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一)

黃春和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肇始於西元7世紀初,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千百年來,它在繼承印度密教藝術的基礎上,不斷融入西藏本土的傳統信仰和民族審美情趣,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貌。其中,造像種類繁多、形象複雜多變是最為引人注目的藝術特色。藏傳佛教以密教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實踐中主張“即事而真”的理論,即提倡對具體偶像的相應修行而達到與佛教真理的契合,這一修行旨趣正是影響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題材眾多、造型各異的根本原因。因為按照密教的觀點,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具形的偶像相應出現;而修行者根機不同,修行又有高下之分,需要象徵不同等級、不同修法的偶像予以引導,於是又有千姿百態的偶像應運而生;藏傳佛教在其形成與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先後吸收了印度的、西藏的、蒙古的和中原內地的多種地域和民族的信仰內容和神,這些又為藏傳佛教偶像崇拜和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源泉。藏傳佛教造像題材眾多,數量十分驚人。據《清內務府各作成活計檔》記載,清乾隆時宮廷造辦處曾按照藏密“六品”(事部、行部、瑜伽部、父續、母續、般若部)的分類要求,為皇宮內苑多處佛堂分別鑄造了數以千計的佛像,而且每堂佛像種類、名稱都不重複。但我們一般常見的種類約為300至500種。如乾隆時三世章嘉國師主編的《三百佛像集》、二世土觀呼圖克圖撰寫的《五百佛像考》所收藏佛就分別是300和500尊。這些造像各有自己的宗教履歷、宗教功用和象徵其身份和宗教功用的藝術形象。下面筆者將藏傳佛教造像歸納為7大類,並對各類造像的宗教內涵、功用及其形象特徵分別進行介紹。
  1、最具寫實意義的祖師像
  祖師是藏傳佛教尊奉的在修學和弘法上有傑出成就的高僧大德,藏傳佛教習慣稱之為“喇嘛”,意為“上師”。藏傳佛教認為祖師上與諸佛菩薩智慧融通,下能為學道之人授法與應證,所以對祖師格外尊崇,列在“三皈依”之前,奉為四皈依之首,由是而形成了藏傳佛教祖師崇拜的奇特現象。
  歷史上,藏傳佛教崇奉的祖師很多,有顯教的,有密教的;有外國的,有中國的;有在家身份的,有出家身份的;有不同教派的;有不同法系的。其中,外國主要指印度、尼泊爾、喀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而中國則包括西藏、青海、內蒙古、四川、雲南、甘肅等地。但是不論來自什麼國家和地區,什麼教派和法系的祖師,它們都可納入藏傳佛教歷史上形成的五大教派(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中。其中,有些祖師由多個教派共同尊奉,如印度的六嚴二聖,而大多數祖師為某一教派單獨奉祀,如八思巴、噶瑪拔希、宗喀巴就分別為薩迦派、噶舉派和格魯派崇奉的祖師。
  祖師像一般仿祖師生時面貌塑造,雖然它沒有佛菩薩那樣有量度和相好的嚴格規定,但也要根據祖師生前的相貌、宗教生活習俗和宗教功用來進行塑造,這樣就使不同身份的祖師像各個具有自己的形象特徵和標誌。如圖〓和圖〓的兩尊祖師像,它們頭戴班智達帽,深目高鼻,身著袒右肩袈裟,兩手作出乖張的辯經姿勢,一看便是印度“六嚴二聖”中的兩位祖師。而圖〓和圖〓也是兩位印度祖師像,它們頭挽髮髻,身飾瓔珞,盤腿戲坐,其中一位兩手分別還拿著骷髏碗和魚,它們的形象不僅與上面兩尊完全不同,而且還有些恐怖而令人不解。它們是兩位金剛乘祖師像,分別為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著名的費盧波和帝洛巴大師,其形象特徵正體現了金剛乘學人苦修生活的本來面目。再如圖〓的米拉日巴像和圖〓的宗喀巴大師像。前者頭飾螺發,面容削瘦,身著俗裝,右手放在右耳旁,它反映了這位大師在山岩苦修的真實面貌,同時還反映了該祖師以唱道歌傳法的獨特的弘法方式。後者頭戴桃形尖帽,身著袈裟,兩手在胸前結說法印,左右肩分別有經和劍的配置,也分別反映了宗喀巴大師真實的生活面貌和特有的宗教功用。如此實例不勝枚舉。
  祖師像雖然在形象上千差萬別,但是它們也都有共同的規律可循。通過對大量的祖師像實物對比分析,我們發現相同地域、教派或身份的祖師像在頭冠、服飾、裝飾等方面表現出一致的風範。如在服飾上,印度顯教祖師像一般都是著袒右肩袈裟,保持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的原始風貌;而西藏祖師像(出家身份)一般都是內穿無袖孔背心(僧坎),外著披單和袈裟的形式。在裝飾方面,在家身份的祖師像一般頭部盤發或披發,掛瓔珞,戴耳環,佩釧鐲,極富裝飾性;而出家身份的祖師像一般除穿戴本派標誌的袈裟和帽子,沒有其他飾物。其中,頭飾作為教派的標誌在各教派上表現得尤為普遍和突出。如印度顯教祖師都戴尖頂班智達帽;印度密乘祖師都盤發或披發;西藏甯瑪派祖師戴紅色蓮花帽〓,或盤發和披發;噶當派祖師戴印度形式的班智達帽或披發;薩迦派祖師戴俄爾帽或圓頂有耳的風帽〓。噶舉派祖師頭飾較為複雜,早期的瑪爾巴和米拉日巴受印度密教影響都是戴發修行。此派後來分為四大派八小派,其中四大派之一的噶瑪噶舉派因實際創始人噶瑪撥希曾受大蒙古國憲宗皇帝賜與金邊黑帽一頂,此派祖師都戴類似皇帝所賜的金邊黑帽,這個教派也因此俗稱“黑帽派”〓。格魯派的祖師像頭飾較好辨識,一般都是戴黃色桃形尖帽。格魯派從明朝至今一直十分興盛,所以遺存下來的祖師像也最多。以上只是就大體而言,另外各教派祖師像的頭飾還有季節的不同,學位的區別,宗教等級的變化,要將它完全搞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祖師像除了帶有共同、普遍的特徵外,也有顯示各自宗教功用的獨特的藝術特徵,這就是它們的手印和執物。這是確定一尊具體祖師像身份的最主要的地方。所謂手印,就是兩手所結的各種印契(各種姿勢),執物就是手中拿的各種法器、法物。但是,由於祖師像手印變化少,所執法物不多,特別是很多祖師像的手印和執物雷同,所以祖師像的身份辨識起來較為困難。除了一些著名的、造型上有特色的祖師像,如蓮花生、米拉日巴、宗喀巴、三世章嘉等祖師像較易辨識外,而大部分祖師像的身份根據手印不易確定。近幾年,筆者在各地博物館收藏的大量金銅質地的藏傳佛教造像中,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許多藏傳祖師像上習慣銘刻藏文題款。題款的內容或為祖師法名及其功德,或為造像功德主名姓,或為吉祥頌等。如圖〓的薩班像其蓮座正面下沿就銘刻“頂禮薩迦·貢噶堅贊”藏文一行。這一現象無疑將為大量祖師像身份的確定提供了極大方便。
  活佛〓活佛是藏傳佛教中的高級僧侶,藏語稱“朱古”或“朱必古”,蒙古語稱“呼圖克圖”,意為化身佛、肉身佛。佛教宣稱眾生靈魂不滅,無始以來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和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中輪回不息,同時又宣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佛性),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藏傳佛教中的活佛就是根據佛教靈魂不滅和眾生本具佛性的理論建立的。
  活佛是宗教政權的象徵。活佛轉世制度始於13世紀噶瑪噶舉派的噶瑪拔希。噶瑪拔希注重戒律,禁止僧侶娶妻生子,為使教派中的宗教權力穩固過渡和連續不斷,〖TPT11,+45mm。70mm,ZS#〗〖TS(〗〖JZ〗〖HT5”SS〗五世達賴覲見順治皇帝〖TS)〗他率先創立了活佛轉世制度。後來,格魯派(俗稱黃教)興起,吸取了噶瑪拔希嚴禁僧侶娶妻的教規,同時,為解決宗教領袖的繼承問題,也將轉世制度引進本派,始于三世達賴鎖南嘉措。
  格魯派認選靈童有一套完整的程式:
  第一,打卦占卜,察看徵兆。前世活佛圓寂前,有的會留下遺囑或一些徵兆,告訴人們他將在什麼時間和什麼地方轉世。如果是這樣,就可以照著臨終遺囑或徵兆去尋訪。但如果沒有遺囑和任何徵兆,那就要打卦占卜,請神靈指點方向。一般是主持認選的僧官到拉薩郊外的神湖“拉木措湖”觀湖。湖面會顯現各種景象和畫面,給人以某種暗示。據說,在尋找九世班禪轉世靈童時,湖中出現了一個畫面:一支老虎睡在紮什倫布寺寺前臺階上。十世班禪羅桑確吉堅贊剛好出生於虎年(1938年)。
  第二,尋訪靈童。按照卦辭和各種徵兆提供的線索,四方尋訪靈童。如此尋找有時上會找到一個,有時會找到三、四個,甚至更多。
  第三,辨認器物。將前世活佛常用的器物,如茶具、衣物、法器、經書等,與這些物品形狀完全相同的器物放在一起,讓靈童辨認,根據辨認的情況確定候選靈童。一般也不止一人。
  第四,降神占卜。上面程式完成後,請各大寺院護法神降神,詢問哪一個人是前世活佛的轉世。如果護法神的答復同辨認器物的結果相同,這孩子就可以確定為真正的轉世靈童。活佛的靈童認選程式一般至此結束,然後就是擇定吉日,舉行坐床大典。
  由於轉世靈童的認選常常被西藏上層集團操縱,所以清朝從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開始規定用“金瓶掣簽”的辦法來選定在理藩院註冊的大活佛的轉世。金瓶掣簽的辦法是:達賴或班禪等大活佛圓寂後,由西藏地方政府協同三大寺共同選出靈童若干。接著將這些靈童的名字寫在象牙籤上,投入清朝特製的“金奔巴瓶”中。金瓶共有兩個,一個在拉薩大昭寺,一個在北京雍和宮。最後,在擇定的良辰吉日,在大昭寺或雍和宮釋迦牟尼佛像前,舉行掣簽儀式:清朝駐藏大臣和西藏僧俗上層人物在場,由一名主事喇嘛從金瓶中抽出一簽。這支簽上所寫靈童就是前世活佛的真正繼承人。當然,這一制度主要用於清朝理藩院註冊的大活佛轉世。
  歷史上,西藏、蒙古藏傳佛教的傳播區域內產生的大小活佛很多,但以四位最著名,他們是:達賴喇嘛、班禪喇嘛、章嘉呼圖克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
  (一)龍樹
  〖TPF94,+70mm。45mm,ZX#〗〖TS(〗〖JZ〗〖HT5”SS〗龍樹〖TS)〗龍樹是梵語“那伽阿周陀那”的意譯,又譯作“龍猛”、“龍勝”。因其為印度大乘佛教創始人,所以又稱“龍樹菩薩”。
  據《龍樹菩薩傳》和《付法藏因緣傳》等書記載,他出生於西元3世紀時的南印度,屬於婆羅門種姓。他自幼學習吠陀聖典,青年時便成了著名的婆羅門教學者。後皈依佛教,成為精通三藏的大師。一次,他入雪山佛塔,遇一老比丘授以大乘經典,遂對大乘佛教產生濃厚興趣。後來他又四處尋求大乘經典,傳說尋到了龍宮,大龍菩薩授給他“方等深奧經典,無上妙法”,此後便極力弘揚,使大乘佛教傳播全印度。西元六、七世紀時印度大乘佛教兩大系統之一的中觀學派便是紹述龍樹思想的學派。後世依中觀思想紛紛形成的學說、宗派皆奉他為祖師爺,密宗便是其中之一。
  龍樹被密宗奉為祖師,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密宗的教理思想中採用了不少大乘中觀的學說思想。其二,密宗經典宣稱,龍樹曾在南天竺的黑峰山鐵塔中由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親授密宗教義,並受灌頂。
  龍樹形象十分特殊,較易識別。他頭頂有肉髻,是智慧的象徵,頭部周圍有龍頭,7個或9個不定,身披袈裟,兩手結說法印,遊戲坐姿,身旁有濾水壺,有時置有經書。在西藏寺廟,龍樹常和聖天、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功德光、釋迦光一起供奉。這一組神像稱為“六嚴二聖”。
  提婆
  提婆是龍樹菩薩的大弟子。提婆為梵語音譯,意譯為“天”或“聖天”。提婆事蹟主要見於鳩摩羅什為他所作傳記,玄奘《西域記》也有記載。他是獅子國人,為婆羅門種姓。龍樹在南薩羅國弘法時,他聽說後便前往與之辨證,幾番論辨後被龍樹理論折服,便皈依了龍樹。此後他積極協助龍樹弘揚大重中觀思想,還多次代龍樹與外道鬥法。如他曾代龍樹去摩揭陀國的波吒厘子城,戰勝了該誠國王支持的外道,重新樹立了佛教的威德。一次他在朱木那河與恒河匯流處的缽羅耶伽國(阿拉哈巴德)與婆羅門外道展開的辨論在印度佛教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在這次論爭中,他以“天”是“我”,“我”是“汝”,“汝”是“狗”的觀點,說明追樂求實,實不可得的空觀道理。基於這一理論,他堅決反對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主張“以威靈感人,智德伏物”。由於提婆積極反對婆羅門教外道,他後來被婆羅門弟子殺害,他的佛學著作有《百論》和《十二門論》等。提婆的形象沒有特別之處,頭戴班智達帽,身著印度式袈裟,雙手結印。
  無著
  無著,生卒年均不詳,約為5世紀人,印度瑜伽學派的創始人。據真諦法師所撰《婆藪盤兵法師傳》記載,他出生在北天竺富婁沙富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即貴霜王朝時犍陀羅的首都。屬婆羅門種姓,父親是國師。從小乘“一切有部“出家,後以神通力往兜率天問道彌勒菩薩,悟得大乘境界。後來彌勒也于夜間下閻浮提,放大光明,為信眾誦出《瑜伽師地論》,成為瑜伽學派的根本經典。之後,無著一邊修“日光三摩提”,一邊著書單釋彌勒菩薩的瑜伽學說,使瑜伽學派很快播揚開來,無著因此被後世推為瑜伽學派的真正創始人。“瑜伽”是梵語音譯,意譯“相應”,意思是按照一定的理論方法去親身實踐修煉,具體地講“瑜伽”就是“止觀”或稱為“禪定”,通過“止”和“觀”的相應才能發生般若智慧,瑜伽是瑜伽學派特別強調的修行方法,無著所修“日光三摩提”就是這一方法的重要體現。
  世親
  世親是無著的弟弟,又叫天親。他與兄無著同時從一切有部出家。無著轉學大乘後他仍執著地弘傳小乘。他以阿國為弘傳基地,該國正勤王對他十分敬重和支持,曾令太子新日從他受戒,王妃也從他出家。新日王登基後,對他更加寵遇有加,賜予甚豐。世親用王寶供養曾在富婁沙、賓和阿各建一寺。他弘揚小乘的主要著作是《阿毗達磨俱舍論》。此論是吸取經部學說,立有部新義,破賓毗婆沙師有部舊文的重要論著。世親改學大乘正是與此論有關。他的證著問世後,立即遭到無著的批評,世親因此幡然醒悟,從其見遍學大乘。無著死後,世親成為弘揚合瑜伽學派的主要繼承者和弘傳人,著述甚豐,有《釋攝大乘論》等。80歲終於阿國。
  (二)蓮花生
  〖TPF95,+70mm。45mm,ZX#〗〖TS(〗〖JZ〗〖HT5”SS〗蓮花生憤怒像〖TS)〗蓮花生是藏傳佛教初興時入藏弘法的一位印度密教大師。他出生于古印度烏長國(今巴基斯坦),其父為印度密教金剛乘創始人因陀羅部底,因精通顯密教典,751年由靜命大師請到西藏傳法。在藏王赤松德贊的崇拜和扶持下,他大力弘傳密法,創建桑耶寺,降伏苯教,培養僧才,傳說從他得大成就者包括藏王在內有25人,功勳卓著。由於他弘法有功,西藏人民將他和堪布靜命、赤松德贊合尊為“師君三尊”。後來甯瑪派門徒將他奉為“釋迦牟尼第二”。
  蓮花生大師傳播的密法是印度金剛乘密教,自成一體,後世依此建立的寧瑪派尊蓮花生為鼻祖。由於本派僧侶習慣著紅衣、戴紅帽,因此又俗稱紅教。寧瑪派的思想學說一直為此後藏密各派繼承和吸收,蓮花生大師也因此受到藏地各派普遍敬奉。藏蒙各寺廟普遍供奉他的神像。蓮花生的形象常見的是雙腿結跏趺坐,頭戴紅色帶邊沿的帽子。左手拿骷髏碗,置於雙膝上,右手持金剛杵置胸前,左手腕還夾有一根人骷〖HT4”,7SS〗骨〖KG-*7〗盧〖HT4”SS〗杖。嘴角有兩綹上翹的鬍鬚,表情威嚴沉靜,有印度人特徵。全身衣著幾乎都是紅色的。另外,他還有憤怒、雙身等形象,據說有八、九種。〖LM〗(三)費盧波
  費盧波是印度密教史上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據印度金剛座師的弟子無畏施祥所著《八十四大成就者傳記》記載,他出生於印度東部的熱紮德哇帕拉地方,後在南印度索瑪鄔熱達哇城一個寺廟出家並受灌頂。他在該寺修行十二年,於十二年中專修金剛亥母經達十萬零一百零二遍,最後於夢中受空行母加持而得成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而大多是關於他的非凡法力和神通,史書對其記載不少。如他將蓮花瓣拋入水中,花瓣竟然逆水而上;他一彈指,成群的鴿子翱翔天空;他截斷恒河流水;他與大自在天鬥法,使之皈依佛門,還有降伏眾魔女和外道等事例。而最有影響的他顯示神通的事例是與賣酒女打賭而定住太陽。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一次,費盧波遊行到達迦梨達城一家酒館,他請求賣酒女施捨他一碗酒和一碟飯。作為施捨的條件,賣酒女要他定住太陽,分開一天的三個時辰。結果費盧波施展瑜伽法術,定住了太陽,從而獲得了酒肴。這個故事在印度和西藏佛教裏留下了十分廣泛的影響,在藏傳佛教裏,費盧波的藝術形象就是根據這個故事而塑造的。
  費盧波的藝術形象十分常見,有銅鑄、有石刻、還有繪畫,多出現於元明之際。其中銅鑄鍍金者尤多,筆者也親見了不少,大多鑄造精細,造型大體一致。其形象特徵為:方頭大耳,頭頂、兩腮至下頜、嘴邊、雙眉都長滿了右旋毛髮。雙目圓鼓,兩耳垂環。上身袒露,胸飾瓔珞,下身圍獸皮,有手釧、臂釧和足釧。身體呈遊戲坐勢,右腿單盤,左腿支起。右手持一個骷髏碗放在胸前,左手高舉,以食指指向天空,表示他正以手定住太陽,頭向上仰,雙目貫注於左手所指的方向,形象十分生動。銅造像一般只是表現費盧波以手定住太陽的姿態,略顯單調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飛來峰第91龕和雲南晉寧縣上蒜鄉觀音山觀音洞元代石窟壁畫中,不僅刻繪了以手定住太陽的費盧波,其旁還有手捧盤碟的賣酒女、太陽、酒缸等人和物,其情其景完全與史料記載相符。這兩處費盧波造像遺存分別雕繪於遠離印度和西藏的我國江南和西南地方,人物造型和表現手法分別受到了兩地文化的明顯影響,從而表現出各自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除此而外,兩處造像畫面構圖完全一致。當然飛來峰91龕因遭破壞殘壞較為嚴重,辨別起來較為困難一些。1999年賴天兵先生撰《杭州飛來峰第91號龕藏傳佛教造像考》一文,以史物結合的形式,分別從龕像的內容與性質、龕像與薩迦派之傳承和龕像的造型姿勢等方面進行分析考證,確定龕像的內容,算是給了人們一個滿意和信服的結論。(四)阿底峽
  阿底峽(982—1054),西藏後弘期開始時入藏弘法的印度著名高僧,對西藏佛教在10世紀後重新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阿底峽出身王族,是今孟加拉首都達卡附近人。二十九歲出家。出家後先後師事香蒂巴、那洛巴等印度著名大師,成為精通五明的大班智達。其後,先後出任印度十八個寺院的住持。其間他在五十九歲任超岩寺(印度著名寺院)上座時,名震四方,影響最大。
  〖TPF97,+70mm。45mm,YS#〗〖TS(〗〖JZ〗〖HT5”SS〗阿底峽尊者〖TS)〗阿底峽入藏弘法是與當時藏西古格王朝國王意希沃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意希沃是一位奉佛篤深的國王,為了復興藏地佛教,不惜一切代價,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在西藏佛教史上流傳著許多佳話。據記載,他為了邀請阿底峽入藏,按照阿底峽提出的要求,到處搜刮黃金,當他搜刮到噶洛國時兵敗被俘。後來他的孫子絳曲沃設法以黃金去贖他,可他為法而忘軀,仍堅持要以黃金去請阿底峽,最後被敵國殺害了。
  阿底峽接到古格王朝的邀請後於1040年動身,1041年到達尼泊爾,1042年到達古格。在古格時,他主要住在托林寺。他在古格進行的宗教活動除了講經和翻譯經典外,還為絳曲沃寫了一部《菩提道燈論》。這部著作是他針對當時西藏佛教界的弊病而寫的,在西藏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阿底峽由此而被後人推尊為“佛尊”。
  阿底峽在古格住了三年,1045年起程準備返回超岩寺。當他行至布讓地方,遇到仲敦巴等人,他們是衛藏(指拉薩地區)派出的專門迎請阿底峽的,於是又隨仲敦巴等人來到衛藏傳法。他曾先後到拉薩,葉巴、盆域、聶塘等地傳教收徒,前後近十年,影響甚大。最後于1054年圓寂於拉薩西南的聶塘。阿底峽圓寂後,他的弟子仲敦巴領眾修行並繼續弘法,1056年在熱振地方建起熱振寺,作為弘法據點,由此形成噶當派。阿底峽到達衛藏標誌著佛教復興勢力由阿裏進入衛藏,在西藏佛教史上稱作“上路宏法”。阿底峽為後弘期西藏佛教的復興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藏傳佛教噶當派的鼻祖。
  阿底峽形象較好辨認。他面相慈善,身著僧衣,頭戴通人冠,雙手當胸結說法印,右後方有金頂,左後方有經篋,雙足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中央。身後有圓形頭光、身光及祥雲、遠山。
  (五)瑪爾巴
  〖TPF98,+70mm。45mm,YS#〗〖TS(〗〖JZ〗〖HT5”SS〗瑪爾巴〖TS)〗瑪爾巴(1012—1097),本名卻吉羅追,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創始人,藏傳佛教史上著名的譯經大師。1012年,他出生于前藏南部洛紮曲其普,父名瑪巴旺秋俄色,母名傑莫俄色。他在兄妹四人中排行第二。土觀《宗派源流》總結其一生佛學成就說:“他初從卓彌學梵文,以後三赴天竺,四赴尼泊爾,參訪了班欽那諾巴、麥哲巴、吉譯智藏、大成就寂賢等大善知識108人,盡學《集密》、《勝樂》、《喜金剛》、《摩訶摩耶》、《四座》等大瑜伽父續母續之講解、教授、實修等,悉數翻譯流布,依彌勒巴生起大手印的徹底證悟。”
  瑪爾巴回藏後以洛紮地方的卓窩壟為據地,授徒傳法。他一生沒有出家,因此他的藝術形象亦為在家居士形象。其形象特點是頭發散披,為此派祖師形象的共同特點。他於1097年圓寂。門下弟子眾多,其中著名的有俄敦·卻吉多吉、楚敦·旺安、麥敦·村波索南堅贊和米拉日巴,號稱“四大柱”。米拉日巴為其最著名的弟子,也是唯一襲掌祖印之人。
  (六)米那日巴
  米那日巴(1040—1123),後藏貢塘人。姓米那,原名退巴嘎,意為聞喜,全名米那聞喜。因他出家後恒修苦行,常穿粗布衣服而得名日巴。日巴就就粗布衣服之意。他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
  〖TPF99,+70mm。45mm,YS#〗〖TS(〗〖JZ〗〖HT5”SS〗米那日巴〖TS)〗米那日巴走上出家學佛之路相傳是為了懺悔他年青時殺人的罪業。他本來生於一個富有之家,因父親早逝,全部家財被其伯父侵佔,他和母親、妹妹被迫為伯父當牛作馬,幹各種苦活。米那15歲時,母親想為他娶親,向其伯父索要自己家財,他伯父不但不給,還將他們一家三口痛打一頓。米那因此懷恨在心。為了報仇,他去藏絨地方學習苯教巫術。後來他用此巫術殺死了他的伯父及其子媳兒孫等35人。家仇雖然報了,但米那造下殺人的罪業使他不得安寧。為了消除罪業,他投入了佛門。
  當時西藏山南地方有個著名宗教人物,名叫瑪爾巴。米那出家後就慕名拜在他的門下,學經修道。瑪爾巴看他是個大器,對他進行各種考驗,經過6年,終將自己修行成就傳授給了他。米那得法後,來到一個深山古洞,繼續苦修。據說,他以野菜、野果充饑,赤身裸體,最後全身變成了綠色,骨瘦如柴。他這樣修煉了9年,然後下山傳教。
  米那傳教方式非常特別,是採用歌唱形式。他有一部《道歌集》,是後人收集整理的。這部集子雖然屬於佛教內容,但其中描寫人和自然景物的比喻、誇張等手法和技巧對後世藏族詩歌有極大影響。米那因此被認為是西藏宗教詩和風景詩的開創人,是偉大的古代藏族詩人。米那用這種形式傳道授業,深受藏地人民的歡喜,使無數人聞到了佛法,得到了安樂和幸福。他的名字也因此為藏族人民世代傳頌。
  米那重視佛教實踐,一生勤于苦修,並得到極大成就,因此藏傳佛教各派都視其為修行的榜樣而大加崇奉。他的形象很特別,也很好識辨,全身呈白色,衣服也是白的,這是噶舉派的特點。此派也因此俗稱“白教”。披著長髮,上身袒露,遊戲坐姿,一副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樣子,體現出苦行僧的特徵。他的右手放在右耳旁,頭略向右偏,好象在思考問題,其實這正是他傳教的獨特方式。
  (七)仲敦巴
  仲敦巴(1005—1064),全名仲敦·甲哇瓊乃,藏語音譯,意譯“勝生”,是藏傳佛教噶當派的創始人。
  仲敦巴於1005年出生於藏北念青唐拉沃紮吉莫地方,屬羊協氏族。由於生母早逝,與繼母不和,他很小的時候便獨自一人逃到康區,靠替人幹活謀生。他幹活的主人多為大喇嘛,所以天長日久便對佛教產生了興趣。他開始學習佛教知識,白天幹活,晚上向喇嘛們請教佛理。由於他吃苦耐勞、勤奮好學,善根深厚,得到了康區一些大喇嘛的格外器重。當時藏西阿裏地區請來了印度高僧阿底峽,在藏地已有三年,正要回國。康區喇嘛們得知後,一致向阿底峽推薦他。阿底峽見他根性不凡,求法懇切,遂取消了回國的打算,決定留在西藏,並徙居前藏。從此以後,他就一直跟隨著阿底峽。1054年,阿底峽圓寂于聶塘,仲敦巴遂成了阿底峽徒眾的首領。1055年他和眾師兄們在聶塘為阿底峽舉行了一個極為隆重的追悼法會,會後建聶塘寺以作紀念。不久,達木地方的頭人們請他到熱振地方傳法,他率眾於1056年抵達那裏,第二年在那裏建一寺,這就是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熱振寺。從此以後仲敦巴便以熱振寺為據點,授徒傳法,創宗立教,建立了西藏佛教著名的噶當派。1064年圓寂於此寺。
  仲敦巴一生只受過居士戒,沒有出家。所以他的藝術形象也為在家居士形象:頭發散披或梳高髻,身著藏式袍服。
  (八)薩班·貢噶堅贊
  薩班·貢噶堅贊(1182—1251)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祖師,也是藏族史上著名的學者、詩人和宗教政治家。
  1182年,薩班出生于後藏款氏家族,原名貝丹唐珠。因自幼從伯父紮巴堅贊“盡學薩迦先祖所傳口教精華甚深顯密要旨”,故得名貢噶堅贊。
  1204年,他從入藏的喀什米爾高僧釋迦師利跋陀羅及其弟子數人學習印度大小五明,〖TPF100,+70mm。45mm,ZX#〗〖TS(〗〖JZ〗〖HT5”SS〗薩班·貢噶堅贊〖TS)〗並對此全部達到精通,因而得到“班智達”(即通達大、小五明的學者)的稱號。由於他得此尊號,當時藏地僧俗都尊稱他“薩班”。
  1216年,薩班接管了薩迦派根本道場薩迦寺的管理權。由於他的學識和影響,這時的薩迦派在西藏已具有極大的勢力和影響。
  1244年,薩班受蒙古國邀請,以60餘歲高齡,攜其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到蒙古闊端駐地涼州(今甘肅武威)談判。面對強大的蒙古軍事力量,薩班從維護民族利益,保護藏族人民的生產與生活利益出發,作出了歸附蒙古的明智抉擇。當時,他寫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首領的公開信,即著名的《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此舉得到蒙古汗廷的歡迎,使西藏免受了戰爭創傷。“出師未捷身先死”,1251年西藏尚未正式歸順蒙古,薩班便逝寂於駐錫地涼州幻化寺。他未竟的事業後由其侄子八思巴完成。薩班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作出的貢獻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的。
  薩班一生著述甚多,其中著名的有三部:即《三律議論》、《正理藏語》和《薩迦格言》。這三部著作以《薩迦格言》最有影響,已有多種譯本行世。
  (九)八思巴
  八思巴(1235—1280),藏傳佛教薩迦派第五代祖師。他是著名高僧,同時也是一位具有重要影響的宗教政治人物。
  〖TPF101,+70mm。45mm,YX#〗〖TS(〗〖JZ〗〖HT5”SS〗八思巴〖TS)〗八思巴出生於十三世紀初西藏款氏家族,是薩迦派第四祖薩班·貢噶堅贊的侄子。他自幼從伯父學法,7歲時便能誦經數十萬言,且能略通其義,所以藏族人稱他“八思巴”(即“聖者”之意)。長大後他遍學五明,所學無有不通。15歲時,他的聲譽已傳播到蒙古汗廷中。
  元朝建立後,八思巴受到元朝統治者極大崇重。1260年忽必烈封他為國師,並授以玉印;1269年又升號帝師。忽必烈曾親自從他受戒,皇宮貴戚紛紛皈依他,向他頂禮、膜拜。他圓寂後,忽必烈為他輟朝致哀,並親賜“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智、佑國如意、大寶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諡號。終年46歲。忽必烈還敕令於各地為他建塔、造像,以垂永久。“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從八思巴受到的崇重看,《元史》中的記載確非虛語。
  八思巴還為國家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巨大貢獻。1247年,他年僅13歲時,隨伯父參加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涼州會談。1253年,他作為薩迦派宗主身分又單獨與元世祖忽必烈會晤於六盤山。他效伯父之高瞻遠矚,與蒙古汗廷積極合作,終於使西藏免于戰禍,順利地歸附了元朝政權,實現了祖國的統一大業。他的這一歷史功績將千古不滅,永留青史。
  (十)噶瑪拔希
  噶瑪拔希(1204—1283),是藏傳佛教噶舉派中噶瑪噶舉派第二世活佛,出生于〖TPF102,+70mm。45mm,YX#〗〖TS(〗〖JZ〗〖HT5”SS〗噶瑪拔希〖TS)〗康區哲壟丹卻秋地方。史稱,他六歲學識字,九歲至十歲時,便閱遍佛教經論,並能領悟其意。後來他在去衛地(即前藏)學法途中遇見貝都松欽巴再傳弟子仁波且崩紮巴。仁波且崩紮巴認為他是都松欽巴的轉世,並為其灌頂授一切教誡。此後噶瑪拔希又相繼受沙彌戒和比丘戒,成了一名正式出家僧人。出家後,他先入噶瑪丹薩寺,後來到拉薩附近的相蔔寺,逐漸有了名望,成為噶瑪噶舉派著名上師。
  噶瑪拔希在歷史上的影響並非完全因為他是一派祖師,而與他在元初政治上的影響密切相關。據史料記載,西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雲南大理,看到噶舉派在康區勢力較大,派人召他到川西北的絨區色都地方會晤。會晤後忽必烈要他長期隨侍左右,他未遵命而前往寧夏、甘肅、內蒙等地說法去了。在今寧夏與內蒙古交界處有他建立的一座褚囊朱必拉康寺。西元1256年,噶瑪拔希準備動身返回西藏時,接到憲宗蒙哥召他會晤的詔書,他欣然隨使臣到達和林,受到蒙哥和阿裏不哥的寵信。蒙哥賜給他金印、白銀,還賜給他一頂金邊黑色僧帽。這就是噶瑪噶舉派得名黑帽派的來源。1259年,蒙哥去世,忽必烈於次年即大汗位,不久又戰勝了與他爭位的阿裏不哥。這時他想起了噶瑪拔希不願留侍身邊的舊事,又因噶瑪拔稀有幫助阿裏不哥的嫌疑,下令將噶瑪拔希逮捕入獄。但最終考慮到他在西藏的影響,又將他釋放了,並遵其意願,讓他回到了西藏故廟。由上可見,雖然噶瑪拔希在元初的政治鬥爭中以失敗告終,但是他激起的歷史波浪是永遠不會在歷史上消失的。忽必烈對他的壓制正反襯出他在當時的巨大影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噶瑪噶舉派還是西藏佛教史上最早實行活佛轉世制度的一個教派。噶瑪拔希是第一位轉世活佛。
  (十一)唐東傑布
  〖TPF103,+70mm。45mm,YX#〗〖TS(〗〖JZ〗〖HT5”SS〗唐東傑布〖TS)〗唐東傑布(1385—1464),明初西藏佛教噶舉派僧人。因他擅長架鐵索橋,人稱“甲桑朱古”,意為鐵橋活佛。他又是藏戲的奠基人。
  相傳雅魯藏布江中游有十幾座鐵索橋是唐東傑布修建的。這種鐵索橋是一種古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橋樑。它的形式是把鐵索淩空懸吊在河的兩岸,再在鐵索上鋪以木板,構成簡單的橋面。橋的載重量不大,一次僅可通行兩人,或一人帶一隻羊。在今天看來這種橋並不十分安全,但是在四、五百年前邊遠的藏區,唐東傑布能夠因地制宜地創建這種橋樑,不失為一大發明創造,為當時的藏族人民也提供了極大方便,也充分顯示了藏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所以,直到今天藏族的建築工匠還把唐東傑布奉為祖師。
  唐東傑布也很注重傳教和普渡眾生。他的傳教方式十分獨特,一般以歌舞等形式來教化俗民。西藏《雲乘王子》作者在其《序言》中說:“昔,我雪域之最盛成就自在唐東傑布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傘覆蓋所有部民,複以聖潔教化及偉人之傳記,扭轉人心所向,而儀軌殊妙之‘阿佳拉莫’遂發端焉。”唐東傑布的傳教方式後來經過藏族人民的進一步加工和改造成為藏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藏戲。
  唐東傑布形象很有特點,白髮銀須,左手捧人骷〖HT4”,7SS〗骨〖KG-*7〗盧〖HT4”SS〗碗,右手拿鐵索。
  (十二)宗喀巴
  在各處的喇嘛廟裏,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尊神像:他頭戴桃形尖頂黃帽,身著〖TPF104,+70mm。45mm,ZX#〗〖TS(〗〖JZ〗〖HT5”SS〗宗喀巴大師〖TS)〗藏式袈裟,雙手作轉法輪印,兩手各持一支蓮花,花朵開在左右兩肩上,左肩花上有經卷,右肩花上有直立寶劍,兩腿結跏趺,面帶慈容。他就是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1357—1419),生於青海湟中。藏語稱湟中一帶為“宗喀”,故稱他宗喀巴。他幼時從噶當派出家,學習顯密教法。16歲時赴拉薩,遍學各宗各派。他目睹了當時藏地僧侶戒律廢弛、生活放蕩,慨然有革新之志,遂以噶當派教義為立法之本,博採眾長,創立了新型的教派——格魯派。因他宣導徒眾戴黃帽、著黃衣,以別於其他教派,因此又俗稱黃教。宗喀巴創立的黃教從明朝開始,一直受到內地中央統治者崇重和支持,位居藏地諸教派之首,影響至今不衰。
  宗喀巴是黃教創始人,但是他的地位和影響大大超過了他的祖師身份。藏傳佛教尊奉他為文殊菩薩化身,他的藝術形象中的“左經右劍”的特徵與文殊菩薩標誌一樣。佛經中的文殊既是當世的菩薩,又是三世諸佛之師,作為文殊化身的宗喀巴顯然也是至高無上的尊神。
  宗喀巴的藝術形象多種多樣,除常見的戴桃形帽,肩配經劍,手結轉法輪印形象外,據說還有八種變化身,有騎獅的、騎象的、騎虎的、還有不戴帽的等等。其藝術形式也十分繁多,有唐卡、繡像、壁畫、銅鎏金像等等。
  (十三)達賴活佛
  〖TPF105,+70mm。45mm,ZX#〗〖TS(〗〖JZ〗〖HT5”SS〗三世達賴喇嘛〖TS)〗達賴喇嘛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轉世活佛系統之一,是由宗喀巴兩大弟子之一根敦朱巴轉世的。“達賴”是蒙語,意為“大海”。“達賴喇嘛”就是“德智廣深如海無所不納之上師”之意。達賴這一稱號始于第三世達賴鎖南嘉措。明萬曆六年(1578年)由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所賜,當時封號是“聖識一切瓦齊爾達賴喇嘛”。前二世因此分別被追認為一世和二世達賴喇嘛。清順治十年(1653年)清廷冊封達賴五世阿旺羅桑嘉措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達賴之稱號和地位正式得到內地中央政府的承認。此後,達賴喇嘛轉世必須經過內地中央冊封,並成為定制。此系活佛至今已傳十三世。今天的達賴喇嘛為第十四世,現流亡國外。歷史上,達賴喇嘛地位極高,實際上是西藏政治和宗教的領袖。西藏人稱:“天上有太陽月亮,地下有達賴班禪。”歷史上他常駐錫拉薩紅山腳下的布達拉宮。
  達賴喇嘛形象在喇嘛廟裏很常見,有畫在唐卡上的,有銅鎏金的,形式多樣。曆世達賴的藝術造型頗多相似之處:戴桃形尖頂帽,著藏式黃色袈裟,結跏趺坐,只是手印和持物不相同,這是辨別具體一位達賴的主要依據。如左手托缽,右手結說法印是一世達賴;左手持法輪,右手持蓮花是五世達賴。當然也有特殊情況,這就需要認真研究、比較來確定。
  (十四)班禪活佛
  班禪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轉世活佛系統之一的封號,是由宗喀巴兩大弟子之一克主傑轉世的。“班”,是梵語“班智達”的簡稱,意為“學者”,“禪”,藏語意為“大”,班禪就是“大學者”的意思。“額爾德尼”是滿語,意為“珍寶”。班禪這一稱號是從第四世羅桑卻吉堅贊開始的。清順治二年(1645年),統治衛藏的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尊羅桑卻吉堅贊為“班禪博克多”(“博克多”是蒙語,是對睿智英武之人的尊稱),讓他主持紮什倫布寺,並劃分後藏部分地區由他掌管。羅桑卻吉堅贊是第四世班禪,前三世因此而被追認為第一、二、三世班禪。清聖祖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封班禪五世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並賜金冊金印,正式確定了班禪的地位和封號。從此,曆世班禪都由內地中央政府冊封,成為定制。此系活佛至今已傳10世。第十世班禪於1989年1月28日圓寂。
  第十一世班禪於199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拉薩大昭寺釋迦牟尼佛像前通過隆重的歷史定制“金瓶掣簽”已被認定,是西藏那曲地區嘉黎縣六歲男童堅贊諾布。十一月二十九日下午國務院發出了《關於特准經金瓶掣簽認定的堅贊諾布繼任為第十一世班禪額爾德尼的批復》,並在拉薩曆世班禪大師行宮雪林多吉頗章舉行了冊立大典。十二月八日在班禪母寺日喀則紮什倫布寺為十一世班禪舉行了坐床典禮。十一世班禪法名為確吉傑布。
  (十五)章嘉呼圖克圖
  章嘉活佛是內蒙古地區最大的轉世活佛。“活佛”在蒙語裏稱“呼圖克圖”,因此一般稱章嘉活佛為“章嘉呼圖克圖”。章嘉一名據說來源於第一世的出生地。第一世章嘉本名劄巴悅色,因其出生在青海互助紅崖子張家村,由此而得名張家。清康熙時改張家為章嘉。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第二世阿旺羅桑曲旦降生,曾入藏師事五世達賴,後任青海佑甯寺法台和多倫匯宗寺、善因寺劄薩克(總管)喇嘛,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受封為“呼圖克圖”、“灌頂普善廣慈大國師”。此系活佛地位從此正式得到確定。此後,曆世章嘉轉世皆由內地中央政府冊封。章嘉活佛至民國共傳9世。
  曆世章嘉活佛與內地中央政府關係十分密切,尤其從第二世章嘉開始,清朝諸帝對其崇重備致。他除掌管內蒙佛教外,還被任命負責北京和山西的喇嘛教。他常住在北京,北京有他固定的駐錫地嵩祝寺(位置在今沙灘附近)。他與京師的王公貴戚往來甚密,在京師有很大的影響。據《清朝野史大觀》裏說,章嘉每次外出,都有許多信徒追隨觀看,婦女們將手絹鋪路,讓章嘉乘的車子輾過,然後珍藏起來以避災禍。歷史上章嘉的宗教地位雖不及達賴、班禪,但其實際權力和受到清朝政府的崇重則似乎在達賴、班禪之上。
  (十六)哲布尊丹巴活佛
  哲布尊丹巴是喀爾喀蒙古(即外蒙古)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最大轉世活佛。哲布尊丹巴是藏語音譯,漢譯為“尊勝”。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四世達賴派覺囊派僧人多羅那他赴漠北傳教,被蒙古可汗尊為“哲布尊丹巴”。明崇禎七年多羅那他圓寂於庫倫,這時喀爾喀土謝圖可汗家正好生了個兒子,遂被認定為多羅那他轉世,長大後入藏學法。他先至後藏日喀則拜謁四世班禪,繼而往拉薩晉見五世達賴,前後二年。由於哲布尊丹巴為多羅那他的轉世,所以在宗派別上屬藏傳佛教噶舉派中的覺囊派。入清以後,因支持噶舉派的藏巴汗被推翻,噶舉派也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是清政府支持的格魯派執掌西藏,這一變化促使喀爾喀蒙古在教派上不得不重新選擇。所以當一世哲布尊丹巴準備返歸故土時,五世達賴提出讓他改宗黃教,他欣然同意了。由此可見,哲布尊丹巴雖由噶舉派僧人轉世而來,但從一世哲布尊丹巴起便改宗黃教了,此系活佛自然就屬於黃教系列。康熙六十一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圓寂時,清廷賜以名號及印冊,正式確立了此系活佛的地位。歷史上此系活佛共傳八世,至第八世哲布尊丹巴(1870—1924)即停止轉世。
  二、最具象徵意義的密修本尊像
  密修本尊是藏傳佛教尊奉的最重要本尊。密教強調修習本尊,提倡通過身、語、意三密與本尊的相應修習而達到“即身成佛”的極至。密教修行的最高層次是無上瑜伽,無上瑜伽修習所依本尊就是密修本尊。
  在藏傳佛教裏,具有代表性的密修本尊有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密集金剛、歡喜金剛、時輪金剛、馬頭金剛、金剛橛、大輪金剛手等。這些本尊不象其他神像有非常具體的宗教履歷和濟世神通,而是代表著不同的宗教理論和修法。有的屬於方便父續法門,如密集金剛等;有的屬於智慧母續法門,如勝樂金剛、歡喜金剛等;有的屬於不二時輪續法門,如時輪金剛等。在藏傳佛教五大教派中,除噶當派不重視密修外,其餘四派都重密修,都有本尊的供奉和修習。對於這些本尊,各派所奉也各有偏重。如薩迦派偏重喜金剛法門;噶舉派重視勝樂金剛法門;格魯派重視大威德金剛法門。密修本尊在密教修法上的功用和意義直接影響到它們藝術形象的複雜變化。
  密修本尊的形象在藏傳佛教各類造像中最為複雜,造型上有單身、雙身和多面多手;面相上有善相、怒相和善惡兼具相,另外每尊造像還有顏色上的複雜規定和變化。如圖〓的馬頭金剛像,紅發豎立,面相凶忿,三目圓睜,呲牙咧嘴。上身披人皮,下身圍虎皮,項掛50人頭骨。有6只手,手中各拿不同的法器。擁抱明妃,展左站立,顯示出大無畏、大忿怒的姿勢。再如圖〓的大威德金剛像,它共有34只手,9個頭,正面為牛頭,16條腿,左右足分別踩著8種人和獸,擁抱明妃“羅浪雜哇”,也是展左足站立。它的形象在藏傳佛教造像中是最複雜最恐怖的,每一個見到它的人無不感到震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本尊造像並不是以追求凶忿、複雜的形式為真正目的,而在於象徵它們所代表的佛理和修法,在它們身上沒有一處特徵不具象徵意義。如大威德金剛像,它的9面代表九部佛經;二牛角象徵佛教真俗二種諦理;34只手加上身語意三業象徵佛教修習的三十七道品;16足表示十六空性,可謂處處顯示佛理。由此可見,這些密修本尊並不是一般的宗教神,而是密教理論和修法的高度藝術化和擬人化,每一本尊其實就象徵了一部完整的修法。密修本尊的這一特點使其成為藏傳佛教造像中最具象徵意義的造像題材和藝術形式。
  由於密修本尊皆為雙身合抱的形式,因此自古以來內地人士都習慣稱之為“歡喜佛”,並認為是一種有悖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淫樂形式。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看法。首先從修法上看,這種造像代表的是密教修行的最高層次,最高層次的修行是在斷除了煩惱,獲得了內心清淨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修此法者已斷除一切煩惱,沒有了世俗的男女情感和色欲,其修雙身的目的是為了繼續修得身體清淨,達到即身成佛。密教特別強調先顯後密的修習次第也正是為了杜絕那些藉雙修之名而行淫樂之實的違律現象。從事相上講,這種形式的造像表示的是一種理念,一種宗教哲理,父體代表方便,母體代表智慧,方便與智慧合一代表的正是佛教最高的諦理—悲智雙運;同時這種雙身和忿怒的形式,又表示對世俗的超越,顯示佛教法力的偉大。由此可見,雙身形式的密宗本尊像是完全沒有世俗淫樂形式的思想成分的。
  (一)金剛持
  〖BF〗金剛持是梵語Vajradhara的意譯,音譯“伐折羅陀羅”。“伐折羅”為“金剛杵”,“陀羅”是執持義,合譯即為“持金剛”、“金剛持”,藏語稱“恰那多吉”。他是藏密〖TPF106,+70mm。45mm,YS#〗〖TS(〗〖JZ〗〖HT5”SS〗金剛持〖TS)〗噶舉派崇奉的本初佛。藏密還宣稱他是釋迦牟尼佛宣說密法時化現的形象,所以又有“秘密主”之稱。他的形象是頭戴花冠,全身裝飾繁縟,形同菩薩,結跏趺坐,左手拿金剛鈴,右手拿金剛杵,兩手相交置於胸前。他還有雙身形象,擁抱明妃“孫那利菩薩”。
  但是,在喇嘛廟裏,這尊佛還有另外一種樣子,與菩薩裝形象判若兩樣。為弓步姿勢站立,前腿弓,後腿伸。獅子頭形,頭上長毛豎起。面部有三隻眼,齜牙咧嘴。身後披一張虎皮,一串50人頭骨串成的大念珠從脖子上直掛在肚臍下,脖子上還纏著一條長蛇。右手拿著金剛杵,高高舉起,左手置於胸前。是一尊表現大無畏、大憤怒的佛像。他在蒙語中稱“恰格德勒”。
  (二)金剛薩
  〖TPF107,+70mm。45mm,ZX#〗〖TS(〗〖JZ〗〖HT5”SS〗金剛薩〖FJF〗勸〖FJJ〗〖TS)〗〖BFQ〗金剛薩〖FJF〗勸〖FJJ〗是梵語Vajrasattva的音譯,又譯為金剛持、金剛手、普賢,意為勇猛大士,是藏密中又一位本初佛。藏密宣稱,大日如來為第一祖,他是第二祖。他的名號有通有別,通者指一切持金剛杵的尊神。從此意義講,他與金剛手是同體而異名。別者單指金剛薩〖FJF〗勸〖FJJ〗,意為“普賢”。《大日經疏》解釋普賢意義說:“普是遍一切處義,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具備眾德,故以為名。”金剛薩〖FJF〗勸〖FJJ〗也是一位菩薩裝束的佛,其形象也很好辨別。他頭戴五佛冠,背倚月輪,跏趺端坐,身色潔白。右手持五股金剛杵,安放在胸前,表示能摧破一切煩惱;左手執金剛鈴按於胯上,表示以清淨法音警覺一切有情。他也有雙身形象。
  (三)大日如來
  〖TPF108,+70mm。45mm,YX#〗〖TS(〗〖JZ〗〖HT5”SS〗大日如來〖TS)〗大日如來是梵語“摩訶毗盧遮那”(maha-vairocana)的意譯。“摩訶”意為“大”,“毗盧遮那”意為“日”,合譯即為“大日”。因毗盧遮那又譯作“光明遍照”,所以又稱“遍照如來”。密宗宣稱他是一切萬物的法體,集一切眾生及諸佛如來心性于一身,萬德圓滿,光明遍照,如月印山川,一切有情無情咸蒙其光照加惠。密教還認為密宗教法是由他秘密演說的,因而尊他為密教始祖。是密宗崇奉的最主要尊神。
  大日如來的形象常見為比丘形,結跏趺坐,頭戴五佛冠或結髮髻冠,全身瓔珞珠寶嚴飾,顯得華麗高貴。在密宗金剛界和胎藏界他有不同姿勢:在金剛界,他表示智大日的意思,稱大日智法身,突出特徵是兩手結智拳印,即右手握左手大拇指置胸前;在胎藏界,他表示理大日的意思,稱大日理法身,其突出特徵是兩手結法界定印,即手掌仰置,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兩拇指相觸,置於臍下。兩種的區別僅在手印上。
  藏密〖TPF109,+70mm。45mm,ZX#〗〖TS(〗〖JZ〗〖HT5”SS〗法身普賢〖TS)〗所奉大日如來常見的形象是四面二臂像。大日如來面相慈悲,神態安祥,身著天衣,纓絡珠寶嚴飾全身,雙手置臍下捧千輻輪,雙足結跏趺坐。
  (四)法身普賢
  法身普賢,又稱普賢王佛、普賢王如來,藏名稱“曲古滾都桑波”,是藏傳佛教寧瑪派崇奉的本初佛。“普”為遍及一切之意,“賢”乃最極妙善,合起來意為此佛眾德圓具。據稱,此佛與金剛持、金剛薩〖FJF〗勸〖FJJ〗以及顯教中的普賢菩薩都是一體的,只因事業有別而有不同名稱。他的形象十分特別,為佛的莊嚴妙好形象,但不穿袈裟,全身裸露,身體呈青色。雙身,擁抱一白色明妃,一青一白對比,十分鮮明。其形象在唐卡及壁畫中最易見到,因為佛畫較容易表現佛象的顏色。
  (五)不動金剛
  不動金剛,梵語稱“阿遮羅浪馱”,藏語稱“綽沃來伏瓦”。“不動”意為誓願、決心不動搖。佛經稱其誓願說:“見其身者發菩提心,聞其名者斷惡修善,聞其法者得大智慧,知其心者即身成佛。”他是密教大日如來的忿怒身。他的形象漢藏、日本所傳略有差異。在藏密中的形象是:身為童子形,右腿弓,左腳跪在蓮花座上。頭戴五個花瓣冠,表示五佛或五菩薩。腦後有熊熊火焰,是憤怒的象徵。三目圓睜,張著大嘴,眉毛鬍鬚都是紅色的,狀極可畏。全身除腰間圍虎皮裙,其餘都袒露在外。因衣著少,身上佩飾相對增多,有大耳環、手釧、足釧和長短兩條項鏈,另外在脖子上和頭頂各有一條長蛇;尤其是掛在脖子上的一條,色彩斑斕,頭和尾彎曲,活靈活現,十分可怕。用蛇作裝飾是表示對龍王的降伏。另外蛇在藏密中又代表佛教根本煩惱中的“嗔”煩惱,所以也可以理解為此明王超脫、斷除了這類煩惱。他兩手持物頗有意思,右手高舉寶劍,左手拿一條長索,長索一頭系鉤,一頭系杵,表示他用勾索先將魔鬼勾縛後,再用寶劍將其制伏。他一般沒有明妃相伴。
  (六)大威德金剛
  〖BF〗大威德金剛,梵語稱“閻曼達嘎”,藏語譯為“怖畏金剛”,漢譯為大威德明王、牛〖TPF111,+70mm。45mm,YS#〗〖TS(〗〖JZ〗〖HT5”SS〗大威德金剛〖TS)〗頭明王,是文殊菩薩降伏死魔而示現的教令輪身。由於他威德極大,能斷除諸障,降伏閻羅法王,所以稱大威德金剛。由於他的形象是牛首人身,所以又稱牛頭明王。他是藏密尊奉的主要本尊之一,也是東密、台密尊奉的重要本尊,為“五大明王”之一。他的藝術形象在各地密教所傳大體是一致的,只是藝術風格不同而已。
  大威德的形象有很多種,常見有2臂、4臂、18臂、34臂等。有單體的,也有雙身的。其中,最能代表其修法的是34臂雙身形象。這也是其最複雜、最恐怖的一種形象。其特徵是:
  〖BFQ〗身體呈青色。有9個頭,分三層排列。最下層7個頭,居中藍色,有一對水牛角,象徵閻王;左右各3頭,顏色各異。第二層1頭,為吃人夜叉,名參怖。頂層1頭,為文殊本像。每頭皆戴骷髏冠,各有3目。有34臂,左右各17臂。中二手抱明妃,明妃叫“羅浪雜娃”,一面二臂。其餘手臂伸向兩側,手中拿鈴、杵、刀、劍、箭、弓、瓶、索子、鉤、戟、傘等器物,表意各不相同,但總體是表現本尊的勇猛、頑強、威力無比的功德。有16條腿,左右各8腿,足下踩人、獸、禽共16種眾生。主尊和明妃都是裸體。他的脖子上掛50人骨大念珠。足下有蓮花座,蓮花上有太陽。背後有火焰。
  他的這些形象特徵都有深邃而豐富的佛教含意,9頭表示大乘佛教的9部經典;2牛角表示佛教真俗兩種諦理;34個手加上身口意三業表示佛教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八正道、四智、四精進、四禪定、五根、五力、七菩提分);16足表示十六空;左足踩人獸8物表示8種成就;右足踩8禽表示8種自在;裸體表示脫離塵垢;座下蓮花表示脫離輪回;蓮花上紅日表示心如太陽當空,遍知一切。這些藝術化的佛教內涵共同組成了一部完整的藏秘修法——大威德金剛法。依之修行,便可達到即身成佛。
  (七)密集金剛
  〖TPF112,+70mm。45mm,ZX#〗〖TS(〗〖JZ〗〖HT5”SS〗密集金剛〖TS)〗密集金剛又稱密聚金剛,梵名為“庫夫雅薩瑪迦”,藏名為“桑克”,是藏密格魯派崇奉的五大本尊之一。此金剛形象為雙身。主尊身藍色,象徵佛教最高諦理。有三頭,三面顏色各異,居中藍色,右邊白色,左邊紅色,表示慈悲和息災降魔兩種功德。每面有三隻眼,頭頂有雙金剛,與勝樂金剛相同。頭冠由五個花瓣組成,象徵五佛或五菩薩。有六隻手臂,都持有物,居中右手是金剛杵,左手為金剛鈴,象徵方法與智慧雙成;居上右手持法輪,象徵佛法不衰,法輪常轉,左手拿寶珠,象徵所求成就;居下右手拿匕首,象徵割斷一切無明,右手執蓮花,象徵智慧(體性)清淨。有兩條腿,結雙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他擁抱的明妃叫“金剛母”,也是三頭六臂,冠戴、配飾、持物、乃至一切細微處與主尊一樣。在藏密五大金剛中,他是較簡單但最特別(坐勢)和最好辨識的一尊金剛。
  (八)時輪金剛
  〖TPF113,+70mm。45mm,ZS#〗〖TS(〗〖JZ〗〖HT5”SS〗時輪金剛〖TS)〗時輪金剛也是藏密尊奉五大本尊之一,藏名叫“唯柯”,意為時輪。據《西藏王臣記》等典籍記載,他來源於古印度北方的“香巴拉國”(極樂世界),約於西元12世紀時傳入西藏,成為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所奉重要本尊。按《時輪金剛法》所說,一切眾生都在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迷界”之中,不得解脫,輪回流轉,若依此尊修習,控制體內“有生命之風”,以保長壽,並通過“五智”和“禪那(禪定)”合一的相應方法,便可達到即身成佛。他的形象也有多種,有一頭的,有多頭的,但常見的是四頭十二臂雙身像。
  四頭十二臂形象為:身體呈蘭色,並放出五彩光線,是佛體之象徵。四頭顏色也不同,前後左右依次是藍、黃、白、紅色,分別表示增益、息災、敬愛、降伏四種事業,也是功德圓滿的象徵。面各三目,象徵洞察一切。每頭皆以人骷髏為冠,頭頂也有半月和雙金剛。共有12支手臂,而每只胳臂上又有兩隻手,因此總共是24只手。手的顏色也有區別,從手臂看,有四雙藍色,有四雙紅色,有四雙白色。從手指看,每只手的五指從拇指到小指顏色亦各異,依次是黃、白、紅、藍、綠色。每個手指由指尖到手掌也不同,依次為藍、紅、白色。藏密顏色的意義和作用在這尊神像上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和體現。他的24只手中,有兩手抱明妃,並持鈴杵以表方法與智慧雙成,其餘手伸向兩邊,手中各持不同器物,都含有宗教寓意,但主要表現的是主尊的智慧和大憤怒、大無畏之威力。他也是站立姿勢,右腿伸,腳下踩紅色欲望神;左腿曲,腳下踩白色可怖妖魔。
  他的明妃呈黃色,四面八臂。四面顏色各異,手中持不同器物,伸左腿,曲右腿,與主尊相反。
  歡喜金剛〖TS)〗(九)歡喜金剛
  歡喜金剛又叫欽血金剛,簡稱“喜金剛”,藏語稱“傑巴多傑”,是藏密五大本尊之一。他的形象也是雙身的,主尊為8面、16只手、4條腿形象。八面的方位和顏色是:三面在前,居中白色,居左紅色,居右藍色;左右又各有兩面,都是黑色;最後一面在頂上,呈灰色。臉的顏色也都有寓意。每個頭都戴骷髏冠,腦後有紅色火焰,頭頂有雙金剛,與其他本尊大體一致。不同的是他的嘴張著,露出笑容,是“大樂”(法喜充滿)的象徵。十六手左右各八支,中二手抱明妃,其餘向兩邊伸展,手中都持髏器。髏器內盛神物,各不相同。右邊髏器內神物依次是白象、青鹿、青驢、紅牛、灰駝、紅人、青獅、赤貓,它們的面都朝向明王;左邊髏器內神物依次是黃天地、白水神、紅火神、青風神、白日天、青獄帝、黃施財,它們的面都朝外。他的四腿是,前面兩腿站立,後面兩腿盤起,正面不易看出。站著的兩腿是左腿伸開,右腿彎屈,胯下掛有人頭,足下踩兩個仰臥人,表示降伏邪惡與無明。
  他的明妃叫金剛無我母。身體呈藍色,一頭二臂。面有三眼,五骷髏為冠,黃發上束。右手拿月形刀,表示割斷有情,左手捧盛滿血的人頭骨碗,獻給明王。項掛50人頭骨,身著虎皮衣。左腿伸,與明王右腿並齊,右腿盤在明王腰部。
  喜金剛的形象也有多種。除上面介紹的外,還有一種五頭的,為右腿站,左腿屈的舞立姿勢。
  (十)勝樂金剛
  勝樂金剛〖TS)〗勝樂金剛又稱上樂金剛,藏語稱“登巧”,蒙古語稱“德穆欽格”,也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
  此尊的形象十分複雜,全身特徵都具有象徵意義。站立姿勢,足下是蓮花座,表示出離塵世。蓮花上有太陽,象徵光明普照、遍知一切。有4頭,顏色各異,居中藍色,左邊白色,右邊紅色,後面黃色,依次表示增益、息災、敬愛、降伏四種事業和功德。每面3只眼,表示能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戴5人頭骨冠,表示無常和勇武。頭上方有半月,代表“人的幸福”。頭頂有雙金剛,表示方法與智慧雙成。腰圍虎皮,象徵無畏和勇猛。項掛50人骨串成的念珠,代表佛教全部經典。有12只手,象徵克服12種緣起的方法。主臂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兩手同時抱明妃。其餘各手伸向兩側,手中持斧、月形刀、三股戟、骷髏杖(天杖)、金剛索、金剛鉤、活人頭等物。有兩條腿:右腿伸,足下踩瑪哈得瓦神。該神匍匐在地,有四手臂,各持法器。左腿曲,足下踩時間符號女。此女仰面躺著,也是四手,手中皆持物。
  他的明妃叫金剛亥母,一面二臂,面呈紅色,表示愛慕、熱烈之情。有三隻眼,戴骷髏冠。兩手皆持物,右手拿月形刀,左手拿人頭骨碗,碗內盛滿血,獻與本尊。她的兩腿姿勢很特別,左腿伸,與主尊右腿並齊,右腿盤在主尊腰間。這也是辨別這一本尊的重要依據。
  另外,勝樂金剛還有24臂形象等。
  (十一)馬頭金剛
  馬頭金剛又叫馬頭觀音、馬頭明王,藏語稱“丹真”,蒙語稱“達木村”,是藏密中觀世音菩薩變現的忿怒形象。他還被奉為畜生道的教主。藏密各派都崇奉他。
  他的形象有多種,有二臂的、六臂的、八臂的、還有身後帶翅膀的,但後者主要為早期藏密教派(寧瑪、薩迦等派)崇奉。不管是哪種形象,其棕紅色身體,項掛50人頭骨〖TPF116,+70mm。45mm,YX#〗〖TS(〗〖JZ〗〖HT5”SS〗馬頭金剛〖TS)〗念珠,腰圍虎皮,三隻眼,頭上綠色小馬頭等特徵則是共同的。其中,最常見的是三頭六臂像。
  三頭六臂形象顧名思義有3個頭、6只手。三頭各有所表,居中頭向前,面呈紅色,象徵無限的幸福;左邊的是白色,是安祥的表示;右邊藍色,代表憤怒。這三種顏色還表示人死後的三個階段。每面有三張嘴,代表9種神態。前面的表現憤怒和安靜,背景是幸福;後邊表示欲望,背景為安靜;左邊表現安靜、欲望,背景是憤怒,因此他又稱“九態將軍”。
  他的6只手或結印或持物。上右手拿金剛,表示專心一意,左手結恐嚇印(拇指按中指和無名指,食指和小指半伸);中右手拿三叉人頭骨棒,左手握短槍,象徵將軍的英武;下右手執匕首,象徵智慧銳利,左手執人肚皮做的繩索,表示善惡一切都能消除盡淨。
  他有8條腿,右四腿彎曲,象徵方法多樣化,左邊四腿伸著,象徵智慧自由。足下踩蛇,他的脖、肘、腕也盤繞著蛇,都表示降伏龍王的意思。
  馬頭明王也有雙身像,他的明妃叫“多羅菩薩”。
  (十二)殊勝黑如迦
  殊勝黑如迦又稱“善逝八法行者”,藏語稱“德協主巴噶結”。原是西藏苯教崇奉的神[FJF]敗[FJ],是苯教“出世三部”和“世間三部”的八大法行護法神。內地唐朝時,印度蓮花生大師入藏弘法,戰勝苯教後,將他收入佛教,成為寧瑪派主要護法神。
  他的形象十分複雜,造型上也都有密教象徵意義。身體呈紫紅色,象徵忿怒。有21個頭,分成7層,每層3個頭,從下至上由大變小,形成寶塔狀。每頭皆戴骷髏冠,頭上有熊熊火焰。每面顏色各異,正面臉黑色,其餘面或紅或藍。共有21只手,中間兩手擁抱明妃,其餘手中皆持桃形物,上面寫有藏文。腰圍虎皮,它處皆袒露。項掛50人頭骨項鏈,直垂至地。有8條腿,腳下踩著虎、獅、象、豬等動物及仰臥女魔。身後帶有鳥類翅膀,為寧瑪派神像標誌。
  他的明妃叫“瑪摩”,原來也是苯教裏一個凶神。她身體呈藍色,有九頭,分三層,頭戴骷髏冠,每面三隻眼,顏色各不相同。共有18只手,中間左手捧盛血人骨碗送到明王嘴邊,右手抱明王脖子,其餘手也持桃形物,上面也寫有藏文。
  (十三)金剛橛
  〖TPF118,+70mm。45mm,YX#〗〖TS(〗〖JZ〗〖HT5”SS〗金剛橛〖TS)〗金剛橛又叫橛金剛、普巴金剛,藏名叫“普巴多傑”,是藏密金剛薩〖FJF〗勸〖FJJ〗佛的教令輪身(憤怒身)。據說他原來也是西藏苯教崇奉的重要護法神。
  金剛橛形象較多,有單身的,雙身的,而以雙身像常見。其形象是身體藍色,有3個頭,皆戴骷髏冠。頂有火焰,象徵憤怒和威力。三面是正面藍色,左面紅色,右面白色,表示這一明王具有慈悲和降魔息災的功德。每面三隻眼,面目兇惡,齜牙咧嘴。有6只手,4只手伸向兩側,分別執金剛杵和三叉戟,中間兩手擁抱明妃,兩手心捧一個金剛橛(法器、形似錐子),是這位元明王的明顯標誌,象徵佛法象這個金剛橛一樣無堅不摧,所向無敵。他的身後有鳥形翅膀,主要為藏密寧瑪派和薩迦派崇奉。有4條腿,右邊兩腿弓,左邊兩腿伸,足下各踩一裸體人。〖TPF119,+70mm。45mm,ZX#〗〖TS(〗〖JZ〗〖HT5”SS〗大輪金剛手〖TS)〗
  (十四)大輪金剛手
  大輪金剛手是密教胎藏界金剛手院33尊金剛之一,也是藏密尊奉的主要本尊,藏語稱“恰多柯欽”。他的形象是三頭六臂,站立姿勢。頭戴骷髏冠,每面顏色不同,有3只眼,三目圓睜,齜牙咧嘴,狀極陰森。他的6只手或結印,或持物。上面右手持金剛杵,以標顯大日如來的智慧,左手結印。中間兩手擁抱明妃。明妃左手捧盛血人骨碗,獻給他,右手持金剛杵,與他一致。下麵兩手握一條長蛇,蛇從他嘴裏經過,好象他把蛇咬在嘴裏一樣,表示他把龍王(泛指異教徒)降伏了。他足下踩著兩個仰臥人,一個是婆羅門(Brahma),一個是因陀羅(Indra),都表示佛法的偉大,威力無比,一切外道邪魔都將象這樣被踩在腳下。
  三、曼妙多姿的佛母像
  佛母為諸佛菩薩之母,但這個“母”並不是指人,而是喻指佛菩薩的智慧。因為人世間母親的功德最大,能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所以佛教拿她比喻智慧能生諸佛。如《大品般若經》卷十六載曰:“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可見,佛母像同密修本尊像一樣也是密教思想高度擬人化的藝術形式。
  佛母的形象多為寂靜形善相,而且都是女性形象。《造像量度經》規定其形象為:“其像作十六歲童女相”,“面形如芝麻”,“衣服莊嚴同菩薩像”。我們所見到的佛母像也都是女性特徵十分明顯的形象,寬胸圓乳,細腰軟腹,身體多呈三折枝式。佛母像以其曼妙多姿的女性特徵不僅豐富了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形式,同時也極大地增添了藏傳佛教藝術的神秘色彩。
  佛母像也是藏傳佛教修行所依的一類重要本尊,所以歷史上其藝術形象也十分流行。在喇嘛廟中常見的佛母像有綠度母、白度母、尊勝佛母、大白傘蓋佛母、大隨求佛母、大孔雀佛母、般若佛母、妙音天母等等。這些佛母像除具有共同的女性特徵外,也各有顯示其自身功德和智慧的特殊姿勢和標識,而其形象特徵也都具有一定的宗教寓意。圖〓的綠度母像和圖〓的白度母像是最常見的兩尊度母像。據說她們是由觀音菩薩的淚珠化現的二十一尊度母中的兩位。她們為藏人信奉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吐蕃王朝的松贊干布時便傳入藏地,當時松贊干布的兩個妃子——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還分別被當時藏族人奉為綠度母和白度母的化身。這兩尊度母的裝束和手印相近,區別是綠度母右腳下垂踩蓮花,白度母雙腿盤起。另外白度母的兩腳心、兩手心和前額上各有一隻眼睛,加上本有的雙眼,全身共有七隻眼,所以人們又俗稱之為“七眼母”。這些眼睛象徵她能洞察世間一切眾生的苦難。在密教裏度母也稱多羅佛母。同時尊勝佛母、大白傘蓋佛母和妙音天母的形象也很常見。如圖〓的尊勝佛母像,為三面八臂形式,三面顏色各異,八臂或結印或持物,各有所表,都與增福延壽之功德有關。大白傘蓋佛母一般有千手千眼和一面二臂等形象。圖〓的一尊為其簡單的一種。此尊左手持傘蓋(已失),表示她能以佛的淨德護佑一切眾生,也是其形象的重要標誌。妙音天母以能彈奏美妙音樂而得名。在印度和漢地佛教裏她皆被當成一般護法神,可是藏傳佛教卻認為她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視作與文殊菩薩同等的地位。其形象一般為一面二臂,兩手抱琵琶為其明顯標誌(圖〓)。其他佛母的形象特徵由上例子可見一斑。
  〖HS3〗〖HT4,3H〗(一)二十一度母
  度母是“聖救度佛母”的簡稱,漢地古稱“多羅菩薩”、“多羅觀音”。在藏密中〖TPF128,+70mm。45mm,ZX#〗〖TS(〗〖JZ〗〖HT5”SS〗綠度母〖TS)〗度母共有21種,稱“二十一度母”,都是觀音菩薩化現的。她們是:綠救度佛母、救災難度母、救地災度母、救火災度母、救水災度母、救風災度母、增福慧度母、救天災度母、救兵災度母、救獄難度母、救盜難度母、增威權度母、救魔難度母、救畜難度母、救獸難度母、救毒難度母、伏魔度母、藥王度母、長壽度母、寶源度母、如意度母。
  關於二十一度母的來歷,《度母本源記》裏說,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已利益救度了無數的眾生,可是有一天她用聖眼觀察六道,發現眾生仍未減少,菩薩頓生憂愁,不忍再看,這時從她雙眼中流出淚來,眼淚滴成蓮花,先變成綠度母,隨即變出紅、白等不同身色的化身來,共21尊。這二十一度母出生後,各自對觀音說偈立誓,要輔助觀音救度眾生。從此,觀音每天廣度無數眾生,名播十方佛國。十方諸佛無不贊其聖化,並一齊來為她灌頂,稱她“度母”,即“救度一切眾生成佛的佛母”。這便是二十一度母的來歷。在二十一度母中,最受人崇奉和喇嘛廟裏最常見的是綠度母和白度母。
  白度母〖TS)〗綠度母〓〓又稱救八難度母,傳說她能救8種苦難,即獅難、象難、火難、蛇難、水難、牢獄難、賊難、非人難。因為她全身呈綠色,故俗稱綠度母。她的形象是:頭戴五佛寶冠,身著天衣,滿身掛各種瓔珞珠寶。兩腿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右腿伸於座下,腳踩一朵蓮花,左腿單盤。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外,結施願印,手中還持烏巴拉花;左手置胸前,也拿著烏巴拉花。面目慈祥美麗。
  白度母〓〓因身色潔白而得名。她的形象很好識別,全身衣著裝扮與綠度母基本一樣,只是姿勢略有不同。她兩腿盤起,兩手置於胸前,各持一朵烏巴拉花,花朵開在兩肩上。她最明顯的特徵是,全身有7只眼,雙手雙足各1只眼,臉上3只眼,共七隻眼,所以又俗稱“七眼女”。這些眼象徵她能觀照一切眾生。
  綠度母和白度母在蒙藏地區皆有普遍的信仰。西藏傳說唐朝文成公主是綠度母化現的,尼泊爾赤尊公主是白度母轉生來的。

 

相關文章: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9944)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8645)
1168~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 宗喀巴·羅桑札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7989)
◎藏傳佛教寧瑪巴各佛學中心 編輯部 緣氣:(4807)
1978~藏傳佛教尊者~利美交流全球翦影 編輯部 緣氣:(3980)
967~藏傳佛法詞慧 編輯部 緣氣:(3839)
948~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 緣氣:(3812)
879~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在台灣中心 台灣中心  緣氣:(7235)
816~藏傳佛法詞彙 編輯部彙集 緣氣:(3912)
778~藏傳佛教現代國寶~全球唯一金銅雕美學藝術唐卡 塔爾寺 緣氣:(6712)
766~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 編輯部 緣氣:(7497)
762~藏傳佛法名詞解釋﹝1﹞ 編輯部 緣氣:(4125)
法光佛研所的藏傳佛學終身學習課程 札西德勒 緣氣:(8217)
藏傳佛教 中陰文武百尊超度法會 阿不拉 緣氣:(4858)
635~藏傳佛法概要 達賴喇嘛西藏基金會 緣氣:(4006)
寧瑪巴噶陀傳承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開課 sophia 緣氣:(6319)
藏傳佛教大圓滿精義研習班 sophia 緣氣:(6606)
582~藏傳佛教名詞 kathok 緣氣:(3925)
藏傳佛教與藏醫的關係 cmh 緣氣:(4879)
藏傳佛教八大護法 慧林 緣氣:(5055)
No318藏傳佛教藝術介紹 秘境寶藏 緣氣:(6461)
【No267】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美學 李源盛論作 緣氣:(5507)
【No258】藏傳佛教傳記的主體性與空性 劉婉俐論作 緣氣:(8156)
藏傳佛教簡介 ( 下)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294)
藏傳佛教簡介(上) 藏傳佛教簡介 緣氣:(4459)
藏傳佛教基本禮儀 tanya 緣氣:(4854)
藏傳佛教中密法的特色與意義─西藏協會 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4903)
藏傳佛教中的生死觀─西藏協會理事長覺安慈仁 昭慧 緣氣:(4422)
藏傳佛法四加行 卡塔任波切 緣氣:(8378)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 ; 蔡麗華 緣氣:(7995)
藏傳佛教舞蹈寧瑪派金剛舞之探討 指導教授:曾永義;蔡麗華 緣氣:(4688)
達賴喇嘛論藏傳佛教的價值 郭國汀編譯 緣氣:(3895)
藏傳佛教中流傳之準提法探討 普光 整理 緣氣:(8655)
藏傳佛教中的度母形象 緣氣:(8333)
藏傳佛教的重要本尊 綠度母 緣氣:(10219)
藏傳佛教及其造像 緣氣:(4806)
清淨的心靈世界藏傳佛教藝術造像賞析 陳俊吉 緣氣:(6844)
試論中國三峽博物館所藏藏傳佛教文物 陳俊吉 緣氣:(7069)
藏傳佛教密宗神像的宗教文化內涵 陳俊吉 緣氣:(10133)
藏傳佛教中的造像分類 緣氣:(7969)
靈相佛光 藏傳佛教金銅佛像藝術漫談 丹曲 緣氣:(6707)
清代宮廷與藏傳佛教文化 王家鵬 緣氣:(4328)
藏傳佛教的著名寺院 布達拉宮 緣氣:(9695)
論藏傳佛教中佛塔的歷史傳承 劉成有 緣氣:(3929)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緣氣:(13944)
觀修的智慧與歡喜 藏傳佛教五大金剛的藝術特性 格桑尼瑪 緣氣:(7446)
什麼是藏傳佛教佛像? 緣氣:(4700)
散談藏傳佛教唐卡藝術 李念 緣氣:(3798)
天人合一的藏傳佛教密宗曼荼羅藝術 康格桑益希 緣氣:(9012)
藏傳佛教格魯派修行人一生的修行情況 雪歌仁波切 緣氣:(7644)
論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哲學思想 喬根鎖 緣氣:(4589)
藏傳佛教噶舉派史略(下一) 措如·次朗等 緣氣:(5333)
談藏傳佛教對創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作用 多識仁波切 緣氣:(8524)
青海宗喀巴文化研究為繼承挖掘藏傳佛教理論提供依託 王大千 緣氣:(6474)
甘丹寺創建六百周年 藏傳佛教史地位重要 緣氣:(7000)
淺談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院教育 緣氣:(7671)
藏傳佛教聖地 塔爾寺感受穿越歷史的虔誠 鈕東昊 緣氣:(9445)
宗喀巴改革藏傳佛教和黃教的興起 緣氣:(8701)
宗喀巴對以往藏傳佛教的改革和格魯派 緣氣:(8686)
藏傳佛教時輪法的傳承源流 緣氣:(8366)
傳奇 藏傳佛教的時空結點 劉岩 緣氣:(6709)
青海掠影探訪藏傳佛教之光 緣氣:(6434)
有關藏傳佛教的帽子 緣氣:(4793)
藏傳佛教派別 緣氣:(7520)
藏傳佛教祖師像所特有的造型風韻 緣氣:(4755)
太虛大師與藏傳佛教 劉雨濤 緣氣:(7497)
藏傳佛教高僧活佛的塔葬 寧世群 緣氣:(4598)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5353)
青海藏傳佛教各教派的主要寺院 緣氣:(3987)
藏傳佛教史上的公案“他空見”與“自空見” 緣氣:(6629)
藏傳佛教的形成和發展 緣氣:(4828)
藏傳佛教喇嘛:11世班禪已承擔起歷代班禪的重任 緣氣:(7314)
藏傳佛教的文化瑰寶 緣氣:(3821)
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藝術特徵(二) 黃春和 緣氣:(9170)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陳慶英 緣氣:(4400)
藏傳佛教的“前弘期”與“後弘期” 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 緣氣:(8774)
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 索代 緣氣:(9112)
探索藏傳佛教寺院管理的新模式 鄭堆 緣氣:(6215)
藏傳佛教及其殊勝 貝瑪旺晴 緣氣:(9724)
元代藏傳佛教在華北的傳播 李尚全 緣氣:(3538)
藏傳佛教供養儀軌 緣氣:(14287)
借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反思企業精神領袖與團隊管理 世界經理人網 緣氣:(7724)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緣氣:(4312)
藏傳佛教菩提道次皈依境 喜饒嘉措 緣氣:(7144)
宗派概論 藏傳佛教 佛光教科書 緣氣:(5435)
關於對藏傳佛教、密法的幾個錯誤認識 洛桑陀美仁波切 緣氣:(8182)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一)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6677)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 (二) 班班多傑 周拉 緣氣:(7167)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三) 周拉 班班多傑 緣氣:(6679)
簡論上師善知識與藏傳佛教的關係(四) 班班多傑 周 拉 緣氣:(6722)
藏傳佛法智慧手機版入口 陳俊吉 緣氣:(4978)
藏傳佛教 什麼是根本上師?! 緣氣:(4881)

上一篇(班禪洛桑卻季絳稱(慧賢法) 回目錄 下一篇(藏傳佛教造像題材分類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