德,被無明火燒得乾乾淨淨。所以希望各位,謹之慎之,為切為要!

4、毗梨耶波羅蜜:譯為精進,就是不懈怠。無論是誦經持咒,或者參禪拜佛,一定要勇猛精進,不可一暴十寒。古時歷代高僧大德,他們都是身心勤精進,證得一切自在。不像我們躲懶偷安,事事不認真修行,更談不到身精進、心精進、晝精進、夜精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要曉得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哲理。古人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作為座右銘。

5、禪波羅蜜:譯為思惟修。又譯靜慮。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讓它興風作浪。所以要參念佛是誰?的話頭。這是以毒攻毒的辦法,所謂妄想不生是為禪。妄想如浮雲,容易把自性的太陽光遮住,修禪定之力,令心清淨,不生妄想,則菩提現前。

為什麼不說般若波羅蜜呢?因為般若是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機會。現在講的是功德,不是講成佛,所以不講般若。現在這個人,他修這五種波羅蜜,經過了八十萬億那由他劫的時間,所得的功德來和如來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較,簡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萬億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數來推算,用譬喻來形容,也是無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幾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來壽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果位,絕對沒有這種道理。各位注意!佛是不說妄語的聖人,我們要相信佛金口所說的言辭,不可誹謗某經是偽經,不是佛說的。否則,會墮入拔舌地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恐怕在法會中的大眾,不相信這種道理,對於如來壽命長遠,生一念信解心,怎會有這樣大的功德?為令大眾解除其懷疑,願將前邊長行的義理,用偈再宣講一遍。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無上智慧,在八十萬億劫中,修行五種波羅蜜的法門。這些功德,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那麼大,所謂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於是諸劫中    佈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並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佈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回向佛道

在這樣長的時間,佈施於佛、供養於佛,以及聲聞、緣覺、菩薩等,用最珍異的飲食,最上妙的衣服,最華麗的臥具,最名貴的醫藥,來供養四聖。用栴檀本所建築的精舍,以及園林來莊嚴環境,令其清淨幽雅。這樣的佈施,種種皆是微妙而殊勝,窮盡八十萬億那由他劫數,以回向功德於佛道。

若複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假使又能嚴持禁戒,清淨圓滿,沒有缺漏之處。欲求無上佛道,一定為諸佛之所加持及讚歎。守戒如守頭一樣的重要。

若複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門,就住在調順柔和之地,絕對不生無明之火。若有不講道理的人,把眾惡加在你的身上,或者誹謗,或者辱駡,甚至毆打,這種逆境界來時,要有定力,不為境界所轉,所謂逆來順受,自然化干戈為玉帛。這時,你的心不會妄動。或有比丘和比丘尼,他們認為自己了不起,懷著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如果被他們所擾亂苦惱,不要生嗔恨心,要心安理得的接受,當做是善知識的開導。如是觀之,自然風平浪靜,不久便雨過天青,相安無事。否則,爆發起來,兩敗俱傷,造成滿城風雨的笑話,所以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若複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無數劫    住於空閒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假使又能勤修精進波羅蜜,其志念必需堅固。無論遇到如何的艱難,決定不退轉。在無量億劫中,一心向前精進,永不懈怠。又在無數億劫中,住在寂靜處,或者是坐禪,或者是經行,都要攝心收念。除了睡覺以外,平時要將心猿意馬拴住,不讓它們向外賓士,訓練它們守規矩。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以這種因緣的緣故,所以能生一切禪定。經過八十億萬劫那樣長的時間,安穩住在禪定之中,令心不散亂,精神集中在一處,思惟念佛是誰?這樣逼來逼去,逼到山窮水盡之處,一轉身便是開悟時。

如是修持一心三昧禪定之福,誓願求無上佛道。我願得一切智,窮盡一切禪定的邊際,也就是獲得所有禪定的三昧。

是人于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這個修行的人,他在百千萬億劫之中,修行五種波羅蜜的法門,所得的功德,極為殊勝。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到我說壽命長遠,乃至生一念信解之心,這種福德勝過前邊所說五波羅蜜的功德。假使有人,沒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時間,出生深信心,所得的福報和八十萬億劫修五波羅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于未來    長壽度眾生

所有的菩薩,在無量劫以來,修行菩薩道,種植諸善根,他們聽到我所說如來壽命,能信解受持,不生疑悔心。這樣一切人等,頂戴信受這部經典,發願希望佛壽命無量,在未來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同登彼岸。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好像今日之世尊,為諸釋族之中無上法王。坐在道場之中,如師子吼一般說法,無有恐怖。在證道歌上說: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佛住世時,提婆達多和阿闍世王聯合害佛,利用醉象的威力,擬將佛踩死。等佛到王舍城中乞食的時候,便放出醉象群,實行他們的詭計。這些狂象直奔佛前而來,正在千鈞一髮之際,將要到佛前,佛有定力,也不躲也不避,伸手向外,五指頓時變化為五隻獅子,大吼一聲,象群應聲而跪。此種境界,感動臣民皈依於佛。

釋迦牟尼佛又說:我們在未來世,為一切眾生所尊敬,將來成佛,坐於道場中,說如來壽量品時,也和世尊說法一樣。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一心清淨而無染垢,質直而樸實,博學多聞,研究經典,總持不忘。隨著義理解釋佛所說的言語。得到多聞三昧和總持三昧這樣的人,對於妙法蓮華經沒有懷疑,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流通此經。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

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若有眾生能聞到佛壽命長遠,能瞭解其中所說的義趣。這個人所得的功德,無可限量。能説明他生起如來無上的智慧。何況能廣聞妙法蓮華經呢!所得的功德,簡直是不可說了。

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蘇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

或者教親友來聽法華經,或者自己受持法華經,或者教他人受持法華經,或者自己寫法華經,或者教他人寫法華經。或者用鮮華、妙香、瓔珞、寶幢、寶旛、寶繒、寶蓋、香油燈、酥油燈等,來供養妙法蓮華經。這個人的功德是無量無邊,能成就如來一切種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

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到我說如來壽命長遠,發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瞭其中之義理,則能見到佛的法身。為什麼?因為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佛的法身。見到妙法蓮華經,就等於見到佛一樣。不要以為佛入涅槃,就不說法。佛時時都在說妙法蓮華經。佛說法華經已有八年的時間,佛從七十二歲開始說法華經。後來將經文寫在貝葉上,每個貝葉連接起來,約有八裏之長,因此,此經代表佛之真身。

這人則能常見佛在者闍崛(靈鷲)山上和大菩薩以及諸聲聞眾,圍繞於佛,聆聽佛演說妙法蓮華經。

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台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

又見到這娑婆世界,其地是琉璃所成,大地很平坦,沒有高山,沒有深海。為什麼世界有高山大海,高低不平?因為人心不平,業報所感現的緣故。證果的人,雖然在這世界,但是所見的境界不同。他們見大地平坦如掌。我們凡夫見大地凹凸不平。

在閻浮提洲有條大河,河岸有檀金樹,據說此樹之葉,落到河中,將河底的砂子染成世界最好的金子,其光特別光亮,可以說燦爛奪目。用此金為八條道界(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寶樹,排列成行。所有的樓閣和觀台,皆用七寶所造成,諸菩薩皆住其中。假使有人能這樣的觀想,受持此經、讀誦此經,應當知道這個人,才是深信法華經的信解相。

又複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譽。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在如來入滅之後,假使有人聽到妙法蓮華經,深信不疑,不加誹謗。發起隨喜功德心,應當知道這個人已經為深信解相。何況又能讀誦、又能受持,這個人就是頂戴如來,把佛像頂在頭上一樣的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複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

阿逸多!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此經,不需要再為我造塔寺。為什麼?因為妙法蓮華經,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說:既然經典是塔寺,那麼,不用造塔寺了。雖然佛是這樣說,可是發心造塔寺,也未嘗不可。因為造塔而供養佛的舍利;造寺而供養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眾生見其莊嚴生信仰心,才會發菩提心。因之,就種下善根。

也不需要為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養僧人四事(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話又說回來,如果不供養僧人四事,那麼,就不能種善根,得不到功德。沒有功德,就沒有福報。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個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就等於已經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養眾僧了。這是說受持經典的功德,比供養功德還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經典,還是要供養三寶,藉此福力,增長善根。

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這樣等於供養佛的舍利,已經造起七寶的塔了。此塔豎高三界,橫遍十方,地基廣大,至上漸小,最高達到色界的梵天。又懸掛一切的寶旛、寶蓋、寶鈴、鮮華、妙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竹簫、銅笛、箜篌、眾鼓,種種的伎樂,種種的舞戲,微妙的歌聲、梵唄、讚歎、頌辭。這樣也就是在無量千萬億劫之中,作為供養舍利了。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有人聽聞妙法蓮華經,或者自己書寫,或者請人代為書寫。就等於建造僧坊,用紅色的栴檀木材,建造一切殿堂,有三十二棟(建自性中的殿堂)。殿堂之高有如多羅樹。不但高廣,而且莊嚴,有百千位比丘,住在其中。

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數。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

又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之處,又有坐禪之窟,設備非常完善。又有衣服、飲食、床褥、醫藥,應有盡有,一概俱全。笙管笛簫一切的樂器,皆已具足,充滿其中。這樣的僧坊和堂閣,有百千萬億那樣之多,其數是無量無邊。以此境界現前,供養於我,以及一切比丘僧人。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複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釋迦牟尼佛又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我才說:如來入滅之後,假使有人能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典。或者為他人解說,或者自己書寫,或者教人書寫、供養這部經典,就不需要再造塔寺、僧坊、供眷眾僧。因為受持經卷的功德,已經超過供養的功德了。

況複有人。能持是經。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複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

何況又有人,不但受持妙法蓮華經,勇猛精進,而且又能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法門,這樣雙管齊下的功德,更為殊勝,有無量無邊之多,已經沒有辦法可以計算有多少。譬如虛空,找不到它的邊際。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十方是無量無邊。這個人的功德,也是這樣無量無邊,很快就到達一切種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複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

假使有人,不但讀誦此經、受持此經,而且又為他人解說此經。或者自己書寫此經,或者請人代寫此經。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養和讚歎聲聞大眾。也用百千萬億讚歎之法,來讚歎菩薩的功德。又為他人種種的因緣,隨箸經的義理來解說妙法蓮華經,這是佈施法門。

講到此處,想起一個公案。從前有位大官,他是佛教徒,虔誠讀誦法華經。此經有七卷,他讀誦前三卷半,很快就記住,一字不忘。可是讀誦到後三卷半時,總是記不住,自己覺得很奇怪,百思不解。於是請教善知識,是什麼道理?這位善知識證得宿命通,知道宿世的因果。他在定中觀察因緣,曉得這位大官的來龍去脈。便對大官說:您的因緣很特別,說出來請您不要生煩惱。大官說:請善知識直言,好壞沒關係。善知識說: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廟中的習慣,在陰曆六月六日那一天,將藏經樓中的大藏經及一切經典,統統搬到院中曬太陽,不令經書發黴,或被蟲吃掉。這時,那頭放生牛,走到曬經處,用鼻子嗅法華經上半部,而下半部沒有嗅到。因此因緣,您記得住上部法華經,而記不住下部法華經。

這位大官聽完之後,不以為然,乃向善知識要證據。無憑無據,難以相信。善知識對他說:在某寺的後邊,有個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頭放生牛。當時該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曉得這頭牛,為寺耕田,有了功德,來生為某人,生在某處,詳詳細細寫在白布上,與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開牛墓,一看便知。

這位大官半信半疑,將牛墓挖開,果然有塊白布,寫上他的籍貫和姓名,一點也不錯。這位大官又問:到底是什麼因緣能夠轉生為人呢?善知識告訴他說:您前生為牛,曾經為寺耕田,佈施您的勞力,又兼有嗅法華經的功德,所以今生為人,又做大官。這位大官才豁然大悟,前因後果,緣毫不爽。從此之後,成為大護法者,供養三寶,護持佛教。

由此可證,凡是替廟上做工的人,貢獻勞力,沒有白流汗,來生多數轉為富貴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將。你們看!一頭牛為廟耕田,今生做大官,何況是人,獻身于佛,來生不言而知,絕對不會墮三惡道。

複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嗔。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

又能清淨持戒,就是清淨其心、清淨其身。清淨其心,就是心中沒有煩惱、嗔恨、染汙。清淨其身,就是不做不如法的事與柔軟和順的人,共同止於忍辱之行,不起嗔恚之心,意志信念特別堅固,永不生退轉之念。坐禪的時間最為寶貴,分秒必爭,也就是一分一秒的時間也不空過。為什麼?不知在那一分那一秒之刹那間,便是開悟的時候。否則,就放棄開悟的機會。常坐禪,便能入深妙的定境。常精進,便能克服一切困難。勇猛精進,絕不懈怠,這樣才能攝受一切善法。利根的人,有大智慧,善於解答難題。如有人問難,對答如流,令問者滿意,而生歡喜心。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複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滅之後,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經典、讀誦此經典,又有這樣的善功德,應當知道這個人,他已經趣向道場,接近無上正等正覺的邊緣了。坐在菩提道場,轉大法輪,教化眾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阿逸多!這樣受持妙法蓮華經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或者坐的地方,或者立的地方,或者經行的地方,應當建起寶塔。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皆應供養此塔,如同佛塔一樣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長行的義理,再重新宣說,所以用偈頌說明。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刹基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假使在我滅度以後,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蓮華經,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如同以上所說的福德是一樣的,沒有分別。

能奉持法華經,就具足一切的供養。為供養佛的舍利,而起寶塔。此塔用七寶來莊嚴,所獲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華經的功德多。

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廣,向上漸小,乃至梵天。在塔角所掛的寶鈴,有千萬億個之多,微風吹動,發生微妙的音聲,非常悅耳,令聞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正念。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蘇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又在無量劫以前,就供養此塔,用種種鮮華、妙香、瓔珞、天衣、伎樂、香油燈、酥油燈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獨惡世的末法時期,能受持法華經的人,就具足前邊所說的一切供養,獲得上邊所說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假使能受持法華經,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時一樣的功德。用牛頭栴檀木為材料,起造僧坊,供養眾僧。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棟(代表三十二相),塔高度有八稞多羅樹(代表八十種隨形好)。供養最上等的飲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醫藥,一切皆具足。可供應百千僧眾所住處,又有園林,又有浴池,又有經行之處,又有坐禪之窟。這種設備,十全十美,既殊勝又嚴好,實在是最理想的道場。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複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假使有人對如來壽量品,發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流通,或者又教人書寫,以及供養此經卷。散鮮華、妙香、末香。用悅意華、金色華、胡麻籽等制油,在法華經所在地,燃燈薰之,照明四周。像這樣的供養,能得到無量的功德,好像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所獲得的福德,也是沒有邊際。

況複持此經    兼佈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嗔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嗔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況又能受持法華經,又能兼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種波羅蜜法門,對於一切眾生,不生嗔恚心,不惡口罵眾生,以慈悲之心對待眾生。

見到塔也恭敬,見到廟也恭敬,對於比丘也恭敬而謙下,沒有增上慢的心理,遠離貢高我慢的行為。常常思惟智慧,不可思惟愚癡。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煩惱迎刃而解。斷盡煩惱,得到解脫。

如有人來問難,要和顏悅色為其解答,不可生嗔恨心。隨順種種因緣,為其解說,令他明白為止。如果能修行這種的行門,所得的功德無可限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假使見到講經說法,修行六度的法師,他所成就這樣的功德,應當散天華來供養,以天衣覆蓋在法師的身上。對這位法師,要五體投地的頂禮,心生如恭敬佛一樣的觀想。又應當做這種的思念:這位法師,不久將來就到菩提樹下,轉大法輪,教化一切眾生。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這位法師已證得無漏三味,無為妙法。他能廣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間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經行的地方、坐臥的地方,乃至在他說一偈的地方,都應起造寶塔,用七寶來莊嚴,令它妙好。用種種供物來供養此塔,表示恭敬。

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樣受用,時常在這裏經行和坐臥,不離這個道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