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1/14 13:05:49
學習次第 : 進階
宗喀巴大師上師瑜伽法 皈依
梭巴仁波切
皈依是藏傳佛教四派共通的四加行之一。
宗座在講解《上師會供》時,已詳盡解釋如何觀想廣繁的皈依境。
我不會在此再作說明。除此之外,宗座更闡述「普攝摩尼寶傳承」的觀想法,即是把所有皈依境的聖眾,含攝於一尊上師釋迦佛。方法是在額前對開的虛空中,離一個大禮拜身長的位置,觀想廣大的寶座,由八頭雪獅承托著,上有雜色蓮華、月輪和日輪。你的大恩根本上師安坐在上,現釋迦佛的形相。如觀佛的體性為根本上師,可更迅速獲得加持。此外,觀上師現佛的身相,或如許多儀軌中功德田的觀想法,把上師觀為本尊,可獲得更大的加持。宋寧波車(His Holiness Song Rinpoche)曾作出這樣的開示。佛的聖身金光晃耀,頂有肉髻,一面二臂,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定印,托甘露缽。
上師釋迦佛的坐姿,象徵他已降伏四魔。不僅如此,他還可借著開示佛法,摧毀眾生的四魔。錫崗寧波車(His Holiness Serkong Rinpoche)曾講解佛陀右手結觸地印的含意。釋迦佛告訴帝釋:『過往生你曾廣作佈施,以此因緣,你轉生天界,財富豐盈,具足威權。』帝釋答道:『你知道我往昔積了哪些善因,現在感得生天的善報,並且擁有那麼多的財富和威權。不過,有什麼可證明你已成就覺位呢?』我記不清楚寧波車如何解釋,但釋迦佛說道:『我已圓滿累積福慧兩種資糧,藉此圓成佛道。』帝釋反問:『你說我生為帝釋天,但有誰可證明你已成佛?』釋迦佛回答:『有人可為我作證。』他把右掌放在地上,瞬間地神天女現身,說道:『釋迦佛所說的話千真萬確。他已圓滿累積二種資糧,已成就正等覺位。』帝釋和魔眾羞愧不已。如沒有記錯,那個應是帝釋天。總之,觸地印象徵佛已降伏天子魔。
天子魔也可解作欲天。欲天披戴花鬘,向行者射出五箭,令人生起貪欲。宗座在某次說法時,指出那些並非真正的箭,而是種種煩惱。五箭為爭鬥、驕矜、散亂、狂妄、失念。對於想持守淨戒的行者來說,這些都是修道的魔障,能令他們改變初衷,由厭離俗世,轉為貪戀世間或令瞋念熾盛,造成家庭糾紛,上師弟子不和。此外,想修定時,又令其散亂不已。想佈施時,又令其吝嗇錢財。天子魔便會造成此等干擾。我們仍未降伏此魔,但釋迦佛已將其調伏,故天子魔無法予以加害。觸地印也有這樣的象徵意義。
缽中的甘露代表佛已降伏死魔、煩惱魔和五蘊魔。如你依佛所教,精進修行,佛會把你的天子魔、死魔、煩惱魔和五蘊魔消滅。
佛穿著藏紅花色的僧衣,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的聖身由光所成,澄明無比,每一個毛孔都在散射光芒。光端複有無量數的化身惠澤有情。他們完成利眾的事業後,便循著光芒返回聖身。釋迦佛的兩腿結金剛座。
釋迦佛的寶座四方,各有一個寶座。這五個寶座由下面一個更大的寶座承托。圍繞釋迦佛的是直傳和間傳上師、佛、菩薩、勇父、勇母和護法。金剛總持坐在釋迦佛後方的寶座,由修行加持派傳承上師圍繞。文殊菩薩坐在釋迦佛左方的寶座,由深觀派上師圍繞。彌勒佛坐在釋迦佛右方的寶座,由廣行派上師圍繞。其後,在深、廣二派的上師下,觀迦當派的三個傳承,分別是教典派、教授派和道次第派。其下為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的新迦當派。根本上師則坐在佛前方的寶座上,其他上師在其左右。四個寶座上的聖眾均面向主尊上師釋迦佛。
你應視前方寶座上的根本上師,與現作釋迦佛形相的根本上師無異無別,儘管形相不同,但與其他上師體性卻是一樣。這是其中一個觀修要訣。我們可能對某些上師很有信心,不覺得他們有什麼過失,但可能覺得其中一、兩位上師,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甚難對他們產生信心。基於依止上師為道之根本,因此帕邦嘉寧波車和其他上師在講解道次第時,曾教導弟子如何對這些上師引生信心。方法是觀那些上師,為自己最有信心、不見任何過失的上師的化身,從而增進自己的依止心,並消除見師有過之心。
你們可能都聽過珠康巴大師的故事。他的禪洞就在沙拉寺的上方。他其中一位上師,是教他藏文字母的,但珠康巴大師覺得這位上師有很多過失,因此不把他觀想在功德田。他花了多年時間禪修道次第,但始終生不起證量,於是請教自己的根本上師。他的上師問道:『你觀功德田時,有沒有遺漏任何一位上師呢?回去想想吧!』他返回禪洞後,開始點算,發現遺漏了教他認字的上師。他再去拜見根本上師。上師便告訴他:『到目前為止,你仍然一事無成,因為你漏了觀想教你認字的上師。現在回去把他觀想為功德田的主尊吧!』對於以上開示,我聽過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是說應觀那位上師為釋迦佛的化身,另一個是說應在釋迦佛的頂上觀想那位上師。珠康巴大師立即如法修持,證量便如滂沱大雨般,滾滾而來。在大師的傳記中,述說了他修道次第的行持,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發人心省,尤以菩提心為甚。從上述故事中,可以明白到,對所有上師具足信心是多麼的重要。
在皈依境每位聖眾跟前,應觀想美輪美奐的桌子。他們對教法的體會,則化成一卷一卷由光所成的經函。佛法分為「教法」和「證法」。前者是指佛開示的義理,具有令心向善的功德。經典每一頁都是由黃金製造,每一隻字則是白銀所成,耀目無比,流著甘露,宣暢法音。注解說經函應在聖眾跟前,但我也聽過把經函放在其右方的說法,即字句起首一方對著我們,尤如西藏典籍的擺放方法一樣,寫有經題的錦鍛向著我們的一方。不論是皈依境或功德田,都可採用這種觀想法。例如,在金剛瑜伽母的皈依境中,根本上師立在中央,現勝樂金剛的身相,其後方則為一卷一卷累疊的經典,字句的起首便是這樣對著我們。
皈依境聖眾對你十分歡喜。你應憶念他們的功德,銘記他們的大恩,並把自己完全託付給他們,思惟:『由無始以來的投生,我和如母有情一直飽受六道苦痛的折磨,特別是下三道的煎熬。』誦此禱文時,應對三惡道苦和輪回共通的苦困,例如人道六種或八種痛苦深生畏懼,確切體會何謂苦諦和集諦,並了知自己由無始以來,已無數次歷經種種苦楚,但輪回的苦卻是多麼酷烈,多麼難有終結。在《上師會供》的道次第祈願文中,有以下一段偈頌:
「業及煩惱極洶湧,三苦海獸恒相侵。」
我不知道海獸是什麼,也許是鱷魚或海豚吧!不管怎樣,這是指三苦不斷逼迫我們的意思。一如洶湧大海,巨浪滔滔,波濤翻滾,煩惱也是一樣接踵而至。一日二十四小時,甚至一個小時內,煩惱生而又生多麼難以按捺,委實不可思議。
舉例來說,你怒氣衝衝的時候,便不想修安忍心,只是想大發雷霆。那股憤怒是異常地不可遏止。儘管你曾多番聽聞轉心法門或安忍心的開示,並且已很熟悉個中的內容,但在那一刻卻難以記起對治瞋心的方法。同樣地,貪欲熾盛得很的時候,你的心也是一片昏暗,被欲望完全控制著,尤如身處黑房,又像巨浪沖毀整個城市一樣。只要仍然執我為實有,每一秒你也是如此渡過。
被欲望箝制著時,你什麼也想不起來,已把佛法拋諸腦後,結果你就此造業。你已歷經不少由煩惱造成的三苦,但要承受的惡報還有很多,多得不可勝數。除此之外,你恒常被狂亂的煩惱操縱著,每一日不停造業,積集更多三苦的惡緣。以往的惡因已難以計量,現在還繼續造惡行。你應這樣思惟:『如每一天繼續這樣下去,我便無有出期。』體會到輪回無窮無盡的痛苦後,應作以下祈請:
「怖畏無邊生死海,解脫心生求加持。」
輪回的苦是多麼深切,多麼難有終結,因此應繼續思惟:
『這一次我獲得暇滿人身,不僅饒具意義,而且極難值遇。此外,更遇到佛陀極其稀有難得的教法。如當下不善用這個機會,成就正等正覺,斷除一切痛苦,自己和其他如母有情將繼續飽受輪回共通的困苦折騰,特別是三惡道的痛苦。在我跟前的上師三寶,能帶領我等眾生脫離種種苦痛。為了所有如母有情,我必須成就一切種智,現謹向上師三寶皈依。』
你應以這種心念,與一切如母有情尋求皈依。
帕邦嘉寧波車曾就思惟惡道苦,給予以下特別的開示。首先,你應想像自己已墮進下三道,受著極寒極熱地獄的折磨,而那是多麼難以忍受。接著,向上師三寶尋求皈依,觀想甘露光淨化自己的惡業。你可能會想,自己並不在惡道,只是幻想而已。這樣便應思惟:『沒錯,我仍未生於惡道,但卻造了不少惡業,令自己受三塗苦的折騰。』知道自己惡貫滿盈後,應一再憶念上師三寶,淨除自己的不善業。換言之,第一步是想像自己正在承受惡道難忍的困苦,然後皈依上師三寶,淨化惡業。第二步是憶念自己已作不少三塗的苦因,然後再尋求皈依和淨化惡業。第三步是思惟皈依境的功德,誦皈依文,觀甘露光流射,淨除惡業,並觀想自己已獲得種種證量。
皈依上師
誦「皈依上師」時,應明白跟你結過法緣的諸位上師,雖化現為人的身相,但體性是你的本尊或釋迦佛,視乎你覺得觀哪個形相較為親切。經典中記載,久遠以前,釋迦佛向他的上師寶藏承諾:『在濁世時(即人壽一百歲,稱作諍劫的時候),我會調伏賢劫其餘一千位佛也不能教化的眾生。』我們現在身處南瞻部洲,生而為人,也是諍劫人壽百歲的時候。釋迦佛承諾會在此時接引我們。在佛的聖語諸種事業中,為眾生說法是至高無上的。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攝受眾生,令他們脫離諸種痛苦。我們多位上師正在履行佛的事業,開顯我們所需的種種教法,令我們臻至正等覺位。
我想再提一次,即使上師只是給你觀音心咒(唵嘛呢啤咩吽 OM MANI PADME HUM)的口傳,並沒有為你講解個中的含意,但他已在你的心田留下種子。之後,也許在這一生,你累積了更多善業的時候,種子便會發芽生長,令你有機會值遇觀音心咒的教法,聽聞注解,明白密咒乘方便和智慧、色身和法身合一的道理。你會更清楚和深入瞭解有關道理,能夠修習和生起菩提心,取得道次第的證量。即使種子今生未能成熟,但來生也會發揮效力,令你對觀音心咒的含意無不通曉。曾有雀鳥聽聞龍樹和世親誦經,下一生成為僧人和大學士,對那些典籍瞭若指掌。同樣地,來生你會知得更多,更精進修行,通達觀音心咒的意義。由此可見,上師給你觀音心咒的口傳,必定可逐步引領你到達成佛的果位,這是不用懷疑的。
這些上師跟諸佛一樣,都做著偉大崇高的事業,為眾生開示佛法,引領我們到達正等覺位。如不視他們為佛,還有誰會是佛呢?除了他們之外,沒有人堪稱為佛。這一點在經典中已有證明。如只是以一般見識,錯誤的想法看待他們,便會覺得他們不會是佛的化身,只是一批凡夫俗子。儘管釋迦佛承諾會教導我,但他好象不知去了哪兒,他應該是在某些地方吧。不清楚他如何可接引我,現在令我成佛的,只是這些凡夫俗子!佛更沒有給我灌頂、口傳、注解、密法開示,凡夫俗子比佛更能善巧攝受我呢!如你相信自己的邪見,便會得出以上錯誤的結論。再進一步,你會認為佛沒有一切種智,不知道心的底蘊,不懂得怎樣接引有情。或許,他雖然具備一切種智,但沒有攝受有情的悲心;又或者他具有悲心,但沒有圓滿的威能接引眾生。由此可見,以上眾多錯誤的見解,都是在顯示邪見的荒謬。事實上,佛具有一切種智,對眾生有著無限的悲心,具備圓滿的威能攝受有情。如一位聖者具有以上種種功德,便可堪稱為「佛」,但只要以上三種功德,欠缺其中一種,便不配「佛」的稱號。
憶念釋迦佛所作的承諾,萌生上師即佛的信心便十分容易。你會對上師更感親切,更易產生作為道之根本的信心,而不會三心兩意,一時想他是佛,一時想他不是佛。至少,你會較傾向想他是一名覺者。我們應糾正自己的想法,以為上師不是佛,只是凡夫俗子。
佛甚至會攝受畜道有情,以及人道以外的眾生。我既已生而為人,獲得八有暇十圓滿的人身,境遇比畜道有情為佳。跟它們不同,我能聽,能思考,能理解,能聞思修,已皈依三寶。佛既能攝受它們,我又怎可能不為佛所攝受?憶念皈依的四個大綱,也會很有説明。第一,佛是可堪皈依的對象。第二,佛能善巧接引眾生,令有情免於險難,並能斷除眾生的煩惱、所知二障。第三,佛的悲心遍及一切有情,不分親疏遠近,因此佛一定會體恤我的苦困。第四,佛為一切有情服務,不論眾生有否利益他、供養他、是否喜歡他,他也會一律攝受。為此,佛對你愛護有加,必定會令你臻至覺位。這一點能非常有助你視上師的體性為佛,生起依止上師的證量。你應憶念道次第中金剛總持的一番說話,或你認為最感受用的教誨。本著上師即佛的心,或如更有效的話,本著上師即釋迦佛的心,開始誦「皈依上師」禱文。
念誦時,應深信諸位上師的體性為釋迦佛,觀想從皈依境的頂、喉、心、臍、密五處,射出白、紅、藍、黃、綠五色甘露光,然後融入自身。如誦一百零八遍「皈依上師」或「南無咕嚕啤」,觀甘露光從中央的釋迦佛、根本上師和傳承上師流出,首五十四遍作淨化惡業之用,後五十四遍觀想自身取得證量。
你必須深信上師即佛。這是上師瑜伽的要訣,不然便是背道而馳。誦「皈依上師」時,如不觀師為佛,便無法引生淨化惡業的意欲。你相信上師的體性是佛,念誦皈依文便非常有用。你應回想上師給你的開示,以及不如法依師的過錯,例如發怒,生起邪見,違逆師訓,犯別解脫戒、菩薩戒或密乘戒。你必須坦白承認,自己對這位上師做了哪些錯事,對那位上師又犯了那些過失。你應回頭猛省,淨除惡行,特別是對上師所作的惡業,例如傷害師身、藐視師語、擾亂師意、萌生邪念、責難上師和棄舍上師。最後一點已包含一切過失。不過,如逐一反省對每位上師所犯的過錯,將十分有效。你的依止心會更強,懺悔心會更真切,淨障威力也更大。這樣便能在短時間內,滅除對上師所作的眾多惡業。
誦畢作淨障之用的數目後,想像身體已完全清淨,觀惡業化成濁水、黑煙或黑炭等,經毛孔及大、小二便處排出,就如身體骯髒得很,淋浴時垢穢盡除,或像洗淨髒兮兮的水杯一樣。之後,應深信對上師所作的惡行,連少許也不復存在。誦首五十四遍「皈依上師」時,集中觀想白色甘露光,藉以淨除惡業。據悉,觀甘露流降,有助成就幻身。觀光芒散射,有助成就淨光。
做獲取證量的觀修時,應專注觀想黃色甘露光,想像獲得上師一切功德。誦畢餘下五十四遍後,則觀想已取得上師聖身、聖語、聖意種種功德。
如開始時不視師為佛,這樣修不會有任何感覺。如你深信每位上師都與佛無別,便能獲得他們聖身、聖語、聖意的功德。念誦後,觀每位上師一分為二,融入自身,我覺得很有幫助。
你可想像,除了自己外,其他有情的業障也完全淨除,並已取得上師的證量。皈依法門包括三個環節:消除業障、取得證量和獲師攝受。
畏懼輪回和深信三寶,是聲聞和緣覺乘行者皈依的因。悲心是大乘皈依的另一因,行者不能忍受其他有情正在受苦。在《六加行法》第一段皈依文,雖沒有明示:「我和如母有情皈依三寶……」,但念誦時應這樣觀修。如宗座解釋,你誦念「皈依上師」或「南摩咕嚕啤」時,應先觀六道眾生現各自的形相,淨化他們的惡業。之後,觀他們為人相。這是很有用的禪修要訣。在《六加行法》的注解中,指出應觀眾生為人形,但受著各道的煎熬,以便觀想他們在你帶領之下,一起念誦皈依文。換言之,眾生跟你一同念誦「皈依上師」。觀想則沒有分別,即大家一起向上師皈依。在迦舉派的前行法和皈依文中,除了觀想外,還會說明:「我和眾生皈依三寶……我和眾生頂禮……我和量等虛空的如母有情,向珍貴的上師佛陀皈依……」。
皈依佛
誦「皈依佛」時,應觀「出佛身血」等惡行得以淨化。你可能會想,自己沒有做過此事,要將之懺淨,真是莫名其妙。不過,無始以來所犯的過錯,我們實在無法記起。做了這樣的惡行,也不足為奇。往昔魔羅向佛擲石,佛身雖非血肉之軀,但因凡夫業緣的使然,眾生便見到佛身出血。對聖物妄下判斷,例如論佛像佛畫美醜,也屬惡業。曾有瑜伽行者讓阿底峽尊者看文殊像,問道:『手功好不好呢?我花了四個金幣的啊!』尊者答道:『文殊像無分好壞,但手功一般。』為此,如你需作出評價,便應如尊者一樣作覆,不應說:『這度母像身太瘦』或太胖,或諸如此類的東西。這樣實屬不敬,像是說佛身有瑕疵。以佛像作抵押,當作普通物品典當,也是不敬的。此外,不以弘法利生為宗旨,把聖物當貨品買賣,這種生意非常差劣。以瞋恨心破壞佛像佛塔,或把裝髒的咒和物料挖出,也是不善業。
此處要懺淨的,包括毀犯和破損皈依佛寶的學處和律儀的惡業,包括共通和各別的惡業。我們皈依三寶時,除接受皈依的律儀外,還承諾會遵守三條「應修學處」,以及免犯三條「應遮學處」。皈依佛寶後,便不應依止外道諸師,而應憶念佛的功德,即使佛像破損,以泥巴或任何物料塑造,都應視之為真佛,放在潔淨的高處,不得丟進垃圾堆或跨過,連一小片也必須珍而重之。
如誦一百零八遍「皈依佛」,五十四遍應用以淨除毀犯學處的通、別兩種惡業,餘下五十四遍則作獲取佛聖身、聖語、聖意功德之用。聽聞道次第教法和研修《現觀莊嚴論》或《七十空性論》時,都會聽到有關佛三業功德詳盡的開示。你應在念誦時回想這些內容。
佛的聖意有兩種功德:智功德和悲功德。佛對你的悲心,比你對自己的關注強千千萬萬倍,實在不可思議。在《寶性論》中,以九個例子說明佛事業的功德。研修此論對修心大有裨益。誦「皈依佛」時,應憶念佛的功德,例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並想像已取得這些功德。
修皈依法門,特別是皈依法寶,所研讀的經典或哲理(例如中觀見),都變得非常有用。明白中觀哲學,令你的皈依修持極具深度。愈瞭解中觀見,你的信心愈大。你修皈依時,會清楚明白道理何在,更會為曾習中觀見深感高興。不然,你對皈依的理解一開始便非常有限。皈依法門的內涵,包括了淨除惡業,以及成就道和果兩方面(即佛的三身)。廣大經論便說明了這些道理。這一切都融會於皈依之中。
誦「皈依佛」時,觀四部密續本尊、賢劫千佛、藥師七佛等散射甘露光。完結時,深信自己和其他有情,獲得諸佛每一種的功德。
皈依法寶
此處也包含三個環節:消除業障、取得證量和獲得攝受。誦「皈依法」時,應觀想經典散射甘露光,完全淨除你對法寶所作的通、別兩種惡業,包括毀犯學處、不敬佛法,例如謗舍正法、把經典當作普通物品,或賣經為食。修取得證量的觀想時,主要獲得的是滅、道二諦的證量,即見道和修道的無間道。換言之,即悟空的般若智慧。如未曾廣泛學習經論,不大知道這是什麼,便應想像已取得依止上師至圓滿佛果的證量。同時,觀眾生對法寶所作的罪障得以淨化,明白教理之余,更通達整個菩提道。
念誦「皈依法」的禱文,並作淨障觀想時,思惟以下的道理將十分有用:執取自性實有的無明,是多麼遺害無窮,應儘量體會其禍患。即使我們尚未證空,但也會認同佛的說法,即心於五蘊上假立名稱,「我」才會存在,這是顯而易見,合乎邏輯的。不依假名處和心而存在的「我」連微塵那樣小的也沒有。沒有人會迫你:『你不信「我」是自性實有的話,便把你關進監牢,讓你吃盡苦頭!』或者:『你不信「我」是真實存在的話,便充公你的積蓄和財產!』事實上,自性實有的「我」從未存在,就像這一刻,你手中並沒有數百萬元。執我為自性實有,是毫無道理的,也不會有任何好處。不過,你不斷執著獨立自存的「我」,帶來不可勝數的問題。這執著實有的無明,更是輪回的根源。我們所想所見的「我」,是多麼與事實不乎,因此而起貪起瞋,被煩惱蒙蔽,又是多麼愚不可及。
誦「皈依法」時,應沉思此等痛苦、違緣和困惑,以及自己如何因無明萌生煩惱。之後,思惟業果法則、下三道苦、上三道苦,以至十二因緣。輪回的苦既無起始,也難有終結。生死之際所有的艱困,也是由此而來。無明是多麼險惡,為禍無窮,比千千萬萬條毒蛇、千千萬萬顆原子彈還要危險。我們應以此為例,思惟執我為實有的無明,比眾生都變成你的敵人,向你拳打腳踢,甚至置你於死地,還要厲害。沒有這個「我」,便不會被千千萬條毒蛇或千萬顆原子彈侵害。世上也不會有人可傷害你。反之,即使沒有武器加害、沒有毒蛇、沒有人要襲擊你,但無明卻令你造業,墮下惡道受苦。為此,我們應厭離苦因,尤以無明為甚。這樣觀修很有助益。
需予淨除的四種惡業中,首要的是謗舍正法。在《廣論》和帕邦嘉寧波車的道次第教法中,引用了一部經的內容。釋迦佛告訴文殊菩薩:『謗法的業力很微妙。』這裏不是說業力微不足道,一會兒便會消失,而是非常沉重。釋迦佛還說:『文殊,說佛某些法好,某些法不好,便是謗法。』如你想:『這是佛為菩薩說的法,那是佛為聲聞緣覺說的法』,便屬謗舍正法。換言之,你是在想:『這些法不是給我修的,是給菩薩修的,那是給聲聞緣覺行者修的。』或說:『這些法可修,那些不可修,這不是給菩薩修的。』又說:『此法屬聲聞緣覺乘,是給小乘人修的,不是給我修的。』還有:『噢!我是大乘行者,無需學聲聞緣覺的法。小乘律儀的教法,不是我學的。』以上都屬謗法。同樣地,如小乘行者說:『這是大乘法,不適合我的。』這樣也是謗舍正法,特別是他們明知那是佛的開示。不過,即使他們不知道,但也已作了謗法的惡業。有些尼泊爾人不會從西藏上師學法或受灌頂。他們較熱衷上座部的教法以為大乘法是龍樹菩薩說的,在龍樹菩薩之前並不存在。在斯里蘭卡和某些國家,有些人確實是這樣想。他們認為,藏傳佛教完全是西藏上師自創的。事實上,藏傳佛教也是由佛所說。說以上一番話者,便是謗舍正法。
此外,說某些法不是給菩薩修的,也屬謗法的惡行。實際上,沒有一法不適合菩薩修學。佛說的任何教法,菩薩都必須懂得。為什麼呢?因為菩薩的願求是惠澤群生。他們必須知道,哪些眾生只是有緣證得小乘涅槃果位。不論是聲聞或緣覺涅槃,菩薩為了引導行者到達果位,都必須學習那些法門,以便說法導眾。換言之,如眾生有慧根的話,菩薩便可依照他們的業力,引領他們至正等覺位。為此,菩薩必須通達藏傳佛教四派的教理,以便帶領緣份不同的眾生,到達開悟的境地。對某人來說,某派的教法並不對機,難以理解,也許寧瑪派的較為適合,更易引生信心。由此可見,眾生的業可謂千差萬別。
如你認為,學《現觀莊嚴論》、《俱舍論》、《釋量論》純屬理論研究,只能增長思維能力,對修心無用,因而放棄修學,便造了謗法的重大惡業,更貶抑了佛陀的教法。如某人對皈依和業果這些基本的義理,欠缺充分的理解,以及實修的經驗,便頗容易萌生這樣的誤解。
如你想:『這些道理太難明白』,或者:『這不是適合我修的』,便是謗舍正法。就以《六座瑜伽》為例,誦母續三昧耶時,會見到有關「二種印」的律儀。所謂「二種印」,即觀想出來的手印母(智印)和實體的手印母(業印)。儘管你還未達到這個程度,但如你捨棄這個法門,或覺得有點厭惡,便是謗舍正法。修此法可能仍未合時。不過,你必須相信其助益,並發願他日自己有資格修持。用手印母是取貪欲為道的方便法門。同樣地,即使你不明白大經大論的內容,但也不應想:『這不是給我學的』,而應這樣想:『我現在雖然不懂得,但他日定會學習,明白當中的道理。』這是發願,不是捨棄。據教法所示,你應祈求將來可學懂有關的經論。
帕邦嘉寧波車在講解皈依時,指出藏傳佛教四派都是佛的開示,說這派好,那派壞,也屬謗法的惡行。有這種分別心,基本上是不明白道次第教法的首部分綱要,即道次第的四種殊勝。寧波車以畫為例,說明這個道理。要畫成一幅畫,須使用顏料、色彩、畫筆、鉛筆等等。這些東西雖各有不同,但每一樣都互相配合,沒有一樣破壞畫的協調。同樣地,不論小乘佛法,或大乘波羅蜜多乘和四部密續的教法,以至藏傳佛教四派的不同論調,一概都是令眾生開悟的法門,沒有一樣有違成佛的宗旨。
道次第教法的第一種殊勝,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第二種殊勝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即甚至一字也不可忽視。這是聞、思、修道次第取得的體會。第三種殊勝是「易獲佛陀密意殊勝」。這是指不論你學什麼,例如《釋量論》、《俱舍論》等五部大論,都可以很易把有關內容,連系到三士道的綱要。換言之,那些經論都是三主要道,特別是空性見的注解。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頌》中指出:
「諸佛經典的要義為出離心,佛及佛子稱頌之道為菩提心,欲求解脫的賢士之門為空性見。只要不虛妄的現相緣起和性空仍有分別,便尚未通達佛的清淨見。」
「尚未」是指,即使有人對空性有點體會,以為自己已證得空性,但只要緣起和性空對他仍有分別,不論他怎樣以打雷那樣大的聲音,向十方世界宣示自己悟空,事實上他還未證道。
大師續說:「依仗上師這位善巧的船長,登道次第的舟航,便能橫渡廣大經論的汪洋,無風無浪地立即找到佛的清淨見,覓得三主要道這海中之寶。」
帕邦嘉寧波車在道次第教法中,提到跨過經典、佛書,也屬謗法的惡行。傳承上師常常指出,看經書時用口水翻頁,是不敬的行為。明白到這一點,而見到別人這樣做時,便不會依樣畫葫蘆。此舉會積集惡行,妨礙你取得證量,因此切忌模仿。我從未見過西方人這樣做,但知道此事總是好的。鈴寧波車(His Holiness Ling Rinpoche)在大吉嶺講解道次第時,說道:『用口水翻經書,會令你墮入金剛地獄。』寧波車指出,應在旁邊放一杯清水,點濕指頭,然後才翻頁,或點算頁數。如不知道此舉會犯不敬典籍的惡業,而見到別人這樣做時,便可能有樣學樣。寧波車更勸諭大家不要把報紙掉進廁所。這可能是指藏文報紙,我不大肯定,但當時聽來的是英文報紙。在時輪金剛灌頂中,宗座說應儘量避免對印刷品作出不敬的行為。不過,英文刊物現時比比皆是,似乎也沒有什麼辦法。
此外,在經書上標明某些句子或道理,方便搜尋,或突顯內容,也必須多加留意。很多藏人會用齒垢,標明經書上的段落!這是因為在西藏不易買到膠水,所以齒垢是最方便的東西。藏人會挖點齒垢,塗在經書上,貼上一片紙,標明重要的地方。他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沒有學過道次第,以及依教奉行。如你在經書上劃上標記,當作供養,便尤如替佛塔髹漆,或繪畫佛像,是可累積功德的。不過,如你當經書是普通的物件,便不是在積德,而是在造不敬典籍的惡業,會令你墮入黑繩地獄。我甚至懷疑塗上顏色是不是惡行……我在經上劃上標記時,會質疑自己這樣做如不如法,但我想應該是可以的。我們繪畫佛像時,也會用上不同的顏色。最重要的,是抱著什麼樣的態度。
帕邦嘉寧波車在道次第教法中,還指出風吹走經書的紙張時,可把念珠放在上面,否則你不能在經上放任何東西。耶喜喇嘛圓寂後,我離開美國,跟護聯會委員會成員一起拜見宗座。我請求宗座為護聯會給點意見。那時候,我們送給宗座的,不是佛經,只是一本小冊子,並請他加持一個佛塔。佛塔是放在小冊子上面的。宗座便說:『不應把佛塔放在經書上。』知道這些細節很好,否則每一日你都會造障道的惡業。
我上次在夏威夷巡迴說法時,曾造訪某些弟子的家。見到他們的佛壇,感到既驚訝又歡喜。其中有一位弟子,我不知道他有多專業,但他好象自己一手設計房子和佛壇,完全沒有浪費任何空間,真可謂地盡其用。他把所有經典、西藏文獻圖書館多年前出版的一小套叢書、藏譯英的典籍,以及其他佛書,井然有序地放在書架最上一層。下一層則安放佛像,更有玻璃門覆蓋前面,十分清潔整齊。打開書架的另一面,你看內面是平的,應該沒有什麼,但其實放著很大的手鼓、鐃鈸和其他從菩提迦耶或達倫沙拉買回來的法器。我想他真的是應有盡有!那是我在別人家中所見最好的擺設……我肯定還有其他我沒見過的!不過,只是看他家裏禪房中佛壇的模樣,便立刻知道這家人懂得皈依的道理。我把此事告訴他們。他們聽到自己做得如法,也很感高興!
此外,包經書時,不要像裝行李或背包一樣!你應想像自己正在供僧服。這樣每一刻也是在累積功德,即安樂的善因。不這樣想的話,便會失去積集善業的機會。你可把所積的功德,回向給每一位有情,這是很了不起的。一部道次第典籍說:「謗法的惡業很沉重,比破壞世界上所有佛塔的惡業還要厲害,而捨棄經典的惡業,則比殺掉恒河沙數的羅漢的惡業還要嚴重。」
虔敬地把佛經、佛像或佛畫等聖物,放在潔淨的高處,對心靈頗有助益。放得亂七八糟的話,你的觀想不會清晰,更會心煩意亂,不能憶記所觀修的物件。反之,如佛壇整齊乾淨,內心便會悅意平和,清明在躬。由此可見,佛壇的擺設會影響我們的心。
另外,必須把見、行有誤的宗教書籍,與佛經分開擺放。傳承上師講道次第時,通常會在皈依部分給予這個開示。在佛壇上,如把佛經和其他書籍放在一起,你的心便會受到影響,也許令你不能清楚瞭解和深信正見。對凡夫來說,其中一種正見是業果之理,另一種是空性正見。
說回上文那對夫婦。我細心觀看他們的藏書,幾乎檢查了每一本。他們把諸位上師的著作放在一處,多數是達倫沙拉那兒出版的書籍,包括梭巴格西寧波車(Geshe Sopa Rinpoche)和立頓格西寧波車(Geshe Rabten Rinpoche)教法的譯本。我肯定他們都讀過全部的藏書!此外,缺了頁或破損的佛書,你也要予以尊重。見到有人放在地上或路上,應虔敬地拾起來,放在潔淨的高處。你可能仍可看到一些內容,甚至一兩個字母,而這些便是菩提道的開示,能令你斷除二障,成就覺位的教法,應視之為真實的法寶。在西藏和索盧恭布等地(我出生的地方),人們會在雨水不會沾濕的石上造矮牆,髹上白色,像是佛塔一樣,並把缺了頁的經書等放進去。由於經書不會被雨沾濕,因此也屬敬法的行持。如果沒有其他辦法,最後一個選擇,便是一面念「唵阿吽」,一面把經典燒掉,不然把經典放在地上,你和很多人會因而造業。迦當派格西是道次第的傳承上師。如他們見到一張印有佛法的紙,掉進廁坑,也會伸手進糞尿中,把那張紙撈起來,放在高處,以示尊重。
此外,把經典當作一般東西,作抵押之用,或賣經為食,也是謗法的惡行。你們也許聽過傑岡巴大師(Lama Serkhangpa)的故事。他是觀音法門的大瑜伽師。有一家人,請大師和四位僧人到家中做會供。那家人捉襟見肘,便賣了十二卷《般若經》,用得來的錢買食物,供養大師和其他僧人。大師受供後,身體疼痛不堪,於是在定中觀察,見到一個白色「阿」字,在體內四處遊走,令他痛不欲生。大師常常親見觀音菩薩,便向菩薩問個究竟。菩薩說道:『那家人賣了經典,用得來的錢買食物。你吃了那些東西,便感到不適。你的蓋障非常微薄,所以即時受報。那四位僧人現在還好好的,但死後卻會生於地獄。』菩薩指示大師以金汁抄寫《般若經》,並修除穢法(drutor)。如有人吃了用販賣佛像佛經等得來的錢買來的食物,便可修此法淨除污染。傑岡巴大師便是修這個法門。
一次僧眾拜見宗座時,有人提及以出版佛經維生的問題。我記得宗座答道:『如出版佛經是你的工作,而你又沒有其他謀生辦法,便唯有以售經得來的錢維生。』如你有其他方法維持生計,最好還是選擇那種途徑。不過,最重要的是發心。你聽聞大德開示時,通常都會提到,你不可以售賣佛經佛像等東西。然而,如沒有人印經造像,其他人便沒有機會累積功德。舉例來說,有兩三個人開業造佛像,不論是為了利己或利他,造出來的佛像數目有多少,都給予許多其他有情積德的良機。譬如,自己請一尊白度母像或長壽佛像,便能增福延壽。如有人面對非時而死的險難,送他長壽本尊像,可令其長壽安康。消除非時而死的方法之一,是請人畫唐卡。此舉除可消除壽障外,還可淨化惡業。請上師占星或卜卦,通常都會說,如你造某某佛像,便可消除罪障,不生三惡道,轉生人天善道,不然便會生為餓鬼、犛牛或龍!向佛像佛畫作供的話,功德更是不言而喻。
此外,請佛像或佛畫回來,每一次觀看都能淨化大量惡業。經中有雲,即使有人以瞋心觀看佛像,但始終也會令他見到千千萬萬位真佛。佛的弟子能親見佛陀,隨他學法,侍奉供養,而臻至上品資糧道的行者,能見無量無數的化身佛,這些都是往昔看到佛像或佛畫的善果。見到佛的形相,令人深生景仰,生起成佛的意願。為此,印經造像的人,給予許多有情積資懺罪的機會。儘管該兩三個人只是為了謀利,需為此下地獄,但無數有情卻獲福無量,種下成佛的善因。對佛所作的每一件善事,例如恭敬禮拜,縱使沒有生起賢善的發心,但也會令你今世財富豐盈,來世轉生善道,更會令你成就覺位。
如沒有人出版佛經,背負造業的惡果,其他有情便無緣讀經,值遇佛法,更無從借著聞、思、修,獲得道次第的證量,消滅內在的蓋障。我重提這一點,因為如沒有人印經造像,我們便不能每日向家中壇上的聖物作供,積集許多功德。由遇到佛法,皈依三寶,以至向聖物作供(不論是自己請,或別人贈送的),我們都積集了不少功德。如果沒有它們,我們將無從積功累德。
彌勒佛往昔為僧,遇到一名女子,因找不到夫婿,寧願了結殘生。當時,那位僧人興起無量的悲心,於是決定:『為了不讓她自殺,造下沉重的惡業,即使自己要下地獄,受大苦多劫,也要成全她的願望。』他的悲心是多麼深切,完全捨棄了自己,只是一心關顧她的利樂。儘管舍戒是不善業,果報是墮入地獄,但這卻成為極善巧的方便道。彌勒菩薩以此善行,早四萬劫出離輪回。同樣地,釋迦佛仍在行菩薩道時,在船上殺了一個人。那個人本來是要殺五百位乘客的。就是因為佛陀舍自愛他的悲心,令他早脫輪回十萬劫。
現時,許多眾生深陷無明,欠缺佛法的智慧,令他們受盡痛苦。我們必須發大悲心,舍自愛他,承受一切苦果。不論當中遇到多少困難,也要代眾生受苦。這樣你的心,便不只是關顧一位有情,而是千千萬萬位眾生,令他們有緣讀到佛經,可以聞、思、修佛法,累積功德。這是很了不起的。如你能夠這樣完全捨棄自己的安樂,便尤如以上兩個事例,產生很大的淨障威力。
誦「皈依法」時,應憶念法寶的殊勝。第一是「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第二是「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第三是「易獲佛陀密意殊勝」。借著聞、思、修道次第,行者便能了悟這三種殊勝,進而通達第四種殊勝,即「極大惡行自趣消滅殊勝」。
皈依法時,最好是用心思惟法寶如何指導我們。對佛寶和僧寶也要深究一番。既已皈依三寶,但三寶如何攝受我們?這樣想我覺得很有幫助,會令你更熱衷修行。
法寶的功德和利益來自依師之心。我想強調的,是依止上師的證量,能令我們免生邪見和輕蔑上師,更可防範由此而來的一切問題。視上師本質為佛,虔誠依止,邪見便無從生起,令你不會在言談舉止之間,藐視上師。這樣你便不會陷於不如理依師的八種過患,以及對上師造作極大的惡業。依止上師是道之根本,如法依止能帶來八種利益,包括不斷邁向佛果。如一日二十四小時都如理依師,遵循師訓,甚至只是奉行一則開示,每一秒都會令你更接近覺位。依師的第一種利益,是能令諸佛歡喜,還有不被魔羅惡友影響和加害,更能令一切惡行煩惱自然消滅,道次第證量順易產生,生世不缺善知識接引,以及迅速圓滿佛果。由此可見,只是證得依師之理,利益已是不可思議,不但能令你成就覺位,更能令你接引的每一位有情,圓成佛道。你應廣泛思惟依師的功德,然後誦「皈依法」。
接著,應思惟捨棄今生和六道輪回的利益。我之前已提到,禪修空性的功德,以及生圓二次第如何護持內心。此外,更指出如欠缺菩提心,我愛心怎樣造成無比的傷害,菩提心又如何可帶來不可思議的利樂。誦「皈依法」時,思惟以上各點很有幫助,能令你法喜充滿,想立即取得證量,連一秒鐘也待不下去。
我們首先要舍離的,是執此世心的惡念。一日二十四小時,這種惡念令你所做的一切,不能成為清淨的行持,更令你擔驚受怕,疑神疑鬼,想著壞事降臨!儘管你平安無事,但貪欲卻令你抑鬱沮喪。多種疾病,也是由此而來。此外,求衣求食,求名求利,令你不能持續修行。你嘗試閉關,甚至只是想打座一小時,也記不起應想的東西,滿腦子都是不應想的事情!更把開始關課的時間一拖再拖!這一切都是執此世心的禍害。
這些都是由不明白道次第的首部分綱要,即道次第的四種殊勝。明白到暇滿人身的義大難得,以及死無常之理,特別是死期無定,只是浪費一小時,甚至一分鐘,都會覺得損失慘重,尤如失掉堆積如山的黃金,因此不會虛度光陰。你的體會愈深,執此世心的惡念愈難抬頭。吃飯、走路、睡覺等日常行為,更易契合佛法的修持。你會發現,沒有時間做無謂的事情,卻有充裕的時間修行。
如有人對業果深心信解,便會連造小惡也畏懼得很,怕得像是要犯下重大的惡業,例如破根本戒。他更會明白,連造少許的善行也非常重要。經中有雲:
「既已深信業果法則,請加持我,讓我避免造作乃至非常微細的惡業,並修習一切善行。」
如你首先思惟執此世心的過患,以及由此而來的艱困,之後才沉思下士道的下一個課題,便會帶來很大的助益。你的心會很寧靜平和,尤如持續不斷的水流。沒有了執世心的惡念,晝夜都能安住在佛法的境界中。
如曾學習說明道、地內容的《現觀莊嚴論》、《地道建立論》或《七十空性論》,便應憶念這些課題,一面誦「皈依法」,一面沉思有關道理。你應滿懷歡喜,廣泛速修整個道和地的內涵,並思惟獲得這些功德的利益。這樣你的修行便很有深度。
在念誦後一半的「皈依法」時,你可思惟密乘道、地的內容,憶念其功德和利益,例如修密法如何護持你的內心,免被蓋障蒙蔽,以及極其善巧的密法,怎樣引導你圓成佛道。接受四灌頂後,合資格的金剛弟子便成為法器,堪能修習近似三身道的生起次第法門,留植淨化庸常死亡、中陰和投生的種子,成就法、報、化三身的果位。
在生起次第的基礎上,行者進而得證語遠離,再臻至意遠離的境界,體會俱生大樂,取得喻淨光的成就。由於行者已積集成就法身的直接因素,故此可在短暫的一生中成就覺位。他更可藉此成就不淨幻身,讓他在濁世非常短暫的一生中開悟。修事部密法,也可令你在一生中圓成佛道。不過,要在濁世非常短暫的一生中成佛,其中一個因素是證得不淨幻身。這便是密咒乘極其善巧的方便之道。
菩薩首先要分別證得義淨光和清淨幻身,方可臻至淨光和幻身的雙運位。義淨光是指斷惑悟空的成就。清淨幻身從義淨光而來,是指舍離惑業的境界。據波羅蜜多乘的講法,由大乘資糧道至見道,行者須在第一大阿僧祇劫積聚功德。由大乘見道臻至第八地,須在第二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由第八地至第十地,則須在第三大阿僧祇劫積功累德。菩薩成就義淨光之前,須首先累積由資糧道至第十地所需的一切功德,而達到這個目標的善巧之道,便是證得不淨幻身。由此可見,成就不淨幻身的利益很大。行者更可藉此成就義淨光,進而證得清淨幻身,然後再在淨光中修定,臻至無學雙運道的階位,積集成就法身的直接因素。通過金剛喻定,便可完全消滅微細分別見,成就清淨幻身和淨光心,達到七支和合的雙運境界。這樣行者便尤如水中月映,應眾生之心,任運自然利益有情,沒有絲毫錯謬。月亮不會想:『我現在要在水中現出反映。』明月升起時,不論是汪洋大海,或點滴露珠,只要沒有阻隔,便會見到它的反映。佛陀便是這樣子惠澤群生。
誦「皈依法」或「南摩打嗎也」時,首五十四遍是用以淨除共通的惡業和不淨的妄念,特別是對法寶所作的惡行。誦餘下五十四遍時,則專注想像已獲得由依止上師至圓滿佛果的功德和證量。你可思惟無上瑜伽部密續的內容,並想像自己已生起有關證量。此外,更可憶念皈依密法的利益,以及密法如何引領你圓成佛道。
此處也包含三個環節:消除業障、取得證量和獲得攝受。
皈依僧寶
誦「皈依僧」即是依止僧寶。三寶各具世俗諦和勝義諦的一面,這些我們都一併皈依。皈依僧寶時,我們須依止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僧眾。前者是指已證得滅諦和道諦的行者,泛指在家眾和出家眾。這並不是由外表決定的,滅、道二諦的證量才是取決的因素。帕邦嘉寧波車在講解道次第時,指出四名持戒清淨的比丘,便屬世俗諦的僧寶。為此,誦「皈依僧」時,我們同時依止十方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僧眾,不會說:『我只皈依西藏的僧眾,不會依止金髮的僧眾的!』這一點我們必須弄清楚。
我曾有疑問:『依止凡夫僧,是否等同皈依世間天神?』道次第的傳承上師反復強調,帝釋或梵天等世間神靈,仍然未脫輪回,因此不可皈依。儘管世間護法和鬼神能賜予財富,以及給予援助,但不能帶領我們出離惡趣,故不應向其頂禮皈依。凡夫仍在六道生死輪轉,所以也是不堪皈依的物件。不過,我想最主要的是僧伽所作的事業。我們不可以世間天為榜樣,但僧眾的行持卻值得我們仿效。他們護持二百五十三條戒。這是今生以至開悟安樂的泉源。如我們仿效僧伽的行持,便能確保自己免墮惡道。持的戒愈多,愈能停止造作三塗的惡業,更能淨化往昔的惡行。這便是防止自己投生惡道的真正保障。現在,你應已明白皈依僧寶的利益,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僧伽也有責任,善持戒律,樹立榜樣。這是引導眾生出離輪回最好的辦法,有力地鼓勵他們踏上修行之道。這個責任可謂重大得很。如你精進修行,建立良好的榜樣,便能為有情帶來不可思議的利樂。反之,你會令眾生喪失信心,使他們墮進惡道受苦。不論是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僧眾,都是借著增上戒、定、慧三學的功德接引眾生。這是凡夫僧導眾的獨特方法。因此,最重要的是成就這些功德,作眾生的典範。
舉例來說,我們聽聞或閱讀宗喀巴大師的傳記時,都會令我們生起成為大師的熱忱。這便是僧寶攝受我們的方式。同樣地,聽到密勒日巴尊者的事蹟時,我們也很希望像他一樣,取得相同的證量,以及遇到像馬爾巴譯師的善知識。我六至九歲期間,曾讀過尊者的傳記三遍。那時候,我不懂得文法,只是不斷讀下去。那時年紀小,思路通明,因此感受很深,故事中一幕幕的畫面,活靈活現的浮在眼前。我生起了很強的意願,冀盼能遇到像馬爾巴一樣的上師。
我在西藏時,有一位僧人負責照料我。他供養多摩格西(Tomo Geshe)寺院的僧眾,好讓我受沙彌戒。我依循該寺的傳統,背誦三大卷經函。我已在索隆恭布學識認字,因此他給我經典背誦。他問我會否成為他的弟子。我說:『好吧!』雪巴族地區的寺院都屬寧瑪派,所以小時候在索隆恭布,我很想入讀敏卓林寺(Mindoeling)。那是寧瑪派規模最大的寺院,也是保存和學習寧瑪派教法和灌頂的主要地方。不過,我在紮什倫布寺(班禪喇嘛的寺院)時,有位少許像是武僧的雪巴族人,名叫卡真(Kachen)。他穿的僧裙沾了很多酥油,已變得黑兮兮的,腰間掛著很長的鑰匙。他看來好象沒讀過多少經論,也沒有常常出席會供。他主要的工作,是往返寺院和城市。這位僧人也想我成為他的弟子!那時候,教我字母的兩位元老師和一位雪巴族人伴著我。我們在寺院住了七日,沒有出席會供,卻前去領取金錢!會供差不多完結時,你仍然是可以排隊領錢的!也許是那位僧人教我們怎樣做的呢!在寺院最後一夜時,他堅持要我留下,做他的弟子。我徹夜不眠,盤算怎樣可以逃之夭夭!那時候跟我一起的上師,現已不在人世。他們當時也同意我留下,做那位僧人的弟子!不過,我完全不想這樣做!可惜,我又找不到逃脫的方法,實在無計可施。幸好,第二日早晨,不知為何,我的上師同意讓我跟他們一起離開。
我的緣份是要出家為僧的。不知怎的,我遇到多摩格西寺院一位資深僧人。他在帕日(Phari)主寺的分院執行一些職務。主寺會派遣僧眾到印度和西藏的分院。僧人通常會在分院逗留若干年,直至有其他僧人接替為止。我想一切都是緣份使然。我到了帕日的分院。第二天那位僧人給我大威德金剛的法本背誦。那是長法本來的!當時,我穿的是很舊的大衣,戴的帽也舊得很。他叫我坐在那家人門外,背誦經典。他和其他僧人則在裏面做會供。我於是坐在那兒。那家人給我糌粑粉和其他東西吃。第二天,我好象跟他們一起做會供。那位僧人也許教了我怎樣背誦《廿一度母贊》。除此之外,我沒有什麼可以跟他學習。不管怎樣,他很和藹可親。我便問他:『你可不可以像馬爾巴一樣教我呢?』他說:『可以!』
話說回頭,我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有緣遇到多位功德等同馬爾巴一樣的善知識。他們都是十全十美。馬爾巴、密勒日巴、那諾巴所具有的功德,我的上師也一一具足。整個問題不是我遇不到像馬爾巴一樣的上師,而是我連一個法也未能好好地修,所以現在仍是一事無成。
我們必須明白,皈依凡夫僧和世間天神實有天淵之別。即使凡夫僧仍未脫輪回,尚未證得滅、道二諦,但他們所行之道,將令他們臻至聖僧的階位。依照僧伽的方法修行,持守淨戒,是解脫和開悟的要訣。這便是僧寶接引我們的方法。僧伽的其中一種功德是戒行,而這是我們無法成辦的。此外,還有許多功德,我們無從看見。皈依僧寶後,你要舍離惡友。惡友是指令你踏入歧路、不遵循僧伽的行持,以及背離僧伽指引的人,而你要奉行的,是每逢遇見僧眾時,憶念僧寶的功德,以及對僧服予以尊重。
誦「皈依佛」時,所指的是勝義諦的佛(法身),以及世俗諦的佛(報身和化身)。兩者我們都誠心依止。誦「皈依法」時,所指的是勝義諦的法(滅、道二諦),以及世俗諦的法(經典)。在僧寶方面,勝義諦的僧是證得滅、道二諦的聖者,而世俗諦的僧是四名持戒清淨的比丘。誦「皈依僧」時,我們皈依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僧伽。由此可見,你根本不可能批評僧眾,這是與皈依法門背道而馳的。如我們念誦「皈依法」,或在修《上師會供》時誦「諸佛正法賢聖僧……」,但卻在其他時候說三道四:『喂!這個僧人很壞呢。那個很沒耐性。這個又很吝嗇。』這便是口不對心。
誦「皈依僧」時,需淨化的是破和合僧的惡業。儘管你今生沒有造這種惡行,但不能說過往生沒有犯錯。如你可以記得無始以來每一次的投生,並可以肯定自己沒有破和合僧,這當然沒有問題!宗座在講解《上師會供》時,好象提及一些細節,包括剝奪僧伽供養的問題。如你要使用僧伽的東西,必須先獲得允許,甚至一把掃帚也不例外,不然果報會十分嚴重。不過,如你是為僧伽服務而使用那些東西,便無須取得許可。
向三寶供茶和食品後,自己拿回來享用,我不知道是否屬於盜竊。如你是本著舍自愛他的精神,要令自己長壽健康,把自己當作上師三寶和眾生的僕人,藉以利益有情,這便另當別論。我的疑問是作供後,如以我愛心享用供品,情況又會如何。我曾請教鈴寧波車。他答道:『你享用供品前,其實並沒有把飲食完全供養佛陀,所供的只是其清淨的性質,因此不算是盜竊。』不過,假若你不只是供養其清淨的性質,而是把飲食完全供佛,我懷疑會有怎樣的後果。舉例來說,從某些地方拿走石塊,或摘走植物時,儘管那些東西不屬於任何人,但你也要請示該處的神靈,獲得祂的許可。大瑜伽師杜.歌邦寧波車(Treu Kyorpoen Rinpoche)是許多苦行僧的上師。他的弟子包括傳「粹取精華法」(chulen)給我們的嶄巴弘道師(Gen Jhampa Wangdu)。寧波車現已圓寂。他證得圓滿次第淨光的成就。他曾告誡那些苦行僧,拿走扁平的石塊作曼達供時,必須問准住在該處的神靈,否則便屬偷盜的惡行。
如你是寺院的管家,用來供僧的飲食很是豐厚,但你只是拿出一點點的食品和茶供養僧人,而那些茶更稀得像熱水一樣,這便犯了非常嚴重的惡業。此外,如有人想供養十萬元,而你滿懷好意地說:『你不用捐那麼多錢的』,因而減損僧伽的受用,即使只是少了一元,你的惡業也會十分沉重。這便等同剝奪僧伽的供養。帕邦嘉寧波車曾引用例子,說明這個問題。有功德主想向僧伽供養酥油,寺院管家卻只是拿了一小片,說道:『你不用供那麼多的。』即使他確有把那片酥油拿回寺院,但已積集極大的惡行。此外,假若你已決定供僧,例如送贈某部經典,而沒有履行諾言,也會犯下這樣的大惡。
另一種大罪是批評僧伽。《光明王經》(Dode Odkyi Gyaelpo)有雲:『侮辱小比丘的話,解脫將延遲一劫。』。你們可能還記得鈴寧波車說法時提到以下的故事。摩納瓦劫毗羅的母親告訴他:『辯不過那些僧人的話,便出口侮辱他們。』他於是譏諷僧人,說道:『你像老虎,又像驢子』等十八種動物,結果下一生化成有十八個頭的大魚。就是因為聽從母親的惡言,令他感得這樣的果報。另外,有一個人取笑僧人:『你跳得像只猴子。』結果那個人生為猴子五百世。批評僧眾的惡業真的非常嚴重。
我們生來具有暇滿人身,如果連現在都覺得修行很是困難,轉生為狗或猴子時,我們還可怎樣修行?你應想一想,我們現在已有數不勝數的難題,不能隨心所欲地修持佛法,轉生為動物時,要修行簡直絕無可能。有時候,我會有以上一番感想。要善用這副人身,真的極其困難,阻滯層出不窮。沒有了這副身體,修行的機會便蕩然無存。我們已積了不少惡業,而當人身壞滅,惡相現前時,境況會是怎樣?人命只是在呼吸之間。如惡業未除,呼息一斷,三惡道便迫在眉睫。起惡念,造惡事,實在易如反掌,特別是批評出家眾和在家眾。雖已積集惡業,但要騰出時間淨除業障,十分困難。即使有空,也要為生活奔波勞碌。心思既是這樣散亂,要淨除所有惡業,委實難上加難。既已知道這些惡行的禍害,必須緊記切勿重蹈覆轍,不要再為自己的惡業進賑!
此外,你必須淨除毀犯皈依僧寶學處的惡行。你不可跨過僧服,而應表示尊重。迦當派格西在路上見到一小片紅布或黃布時,會憶念僧寶的功德,將之放在頭上頂禮。迦當派格西會想到,曾披上這片布的人德行非凡,因此會將之放在高處。我們見到僧眾時,不論是凡夫僧、羅漢、菩薩,都必須思惟:『他是我的嚮導,帶領我出離惡道的怖畏,以及六道生死的險難。他正在保護我,令我踏上菩提道,成就覺位。』
鍚崗寧波車講解《六加行法》時,指出甚至應觀想沙拉、甘丹、哲蚌三大寺的武僧!他們的職責,是奉茶和麵湯(thukpa)等東西。寧波車要我們把武僧也觀出來,或許是在倒麵湯呢!我說笑的!事實上,上師會供功德田中的僧伽,包括菩薩、聲聞、緣覺、勇父、勇母、護法,全都是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即根本上師的化身。我估計寧波車的意思,是如果在功德田中觀想任何僧伽,必須想像他們也是上師善慧能仁金剛持的化身,是勝義諦的僧寶。不管我們觀不觀武僧,誦「皈依僧」時,我們都一併皈依功德田中觀想出來的僧伽,以及十方勝義諦和世俗諦的僧眾。
帕邦嘉寧波車在講解道次第時,提到其上師達波寧波車(Dhagpo Rinpoche)在《皈依怙主上師頌》的一番話:
『如你批評僧眾,說道:「下面那個僧人很急性子,上面那個很吝嗇」,心想自己勝人一籌,那麼你誦「皈依僧」時,恐怕要另立皈依物件,表明:「這位僧人我會皈依,那位我不會皈依的!!」』
這對修心十分有效。
如誦一百零八遍「皈依僧」,首五十四遍應用以淨除對僧寶所作的惡行,包括通、別兩種惡業。誦餘下五十四遍時,則想像已獲得僧寶的功德。如一位菩薩沒有證阿羅漢果,而直接進入大乘道,那麼他證得菩提心時,便會踏入資糧道,十三種功德會不斷增長。在加行道時,他得見四聖諦的心像。臻至見道時,則成為聖者菩薩,進入初地。研究過《地道建立論》的人,應會記起菩薩每一地的功德。即使你沒有學過此論,但也有其他論著,講述菩薩地、道的功德,思惟僧寶的殊勝之處時,這些道理很發人心省。
在初地時,菩薩能入一百個定境,化出一百個身體,每個身體有一百位菩薩弟子圍繞。菩薩能向這些弟子,開示一百種法門。他更能遍行一百個佛國,在那兒接受教法。這樣的功德共有十二種。在第二地時,菩薩的功德會增長一千倍,可以化現出一千個身體,而在其後各地,每種功德會增長一百倍。換言之,在第三地時,菩薩的功德會增至十萬倍。不過,我不知道十地菩薩有多少功德,應該是天文數字吧!羅漢已完全舍離苦諦和集諦(無明及其種子),並可示現無量神通,例如在微塵中化現一座大山。釋迦佛圓寂後,有一位羅漢能在七日內,引領八萬位有情到達見道位。不過,我不記得他的法號。那些有情全都證得空性,臻至聖者的階位。這便是羅漢無量功德和威能的典範。勝義諦的僧伽還有其他功德,例如勇父勇母具有殊勝的樂空無二智,護法具有息、增、懷、誅四種事業的功德。由此可見,憶念僧寶的功德很能啟迪心靈。
你應觀想菩薩、聲聞緣覺羅漢、勇父勇母、護法散射甘露光,進入自他身心,淨除上文所述的一切惡業,並想像已生起僧寶所有的證量。這樣你便完成了三個修行環節:消除業障、取得證量和獲得攝受。以上是皈依法門三個主要修持。
還有一法,是誦「皈依上師本尊三寶」一百零八遍或只是數遍,一併向上師三寶尋求皈依。《六加行法》的注釋曾提及這個法門。你應觀想整個皈依境散射甘露光,想像自己對上師三寶所作的通、別兩種惡業,得以淨除,然後取得證量。這裏所修的,跟前面的一模一樣。
以上是皈依法門十分概略的解釋。你會知道,只是瞭解皈依和業果,已能停止我們經常造作的許多重大惡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