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13 10:10:01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二十五課

思考題

1.請以沉水之喻說明遠離歧途之理,也談一談你在學完大興和尚公案後的體會。

2.請以新罐之喻說明信心和智慧的重要性,在入佛法之門信心很重要這個問提上,請用佛教公案與生活實例詳細闡述。

3.在學完以造船之比喻說明這一科判後,相信很多人都想現證本有的心性光明,既然如此,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現證它?請以理事、喻義結合的方式具體說明。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緊接著講《般若攝頌》,其中講道之作用中的遠離歧途之理,這分略說和廣說兩部分,略說主要講述依靠信心和智慧才能趨入真正的佛地,這已宣講完畢,下面講廣說。

卯二(廣說)分四:一、以沉水之比喻說明;二、以新罐之比喻說明;三、以造船之比喻說明;四、以老者之比喻說明。

辰一(以沉水之比喻說明)分二:一、比喻;二、意義。

巳一、比喻:

猶入海者船破毀,何人未持屍草木,

葬身水中不抵岸,若人握物至海岸。

這裏用很形象的比喻說明,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失去信心和智慧,如果失去,獲得解脫就相當困難。

比喻是這樣的:比如說,在世間中有些商人或富人入于大海取寶(按照古代的傳統會有這樣的事情),若在海中遇到冰山、鯨魚或大的風浪等違緣,致使船隻毀壞,此時何人若未抓住屍體、草堆或木頭等,那他必定會葬身無邊無際的大海中,不可能安全、順利地到達彼岸。相反,若在此時有人能抓住木材等物品,依靠它就能逐漸到達岸邊。

前一段時間,慈誠羅珠堪布的弟弟巴楚開車為學校運衣服等物品,在行進的過程中方向盤突然失控,最後掉入尼柯河中。當時河水漲得特別大,他沉下去後一翻身就漂到水面上,剛開始並未抓到任何東西,後來因車上載的物品分散開來,他便抓住了一些衣服、被蓋等物品。就這樣,他便在翻滾的河中一直拉著那些東西隨之漂流,大概漂了一公里左右才逐漸到達岸邊。當時過路的人只看見水面上漂來一個東西,但也不知是人還是物。到岸邊時剛好有一棵樹,他便抓住樹枝擺脫了危險。上岸後,他一直在那兒躺了很長時間,可能當時他既累又高興。雖然那些看見的人認為他恐怕不行了,但結果也沒有任何事,不過這就是上師三寶的加持!

可能在座的很多道友都非常熟悉《泰坦尼克號》,這是1997年首播的一部好萊塢電影,共花費兩億多美金才拍攝成功。該電影記載了這樣一則真實故事:在1912年,英國製造了一艘特別高檔、豪華的船隻——泰坦尼克號,當時人們給予了很高評價,稱之為夢幻之船永不沉沒的船。但後來在從英國到美國的航程中,在大西洋裏遇到冰山,一夜之間致使1503人葬身海底。這部電影就以這一和平時代最大的海難為題材改編,據說拍得相當成功。我倒沒有看過,但聽說過。以前我在外面看病時,身邊有一位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出家人,他很喜歡講好萊塢電影的故事,一講起來時好像已經變成另外一個世界的人一樣,表情非常豐富,就是電影中的主人公、主要的演員以及導演等,都能講得清清楚楚。

以上事例說明,人在這樣的時候,如果沒有依靠處,就會死在水中。當然,在這個時候要找到可靠之物也不容易。另外,在佛經中也有在船隻毀壞時抓住木板等可靠之物,漂到其他島嶼中生存下來的故事或公案,大家可以參閱。但不管怎麼樣,這裏的比喻是說:人在水中遇難時,如果沒有依靠處,就不會有希望。

巳二、意義:

如是具信得淨心,不隨般若非證覺,

生老死憂波濤洶,輪回海中恒流轉。

若以殊勝慧攝持,通法自性說勝義,

方便功德以慧攝,速證最妙佛菩提。

與前面所講的比喻相同,具有追求圓滿菩提的信心,和已獲得希求圓滿正等覺的歡喜心或清淨心的某位行者,如果沒有按照自己的信心來隨行成為解脫或菩提之道的般若波羅蜜多,就不會獲得善逝如來正等覺的果位。這樣一來,他必將永遠沉溺在波濤洶湧、無邊無際的生老死病和憂傷哀號的輪回苦海中,也即始終會接連不斷、沒頭沒尾地流轉,而不能得到解脫。若能以通達一切萬法為空性的智慧來攝持,就很容易了達萬法的本體是無我空性的道理,同時自己所領悟到的境界也可給有緣弟眾宣講。所以,只要信心、大悲心、菩提心等方便,能以般若波羅蜜多的無緣智慧攝持,這種智悲雙運的行者,在很快的時間中必定會獲得佛菩提的殊勝果位。

但大家首先要瞭解信心的重要性。《寶性論》雲:自然之勝義,依信而證悟。意思是說,勝義諦依靠信心可通達,或者說通過信心可以證悟法性。如果沒有信心,就不可能趨入,所以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礎上的通達萬法為空性的般若更重要。《般若五百頌》雲:尋盡不得法,心不現有實,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意思是說,真正獲得智慧時,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尋找,任何法皆得不到,或者說在心或智慧前沒有任何實有的法;因為已經通達法性本來面目的緣故,這樣的具有智慧者獲得菩提就不再遙遠。因此,在信心的基礎上還要有了達諸法的空性智慧;若光有信心、沒有智慧,可能就是世間人所說的迷信。

若既有信心又有智慧,即使行為瘋瘋癲癲,最終人們也會瞭解其甚深密意。以前九華山有一位大興和尚,大家都知道,他獲得了肉身不壞的成就。剛出家時他非常苦行,每天都幹一些挑水、擔糧等苦力活,因為很多年都是如此,人們都說他是苦行僧,後來他也一直堅持苦行。他有一種不共的行為,經常愛說空、空、空,或者說好人好自己,壞人壞自己。可能這是在提醒大家,應將一切空掉,或者說應做好人不應做壞人,否則果報將自受。有時他的行為顛顛倒倒,人們很難理解。包括吃飯,如果別人給他酒肉,只要沒有人提醒是酒是肉,他就會若無其事地吃喝,一旦別人提醒,就會馬上停止。後來他一直念阿彌陀佛。到91歲那年(即1985年),他說:我是百歲老人(又說為聖人),不願火化。意思是,我的肉身留于世間對眾生有利。不久便在安然念佛中示現圓寂。後來通過三年多時間坐缸,其肉身絲毫不壞,現保存于九華山大興和尚肉身塔中。總之,他的一生有很多成就妙相,但後來人們才知道。

其實,對於般若空性,哪怕我們口頭上經常說:一切都是空性的,或一切都是做夢一樣,若有這樣的境界,也算是一種實修。記得無畏盔甲的傳記中,引用宗喀巴大師的教言說:虛空般的入定境界和如幻般的出定境界,這兩個空性誰能雙運,誰就是殊勝的修行人。也即入定時要安住於虛空一樣的空性中,出定時要入於幻化般的境界,這兩個空性得以雙運的人,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對在座的道友來講,雖然有些能在如虛空般的境界中入定,有些不能,但在眼前顯現的各種現象,我們皆可觀為如夢如幻。也即可以通過中觀推理,或其他觀察方法了知這些絕對是夢幻泡影,除此之外根本得不到任何實質。若能在這樣的境界中長期熏習或串習,最終你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乃至整個世間八法,絕對不會像世間人那樣有興趣,那時也會對上師三寶生起不共的信心,在這樣的基礎上了悟空性就不再困難。

另外,大家也應看一些前輩高僧大德的傳記,因為這能讓我們的心有很大轉變。實在說,我對現在很多人的生平介紹,包括有些出家人的簡介並沒太大的興趣。因為很多都是今天在這裏跟領導會晤,明天在那裏開會,後天在什麼地方搞一個建設。當然這也許是善事,但比較起來,前輩高僧大德依靠自己的信心和苦修,來挖掘甚深智慧波羅蜜多的故事更精彩。大家都清楚,在漢傳佛教的《唐高僧傳》(即《續高僧傳》)和《宋高僧傳》等史料中,很多修行者在這方面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故事。在藏傳佛教的甯瑪巴、噶舉派等各大教派中,也有許多上師依靠自己的信心和智慧,完全捨棄世間種種分別念,而直接趨入涅槃的境界,其故事也精彩絕倫。而我們只要用心體會他們一生成就的經歷,自己的命運就會輕而易舉得到改變。

辰二、以新罐之比喻說明:

如人新罐盛裝水,知不牢固故速毀,

窯燒瓶中盛裝水,途無壞懼安返家。

如是菩薩信雖足,然失智慧疾退墮,

若信心以慧攝持,越二地獲大菩提。

首先講比喻:如果有人向沒有入窯焙燒過的新土罐里加水(大家都清楚,我們現在使用的陶瓷是將泥土做的坯形放在窯中燒制而成),水肯定不會留存下來,甚至罐子也會毀壞。其原因,它並沒有放在火裏進行化學反應而成為堅硬的東西。就像我們打水泥路時,有些出家人因為不懂馬上踩在上面,結果效果也不太好。可見,任何事物都要經過一個形成和穩固的過程。所以,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很有信心,但也不能給他傳最深的法,因為還不一定成熟。有些道友今天到學院,明天就說:您可不可以給我灌個頂,或您能不能給我講一個最深、最妙、最高、最棒的法,我想馬上成佛。其實,沒在一段時間中經過加行的磨煉,也有一定的困難。所以頌詞說:沒有牢固的原因,很快就會毀壞。

如果將土罐放在窯中經過長期煉製或焙燒,那不管是裝水還是裝其他汁液,都不會有任何問題,尤其是現在比較好的廠中生產出來的陶瓷。所以在古代的時候,包括印度在內,很多鍋和水壺都是陶瓷。本頌則講:把水裝在這樣的瓶中,在途中就不會有擔心破壞的恐懼與憂慮,而安全返回家中。

同樣,任何一位菩薩,如果他不具備希求圓滿菩提的信心,或者雖然具足信心,但一點智慧也沒有,也即不具足智慧波羅蜜多,那他就會從大乘道中退失而墮入劣道等(指小乘和外道等邪道)中。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信心非常重要,但相比之下,建立在信心基礎上的智慧更重要,因為沒有智慧,學什麼法都不能成功。反之,如果希求菩提的大乘行者對上師三寶和般若法門有不共的信心,在此基礎上還具足《解義慧劍》所講到的,通達業因果、前世後世等世俗真理的世俗智慧,和通達一切萬法為空性或心的本性為光明的勝義智慧,那他就能超越聲聞緣覺兩地,而在很快的時間中獲得大菩提的殊勝佛果。

的確,修行人非常需要智慧和信心。法王如意寶在教言中也說:學習佛法不可缺少信心、悲心和智慧,若這三者具足,修行必定成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信心就不可能入於佛教之門;而有信心沒有悲心也不可能真實行持大乘;但光有信心和悲心還不夠,還要有通達萬法真理的智慧,否則也不可能成為真正的修行人。但大家首先要有信心,《瓔珞本業經》雲: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可見,任何一位眾生剛開始趨入三寶或佛法的大海時,如船隻般的信心之根一定要有。如果沒有信心只有智慧,那再怎麼出名也不行。現在有些高等學校畢業的博士生、科學家和名人,他們的智慧應該說很不錯,有些人過目不忘,有些人真正通達許多世間論典,可是他們都沒有最關鍵的信心,所以也不可能從佛法中得到真實的利益。但光有信心也不行,就像有些偏僻地方的農村人,雖然他們很有信心,但因根本不懂佛教的甚深道理,其修行也很迷茫。可見,信心和智慧二者不可缺少。《中觀寶鬘論》雲:增上生許樂,定勝許解脫,彼因若略攝,信心與智慧。意思是說,增上生指獲得人天福報的安樂,決定勝指獲得三菩提的解脫,而這些暫時、究竟快樂之因有兩種:一是信心,二是智慧。為什麼呢?因為,有了信心和智慧,行持任何善法都不會有困難。所以這兩者一定要具足。

尤其是有了信心,剛開始的入門一點困難都沒有。《法句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在舍衛城的東南邊有一條既深且廣的大江,江邊住有五百余戶漁民,他們每天都以殺生為業,過著特別低劣的生活,而且一般的倫理道德都沒有,非常可憐!佛陀觀察到度化他們的因緣已經成熟,於是示現神變到他們附近的一棵樹下安住,並向四方發射光芒。漁夫們感到特別稀有,都在佛陀前頂禮膜拜、恭敬問訊。於是佛陀叫他們坐在那裏,並為他們宣說了佛法。但他們並不相信佛所說的法,認為這是佛在欺騙他們。

為了啟發他們的信心,佛陀幻化出一個人從對面的大江上踏行而過,而未沉入水中。當時人們感到非常稀有,都問那個人:你為什麼沒有沉入水中,是不是你有非常不共的道術?他說:我沒有其他特殊道術,聽說釋迦牟尼佛在這裏宣說殊勝的佛法,我很想趕過來但沒找到船隻,此時有人說:水很淺,從水上直接去不會有困難,然後我就過來了,而未沉入水中。這個時候佛陀問大家:你們知道信心的重要性沒有?並說:只要有信心,三界輪回的生死苦海也可度越,那何況一般的世間江河呢!佛陀這樣宣說後,這些人的心結都打開了,然後他們都趨入佛門、受了三皈五戒,而成為佛陀的所化眾。

確實,信心非常重要!以前愚人覺沃奔去朝拜拉薩覺沃時,也以信心感得覺沃佛像開口說話。而沒有信心,即使佛陀在你面前也不一定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也看得到,一些呆在大成就者身邊的弟子並未得到佛法的利益。上師是很了不起,不管是講經說法,還是內在的信心、悲心等功德都不可思議。作為弟子,只要獲得他相續中百分之一或萬分之一的功德也足夠了。但是,因為信心不夠,自心一直不能得到上師加持的陽光。想必大家也清楚,如來芽尊者面見智悲光尊者時的情景,其態度和信心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對上師三寶生起如此信心,那生活中的種種違緣、困難都可以面對。

我覺得現代人就是缺少信心,其他樣樣都不缺。但現在有些求法的人說:我這個條件不具足、那個條件沒有,有些人說我特別忙,有些人說我現在修法的因緣不具備,等等。其實,不要說以前高僧大德們的故事,就是我們剛來喇榮時的生活條件,現在在座自認為是苦行僧的恐怕也很難相比。但他們卻自認為是如何如何了不起,天天都宣揚。實在說,對修行人來講,各方面的條件、因緣特別具足,對道心並沒有真實的利益。現在很多大城市裏的人都以忙碌等藉口耽誤修學佛法,實際上我們現在擁有那麼好的順緣或方便,此時自己沒有利用就太可惜。如果對佛法真的有一種特別珍貴的信心,那從中一定會獲得加持。

而世間很多愚癡的人對看電影、聚會等非常有信心,哪怕門票是三千塊錢、七千塊錢,也在所不惜。聽說有人為了看很出名的歌星唱歌、跳舞,兩個小時的表演,門票就花了七千多塊。可是我們聽一堂課,有些人連基本的信心也沒有。雖然我講的並沒有表演那樣精彩,但所講的內容對今生、來世都有利,甚至很多人皆可依之直接從苦海中獲得解脫。雖然這樣的內容非常難得,百千萬劫也難遭遇,但很多人都沒珍惜感,那從中獲得的加持和利益也就少之又少了。當然,對大多數人來講,我心滿意足,因為很多人依靠這樣的因緣對佛法都有所認識,這一點我也有一定的欣慰感。

辰三、以造船之比喻說明:

如未精造船入海,財寶商人俱毀壞,

彼船精心而細造,無損載寶達岸邊。

如是菩薩縱熏信,若無智速退菩提,

若具殊勝智慧度,不染失證佛菩提。

比如,若將在材料、結構、標準、工藝等方面都不太符合品質要求的船隻放入大海,那連帶商人、財寶全部都會在大海裏毀掉。如果彼船通過精心細作,造得非常圓滿、合格,那裏面的人和財寶全部都會完好無損地到達彼岸。

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位菩薩,縱然剛開始的時候對無上菩提有著強烈的信心,但此信心並未被智慧波羅蜜多攝持,那很快就會從大乘殊勝道中退失,而墮入劣道或邪道當中。有些道友就是這樣,雖然剛開始非常有信心,但因沒有智慧,後來在遇到違緣時就從菩提道中退失,比如生邪見、破戒、還俗等。(前一段時間,有位居士因為從來沒有聽過還俗這個詞,而把它聽成了幻術。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說某某人還俗了,但他認為這位出家人學幻術了,當然也許是我發音不准。)如果有智慧,哪怕對苦海無邊的三界輪回有強烈的出離心,他對世間的感情、名利等就不會有興趣,也不會因為這些而毀壞自己的戒體等。從很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看得出來,他們不但有信心,而且在信心的基礎上求解脫的智慧也很猛利。這樣一來,在修行過程中無論出現什麼樣的邪魔外道的違緣,也不會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可見,沒有智慧就會退失信心,如果在信心的基礎上有智慧,也即信心和智慧兩者雙全,就不會染上小乘等道的過失,也不會從大乘菩提道中退轉,而且在很快的時間中就會獲得佛菩提的勝妙果位。

大家也看得出來,這個大科判一直在講,有了信心就能邁入佛法的門檻,而智慧卻是菩提道中的正行,所以我們千萬不能捨棄它們。龍猛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也說: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為慧,前行即信心。可見,只要具有信心,就會趨入並依靠殊勝的佛法;相反,若沒有信心,就不可能皈依佛門,也不可能去學中觀、般若等佛法。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些道友,不管是聽課還是平時生活,對三寶都很有恭敬心,甚至合掌也有一種虔誠的神情,那上師和諸佛菩薩的加持融入他們的心就不會很困難。當然,在信心的基礎上還要依靠智慧,因為具有智慧才能通達本來面目。所以這兩者當中,智慧為主,信心只是前行。而這樣的因緣具足時,很快就能獲得證悟,這從禪宗和密宗傳承上師的故事中也看得出來。

以前上師如意寶經常講:依靠具慧上師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具信弟子的恭敬心,當這兩種因緣具足時,不需經過多生累劫,也不需很多年月,短暫的時間就可開悟。記得在《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和《雪獅的藍綠色鬃毛》中,都有這個故事:當時華智仁波切在那瓊瑪這個地方經常觀托嘎,也即常修天空瑜伽(現在很多人都這樣翻譯)。有一次他問四大弟子之一的紐西龍多:你開悟沒有?紐西龍多說:沒有開悟。華智仁波切笑著說:不要著急,不管怎麼樣還是要經常觀修,總有一天會認識心的本性。紐西龍多經常做一個特殊的夢:夢中華智仁波切解開一個很大的線團後,裏面就現出一尊金剛薩埵的像。有一次黃昏的時候,華智仁波切叫紐西龍多觀修,此時剛好聽到佐欽寺附近的狗叫聲。華智仁波切問:你有沒有聽到狗叫聲?他說:聽到了。上師又問:你看見星星沒有?他說:看見了。華智仁波切說:這就是心性的一種標誌。那時紐西龍多一觀內心,馬上就恍然大悟,也即以所見所聞的一種表示法,心的覺性當即通徹無礙。

可見,不管是領悟般若空性,還是大圓滿中的甚深教言,信心都是前提。比如一個人對《般若攝頌》很有信心,那他就會以恭敬心來拜讀、頂戴、供養,這樣就能獲得極大的利益;而沒有信心的人就會把它當作一般的書本或紙張來對待,那從中獲得加持也有一定的困難。包括在企業做工作,首先對它要有興趣,如果沒有興趣,恐怕也幹不成功。學院中的發心人員也是這樣,對本職工作一定要有歡喜心,沒有就幹不好。為什麼呢?因為他始終會把它當作壓力,而沒有快樂感。前兩天我也說過,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有快樂的心或有興趣很重要。同樣,我們想依靠般若法門,或者密法和禪宗的特殊竅訣讓自己的心完全開悟,對它們也要有信心。拿大圓滿中麥彭仁波切的三句竅訣(1)來講,這也必須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

當然,我們基本上按禪宗的解釋方法來給大家直指,因為般若法跟禪宗的道理完全相同。提到禪宗,藏傳佛教中的斷法,即瑪姬拉准傳下來的般若法門,與之比較相同。我以前也講過,就是噶舉派的大手印,也可以密宗和顯宗的方式來解釋,而以顯宗的方式解釋時,也不需要獲得灌頂。所以,在傳授般若法時並不會要求先得灌頂,但以比較隱晦的方式來解釋時,我們的心也可當下開悟,而其竅訣在般若法中也有。

所以,有緣者依靠諸佛菩薩和上師的加持,在觀自心時,就可安住在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境界中;而在沒有任何執著的情況下,一切顯現如夢如幻或現而不實的境界,也可油然呈現。作為真正的瑜伽士來講,這種境界平時皆可護持。若誰能如此護持,那肯定遠遠超過單空或實有執著的見解。而要獲得這種境界,麥彭仁波切這樣做過抉擇:對無始以來流轉在輪回中的眾生來講,剛開始的時候應抉擇空性,也即應以空性打破實執、毀壞實有的心房,之後徹底瞭解一切萬法無有邊戲,再逐漸現前覺性,或者說證悟光明心性的本來面目。但在這個過程中,祈禱非常重要!

提到觀心,在眾人中非常散亂或在非常煩惱時皆應觀心,比如你覺得外面有種種翻天覆地的事情讓自己心煩意亂,此時就要觀察:心到底怎麼樣存在,它的本體真的是這樣的嗎?反之,當你的心完全處於平靜狀態時也要觀察。可是有些初學者始終覺得外面散亂不是很好,其實也並不是這樣,比如剛才講的華智仁波切的徒弟,狗叫聲也成了開悟之因。其實,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講,外面的種種顯現皆可成為開悟的助緣。前兩天有些道友說:這裏狗太多了,一定要把它們攆出去。我也跟學院的負責人反映過,叫他們想辦法把這些狗趕走。但現在看來,這些狗趕走了又減少了證悟的因緣,所以也不知怎麼辦好。(眾笑)

好,今天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即:剛開始認識心的本性叫見解,在所認識的境界中繼續護持叫修行,

最後所有的分別念自然解開叫行為或果位。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