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典部份 |
(一)漢文(依大正藏冊別先後排列) |
《長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一)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二)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
《大般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六)唐‧玄奘譯 |
《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九)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
《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九)後秦‧鳩摩羅什譯 |
《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十二)北涼‧曇無讖譯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十八) 唐‧善無畏一行譯 |
《妙臂菩薩所問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十八) 宋‧法天譯 |
《大毘盧遮那經阿闍梨真實智品中阿闍梨住阿字觀門》(大正新脩大藏經十八) 唐‧惟謹述 |
《尊勝佛頂脩瑜伽法軌儀》(大正新脩大藏經十九) 唐‧善無畏譯 |
《五分律》(大正新脩大藏經二十二)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譯 |
《十誦律》(大正新脩大藏經二十三)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新脩大藏經二十四)唐‧義淨譯 |
《大智度論》 (大正新脩大藏經二十五) 後秦‧鳩摩羅什譯 |
《中論》(大正新脩大藏經三十)後秦‧鳩摩羅什譯 |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正新脩大藏經三十二)唐‧不空譯 |
《菩提心離相論》(大正新脩大藏經三十二)宋‧施護譯 |
《菩提心觀釋》(大正新脩大藏經三十二) 宋‧法天譯 |
《菩薩戒本疏》(大正新脩大藏經四十)新羅‧義寂述 |
《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大正新脩大藏經四十六)元‧道[厄*殳]集 |
|
(二)藏文 |
3*3- 3J.- 4S%- #- 0- (J/- 0R?- 36.- 0:A- L%- (2- =3- |
《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 |
.2- 3<- :)$- 0, |
《入中論》(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年) |
S%- 2- .%- %J?- 0:A- .R/- i3- 0<-:LJ.- 0:A- 2!/- 2&R?- =J$?- 2>.- ~A%- 0R- 28$?- ?R, |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2年) |
=3- |
《道次第上師傳承傳》(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年) |
3*3- 3J.- eJ- 24/- 4S%- #- 0- (J/- 0R?- 36.- 0:A- L%- (2- =3- .- 0- ,J$- (J/- =3- IA- $?=- 1R/- 8J?- L- 2- 28$?- ?R, |
《廣論四家注》(Daramsala: Tehor Tenzhug Committee,2005) |
|
二、專書 |
(一)宗喀巴著作譯本(依出版年代先後排列) |
宗喀巴著,法尊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台北:大乘文化,1980年) |
──── 郭和卿譯,《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聖道三要、緣起贊合刊》(台北:福智之聲,1994年) |
──── 法尊譯,《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台北:方廣,1995年) |
──── 法尊譯,《密宗道次第廣論》(台北:新文豐,1996年) |
──── 法尊譯,《菩提道次第廣論》(台北:福智之聲,2002年) |
──── 華銳•羅桑嘉措譯,《菩提道次第廣論》(甘肅:甘肅省藏學研究所,2002年) |
──── 昂旺朗吉堪布釋,《菩提道次第略論釋》(台北:圓音有聲,2002年) |
──── 智敏集註,《菩提道次第廣論集註》(上海:上海古籍,2003年) |
──── 能海譯,《事師五十頌注疏》(台北:福智之聲,2005年) |
──── 法尊譯,《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台北:福智之聲,2006年) |
|
(二)其他著作譯本(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
土觀•羅桑却季尼瑪著,劉立千譯,《土觀宗派源流》(台北:福智之聲,1993年) |
山口瑞鳳著,許明銀譯,《西藏》(台北:全佛文化事業,2003年) |
山口益著,肖平、楊金萍譯,《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2006年) |
月稱造論,法尊譯,《入中論講記》(台北:慧炬,2002年) |
水野弘元等著,許洋主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1998年) |
布敦著,郭和卿譯,《佛教史大寶藏論》(台北:福智之聲,2003年) |
克主傑著,法尊法師譯,《密宗道次第論》(台北:新文豐,1979年) |
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成都:四川民族,1988年) |
法尊譯,《宗喀巴大師(略)傳》(台北:福智之聲,1993年) |
格西‧格桑嘉措著,崔忠鎮譯,《大樂光明》,(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
貢卻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台北:法爾,2006年) |
寂天著,釋如石譯注,《入菩薩行譯注》(高雄:諦聽文化,1999年) |
索南堅贊著,劉立千譯注,《西藏王統記》(北京:民族,2000年) |
雲增‧耶喜絳稱著,郭和卿譯,《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台北:福智之聲,2005年) |
賽倉‧羅桑華丹著,王世鎮譯注,《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北京:宗教文化,2003年) |
龍樹著,漢藏諸大論師譯,《龍樹六論》(北京:民族,1997年) |
龍樹著,青目釋譯,《中觀論疏》(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年) |
Elizabeth Napper,劉宇光譯,《緣起與空性》(香港:志蓮淨苑,2003年新版) |
|
(三)學者論著(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
太虛著,《太虛大師全集》(台北:善導寺佛經印刷流通處,1980年) |
────《太虛文集》(台北:文殊,1987年) |
────《法華經講演錄》(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新版) |
王堯著,《西藏文史考信集》(佛光,1992年) |
王堯、褚俊杰著,《宗喀巴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5年) |
日慧著,《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北京:宗教文化,2004年) |
王惠雯著,《大乘佛教教育理論與實踐論文集》(中壢:財團法人圓光佛學研究所,2006年) |
石泰安著,《西藏的文明》(北京:中國藏學,2005年) |
多識仁波切著,《宗喀巴大師佛學名著》(台北:聖地文化,2005年) |
印順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1988年) |
────《中觀今論》(新竹:正聞,2000年新版) |
────《空之探究》(新竹:正聞,2000年新版) |
────《中觀論頌講記》(新竹:正聞,2003年新版) |
────《印度之佛教》(新竹:正聞,2004年新版) |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新竹:正聞,2005年新版) |
────《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2005年新版) |
────《成佛之道》(新竹:正聞,2005年新版) |
呂澂著,《呂澂佛學論著選輯‧印度佛學源流略講》(濟南:齊魯書社,1991年) |
李志夫著,《印度哲學及其基本精神》,(台北,洪葉文化,1999年) |
巫白慧著,《印度哲學》(北京:東方, 2000年) |
吳汝鈞著,《印度佛學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
吳汝鈞著,《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
周錫銀,周錫和著,《藏族原始宗教》(四川:四川人民,1999年) |
周季文,傅同和著,《藏漢互譯教程》(北京:民族,2005年) |
林崇安著,《印度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1995年) |
林崇安著,《西藏佛教的探討》(台北:慧炬,2002年) |
果煜著,《中觀論頌直了》(台北:法鼓文化,1997年) |
帕繃喀仁波切,《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台北:白法螺,2001年) |
法尊著,《法尊法師論文集》(台北:大千,1997年) |
祥意編著,《密宗概要》(台中:大圓滿,1990年) |
張曼濤主編,《密宗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1,大乘文化,1979年) |
────《密宗教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大乘文化,1979年) |
────《密宗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3,大乘文化,1979年) |
────《西藏佛教-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6,大乘文化,1979年) |
────《西藏佛教教義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7,大乘文化,1979年) |
────《西藏佛教教義論集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8,大乘文化,1979年) |
────《漢藏佛教關係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9,大乘文化,1979年) |
楊惠南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
楊惠南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
聖嚴著,《戒律學綱要》(台北:東初,1996年) |
達賴喇嘛著,《藏傳佛教世界》(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
────《菩提道次第簡明釋論》(台北:唵阿吽,2002年) |
────《禪修地圖》(台北:橡樹林文化,2004年) |
楊維中注譯,《新譯華嚴經入法界品》(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
劉維忠著,《佛光西漸》(西寧:青海人民,1999年) |
劉立千著,《印藏佛教史》(北京:民族,2002年) |
彌勒造頌,獅子賢造義疏,熊海講授,《現觀莊嚴論顯明義疏清涼記》(台北:福智之聲,2003年) |
龍樹造頌,甲操傑造釋,觀空講授,《中觀寶鬘論頌顯明要義釋》(台北:福智之聲,2003年) |
|
(四)外文論著(依作者姓名開頭字母順序排列) |
C.G. Jung,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 Ju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vol. 7) |
Elizabeth Napper, "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3) |
Geshe Lobsang Tharchin, Michael Roach, “TSONGKAPA, The Principal Teachings of Buddhism”(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rs Private Limited, 2000) |
H.V.Guenther, "Treasure on the Tibetan Middle Way"(Boston: Shambhala Publication, 1976) |
H.H. the Dalai Lama, Tsong-ka-pa and J. Hopkins "Tantra in Tibet" (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 1987) |
J.Hopkins, "Compassion in Tibetan Buddhism" (London: Rider & Company, 1980) |
J.Hopkins, "Meditation on Emptiness" (Lond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83) |
J.Hopkins, "The Yoga of Tibet",(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1981) |
Joshua W.C. Cutler, “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Lam Rim Chen Mo”(New York: Snow Lion Publications, 2002) |
RJE Tsong Khapa, Translated by Geshe Ngawang Samten and Jay L. Garfield, "Ocean of Reasoning"(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6) |
R.Thurman,"Tsong Khapa's Speech of Gold in the Essence of True Eloquence"(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
Robert A.F. Thurman, “The Life and Teachings of Tsong Khapa” (New Delhi: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 Archives, 1993) |
Robert Thurman, “The Jewel Tree of Tibet” (New York: Free Press, 2005) |
S.Ruegg,"The Literature of Madhyamika School of Philosophy of India"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1) |
Ven. Lobsang Gyatso, “The Harmony of Emptiness and Dependent-arising”(New Delhi: Library of Tibetan Works and Archives, 1992) |
|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
王惠雯著,〈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輔大哲學博士論文,1998年。 |
黃奕彥著,〈《入菩薩行論靜慮品‧土登卻札注疏》譯注〉。政大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
劉嘉誠著,〈《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輔大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
劉嘉誠著,從〈《入中論》對唯識學派的批評論月稱的緣起思想〉。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
釋圓貌著,〈瑜伽行派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
|
(六)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
王惠雯著,〈佛教「自他」概念的倫理意涵-以寂天思想為中心之探究〉,「第七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頁519-529。 |
石世梁著,〈顯密圓融,見行並重 - 試論藏傳佛教特色之一〉,《西藏研究》,1993年第3期。 |
林光明著,〈試析印順導師對咒語的態度〉,第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3年。 |
法尊著,〈中觀宗不許諸法有自相的問題〉,《現代佛學》1959年第3期。 |
法尊著,〈中觀宗關於安立業果與名言中許有外境的問題〉,《現代佛學》1959年第4期。 |
法尊著,〈中觀宗不許自續的問題〉,《現代佛學》1960年第1期。 |
法尊著,〈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法音》1986年第5期。 |
黃奕彥著,〈菩提道次第的修習方法論〉,「藏傳佛教在台灣」研討會論文,2001年。 |
聖嚴著,〈密教之考察〉,《普門雜誌》1982年第38期,佛光出版社。 |
陳玉蛟著,〈「發心」在漢藏佛學中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之心理功能〉,《中華佛學學報》,1990年第3期。 |
曹志成著,〈中觀應成派對清辨「於所破加勝義簡別」以及「自立比量」論證形式的批判〉,《諦觀》1996年第84期。 |
梅靜軒著,〈民國早期顯密佛教衝突的探討〉,《中華佛學學報》1999年第3期,頁251-270。 |
張澄基著,〈禪定瑜伽論〉,《貝葉》,新加坡,1976年第9期。 |
張福成著,〈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993年第6期。 |
聖嚴著,〈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中華佛學學報》1995年第8期。 |
羅同兵著,〈太虛對「東密」的理性抉擇:從密教對武昌佛學院的衝擊說起〉,《宗教學研究》,2002年第1期。 |
羅同兵著,〈《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與元明準提信仰的流行〉,《宗教學研究》,2003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