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9 21:08:36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八課

思考題

1.為什麼行持殊勝般若者,既不能住於差別基,也不能住於差別法?為什麼菩薩行持的不住之住乃一切住之最?

2.不住的功德是什麼?我們應怎樣現前這種境界?

3.請從世俗與勝義兩個方面分析般若的奧義,也談一談我們應怎樣行持中道?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宣講《般若攝頌》,第一品已經講完了,現在開始講第二品。

第二品

庚二(中說)分四:一、宣說修學之理;二、認清修學之有境般若;三、當攝集依彼之福德;四、相續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

辛一(宣說修學之理)分二:一、宣說不住;二、宣說修學彼之理。

壬一(宣說不住)分二:一、宣說不住之住;二、彼之功德。

癸一(宣說不住之住)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子一(意義)分二:一、不住差別基色等;二、不住差別法無常等。

對於空性,因為反體不同,所以有時講不生、有時講不住、有時講不滅,雖然詞語不盡相同,但實際都是講空性。而差別基與差別法,想必大家也清楚,比如說人,人是差別基,人的頭、腳以及人所具有的其他特法就是差別法。

醜一、不住差別基色等:

不住於色不住受,不住於想不住行,

不住何識住法性,此即行持勝般若。

通過第一品的學習,讓我們明白了所學的目標,也就是說遍智是第一品所講的內容。那這樣的遍智通過什麼樣的途徑來得到呢?首先應通過觀察了達空性,在此基礎上還應不斷修持,之後才能斷除所有實執。其實空性法門就是不住、不二的法門,而這樣的法門就是菩薩道智的修學內容,或者說菩薩的道智實際就是一種空性法,而本品就宣說這樣的內容。在《現觀莊嚴論》中,第二品專講道智,大家可以參閱。

至於一切萬法的空性本體,它不可能住於五蘊上。如果真的能住,要麼與五蘊一體、要麼與五蘊他體,但因它非實有、不可緣、得不到的緣故,所以不可能與五蘊一體他體的方式來存在。既然如此,那也不可能住於色蘊(指五根、五境、無表色十一種色法)上,也不可能住於快樂、痛苦等受蘊中,同時也不可能住於想蘊、行蘊及識蘊中。

如果我們能按《中論·觀五陰品》所講那樣,詳詳細細用智慧來作觀察,就會了知五蘊所攝的一切法根本沒有實有的本質。既然實有的本質得不到,那無實、無緣的空性本質能不能得到呢?也得不到。因為,有和無實際上都是邊,皆非究竟。

因此,菩薩在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就不可能住於五蘊。那是不是完全都不住呢?也不是。實際上他安住于一切萬法的本性中,也就是說他不住於顯現而住于本性。因此《大圓滿心性休息》中說:分別念並非智慧,它的本體才是智慧。大家經常說明心見性,實際上所謂的本性就是我們現在正在起心動念的這個心的本體,而開悟的境界也不離開它。至於貪嗔癡等分別念的現相部分,禪宗和密宗都不認為它們是真正的智慧。為什麼呢?比如大海裏面起現波浪,雖然波浪的本體是大海,但波浪是不是大海呢?不是。所以只能說大海的波浪,而大海並不是波浪。本頌也講不住五蘊而住它們的法性,其實這就是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關於不住,大圓滿經常講:心沒有什麼可住的,故應于不住中安住。《大幻化網》也以五種奇哉的方式宣說:一切諸法無有住而住,不住就是住。《金剛經》亦雲: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六祖也因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其意是說,在沒有什麼可住的境界中,智慧就能起現。可見,這裏所講的不住是非常甚深的竅訣。在六祖開悟時,五祖認可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意思是,如果我們沒有認識自己的本心,學法也沒有意義;若認識了自己的本心,見到了自己的本性,這個時候就可以叫大丈夫、人天導師、佛陀。所以通達不住之心,或一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成了無數修行人夢寐以求的願望。

當然,若想通過中觀的觀察方法來了達一無所住的道理,則應首先通過理證了知一切萬法沒有產生;沒有產生的話,也不可能有滅;既然生和滅都沒有,那住也不可能存在。

前面也講了,對空性或佛陀的智慧,可從不同側面來宣講。若不瞭解這樣的道理,則不可能通達不生、不住、不滅、空性、離戲、真如等諸多名詞所表達的意義。在《中觀莊嚴論釋》中,麥彭仁波切就引用不同名稱來表達同一意義,所以大家務必了達各個經典的側重點並不相同。在讀《大般若經》時就會發現,有些經一直講不生,實際上也是講的空性;有些經一直講不住,其實也是在講空性……所以若真是開悟之人,則不管文字上怎麼表達,他都會明白。就像真正到達山頂之人自然明白:這邊也有一條路,那邊也有一條路,不管走哪一條路都能上來一樣。所以在佛教歷史上,有些通過無生的道到達山頂,有些則按自然光明的道到達頂峰。而我們沿著哪一條道前往終點,則可自己選擇,但無論如何它就是殊勝的般若。

醜二、不住差別法無常等:

樂苦愛厭常無常,我與無我真如空,

得果羅漢皆不住,不住獨覺及佛地。

菩薩在行持般若時,他對五蘊的差別法,或者說眾生所瞭解的一些特法,諸如:心中非常快樂、心中萬分痛苦,悅意可愛的對境、憎恨可惡的對境,無常的有為法、常有的無為法,有我的執著——人我執和法我執、無我的執著——法無我和人無我,萬法的本性真如及本體空性,證得預流果等三果及阿羅漢果,還有獨覺及佛地等皆不會執著,也即他以不耽著的方式而安住。

雖然在名言中一切萬法皆無欺存在,但真正用中觀的智慧來作觀察,或從《般若經》的了義觀點來講時,這一切都了不可得。而我們什麼時候到達這種境界,就已安住於不住的境界當中了。

其實,一切萬法皆不住心前,就是真正的無緣寂滅。就像寂天菩薩在《智慧品》中所說那樣: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可見,要證得這種境界,唯有有實與無實皆不住心前,而此時也不可能有其他相,所以這就是最殊勝的寂滅。

可是現在我們並不是這樣,不說無實法,就是有實法也經常住在心前。比如,我今天買了一斤雞蛋,還買了一點豆腐,還有白菜和番茄,把番茄也住在心前,白菜也住在心前,豆腐和雞蛋也住在心前;尤其痛苦和快樂在心前住得更明顯。但聖者跟我們完全不相同,大家應該清楚,從來沒學過空性法門的人,對世間的名利、財富和感情全都死執不放;而學過空性法門的人,雖然也有執著,但並不會像他們那樣;若境界再提升,也即獲得了聖者阿羅漢或菩薩果位時,就會跟凡夫的境界完全不相同,也即了達一切全都是幻相。其實,這就像我們在幼稚園或小孩時對玩具特別執著,而長大之後,這些全都不會住在心前一樣。

《三摩地王經》雲: “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關於有智者的,藏文中是,意思是很多的意思。雖然中觀裏面也說中,但實際上在離開有和無、清淨和不清淨的邊戲之後,智者也不會住在中間。所以,如果我們能將中觀所講到的境界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對今生的生存有非常大的幫助。現在城市裏面的很多人,一直被那些沒有必要執著的東西糾纏著,特別痛苦。如果他們能多聞思中觀,很多快樂自然而然就會生起來。當然,這是通過聞思得到的快樂,若能通過修行現前證悟,將相續中的無明種子全部斷除,那就獲得了無上的大安樂。所以這樣的正法妙藥,任何一個被煩惱所折磨的患者都要服用,如果不服用就非常可惜;但大家首先要對中觀法門有信心,這非常重要!

子二、比喻:

導師不住無為界,不住有為無住行,

如是菩薩無住住,無住即住佛說住。

對學過中觀等空性法門的人來講,這就很容易理解,說住也好、說不住也好,他都知道其中的意義。如果以前沒有在這方面聞思過,可能他們就會認為:到底在說什麼啊?一會兒說住、一會兒說不住,這難道不矛盾嗎?當然,我們也很理解他們的心情。

前面講了一切法不住,或不住而住,下面以比喻說明。不過這裏所講的比喻很高,對凡夫人來講,也很難在心中顯現。比如在小孩面前,我們用大人才能理解的比喻來說明,他們就不一定能接受。如果用小孩所喜歡的東西來作比喻,也不一定能很完整地表達,而且他們玩的這些東西也不一定能作比喻。因此,在這裏只好用佛的境界來比喻不住任何法。

意思就是說,人天導師出有壞佛陀的智慧不會住於抉擇滅、非抉擇滅等無為法中,即佛智不會安住在寂滅涅槃的法界本體中;然後佛的智慧也不會安住於分別心或其他有相狀的有為法上,也即不住於三界輪回。總而言之,佛陀的智慧既不住於寂滅法,也不住於輪回法,即所謂的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這樣不住任何邊的比喻說明:菩薩既不執著輪回的邊,也不住於涅槃的邊,即無住而住;而且這樣的安住就是真住,佛陀在有關般若經中也一再宣說這樣的住最殊勝。當然對凡夫人來講,要理解這樣的比喻也很困難,但本體就是如此的緣故,菩薩的境界也需要以佛陀的智慧來比喻,而且佛陀也希望我們能早日到達這種境界。

記得無垢光尊者在很多密法書中,都引用《普作續》的教證來宣說諸法的平等性,雖然我們現在是講顯宗法,但也可以引用,因為我們並沒有講密宗的甚深修法,而且無垢光尊者也經常將很多密宗的教證用在顯宗裏面。那這個教證是怎麼說的呢?《普作續》雲:諸法虛空性,虛空無自性;虛空亦無喻,虛空亦無量;一切諸法義,皆當如是知。意思是說,一切諸法的自性就是虛空的本性,就像虛空沒有自性,也無法比喻、測量一樣,一切諸法的本體也是如此,大家皆應如是了知。這樣說的時候,可能初學者會認為:這到底在說什麼呀?一切法是虛空,虛空沒有自性、比喻,也無法測量,同樣諸法也是如此,那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啊?就暈頭轉向,不知所云。所以大家皆應遵循次第聞思修行。

正因為萬法的本性如此,所以佛陀才在這裏說:諸位菩薩,你們應該瞭解一切諸法並沒有什麼可住的,也即輪回和涅槃的邊皆不能住,而這樣的不住就是真正的住,或一切住之最。《金剛經》亦雲: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意思是說,若心真正安住,那就是一無所住。所以從一個側面來講,住就是不住、不住就是住。對這樣的道理,雖然世間人並不一定能理解,但對有一定境界的人來說,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一切諸法的本體。你看:現相上有安住,實相上沒有安住,所以在實相和現相結合起來用文字表明時,就只有這樣說了。《華嚴經》雲:我與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也即從自性的角度來講,佛和眾生是平等的。同樣,這裏也說住和不住完全平等。

當然,什麼時候到達這樣的境界,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所以大家皆應一邊聞思、一邊祈禱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祈願他們加持我們的相續,讓迷亂的分別念或迷茫的心態儘快轉變為智慧。關於迷轉為智,《四法寶鬘論》中有詳細宣說,大家可以參閱。當然,所獲得的智慧也有不同層次。一般來講以聞思得到勝解信並不是很困難,而真正要以實修來現證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就不那麼容易。故《定解寶燈論》也說(1):作為凡夫人,先應經過單空的途徑,然後才能進入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所以大家在聞思本法時就要想:在一切佛法中,最甚深的精華乃空性法門,所以在短暫的人生中,我要盡力聞思修行此法;即使今生未能證悟,也要盡力以空性之火燒毀相續中的實執種子,再不能讓它們增長。否則還會不斷生出三界輪回種種幻相的花果,那就非常痛苦。

癸二、彼之功德:

前面從意義與比喻兩個方面講了不住之住,現在講不住的功德,頌詞是:

思成善逝之聲聞,欲成獨覺成佛陀,

不依此忍不能得,如同不見此彼岸。

大家也清楚,對基道果所攝的一切萬法,如果我們去耽著,真正的勝妙菩提就不可能得到。佛經也說:有緣者不可得三菩提。(但大家千萬不要解釋為有緣分的人不可得三菩提,若是這樣,那就成了沒有緣分的人才能獲得三菩提了。)所謂有緣者就是有執著的人,所以唯應依無緣來獲得菩提。頌詞也說,如果我們想成就善逝的聲聞,即從預流向到阿羅漢之間的聖果,以及想獲得獨覺和圓滿正等覺佛陀的果位,那就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若不依靠這樣的堪忍法——空性法門,就絕對不可能獲得三菩提的果位;就像不依靠船隻,就不可能越過大海,或見到大海的此岸彼岸一樣。可見空性法門非常重要!

但因眾生的根機不夠,所以我們暫時著重提倡大家行持有緣善法、積累福德資糧,然後再逐漸趨入真正的空性,當然這也是我著重以《入行論》、《大圓滿前行》等法來引導大家的原因。佛陀在轉*輪時,為了攝受外道,也未首先就說萬法皆空,而是從不了義的角度說:如來藏是常有不變的,它基本上與你們的大自在相同。可見,雖然我們暫時對有緣法應該重視,但要獲得真正的成就,就一定要學習空性法。

而對空性證悟的程度不同,就分出了三種菩提:證悟人無我就獲得聲聞菩提,證悟人無我的全部和法無我的一半就獲得緣覺菩提,而圓滿證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就獲得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三界導師的佛菩提。所以,證悟空性的境界不同,所獲得的成就也不一樣。在道友當中,有些因為對空性法門學得比較好,或者說空性法門的境界比較高,他們對世間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就看得很淡;相反,若對空性的境界沒有提高,那再怎麼樣修、再怎麼樣學,也不可能斷除執著。當然,若我們清楚《現觀莊嚴論》所講的佛陀的遍智、菩薩的道智和聲緣的基智的差別,就能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證悟空性的重要性。

《現觀莊嚴論》雲: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既然空性是四聖眾的母親,那來源沒有的話,一切聖者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無論我們想獲得密宗的成就,還是顯宗的成就,最後肯定要有空性的證悟。就像不依靠船隻,就不可能到達大海的彼岸一樣。而我們這些凡夫眾生一直在輪回大海中苦苦掙扎,若沒遇到空性,或沒瞭解空性的法義,那要獲得解脫也有很大的困難。

因此,當我們聽聞到空性法門時,千萬不要產生懷疑,因為這是許許多多大成就者和智者們通過智慧再三觀察過的。就像世間的純金,若專家通過高級儀器已經做過檢測,那我們就沒必要再懷疑,因為這樣的懷疑根本鑒定不出什麼,也得不出正確的結論。所以大家對空性法門一定不要有任何懷疑。第二,對空性法門也不要有恐慌。比如,既然萬法是空性,那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或者,到時候會不會墮入一種空空蕩蕩的境界當中?沒有必要這樣。我們唯應做的,就是要按佛經的內容去實修,除此之外沒有必要以分別念胡思亂想,從而編造出各種各樣的虛幻世界。

現在末法時代,眾生的分別念各種各樣。昨天有個人給我說:我造了一個與以往完全不相同的《極樂願文》。我問:你怎麼造的?他說:憑我的想像力造的。我說:你想像力真豐富,超過高僧大德!其實他只是胡思亂想。因為這樣的解脫法和空性法,根本不是凡夫人憑想像就能作的。而聖者因為有超越凡夫的智慧和能力,所以能造出來。因此凡夫最好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不然明明是凡夫還想裝聖者,那就會像話都不會說的小孩還想裝博士生導師一樣荒唐可笑。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

當然,在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因種種原因自己也會說一些不該說的話,後來自然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就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說那樣(2):在思想不成熟、學問不到位等條件下,所作出的結論或所作的事情,到思想比較成熟或境界有所提高時,自己也會覺得可笑。比如:我剛來學院時在上師面前也這樣問過,在某某道友面前還大聲宣揚過,現在看來並不是這樣。可見聞思非常重要。

前段時間,一位知識份子的父母到學院聽了兩堂課,他們在離開時對我說:本來我們來這裏有很重要的三個問題要問,但其中兩個問題在聽了兩堂課後就解決了,剩下的一個問題也不用問了,因為我們基本上能自己解答。對有智慧的人來講,聽兩堂課也能將終生不能解決的疑團解開,而其他問題也能自己解答。可見大家首先要有聞思的智慧,在此基礎上還應好好觀察。

當然,這裏講的是空性方面的道理,即不依空性就不能獲得解脫。關於這一點,龍猛菩薩雲:何人不知空性義,彼者不能得解脫。既然所有聖者皆依靠般若空性而獲得解脫,那我們凡夫人就應把空性當作超越三界輪回大海的船隻那樣來對待。比如《般若攝頌》,這就是我們超越輪回的大船,所以大家一定要隨身攜帶這部經函。雖然我們現在要依靠它來直接渡越輪回有一定的困難,但若沒有它,那也絕對不可能擺脫極為恐怖的生死苦海。所以大家一定要對般若生起信心和歡喜心,在修學過程中,也應把它當作殊勝的對境來作供養、頂禮和祈禱。

而自己在上師或諸佛菩薩前祈禱、供養時,也應這樣想:諸佛菩薩,請加持、垂念、攝受我!讓我相續中的實執儘快泯滅,也願諸佛菩薩和傳承上師相續中的不住智慧儘快在我相續中生起來。若能這樣虔誠、恭敬地祈禱,相續中的實執和貪執就會逐漸滅掉。當然,這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也即他們經過一生的努力,很多境界最終都得以現前。也許他們前世曾積累過無數資糧,但在顯現上卻跟我們差不多,因此大家也不能脆弱:我根機那麼劣、記性那麼不好,人又長得難看,所以沒有希望,因為諸佛菩薩肯定不喜歡我。不能這麼想,因為解脫與長相、財產等並沒有關係。在漫長的佛教歷史中,很多大成就者的長相並不一定都非常美,甚至有的還很醜,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

其實,信心乃修行的動力,如果一點信心也沒有,除了吃飯睡覺以外什麼都沒興趣,那也不行。當然作為凡夫人,有時候不想看書、磕頭、打坐,這樣的現象應該有。尤其前世業障重的,比如一直住於惡道當中,那聞思修行的習氣就很難成熟。若以前兩三百世一直當犛牛,即生對吃菜就會很有興趣,除此之外,可能一聽到聞思就不舒服。如果前世一直當班智達,或當修行人,那一接觸佛法,馬上心裏面就會生起歡喜心。正因為人的前世並不相同,所以今生的習氣也就不一樣,即使我們以前一直當惡趣眾生,那從這一輩子開始,也應有大的改變。

壬二(宣說修學彼之理)分三:一、修學般若之理;二、所學修之處;三、修學者修學方式。

癸一、修學般若之理:

講法聽聞所說法,證果緣覺世怙主,

明智所得之涅槃,此皆如幻如來言。

前面也講了,在勝義中基道果所攝的一切法皆不住、不緣,也即為空性。而從世俗的角度而言,就像這個頌詞所講那樣,所有法皆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存在。拿講聞佛法來說,上師講經說法的場面肯定存在;而聽聞的眷屬不管是幾百人還是幾個人,聽法的場面也存在;然後傳講與聽聞之法,不管是《般若經》,還是因明,這也存在。不僅如此,通過精進修持證得沙門四果,現前緣覺的果位,或獲得世間導師怙主佛陀的菩提,這些出世間的道軌與境界,以及依聰明才智與敏銳的智慧而現前的究竟涅槃,他們在世俗中全都如夢、如幻、如陽焰般存在。

雖然般若法門並非一概否認顯現,但大家一定要清楚,從本體上講的時候一切萬法皆不存在,當然這也包括佛陀的三轉*輪。所以,如果誰說佛陀轉了三次*輪,就在故意謗佛。《金剛經》雲: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意思是說,如果有人說佛陀轉了*輪或宣說了佛法,這個人就嚴重誹謗了佛陀。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瞭解我真正的密意。佛陀在其他經典中也說:我已成如來,未說一字法。意思是,我已成了如來,但一個字也未說過。

記得我剛來學院時,有一位堪布叫秋吉羅珠,我倆天天都圍繞佛陀轉了八萬四千法門,與如來未說一個字的法這兩個問題進行辯論,有時候一直辯論到晚上兩三點鐘。當時我們點個煤油燈,互相交換角度,一直引用很多理論來進行辯論。的確,從真實的角度來講,佛陀一個字的法也沒說過;但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就像佛陀在《大般若經》中所說那樣:諸天子,于我前聞法,當知如幻如化。甚至有超過涅槃之法,也如夢如幻。

所以大家皆應清楚勝義和世俗不能脫離,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完全站在世俗的角度,一切萬法全都實實在在存在,這也不合理。論雲:有者即是邊,無者亦是邊。意思是,如果你說是有,這也是邊;如果你說是無,這也是邊。按中觀法義來講則為:有者即是常,無者即是斷。意思是說,如果完全說有、根本不空,那就處於常邊;如果說完全是空,則處於斷邊。在佛法中,斷見和常見都是極端,所以我們皆應學習中道,也即應清楚:一切萬法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在世俗中如夢如幻存在。

前兩天我在網上回答問題時說:在勝義中如夢如幻,在世俗中真實存在。然後外面的佛教徒說:堪布說的不對,勝義中應是空性,世俗中才是如夢如幻。後來我說: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來講,你們說的是對的;但我是站在中觀自續派的角度來講的,或者說從他們的觀點可以推出這樣的結論。因為他們說世俗中是自相實有存在,那就不可能是如夢如幻。而且他們的勝義也可分為現相和實相兩個部分,現相是如夢如幻,實相是斷除有邊的單空;這樣的話,從現相的角度來講,說他們的勝義如夢如幻也未嘗不可。再加上,空性與夢幻的本體也可以說是一樣的,所以也可以這麼說。

另外大家也不能墮入空邊,比如:既然一切都是空性,那供燈、磕頭也沒有必要了,因為它們全是空性的緣故。這一點,在學密宗和禪宗的道友當中,很多人都犯這種錯誤。我以前也反反復複說過,修行人千萬不能墮入這種空,因為他們只空善法,除此之外,吃飯、走路、賺錢、睡覺等皆不空。若真能空,那吃飯、睡覺等也應空,但他們卻空不了。所以我們應像《入行論》所說那樣:在如幻般的佛陀前用如幻般的供品來作供養,從而圓滿如幻般的資糧、獲得如幻般的佛果,然後再度化如幻般的眾生、讓眾生皆獲得如幻般的成就。

當然,誰能認識世界的虛幻與空無,他就是智者。可是千千萬萬眾生都不知虛幻與空性,他們只相信自己的分別念和無明煩惱,從而作繭自縛、異常執著。放眼整個世界,悲心就油然而生,因為很多眾生對中觀等大乘法門毫無興趣,反而對痛苦、無常所攝的毫無實義的散亂之因生起歡喜心。所以我們應經常祈願上師三寶加持他們的相續,讓他們的心首先轉向善法,然後再逐漸趨入真正的解脫道。這樣以後,佛法的光芒就能普照整個世界,從而讓每一個人心中的無明黑暗無餘遣除,最後遍天下的眾生皆獲得不住輪涅二邊的殊勝果位。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照見本義諸大德,極其鄭重而宣說,必須通過修無我,方可根除我執見。

此乃一切初學者,無有錯謬之入門,口說最初即斷此,乃是散佈魔密語。

(2)《二規教言論》雲:

所謂妙慧即智慧,即是無誤取捨者,若無如眼此智慧,則彼無有其餘德。

彼亦取捨一切事,須先詳細而觀察,世間眾生之遭殃,皆從未知未察來。

或由年齡未成熟,或是孤陋寡聞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眾多自所笑。

是故于諸善惡事,見多識廣極為要,尤其大國大政規,廣見多聞亦為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