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17 10:06:49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論釋難卷二

  辨了不了義論釋難卷二

  庚二 明自宗無邊。分二

  辛初,立相違諍。辛二,答無相違。

  今初

  [若如菩薩地,至,豈不相違耶。]

  義為說依他起是勝義有不應道理,解深密經說凡是有為皆非勝義。辯中邊論本釋俱說,唯圓成實乃是勝義。莊嚴經綸說勝義諦無有生滅。攝抉擇分說依他起是世俗有。皆相違故。

  辛二 答無相違。

  [不違之理茲當解釋,至,差別而已。]

  依次略釋,安立世俗勝義,總有二理。一唯由名言增上安立為有,是名世俗。非由名言增上安立由境不共本性而有,是名勝義。二清淨所緣,是名勝義。雜染所緣自性差別言說所依,是名世俗。若依第一道理,則依他起及圓成實,是勝義有。以非唯由名言安立,是由境不共本性有故。遍計所執是世俗有,非勝義有,以彼唯由名言而安立故。

  如是明依第一道理安立世俗勝義無相違已。次依實有假有亦明無過。

  [又抉擇分雲,至,則成相違。]

  茲當略釋,若由無始名言習氣熏習之力,謂此青是色,此是色生等,於自性差別名言所依之想事現似實有,由此所建立緣青眼識,及識所引念智等心,緣色等自性差別名言所依之想事,計為色等境界自性。此現似實有之性,非實物有,非勝義有,由是之故,謂此青是色等,自性差別想事名言所依。非真實有,唯由名言分別計有自相,是遍計執。即此遍計所執,應知假有,非實物有,非勝義有,唯由假名所安立故。

  若由遣除名言熏習之想所建立緣色眼識,此識如其色等想事,緣離言自性,即此自性,應知是實物有,是勝義有,以是勝義,不待所余即能施設自體性故。淺易言之,緣青眼識,見其青色,於自性差別名言所依現似實有,此現似有,是無自相唯由名言習氣熏習之力現似有故。又其青色緣青分別所執之分,是無自相,唯由假名所安立故。離言說事,是實物有及勝義有,以是勝義複不待餘能立自性故。

  此處所明實有假有,亦如攝抉擇分說[若有諸法]等。其實有之義,謂任何法,不須待他能明自體,不須依他能設自相,應知即是實有之義故,假有之義,謂任何法,若明自體,必待餘法,由依余法安立自相,應知即是假有之義故。

  如阿賴耶識上所有習氣及補特伽羅,於此所立實有假有之理,雖是假有,然彼二法是有自相。以彼二法是有為故。彼二即是此處所說之假有,以不依諸蘊則不能明補特伽羅不依阿賴耶識則不能明彼習氣故。雖由假名所立之假有,與有自相,有相違過。然總雲假有則與有自相無相違失也。

  由依安立世俗勝義第二道理顯示與前諸教無相違過者,謂如辯中邊論雲[勝義諦亦三,謂義得正行。]此說勝義差別有三,一,義勝義,二,得勝義,三,行勝義。其初勝義是究竟清淨所緣不變圓成實。第二如涅盤。第三如聖根本智。上文所引解深密經等說依他起非勝義有者,非說依他起法無有實體。是說于究竟清淨所緣之勝義,非勝義有。故與彼諸教皆無相違。次引辯中邊論本釋說[淨所行有二,[淨所行有二,依一圓成實]者,是顯唯依法無我性所立之圓成實,是清淨所緣。智藏集論雲[識離能所取]等,是說離二取之識,依止安立勝義第一道理,為真實有。無著兄弟論中,亦多依于清淨所緣勝義之理,安立勝義。

  次雲[初二自性世俗有者]等,解釋攝抉擇分說遍計執及依他起,是世俗有之密意。複引解釋正理論成立彼義。

  次釋攝抉擇分說聖根本智是勝義有,說後得智通世俗有及勝義有之義。其文易解故不廣說。辯中邊論雲[謂假行顯了]等。謂如前說勝義有三,世俗亦分三種,一,假世俗,二,行世俗,三,顯了世俗。如其次第,依三自性密意而說。

  [如是能辯]等,謂于上下諸宗別別所立實有假有,二諦道理。及一宗中所許多種不同之理,須善辨別也。

  戊三 餘論所說。分三

  己初 莊嚴經論所說。

  己二 辯中邊論所說。

  己三 陳那法稱論中所說。

  今初

  [莊嚴論雲,至,如前已釋]釋般若經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所有密意。[論又雲,至,壞滅作用。]解釋經說,證得無生法忍之密意。[若謂解深密經]以下,釋依他起如同幻事法喻之義。

  淺易言之,莊嚴論雲[自然自體無]等,釋般若經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密意之理,謂在未來諸有為法,不待因緣無自然生之自性。諸過去者,無重複生之自性。諸現在者,無有安住第二刹那之自性。又諸有為法,無如凡愚所執常樂我淨及異體能取所取之自性。故密意說皆無自性。亦有宣說無生等之密意,謂如無自性,如是無生及無滅等,故密意說言無生滅等。

  莊嚴論又說[于始自餘相]等,義謂佛於經中說得無生法忍,亦有諸法無生之理,謂生死中無初始生,已生諸法體不重生,於生死中有情先無非有新生,遍計所執無自相生,依他起相無自然生,圓成實相無變異生,阿羅漢身無雜染新生,法身無有差別之生。即於彼等密意說得無生法忍。[若謂解深密經]等,謂夢幻等喻譬虛妄法。說依他起猶如幻事不應道理。答,說依他起猶如幻事之理,如莊嚴論說[猶如起幻師]等所釋。謂于木石等物,誦以幻咒,與虛妄分別依他起相,由其二取習氣所染,法喻相合。由幻咒物為所依止,其木石等實非象馬現似象馬,與由二取習氣所染虛妄分別實非二取現似二取,法喻相同。故說依他起猶如幻事,無有過失。余文易解茲不詳釋。

  己二 辯中邊論所說。

  辯中邊論說[虛妄分別有]之義,謂虛妄分別依他起性,非唯略有,是真實有。安慧疏雲,[謂有自體之增語。]非總說雲依他起有便為滿足,定須說是由自體有或真實有,此是為破中觀師說依他起非勝義有,故論說雲,虛妄分別有。如疏中雲[有作是思,一切諸法皆無自體,猶如兔角。]故謗一切為遮彼故頌曰[虛妄分別有。]

  他作是難,若依他起是真實有第二轉法輪說一切法皆非實有,則成相違。答雲無違,第二轉法輪說一切法皆非實有者,是於依他起虛妄分別由二取空,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故頌說雲[於此二都無。]

  若無異體能取所取,則由二取空所顯之圓成實相,亦應非有,答曰,雖無異體能取所取,然有二取空所顯之圓成實相,此即依他起相所有法性。為顯斯意,故論頌曰[此中唯有空。]

  若於虛妄分別上有法性究竟實體圓成實者,然彼分別何故不證圓成實耶。答曰,虛妄分別不證實體圓成實者,由於彼中有二取亂相能障礙故。故論誦曰[於彼亦有此。]

  [虛妄分別有]之敵者,是中觀宗應成諸師,唯識三十頌釋中亦說,經部師等,如識實有則許外境亦是實有。隨瑜伽行中觀諸師雖無外境,而許內識是真實空。應成諸師,則許外境內識俱無自相,皆世俗有,為破彼等故造此論。

  此許通達依他起識由二取空之道,即是迦葉問品所說遠離二邊之無上中道。

  己三 陳那法稱論中所說。

  [陳那論師,至,故不詳述。]

  余唯識師,解釋般若經之密意既如上說,陳那法稱雲何許耶,答曰,陳那菩薩所許,如八千總義論說,[般若到彼岸,正依三自相,凡說無等句,破一切遍計。]謂般若經中凡說諸法,皆無真實自性者,意在宣說遍計所執是無自相。成立遍計所執是無自相,依他起圓成實,是有自相,為般若經義。增益自性差別遍計所執由自性空,為一切法究竟實體,是故有說通達異體二取所空之見是陳那法稱之宗。通達遍計所執由自相空之見,是無著兄弟之宗者,斯乃知見太狹之談。陳那所許既如上說,依正教理抉擇通達二取所空之見,攝大乘論,較釋量論等,尤詳盡故。法稱論師說[其中由無一]等,成立由二取空之空性,為依他起究竟實性。又說[諸事異相住]等解釋第二轉法輪說一切法皆無實性之密意。謂般若經說一切法皆無實性者,由離丙識別無外境,故能取所取,無異體實性,依彼密意故作是說。此是唯識自宗不其之義。若其經部義。解釋般若經說一切法皆無實性者,則謂能相所相作用非實,依彼密意故作是說,如頌雲[由蘊等差別]等。如上所說辯中邊論陳那法稱,皆許遍計所執是無自相,依他起圓成實是有自相。故亦許第三轉法輪是如實語,是真了義。初二轉法輪不可如言而取其義,是不了義。

  丁二 別破增益邊。分二

  戊初 明增益邊。

  戊二 如何破彼。

  初又分二

  己初 數量決定。

  己二 斷諍。

  今初

  [此宗,至,乃是增益。]

  唯識宗說正理所破總有兩種,一者損減,二者增益。損減謂計依他起圓成實非有自相。若如是執,即執損減邊。此執唯是邪宗妄計,唯中觀師身中乃有,已如上說。

  增益有二,一人我執,二法我執。人我執中,又有分別俱生二種。其分別執,謂執補特伽羅有量成立是自立體,其俱生執,謂不觀待邪宗妄計,任運而執補特伽羅有自立體。以二我執所執之境即增益邊,亦即成立補特伽羅無我之正理所破。

  法我執中亦有分別俱生兩種。其分別執,謂執能取所取有量成立是實異體,及執增益自性差別遍計所執有量成立是有自相。此二種執,在諸外道及小乘二宗身中方有。其俱生執,謂執二取有實異體,及執遍計所執是有自相。此二所執境之法我即增益邊,亦即成立法無我之正理所破。

  彼二法我執中,此處正破經部所許從堅固習氣所生無亂根識,見色等境,是自性差別名言依處。複從色等本性而有。為破彼故,須先明根識所引意識,執其色等如現而有。次說[由名前覺無]等,破彼所執之境也。

  己二 斷諍。分二

  庚初 他諍。

  庚二 答釋。

  今初

  [其破色等,至,彼等相違。]

  他作是難,說增益自性差別遍計所執無自相空,是唯識不其法無我性,及是究竟清淨所緣,不應道理。以計色是緣色分別所取事之分及是色名所詮之分,無自相者,經部亦知,對經部師不須更成立彼無自相故。又緣色分別所取之色是依他起,彼有自相不能破故,又汝所許遍計所執無自相空,於小乘部已極成故。轉有經說[由彼彼諸名]等。除彼所說,未見更有過上空理,是遍計執自相空義。然彼教文於小乘部已極成故。

  又許上說空理,是唯識宗不其法無我性,不應道理。以彼空理之中,全無少分破異體二取之唯識義故。若許彼空,非唯識宗不其法無我性,及非究竟清淨所緣者。解深密經說遍計執無自相空,即圓成實。菩薩地說如是空性,即是究竟清淨所緣,亦成相違。故當解釋無違之理也。

  庚二 答釋。

  [茲當解釋,至,下當詳答。]

  此極切要茲當詳釋。謂遍計執無自性空。非小乘部已其極成,非於彼空無唯識義。以菩薩地說彼空性即是淨所知障之究竟清淨所緣,通達此空之道,即是無上遠離二邊契中道故。攝大乘論說由通達遍計所執無自相空為所依止,即能悟入無異體二取之唯識理故。

  小乘部師許遍計執是有自相,以菩薩地破遍計執有自相時,引聖教破,故此敵者定無外道,唯識中觀亦非此敵。故唯小乘二部,更無餘故。又菩薩地破許遍計所執有自相時,亦不引申解深密經,唯引小乘自許三經,而破斥故。然小乘部釋彼三經之義,為說色等是分別所取境之分,為無自相,非說色是緣色分別所取事之分是無自相。故與此宗不同,無相違失。

  次明此宗于遍計執執有自相增益法我之理,前雖略述今更說之,攝抉擇分說諸愚夫由五因緣如名如言於所詮事執有自性。義謂當知愚夫由其二取亂相所迷,依名所詮依他起事,如名說雲此是色等,其緣色分別,即如其名執為自性。若問彼雲緣色眼識所見色事,何為自相。彼必答雲,彼自性即色。而不答雲,名即是色。是第一因緣也。

  [此中義者]以下,即釋彼義。謂唯識宗說,善解名言之士夫,其注意觀青之眼識見青色時,非但見彼青色現為青色及現為外境,而且現為自性差別名言所依,此所依相複是現為由彼青色自體而有。以緣青眼識所見青色,即憶念境。其耽著彼境謂此是青,此是青生等施設名言之分別,即由緣青眼識自力所引。若問所言青色之義,何為自性,彼由耽著緣青眼識自力所引。若問所言青色之義,何為自性,彼由耽著緣青眼識所見青色,答雲自性即是彼色。此同答之分別心,亦是緣青眼識自力所引緣青眼識見青色時,非見青色唯名假立,是見青色由自體有。即緣青眼識,見彼青色,由其自相是青名言所依之義。其執如現而有之分別心,即法我執。其所執境即是法我。故破此分別心所執之境,與破緣青眼識所見青色如見而有,其義相同。然非許緣青眼識是法我執。

  唯識師說,緣青眼識,及眼識所引分別,俱是錯亂。尤許分別於所執境,為顛倒心。其經部師,則說緣青眼識是不錯亂。執彼眼識如見而有之分別心,亦是如理執。雖說青色為青名言所詮之分,是分別假立。然許青色是青名言所詮之事,則自相有。故小乘兩部與唯識宗,極不相同。不同之理淺易言之,謂唯識師若說青色為緣青分別所執之事無自相者,是說堅固習氣所生之根識,見其青色為青名言所詮之事,亦無自性。在經部宗則許根識於境無誤,故許根識所見之義皆有自相也。

  故唯識宗,說見青色為自性差別名言依處有自相者,是名言習氣所生見境之識。說見青色為青色者,是等流習氣所生見境之識。雖緣青分別心所執事之青色,是有自相。然青為緣青分別所執之事,則無自相。當善分辨彼等差別。

  戊二 如何破彼。分二

  己初 正破。

  己二 斷諍。

  今初

  [解深密經,至,略示觀察之門。]

  解深密經,未顯了說成立依他起由遍計執空之正理。菩薩地及攝抉擇分,為令通達彼故,各說三種正理。攝大乘論則說[由名前覺無]等。今先略釋菩薩地義。如菩薩地說[若于諸法諸事隨起言說,即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應有眾多自性。何以故。以於一法一事,制立眾多假說而詮表故。]義謂若色等法,依他起事,如名說雲此是色等,隨多所詮即色等法依他起事自性由自相有者,則唯一色法唯一瓶事,應成種種眾多體性,以于一色法於一瓶事,亦可制立多名,假說為多種故。此文之義,例如若說大腹之瓶,不待假立瓶名,唯由彼事自體而轉者,大腹物體即為瓶名所詮之事,是自相有。破雲大腹物體,若於汝上立多名時,如名眾多汝應成多,以汝是多名所詮之事自相有故。

  又如菩薩地說[要先有事然後隨欲制立假說,先未制立彼假說時,彼法彼事應無自性。]義謂若是先有大腹之事,後乃於彼隨所欲樂而立瓶名。則于大腹,施設瓶名之前,尚未安立瓶名之時,其大腹事應無瓶性。以于爾時無瓶名故。若許爾者,前說大腹事是瓶名所詮之事由自相有,則己失敗。又可知如是觀察,若大腹事即是瓶名所詮事者,為是先有彼大腹事,後乃於彼隨所欲樂立瓶名耶,抑是隨有大腹事時,即己俱有瓶之名耶。若如初問,則於大腹立瓶名之前,尚未於大腹事立瓶名時,其大腹事應無瓶性。以彼瓶名詮大腹事是要先有大腹之事後乃設立瓶之名故。若如二問,則不善解瓶名之人,見大腹時亦應生起是瓶之覺。以大腹事為名詮表非待假名,是大腹事自體具故。又如菩薩地說,[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等,義謂青為色名所詮之事非自相有,若自相有,則此青法無色名時,略見青法應生起是色之覺而實不起也。

  如是略說菩薩地義,次當宣說抉擇分文,如雲[問何為彼法自性。答,離言說性。問,當雲何觀彼法行相。答,是如幻相非是全無。] 此明遍計所執依處依他起相己,說彼如幻及是實有。小乘師問雲,遍計所執依處依他起法,未遍計前,自性雲何。答雲,未由假名分別立名之前,其依他起是離言說性。次問,雲何當知依他起相。答雲,其離言說依他起事,當知其相如幻,然非無實,以有生果功能性故。

  抉擇分又說[若謂諸相自性安立,即稱其量假立名言,此假名言依相而立。] 此出敵者所許,謂問小乘師雲,於離言說依他起上,雲何施設遍計所執。彼若答雲,遍計所執自性,由能遍計假名分別安立彼相要以稱其依他起法,如於大腹事,乃可安立為瓶之名。故立假名必須依仗依他起相也。在唯識宗非全不許彼義。然小乘兩宗,既許大腹是由自相為瓶名所依,複說大腹要待假立瓶名,瓶覺乃轉。為顯彼二相違,攝抉擇分雲,[是則於假立名前,應有彼覺如己立名。又于一相所立名言有眾多故,有差別故,應有眾多差別體性,是故名言依相而立不應道理。

  少半個括弧

  淺易言之,小乘兩宗,於大腹上施設瓶名,而雲彼名要待名言分別假立,不應道理。以彼二宗,許大腹事是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故。

  許大腹事,是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複有過失,謂大腹事末立瓶名之前,見為大腹事,即應發生是瓶之心,如己立名,以汝是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事故。此與攝大乘論說 [由名前覺無 ] 等,同一義理。

  又由於一依他起相,既可制立多名故,及可立種種差別名故,應一依他起法,即有眾多差別體性,以彼是由自性為多名之所依故。

  今當略說攝大乘論所說之理。論先設問,雲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答雲,[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成稱體多體,雜體相違故。]此說三種正理。其初理時由稱體相違,明依他起由遍計執空之理。淺易言之,謂小乘兩宗,說大腹事是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破雲,大腹之事,立汝為瓶名之所依,應不待假名,以汝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故。若雲許者,即前有法,應不待假名,以汝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故。若雲許者,即前有法,應不待假名便能於汝發生瓶覺。是汝許故。若亦許者,即前有法,於汝未立瓶名之前,由略見汝應生瓶覺,是汝許故。如是破己,次應立雲,大腹之事汝非由自相為瓶名之所依,以於汝未立瓶名之前,不生瓶覺故。

  次第二理,由於一體成多體相違。如帝釋之上有天王,帝釋,壞聚落等多名轉時,汝上諸名,由事體而轉,以汝是由自相為彼諸名之所依事故。若雲許者,唯一帝釋,如名有多體亦應多,是汝許故。次成立雲,帝釋非由自相為多名之所依,以汝非多故。

  次第三理,由無雜體應成雜體相違。如東西二烏波笈多,汝二同一烏波笈多名共轉時,烏波笈多名應由事體增生於汝二轉,以汝二上是由自相為烏波笈多名之所依故。若雲許者,即前有法,汝二如名同一體亦應一,是汝許故。次應立雲,如東西二烏波笈多,汝二非由自相,為烏波笈多一名之所依,以汝二法體非一故。

  [若執色等分別依處]等,義謂未善言說不知大腹是瓶之幼童,亦執大腹由其自相為分別依處。以彼眼識見大腹事為假名依處時,是見從其大腹自體為彼依處故。此即執大腹事,由其自相為分別依處之俱生法執。破此之理如前應知。

  [菩薩地破雲要先有事 ] 等,義如前釋。

  [小乘兩宗]等明小乘救上難。謂彼救雲,若說大腹事是假名親境,從彼事自性由自相有者,則見大腹了知是瓶,不須觀待於大腹事施設瓶名,容有上過,謂見大腹即起瓶覺。若許大腹於瓶名親境上為自相有,則無彼過。雖作彼說仍不能救,謂大腹事於瓶名親境為自相有故。廣如上破。由是應知唯識所許,謂大腹事上瓶名所依之分,雖是假名安立遍計所執,然由量成立可許為有。若大腹事上瓶名所依由自相有之分,雖亦是假名遍計所執,然于名言亦不許有。故由假名安立之中,有量成不成二類差別。但凡假名安立之法,即便不許因果建立。凡因生果,即許實因而生實果。故唯識宗不同應成派師,唯于假名安立之法,而建立因果。由此故說若依他起非是實有,則依他起成畢竟無。小乘兩宗所許亦爾。

  小乘兩宗,若破色由自相為緣色分別及詮色名之所依者,則彼不能立色為有。以彼兩宗許緣色眼識,見色為自性差別名言所依者,是由彼色自性顯現,如現實有故。又非但于色如是,於任何法,若破緣自分別所依方自相有即便不能立彼為有。例如虛空若破虛空於緣空分別所依為自相有,彼則不能安立虛空。此處自相之義,是如上說,與因明論中以有作用名為自相,有所不同。故小乘兩宗,若就有作用名為自相,雖亦了知虛空是無自相。若就上說自相之義,則仍執虛空是有自相也。雖作是難,若色為分別所依是無自相,則識為分別所依亦無自相,若爾則識應無自相也。答,識是分別所依,其是分別所依之分非有自相。然識有自相。譬如無瓶是為滅無無瓶之地即是無瓶。滅無與有為雖無同事,然無瓶之地是有為法不相違故。

  [由彼彼諸名] 等,雖是小乘極成之經,然唯識宗與小乘兩宗釋彼經義有所不同。唯識宗與小乘兩宗釋彼經義有所不同。唯識宗說,例如大腹為瓶名所依是自相空,即彼經義。小乘則說如大腹事是瓶名所詮之分,非有自相,為經義故。如大眾部經說根本識,小乘諸宗許為意識,唯識說是阿賴耶識。

  次雲[若執前說增益自性差別]等,是略顯示妄執是有自相,即所知障彼所執空,即是究竟清淨所緣。次問[由此諸理雲何悟入唯識義耶,至,略示觀察之門。]是為廣釋。謂若破諸法從色乃至一切種智名言處所分別所依非有自相。即能通從從色乃至一切種智一切諸法全無外境唯有心性。以若能破色等諸法,是有自相為緣色分別及增益自性差別名言所依。則知分別見彼色等為增益自性差別名言所依者,非由色等本性,如是而見彼相,是由內識名言習氣增上力故,見為增益自性差別名言所依,外色等相。唯由分別於彼迷亂著為實有。故能悟入能所取空真唯識義。為欲將彼二種義(遍計執空與無外境空)與攝大乘論,說由四尋思四如實遍智悟入唯識義合併解說,故引攝大乘論[以諸菩薩]等為據。

  今略釋文,謂加行道菩薩,由四尋思門,悟入四如實遍智為體現證唯識性之見道,初由名尋思門悟入唯識者,謂于似文大腹之瓶名意言,及於似義大腹意言分別,推求大腹之文名曰瓶,唯是於大腹事上假立客名,便能了知唯以意言分別而為體性。是由大腹之名尋思門悟入親證名之如實遍智。第二由義尋思門悟入唯識者,謂推求依此瓶之名文假立彼名所詮大腹之義,便能證知亦為意言而為體性。是由義尋思門,悟入親證義之如實遍智。

  第三由自性假立尋思門,悟入唯識者,謂推求大腹事上假立瓶名之自性,便能證知唯是假立自性謂此是瓶,假立差別謂是瓶生。由是因緣名義自性唯以意言而為體性。是由自性假立尋思門,悟入親證自性假立之如實遍智。

  第四由差別假立尋思門,悟入唯識者,謂推求由依大腹與瓶名義關係,名曰瓶生。是由差別假立尋思門,悟入親證差別假立之如實遍智。

  次雲[若謂此是觀待分別意識,至,亦得善成。]此明以上諸理,亦破根識所見異體能取所取。次又雲,[若爾正理破除內識]等,是釋外難。依次略釋,謂他難雲,由四尋思四如實智悟入唯識者,是就分別意識破除異體能取所取。非就堅固習氣所生根識破除異體能取所取,而雲悟入全無外境唯有內識,雲何應理。

  答無彼過,謂由通達色緣色分別之所依非有自相。依此為依,便能通達色離緣色根識無有別體唯識性故。由達色為緣色分別所依,非由色法體性而有。以此為依,便能通達見色為名言依處之緣色根識,於境迷亂。若緣色根識如所見色而非實有,則知彼色離緣色根識無異體故。他複難雲,若達內識非由自相為分別之所依,以此為依,亦應通達彼自證分於境迷亂。以自證分見自內識是由自相為分別之所依故,若許爾者,則彼內識應非由自相為明瞭領納之體性,以自證分於境迷亂故。因亦成立,以許緣色根識見色為分別所依是有自相,自證於彼理相同故。

  [答無彼過]等,是顯無彼所出之過。謂雖緣色根識見色為分別所依是有自相。然領納內識之自證分,則不見內識為分別之所依。以緣色根識見色之時,要有二相乃能見色。領納內識之自證分見內識時,要無二相乃領納識故。此因決定,以於內心見為分別所依時,要有二相乃能見故。以分別心見色為分別之所依時,定須顯現有二相故。其自證分見識之理則不同彼,以唯見內識為領納相故。

  他又難雲,其自證分見內識相,次於分別顯現之相,與內識見色為分別所依,次於分別顯現之相,二應相等以於分別心前,定有二相故。

  答,於分別心雖有二相,然自證分見內識相,則於分別非須定現自有二相。以分別心見有二相,與見彼境自有二相,於一切種義不同故。若不爾者,應許分別全不能見離二相法。然不可許爾。若許爾者,則應全無離二相之法故。

  [若謂青是分別所依]等,謂他難雲,青是緣青分別之所依者,於緣青根識顯現不應道理。以青是緣青分別之所依,唯是分別之所安立,唯由分別所安立者於離分別不應現故。破雲,若爾根識亦應不現幻象馬相,唯是分別所安立故。

  是故經說,增益自性差別遍計執空即圓成實。其中亦破異體二取明唯識義。

  [遍計執中一切共相]等,謂一切共相及虛空等總有多種遍計所執,解深密經此品之中,唯說增益自性差別,不說一切遍計執者,以此品中為欲安立依他起上遍計執空即圓成實,彼等一切非所須故。又遍計執中,如聲常空蘊無我等亦有眾多非唯假名能安立者,此義如前己說。

  [觀外破除]等,謂唯識宗觀待外境破除異體二取之理,有多異門,攝大乘論說如夢如影像等理。法稱論師說破二取相相似而生之理。陳那菩薩說破和合及散微塵為所緣境之理等。余文易解不釋。

  己二,斷諍。分二,庚初,斷違解深密經諍。庚二,斷違除害論諍。今初

  [解深密經說,至,亦即此意 ]

  謂他難雲,解深密經說,於依他起執為遍計所執自性,以此法我執為本生餘煩惱,由彼增上而造諸業流轉諸趣。及由通達遍計所執相無自性為所依止,生死還滅。又說聲聞緣覺菩薩,皆由此依他起上遍計執空之道,而得涅磐。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故二乘人證法無我,是否此經之義耶。若雲是者則違前說。若雲不是,則當解說此經之義。

  [菩薩地亦說]等,即彼答難。謂菩薩地說妄執增益自性差別遍計所執為有自相之法我執,是為生死究竟根本。即由如是法我執故,引生薩迦耶見。由彼引生諸餘煩惱。令諸有情流轉生死,由四尋思四如實智證唯識性,由修彼性滅法我執,由滅彼執諸餘煩惱亦皆滅故。清辯論師等亦許法我執是補特伽羅我執根本故。其法我執雖是生死究竟根本,然解脫生死不須斷彼。以斷法我執雖亦盡斷補特伽羅我執,但未盡斷法我執者,亦可盡斷補特伽羅我執故,雖未滅生死究竟根本,然能解脫生死,無相違故。

  解深密經說皆由此道者是總指依他起上遍計執空之道非定指證法無我之道依他起諸蘊由增益補特伽羅之遍計執空證此補特伽羅無我之道亦能盡斷一切煩惱就此唯斷煩惱之解脫大小二乘無有差別故經說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

  若爾何故解深密經,唯依法無我義建立三相,不依補特伽羅無我建立三相耶,答,解深密經正為解釋般若經義,謂依他起諸蘊,由增益法我遍計所執空之法無我性為圓成實而建立三相。由此當知,依他起諸蘊,由增益補特伽羅我遍計所執空之補特伽羅無我亦是圓成實。如此建立三相,即是初轉法輪之經義。故初轉法輪所為之機,僅能通達初轉法輪所說補特伽羅無我之相無自性。而不能通達第二轉法輪所有意趣。第二轉法輪所為之機,僅能通達第二轉法輪依法無我建立之三相。第三轉法輪所為之機,正由通達第二轉法輪所有密意,亦兼能通達初轉法輪所有密意。此即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轉善辨法輪之義。非說第三法輪所為之機,有三類種性之機也。

  庚二,斷違除害論諍。

  [若於假立自性善別,至,當是彼造。]

  他作是難汝說依他起性由遍計所執空為圓成實,與除害論相違。以彼論說圓成實性為空依處,由前二自性空故。答除害論說不應道理,以諸眾生流轉生死之根本,是于諸蘊增益法我之法我執。為斷彼執,理應顯示增益法我究竟依處之諸蘊,由法我空。若證圓成實性由前二性空,全不能損法我執故。譬如欲除毒蛇恐怖應說無蛇,說無獅子則不能遣毒蛇之恐怖,以是當知除害論非世親菩薩造,以世親菩薩釋正理論說,解釋般若經密意須如解深密經,此論與彼極不符故。如古書說此除害論是牙軍造,當是彼造也。余文易解,茲不詳釋。

  丁三,由此分辨諸經了不了義。分二

  戊初,建立自宗。戊二,觀察寂靜論師所許應不應理。今初

  [無著兄弟,至,非此觀察了不了義所依之處。]

  無著兄弟如上解釋依他起上由增益自性差別遍計執空,即是諸法真實之理。則亦成立初二法輪是不了義,第三法輪是真了義。亦善辨別諸經了不了義。

  如何解釋初二法輪為不了義耶。謂初轉法輪說有色等外六處,及眼等內六處。此密意所依,謂從六識種子功能,發生六識。依彼功能密意說有眼等內六處。依六識上顯現色等外六境相,密意說有色等外六處。如二十論雲,[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故佛說為二。]由說從內外處生觀色等識,則能通達離彼處外無別見者等。為此故說有內外處,如二十論雲,[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說有色等處,如化生有情。]如為攝受撥無前後生之斷見外道,依中有有情密意,說有化生有情。如言違害,即破外境之理。總之說有異體二取之初轉法輪經,是有密意不了義經。以是具有密意所依密意所為,如言違害之經故。

  解釋第二法輪說一切法皆無自性是不了義之理,與釋初轉法輪經是不了義之理,全不相同。以初轉法輪說有異體能取所取之密意所依,非初輪法輪經之所詮義。第二轉法輪說一切法皆無自性之密意所依,謂三無性,此即第二轉法輪之究竟所詮故。又有外境是初轉法輪之正所詮義。其所為之機亦暫可受持如經所說有外境義,佛亦為令彼機暫愛彼義而說。一切諸法皆非實有則非第二轉法輪經之究竟所詮,其所為之機惟當了知一切諸法三無自性之理,不可如言而執義故。故唯識宗說後二法輪所詮之義無有差別,唯由能詮之文有如言不如言之殊異,故釋第二轉法輪是不了義,第三轉法輪為真了義也。第二轉法輪之密意所依,如前己說。如言違害即謂若於第二轉法輪如言執義俱謗三相也。

  次顯此義亦是世親菩薩所許,引釋正理論文為證。易了不釋。

  辨般若經為了不了義者,要觀如言有無違害。唯識所說違害之理要于應成中觀派自宗,謂無自相而能安立一切名言建立之義,善修習者乃能解答也。

  [解了不了義雖有多門]等,謂唯識宗說凡是別有意趣之經皆是不了義經。內有三種差別,解釋初二法輪是不了義之理,如前己說。經說[父母應殺害]等,解釋此說為不了義,是第三理。此以世間共許之惡說,巧許其餘甚深法義。此文如言之義,非彼經之所詮,亦非為令所化之機通達如言之義。其密意所依,謂斷惑業而得清淨,此乃經之所詮,亦為令彼機通達之義也。

  [解深密經說三法輪]等,謂解深密經所說之三法輪中,不能盡攝一切佛語。解深密經所說三轉法輪,非以眾會,及佛壽量而分,是依抉擇無我義而立。故不抉擇無我之經,非此所說三法輪攝。其抉擇無我之經中,或以無我為依而多說有自相,或說一切法皆非實有,或善分辨三自性中有實無實。除此三理,其餘抉擇無我之經,亦非此中三轉法輪之所攝也。

  戊二,觀察寂靜論師所許應不應理。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雲]等,謂寂靜論師說二萬般若中彌勒問品之三相建立,與解深密經無有差別。即由彼品解釋全經是不了義。此不應理,以違無著兄弟意故。若如是者,無著兄弟應引彼品證第二轉法輪是不了義,然未引彼品別引解深密經等而成立故。此品之三相建立與解深密經極不符故。

  唯識宗安立了不了義經之相,謂如文所說即可如言執義之經,是了義經相。如文所說不可如言執義之經,是不了義經相。此亦即是寂靜論師之意。彌勒問品之義後文廣釋。

  辯了不了義論釋難卷二終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