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0 06:44:26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三十課

思考題

1.在學完本課所講的不退轉相後,請結合自相續談一談自己的修學體會或學習心得。

2.《般若攝頌》學習到此,相信大家對修學本經的必要性一定有了更深的認識,鑒於此,請結合廣為人知的《金剛經》和《心經》,談一談學習該經的重要性。

3.為什麼色受想行識甚深,請從因喻等方面說明。我們應怎樣理解何有較真成福勝的道理?為什麼?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講《般若攝頌》,前面已經講完了二十一種菩薩的不退轉相,今天從二十二個開始講。頌詞是:

不記欲界轉男女,極靜精進勝般若,

離爭慈心亦堅固,求遍知心恒向法。

第二十二個不退轉相主要從語言上面講,也就是說,不退轉菩薩不會為了達到種種目的而宣揚自己,即對入於欲界有緣眾生胎中的孩子,或還沒有入胎但將來會降生的孩子授記:你們家的孩子會是男孩或女孩,等等。一般來講,這樣的做法很容易受到別人不解和譭謗,以及發生其他種種情況,所以得不退轉的菩薩不會這樣授記。從中我們也可了知:對真正具有他心通的不退轉菩薩來講,除了在有特別密意的情況下會說神通之外,如某某是誰的化身,你們家將來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以及會出生什麼樣的孩子等,一般來講他們不會在別人面前作此類授記。

第二十三個不退轉相是精進般若法,即身口意三門所作的種種散亂全部遠離,在這樣的行為上還要精勤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正法。也就是說,身體遠離種種無意義的世間瑣事,心裏遠離貪嗔癡等煩惱分別念,語言遠離說人過失等無有意義的話語(俗話說話多不如話少,再加上對弘揚佛法和利益眾生沒有意義的語言全是戲論,所以要遠離);在這樣的基礎上還要精勤般若波羅蜜多,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法是一切萬法的究竟甚深之義,所以應像常啼菩薩那樣精進(常啼菩薩在依止法勝菩薩期間,為了聽取般若法,在七年中不坐不臥,經歷了種種苦行,具有特別強烈的希求心和精進心)。而一旦我們得到不退轉菩薩果位,對般若法門就會有遠離一切散亂的精進心。當然這種精進一般世間人很難擁有,因為他們只會短時精進,要不了多久就會因散亂、懶惰、懈怠或其他煩惱出現而終止。

第二十四個不退轉相是遠離爭論。因為不退轉菩薩相續極為調柔,所以不管他住於任何一個地方都會遠離衝突和矛盾,甚至煩躁的情緒和種種煩惱也會遠離。記得《佛子行》的作者——無著菩薩的傳記中講:他無論住在哪里,人與人之間出現的爭執、戰亂全部都會銷聲匿跡,而且豺狼、獵狗等特別兇猛的動物也會生起悲心,根本不會害眾生。

大家都知道,爭鬥或爭論是一切過患之源。佛經亦雲:“諍論多諸過,無諍具功德。但一般來講,在世間任何一個團體或集體當中,經常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無法化解或調和的矛盾,這說明凡夫人不能諒解、寬恕別人。而菩薩以他的感召力、威德力和發心力,自然而然就能讓整個團體或群體和睦相處。

我經常想,五明佛學院有成千上萬僧眾,雖然人與人之間免不了有一些小矛盾,但建院二十多年來,(明年2010年,我們學院已經建院三十年了,到時候應該舉行儀式來慶祝一下。世間一個小小的學校在建校二三十年時,尚且要舉行儀式來作慶典,那何況對全世界的佛法作出巨大貢獻的佛學院呢?所以有這種想法。)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僧眾非常和合、金剛道友極為友好,其實這就是法王如意寶獲得不退轉果位的成就相感召,這一點相信很多道友都能瞭解。當然,這並非以偏袒之心來讚歎自己的上師,因為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情都擺在我們面前。如果大家能回顧學院近三十年的歷史,並以之與別的團體、組織乃至寺院的發展作比較,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清楚的認識。

第二十五個不退轉相是慈心堅固。也就是說,不退轉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心非常堅固,不可能像個別人一樣,講大乘佛法時對眾生很有慈悲心,過一段時間就被其他邪知邪見或外道邪師全部吞沒或轉化了。對修行人來講,穩固的慈悲心特別重要,但沒有得到不退轉果位也很困難。

記得上師法王如意寶在19866月初4——釋迦牟尼佛轉*輪日,念了《入菩薩行論》中為令如來喜,止害利世間,任他踐吾頂,寧死悅世主這個偈頌三遍後說:為了令如來歡喜,從現在開始我要發願制止一切害眾生的行為,且要力所能及地幫助眾生,即使眾生不理解反而傷害,哪怕踐踏自己的頭,我不但不會害他們,反而會以感恩心來對待,寧死也要讓諸佛菩薩歡喜。而且法王要求,從現在開始所有僧眾都要發這樣的願,並強調哪怕所有眾生或特別不滿的敵人天天都對我們製造違緣,我們也要用最大的感恩心來回報他們,千萬不能報仇……講了很多教言。當時整個學院有一千人左右,大家都發願第二年到五臺山去朝聖,所以法王也要求:明年我們到文殊菩薩的道場也要發這樣的願。後來上師在1997年時說:我在十年前發了這個願,雖然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違緣,但依靠三寶的加持,慈悲心始終沒有退轉。

但我們很多人能不能做到這樣,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比如十年前發的願,十年後還能不能這樣,或者十多二十年前的修行境界,現在是否能保持。如果能做到,那說明心還比較穩固。但現在很多修行人的心都不穩固,這是最大的麻煩。拿念誦來講,有些人今天念這個、明天念那個,根本沒有穩固性。如果二十年前的念誦現在還在不斷地念,我覺得這個人還是很不錯。道友當中有人說:二十年前念的《大圓滿願詞》現在還在念,以前念的《金剛經》現在也在念,這說明他們的心還比較穩固。那這樣的人無論依止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佛陀,還是依止蓮花生大士等上師,他們的心始終不會退轉。若能做到這樣,這就是世間當中的不退轉相。但大多數人並不是這樣:剛開始信心十足,過不了多久就一敗塗地。所以,有時候看到眾生的行為或自己的言行舉止時,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極為強烈的厭離之心。

第二十六個不退轉相是求佛求法。獲得不退轉的菩薩始終會以非常歡喜的心,或以特別強烈的希求、渴望之心,來供養、祈禱或祈請十方諸佛菩薩——“我要獲得佛果,即求佛是自己的唯一目標。我們以前讀書要放假時,白天晚上都想:什麼時候才能回家?能不能早一點放假馬上回去?就像這樣,獲得不退轉的修行人也會想:我什麼時候才能得到佛果,願我早一點獲得佛果。也就是說,獲得佛果是他們的最大目標。

為什麼一定要得佛果呢?佛經裏面說:世間生老死病太痛苦了,要想獲得遠離,唯有依不二法門獲證佛果。也就是說,獲得佛果以後才能完全解決生死等苦,除此之外,無論你跑到哪一個地方都沒辦法。真的,在生死大事面前,有錢也不行,有地位也不行,有一般的修行境界也不管用。再加上誰都不得不面對它,所以我們求佛果的心一定要強烈,若能如此,這就是一種不退轉相。

同時,對佛陀所說的斷除一切煩惱的深法,要有嚮往之心。一般來講,欲界眾生對吃飯、睡覺很有希求心;就像這樣,不退轉菩薩日日夜夜都會想著佛法,經常會以念誦、觀修、繕寫等十法行的方式來行持佛法,且會一直很有意樂。

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人或大多數凡夫人,對聖法或正法就像在犛牛面前放排骨一樣,一點興趣都沒有,那說明他們離不退轉相還很遙遠。有些人不管怎麼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當中,寫也好、讀也好、講也好,各方面都很有信心,這也接近不退轉的相。作為修行人,對法的意樂特別重要,若沒有意樂,即使別人天天強迫讓你修學,也有一定的困難。當然,這與善知識的引導,及前世的因緣福報也有密切的關係。

有些修行人的行為非常讓人歡喜,拿我看到的很多居士來講,他們比有些寺院裏的出家人還精進。說實在的,有些寺院裏的出家人在顯現上並不是很精進,很多行為看起來也很難生起信心。但城市裏面的有些在家人,雖然他們的生活壓力特別大,比如要關心家人和周圍的親朋好友等,但他們卻能抽出時間來每天都學習、思維、念誦,基本上把看電視、電影等散亂行為全部放棄,心一直專注在佛法上。我到城市裏面去的時候,有時覺得非常慚愧,因為在城市中,信心很難生起來,念誦也經常中斷。雖然自己覺得自己並不是特別懶惰的人,因為也常年精進過,但到了城市裏,跟一些精進的居士比較起來,還是有點不好意思,有這種感覺。

尤其是,我看到很多人對般若法門有很大的信心,而且他們有些問題問得特別尖銳。我前兩天跟學院裏面部分出家師父開玩笑:你們出去的時候應該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因為現在外面居士的水準跟以往大不相同。的確,現在很多居士都在通過網路等途徑學習因明、中觀、俱舍等佛法,而且他們的水準與佛學院長年研習佛法的人也差不多。這樣的話,見到他們時你就不要說:我已經在某某佛學院呆了13年。否則他們會說:我有13個問題要請教。那你可能只有這樣解釋:我在佛學院天天都沒有聞思。當然,在遇到一些佛法方面的難題時,大家也應該共同商量。總之,大家對佛法一定要有信心,也應一直嚮往佛法。

我以前也講過很多高僧大德畢生的經歷,他們不管是少年、青年的時候,還是中年、晚年的時候,一直致力於希求佛法,對法的意樂比什麼都強。作為後學者,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歡喜心。如果對佛法、佛果有希求心,這就是一種不退轉的相。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到處去打卦:我會不會很快成佛?我會不會很快獲得果位?而應該看這裏面講的三十個不退轉相自己具不具足。因為這裏面所講的相,大多數是加行道的不退轉相,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見道或歡喜地或一地菩薩以上的不退轉相。

如果我們連這樣的果位都沒有得到,卻無所顧忌地在別人面前說:我在禪宗某某大師面前得過教授,因果對我來講無利無害,我只知道念佛是誰”……”……我的心已經入於最細微的地方,這就是我的境界。有些人也給我這樣講過。當然也有這樣的,因為禪宗很多大德為了把分別心斷掉,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講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參念佛是誰,最後修行者的執著全部消失,從而認識心的本性;另一種逐漸把心態化細,最後入於一種特別細微的禪定當中。但若只是聽過這種竅訣,或僅僅在口頭上會說,而空性的境界一點也沒有產生,自己卻認為一切都沒有、什麼都可以做,或造惡業隨隨便便、行持善法很懈怠,那就不合理。雖然依漢傳佛教參念佛是誰,或依藏傳佛教大圓滿的教授或竅訣都可以認識心的本性,但若沒有到達這種果位元,那語言與實證還會有一些差距,也即語言或理解並非真正的境界,這一點大家應該值得好好思維。

前面也提過,《大般若經》或《大藏經·般若部》中,對每一個不退轉相都講得很清楚,有時間的話大家應該參閱,但我最近太忙沒辦法。

離野人境諸邊地,自地無疑如須彌,

為法捨命勤瑜伽,當知此是不退相。

第二十七個不退轉相是遠離邊地。不退轉菩薩憑藉願力和智慧力獲得投生自在,遠離轉生邊鄙野蠻人的境地,或佛教不興盛的地方,依靠法爾力他們一定會轉生到佛法特別興盛且極具福報的殊勝之地,可以說這就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大家都知道,要想獲得暇滿人身必須轉生到中土,如果轉生到邊地,很多修法的因緣都不能成熟。所以《大般若經》裏面也說:獲得不退轉的菩薩摩訶薩,不會轉生到地獄、旁生、餓鬼、阿修羅及卑賤種姓的人群當中,也不會轉生為聾啞、無形、二形人等。當然,極個別特意轉生到那些地方去度化眾生的菩薩除外。

第二十八個不退轉相是自地穩固或自見穩固。即不退轉菩薩對自地的功德、見解、修行、行為等遣除了增益、懷疑且深信不疑,任何外道或其他教派都不能轉移、動搖,就像須彌山王那樣極其穩固。雖然真正的堅信不退轉必須是得地菩薩,但凡夫地的時候也會有相似的見行穩固。我看到有些道友,見行常年如一日,行持的善法也沒有多大改變,比如每天該念的經、該修的法一直堅持,這有很大的好處,我很羡慕!反之,如果一會隨著左邊的環境動,一會隨著右邊的環境轉,就像牆上的蘆葦一樣心飄來飄去,那修行就不容易成功。作為修行人,應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講的一樣,一定要穩重,這特別重要!不但世間法需要這樣,出世間的佛法也需如此,因為對出世間的菩薩來講,境界不穩固、人不穩重、身口意無所依憑的現象根本不會有。

第二十九個不退轉相是為法捨命。即為了獲得解脫妙法,不退轉菩薩縱然捨棄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也心甘情願,那其他世間親人、財產、地位、名聲等身外之物,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得地菩薩為了佛法願意捨棄一切。但我們有些人在生活上稍微遇到一點點寒冷、饑餓,或別人的誹謗,就不能忍受,其實這很難真正得到正法。《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講:佛陀在因地時,為了求得一個偈頌,願意捨棄自己最珍貴的生命。我們也看得到,有些高僧大德應該是不退轉的聖者,但他們在顯現上,為了求得佛法也歷經千辛萬苦、拋棄自己的一切。就像《普賢行願品》裏面講的一樣: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很多菩薩在因地時都是這樣,為了獲得經典或佛法,自己最珍貴的身體、血肉都願意捨棄。而我們只要對法的重視、希求越來越強烈,自相續的煩惱就很容易摧滅。有些人稍微冷一點也沒事,稍微累一點也沒事,為了佛法願意捨棄一切,心的力量特別強,那諸佛菩薩的加持自然而然會入於他的心,在生活當中再也不會有大的困難。但有些人並不是這樣,稍微遇到一點違緣就接受不了、忍不住,他們會說:那我怎麼能原諒、寬恕他呢?這就不太好。

我看過一本國外人寫、漢族人譯的書,叫《寬恕就是愛》,裏面寫得很好,有很多世間教言。因外面成千上萬人特別喜歡,後來我也看了一下,不過我覺得跟佛法,尤其是《入菩薩行論》中尖銳的理證比較起來,還是差得很遠。雖然有一些差距,但其語言或教言也講,為了真理可以捨棄、付出很多。而我們要解脫生死輪回,那就應該有捨棄生命的精神,雖然不敢說完全捨棄,但一定要有這樣的精神。

第三十個不退轉相是精勤瑜伽。也就是說,為了獲得解脫,自己要精進思維、受持、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法義。思維等功德下面講得比較多。一般來講,不退轉菩薩不可能把般若空性法門擱置一旁、不理不睬,每天都求世間法,做一些無意義的世間瑣事。雖然真正的聖者或對佛法有定解的人,暫時為了隨順眾生,也會相應世間示現一些行為,但實際上他最終的目標就是佛法,違背佛法的事情絕對不會做。這一點,相信大家從自古以來很多高僧大德的行為中也看得出來。《薩迦格言》裏面也說(1):智者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做一些低劣的事,就像火把雖然向下,但火焰始終會向上燃燒一樣。所以對智者或聖者來講,即使他們遇到最低劣、最下賤的對境,也不會像世間人一樣一直隨著貪嗔癡轉。由此我們也可看出,精勤聞思修行這些甚深法義是他們終生的愛好,乃至生生世世的追求。

所以我特別希望,通過學習佛法,很多道友能對空性法門為主的廣大法門生起意樂心或歡喜心。若能生起,這就是大家的成功。否則,若像極個別業力深重的人一樣,剛開始的時候很不錯,然後越學越往下滑,那就不合理。我那天問一個人:你的境界怎麼樣?他說:情況不妙。不應該這樣,應該情況越來越好。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應該智慧和方便雙運,還應經常串習,這樣就能逐漸獲得不退轉果位。

有些人雖然不是真正的加行道者,但基本上已經獲得勝解行地,那即使遇到再大的違緣或再可怕的對境,他的見解和行為也不會退轉。以前我遇到很多佛友,他們都說:通過這麼多年來的聞思修行,現在我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深信不疑,信心非常堅定,寧捨棄生命也不會從佛教的見解中退出。可以說,這就是一種不退轉的相。

前面已經講了三十種不退轉相。作為後學者,大家應該依靠佛菩薩的加持和傳承上師的教言,儘量與自己的相續結合起來修行,這樣自相續就會逐漸與法相應,弘揚佛法的事業也會越來越廣大。還有,麥彭仁波切講:就像依靠煙來推斷火存在一樣,如果以上所講到的這些不退轉相某某菩薩具足,那就可以了知這位菩薩是不退轉者。所以,無論是出家人還是居士,只要他在見解、行為等方面很多相自然而然具足,就可以依此推知他內在的境界。

癸二(不退轉之行為特點)分三:一、勝義之有境甚深行為;二、世俗之有境廣大行為;三、善巧方便雙運之行為。

子一(勝義之有境甚深行為)分二:一、認清所行甚深義;二、如何行持深義之理。

醜一(認清所行甚深義)分二:一、宣說甚深性;二、行持彼而集福德。

寅一、宣說甚深性:

色受想行識甚深,自性無相極寂滅,

如以箭測大海深,以慧觀察不得蘊。

這裏講,我們經常所謂的色受想行識五蘊非常甚深。為什麼呢?因為它們的自性無有相狀、極為寂滅。或者說,不管是色也好、受也好、想也好、行也好、識也好,如果我們用智慧來觀察它們的本體,就能了知它們的本體了不可得,完全遠離一切戲論,也即就像虛空一樣(雖然世俗中可以用虛空來比喻,但實際上虛空也無法完全表示它們的本體),是空性的意義。所以,無論是我們看見的色法、聽到的聲音,以及產生的種種分別念等,一切一切的本體都是空性。而且它們的因也是無相的,也就是說從自生、他生等方面來觀察時,它們的因無有相狀。從它們的果來進行觀察也是無願的,即無有所求,耽著它們的希冀完全寂滅。既然它們是因無相、體空性、果無願的三解脫門,或者說它們的自性不存在,那就心無所緣了。

但我們千萬不要光依信心來說,而應用《中觀根本慧論》和《入中論》等中觀論典所闡述的理證智慧來進行觀察:首先應觀察色法是空性的,其次還應對其他四蘊進行觀察,這樣就能了知五蘊皆空。正如《父子相會經》(即《父子合集經》)中所說:色自性空,受想行識亦複皆空。《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中也說:五蘊諸法,其性本空。其實,這就像以箭測不出大海的深度一樣,以智慧觀察也得不到蘊。

當然後兩句也可這樣理解:空性極為甚深,無法以分別念來進行揣測。《大集經》亦雲:一切諸法及如來法,甚深難測不可思議。意思是說,包括如來法在內的一切諸法,都是甚深難測不可思議的。本經則用比喻進行宣說:若用箭來測大海的深度,根本量不到大海的底。大家知道,大海非常深,唯用天文地理方面的儀器才能測量。如果用箭來測,可能只能量一尺左右深的水池或小小的河流,想測量大海根本不可能。就像這樣,凡夫的智慧想對真正空性的意義或五蘊的真相下定論,也有一定的困難。不要說勝義空性法門,現在我們對世俗法還是雲裏霧裏。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世間人中,唯有智慧最高尚、最上等的人才可以接受空性法門。

有些人講:我聽了一下,淨土法聽得懂,般若法咋個聽都聽不懂。”“是,你咋個聽也不一定那麼快聽得懂。為什麼呢?因為空性法是上等根機的境界。《中觀四百論》雲:為下根說施,為中根說戒,為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可見,對下根者應該宣說佈施。現在有些施主慧根並不是特別高,但他們有一定的錢財,那就應給他們講:你們應到寺院裏面去佈施、供養,這有很大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根本不願意守戒,也不願意研究空性,唯願拿出一點錢來佈施、供養。當然,這也是佛陀專門為下根者宣說佈施功德的原因。對中根者,則應勸他們守持相應出家、在家身份的別解脫戒或菩薩戒等戒律。對上根者則應宣講空性寂滅法,但上根者在很多人中也不一定能找得到一個。所以,若根機跟得上,還是應該選擇修習空性,這非常重要!

我以前想:《般若攝頌》這麼甚深的法,很多人根機跟不上沒有聽非常可惜,因為當時菩提學會當中報名聞思般若的人比較少。但後來我出去看了一下,很多地方都有人在修學般若法門(包括參加考試),應該說人數也不算少,還是比較多。當然,有些人可能聽不太懂,但種下般若空性的善根也很重要,因為解脫唯以慧。另外,釋迦牟尼佛第二轉*輪所講的《般若經》,藏文裏有十二大函,它們全部歸納起來就是《般若攝頌》,所以極為殊勝、珍貴。而且在短暫的人生中,與般若空性結下甚深的緣分也很難得,因為沒有福分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這樣甚深的法。真諦法師翻譯的《佛說解節經》裏說(2)逆生死流道,微細深難見,欲染癡覆故,凡人不能得。意思是說,背離或逆背生死流轉的解脫道非常細微,也極其甚深難見,世間凡夫眾生因被欲望所染或貪嗔癡所覆的緣故,很難得到、也很難現見。所以,我們即生中能得到《般若攝頌》的法本、聽到它的音聲,哪怕沒有懂得它的甚深內容,也特別有福報。

關於五蘊的本體不可思、不可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我講《入行論》時講過,大致內容是這樣的:以前蘇東坡去看佛印禪師,禪師正在給大家講經,蘇東坡來了以後準備坐下來,禪師一邊開玩笑一邊逗禪機地說:此間無坐處,即這裏沒有坐的地方。蘇軾說:如果沒有坐處,那就以法師的四大、五蘊組成的身體為座。禪師說:我給你提一個問題,答得上你就可以坐在我的身體上;如果答不上,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在寺院裏。蘇軾也答應了。禪師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你怎麼回答?蘇東坡啞口無言。禪師的意思是說:我的四大是空的、五蘊是沒有的,你坐在什麼上面?但蘇東坡沒能答得上,自然他身上的玉帶也就留給佛印禪師了。記得當時我也講過:如果是我,就會說:雖然勝義中四大本空、五蘊非有,但世俗中你的身體依然存在。只可惜蘇東坡當時沒有學二諦。

寅二(行持彼而集福德)分二:一、真實宣說;二、斷除過失。

卯一(真實宣說)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辰一、略說:

菩薩于此甚深法,乘之勝義無貪執,

證蘊界處無此法,何有較真成福勝?

菩薩證悟法性而無有貪執地安住於極為甚深的勝義諦時,一切分別執著全都遠離,也就是說,在這種證悟境界面前,五蘊、十八界、十二處所攝的一切萬法皆了不可得。可見,只要菩薩真正通達一切萬法為空性,在他的境界中,世俗裏面蘊界處所攝的一切萬法全部都沒有,就像《入中論》中所描述的那樣。當然,證悟如此境界的功德也非常廣大。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比它更大的功德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一切萬法是空性也沒有什麼,但我們的心如果能入於這樣的境界,功德就不可思議。因此,我們平時思維、修行空性的意義,其功德就非常大。對此問題,下面還會通過各種比喻來進行宣講。

有人會問:既然在勝義中一切都是大空性,那怎麼還會有如是功德呢?可以這樣回答:雖然在勝義中一切都是空性的,但在世俗中幻化的功德還是存在,其道理在《入行論·智慧品》中有宣講。另外,漢地的蕅益大師也講了一個比較好的偈頌,他說:以如幻根、緣如幻佛,滅如幻罪、生如幻福。意思是說,如果以如幻的眼根來看如幻的佛……就能滅除如幻的罪業、產生如幻的福德。

另外,修持勝義法門能使我們相續中的罪業全部滅除。《中觀四百論》雲:何經說勝義,彼即說還滅。意思是說,任何一個經典宣說勝義,它就在宣說讓我們相續中流轉生死輪回的種子全部遠離的方法。所以,聞思修行勝義空性的意義,自然就比世間的供養、佈施、持戒等功德大。但慧根一定要跟得上,若跟不上,很容易產生邪見而誤入邪道。如果到後來以無所修為藉口,所有世俗善根或資糧全部否認,那就非常可怕。相信大家不會有這樣的煩惱,每個人都能跟得上。

好,講到這裏!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願度有海諸有情

(1)《薩迦格言》雲:正士雖然遭衰失,行為顯得更如法,猶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

(2)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中說:陳優禪尼國沙門真諦翻譯的佛說解節經,

即《解深密經》勝義諦相品。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