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文原典 |
|
月稱,《入中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市,2000。 |
|
月稱,《淨明句論》,大藏經,NO.3860。 |
|
月稱,《六十頌如理論釋》大藏經,NO.3846。 |
|
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 ,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2。 |
|
宗喀巴,《辨了義不了義》,青海民族出版社,西寧,1987。 |
|
宗喀巴,《般若中觀根本頌的注釋─正理海》,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2。 |
|
宗喀巴,《入中論善顯密義疏》,甘丹寺木刻版,甘丹寺。 |
|
果然巴,《中觀真實明義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1。 |
|
佛護,《佛陀波利多根本中觀註》,大藏經,NO.3842。 |
|
寂天,《入菩薩行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市,2000。 |
|
清辨,《思擇焰》,大藏經,NO.3856。 |
|
清辨,《般若燈論》,大藏經,NO.3853。 |
|
凱珠傑,《宗喀巴小傳》,青海民族出版社,西寧,1982。 |
|
龍樹,《中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市,2000。 |
|
龍樹,《中觀理聚六論》,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台北 |
|
市,2000。 |
|
|
|
二、中文大藏經(大正新修大藏經) |
|
釋迦牟尼佛,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No.1, |
|
世樺印刷公司,台北市,1994。 |
|
維摩詰,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修大藏經,No.475,世樺印刷公 |
|
司,台北市,1994。 |
|
彌勒,玄奘譯,《辯中邊論頌》,大正新修大藏經,No.1600,世樺印刷公司,台北 |
|
市,1994。 |
|
龍樹,梵志青目釋,《中論》,大正新修大藏經,No.1564,世樺印刷公司,台北市, |
|
1994。 |
|
龍樹,毘目智仙、瞿曇留支譯,《迴諍論》,大正新修大藏經,No.1631,世樺印刷 |
|
公司,台北市,1994。 |
|
聖天,玄奘譯,《廣百論》,大正新修大藏經,No.1570,世樺印刷公司,台北市, |
|
1994。 |
|
|
|
三、中文專著 |
|
土觀.羅桑卻季尼瑪,劉立千譯注,《土觀宗派源流》,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 |
|
1994。 |
|
王堯、褚俊傑,《宗喀巴評傳》,東初出版社,台北市,1992。 |
|
王輔仁,《西藏密宗史略》,佛教出版社,台北市,1985。 |
|
月稱,法尊譯,《入中論講記》,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2002。 |
|
月稱,法尊譯,《入中論講記》,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市,1987。 |
|
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藏傳佛教寺院資料選編》,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出版,成都,1989。 |
|
石碩,《吐蕃政教關係史》,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成都,2000。 |
|
平川 彰,莊崑木譯,《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台北市,2004。 |
|
弘學主編,《藏傳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成都,2002。 |
|
冉光榮,《中國藏傳佛教史》,文津出版社,台北,1996。 |
|
多識仁波切,《佛教理論框架》,聖地文化出版社,台北縣,2005。 |
|
竹村牧男,《覺與空-印度佛教的展開》,東大出版社,台北市,2003。 |
|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台北市,1982。 |
|
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天華出版社,台北市,1997。 |
|
呂澂,《西藏佛學原論》,大千出版社,台北縣,2003。 |
|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臺灣商務書局,台北市,1988。 |
|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台灣學生書局,台北,1983。 |
|
吳汝鈞,《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灣商務書局,台北市,1999。 |
|
何秀煌,《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中研院民族所,南港,1982 |
|
李冀誠,《西藏佛教密宗》,佛光出版社,高雄縣,1993。 |
|
周加巷,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人民出版社,青海,1999。 |
|
林鑫,《龍樹菩薩中觀第一人》,佛光出版社,台北縣,2000。 |
|
宗喀巴,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義疏》,新文豐出版公司,台北市,1987。 |
|
宗喀巴,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2002。 |
|
宗喀巴,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方廣文化出版社,台北,1999。 |
|
宗喀巴,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大千出版社,台北縣,1999。 |
|
宗喀巴,法尊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1993。 |
|
宗喀巴,僧海釋,法尊譯,《辨了不了義論釋難》,悲智佛學會出版,美國,2003。 |
|
夾社日娃贊巴、欽舖巴、昂巴日瓦、徐蘭巴、嘉惹敦結等,段克興譯,《阿底峽 |
|
尊者傳》,西北民族學院研究所,蘭州,1981。 |
|
洛桑嘉措,法尊譯,《略說四部見解》,悲智學佛會,美國,1997。 |
|
貢噶老人開示錄,《自性光明》,正法眼出版社,台北縣,2000。 |
|
貢卻亟美汪波,陳玉蛟譯,《宗義寶鬘》,法爾出版社,台北市,2000。 |
|
索代,《拉卜楞寺佛教文化》,甘肅民族出版社,蘭州,1993。 |
|
耿昇,《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人民出版社,拉薩,1992。 |
|
能海,《慧學》,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台北市,1995。 |
|
章嘉,白瑪旺杰譯,《中觀正理》,悲智學佛會,美國,2003。 |
|
根登曲佩,白瑪旺杰譯,《中觀精要》,悲智佛學會出版,美國,2002。 |
|
徐麗華,《藏傳佛教探秘》,巴蜀書社,成都,2001。 |
|
寂天,《入菩薩行》,諦聽出版社,高雄市,1998。 |
|
寂天,杰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佛陀教育基金會,台 |
|
北市,2003。 |
|
梶山雄一等,《佛教中觀哲學》,佛光出版社,高雄縣,1990。 |
|
梶山雄一等,李世傑譯《中觀思想》,華宇出版社,台北縣,1985。 |
|
黃家樹,《中觀要義淺說》,全佛文化出版社,台北市,2002。 |
|
黃頌一,《佛教二百題》,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97。 |
|
黃懺華,《中觀的勝義》,世界佛教出版社,台北縣,1994。 |
|
第十四輩達賴喇嘛丹津嘉措,《中觀之鑰》,佛陀教育基金會,台北市,1997。 |
|
第十四輩達賴喇嘛,蔣揚仁欽口譯,林耿如整理,《中觀正見》,悲智學佛會,美 |
|
國,2001。 |
|
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仁欽曲扎譯,《掌中解脫》,白法螺出版社,台北市,2000。 |
|
陳慶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鄭州,2003。 |
|
陳學仁,《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佛光出版社,台北縣,2000。 |
|
陳兵編,《新編佛教辭典》,中國世界語出版社,北京,1994。 |
|
張怡蓀主編,《藏漢大辭典》,民族出版社,北京市,1999。 |
|
張駿逸主編,《歐陽無畏教授逝世八週年紀念論文集》,蒙藏委員會,台北市, |
|
2000。 |
|
曾國慶,《藏族歷史文化》,民族出版社,北京市,2004。 |
|
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香光書鄉出版社,嘉義市,1998。 |
|
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東大出版社,台北市,1988。 |
|
聖天,仁達瓦譯,《中觀四百頌詳解》,民族出版社,北京,2000。 |
|
聖天,賈曹杰釋,唐玄奘、法尊譯頌,觀空講授,任杰聽譯,《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釋善解心要論》,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1999。 |
|
廓諾.迅魯伯,郭和卿譯,《青史》,華宇出版社,台北縣,1988。 |
|
察倉.朵藏才旦,《中國藏傳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3。 |
|
蔡巴貢噶多吉,東嘎.洛桑赤列校注,陳慶英、周潤年翻譯,《紅史》,全佛出版 |
|
社,台北,2004。 |
|
橫山紘一,許洋主譯,《唯識思想入門》,東大出版社,台北市,2002。 |
|
歐聲明,《藏傳佛教》,五洲出版社,北京市,1996。 |
|
談錫永,《大中觀論集(上)(下)》,香港密乘佛學會,香港,1998。 |
|
鄭振煌,《認識藏傳佛教》,慧炬出版社,台北市,2001。 |
|
劉台痕,《雪嶺晶月星王宗喀巴》,法鼓出版社,新店,2000。 |
|
龍樹,鳩摩羅什譯,蕭振士今譯,《中論》,恩楷出版社,台北市,2002。 |
|
龍樹,《龍樹六論》,民族出版社,北京,2000。 |
|
龍樹,賈曹杰釋,觀空講授,任杰聽譯,《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福智之聲 |
|
出版社,台北市,2003。 |
|
藤田弘基,《西藏佛教密法》,武陵出版社,台北市,1984。 |
|
釋修慧,《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佛教出版社,台北市,1985。 |
|
釋印順,《中觀今論》,正聞出版社,新竹縣,2000。 |
|
釋法尊,《宗喀巴大師傳》,福智之聲出版社,台北市,1995。 |
|
釋法音,《宗義淺說》,大乘解行學佛會上課講義,1999。 |
|
Jaidev Singh,賴顯邦譯,《英漢對照中觀哲學概說》,新文豐出版社,台北市,1990。 |
|
Richard H. Robinson,郭忠生譯,《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正觀出 |
|
版社,南投縣,1996。 |
|
T.R.V.Murti,郭忠生譯,《中觀哲學》上,華宇出版社,台北縣,1984。 |
|
Elizabeth Nappery,劉宇光譯,《緣起與空性:強調空性與世俗法之間相融性的藏 |
|
傳佛教中觀哲學》,志蓮淨苑文化部出版,香港九龍,2003。 |
|
|
|
四、外文 |
|
Jeffrey Hopkins,Reflections on Real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2002. |
|
Tenzin Gyatso ,The Meaning of Life,Translated by J. Hopkins. Somerville:Wisdom Publications,2000. |
|
五、期刊論文 |
|
王堯、褚俊杰,〈宗喀巴思想的歷史淵源〉,《中國藏學》,第15期,中國藏學出版 |
|
社,北京市,1991。 |
|
王堯,〈緣起不能破-宗喀巴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 |
|
中華佛學研究所,台北市,1992。 |
|
王堯、褚俊杰,〈作為哲學家的宗喀巴和宗喀巴的中觀哲學〉,《藏族歷史宗教研 |
|
究》,第1輯,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市,1994。 |
|
田必偉,〈宗喀巴“緣起性空”哲學思想淺析〉,《中國藏學》,第3期,中國藏學 |
|
出版社,北京市,1991。 |
|
曲丹,〈拉卜楞寺醫藥學院概述〉,《中國藏學》,第4期總第12期,中國藏學出版社,北京市,1990。 |
|
成中英,〈中國哲學中的方法銓釋學-非方法論的方法論〉,《台大哲學評論》,1991。 |
|
周煒,〈有關宗喀巴佛典傳授年代的幾個問題〉,《中國藏學》,第3期,中國藏學 |
|
出版社,北京市,1992。 |
|
松本史朗,褚俊杰譯,〈宗喀巴中觀思想研究〉,《國外藏學研究譯文集》,西藏人 |
|
民出版社,拉薩,1992。 |
|
原田覺,〈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中華學術院佛學研 |
|
究所,台北市,1984。 |
|
耿晴,〈《中論》第十三品再探-對第三頌到第六頌以及第七頌之論證的再思考〉, |
|
《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財團法人台北市華嚴蓮社,台北市,2001。 |
|
陳又新,〈論達賴喇嘛解決西藏問題的中道主張思想〉,《蒙藏現況雙月報》,第12 |
|
卷,第5期,蒙藏委員會,台北市,2003。 |
|
許得存,〈宗喀巴關於中觀應成派八大論述〉,《西藏研究》,第2期,西藏研究編 |
|
輯部,拉薩,1990。 |
|
許得存,〈宗喀巴《中觀廣釋》試析〉,《西藏研究》,第2期,西藏研究編輯部, |
|
拉薩,1989。 |
|
許得存,〈宗喀巴關于中觀應成自續兩派的論述〉,《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西 |
|
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90。 |
|
聞國根,〈藏學入門〉,《藏學研究論叢》,第2輯,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薩,1990。 |
|
劉嘉誠,〈中觀學的基本觀點〉,《法光》,第131期,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台北, |
|
2000。 |
|
|
|
六、博碩士論文 |
|
王惠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博士論文,台北縣,1998。 |
|
李日章,〈緣起性空與相對論〉,台大哲研所,台北市,1969。 |
|
林士倚,〈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觀-以《密宗道次第廣論》為主之探討〉, |
|
南華大學生死所碩士論文,嘉義縣,2004。 |
|
黃英傑,〈藏傳佛教「他空見」研究-以果燃巴《辨別正見》為中心〉,玄奘人文 |
|
社會學院,台北縣,2003。 |
|
陳學仁,〈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中央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1998。 |
|
程國強,〈龍樹、智顗、惠能之存在論-空、圓、無的比較研究〉,能仁書院哲研 |
|
所,香港,1993。 |
|
賴惠芬,〈佛所教空-龍樹《中論》第十八品研究〉,台大哲研所碩士論文,台北 |
|
市,1997。 |
|
羅沛霖,〈從中觀論看龍樹對法有自性之主張的批評〉,新亞書院哲研所,香港, |
|
1986。 |
|
簡淑霞,〈無我與解脫-清辨、月稱關於《中論、十八品》「人法二無我」詮釋之 |
|
比較研究〉,政大宗研所,台北市,2000。 |
|
簡端良,〈藏傳佛教唐卡藝術的美學觀-以中觀思想為中心〉,東海哲研所,台中 |
|
市,2002。 |
|
劉英孝,〈龍樹的中道緣起思想〉,政大哲研所碩士論文,台北市,1995。 |
|
劉嘉誠,〈《中論》如何以智導情〉,《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01。 |
|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輔大宗研所碩士論文,台北縣,1997。 |
|
鍾國賢,〈宗喀巴末那識和阿賴耶識難解處的廣註〉,國立政治大學邊政所碩士論 |
|
文,台北市,1994。 |
謝裕琳,〈《中論》觀因緣品青目註釋初探〉,《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