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2:32:07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第五講之二

221)支那大疏說:「經中不說依他起生無自性為密意者,是顯非無緣生義故。集論說者,是依無自然生及無因生故。」然經中義謂依他起有自相生滅,故說無生滅不取依他起。又依他起,多是雜染所攝,故亦不作後二句意趣。(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二句)集論意趣,謂依三自性各各所無自性,如其無自性,如是則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然經中義謂依他起有自相生滅,故說無生滅不取依他起。」這是宗喀巴大師他自己的主張了。這邊所謂的「經」就是《解深密經》。《解深密經》當中,在講無生等所有密意的時候,它沒有講述到依他起,只有講述到「初者」跟「後者」,就是所謂的「遍計執」和「圓成實」這兩者。為什麼它在講無生等所有密意的時候,沒有講到依他起呢?因為「依他起」它的本質是自相能夠生的,它不僅是自相成立,而且是自相成立的生、自相成立的滅的緣故,所以在這邊說無生等所有密意的時候,不講依他起,他不認為依他起是無生等所有的密意。

「又依他起多是雜染所攝,故亦不作後二句意趣。」「依他起」的本質可以分「清淨法」與「不清淨法」兩種,也可以說「雜染法」與「清淨法」兩種。在依他起當中,大部分的法都是不清淨的法,也就是所謂的「雜染法」的緣故,「亦不作後二句意趣」,這邊有作解釋就是(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二句),因為佛陀在中轉無相法輪的時候,衪是怎麼講述的呢?衪是說:所有的諸法,它是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在之前有作解釋了,這邊就講「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四句。這四句當中的前兩句就是「無生、無滅」,在之前已經作解釋了,因為它是自相成立的生、以及自相成立的滅的緣故,所以它不是無生、無滅等二句的所有密意;因為它都是雜染的緣故,所以它不是本來寂靜、以及自性涅槃這兩句的密意,所以「亦不作後二句的意趣」。這個「意趣」就是說《解深密經》它的意趣,為什麼《解深密經》當中它在講「無自性」的時候會講到依他起,在講到「無生等」所有密意的時候不講依他起,它的密意在哪裡?它的意趣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因為它是由自相而生、自相而滅,不僅是這樣,依他起當中大部分的法都是雜染法的緣故(就是不清淨法的緣故),所以它不是這邊所謂的「本來寂靜與自性涅槃」。

有人就會懷疑,無著菩薩所造的《集論》當中,在講「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四句的密意時有講到依他起,這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它跟《解深密經》當中所講的方式並不相同,那你怎麼作解釋呢?後面就有作解釋,「集論意趣,謂依三自性各各所無自性,如其無自性,如是則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解深密經》當中所講的三自性就是所謂的「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三自性,「各各所無自性」就是遍計執它是相無自性性,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就是三自性它各各無自性,一個是配一個的。在講到「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的時候,《解深密經》當中是怎麼作解釋的呢?就是說依他起這一類的法它要成立,並不是自己的本性而成立的,它必須透過其他的因緣而生,它是和自己本質相異之因而生的,而不是和自己本質相同之因而生的,因為依他起它不是自然而生、也不是自生、也不是和自己本質相同之因所生的緣故,所以在《集論》的時候,它是以這種觀點來觀察說,因為依他起它不是自生、自然生、和自己本質相同之因所生的緣故,所以它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等所有的密意。

它這邊所謂的無生的「生」,跟依他起生無自性性的「生」是相同的意思,這邊的「無生」不是由它那個方位所生出來,不是那種自然生,也不是那種自生的方式,(這邊所謂的「自然生」和「自生」就是說,和自己本質相同之因所生的緣故),因為它沒有這種和自己本質相同之因所生的方式,所以它是這邊的「無生」。既然它是「不能由自己本質相同之因所生」的話,它是不可能滅的,因為它已經沒有辦法生了。它不是自然生的緣故,所以它也不是自然滅,相同的無生、無滅,它也不是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所以,為什麼在《集論》當中,會覺得依他起「是」無生等所有的密意?在《解深密經》當中覺得依他起「不是」無生等所有的密意?之間的差別在哪裡?他們的觀點是有一點不相同。在《解深密經》當中,為什麼說依他起「不是」無生等所有的密意?因為依他起是自相而生的緣故,所以不會說它是無生;因為它是自相滅的緣故,所以不會說它是無滅;因為大部分依他起這一類的法都是雜染法的緣故,所以不會認為它是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這個是《解深密經》的觀點。在《集論》當中,為什麼會覺得依他起「是」無生等所有的密意呢?因為他覺得說,這邊所謂的「無生」就是之前《解深密經》當中所講到的「生無自性性」的那個「生」,也就是所謂的「自然生」和「自生」(也就是和自己本質相同之因所生的這個生),因為它沒有這種「生」的緣故,所以它也不會滅,既然是無生、無滅的話,就是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三自性當中的遍計執和圓成實比較講得通,因為遍計執和圓成實都是常法的緣故,所以它的本質就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個從《解深密經》當中我們可以瞭解。但是依他起的話,因為它的成立是由因緣而生的,所以它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的這一點就已經不成立了。為什麼說「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呢?因為它不是自然生,它不是自生的緣故,所以我們說它是「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就是《集論》當中,為什麼要說依他起「是」無生等所有密意的最重要依據。“

第二個科判「答離相違」已經講述完畢。之前(4“)《解深密經》當中有兩個科判,就是「列經所說」以及「解釋經義」,第一個科判當中又分四:丙一、問經離相違,丙二、答離相違,丙三、明三自性體,丙四、白彼結成義。第一個「問經離相違」這個科判已經講述完畢,第二個「答離相違」現在結束了,第三個就是現在要講的「明三自性體」。

丙三、明三自性體(22“)

若遍計執是相無自性,雲何遍計執性?解深密經雲:「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為色蘊,或自性相,或差別相。假名安立為色蘊生,為色蘊滅,及為色蘊永斷、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

這邊所謂的「明三自性體」,就是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三自性體。之前有講述到說,在唯識當中所有萬物的諸法,它要不是遍計執、就是依他起、要不然就是圓成實,它可以融在這三者當中。遍計執是相無自性生,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性。這邊就說了,「若遍計執是相無自性,雲何遍計執性?」既然說「遍計執」它是相無自性性的話,什麼叫做遍計執?哪一類的法叫做遍計執?遍計執它有什麼樣的特色呢?解深密經雲:「若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為色蘊,或自性相,或差別相。」「若於分別所行」這是第一點,「遍計所執相所依」第二點,「行相」這個最主要是在講依他起。「假名安立以為色蘊,或自性相,或差別相」,這個最主要是在講「假立自性之遍計執」(這個名字之後會常用到)。

第二段就是講述,「假名安立為色蘊生,為色蘊滅,及為色蘊永斷、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別相,是名遍計所執相。」這邊是講什麼?就是說「假立差別之遍計執」。遍計執有兩種:第一個是「假立自性之遍計執」,第二個是「假立差別之遍計執」,就是「自性」和「差別」的分別,接下來在文中會作解釋。“

此初三句,顯示施設遍計所執所依。以下顯示遍計之理。若雲:此是色蘊,是為假立自性,若雲色蘊生等是為假立差別,下當詳釋。

「此初三句」是哪三句呢?就是「於分別所行」這是第一句,「遍計所執相所依」這是第二句,「行相」是第三句,這三句在表示什麼呢?它在表示「顯示施設遍計所執所依」,簡單的說就是遍計所執它的施設所依,也就是遍計所執它的施設處的意思。這個是在講什麼呢?是在講遍計所執它的施設所依就是依他起。第一句「於分別所行」當中的「分別」就是分別心的意思,「所行」就是分別心的境。依他起為什麼是分別心的境?因為在唯識以及經部,只要是所知(或者說只要是存在的一法)的話,它一定是分別心之境,依他起它存在故,所以它是分別心之境。第二句「遍計所執相所依」,它是遍計執它的所依,「所依」就是「施設所依」,就是它的「施設處」的意思。第三個「行相」,一般來講「行相」的定義就是說能生、能存、能滅的一種法,叫做行相。依他起因為它是能生、能存、能滅的關係,所以「行相」這個字能夠講出依他起的本質出來。所以前三句最主要是在講依他起,這三句也能代表依他起有三種的特點:一個就是「於分別所行」就是分別心的境,第二個它必須要是遍計執的所依,第三點它必須是「行相」的這種法,要有能生、能存、能滅的這種法。「此初三句,顯示施設遍計所執所依」,這就是講依他起,「以下顯示遍計之理。」在依他起之上,怎麼去安立遍計執?這是在講遍計執安立之法。

「若雲:此是色蘊,是為假立自性,若雲色蘊生等,是為假立差別。下當詳釋。」「色蘊生等」的「等」裡面包含,(232)在《解深密經》當中「為色蘊生,為色蘊滅,以及色蘊永斷、遍知」它是講四個特色。「生」這個字已經有講出來,所以「色蘊生等」「等」當中就是包含了滅、永斷以及遍知這三種特色,「若雲:色蘊生、色蘊滅、色蘊永斷、色蘊遍知,是為假立差別。下當詳釋。」這邊所謂的「差別」,就是「別相」的意思。這邊為什麼會這樣講述呢?《解深密經》當中所要告訴我們的遍計執這一類的法,它有什麼樣的特色?它必須要是「假立自性之遍計執」,或者是「假立差別之遍計執」這兩種其中的一種。不是所有的遍計執都要講述的,最主要告訴我們的遍計執,它必須是「假立自性之遍計執」,或者「假立差別之遍計執」,兩種其中的一種。

什麼叫「假立自性之遍計執」呢?比如說「色」是詮釋色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這個法就是所謂的「假立自性之遍計執」。什麼是「假立差別之遍計執」呢?比如說現在以色法為主,色法之上它有「生」這個特性,是詮釋色法之上能生這個聲音之所趣入境。色法它是能生的,有一個聲音,這個聲音它的所趣入境,這個就是「假立差別之遍計執」。這邊的「差別」就是說,色法之上它有很多種特色,它是能生的、能滅的、能夠了知的(這邊的「了知」就是色法之上的遍知)。「遍知」就是苦集滅道當中的「苦諦」,這一類的色法是必須遍知的;苦集滅道當中的「集諦」,這一類的色法是必須永斷(斷除)的,所以色法之上它有種種的特色,就是有生、有滅、有永斷、有遍知。

當你去形容色法它的特色的時候,聲音的所趣入境這一點,就是「假立色法之上的差別遍計執」,你不去形容它的這些特點,你只是去形容色法它的本體的話,就是「假立色法之上的自性遍計執」,就有這兩點。一般來講,就是「假立自性之遍計執」它就一定要是有的呢?並不一定!比如說色法是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這一點是有的,這種遍計它叫做「異門遍計執」就是「存在的遍計執」,就是「有的遍計執」,這種遍計執它是有的;不僅是有的,它是無為法,它是一種常法。是不是所有的「假立自性遍計執」,它都是存在的呢?它都是要有的?並不是。有一種的遍計執它叫做「所破遍計執」,比如說色法是詮釋色法聲音之所趣入境的自相成立這一點,它是不存在的,但是它是「假立色法自性之遍計執」。所以簡單來說的話,「假立自性之遍計執」,它有一部分是有的,有一部分是沒有的,「有的」就是說「色法是詮釋色法聲音之所趣入境」這一點是有的,「色法是詮釋聲之所趣入境的自相成立」,這一點是沒有的,但是這兩點都是「假立自性之遍計執」。

相同的,「差別」的遍計執也是如此。比如說以色法為主,色法之上它有生、有滅、有永斷、有遍知,這種種的特色。比如以「生」來說的話,「色法生」它是詮釋「色法生」的這種聲音之所趣入境這一點,是色法之上的假立差別之遍計執,這一點是「有的」。比如說色法它是能夠「生」,它是色法生詮釋這個聲音的所趣入境自相成立的這一點是「沒有的」,但是它是色法之上的「假立差別之遍計執」。相同的,「假立自性之遍計執」或「假立差別之遍計執」,它們都有「有無」之分。所以在《解深密經》當中所要講的遍計執,要具有這種特色,並不是所有的遍計執都講。但是不是遍計執一定要是這兩種?並不一定,而是所要講的遍計執,必須要有這種特色。

如果說,色是所詮色聲之所趣入境,是自相不成立的,它要是自相成立的話,有什麼樣的過患?以唯識來說的話,自相成立的一法,要不然就是由因緣而生,要不然就是諸法的本性;簡單來說,要不然就是依他起,要不然就是圓成實。因為色是詮釋色法聲音之所趣入境,它是僅由分別心去安立的緣故,所以它不是由因而生,也不是諸法本性的緣故,所以它是自相不成立,所以它自相成立的這一點是不存在的,但是它是「假立自性之遍計執」。“

在《解深密經》當中在講述遍計執有什麼樣的特色的時候,雖然這邊有很多的字,但是前三句話就是「於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這三句話是在形容「依他起」,它不是在表示遍計執。《解深密經》當中它所要強調的「遍計執」,是必須在「依他起」之上去安立它的,所以必須先把它的「施設處」講出來。遍計執它的施設處,就是「於分別所行」,就是分別心之境;遍計所執之所依;以及它的本質是由因緣而生的這種行相。也就是依他起先把它講出來,然後在這個依他起之上,能夠有「假立自性之遍計執」和「假立差別之遍計執」這兩種遍計執。

在《解深密經》當中,是以色蘊、色法為主,一般來說的話,色蘊本身是一種自性體,色蘊之上它有很多的特色,比如說它是由因緣而生的,它會因為因緣的關係而改變(就是這邊的滅),並不是所有的色蘊,它都必須斷除的,我們這邊所謂的色蘊就是不清淨的那種色蘊。不清淨的那種色蘊必須斷除它,我們要瞭解它是苦集滅道當中的苦諦;認識這種不清淨的色蘊它是苦諦的關係,瞭解之後要想辦法斷除它的因──也就是集諦。所以它的苦諦這一部分我們必須「遍知」,苦諦之因──集諦這部分必須要「永斷」。這種色蘊之上它有生、滅、永斷、遍知這四種特色,在形容這四種特色的時候,之前有談到兩種的遍計執,「假立自性之遍計執」以及「假立差別遍之計執」這兩種。色蘊是詮釋色蘊聲之趣入境這一點,是色蘊之上的假立「自性」之遍計執;色蘊它「生」這一點是詮釋「色蘊是生」的這種聲音之所趣入境,這一點是色蘊之上的「假立差別之遍計執」。因為「色蘊生」是色蘊之上的一種特色、一種差別,因為色蘊的生、滅、永斷、遍知是色蘊的特色的關係,所以在色蘊之上的這種「色蘊是詮釋色蘊是生、滅、永斷、遍知的這種聲音的所趣入境」,它是色蘊之上的「假立差別之遍計執」。

遍計執也有「有」和「無」的差別。「有」的話,比如剛剛講的,色蘊是詮釋色蘊聲音的所趣入境這一點是有的;哪一點是沒有的呢?因為它是遍計執的關係,所以它的自相不成立,所以它自相成立的這一點是沒有,這就是我們這麼所要說的「所破遍計執」。證得空性的時候,必須破這個遍計執之後才能證得空性。所以這邊所要強調的這種遍計執的有和無,「有」的那一點就是趣入境那一點是有的,趣入境它自相成立的這點是沒有的,但是這兩點都是色蘊之上的「假立自性之遍計執」,所以假立自性之遍計執它有分「有」和「無」這兩種。

有人就懷疑說,色蘊它是詮釋色蘊這個聲音的趣入境,它既然「有」的話,為什麼它自相不成立呢?比如說「聲音」,它是無常的這一點是成立的,聲音它的本質是無常的;所以聲音是常法這一點,就是不成立的,它是必須破的。要證得聲音是無常的時候,必須破除聲音它是常法的這個特色,破除之後才能證得聲音是無常的。不能說聲音是「無常」、又是「常」,這是很矛盾的說法,所以要證得聲音是無常的話,必須瞭解聲音不是「常法」,破除了這一點(就是所謂聲音之上的所破),破了之後才能證得聲音是無常的。相同的道理,你要瞭解「色蘊」,它是詮釋色蘊之聲的所趣入境這一點,它是遍計執的關係,所以它是自相不成立的;它自相成立的這一點,是它之上的所破,必須破除它,所以它的自相是不成立的。《解深密經》當中最主要是在強調,這邊的「遍計執」就是在依他起之上,以它的本性、它的特徵、它的差別相,去安立它的這種方式,就是這邊所要講的遍計執的特點,這個很重要。“

若依他起是生無自性,雲何依他起性?解深密經雲:「若即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初句明誰境,二句明施設遍計執所依,三句明自體。)

接下來繼續作講述,「若依他起是生無自性,雲何依他起性?」之前我們講到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既然依他起是生無自性性的話,雲何依他起?依他起有什麼樣的特色呢?解深密經雲,這邊講述的跟剛剛所講述的相同:「若即分別所行」,這邊所謂的「分別所行」就是因為它是分別心的境的關係,所以不僅僅依他起是分別心的境,所有萬物的諸法、萬法都是分別心的境。「遍計所執相所依」,這邊就是在強調,《解深密經》當中所謂的遍計執,它必須依著依他起,就是它的施設處必須是由依他起之上去安立、假立的。遍計所執相之所依,這邊所謂的「行相」它的定義就是說,它能夠生、滅、存在的這種法,叫做行相。總而言之,它是由因緣而生的這一類的法,稱為行相,「是名依他起相」。這三句就是在代表,依他起必須要有三種的特質:第一種特質,它是分別心的境;第二種特質,它是遍計執的施設處;第三種特性,它是由因緣而生的,所以這三句它能夠涵蓋依他起有三種的特色。

接下來就是宗喀巴大師作解釋,「初句明誰境」,第一句它是在講什麼呢?第一句是在表明依他起,它是哪一類心法的境?它是「分別心」這一類心法的境。

「二句明施設遍計執所依」,第二句是在表明,依他起是遍計所執之施設處的這一點。比如大腹扁足能盛水的這個東西,它是詮釋瓶子聲音的所趣入境自相成立,它都是遍計執。這個遍計執它是在哪一點之上而成立的呢?它是在能盛水的這個東西之上安立出來的。相同的道理,色蘊它是能詮色蘊聲之所趣入境自相成立,這一點是誰之上安立出來的呢?是在色蘊之上安立出來的。雖然說色蘊、以及大腹扁足能盛水的這個東西,它們是依他起,它們是由因緣而生的,但是色蘊它是詮色蘊聲之所趣入境這一點,它不是由因緣而生的,它是遍計。比如以瓶子來說的話,剛開始有一個人,他想辦法做一個瓶子出來,就是「大腹扁足能盛水的這個東西」把它做出來之後,另外一個取名字的人,看到這個東西之後,才會給它命名它叫做瓶子。所以成立的時候,是先成立哪一點呢?是「大腹扁足能盛水這個東西」成立之後,「大腹扁足能盛水這個東西是詮釋瓶子聲音的所趣入境」,它之後才會成立。所以它們之間是一個先成立,另外一個後成立。所以後面這個成立,它並不是由因緣而生的,是由分別心去安立它的,所以它不是依他起,它是遍計執。

「三句明自體」,第三句「行相」這個字是在表明什麼呢?它在表明依他起的自體(本質)是什麼。之前我們有講述說,「能生」就是由因而生的這種法,我們叫做「行相」,這種特徵剛好也就是依他起的本質。我們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看,「依他起」就是因依著他人而生起的叫依他起。就是說它自己要成立的話,它自己沒有自主的能力(沒有那種權力),這個權力都在別人的手上,是在誰的手上?在它的因緣手上。它要形成的話,必須要依靠它的因緣而生,它沒有那種自主的能力。所以在經典當中有講說,依他起的定義是什麼呢?就是由自己因緣而生的這一類法,叫做依他起。

之前有舉很多的例子,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會想:「我想活一百歲,我想活一千歲」,種種觀念會生起來。但是你想活一百歲、想活一千歲,你有沒有那種自主的能力?沒有!因為我們之前沒有造因的話,不可能得到這種果。你要活一百歲、活一千歲,它不是你能夠自主的,必須依靠其他的因緣而生的。所以當你想活一百歲、一千歲的時候,必須找出能活一百歲、能活一千歲的那種因,把那種因種下去之後,才有可能活一百歲、一千歲。並不是你不要靠那個因緣,就能夠自自然然的產生「我可以活到一百歲、一千歲」的這種特徵。這就是《解深密經》當中所要強調的依他起的特性。“

若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雲何圓成實性?解深密經雲:「若即於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

    「若圓成實是勝義無自性,雲何圓成實性?」圓成實是勝義無性性,什麼叫做圓成實呢?在《解深密經》當中有作這樣的講述,解深密經雲:「若即於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在這邊字面的意思,我們不作一一的講解,因為後面宗喀巴大師會作講述,接下來就看講述。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