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11 05:36:06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十七課
思考題
1.怎樣才能使自己所修之道清淨,這樣行持有何必要?結合般若法理及相關禪宗公案,說明雙運、降伏等密法的合理性,也談一談自己的感想。
2.對於無比殊勝的般若,生信有何功德?不信有何過患?既然如此,我們應如何行持?為什麼?
3.解釋“當知色淨果清淨……如虛空界不分割”一頌。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
寅二(得清淨道般若之理)分二:一、以虛空之喻說明無緣而入於般若之列;二、若離無緣則道不清淨之理。
卯一、以虛空之喻說明無緣而入於般若之列:
有為無為黑白法,慧破塵許不得時,
世間入於般若列,猶如虛空毫不住。
此頌主要講道般若的境界。
輪涅所攝的萬法:山河大地、柱子、瓶子、轎車、房屋等有為法,虛空、真如等無為法;或信心、菩提心、大悲心等白法,邪見、嗔心、殺盜淫妄等黑法。通過中觀智慧來觀察、分析後,就能知道它們根本得不到。的確,若我們能用《中論》所講的有無生因(1),《中觀莊嚴論》的離一多因(2),《入中論》的金剛屑因(3)等中觀理論來觀察、分析,最後一定能了知一切萬法連微塵許也得不到。當然,所謂的得不到,並不是說它們的本體藏在某處,我們不能發現,而是說從輪回到涅槃之間的萬法,其本體根本就不存在。龍猛菩薩在《中論》中也說:“諸法不可得,滅一切戲論,無人亦無處,佛亦無所說。”意思是說,在勝義中一切萬法了不可得,遠離或寂滅一切戲論,沒有人、也沒有處所,佛陀也未說過一句法。
而什麼時候這種境界在相續中現前,在世間就入於般若波羅蜜多的行列當中。因為已經證悟了一切萬法的虛空本性,所以就會像無有本性的虛空一樣,絲毫不住任何一法;或者說,就像虛空不存在一樣,對一切境界都無有執著相。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也說:“寧在世間求,非求於勝義,以世間少有,於勝義都無。”其意是說,在世間中人們所希求的解脫尚有少許假名,或者說如夢幻般地存在,所以可以追求;而勝義中一切都不存在,故不容追求。
為什麼世間人特別耽著,就是因為沒有懂得勝義的原因。有些人在電話裏說:“我現在特別痛苦,家庭不和、工作不順、一切都違緣重重,心情也很困擾,所以我根本不想活了。”其實這充分說明,他們還沒看淡世間,認為一切都是實有的。若這樣,那在自己的目標達不到時,肯定會很痛苦。如果對般若空性稍微有所瞭解,那得到也可以,得不到也無所謂。可能因為自己在理論上學過一些,也了知般若的部分內容,所以在看到別人對世間特別耽著時,就會感到很可笑。有時也覺得這些眾生非常可憐,因為根本不知他們何時才能從執著的欲望中擺脫出來。可見不懂般若法門,在世間也會很迷茫!
所以大家一定要通達,一切萬法在勝義中絕對不可能有,而什麼時候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稱為入於般若的行列。宗喀巴大師也說:什麼時候現的執著和空的執著都沒有,就通達了如來的密意。正是因為一切萬法在本性中不存在,所以我們一定要達到這種境界。
有些人很幼稚地說:輪回法不存在可以,但菩提心、佛果之類的善法卻不能不存在,如果這些都不存在,那會不會成為斷見者?其實不會。因為在勝義中,我們天天耽著的燒香、拜佛等也是執著。只不過這種執著在沒有到達一定境界時還不能放棄,而到一定境界時自然就會放下。可見,勝義中根本沒有善惡的概念。
正因為勝義中沒有善惡的概念,密宗的降伏、雙運等高深境界就非常合理,也即這樣的竅訣依靠理論完全成立。其實,禪宗的“南泉斬貓”也屬這樣的情況。這則公案是這樣的:一日東西兩堂爭貓,南泉見後提起貓說:“道得即救取貓兒,道不得即斬!”但誰也沒有回答,於是南泉用刀將貓砍成兩段。趙州回來後,南泉又以前面的話問趙州,趙州將鞋子脫下來放在頭上就出去了。南泉說:若剛才你在,便救得貓兒。雖然南泉斬了貓,但歷史上並沒有誰說他殺生——犯殺罪。相反,這種表面上看來殺害眾生的行為,卻有非常大的功德。只不過在禪宗的理論中,行持如此方便的必要性並沒有明顯宣講而已。
“丹霞燒佛”的公案也屬這類情況。當時丹霞禪師住在洛陽慧林寺中,因為冬天很冷,於是禪師將佛殿上木雕的佛像取下來烤火。院主呵斥他時,禪師從容不迫地說:我燒取捨利。院主說:木佛哪有舍利?禪師說:既無舍利,再取兩尊燒。院主遂於言下悟自本性。相比之下,禪宗對行持此類竅訣的重要性,只是以很隱蔽的方式宣說,而在藏傳密法的續部中,對此就宣講得特別廣泛。
如果在本體上殺生等罪業真實存在,那不管是禪師還是大圓滿瑜伽士,惡業的果報必定會成熟在他們身上。正是因為在證悟般若空性上有差別,所以有些人雖然造“罪業”,但不好的果報並不會成熟在他的阿賴耶上;而有些人則會感受惡業的苦果。的確,通達般若空性就不會被業束縛,因為他恒時處於空性的境界當中。而誰證悟這樣的空性境界,誰就真正擁有超度的能力。以前蓮花生大士騎著駿馬從貢唐前往羅刹洲,當時國王牟赤贊普及大臣等人,親眼看見他飛往羅刹國。到了羅刹國後,他將飲血羅刹王的神識超度,自己入於他的身體。到目前為止,他一直以飲血羅刹王的身體調伏羅刹,且以無量化身來到這個世界各個地方度化眾生。如果在本體上真正有靈魂存在,這種行為就不可能成立;正因為在本體上不存在,所以才會出現這樣的行為。當然,在修行境界還沒達到這種程度時,行為上還是要小心謹慎,也即應按別解脫戒的要求來行持。而要獲得那樣的境界,也應依次第循序漸進地修行。
在這裏大家還應了知,這樣殊勝的般若一般人很難接受。大家都清楚,梁武帝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皇帝,他崇信佛教,人們稱之為“佛心天子”。當時他造了許多寺院,還供養僧眾、造佛像等,做了很多善事。達摩祖師來中國後,他問達摩祖師:我做了這麼多善事,有何功德?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當時皇帝有點不高興,於是繼續試探:聖諦第一義(即勝義諦)是什麼?達摩祖師說:“廓然無聖。”(就是沒有聖者的意思。)他心想:怎麼這樣呢?又問:那面對我的這個人是誰?達摩祖師說:“不識。”武帝心想:面對我的人本來就是自己,他怎麼自己都不認識呢?梁武帝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對的,於是將達摩祖師遣出國境,當時達摩祖師就去了魏國。後來志公禪師得知後,想請回來也沒成功。
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因為達摩祖師唯傳佛之心印,故唯以最高境界示人。確實,從勝義諦來講,就像剛才所講的那樣,不管是有為法和無為法,還是黑法與白法,全都一無所得。其實這樣的禪宗法門,就是最深的般若法門,也是最高的密宗法門。但以前沒有學過的人,一聽到“並無功德”或“廓然無聖”,就接受不了。當然,在聽到遠離一切戲論、一無所得的中觀見時,若非多生累劫行持善法,或前世修學過此法門的人,就會覺得矛盾,或出現其他不能接受的現象。而在即生中,若能長期聞思修行,也能對此法門生起信心。因此,在修道的過程中,各位首先要瞭解佛的密意,這一點很重要。
但現代社會卻有這樣的情況:以前有一個人到一座寺院裏面去,他問:“你們在學什麼?”寺院裏的人說:“我們學《中論》。”“《中論》有什麼可學的?別學、別學,修行就可以。”當然,如果他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就另當別論;如果不是,這種愚昧無知的說法就非常可怕。為什麼呢?因為第二大佛陀——龍猛菩薩解釋佛陀二轉*輪的根本論典就是《中論》,所以可以說它就是二轉*輪的精華。對於這樣甚深的教義,你嗤之以鼻、一概排斥,這難道還不可怕嗎?相信有智之士都能了知,這種語言根本沒有任何可信之處。如果沒有聞思,所謂的“修行就可以”又從何談起?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在修學佛法時若沒有相應的基礎,就是特別荒唐、可笑的事情。這一點,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每一位學友都要謹慎、重視。
卯二、若離無緣則道不清淨之理:
設思我行如來智,解眾那由他多苦,
計眾生想之菩薩,此非行持勝般若。
此處講遠離了無緣或空性的境界,並不是真正的道。比如有人悲心特別強烈,他一直想:我要行持佛陀的智慧,因為在真正得到佛陀的智慧後,就能遣除世間中眾生所感受的那由他眾多身心不安的痛苦。有如此想的緣故,他並未遠離妄想分別,所以這種執著自他眾生想的有緣菩薩,並非行持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當然,這是從勝義空性的角度來講的,因為在勝義中這樣的想根本就不存在。
若從世俗來講,發菩提心、度眾生就不能缺少。《法華經》雲:“一切諸如來,以無量方便,度脫諸眾生,入佛無漏智。”意思是說,從世俗的角度來講,一切如來通過無量的方便方法,如身方便、語方便、神通方便等來度化眾生,令無量無邊的眾生趣入佛陀的妙果,也即獲得佛陀的無漏智慧。當然這也是如來的唯一目的,我們講《現觀莊嚴論總義》時也講過:大乘道的究竟目標並不是獲得佛果,而是度化眾生。
但從勝義的境界來講,“想度眾生”和“想得佛果”的執著也要遣除,因為眾生和佛果在實際中都沒有。《維摩詰所說經》也說:“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既然一切眾生是菩提相,那就沒有什麼可得的;既然一切眾生是涅槃相,那也沒有什麼可滅的。這樣一來我們就能了知,在勝義中所有相平等寂滅。
當然這個境界很高,大家千萬不要搞錯:“堪布說了,不能有度眾生的想法,所以不度眾生的想法一定要建立起來。”千萬不能這麼說,不然更可怕。因為到了最高境界時,度眾生和求佛果的想法皆需放棄,那更何況說不度眾生的想法,很明顯這更不能有。
的確,真正的菩薩並沒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比如說菩薩在講佛法時,有成千上萬個眾生前來聽法,但他看這些眾生全都如夢如幻,根本不會執著:我今天傳法時有多少多少轎車,有多少多少人,他們對我特別恭敬,好開心囉!但眾生沒有執著就非常困難,即使要求入定時不執著也做不到。
的確,每位眾生都有不同執著相。以前有這樣一則禪宗公案:一位老和尚有四個徒弟,他們一起在一個茅棚裏參禪。有一天老和尚強烈要求:從今天開始必須三天三夜入定,不但心要入定而且還要禁語,一句話都不能說。弟子們都很高興地接受了。於是老和尚坐在中間,四個弟子排隊坐著。到了晚上的時候,狂風四起,吹得特別厲害。那個時候,幾個弟子的眼睛都咕嚕嚕地轉,特別害怕。過一會風把燈吹滅了,一位弟子實在忍不住:“哇,燈滅了!”另外一位弟子接著說:“你看你說話了。”接著又一位弟子說:“師父說誰也不要說話。”而最後一位弟子說:“你看你們三人都說話了,唯一我一個人沒說。”可見,這四位弟子都有不同執著。
的確,在平時談論或做任何一件事情時,就會發現每個眾生都很難息滅執著相。但要將所有的想全部滅掉,而進入“沒有執著相”的入定境界,也不容易。另外大家還應了知,雖然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但在世俗中如夢如幻的眾生也要度,如夢如幻的佛果也要得,如夢如幻的修行也不能放棄……也就是說,要分開勝義和世俗而行持。《金剛經》雲:“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也即在世俗中要“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勝義中這樣的情況絕對不存在。所以,大家一定不能將勝義空性境界和世俗顯現境界混為一談,否則在行持的過程中就會墮入極端:要麼處於寂滅的狀態(雖然真正做到這樣也有一定的困難,但你會什麼都不做);要麼將所行持的善法,認為是永遠不壞的實有之法。當然,這兩種修法都不合理。
鑒於此,我認為學習《中觀莊嚴論釋》特別重要。以後看菩提學會中的聞思班能不能學,今年學院中的聞思班都在學。但大家在學習時一定要認真,因為《中觀莊嚴論釋》並不容易懂,而一旦懂了,對勝義空性和世俗顯現就會有新的認識,或產生正確的見解。所以在藏地,這部論典極為重要。我以前講的《中觀莊嚴論釋》有128堂課,《中論》有114堂課,但這些都沒有視頻,只有音頻。當然,當時講的也不一定好,因為事情很多。但以前在上師前聽過,而聽與不聽完全不一樣,或者說內行與外行有很大差別,所以不會有大的問題。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是名副其實的上師、講得很好,但我敢說自己是專業者。就像病人,他是選擇在一個一點都不懂醫學的人面前看病呢,還是在醫生面前看病?當然會找醫生,因為他有臨床經驗。但我並沒說自己有高僧大德的境界,只是多年以來自己放棄很多事情,在佛教教學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對教理也有非常濃厚的興趣。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在方便時要瞭解中觀的法理。尤其是一些邪見比較重的知識份子,他們經常認為這個不合理、那個不合理,但真正問一個問題又答不出來,這樣的人就很有必要聞思中觀和因明。
癸三(日益增上之因——勝解)分三:一、信仰之功德;二、不信之過患;三、教誡以清淨心勤行般若。
子一、信仰之功德:
菩薩先前行持時,行此般若無疑知,
聞即彼起本師想,依此速證寂菩提。
這裏講對般若法門有信心、有信仰,有特別大的功德。
有些菩薩在先前的生生世世中,已行持這樣的般若法門:他們首先在有緣的善知識前聽受,然後在實際行動中思維、修行。因為生前就創造了這麼好的因緣,所以來到這個世間,就會因種種因緣而聽受般若,此時也不會有任何懷疑,裏面的內容也很容易瞭解。
從我個人來講,我對般若法門、往生極樂世界等大乘法沒有任何懷疑。只不過自己很慚愧,因為有時候智慧跟不上。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一講到般若空性,要麼特別害怕、要麼不願接受,有各種各樣的疑惑,或者以蔑視的態度來對待。講極樂世界時,也有種種懷疑。正是為了遣除對往生極樂世界的懷疑,智者大師才造了《淨土十疑論》,麥彭仁波切也寫了《淨土教言》。但很多人對諸如此類的大乘法始終抱有懷疑。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前生聞思了多少,但在即生中,對這些法門確實信心十足。
接著前面講:而且,在聽聞到般若法門時,他們還會對般若生起本師想。《耳飾經》雲:“末法五百年,我現文字相。”佛陀親自說:末法五百年時,我以文字相來度化眾生。《中觀四百論》也說:依靠這樣的空性法來獲得解脫。正因為如此,大家對般若法門,不管是法本還是內容,皆應本著佛陀想。
依此原因,他們在很快的時間中,必將獲得寂滅的菩提正果。當然,這也是我最近要求,有智慧的人對般若法門一定要反反復複聞思修行,且要通達般若法義的原因。的確,我們在學院呆多長時間也很難說,外面有緣的佛友依靠光碟或書本來學習的機會也很難得,所以在有機會時,大家一定要將般若領悟於心。比如上世間的培訓班,若沒掌握應該瞭解的技術,那以後也不會有這個機會;讀大學時也應精通所有學習的課程,如果把時間浪費掉,後來也不一定有這樣的機會。在學院很多人很精進,把時間、精力全都利用起來,廢寢忘食地學習;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可以說得過且過、虛度光陰,這就不太好。總之,大家一定要把般若法門當作真正的佛陀那樣來對待。
而這樣的般若法,也被無數天龍八部及白法方面的護法神保護著。以前唐玄奘受眾人勸請,決定翻譯《大般若經》,但因當時年齡比較大,京師事務又多,覺得自己不一定能翻譯完,於是請求朝廷遷往玉華寺翻譯。當時參與翻譯的人給他建議:能不能像鳩摩羅什大師那樣,刪繁去重、著重意譯?後來他也答應了。但答應的當天晚上,就做了非常可怕的惡夢,或老虎追趕,或身處懸崖,感受了極難忍受的痛苦。在特別恐懼的狀態中驚醒後,他全身出汗,特別害怕。後來他再三思維:覺得以略譯的方式完成《大般若經》的翻譯,護法神和諸佛菩薩不開許。於是第二天在大眾中宣佈:《大般若經》要廣譯,一個字也不能漏,字字句句都要按照梵本來譯(當時有三種梵本)。宣佈的當天晚上他就做了非常稀有的夢:諸佛菩薩的眉間發光照在自己身上,自己用各種各樣的燈、花供養諸佛菩薩,以及自己坐在高座上為眾生宣說妙法,受到眾人讚歎、恭敬、承事等。經過四年時間,《大般若經》終於一字不漏地全部翻譯完畢,大師也認為諸佛菩薩一直在保護著。當然,在翻譯的過程中,其他參與者也有非常吉祥的夢兆。另外,在本來不是花開的季節,殿側的兩棵樹數數開花,而且每一次都開六朵,象徵六度到彼岸。
通過一些故事或歷史就可了知,我們對般若法門真的應該本著佛陀想。如果有信心,般若絕對是佛陀;如果沒有信心,即使佛陀或高僧大德親自來到面前,你也不一定認可,就像善星比丘和提婆達多一樣。所以只要有信心,我們平時攜帶般若法本,就和佛陀在一起沒有任何差別。而我們即生能遇到這樣的般若法,肯定是多生累劫積累善資糧的果報,所以大家皆應以歡喜心來恭敬般若,這樣也就創造了美好的未來。
子二、不信之過患:
昔行時事無量佛,然若未信佛般若,
聞已慧淺彼棄此,舍無救護墮無間。
有些人雖然在往昔行持善法時,恭敬、承事、供養過無量無邊的佛陀,積累了許許多多資糧,但卻未對大乘的密意——般若法門生起信心,也未發願獲得。而即生中於善知識前聽聞般若法門後,因為智慧淺薄對般若生不起信心和恭敬心,反而把它當作一般的世間學問來捨棄,那就捨棄了三世諸佛的智慧結晶。由於聖者的深法沒辦法救護他,他將墮入無間地獄為主的地獄感受無量劫的痛苦。
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對般若法門千萬不能生邪見和嗔恨心。如果實在生不起信心,也不能做一些不恭敬的行為,而應將其放在寺院或其他清淨的地方。有些人經常這樣:我現在不學密宗了,還把法本全部寄回來。以前我就收到過“虔誠弟子”的這種供養,不過我感覺他們非常可憐、愚癡。因為,不管是密宗法還是般若法,在整個世界根本沒有超過它們的學問。
的確,大乘佛法非常殊勝。從空性方面講,當我們運用中觀理論將一切萬法抉擇為空性時,任何一種世間智者的學問也沒辦法破斥或反駁;從悲心方面講,大乘的悲心遍及一切眾生,也即普願一切有生命的有情都能離苦得樂,這是世間任何宗教也沒辦法超越的。但現在有人認為儒教思想最好,也有人認為基督教思想最好,其實它們僅僅牽涉到人的範圍,並未普及一切眾生,而救護無量無邊眾生的思想,唯大乘佛教具有。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和諧社會”,但若人與自然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人之間都不能和睦相處,那還能不能實現和諧呢?不能。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唯有依靠大乘佛教。所以,真正大乘佛教的精神或思想落到實處,整個人間馬上就會變成天堂。
當然,對這些捨棄密法或般若法的人,我們只能產生悲憫心,除此之外根本沒辦法。因為他們已經發瘋了,對真理完全排斥,雖然旁邊的正常人非常希望能幫助他們,但也無可奈何。一般來講,在聽受般若波羅蜜多的人中,通過超群智慧抉擇後才捨棄般若法門的,絕不可能有。因為從古至今,世間上還沒有超過般若智慧的學問。如果誰能以更高的智慧來排斥般若,那我們完全可以跟他面對面地辯論。但很多人都不是因為智慧太尖銳,而是太愚癡的原因才捨棄般若,這就非常可憐!
有些論典中說(4):“有信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信,增長邪見。”可見,有信心沒有智慧,就會增長無明;因為光有信心沒有智慧,很容易成為迷信,所以會增長無明。而有些人雖然有一點小聰明,但卻沒有信心,那就會產生邪見。後面還說:“信解圓通,方為行本。”所以,既有智慧又有信心,行持善法就會非常圓滿。
這裏講,有些人雖然以前承事過無量佛陀,但因未對般若生起信心,也未發願獲得,即生中很有可能會捨棄般若法,若捨棄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即生中遇到般若法門後,一定要發起信願之心。但要說明的是:如果佛法的智慧沒有融入心靈深處,僅有表面上的信心也不夠。因為這種信心很容易被外境淡化,甚至蕩然無存,最後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邪見。如果佛法的智慧真正融入自心,或已深入骨髓,那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也絕對不會捨棄佛法。所以,僅僅在表面上學習而沒深入,或天天都坐在聽法的行列中,但卻有時打瞌睡,有時產生各種各樣的分別念,甚至以特別痛苦的表情來聽法,即使露出一絲微笑也不真實,那就很危險。
子三、教誡以清淨心勤行般若;
故欲證佛最勝智,於此佛母當起信,
猶如商人至寶洲,蕩財返回非應理。
前面講了,如果對般若生起信心,則功德很大;如果對般若產生邪見或不起信心,則過失很大。在懂得了這樣的道理之後,若想證得佛陀最殊勝的般若智慧,就應對般若產生信心。為什麼呢?因為對般若法門生起信心後,在很快的時間中必將獲得聖果。所以在獲得人身之際,一定要對這樣的深法產生信心。《金剛經》雲:“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所謂“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真相或本體。意思是說,在聽聞般若法門後,對它產生清淨的信心,就能生起實相,也即現前證悟。
既然對般若空性法門生起信心,就會獲得聖果,那我們值遇般若法門後,既沒有生起信心,又沒有去行持,就非常可惜。就像商人到了珍寶洲後,本來應該帶回來許許多多如意寶,但有些愚笨的商人不但沒有帶回珍寶,反而還將自己所擁有的財物全部用完,那就非常遺憾。所以,在值遇這麼好的般若法門後,如果根本不聞思修行,只看一些武打、色情之類的小說,或看其他沒有任何價值、只增長貪嗔癡的書籍,就太愚癡了!其實,這就像本有美味佳餚的食品而不享用,反而去享用不淨糞一樣。
的確,眾生的根機不相同。有些人對般若空性的意義非常有興趣,得到法本也歡喜若狂、喜不自勝,那他們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而有些人的歡喜心和信心始終提不起來,那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寶藏。《大智度論》雲:“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意思是說,信心或興趣就像手一樣,依靠它就能在佛法的寶藏中有所收穫。如果沒有手,雖然你已到了有各種金銀財寶的寶山中,也沒辦法拿回一件珍寶。所以,若我們對般若法門和上師三寶沒有信心,雖然他們有很多功德,或有很多能讓人受益匪淺的、非常有意義的知識,但因自己沒有信仰,也不可能得到。《心地觀經》亦雲:“入佛法海,信為根本。”可見,要入佛法大海,而沒有像船隻一樣的信心,也不可能。我遇到過很多博士,雖然他們智慧很不錯,但因對佛法沒有信心,所以也沒辦法領悟佛法的真諦。
的確,有時候我覺得,很多有智慧的人都活得沒有意義。因為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生老病死,而面對生老病死時,除了佛法之外其他任何知識都無濟於事。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若想從三界輪回中獲得解脫,如良醫般的善知識和妙藥般的正法就必不可少。就像病人想獲得痊癒,就必須依靠醫生和醫生所配的藥一樣。遺憾的是,很多盲目者都不知這個道理。
壬二(入定修法)分四:一、清淨智之本體;二、彼之作用;三、入定智之行境;四、宣說入定智之行相。
癸一、清淨智之本體:
當知色淨果清淨,果色清淨遍知淨,
遍知果淨色清淨,如虛空界不分割。
雖然這個頌詞麥彭仁波切在很多論典中都引用過,但若沒有《般若攝頌釋》,可能就很難解釋,而有了它理解起來就很容易,所以大家一定要參閱。
這裏先應了知:因為輪涅所攝的一切萬法,其自性為原本清淨、正等正覺、自性光明的本體,所以於這樣的境界中修行,就是入定清淨智的本體。
所謂“色清淨”,這是從對境方面來講的,也就是從色法到一切智智之間的萬法,其本體全部是空性或清淨的,即沒有取捨、染淨、自他、有實無實等二法的自性。所謂“果清淨”,則指執著或緣取它們的心識的本體全部是清淨的。當然,以上是從自性清淨的角度來講的,所以能取所取、因和果所攝的一切法全都清淨。從離垢清淨的角度來講,所得到的佛果或道的一切顯現也全部是清淨的。反過來說,因為佛果是依靠菩薩而得到的,所以遍知、果、色皆為清淨,或者說基道果全都清淨。雖然如此,但眾生因無明愚癡障礙,並未通達這樣的本體,這就叫不清淨的有情。通過修行,因在對境、有境方面的證悟有所差別,所以從聲聞四果到菩薩之間的有情,又可分為上品清淨、中品清淨和下品清淨。而最極清淨就是佛陀。
可見,雖然在實相中一切都是清淨的,但在現相上也有一點也不清淨、稍微清淨和完全清淨這樣一個過程。而當果色清淨達到極點,就是遍知清淨。雖然在現相中,究竟的遍知清淨與暫時的果清淨與色清淨有差異,但在實相中,它們就像虛空不可分割一樣,其本體完全是一味一體的。當然,這裏是以虛空的比喻來說明眾生心的本體。《梵天王所問經》亦雲:“實無有涅槃,如來說涅槃,如虛空自結,如虛空自解。”所以,《現觀莊嚴論》、《二觀察續》等經續論典才異口同聲地說:“此中無所遣,亦無少可立,於正性正觀,正見而解脫。”
雖然從凡夫到佛之間的本體全都清淨,但若沒有對般若或密法進行長期廣聞博學,那要得到這樣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大家一定要對般若和密法生起信心,還要長期依止善知識精進聞思修行,到一定的時候,不依靠語言文字,自己完全能明白很多甚深的境界。我昨天也講了,對於所見所聞以外的深奧境界,每個人都應希求。
雖然佛法中有很多精彩節目,但凡夫人只喜歡外面的電影電視、唱歌跳舞等,他們認為這些最精彩。其實,這跟真心的妙用比較起來,相差就太遠太遠。一旦我們的心豁然開朗,或者說大徹大悟,此時很多世間的迷惑、煩惱、痛苦,就會像烏雲自然消失於虛空中一樣蕩然無存,從而獲得語言無法描述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和大悲的境界。作為修行人,在獲得這樣的境界後,就會對傳承上師和佛法生起不共的信心。所以我很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心地上下功夫,只要下功夫,都能不同程度地獲得超勝的境界。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中論》雲:“有法不應生,無亦不能生。”
(2)《中觀莊嚴論》雲:“自他所說法,此等真實中,離一及多故,無性如影像。”
(3)《入中論》雲:“彼非彼生豈從他,亦非共生寧無因。”
(4)《三聖圓融觀門》雲:“謂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
有解無信,增邪見故;有信無解,長無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極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