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2:47:06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第二講之二

丙二、答離相違(分二)

丁一、釋無自性所有密意(分三)

戊一、略標   

戊二、廣釋   

戊三、顯喻    

     丁二、釋無生等所有密意

戊一、略標(6頁)   

第二個科判就是「答離相違」,這個科判當中又分二:初「釋無自性所有密意」,第二「釋無生等所有密意」。為什麼會有兩個科判引生出來呢?就是勝義生菩薩他在問佛陀的時候,他是問說:為什麼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說所有的諸法是無自性的呢?他問的時候是問「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和自性涅槃」這五點。這裡面當中所謂的「無自性」就是包含在第一個科判當中,「釋無自性所有密義」,為什麼要講無自性呢?接下來「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四個特點,就是在第二個科判當中,「無生等」這個「等」就包含了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三個。「釋無生等所有密意」,就是說「講所有的諸法它都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它到底有什麼樣的密意在呢?初「釋無自性所有密意」,這個科判當中又分三:第一「略標」,第二「廣釋」,第三「顯喻」。

解深密經云:「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謂依三種無自性,說無自性。

第一個科判當中就有講到,《解深密經》云:世尊準備回答他的問題了,回答他的問題時,就把他的名字講出來,勝義生!為什麼我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我要說諸法它都是無自性的?回答的時候就是說:因為所有的諸法,它都是融合在相無自性性、以及生無自性性、以及勝義無自性性這三點當中,所以我講諸法都是無自性的。這邊所謂的「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它又是什麼樣的意思呢?「相無自性性」,就是所有的遍計執,它都是包含在相無自性性當中;「生無自性性」,就是有關依他起的諸類法,依他起它是融和在生無自性性當中;「勝義無自性性」,就是所有的圓成實(就是空性),它是融和在勝義無自性性當中。因為我們現在是講到有關唯識這方面的觀點,唯識這個宗派當中最主要的見是什麼呢?就是所有的諸法,它都能夠融和在三自性當中。

諸法它能夠融和在三自性當中,這個「三自性」又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遍計所執」,第二個就是「依他起」,第三個就是「圓成實」。在《攝類學》當中它有作很仔細的分別,像一個有為法,只要你是存在的,可以分為「常」或「無常」,或者可以分「有為法」或「無為法」這兩種。是不是所有的無為法,它都是遍計所執呢?並不一定,它當中有一些無為法也算是圓成實;但是除了「空性」以外的這些無為法,它都是列入遍計所執當中。

「遍計所執」,什麼樣的法才叫做遍計所執呢?就是它的安立是由名言、或者僅由分別心去安立的這種法(唯由名言、以及分別心去安立的這個法),我們叫做遍計所執。在遍計所執當中,它又可以分二:第一個就是「異門遍計執」,第二個就是「性相分別遍計執」。所謂的「異門遍計執」,就是說除了空性的這些無為法,它都是列在「異門遍計執」當中。第二個「性相分別遍計執」,它是什麼樣的定義呢?就是不存在的這些法,比如說兔子角、或者一些不存在的這些法,它就是列在性相分別遍計執當中。所以遍計執當中又分二:異門遍計執、以及性相分別遍計執,這就是遍計執的定義、以及它的分別。

第二個是「依他起」,依他起是什麼樣的定義?什麼樣的法稱為依他起呢?就是說它的生成是必須透過它自己本身的因以及緣而產生的這種法,叫做依他起。唯識當中所說的依他起的定義,和應成派所講的依他起的定義並不相同。之前我們在學有關止觀這方面的部分,像我們學《廣論》上士道的時候,有講到依他起、遍計執這些觀念的時候,因為它是以應成的角度來看的。應成派所說的依他起,跟唯識所說的依他起又不相同。唯識所說的依他起,它的層次就比較低,就是依著自己的因緣而生的這個法,叫做依他起。但是應成派並不是這樣講,應成派是所有的諸法它都是依他起,為什麼呢?這個法要成立,並不是在它自己的本位上面能夠生成出來的,而是說它的成立必須透過其他的點,要觀待其他的法,它才能夠成立出來的;所以應成派當中所說的依他起,它的層次就比較高,它們之間有一些差別。這個就是依他起的定義,就是說由自己的因緣而生的法,叫做依他起。

所謂的「圓成實」,就是二諦當中的勝義諦,也就是所謂的空性。圓成實的定義是說,它是一個清淨的所緣境,這是圓成實最主要的定義。舉一個例子,以唯識來說什麼叫做圓成實?什麼叫做空性呢?比如說,色法以及緣著色法的量,它的質是不異的,也就是說它的質是相同的這種法,它可以算在勝義諦當中,也可以算是這邊所說的圓成實,也就是所謂的空性。所以當我們在學《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的時候,尤其是學到唯識這一部分的時候,對於三自性(就是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我們要作很深入的了解,因為它講來講去,從頭講到尾都是講這三點,所有的諸法都是融和在這三個當中;所以剛開始學的時候,就要把這個學得很透徹,這是很重要的。

    「謂依三種無自性,說無自性。」因為依著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這三種無自性,所以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說一切的法都是無自性的。宗喀巴大師把佛陀所回答的,所引申句子的經文列出來。“

決擇分云:「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答: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唯識三十頌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

接下來是列無著菩薩所說的《決擇分》云:「問:世尊依何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這個問題是相同的,世尊回答:「由依彼彼所化勢力故說三種無自性性。」世尊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說一切的法都是無自性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衪要調伏(調化)眾生的緣故,所以在講法的時候,先以站在眾生的立場來看(就是先以他們為主),為了要攝受他們,就講說所有的諸法都是無自性的;相同的,在初轉四諦法輪的時候,說一切的法都是有自性的,也是因為要調伏眾生的緣故,所以衪才會說所有的法都是有自性的。所以這邊所說的「彼所化勢力」就是要調伏眾生的意思,「故說三種無自性性」。這是無著菩薩所作的著作。

接下來《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的著作。「即依此三性」,就是遍計執、依他起以及圓成實這三自性。「立彼三無性」,就是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以及勝義無自性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所有的「遍計執」都是相無自性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佛陀就是因為這樣去思惟(有這樣的用意),才會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說一切的法都是無自性的。“

有人釋云:「般若經等,說一切法皆無自性者,意說一切世俗諦法,非說勝義。」此違解深密經,及無著兄弟諸論,亦出龍猛父子等宗。以問依何密意說無自性者,是雙問依何密意說無自性,及無自性之理。答亦次第答彼二義。釋初義時,謂色乃至一切種智,無量無邊諸法差別,說彼一切無自性者,攝為三種無自性中。由宣說彼無自性,理易於了解故,總攝為三無自性。彼三亦攝勝義世俗一切法故。必當如是解者,以般若經等於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一切諸法,一一皆說無事、無性、無體,尤說空性,法界、真如等勝義,一切異門皆無自性。如是諸經宣說諸法無自性之法中,說無勝義,誰有心者,能作彼說。

「有人釋云:般若經等」,這邊說的「有人」,就是指遍智慧幢上師。之前在禮敬文當中有提到,「所有多聞諸教法,於正理路亦勤習」,有很多的大師,他們對於教理都非常的通達,他們在解釋《般若經》當中所說的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的時候,他們是怎麼作解釋的呢?「有人釋」就是宗喀巴大師還沒有來之前的那些西藏的大師,他們在作解釋的時候,是怎麼作解釋的呢?「說一切法皆無自性者,意說一切世俗諦法,非說勝義。」因為所有的世俗諦它是自空的緣故,所以在這邊所謂的「諸法無自性」,它只有講到世俗諦,並沒有說到勝義諦;因為勝義諦是他空的緣故,所以這邊所講到的無自性是以世俗諦作觀修,並沒有講到勝義諦,他們是這樣作解釋的。就是所有的諸法它是無自性的,這邊所謂的「諸法」是只有世俗諦,並沒有講到勝義諦。

要是這樣說的話,「此違解深密經,及無著兄弟諸論」,要是這樣作解釋的話,它是會違反《解深密經》的。為什麼呢?因為在《解深密經》當中,並沒有把勝義諦跟世俗諦分開來作解釋,就是所有的法都融和在三自性當中,三自性它是因為有「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以及勝義無自性性」的緣故來作解釋,它並沒有作分別;所以要是你這樣講的話,會違反《解深密經》當中的講法。不僅僅是違反《解深密經》,也會違反到無著兄弟(無著以及世親菩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無著菩薩所著作的《決擇分》也好,世親菩薩所作的《唯識三十頌》也好,他們在講述的時候也並沒有這樣作講述,「亦出龍猛父子等宗。」這邊所謂的龍猛父子,就是指龍樹菩薩以及聖天菩薩。為什麼會說,這樣講的話也會違反到應成派的講法呢?因為在應成派當中,只要是存在的一法(就是存在的一件事物),它就是自空的,他並沒有說「世俗諦是自空,勝義諦是他空」,他並沒有這種講法。不管是勝義諦也好、世俗諦也好,它都是屬於自空的,所以你這樣作分別的話,也會違反到應成派他們的講法,「亦出」就是違反的意思,「亦出龍猛父子等宗。」“

接下來是講到「以問依何密意說無自性者,是雙問依何密意說無自性,及無自性之理。」在問的時候,是以二種方式去問的,「依何密意說無自性」,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講所有的諸法是無自性,它有什麼樣的用意?「及無自性之理」,無自性它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所以在回答的時候,也是漸次這樣回答,「答亦次第答彼二義。」

「釋初義時,謂色乃至一切種智無量無邊諸法差別,說彼一切無自性者,攝為三種無自性中。」這邊的「色」,就是所謂的色法、色蘊,乃至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的諸法,以及它之間的差別,「說彼一切無自性」,它都可以列在三自性當中,攝為三種無自性中。這邊為什麼要強調,從色法到一切種智的特色呢?就是在《般若經》當中,它在講述諸法都是無自性的時候,就是從「色法」開始就講無自性,最後就是講到「一切種智」,它有108個遍用詞。它的用法就是講說,不僅是色法是無自性的,接下來的某一種法它也是無自性的,就這樣一直講下去。所以它說「從色乃至一切種智」,就是所有的萬法、所有的諸法,它都是無量無邊,它之間有什麼樣的差別?都是把它講成「一切無自性者」,它都是沒有自性存在的,攝為三種無自性中。「由宣說彼無自性,理易於了解故,總攝為三無自性。」要是把所有的諸法(就是從色法到一切種智,萬物所有的諸法),不管是遍計執也好、依他起也好、圓成實也好,要是融和在三無自性當中去作講述的話,聽的人會很容易就了解三無自性,「彼三亦攝勝義世俗一切法故。」不管是勝義諦也好、世俗諦也好,它都包含在這個三自性當中。

「必當如是解者,以般若經等於五蘊、十八界、十二處,一切諸法,一一皆說無事、無性、無體,尤說空性、法界、真如等勝義,一切異門皆無自性。」所謂的空性、法界以及真如是相同的意思,但是給它取的名字不同,所以尤說空性,法界、真如等勝義,一切異門皆是無自性的。「如是諸經宣說諸法無自性之法中,說無勝義,誰有心者,能作彼說。」在經中已經很清楚點釋出來,不管是勝義諦或者世俗諦都是無自性的。但是以前的西藏大師,就是遍智慧幢大師,他在講述的時候並不是這樣作解釋的,他是說一切諸法無自性,這邊所謂的「諸法」,是只有講到世俗諦,沒有講到勝義諦,是這樣來作解釋的。但是在經中已經很明確的說,不管是世俗諦或者是勝義諦,它都是無自性的。所以要是他是一位智者的話,應該不會這樣作解釋才對,這是宗大師的看法,「誰有心者,能作彼說。」“

戊二、廣釋

若凡所說無自性諸法,皆三無自性攝。何等為三?無自性理復如何耶?釋初無自性,解深密經云:「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

「若凡所說無自性諸法,皆三無自性攝。何等為三?無自性理復如何耶?」之前問問題的時候有兩個層次,一個就是「依何密意說無自性」以及「無自性的道理」,這邊有講述「無自性」,它是怎麼樣的道理呢?「復如何耶」就是什麼樣的道理。「釋初無自性,解深密經云: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什麼樣的法才算是相無自性的法呢?世尊把它點出來說,所有的「遍計執」都算是相無自性的。勝意生菩薩問為什麼?「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為相,非由自相安立為相,是故說名相無自性性。」因為它從「成立品」這方面來看的話,它是由假名安立為相的,所以它是相無自性性;從「所遮品」這方面來看的話,因為它是非由自相安立而為相的,所以它是相無自性性。它有兩個原因,這兩個原因都可以證成遍計執,它是算在相無自性性當中的。“

此初二句問答,遍計所執即相無自性。何以故?徵其因相,答所遮品,謂非由自相安立;成立品,謂由假名安立。如此經文如是分段,下二相時,亦當了知。

「此初二句問答」,「此初二句」就是說「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什麼樣的法它算是相無自性性的呢?這是第一句。「謂諸法遍計所執相」,所有的遍計執都算是相無自性性,這是回答。這個回答能夠讓我們了解什麼?「遍計所執即相無自性」,所有的遍計執它都算是相無自性性。「何以故?徵其因相,答所遮品,謂非由自相安立;成立品,謂由假名安立。」何以故?為什麼所有的遍計執,它都算是相無自性性呢?就是由兩方面去回答它:從「所遮品」方面來回答,它是非由自相安立的緣故,所以它是相無自性性;從「成立品」這方面作解釋的時候,因為它是由假名安立為相的緣故,所以它是相無自性性。「如此經文如是分段,下二相時,亦當了知。」在講遍計執它是相無自性性的時候,有作分段「問問題者」以及「怎麼回答」。從「所遮品」方面是怎麼作講述的?從「能成品」方面又是怎麼作講述的?同樣的,接下來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以及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就是以此類推,你自己去推。「如此經文如是分段,下二相時」所謂的「下二」,就是依他起以及圓成實在講述的同時,「亦當了知」道理是相同的。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