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6 06:09:45
|
大手印
|
| | |
|
尊貴堪布卡塔仁波切
|
| | |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0/03/26 06:08:25 喇嘛網 編輯部 報導
大手印無上心要
堪布卡塔仁波切
前言
從祖師帝洛巴開始至今,“大手印”代代相傳,已經歷了四十四位傳承持有者,形成一個如黃金般、無間斷的大手印傳承,這四十四位祖師都曾精進不懈地修持大手印,並且都在一生之內,直證菩提,即身成佛。
偉大的噶舉派上師——蔣貢康楚·洛卓泰耶(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曾說過:“大手印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相而已,它是能帶領修行者覺悟的法門,此覺悟即是大手印。”
覺悟的途徑唯有實修,光聽聞大手印是無法開悟的,蔣貢康楚曾舉過一個例子說道:“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自然能擁有富裕的生活;同樣地,修持大手印的人,也能得到內在自然增長之悟性的加持。”
現在大家學習了噶舉派傳承的教法,只要依法修持,必定能受到噶舉派上師的加持,迅速獲得開悟,除非你只是執迷於“噶舉派”這個頭銜而已。
想要開悟,正統的傳承和實修是絕對必要的,沒有正確地修行,開悟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多聰明,或曾研讀過所有的經典,若是沒有正統的傳承以及對修行方法和意義的如實瞭解,並且實際地修持,任何成就都不可能達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何為“大手印”?從字面上來看,“大”代表涵括一切眾生,無論貧賤富貴或男女老少,每一個眾生都具備著覺悟自心本性的潛能,這是廣泛普遍的;而“手印”象徵法門,意指如果一個人修持大手印的話,那麼他便不用再去修別的法門了,因為在此一法門之中,已結合了一切法門的精要,它是圓滿的、是涵蓋一切的,大手印有時因為各個上師的用法不同,亦可稱為“大無上”或“大中觀”,但本質都是一樣的,在究竟的意義上,它們都代表著“圓滿的法門”。
根大手印
大手印可分為“根”、“道”、“果”三個部分。
根大手印談的是佛性,佛性是指蘊藏在每個眾生內的覺悟本性,此覺悟本性是原始本然的,是無染無瑕、本始清淨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眾生是十分無明的,為什麼呢?或許你會感到奇怪,人類曾發明了許多事物,應該是很優秀的,怎麼會無明呢?
無明所指的是精神上的迷惑,一切有情眾生雖然都具有覺悟的本質,但都仍未被開發出來,甚至連如何開悟的方法都一無所知,這就是眾生無明的一面,所有的眾生都確實具備著覺悟的本性,但是這個本性被無明蒙蔽了,因此造成輪回;雖然眾生都具有佛性,但因為沒有將這覺悟的本質發掘出來,所以眾生迷惑愚癡,受盡輪回之苦。
我們可用推理的方式,來窺見一些由佛性所表現出來的徵兆,例如我們對於父母或親朋好友,自然地都會有一種親愛之情,這即是源自佛性而來,但因為沒有將佛性完全發展出來,這種愛或慈悲並不如它原有的廣大恒久,這也就是無明所產生的結果。
這個能導致開悟的大手印之根——佛性,就像能結出果實的種子一樣,一顆種子和它最後所結出的果實看起來是很不相同的,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味道也不一樣,它們似乎根本是兩種毫無相關的東西,但果實是由種子而來,這是不容置疑的。
我們都具有大手印之根,現在所需要做的便就是去開發這種特質,然後成就大手印之果,同時我們也要瞭解到,所有的傳承祖師都曾和我們一樣的平凡,但他們在經過精進如法的實修之後,開發了成佛的本質,所以他們現在才如此殊勝不凡,而我們現在也有一個相同的機會來體認自心本性,當你確定自己具有佛性,確定開悟是絕對可能的,即為根大手印。
隨著根大手印的建立,修行人會產生一些特質,第一個特質就是對上師極度的虔誠恭敬,因為上師是能指導我們修行,使我們有機會去真正體驗覺悟的人。
此外,隨著根大手印的發展,我們亦會生起三種信心:
第一是“明淨之信”——深信上師、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都同樣具有佛性,這種信心變得十分堅固而明朗,這就是明淨之信。
第二是“嚮往之信”——明瞭了自己也有成佛的種子,能成就和一切上師諸佛一樣的自性和特質後,你亦渴望去獲得這樣的成就,這就是嚮往之信。
第三是“清淨之信”——確信開悟的經驗並非只是一種發生在少數人身上的偶然狀況而已,事實上已經有無數的修行人藉著腳踏實地的勤修,證得了無上佛果,這種確信即是清淨之信。
藉著根大手印的建立,我們便能發出對上師的虔誠和這三種信心。
從各方面來說,弟子都是必須完全依賴上師的,因為只有上師的教導才能使弟子覺悟菩提成就佛果,要知道,在過去靠著上師而開悟的修行人已多的形成了一個大成就者之海,這些如同大海一般多得無從計算的大成就者們,全都是依靠著他們的上師、遵守上師的教導修行而獲得開悟的。
道大手印
覺性存在於每個人之中,不需要到別人身上去找,然而光是瞭解這個道理,並不能真正開悟成佛,因此,實際修行是絕對必要的,這就是“道大手印”。
“道”的程式是按步就班的,你不能自許為金剛乘行者,就以為可以直接去修最高層的法門,一切都必須一步一步地來做,從基礎開始逐漸向上,上師亦會適當地教授聲聞乘、緣覺乘的教法,此外,行者還必須修習四不共加行,使自己能完全準備就緒地去承受金剛乘的法門,以小乘為起步,循序漸進地進入大乘。
要如何起步呢?首先,你必須要認清這世間是充滿痛苦的,如生老病死的苦、無常的苦、以及因緣條件聚散所產生的苦等等,數也數不清,因此你發出出離心,願從這充滿著痛苦的輪回俗世中脫離出來,這便是基本的小乘之發心,有了這種希望離苦得樂的出離心之後,進一步你不應只顧自己的解脫,而應該救度一切眾生,因為不只是你在受輪回之苦而已,所有的眾生都正同樣地受著無量無邊的苦難,由此而發心要為救度一切眾生而修行,這便是大乘的菩提心,有了出離心,亦發出了菩提心之後,就是修持金剛乘法門的時候了。
接下來要修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是進入金剛乘很重要的一環,修行人能藉此積聚修持金剛乘法門所需要的功德和智慧。
第一加行 皈依大禮拜
第一個加行是“皈依大禮拜”,我們先觀想自己和所有眾生一起,虔誠地皈依諸傳承上師和佛、法、僧三寶,由此便能受到上師和三寶的無上加持,而遠離任何阻礙開悟的侵擾或障礙。
此外,皈依大禮拜的修持有三個重點:在身方面,我們以大禮拜表現其誠敬,在語方面,口誦祈禱文,願一切眾生皆能永遠離苦得樂,在意方面,誠心憶念諸成就者的殊勝,並對此發出一種讚歎、珍視的心情,故皈依大禮拜是以身、語、意的完全專一作為修持的重點。
修大禮拜時,首先雙手合掌接觸前額,代表對諸成就者之身的虔誠恭敬,藉此淨除身方面的惡業,修行者並因此而將了悟法性之身;接著雙手接觸喉部,代表對諸成就者之語的虔誠恭敬,藉此淨除語方面的惡業,行者並將因此而獲得諸成就者六十種語方面的特質,能無礙地弘揚佛法給一切眾生,使正法昌盛,最後雙手接觸心處,代表對諸成就者之意的虔誠恭敬,藉此淨除意方面的惡業,修行者並將因此生出兩種智慧,即“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
接著拜倒下去,前額、雙手和雙膝五個部位碰觸地面,象徵淨除貪、瞋、癡、慢、嫉五毒,並轉化五毒成為五智,而站起來的時候,則象徵修行者將以“五道”引領眾生走向覺悟之境。(譯者注:五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修道)
修皈依大禮拜雖然很辛苦,卻有著深遠的意義和主旨,更有淨除業障的效果,明瞭了皈依大禮拜的主旨和道理,就不應畏懼辛勞,在修行中付出愈多心力,才愈能在覺悟上有所收穫,如果只有一點點的努力的話,那覺悟也會只有一點點,而如果都不為修行作任何付出的話,那就根本不可能覺悟了,偉大的尊者密勒日巴之所以在修行上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完全是因為他付出了極大心血和辛勞來修持佛法,因此我們不應懼怕修行的辛苦。
做完大禮拜之後,行者觀想所有傳承上師和三寶皆以一種無實體的形式,化光溶入自身,然後安住禪定之中,先前的大禮拜能累積功德,而現在上師三寶化光溶入自身,並安住於禪定之中,則能產生智慧,皈依大禮拜事實上是四不共加行的重心,因為一切皆以此為起始。
在談到第二加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修行的發心。很明顯地大家對三寶都相當虔誠,大家藉著種種的供養、禮拜……等積聚了許多的功德,這種種的虔誠和奉獻,令人十分歡喜,但除了要有虔誠心之外,還必須培養菩提心,捨己為人,這樣的心才能使功德增長、堅固,而開悟成佛。
此外,大家一定要明白正確的修行之法,有很多人是因為種種不同的動機而修行的,例如有些人修行是為了得到某種超能力,想藉此來打擊他的仇人,這便不是一個正確的動機,由於這是一個不純正的發心,所以最後的結果也不可能是好的;又有些人的修行只是出於盲從的心理,別人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一點主見也沒有,雖然這種情形無所謂善惡,但由於他缺乏目標,所以也無法獲得什麼成果;然而也有些人修持佛法完全只是為了一些世俗的成就,或許由於修行所累積的福報,某些世俗上的成功是可能的,但是,生命畢竟是短暫的,當我們修行的目標不是為成佛的時候,便很難獲得長久的利益,因此正確的目標在修行上是絕對必要的。
修行人能不能開悟,完全決定在修行的動機和發心,這就是成佛的關鍵,如果我們修行只是為了下輩子能有更舒適健康的生活,或只是想往生天道當神仙,甚至只是為了投生在富裕的人家的話,就不可能開悟成佛了,事實上,在這樣的動機下所積聚的福德,並不一定百分之百能獲致預期的結果,因為我們的五毒煩惱仍未淨除,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隨境而生起一些煩惱,例如強大的瞋心便能輕易地摧毀我們所積的福報,使一切功德煙消雲散,這也就是為什麼修行必需要保持正念的原因;此外,無論我們修禪定、持咒或讀誦法本,都要以救度一切眾生使其成就佛果為發心,並且在修持的過程中保持同樣的心境,最後回向功德,將一切的功德,都無私地回向給六道一切眾生,願眾生都能解脫輪回,究竟成佛,如此便能生起覺悟的究竟菩提心,我們所累積的功德也自然變得無窮無盡了。
第二加行 金剛薩埵法
四不共加行的第二加行是“金剛薩埵法”。為什麼要修金剛薩埵呢?從無始以來,我們的心受到無明的蒙蔽,造了無數無量的惡業,而在痛苦的輪回中流轉不止,要淨除這無量劫所累積的惡業是很困難的,因此必須修金剛薩埵,金剛薩埵的威力就如太陽驅暗一樣,當太陽綻放它萬丈的光芒時,一切黑暗霎時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金剛薩埵的百字明咒乃是一百尊佛的化身,其清淨業障的威力是不可思議的。
惡業在根本上是沒有實質的,經過適當的法門如金剛薩埵法的修持,惡業是可以被消除的,我們可藉著四種力量來淨除業障,這四種力量分別是:
第一、懺悔物件的力量:金剛薩埵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總集,我們在她的面前髮露並懺悔一切惡業,這乃為一個殊勝不凡的懺悔物件。
第二、懺悔的力量:所有的眾生,包括我們自己,都因累積的惡業,正有形無形地受著各種的痛苦,而更不幸的是眾生都不知道要去消除業障,我們現在誠心的懺悔我們及一切眾生的惡業,這是懺悔本身的力量。
第三、完全斷除的力量:髮露懺悔後,我們斷絕所有五毒惡業,包括一切眾生的五毒惡業,這是完全而徹底的,因此有強大的淨業之力。
第四、不再犯的力量:懺悔並斷除過去的惡業之後,今後我們發願絕不再造任何新的惡業,這就是不再犯的力量。
在結尾觀想金剛薩埵化光溶入自身,就像水溶入水中一樣,與自身合而為一,接著入於禪定中,就像先前一樣,在累積了功德之後,增長智慧。
第三加行 獻曼達
清淨了修行上的障礙之後,接下來第三加行為“獻曼達”,此加行的目的是為充實覺悟的本質,也就是要充實大手印的本質,先前我們僅淨除了業障,現在為了充實開悟的本質,我們將一切珍貴美好的事物都供養給諸上師和佛菩薩。
每個眾生都曾以他們的身口意聚積了善業和寶貴的事物,我們將這一切都供養給上師諸佛和成就者,這就是獻曼達,同樣地在結尾,觀想一切皆化光溶入自身,而後安住於定境中。
修行的關鍵在於心,心中必須長懷菩提心,為利益眾生、救度眾生而修持。
第四加行 上師相應法
第四加行是“上師相應法”,在此我們要觀想上師現為金剛持的形像。
為什麼要觀想上師為金剛持呢?這是因為如果以上師的血肉之身來作觀想的話,你可能就會以為上師是一個普通人,而生出貪執或厭煩等種種妄想,障礙了開悟的道路,為了避免這些障礙的產生,所以觀上師為法身佛金剛持,去除任何貪執或厭煩的情緒,以完全清淨和虔誠的心,領受更大的加持,來開發大手印的本質。
純淨的心在修行上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在金剛乘的修行,金剛乘的法門絕對能讓修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這是千真萬確的,但如果心不純淨,那麼即使修習金剛乘也沒有用,這不是佛法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心出了問題,因此我們要以絕對純淨的心來修行,觀想上師為法身佛金剛持,使修行的道路便變得清淨,而我們的所有努力和付出,也終究能開花結果。
雖然現在的社會上,人們很容易對事物產生不信賴,但大家必須試著瞭解佛法,並產生恭敬的態度,特別是現在我們談到的大手印,大手印法乃是極具效力的,只要我們以一顆純正清淨的心來修持,開悟是一定可能的,在現代社會中,有些人接受金剛乘的教法或灌頂後,經過一段時間,便會開始批評上師,抱怨上師這個、抱怨上師那個,然而金剛乘修行上,開悟的主要關鍵就在於和上師之間的三昧耶戒,所以一旦違背了這神聖的誓約,那麼成佛之道便會在根本上受到阻礙。
修行人真正應該注意的是自己的修行,而不是上師,打個比方,如果你現在正在尋找一塊金子,而恰好又有一個人送了你一塊黃金,只要這塊是真正的金,是有錢人給的或是普通人給的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你已得到你要的金子了,這個觀念在金剛乘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千萬不要輕視、懷疑,甚至批評傳法給你的上師,應該非常珍惜上師所傳的教法,並衷心的感激上師,而且不只是對自己的上師要抱持這樣的態度和認知,對所有的上師都應該抱持著同樣的態度。
由這些觀點來修上師相應法,便將能體驗“身”為化身、“語”為報身、“意”為法身的三身境界,並包融一切眾生於此三身境界之中。
以上即為四不共加行,四不共加行就像鳥的一個翅膀一樣,而要能飛,必須要雙翼具足,在四不共加行圓滿功德累積之後,下一步便是智慧的累積了,而這也就是第二個翅膀了。
接下來談到積聚智慧的方法。
傳統上來說,在西藏,修完四不共加行之後,接著要修“止”,藉著“止”的修持便能進入“觀”的境界,這是傳統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是先修“止”,讓心平靜下來,然後再修四不共加行,這種方法特別適合現代人,因為現今社會充斥著太多刺激,令人精神渙散,所以人們很難使精神集中專一,藉著“止”的修持,讓心先定下來,再以這定力修四不共加行,這在現今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
止
“止”在藏文稱作“息內”,意思是平定的持久。
要發展持久的平定,首先必須有環境的配合,也就是要一個沒有噪音,沒有干擾,可以毫無憂慮地修止的環境,佛陀亦強調修禪定要在遠離眾人之處,並要準備一個舒適的坐墊,並且明瞭正確的禪坐姿勢;遠離眾人之處也就是一個不受任何干擾的靜處,打坐用的墊子後部需微微高起大約四個手指的高度,而打坐的姿勢則有所謂“七支坐”,七支坐的七點坐姿分別是:
一、金剛跏趺坐或半踟趺坐。
二、大姆指接觸無名指指根,並輕輕地合掌置於膝蓋,手臂打直,保持兩肩平衡。
三、上身自然打直。
四、腹部微微凸出。
五、視線順鼻尖而下,停留在約手至手肘之距離的虛空中。
六、舌頭抵住上顎,然後自然地將嘴合起來,不要繃緊嘴部肌肉。
七、收下巴。
如果身體上有缺陷,無法做到這些姿勢的話,沒有關係,但千萬不要擔心,不要以為不能做七支坐就無法覺悟了,覺悟是可以不籍任何姿勢而獲得的;但身體健全的人便不應該因為這些姿勢做起來很辛苦,便逃避不做,既然你的身體沒有問題,就應不畏辛苦地來磨練自己。
七支坐有什麼好處呢?此禪定的坐姿,是根據顯教經典而來的,然而根據密續,這此姿勢能引導行者產生內在的覺悟。
大體上來說,人有五種氣,當這五種氣從體內流失時,人的精力和能量也隨之流失了,如果我們能保存住這五種氣的話,便會精神旺盛,充滿活力,而七支坐就是保存這五種氣的方法。
根據七支坐的坐姿,盤腿結金剛踟趺坐或半踟趺坐,姆指輕壓無名指根部,合掌置於雙膝,視線順鼻尖而下停於空中,便能引入遍行氣,遍行氣是有關知覺之氣,它使我們能夠感受周遭的一切;打直上身,能引入下行氣,下行氣是非常重要的氣,位於體內下半部,腹部微微凸出,能引入等住氣;而等住氣是有關消化作用的氣;而舌頭抵上顎,則能引入上行氣,修行者遵照這些坐姿打坐,這四種氣便能流入持命氣,而當五氣合而為一時,行者便能覺悟究竟之真理,若諸氣流失的話,便無法有任何的體驗了,由此可知五氣是很重要的,也許這種說法和你以前所接觸過的有所不同,因為它是根據密續而來的。
五氣中最主要的是持命氣,持命氣乃是十分基本而重要的氣,是生命之氣;下行氣位居身體的下半部;遍行氣遍佈全身:上行氣位居身體的上半部,有使我們出淚,臉部漲紅的功能;等住氣使我們能夠消化食物;當諸氣從持命氣中流失時,能量精力也就消失了,因此我們要防止氣的流失,使它們能保存住,這亦是禪定的觀點。
七支坐是為了保存體內五氣,如此即能逐漸發展出持久的定力,進而了悟自心本性,開悟成佛,然而增長定力的方法還有很多種,除了七支坐之外,也可以將精神專注於佛像、種子字或各種顏色的圓圈上,精神集中於某一點上,亦可發展出專一的心境,產生定力,最方便的就是專注於氣息上,因為我們隨時隨地都在呼吸,在經典中佛陀也曾提到:當心很散亂的時候,可將注意力集中在氣息上來對治。
禪定的目的就是要使心不散亂,但初學者常常在打坐不久後,心就開始散亂到各處去了,當你發覺、心開始散亂的時候,先深呼吸,觀想吸入的氣從鼻孔進入,一直深入至肚臍處,然後自然地呼出,觀想氣以一種光的形式,從鼻孔出去,幾乎接觸到地面,這樣的觀想可以除去心的渙散,使心專一。
在觀想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專心,你要專注於氣息進出的每一個步驟,這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你會不知不覺地分了心,過了一會兒才發覺原來自己一直都是處於散亂的狀態中,這時千萬不要灰心或生氣,平心靜氣地將心再收回來,專注於氣息的進出,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而氣餒,耐心地重新開始,終必能做到完全的專一。
當你能完全專注於氣息的進出之後,便可以停止這樣的觀想了,這時,你只要專注於空氣吸進呼出時,接觸鼻頭那種涼涼的感覺即可,而當你也能熟練於此的時候,需要專注的,就只有氣息從鼻子呼出的部份了,此外,前面我們提到視線要順鼻尖而下,停留大約前臂長的距離虛空中,在第二階段時,你的視線改成向前看,但微微還能看到鼻尖,而再下一階段時,你就可以直直地前向看,而不需要看到鼻尖了,以上就是發展心的專一的各階段之要領。
打坐的時候,背脊要直,但不要繃緊肌肉,要放鬆;而當你用心在觀想氣息的進出時,有時候會感到很難保持專一的心境,這時不要太強迫自己,放輕鬆一下,但千萬不要太鬆懈,要適可而止,就像用手握一顆雞蛋一樣,如果手太用力,蛋會被捏破,如果手太放鬆,蛋會掉下去,手的力道要剛剛好才行,修禪定也是如此,不要太強迫自己,更不可完全地懶散墮落。
很幸運的,佛法在很久以前就盛行於中國了,大家大概對禪定多少有一點認識,或許也有人對禪定完全沒有概念,因此在這兒要先叮嚀這些沒有接觸過禪定的人:禪定是為了達到無念的定境,然而在初學打坐的時候,可能會發覺念頭似乎比以前多了,心好像比以前更亂了,於是有人會開始抱怨這是修禪定的關係,事實上,這正是你的進步,以前你的心是完全散亂的,故所有的妄念生起時,你都沒有注意,現在你試著留心謹慎地去注意每一個念頭,因此每一個念頭生起時,你都能察覺到,故你會感到妄念似乎比以前多,但念頭並沒有增多,而是你變得更清醒了,修禪定的第一個進展就是更能覺知一切動靜。
打個比喻,當你將水倒入一個都是洞的篩檢程式,自然地水都流光了,什麼也看不到,如果把水倒在杯子裏的話,便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杯子裏的水了,同樣的,以前你的心是放縱散漫的,現在經由修習禪定,將放縱散漫的漏洞都填補起來,便能察覺出心中妄念的湧現了,因此,你實在不需因為感到心的浮動而灰心。
接下來就讓我舉例來依次說明修習禪定的層層體驗。
初學禪定時,妄念多的如瀑布一般洶湧奔瀉,毫無間歇;接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精進修持之後,妄念則有如山谷中的溪流,雖然有時因為下雨或其他原因,溪流會十分湍急,但大部份的時間都是十分平順安穩的;再接著境界更深時,則如同有波浪的海,雖然有波浪的攪動,但都只是在表面搖晃,不會影響到海底深處,因為你已具有相當的定力,故雖然念頭生起,但不會干擾你深層的定境;最後,則如同無波的大海,一種無波無念的境界,恒久而和諧,充滿喜悅、淨明和自在。在GmbDB法王的祈禱文裏,其中有一句大意是:“願能證得心中無波之境的覺悟。”,其中所談到的“無波之境”,就是這種境界。
在修止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昏鈍。每當你禪坐的時候,就會變得無精打采,昏昏欲睡,無法集中精神,身體也坐不直,這時候要如何對治呢?第一步,先努力將上身打直起來,坐直之後,把眼睛張大,凝視上方,如果可以的話,將視線朝向光亮的來源,如燈光或視窗等,同時觀想明亮清澄的光進入身體,全身充滿光亮;這方法可以克服昏昏欲睡的毛病,而當你不再昏沉的時候,便可以恢復原來的修持。
第二個障礙是亢奮。有時我們和朋友聊天聊得太久,或發脾氣的時候,都會亢奮、浮動,無法平靜,這時,必須先完全放鬆身體,然後將身體彎下來,觀想你所呼出的是很細的黑煙,像絲線一樣,黑煙呼出之後一直深到地底下,吸氣的時候,則吸進地底下的黑煙,使身體充滿了黑暗,這就能對治亢奮。
修止有許多利益!包括現世的和究竟的兩方面。
在現世的利益方面:由於修止的結果,你會變得很溫和平靜,沒有任何侵犯或攻擊他人,甚至暴力的傾向,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能勝任愉快,無論什麼工作,都能成功地圓滿完成,這是因為你有專一的定力,而在家你也會變得很有效率,對家人很照顧、很親切,所有的親戚朋友也都會更加地喜歡你、尊敬你;此外,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習俗文化背景,你都能安然自得地與人和諧相處,沒有任何傲慢狂妄,由於你和順的個性,別人也都能與你維持一個很好的關係。
有了這種能安處於各種習俗與各種人相處的定力,你就好比一個正方體,不管怎麼放,都能穩穩地立著,不會搖晃,但如果沒有這種修止的定力,你就會像一個圓球一樣,四處滾動不能安定。
修止對修其他的法門也有莫大的助益,像是觀想本尊、觀想心咒,你都能籍著修止的成果而觀想得更好更清楚,修止能使我們成為一個好的修行者,發展出專注的心境,這種心境能使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明瞭自己的行為,亦有助於戒律的持守,籍著這種種的利益,自然地我們能開悟成佛,我們在修行上無法有所進展,常常就是缺乏了專一集中的心。
有些人接受了某個灌頂,然後經過多年的修持,卻沒有什麼進展,也許他會抱怨,認為灌頂、心咒根本沒有效用,因為他修了那麼久,卻一點也沒有進步,但是大家要知道,灌頂、持咒沒有產生效果是因為你沒有專心,因為沒有專心,所以雖然灌頂和心咒有它的力量,也無法產生任何效果,因為你根本沒有用心地來修持它,而修止正可以避免並克服這種錯誤。
舉個例子來說,當我們在拍照的時候,如果握照相機的手不穩,一直搖晃,拍出來的照片當然就很難清楚了,而我們卻埋怨照相機不夠好,這就跟抱怨灌頂持咒沒有力量一樣,事實上問題出在我們自身,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定力,經過了長久的修持卻沒有效果,完全是因為缺乏止的訓練,沒有平靜穩定的心。
在究竟的利益方面:偉大的祖師――寂天菩薩曾說:“一個人若有止的能力,必能進入觀的境界。”,這清楚地說明了止將帶領我們進入觀的境界,而觀乃是相當高深的覺悟,有了堅固的定力,當你領受了大手印心要的教法,必能立刻證入大手印之果。這是因為你的止的基礎相當扎實穩固,這就是修止的究竟之利益。
止能使我們覺悟自心究竟本性,即就是覺悟“大手印”,或稱“大無上”或“大中觀”,扎實的止的基礎,是任何修行所需要的,在八萬四千個法門中,止的訓練能使你成功地去圓滿任何一個法門。
觀
接下來我們要對觀做一些介紹和指導。
經由止的修習,行者能了悟到一切現象之不生不滅的本性,此即為觀,首先,我們簡單地談一談一切現象的本性以及自心的本性。
概略地說,所有能被察覺到的萬物萬象,以及每個人所執持的“我”,其本質都是空性,但是雖然如此,從無始劫以來,眾生已養成了諸種習氣,習慣一切視為是真實的,現在要拋開這些習慣,而去相信一切事物都是不真實的、是空性的,實在很難做到。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習性呢?到底是什麼導致眾生如此的迷惑呢?
從無始已來,眾生執著一個“我”的存在,並對“我”產生了堅信,有了這樣的想法,就將“我”從別人中對立出來;有了“我”,便有所謂不是“我”的,那便是別人了,故對於自我,你產生了執著,對於別人,你沒有像對自己那麼喜愛,因此便生起厭煩,甚至加以侵害。然而因為不曉得這樣的人我之分即是無明,所以五毒、習氣便由此而生了,而這是很難復原的。
現在所要談的內容,是要大家對禪定有個較好的瞭解,甚至引導各位去發現自心本性,也就是引見大手印的本質,為了達到此目的,大家必須先瞭解一些禪定的基本特性,若缺少這種功夫,光靠我一個人是沒有辦法帶領大家認見大手印的本質。
現在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好好思考一下,仔細地想一想真的有一個具有實體的“我”存在著嗎?如果你認為有的話,它在那裏呢?在身體之內,還是在身體之外?如果你真的看到這個具有實體的“我”的話,那麼它的形狀和顏色是什麼?仔細地思考這些問題,若沒經過這種思考,那光是對大手印作介紹,就如同在虛空中畫圖一樣,不管你怎樣畫,也無法畫出什麼東西。
佛教裏有一個名詞:“無我”。我們知道“無我”意味著“自我是不存在的”,然而人人都有一個“我”的感覺,有時你覺得“我”包含了身體,有時你又將“我”和身體分開來,說道:“我的身體……”,故此肉身並不是真正的“我”,甚至你也會說:
“我的心……”,因此有一個“我”和另一個你稱它為“心”的東西,所以“心”也不是“我”。
如果說這個肉身就是“我”的話,我們好好地來檢查一下:從頭到腳,身體的每一部份,都有特定的名稱,如頭、頸、胸、腰……等等,無論你分得多細,整個身體你就是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事實上所謂的“我”並不存在於肉體之中。
你可能會想:“我”一定就是心了,但是讓我們觀察一下這個“心”,心只在遇到外在的事物或現象時才發出作用,而我們只不過有一個心存在的感覺而已,這個感覺變得很強,就成了對“我存在”這個概念的執著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迷糊地從“無我”而意識到“有我”,這種迷惑就像一個病得很嚴重的人,病到連自己生病了都不知道一樣。
雖然實相中沒有“我”的存在,但就像前面談到的,我們有著對自我存在的執著,這種執著就是陷入煩惱和痛苦的原因,舉個例子,有時你抱怨:“某人批評我!”,這便是一個“我”的感覺,所以對於批評你的人,你便產生一種厭煩的感覺,或是如果你被開除了,你會抱怨說道:“老闆把我開除了!”,這又是強烈的“自我”的感覺,使你對老闆產生憎恨。所以這個“我”使眾生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而這些痛苦都是連續不斷的,這便是所謂的我執。
而何謂“法我”呢?一切外象皆是法我,同樣地我們來推理一下,一切外象也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舉個例子,我說臺灣是不存在的,你也許會不同意,你會說:“他在這裏住,在這裏吃,現在還正在跟我們說話,怎麼說臺灣不存在呢?”。
臺灣可以說是一個“法我”,但當我說臺灣不存在,並不表示臺灣不見了,我說臺灣不存在,是指臺灣的原始自存的本體性是不存在的,如果將臺灣分割的話,臺灣就消失了,剩下的是臺北、宜蘭、嘉義……等等,同樣地再把臺北分下去的話,那臺北也不存在了,而再把這些地區分得更細,那就成了許許多多戶人家了,而家再分的話,便成為許多的人,家也不存在了,然而“人”只是我們為有別於其他的動物,而給自己的一個名相,讓我們再回到原來推論方式,從頭到腳仍找不到“人”之本體性的存在,故“臺灣”是沒有本體性的。
以這種推論的方式來瞭解“無我”是很必需的,特別是由此我們瞭解到因為對自我的執著,使我們產生了貪瞋癡種種煩惱,對我好的事物就貪愛,對我不好的就排斥,因為這種種的妄識,我們積聚了無量的惡業,所以明白“無我”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然而光是明瞭還不能開悟,瞭解道理和開悟之間是有很大的差異的,例如在心經裏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們可以從論理的層次來推究它的涵義,但是我們必須經過禪定的修持,才能對此生起真正的瞭解和體會,而再經由“觀”去了悟人無我、法無我的道理。
面對空性的道理,如果你不瞭解它真正的涵義,你可能會害怕,如果一切都沒了的話,那該怎麼辦?事實上“空”是指沒有任何事物是真實獨立存在的,有了正確的瞭解,你就不會產生恐懼,反而會真正地希望從輪回中解脫。
偉大的祖師帝洛巴曾對其弟子那諾巴說道:
“眾生為什麼會墮入輪回呢?這不是因為真的有個輪回在那兒,眾生墮入輪回是因為眾生相信有個輪回在那兒。”
從這段帝洛巴對那諾巴的教誨中,我們可以知道:“空”並不代表整個輪回、一切外象就得消失得無影無蹤,真正地明瞭空性,就是讓自己脫離對“一切真實存在”之觀念的堅信。
假設空性就是指整個輪回和一切眾生都消失的話,那為什麼無數證悟空性的佛菩薩們還要救度眾生呢?事實上眾生並沒有因“證悟空性”消失不見了,消失的是“一切是真實存在”的執著。
很多人常用夢境來比喻空性,這是個很好的比喻。
當你在做夢的時候,夢中的一切事物都能清楚地看到,甚至於在做惡夢的時候,還會害怕的不得了,甚至有時還會夢到自己在享受著美好的食物,事實上眼睛、嘴巴各器官都是閉著的,但我們卻仍然能在夢中看到、聽到或嘗到這種種事物,跟平常所感覺的並沒有兩樣,這就是心識的迷惑,同樣的我們就是因為類似這樣的迷惑,而認為輪回一切外象和自我都是真實的。
有一個法門稱為“夢瑜伽”,修了夢瑜伽,並不是說就不會做夢了,你仍然會做夢,但由於夢瑜咖的修持,你會很清楚地知道那是夢,而不會產生任何反應,你若做了一個甜美的好夢,也不會貪戀,因為你知道那只是夢而已,是虛幻不真實的,同樣的如果你做了惡夢,也不會害怕,因為你很清楚它是假的,這就是所謂“夢瑜咖”的修持不是要讓你的夢消失,而是要使你的執著和因夢境所產生的一切反應消失。
或許有人認為心是真實存在的。
心能覺知周遭的情況,體驗苦樂等諸種感覺,第三世Gmb――讓窘多傑曾說:“心能覺悟一切外象的虛幻。”
然而心如何覺悟它自己也是虛幻的呢?要明瞭心是虛幻不實的方法,就是直觀心的淨明本性,亦就是空性。
直觀自心之空性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或感受,很粗略地打個比方,就像失去知覺一樣,當你失去知覺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在看或在聽什麼的感覺,也沒有感覺到什麼西正在被看或被聽。
修止的目的即是要發展出由心來觀照自性的能力,而當心能直觀它的自性時,便達到一種無法言喻或形容的境界,完全無法用任何的語言或文字來解釋這種境界,真正的禪定是安止于自心本性,不生起任何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念頭,超越一切的概念和想法,由此亦可說明般若經中所提到的:
“不住語言、文字、不起想,即為般若波羅蜜多。”
以自心直觀自心的境界是超越一切的,能安止於這樣的境界,即為“觀”,亦是安止於大手印的自性。
而如果我們還想著“發生了什麼事?”、“待會要做什麼什麼……”等種種的念頭上的話,就根本沒有安住於禪定之境了。安住於禪定之境是不生、不住、不滅的,既然是無生無滅的,那麼當你在修禪定的時候,若發覺或想起了什麼事情的話,念頭便在你心中生起,而禪定之境也就立刻消失了,這便不是正確的觀了,心是不住生滅的,你無法指出心在那裏,就像虛空一樣,虛空沒有所謂的生,虛空也不會滅,而虛空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所在。
修習禪定,是真正安住於無現在、過去、未來之念的定境,而安住這樣的境界,亦可稱之為“安住于平衡之境”——一種遠離一切妄想的平衡狀態,自心直觀它的本性,沒有任何二元、能所的相對概念,在大手印裏稱這樣的境界為“究竟智”,而在甯瑪巴的傳承裏則稱之為“開悟”,雖然名稱不同,但其意義皆指明心見性,即使這樣的經驗只是短暫的一刹那,亦是“究竟智”,我們要繼續努力,來鞏固和延長這樣的境界。
直觀自心本性之禪定法
談到這裏,傳統上來說,上師教導弟子修禪定,而後並問他一切心裏所想的,從“心是什麼樣子?”、“心在那裏?”等等問題,一直深入到“無所答”的境界,然而在座各位人數不少,我們並沒有辦法照傳統一樣,一個一個地做問答,不過讓我們來做個短的禪修。
這一個禪定的法門是直觀你的自心本性,不要去想你今天一整天做了什麼?也不要想你明天要做什麼事,也不去想好的或不好的,就是直接觀照自心本性,這稱之為“引見自心本性”,這是傳統上的教法,唯一不同之處是我們沒有問答。
此一禪定法就好比用自己的眼睛來看自己的眼睛一樣,根本沒有辦法指出所謂“我看到的是什麼……”,因為根本沒有“看”的動作,同樣的用心來觀心,亦應去除任何的推理或思考,當我彈指的時候,在那一刹那,當下安住於一種無念的境界中,而在我第二次彈指的時候,再恢復過來。
此禪定之法雖然在姿勢上可以和止一樣,但其方法是不同的,不需要去專注於氣息上,當下直觀自心本性,並安住於此。
當我們延長此直觀自心之禪定的時間時,自然地念頭會生起,然而當念頭出現的時候,千萬不要去執著它、分辨它,不要認為它是好的念頭就貪執它,不好的就想要壓抑或排除,妄念出現是自然的,不要執著,要觀照它的本質。
此直觀自心本性之法門乃是一“方便道”,它能使我們在刹那間,直接趨入原始本然的清淨本性,沒有任何淨化的程式,不需要去增長或發展什麼,也不用去清除什麼,在那刹那間見到完全清淨的自心本性,如果你真的明瞭並安止于此直觀自性之法,一切完全是直接的,不需任何淨化或增長。
很多人以為像大手印這樣高深的法門,一定要十分聰明才有辦法瞭解,同時也認為講大手印這主題一定得花上好幾天的功夫,用一大堆的道理來解釋才行,但坦白的說,大手印深奧的意義並不是靠聰明來領悟的,真正能讓你覺悟大手印的,不是理論或解說的“量”,而是你禪定的“質”,修習直觀自心本性也是一樣,如果你明白如何安住于自心本性,能掌握住那一刹那,這就是最高深的法門。
在西藏有一句諺語:聰明的人並不一定足以領悟大手印,就算你很聰明多聞,學識淵博,也不一定表示大手印對你而言是簡單易修的。
安止於自性之中,即為一切法門之要旨,其關鍵並不在理論教法的數量多寡,故第三世Gmb讓窘多傑稱這直觀自性的法門為:一法通曉,完全解脫,因為此法能在一瞬間使你完全解脫自在,如果你能安止於此,便不需再去學什麼了。
我希望大家都能學習這直觀自心的法門,在一開始不需要太久,先從較短的時間開始做起,即使是一瞬間也好,然後盡可能地重覆多練習,這亦能使你對直觀自心之法有更好的瞭解和認識,直觀自心之法也不一定要在佛堂裏修,譬如在你喝茶的時候,在拿起杯子到接觸嘴邊之間的短暫片刻,也可以直觀自心本性,先以短暫的時間來修,並且不斷地重覆練習,甚至在工作或談話之中,都可以修此觀心法門,逐漸地你就能熟練這個法門了。
禪定功夫的成長,是非常個人的經驗,沒有那一點能真正讓人辨別出你禪定功夫的深淺,但是就你自己——一個修行者本身而言,所有修行的進展都是能感覺得到的,這就好比夏天一到,你就會覺得天氣愈來愈熱一樣,當然,修行的體驗是超乎生理上的感覺的。
當你愈精熟于直觀自心本性,你的個性就會愈來愈好,煩惱亦會愈來愈少,你會愈加地祥和、快樂,這都是個人內在的感受和體驗,若你能精進地修此禪定法門,由於你的努力,你安住于自心本性的能力也會更為強固,自然地慈悲、智慧也就更為廣大了,正好比太陽放出的光芒愈亮,一切外在也必定更為明亮一樣。
除此之外,所有的無明、暗鈍、煩惱,也都將不費力地消失掉;對於這一切障礙毫不費力的消失,那諾巴曾向馬爾巴解釋道:“如果用繩子在蛇身上打個繩結,蛇不用別人幫忙,也能掙開這個繩結,同樣地,由於你能直觀自心之清淨本性,所有的無明煩惱再也束縛不了你了,一切都像蛇掙脫繩子一樣絲毫不費力。”
這也就是為什麼說金剛乘是相當殊勝的法門,因為金剛乘能夠使行者在一生之中即身成佛,在金剛乘教法中,我們曾談到安住於無念無執著的禪定之中,“沒有任何念頭和執著”可以說是禪定的定義,但這絕不是某種不省人事的狀態,而乃是安然地住于自心本性之中,這是遠離戲論、是單純一味的,此為法身之境;然而在直觀自性的時候,自心本性也不是一片空白或一片黑暗的,它是清淨明朗的,此明淨乃為報身之境;而這明淨並非有實體的東西,它是空性的、無止境的,這乃屬化身之境,故總括來說,心的離戲一味是法身,心的明朗清淨為報身,而心的無終無止則為化身。
金剛乘又稱為密宗,有很多人對密宗的“密”感到好奇,為什麼金剛乘是秘密的呢?其實金剛乘秘密並不是因為它必需要如此,而是因為要能領受它的教法,必須要發大心的人才可,如果行者無法接受金剛乘的觀念,根本無法修得任何成果,因此對於這些非法器的人,公開這種教法便毫無用處了;但對於能真心接受金剛乘,並真正能理解它的人而言,金剛乘就不是秘密了。
此外,大家必須明白:引見自心本性並不就代表我們現在都已經證悟自心本性了,這乃是一個如何去認出自心的方法,證不證悟完全決定在個人,如果你精進,當然對開悟有很大的幫助,而若是你根本不修持,今天聽完明天就忘了的話,那也不會有什麼幫助了。
直觀自心的法門,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修持,譬如在公園散步時,就可以修此一法門,記住今天所教的要領,觀照自心本性,逐漸地你就會對於自心的安止更熟悉,最後便能明白何謂“直觀自心本性”了,光是“直觀自心本性”這些字詞,並不能完全表達出其實質的內涵,一切都必須靠自己來實修,光靠語言文字的解說是不夠的,這亦是為何實修是如此重要的原因了,如果你依法精進勤修,將來則必定能獲致相當的成就。
若能如法勤修直觀自心之法,覺悟的經驗必定會一步步地發展出來,這就好比要到某個地方去一樣,只要朝目標走,每一個步伐都會令我們更接近目的地,同樣的,只要依照著教法,每一次的修持都會使你更接近覺悟。
當然,除了直觀自心這個法門之外,止的禪定亦是必需的,修止會使我們產生平靜、祥和以及完全的放鬆,然而你有這些感受時,也切勿刻意地要去追求這些感覺,而應只管繼續地修下去,如此絕對可以在直觀自心方面成為一個優秀的修行者。
四瑜伽次第入果大手印
修行者如法修行,一步一步地登向佛果,在佛學術語上,有所謂“四瑜伽”,“四瑜伽”的每一個瑜伽都分成三個階段,總共十二個次第,就像階梯一樣一層一層地愈來愈高;而要爬上最高層,必定要從第一層開始,然後第二層、第三層……,如果沒有從最基層開始,百分之百是無法達到最高層的,而直觀自心之法,就是非常基本而重要的第一層,配合上其他如止的修持,努力精進不懈,必能一步步地開發進步。
此外,前面的“引見自心本性”亦是相當重要的,沒有上師的引見自心本性,縱使你看完所有四瑜伽的書,自己照著修,也不會有成果的,這跟不用樓梯就要想上頂樓是一樣不可能的。
修行人若能正確精進地修此直觀自心之法,並且在四瑜伽的次第上有不斷地進展,這個修行者便是噶舉派的“傳承持有者”,平常大家自稱為噶舉派的弟子,但並不是噶舉派傳承的持有者,因為內在的證量並沒有達到一個相當的程度和發展。
現在我們來談談“四瑜伽”每一個修行次第的情況。
“四瑜伽”的第一瑜伽是“專一瑜伽”,其中又分成三個次第。
當行者達到專一瑜伽的第一個階段時,會產生靜和明的感受,但這些感覺並不長久,亦不會同時出現的,即有靜的感覺時,就沒有明的感覺,而感覺明時,也不平靜,這階段代表著行者開悟成就的可能性,就如同遠處有煙升起,便可能有火,或是清晨時東方逐漸發白,表示太陽要出來了一樣,這靜、明之相,即代表著覺悟的可能性。
到了專一瑜伽的第二個階段,行者完完全全能安止於定境和喜悅之中,任何念頭或障礙都無法干擾。而到了第三個階段,行者會感受到光明,但這光明並不是開悟時的浮光,而代表著智慧的發展,行者繼續修持,光明在心中更加增長,行者會有更敏銳的智慧,能看穿如牆壁、門……等物體,也能預知未來,這都是修行進步的徵兆,象徵著獲取遍知三世的智慧是可能的。
第二瑜伽是“離戲瑜伽”。什麼是“離戲”呢?我們的心在最原始時,是本然清淨,沒有任何造作蒙蔽的,遠離一切戲論,這即是“離戲”。
在離戲瑜伽的第一階段,修行者能瞭解到心和諸種外象皆非實際存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不生不滅的。到了第二階段,行者不但體悟到心和外象的虛幻不實,同時亦能知道對“一切皆為虛幻”之觀念的執著,也是虛假的,故亦超越了這種執著。在第三階段,行者洞悉了主體和受體間的空性,明瞭了事實上沒有所謂的執著,也沒有誰在執著,也沒有什麼在被執著,修行者明白了這只不過是無明的投射罷了,因為無明,所以有了大小、好壞、長短、方向等種種對立,然而在究竟的實相中,沒有何謂大小長短好壞,沒有什麼東西南北、上下高低,就像我們有所謂東西南北,但對天空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方向可言,這種種的分別皆出自無明的造作,而在此階段,行者能達到一種沒有執著的境界。
第三瑜伽是“一味瑜伽”,此時行者能體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悟色和空事實上是相同的,同一味兒的,故第三瑜伽稱為“一味瑜伽”。
在第一階段,修行者能覺悟心和外界是無分別的,自我和他人亦是無分別的,是相同的,一切都是無明的造作和蒙蔽,才會有許多的差別和隔閡。到了第二階段,進一步行者的心和外界一切諸法合而為一,就像水融于水一樣,沒有分別。到了第三階段行者便逐漸發出最究竟的智慧,而體悟到萬法的究竟實相,就像光線照射在水晶球上,光亦由水晶球而反射到十方一樣,由於行者產生了原始的佛智,也就能了悟一切萬物諸法的究竟實相了。
在這裏我要簡單地解釋一下意識和智慧的不同:意識是由心所製造出來的念頭,沒有辦法見到未來;而原始的智慧則能在一刹那間遍知三世一切。
第四瑜伽是“無修瑜伽”。
在此之前,修行是為了要發展我們所欠缺的(如佛菩薩的諸種特質),要淨除我們必須去淨除的(如各種的惡業煩惱),故修行是必要的。然而在此“無修”之境,已經沒有什麼需要去發展,也沒有什麼需要去清除了。
在無修瑜伽的第一階段,行者能覺悟到“無修”和“無修者”是毫無分別的,由於這樣的覺悟,行者淨除了貪、瞋、癡三毒。在第二階段,修行者則淨除了所知障和煩惱障,此外亦去除了習氣。
什麼是習氣呢?舉個例子,現在這房子裏有個發臭的東西,當你把東西拿走了,房子裏仍然會存有一點臭味,這發臭的東西就好比煩惱障,而臭味就好比習氣,故雖然煩惱已被淨除,但仍有習氣殘留,而在這無修瑜伽的第二階段,這一切煩惱和習氣便完完全全地清淨了。
到了第三階段,該淨除的已完全淨除了,這時已是大澈大悟、大圓滿成就的顯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行者已和金剛總持無二無別,永恆不變,永不退轉,這個階段就是圓滿無上佛果的階位。
介紹完四瑜伽的十二個次第,並亦作了基本的“引見自心本性”之後,再來就是大家要負責去實修了,但若缺乏正確適當的自心引見,自己盲修的話,成就可能就像要畫火來取暖、畫水止渴一樣的不可能了,修習金剛乘,大家要謹記在心的,就是要積聚功德和智慧二資糧,並要實際地勤修止,這些都是在開發成佛所須之特質的道路上,非常基本而必要的努力。
除此之外,如果你亦修持“直觀自心”之法的話,可以說佛果已掌握在你的手中,當然這不是說一尊佛陀真會出現在你手上,這代表當你經過上師的教導和加持,以及相當的修持之後,十分可能成佛,意指你和成就的距離已不遠了,事實上,“直觀自心”一法又被視為上師將成就傳給弟子的一個法門,同樣的上師也不是真的拿個什麼東西給弟子,而弟子握著這東西,就能成佛;上師傳的是方法,指引自心本性,而弟子必須遵照教導修行才能成就。
從我到此地之後,我發現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根本上師,常有很多人問我:“什麼是根本上師?”“誰是我的根本上師?”“怎樣認根本上師?”,要明瞭何謂根本上師,首先必須知道引見自心本性和證悟自心本性的不同。
在你修行的道路上,可能有許多上師為你引見自心本性,但真正能讓你證悟自心本性的上師才是你的根本上師,所以這世上有許多位上師,但每個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師,然而我們也不需因此而局限了自己求教受法的範圍,認為“啊!我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師!”。
我們從許多的上師處領受教法,但並未真正開悟見性,然而當這一位上師令你認證了自心本性,他即是你的根本上師,對你而言,他甚至比佛還要重要,許多的上師傳給你的教法,為你引見自心本性,但你都不能證悟,而這一位上師成功地令你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這即是其最殊勝之處。
在成佛之前,我們百分之百地可以親近許多位師父,但都並不稱作根本上師,將來真正令你開悟成佛的那位師父,才是所謂的根本上師,而這就像人的一生只有一位父親一樣,所以我們說每個人都只有一位根本上師,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了這個意義。
關於四瑜伽的十二個次第,可能有點難懂,但如果你真的遵照這教法來修持的話,很確定的,你的內在必定會照著這十二個次第一步一步地進步發展,一切只是修不修的問題而已,就像你有一顆種子,如果你不將它埋在土裏好好栽培,卻擺在冰箱裏,它怎麼可能成長茁壯,開花結果呢?
同樣地,在接受了教法之後,我們需要的是精進和努力,不斷地修持,四瑜伽的十二層境界,必能在我們身上獲得應證。
回答一些問題:
問:希望仁波切能讓我們多瞭解一下實修,而不要講太多基礎理論。
答:或許有些人已經知道或讀過了這些基礎的理論,但反復的溫習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經由對基礎道理的反復溫習,我們會產生堅信,深信經由修持,成就是絕對可能的,成就是經由精進而來,而要能非常精進地修行,就必須對基礎的道理有十分深刻的瞭解和體會。
問:請問接受了許多灌頂之後,有什麼方法能“法法兼修”?
答: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灌頂的意義是什麼?灌頂是為了給予求法的人一種修持的許可,譬如說你選擇了一種法門,經過該法灌頂之後,便可以修這個法了,為了這種許可,你可以要求上師給你灌頂,或是上師對你十分瞭解,主動給你灌頂。
然而每個灌頂都有不同的戒要守,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要以一種方法來法法兼修是不可能的;然而事實上這是你觀念上出了問題。
現在你接受了很多灌頂,但如果你瞭解基礎理論,知道灌頂是為認識該法門和本尊,而其目的是引領行者至究竟的證悟,那你就沒有必要擔心那許許多多的灌頂了,但若你的心不清淨,接受了許多灌頂,卻認為這個法比較好,那個法不好,這個本尊比較有威力,那個沒有威力的話,則根本無法開悟了,因為你的心是不清淨的!此外,大手印是高深的法門,因為它是“知一而解脫一切”的,也就是說如果你深入一個法門,即能從一切束縛中解脫出來,因此你根本不需要每個法門都學都修。
問:在修行當中,能得知未來之事如天災……等,此是否為一種障礙?
答:修行乃是為了將此心安住於無念的境界,去除任何分別心或判斷,所以當念頭生起的時候,不管是好是壞,是邪是正,都應直觀它們的本質,而不作任何判斷,不要認為是好的就貪執,壞的就壓抑或逃避,不需有任何反應,將心安止,沒有任何判斷,這即是定。
如果你能安住於這樣的境界,那無論你能預知什麼,都不會影響到你,但如果你貪執好的,逃避不好的,這便又是心的造作了,經由心的造作投射,一切都可能發生。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能給很多修行人的很大的幫助,而在此你似乎並未明瞭學習和修行間的不同,在大手印的基礎階段是屬於學習,當你將心真正安住,放下一切過去、現在、未來的執著時,才算是修行階段,而若你執著於“不執著過去、現在、未來”的觀念時,當然這又是執著了,這是十分深奧的,修行必須不住於一切執著,無所謂存在或不存在,無所謂應不應該執著,而必須超越一切。
問:密勒日巴祖師在修持大手印之前,曾經歷了極大的苦,而獲得大手印教法之後,又在雪山修持多年;我們在社會責任、工作為身的情形下,很難如此地修行,是否仍能接受大手印的教法,修行成就?
答:大家對密勒日巴大師的生平都相當熟悉,沒錯,密勒日巴為了得到教法,曾經歷了極大的痛苦,獲得教法之後,又花了許多年的時間獨自修行,才終於開悟成佛,然而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過去許多的成就上師和傳承持有者已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加持力,例如密勒日巴的弟子岡波巴便不需去經歷他師父所經歷過的一切辛苦,這就好比一個人想要發明某種新機器,他必須要去經歷一段艱苦的過程去創造發明,因為這是完全新的,然而當新機器被創造出來之後,別人若想要擁有同樣的機器並不難,只要照著複製一台就可以了,因此,前人經歷艱難困苦,而身為後人的我們,籍著他們的加持力,便不需再去遭遇同樣的艱苦了。
而雖然如此,大家也不要誤會,以為我們不用像密勒日巴祖師一樣辛苦,就不認真修行了,我們仍應儘量修持佛法,和佛法結緣,因為我們不清楚自己有著什麼業報,如果不修行,一旦我們死了,便可能因為沒有和佛法結緣,而失去了修行的機會了!
但若我們有佛緣,就算現在沒有很多時間來修行,將來也會有更好的機會和環境來修持佛法,進而開悟成佛,所以佛緣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我們要感謝諸位傳承上師,由於他們的艱辛和努力,使我們能領受極大的加持。
問:何謂上根利器的修行人?
答:上根利器者,是指真正懂得尊敬、珍惜上師及其教法的人,他領受了上師的教導後,即與上師和教法保持堅定不變的關係,並將這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這樣的弟子就是金剛乘上根利器的人,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偉大的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的上師馬爾巴對他並不是很親切的,馬爾巴打他、罵他,甚至有時還羞辱他,但密勒日巴卻從未放棄他的上師和教法,這就是上根利器的修行人。
問:修密宗的人持咒,是否也會往生本尊的淨土?
答:持阿彌陀佛的聖號,能往生極樂淨土;同樣地持本尊的心咒,亦能往生本尊淨土,然而我們是否往生佛國,都決定在我們的願。
如果你持阿彌陀佛心咒,也期望能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然便可能得生極樂世界,持其他本尊的心咒情形也是一樣,然而如果你持誦佛號或心咒,但卻發願能化現無量化身來救度眾生的話,由於這樣的願力,只要有眾生需要幫助,你就能化身在該處。所以一切決定在願,就像射箭一樣,箭要往那兒射,都要看你的靶在那裏。
問:持命氣在身體上那個部位?
答:我無法指出持命氣的位置,因為它是一種氣,不只是持命氣,甚至其他四種氣也沒有一個特定的位置,但是在這兒我可以說一說它們的功能。以持命氣來說,它是生命之氣,有的時候人病倒或失去覺知,若有持命氣,就很容易再活過來,這就是它的功能和本質,但如果失去了持命氣,那無論什麼藥物或方法,都沒有用了,由此可知,持命氣是十分重要的。
我也曾提到其他四種氣是從持命氣中產生的,如果氣流失了,能量精力也就流失了,故我提到一些保存氣和能量的方法,這些方法能使我們體驗到氣的完全能量,大家可能會好奇:當一個人完全保存了氣時,會是什麼情況呢?大家也許聽過一些以前的修行成就者的故事,他們為修禪定連續幾天幾個月不吃東西,卻仍能保持一個非常健康的身體,這即是氣存於體內的現象。
問:什麼樣的活動或行為會讓我們失掉這五種氣?
答:通常一般人都逐漸地在流失這五種氣,但不是很快,就像皮球漏氣一樣,慢慢地,而當我們生起比較強烈的煩惱,如發怒生氣的時候,氣就會流失比較快。
問:修行者是否要放棄父母兄弟及夫妻之情?
答:學佛修行,並不是一定要放棄家庭、親戚或朋友,學佛真正要放棄的是我們的五毒,故若能捨棄五毒煩惱,那麼不管有沒有配偶,或有沒有和親戚朋友相處,都是一樣的自在,但若你不能摒除五毒煩惱,那不管你身在何處,都一樣會有問題,所以修行的人要放棄的,不是家人朋友,而是五毒煩惱。
問:密法強調一師一本尊,此意義為何?
答:一師一本尊的說法讓很多人產生誤會,沒錯,密宗強調一師一本尊,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並不是說有了一位上師之後,就不能再跟別的上師學法了,這是大家要先弄清楚的,其次,所謂一本尊是指以一個本尊來修持,假設你對某一本尊特別虔誠,並能修持此本尊之法,那麼在本質上來說,你所修持的本尊,即是一切本尊的總持化身,故你不需要再去修持別的本尊法了,然而由於某些因素,你或許會覺得,比起你原來所修的本尊,你會更想修另一本尊之法,在這種情形下,有另一本尊是可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雖然一切本尊的本質都相同,但卻仍有許多種形式化現的原因。
而再談到一師的問題,此一上師乃是圓滿你修行的人,也就是說他是令你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的人,所以是“一”師,因為一旦你成佛,就不再需要別人來教導你修行了,所以我們稱這位上師是根本上師,然而在此之前你絕對可以有許多上師,並從他們那兒領受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