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0 06:49:06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三十二課
思考題
1.為什麼世俗中成佛合理?了知此理有何重要意義。
2.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詳細闡述斷除所斷合理,也談一談自己對緣起性空之理的認識與修學體會。
3.為什麼在獲得功德方面無不合理,及從緣起來講決定合理?強調以上師瑜伽來證悟般若有何必要?在為眾生發心與聞思修的關係上,你持什麼態度,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學習《般若攝頌》,其中講:勝義中雖然沒有增滅,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巳二、勝義中雖無但世俗中成佛合理:
所謂諸佛波羅蜜,諸法唯名普宣稱,
菩薩回向心無執,無失證佛勝菩提。
這個頌詞講:所謂一切佛陀的道——般若波羅蜜多的所有法,其本性或體性根本不成立。或者說,當我們以中觀理論、般若修證等來衡量時,萬法的本體絕對不存在。前面已經講了無增無滅,《心經》也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可見,整個器情世界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都得不到,而且得不到的單空也沒有,即單空並非實相,因為真正的實相是不可言說的法性。但是,在凡夫眾生或沒有證得般若空性的人面前,觀察的過程中會得到一些名相,或者說唯有名相存在。當然,這也是有關經典普遍宣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的原因。總之,在作勝義觀察時只剩下名稱,而且最終名稱也不可得。
《大乘密嚴經》雲:“諸佛及佛子,說名唯在相,離相而有名,不可得分別。是故依諸相,分別有諸名,如匿兔未勿,假名不可得。”可見,諸佛菩薩所說的法唯以名相的方式存在,實際上名相的本體也得不到。其實一切諸法亦皆如是,比如共同顯現前的一座山,雖然互相溝通時大家都這麼說,但所謂的山唯是文字假立。《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雲:“一切唯名字,唯住想分別,名字分別說,而說無所有。以種種名字,說於種種法,法中無如是,此法諸法相。名字名字空,名字離名字,諸法無名字,以名字而說。此法非實有,以分別而生,彼分別亦無,空以分別說。”這部經典講得很清楚,一切萬法唯是名字,但名字也是空的。
那為什麼要以名稱來宣說一切諸法呢?《楞伽經》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意思是說,在名言中若沒有名相,整個世界都將變成愚昧,萬事萬物都無法辨別,所以佛以善巧方便,對諸法安立不同名稱。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來講,如果沒有取名就很困難。即使取名,如果有重名,也要用大中小等來分開,比如大圓見、中圓見、小圓見等。因此沒有名稱肯定不行,但名稱也是假立的,在本質上絕對不可能得到。
雖然勝義中一切萬法皆不成立,但在名言中,對通達一切萬法本體的菩薩來講,所有善根都要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回向圓滿菩提,而且回向時也沒有任何實有的執著,因為他已通達一切皆如幻如夢。其實這就是智慧和方便雙運:有了智慧就不會墮入實有的邊,有了悲心或方便就不會墮入單空的邊,而這就是所謂的中道。因此,若人能通過詳細觀察,了達萬法恍恍惚惚、無有堪忍實質的緣起性空的道理,就可以在大乘的理念或教義中不退失,從而證得殊勝的大菩提。
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性的道理,但也不是一切皆空就什麼都不做,相反積累資糧方面的善事一定要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如理而行。以前我去上海參加一個愛心活動的會議,當時介紹人說:我們今天應該很高興,因為如夢如幻的上師已經到了,我們已經如夢如幻地見到了他。當時我想:她的見解還比較高!由此可見,一切萬法的本體雖然是空性,但以假立的方式也可宣講,或者說以現相的方式也可存在。因此,大家一定要清楚世俗中成佛合理。
但勝義中一切都不可得、不可見,連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名稱等也得不到。正因為勝義境界無法言說,即使修禪宗或大圓滿等法門開悟的高僧大德,也很難以語言來描述這種境界。所以很多大德根本不用肯定的詞,反而用否定的詞來表達諸法實相。漢地有些大德說:誰說一個佛字,他在三天當中都要好好漱口。意思是,佛在本相上不存在,這樣說犯了很大的錯誤。可見,雖然在迷亂的現相中,佛是至高無上的,但到了萬法平等一味的境界時,確實也了不可得。但有些人還沒有通達這樣的境界就開始胡說,對漢地禪宗來講,這叫做狂禪;對密宗行人來講,沒有得到等淨無二的境界,就隨便行持降伏、雙運的行為,這叫做狂密。故大家一定要杜絕這些現象發生,同時還要依靠緣起性空的方式或不生不滅的緣起力來認識自心。所以大家一定要瞭解,在名言中認識心的本性及從發心到最後成就之間的經歷全都成立。
現在世間,有些既不懂佛理又不明世間真理的人,開口就駁斥佛教這個道理不合理、那個道理不合理。其實他們根本沒有禁得起觀察的智慧,只是憑空想像捏造,然後就隨便謗佛謗法。若他們能堅持聞思修行,相信對佛教的甚深真理也會生起不可退轉的篤信。因為很多道友通過這樣的途徑,都已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也認識了世間萬法的真理。但在獲得這樣的智慧而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時,很多都覺得特別慚愧,覺得自己以前的所作所為,現在看來一點好事都沒有。前一段時間讓幾個發心人員做自我介紹,他們都覺得沒有什麼可講的,因為走過的路特別糟糕,現在想起來全是瘋狂。那要讓他們寫自傳,可能更感覺慚愧,更不願意寫了。的確,只要我們真正懂得佛法因果不虛等名言道理和勝義空性之理,就會深深體會到沒有學佛前的很多經歷都不合理。同時,對不信乃至誹謗佛教的人也會生起悲憫之心,因為諸佛菩薩的妙手也無法救度他們。
但名言中成佛合理,並不等於勝義中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成佛,即勝義中不空不壞的成佛根本不可能有。不僅漢地的禪宗是這樣,藏傳佛教乃至印度佛教中了義的觀點都認為:用勝義智慧來剖析時,汗毛許的法也得不到。但這種得不到並不是因為智慧愚癡、力量薄弱,而是因為萬法的本體本來就是如此。如果誰已認識這樣的本性,這就叫通達萬法實相或開悟。可見,所謂的開悟並不是頭開了很多洞,或內臟全都沒有,而是心完全通達萬法的本來面目,或已認識一切萬法的真相。對精神病人來講,雖然他長期都在胡言亂語,或做種種不如法的行為,但若通過妙藥、咒語得以恢復,他也會對瘋狂過程中的所作所為生起慚愧心。雖然有些記得清楚,有些記不清楚,但一切全是顛倒的原因,在恢復正常時就會暗自發誓:再也不能這樣做了!就像這樣,成佛、開悟也要懂得真實的道理。
辰二(除世俗中亦不該獲得佛果之過)分二:一、斷除所斷合理;二、獲得功德合理。
這個科判是說,在名言中佛陀斷除二障——煩惱障和所知障,以及獲得大悲心、大智慧、十八不共法等非常合理。
巳一(斷除所斷合理)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午一、比喻:
如油酥火相遇時,非初焚油無不焚,
非觸火焰末焚油,無末火焰不焚油。
這個頌詞用燈火的比喻遣除斷除過失方面的一些疑問。有些人這樣問:從名言的角度來講,能獲得菩提的心或智慧都是刹那性的,所以它們不可能長期積累在一起,或長期停留在一處,既然如此,那依靠這種發心怎麼能獲得菩提呢?因為依靠前前發心的智慧來獲得佛果也不可能,依靠後後的心或智慧來獲得菩提也不可能。他們認為:如果最開始和最後之間的很多心,就像米裝在鍋裏一樣積累在一起也有可能性,但所有心全都刹那刹那壞滅,雖然你們說成佛合理,但依靠成佛的這顆心來斷除障礙怎麼可能呢?
可能有些學佛的人也會想:由於心每一刹那都會滅盡,雖然我即生為積累福德或斷除罪業做了許多,但到下一世今生的辛苦恐怕也不會起作用。如果今生積累的資糧對來世起不到作用,那即使我修行了很長時間,對成佛的智慧也不會有意義。再說,如果前面的功德、智慧全都不起作用,或已全部耗盡,那對成佛來講,最後一刻的心也會無能為力或沒有意義。
對於這樣的疑問,學習中觀很有必要。現在學院很多道友都準備學《中觀四百論》,這非常好!雖然中觀和因明比較難懂,但相續中的分別念或疑惑跟它們碰撞時,全部都會毀壞,從此之後對佛法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正見。為什麼現在很多知識份子在佛法的智慧面前一句話都不敢說,大家都口服心服,原因就是佛陀的智慧遠遠超過凡夫人的妙慧。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佛法的重要性。
其實,這樣的疑問以世間油燈的比喻很容易說明,所以大家在別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時,也可以經堂或個人屋裏的燈盞來進行說明。說明的時候應這樣講:油燈由熔酥(指油的精華)、燈芯、燈器等組成,當火焰跟熔酥(有些經論裏面是膏油)接觸時,我們可以觀察是最開始的燈火燒盡油還是最後的燈火燒盡油?一看就知道,剛開始燃燈時肯定不會燒盡油,不然應該燈一點燃馬上油就沒有了。那沒有剛開始的燈火,油會不會滅盡呢?也不會。可見,雖然需要剛開始的燈火,但並不是僅僅依靠它來燒盡所有的油,除此之外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虛幻相續。當然,也不是最末尾的火焰來燒盡燈油,否則就只需要最後的燈火,前面的都不需要了,但實際並不是這樣。而最後的燈火沒有也不可能,還必須依靠它來焚盡。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說明唯是緣起。
有關緣起的道理,沒學中觀時也不會瞭解,學中觀後,一邊點燈就可以一邊觀想。其實,這樣的道理在心相續中也可成立,等一會我們講意義時再進行說明。在《華嚴經》、《阿含經》等佛經中,也有燈火或油燈的比喻,雖然火可以燒盡油,但這個過程唯是緣起性。《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經·昂誐天姊品第十九》中雲:“光非芯火及膏油,非火非芯光不有。”意思是說,沒有火芯和膏油也不可能有燈火發出來的光,但它們也並不是光。因此這唯是緣起。在佛教中緣起特別重要,以前講《中論》時,也再三給大家提過緣起的重要性,因為只要懂得勝義和世俗的緣起,佛教最甚深的道理就能通達。《法苑珠林》引用《涅槃經》的教證(1)說:燈炷唯一依賴膏油,膏油盡了,燈火就不會停留很長時間。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緣起。
表面上看來,依靠一盞燈火也不一定認識很多東西,但實際上,如果有甚深智慧,依靠燈火就能認識心的本性或緣起性空的道理。在古代,漢地很多禪師都依靠燈火獲得開悟,以前我也講過一些公案。所以只要心在道上,有時候依靠很平凡、很簡單的生活,也可以有一些開悟。但所謂的開悟並不一定需要上師狠狠打一頓。有些人說:我很想在這裏開悟,您可不可以狠狠打我一頓?可能他認為開悟就是開頂,如果頭頂真的打開了,還是很可怕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心的本性依靠燈火、日光、月光等完全可以通達,以前很多禪師都做過這樣的示現。對現代的禪師來講,應該依靠日光燈、節能燈、太陽能燈等來獲得開悟,自然開悟的道歌也會別具一格。不過現在社會經濟衝擊特別嚴重,人心都商業化了,很多人都不能真實地禪修。當然這並不是說,只有在古代才能真實禪修或獲得開悟,其實依靠現代生活作為助緣也很容易開悟,但心一定要轉為道用,否則依靠這樣的外緣,心就會隨境漂泊。
要想心能轉為道用,聞思非常重要。所以我非常希望各地的道友及寺院裏的法師,每天都能聞思特別有加持的諸佛菩薩的經論。如果沒有充電或每天都提醒自己,很多人都會逐漸被外面惡劣的環境染汙相續,到一定的時候自己就會不知所措。我遇到一位老師,以前他在我辦的學校裏任教,各方面都比較好,後來不知他想賺錢還是什麼,就到別的學校去了,但其他學校並沒我們學校那樣的學習氣氛,尤其佛法方面的教義基本上都沒有。他碰到我後,特別傷心地說:“我現在還能認識自己,如果這樣下去,過一段時間我可能就不能認識自己了,完全會被外境所轉。”
以前很多修行人修行都很不錯,但因外面各種染汙逐漸侵蝕相續,雖然剛開始能認識自己:我很懶惰,每天都沒好好修行,跟往年的聞思或修行境界相比差得太遠,但慢慢慢慢自己就不能認識自己了。古代民間有這種說法:在山上放牛的時候不能睡著,如果睡著地神就會把你拉走,雖然剛開始跟著地神走有點害怕,但到一定距離以後,完全會被他們加持,會認為跟著他們很快樂。就像這樣,雖然有些修行人剛開始有一點自我反省的能力,但到一定的時候,自己也會覺得自己所走的迷惑之路理所當然。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具有加持的諸佛菩薩的經論,這非常重要!
午二、意義:
非初心證勝菩提,無其不能證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無其不能獲得彼。
前面的比喻講,既不是開始的燈火焚盡油,也不是末尾的燈火焚盡油,依靠前後燈火的相續,燈盞裏面的所有膏油才能焚盡。同樣的道理,依靠最初的發心也不能證得圓滿菩提,拿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來講,雖然剛開始他在前釋迦佛前這樣發心:“得瓦謝巴切革傑劄當,扣當革才擦當揚卡當,切戒參喬桑波傑劄瓦,得劄扣那達所傑瓦秀。”(2)但也不是依靠當時的這一顆心來獲得遠離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殊勝菩提,如果是,那就不需要經過三個阿僧祇劫,而應一發心就證得佛位。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所以“非初心證勝菩提”。那最初的發心沒有能不能成佛呢?也不能。可見,最初的發心一定需要。
所以在座的道友一定要認識到,剛開始發無上菩提心,對成佛來講不可缺少。很多道友以前學《入行論》時都發過願,即發過菩提心,如果即生中真正發過菩提心,那這就是成佛的開端。“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度眾生”,對成佛的緣起來講,這一顆心非常重要。比如一個人要讀大學,那入校的第一天就很重要,因為沒有這一天,最後的成就就不會有。在我的記憶中,我讀書的第一天是父親送我到學校去的,有時候見到那些地方或想起相關人事時,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對我來講這一天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開端,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另外,對我整個人生乃至學佛的整個歷程來講,我來佛學院的第一天也很重要,在內心當中我經常有這樣的感覺。總之最開始的心很重要,因為依靠心的相續才有後面的果,如果離開了前面的心,也不會有後面的相續。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剛開始出家的那一天都很重要。但有些人在出家剃頭那一天偏偏喜歡打扮自己,聽說有人告訴其他道友:“今天我一定要好好打扮,因為今天是我在家的最後一天。”其實不應該這樣,而應在出家的第一天好好聞思修行。就像出家的第一天沒有,出家的生活就不會有那樣,沒有最開始的發心就不會有最後所獲得的成就,所以說“無其不能證得彼”。
“非末心得寂菩提”:也不是僅僅依靠最末尾的那一顆心來獲得究竟成就,否則佛陀三個阿僧祇劫積累資糧就沒有必要了,只需要到菩提伽耶降伏魔眾,出現啟明星時示現大徹大悟、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就可以了。那沒有它能不能呢?也不能,所以“無其不能獲得彼”。這樣的話,我們就很容易了知,最開始的發心到最末尾的心的整個緣起不可缺少。當然,在真正觀察這樣的緣起時,它也一無所得。
拿剛才所講的燈火和燈油之間的關係來講,如果真正去觀察,科學家也無法描述其深妙的道理。因為勝義中一無所得,世俗中一切不欺的因果緣起非常深妙。以前漢地禪宗有一位黃檗希運禪師,他說:“終日吃飯,未曾咬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意思是說,天天吃飯從未嚼過一粒米,天天走路從未踏過一片地。表面上看來這個人在胡說,但實際上就是這樣;雖然世俗中吃飯、行走什麼都有,但真正去觀察什麼都沒有。佛陀也說:雖然我說了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一個字也未說過。禪宗語錄當中,包括佛像、佛經、做善事,一切都否認,其實這就是最高勝義的境界,或從萬法實相而言的。當然,在沒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之前,務必要小心謹慎。
這個科判所講的內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牢記。相信各位通過意義與比喻的學習,也一定了知了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和所知障完全可以通過智慧來滅盡。對這樣的道理,若我們能好好聞思,對佛教就不會生邪見。尤其是有些人分別念很重,經常這個不合理、那個不合理,若他們能懂得佛教的道理在智慧面前根本沒辦法推翻,就可以生起正信。
巳二(獲得功德合理)分二:一、獲得功德合理;二、圓滿功德合理。
午一(獲得功德合理)分二:一、無不合理之理;二、從緣起而言決定合理。
未一、無不合理之理:
如由種生芽花果,彼滅樹木非不存,
初心亦是菩提因,彼滅菩提非不存。
這裏所講的內容跟前面的道理比較相似,前面是滅盡障礙合理,這裏是獲得功德合理,在反體上略有不同。有些人這樣想:如果能獲得菩提的最初的心一直住留,那就有常有的過失。的確,若剛開始發心的那顆心到最後成佛那一天還存在,即三大阿僧祇劫當中不變常住,這就有常有的過失。如果它不停住而滅亡,則每一刹那的心都不可能獲得圓滿一切功德的佛菩提,最終所有功德皆不可能產生。或者說,到最後獲得佛果時,所有功德全都會化為烏有。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刹那的心全都滅盡了。
提到刹那,我清楚記得這樣一個情節:以前法王在秋天講《釋量論》(當時摩尼寶區基本上沒有房子,全部是草地),當時我作輔導。有一次我讓一位堪布講考,因為牽涉到刹那的分析,而他智慧又不是很好,所以一直嘎久、嘎久、嘎久(藏文中“嘎久”是刹那)……後來所有人都開始笑。
話說回來,這樣的疑惑很多人都會有,即:雖然我每天都精勤積累善根,如念經、用轉經輪、修加行等,但心卻刹那刹那滅盡,那成佛將永遠遙遠,因為功德根本無法積聚在一起。如果沒有聚集起來,那從開始到最後所積累的資糧,全部都會像流水般消逝。這樣的話,所作全都沒有意義,一切都會徒勞無益。有些人確實會這樣想,只不過不好意思說而已。有些雖然會說,但他人也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所以邪見一直保存著。
下面我們用比喻和意義結合的方式來進行說明,當然這牽涉到內緣起與外緣起這一名言中的因果法則。從外緣起來講,一切有為法都不離開無常,全都刹那變化,如本頌所講:從種子產生苗芽,從苗芽產生莖、枝、葉、花、果,整個一串不斷產生。可能有人會問:當花果產生完了以後,前面種子這一部分會不會滅呢?稍微有一點生物知識的人都知道,不管是青稞還是麥子,春天播下去的種子,到秋天收割時全都不會存在。不要說知識份子,就是色爾壩(3)的農民也知道:只剩果實存在,種子全都埋沒在了土裏。
同樣的道理,所有的心或善根全部是成佛之因,成佛時果法的功德全都會顯現,但初心卻刹那毀滅,到得菩提時根本不會存在。就像前前的種子雖滅,作為果的樹木卻依然存在一樣。從佛教的甚深道理來講,這叫不斷亦不常。《中論》雲:“如芽等相續,皆從種子生,從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從種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後有果,不斷亦不常。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生,從是而有果,離心無相續;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業後有果,不斷亦不常。”
講《入行論》時,道友們皆雙手合十發了菩提心:從今天開始乃至菩提果之間,度化一切眾生。雖然這顆心是菩提之因,但也不會住留到成佛。不要說成佛,發心二三年後乃至下一刹那,前前的分別心也會滅盡,因為一切有為法皆是刹那毀滅的本性。雖然已經滅盡,但它的果及果法方面的功德卻會不滅而存在。而且我們還應了知,果法及其功德全都依靠前面的因緣產生。正因為沒有它就不可能產生,到最後時它又不復存在,這就是所謂的不斷亦不常。
其實,不常不斷的關係非常重要,若懂得這樣的道理,很多中觀的道理都能通達。《過去現在因果經》(又稱《因果經》)雲:“離于斷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緣,亦複如是。”所以大家一定要慢慢思維佛教中特別殊勝的教言,若能思維則遠遠超過看電視連續劇,或其他所謂的好書與光碟,因為它們唯是分別念的產物。我心裏這樣認為:只要依靠佛菩薩智慧流露的金剛語,今世乃至生生世世都能獲得利益,也即一定能對未來的菩提果創造非常好的條件。而依世間凡夫人的語言,則會像吃止痛片一樣,只能暫時起一點作用,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
因此我非常希望,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對佛教的甚深道理生起真實的定解,尤其是無欺緣起的道理,若能通達,很多關鍵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若進而在內心深處真的有一些悟性,以後遇到什麼樣的世間理論,或種種眼花繚亂的境象,都不會被它們所轉。現在末法時代,外境特別複雜,若內心禁不起誘惑,就很容易轉變,作為修行人這最可怕。有時候我看到有些人心很切,但智慧卻很容易轉變,如果遇到一些不太好的外境就比較麻煩。更重要的,沒有甚深智慧,真正的解脫在哪里很多人都找不到。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過聞思來堅定自己的智慧,並進而實實在在地修行,這非常重要!
未二、從緣起而言決定合理:
有種生出穀稻等,彼果非有亦非無,
諸佛之此菩提生,離有實性虛幻生。
相信通過以上觀察,大家皆能了知緣起而生非常合理。本頌則進一步說明:只要擁有能生果的因——種子,就可以產生五穀雜糧或稻麥等。但這樣的果實並不會在因上原原本本存在,如果存在,農民只需要有種子就可以了,並不需要再希求未來的果,所以這是不可能的。那是不是果實的一點一滴,或能生果實的功能在種子上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如果是這樣,那就不能稱為種子,因為它上面並沒有產生果實的能力與緣起。由此可見,在種子上完全沒有也不行,但也不是以果實的方式來存在。所以,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外器世間的種子,就能了知其中所蘊含的甚深因果緣起。
同樣的道理,雖然諸佛的菩提也是依靠猶如種子般的最初發心來產生的,但在最初的心上面,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存在佛陀的一切果法功德,如果存在,那在發了菩提心後就應該成佛,但事實並非如此。那是不是一點也不存在呢?也不是。因此,所謂的佛菩提唯依如夢如幻、無有實性的方式來產生。
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聞思中觀,還應依靠上師的竅訣和其他經論的教言,逐漸在自相續中對無欺緣起及將來成佛的道理生起堅定的智慧。若能以這樣的方式生起智慧,就不容易摧毀。在那時你會知道一切法確實如夢如幻,但如夢如幻當中成佛也合理,種子生芽等也合理,因為依照內外緣起的規律必定會如是顯現。《父子相會經》(即《父子合集經》)雲:“了知諸法如幻化,猶如夢中受欲樂,亦如水月體非真,智者當作是觀察。”這裏用幻化、夢境、水月三種比喻,說明一切萬法的本體恍恍惚惚,即根本找不到它們的本體,或它們的本體本來就不存在。正因為一切萬法如夢如幻如水月,在水月中要真正尋找月亮的本性,就找不到;或者說雖然夢中感受欲樂,但醒後一切皆不復存在;就是發心、成佛,也如幻化般現而不實。
雖然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但也不應捨棄積資淨障。聽說現在有些人以如夢如幻為藉口不做善法,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根本不合理。就像吃飯、走路,雖然它們皆如夢如幻,但也不可缺少。本經也講,雖然諸法如夢如幻,所斷與所證兩者也應存在,也即應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行持善法,否則根本不可能斷除夢幻般的痛苦。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實,大乘佛教的教義就是斷除實執。所以,在名言中應通達無有實性的幻化八喻的道理,在勝義中應安住在一切皆了不可得的境界中行持。當然,這也是麥彭仁波切在講中觀或般若時,經常講這個竅訣的原因。而一旦我們生起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或現相中如夢如幻的境界,修行就很好辦,因為從根本上講,以實執心希求佛果也是一種歧途。所以我覺得學習般若很有必要:一方面可以瞭解大乘佛教的究竟教義,另一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實執和自私自利的心,也即在名言中利益眾生、求證空性,在勝義中融入真正佛菩薩的智慧。
當然,通過竅訣來修最好不過就是上師瑜伽。在修蓮花生大師和法王如意寶的上師瑜伽時,最後要安住在上師的智慧跟自己的心無二無別的境界中,但課前念修時安住的時間不要太長,稍微安住一下就可以。很多道友經常想實修中觀的道理,那就要通過上師瑜伽或任何一位本尊的修法來修持,這樣就能證得遠離一切戲論的境界。此外,通過參禪或其他實修方式也能證得。
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不僅要有入定修持的境界,在出定乃至行住坐臥的威儀中,也要轉為道用。所以只要是將理論和實修相結合的佛教徒,在什麼地方都可以修行。但有些人說:“不行、不行,發心的話,實修怎麼辦、聞思怎麼辦?”其實只要真正有境界,發心的同時就會有很多修行機會。前兩天我和部分發心人員座談,他們說通過發心認識了很多本性或哲理。聽到這話我很高興,因為只要專注發心,通過這種力量就能有很多認識。如果沒有壓力或發心的因緣,表面上的聞思修行也不一定能如是專注。
的確,人有時候需要強迫的因緣。比如我們對孩子說:在某某時間內,你一定要背誦這篇課文,如果不背就如何如何,那他就得搶時間把它背出來,所以一定要有壓力。有時候我也是這樣的:比如今天要講一堂課,但時間卻很緊張,甚至看書的時間也不一定有,但無論如何在講課前也要在自己的智慧中使勁擠出一部分,在課堂上還要好好發揮。可見,依靠強迫的因緣有助於智慧顯現。但有些發心人員卻說:“這樣發心永遠沒有聞思的機會。”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只要人格或修行好,在發心中也會成功,否則即使專門聞思,過一段時間也會半途而廢。當然,修行也要有前世今生的因緣,祈願大家善緣具足!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般涅槃經》雲:“譬如燈炷唯賴膏油,膏油既盡勢不久停。”
(2)此乃藏音,漢意為:“善逝如來汝之身,眷屬壽命與刹土,殊勝妙相等功德,唯願我等成如是。”
(3)乃色達縣的一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