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下一)

作者:措如·次朗等

 

2.解說解脫道“大手印”道的次第(“大手印”的教授)

  此中分三:1.總述顯密宗規;2.別說三宗的修持;3.講說所傳授的語旨傳規類別以總括要義。
  1.總述顯密宗規。經中所講的“又此普遍流傳的無匹塔布噶舉,非唯語傳而是一種究竟義傳。”的意思是在說:由於證悟無汙大手印的傳承的連續不斷的,所以,任何弟子,縱然是根本上師對那種從大手印的任何證悟中的所得而進行的實踐傳統至今無哀猶存,因此,稱此傳承大寶為有名的教授——“大手印”。這個“大手印”,由於以有境不作意於隨順顯宗的離戲光明之對境的教授而等持;由密宗樂空雙運的大手印俱生和合所生的智慧和集中堅守舍剛身竅而為差別,故稱做兩種。其中第一種“大手印”,無匹塔布講道:“尊者帕莫竹巴,我們的這上”大手印“的教典就是慈尊所造的《空竟一乘寶性論》。”依據此說,吉祥帕莫竹巴師徒和法王止貢巴師徒亦做了《究竟一乘寶性論》的許多解釋。同樣從勝者王·遍智讓迥多吉、桂譯師、循努斑瓦、尊者米覺多吉、竹巴·遍智白瑪噶布、塔熱巴·紮喜朗傑、塔熱巴·曲傑旦巴、達隆·阿旺朗傑、司徒·班欽達摩噶熱和文殊怙·洛追塔耶等到我的導師聖人都十分重視此論典,做了許多提其精要的解釋,皆是對顯宗大手印指異傳規的一種繼承。這個“大手印”是法主梅哲哇的主張。它也是法主梅哲哇獲得大婆羅門師徒的教授後,所造的隨順密宗的波羅密多的要門《十真實諦論》等,又是尊者瑪爾巴從彼聞習而講的:
  “妙乘究竟心要義,遠離諸邊不作意,法‘大手印’當指點。”
等和此後他所講的“是尊者梅哲大德的主張理論。”以及尊者米拉也講的
  “此次開示實相為,有寂中有‘大手印’,抉擇基位見亦求。”
等之義。其見修的方法,也因為經中講了
  “此中無所破,所立無少許,真實見真實,見者得解脫。”
和《一乘寶性論》中講了
  “有差別性相,客塵故界空,無差別性相,無上法非空。”
  所以,心的自性這種光淨就無任何所除之汙,因為本來自性就無污垢。功能也無少許所謂本無新生所立,因為本業堪能辨別功能的性相就是虛假客塵,故而界空。因為無辨別的性相是非虛假的自性——無上法佛德十力①,因此不是界空。就像由於患了疽病,當見海螺為黃色時,螺上的黃色是空,而白色不空一樣。所以,欲願消除污垢和欲願建立功能二者,由於是被疑望的尋思的蔽障,所以斷除此後,就應當對真正的實性現在的平常智——這個遠離真偽的現空無別不以取捨來偽造摻雜,而以各個自證智來見為唯此而修之。所謂見,就是以智慧來了知而觀察。所謂修,唯是於此狀態中不散動而專心安位。此道理,因為讓迥大師講了:

注釋:
  ①十力:佛之十種智力:知覺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定解脫三味智力、知眾和上下根智力、知種種願望的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一切非真偽,智許如水月,
         于此平常智,名法界佛藏。”
並做過闡述。吉祥喀覺巴講道:
        “此時現了此明顯,是法世俗諦本面,
         此不虛構知本要,勝義諦亦唯即此,
         是論名起者二諦,經教雖多不解要,
         執二為異無二壞。”
  即是說,世俗諦是客塵;如螺上黃色;勝義諦是如來藏,如螺上白色。這既然是除了唯在有境錯亂的心境上現顯外,在對境海螺上並無所要破立的白黃,所以不加造作而住於原狀就是訣竅。總之,所謂輪回和涅槃,是就僅有的世俗上而建立的,對此二者的自性——那個離系光明,經中稱做如來藏。因此,這個於了義中唯有和其自性亦無分別者就如火與熱一樣。由於這種原因,《般若波羅密多經》中也講了“色即空,空性即色。”等。讓迥大士講道:
      “實相離戲大手印,尋思戲論相皆空,
       明顯無取淨自性,此亦名為如來藏。”
  對此,法主薩迦班欽講道:“吾之大手印,從根所生智。”依據此說,有此人便主張說:波羅密多理中無大手印之名。但是,大師益希紮巴(智稱)所造的《入真實性論》中所講的“《般若波羅密多經》之別名是大手印,以彼是無二智①之本故。”不僅將顯乘所講的慧度和密乘的大手印二者說成了異名,而且還說:“勤修波羅密多的上根由于修習了止觀,故於異生位就定具並證悟了大手印,因此,唯是不退轉相②。”所以,也就講了名言。漢傑多吉(俱生金剛)也講的與此相同,即下面所講:就是塔布大師所講的”初業者雖未受得灌頂,但先完滿指導共與不共的修心後,再以正行的指導使其生起大手印的了悟,就是這個波羅密多之規。而這主要是噶當派所傳出的教授。覺沃所造的《大印俱生和合三擐甲論》中的訣竅與現在的這個宗規,在一切方式上都相同,而且是將瑜伽四次第也說成了此。雖然如此,但是大多數部眾都以噶當派所傳出的方便道來指導。”這一先前的實情。出於此意趣,尊者米覺大士講道:“法身金剛大持傳出的那若大德之噶舉派大手印的正規成就,無一不是由最上畢竟三灌頂③而證得正規的譬喻智和勝義智。而與現今的因位顯乘所共同的止觀指尋風規則是怙主阿底峽所傳出。《菩提道燈論》的訣竅,是至尊崗布瓦和怙主帕莫竹巴於喜歡上上乘的濁世化機前,起了‘大印俱生和合’之名。”但在大多數塔布心傳弟子的實行中灌頂前先演講大手印的教授,是承許為顯密所共同的道規。成為密乘的“大手印”,是使可以講給金剛乘甚深道教授的諸有緣弟子眾首先進入吉祥總攝輪等的壇場而授以有戲論的灌頂或者以金剛智的灌頂來成熟其相續合才傳授給“大手印”的教授。這就是此道統大寶的語旨傳規。
  第二種“大手印”。總之,所謂“大手印”的名言是唯於密乘中所講。意思是雙運轉。
  
注釋:
  ①無二智:遠離常、斷二邊之智。
  ②不退轉相:大乘從加行道暖位至修道後際位中一切菩薩隨上中下根器所證功德不退失相:離色蘊等法實執相、諸疑永淨相、八無暇永盡相、自他力趨善法相、五蓋永盡相、清淨相、蟲不附體相等。
  ③最上畢竟三灌頂:進入無上密乘壇城,成熟身心相續之三種灌頂:智慧灌頂、秘密灌頂、語句灌頂。

  由於此手印之自性周遍於一切法,所以是“大”,即一切法皆超不出此。爾時一切外相是現空雙運,一切內明是明空雙運,一切現明相會這受(感覺)是樂空雙運。其中前兩種稱做完全淨妙的空性,後一種名為極不變大樂。對於空性和大樂也有分別以“大印”這個詞來宣說的,因為經中講了
       “超微塵法性,具圓光自性,
        完全淨妙母,禮此大手印。”
  和因為又講了“大印不變樂”圓滿的義理。即是說成了一種將彼具足一切種相的空性作為境界——所知;將這個了知此一切不變大樂作為有境——識後,境與境二者合為一體。也就是經中所講的
          “空生影像因,不變生樂果,
           以果印證因,果以因印證。”
  和所講的“識與所知同一身。”這是《初佛本續》中所講的。此手印最初證得之時,是受得四灌頂①之時。究竟的證悟是證得具足七支的金剛持之時圓滿。俱生也有兩種:即無始無終的金剛薩埵成為與一切動靜世間之事物先後無別——自性俱生和由方便智慧“等持”所漸次生起的四喜而溶樂俱生兩種。其中前者,由於能結合到勝義俱生,所以假立為如上所講。其修法,不是以正現觀察後,轉無得的無遮比量為道用的唯分別修,而是在執現明不滅為彼的無分別——現量中,轉達分別為道用。
 
注釋:
  ①四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名義灌頂。

  此之教授就是《大印俱生和合》和《六法》中的諸幻身光明。若要歸攝其義,就是由於精通了“境相上憶持光明”的方便,所以,對境相實執的尋思若已清淨,那一切境相就成空色。而于暗室等處證成的煙等空色也是略表了這個道理不解能解的方便道。實際的所悟,就是將現在的這種平常境相決定為空色——一切種相。所以,《一乘寶性論》中所講的于如來藏不做破立和密乘中現空無別的大手印的修法二者宗見的道理就應當與中觀相同。而中觀這見,唯是所講的
  “說有即常見,言無即斷見,故於有與無,智者不應住。”
和所講的
  “非有非無非二俱,亦非不是二者體,從四邊中得解脫,此即中觀師之明。”
這是尊者傑巴師徒所承許的。
  2.別說三宗的修持.此中分三:(1)顯宗;(2)密宗;(3)心要宗(禪宗).
  (1)顯宗的修持.此中分二:①簡述性相;②分別解說基、道、果的大手印。
  ①簡述性相。三宗規中的顯宗大手印或是這個晚近承放為顯密證悟和合的大手印,如論師漢傑多吉所造的《十真實性論》中明確地說成是通達具有體性波羅密多、隨順密乘和名為大手印等三差別之真如的智慧。
  ②分別解說基、道、果的大手印。宣說基位大手印——事物本性的實情。此中分三:子、指認實情;醜、指認誤情;寅、指認原因。
  子、指認實情。基事物本性的實情。由於既無生死涅槃二者之體性又無任何的偏頗且遠離有無常斷等一切戲論之邊,所以超越了言說思義的境界,以本來未曾被迷惑束縛過又未曾以了悟全解過和自性亦不成為任何的道理而如虛空,是周遍於有寂之一切法的實相大手印、般若波羅密多、如來藏、無始第一佛和因位相續①等顯密經典中以諸多不同的名稱所展示者,是已解說過的深明無二勝義諦、清淨的所淨基、心的本性和要講的所知實情。
  醜、指認誤情。彼性清淨光明這個心金剛的自性,由於以自己的能力不明了,於是就由被阿賴耶所動的心力執著神我和印象境界——境與有境二者為各異的二現勢力造積種種業和習氣,而在一個接一個的錯亂中漂泊於無邊輪回。這就是誤情世欲諦、所淨心成為客塵和不住于本性。所以,雖然顯現亦無實有,故以了知本來面目的的對治就能全然瞭解。
  寅、指認原因。一切生死涅槃皆從心的妙用而生。這雖然唯由自然住於明空雙運的勢力來顯現,然而是遠離生死住三者的三身大遊戲。由於了知了這也是本性無生即法身、方式不滅即報身、能力全現即化身和三身亦本來任運成就為體性無別的原因和本面,所以,一切法在廣大無邊的原始真如界輪上就遠離了破立和取捨,這就是了知了基位實相大手印見的本來面目。
  宣說修習道位大手印——自生止觀地道運行方法的三摩地、斷除錯除錯誤散失之關和對所宣四瑜伽講說次第生起之情。
  第一項、宣說修習道位大手印——自生止觀地道運行方法的三摩地。是將在道位中抉擇了見的義理作為瑜伽而修稱做大手印。

注釋:
  ①因位相續:自眾生乃至佛位之間,心識本性猶如虛空,安住不變。顯教經中名為自性種如來藏等;下三部密教經中為我所真實、菩提心、普賢心等;無上瑜伽部中名為空樂雙運。

  此又稱做修習、已生、使生和加行四和合;轉已生為道用三指認;使其發揮效用並引生功能的方法等,這是此宗規的諸開派大師所建立的。其中第一法修習、已生、使生和加行四和合。就是對語旨和手印所共同的道次等四種厭離、皈依發心、積淨和上師瑜伽等修學了應驗後,令心趨入道,令道趨入法。第二法轉已生為道用三指認。如《俱生不可思續》中所講:
  “俱生心性是法身,境相俱生法身光,心境無別是俱生。”
和如諸自在聖人解釋其義的所有大量金剛語,是主張歸攝為三種俱生的指認。其中第一種:心性本來俱生是法身。指認此的是止觀二法。寂止有有依無依兩種。勝觀是以開示、辨誤用和指認體性這三者來破除道的迷惑。第二種:心的本能尋思俱生有動念、後雜尋思和我執等。就是要連根拔除此三種以將尋思聚和合於法身。第三種:指認心的自光境相俱生為法身本光,就是追究未造作的識——印象和了別的識——幻象,並將通達法性為原始遊戲的迷惑現為智慧。第三法使其發揮效力並引生功能。若還簡述此方法的等持三摩地,就歸攝為“不散住原狀、不修悠然住、心澄無為住本原。“三句話。以此安住之法使三時的一切娃思的戲論自散,於法性中息滅,就是三門解脫之義。
  第二項、斷除錯誤散失之關。就是當如是修習時執一切法為空是散失于本性;若獲得空性的少許理解體驗,便以此為滿足而中斷積淨之流是空性失道;轉空性為道用後,果報寄希望于未來時是失於不知斷治為無別的對治和關於由心造作境地相空的印證等是勝觀所起的四散失處,以及若執著樂、明、無分別三者,就是漸次回輪於三界的錯處,故當從寂止所起的這三種錯處中解脫出來。此外,還應當從空悲因果起為相敵等三關中徹底解脫出來。
  第三項,宣說四瑜伽。四喜是譬喻智,所以超出此的是勝義智。樂、明,無分別的三緣的感受,所以超出此的是證悟了的本面。此外,由於超越了聞的知境、思的體會和修的心境——三智的境界並由於三大①之心所未接觸的修又達到了要領,故由次第生、超越和頓時等三種生起的方式連接後,專注、離戲、一味和無修等瑜伽的四次第每一次第又分成上中下等十二次第,由此十二次第就使內心地道成為無勞而進。瑜伽四次第亦在《阿裏噶裏不思義續》中講道:
     “以獅昂立三摩地,不動專注澄識顯,
      內心測驗自證智,惡趣苦以堅忍除;

      二以如幻三摩地,於離戲論等持中,
      不思議定現能力,暖相得後領有生;

      三以健行三摩地,現多一味十地證,
      三時佛子辦他利,頂位得後常增長;
  
注釋:
  ①三大:所緣大、修習大、智慧大。(未完)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828)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525)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7879)
◎藏傳佛教寧瑪巴各佛學中心 編輯部 緣氣:(4740)
1978~藏傳佛教尊者~利美交流全球翦影 編輯部 緣氣:(3922)
967~藏傳佛法詞慧 編輯部 緣氣:(3779)
948~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 緣氣:(3757)
879~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在台灣中心 台灣中心  緣氣:(7169)
816~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彙集 緣氣:(3854)
778~藏傳佛教現代國寶~全球唯一金銅雕美學藝術唐卡 塔爾寺 緣氣:(6605)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7373)
762~藏傳佛法名詞解釋﹝1﹞ 編輯部 緣氣:(4060)
法光佛研所的藏傳佛學終身學習課程 札西德勒 緣氣:(8113)
藏傳佛教 中陰文武百尊超度法會 阿不拉 緣氣:(4765)
635~藏傳佛法概要 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 緣氣:(3952)
寧瑪巴噶陀傳承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開課 sophia 緣氣:(6225)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 sophia 緣氣:(6503)
582~藏傳佛教名詞 kathok 緣氣:(3867)
藏傳佛教與藏醫的關係 cmh 緣氣:(4817)
藏傳佛教八大護法 慧林 緣氣:(4991)
No318藏傳佛教藝術介紹 秘境寶藏 緣氣:(6394)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442)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047)
藏傳佛教簡介 ( 下)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228)
藏傳佛教簡介(上)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406)
藏傳佛教基本禮儀 tanya 緣氣:(4799)
藏傳佛教中密法的特色與意義─西藏協會 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4835)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觀─西藏協會理事長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4360)
藏傳佛法四加行 卡塔任波切 緣氣:(8246)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 ; 蔡麗華 緣氣:(7933)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蔡麗華 緣氣:(4597)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3822)
藏傳佛教中流傳之準提法探討 普光 整理 緣氣:(8558)
藏傳佛教中的度母形象 緣氣:(8208)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0101)
藏傳佛教及其造像 緣氣:(4747)
清淨的心靈世界藏傳佛教藝術造像賞析 陳俊吉 緣氣:(6737)
試論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藏傳佛教文物 陳俊吉 緣氣:(6965)
藏傳佛教密宗神像的宗教文化內涵 陳俊吉 緣氣:(9952)
藏傳佛教中的造像分類 緣氣:(7845)
靈相佛光 藏傳佛教金銅佛像藝術漫談 丹曲 緣氣:(6614)
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文化 王家鵬 緣氣:(4253)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9581)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緣氣:(3852)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緣氣:(13730)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格桑尼瑪 緣氣:(7329)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4625)
散談藏傳佛教唐卡藝術 李念 緣氣:(3722)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康格桑益希 緣氣:(8882)
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人一生的修行情況 雪歌仁波切 緣氣:(7538)
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想 喬根鎖 緣氣:(4524)
談藏傳佛教對創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多識仁波切 緣氣:(8352)
青海宗喀巴文化研究為繼承挖掘藏傳佛教理論提供依託 王大千 緣氣:(6375)
甘丹寺創建六百周年 藏傳佛教史地位重要 緣氣:(6892)
淺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緣氣:(7527)
藏傳佛教聖地 塔爾寺感受穿越歷史的虔誠 鈕東昊 緣氣:(9311)
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和黃教的興起 緣氣:(8590)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8545)
藏傳佛教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緣氣:(8265)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6608)
青海掠影探訪藏傳佛教之光 緣氣:(6341)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4718)
藏傳佛教派別 緣氣:(7403)
藏傳佛教祖師像所特有的造型風韻 緣氣:(4693)
太虛大師與藏傳佛教 劉雨濤 緣氣:(7339)
藏傳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 寧世群 緣氣:(4528)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281)
青海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緣氣:(3903)
藏傳佛教史上的公案“他空見”與“自空見” 緣氣:(6547)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4750)
藏傳佛教喇嘛:11世班禪已承擔起歷代班禪的重任 緣氣:(7236)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3759)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一) 緣氣:(6758)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二) 黃春和 緣氣:(9043)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陳慶英 緣氣:(4349)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8641)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緣氣:(9016)
探索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 鄭堆 緣氣:(6097)
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貝瑪旺晴 緣氣:(9581)
元代藏傳佛教在華北的傳播 李尚全 緣氣:(3460)
藏傳佛教供養儀軌 緣氣:(14173)
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反思企業精神領袖與團隊管理 世界經理人網 緣氣:(7574)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緣氣:(4251)
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皈依境 喜饒嘉措 緣氣:(7027)
宗派概論 藏傳佛教 佛光教科書 緣氣:(5352)
關於對藏傳佛教、密法的幾個錯誤認識 洛桑陀美仁波切 緣氣:(805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6572)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046)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6575)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6607)
藏傳佛法智慧手機版入口 陳俊吉 緣氣:(4894)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4802)

上一篇(薩迦派概要) 回目錄 下一篇(密宗灌頂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