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1/05 22:28:35
學習次第 : 進階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 第六講
夏巴曲傑仁波切(2001年)
言法等者,謂法無我真如,緣彼修習,清淨諸障,即圓成實相。何為法無我?謂無自性性。後言性者,義為即也。無何自性耶?謂「即此自性」,是明前說遍計所執自性。言即此者,遮遣餘性。義謂非無餘二自性之性,唯無遍計所執自性,是圓成實。
「言法等者」的「言」就是在《解深密經》當中,「法等者,謂法無我真如」,就是「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從後面開始解釋,「法等」就是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這個是相同的。在唯識當中有講兩種的無我,一種的無我是「法無我」(就是我們這邊所要介紹的),另外一種的無我就是「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所謂的人無我),這個這邊不作介紹。
一般而言,補特伽羅是獨立自取的實執空,這就是唯識當中所要講的「補特伽羅無我」,就是所謂的「人無我」。我們這邊所要介紹的是「法無我」,要認識法無我的時候,必須了解到「法無我」它有什麼樣的特徵。在認識之前,必須先認識什麼叫做「法我」?比如說「瓶子」它的外境成立的這一點,是瓶子之上的「法我」。或者是說大腹扁足能盛水的這個東西,是詮釋瓶子聲音之所趣入境;或者色蘊之生、滅、永斷、遍知,是詮釋色蘊生、滅、永斷、遍知之趣入境,這兩個之上的自相成立的這一點(這一方、這一分),就是我們所要破的這個所破,也就是所謂的「法我」。也就是說外境成立這一點,或者說是詮釋它自己聲音的所趣入境的自相成立,或者是它之上的這個特徵的分別心的所趣入境的自相成立這一分,這就是我們這邊所謂的所破(所要破的)。
後面有講到另外一句,就是說「緣彼修習,清淨諸障」,這邊所謂的「諸障」,是二障當中的所知障(不是煩惱障)。就是說你要緣著這一類的法去修習的時候,能夠淨除內心的這些所知障的話,那你所緣的這一類的法,它能夠算是我們這邊所謂的「圓成實」。一般來說,緣著補特伽羅無我(也就是所謂的人無我)去修習的話,是不能夠斷除所知障的,它只能夠斷除煩惱障。以小乘(聲聞、獨覺的阿羅漢)來說的話,他們是有斷煩惱障,但是他們沒有斷所知障。因為他們在修習的時候,最主要是以補特伽羅無我(人無我)來作修習,他們不會以「法無我」來作修習。
剛開始要證得補特伽羅無我,必須要去聽聞,什麼叫做補特伽羅無我?它有什麼樣的特徵?就是聞思修三慧。必須先去聽聞,產生聞慧之後,一再的去思惟,產生了思慧,也就是「比量」。聞慧之後產生思慧;思慧之後,有一天它的本質能夠轉為修慧,慢慢修有一天就能夠現證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小乘的這些聲聞、獨覺阿羅漢,他們在修習的時候,是以人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為主去作修行的。所以,他們能夠斷除煩惱障,但是他們不能夠斷除所知障。
以大乘的這些聖者來說的話,他會認為:「我為了要救度法界一切的有情眾生,我要讓他們得到快樂、離開痛苦」,所以他會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後,為了救度法界一切有情的眾生,所以他必須了解,所要救度的這些眾生他們是在想什麼?他們是屬於哪一界的?必須了解諸法它的本性是什麼?對於萬物萬法必須透徹的了解。既然要了解萬事萬法它的本質、它的本性的話,就必須要證得空性;要證得空性,必須要斷除所知障,才能夠了解空性的道理、才能夠了解萬物萬法。所以在修行的時候,就不會以補特伽羅無我作最主要的修行,會以這個法無我、以這個空性,作為最主要修行的內涵。相同的道理,剛開要認識法無我的時候,必須要去聽聞,要先了解到法無我是什麼樣的內涵?什麼樣的法才叫做法無我?就是我們這邊所要講的圓成實。
剛開始要認識,之後一再的去思惟,可以用一種正因來證成它。比如說,色法以及緣著色法的這個正量,它們兩個是質一的(質同義的)。色法和緣著色法的這個正量,它是質同義的,是由什麼樣的正因來證成的呢?是由一種同一相緣的這種正因來證成的,當一再去思惟這個正因之後,有一天就能夠證得它們兩個是質同義的。就是說色法以及緣著色法的這個正量(心識),它們之間的關係是質同義,一再去思惟的話,最後就能夠證得這個東西,這個就是色法之上的空性。因為它是以正因來證得的,所以剛開始證得的這個心識是一種比量;當這個比量一再的去觀修、一再的去修行,有一天它的本質、它的本性會變成一種現量,他能夠現證,之後成佛就能夠斷所知障。
一般來說的話,為什麼要斷所知障必須證空性?因為所知障的所緣,就是你會覺得萬物它的本質(它的外體)是存在的,它的外境是成立的。所以萬物它的本質、本性,外境成立的這一點,我們以瓶子來講,瓶子它的外境成立的這一點,這個執著它是一種「法我執」。你要斷這個法我執的時候,必須了解到說,這個法我執到底有什麼樣的過患?它到底在緣什麼樣的境?這個執著是在緣著瓶子是「法我」的這一點,所以你要斷除它的時候,必須了解「瓶子它是法無我」,才有辦法斷除這個執著。所以必須要證得空性,才能夠斷除這個所知障,要是只證得補特伽羅無我(或者說只證得人無我),是不可能斷除所知障的。所以我們這邊最主要是強調說,「真如,緣彼修習,清淨諸障」的這個「障」是所知障。「即圓成實相。」你緣著這個法,一再一再的去修習的時候,有一天能夠斷除所知障,這一種的法我們叫做「圓成實」,也就是所謂的「真如」,也就是這邊所要提的「空性」。
「何為法無我?」(24“5)之前我們講到「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法無我」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第一句回答就是說,「言法等者,謂法無我真如,緣彼修習,清淨諸障,即圓成實相。」緣著它去修行的時候,必須能夠淨除掉所知障的這類法門叫做法無我。「何為法無我?」什麼樣的法叫做法無我呢?「謂無自性性。」《解深密經》當中在形容圓成實,它是勝義無自性性的這一段文當中,「無自性性」這幾個字是在講法無我。「後言『性』者,義為即也。」至於「無自性性」這兩個「性性」,第一個性、跟第二個性,「後言性者」第二個性就是說在講「即」,就是「僅有」的意思。
「無何自性耶?」既然說無自性性的話,它是怎麼樣的自性無呢?所無的那個自性,又是什麼樣的自性呢?第一個問:怎麼樣叫做法無我?就是無自性性。第二個問:既然法無我它是無自性的話,所無的這個「自性」是什麼樣的形態?「無何自性耶?」這邊所無的自性又是什麼呢?「謂」,就是《解深密經》當中所無的那個自性,就是「即此自性」,就是僅有的這種自性,「是明前說遍計所執自性」,「前說」就是在「即此自性」之上有「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這幾個字當中的「遍計所執自性」,這邊所無的自性,就是指遍計所執相的這種相性。
「言『即此』者」,這邊講「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即此」就是僅有的意思。「言『即此』者,遮遣餘性義,謂非無餘二自性之性」,就是它遮止了某一些的法,只有一類的法是我們這邊所要講的,另外有兩類的法是必須要遮止的,「唯無遍計所執自性,是圓成實。」這邊所講的圓成實,它是什麼樣的特性?就是「遍計執之空」這一類的法叫做圓成實。我們這邊所要講的圓成實,它是所破遍計執之空這一類的法,叫做圓成實;並不是說依他起之空,叫圓成實;也不是講圓成實之空叫圓成實。它只有講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三種法當中的「所破遍計執」這一類法之空叫圓成實;另外的兩類法,就是依他起以及圓成實之空,它們不叫圓成實。所以「非無餘二自性」,另外兩類法之空它們不叫圓成實,只有遍計執之空才叫圓成實。
所以大概可以分幾個單元,第一個是先講法無我的特性,第二個是講什麼叫做法無我?怎麼形容法無我?「無自性性」這四個字就是在形容法無我。第二個問題,什麼叫做「無自性性」?後面這個「性」是僅有的意思。既然是這樣的話,那什麼叫無自性性?你所要無的那個「自性」是什麼樣的自性?這是第二個問題。所無的這個自性,就是《解深密經》當中所講的「遍計所執相」的這種相性。
「無何自性耶?謂即此自性」,他先回答說:所無的這個自性,是什麼樣的自性呢?就是「即此自性」。「即此自性」又是什麼意思呢?「是明前說遍計所執自性」,這邊所謂的「即此自性」就是說「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的這種遍計所執相的相性。它是從後面往上推的,先講法無我,法無我是怎麼樣的特徵呢?它是無自性性的。什麼叫做無自性呢?就是「即此自性」。什麼叫做「即此自性」呢?它是遍計所執相的這種相性,就是由後往上推的這種講解方式。這邊的「即此」很重要,「即此」它是僅有的意思。這邊所要講的圓成實,它是所破遍計執之空才叫做圓成實,它不是依他起之空,也不是圓成實之空這類的法叫圓成實,三自性當中的僅僅只有遍計執之空,才叫做圓成實。他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讓我們了解圓成實的特色。“
(24“末1)前云「若即於此」者,謂從分別乃至行相中,顯依他起是空所依。言「遍計所執相不成實」者,謂遍計所執空即圓成實,極為明顯。故許此經所說空義,是真了義。又許後自性由前二自性空,是圓成實,亦成相違。
「前云『若即於此』者」,經文的第3行,《解深密經云》:「若即於此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行相中」,這段在講述什麼呢?是在講述依他起。依他起它是分別心的境,它是用分別心去分別的「分別所行」;「遍計所執相所依」它是遍計執的所依,也就是遍計執的施設處;它的「行相」就是它的自體、它的本質,它是由因緣而生的,這個是在講依他起。所以「前云『若即於此』者,謂從分別乃至行相中,顯依他起是空所依。」這邊所要講的這個空,它所空的那個施設處,是在講依他起是空所依,所以它先把依他起的行相點出來。
「言『遍計所執相不成實』者」,他點依他起的行相出來之後,「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無自性性,法無我真如清淨所緣,是名圓成實相。」在依他起之上講出遍計所執相不成實的這一點,就是所謂的圓成實,也就是說依他起之上遍計所執空的這一點是圓成實。就是之前有講述到,色法它是詮釋色法聲音之所趣入境的自相成立這一點空,是圓成實。所以,色法它是依他起,它是分別心去安立的,它也是遍計執的施設處,它也是由因緣而生的這個行相法;所以色法之上,詮釋色法聲之所趣入境自相成立這一點,是所要破的遍計執;這個所破遍計執空,是色法之上的圓成實(也就是色法之上的空性)。所以這邊所要講的圓成實或空性,就是說依他起之上的所破遍計執之空,「依他起」,就是你講色法或瓶子,它之上有一個所破的遍計執,這個遍計執之空,就是圓成實。所以「言『遍計所執相不成實』者」,這是經中所用的話,「謂」它是什麼樣的意思呢?「遍計所執空」依他起之上的這種遍計所執之空,「即圓成實,極為明顯。」所以在《解深密經》當中講圓成實的時候,非常仔細的講述圓成實它的特徵,就是要在依他起之上的所破遍計執之空這一類的法,它叫做圓成實,極為明顯。
「故許此經所說空義是真了義」,在西藏的這些大師(比如之前有講到遍智慧幢大師),他們是主張「他空」以及「自空」的這種見解。這些大師們是怎麼認為的呢?他們認為《解深密經》當中所講述的這種圓成實的觀念,這邊就講「空義」,就是空性的這些道理是了義的、是正確的,是可以隨言取義的,所講的是正確的。但是一邊說它講的是正確的時候,它又是怎麼講圓成實的呢?「又許後自性」,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這三種的「後」就是圓成實,「由前二自性空是圓成實」,圓成實它是遍計執之空,以及圓成實是依他起之空這兩點,它也是空性,「亦成相違」,這個跟《解深密經》當中所講的法是相違的,它們是不能夠兜在一起的。這是在告訴我們,《解深經密》當中要詮釋的圓成實的特性,並不是圓成實是遍計執的空,也不是圓成實是依他起的空,這種法叫圓成實,並不是在講述這個。它是在講述什麼呢?經文非常的清楚在講說,依他起的特徵,再講說在依他起之上遍計執所執相的不成實這一點(空這一點),依他起之上所破遍計執空這一點是圓成實,這是它要告訴我們的圓成實的行相。“
又空之相,非遣餘法,猶如地上空無有瓶。是依他起空無遍計執性,如補特伽羅,空無實法。是故經云:「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
「又空之相」,這邊所謂的趣入境的自相不成立它是空性,是什麼之空才叫做空性呢?要證得它要破的這個所破,這個所破空了之後、這個所破破了之後,才能夠證得空性。所破空的這個空法,它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呢?它是什麼樣空的方式呢?「非遣餘法,猶如地上空無有瓶。」比如這張桌子之上是沒有瓶子的,但是「桌子之上沒有瓶子」的這種空法「它是沒有瓶子」,所以它是「有瓶子之空」,「這個桌子上沒有瓶子」意思就是說,「這張桌子是有瓶子的空」。它的這種空性是什麼樣的空法?就是本質相異的空法。一般來說,桌子跟瓶子是毫無關係的兩件事情,它們兩個本質是相異的、毫無相干的,所以這張桌子之上沒有瓶子,沒有瓶子之空的這種空法,是本質相異之空(兩種物質,完全沒有關係的那種空法),這種空法是不是我們這邊所謂「空性」的這種空法?並不是。我們這邊所要講的空性的空法,「非遣餘法,猶如地上空無有瓶」,這邊所謂的「空相」並不是猶如桌子上沒有瓶子的這種空法,那它是什麼樣的空法呢?「是依他起空無遍計執性,如補特伽羅,空無實法。」這邊所謂的「補特伽羅空無實法」也就是人無(補特伽羅無我)。
在唯識和自續來說,「補特伽羅無我」就是說「獨立自取的實有空」,補特伽羅那一方是獨立自取的實有空,這一點是補特伽羅無我。以應成派、或者是廣論、或者是止觀來說的話,他們所認為的空性並不是這樣子的,它們所謂的法無我、人無我,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為什麼一個叫法無我、一個叫人無我呢?這個法無我跟人無我,是建立在施設處上的。在法之上能夠證得這個「法」是諦實不成立的,這種是法之上的無我,就是所謂的法無我;所緣的境是補特伽羅的話,證得補特伽羅是諦實不成立的這一點,是補特伽羅之上的無我,就是所謂的人無我。所以他們的無我,都是要破除掉諦實成立的這一點,他們的所破都是相同的;但是所破所依賴的施設處不同的關係,所以會講說一個叫做法無我、一個叫做人無我。就是說在法之上,所破諦實成立的這一點,就是法之上的法無我;諦實成立的這一點,它的施設處是以補特伽羅來觀看的話,補特伽羅之上的這種諦實成立這一點把它破了之後,就是補特伽羅無我。所以法無我和補特伽羅無我,以應成的觀點來看的話,這兩種法都是空性,它是沒有什麼差別的。
應成宗派以下,就是自續、唯識,他們所謂的法無我跟補特伽羅無我就有差別。以自續跟唯識來說的話,補特伽羅無我是聲聞跟獨覺他們最主要修行的一種法,因為他們想要斷掉煩惱障。要斷掉煩惱障的時候,必須斷除這個煩惱的因,要斷除煩惱的因的話,必須要證得補特伽羅無我。所以他在修行的時候,會以無常等十六法,在無常等十六法當中的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會有四種的行相法出現,其中就有補特伽羅無我這一類的法,他會以補特伽羅無我這一類的法去修習。因為他最主要是要斷掉二障當中的煩惱障,要斷除煩惱障的話必須要修行,他修的時候是以什麼法作為最主要的修行呢?他所要修的就是補特伽羅無我。但是這個補特伽羅無我,並不是我們這邊所要說的圓成實。
這邊講「補特伽羅空無實法」,它的這種空法跟我們這邊所謂的「依他起上之所破遍計執是空」的這種空法是相同的;內涵不同,但是空法是相同的。就是它的本質要空,並不是說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物質,它們在那邊空來空去,並不是這種空法。我們這邊所謂的依他起,它是所破遍計執的空,並不是說依他起把它放在那邊,遍計執把它放在這邊,它們兩種法在空,並不是。比如依他起就以色蘊來作代替,這個「所破遍計執」,就是說色蘊之上有一個詮釋色蘊之聲的所趣入境,它的自相成立這一點,它是安立在這個色蘊之上;當這個色蘊是詮釋聲音的所趣入境的自相成立這一點空了之後,就可以證得到色蘊之上的空性。
西藏的大師認為空性是什麼?就是圓成實是依他起之空,叫空性;或者說圓成實是遍計執之空,這一類的法就是空性,並不是這種空法。因為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關係,圓成實就是圓成實,依他起就是依他起,它們之間本質是不相同的;所以它們這種空法就像桌子上面,沒有瓶子的這種空法是相同的。我們這邊所要講的空性的所空之理,並不是這一種,是要它的本質空,是要跟它有關聯的東西,就是說色法之上詮釋色法聲音的所趣入境,跟色法是有關係的,因為它是依由色法去安立它的。之前我們講大腹扁足能盛水的這個東西,它先成立出來之後,我們在這個能盛水的東西之上給它安立一個名字,它叫做瓶子,這個瓶子的所趣入境是自相不成立的這一點,這是我們這邊所要講的空性。它是依在施設處(就是在依他起之上),與它本質相同的、跟它有關係的東西在空的,所以它的這種空法,跟補特伽羅空無實法的這種空法是相同的,而不是那種沒有關係的兩種法的那種空法。這種沒有關係的兩種法,在那邊作空性的對比所空之法,是以前的那些西藏大師們的論述,這個是不正確的,要特別注意。
接下來就說,「是故經云:『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所以在經中也很明顯的強調出來,(24“4)「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即此自性」這邊講的「即此」就是僅有的意思,僅有什麼呢?就是僅僅有依他起之相這個所破遍計執,之前是講依他起的定義,在依他起之上這種所破遍計執之空,它才叫做圓成實。圓成實是遍計執的空,圓成實是依他起的空,這不是《解深密經》當中所要講的圓成實;而是依他起之上這種所破遍計執的不成實,「不成實」就是遍計執之空,依他起上這種所破遍計之空,才叫做圓成實。所以不僅僅它的空法是這樣,而且在經中它很明顯的講述出來,遍計所執空即圓成實。是故經云:「由遍計所執相不成實故。」圓成實的空法是相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