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
一、佛教典籍: |
1.《放光般若經》,(西晉)無羅叉譯,《大正藏》冊八。 |
2.《正法華經》,(西晉)竺法護譯,《大正藏》冊九。 |
3.《薩曇分陀利經》,失譯,《大正藏》冊九。 |
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八。 |
5.《大智度論》,龍樹菩薩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二十五。 |
6.《中論》,龍樹菩薩造,梵志青目釋,(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三十。 |
7.《妙法蓮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藏》冊九。 |
8.《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東晉)慧遠問.羅什答,《大正藏》冊四十六。 |
9.《肇論》,(後秦)僧肇作,《大正藏》冊四十五。 |
10.《妙法蓮華經疏》,(南朝宋)竺道生撰,《新纂續藏》冊二十七。 |
11.《妙法蓮華經論憂波提舍》,婆藪般豆菩薩造,(元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譯,《大正藏》冊二十六。 |
12.《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後魏)菩提流支共曇林等譯,《大正藏》冊二十六。 |
13.《高僧傳》,(梁)慧皎撰,《大正藏》冊五十。 |
14.《出三藏記集》,(梁)僧祐撰,《大正藏》冊五十五。 |
15.《法華經義記》,(梁)法雲撰,《大正藏》冊三十三。 |
16.《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陳)真諦譯,《大正藏》冊三十一。 |
17.《大乘義章》,(隋)慧遠撰,《大正藏》冊四十四。 |
18.《歷代三寶記》,(隋)費長房撰,《大正藏》冊四十九。 |
19.《四教義》,(隋)智顗撰,《大正藏》冊四十六。 |
20.《妙法蓮華經文句》,(隋)智顗說,《大正藏》冊三十四。 |
21.《妙法蓮華經玄義》,(隋)智顗說,《大正藏》冊三十三。 |
22.《摩訶止觀》,(隋)智顗說,《大正藏》冊四十六。 |
23.《中觀論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冊四十二。 |
24.《三論玄義》,(隋)吉藏撰,《大正藏》冊四十五。 |
25.《大乘玄論》,(隋)吉藏撰,《大正藏》冊四十五。 |
26.《法華玄論》,(隋)吉藏撰,《大正藏》冊三十四。 |
27.《法華義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冊三十四。 |
28.《法華遊意》,(隋)吉藏撰,《大正藏》冊三十四。 |
29.《法華論疏》,(隋)吉藏撰,《大正藏》冊四十。 |
30.《法華經統略》,(隋)吉藏撰,《新纂續藏》冊二十七。 |
31.《淨名玄論》,(隋)吉藏造,《大正藏》冊三十八。 |
32.《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隋)灌頂撰,《大正藏》冊五十。 |
33.《添品妙法蓮華經》,(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譯,《大正藏》冊九。 |
34.《續高僧傳》,(唐)道宣撰,《大正藏》冊五十。 |
35.《阿毘達磨俱舍論》,尊者世親造,唐玄藏譯,《大正藏》冊二十九。 |
36.《妙法蓮華經玄贊》,(唐)窺基撰,《大正藏》冊三十四。 |
37.《大周刊定眾經目錄》,(唐)明佺等撰,《大正藏》冊五十五。 |
38.《開元釋教錄》,(唐)智昇撰,《大正藏》冊五十五。 |
39.《法華玄義釋籤》,(唐)湛然述,《大正藏》冊三十三。 |
40.《法華文句記》,(唐)湛然述,《大正藏》冊三十四。 |
41.《止觀輔行傳弘決》,(唐)湛然述,《大正藏》冊四十六。 |
42.《肇論疏》,(唐)元康,《大正藏》冊四十五。 |
43.《法華傳記》,(唐)僧詳撰,《大正藏》冊五十一。 |
44.《法華義疏》,(日)聖德太子撰,《大正藏》冊五十六。 |
45.《宋高僧傳》,(宋)贊寧等撰,《大正藏》冊五十。 |
46.《佛祖統記》,(宋)志磐撰,《大正藏》冊四十九。 |
47.《肇論新疏》,(宋)文才,《大正藏》冊四十五。 |
48.《中論疏記》,(日)安澄,《大正藏》冊六十五。 |
二、中文書目 |
1.王文顏:《佛典漢譯之研究》,台北:天華,民國七十三年。 |
2.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學生,民國七十八年修訂五版。 |
3.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五。 |
4.呂 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民國七十四年。 |
5.吳汝鈞:《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民國八十四年。 |
6.--------:《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商務,民國八十六年。 |
7.陳沛然:《竺道生》,台北:東大,民國七十七年。 |
8.--------:《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民國八十二年。 |
9.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東初,民國八十四年。 |
10.陳 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台北:文史哲,民國七十年。 |
11.黃懺華:《佛教各宗大意》,台北:文津,民國八十年影印。 |
12.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務,民國二十七年初版, 八十年臺二版。 |
13.--------:《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民國七十五年。 |
14.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一九九二。 |
15.楊惠南:《吉藏》,台北:東大,民國七十八年。 |
16.熊十力:《新唯識論》,台北:學生,民國七十四年再版。 |
17.潘桂明:《智顗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 |
18.歐陽竟無編:《妙法蓮華經》,民國十九年支那內學院校刊《藏要》第一輯第十種,台北:新文豐影印,民國七十七年。 |
19.廖明活:《嘉祥吉藏學說》,台北:學生,民國七十四年。 |
20.蔣忠新編注:《梵文妙法蓮華經寫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八。 |
21.藍吉富:《佛教史料學》,台北:東大,民國八十六年。 |
22.蘇普仁:《佛教文化與歷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
23.釋太虛:《法華講演錄》,收於《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冊,台北:太虛大師全書出版委員會,民國四十八年。 |
24.釋印順:《佛法概論》,台北:正聞,民國三十八年初版,八十一年修訂二版。 |
25.--------:《中觀今論》,台北:正聞,民國三十九年初版,八十一年修訂一版。 |
26.--------:《空之探究》,台北:正聞,民國七十四年初版,八十一年六版。 |
27.釋性梵:《大乘妙法蓮華經講義》,台北:世樺,民國八十二年。 |
28.釋普行:《法華經易解》,台北:普門文庫贈經會,民國六十九年。 |
29.釋慧嶽:《天台教學史》,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民國六十三年。 |
30.龔 雋:《大乘起信論與中國佛學》,台北:文津,民國八十四年。 |
31.水野弘元:《佛典成立史》,劉欣如譯,台北:東大,民國八十五年。 |
三、日文書目 |
1.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I),東京:春秋社,一九九三。 |
2.木村清孝:《中國佛教思想史》,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一九七九。 |
3.本田義英:《佛典の內相と外相》,京都:弘文館,一九三四。 |
4.平川彰:《佛教漢梵大辭典》,東京:靈友會,一九九七。 |
5.田村芳朗與藤井教公:《法華經》(上),東京:大藏,一九八八。 |
6.?本幸男與岩本裕譯注:《法華經》,東京:岩波書店,一九六二。 |
7.佐藤哲英:《天台大師の研究--智顗の著作に關する基礎研究》,京都:百華苑,一九六一。 |
8.辛?靜志:《正法華經詞典》,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一九八八。 |
9.松濤誠廉等譯:《法華經》(I),東京:中央公論社,一九七五初版,一九八八新訂三版。 |
10.紀野一義:《法華經の探求》,京都:平樂寺,一九六二。 |
11.荻原雲來與土田勝彌校:《改訂梵文法華經》,東京:山喜房,一九三四初版,一九九四三版。 |
12.梵文法華經刊行會:《梵文法華經寫本集成》,京都:梵文法華經刊行會,一九七八。 |
13.菅野博史:《中國法華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一九九四。 |
14.--------:《一念三とは何か--『摩訶止觀』正修止觀章現代語譯》,東京:第三文明社,一九九二。 |
15.--------:《法華玄義入門》,東京:第三文明社,一九九七。 |
16.稻城選惠:《淨土三部經譯經史の研究》,京都:百華苑,一九七八。 |
17.稻葉正就:《チベット語古典文法學》,京都:法藏館,一九八六。 |
四、英文書目 |
1.Donner, N. & Stevenson, D. B.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A Study and Annotated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Chih-I''s Mo-ho chih-kuan. Honolulu: U. of Hawaii Press, 1993. |
2.Hurvitz, L. trans. Scripture of the Lotus Blossom of the Fine Dharma. New York: Columbia U. P.,1976. |
3.Kern, H. trans. Saddharma-Pundarika or The Lotus of the True Law.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1963. |
4.Kim, Young-ho. Tao-sheng''s Commentary on the Lotus Sutr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State U. of New York, 1990. |
5.Nakamura, H.(中村元)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 Honolulu: East-West Center P., 1964. |
6.Ng Yu-Kuan.(吳汝鈞) 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 Honolulu: U. of Hawaii P.,1993. |
五、論文 |
1.呂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要〉,收於《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二),濟南:齊魯書社,一九九一,頁一○九四∼一一四五。 |
2.涂豔秋:〈論竺道生《妙法蓮花經疏》〉,收於《一九九四年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民國八十五年,頁二三四∼二七○。 |
3.楊祖漢:〈論天台宗「一念三千」的意義〉,收於《現代儒學思辨錄》,台北:鵝湖,民國八十七年,頁二九一∼三○二。 |
4.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民國八十三年七月,頁一∼十四。 |
5.?本幸男:〈法華經之開會思想與權實思想〉,收於張曼濤編:《天台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五八冊,台北:大乘文化,民國六八年,頁二二九∼二六○。 |
6湯山明:〈從中亞地區對佛教典籍的接受情況來看羅什漢譯《妙法蓮華經》的特色〉,姚長壽譯,收於《中日佛教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七,頁三九三∼四一三。 |
7.二瓶孝次:〈智顗の一念三千論の論理的構造〉,《印度哲學佛教學》,第十號,平成七年(一九九五)十月,頁二○七∼二一九。 |
8.丸山孝雄:〈法華經論の立場〉,收於平川彰等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一九三∼二一九。 |
9.中村元:〈華嚴經の思想史的意義〉,收於川田熊太郎監修,中村元編集:《華嚴思想》,京都:法藏館,一九七五,頁九七∼一二七。 |
10.平川彰:〈法華經における「一乘」の意義〉,收於金倉圓照編:《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京都:平樂寺,一九七○,頁五六五∼六○六。 |
11.--------:〈大乘佛教における法華經の位置〉,收於平川彰等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一∼四五。 |
12.石津照璽:〈法華經解釋の解釋--本跡論における開顯の層位〉,收於?本幸男編:《法華經の中國的開展》,京都:平樂寺,一九七二,頁一一一∼一四一。 |
13.矢崎見正:〈法華經傳譯とその形態〉,收於?本幸男編:《法華經の思想と文化》,京都:平樂寺,一九六五,頁二二七∼二四八。 |
14.加藤純章:〈大智度論の世界〉,收於平川彰等編:《般若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一五一∼一九一。 |
15.加藤勉:〈法華三大部に於ける達磨鬱多羅の引用文について〉,收於《佛教文化の展開--大久保良順先生傘壽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一九九四,頁一八七∼二○五。 |
16.?本幸男:〈中國佛教と法華思想の連關〉,收於?本幸男編:《法華經の思想と文化》,京都:平樂寺,一九六五,頁四八九∼五四八。 |
17.--------:〈法華經の教理--特に十如是の解釋と變遷について〉,收於金倉圓照編:《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京都:平樂寺,一九七○,頁二七五∼三一六。 |
18.佐佐木孝憲:〈添品妙法蓮華經の譯出〉,收於金倉圓照編:《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京都:平樂寺,一九七○,頁二二一∼二五○。 |
19.岩本裕:〈法華經解題〉,收於本幸男與岩本裕譯注:《法華經》(上),東京:岩波書店,一九六二,頁三七九∼四一四。 |
20.芳村修基:〈正法白蓮華經のチベット語譯とその展開〉,收於金倉圓照編:《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京都:平樂寺,一九七○,頁二五一∼二七一。 |
21.野村耀昌:〈一佛乘の思想〉,收於平川彰等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一三七∼一六五。 |
22.望月良晃:〈法華經の成立史〉,收於平川彰等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四七∼七八。 |
23.望月海淑:〈法華經方便品を中心としての法について〉,收於《勝呂信靜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東京:山喜房,一九九六,頁二五一∼二六四。 |
24.勝呂信靜:〈インドにおける法華經の注釋的研究〉,收於金倉圓照編:《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京都:平樂寺,一九七○,頁三六五∼三九二。 |
25.?入良道:〈天台智顗の法華經觀〉,收於平川彰等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二四五∼二七八。 |
26.新田雅章:〈中國における法華經研究〉,收於平川彰等編:《法華思想》,東京:春秋社,一九八三,頁二二一∼二四四。 |
27.塚本啟祥:〈提婆品の成立と背景〉,收於收於金倉圓照編:《法華經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