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0 06:31:47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七課

思考題

1.為什麼通達此深法者會具有甚深的智慧與功德?認清二諦有何重要意義?怎樣才能做到從大乘中不退轉?

2.詳細闡述此法甚深難證之理。也談一談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無比殊勝的空性法。對佛陀的不爭與隨順你有何感想?

3.我們應怎樣認識眾多經論及續部中出現的虛空喻,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其中講宣說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

癸二(宣說依者(聽聞甚深智慧之)弟子)分二:一、宣說於深法具勝解信之弟子;二、宣說甚深難證之理。

子一(宣說於深法具勝解信之弟子)分二:一、智慧甚深之理;二、宣說甚深之功德。

這兩個科判是講,在通達了這樣甚深的智慧波羅蜜多後,弟子會有什麼樣的境界,也即具有什麼樣的智慧與功德。

醜一、智慧甚深之理:

具大名披難行鎧,非蘊界處之盔甲,

離三乘想無執取,不退不動不亂法。

邁入最甚深廣大的大乘般若波羅蜜多法門的修行者,因為他們的功德力所致,在無邊無際的刹土中都會受到讚歎,被稱為大菩薩。(所以,如果我們真正通達般若空性,就不會像現在世間的明星、歌星一樣,只在極個別人群中有名望,在十方世界中都會非常有名。)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在修學大乘佛法時,披上了這樣的鎧甲:雖然在名言中發了非常殊勝難得的、一般世間人連夢中也沒辦法想到的殊勝之心——為了讓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獲得圓滿無上正等覺的果位,自己一定要趨入佛果;但在勝義中,對蘊、界、處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都觀為空性,而安住於無有任何所緣的境界中。也即披上了遠離一切戲論的無緣盔甲,沒有任何三乘執著之想,也沒有緣任何能取所取之法,而安住於遠離一切執著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中。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完全誠信或懂得了,我們以前所講三種大的所為(1)的緣故。那這樣的菩薩在修學過程中,就不會從獲得圓滿菩提中退轉,在大乘教理裏面也不會有任何動搖,邪魔、外道、怨敵等種種違緣也不會擾亂他的心。如《廣般若經》中雲:“‘世尊,菩薩為使一切有情證得涅槃而披上盔甲,然有情不可得,彼等實難行持。世尊言:須菩提,彼盔甲非與色相系……’”的確一般人很難行持,因為雖然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發了無上廣大的菩提心,但一切都了不可得。正因為這樣的境界非常甚深,如此行持的大乘菩薩就應在十方世界中受到廣泛稱揚與讚美。

《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雲:菩薩摩訶薩,求佛不可得,求菩薩不可得,求法不可得,求眾生不可得,而亦不舍調伏眾生,令于諸法,成正覺願。這也說明了勝義和世俗之間的差別,雖然在勝義中求佛、求菩薩、求眾生皆得不到,但在世俗中卻要度化眾生而不能捨棄,即讓眾生圓滿現證菩提。《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中亦說:雖複施設有情,於勝義諦中,有情不可得、亦無取著。可見一切境界不離勝義和世俗。作為修行人,在學習般若時,一定要瞭解二諦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瞭解,修學就很失敗,即會偏墮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其實,前一句說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是指我們可以通過發菩提心度化眾生,後一句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指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雖然世間人會認為這是自相矛盾,但在佛法甚深道理面前根本不矛盾。可以這麼講,雖然在迷亂或瘋狂者前,有迷亂或瘋狂的境界存在,但當他們蘇醒後,那些境界全都不會有。比如一個人吃錯了藥,在他眼前顯現大象、惡狗、惡狼等向他沖來,對他來講這是無欺的事實;可是沒有病的正常人,這些迷亂全都沒有。可見,說迷亂顯現存在也可以,因為它在病人面前存在;說沒有也可以,因為它在無病者前不存在。還有,在做夢時,地水火風的危害等種種現象皆存在,但醒過來時這些都沒有;所以並不矛盾。

於是有些人會問:夢中大海等種種現象的恐怖到底存不存在?回答的時候要分清界線,即:從醒覺者的角度來講,夢中種種現象都沒有;但從做夢者的角度來講,這些都存在。同樣的道理,因為三界輪回中的眾生都在做夢,所以在現相中,痛苦、快樂,地獄、淨土,苦惱眾生、發菩提心,釋迦牟尼佛成佛、度無量無邊眾生等一切萬法皆存在;但在勝義實相中,這些迷亂眾生面前的顯現全都沒有。所以,說存在和不存在並不矛盾,但必須分開現相和實相。

就像本頌所講的一樣,如果我們真正對大乘佛法所宣說的勝義和世俗的道理有所瞭解,就不會從大乘法中退轉,不可能學了一段時間後就不想學了,馬上全部放棄。現在有些人很可憐,因為境界不穩固,學了一段時間就不想學了,馬上把行為全部改變。前一段時間有一個人給我寄來一個包裹,我覺得裏面可能是糖果或月餅之類的東西,因為要到中秋節了,但打開一看,他把以前學過的法本通通寄過來了。意思是,我現在不想學了,把法本全部還給你。但我覺得,他退失信心很可憐,也很可惜。一些愚昧無知的人就是這樣,因為種種外境或因緣的影響,就輕易把以前自己所學的知識全部捨棄。當然,捨棄的原因就是沒有獲得穩固的境界,如果有穩固的境界,就不會退轉。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多年以來對中觀、般若法門有著特別堅定的信心和智慧,那就不可能因個別惡友的引導等外緣而誤入歧途。

當然在末法時代,如果我們沒有深入細緻地聞思,而且所聞思的內容沒有再三觀修,那要獲得這樣的境界也不可能。相反,只要能認真聞思修行,這樣的境界在任何人的心中都可以出現。到那時自己就會胸有成竹,而不會被改變。否則,只是表面上聽聽佛法、看看書、瞭解瞭解,就像聽流行歌一樣,或者只是追求熱鬧、走走形式、試探試探,那內心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所以希望在座的道友,既然你花了很多財富、時間、精力,那在自己的相續當中,多多少少都要認識到佛教的甚深內含。只要它深入內心,不管是男眾還是女眾,或者是出家人還是在家人,都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利益。

醜二、宣說甚深之功德:

彼具此法無戲論,遠離疑慮具實義,

聽聞般若不退卻,不依他轉不退還。

由於那些菩薩具有不可測度的般若智,即前面所講的甚深和廣大的智慧,在勝義中就能沒有戲論或執著,同時他對般若法門的基道果也遣除了懷疑、猶豫和顧慮,對其甚深意義也具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或者說具有誠信的實義。那這種人在聽聞般若法門後,就不會退卻,也不會依他轉,更不會從大乘道中退還。其原因,他們在聞思般若後,憑自己的智慧真正感覺到了遠離一切戲論的空性意義,和大乘佛教的不共精神——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正因為他們已經認識了大乘教義,那從這樣的甚深意義中就不會退卻,正因為不退卻,也不會被他所轉,更不會從菩提道中退失。

在《中觀莊嚴論釋》中,麥彭仁波切講:修行人必須要有不隨他轉、不被他奪的廣大慧眼,否則不可能親睹過去未來諸佛出有壞所由經的通衢大道,並義無反顧地踏入。所謂不隨他轉,即自己完全通達甚深意義,能夠獨立自主,不會對外面任何理論產生好奇心,也不會隨著它們轉,從而改變自己的觀點。所謂不被他奪,即對甚深意義生起了特別堅定的定解,而且邪魔外道等外緣根本不可能奪走這種智慧。可見這兩種智慧對修學大乘者來講特別重要,因為一旦擁有,在學習佛法的過程中就不可能被種種外緣所轉。

很多人剛開始的時候對佛法有好奇心,或有虔誠的信心,甚至有的還特別精進,但這不一定能禁得起長期考驗。比如有些初學者,剛出家或剛學佛時,信心大得不得了,天天都看著般若法門哭,看起來這人前世真的有殊勝的緣分一樣。但過一段時間後,他的淚全部都乾涸了,從此之後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很可怕啊!所以多年以來一直聞思修行而不改變自己智慧的人很了不起,否則只能成為特殊環境下的暫時積極分子,而不可能長久,故修學的見解越來越穩固非常重要!

大家也清楚,在末法時代,很多表面上看來是出很好的主意,但實際上是讓我們墮入邪道或惡道。《大藏經》裏有一部《道行般若波羅蜜經》,這是般若法門中最早的漢譯本,它跟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玄奘三藏翻譯的《大般若經》中的第四分,以及藏地的《般若八千頌》,是一部經的不同譯本。這部經講,末法時代魔王會以種種形象來引誘修行者(2):有時候魔王會在修行人前示現八種地獄,地獄裏面有很多菩薩在受苦,此時魔王告訴行者:如果你承認自己不是菩薩,以後就不需要墮入這樣的地獄當中。或者魔王以行者師父的形象來到修行人面前說:我以前給你傳講的大乘法門全都不合理,從現在開始你必須全部放棄,不能再修持。或者魔王以比丘等形象現在行者面前說:學習大乘法門特別難以獲得成就,也很難行持,以前很多菩薩都從中退失,你最好自取阿羅漢果……總之,魔王會以很多方式讓我們退轉,此時也能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不退轉者。

如果在這個時候,自己真正對大乘空性法門有著甚深認識,或已獲得菩薩果位,那就不會退轉。就像已經獲得阿羅漢果者,因為已經斷除煩惱的緣故,也不會因別人說什麼就退轉。若能了知,這是魔的引誘、欺騙,也不會退轉。因此,大家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哪些是魔事、哪些不是魔事,這非常重要!

假設有人在你面前假裝慈悲地說:你最好不要住在這個道場當中,這個道場的聞思修行也不行,上師也不好,道友的見修行也不如法,你應該到我選擇的某某地方去。那個時候如果自己沒有定解,別人說什麼都會聽的:是是是、行行行,就馬上跟著跑。若將原來甚深的因緣全部拋棄,最終只能得到糠秕,不可能獲得精華。所以在濁世時,一定要千方百計使自己行持的善法不要退轉,這極為重要!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中雲:是菩薩于十善法堅固而行無所退失,於一切行、一切種、一切時、一切處不生瞋恚心,乃至夢中亦行十善,而不暫起十不善行。須菩提!若有具足如是相者,是為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可見,對真正的不退轉菩薩來講,不要說白天,連夢中也不會做惡事,而且夢中還會護持十種善業。對凡夫人來講,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難,但無論如何我們也要心嚮往之。

現在很多知識份子都願意通過網路等途徑來學習般若法門,但學習的人中,有些人心不定,沒有主見。比如今天別人說這本書很好,但裏面全是凡夫人的分別念,當然這跟具有煩惱分別的人很吻合,於是他也認為:這太好了,跟我想的一模一樣。其實一看就知道,裏面根本沒有任何依據,只不過他自己在胡說八道而已。但有些人卻覺得:這對我太起作用了,我要將以前學過的法全部放棄,好好看他的養生書、氣功書等。可見,末法時代要做到不退轉真不容易。

當然,我說的是誰的書,這不能提。因為華智仁波切說:恒需謹慎有三種:眾中出言應謹慎,獨處行為應謹慎,平常觀心應謹慎。不過說法跟造論不相同,方方面面都沒那麼嚴格。以前很多教證都說:平時講課不可能出口成章,在邏輯、歷史等方面也不可能沒有一點過失,因為這樣的人自古以來很少見。但現在有些人一直在一些小問題上吹毛求疵:這個地方說得不對,那個地方說的道理不清楚,等等。以前世親論師也說:在講辯著三大智者事業中,講的時候比較放鬆,不需要那麼嚴格;辯論時也要從各方面來進行交流、辯駁,所以也比較寬鬆;但造論時一定要注意,因為這是文字上的東西。當然,我們現在作的講記,也不一定要特別嚴格。因為在講的時候,針對聽者群的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目標,也會相應說一些有用意的語言。

子二(宣說甚深難證之理)分二:一、宣說所行之深法;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醜一、宣說所行之深法:

諸佛此法深難見,誰亦無悟無獲得,

行利慈者證菩提,思眾誰知不欲言。

大家都知道,三界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切佛法中,般若是最精華,它極其深奧,一般的世間凡夫很難通達。這可從三個方面來講:基位蘊界處所攝的一切法了不可得的緣故,難以真實見到它們的本體;為此,道位所攝的一切法也沒有什麼真實性能證悟,果位所攝的法也沒有什麼可獲得。也即從無見(基位沒有什麼可見)、無悟(道位無所證悟)、無得(果位沒有獲得)三個方面證成般若極為甚深。

《華嚴經》中雲:佛子!菩薩摩訶薩知佛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眾生不可得、心不可得、行不可得、過去不可得、未來不可得、現在不可得、一切世間不可得、有為無為不可得。《金剛經》亦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可見,不同經典宣說的道理一模一樣,也即從真正本體的角度來講,一切萬法皆了不可得,所以也就難見、無悟、無得了。

正因如此,行持利益一切眾生、發大慈大悲心的佛陀,在證得菩提後就想:我證得的這種甚深境界,一般世間眾生很難徹悟,又有誰能了知呢?於是不想言講正法。當然,這就是佛陀成佛後,在眾生前示現不說法,而前往寂靜森林的原因。《方廣莊嚴經》雲: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猶如甘露此法我已得,縱為誰說亦不能了知,是故默然安住于林間。關於佛陀成佛後不轉*輪的時間,按照《法華經》的觀點,是二十一天以後才轉*輪;《方廣莊嚴經》則講,佛陀在成佛四十九天后才轉*(3)。這方面的道理,相信學習過《中觀根本慧論》、《中觀寶鬘論》等論典的人都能瞭解,這裏不再宣說。

在這裏大家要著重瞭解的是:真正的菩提在勝義中得不到。在達摩祖師的《無心論》中,有人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如果菩提不可得到,那諸佛菩薩怎麼現證菩提呢?祖師回答說:但以世諦文字之言得,於真諦實無可得。故《維摩經》雲: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又《金剛經》雲: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可見,所謂的菩提只在迷亂眾生前或世俗諦中存在,若從勝義實相為主的角度來講,以身、心等途徑皆不可得。

不過,這樣的道理一般眾生特別難以通達。當然,這也是不經長時訓練,不能傳授甚深空性意義的原因。為什麼密宗裏面密法不能隨便傳,而必須先修很長時間加行,然後還要獲得灌頂,之後才能傳授,其原因也在這裏。而且,密宗講的空性更甚深,其空性還帶有光明,是兩者不可分割的境界。這種境界,一般的世間人一聽就接受不了,所以並不是密宗有過失,才不給別人傳,也不是密宗特別吝嗇,害怕很多人都知道乃至開悟,才在極少數人的內部學習。這是因為大多數的眾生實執太重,連顯宗的中觀空性都不能接受,所以必須保密。對初學者等人來講,顯宗的空性也很難生信,因為說有也不對、說無也不對,一切都遠離戲論,所以必須訓練很長時間。其實,這就像各個國家最機密的組織或工作,必須經過很長時間訓練才有資格趨入一樣。

但現在很多人剛來學院就說:什麼顯宗的基礎都不用打,加行也不用修,我特別希望最甚深的密法,您能不能給我傳一個最密、最高、最深、最頂、最好、最尖、最棒、最了不起的法?可能他認為自己最聰明、最有智慧、最能幹、最了不起,是根機最好的人;但也不一定,所以法與根機相適應很重要。對一般人來講,首先要觀察、成熟自己的相續,這樣所獲得的教言才有意義,否則佛陀也不會在眾生前示現難以證悟。

可是現在很多人,在遇到一位上師或一個法門後,就馬上開悟了,這恐怕有點困難。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印藏諸大成就者,長久精勤所證義,奇哉愚者於瞬間,說是證悟起懷疑。意思是說,印藏獲得大成就的諸位大德,在長期依止上師的過程中,皆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才得到了竅訣,精進實修時,也經歷無數磨難才獲得了證悟;可是現在有些愚者,也不用修加行,也不用積累資糧,也不用長期聞思,在短暫的時間中就說自己已經證悟了智者們的所證義,比如路過時遇到一位上師,上師傳授教言後就當下開悟;但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開悟很讓人懷疑,因為並沒這麼簡單。所以,如果自己沒有開悟,先不要忙著說大話。

我遇到很多人說:我今天看看書就開悟了,我有神通,我什麼什麼境界頓然出現……但到底是不是這樣很讓人懷疑,即使你有神通神變等也要保密。像密宗大成就者大蘇和小蘇,他們很多功德都很保密。(其故事很精彩,方便時我給你們講一下。)一般來講,沒有特殊必要,不會在眾生前顯露功德,所以並不會今天看到什麼就馬上說出來,因此大家要儘量保守自己的秘密。即使有一些特殊的境相,若沒有特別的緣起,如度化他人等,也不要說。拿上師如意寶來講,不管他在伏藏方面,還是在現見本尊、空行、護法方面,都有很多超勝的境界,但是他老人家一輩子當中,沒有特殊情況都是秘而不露的。

醜二、如此甚深之理由:

眾生喜處求諸境,住執不通愚如暗,

所得之法無住執,故與世間起爭議。

有些人問:為什麼很多大德或大成就者能證悟法性,而我們這些普通人不能證悟?其原因是這樣的:世間很多愚昧無知的眾生,無始以來一直在心中串習實有,首先是對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等一切外境有根深蒂固的執著,緣此自相續自然長期處於執著的狀態當中。既然他們特別喜歡這樣執著,那就不會通達空性,也即在空性的意義方面一竅不通、愚昧無知,就像處於特別黑暗的環境中一樣。

的確,現在大多數人對佛教所講的空性意義完全不懂。不說甚深的空性義,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人有前世後世,無量無邊眾生一直沉溺在三界輪回的苦海中,很多人都雲裏霧裏,根本不懂;那他們自然會認為萬事萬物實實在在存在。如果我們跟這些人交談,也不會有共同語言,可能只會引發爭論。即使學過中觀等空性法門,或稍微有一點悟性,跟這些人爭論,也會覺得很困難。

我有一位好朋友,在讀中學時他對我各方面的幫助都比較大,拿世間的話來講,當時我們倆還算有共同語言。我出家後,有一次我們在同一個環境中共同住了一段時間,當時我看到他的所作所為,心中就產生了悲憫感。於是我對他說:你不要特別去求名聲、地位,這樣沒有意義。但他與我爭,說:很有意義!後來我們倆互相都不讓,就開始爭論起來。從道理上講,世間八法沒有意義,我基本上能說服他,雖然我並沒用離一多因來抉擇名聲等不存在,因為他聽不懂。其他道理講的時候,雖然他能明白,但他固執己見,甚至還以三寶作證發毒誓,後來我也沒辦法。

世間人就是這樣,跟他們怎麼樣說也沒辦法。相信在座的道友很多都有這樣的經歷:雖然自己學了很長時間的佛,也獲得了空性的意義,但對世間人講:你們所追求的名聲、財富等沒有實在的意義,不要成天都沉迷在這樣的狀態當中。可能很多都講不通,有時可能還會有自己住在猴群中的感覺。雖然他們的所作所為特別無聊,但也沒辦法溝通,已經成為這樣。

雖然佛陀在這裏講:所得的般若法義不可能有所住的對境和任何執著;因為一切萬法並不像世間人們所貪執的那樣,以中觀正理觀察時,它們皆了不可得、絕對沒有。但世間人們特別愚癡的緣故,根本不懂。因此具有出世境界的人,往往會與這些沒有境界的人發生衝突。不過佛陀說:世人與我諍,我不與世諍,世間承許有,我也承許有。(記得在1989年,印度堪布南卓給我們講《入中論》時,也引用過這個教證。後來我在很多《入中論》的講義中都看到過。)

所以,世間人說柱子存在,我們就哄世間人說存在就可以。就像小孩覺得玩具很重要,一直在父親面前苦苦哀求想買一枝槍,若他特別不聽勸告,雖然父親覺得買一枝槍沒有實在的意義,但為了隨順他也會說有槍很重要,而且還會到超市中去買一枝給他。如果槍掉了,小孩一直特別傷心地哭,父母也會隨著他說槍掉了很可惜,甚至還會再給他買一枝。

佛陀也是這樣,雖然一切萬法本來都不存在,也會隨順世間而說,因為佛陀不可能跟愚昧無知的眾生一直爭論。比如我們說:眼見為實,一切萬法都存在;那佛陀也不可能用強有力的依據來說不存在。《入中論》雲:如汝所計依他事,我不許有彼世俗,果故此等雖非有,我依世間說為有。可見佛陀只是依世間說為有,並非說它們真正存在,也即並不承認這樣的觀點,只是隨順世間而已。佛陀在《大寶積經》中也說(4)世與我諍,我不與世諍。在《雜阿含經》中,佛陀也有類似的講法(5),大家可以參閱。

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感覺:雖然自己學過中觀等佛教的境界,但跟從來不學佛教的人爭論也沒辦法。所以最好隨順,他們說什麼就說什麼。前段時間有一個人很想出家,但他家裏的人一直逼著他,不讓出家。他想跟他們辯論,我跟他說:辯論沒辦法,即使你用佛教最甚深的道理來說服他們,他們也不會承認——這是最有力的武器。所以最好暫時隨順:你們說得對,一定要掙錢,一定要搞工作,出家沒意義。但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我現在暫時緩不過來,讓我考慮一段時間可不可以?所以跟世間人溝通也不能太固執,否則自己所想的目標很難實現。可見,以上所講的教證和道理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重要。

從另一方面講,雖然眾生很愚癡,但大慈大悲的佛陀還是宣說了種種法門,因為要讓眾生獲得各自不同的利益。因此,只要我們能真正深入細緻地瞭解佛陀的教義,自己身邊的很多人也會逐漸趨入佛門。不過,剛開始他們很難通達,說什麼都可能從另一方面理解。麥彭仁波切在《澄清寶珠論》中說:對一般世間人來講,如果講空性,他會認為是斷空、什麼都沒有;若講顯現,會認為是不空的實有法;講現空雙運,則認為像搓在一起的黑色和白色的繩子一樣,是一對矛盾的東西;若講不可思議、離戲論,就會認為是一切都不存在。所以剛開始應讓他們理解單空,即色等一切萬法是空性;然後再讓他們懂得不存在的空性也沒有,即並非有一種空的東西存在。通過這種方式,就能讓眾生逐漸沿著梯階向上爬。其實,這就像父母先要引導小孩爬行,然後才能教其走路一樣。若能遵循佛教修學的道次第,一步一步向上邁進,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感應或悟性。如果次第錯亂,恐怕就不能成就自己的所願。

辛二(真實成就彼加行果之理)分二:一、認清所得之果;二、若無此道則不得果之理。

壬一(認清所得之果)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癸一、比喻:

虛空界於東南方,西方北方無邊際,

上下十方盡其有,不成別體無差異。

雖然所獲得的果在名言中有差別,但從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則沒有差別,下面就講這樣的道理。

首先講比喻,當然最好不過的比喻就是虛空。大家都知道,在名言中,虛空界可分為東方的虛空、南方的虛空、西方的虛空、北方的虛空;但它在四方全無邊際。再細分,還可分出東南的虛空、東北的虛空、西南的虛空、西北的虛空,以及上方的虛空和下方的虛空;但也沒有邊際。總之,虛空在整個十方(四方+四隅+上下)都存在著,無論在哪一個世界,都沒有虛空不遍及的地方。當然,如果用智慧來詳細觀察,就不能說虛空存在於十方世界,甚至連東方虛空的本體也找不到。論典中說:虛空是無為法,它的顏色、形狀、本體、體性一點一滴也找不到。所以,不同方向的虛空也不成他體,自本體也沒有形狀等不同的差異。

其實,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很多大德都用虛空來比喻本性。如蓮花生大士指著虛空讓弟子認識本性。神秀大師(6)雲:汝之本性,猶如虛空。希運禪師說: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可見,我們的本性以虛空喻完全可以了達,但所了達的意義在勝義中也得不到。不過這裏還要強調一點的是:對心性來講,虛空的比喻只是片面一方的表示,想必大家都已清楚。總之,在以虛空認識本性方面,顯密的竅訣都比較多,尤其無垢光尊者在這方面留下了許多竅訣,當然依靠不同竅訣和表示都可獲得成就。

另外,甯瑪巴所講的托嘎,也要通過觀虛空來認識心的本性。這方面亞青阿秋喇嘛那邊修得非常多,很多弟子都有覺受。上師如意寶以前也要求大家修,但後來人漸漸多了,大家共同到山上去也有一定的困難,這方面就要求的比較少。但我想,只要我們把加行和理論上的聞思圓滿,修本來清淨和任運自成就不會有大的困難。

總之,對很多修行人來講,虛空都是認識心的本性、通達一無所得境界的好比喻,當然這也是般若等經和續部中一直用虛空喻來表示的原因。但大家一定要清楚,這並不是說心性像虛空一樣什麼都沒有,在它的背後我們還要了知遠離一切分別、思維、言說的境界,這才是所獲得的真實之果。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現觀莊嚴論》所講的大斷(斷除一切障礙)、大證(證悟一切智慧)、大心(獲得無緣大悲)。

(2)《道行般若經》雲:用是故,弊魔來到是菩薩所,便於邊化作大八泥犁,其一泥犁中有若干千、百千菩薩。化作是以,便指示之言:是輩皆阿惟越致菩薩,從佛受決以,今皆墮泥犁中,佛為授若泥犁耳。設若作阿惟越致、受決菩薩者,若當受疾悔之言:我非阿惟越致。若悔之言爾者,便不復墮泥犁中,當生天上。佛言:設是菩薩心不動轉者,是阿惟越致。弊魔複化作其師被服,往到菩薩所詭語:若前從我所聞受者今悉棄舍,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過,受疾悔之隨我言者,我日來問訊汝。不用我言者,終不復來視汝。若莫複說是事,我不復欲聞,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語,我所說皆佛語。佛言:菩薩聞是言其心動轉者,不從過去佛受決,未上菩薩舉中,未在阿惟越致地;設是菩薩心不動轉者,知是深經空所致。作是思惟,終不信他人語。譬若比丘得阿羅漢,不復隨他人語,悉明見經中證,是為空所致,終不可動。如阿羅漢、辟支佛道所念法,終不可複還。是菩薩為在阿惟越致地住,正住向佛門,終不可複還,是為極度。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薩。複有弊魔化作異人,往到菩薩所作是語:若所求為勤苦耳,不求佛法也。若空負是勤苦為用,是勤苦之難為求乎!若在惡道中以來大久,適今得為人,汝不當於是中思惟,不當自患厭耶?當複于何所更索是軀?汝何不早取阿羅漢道,用佛為求之。是菩薩心不動轉者,知是阿惟越致……複化作諸比丘示之言:是悉阿羅漢,過去世時皆求菩薩道,不能得佛,今皆取阿羅漢已。如是比丘當何從得佛?菩薩聞是語心不動轉,當覺知魔為佛言。作是學、作是求、作是行,於是深般若波羅蜜中住,心不動轉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3)《方廣大莊嚴經》雲:有佛世尊出現于世,初成正覺住此林中,不食已來四十九日。

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雲: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如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4)《大寶積經》:複次,迦葉:如來樂欲於隨順法住非順想,于諸眾生所有我想,於如來所是第一義。何以故?如來今者已知彼想,悉知一切眾生想者即為非想,此是最勝秘密之言。或有愚夫而生違背與如來諍,是故我言:世與我諍,我不與世諍。雲何名世?所謂眾生。何故眾生名之為世?如來了知如是世間,是故眾生名之為世。如彼愚夫異生之解,則便壞滅,極為所害。此是彼等常得信住,隨其世俗所謂無明。

(5)《雜阿含經》雲: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我諍。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語者,不與世間諍。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雲何為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世間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謂色是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受、想、行、識,常、恒、不變易、正住者,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是名世間智者言無,我亦言無。

(6)《佛學大辭典》雲:大通和尚乃五祖宏忍大師弟子神秀上座之諡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