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0 06:59:11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三十四課
思考題
1.請反復思維本課科判和頌詞所表達的意義,之後再談一談自己對“善巧方便雙運之行為”的認識。
2.在了知雙運之理後,請反觀自己的心行,看哪些需要改正,並講出為什麼及改正的方法。
3.你怎樣看待利益眾生這個問題?在為眾生發心這個問題上,你持何觀點、有何經驗之談?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麵繼續宣講《般若攝頌》。以智慧方便雙運來利益眾生分略說、廣說和攝義三部分,略說前面已經講完了,現在講廣說。醜二(廣說——以八喻說明)分八:一、以幻喻說明不舍眾生;二、以器世界喻說明圓滿願力;三、以飛禽喻說明無依也不墮落;四、以射箭喻說明未圓滿而住;
五、以神變喻說明住留也不厭他利;
六、以撐傘喻說明不墮邊;
七、以商主喻說明成辦自他利樂;
八、以商人喻說明精通道。寅一、以幻喻說明不舍眾生: 如有善巧諸德人,具力知技勤難事, 投拋工巧臻究竟,知成幻術欲利生。 偕同父母及妻子,行至眾怨荒野路, 彼化勇敢眾多士,安穩行程還家園。爾時善巧之菩薩,于眾生界生大悲, 盡越四魔及二地,住勝等持不證覺。 有人這樣提出問題:前面講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安住空性的同時也可利益眾生,那請問這個意思到底怎麼理解?下面通過不同比喻來說明,首先講以幻化喻來說明。這三個頌詞當中,前兩頌講比喻,後一頌講意義。比如說,具有一些善巧方便的人,即在軍事、戰爭方面無所不通的有學問、有功德的人,因為他身強力壯、心有魄力、通達技藝,就能精進成辦他人無能為力的難事。什麼事情呢?射箭、騎馬等戰術方面的學問,以及與軍事有關的做武器等工巧方面的學問,這些全部達到究竟。而且他還有幻變的能力,(現在的將士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因為在軍事方面武裝設備已經科技化了,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作戰,也是以高科技來攻擊或者消滅對方,不過這也是一種幻化。)可以展示各種各樣的幻術;並且他還希望與自己相關的人都能獲得利益。當他偕同親朋好友、父母妻兒等人,一起經過非常恐怖危險的荒郊野路時,如果在途中遇到一些怨恨的敵人來傷害他們,他就會通過自己的技藝和戰術來戰勝對方,或幻化出無數勇士來降伏對方,這樣自己所帶的人,在整個行程中就能平平安安、穩穩當當,而沒有任何損傷地回到自己的家園。這個比喻很簡單,它的意思是說,即使一個很英雄的人出門,也可以帶很多人,而且能戰勝違緣、順利回歸。同樣的道理,在行持大乘道的過程中,菩薩也會以善巧方便方法來利益眾生。而在此時,善巧之菩薩必須以無緣大悲或遍及一切眾生的大悲心作為前提。其實這就像剛才所講的武士一樣,若自己沒有精通技藝,或沒有身體和精神上的力量,就沒辦法戰勝對方。所以對菩薩來講,不僅要證悟空性,即具足空性的智慧,還要有利益無邊無際眾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不具足,就會像沒有手腳的士兵不可能上戰場一樣,他也不可能自利利他。其實,利益眾生的同時就可成辦自利。《經莊嚴論》雲:“世間求自樂,不樂恒極苦,菩薩勤樂他,二利成上樂。”其意是說,世間人唯一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樂,不但不能獲得反而特別痛苦;而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完全相反,他們唯一精勤利樂他眾,這樣不僅他利得以成就,自利也自然成辦。可見,世間與出世間在思維、行為、目標等方面完全不相同,即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一個以利他為中心。頌詞說:這樣的菩薩完全超越蘊魔、天子魔等四魔,還越過了小乘聲聞緣覺二地,住於非常殊勝的三解脫等持中,不會顯現以證悟一味寂滅的空性而證得菩提。前面也講了,因為菩薩以利益眾生為前提,所以根本不會像小乘一樣,在自己離開煩惱時,就入於最寂滅的境界。當然,離開眾生就不可能獲得真實的成就。《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所以對菩薩來講,利益眾生最重要;除此之外,真正發大乘心的名副其實的佛子,不可能有其他思維。由此可見,真正的菩薩不會趨入寂滅,也不會希求獲得某種境界。此類問題,麥彭仁波切在《攝功德寶經釋》中有詳細分析,希望大家認真閱讀。記得注釋裏有這樣的內容:菩薩會不會入于寂滅的境界呢?絕對不會。為什麼呢?因為他已證悟空性,所以不會捨棄利益眾生。那經典中為什麼要說“菩薩入于等持,需要佛陀勸請”呢?這是為了遮止寂滅的等持,並不是說大乘佛子會真正入於寂滅的定。可見,真正的菩薩絕對不會像有些道友一樣,熟睡過去了醒不過來,還需要別人喚醒,即不會入於寂滅的境界。實在說,他們除了利益眾生之外,並沒有其他想法。《入行論》雲:“除利有情想,切莫更思餘。”可見作為菩薩,日日夜夜都會想到眾生,根本不會捨棄眾生。所以在座的道友皆應捫心自問。很多人認為:我已發了菩提心、我已擁有菩提心,但卻從來沒有想到過眾生,白天晚上都是想自己。可能有些修行特別差的人,連自己都沒想過、糊裏糊塗,那就更算不上菩薩了。真正的菩薩,他會想到眾生,根本不會捨棄眾生。《阿難請問經》中說:“菩薩具足一法,能守持一切如來勝法。何為一法?不舍一切眾生是也。”可見,不舍眾生很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雖然學般若、聽密法,大家都有信心也很精進,但聽的目的是為自己還是為眾生,這一點應該好好想一想。又比如,學院放假時很多道友都想回去,但回去的目的是為自己還是為眾生?這也應該好好考慮考慮。如果直接為眾生(為親朋好友等人轉*輪)、間接為自己(方便時朝拜神山等),這也可以。但有些可能不得不直接利益自己(因為身體不好要看病)、間接利益眾生。 寅二、以器世界喻說明圓滿願力:風依虛空水依彼,大地依彼生依地, 有情造業因即此,虛空何住思此義。 如是菩薩住空性,知有情願作所依, 展現眾多種種事,不證涅槃不住空。 大家都知道,《俱舍論》中講:器世界形成的時候,首先是最下面的虛空,然後由虛空中形成風輪,或者說風輪依靠虛空而產生,接著水輪依靠風輪而形成,在水輪上是金剛大地,即金剛大地依靠水輪而出現,慢慢慢慢整個世界的大地就形成了,在大地上四大部洲的眾生以不同形象居住著。其實,這是以四大部洲眾生的共業(即所積的共通之業)為因,才形成了這麼一個世界。雖然有天文、地理方面知識的人都知道,此世界互相依靠而形成,但虛空依于何法而住呢?思索這一意義時,必將瞭解虛空何法也不依賴的道理。當然,不管是佛教的說法,還是科學的說法,實際上整個世界就在虛空中;切近一些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存在於虛空當中。以前我讀中學時,教地理的汪老師在講地球引力時打比喻說:好比籃球上面有一條蟲,因為籃球特別大、蟲特別小,所以蟲不會掉下去。後來有一次我向老師提問:大多數眾生不會掉下去,極個別眾生會不會掉下去呢?他很堅決地回答:不會、不會。其實,依理論完全可以這樣推。雖然表面上看來,住在地球東西方的眾生在走路等時完全是對著的,所以兩邊的眾生都應該掉到空中;但實際上,依靠地球的吸引力,眾生完全可以居住在虛空中。按佛教術語來講,這是一種緣起,或者說緣起力所致。同樣的道理,雖然菩薩住于虛空般的空性境界,即真實證悟或通達了不生不滅的空性勝義,但因他完全了知有情的真實狀況,在世俗中就會不舍菩提心,還會為利益一切眾生發下無邊大願,依此自然而然就能展現各種各樣利益眾生的事業,同時也不會入於寂滅的定,更不會住于單空的邊。雖然菩薩沒有佛陀那樣的無勤大願,但他們的事業也可以說是無勤的。《入中論》雲:“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眾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其意是說,佛陀獲證法性身時,雖然沒有以前因地時的分別、作意等功用力,但因眾生善根和往昔悲願力成熟,度化眾生的事業自然而然就能成辦。這講的是無學地,但有學地時與之相似的事業也可恒時存在。我們也看得出來,有些大菩薩利益眾生的事業不可思議。一般來講,讓許許多多眾生心相續中真正生起佛法的定解,這是一般人根本做不到的事情,但大菩薩卻能成辦。 有時候我想:雖然上師如意寶住世的時間並不是特別長,但他老人家住世期間,通過轉*輪直接間接利益了無數眾生,真的不可思議!世間有很多著名的教授、學者、院士,他們也教化了很多弟子,比如說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賢。而真正得地以上的聖者,依靠願力,其任運的事業一般人根本無法想像。剛才講,以虛空為基礎,以共業為因,整個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形成、生存皆可順利進行。就像這樣,因為菩薩有空性的智慧和利益眾生的願力,自然而然就能展開利他的事業。《金剛三昧經》雲:“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可見,只要有般若空性的智慧,根本不會住於涅槃的境界。所以在座的法師、佛友,相續中真的是有證悟空性的智慧的話,就不可能一味安住。也就是說,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幫助眾生。的確,對真正的菩薩來講,在看到許許多多眾生被無明黑暗——實執煩惱遮蔽時,哪怕讓一個人相續中的貪嗔癡去除,他也願意以種種行為來度化。故大家一定要瞭解,學大乘佛法的人並不喜歡自己入於特別舒服、快樂、安靜的定境中。有些道友特別想學禪學。有人給我說:“您可不可以給我講一個禪定或止觀的修法?”我說:“為什麼?”他說:“您不知道,禪定的味道太妙了、太殊勝了!我一入定,什麼煩惱都忘得一乾二淨,所以我很想把這個境界鞏固。”他一邊展示自己的境界,一邊祈請。可能他所說的太妙了、太殊勝了、太舒服了,就是所謂的快樂。如果僅僅為了獲得快樂,那就容易入於歧途。為什麼很多世間人願意喝酒,其實就是為了獲得暫時的快樂。有些人因為太煩惱了,就拼命地喝酒,最後已經迷迷糊糊地倒下去了。他們也覺得很快樂,因為什麼都忘記了,特別舒服。還有一些人通過吃安眠藥、打麻藥針等來獲得暫時的快樂。所以,如果一味地希求快樂,也不一定要從佛門中求。總之,真正有價值的就是利益眾生,修學大乘的人務必牢記。寅三、以飛禽喻說明無依也不墮落: 何時菩薩明而知,行此空寂妙等持, 其間全然不修相,住無相寂最寂行。 如飛虛空鳥無處,非住於彼不墮地, 菩薩行持解脫門,不證涅槃不持相。這裏用飛禽的比喻說明,雖然菩薩沒有所依,但也不會墮落。前面也講了,地球沒有依靠處,但它可以存在;飛禽也是如此,雖然它在空中飛翔時沒有依處,但除了受傷和其他意外事故之外,根本不會墜落。就像這樣,在修持大乘佛法的過程中,作為明知(有些裏面是明智。“明”指善於清除眾生相續中的無明黑暗,使之具足光明;“知”指了知一切萬法皆為空性)菩薩,因為他具足明而知的功德,所以可以入於有境寂滅的定,即完全能在沒有任何分別執著的微妙空性境界中行持。在此期間一切所緣相全都沒有,而安住於無有輪回分別的寂滅和無有涅槃分別的最寂滅境界中。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什麼所依都沒有,那會不會永遠醒不過來,或墮入寂滅的涅槃呢?不會。就像高空中飛翔的飛禽,雖然它們沒有任何依處,但也不會掉落在地上,更不會住於虛空中。同理,作為具有空性、無相、無願三解脫境界的菩薩,依靠方便方法——大悲心,就不會證入小乘的涅槃,依靠智慧就不會行持輪回之相。也就是說,他們完全遠離涅槃的邊與輪回的邊。《大集經》雲:“不住涅槃,不著生死。”《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也講:“有實智故,不住生死;有方便故,不住涅槃。”《現觀莊嚴論》中也說:“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可見,大乘菩薩絕對不會墮入這兩邊。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很想一個人閉關,不願意出來利益眾生,這說明他們悲心比較小。有些人很願意跟世間人同流合污,不願意趨入真正的空性,這是缺少智慧的原因。而菩薩,這危險的兩邊全都沒有。所以修行人也不要太世俗化了,若跟世間人一起吃吃喝喝,一切行為全都隨順,那自己的道心或修行就會一敗塗地,根本不會有好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世間人除了吃飯、聊天等短暫今生的事情外,絕對不會有其他長遠目標,所以若跟他們同流合污,整個前途都將毀壞。但也不能像極個別人一樣,特別喜歡自己獲得解脫,一直住在山裏面。當然,若像無垢光尊者的《禪定休息》和《虛幻休息》所講那樣,自己的修行特別好,有殊勝的菩提心,那也有開許。如果沒有大乘菩提心攝持,只是害怕別人染汙自己,一直躲著不敢出山洞的門,就不太合理。因此,對真正有一些智慧或境界的人來講,一方面自己的空性修法也不要捨棄,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另一方面,利益眾生的機會非常難得,在無數生死中也不一定有,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也要盡力度化眾生。所謂度化眾生,哪怕讓別人相續中獲得少許暫時的快樂,這也算利益眾生的行為。在《釋尊廣傳》中,有些故事講述佛陀讓眾生相續中種下解脫的善根而獲得解脫,有些故事完全與現在世間的好人好事一樣,所以對發菩提心的人來講,利益眾生的事一定要做。這個事情,我在講《入行論》時,從開始到最後講了很多道理,想必大家都清楚。我也感覺得到,很多道友以前的學佛態度跟現在完全不相同,正因為如此,現在很多地方的佛教徒都從不同層面在幫助眾生。我覺得,這也能體現大乘佛教無我的精神,非常值得隨喜讚歎!寅四、以射箭喻說明未圓滿而住: 這個科判以射箭的比喻說明,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在沒有圓滿資糧、願力等時,還會住留在世間,即不能獲得最究竟的境界。 如學箭法空射箭,餘箭隨後不間斷,前箭不得落地機,彼人想時箭墜地。 如是行持勝般若,智方便力神變行, 彼等善根未圓滿,期間不得妙空性。 比喻講:精通或學好了射箭的人,向空中射出帶有木板的箭,緊接著其餘的箭也隨後接連不斷,一支接著一支,因為後面不斷射的原因,前面的箭就不會墜落。這個比喻,藏文與漢文《大般若經》的說法基本相同,其教證我已作為《攝功德寶經釋》的註腳,大家應好好看一下。雖然與現在射箭人的想法不盡相合,或與我們所認為的古代人的射箭不同,但這裏只能這樣理解。古代有這樣的:前面的箭依靠後面箭的力量不斷在空中飛躍,只要射箭的行為沒有停止,空中的箭就不會掉落在地上;而一旦射箭人不願意再向空中射箭,其行為已經停止,箭就會墜落在地。同樣的道理,行持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在修道位時,依靠無緣智慧和發願、回向、放生、信心等方便力及神變等而行持,若清淨眾生的相續、圓滿資糧、修行刹土還沒有圓滿,在此期間就不可能證得微妙空性的無漏法界,也就是說,彼等善根未圓滿,正覺果位就不可能獲得。而一旦獲證最究竟的境界,有勤作的願力就沒有了,依靠無勤作的願力就能任運度化眾生。所以,在實現願力之事沒有完成之前,一定要積累資糧。《大般若經》亦雲:“諸菩薩摩訶薩亦複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所攝受故,乃至無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未皆成熟,終不中道證於實際。若得無上正等菩提,因行善根一切成熟,爾時菩薩方證實際,便得無上正等菩提。” 這樣我們就能了知,乃至菩提果之間,積累資糧不能停止,如果停止,走遙遠的菩提路就很困難。《雜阿含經》雲:“如人豐資糧,安樂以遠遊;修德淳厚者,善趣長受樂。”其意是說,如果人有豐厚的資糧,就可以快快樂樂地到很遠的地方去遊玩;(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錢多多的有,他們就能今天到拉薩、明天到新加坡、後天到美國。若沒有錢,到附近的縣城看病也不行,唯有感受痛苦,沒有其他辦法。)就像這樣,若修積了特別深厚的福德,就會轉生在善趣中長久感受快樂。這個教證跟本經此處所講的意義很接近。由此我們也可理解,諸高僧大德一直講“菩提依賴於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的原因。 寅五、以神變喻說明住留也不厭他利:如比丘具神變力,住空頓時顯神奇, 行住坐臥四威儀,彼無厭煩無疲倦。 聰睿菩薩住空性,智神變竟無有住, 為眾生現無邊事,俱胝劫間無疲厭。 比如說,有一位比丘具有超勝的神變力,他可以在虛空中一會兒行走、一會兒站立,乃至打坐、睡覺,即能頓時顯示種種神奇,自在幻變行住坐臥四種威儀。因為是神變,他一點厭煩與疲倦都沒有。如果換成一個沒有神通的人,一會讓他做這件事情,一會讓他做那件事情,最後很有可能會因身心疲勞而不願意幹。所以我經常給發心人員講:不要太累了!的確,有些發心人剛開始的時候,星期天也不休息,平時也不休息,一直拼命地幹。尤其是有些打電腦的,一直鐺、鐺、鐺地幹,最後眼睛實在睜不開時,就靠著電腦睡一會兒。但時間一久就說:嚇死人,不行、太累了,我堅決要退!甚至有的把包收拾好就走了。正因為不是神變的原因,最後就會生厭煩心,甚至被嚇跑了。所以對發心人員來講:該洗臉要洗臉,該吃飯要吃飯……但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好像不吃不喝也能幹一樣,尤其是有些大菩薩從來不洗臉、不刷牙……雖然為利益眾生發心爭分奪秒相當隨喜,但也不能過於勞累,不然到一定的時候就不想幹了。利益眾生是長遠的事情,雖然該做的事情要做好,但有時候也應開開心,讓自己放鬆休息一下。若能如此,即使做很多事情,也不會有厭倦心,所以大家一定要善於調節身心。若剛開始就把所有力量全部用完,又沒辦法補充,就像電用完了又沒充電器一樣,那就很可惜。話說回來,一般世間人因為沒有神通,依靠自己的身體來做很多事情就會很累;而那位比丘,因為具有神通,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疲厭。同樣的道理,作為具有超勝智慧的聰睿菩薩,因為他已證得一切萬法無有實質的空性,依靠究竟的智慧和神變,就不可能以自相實有的方式住在任何一個法上;依靠這樣的境界,就能為了利益無邊眾生做各種各樣的事業,縱然在俱胝劫間行持,也不會有一點疲勞和厭倦。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菩薩就是因為相續當中有很高的空性境界,他們在利益眾生時一點痛苦和煩惱都沒有。不要說無量眾生,哪怕是對一個眾生的相續有幫助,作為菩薩來講,也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且根本不會厭倦。《經莊嚴論》雲:“佛子依勝進,成熟諸眾生,為生一善心,千萬劫不厭。”這個教證很好,大家應該記住。其意是說,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會依靠殊勝精進幫助、成熟眾生;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哪怕是讓一個眾生的相續中生起一瞬間的善心,他在千百萬劫當中也不會疲厭。看看菩薩的偉大精神!但有些人做一點點善事,就認為自己很了不起,還認為自己應該得獎。其實真正應該得獎的人,就是這些大菩薩,但卻沒有人給他們發獎。在世間當中,有很多這樣的無名菩薩,他們非常了不起。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時說:哪怕讓一個眾生的心裏面產生一瞬間的善根,他也願意住於世間。我當時聽到這話,就深深覺得法王如意寶有大菩薩所具有的菩提心。當然,這種境界一般人很難看得出來,因為它可以假裝,或者說表面的話誰都會說,但真正從內心中流露出菩提心時,有信心、有緣分的人就能發現、瞭解。對在座的道友來講,為了一個眾生的相續中種下一刹那善根,哪怕只有一年或三個月,恐怕有些人都不願意,那更何況說一劫乃至千百萬劫呢?的確,凡夫跟菩薩在言行舉止等方面都不同,我們做一點點事情,遇到違緣、困難馬上就會退縮。當然,對凡夫人來講,這也在所難免。但我們畢竟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大乘心,所以大家一定要有勇猛精進的精神。雖然空性境界對有些人來講比較難,但在學習空性之後,很多人還算比較不錯,不管是說話還是做事,都可看出他們對空性有所認識。但在有了這樣的空性見和利他心時,我覺得大家都應該依靠這樣的菩提心儘量幫助眾生。當然,如果心的力量足,就可以做很多利益眾生的事。若心的力量不足,就會一味自利。其實,自利和他利的差別在《妙法蓮華經文句》裏講得很清楚:“身心寂靜是自利,不惱眾生是利他。”其意是說,一味追求自己身心清淨,這叫做自利;不害眾生且盡力幫助眾生,這種心態和行為叫利他。還說:“智慧自樂是自利,能教眾生是利他。”意思是,以智慧讓自己獲得安樂,這是自利;能夠以之利益或教誡眾生,這是利他。對很多道友來講,能在有生之年遇到大乘佛法,這非常榮幸;但若沒有懂得大乘佛教的教義,也很遺憾。所以,我們不但要遇到它,還要懂得它的教義。在此基礎上,還要如理如法地行持,這樣就能獲得快樂。《入行論》雲:“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意思是,在世間當中,哪怕寒冷時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之類的快樂,也是從利他而生的;而一切世間的痛苦,全部由自利而成。因此,大家應依假合的身體發大願:就像那位比丘顯現神通那樣,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我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殊勝境界、利益無邊無際眾生的願力和大乘菩薩的神變等來度化眾生。若能如此,自己的快樂和成就自然而然就能得到。其實,這就像生火時灰會自然出現一樣。但現在世間人一味利益自己,其結果不但自己不快樂,反而危害眾生。如果一味利益眾生,在利益他眾時,自己的快樂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這也是世間的規律。大家也看得到,有些人心地特別善良,經常幫助別人,同時他們也獲得了快樂。而有些人為了自己不斷做偷盜、搶劫等惡行,最後自己也在監獄裏度日,在這方面有很多哭訴,想必大家都了知。對在座的道友來講,若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講得漂亮,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所以大家一定要把佛教當中,闡述利他心和空性境界的文字,結合自相續做深入細緻的聞思修行,哪怕是一個教證或比喻,也能使心軟化、調柔。若能如此,不僅短暫今世能獲得利益,乃至輪回未空之間,其利益是無窮的。當然,這也是佛教提倡用佛法來幫助父母等的原因。但現在世人並不是這樣。有人說:“為了報答父母的恩德,我要買一套特別好的房子,等裝修好後我才把父母接到房裏,並把鑰匙親自交給他們。”雖然這也可以報恩,但真正的報恩唯有讓他們聞思修行佛法。的確,對滿面皺紋的老人來講,他們馬上就要離開人間,沒有時間長住,即房子裏呆的時間不會長,更長的時間會呆在棺材裏。所以要報恩,就要在他們心識中種下永遠陪伴他們且能帶來安樂的善根。而依靠佛法的威力,無邊眾生都能得到永恆而非暫時的利益,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清晰認識到。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