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2 05:12:54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三十八課
思考題
1.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分別指什麼?依止內外善知識有何必要?我們應怎樣依止?請結合公案和教證進行說明。
2.為什麼一切萬法的法相與般若的法相無二無別?請結合歷史與現實說明了知此理的重要意義。
3.既然萬法的法相是空性,那如何安立染汙者與清淨者?在了知無有染淨的實相後,你打算怎樣現證它?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講《般若攝頌》,今天講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
寅二(宣說精進斷魔業之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卯一、略說:
故勇意尋妙菩提,善巧必定摧我慢,
如患為愈依良醫,無懈怠依善知識。
對於希求正道或佛法者來講,在生死輪回中,魔王波旬的干擾會紛紛出現。為什麼希求菩提的修行人,經常會出現魔障或違緣呢?有些經論裏面說:非常懈怠者,魔眾不會理他;非常精進者,魔眾沒辦法傷害他;中等者,經常會出現生病、生煩惱、發生意外事故等障礙,而這就是所謂的魔障。那應通過什麼方法來對付、戰勝它們呢?這個問題,諸佛菩薩在相關大乘經論中有詳細闡述。也就是說,為了避免魔業,應依止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即外攝持和內攝持。
這裏首先講依止者,即具有勇猛尋求微妙菩提的意樂、善巧修行其方便的修行人。那應如何依止呢?首先要摧毀自相續的我慢(從廣義上講,所有驕慢和為自己獲得快樂、利益的自私自利心都屬於我慢;有時我慢也可稱為增上慢)。在修學過程中,一旦生起我慢,對修行就會帶來不利,所以應首先摧毀我慢,這樣才能以最大的恭敬心依止善知識。
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應以《華嚴經》中所講到的四種想來依止,即:“於自身生病苦想,於善知識生醫王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這個偈頌前面全部是“於”,後面全部是“想”,按照藏文詩學來講,這是一種修飾法。意思是說,把自己當作有病苦的病人,把善知識當作醫王,把善知識所說的妙法當作良藥,把精進修持當作解除病痛的治療方法。記得《竅訣寶藏論》裏,也講了轉為道用的六種想:“殊勝上師作為明醫想,道友護士實修療病想,自作病人法作妙藥想,獲得果位作為病癒想。”
在了知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後,應無有懈怠地精進依止善知識。按藏文的意思來講,所謂的“善”指大乘法,善妙宣說或指示大乘教言的上師稱為善知識。而誰認真依靠善知識,他就不會墮入外道或惡道當中。因為,通過上師的開示,我們可以了知正道,同時也知道什麼是魔障,及遣除魔障的方法。對修行人來講,這幾個問題極其重要。為什麼在末法時代的時候,很多人修行不成功?首先他們根本沒有想依止善知識,即使依止了善知識,但因自己福報、因緣不具足,在短暫的時間中就離開了。離開以後,世間八法或種種瑣事就會干擾他們的心,最終修行一無所得,全部一敗塗地。在如今這個社會,這種現象經常出現。
所以,我們應按照前輩高僧大德的傳統和做法,首先拼命尋找具有法相的善知識,這特別重要。在得到之後,也不要對他產生輕慢之心,否則過患無量無邊,這在《金剛手灌頂經》中有廣泛宣說。如果不但沒有輕慢,還經常以極大的恭敬心、歡喜心和清淨心來依止,自相續就能得到無形的加持,甚至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乃至開悟的境界都能獲得。為什麼佛陀經常在有關經典裏面講:依止善知識是修行的全部之法,其原因也在這裏。
另外,《佛說一切功德莊嚴王經》中講:“求善知識應當如是成就四法:一者數往請問,二者起精勤心,三者意樂清淨,四者尊重愛法。”第一,應數數前往善知識那裏,去請問有疑惑、有爭議的道理。第二,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不能偷懶,若稍微有一點點不理解,或稍微有一點點事情,就對善知識起邪見、隨便離開,那就不合理,相反應以最大的精進恭敬依止上師。
第三,在依止的過程中,無論是善道友的諄諄教誨,還是善知識所傳的法,全部要像吸取甘露一樣,以感恩心和歡喜心來接受,而且應把他們的語言當作真正的佛語那樣來享用,並對治自己的煩惱。千萬不能像末法時代的有些人那樣,上師說一句就產生很多邪見,一方面這與自己前世的罪業有關係,另一方面這也是不好的習慣造成的。所以,若產生這樣的噁心,當即就要剷除。
第四,對善知識要有尊敬心,還要喜愛佛法。如果不喜愛佛法,天天都吃喝玩樂,或做其他事很有歡喜心,善知識就會不高興。因為上師是希求解脫者,對他來講一切世間名聞利養都毫無興趣,所以若有人對佛法歡喜若狂,善知識必定會歡喜。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三種歡喜中上等者是法供養,即應盡力以法供養讓上師生起歡喜心。當然,供養錢財,給上師打水等,也能讓上師歡喜,但最好是法供養,因為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能以此方式讓上師生起歡喜心,一切魔眾、障礙都會自然而然消失,在大乘殊勝道中永遠不退轉。
現在很多人,剛開始因某種因緣趨入大乘佛法,後來就因自己福報不夠,或周圍的因緣不具足,最終從大乘道中退失,之後還惡口罵上師和佛法,造下無量無邊的彌天大罪,這根本沒有必要。在千百萬劫當中,人身極為難得、也極為罕見,但它就像閃電一般,若我們在得到的時候,依靠它造惡業,就特別可惜。有時候,我看見世間人不但不修福反而造種種惡業,內心就為他們的行為惋惜。但也沒有辦法,因為眾生業力現前時,大慈大悲佛陀的妙手也很難救護,所以只好默默發願或將善根回向給他們。
卯二(廣說)分二:一、宣說外內兩種攝持;二、分說內攝持。
辰一、宣說外內兩種攝持:
菩薩入佛大菩提,具波羅蜜依善師,
隨彼等說修行地,二因速證佛菩提。
這裏講,趨入諸佛出有壞大菩提的菩薩要依止內外善知識。那什麼是外善知識和內善知識呢?隨從佛菩薩而為他眾宣說大乘道者,就是所謂的外善知識;相續中具足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就是內善知識。所以我們要依止這兩種善知識:一個是諸佛菩薩或依靠人的形象出現的善知識,我們平時所說的善知識,就是隨順諸佛菩薩宣講大乘佛法的人,這是外攝持,也叫外善知識。其次,他們所宣說的般若波羅蜜多的空性道理,是所修之地或所修的境界,或者說是自相續的智慧,這是內善知識,也叫內攝持。有些論典裏面說:從廣義上講,外善知識就是所依止的上師和道友,或一切對你開示的友伴和老師;而內善知識,則指自相續經常祈禱上師三寶所獲得的加持,或信心、出離心、大悲心、菩提心、智慧等內在的修行境界
所以,一個人要想修行成功,內在的因緣和外在的因緣都不可缺少。如果我們有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就不會退到外道的修道當中去。依靠這兩種因緣,在很快的時間中就可趨入正道: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為什麼呢?就像《釋量論》裏所講的一樣:只要因具足,果自然而然就會出現,即因果規律如是。
在其他論典中,也有內外攝持的講法。如《現觀莊嚴論》雲:“心不驚怖等,宣說無性等,棄舍所治品,應知為攝持。”其中,“心不驚怖等”,指內心有空性境界不害怕空性等;“宣說無性等”,指大乘善知識開示空性法門等;“棄舍所治品”,指徹底拋棄這兩種攝持的違品;“應知為攝持”,指應當了知以上兩者是內善知識和外善知識,或內攝持和外攝持。跟《般若攝頌》的所詮義一樣,《現觀莊嚴論》也把內外攝持分開:一個是內在有空性的境界不怕空性,這是內善知識;第二是宣說大乘甚深廣大法要的上師,這叫外善知識。依靠這兩者,我們的修行就會順利完成。
漢地也有內外善知識的說法。《六祖壇經》裏面講:“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按照《六祖壇經》的觀點來看,完全要依靠外善知識來獲得開悟或解脫無有是處,還應認識自己心的本性。就像密法裏面所講的一樣,首先要依靠外在的善知識,他們的開示或指點肯定需要,但最關鍵的是自己內在的認識或悟性,這更重要。所以我經常跟智悲學校的學生說:要老師天天都守著你,這是不可能的,自己應該有自知之明,一定要有自覺性。佛陀在有關經典裏也說: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其實,人自己守護自己、自己觀察自己是最好的。的確,智者有自我控制或自我醒悟的能力,而愚者完全要依靠別人來維護,沒有別人的支持和教導,很快就會掉落下去。
對在座很多道友來講,外在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為,若沒有依靠好的上師和道場,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身處大城市當中,外在的誘惑特別可怕,自己的防護能力又極其薄弱,這樣想守住自己的清淨心,就有一定的困難。我以前看過宗薩欽哲仁波切的開示,他說:美國紐約的人磕一百個頭和尼泊爾的人磕十萬頭的功德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美國人特別忙,每天很多人都要上班十二小時,甚至十八小時,而尼泊爾的人很清閒,在這麼忙碌的時間中,空出一段時間來修行,其功德自然就很大。其實,這就像佛陀時代的比丘守持二百五十條戒,跟末法時代的比丘守持一條戒的功德無二一樣。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時候生活很清淨,沒有那麼多外在事物的吸引或誘惑,而現在人的環境誘惑太多了,自然在環境越來越惡劣、修持越來越艱難時,認真守戒、修行的功德就很大。正因為末法時代無比濁惡,我們就要在一個清淨的道場或環境裏,依靠外在善知識來守護自己的心相續,這樣就不會有大的困難。
但最大的困難,若沒有正知正念,在特別惡劣的群體中要自我醒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作為佛教徒,在有因緣、有機會時,一定不要徒有形象,而應在內心深處有所體悟。比如學中觀,就要把中觀所講的內容悟到,即一定要懂得它;學密法和修加行也是一樣,它們的重要性和真正的含義,內心一定要瞭解,乃至與法融為一體。若能如此,不管任何一個環境,都不容易或不可能動搖你的心。
從以前的歷史事件中也看得出來,有些人因為已經把外在的教育跟自己的心相續融合在一起,所以無論遇到任何運動、學潮,自己的心始終不會改變。而有些人的信仰很表面,或者說只是外在的形象,在遇到一點點風吹草動時,馬上就會隨波逐流。所以,修行要禁得起外境的考驗,內在一定要有證悟空性的境界(即內善知識),這非常重要!這次講《般若攝頌》,相信個別道友依靠前世的善根,即生中諸佛菩薩的加持,最終已經懂得了它的殊勝與深奧。這樣以後,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當中,就不可能輕易捨棄這種境界。若很表面,覺得很好奇,或者有一種歡喜心,就像聽故事一樣,那在遇到外在強大的誘惑,或自己出現違緣時,就無法轉為道用。
辰二(分說內攝持)分二:一、般若是善知識之理;二、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
巳一、般若是善知識之理:
過去未來十方佛,道皆般若非餘者,
此度是入大菩提,光燈日輪勝導師。
可能有人會想,或有這樣的疑問:外面的諸佛菩薩或具有法相的上師是善知識,這是眾所周知、共同承認的,但你們說般若波羅蜜多是善知識,它是遠離四邊八戲的空性,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怎麼會成為善知識呢?善知識應該有眼有鼻,怎麼空性變成善知識呢?
下面就回答這個問題。剛才講了,依靠上師等的大乘玄妙開示,最終自己獲得善妙的果位,所以他們是善知識或引導者。其實,般若也是真正的善知識。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出世的拘留孫佛、迦葉佛等無量無邊佛陀,未來出世的彌勒佛、勝解佛等無邊無際的佛,以及現在在十方刹土中已經示現成佛、正在宣說妙法的無數佛陀,他們的道全部是般若波羅蜜多,也就是說般若空性。《大般若》裏面也說:以般若波羅蜜多為母,以方便為父。還說:三世一切諸佛皆學般若波羅蜜多,最終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一切佛全部依靠般若成就,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其他辦法。
在世間當中,學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的人相當多,但有沒有依之成佛的呢?沒有。如果有,愛因斯坦、榮格等科學家、理論家、思想家早就已經成佛了。可是他們研究一輩子,最終還是以凡夫的身份離開人間。有時候我這樣想:現在世間很有名的人,或對人類社會具有巨大貢獻者,雖然他們對人類創造了很多財富,應該說做了一些有實際利益的事情,但因沒有學般若,離開世間以後就會變成一般的眾生,不可能有進步,所以學般若很重要!
為什麼沒有依靠般若波羅蜜多,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可能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呢?因為,只有通達等淨無二或現空無二的智慧,才有成就佛菩薩果位的機會。一切如來也講:對步入大菩提者來說,般若波羅蜜多這一智慧可以用以下幾種比喻來說明:宣示人無我如同光明,宣示法無我如同明燈,宣示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同太陽,宣示獲得一切智智的因如同殊勝導師。佛在《大方等大集經》裏也說:“般若波羅蜜力故,疾得佛道自然道,一切智道如來道。”因此,只要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道,或依靠它的威力與加持,很多人都會得到涅槃的果位。所以,我們在即生中學般若空性很有意義和價值。
以前,我去過廈門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府,應該說裏面的老師和學生都很聰明,可以說各方面的世間知識無所不知,很多方面非常不錯。但我總覺得,這樣的聰明智慧沒有用在佛法上很可惜,如果遇到空性法門或菩提心法門,對他們生生世世都能帶來非常大的利益。可是,他們卻將畢生的精力用在電腦、交通學、文學等世間學科上面。雖然在即生中,這些東西能讓自己的生活多一些風光,但在斷除種種內心的煩惱和痛苦,讓自己趨入光明正道方面,一點一滴的意義也沒有。所以,在看到很多世間的高等學校時,我就會生起悲心。
當然,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他們也很成功。但從佛法的視角來分析、判斷時,他們因為沒有般若的力量,就不可能遣除自相續的黑暗。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外在的物質再發展、再進步,人類也不一定能健康發展。因為,人類的欲望越來越膨脹、永無止境,而外面的物質也跟著發展,是絕不可能的。
大家都清楚,人的欲望無有止境,比如:有一萬元就想十萬元,有十萬元就想一百萬元,有一百萬就想一千萬,有一千萬還想一億,有一億還想一百億,有一百億還想一千億……看看世間上的富翁,在瞭解了他們短暫人生中的追求目標後,就會感到他們極其可悲、可笑,從而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佛教的偉大與殊勝。因此,大家一定要了知,般若的光明能遣除自他一切黑暗。
但般若沒有入心時,打瞌睡的黑暗也很難遣除。有一個故事這樣講:一位老師看到一個學生在打瞌睡,就下來問:你為什麼老閉著眼睛?學生說:老師!您講得太好了,我一直在思維著。老師又問:那你為什麼一直打盹?學生說:老師!您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點頭。老師說:那你為什麼嘴裏流出口水?學生說:哎呀,老師您不知道,您講得太好了!我覺得津津有味,所以自然而然就流出口水來了。不知我們這裏個別道友是不是這樣?希望大家振作精神、認真聽法。
巳二(如何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一、所依般若之本體;二、教誡必須依般若。
午一(所依般若之本體)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斷除成為染、淨不合理之爭議。
未一、真實宣說:
猶如般若法相空,知諸法相與彼同,
盡曉萬法空無相,此行即行善逝智。
這裏講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為什麼是空性呢?《般若八千頌》裏面,問般若法相的時候,佛陀回答說:“般若的法相是空性。”當然這是勝義的法相。如果是世俗的法相,般若的法相就不一定是空性。以前我們講《現觀莊嚴論略義》時,般若的法相是已經或者能夠抵達現證諸法離戲智慧的無住涅槃。為什麼般若勝義的法相是空性呢?因為在勝義中了不可得。
雖然在世俗中,就像色法的法相是有變礙或有阻礙一樣,人、柱等一切萬法都有不共的法相,但在勝義中絕對不可能存在這些相。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在未經觀察時,在如夢如幻或迷迷糊糊的境界前,有種種世俗法,但真正用智慧觀察時,最終一切法的本體全部是空性。因此,不但般若的法相以空性來安立,色法、聲法等一切萬法的法相也跟般若的法相一模一樣:人的法相是空性,房子、柱子、瓶子等萬法的法相是空性。如果完全通達一切法的本體在名言中是假立的,即如幻如夢、無有實質,在勝義中是無有所緣、無有本性的空性,那就在真正行持般若波羅蜜多。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經》中說:“一切諸法空無相,亦複無有次第生,其性本來常寂靜,無有能作如虛空。”因此可以說,一切萬法真正的法相就是不可思議。誰能真正通達這樣的境界,那個時候他就知道萬法的法性,就是以前不瞭解的、有爭議的、誹謗的,也能全部了知,可以說一通百通、一知全知。從歷史上看也是這樣,有些人剛開始並不瞭解佛教及其地道功德,甚至對佛陀、上師、般若空性還有成見或邪見,但後來自心真正瞭解後,這些現象全都沒有了。
在《居士傳》裏面,有宋朝大人物——宰相張商英的事蹟:剛開始的時候,他對孔孟之道頗有興趣且通達無礙。有一次他在一個道場中看見金盒裏有純金寫的佛經,就特別不滿意地說:宣說孔孟之道的文字都沒有用金子寫後裝在金盒中,為什麼胡人(指印度人)所說的語言如是受人尊重?於是他準備寫《無佛論》,即沒有佛陀的論典,想專門駁斥佛陀或佛教。
後來他在一個同事家裏看見《維摩詰所說經》,信手一翻,便對其中的道理生起了歡喜心。他說:胡人能說出如是境界還很不錯。於是他借回家裏靜心閱覽,妻子跟他說:您好好研究這本《維摩詰所說經》,一定要把《無佛論》寫好。他越看越被裏面的玄妙意義所吸引,在對其中的甚深道理有所瞭解後,他不但不謗佛,還對禪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後來在五臺山,他好幾次見過文殊菩薩的不同幻現和形象。
他跟很多禪師在有關佛教方面的道理上都進行過交談,其中最主要的是與從悅禪師的交往。一天,他跟從悅禪師針對很多佛教方面的問題交談後,有些疑問已經解除,有些一直在思索(即參究),甚至晚上都睡不著。在下半夜,他出去方便,不小心將尿壺踢倒,以此因緣他突然開悟。開悟後,他作偈一首[1]供養禪師求印證。禪師也作頌印證:“等閒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聖皆除。誰得誰失,何親何疏,拈頭作尾,指實為虛。翻身魔界,轉腳邪塗,了無逆順,不犯工夫。”從中他也真實了達了佛教的意義。
最後,他不但不寫《無佛論》,還作《護法論》來保護佛法。在《護法論》裏,他對韓愈、歐陽修等人的排佛觀點一一駁斥,肯定了因果不虛等佛教深奧法門的合理性。他還用比喻說明:在儒釋道三教中,佛教最殊勝。他說[2]:雖然總體上講,它們都可以治眾生的病,但儒教只能治皮膚之疾,道教則可治血脈之疾,佛教卻能治骨髓之疾。我覺得他說得非常好!
以前也有一些文人、高僧大德通過這種方式來比喻,當我們瞭解了儒道兩教的論典後,一定會堅信他們的觀點無比正確。拿道家的《道德經》來講,雖然裏面講了很多特別玄妙的道理,尤其是在全文八十一章中,從頭到尾一直在描述道的深奧。但跟佛教所講的道相比較,確實沒有那麼深奧。當然,我們並不是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就認為佛教超過儒教和道教。當真正的智者以智慧從理論上分析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很大差別。
所以我非常希望,很多有智慧的人都能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來分析、研究、探討佛教。若能如此,必定會明白佛教的高深之處。如果還有信心,或有真正的善根,不僅在理論上能知道它玄妙深奧的意義,而且內心與般若空性不可言說的境界完全可以融會貫通,最終也會示現無邊無際利益眾生的超勝行為。從歷史上看,剛開始很多大德也是一般的凡夫俗子,但後來因為他們依止了內外善知識,在這兩種因緣具足後,在短暫的人生中,也示現了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的利生事業,甚至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當然,有些甚深道理在世人面前也不一定交待得清楚。因為世間人只想獲得錢財、美色等享受,除此之外的快樂和價值根本不屑一顧。但這對我們無利無害,就像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所講的一樣:“若許世間是正量,世見真實聖何為,所修聖道複何用,愚人為量亦非理。世間一切非正量,故真實時無世難。”所以,在宣說真實勝義空性時,世間人再怎麼樣跟我們辯論,也根本沒辦法打破我們的觀點。就像愚笨的學生再怎麼樣對有智慧的老師反駁,也沒辦法獲勝一樣。雖然在宣說空性時,世間會有人不理解,但這只不過是自己沒有深入而已。如果深入,不但自己不會駁斥,反而會趨入佛教團體當中,最終成為虔誠的佛教徒而弘揚正法。
未二(斷除成為染、淨不合理之爭議)分三:一、真實意義;二、其比喻;三、如是宣說之結尾。
申一、真實意義:
眾生妄執欲求食,貪輪回意恒流轉,
我我所法非真空,凡愚虛空打疙瘩。
有些人說:假設一切萬法都是空性、寂滅的,那一切有情怎麼會成為染汙者與清淨者呢?也就是說,如果萬法是空性,為什麼有些眾生成為具有一切煩惱的可憐凡夫——染汙者,有些眾生成為斷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佛菩薩——清淨者?
在佛經中,針對這樣的問題有合情合理的答復:在本性中,應該說一切萬法都是空性的,可是相當一部分眾生,因為他們被非理作意所牽,便對外面種種事物生起欲望和貪執,或者說種種幻想此起彼伏地出現。因為他們對輪回有貪戀的意樂,在六道輪回中就一直無頭無尾地不斷流轉,不可能獲得真實的解脫。雖然眾生正在迷失方向,但在那個時候,一切萬法的本體應該說是無我、空性的,就是人們牢牢執著的我和我所也沒有任何本體,只不過凡夫眾生始終將根本不存在的東西認為是存在,也即無中生有。但這毫無意義,就像虛空一無所有,不可能把它打成疙瘩一樣。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沒有任何痛苦和煩惱,只不過自己不瞭解而已。
以前慧南禪師說:“高高山上雲,自卷自舒,何親何疏;深深澗底水,遇曲遇直,無彼無此。”意思是說,高高山上的雲,自己卷起來後、自己舒展開來,根本沒有親疏之分;深深山谷裏面的水,遇到外境時而變成曲的、時而變成直的,根本沒有彼此的分別。我們的心也應該這樣無有束縛,若能如此便可現見本來面目,因為在本體上根本不可能有像執著那樣的自性。
以前,四祖道信禪師在14歲時,因前世具有空性的善根和習氣,一聽到空性,就像《入中論》裏面所講的一樣:數數生起歡喜心。他去依止三祖僧璨大師時,在三祖前說:我今天想依止上師,您可不可以給我講解脫法門。三祖跟他說:你需要解脫,誰束縛你了?他說:沒有誰束縛我。三祖說:既然沒有誰束縛你,那怎麼需要解脫呢?這個時候他就獲得了開悟。
實際上也是這樣,本來都沒有束縛,怎麼還需要解脫呢?其實,這就像密法裏面所講的一樣,解脫和束縛是觀待而言的。所以,我們的心誰束縛、誰染汙,從本體上講都是沒有的,只不過自己不瞭解而已。若能瞭解,一切束縛都沒有。後來他繼續依止上師九年,承接禪宗衣缽,成為第四代祖師。再後國王要求道信禪師到皇宮裏去當國師,迎請了好幾次他都不肯去,甚至以砍頭來威脅也面不改色,國王很感動、也很尊重,一直不斷地給他供養。
從自古以來很多高僧大德的歷史看,禪宗跟密宗應該是一樣的,因為很多都依靠不可思議的表示方法認識了心的本性,或了達了空性。所以,我們既要學習往生法,還要學習般若空性。當然,若將般若空性跟密法和禪宗的道理結合起來,有些偈頌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解釋方法,這也是很多禪宗偈頌後人沒有用文字或分別念來解釋的原因,密宗當中很多金剛語也是如此。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應該知道,其中有非常殊勝的因緣和緣起,所以大家一定要對這些金剛語生起歡喜心和信心。
這樣以後,我們就能深深了知,眾生認為痛苦等存在的分別念,就像《大圓滿願詞》裏所講的一樣——“伺意猶將虛空打疙瘩”。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在本性上皆不存在。比如我今天認為特別痛苦,但是真正觀察痛苦的本體、來源、住處,就會一目了然:只不過自己迷惑而已,實際上所謂的痛苦絕對不存在。當然,這是依靠《中觀根本慧論》等中觀論典的推理,從理論上所作的分析。如果依靠禪宗和密宗,通過簡單的途徑——一種表示法,就能認識這種道理。也就是說,以方便方法就能獲得開悟,並不需要長時勤作和修福。所以希望大家都能達到這種境界,這至關重要!
好,今天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即:“鼓寂鐘沈托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授記來。”
[2]《護法論》雲:“餘謂:群生失真迷性,棄本逐末者,病也!三教之語,以驅其惑者,藥也!
儒者使之求為君子者,治皮膚之疾也;道書使之日損、損之又損者,治血脈之疾也;
釋氏直指本根,不存枝葉者,治骨髓之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