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二)

       黃春和

(二)大白傘蓋佛母
  大白傘蓋佛母全名“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因其三昧耶(本誓)為大白傘〖TPF130,+70mm。45mm,ZX#〗〖TS(〗〖JZ〗〖HT5”SS〗大白傘蓋佛母〖TS)〗蓋而得名。藏語稱“都噶”。據《大白傘蓋總持陀羅尼經》記載,她具極大威力,能放大光明,能以佛的淨德覆蓋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她的護持。據說,如果依照密教儀軌修習其法,可以消災、伏魔,得到不可思議大功德;如果將其真言寫在身上,刻在植物皮上,或經常誦持它,可以防身、免災、得無量功德,所以歷代頗受信徒崇奉。史載,元世祖忽必烈對大白傘蓋很崇仰,特在其御座旁安置白傘蓋供奉,大概意在求得庇護,確保大元江山永固。
  大白傘蓋佛母形象有寂靜和憤怒兩種。寂靜形是:一面二臂三目,金剛跏趺而坐,右手結施無畏印,左手持白傘蓋當胸,身色潔白,全身嚴飾種種瓔珞。憤怒形複雜得多,身體也呈白色,有三頭,每面三隻眼,三頭上又有層層相疊的頭,不計其數,形成傘蓋形狀。身體四周都是手臂,數不勝數,形成一個大圓圈。每只手生一眼,手中都拿著法器。有兩隻主臂放在胸前,左手持金剛杵,右手拿一柄白傘蓋。她腳下踩著六道眾生,其數也不可勝計。但這裏不是表示降服,而是象徵六道眾生都能得到他的庇護。
  (三)尊勝佛母
  〖TPF131,+70mm。45mm,ZS#〗〖TS(〗〖JZ〗〖HT5”SS〗尊勝佛母〖TS)〗尊勝佛母藏語稱“措道那穆瑪雅”,是一個寂靜端莊形佛母。據說她十分慈悲,救世急切,能使人增長壽命、福德,頗受藏蒙佛教信徒崇奉。在喇嘛廟裏,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長壽三尊”內容的供奉形式,其中就有尊勝佛母。長壽三尊及其排列順序是:中間長壽佛,左邊白度母,右邊尊勝佛母。三尊供奉一起被認為是福壽吉祥的象徵。
  她的形象常見為:坐勢,三面八臂。三面顏色各異,中間白色,左面紅色,右面藍色,分別表示三種不同事業。每面有三隻眼。頭梳高髻,戴花冠,端莊美麗。他的八隻手或結印或持物,主臂兩手在胸前,右手持羯磨(雙金剛),左手拿繩索。其餘手伸向兩側,右側第一手托一尊小化佛,第二手持箭,第三手結施願印;左側第一手上舉結施無畏印,第二手拿弓,第三只手置雙膝上,手心托一個瓶,瓶口有一朵盛開的花。這些結印和持物都表示各種佛法義理。
  (四)智行佛母
  智行佛母藏名叫“姑嚕姑咧”,又稱“作明佛母”,是一個常見的智慧女神。據《〖TPF132,+70mm。45mm,YS#〗〖TS(〗〖JZ〗〖HT5”SS〗智行佛母〖TS)〗姑嚕姑咧儀軌》記載,她的形象是:身體呈白色,一面四臂,頭戴五骷髏冠,三目鼓圓,牙齒微露,項掛50人頭骨項鏈,上身袒露,兩乳隆起,下身穿虎皮圍裙。有四手,皆執物,上面兩手持紅色烏巴拉花,作出拉弓欲射狀,弓和箭上綴滿花瓣;下麵右手持鉤,左手持繩,兩端是環和鉤,持物都有寓意。身體呈舞立姿勢,左腿單立,足踩一人;右腿盤曲。背後為紅色火焰。據藏密說法,若修習此尊,火不能燒,水不能淹,風吹不動,地不能害,不生病痛,遠離諸障,功德不可思議,因此亦頗受藏密信徒崇奉。四、妙相莊嚴的佛陀像
  佛是大乘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在佛教各類神中,他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在現實生活中佛可謂廣為人知,廣為人說,但真正懂得其含義的人並不多,至於他的形象特徵及其與其他神像在宗教內涵與藝術形象上的區別,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佛是梵語Buddha的音譯簡稱,全稱有“佛陀”、“浮屠”等名稱,意譯為“覺者”或“智者”。是指圓滿覺悟諸法事理的人。“覺”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含義。自覺是自己圓滿地覺悟了佛法的真諦——諸法實相;覺他是不僅自己覺悟了,而且還以慈悲平等之心去幫助一切眾生獲得覺悟;覺行圓滿是自覺與覺他的智慧與功德均已達到最高、最圓滿的境地。佛陀三覺俱全,故稱覺者。羅漢自了生死,自求解脫,只具自覺一種;菩薩雖在羅漢之上大悲濟世,但尚有五住煩惱沒有斷盡,福德與智慧兩種資糧尚不圓滿,故只具備前二種功德。
  佛的形象一般為出家比丘相,頭頂有肉髻,發呈螺旋狀。身著通肩或袒右肩袈裟,不作任何裝飾,表面看起來十分樸素,但是在軀體的塑造上卻有著十分嚴格和繁瑣的規定。首先,在身體特徵上,佛像的全身必須具備“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合稱為“相好”。“三十二相”是指不同凡人的三十二種奇異妙好特徵,如雙肩圓滿、廣長舌相、眉間有白毫等等。這些特徵都能看得見,所以稱為“相”。“八十種好”是指佛的頭、面、眼、耳、鼻等處具有八十種微細美妙特徵,大多是隱秘不露的。佛像的相好是古印度人賦予給釋迦牟尼佛的形象特徵,反映了當時印度人的審美標準,後來成了塑造一切佛像共同遵循的模式。其次,為了充分地表現佛的相好特徵,在佛像的結構上又出現了“量度”的規定。按規定,佛像的長寬各為120指(“指”為所造佛像中指的寬度)。長度從頭頂至腳根,寬度是兩手伸開的距離,坐像是站像長度的一半。同時佛像的每個細小的部位,如眼、鼻、額等也都有詳細而具體的量度。這些規定在《造像量度經》中皆有詳盡說明,在此就不贅述。上述“相好”和量度的繁瑣規定為塑造理想的佛像提供了方便,但是這些同時也限制了佛像塑造者的發揮與創造,使得塑造出來的佛像千佛一面,缺乏變化與活力,普遍給人一種超塵脫俗,與世無諍的印象。
  雖然佛像在軀體特徵及衣飾上完全一樣,但是由於各自手印、執物、姿勢、座具或座騎的不同也形成了複雜的變化和相互的區別。在藏傳佛教裏,常見的佛像有釋迦牟尼佛、無量壽佛、藥師佛、彌勒佛、五方佛、三十五佛等等。這些佛像都有顯示其功德與智慧的獨特的形象特徵。釋迦牟尼佛是佛像中最常見的,其手印一般有觸地印、說法印、定印等多種,姿勢有坐立臥三種形式。其中臥姿表現的是釋迦牟尼佛涅時的情景,所以又稱釋迦牟尼佛涅相,唯有釋迦牟尼佛有此姿勢。無量壽佛是佛教宣稱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其形象特點一般為坐姿,雙手在臍下結定印,手心托長壽寶瓶(圖〓)。藥師佛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也是坐姿,左手托藥缽,右手拈藥果(圖〓)。彌勒佛是佛教宣稱的未來佛,據說他將在56億7千萬年後接替現在釋迦牟尼佛的佛位而成佛。其姿勢有跏趺坐、遊戲坐、倚坐、站姿等多種,頭頂有寶塔,手中執軍持(淨瓶)為其形象重要標誌。五方佛是佛教宣稱的五方佛國世界的教主,即東方阿佛(又稱不動佛)、南方寶生佛、西方無量光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和中央大日如來。他們皆為坐姿,分別結觸地印、施與印、定印、施無畏印和智拳印而相互區別。三十五佛是佛教禮懺儀式中禮拜稱誦的三十五尊佛像,他們各有自己的名號,形象也主要以手印和執物不同而相互區別。但是有些佛的手印非常接近,如圖〓的帝幢王佛和德念佛分別結定印和觸地印,若不是佛座後有藏文銘款,我們很難確定其真實身份,只能分別定為阿彌陀佛和不動佛了。佛像的台座一般有蓮花座、金剛寶座、須彌座等,大多是共同的。但坐騎不是共同的,如五方佛的東南西北和中央主佛各尊就分別以獅子、象、寶馬、孔雀、金翅鳥為坐騎,這些坐騎也同樣與各自主尊的功德思想密切相關。
  另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藏傳佛教造像中的佛像除有比丘形相外,還有報身佛裝飾佛像。其中無量壽佛等為報身佛裝飾形象,其他佛像也可見一些奇特的裝飾。這種佛像的流行也應當與密教“即事而真”,注重世俗事相的宗教理念有密切關係。
  (一)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漢藏共同崇奉的佛祖。儘管他是化身佛,但在藏密中仍是崇奉的主要〖TPF120,+70mm。45mm,YX#〗〖TS(〗〖JZ〗〖HT5”SS〗釋迦佛〖TS)〗對象。凡有寺廟必有他的塑像,以他的故事為素材的壁畫、堆繡、唐卡更是觸目皆是。
  關於釋迦佛的事蹟,在“漢地佛像”部分已作詳細介紹,藏密所傳與之基本相同。下面就藏密不同之處略作介紹。不同處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關於釋迦佛誕辰、成道、涅〖FJF〗脖〖FJJ〗紀念日。漢地認為釋迦佛生於西元前566年,涅〖FJF〗脖〖FJJ〗於西元前486年,29歲出家,35歲成道,說法45年,80歲入涅〖FJF〗脖〖FJJ〗。農曆四月初八為其誕辰日,十二月初八是其成道日,農曆2月15日為其涅〖FJF〗脖〖FJ〗日。藏密所說就大不相同,認為佛誕生、成道、涅〖FJF〗脖〖FJ〗都是農曆四月十五日,藏語稱“薩嘎達哇”(善果期)。這一天藏地信徒都要嗑長頭,朝佛念經,作種種功德。東南亞一帶上座部佛教也持此觀點。由此,雖信奉同一佛,而各地採取的紀念日期有別。1990年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倡議,在保留漢地傳統釋迦佛紀念日基礎上,漢地寺廟於農曆四月十五日再舉行一次紀念活動,以取得與我國西藏和雲南等地佛教的一致,並正式定名為“佛吉祥日”。自1990年4月15日起,漢地佛教活動場所都遵照執行。〖TPF121,+70mm。45mm,YS#〗〖TS(〗〖JZ〗〖HT5”SS〗釋迦佛站像〖TS)〗
  2.關於釋迦佛一生的重要事蹟。漢地佛教對釋迦一生事蹟以“八相成道”來概括,也就是總結出8件重要事蹟(稱八相)。這八相是:①從兜率天降生,②白象入胎,③住胎說法,④右脅降生,⑤逾城出家,⑥樹下成道,⑦初轉法輪,⑧雙林入滅。藏傳佛教中也流傳“八相成道”,但更偏重“十二事業”的宣傳。這十二事業是:①從兜率天下降,②入胎,③誕生,④學書習定,⑤婚配賽藝,⑥離俗出家,⑦行苦行,⑧誓得大菩提,⑨降魔成佛,10初轉法輪,(11)從天降臨,(12)示涅〖FJF〗脖〖FJJ〗。它比八相要細。十二事業是佛陀一生的事蹟,故事性極強,因此成了敬奉佛和宣揚佛教的重要藝術題材。
  3.關於釋迦佛的形象。釋迦佛在藏密中都是莊嚴妙好的比丘形象,姿勢也同漢地差不多,有成道像、說法像、旃檀佛像、結施願印像、結施無畏印像、太子像等。其中,太子像與漢地有所不同。
  西藏的太子像有兩種:一種是12歲等身像,藏語稱“覺臥”(意即佛),據記載是唐朝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的。這尊佛像現供奉在拉薩大昭寺覺臥殿中。它頭戴天冠,面目圓潤,身披彩緞外衣,帶有濃郁的唐代中原佛教造像風格。一種是尼泊爾赤尊公主帶去的8歲釋迦像,藏名叫“米決多傑”,當時供在小昭寺內。十年動亂中,這尊佛像不翼而飛,下落不明。1983年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幫助下,從文革時運至內地準備化銅的倖存銅佛中發現,又重新請回西藏。1983年5月12日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在大昭寺專門為它重新舉行了開光法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旃檀佛像,西藏這類佛像也很多,尤以銅鎏金居多,鑄造十分精細,反映了藏地信徒崇佛之篤。(二)無量壽佛和無量光佛
  〖TPF122,+70mm。45mm,ZX#〗〖TS(〗〖JZ〗〖HT5”SS〗無量壽佛〖TS)〗〖TPF122,+70mm。45mm,YX,BP#〗〖TS(〗〖JZ〗〖HT5”SS〗無量光佛〖TS)]在漢地佛教裏,無量壽佛和無量光佛是阿彌陀佛13個漢譯名稱中的兩個名號,每一個名號並不代表一個單獨的佛。可是在藏密中這兩個名號被分別當作兩個獨立的佛來崇奉。藏語稱無量壽為“瑟巴麥”,無量光為“鄂潘麥”。
  藏密認為無量光佛是原生的,無量壽佛是無量光佛化現和派生的,一個為主,一個為次。在喇嘛廟中,無量壽佛崇奉十分普遍,佛殿的供奉觸目即是,但無量光佛的形象所見甚少。這兩個佛在藝術造型上相同之處頗多,都結跏趺坐,頭戴天冠,頂樹高髻,身著菩薩裝束,上身袒露,呈現桔紅或土紅色,身上嚴飾繁多,慈祥端莊;或為頭頂螺發的比丘形象。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各自的持物上,無量壽佛雙手結禪定印,即兩手上下相疊放在兩膝上,手心有一個寶瓶,瓶口有一朵吉祥花卉。無量光佛也是作禪定印,但兩手心中是一個直立的金剛杵。兩尊佛的區別僅在這微細之處上。
  (三)龍尊王佛
  〖TPF124,+70mm。45mm,ZX#〗〖TS(〗〖JZ〗〖HT5”SS〗龍尊王佛〖TS)〗龍尊王佛,又稱“龍種上尊如來”,是文殊菩薩在過去世示現的法身佛。據佛經記載。文殊雖現身為菩薩,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但實際上他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都是果位上的如來,過去世稱“龍種上尊如來”,現在世稱“歡喜摩尼寶精佛”,未來世稱“普見佛”。《首楞嚴三昧經》還說,龍尊王佛在過去世成佛後,壽命達44000萬年,度盡了世間天人,功德無量,然後方入大般涅〖FJF〗脖〖FJJ〗。他的形象很特殊,在莊嚴妙好的比五形基礎上,腦後有7條盤繞的大花蛇,蛇頭全伸著,在諸佛形象中是獨一無二的,兩手作說法印。
  〖HS3〗〖HT4,3H〗(四)彌勒佛
  彌勒是現在的菩薩、未來的佛,這在漢藏佛教裏的崇奉是一致的。彌勒在漢地佛教中具有〖TPF125,+70mm。45mm,ZS#〗〖TS(〗〖JZ〗〖HT5”SS〗倚坐式彌勒佛〖TS)〗〖TPF126,+70mm。45mm,YX#〗〖TS(〗〖JZ〗〖HT5”SS〗遊戲坐彌勒菩薩〖TS)〗廣泛的影響,於前面已作詳細介紹。彌勒在藏密中同樣受到崇重和偏愛,藏語稱他“強巴佛”。西藏每年有一個重要法會—甘珠爾法會,就是專為彌勒佛舉行的。許多喇嘛廟殿堂以高大的彌勒菩薩像作主尊,單獨供奉,如紮什倫布寺的26米高的銅鎏金強巴佛,雍和宮的18米高的白檀木強巴佛,內蒙古五當召10米高的彌勒倚坐像,這些都說明彌勒在藏密中地位甚高。
  彌勒的形象在藏密中主要有兩大類:一為佛形,一為菩薩形。作為未來佛,彌勒的形象與漢地一樣,為莊嚴妙好比丘形象,跏趺坐姿,但也有倚坐姿勢的彌勒佛形象。菩薩形象彌勒特徵是頭戴天冠或髮髻冠,上身裸露,下身著裙,身有帔帛,飾物繁多。這一形象共有三種姿勢:1.倚坐,即彌勒正襟危坐,雙腳垂下,稱善跏趺坐,兩手結說法印;2.站式,八字式站立於蓮花座上,頭冠上有寶塔,右手持物當胸,左手拿淨瓶;3.交腳式或遊戲坐姿,兩腳散盤,頭冠上亦有寶塔。兩手一手持無憂樹枝,一手拿淨瓶。另外,漢地的大肚彌勒在藏地也有流行,並出現了大肚而戴天冠的彌勒形象。五、慈眉善目的菩薩像
  菩薩是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簡稱,意譯“覺有情”。是指已證得覺悟,獲得自我解脫而專為眾生謀覺悟和解脫的佛教大乘學人。是大乘佛教的忠實履行者和大乘佛教濟世思想的重要體現。在佛教修行境界上,是僅次於佛而居第二位的果位。菩薩的形象為在家居士相,一般頭戴寶冠,上身著天衣,飾項圈、瓔珞、長鏈,下身穿羅裙,戴有手釧、臂釧、足釧。菩薩像同佛像一樣也有相好和量度的規定,菩薩的相好要求面容端莊慈祥,衣飾華麗多彩,以體現菩薩慈悲濟世的情懷;菩薩的身量為108指,比佛像身量少12指。菩薩像的造型姿勢也比較簡單,多為一面二臂形象,也有多面多手的形式,但不多見。另外菩薩像多為男相,長方形臉,軀體壯碩,與漢地佛像中菩薩多為女相的情形明顯不同,基本保持了印度佛教菩薩為“勇猛大丈夫”的原始特點。
  在藏傳佛教中,常見的菩薩像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金剛手菩薩、八大菩薩、龍女等。這些菩薩像看似與漢地信仰相差無幾,但實則有很大區別。首先,在信仰的原因和目的上漢藏就有明顯區別,藏傳的信仰與各大菩薩代表的佛學思想密切相關,而漢地的信仰則常有一些世俗情感的傾向。其次在造型姿勢上漢藏的區別更為突出,比較而言,藏傳佛教每種菩薩的造型要複雜一些,樣式要多一些,而且在造型姿勢上都特別講究。如觀音菩薩就有四臂觀音、八臂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獅吼觀音、雙身觀音等多種。其中四臂觀音是最常見的一種,他也是藏傳佛教最崇奉的神之一,有“雪域怙主”之稱,藏傳佛教裏非常流行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就是此尊的心咒,他也因此被稱為“六字觀音”(圖〓)。他的四手分別為兩手在胸前合掌,其餘二手伸向兩邊,左手持蓮花,右手握念珠。文殊和彌勒菩薩也有多種造型樣式。文殊菩薩有二臂、四臂、八臂、千臂等多種造型,同時還有手勢、坐姿和坐騎的不同變化。彌勒菩薩有跏趺坐、倚坐、遊戲坐和站姿等多種,但造型都是一面二臂形式。這些菩薩的不同變化形象也代表著不同的宗教功用和意義。如彌勒菩薩的不同形象就有每年、每月和每日不同時間分別進行觀修的規定和意義。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藏傳各種菩薩的多種變化形象是藏傳佛教將各菩薩的宗教功用進行更加具體而細微的分化的結果。當然,儘管每尊菩薩的變化形象很多,但是顯示其宗教功用的根本標誌則是共同的。如觀音的頭冠化佛和蓮花;文殊的經和寶劍;彌勒的寶塔和軍持(淨瓶)。這些在他們各自的變化身上都有明顯體現,這些固定特徵也正是我們得以識別其身份的重要依據。
  除了上面介紹的菩薩外,藏傳佛教裏還有對菩薩化身——世間法王的信奉。法王主要有“三大法王”和香拔拉法王。三大法王是西藏吐蕃王朝時期的三位贊普——松贊干布、赤松德贊和赤熱巴巾,由於他們分別對當時西藏佛教的引進、建立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貢獻,分別被尊為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和金剛手菩薩的化身。他們的藝術形象十分常見,頭纏布條(稱為朝霞冠),身著袍服,腳蹬高靴,一副吐蕃人裝束。其藝術形象中都帶有本尊菩薩的標識,松贊干布頭冠中有化佛,赤松德贊肩上有寶劍,赤熱巴巾肩上或手中有金剛杵。香拔拉法王是藏傳佛教宣稱的北方某個神秘世界——香拔拉國的國王,從第一代月賢王開始共傳三十四代,稱為“香拔拉三十四代具種王”。據藏傳佛教經典記載,香拔拉是個非常美妙神奇的地方,如同阿彌陀佛主持的西方極樂世界;同時香拔拉還是時輪教法的發源地,香拔拉的國王都是文殊菩薩或時輪金剛的化身,都積極致力於時輪教法的傳播,藏傳佛教崇奉香拔拉法王就與此有關。香拔拉法王像多見繪畫形式,本文中的兩尊銅鍍金像是非常罕見的(圖〓)。這兩尊法王像身著類似吐蕃贊普的裝束,有寶劍和法輪為形象標識,象徵著權力與智慧,這些形象標誌與他們的身份和時輪教法都密切相關。其蓮花座後面都刻有各自的藏文名稱和代號。
  (一)觀音菩薩
  〖TPF133,+70mm。45mm,ZS#〗〖TS(〗〖JZ〗〖HT5”SS〗四臂觀音〖TS)〗觀音是“觀世音”的簡稱。觀音的慈悲思想,濟世方法以及千百年來的社會影響本書已在漢地聖像部分作了較詳盡介紹。那麼,觀音在藏傳佛教裏的影響以及一般老百姓對觀音的信仰又是如何的呢?歸納一下約有如下五個方面:
  1.藏族的起源與觀音。據五世達賴所著《西藏王臣記》記載,西藏民族的起源,是觀音菩薩的悲心化成一隻變種的猴子,由聖救度母化作一個羅刹女與猴相配,生出6個孩子,由此逐漸繁衍成為藏族的大家庭。
  2.西藏以觀音大慈大悲,最能救度苦難,普度眾生,奉之為西藏的救世怙主或雪域怙主,藏語稱“岡金貢保”,即西藏的保護神。
  3.尊奉松贊干布、達賴喇嘛為觀音菩薩化身,並將他們的住地拉薩紅山宮室——布達拉宮奉為觀音道場(聖地)。藏文史書《賢者喜宴》載說,吐蕃王朝時,松贊干布在拉薩紅山建立宮堡後,西藏僧人便傳說松贊干布是觀音菩薩化身,所以拉薩這座山便成了觀音道場,松贊干布的宮堡便得名“布達拉”(梵語Potalaka的音譯)。松贊干布修建的紅宮後遭焚毀,現存布達拉宮由五世達賴喇嘛重建。五世達賴自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因此在他之前及之後的歷代達賴都被藏地信徒奉為觀音(藏語稱“堅熱斯”)化身。
  4.藏傳佛教中的六字真言是稱誦觀音的吉祥咒語,蒙藏僧侶和在家信徒每時每刻都誦此咒語。這個咒語的梵語文字還多見於喇嘛廟殿堂的藻井、門楣和屋樑上,另外寺廟手推的和老百姓手搖的大小轉經筒上也都刻有這句咒語。〖TPF134,+70mm。45mm,ZS#〗〖TS(〗〖JZ〗〖HT5”SS〗千手千眼觀音〖TS)〗它由六個梵文字母組成,譯成漢語是“〖FJF〗絡〖FJJ〗嘛呢叭咪〖FJF〗底〖FJJ〗”,是觀音菩薩為使眾生脫離六道輪回所發的心咒。真言中六個字母分別表示超度處於六道不同道次的眾生:“〖FJF〗絡〖FJJ〗”管天道;“嘛”管人道;“呢”管阿修羅道;“叭”管畜生道;“咪”管餓鬼道;“〖FJF〗底〖FJJ〗”管地獄道。不管那一道眾生念此咒都能得到觀音解救。遼道《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2說:若誦六字真言,“隨所住處,有無量諸佛菩薩,天龍八部集會;又有無量三昧法門。誦持之人,七代種族皆得解脫。”其功德不可思議。
  5.觀音的種類及變化身很多:有慈悲形的,如四臂觀音、二十一度母、千手千眼觀音等;有憤怒形的,如雙身觀音、馬頭觀音等。他們的造像在喇嘛廟裏隨處可見。這些現象是觀音在藏傳佛教中信仰普遍、影響深廣的真實體現。
  雙身觀音〓〓是觀音為接引上根利器眾生而顯現的大無畏形象。她頭戴五骷髏冠,頂梳高髻,面有三眼。有二臂,右手伸出微舉,手中拿念珠串;左手持一朵蓮花,並將明妃摟在懷中。兩腿站立,右腿微弓,左腿伸。明妃身體呈桔紅色,左手摟觀音脖子,右手高舉人骷髏鼓,面朝天,兩腿盤在觀音腰間。觀音及明妃未穿衣,只是各自的脖子上和手臂上都纏有珞腋。觀音這種形象是藏密特有的。
  四臂觀音〓〓四臂觀音也是觀音化身像之一。一般造型為一面四臂,一雙手在胸前合掌,另外兩手是右手持念珠,左手持八瓣蓮花,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身體為白顏色。
  四面觀音〓〓是個寂憤形神像,也很可怕。有四面四臂。四面顏色為淡黑色。每頭戴五骷髏冠,各有三隻眼,頭髮向上豎立。她的四臂是:第一雙手在胸前,右手執月形刀,左手執人骨碗,左臂上有水瓶,裝著生命水;第二雙手,右手執匕首,左手持長槍。身體是藍色的,脖子上掛著50人頭骨,腰間圍虎皮。站立姿勢,右腿屈,左腿伸,兩足踩在惡人身上,惡人是男性,仰面而臥。背景有火焰。
  騎吼觀音〓〓是觀音騎在一隻白獅子身上的形象。觀音著菩薩裝束,髮髻高束,舒坐姿勢。獅子鬃毛豎立,頭向後扭,張口吐舌。佛教稱之為“吼”,是為了與文珠菩薩所騎的獅子相區別,並不是一種單獨的動物。為了與獅子有所區別,有時其腦袋上有一隻獅角。另外,也有說吼是龍生九子之一。
  騎吼觀音形象很容易與文珠形象相混。文殊菩薩也騎獅子,但並不難辨別。文殊形像不論怎樣變化,其左肩或右肩總少不了一把劍,這是他最典型的標誌。騎吼觀音常見有二臂和六臂兩種,她的典型標誌是右手邊總有一支三叉戟,戟柄上纏著一條索。六隻手的觀音特徵是中間兩手作轉法輪印,其餘手分別結與願印,持念珠和戟等。
  (二)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在藏傳佛教中地位極高,信仰極盛。這一方面是因為藏族文化受印度文化重思辨、哲理的薰染和影響,再者是藏密的修行注重用智慧觀照,藉此破除煩惱,即身成佛,所以作為智慧化身的文殊自然大受藏人崇拜。藏密還奉黃教祖師宗喀巴為文殊菩薩化身。由此因緣,漢地佛教中的文殊道場五臺山亦頗受藏地僧俗信徒青睞,五臺山成了西藏佛教各派在內地傳播的重地。五臺山現有黃教寺廟十餘座,與山中漢地佛教平〖TPF135,+70mm。45mm,ZX#〗〖TS(〗〖JZ〗〖HT5”SS〗文殊菩薩〖TS)〗分秋色,競相發展,成為五臺山佛教一大特色。
  藏密中文殊形象有多種,有寂靜相,也有憤怒相。但最常見的是頂結五髻,手持利劍的形象。藏密造像注重從形象上表現佛、菩薩的智慧與德相,文殊菩薩的藝術造型多處體現了其智慧的特徵。首先從頭冠看,他頭戴五髻冠,表示他具備如來五種智慧,即: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日經疏》載曰:“身鬱金色,頂有五髻,作童子形。”又說:“首有五髻者,為表如來五智久已成就。”再從執物看,他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經卷,右手執利劍。《大日經疏》稱:“青蓮是不染著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利劍則比喻智慧能殺一切煩惱之賊。頂結五髻,手持利劍是文殊菩薩最基本的形象,文殊的其他形象都是在此基礎上而變化的。但不論寂靜或憤怒形,他手中的利劍總是少不了的。六、樸實無華的羅漢像
  羅漢是梵語Arhat的音譯簡稱,意譯有三種含義:一殺賊,意思是殺盡一切煩惱之賊;二應供,意思是接受人天供養;三不生,不再受輪回之苦。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的規勸和鼓勵下,羅漢們紛紛回小向大,“住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於是在大乘佛教裏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羅漢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頭部無鬚髮,身著袈裟,全身無任何裝飾,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傳佛教各類造像中最為樸實無華的藝術形象。
  藏傳佛教崇奉的羅漢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羅漢。十大弟子常見的主要是迦葉、阿難和舍利弗、目犍連兩組,常作為釋迦牟尼佛的脅侍出現。十六尊者是十六位受釋迦牟尼佛付囑住世不涅的十六位已證得阿羅漢果的佛弟子,十八羅漢是在十六尊者的基礎上加上羯磨劄拉和布袋和尚而構成的。其中歷史上最流行的是十八羅漢的信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藏傳佛教所奉十八羅漢與漢地佛教所奉明顯不同。首先,十八羅漢中的十六尊者漢藏所奉差別甚多。具體有三個方面:第一,在來源上,漢地所奉十六尊者出自玄奘所譯《法住記》,作者是獅子國比丘慶友尊者;藏傳所奉十六尊者則源於印度本土,可能是印度北部或喀什米爾地區,記載經典也比較多。第二,漢地所傳十六尊者經典記載簡略,一般只提到尊者名號、居地和眷屬;西藏所傳經典記載則十分詳盡,涉及尊者由凡證聖乃至弘法的全部經歷,以及居地、眷屬、形貌、姿勢等內容。第三,漢地所傳十六尊者形象特徵都不明顯,具有較大隨意性;而藏傳所傳十六尊者形象特徵都非常清楚,幾乎每一尊者都有顯示其宗教功用的形象標識。如巴沽拉尊者手捧鼠鼬(圖〓);阿秘特尊者雙手托塔(圖〓);阿氏多尊者雙手結定印,胸前露出清晰的骨骼(圖〓)。其次,十八羅漢最後新增的兩位,漢藏所奉也不相同。漢地最早是由宋代蘇東坡為前蜀簡州金水張玄所畫十八羅漢圖作贊時定出的,分別為第十七位“慶友尊者”,第十八位“賓頭盧尊者”。之後又多次變更,或為摩訶迦葉和君徒缽歎;或為慶友和玄奘;或為降龍和伏虎,至今各地寺廟供奉仍不一致。藏傳所奉第十七位是羯磨劄拉尊者(圖〓),第十八位是布袋和尚(圖〓)。羯磨劄拉是十六尊者的侍者,布袋和尚是內地五代時浙江奉化的僧人契此,因常以竹杖挑一布袋乞食而得名。又有說第十八位是唐朝時到吐蕃弘揚禪宗頓悟法門的漢僧摩訶衍那(大乘和尚),也與漢地的影響有關。藏傳十八羅漢崇奉開始於十六、七世紀時,晚於漢地,應是受到了漢地十八羅漢信仰的影響。通過比較漢藏所奉十八羅漢的差異,我們從中不難窺見漢藏兩地對繼承和發展印度佛教所採取的不同態度和體現出來的不同的宗教文化風貌,以及漢藏佛教之間相互交流和影響的情形。
  (一)十六羅漢
  西藏所奉十六羅漢大約始于九世紀左右。敦煌發現的一篇九世紀的藏文題記顯示,當時十六羅漢形象的繪畫作品已經十分盛行。又據藏文文獻《能仁王聖者十六尊者傳記》記載,十六尊者在內地唐朝時取道中原到西藏弘法,他們在西藏廣施善緣,聲名大振。這個故事在西藏廣為流傳,有極大影響。但是此書把西元前六世紀的人復活於西元九世紀,未免帶些神秘色彩,特別是書中提到的“漢地和尚”和漢地皇帝都不見於漢文史冊,這些不得不令人生疑。當時所奉十六羅漢的來源亦無史料記載。西藏現知最早關於十六羅漢記載的典籍是十五世紀喀什米爾學者釋迦西日所著《十六羅漢禮供》。該書對每一羅漢的名號、居地及持物都作了詳盡的介紹。從現存實物如美國洛杉磯州立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和印度巴特納博物館的藏品看,西藏十六羅漢亦出現于此時。十五世紀後,西藏關於十六羅漢的記述日漸增多,如甘欽益西嘉措著《能仁聖者十六尊者傳記》、阿羌阿吉旺保貢嘎仁欽著《能仁王十六尊者供奉儀軌》、旬欽楚臣仁欽著《能仁王十六尊者贊》、班欽班丹益西著《聖十六尊者傳記》等。這些著述大部分是西藏僧人所撰。我們知道,西藏佛教主要發展於十世紀後的後弘期,而後弘期佛教典籍又主要由喀什米爾、東印度和尼泊爾等地傳入。由此看來,西藏所奉十六羅漢是直接源於印度本土的,具體來說源于克什米的可能性最大。德國波恩大學著名的藏學專家紮雅活佛在其所著《西藏宗教藝術》一書中說:“印度有關十六尊者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跋巴迦紮達薩衍所著,其中所列十六尊者次序以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為第一位,但其他著作都以因竭陀尊者作為十六尊者的第一位。”由此看,印度關於十六尊者的記載是有多種不同的典籍的。據此,漢地所依之《法住記》以賓度羅跋羅墮為首位,藏地所依典籍以因竭陀為首位正好說明了它們各自所奉十六羅漢是依據了印度不同的關於十六羅漢的記述的。
  關於十六羅漢事蹟,漢地所傳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極少數羅漢有零星材料散見於三藏聖典中。在漢地所奉十六羅漢根本依據《法住記》裏,只提到十六羅漢的名稱、居地和眷屬,而對他們的生平卻隻字未提。相比之下,西藏所奉十六羅漢就要真實得多,都有生平事蹟。記載十六羅漢生平的著作有十餘種之多。從這些記述看,十六羅漢出身于不同的社會階層,有王子,有平民,有手工業者,有商人。他們的傳記內容從形式上看大體上一致,都是前世曾作過惡業,後來改邪歸正,專行善事,依此善業,此世感得釋迦牟尼佛或其弟子接引而皈依佛教,通過精勤修學,終成正果。這種經歷真實地反映了釋迦牟尼佛有教無類、慈悲為懷的接引方式和四諦、十二因緣的原始佛教思想,與釋尊時代的佛教教化狀況和思想風貌完全相符。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藏文資料記載的十六羅漢的具體生平。〖HT4H〗〖ST4HZ〗1〖ST〗因竭陀尊者
  因竭陀,梵語音譯,生於釋尊時代的古印度王舍城。父親叫熱桑,是離系子派一個外道,母親叫德丹瑪。據說母親懷他時曾向釋尊詢問腹中孩子的情況,釋尊告訴她說:“你腹中是個男孩,出生後應該叫‘光’,他將擁有很多財富,而後將皈依佛教,成為阿羅漢。”當時有個外道叫“拉日嘎”,是熱桑的施主,聽說這個消息後設法破壞釋尊的預言。他對熱桑作了很多不祥的預言。熱桑聽了很恐懼,就給妻子喝墮胎藥。喝藥無濟於事,後來乾脆把妻子打死了,扔到一片林中。火葬時釋尊〖TPF136,+70mm。45mm,ZX#〗〖TS(〗〖JZ〗〖HT5”SS〗因竭陀尊者〖TS)〗趕到了,死者身體大部分已火化,而腹部始終不著火。後來自動裂開,裏面躺著一個發育完好的男嬰。釋尊為他取名“梅傑”,意為“火生”。這個嬰兒就是因竭陀。因竭陀出生後,初由其舅父波斯匿王撫養,後來熱桑痛感前非,領回了兒子。
  熱桑死後,因竭陀繼承家業。他樂善好施,財產越聚越多。這時波斯匿王的兒子阿世王繼位,此王貪婪成性,因為波斯匿王曾撫養過因竭陀,他以此為由從因竭陀家拿走了所有財產。因竭陀只好遠走他鄉,另謀出路。由於他前世積累的善業功德,不久又成了一個富翁。阿世知道後又生妒嫉,又派人去搶劫。從這兩次經歷中,因竭陀深深認識到財物是導致不和、嫉恨和爭鬥的禍源,產生厭離塵世之念,於是盡舍資財,于27歲時皈依了佛陀(佛陀當時69歲)。依照釋尊的教法,他終於修成了阿羅漢果。
  據佛經記載,因竭陀今世的一切經歷與他前世的修為有關。毗婆屍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名叫聶梅(即現在的因竭陀尊者)的族長和國王念丹為爭先後供養毗婆屍佛而起爭執。國王依權勢禁止賣柴給聶梅,使他無法為炊。但聶梅和他的家人用芬芳的香料木作燃料成功地為毗婆屍佛準備了飯菜,使佛大為感動。聶梅慶倖自己挫敗了國王的計謀,不禁口出狂言:“我有足夠的燃料火葬國王和國王的母親。”因竭陀今生投胎時,母親被火燒死,自己從火中出生便是由此引發。而他後來的福業便是前世虔誠供佛所致。
  因竭陀住在雄偉的岡底斯雪山上,常有1300名阿羅漢伴隨他。他的形象特徵是右手拿拂子,左手托香缽。據說這些持物是他在岡底斯山靜坐時非人和夜叉送給他的,都有不可思議的護世功德。〖HT4H〗〖ST4HZ〗2〖ST〗阿氏多尊者
  阿氏多,梵語音譯,出生于古印度釋尊時代六大城市之一的室羅伐悉底城。父親〖TPF137,+70mm。45mm,ZS#〗〖TS(〗〖JZ〗〖HT5”SS〗阿氏多尊者〖TS)〗名來巴熱賽,是城中一位富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瑞兆,尤其突出的是一頭滿身嵌有珍寶的大象突然來到他家,父親因此為他取名叫“朗保巾”,意思是“具有象的人”。
  時間流逝,朗保巾很快長大成人。一天,他去林中散步,邂逅了波斯匿王的女兒“卻郭巾”(意為“具有法衣的人”)。兩人相見如故,互生愛慕之情。回到家中,朗保巾請求父親去國王家中提親。父親深知二人地位懸殊而不肯去。但朗保巾並不死心。後來,朗保巾因具有寶象受國王召請。為了討得國王的歡心,他向國王進獻了兩顆象牙,國王因此對他心生喜愛。不久,他又向國王進獻了兩顆象牙。後來有一天,國王對他說:“年青人,財物並不能令我快樂,你能將如此珍貴的東西獻給我,我很感激,也很欽佩。我願最大限度地滿足你,你要什麼,說吧。”朗保巾終於有機會向國王說出自己的心願。他對國王說:財物、權勢我都不要,只求您把公主許配給我。這個請求出乎國王意料之外。國王一時難以回答,他告訴朗保巾明天再給他答話。第二天,朗保巾早早來到王宮,國王經過一夜與大臣的商量,得出了一個計策。他告訴朗保巾,如果他能騎著他的“寶象”來宮中的話,就把公主嫁給他。朗保巾依國王的話騎著大象果然進了王宮。國王見了十分驚奇,於是將女兒嫁給了他。結婚後,二人恩愛和睦,日子越過越火紅。後來他們從塵世的享樂中雙雙看破一切,皈依佛陀。阿氏多最後修得了羅漢果。
  阿氏多之所以有這樣的福報也與其前世的修業有關。據佛經記載,毗婆屍佛在世的時候,他去念丹國王的城堡說法,路遇兩個小孩,小孩見他走近,十分崇敬,將手中的玩具小象獻給了毗婆屍佛。當時,毗婆屍佛便預祝他們來世成為夫妻,男者擁有寶象,女者身上具有法衣標誌。
  據佛經說,阿氏多尊者居地在仙人山,又說在恰闊彭波日山,有100名阿羅漢隨他同住,遵釋尊囑託共同護佑佛陀教法。他的形象特徵很簡單,雙手作禪定印,即雙手相疊置於臍下。〖HT4H〗〖ST4HZ〗3〖ST〗伐那婆斯尊者
  〖TPF138,+70mm。45mm,ZS#〗〖TS(〗〖JZ〗〖HT5”SS〗伐那婆斯尊者〖TS)〗伐那婆斯,梵語音譯,出生于古印度庫薩拉一個婆羅門家中。由於自幼受家庭影響,長大後成了一名精通四吠陀和其他科學知識的大學者。伐那婆斯生活的時代正值當時印度社會極度混亂的時代,群雄爭鬥,弱肉強食,到處充滿著邪惡和不公。伐那婆斯不滿這種現實,不久便走上了尋求解脫之路。他捨棄全部家產,來到位於室羅伐悉底城的七葉山中,加入了六師外道的行列,通過刻苦自修,達到了四禪定境地。後來釋尊來到七葉山(時年釋尊四十九歲)說法,伐那婆斯見到佛陀後,心生無限的崇敬。他拜倒在佛陀面前,請求佛陀接受他的皈依,釋尊欣然同意了。從此他由外道轉入了佛教,成了一名合格比丘。依照佛陀教法,他勤奮修習,最後獲得阿羅漢果。
  據記載,伐那婆斯尊者現在仍住在室羅伐悉底城的七葉山岩窟(一說住在魯帕貝日山)中,受佛陀付囑而護佑佛法,常有1400名阿羅漢與他共住。他的形象特徵是頭無鬚髮,身著袈裟,雙腿散盤,遊戲坐姿,右手結期克手印於胸前,左手執拂子。〖HT4H〗〖ST4HZ〗4〖ST〗迦裏迦尊者
  迦裏迦出生于古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室羅伐悉底城。父親是一個富翁,娶了位合意的妻子。夫妻倆結婚多年,一直盼望有個孩子。終於有一天,妻子發現自己有了身孕,而且是個男孩。孩子的父親得知十分高興,心想他家的香火總算有人繼承〖TPF139,+70mm。45mm,ZS#〗〖TS(〗〖JZ〗〖HT5”SS〗迦理迦尊者〖TS)〗了,因此對懷孕的妻子格外體貼和關心。
  當時釋尊的弟子阿泥律陀(天眼第一)以天眼神通看到富翁的妻子懷有身孕,而且還觀察到這個男孩將皈依佛教,於是決定親自幫助完成這個男孩皈依佛陀的使命。他獨自一人來到富翁家,富翁問他:“尊者,你一人來此,是不是需要給你找個幫手?”尊者回答說是。富翁接著又說:“尊者,我的妻子已身懷有孕,如果生下是個男孩,我就送給你。”尊者等待的就是這個答復。他對富翁說:“就這樣,一言為定!”不久,富翁的妻子果然生下一個男孩,出生時身上散發出甜蜜的豆蔻花香氣,富翁為之取名“那梅朵”(意為“豆蔻花”)。那梅朵長大後,父母為他請了各方面的教師教他學習文化,使他後來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後來有一天,阿泥律陀又來到富翁家,富翁知其來意,就如約將那梅朵交給了尊者,並囑咐孩子要好好侍奉尊者。那梅朵在尊者的引領下皈依了佛陀。在佛教僧團裏,那梅朵嚴格要求自己,行頭陀之道,平日三衣一缽,身無長物,居墓〖FJF〗辨〖FJJ〗,穿墳掃衣,因此被時人稱為“杜朝巴那保”比丘,意為“住在墓〖FJF〗辨〖FJJ〗間的大黑比丘”。他經過十二年苦修,終於修成阿羅漢果。
  後來,那梅朵為報答佛陀的恩惠,以神通力量現身為父母及家族人說法,使他們都皈依了佛教,各自都獲得了不同的成就。
  迦裏迦今生得到這樣的果報也與前世積業也有關。佛陀解釋說,這一切都是迦裏迦在護光佛在世期間積累善業的感果。
  迦裏迦現在居住在赤銅洲,有人說它是南瞻部洲(古印度的)一部分;另有文獻說他住在辛卡拉洲(即今斯里蘭卡),常有1100名阿羅漢與他隨住,共同護持佛法。他的形象特徵是兩手各持一個金耳環。〖HT4H〗〖ST4HZ〗5〖ST〗伐羅佛多尊者
  伐羅佛多出生于古印度薩毗國。父親是國王,叫鄔陀衍那,母親叫多吉姆(意為金剛女)。在伐羅佛多出生的時候,家中來了一位聖者,叫卡達亞衍那,他〖TPF140,+70mm。45mm,ZS#〗〖TS(〗〖JZ〗〖HT5”SS〗伐羅佛多尊者〖TS)〗觀察到了王子將成為阿羅漢。伐羅佛多長大後接受各種教育,成了一名精通各種學問的學者。這時聖者卡達亞衍那知道時機已到便又來家中引導王子。王子當即為佛教的思想吸引,不久便說服父母出了家。在佛教僧團中,他按照佛陀的戒規嚴格修學,深入“三藏”,並很快受了比丘戒。後來,卡達亞衍那為了使伐羅佛多割捨與家人的聯繫,把他帶到一個叫蓋杜傑的偏僻地方。
  有一天,伐羅佛多外出化緣,誤入猛光王的王宮,王后和嬪妃見到他感到好奇,便把他帶入後宮。王后及嬪妃們圍著他,問長問短,十分親切。就在這時猛光王來到後宮,看到這種情景,很是不快。他氣衝衝地走到伐羅佛多跟前說:“你是阿羅漢還是聖者?”當得知伐羅佛多並非羅漢亦非聖者時,異常暴怒,當即下令衛兵將伐羅佛多痛打了一頓,然後趕出王宮。伐羅佛多受此羞辱,心中十分委曲。他立即趕到導師卡達亞衍那那裏訴說,並懇求撤回出家誓言,讓他回國組織軍隊來征討猛光王。卡達亞衍那看到徒弟受委曲的樣子,深知這時用道理是不能說服他的。到了夜間,他施用法術讓伐羅佛多做了一個夢。夢中伐羅佛多回到故國組織軍隊與猛光王作戰,結果失敗了。當他被帶到刑場時,他看見了導師正在化緣,他大喊師父救命,喊著喊著就驚醒了。醒來後伐那佛多將所夢講給導師聽,導師針對他的情況再來對他耐心開導。聽了導師的開導,伐羅佛多恍然大悟,證得了阿羅漢果。
  伐羅佛多的修道經歷對佛教徒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佛教徒不應該依戀家眷、親屬、家鄉、財產,應依照上師的導引;不應單身進入婦女內室;應忍受別人的傷害,只有做到這樣才算是合格的佛教徒。
  伐羅佛多至今住在辛卡拉洲(今斯里蘭卡),有1000名阿羅漢同他住在一起,共同護持、弘傳佛教。他的形象標誌為右手作期克印,左手持拂子。〖HT4H〗〖ST4HZ〗6〖ST〗跋陀羅尊者
  跋陀羅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人。他的父親叫饒桑,是釋迦牟尼父親淨飯王的馬車夫。饒桑娶了一位上等種姓的婦女為妻,生活還算富裕。可是結婚多年一直膝下無子,饒桑因此十分苦惱。他經常祈神許願,可皆徒勞無益。釋迦牟尼成道六年後〖TPF141,+70mm。45mm,YX#〗〖TS(〗〖JZ〗〖HT5”SS〗跋陀羅尊者〖TS)〗返回他的家鄉看望父親淨飯王。饒桑見到釋尊說:“我一直盼望有個兒子,如果真能有個兒子,我就把他送給你當僕人。”其實,釋迦牟尼早已預知饒桑家會生個兒子,這孩子長大後會成為一名尊者。他對饒桑說:“誠實的人說話可不能後悔。”不久,饒桑的妻子果然懷孕了,足月時生下一個漂亮的男孩。孩子長大後,父母為他請來教師教他各種技藝和學識,使他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大學者。這時釋尊知道該是收跋陀羅為徒的時候了。釋尊在為淨飯王舉辦超度法會之機,帶走了跋陀羅。
  釋尊把跋陀羅帶到一所寺廟,親自為他剃度,然後教他修行方法和應該遵守的戒律。跋陀羅在這裏系統地研習和實踐佛陀的教法,結果在很短的時間裏證得了阿羅漢果。
  為了報答釋尊接引度化的恩惠,證道後的跋陀羅自覺地擔起了護持佛法和傳播佛法的重任。他幫助了很多尋求出離的弟子。他還將他的父母引入佛門,並雙雙證得了阿羅漢果。
  據跋陀羅的傳記說,跋陀羅和他的父母在很多劫以前的拘那孫佛在世的時候,曾分別是王子和國王、王后。他們曾以這樣的身份共同建造了一座佛塔供奉佛陀,並皈依了佛教。正是由於這些宿世的功德,跋陀羅和他的父母今世才感得了這樣的聖果。
  跋陀羅的居地在雅穆〖FJF〗蝗〖FJJ〗河,另有一份文獻說在赤銅洲。遵照釋尊的旨意,他至今沒有涅〖FJF〗脖〖FJJ〗,同1200名阿羅漢一起居住,共同護持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右手作說法印,左手作禪定印。〖HT4H〗〖ST4HZ〗7〖ST〗迦羅迦伐蹉尊者
  迦羅迦伐蹉尊者出生于古印度瑪伽德哈地方,家庭很富裕。他出生時,家中顯出諸多瑞兆,在他出生的同時,他家的母象也產下一隻象仔。這個小象尿金屙金,〖TPF142,+70mm。45mm,YS#〗〖TS(〗〖JZ〗〖HT5”SS〗迦羅迦伐蹉尊者〖TS)〗非常罕見,父母因此給孩子取名叫迦羅迦伐蹉,意為“金象仔”。
  當迦羅迦伐蹉長大時,金象也長大了,他和小象成了一對不可分離的好朋友,外出玩耍時總要騎在金象的背上。有一天,他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大家互相談論起家中的財寶。迦羅迦伐蹉也興致勃勃地告訴同伴說,他有一頭金象,屙的屎撒的尿都是金子,想要多少財富就有多少財富。同伴中有位是王子,叫瑪傑查,他聽了迦羅迦伐蹉的話,暗自想道:“等我將來做了國王,我一定要把小象從他家奪過來。”後來,瑪傑查果然繼承了王位。有一天他派一名使臣到迦羅迦伐蹉家,命他帶著金象一道進宮。瑪傑查狠毒殘忍,迦羅迦伐蹉不敢違抗命令,於是在父親的陪同下,牽著金象進了皇宮。國王見到金象十分高興。當迦羅迦伐蹉父子二人告辭的時候,國王對他們說,你們可以回去,但金象必須留下來。迦羅迦伐蹉父子無奈只好棄象而去。可是當他們走出王宮大門不遠,金象也出現在他們面前,原來它是從宮內向外挖出一條通道跑出來的。金象雖然未失,但是迦羅迦伐蹉還是很害怕,怕難以躲過國王的報復。為此,迦羅迦伐蹉請示父母允許他出家為僧。父母同意了,迦羅迦伐蹉便騎著金象前往祗陀林。釋尊愉快地接受了他,並親自為他剃度。在釋尊的教導下,迦羅迦伐蹉精勤佛道,不久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迦羅迦伐蹉進入佛門後,他的金象仍同他形影不離,金象經常引來許多人觀看,干擾僧人的靜修,由此引起一些僧人的不滿。迦羅迦伐蹉為之十分苦惱,但不知如何打發金象。後來,釋尊告訴他:“假如你對金象說三遍‘我不再托生,我不再需要你’,金象就會消失。”迦羅迦伐照此施行,金象鑽入地下,果然消失了。
  迦羅迦伐蹉居地在卡切(今喀什米爾)的怙貢巾地方,位於印度的西北方向。根據釋尊的旨意,他至今沒有離開世間,和500名阿羅漢同住,護持傳播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兩手拿著念珠串。〖HT4H〗〖ST4HZ〗8〖ST〗迦諾迦跋黎墮尊者
  〖TPF143,+70mm。45mm,YS#〗〖TS(〗〖JZ〗〖HT5”SS〗迦諾迦跋黎墮尊者〖TS)〗迦諾迦跋黎墮尊者出生于室羅伐悉底城。他出生時兩隻手掌內各握了一名金幣,當把手中的金幣拿開時,手掌內又重新變出一對金幣,十分奇妙,由此而得名“具金”,即“迦諾迦跋黎墮”的意譯。
  尊者長大後,性情慈和,樂善好施,當他走在大街上看見苦行僧、婆羅門和窮人都慷慨地施捨錢財。因為他手裏有足夠的金幣,所以即使經常施捨,也絕不會用盡。由此,他的好施美名傳遍了全城。
  有一天,尊者到祗陀林去遊玩,當他看到釋迦牟尼佛後,心中產生無限的崇敬,他當即拿出金幣為釋迦牟尼及其弟子供奉了一堂齋飯。從此以後,他常到祗陀林去聽釋尊講法。日久天長,他從釋尊的教法中明白了許多因果報應的道理,並深知自己今世的福報是前世積累善業的結果,由是對佛教產生了更加堅定的信仰。後來,他征得父母的同意,跟隨釋尊出家,不久便獲得了阿羅漢果。
  尊者在今世何以得到這樣的勝果?釋尊告訴說,在人壽二千年之際,護光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名叫“赫”的國王在護光佛圓寂後,為其佛骨建塔供奉,並請塑匠為護光佛塑了兩尊像。當時有位賭徒出於恭敬,往兩尊佛像的手掌內都系上一塊金幣。賭徒放完金幣後說,但願來世萬事如意。這位賭徒就是迦諾迦跋黎墮。由於他的那一善行,他感得了今世的這樣的善果。
  迦諾迦跋黎墮居地叫“沃色窮瓦乃”,又稱“具光之地”或“吉祥洞”。時至今日,他仍同700名阿羅漢住在那裏共同護持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雙手作禪定印。〖HT4H〗〖ST4HZ〗9〖ST〗巴沽拉尊者
  〖TPF144,+70mm。45mm,YS#〗〖TS(〗〖JZ〗〖HT5”SS〗巴沽拉尊者〖TS)〗巴沽拉尊者出生在室羅伐悉底城一個婆羅門家庭,俗名叫蓋保。蓋保從小受到良好的傳統教育,長大後成了一名學識淵博的學者。可是好景不長,他父親過早去世了,因生活無著他成了流浪漢。
  後來,蓋保看破了人世,來到室羅伐悉底附近肖巴爾嘎的頓日山,在那裏修苦行。他身著樹皮,每天以野果充饑,一住一百七十五年。由於他只用樹皮作衣服,人們就稱他“巴沽拉”(巴沽拉是一種樹的名稱)。
  後來有一天,洛瑪巾地方的富樓那兄弟用最好的旃檀木建了一座房子,希望釋迦牟尼佛前往說法。釋尊知道後即率弟子從空中飛行而去。當釋尊飛至頓日山時,巴沽拉尊者看見了,他心裏很高興,巴望立即親見釋尊。他怕自己趕不上釋尊,就從山頂上往下跳,就在跳的那一霎那,釋尊以神通力量接住了巴沽拉。然後,釋尊針對巴沽拉的心智水準為他說法,使巴沽拉立即獲得了不還果。巴沽拉祈求釋尊剃度他出家,釋尊也答應了。皈依佛陀三天后,巴法拉便證得了阿羅漢果。
  巴沽拉尊者遵照釋尊臨終的囑咐,至今沒有離開世間,他和900名阿羅漢住在北俱盧洲傑嘎山上的波載岩窟,護持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雙手捧一隻貓鼬。據說每個觸摸或看見過貓鼬的信徒都將獲得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快樂。〖HT4H〗〖ST4HZ〗10〖ST〗羅怙羅尊者
  〖TPF145,+45mm。70mm,ZX#〗〖TS(〗〖JZ〗〖HT5”SS〗羅怙羅尊者〖TS)〗羅怙羅是釋迦牟尼為王子時的兒子。釋尊末出家前在父親淨飯王的強烈要求下娶了臨國(天臂國)的公主耶輸陀羅為妻。耶輸陀羅懷孕後,釋尊便出家去了。當釋尊在三十五歲成道之時,耶輸陀羅生下了羅怙羅。羅怙羅在母胎整整呆了六年。
  羅怙羅長到六歲之時,釋尊應父親淨飯王的請回到迦毗羅衛城看望耶輸陀羅母子。那是羅怙羅第一次見到父親。釋尊在家只呆了一天。臨別之時,羅怙羅要求跟隨父親而去,釋尊和淨飯王都同意了。釋尊巧施方便,讓弟子夏仁布引導羅怙羅進入佛門,羅怙羅便從夏仁布出家為僧。
  羅怙羅出家後,嚴格要求自己,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在佛陀的弟子中贏得“密行第一”的稱號。在阿難陀之前,他還作了三年釋尊的侍者。後來也及時地證得了阿羅漢果。
  釋尊涅〖FJF〗脖〖FJJ〗時,羅怙羅表現得十分悲傷。他不忍看到釋尊涅〖FJF〗脖〖FJJ〗,不敢去見佛,後來在眾人的勸說下,他去到佛的面前,結果不禁放聲大哭起來。他的哭聲震天動地,當時有五百比丘在空中聽見後因極度悲痛而死去。
  羅怙羅出家後,釋尊給予他很多關懷,直到釋尊臨終之時,還握著眾弟子的手將羅怙羅託付給他們。但是這種關心並不同于世間的父子之情,而是偉大的佛陀對苦難眾生至誠的關懷。因為羅怙羅出家修道較一般人有更多的壓力和障礙,他要克服驕傲和自滿;他要學會吃苦;他要在各方面比別人做得更好。羅怙羅在僧團中密行忍辱,並贏得“密行第一”的稱號,足見他完全領悟了釋尊對他的關懷。
  羅怙羅居地在唐古特青藍洲,據說在南瞻部洲北面。他至今沒有涅〖FJF〗脖〖FJJ〗,同1100名阿羅漢同住,共同護持傳播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雙手捧一頂王冠。〖HT4H〗〖ST4HZ〗11〖ST〗注荼半托迦尊者
  注荼半托迦是半托迦的弟弟,也是出生于古印度室羅伐悉底城。他出生後聽信一位婦女的話,用白布包裹著,嘴裏放上可融化的奶油,由一位少女抱到行人較多的十字路口,見婆羅門和僧人即行跪拜之禮。結果少女偷懶,來到一條小路,既不見僧人也不見婆羅門,但恰巧碰到外出行化的釋迦牟尼佛,少女上前施禮,釋尊於是祝福這個孩子說:“願這個孩子長壽!願這個孩子完成父母修法的意願!”太陽落山的時候,孩子活了下來。
  注荼半托迦很快長大了。到了學習的年齡,父母先後為他請了兩名婆羅門教師教他學習,可是由於他生性遲鈍,老師都失望而去。不久家庭發生變故,父親病逝,哥哥出家,注荼半托迦不僅再無學習機會,就連生活也變得十分艱難。
  一天,注荼半托迦同其他人結伴去朝拜釋迦牟尼佛,結果碰見了哥哥半托迦。哥哥見他生活艱難,問他是否願意出家。注荼半托迦自知自己愚笨,不敢說出自己〖TPF146,+70mm。45mm,YS#〗〖TS(〗〖JZ〗〖HT5”SS〗注荼半托迦尊者〖TS)〗
  的意願。經哥哥一番開導,注荼半托迦開始有了自信,終於成了一名出家比丘。
  注荼半托迦出家後,由於天資愚笨,修學上經歷了許多波折。先是哥哥半托迦教他經文,教了三個月,他竟背不出一段經文。後來釋迦牟尼佛讓弟子阿難教化他,結果事實證明阿難同樣難以完成教化的任務。最後釋迦牟尼佛親自對他進行教化。
  釋尊先教他兩條戒語:“從塵世解脫,從污濁不純之中解脫!”可是注荼半托迦怎麼也記不住。釋尊知道,注荼半托迦之所以這麼愚笨,是因為前世所作惡業的報應,所以應該首先除掉這些業障。於是釋尊讓注荼半托迦幹一些下賤的苦役,如為眾比丘洗鞋襪等。注荼半托迦依此而行,勤勤懇懇,毫無怨言,日久天長心智大開,不僅能背誦經文和戒條,而且能通達其義,最終證得了阿羅漢果。
  注荼半托迦證得阿羅漢果後,釋尊便經常派他外出教化眾生。他以神通力量教化十二位比丘尼,並博得她們的信服廣為人們傳頌。
  注荼半托迦的事蹟和經歷說明了兩條佛教道理:第一,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注荼半托迦天資愚鈍正是他前世作惡之故。第二,通過修學佛法,可以蕩滌煩惱,改變前世惡報,獲得善報。注荼半托迦以愚鈍的天資而獲得遐滿人生是佛教修學的理想楷模,所以釋尊稱讚注荼半托迦是“改變他人觀念中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
  注荼半托迦住在靈鷲山。在每月特定的吉日,靈鷲便飛抵此山敬獻供品,進行祈禱。遵照釋尊的旨意,他和1600名阿羅漢住在靈鷲山,護持傳播佛法。他的形象特徵是兩手結禪定印。〖HT4H〗〖ST4HZ〗12〖ST〗賓度羅跋羅墮尊者
  賓度羅跋羅墮出生在王舍城。他的父親是國師,地位極高。賓度羅跋羅墮從小生活在優裕的環境裏,可是他對財富和權力從不感興趣。長大後,他遇到釋迦〖TPF147,+70mm。45mm,ZX#〗〖TS(〗〖JZ〗〖HT5”SS〗賓度羅跋羅墮尊者〖TS)〗牟尼佛,對佛教產生興趣,不久便出了家。釋尊親自為他剃度。後來他修成了羅漢果。
  在佛教僧團中,賓度羅跋羅墮嚴格遵守十二苦行修習,每日以外出化緣為生,因此而得名“賓度羅跋羅墮”。“賓度羅”是家族名,“跋羅墮”意為“收取施捨之人”。
  賓度羅跋羅墮得道後,為了報答釋尊的度化,將全部身心投入教化、救助眾生的事業中,使無數的眾生得到了他的救助而皈依佛教。
  有一天,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帕薩國國王鄔陀夷外出打獵,當時賓度羅跋羅墮正在林中為大眾說法,眾人紛紛前去聽講。國王聽說了賓度羅跋羅墮的身世,產生了興趣,也前去聽講。當國王來到叢林時,賓度羅跋羅墮正坐在那裏講法,他既沒有出迎,也沒有起身,使得國王十分生氣。國王向他草草施禮後,便匆匆離去,接著打獵去了。
  國王從獵場返回的路上,決定再去拜訪一次賓度羅跋羅墮。他暗想這一次尊者如果再對他無禮,他就砍下尊者的頭。尊者通過神通力量知道國王的用意,為了不使國王造下罪業,國王來到時,他向前走了六步迎接國王。國王正暗自高興,可是突然面前裂開一道大縫。國王見狀驚恐萬分,立即跪倒在尊者面前,向尊者懺悔自己的罪惡企圖。尊者對國王說:“我可以饒恕你的邪惡念頭,但是為了償還我起身前行六步迎接你造成的惡業,你的王國將會衰退六個月,六個月後才能恢復元氣。”
  不久的一天,鄔陀夷國王又去打獵。他被一隻獵物吸引,徑直追蹤而去,不知不覺把隨行的人都甩掉了。突然他發現只有自己孤身一人被野獸團團圍住。如此在林中整整被困六個月,六個月後被當地獵人發現才得以生還。這個經歷正好應驗了賓度羅跋羅墮尊者的預言。從此以後,鄔陀夷國王更加敬信尊者和僧人,經常向僧人供奉衣物及食品。
  賓度羅跋羅墮一生經歷表明:豪華富貴如過眼雲煙,人們不應迷戀這些暫時的東西,應當學習佛教,實踐佛道。
  據佛經記載,尊者的居地是東勝神洲,另有說他住西牛賀洲,也許是因為尊者曾在那裏住過一段時間。遵照釋尊的臨終囑託,他至今沒有涅〖FJF〗脖〖FJJ〗,和1000名阿羅漢同住,共同護持佛法。他的形象特徵是右手持經書,左手托法缽。〖HT4H〗〖ST4HZ〗13〖ST〗半托迦尊者
  〖TPF148,+70mm。45mm,YS#〗〖TS(〗〖JZ〗〖HT5”SS〗半托迦尊者〖TS)〗半托迦尊者出生于古印度室羅伐悉底城一婆羅門家庭。據說他父母先前生了一孩子,可剛一出生就死了。他是第二胎出生的。為了保住他的性命,在他出生後,父母聽從一位老嫗的話,叫女僕把他抱到一些人馬繁雜的十字路口,讓過往的人都向他祝福。當時釋迦牟尼佛也見到了他,向他表示祝福。就這樣,在眾多僧人和俗人的祝福下,他平安地活了下來。
  半托迦長大後,接受傳統教育,學習吠陀經典和其他科學知識,不久便成了一名教授上百名婆羅門弟子的教師和學者。
  有一天,半托迦在祗陀林旁一棵樹下教授學生,釋尊的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正從外面佈道回城,路經這裏,很多人都去拜訪,半托迦感到有些奇怪,甚至不服。為了探個虛實,他利用課餘時間也加入了拜訪者行列。他一走進祗園大門,就被一個比丘吸收住了。在他的請求下,那位比丘為他講授了十二因緣等法,他當即產生信仰。第二次他又利用課餘時間去祗陀林,在門口又碰到了上次為他說法的那位比丘,他向那位比丘表白了自己的信仰和出家的願望。那位比丘看他是個有名望的婆羅門學者,便將他帶到一個隱秘的處所,完成了出家儀式。
  半托迦出家後,勤修戒定慧三學,夜以繼日,很快便獲得了阿羅漢果。為了表達對佛陀的敬意,成道後,他大力弘揚佛法。他對佛教最大的貢獻是使他先後教授的婆羅門弟子都出了家,成了佛教教徒,壯大了佛教的隊伍。
  據佛經記載,半托迦住在三十三天,據說這個居處是三十三天神送給他的。又有文獻說他住在持雙山(梵語音譯逾健羅山,為大金山第一重山,是出現日月的山頂,有一雙岩石如車軛,故名,又稱持軛山或持軸山。)根據釋尊的旨意,他和900名〖TPF149,+70mm。45mm,ZX#〗〖TS(〗〖JZ〗〖HT5”SS〗那迦希尊者〖TS)〗阿羅漢一起居住,共同護持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左手持經書,右手作說法印。〖HT4H〗〖ST4HZ〗14〖ST〗那迦希尊者
  那迦希尊者出生于北印色瑪地方一個王室家庭。長大後國王希望他繼承王位,可是他覺得王位必然與戰爭、剝削等邪惡勢力相聯繫,於是斷然放棄了。他來到釋迦牟尼佛居地,請佛陀為他剃度。據文獻記載,釋尊是在五十五歲時為那迦希剃度的。那迦希出家後,深入“三藏”,精進修學,不久即獲得阿羅漢果。釋迦牟尼佛稱讚他為“斷絕塵緣的弟子中最好的一位”。那迦希得道後,為了報答釋迦牟尼佛,來到四天王天,即六欲天的第一重天,向天神講授佛法。眾天神聽了皆皈依了三寶,成了佛教的護法神。
  那迦希住地在翁羊山,為王舍城的主山。此山上有一塊寬闊平坦的坡地,所以稱“翁羊”(梵語音譯,意思是“寬廣的平地”)。另有一份文獻說那迦希居住在白頂山。這到底是翁羊山的異名,還是另一座山名,不得而知。遵照釋尊的囑託,那迦希至今未離開人間,他和1200名阿羅漢一起住在翁羊山,共同護持佛法。他的形象標誌是右手持法缽,左手持禪杖。〖HT4H〗〖ST4HZ〗15〖ST〗蘇頻陀尊者
  蘇頻陀出生于古印度洛瑪巾地方一個富戶人家。相傳佛陀受請來這裏說法時,蘇頻陀的母親懷上了他。蘇頻陀出生時滿身瘡疤,流著濃血,惡臭難聞,父母看在眼裏,痛在心裏。為了治好兒子的病,他們變賣家產,四處求援,可是十多年的努〖TPF150,+70mm。45mm,ZS#〗〖TS(〗〖JZ〗〖HT5”SS〗蘇頻陀尊者〖TS)〗力都無濟於事。蘇頻陀出生後一直用布包著,不讓外人看到他身上的瘡疤,因此而得名“蘇頻陀”(意為“隱形”)。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蘇頻陀來到祗陀林,看見了釋迦牟尼佛。他對釋尊產生了無比的敬仰,便上前向釋尊敬禮。釋尊看到他身心兩方面的痛苦,便針對他的情況為他講法。蘇頻陀聽了,立即明白了五蘊皆空的道理。他當即跟釋尊剃度出家,不久便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蘇頻陀何以在今世遭此惡報而又修成正果呢?在蘇頻陀傳記中釋尊一一指示了出來。原來,蘇頻陀在很多世前曾是一個商人,他因與另一個商人有仇,便賄賂國王誣陷那位商人,使那位商人遭到一頓鞭打。後來那位商人看破紅塵,出家去了,並修成了一名獨覺佛。此後,這位獨覺佛想到陷害他的蘇頻陀因為惡行將遭至惡果,便決定去教化他,幫他懺悔罪業。蘇頻陀為獨覺佛的慈悲力量感化,開始做善事,供養三寶,如此經過了五百世,最後在護光佛在世時出了家,而在釋尊在世時證得羅漢果。這便是蘇頻陀何以在今世受苦又得聖果的前因後果。他的經歷說明,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的,只要懺悔前愆,改過從善,終會得到善報。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10933)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589)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898)
◎藏傳佛教寧瑪巴各佛學中心 編輯部 緣氣:(5301)
1978~藏傳佛教尊者~利美交流全球翦影 編輯部 緣氣:(4470)
967~藏傳佛法詞慧 編輯部 緣氣:(4276)
948~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 緣氣:(4263)
879~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在台灣中心 台灣中心  緣氣:(7731)
816~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彙集 緣氣:(4376)
778~藏傳佛教現代國寶~全球唯一金銅雕美學藝術唐卡 塔爾寺 緣氣:(7526)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355)
762~藏傳佛法名詞解釋﹝1﹞ 編輯部 緣氣:(4576)
法光佛研所的藏傳佛學終身學習課程 札西德勒 緣氣:(9009)
藏傳佛教 中陰文武百尊超度法會 阿不拉 緣氣:(5298)
635~藏傳佛法概要 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 緣氣:(4447)
寧瑪巴噶陀傳承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開課 sophia 緣氣:(6991)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 sophia 緣氣:(7413)
582~藏傳佛教名詞 kathok 緣氣:(4350)
藏傳佛教與藏醫的關係 cmh 緣氣:(5429)
藏傳佛教八大護法 慧林 緣氣:(5521)
No318藏傳佛教藝術介紹 秘境寶藏 緣氣:(6912)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967)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869)
藏傳佛教簡介 ( 下)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712)
藏傳佛教簡介(上)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918)
藏傳佛教基本禮儀 tanya 緣氣:(5346)
藏傳佛教中密法的特色與意義─西藏協會 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5377)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觀─西藏協會理事長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4878)
藏傳佛法四加行 卡塔任波切 緣氣:(9264)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 ; 蔡麗華 緣氣:(8603)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蔡麗華 緣氣:(5172)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4381)
藏傳佛教中流傳之準提法探討 普光 整理 緣氣:(9590)
藏傳佛教中的度母形象 緣氣:(9194)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1061)
藏傳佛教及其造像 緣氣:(5259)
清淨的心靈世界藏傳佛教藝術造像賞析 陳俊吉 緣氣:(7735)
試論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藏傳佛教文物 陳俊吉 緣氣:(7823)
藏傳佛教密宗神像的宗教文化內涵 陳俊吉 緣氣:(11240)
藏傳佛教中的造像分類 緣氣:(8955)
靈相佛光 藏傳佛教金銅佛像藝術漫談 丹曲 緣氣:(7438)
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文化 王家鵬 緣氣:(4895)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10660)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緣氣:(4527)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緣氣:(15446)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格桑尼瑪 緣氣:(8416)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5245)
散談藏傳佛教唐卡藝術 李念 緣氣:(4360)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康格桑益希 緣氣:(9932)
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人一生的修行情況 雪歌仁波切 緣氣:(8480)
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想 喬根鎖 緣氣:(5090)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下一) 措如·次朗等 緣氣:(5908)
談藏傳佛教對創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多識仁波切 緣氣:(9673)
青海宗喀巴文化研究為繼承挖掘藏傳佛教理論提供依託 王大千 緣氣:(7254)
甘丹寺創建六百周年 藏傳佛教史地位重要 緣氣:(7802)
淺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緣氣:(8702)
藏傳佛教聖地 塔爾寺感受穿越歷史的虔誠 鈕東昊 緣氣:(10493)
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和黃教的興起 緣氣:(9649)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9735)
藏傳佛教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緣氣:(9099)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7505)
青海掠影探訪藏傳佛教之光 緣氣:(7188)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5333)
藏傳佛教派別 緣氣:(8242)
藏傳佛教祖師像所特有的造型風韻 緣氣:(5197)
太虛大師與藏傳佛教 劉雨濤 緣氣:(8389)
藏傳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 寧世群 緣氣:(5133)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918)
青海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緣氣:(4662)
藏傳佛教史上的公案“他空見”與“自空見” 緣氣:(7150)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288)
藏傳佛教喇嘛:11世班禪已承擔起歷代班禪的重任 緣氣:(7968)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4232)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一) 緣氣:(7403)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陳慶英 緣氣:(4814)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9784)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緣氣:(9952)
探索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 鄭堆 緣氣:(7049)
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貝瑪旺晴 緣氣:(10728)
元代藏傳佛教在華北的傳播 李尚全 緣氣:(3976)
藏傳佛教供養儀軌 緣氣:(15188)
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反思企業精神領袖與團隊管理 世界經理人網 緣氣:(8791)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緣氣:(4739)
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皈依境 喜饒嘉措 緣氣:(7914)
宗派概論 藏傳佛教 佛光教科書 緣氣:(6036)
關於對藏傳佛教、密法的幾個錯誤認識 洛桑陀美仁波切 緣氣:(9010)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449)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8015)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7474)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7613)
藏傳佛法智慧手機版入口 陳俊吉 緣氣:(5485)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5493)

上一篇(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 回目錄 下一篇(《中觀莊嚴論》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