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11/22 05:23:49
學習次第 : 進階

般若攝頌釋 第四十一課

思考題

 

1.請談一談聞思修行、弘法利生與信心、悲心、智慧三者之間的關係。為什麼對具有勇猛心和空性智慧的菩薩魔眾無機可乘?請以事理說明。

 

2.為什麼菩薩以嗔恨心引發爭論,魔眾會歡喜若狂?怎樣分辨魔、佛的加持,了知此理有何必要?

 

3.未得授記的菩薩與已得授記的菩薩爭論有何過患?應如何懺悔此種罪業?怎樣才能趨入真正的大乘佛法?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般若法。

 

大家都非常清楚,《般若攝頌》是佛陀第二轉*輪的精髓,對每一個人來講,一定要好好學習。不但要學,最好還要通達空性,因為沒有通達空性就不能真正成佛,也不能離開三界輪回的痛苦。若自己都不能離開痛苦,那更何況說度化眾生,恐怕也無能為力。所以對每位修學者來講,修學般若空性確實是當務之急,絕對不可缺少。因此,大家在學大乘佛法時,一定要有強烈的希求心。如果沒有希求心,每天都得過且過、活一天算一天,就像山上的犛牛一樣,只要一天能吃到草、喝到水就可以,除此之外再沒有更遠的理想,那就不太好。我們以前都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下誓願——一定要成佛度眾,若連自己的實執都沒有根除,甚或相續中般若智慧的種子都沒種下,那怎麼能成就佛果、利益眾生呢?這一點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

 

雖然我能力有限,但內心始終覺得:在如今這個時代,很多佛教徒對三寶的信心、對眾生的悲心以及認識佛法的智慧都非常缺少。當然,這也是我再三跟大家強調一定要在這方面下功夫的原因。以前,我去過一些出家人的道場,也去過一些在家居士的團體,在接觸或討論的過程中,很容易發現有些人根本沒有信仰。如果內心對三寶的至誠心和恭敬心都沒有,怎麼能稱為佛教徒呢?怎麼能依靠佛教的外殼來維持生活呢?真的,非常慚愧!所以,每一個人都應經常觀察自己,看內心中對三寶到底有多少恭敬心和歡喜心。

 

相信大家從其他宗教信徒的演講和行為都能看出,他們對自己的教主確實有不共的信心。最近我看了幾本書,有一本書叫《影響世界的經典演講》,裏面載有很多國際名人及政界知名人士的演講。雖然他們所講的內容不一定是宗教的意義,但在演講時很多都流露出對所信宗教教主特別虔誠的信心。還有一本書叫《美國的精神》,裏面主要介紹了美國總統等的演講,到中間或最後的時候,很多都說:祈禱上帝保佑你!而且不管他們做什麼事情,從內心當中或心坎深處都祈禱上帝能圓滿完成此事。還有一本書叫《諾貝爾和平獎獲獎演說》,本書從一百多年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發表的演說中,選出了最精彩的27篇。裏面大多數人是基督徒,他們對上帝都表現出了特別恭敬的信心。

 

看了這些以後,我就想:雖然包括佛教協會的法師在內的諸多佛教人士,在演講時口頭上都會說阿彌陀佛,但到底有多少信心卻很難說。我跟一個寺院的住持交往過一段時間,雖然他是一個市佛教協會的會長,但我感覺他對佛陀並沒有恭敬心,只不過表面上拜拜佛,內心中卻對其他領導充滿尊重心。所以大家以後在信心上一定要轉變過來。

 

現在有些寺院很糟糕,完全成了賺錢的工具,根本沒有聞思修行。的確,現在學習佛法的道場基本上都沒有,所以佛教的狀況不得不讓人考慮。如果所有道場都變成旅遊開放的場所,一直飽受經濟的衝擊,那再過十幾年,恐怕真正實修實證的人就會越來越少。現在很多地方,不要說像以前禪宗等宗派出現的高僧大德那樣——證悟真正勝義諦的空性,到目前為止,很多主持佛教的年輕人士,連佛教世俗諦的基本真理都一竅不通。如今的佛教應該說在這一代人手裏,那這一代人有什麼樣的境界傳給下一代人呢?最關鍵的是這一代人有多少開悟者。即使沒有開悟,也應該從內心中或骨髓裏對佛經或佛教生起信心,而這樣的人又有多少呢?所以,所有佛教徒皆應反觀內心。

 

當然,這跟各方面的因素也有一定的關係。如果在一個地方有一位強調實修的大德,或真正弘揚大乘佛法精神理念的法師,其影響也會很不錯。但如今很多人自己的實執都沒有破,利益眾生的心也沒有,每天都在實有執著支配下,一直為自己奔波、忙碌、操心,那一切利益或引導眾生的行為,恐怕只是表面的形象,根本靠不住或禁不起風雨的吹打。

 

所以我想,不管在座的道友是出家身份還是在家身份,也不管自己以後到哪里,都應像法王如意寶在發願文裏所講的一樣——在心中,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兩大事情絕對不可缺少[1]。既然如此,那我們就應對空性法門有所認識,這一點特別重要!

 

下面講精進般若的菩薩魔眾不能損害。

 

酉二(魔不能害彼之理)分二:一、宣說無機可乘之理;二、附帶說明違品有機可乘之因。

 

戍一、宣說無機可乘之理:

 

智者具有勇猛心,晝夜觀勝般若義,

 

如鳥飛空身心淨,魔眾豈能有機乘?

 

一般來講,在學習大乘佛法空性意義時,有成千上萬魔眾不歡喜。為什麼魔眾不高興呢?因為它們害怕眾生獲得成就,所以才不斷以誹謗等方式來阻擾、作難。但實際上,以善巧方便度化眾生,通達一切萬法無有實質的空性智慧的智者,遇到再大的違緣和魔障都不會退轉。因為他們具備不退轉大乘道的勇猛意樂,行為上日日夜夜觀修遠離一切戲論的般若空性之義,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事情。也就是說,他們對世間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事情根本沒有興趣,就像對大人來講,孩童的玩耍根本沒有任何價值一樣,他們唯一喜歡觀修般若空性的意義。在行持般若空性的意義時,他們的身心得以清淨、自在,就像飛禽在空中飛翔時無有任何阻礙一樣,所以縱然魔眾不斷製造障礙也根本不能得逞。

 

麥彭仁波切講:就像飛禽在空中自由自在飛翔時,地面上狂吠的狗等對它根本無有任何危害一樣;真正具有智慧、精進的菩薩,在利益眾生或修學般若時,魔眾也不能危害他。《華嚴經》雲:十方一切諸魔王,菩薩威德悉調伏,勇猛安住莫能壞,決定修行究竟法。可見,即使十方一切魔眾都來危害菩薩,以菩薩的威德力也能無餘調伏。也就是說,不管魔眾幻化成什麼樣的形象來進行攻擊,因為菩薩安住于如如不動的境界,它們唯有羞愧難當、遠遠逃避,最終菩薩的修行也得以究竟圓滿,根本不會有絲毫障礙。《佛本行集經》中講:魔眾如是可畏來,彼聖卓然不驚動,如大智見小兒戲,菩薩觀魔亦複然。其意是說,大智者佛陀或菩薩對魔眾製造的違緣就像大人看待孩童的遊戲一樣,無論它們怎麼樣操作,自己始終不會有任何動搖。本經還說:魔軍身意悉亂迷,種種方便欲害聖,不能驚動彼坐處,以有誓願智力強。為什麼魔眾再怎麼樣危害也不能驚動菩薩呢?因為菩薩在利益眾生方面誓言特別堅定,而且其智慧也非常超勝,或者說菩薩的幻變遠遠超越魔眾的伎倆。因此,真正具有精進和對般若法門有所認識的人,在修行過程中絕對不會以魔障退失道心。

 

《佛說華手經》裏有這樣一個公案:普德增上雲音燈如來出世轉*輪後,閻浮提中有一位叫聲明的法師四處雲遊,講經說法、度化眾生。在一座叫堅牢的城中,有一個人叫堅眾,他因前世所種善根深厚,一直日思夜想地希求正道。有一次空中發出聲音說:現在如來已經涅槃,沒有佛陀住世。這個時候堅眾非常傷心。後來空中傳出聲音說:在你東方三百六十由旬處,有一位叫聲明的法師,他宣說深廣妙法,你可以去請求他。聽到此話後,他便帶著自己的眷屬,拿著各種供品,前往那裏依止。依止後,他聽到了一些前行法門的教義,心裏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

 

後來,有一叫常求便的魔開始對他進行阻擾,它先幻變成聲明法師與一美女做不淨行,然後在旁邊跟堅眾說:你所認為的像真佛一般的聲明法師,跟女人有不清淨的關係,請你親眼看一看。他看了以後也沒退失信心,說:雖然我肉眼見到了這樣的現象,但是因為我得到了法利,再加上我聽到了空中的授記,從各方面的因緣來看,我根本不相信。最後他說:我這次所見如果不是真的,願它立即消失。他一說這樣的諦實語時,當下他眼前不清淨的幻術全都消失了。然後常求便魔非常羞愧、自然消失。後來他在法師前一直希求正法,最終應該得到了正行甚深法要,但經典裏不明顯。方便的時候希望大家能看一看,我以前講過,《佛說華手經》在漢文當中有。

 

可見,在修行或修道過程中,魔眾會變化成各種各樣的相來製造違緣或障礙。在這個時候,信心不具足、沒有得授記、沒有佛陀守護的菩薩就會被魔掀翻。其實這不僅是佛教當中,在世間,勇敢和脆弱的人也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看起來特別可憐,但他有特別堅強的意志,那他不但不會倒下來,其毅力反而會越來越強。

 

像二十世紀美國最著名的盲聾作家——海倫·凱勒,她於1880年降生,1968六一兒童節去世,她的一生就為後人樹立起了一座豐碑。她出生十九個月就因猩紅熱導致盲聾,也就是說,從那時起她就成了耳朵聽不到、眼睛看不到的人。大家想一想,如果自己耳朵聽不見、眼睛看不見,會是什麼樣的情況。(其實,耳朵看也可以說,因為菩薩就具有這樣的功德,相信了知一地菩薩功德的人都清楚。另外,爐霍那邊的農區經常說拿懇內側[2],通過口語來看,好像也可以這麼講。)

 

當時她特別自卑,後來莎莉文老師一直很費力地帶著她,比如讓她摸著自己的喉嚨和嘴唇來學發音等。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老師的幫助,最後她學通了五種語言,並有14大巨作流傳於世。其中,《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是她的散文代表作,可能很多道友都看過。從她寫的《我的生活》一書所描寫的自己成長歷程來看,人如果有堅強的意志,世間所有魔障都不可能摧毀。她是美國二十世紀文學界中的偶像,歷代總統和文學巨匠都拜讀過她的著作。後來海倫·凱勒雲遊了全世界很多國家,把愛心遍撒在了人間。若其他人耳根也沒有、眼根也沒有,不知會變成什麼樣,但她憑藉自己的創作力和發揮力,卻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同樣的道理,作為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自己鼓勵自己,也應在學法不精進、利益眾生的發心不圓滿等時,通過身旁的道友和老師的引導,逐漸使自己的聞思修行步入正軌。當然,這也需要前世的殊勝因緣,如果沒有因緣,可能剛開始聽一堂課時,會立下我從現在開始一定要利益眾生的誓言,但在利益眾生的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時就會退失信心。其實我覺得,人活在世界上並不應僅僅為了生活,諸如吃飯、睡覺、地位、財產、房子、轎車等。從小的範圍來講,應對社會、國家乃至人類有所幫助;從大的方面講,不但自己應超離輪回苦海,還應對無數眾生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這才是明智的選擇。但有這樣遠大理想的人,在眾多人中也很難找到一個。雖然很多人都說要普度眾生,但實際上自私自利的心卻很嚴重。而這裏講,如果發心的能力強,一切邪魔外道都不可能危害你,自己的修行也會圓滿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聞思修行般若。

 

戍二(附帶說明違品有機可乘之因)分二:一、宣說主要是爭論;二、宣說脫離彼惡業之方法。

 

亥一(宣說主要是爭論)分二:一、總說爭論;二、別說未得授記故於得授記菩薩爭論之過患。

 

(一)總說爭論:

 

何時菩薩起鬥爭,相互不和具嗔心,

 

時魔最悅心舒暢,思彼二者遠佛智。

 

彼二將遠如羅刹,二者失毀自誓言,

 

嗔恨離忍豈證覺?彼時諸魔皆歡喜。

 

這兩個頌詞講,雖然對於具足善巧方便和智慧鎧甲的菩薩來說,一切魔眾都無機可乘;但對於不具足證悟空性和利益眾生的初學菩薩或智慧淺薄的菩薩來講,魔眾卻有機可乘。《般若八千頌》裏面講,修學般若時有七種過患魔有機可乘;《般若二萬頌》中,在宣講十二種違緣或過患的末尾這樣強調:作為修行人,如果內部互相爭鬥,即身體發生打鬥、口裏發生口角或爭論,彼此不和睦、生嗔恨心,那時千萬魔眾都會歡喜若狂。為什麼魔眾那麼高興呢?因為,在發菩提心的人互相吵架、打架、說過失、譭謗等時,爭鬥的雙方都遠離了佛的般若空性智慧,利益眾生的心也遠離了。

 

打個比方,在兩位道友互相吵架時,因為雙方都生起了嗔恨心,那在兩人相續中,不要說利益眾生的心和般若空性的智慧,恐怕連信心和悲心都蕩然無存。尤其是,當兩位菩薩拿著刀斧互相打架時,相續中所有善法方面的信心、般若空性等肯定都沒有了。如果有般若空性,那還要打誰、殺誰呢?所以肯定沒有般若空性的境界等。

 

那時魔王波旬會特別歡喜、喜不自禁地說:你看,這兩個人開始打架了,哈哈哈哈哈……”可是,很多凡夫人根本不知道,還認為自己表演得很精彩。所以,當菩薩爭鬥得越來越激烈時,魔眾就會歡喜若狂,心情也越來越舒暢。《經集論》中引用《三摩地王經》雲:互相若生嗔恨者,淨戒廣聞不能救,參禪住靜不能救,佈施供佛亦無救。意思是說,如果兩個修行人生嗔恨心,互相發生打鬥、爭論,那即使他們守持清淨的戒律、具足廣聞博學、精進參禪、安住靜地、天天佈施、日日供佛,也不能救護他們。

 

因此,在學習般若的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知道:人與人之間若有特別強烈的爭論,那就是魔的幻現。此時自己也應知道:我現在生嗔恨心了,或我跟別人吵架了,這肯定是魔眾在對我懲罰。如果在別人打罵時,自己不但不以嗔恨心與之打鬥、爭論,反而以大悲心修安忍,那魔眾只會對爭論者有害,對安忍者則無有任何損害。

 

這裏還講,這兩者將距佛智遙遠,因為他們的心跟夜叉、羅刹、魔鬼、餓鬼等惡劣眾生的心態完全一樣。這一點,相信大家在兩人吵架、爭鬥時,看看他們的表現是什麼樣就很清楚。對出家人來講,如果內部發生吵架、爭鬥,雖然剃著光頭、穿著袈裟,內心也跟夜叉沒有任何差別。夜叉裏面有些很慈悲,天天都幫助別人,那就跟惡劣夜叉沒有差別了。

 

而且這兩個人已經失毀了自己在諸佛菩薩前發下的三大誓願: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求證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修學般若空性。的確,在人與人之間互相發生激烈衝突時,曾經發過的誓願全部都已忘記了。聽說有人在打完架後才想起來自己的誓言,那就要好好懺悔。

 

大家都知道,在生嗔恨心時已經離開了安忍,那怎麼能獲得成就呢?就像火燒壞了種子,苗芽不可能長出一樣,不可能成就。那個時候,所有魔王及其眷屬全部如願以償、極其歡喜。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對於大乘菩薩來講,一劫當中生貪心的過患也不能與一刹那間生嗔恨心的過患相比。雖然從別解脫戒來講,貪心的過失最大;但從菩薩戒來講,嗔恨心的過失最大。因為,嗔恨心不但毀壞眾多善根,而且還直接損害眾生。

 

《大寶積經》雲: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貪心相應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瞋心相應而犯於戒,或有菩薩癡心相應而犯於戒。世尊!如是菩薩于三犯中何者為重?爾時,世尊告優波離言:若諸菩薩修行大乘如恒沙劫,貪心相應而犯戒者,其罪尚輕;若一瞋心而犯於戒,其罪甚重。何以故?因貪犯戒攝受眾生,因瞋犯戒棄舍眾生……以是義故,大乘之人因貪犯戒,我說是人不名為犯;因瞋犯戒為大犯戒,名大過患,名大墮落,於佛法中是大留難……”

 

《華嚴經疏》中引用《決定毗尼經》雲:菩薩甯起百千貪心,不起一嗔,以違害大悲莫過此故。意思是說,菩薩寧可起百千貪心,也不能起一念嗔恨心,為什麼呢?因為嗔恨心直接危害大悲心和利益眾生的宏偉事業。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發大乘心的菩薩不能生嗔恨心。佛經裏也說:即使是初發心的菩薩,也應觀想為佛。反之,若隨著嗔恨心轉,跟其他人鬥爭,魔眾就會很歡喜,自己也將墮落惡道感受無邊痛苦。所以,在各種各樣的現象出現時,大家一定要注意。

 

但誰是魔、誰是佛卻很難分辨。一個故事這樣講:以前印度有一位日光比丘,剛開始他非常精進地行持善法、去除惡業。到他修行要接近成就時,魔王非常不高興,因為震動了它們的宮殿。然後魔就幻化成釋迦佛的形象出現在他面前,說:你現在跟我一樣,已經成佛了;從現在開始你所有善法全部可以停止,可隨心所欲造作殺盜淫妄酒等惡業,而且不會有任何過失。後來它還說:我每隔七天來看你一次。日光比丘也認為佛已現前,自己已經獲得成就。從此以後他就為所欲為,隨隨便便為非作歹,什麼事情都敢幹。在這樣放逸的過程中,他所見到的佛也經常來安慰、讚歎、鼓勵他,他也非常歡喜。

 

日光比丘有一位很厲害的上師,在看到弟子所作所為不如法後,就要求他改正。但他不但不改反而說:這是佛陀親自要求的。上師說:那可不可以讓我見見佛陀?他說:應該沒有問題,我跟他約個時間。但日光比丘所尊敬的佛陀並不願意見他的上師,說:你的上師根機不好,跟我沒有緣分,我不見他。日光比丘轉告了魔的回答後,上師說:不能見佛陀也無所謂;你現在已得佛的加持,很了不起;但我們畢竟這麼長時間的師徒關係,我給你一顆圓珠作紀念品,你最好把它戴在身上。(講到這裏,上師仁波切拿出掛在脖子上的珠子說:是不是這個?不能看。然後就放回去了。)給完加持品後,還囑咐說:你下次見到佛陀時,最少要向他頂禮三次。當他所認為的佛陀現前時,日光比丘就向它頂禮,因為加持品的力量非常大,魔所變成的佛陀就消失了,從此之後他也知道這是魔的幻現。所以,有時候魔和佛還是很難分辨。

 

不過麥彭仁波切和上師如意寶以前都講過,若相續中信心、悲心、智慧等善根越來越增上,無論外在的顯現是什麼樣都是正確的。如果對因果的誠信,對眾生的悲心等一天比一天減弱,那即使是自稱已經現見佛陀的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其修行境界也有問題。至於盲修與正修的差別,《定解寶燈論》以漢茶篩檢程式等喻理[3]作過說明,大家可以參閱。

 

所以魔眾最高興的,就是相續中生起嗔恨心、互相爭鬥。作為修行人,我覺得每個人的身上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不如意或不公平的現象。在那個時候,如果你有一定的境界,就可以安住在般若空性中。即使沒有那麼高深的見解,也應知道:若按世間以牙還牙、報仇雪恨的做法來對待,魔眾就取得了勝利。

 

大乘佛教的慈悲觀要求無條件地悲憫一切眾生,所以不應因為你對我好,我就對你觀悲心,或因你對我不好,我就要對你生嗔恨心,因為真正大乘佛教的精華,就是要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但這樣的理念現在很多人都不懂,有些長年學習的佛教徒,在遇到事情時就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來講害眾生好像是應該做的事情一樣。實際上,這些行為完全違背了大乘教法。

 

雖然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但我們也應知道,哪些行為是魔眾歡喜的事,哪些行為是魔眾害怕的事。如果非人和魔眾沒有能力對你進行危害,那你的修行直接或間接一定會成功。從正面來講,修行要成功也需要各種因緣,就像現在的修行或學法不可能平白無故出現,而需要各方面的因緣一樣。比如,各種外在的條件或因素要具備,與內在的心態及阿賴耶上的習氣等也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平時修學佛法時,大家若能觀想很多道理,就能支配自己的行為。

 

(二)別說未得授記故於得授記菩薩爭論之過患:

 

未得授記之菩薩,嗔得授記起爭論,

 

盡嗔具過心刹那,需彼數劫重披甲。

 

尤其是,沒有得過授記的菩薩嗔恨得過授記的菩薩,跟他在身體上爭鬥、語言上爭論,在沒有依靠後悔的方式捨棄嗔心而作懺悔之前,相續中產生多少刹那惡念,就需要在同等數的劫中重新披上入道的盔甲。比如說兩個道友互相爭論,一個沒有得過授記,一個得過授記,那在爭論沒有平息或中斷之前,包括嗔恨在內具有過患的心生起了多少刹那,在這麼多刹那的劫數中,未得授記者就需要重新發願並披上精進利眾的誓言盔甲。因為嗔恨心的過患很嚴重,其數劫中所種的善根全被摧毀了,所以需要在這麼多劫數中從零開始去行持。

 

但誰得過授記,誰沒得過授記,也很難辨別。《夏嘎巴文集》裏說:在沒有得神通之前,看不出別人的過失和功德,或者說凡夫人想判斷別人是極其困難的事;因為從表面上看,某人確實具有過失或功德都不一定。而在這麼多劫數中要重新發心,對很多人來講都很困難,所以大家千萬不要生嗔恨心。

 

不僅如此,《入行論》中說:博施諸佛子,若人生噁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其意是說,如果我們對菩薩生起多少刹那包括嗔恨在內的噁心,那在這麼多劫中就會墮入地獄感受痛苦。所以大家一定要息滅對他人的嗔恨、嫉妒等噁心,這特別可怕。

 

從自古以來的歷史看,嗔恨心等噁心非常可怕。《釋門自鏡錄》裏講:有一位慧懿禪師,他德行很好,弟子也特別多。但一位叫道秀的禪師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嫉妒心,多次想害他。後來道秀禪師跟自己的眷屬一起在森林中時,自己就變成了一條蟒蛇,很多小蛇出來把它迎接到森林當中去了。一個人活活地變成了這樣,多可怕,噁心!

 

當然,對真正的高僧大德來說,他人的噁心往往會成為他們開展弘法利生事業的助緣。第六世DL喇嘛倉央嘉措的傳記中講:他在14歲時就住進了布達拉宮,後來因為特定的政治局面(指蒙藏政府之間的矛盾)和佛教內部的矛盾,從24歲起他就開始了十幾年雲遊四方的生活,他周遊過印度、四川等地,後來在蒙古的阿拉善(不知我們這裏有沒有阿拉善的道友,我以前去過那個地方)呆了30年,並圓寂在那裏。後來倉央嘉措的大弟子遵照師尊遺囑,修建了阿拉善第一大寺院——廣宗寺(俗稱南寺)。他和貝若紮那[4]一樣非常了不起,雖然當時因他人的惡行無法呆在藏地,但後來在阿拉善也讓無量眾生得到利益。

 

亥二(宣說脫離彼惡業之方法)分二:一、世俗中具足四力而懺悔;二、觀勝義無緣而懺悔。

 

(一)世俗中具足四力而懺悔:

 

佛依忍度證菩提,思嗔非妙起正念,

 

髮露懺悔亦戒後,不喜彼學此佛法。

 

那這種跟他人生嗔恨心的罪業通過什麼樣的力量來清淨呢?大家要清楚,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因地修行乃至最後成佛時,魔王波旬再怎麼樣作害,他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修安忍,最終才在菩提伽耶獲得成就。佛陀之所以要這麼做,就是因為嗔恨心與佛教教理完全相違的緣故。所以大家在修行過程中,首先要認識嗔恨心非常不好,比如它具有摧毀一切善根等過患。

 

前一段時間,一位領導在跟一些佛教徒開會時說:作為一名在家人,我有時候也看到出家人生嗔恨心,這不太好。《入行論》裏講: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若將一切善根都摧毀了,那出家還有什麼用呢?所以希望廣大出家眾還是要好好學習,否則共產黨員都會引用教證來教育我們,不過誰說的有道理都值得接受。

 

若對嗔恨心的過失有所認識,進而生起知過為非的正念,即生起後悔心,這就叫做厭患對治力;觀想在釋迦牟尼佛、金剛薩埵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佛菩薩前懺悔,或在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前懺悔,或在一切諸佛菩薩前懺悔,這叫所依對治力;懺悔時,念《地藏經》、《金剛經》等甚深經典和續部,或念一些咒語,或安住實相,這叫現行對治力;自己對嗔恨心所造的惡業生起戒後心,這叫返回對治力。這四種懺悔方法在《宣說四法經》[5]中也有宣講,希望大家能依靠這四種對治力來懺悔。

 

若心中想:作為菩薩,這種惡行不是我所應作的,心生厭惡而不再對邪惡爭論等品行生起歡喜心,並進而以慈悲觀來修學,這就是修學佛陀的此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魔法和佛法之間的差別:一個生嗔恨心,一個生大悲心,或一個是害眾生的惡毒心,一個是利益眾生的善良心。

 

正因如此,若人心中有正知正見,即使表面上看來他說一些其他的法,但實際上也成為佛法;如果正知正見不夠,雖然天天講經說法,但卻將很多眾生引入邪道,那就是可怕的魔法。以前趙州禪師有一句話特別好,大家應該記住,即:正人說邪法,邪法亦隨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亦隨邪。其意是說:如果是一個有正知正見的人,即使他講一些不正當的世間論典,但因他的發心和知見很清淨,邪法也會變成正法,並能利益無量無邊眾生。比如,有些法師講外道論典時,也讓無數眾生得到了利益。相反,若是一個邪見很重的人,雖然他講佛教經論,也會傷害無數眾生。本來佛教經論不會害眾生,但因這個人的知見有問題,通過他的講演就會害很多人。因此,樹立真正的見解很重要!

 

對於修學大乘的人來講,從什麼地方入於大乘佛法,這一定要知道。如果慈悲心的觀念都沒有,那就談不上大乘佛法。而要斷除輪回,空性這一根本一定要抓住;若沒有抓住,將永遠沉溺在輪回中不得解脫。但這些關鍵問題,很多佛教徒到目前為止還是懵懵懂懂、糊裏糊塗,天天都隨分別念打轉,結果不但對眾生沒有利益,自己也沉溺在輪回中不得解脫。所以,要想對大乘佛法有深刻認識,關鍵問題一定要掌握;至於次要問題,則可根據情況適當瞭解。

 

但在學習般若法門時,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否則也得不到大的利益。而要對般若法門有信心,先要了知般若的功德。我看很多道友還是很不錯,對般若法門有一定的信心,但不知這種信心能否長期保持;若想長期保持,就要有智者不退轉的信心,否則也不可能。個別道友說:我信心大得不得了,看見上師就會哭。”“不知為什麼,我看見《般若攝頌》就想哭,很是感動!”“釋迦牟尼佛是不是我最崇拜的師父?看見他的像我就無比起信心。但過兩天全部銷聲匿跡,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有的甚至還去誹謗,造無邊罪業。若內心有穩固的見解,永遠也不會退轉。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1] 《願海精髓》雲:無垢聖教興盛常住世,無偏眾生享受勝利樂,意中所願恒時唯有此,祈賜諦語加持成辦之。

 

[2] 此乃藏音,漢意為耳朵看

 

[3] 《定解寶燈論》雲:正修盲修之差別,斷證增進而了知,猶如由從煙子相,可以推出存在火。因為盲修與瞎練,非為斷證功德因,反是生起功德障,故如漢茶篩檢程式,滅盡教證增煩惱,尤其不信業因果。若具正見之明目,前所未有證相增,現見空性功德力,於業因果緣起法,無欺惑性生誠信,一切煩惱漸微薄。

 

[4] 貝若紮那也是被人陷害而流放到擦瓦絨地區,後來他在此地也利益了無量無邊的眾生。

 

[5] 《大乘集菩薩學論》中,引用《四法經》雲:佛言:慈氏!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滅先所造久積過罪。何等為四?所謂悔過行、對治行、制止力、依止力。複次,悔過行者,于不善業行多所改悔;二對治行者,謂造不善業已,極為善業,及餘利益之所對待;三制止力者,由讀誦禁戒得無毀犯;四依止力者,謂歸依佛法僧寶,亦不棄舍菩提之心。由能依止是力,決定滅彼罪等。佛言:慈氏!是為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滅先所造久積過罪。’”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