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2:59:34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第一講之一
夏巴曲傑仁波切(2001年)
今天我所要講的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有關於唯識宗的部分。在還沒有講到主題之前,我想跟各位介紹佛法的整個大義。因為今天所要講的這部論是屬於大乘法,所以在還沒有學這部論之前,必須要跟各位介紹學這一部論之前,要怎麼安立意樂。為什麼我們今天要來這邊聽法,聽法的原因在哪裡呢?想跟各位介紹一下。不管任何一位眾生都有共同的特性,都是想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可是會發現,我們雖然很想要得到快樂,卻不想去行善法;我們很想離開痛苦,可是不自主的就去造種種惡業。而真正能夠了解得到快樂的因在哪裡?能夠離開痛苦的因在哪裡?世尊能夠了解這些方法,所以對於想離苦得樂的我們,必須要學習世尊所宣說的法,透由聞思修漸次的走上去,才能夠離苦得樂。
至於想得到的快樂,「快樂」簡單的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這輩子的快樂、一種是下輩子的快樂(來世的快樂)。要得到這輩子的快樂,是不需要學習佛法的,有很多的方便善巧可以得到這輩子的快樂;對聰明的人來說,他不會只想要這輩子這麼短暫的快樂,而會想要得到長遠的快樂。佛教徒一定了解有前後世這回事,「前後世」不僅在佛教裡面有正確的理路可以證成之外,就現實來講也可以碰到很多人,他可以回憶起前世的種種事情,所以前後世是有的。
有前後世以後,接下來就會想到第二個問題,後世的快樂是要追求的,如何去追求呢?人的色身是不會跑到下輩子去的,而心識卻會跑到下輩子;有些人會認為人死了以後就像火熄滅一樣,事實的情況並不是這樣的,意識會帶到下輩子的。而意識帶到下輩子的時候,只有兩條路可走:第一個是善趣,第二個是惡趣。如果造了很多惡業,唯一的出路就是到惡趣。惡趣裡面分:地獄、餓鬼還有畜生的眾生,地獄和餓鬼我們是看不到的,可是畜生是能夠看到的。所以以學佛來講,我們所要安立的意樂,至少是以追求「後世的安樂」為主,這時候就講到《廣論》「下士道」的部分。“
雖然經過這樣的努力,得到的也僅是人天的果報而已。人天的果報並不安穩,就算得到了人天也會死去,所以仔細的思惟、思量會發現到,雖然得到人天果報也是不穩固的。怎麼樣的快樂才是穩固、長久,而非暫時的快樂呢?這個時候就會想要追求穩固、安穩的快樂。這種安穩的快樂,很自然的就進入到「中士道」的部分了。
接著就有講到「安穩快樂」。讓我們痛苦的是什麼呢?就是身體所依的「蘊體」。而這種蘊體,是由宿世所造的「惑」還有「業」所感得的。所以惑業所感得的蘊體,它的原因是「惑」和「業」這兩種,而惑業這兩種其中最重要的是以煩惱為主。「煩惱」有很多種,煩惱裡面又以貪、瞋、癡三毒為主,而真正讓我們得到痛苦的也是貪瞋癡三毒,所以我們必須在這方面好好努力。而貪瞋癡三種痛苦的根本是「無明我執」,正因為無明我執的關係,對自己會生起貪愛,對別人會生起瞋恚,因為這樣的關係就產生了三毒還有其他的煩惱。今天我們為了要脫離惑業所感的輪迴,就必須要很清楚的認識什麼叫做無明我執?了解認識之後,努力的把無明我執消滅掉,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安穩快樂,所以這種「無明我執」必須要深細的去認識它。
這個「我」雖然是無常的,而且是剎那、剎那變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變化中,可是我們卻會執著「今天這個我」是存在的,「明天這個我」還是會存在的,很自然的就會生起「我」的這種「常執」。另外一方面,雖然「我是苦的」,我們必須忍受很多的痛苦,可是卻不覺得苦,反而覺得「我很快樂」,執著「我是樂的」。第三、這個「我」是透過很多因緣和合而產生的,它是觀待其他的法而產生的,所以它並不是自主的。可是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第一個念頭想「我」怎麼樣、「我」怎麼樣,很自然的那種無始來的「我」的念頭就會生起,不用造作就會生起「我」的念頭。執著這種「我」以後,很自然就會對自己貪著,對別人瞋恚。所以,對於無明我執的行相,要去認識它、要去斷除它的時候,就必須在「證得無我的智慧」上面好好的努力,等到證得無我的智慧,才能夠打破「補特伽羅實體有」的執著;打破它以後,再繼續努力修行,將來能夠以現量的形式證得無我。這樣子將來就不會再感得「惑業所感得的蘊體」,這樣子才真正的脫離輪迴、才能夠得到安穩快樂,這種安穩的快樂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這邊就講到了「中士道」,整個「道」的內涵。“
就我們個人來講,能夠得到安穩快樂,能夠避免這種的痛苦,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可是就學習大乘法的人來講,乃至我們在學習《菩提道次第》法門的時候,所安立的中心並不是以這個為主的,比如說在「上士道」的部分,整個道是以「菩提心」為中心的。今天以我們個人來講,我們有無始的前世,在無始的前世裡面,我們幾乎都做過所有眾生的母親,而所有眾生也曾做過我的母親。在無始的前世輪迴裡面,不管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每一生的過程中都有母親在照顧我,很自然的就應該要想到「所有眾生都是我的母親」。
想想看從胎裡生下來的過程中,我們在母親肚子裡面九個月,母親遭受到多大的折難?生下來以後,母親受到多少的痛苦?母親把我生下來以後,我什麼都不會,連吃東西都不會,如果母親把我丟在一邊,我根本活不下去,所以母親是一點一滴的把我養育長大,教我怎麼行、住、坐、臥等等的,這樣子我才慢慢長大的。所以,每一個眾生在做我母親的過程中,對我的恩德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廣論》裡面講到菩提心之前,要修學對所有眾生生起「知母、念恩」的心,這個時候才能夠漸次的走到整個大乘的中心內涵。整個大乘佛法是以「菩提心」為中心的,而生起菩提心之前有六個因,就是在七因果裡面所講的: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悲、增上意樂,已經跟各位介紹前面兩個了。
接下來「報恩」,怎麼報答他們的恩德?以世間的角度,我們可以供養錢以及世間的東西等等,可是這並不能真正的報答他們。另外一方面眾生是無盡的,只要虛空無盡、眾生就無盡,所以我們也沒有這麼多的財富能夠報答他們。所以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報答他們呢?仔細去觀察,眾生他們也是一樣要得到快樂、不想要痛苦的,所以這時候我們必須要提起一種心,真正的從內心裡面希望:「一切做過我母親的所有眾生,都能夠獲得快樂和快樂的因」,平常就要串習這種意樂,這就是「悅意慈」。“
在七因果教授裡面,已經把前面四個講完了,接下來,既然我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快樂和快樂的因,第一步至少他要離開痛苦,所以很自然的就會希望他能夠真正的離開苦、還有苦的因,所以「悅意慈」之後,很自然的就會生起「悲心」。希望眾生得到快樂和快樂的因,這是屬於「悅意慈」;希望眾生離開痛苦和痛苦的因,這是「悲心」。僅僅止於願望,這也是不錯的,可是並不夠!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讓眾生得到快樂和快樂的因,去除痛苦和痛苦的因,這件事情是「我要去做的」,要提起特殊的意樂(特別強勝的意樂)要去做這件事情,這就是「增上意樂」。在七因果教授裡面,已經把菩提心前面的六個因介紹完畢。
在提起這種強烈的「增上意樂」以後,接下來就要想說,我要讓一切眾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我要這樣做,這是我的責任,可是想想自己,連自己的痛苦都離不開,自己沒有這種能力,要怎麼樣才能夠達成這種意樂呢?有沒有這種人?應該有!是哪些人呢?他必須要具備「斷除一切的過失,得到一切的功德」,具備這種條件的眾生才有這種能力。這種眾生有沒有實際的例子呢?是有的!以現在這個教法時期,釋迦世尊在印度出生,從衪整個示現、講法等等,可以看出衪是具備有這種能力的(也就是一切過失斷除,具備一切功德的),有實際例子存在的。佛陀所講的經典,從印度梵文翻譯成藏文非常多,從這裡可以證明釋迦世尊是存在的。不僅這樣,像現在的法王──達賴喇嘛,我們仔細的去觀察,他也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他一切的過失斷除、一切的功德具備了,所以想讓一切的眾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就應該要像他們一樣。
這個時候我們想要得到的目標,是希望讓一切的眾生離苦得樂;而要離苦得樂,必須先獲得「斷除一切過失、得到一切功德」的這種果位(就是菩提的果位),這是講「菩提心」的內涵。要發起這種心是不太容易的,雖然發這種心不是那麼容易,可是在內心上先生起造作的意樂,這樣子漸次的走上去就有希望;何況我們每位眾生,都是大乘的種性,只要努力跟著善知識,將來一定會得到這種果位的。
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這本大乘論典,在學這本大乘論典之前,必須好好安立這樣的意樂:因為我要讓一切眾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關係,必須要得到佛陀的果位;要達到這個目標之前,必須要聽聞大乘的經典,這樣的意樂安立好之後,再來聽聞這部論典。
剛剛跟各位簡單的介紹了《廣論》裡面所講的「七因果教授」。七因果教授它的來源,最早從釋迦世尊傳給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再傳給無著菩薩。要修學菩提心,還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自他換」,自他換的傳承來源,也是從釋迦世尊傳給文殊師利菩薩,再傳給龍樹菩薩,漸次這樣傳下來的。這兩種都是能夠讓我們生起菩提心的方便,這個方便剛剛已經跟各位介紹七因果的部分,自他換的部分,在將來上課的過程中還會跟各位介紹。接下來我們就進入《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1“3)《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敬禮師長妙音
在藏文是「南無姑如曼殊郭喀耶」,這部分是屬於禮敬。以前從印度的梵文經典翻譯成藏文的時候,大譯師們都有一種傳統的作法、規矩,翻譯的論典有經律論三種,翻譯的人在翻譯之前必須寫禮敬文。所禮敬的對象有所不同,翻譯「論藏」是禮敬文殊師利菩薩,翻譯「經藏」和「律藏」所禮敬的對象也不一樣。這部論典雖然不是從印度的典籍翻過來的,可是因為它所詮釋(要說明)的,是以「無我空性義」為主。詮釋「無我空性義」的這些論典或經典,都應該是屬於「論藏」的部分,因為這跟前人(先者)他們傳統的作法相順的關係,所以宗喀巴大師就先禮敬文殊師利菩薩。這邊就講到一開始禮敬的對象是指誰呢?「師長」就是上師文殊師利菩薩,這是造者的一種禮敬。“
樂生乘雲及金胎,無身主同繩腹等,宣唱憍音於三有,傲慢威嚴諸天眾。
尚由略瞻如來身,猶如日光映敬止,妙冠敬依足下蓮,我禮能仁天中天。
這是皈敬頌,前面兩個偈頌(有八句),是皈敬釋迦世尊。第一句「樂生乘雲及金胎」,「樂生」是指大自在天。「乘雲」是指帝釋天,因為帝釋天要出巡的時候,會坐在雲端上面,所以叫做乘雲。「金胎」是指大梵天,在外道的典籍有這樣的說明,當初大梵天生下來的時候,是從金色的卵所生下來的,所以叫做金胎。
「無身主」,是指他化自在天魔王。「魔王」為什麼叫無身主呢?有一個典故就是說,當初大自在天(就是樂生)在修行的過程中,他化自在天魔王,看到之後就想要去障礙他。他用什麼方法呢?就用箭去射他。那時候大自在天因受傷而感到痛苦,為了要反擊就從第三眼(兩眼睛中間有一個眼睛)放出光,把他化自在天的身體(魔王的身體)燒掉了,因為這樣的典故,就把他叫做無身主。「同繩腹等」,「繩」是指用花結出來的一種繩子,「繩腹」是指遍覆天。為什麼遍覆天叫「繩腹」呢?因為他在小時候,很喜歡把花所結的繩子綁在肚子上,所以叫繩腹。第一句和第二句,「樂生乘雲及金胎,無身主同繩腹等」,很明顯的直接把世間五個最重要的天神講出來。這個「等」字包含了其他的天神,比如說六面童子、日月天子等等的這些天子。
「宣唱憍音於三有,傲慢威嚴諸天眾。」這些天神他們在三界裡面,是非常具有威勢的,他們在三界裡面,很驕傲的宣揚自己的主見等等,不僅驕傲,而且能夠以傲慢的意樂心態,來威攝所有輪迴的眾生。
「尚由略瞻如來身,猶如日光映敬止」,可是這些天神,他們只要一見到如來的清淨法身(如來的身體),就好像在有太陽的白天看不到螢火蟲一樣。晚上我們可以看到螢火蟲飛來飛去,可是白天就看不到這些,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日光的光亮強過於螢火蟲。就如同這樣的比喻,那些天神只要稍微的看到如來的身體,很自然的前面那種傲慢的心態、那種威勢就被折伏了。
「妙冠敬依足下蓮,我禮能仁天中天。」他用頭頂所頂帶的妙冠(就是帽子)很恭敬的頂禮釋迦世尊(就是如來)的足下。「我」就是指宗喀巴大師,他以很清淨的三門去禮敬釋迦能仁天中天。「天中天」指的也是釋迦世尊。世尊為什麼叫天中天呢?因為平常講「天」,是指超過普通的人所以稱為天,所以第一個天是指「天神」。但釋迦世尊是這裡面最超勝的一種天,所以第一個「天」是指天神,第二個「天」就是指釋迦世尊,所以叫天中天。“
智悲藏底難測度,菩提行浪極湧漾,善說寶藏妙音尊,及紹聖海我敬禮。
「智悲藏底難測度」,就是敬禮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這兩位菩薩的悲心和智慧就好像大海一樣。一般講到大海,是表示它的深度非常難以測量,以此來比喻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他們的悲心和智慧就如同大海的深度一樣難以測量。「菩提行浪極湧漾」,這是指他們兩位菩薩在娑婆世界裡面,為了救度一切眾生行六度萬行等等,六度萬行就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不停的過來;同樣的,就是比喻他的六度萬行,是在三界輪迴裡面一直不停的行下去。「善說寶藏妙音尊,及紹聖海我敬禮。」他們說法就好像是善說的寶藏一樣,妙音菩薩還有紹聖海(是指彌勒)菩薩,他們兩位就好像是善說的寶藏一般,我跟他們兩位敬禮。
為什麼先禮敬釋迦世尊之後,再禮敬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呢?原因是這樣的,當初釋迦世尊在靈鷲山講演《般若經》的時候,當機的眷屬裡面是以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為主,兩位菩薩親自勸請釋迦世尊講《般若經》。剛剛也提到,修學菩提心有兩個方便:第一個是「七因果教授」,第二個是「自他換」,這兩個方便的 教授傳承,也是從釋迦世尊來的。釋迦世尊在靈鷲山講法的時候,親自把七因果的教授傳給彌勒菩薩,把自他換的教授傳給文殊師利菩薩。而我們修學大乘的教法,它的根本主幹、根本的中心,就是以菩提心為主,所以修學菩提心的傳承來源,是從釋迦世尊傳給這兩位菩薩,這樣漸次傳下來的。所以以這樣的因緣,先禮敬釋迦世尊,接下來再禮敬文殊和彌勒兩位菩薩。“
善開佛語二車軌,故令如來最勝教,如日光顯遍三地,敬禮龍猛無著足。
這個偈頌是禮敬兩大車軌。這兩大車軌有很多的說法,這邊所指的是龍樹和無著兩位菩薩。「善開佛語二車軌,故令如來最勝教」,這個偈頌裡面所要禮敬的對象,就是把佛陀的聖教開成兩個車軌的龍樹和無著菩薩。這兩位菩薩不僅有佛陀的授記,而且佛陀也很清楚明白的在經典裡面授記說:將來有兩位菩薩會出現在娑婆世間,做我經教教法兩大車軌的菩薩。比如在經典裡面有提到,釋迦世尊有授記說:等我涅槃多少年之後,在印度的哪一個地方,有一位眾生他名字叫什麼,會把我的教法裡面遠離有邊、無邊的中觀見開顯出來,這個就是指對龍樹菩薩的授記;後來真的就是龍樹菩薩出現,能夠把釋迦世尊有關中觀正見的教法,很清楚的開展出來,這是屬於龍樹菩薩的部分。
釋迦世尊也有授記,在衪涅槃後多少年,在某個地方,那一位眾生他名字叫什麼,他會出現,這個是指無著菩薩。當初無著菩薩出現在印度的時候,他非常努力經過十二年的苦行,親見彌勒菩薩之後,彌勒菩薩再以神通、神變把他帶到兜率內院,他在兜率內院聽聞了「彌勒五論」。究竟了解彌勒菩薩的意趣以後,再回到人間,把釋迦世尊唯識的見解開展出來,就形成了唯識宗派的傳承來源。
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他們兩位,分別把「中觀」還有「唯識」兩個見,在娑婆世間開顯。龍樹菩薩他開顯的主要論典有「理聚六論」,除了「理聚六論」還有其他的一些典籍。無著菩薩從彌勒菩薩聽聞「彌勒五論」,回到人間之後,也造了六本的論典。比如說《究竟一乘寶性論》、《辨法法性論》等等論典,清楚的把唯識的見解闡釋出來。所以就把這兩位稱為兩大車軌,「兩大車軌」的意思就是指,能夠很清楚的把釋迦世尊教法裡面的「中觀正見」清楚的開展出來的,第一個車軌就是龍樹菩薩,第二個車軌就是指無著菩薩(他能夠把釋迦世尊教法裡面「唯識見」這部分,清楚的闡釋出來),所以我們稱這兩位菩薩為兩大車軌。禮敬完文殊、彌勒菩薩兩位之後,接下來是禮敬龍樹、無著菩薩。“
受持二種大車軌,啟瞻部洲智慧眼,聖天勇師及佛護,清辨論師月稱足。
世親安慧與陳那,法稱師等瞻部嚴,持佛教幢不隱沒,諸智者王皆敬禮。
接下來的兩個偈子,就是禮敬有關中觀派的諸大論師,以及唯識宗的諸大論師。「受持二種大車軌,啟瞻部洲智慧眼」,這是敬禮中觀派的論師,聖天菩薩還有勇師(就是馬鳴)菩薩、佛護論師。「聖天」菩薩,就是跟龍樹菩薩無二無別的一位大論師,他能夠很清楚的闡釋龍樹菩薩的密意,也造了很多的論典;中觀應成派乃至中觀自續派,兩派都承許聖天菩薩是他們各派的論師。「勇師」是指馬鳴菩薩,當初馬鳴菩薩是一位外道,後來碰見了聖天提婆,跟他辯論辯輸之後,被提婆菩薩所攝伏,就放棄外道見進入了佛教。他寫了一本非常有名的論典,就是釋迦世尊的三十四個本生論。「佛護」論師,他也是中觀應成派的一位論師,他也造了《中論》的一些著作。「清辨論師」,是自續派的論師,他是龍樹菩薩的即門弟子,也跟聖天菩薩學習過,乃至親見過觀世音菩薩。他也有造了《中論》的解釋,比較有名的論典是《分別自然論》。「月稱足」,月稱菩薩是在龍樹菩薩晚年的時候碰到龍樹菩薩,跟龍樹菩薩修學,他造了一本非常有名的著作就是《入中論》,《入中論》就是闡述《中論》的一本論典。(仁波切所在的三大寺裡面,一般的出家人如果要學習中觀見的時候,是以這一本《入中論》為根本的論典在作學習的。)
已經介紹完中觀派的諸大論師之後,接下來是介紹唯識宗的諸大論師。「世親安慧與陳那,法稱師等贍部嚴」,這裡面講到四位菩薩,第一位是世親菩薩,第二位是安慧和陳那(兩位都是世親菩薩的弟子)。「世親」菩薩他跟無著菩薩是同父異母而生的,世親菩薩他不僅對《現觀莊嚴論》,還有對《量論》、《俱舍論》這方面有一些著作。「安慧」菩薩是世親菩薩的一位弟子,他主要是對於《俱舍論》這方面有特殊的貢獻。「陳那」菩薩,他是在《量論》方面有特殊的貢獻,他造《量論》有一個根本論本叫《集量論》。「法稱」論師,他是陳那菩薩的弟子,他以《集量論》為根本論典來作闡述,寫了七本書,整個合稱叫「七部量論」,他們都是以唯識宗的觀點來作闡述的,這四位就是唯識宗的論師。「持佛教幢不隱沒,諸智者王皆敬禮」。前面的中觀派的論師和唯識宗的論師,他們就像南瞻部洲的莊嚴一樣,把佛教的法幢撐持起來,不讓它隱沒,就如同諸智者的眾中之王一樣。
《了不了義善說藏論》雖然不是翻譯的著作,但是宗喀巴大師,他以相順的意思先禮敬妙音,再禮敬釋迦世尊,之後是文殊、彌勒,接下來就是禮二大車軌(就是龍樹、無著兩大菩薩),接下來就是禮受持二大車軌(兩個派)的不同論師。整個皈敬頌的內涵,跟《菩提道次第廣論》前面的皈敬頌是能夠相配合、相吻合的。在《廣論》的前面,也是一開始先敬禮師長妙音,再來就是兩大車軌。在《廣論》裡面講到兩大車軌,就是提到深見派和廣行派,廣行派屬於廣大行派的傳承祖師,那深見派的開派祖師就是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從文殊師利菩薩的深見派傳承下來的。“
頗有多聞諸教法,於正理路亦勤習,內證功德不下劣,然終未達此深處。
由師妙音恩善見,以悲愍心我當說,欲證諸法真實慧,無比說者當敬聽。
接下來就是講到造論者的誓願。「頗有多聞諸教法」,是指說宗喀巴大師在造這本論典的當時,有非常多佛教的論師,他們對佛法也作廣大的聞思,裡面有講到像布敦仁波切,或者其他的人(宗喀巴那時候有六個大寺廟,裡面有非常多的學者,他們對整個教法作廣大的聞思,是指這些人)。「於正理路亦勤習」,當時在學習辯經,非常厲害的一些辯經的格式,還有辯經學習的方式,從印度引進西藏的這些大師等等。「內證功德不下劣」,在佛法上實際修行的人,他們內證的功德非常好,「然終未達此深處」,當時有這麼多人,可是他們對深處(就是指空正見)的部分,都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
「由師妙音恩善見」,而我是透過正理,依靠著我的師長文殊師利菩薩的恩德,能夠清楚的了解。「以悲愍心我當說」,我了解了之後,知道眾生雖然這樣的努力,可是沒有辦法了解佛法的真實相,所以發起悲愍的心情,而說明有關這方面的法。「欲證諸法真實慧,無比說者當敬聽。」這時候如果想要了解、想要證得、清楚認知諸法真實智慧的人,對無與倫比的善說部分,希望你們好好的聽聞,這是勸請聽聞。「以悲愍心我當說」,到這個地方是造論著的誓願。「勸請聽聞」主要是說,如果想認真學習證得諸法的真實智慧,這個「真實智慧」所要了解的就是諸法的真實相(就是一切法自性皆空)。而釋迦世尊說法這麼多年,所講的精華也是屬於「深見」的部分。所以想要了解深見的眾生,不僅自己了解,了解之後也希望把自己所了解的幫助別人、告訴別人,有這樣意願的眾生,希望你們能夠好好的、恭敬的聽聞。聽聞的時候,可以以《廣論》前面《道前基礎》所講的斷器三過、具六想,好好的恭敬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