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2 05:17:24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課
思考題
1.請以比喻說明,我們應如何精進行持般若?也談一談在修學般若方面自己有何思想沉澱?
2.在了知般若超勝世間一切知識和寶物,以及擁有般若者超勝不具備此的一切眾生後,可能對三寶有信心的人都想獲得這樣的境界,既然如此,那我們應如何修學它?
3.請以喻義結合的方式說明,行持般若的菩薩必將成為人天一切眾生的指望處。也談一談落實講經聞法及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4.為什麼行持般若的菩薩能令諸魔畏懼?在魔王製造違緣時,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法來消除?作為修行人,為什麼要先認識魔障並弄清遣除魔障的方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今天講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說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
未二、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
人昔未得之至寶,別時已獲心歡喜,
得即不慎已遺失,失而求寶恒憂苦。
如是趨入大菩提,如寶般若行莫棄,
如獲寶取勤纏裹,疾速而行消憂苦。
首先講一個世間的比喻:比如說,一個人通過各種方式已經獲得了一個前所未得的非常珍貴、難得的珠寶。獲得後,他心裏歡喜若狂、無比喜悅。大家都知道,在得到如意寶後,不但能解決生活問題,所需資具和財物皆能圓滿;這樣的話,他肯定非常高興。但剛剛得到不久,就因粗心大意、沒有謹慎等,而失去了這個如意寶。那個時候他身心非常痛苦,在尋找的過程中也一直飽受煎熬。世間經常會有這種情況,比如轎車丟了、錢包掉了、鑰匙找不到了、轉經輪不在了,這個時候就會很傷心,甚至好幾天都不吃不喝,或者一直不開心。
同樣的道理,在無邊無際的輪回曠野中,遇到大乘佛法非常不容易;所以在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抉擇一切萬法為空性的般若法或緣起法時,大家千萬不要放棄。《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多最上甚深,難見、難聞、難解、難入。”經典裏面雖然描述得很清楚,但沒有般若境界的人,也不一定知道這是特別難得的法寶。如果通過聞思修行,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和佛的加持,在自己真正通達其中的意義時,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它比什麼都重要。
世間上有些人喜歡財富,有些人喜歡美色,有些人喜歡妙音,有些人喜歡地位,有些人喜歡名聲……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就是證悟般若空性。所以,我們在遇到這樣的法門時,應該比得到任何如意寶都要歡喜。但就像剛才所講的比喻一樣,如果沒有小心注意,這種機會就很容易失去。其實,自己真正獲得快樂時,不一定能發覺它的珍貴,一旦失去機會往往會發現,但想再擁有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前一段時間,我見到一位曾在學院出家後來還俗的人,他哭得很傷心,因為他的哭聲,我回到家後內心也有一定的變化。記得有一天晚上,我講完課回家時,在我門口有一位在家人站著。剛開始我看不清楚,後來借助微弱的燈光,發現是曾經見過的人,仔細一看才知他已變成一位特別可憐的在家人。他哭著說:“我沒有臉見別人,也不敢再到經堂裏去,但我很想念學院和上師,對法寶也很有信心,可是現在我只能晚上回來看一看,然後就要離開,不可能再呆下去。”後來我大概問了一下他的情況,他內心一直很憂愁。因為,以前擁有出家的快樂和學習大乘佛法的機會等殊勝因緣,如今因違緣出現、沒辦法對治煩惱而失去了這些善緣,想再撿回來這一輩子也不可能,所以他心裏面非常傷心。在這個世間上,很多因緣偶爾會聚合在一起,也會因偶爾的因緣分散,一旦分散就很難再聚集起來。
可能很多人在接受乃至享用大乘空性妙法時,還沒有感覺到這種機會很難得,因為人在順境時往往不能正確認識當時的處境,一旦失去這麼美好的光陰,雖然流連忘返,想失而復得也不容易,所以大家千萬不要放棄空性法門。就像一個人把寶珠丟了,通過各種途徑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他就會特別小心、滿懷喜悅地取受,並十分勤懇、精心地把寶珠纏裹在衣服等裏面,迅速返回家中珍藏起來;希望從此之後再也不要出現以前的遺憾,以免產生各種憂愁、痛苦。
相信大家通過其他人的行為或歷史,也能瞭解學習大乘般若波羅蜜多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所以,在遇到這樣的如意寶時,千萬不能放逸。以前一本書裏講:“一日精進,勝百年懈怠。”如果我們一直懈怠,再過一年、二年、三年……也不會有長進。所以,在聽到般若空性時,大家就應從它的教義、理論、實修上好好結合自己的心,那個時候就很容易認識到其中的奧義。不說開悟,一旦真正對空性意義有甚深認識,對什麼善法都很容易精進。
《那先比丘經》裏講:精進能助一切善法。意思是說,所謂精進,能助長利益眾生的菩提心、大悲心等善法。所以,在學習這樣的般若空性法門時,在座的道友都需要精進。不說成辦出世間的利益,成辦任何世間事情也需要精進。如果沒有精進、天天睡懶覺,連開小賣部或擺地攤之類的事情,以及做自己一個人的飯、洗自己的衣服,不精進的人都做不成,那更何況說利益眾生。所以,人需要以意志力或毅力來精進。
當然,這跟前世的善願有關係,即生中的自我勉勵、自我監督、自我啟發也很重要。為什麼世間很多人都獲得了成功,其原因也在這裏。不說世間的成就,就是《岡波巴四法》:“願心向法,願法向道,願道斷惑,願惑顯智。”精進修行的人,也很容易獲得。有些人雖然表面上也在修道、聽課,但始終找不到感覺,那就只能擁有形象,實則徒勞無益。所以我一直要求大家:對講課的人來講,每天所講的內容自己一定要有感覺;對聽課的人來講,每天所學的內容也要找到感覺。當然,以做作業等方式來學習也不例外。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唱歌的人給我打電話,她說:“我兩三天當中始終找不到感覺,怎麼辦哪?”過了幾天她又打電話給我:“現在我在錄音棚裏,很高興,因為感覺找到了!”就像失去多年的孩子已經找到那樣,她非常歡喜。的確,作為唱歌的人來講,也需要有一種感覺,如果感覺找不到,怎麼唱也不行。
以前我們拍《釋迦牟尼佛廣傳》時,導演說:任何一個動作都要從心坎深處流出,也即內心要深深思維,感情上要產生共鳴。比如說我要演義成王子,那就要認為自己是真正的義成王子,這樣所有動作就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如果想自己是假義成王子,並不是真的,那所表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不會逼真。
現在不管是在佛學院還是在城市,學習《般若攝頌》的人都比較多,這一點我也不愁。以前擔心沒有人學,現在看來還很不錯。但學的時候,最關鍵的是大家一定要從中得到真正佛陀所說的內容,雖然所獲得的有多有少,但一定要感受到。當然,佛陀的金剛語每一個人的理解方法都不相同,但對每個人來講,所得到的都是有利的。因此大家在學習的時候,千萬不要擺形式,也不要搞表面的動作,這樣很累,沒有意義!
我是這樣想的,在這個世間上,我們現在所學的內容——緣起空性是至高無上的,沒有任何一個學問和知識能比得上它的教義,因為它完全宣說了一切萬法的本質或真理。在這個世間中,包括古希臘哲學家在內的西方哲學家,以及東方的理論學家,雖然他們通過各種方式絞盡腦汁做過研究、剖析,但都沒有說出空性的教義。有些人很想說,但說不出來。比如《道德經》中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思是說,雖然道也可以宣說,但這並不是恒常的大道;名也一樣,說得出來的都不是真正的名。還說:無是天地的起源,有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就像這樣,雖然很多人很想說出真理,但真正的空性或遠離一切戲論的教義誰也說不出來。
所以,有時候看一看古今中外著名學者的學說或論典,也能對龍猛菩薩、月稱菩薩等中觀傳承祖師和本師釋迦牟尼佛生起強烈的信心。若能不斷聞思修行中觀和般若,相信堅定不移、牢不可摧的信心,每個人都可以生起來。當然這種信心並不是迷信,也不是自以為是的狂妄,因為任何智者想破斥《般若攝頌》和《中觀根本慧論》中所講到的般若空性都不可能。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要力爭得到般若的境界。
當然,這種境界說難,需要花很長時間;說不難,密宗裏用簡單的表示方法就可認識心的本性。而真正認識它的時候,表面上看起來還是一般的人,其實已成為肉身菩薩。以前六祖一說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就打動了印宗法師,他說:印宗乃具縛凡夫,有幸見到肉身菩薩(指六祖),願拜為師。他通過六祖這一句話,就已經感動了。對真正開悟或通達一切萬法本性的人來講,他的語言、行為,哪怕是一個微笑、一縷目光,也能打動無數的人。表面上看來,他們也是一般的肉身相,但實際上這個肉身在世間起的作用特別大。即使已經離開世間,在歷史上他們留下來的印痕也會依然清晰。所以,每一個人都應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對般若空性有深刻認識。
當然,要有深刻認識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而應花一定的時間。這樣以後,逐漸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就會改變。有些人跟我們講:現在聽課已經兩三年了,還沒有開悟,太累了,我不學了!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在有生之年堅持學習。因為,佛教的學習並非一天兩天就能立竿見影。當然,對某些有緣者來講,肯定有這樣的情況。但一般來講都需要潛移默化,不一定馬上有明顯的效果:今天我沒有我執了,或今天已經天亮了一樣,我見到了光明本性。雖然有些人會這樣,但不一定所有人都是如此。但不管怎麼樣,只要長期熏習,相續肯定會有改變,所以大家一定要長期學習。
我經常這樣想:如果是世間知識,學完了以後再也沒有興趣學了。而《中觀根本慧論》等佛教經論,我以前也講過,現在大家還在繼續學,但都覺得很有意思,還很想學,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佛法無比深奧所致。如果是世間課程,不管是大學的課本,還是中學的課本,如《化學》一冊,《物理》二冊,讀完了以後再也不願意學、再也不願意聽了。
記得從1987年開始,陸陸續續有很多漢僧到學院來,我們一直交流,現在很多知識份子還願意聽。如果是一個世間的老師,他們肯定不會聽,因為按世間的狀況來講,現在還在二十年前的老師前聽課,可能這個人精神有問題,所以再怎麼樣也不願意聽。但世間跟出世間在學習方法上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在有機會時,也經常到沒有出家前就認識的那些上師前去聽法。每聽一次,哪怕是短暫的一堂課,都深深覺得這對自相續或對自己的今生來世有很大的利益。
現在我們一起學習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看得特別簡單,而應逐漸讓身心有所變化。當然,就像世間的讀書人一樣:字體是慢慢變好的,並非一天兩天就能寫得特別好。相信大家將讀小學的字體、讀中學的字體和讀大學的字體相比較,就能發覺在不知不覺中有很大變化。所以,有關般若空性的道理,學習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長期學習,到一定的時候,相續中的我見和法見就會逐漸減少,不過這也是自然的規律,因為般若主要宣講摧毀眾生相續中的我執和法執。
在學習的時候,大家也不要有厭倦心,應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對大乘佛法充滿信心,或像佛陀在因地時那樣,哪怕為了求得一個偈頌,越過刀山火海也在所不惜。我們現在聽課,很快樂、很容易,根本不用費力。城市裏面有人說聽課很累,實際上與高僧大德求法的經歷比較起來,應該說很輕鬆。因此,大家在聽法的時候,一定要以歡喜心來接受。
未三(宣說如是精進行持之功德)分五:一、勝他修行之功德;二、成為人天指望處之功德;三、能擊敗惡魔之功德;四、攝集一切波羅蜜多之功德;五、他者隨喜彼善之功德。
申一、勝他修行之功德:
如離雲日光燦燦,驅散所有重重暗,
映蔽一切螢火蟲,含生群星明月光。
行勝般若之菩薩,善行空性及無相,
摧見濃暗勝眾生,羅漢獨覺多菩薩。
這裏用比喻說明證悟般若空性的智慧勝過一切。
比如說,在這個世間當中,當離開一切烏雲的光燦燦的太陽在大地上升起時,重重烏雲遮障的黑暗,及其餘世間所有黑暗全部會一併消失。因為它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也能映蔽一切光明,包括自身一部分具有微光的螢火蟲所發出來的光,憑手裏拿著的電筒等明燈及自身本來帶有光明的天人等發出來的光照亮附近的所有含生的光,以及星星的光和月亮的光。也就是說,當太陽升起光芒普照時,這些光全部會隱沒,或全都不明顯。
同樣的道理,真正行持般若空性或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宛如光芒萬丈的太陽,他善巧行持空性和無相,以般若的威力能無誤摧毀一切我見、法見的濃重黑暗,超勝像螢火蟲一樣的外道、世間平凡人等一切眾生,還有像含生一般的通達人無我的阿羅漢,以及像群星一般的緣覺,和像月光一般的沒有圓滿通達法無我的菩薩眾。總而言之,真正通達一切萬法遠離戲論的菩薩,能遣除世間所有低劣見解引發的黑暗。
《大智度論》中說[1]:如意寶珠能遣除黑暗,般若亦能遣除三界眾生的黑暗;如意寶珠能遣除熾熱,般若空性也能遣除眾生煩惱的熾熱;如意珠能遣除眾生的寒冷,般若也能遣除眾生不信等寒冷……以很多比喻說明:如同如意珠有無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最後還例舉眾多比喻說:般若具有其他很多功德,比如遣除眾生心裏的黑暗,而如意寶珠卻沒辦法擁有這些功德,所以般若遠遠超勝如意珠。
大家都知道,太陽升起的時候,月亮、群星、螢火蟲所發出的光,以及大城市裏的各種燈光,和我們學院中為數極少的小小路燈所發出來的光,全部都沒有了。也就是說,所有世間光明在太陽光的威懾下,全部都會映蔽無餘。而且太陽升起來時,世間所有黑暗全部能無餘遣除。雖然太陽具有如此威力,但它根本沒辦法遣除我們內心的黑暗,就是依靠摩尼寶等世間任何珠寶,它們的威力也不能遣除。因此大家一定要知道,大乘般若空性是眾生的真實妙藥。為什麼呢?因為眾生最苦惱、最痛苦的就是對世間執著,有了執著以後每個眾生都會飽受煎熬。如果執著減少了,或者說根本沒有,那在世間即使沒有吃、沒有穿,也會過得很開心。
這個道理,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都已懂得,所以他們過得很快樂。而世間人,平時一直耽著這樣那樣的事物,再加上沒有善知識給他們講一切都是空性之類的開示,那要獲得安樂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大家務必認識到,一切佛法中最圓滿、最完整的就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中,對深廣兩方面完整闡述的,就是一切空性的教義。如果我們認真學習《中觀六論》、《法界贊》等論典,就能瞭解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所宣說的般若空性的教義。
記得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引用了龍猛菩薩《出世贊》的教證:“若不達無相,佛說無解脫,故佛于大乘,圓滿說彼義。”其意是說,通達空性才能真實得解脫,而無相的意義佛陀在大乘中已圓滿宣說。這是法尊法師翻譯的。在十幾二十年前,我和極個別道友一起,在當時的桑耶塔里完整學習過《入中論·善解密意疏》。在解釋“彼至遠行慧亦勝”時,宗喀巴大師引用了《出世贊》中這個教證。
的確,高僧大德引用教證有很甚深的意義。作為後學者,在有時間時最好能把這些教證背下來,如果實在不能背,把它抄在筆記本上,有時間的時候看一看,也許依靠一個教證就能息滅很多痛苦。在世間,身體不太好的人經常會帶一些藥;我們要根除心中的疾病,也要帶一些佛法的藥。當然,不可能把《大藏經》裝在箱子裏到哪里去都背著,但對相續最有用的教證,還是應該抄下來隨身帶著。
以前我讀書時,買一個日記本都很困難,所以有時在商店看到很好的日記本就羡慕不已:我有錢該有多好!把它買下來,裏面就可抄很多教證。現在我們這裏很多修行人這一點並不缺,所以對自相續很有用的教證一定要記下來,若能長期受持,哪怕一個教證,對你終生都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人的心理健康特別重要。美國柯達公司創始人喬治·伊士曼說過:人有四個存摺,即健康、感情、事業、金錢,如果健康的存摺丟了,其他全部都會過期。當然,他所說的健康可能主要是指身體健康,其實人心理的健康若丟了,金錢、事業、感情等也不會有用。因此,大家千萬不要丟失心理健康的綠卡,但這必須以長期依止上師三寶聞思修行來維護。噶舉派有一個簡單的教言叫《岡波巴四法》,最近我翻譯了,雖然文字很少,但講得很深、很好。對很多道友來講,如果沒有能力背誦或受持特別廣的教言和經論,對比較短的教言也要認真行持,這非常重要!
大乘佛法非常甚深難得。大家都知道,剛開始世親論師也不能接受大乘佛法,他誹謗說:我的哥哥無著在十二年中寫了很多沒有用的書……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後來無著菩薩知道弟弟誹謗大乘的過失非常嚴重,就派兩個人到他能聽到念經聲的地方去念《十地經》和《無盡慧所說經》,世親論師認真聽了念誦的聲音後,就感覺到了大乘的殊勝性。(其實很多世間人也是這樣,有些人現在雖然沒有學習大乘空性和菩提心方面的法門,但若我們能給他們傳授,他們肯定能接受。尤其是知識份子,接受能力非常不錯,但需要因緣、環境,否則會一直處於迷茫的狀態。)當即他就想割掉自己的舌頭來懺悔,經那兩個人勸說後,他趕到了兄長處。兄長告訴他:割掉舌頭沒有用,最好多造一些大乘論典。為什麼在《俱舍論》及其《自釋》中,有一些“傳說”的字眼呢?這是論師後來對小乘有些觀點不滿意的原因導致的。後來他每天都要讀一遍《般若八千頌》。
既然被人們稱為第二大佛陀的世親論師,每天都要特別精進地受持大乘經典,那有些人以自己已經開悟或已獲自在為藉口,什麼善法都不修,就不太好。對每一個人來講,哪怕你的境界再高,善法還是要不斷修持,這一點特別重要!
在這裏大家一定要懂得,大乘般若空性的智慧勝過一切。在我們相續中,如果有般若空性,或真正能感受到《般若經》中的微妙甚深之理,就會像在須彌山上能無餘照見其他群山一樣,其他學問皆能無餘通達。也就是說,到了此境界,其他學問一看就能了知,比如:這個也可以包括在這裏面,那個也可以包括在這裏面,即般若空性涵蓋世間一切學問。
確實,其他學問根本不能與般若的教義相比。這一點並不是我們毫不負責地讚歎自己,相信智者們通過很長時間以非常細微的智慧來觀察、研究後,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記得我在剛學中觀時,分別心也很重、疑惑心也很強,後來因為捨棄了各種各樣的瑣事,在寂靜地長期全力以赴、專心致志地精進聞思,對般若也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雖然不敢說有大的開悟,但從骨髓裏或心坎深處的確對般若法門生起了堅定的信心。
這種境界,是不是知識份子的修行人都可生起。一旦有了這樣的境界,雖然人們不叫你為開悟者,但在生活中卻能活得灑脫、自在。雖然有時會有種種痛苦和煩惱,但它們不會留存很長時間,即分別念在你的境界中很容易消失。就像在大火正在燃燒的鋼爐上撒一些水,一會兒就沒有了一樣。以前很多上師都講:若能對空性法門長期聞思,到一定的時候自然而然可以運用自如,一點困難都沒有。我們這裏有些道友對般若法門進行過長期聞思修行,從他們的行為和表情也看得出來,這個人肯定是證悟空性的人,這個人肯定要接近證悟空性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長期修學空性!
申二、成為人天指望處之功德:
王子施財欲實義,成眾尊主樂親近,
此今尚令群生悅,得勢在位何須說?
如是巧行智菩薩,施甘露令人天喜,
此今尚勤利群生,住法王位何須說?
首先講比喻:比如說,一位國王的太子為了救護許多百姓,不斷拿出皇宮裏的財物作佈施,這是因為他精通一切人規教言,很想維護自己的國家,所以一切行為全部利益與他有關的人們,而且他的發心也沒有自私自利,一直想幫助他們。雖然他還沒有獲得王位,但人們從他的言行舉止中已經看出,這位太子非常了不起。自然他也成了眾太子中的尊主,人們也樂意親近他。現在世間當中,有些領導還沒有當大官時,他的行為人們也特別看得起,比如他當縣長時,人們都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以後肯定能當省長;他當省長時,人們也覺得:這個人很了不起,以後可以當國家主席。
但有些人地位越來越高後,就不再考慮眾生的利益。雖然在下面的時候,人們對他希望很大,但越上去越沒有感覺。可能他們已經滿足了,或已知足少欲了。但這裏並不是這樣,頌詞說:既然王子在沒有得到王位時,尚且全力以赴地利益眾生,人們也特別敬仰他,那一旦他真正得到王位,即給他授予王位灌頂,整個國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由他做主,此時因他有能力、有權力,幫助眾生、利益國家就更加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在有心力不足的王子位時,尚且精進利益眾生,那在當國王擁有權勢時,幫助眾生就更不用說了。
與此比喻相同,善巧行持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的菩薩,在因地時(即沒有成佛之前)也通過佛法甘露來利益包括非人在內的人天一切眾生,讓他們皆大歡喜,所有眾生都非常敬佩他。所以,很多道友一定要有聽法、傳法的興趣,因為這是菩薩的相。雖然現在還不是真正的菩薩,但也要隨學。在我記憶當中,我們學院有些道友好幾十年從來沒有缺過一節課,特別重視每天的傳法,這非常好!
外面城市裏有些六七十歲的道友,從《入行論》開始到現在一堂課都沒斷過,而且每次都要坐兩三個小時的車,從很遠的地方去參加共修。我瞭解了這些居士的情況後,覺得他們真正具足菩薩的相,很了不起!其實,對聽法有歡喜的意樂,這就是一種真正的成就相。傳法也是這樣,我為什麼要求學院中的法師和菩提學會裏的輔導員,在所有事情中把傳法放在第一,就是因為傳法非常重要。雖然每個人都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作為法師,傳法應放在第一,這樣其他瑣事就不會耽誤它。若將傳法跟其他事情一樣對待,可能經常會選擇其他事情。這裏也講得很清楚,即應以佛法甘露來利益眾生,在菩薩階段這是利益眾生的最好方法。
但在用佛法來利益眾生時,一定要有利他的心。《經莊嚴論》裏講:“菩薩念眾生,愛之徹骨髓,恒時欲利益,猶如一子故。”意思是說,菩薩時時刻刻護念眾生,其愛心從骨髓或內心深處發出,並非僅在口頭上說:我好喜歡你、我好愛你,而是恒時欲求像對待獨子一樣利益一切眾生。現在世間很多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經常說“我愛你”之類的言詞。實際上,無有條件、恒時利益眾生的菩薩,並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在心坎深處。對發菩提心的人來講,的確需要這樣。
而發了菩提心的人,對眾生到底有沒有母親對獨生子那樣的執著呢?恐怕只是對自己的親朋好友很執著。有些人說:我的母親病了,您可不可以加持一下,因為她是我的親生母親。就像這樣,很多人雖然口頭上說得很好:利益一切眾生,但眾生只是如母有情,並不是老母有情,因為並沒有像對待自己的母親那樣。漢地經常有人說如母有情,其實應該是老母有情,也就是說,眾生真正是自己的母親。既然我們生生世世的母親沉溺在輪回中,那就應該幫助她們,而幫助她們的唯一方法就是發菩提心。《華嚴經》雲:“應當速發菩提心,永盡諸漏利群生。”所以我們應趕快發起菩提心,因為有了菩提心,就能永遠斷盡一切有漏而利益群生,若沒有菩提心,想利益眾生也沒有辦法。還說:“趣向菩提心清淨,功德廣大不可說。”
為什麼有些人再怎麼苦、再怎麼累也毫無怨言,心甘情願日日夜夜默默無聞地幫助眾生,原因就是他們具有利益眾生的心,而沒有自私自利的心。而有些人因為有自私自利的心,或者說我執很重,一旦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就不願意利益眾生。所以,自私自利心很重的人,只能暫時在很短的時間中,從表面或形象上幫助一下眾生,根本不可能做得長遠、究竟、徹底、圓滿。故每個人皆應發願:乃至生生世世盡心盡力利益眾生。
當然,凡夫人不可能把自己的事情百分之百全部放棄,但在世間中一定要選擇利益眾生。以前我們沒有接受大乘佛法教育時,經常想社會或他人要給我做什麼,也即一直等著別人為自己服務。但現在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那就不要管別人對我好不好,而應始終想著幫助眾生。所以總結的時候,一定要看自己給別人做了什麼事情。至於別人為自己做不做都無所謂,因為自己就是眾生的服務員。若有這樣的心態,才算是真正的利益眾生。
頌詞講:此時尚且能如此精勤行持眾生之利,那在獲得佛果時利益眾生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在因地時,大家一定要無條件地付出,也就是說無條件地幫助眾生。對所有學習大乘佛法者來講,每個人皆應在心裏這樣發願。
申三(能擊敗惡魔之功德)分二:一、能令諸魔畏懼;二、魔不能害彼之理。
酉一、能令諸魔畏懼:
爾時惡魔懷刺痛,憂淒苦惱氣焰消,
何能退此菩薩意?威逼諸方燒隕石。
菩薩具足要點如此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所有惡魔心裏很不高興(看到我們在學般若,或心裏已經產生般若空性的定解,它們也會不高興),它們想:他們獲得佛果對自己會有很大危害,因此心裏就像刀割槍刺一樣痛苦難忍。而當它們想起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鎮服他們,就特別憂傷淒慘,身體和內心極其痛苦、煩惱。因為這樣的原因,它們一直想製造違緣,但因般若的力量和菩薩的發心力,魔王的威力和氣焰卻逐漸削弱。
如此一來,魔王實在忍無可忍,它們一直琢磨:如何才能讓菩薩的道心退失?哪怕讓他們求遍智的心一刹那退失也好。進而通過各種方式來製造障礙。但就像佛陀將成佛時,雖然魔王一會變成美女來引誘,一會變成三十六種頭像的動物來恐嚇,一會變成各種魔軍以種種武器來攻擊,但因佛陀入於大慈大悲的禪定中,致使武器變成鮮花,美女變成醜女,一切景象全部化為烏有。雖然魔王為了威逼菩薩,從四面八方用火來焚燒並拋擲紛亂隕石,還從外境和內心兩方面製造其他各種各樣的違緣,但因菩薩已經證悟空性,或者說安住於般若的境界,就不會遭受任何危害。
不說佛菩薩,就是我們安住在這種境界,也不會有任何損害。《華嚴經》雲:“十方一切諸魔王,菩薩威德悉調伏,勇猛安住莫能壞,決定修行究竟法。”所以,只要我們能好好調伏自己的心而安住,十方魔眾根本不能危害,而且所修行的法要也會究竟圓滿。在修行過程中,若我們對法生不起信心、身體不堪能、產生種種分別念,就要安住在佛陀大慈大悲的境界中,或觀想:佛怎麼樣入根本慧定,我也這樣入定,並如是安住,那很多魔眾的違緣都會消失。《佛本行集經》中也講:“魔眾如是可畏來,彼聖卓然不驚動,如大智見小兒戲,菩薩觀魔亦複然。”所以,如果能真正安住在超勝的智慧境界,縱然魔眾示現各種各樣的幻化,也無濟於事。
有時候我們會因自己生邪見、想退班、想換班、不想上課、不想寫作業等而認為自己著魔了,此時就應安住在佛陀的大慈悲三昧定境中,或者說安住在離戲的空性境界。雖然真正的離戲空性唯是聖者的境界,但我們以前學過《中觀根本慧論》等中觀論典,也可依定解而安住。或者在學密法時,如果上師直指了光明心性就是本來的如來,那也可以安住在這樣的境界中。出定後,還要不斷祈禱根本上師為主的傳承上師。若能如此而行,一切魔的幻化都會消失,但首先要認識魔眾的幻變。
通過這次學習《般若攝頌》,很多超越魔境的方法大家皆應瞭解,這很重要!比如說,我們要去很遠的地方,那就應該觀察路上有沒有違緣。如果提前知道路上有對行程不利的強盜等逆緣,就會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一旦遇到就能坦然面對。同樣的道理,在學習佛法的漫漫長路中,若先認識魔怨,在遇到時就可通過各種方式來應對。
為什麼有些修行人一直能超越魔障?這是因為他們有時祈禱護法神,有時祈禱根本上師,有時安住在內心的境界,有時以幻化相的方式來對待。如果我們也能如此用功,到晚年的時候修行就會圓滿。在末法時代,不要說修學大乘般若空性,就是守居士戒,或者學小乘法,如果對修行道路中的違緣和障礙不明白,修法就不會究竟。《竅訣寶藏論》裏面也講[2]:修法要圓滿,需要很多順緣。
有些修行人在一座寺院聞思修行十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這很了不起。末法時代人心很亂,大多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或今天換一個道場、明天換一位上師、過一段時間換一個法。我覺得現在很多人最大的違緣就是心不定,心若不定,修行就不會成功。如果今天試試這個法,明天試試那個法,這樣下去最終什麼都不能得到,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首先要用自己的智慧來詳細觀察,一旦決定就不要變來變去,否則根本得不到真正的境界。
總之,希望大家先要認識魔的幻變,一旦遇到魔障就要安住在般若空性中,或把《上師心滴》等密宗教言所講的竅訣用上,這樣就能遣除一切違緣。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大智度論》雲:“如寶珠能除黑暗,般若亦如是能除三界黑暗;如寶珠能除熱,般若亦如是能除淫欲、瞋恚熱;如寶珠能除冷,般若亦如是能除無明、不信、不恭敬、懈怠等冷心。日月皆諸寶所成,日能作熱、月能作冷,雖俱利益眾生,以不能兼故,不名為如意。寶珠所在處,毒蛇等諸惡蟲所不能害,般若亦如是,貪欲等毒所不能病;若有人毒蛇所螫,持寶珠示之即時除愈,有人為貪欲等毒蛇所螫,得般若波羅蜜貪恚毒即除,如難陀、鴦群梨摩羅等;有人眼痛、盲瞽以寶珠示之即時除愈,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有人以無明、疑悔、顛倒、邪見等破慧眼,得般若即時明瞭;如人癩瘡癰腫,以寶珠示之即時除愈,般若亦如是,五逆癩罪等得般若即時消滅……如如意珠有無量功德,般若功德亦如是。今當別相說般若功德:是如意珠但能除惡鬼,不能壞魔天,般若則能除二事;珠能治身病,般若能治身心病;珠能治人神所治病,般若能治一切天龍鬼神所不能治病;珠能治世世曾所治病,般若能治無始世界來未曾所治病……珠不能轉人心,般若能轉一切眾生心性所樂所欲;珠能令所著處濁水清,非一切水,般若力能令六覺濁心即時清淨,又于諸龍王、鬼神王、人王等貪恚濁心能令清淨;珠能使所著函篋房舍有威德,般若力能度十方無量世界阿僧祇眾生,令有威德……”
[2]如《竅訣寶藏論》雲:“宣說功德圓滿之六法:
畏懼輪回痛苦尋依處;以信調伏自續隨學佛;見大福德佈施積二資;
精進鞭策日夜勤行善;知慚有愧為法願捨命;具有妙慧境心現法性。具足此等趨至輪回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