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09 21:04:08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六課

思考題

1.正士勝鎧甲指的是什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示?我們應怎樣隨學上師?

2.請從詞義、本體、作用三方面解釋大乘,並結合《妙法蓮華經》與《經莊嚴論》的教證反觀自己是否是大乘行者,也談一談利他心的利益。

3.為什麼誰、乘、去所皆不可得?既然他們都不可得,那為什麼還要說依靠此乘而去往涅槃果位呢?這是否自相矛盾?為什麼?

4.為什麼修道者的菩薩三時皆不可得?既然如此,那他是一種什麼樣的體相?菩薩在通曉世俗法相與證知勝義法相時,應如何行持殊勝的般若?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麵我們繼續學習《般若攝頌》。

前面的比喻講,幻化師在十字街頭幻化出很多人,即使他們全都滅絕,幻化師也不會有畏懼。而在度化眾生的過程中,如果一下子就將萬法抉擇為空性,很多人也接受不了,所以應向他們宣講這樣的比喻。通過這樣的幻化喻,也能瞭解一切萬法皆是空性或無有縛解的道理。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了知,在名言中可以如幻如夢地度化眾生,而勝義中根本沒有任何戲論。

卯二、意義:

色想受行以及識,未縛未解本非有,

行持菩提無怯心,此是正士勝鎧甲。

在佛教裏面,世俗中五蘊的真相在《俱舍論》、《智者入門》等論典中講得很詳細,諸如它們的詞義、體相、分類以及作用等;而勝義中如何不存在的道理,也在相關經論中有詳說。對這樣的道理,獲得小乘聖者果位的人也能了知,而世間的科學再怎麼發達,連名言中五蘊的體相也沒辦法完全明白,那就更不要說勝義的真相了。所以,在對所知事物瞭解的深度與廣度上,科學與佛教的差別還是相當大的。即使你精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只能通達色蘊等的粗大部分,而它們的細微部分則根本無法瞭解。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更加堅信佛法僧三寶。

在這裏,大家要清楚的是:所謂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在本質上從來都沒有束縛過;既然如此,那也沒有從中獲得的解脫。為什麼呢?因為五蘊全是假立的,並非實有,也即它們全都遠離一切戲論,或者說它們的本體根本就不存在。由此可見,在名言中五蘊皆以如夢如幻的方式存在,而勝義中確實無縛無解。關於無縛無解的道理,《中論》中專門有觀縛解品來說明,大家可以參閱。所以,所謂的束縛與解脫只能在分別念前安立,也即它們只是一種假名,而真實中根本就不存在。

當然,對此道理只有通過學習、研究才能產生定解。若只停留於聽聞的層面,而沒善加思維,那實際修持將差得更遠。為什麼高僧大德都強調遵循次第聞思修行,其原因也在這裏。所以,一旦我們有機緣聽聞到大小乘佛法,就應反反復複在心裏思維。比如說五蘊皆空,那五蘊到底是不是空的呢?如果覺得不空,或者認為這種觀點不合理,那就應跟有智慧的人辯論、探討,這樣就能得出新的結論。因此思維確實很重要,尤其對中觀法門慢慢思維,對空性就能有新的認識。當然,這只是暫時的認識並非開悟,只有到對這樣的道理完全通達時,才能稱得上是開悟。所以在聞思的過程中,當我們對一切萬法皆空的道理有所瞭解時,千萬不要馬上認為:我今天已經開悟了!但有人卻這樣說:我今天早上一直觀察五蘊皆空,確實五蘊不存在,那這不是開悟是什麼?肯定開悟了。但這也需要觀察。

若我們通達了剛才所講的五蘊皆空的道理,就會明白五蘊跟虛空沒有任何差別,就像虛空沒有束縛和解脫一樣,識等五蘊的本體也沒有束縛和解脫。雖然勝義中一切都遠離執著和戲論,但世俗中我們也不應怯懦,而應精進行持菩提、努力修行,不要因為小小的因緣,就把行持善法全部放下來。若能如此,這種正士就披上了行持菩薩道的殊勝鎧甲。

所以,在平時聞思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先要對空性有所認識,之後還應了知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眾生都不懂得這樣的道理,從而盡心盡力地度化他們。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違緣、障礙、困難,但此時心始終不要怯懦;若心怯懦,則會對修行造成很大的障礙。在末法時代,所遇眾生肯定會有各種各樣不如法的現象,不可能像極樂世界的菩薩那樣斷盡一切煩惱,此時我們也不能生起厭離心而放棄;若放棄,對自己的弘法利生就有很大的影響。

大家也知道,在法王如意寶一生當中,弘法利生的主要手段就是講經說法,但這也非一般人所能做到。我只舉一個例子:19904月我們隨同上師去印度,當時上師的眼睛就開始生病,字都看不太清楚。但在印度期間,法王仍然通過錄音為人傳法灌頂,這樣一直堅持到200417圓寂。在14年中,很多老弟子心中都有數,只要法王在學院,他就從來沒有中斷過講經說法。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如果自己的眼睛不能看字,還能不能堅持一兩年?最多在堅持一兩年後就會說:我的眼睛已經看不見字了,算了!包括在座的法師,看你們到了這樣的時候還會不會講經說法?但上師在圓寂前幾天還說:我一輩子都是通過講經說法來弘揚佛法,所以非常希望,在死的時候也能邊講經說法邊離開人間;以前堪布曲恰也是邊講經說法邊圓寂的,基本上只停了一兩天的課,我也願意這樣。

大家都清楚,法王如意寶為我們傳的最後一個法是《寶性論釋》,當時他老人家在顯現上病得很嚴重。記得法王在課堂上說:很多人都給我說,要我出去看病,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給一百萬也不願意出去,如果學院的負責人和法師覺得應該出去,那我也聽你們的,希望你們商量。後來,學院的大法師和理事會、寺管會的人共同商量,有人說法王出去好一點,有人說根據各種說法來看不出去好一點,但後來大部分人怕不出去會有遺憾,所以大多數人認為還是應該出去看病。之後法王停了課到成都看病時示現圓寂。在這段時間中,法王確實是停了課的,除此之外,在座的道友心中都清楚,法王身體再怎麼樣,有時候實在不能解釋也要念一遍。可是法王的弟子,作為法師的我們會不會這樣?如果我們的眼睛看不見字,十多年來還要講經說法,這是否能做到?當然,有沒有能力是另外一回事。

而我們有些法師,在講經說法的過程中,經常給別人說我不講法了,有些乾脆就離開了。但不講法對自己還是有很大損失。的確,作為法師不講經說法,而去做其他事情,這恐怕不太好,所以大家也應好好想一想。前一段時間,我在課堂上講了這個問題後,有幾位法師在我面前發願說:在終生當中,我將盡自己的一切能力講經說法,哪怕只有一個人聽,也要講下去。當時我心裏很高興,作為法王的親傳弟子,大家確實應該這樣。

外面有些居士輔導員也經常對講經說法生厭離心,他們說:那這樣,我就不願意帶你們了。其實也不能把自己看得過高,作為一個剛剛學佛的居士輔導員,也沒有帶不帶的問題。我是這樣想的,雖然我現在給別人講經說法,但實際上只配做學生,連做輔導員的資格也不一定有,不過這也是一種學習佛法的好機會。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出家的法師,還是居士輔導員,大家都不要高看自己。不要因為給別人講了幾堂課,就自認為非常了不起,甚至認為沒有自己天都會垮下來。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能特別怯懦,稍微遇到一點點事情就生厭煩心,而不願意講法。

法王如意寶以前也說:凡是眾生,肯定有各種各樣的煩惱,也肯定有種種不合意的現象。尤其在末法時代,你不接觸就不說了,接觸就不可能全都十全十美。如果是極樂世界,那眷屬都會非常好,不可能像娑婆世界的濁世眾生一樣。所以希望法師們一定要堅忍。當然為了讓大家生起厭離心,或讓大家尊重佛法,有時候稍微提一下,這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很多傳承上師都經常這樣示現。但若真正不講課,就非常可惜。

以前學院當中,我們覺得希望很大的部分男眾和女眾的法師都沒有講法,這非常可惜。如果他們能講課,對自己來講也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對別人來講,哪怕是一個人,也會或多或少給聽者帶來一些佛法的利益。而這種利益,也是我終生希望的,當然我以前也發過這個願。雖然以後變成什麼樣並不知道,但是即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向上師如意寶學習,所以哪怕是向一個人說一句法,我也覺得非常有必要。

雖然我講得很不好,有時聽到自己的聲音都非常害怕,但心應該是比較純潔的;因為在傳法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想要宣傳自己,也沒有想你們會不會對我供養,沒有這些世間雜念。目的就是,這麼好的法能讓別人知道該有多好!為什麼我經常講完這個法,就要講那個法,其原因是:我每一次看一個法本時,就覺得這裏面的內容很好,而現在我們這裏有這麼多有信心的人,他們若懂得這樣的道理,自然就會傳到其他人的心裏面去,所以這很有必要。前段時間我在外面看《弟子規》,開始還以為《弟子規》只是一般的知識,但看了以後就想:若很多出家人都懂得這樣的道理,就會將它逐漸傳到很多在家人手中,若在家居士懂了,自然也會對他們的孩子有一點利益;所以不管再怎麼累,我也要把這個法講完。當然,這並不是說自己非常清淨!

總而言之,不管是法師還是聽法的人,大家都不要因為小小的事情就生厭煩心。但外面有些居士在學習的過程中,因為人與人之間稍微有點衝突,就馬上拿著包跑了。的確,有些居士佛法方面的知識非常差,他們會為了一個座位,或其他小小事情,在聽課的時候就馬上離開。其實為了佛法,我們應將自己的財產、身體乃至生命全都獻上,那更何況別人對自己的不滿、侮辱或欺負呢?可見最關鍵的問題,我們對佛法的重要性還沒有認識到。一旦認識,就會像做生意的人一樣,再有什麼樣的危險也願意去冒,只不過我們對佛法還沒有這麼大的信心。而對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來說,他們也不容易退心。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找各種各樣的藉口退下去,而應珍惜弘法利生或行持善法的機緣。

我始終覺得,人生中最好的事就是學習佛法,因為這對自己有非常大的利益。以前嘎多堪布也這樣講過,他說:只要法王住世一天,我天天的課是不會斷的。的確,嘎多堪布在圓寂前從來都沒有斷過課,法王什麼時候講經他都會上經堂,後來通過收音機轉播時,他仍經常到經堂聽課。對我來講,老一輩修行人的聽法精神,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像在石頭上刻的文字那樣深刻。自己心裏也非常羡慕他們,心中常想:我能變成這樣該有多好!雖然實際行動做得很差,但自己還要不斷這樣發願。當然在一輩子當中,或在晚年時,自己應該能看得到各種各樣的精彩節目,但這些我都不羡慕,唯一羡慕的就是修行成功的人。如果自己不能做到這樣,也要堅持為別人講經說法,或者在有緣的上師、道友面前聽法。的確,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總之,大家千萬不要有怯懦心,也不能以其他各種原因而退失,否則非常可惜。

壬二(所修之法)分二:一、略說大乘之本體;二、廣說彼之自性。

癸一(略說大乘之本體)分二:一、名言中以詞義本體作用而解說;二、宣說勝義中彼等不可得。

子一、名言中以詞義本體作用而解說:

何名菩提之大乘?乘之令眾趨涅槃,

此乘如空無量殿,得喜樂安最勝乘。

本頌從詞義、本體、作用三個方面對大乘進行解釋。若有人問:為什麼要取名為菩薩之大乘或菩提之大乘呢?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回答。

第一個是詞義——“乘之令眾趨涅槃。其中是乘騎的意思,意即依靠這樣的大乘教法能讓無量眾生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平時很多眾生都依靠各種乘騎來到達自己的目的地,諸如車、船、飛機等;同樣,依靠大小乘的教法,眾生皆能到達解脫的彼岸,只不過它們有究不究竟的區別。

第二個是本體——“此乘如空無量殿。這以兩個比喻來說明:首先是虛空,這是從甚深的角度來講的,意即大乘教法宣說了二十空性等猶如虛空般甚深的法性,它可以讓無數眾生趨入解脫的天堂。大家都清楚,學大乘的人很容易接受小乘教法或其他教理,其原因就在於大乘教法相當廣闊。佛經也講:佛法如同虛空,它能涵蓋一切。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切眾生都有緣分學習佛法。其次是無量殿:大家都清楚,無量殿中有各種各樣眾生所需的寶藏;同樣,大乘教法中,也有很多非常珍貴的廣大法門,諸如等持、總持、六波羅蜜多等。所以,眾生依靠廣大與甚深兩者,就完全能得到滿足。

第三個是作用——“得喜樂安。意思是說,依靠這樣的大乘能讓無量無邊的眾生暫時獲得心裏的歡喜和身體的快樂,究竟到達最大安樂的佛地。所以大乘也叫最勝乘

《妙法蓮華經》亦雲: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所以大家皆應反觀,看自己到底是大乘行者還是小乘行者?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或平時的起心動念,皆為了讓無量眾生暫時獲得種種人天的快樂,究竟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那我們就可以說是大乘修行人。如果心裏天天都想私人的事情,甚至私人事情裏面根本不想修行,只想錢財、名聲等,那也根本算不上大乘,可能小乘行者都不一定是。大家也清楚,真正的小乘行者,不但白天非常精進,而且初夜、末夜都不睡覺。所以自稱為大乘行者的人,也應生起慚愧之心。

《經莊嚴論》雲: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於大乘。意思是說,具足七種大義則為大乘:第一是緣大,即大乘的所緣非常廣大,它以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為緣;第二是行大,大乘的行為圓滿包括自利與他利,也即自己和他人都要度化;第三是智大,即圓滿通達人無我和法無我;第四是勤大,即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無間而修;第五是巧大,即既不墮於輪回的邊,也不墮於寂滅的邊;第六是果大,即讓無量眾生獲得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功德;第七是事大(事業大),即在輪回未空之間數數示現大菩提與大涅槃,以讓未入道者入道,下下道者趨入上上道,最終獲得佛陀的果位。所以大家皆應反觀,看自己到底具不具足這些大乘的修行原則?如果具足則應生起歡喜心,若不具足則應想盡一切辦法讓它們生起來,當然每天都發願無疑是最佳選擇。

其實,我們每天念的這個受菩薩戒的儀軌(1),按要求來講每天都要念六遍或三遍;若實在念不了,一天一遍也不能間斷。因為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每天都應在上師三寶前堅固自己的誓願:諸佛菩薩如何發心、我也如何發心,所以大家應儘量念誦這個發心儀軌。

大家還應明白,本頌之所以講讓無量眾生獲得安樂,其原因也在於: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為宗旨,而小乘行人或一般的世間人皆以自我為中心。那利他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它能讓我們消除執著自我的緊張、恐慌與痛苦,而讓所作的事情順利圓滿。記得一位教授在演講時說:在接到演講的通知時,我心裏特別緊張、也特別著急,因為害怕自己講不好。後來我就換一個角度想,感覺不應執著自我講得好不好,而應想方設法讓聽者在身心方面得到利益。這樣之後,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我再沒有想到別人會對自己如何評價,一心一意就想幫助他人。後來他的演講非常成功。雖然他不懂大乘佛法,也未發過菩提心,但他通過利他心也遣除了對自我的執著,而讓他人獲得了利益。看了他的演講後,我在心中想:要想將大乘佛教的精神融入到社會當中,就應該像他這樣。大家也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的各種衝突,歸根結底就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導致的,比如:這個人對我不恭敬,我自己的事情沒有成功,等等。所以大家皆應秉傳利他的火炬,這樣既能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別人。

本頌也講,依靠大乘佛法能讓無量眾生獲得暫時的心喜身樂與究竟果位的涅槃之樂。確實,依靠大乘佛法這些完全能做到。前兩年,我為大家傳講了《入菩薩行論》,很多人將之運用在生活、工作中時,許多感受全是快樂的,其原因也來自於利他。可見,只要有利他的心,很多痛苦自然而然就會消失。大家也經常看到一些高僧大德,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很累,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事情;但實際上,因為他們的利他心非常強烈,世間凡夫人那樣的痛苦就不會有。所以,很多人都應將大乘中最重要的利他心樹立起來,這樣許多痛苦和壓力自然而然就沒有了。對於這一點,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有這樣的體悟,但確實有一定的經驗。在平時做事的過程中,我想大家都能感覺得到,很多痛苦都來自於自己,而快樂全來自於利他,就像《佛子行》中所講的那樣(2)。雖然表面上看來這裏的文字很簡單,但實際上依靠它,在未解脫前我們就能獲得身心的快樂,而解脫後則能獲得佛的無漏大樂,這一點願每一個眾生都能分享。

子二、宣說勝義中彼等不可得:

誰乘去所不可得,謂趨涅槃實不得,

譬如火滅無去處,因是稱說彼涅槃。

這裏是說,在勝義中能行持的乘者、所乘騎的乘以及去往果位的方所皆不可得。大家也清楚,所謂的乘者,不管是菩薩,還是凡夫,或者是佛,在勝義中皆得不到;而菩薩所行持的法,或凡夫所追求的法,以及佛陀所得到的無漏智慧,在勝義中也一無所得;既然這些都沒有,那去往果位的方所也不可得。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勝義中一切萬法皆不可得。《大智度論》亦雲:如是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性空。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既然這些都不存在,那你們為什麼還要說依靠這樣的乘來趨入涅槃呢?我們可以這樣回答:雖然他們在名言中都存在,比如:我是大乘修行人、他是小乘修行人,或者大乘依靠什麼竅訣來獲得佛果、小乘依靠什麼竅訣來獲得阿羅漢果位;但在勝義中,所謂的趨入涅槃確實一無所得。譬如,當木柴用盡而火滅盡之時,雖然世間人們會認為火已趨入滅盡地了,但它並沒有一個真實的去處。同樣的道理,作為修行人,什麼時候滅盡迷亂的分別念,那時就獲得了真正的涅槃。而除此之外的所謂如來並不存在。

龍猛菩薩雲:邪見深厚者,耽執有如來,如來寂滅相,分別有亦非。意思是說,如來的本體是寂滅之相,若我們將他分別為有,這也不合理;但邪見深厚的人往往認為,有相好莊嚴的如來真實存在。雖然在迷亂的眾生面前,所謂的如來真實成立,但實際上他也不可得。因此,什麼時候我們的迷亂分別念全部消於法界,那時就可以說已經獲得了佛陀的果位,當然這也是站在名言的角度而言的。平時我們都講往生極樂世界,當然從名言顯現來講,極樂世界確實在西方,無比莊嚴的阿彌陀佛也真實存在,往生者也可從此處往生到彼處;但在勝義中這些會不會有呢?也是沒有的。如果有,就不符合實相。

不過要接受般若法門,也要有清淨的智慧,否則便會糊裏糊塗,而對那些世間執著異常深重、又不承認因果的人來講,可能般若法門會更適合。所以,不要說講大的密法,就是講般若的根機也很難找。的確,很多人不但不能了知人身難得和壽命無常的道理,就是前世後世也是一種未知數:可能不存在吧!可能存在吧!既然連名言中這樣的道理都不懂,那理解勝義中的大空性就更困難了。

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把大家看作真正有福分的空性根機,當然這個時候就要分清勝義和世俗的差別。而真正能通達,這裏所講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的道理,就是所謂的開悟。由此可見,這樣的觀察非常有必要。否則宣講禪宗的境界時,以前沒有聞思過的人就很難產生信心。他們會覺得:不可能!怎麼會善惡都沒有?無垢光尊者在《實相寶藏論》中,也講了利根者的四大誓言,很有可能很多人在聽到這四大誓言後,都會產生恐懼心,甚至不敢再聞思下去。由此大家也會明白,為什麼如來會針對利根者和鈍根者分別宣講不同的教法。所以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自己實在不懂,就要好好祈禱上師三寶、觀清淨心;同時還應了知自己的智慧非常有限,不要說諸佛菩薩,就是小乘須陀洹果的智慧也比不上,從而生起慚愧心。因此,大家千萬不能對佛語產生邪見。

當然,因為世間智慧比較低劣的原因,真正能跟佛教進行辯論的人基本上都沒發現過;即使有,他所講的道理也非常簡單,一兩句就能駁斥無餘。我跟很多不信佛教的人已經接觸二十多年了,也很想尋找在無神論等方面非常厲害的教授或學者來進行辯論,看他們是否能找到否認佛教因果、空性等義理的根據,但我從來也未遇見過。當然在當今濁世,眾生的見解越來越濁劣,人們只一味尋求錢財,對其他事情也不願過多關心;而對有邪見者來講,我還是希望他們能研究高深莫測的佛法。

癸二(廣說彼之自性)分二:一、宣說行者與道無自性;二、彼之攝義。

子一(宣說行者與道無自性)分二:一、宣說修道者補特伽羅不可得;二、宣說道般若不可得。

醜一、宣說修道者補特伽羅不可得:

菩薩前際與後際,現在不得三時淨,

彼是無為無戲論,此即行持勝般若。

前面已經講了不可得,其實它可分為法不可得與人不可得兩種。首先講行者菩薩不可得。雖然在名言中很多人都說:這個菩薩以前如何修持、現在如何修持,以後還會通過不斷修持而獲得佛果;但在勝義中,行者菩薩根本就得不到。首先菩薩的前際——以前的整個過程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全都已經滅完了,所以也不可能存在。而現在的行者也不可得:若行者指的是心,那從顏色、形狀等方面一一觀察時就能了知,它的本體根本就不存在;若行者指的是身,也可將它抉擇為微塵,最後也不可得。至於後際的菩薩,他也不可得。為什麼呢?因為未來是未生法,跟石女的兒子和空中的鮮花沒有任何差別,所以也不可得。而這就是所謂的三時清淨。

《金剛經》亦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按照密法的教言來解釋:過去心不可得是心的來源抉擇為清淨,現在心不可得是心的住處抉擇為清淨,未來心不可得是心的去處抉擇為清淨。六祖慧能禪師亦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意思是說,心的本性於三時皆不可得,也沒有所謂的生和滅,即本來就是大空性、大清淨的法界。

對三時不可得或身心如虛空般無為的菩薩來講,無論他在眾生面前顯現什麼樣的身相,其本體都與虛空沒有任何差別。對虛空來講,無論有烏雲遮蔽,還是沒有烏雲遮蔽,它的本體始終都是無為法,不可能有任何改變。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發菩提心的行者,不管他是自己修行,還是度化眾生,在真實中都沒有修道者或得果者等名言戲論,因為本體如虛空般無為的緣故。

若菩薩通達了這樣的道理,他就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若有人認為,修行般若波羅蜜多的行者存在,那他並非行持殊勝般若者。為什麼呢?因為這在真正的理證面前根本就得不到。當然在名言中,我們可以說:過去心存在、過去身存在……但在勝義中,無論你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建立也不可得。不僅如此,三時所攝的一切萬法也不可能存在,因為根本找不到它們存在的比喻和理證。若誰通達了這樣的道理,就可以說他在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那我們能不能說真正在行持呢?不能。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還覺得一切萬法都存在。但是,當我們用智慧來觀察時,也覺得萬法確實是大空性,這是稍微靠近般若,並不是完全能行持。

醜二(宣說道般若不可得)分二:一、所行;二、所止。

寅一、所行:

菩薩通曉證知時,思維無生如此行,

起大悲無眾生想,此即行持勝般若。

前面講了行持般若的補特伽羅不存在,下面講般若不存在。任何一位菩薩,他在通曉緣起顯現的萬法如幻如夢存在的世俗法相,與證知一切體相不可得的勝義法相時,就會從因、果、本體三方面觀察一切萬法,並再再思維無生之理,最後也能安住在這種最殊勝的境界當中。為什麼呢?因為,只要通過長期聞思修行,最後自己真正有所領悟時,就會行持這一點。比如,有些人中觀學得很好,所以他終身也不會放下中觀的境界;有些人覺得念咒語最殊勝,那他也不會放棄這一點。

那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因為很多眾生都不懂世俗和勝義的法相,所以他會對他們生起無緣的大悲心,但並沒有眾生之想。其實,這就是真正的智悲雙運或現空雙運,誰能做到這樣,那他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所以,在名言中一定要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勝義中連眾生的想也不能有。《金剛經》亦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有人會想:有時候說眾生存在,且要度化眾生;而有時候卻說眾生相不存在,所以無眾生可度,我真有點接受不了。其實,這就像《定解寶燈論》所說那樣(3):雖然在凡夫人面前看似相違,但實際並不相違。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老師為了攝受某位學生,一會兒說你可以好好地玩,並把玩具交給他;一會兒說不準玩,你應好好讀書。對學生來講,雖然他不一定能理解,但作為老師,他所作所為皆有密意。另外,作為老師,他根本不願意玩這些玩具。就像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所說那樣:孩童手中的玩具到了老年人的手裏,就會覺得毫無意義。同樣的道理,雖然得到菩薩果位的聖者會在幻化中度化可憐的眾生,但他們卻遠遠超越所化眾生的境界,即沒有眾生之想、度與不度之想,等等。但這樣的境界對凡夫人來講確實很難接受,而一旦獲得聖果則能瞭若指掌。

所以,對不能接受現空雙運等甚深境界的人來講,大家一定要好好發願,並虔誠祈禱上師三寶。若能生起這樣的境界,就能於空性界中度化天下無邊的眾生。對末法時代的眾生來講,祈禱非常重要;因為依靠自力戰勝一切魔障非常困難,而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無上咒語和上師所傳不共竅訣等的威力,則能無餘遣除一切違緣。同時大家也要發願長期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法,當然這也是每一位大乘修行者的究竟願望。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見《喇榮課誦集·發心儀軌》。

(2)指:諸苦由求自樂生,圓滿正覺利他成。

(3)即:空性顯現凡夫前,雖似相違於現見,諸智者以奇語贊,說此雙運真奇妙!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