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3/26 09:13:56
大手印
尊貴堪布卡塔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3/26 09:10:44   編輯部 報導

 

大手印

堪布卡塔仁波切

 

 第一部份
  今天我們要做的開示是無上大手印。無上的大手印就是究竟的法身智慧。究竟的法身智慧有很多不同的名稱,有時候說是大手印,有時候說是大圓滿,也有時說是中觀。
  究竟法身智就是不變的自心本性,這不變的佛性是每一位眾生都具有的,然而由於自身迷惑的緣故,因此無法了悟到此本具的佛性。證悟的人則都已了悟到,並與其合一。他們由於對眾生不可思議的慈悲心,故現凡夫身,給予眾生佛法的教導,幫助他們也能證悟大手印――或曰大圓滿、中觀……等,所以今天的開示,主要是講法身――究竟智。


  如同剛才所說,由於這些大成就者,才能將佛法傳了下來。雖然他們傳法的目標都是希望眾生能夠證得究竟法身,但所用的術語各有不同,所說的教法也不一樣。


  釋迦牟尼佛曾經在《楞伽經》與《三摩地王經》這兩本經裏提到,在末法時代,有一位大師會出現,廣泛地弘揚、整頓佛法,這位大師就是第一世的蔣貢康楚罹卓他耶仁波切。第一世的蔣貢仁波切曾經寫作集結了五大部經典,稱為《五寶藏》。裏面把在末法時代已經變質,而失去其神聖與真實的佛法,全部又再修正過來。所以,《五寶藏》對末法眾生有很大的利益,不只能擴展佛學知識,還能令眾生深入瞭解佛法,終究證悟佛果。


  因此,今天我所依據的,就是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所作的《大手印證道歌》(請參考「附錄」)。


  在第一世蔣貢仁波切的《金剛歌》中,一開始就先讚歎他的上師其實和金剛總持是無二無別的。第一世蔣貢仁波切的上師,就是第九世的錫度仁波切――貝瑪甯借汪波。傳統上,這些大成就者都是非常地謙虛,所以,第一世蔣貢仁波切在一開始時,就說他這個教法其實都是直接從他的上師,也就是第九世的錫度仁波切所得來的;他自己本身過去實際上是非常愚癡的,並無了悟到心的體性,由於上師完全無漏的法教及加持,才能夠從世間八法中扭轉過來,將煩惱減到最低的程度,從而漸漸了悟到心的體性。所以,仁波切在這裏非常謙虛地說自己只是一個凡夫,以這樣的方式來述說自己。


  接下來,第一世的蔣貢仁波切更進一步解釋說,他是如何證悟到寂靜光――也就是法身.他說由於他對上師的淨信心,以及沒有墜毀對上師的三昧耶,加上上師的加持,與上師的心合而為一,才能夠證悟到寂靜光(法身)。又說在證悟法身(寂靜光)時的感覺是:沒有把念頭壓抑或放棄,只是安住在念頭的本性上,亦即證悟到念頭的體性、本質是什麽。我們可以從《大手印祈請文》中的一句偈頌瞭解到這點:「妄念體性即法身。」這個就解釋了剛才仁波切所說的法身為何。所以,我們不需要去排斥或是放棄任何念頭,念頭一現,只要去觀視其真實的本質是什麽即可;不須去拒絕它,也不須刻意地提起任何念頭,只要去觀照它的本體即可。因此,這種體驗就好似太陽光,非常的明亮。所以,蔣貢仁波切說他的證悟其實就是傳承不斷地傳下來、加持下來的,能夠證悟到法身是在此生中非常歡喜、非常愉悅的一種體悟。


  由於第一世蔣貢仁波切對他的上師具有絕對的淨信心,所以激發了他唱出這首《金剛歌》,就是現在我要開示的這首《大手印證道歌》。另外,也由於他對末法眾生的悲心,因此吟出了這首歌。歌裏根據第一世蔣貢仁波切所說,大手印傳承從一開始到他都沒有間斷過。第一位祖師是帝洛巴,他從蓮師的烏金淨土,直接得到了傳承,然後把傳承傳授給那洛巴祖師這位大成就者。那洛巴祖師不僅由上師處得到了口授,而且非常精進地修行,終於得到圓滿成就。然後,他杷這個傳承給了瑪爾巴大師,他是喜金剛的化現,完全能夠了悟上師所傳給他的內、外教法的意義。由於他能了悟內在教法的意義,加上精進修行,終於獲得圓滿的成就.瑪爾巴祖師是噶舉派教法的起源,像河流的源頭一樣,他再把這個教法傅給密勒日巴祖師,再傳岡波巴祖師――當時岡波巴祖師就住在密勒日巴祖師的東部。岡波巴祖師原已證悟了十地菩薩的果位,當他傳授大手印教法時,自己也同時證得了圓滿的佛果,完全開悟。岡波巴祖師的噶舉派(又稱建波噶舉)在三個地方有影響力,在西藏的三個地方建立了三座寺院。三座寺院等於是三個壇城,這三個壇城代表了他本身的身、語、意。身的代表是第一世DB法王的寺院,在西藏東部,稱為噶瑪寺;語的代表是八蚌寺;意的代表是祖普寺。所以第一世蔣貢仁波切說,正確清淨不斷地傳承是這樣一直傳下來的,眾生如果能夠修習這個教法,一定會得證悟。這就好比有好的弓與箭,只要把弓拉得越大,箭就會射得越遠。毫無疑問,這是因為弓的張力,把它拉緊,箭自然就能射得遠了。所以,同樣的,這個教法是非常正確無誤,利益非常大的,只要眾生能夠修行,一定能夠得到證悟。


  一個人越能深入證悟心的體性,他對眾生的慈悲就越深廣;菩薩的果位如果越高,其利他的心也就越廣。我們由於福德與智慧的積聚,加上對上師的信心,便能證悟大手印,也就是心的本性。雖然證悟大手印僅是一法,但其所涵蓋的卻是一切諸法。就好像太陽的光,太陽光一照射,就能除去一切的黑暗;我們並不需要許多不同的陽光來照亮不同的黑暗處,由於上師的加持,加上行者本身精進的修行、福德的積聚,以及傳承祖師們的智慧,一定有機會得到證悟的。此證悟能夠得到遍知的心,所以釋迦牟尼佛才能預知到,在末法時代有第一世的蔣貢仁波切,以及DB法王這兩位賢者將示現利益眾生。佛陀之所以能預知到數千年以後的事,是因當一個人證悟到心的體性之後,他的心便再也沒有任何迷惑煩惱的緣故。我們為了要得到證悟,「一定要修行」的意念催動著,使自心能夠接受法教。舉例來說,一個很富有的父親,他的孩子出世以後,就自然而然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源於他父親辛苦的工作而富有的緣故。據說,雪山的獅子與大鵬金翅鳥所生的後代,一生出來就很強壯,具有很大的力量,這是因為父母本身具有大力的緣故。同樣地,噶舉傳承的大手印教法也具有非常大的力量,這是因為傳承祖師們終生非常精進修行,而證悟了體性。所以我們現在只要對上師有淨信心、聖觀,毫無疑問的,一定能證悟大手印;反之,如果我們對上師無任何信心,不以聖觀對待,修行只是為了一時的好奇,那就不會有任何證悟的因數。常常行者沒有得到任何體悟,便以為大手印教法本身沒什麽力量,但其實是因我們自己缺乏信心、聖觀所致。所以,第一世蔣貢仁波切說,如果我們有淨信心,便肯定能夠證悟。


  所以,如果我們能從具德的上師那裏獲得不間斷傳承的法教,再加上自己不破三昧耶的話,便一定能證悟大手印――也就是心的體性;反之,如果我們沒有一位具德的上師,沒有經由此具德上師以不間斷傳承的法教來教導我們,給予我們正確的口傳,那麽即使我們閉關多年,也不會有任何證悟的。所以如果我們所接受的法教不是來自一個不間斷的傳承,也不是由一位具德的上師所傳下來的正確教法,那麼不要說閉關、修行,有時越修,煩惱不但不減少,慢心還會增加。另外,如果沒有正確的佛學知識,即使閉關多年,也不能明心見性;沒有一位正確教導我們修行的人,只是自己胡亂猜想著修――例如:有些人以為數息就是禪修……等等――像這樣的話,即使閉關修了許多年,也不會登菩薩地,也不會有任何證果的。為什麼呢?這就好像是如果我們種植什麼,一定要有一片肥沃的土地,有了肥沃的土地,才能有所收穫;如果把種子播種在沙地上,便沒有任何東西長得出來。有了肥沃的土地,我們還要給予陽光、適當的溫度和灌溉澆水;自己本身也要工作,把種下的種子好好維護,這樣植物便會慢慢長出來,種下去的東西也才會開花結果。一般都認為,我們現在已處於末法時代,所以大概無法證悟大手印了。為不使別人可能會這樣想,蔣貢仁波切特別說,他自己本身原來也是一個煩惱多、非常愚癡的人,但由於值遇第九世錫杜上師的教導,以及清淨的傳承,因此即使自己是個凡夫,愚癡且懶散,也終於得到證悟大手印的成就,這顯示出大手印的法門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很大。在末法時代,有很多冒牌的上師,他們假裝知道怎樣修行,可是自己本身既無傳承又無證語,所以,如果你跟這類冒牌的上師來修行,便無法證悟心的體性,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也無法證悟的緣故。在末法時代,我們必須要很小心。我們現在就好像第一世的蔣貢仁波切一樣,如果我們已有一位具德上師,再加上上師所授的是一個不間斷的傳承,那麼不管我們多愚劣,也都能像蔣貢仁波切一樣得到證悟。


  大手印可先從兩個層面來談,第一個是「根」大手印,第二個是談煩惱如何使我們無法證悟到心的本性――也就是大手印。


  首先講根大手印。根大手印是心的體性――佛性。一切眾生都具有跟佛一樣的佛性,不論質與量,都和佛完全一樣,所以一切眾生與佛是無二無別的,由於煩惱故,以致多劫以來還未能證悟佛果,一直處於輪回之中。但以大手印的真實體性來說,輪回跟涅槃是不二的,念頭本身也是超乎一切分別的,沒有彼此、對錯,完全超越心意的概念。所以在般若波羅蜜中就說,這是超越一切語言、文字的。是我們凡夫本具的清淨心,由於煩惱,以致無法證悟到心的體性,一旦煩惱的心清淨了,就能證悟到大手印。當我們證悟到大手印時,大手印也就是心的實體性,它一直是相同不變的,它的量與質不因為我們的證悟而有所增加,也不因我們尚未證悟而有所減少。舉個例子來說,大手印是遍在一切的,它本身即具一切遍在的現象、體性,我們以虛空來做解釋:即使眾生迷惑,大手印還是遍在的,就好像虛空是遍在一切、不變一樣,不管是否有一面牆在那裏,或不管我們是否快樂,抑或感覺世界是否和平――不管情形如何,虛空依然不變。所以大手印的體性是不變的、是清淨的。它本身雖然不變、清淨,但卻無有一個實體存在。不但沒有一個實體存在,它更是永遠不息、永遠遍在的。所以就好似虛空一樣,遍在一切處,即使是死亡、出生,它還是完全不變,也完全都還在。


  以上說明瞭根大手印――就是心的體性,但由於我們的煩惱,以致阻礙了大手印的證悟。
  一切諸法都是不離法、報、化三身的。空性是法身,明性是報身,而化身就是一切諸法能夠非常明晰正確地自行顯現,這個本身就是化身。當談到三身、空性、不具實性……等時,我們會覺得這樣不對,應該不是空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等等,所以一定有什麽東西存在,不會是空的。但實際上來說,這些生、老、死等,都是經由一種所謂業感緣起的關係,除了因自己所積造的業力令之發生以外,從未有任何事真正發生過。舉例來說,我們今天所處的屋子裏面,對一般人而言,是一棟建築物,一個我們住的房子;但如果是一位天人在這裏,他所感覺的,並不是一間普通的房子,而是天宮,在天宮裏面的人,都是非常美麗的空行與勇父。反之,如果是餓鬼道的眾生在這房子內,他看這房子,其實就是一個很熱的沙漠,裏面沒有水,也沒有食物――這些東西恰好都是他最需要的,但基於業力,他無法得到。如果是一個地獄道的眾生在這房子內,他看這房子,就好像熱熔鐵一樣的東西在那裏燒他、煮他,所有他在裏面看到的眾生,他都當成是敵人在追殺他,想把他砍成一塊一塊的。所以我們所感覺到的一切,其實都是我們的業力使然,沒有一點真實性。生、老、死也沒有一點真實性,我們一切的體驗都是來自染汙的心的顯現。我們大家的感覺、種種的經驗都好像是差不多,這是因為共業的緣故,就好似如果我們戴上不同顏色的眼鏡,看外界的東西就會有不同的顏色。雖然外界並沒有改變,還是同樣的一個東西,但由於戴上不同顏色的眼鏡,我們看見的外界就不一樣了。外界是同一個東西,這就代表法性是一的,也就是佛性。所以,雖然我們都會覺得生、老、死是真實的,是真有這回事存在,但實際上是不存的。因此,月稱菩薩曾說:「每一件事物都如夢一般。」他曾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個婦女非常想要有一個男孩,有一天晚上她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生了一個男孩,而且在夢中還養育這個孩子,心裏非常高興。可是後來,這孩子死了,婦女在夢裏非常的傷心沮喪。當夢醒時,她發現原來這孩子根本就沒有被生下來,也沒有死去,沒有任何真實的事存在。我們在輪回中所有的經歷,也都與這本質相似――不真實,如夢一般。


  一般我們是很難瞭解怎麼去相信前面所說的,也就是沒有真正的生、老、死,一切都是虛幻,都是我們的煩惱心所顯現的。我們之所以難以相信或瞭解,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被生下來,也都經歷了人生,知道總有一天會死,所以生、老、死對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真實的。如果要我們相信這些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好像很困難,但事實就是如此,這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因為無生,就無滅;因無生、無滅,就無住,所以生、住、滅都不存在。心的體性很難明確地去定義描述的,用另外一個名詞來講,即一切都是「如是」(法爾如是)。能夠證悟到如是,就能證悟到一切所起的諸法都是自性解脫。如果我們在任何一切法生起時不執著,坦然接受,諸法就會自行解脫,所以稱之為自性解脫。這情形就好像我們在水上想要留下任何標誌一樣,我們一劃下去,水痕就馬上消失。同樣地,諸法在心中生起,也會立刻消逝、解脫。如果我們精進修行、禪思,就能在修行的過程中開發功德,漸漸見到心的體性,也就是見到所謂的「如是」。


  「道」大手印,基本上是指我們的自心就是大手印,我們所察覺到的一切諸法就是大手印。這怎麽說呢?因為我們心的體性是空性——也就是法身,無始以來就是如此,並不是現在或最近才有的。自心即法身,我們所能認知的一切諸法都是俱生的法身,也都是法身的一種顯現,其與心的體性是毫無分別的。如果我們能夠依教法正確修行,就能證悟大手印——也就是證悟自心,或曰法身。就像剛才所說的,證悟法身或大手印,這個證悟是自覺自悟、自性解脫的。能證悟自性解脫,是由於我們能夠追隨具德的上師,由於具德上師的功德,正確地介紹,指出我們自心的體性,依他所教導的正法來修行,使我們很快了悟。這好像我們有一個很好的老朋友,好久不見了,有一天突然碰到,這時我們不會有任何疑惑,或害怕認錯了人,因為我們一定認得這個人。同樣地,我們如能依照具德上師的的教法正確修行,便一定能得到證悟,沒有任何疑惑。但這個證悟唯有靠修行來獲得。如果沒有修行,我們的上師是無法逼我們去證悟、瞭解什麼的,一定要靠自己修行.好比有一種食物,你從未看過、嘗過,你必須親自去嘗嘗,才能知道自己所吃的食物是什麼味道。所以我們必須親自去體悟修持大手印的味道。

 

問答錄
  問:何謂三昧耶戒?
  答:通常每灌一次頂,就有它自己本身的三昧耶戒要守。但一般來說,三昧耶戒是說,只要你得到一位上師的灌頂、口傳和解說,若你沒有把這位上師視為一位成就者,而把他視為一個普通凡夫,甚至還批評這位上師,那就破了三昧耶。所以,我們應將上師視為一位己成就、證悟的上師,他所做的一切事業都是為了利益有情,這樣就不會破三昧耶了。
  問:如何認定自己的根本上師?是需要一個正式的儀式,或是心裏自己認定就可以?
  答:兩者都可以。過去在傳統上,如果你從某一位上師處得到灌頂及教導,自己精進修行而得證悟,那麽你就可以把這位傳授你、讓你得以修此法而證悟的上師,當成是你的根本上師。在這個情形下,你就不需要去正式請求上師,因為即使不祈請,你自己本身也會因精進修行而證悟。另外一方面,如果你自己對其一位上師感到特別有緣,也許是過去因緣的關係,你感覺特別的強烈,且對他生起信心,在這種情形之下,你也可以請求這位上師做為你的根本上師,同時自己要精進修行,不要浪費他所傳給你的教法。
  問:如何修持才會對上師生起淨信心?如何判定自己對上師的淨信心夠不夠?
  答:當我們能夠瞭解到輪回的苦,且迫切地想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時,有這種迫切的心,就能幫助我們對上師生起淨信心,因為我們必須要依賴上師來帶領我們,讓我們能夠超越、跳脫輪回。這就好像我們如要到彼岸,必須依靠船長來帶我們度到對岸去一樣。當我們能夠認定到上師已經證悟時,則不管他作何種事業,他的行為如何,我們都不會沮喪、失望,反而覺得上師是在使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來度眾生。甚至在短短的刹那,我們都不曾感到上師是凡夫,或缺乏悲心,那麼對上師就會生起強烈的信心。如具有信心及聖觀,就不會有問題;如沒有信心,也沒有聖觀,那麼到處都是問題。


  第二部份
  法性就是法身。諸佛已經達到證悟法性的境界,一切眾生雖然具有法身――也就是佛性,但因染汙的緣故,所以尚未證得佛果――也就是自身的法性。前面提到大手印的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根」大手印;一切眾生都本具法身,也就是佛性,當這個本具的佛性能夠證悟時,則所證的佛性是自證自悟的。這種自悟的佛性是超乎任何思惟的,不需其他東西來證悟它,也就是自證自覺的佛性,遠離任何執著、攀執,此亦即是智慧。這就好像一面鏡子,當鏡子能夠照映面前的物體時,它所映出的東西與它自己本身並沒有任何的分別,超越好壞、對錯等各種觀念,全部照入鏡子裏去。如同鏡子一樣,這種自證自覺的心是智慧,我們把它稱為阿賴耶智慧,有時也把它稱為如來藏。當一個人已經證得自性佛時,就能夠有智慧了知一切諸佛、諸法都是如是,如如存在。所以如能證悟佛性,便能悟到了知一切法、遍知一切的智慧心。提到這自證自悟的智慧,我們會以為它是一個真實、可觸及的實體,其實它自己本身就是空性。由於是空性,所以它並非是一個實體、實有的東西。智慧本身並不是一件東西空去了以後才產生的,空性其實就是明性、大手印,也是佛性的智慧。空性超乎任何我們所能思惟的範圍,所以沒有任何的語言文字可以正確地去詮釋、描述它。我們越是想用思想去猜測它,推測、想像它,就更難以證悟佛性,這就好像我們想抓住虛空,卻不可能抓得到什麽東西一樣。相同地,我們越想要抓住這種空明的佛性,情況就越槽。我們知道空性跟明體是不二的,而輪回與涅槃也是不二的,也就是明空不二、輪涅不二。自證自悟的這種情形就似油燈一樣,是自己燃燒的,光也由此而來,並不是有外在的燈使它明亮。油燈本身就是發光體,自證自覺的佛性也是一樣,是自己照亮自己的。心的明性、智慧,就是前面所談到的明空不二,我們如果要勉強去描述它,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它就好像是把好吃的食物給一個啞巴孩子吃,由於孩子是啞巴,所以雖能親自體驗到食物的美味,卻無法說出來。當一個人證悟了心的本性,了知明空不二、輪涅本一時,他雖然能夠體悟,卻無法說出來。這種自覺的智慧是需要實際去體悟、證悟的,如果想要用語言文字去瞭解它的話,只會更糟糕,因為我們人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種語言文字可以讓人很正確地瞭解什麽是真正的明空不二,以及自證自悟的智慧――這個智慧超乎人類心的思惟範圍。
  「根」大手印就是一切眾生本具的佛性,它是超乎妄念、煩惱的,它也就是佛的四身――化身、報身、法身和法界體性身。這四身的本體所在,也代表諸佛的一切功德。這本具的佛性超乎任何言語,超乎任何譬喻,因此,很難以任何的言說來詮釋它。我們只能說它是四身,超越妄念、煩惱,除此之外,我們很難再用其他的形容詞來形容它。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很強調要跟隨一位具德的上師學習、修行的重要性。一旦我們有了任何疑惑,就應該請示上師,只有這樣才能斷除我們的疑惑,才能漸漸開悟。否則,就如我們前面所說,佛性是沒有任何言語能詮釋的,如果我們不先去聽聞上師說法,不去思惟,也不發問,便無法瞭解[根]大手印了。修行的次第就是要先聽聞佛法,然後再進一步去思惟。思惟時,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瞭解,如果不瞭解,便要請示上師,把整個瞭解後,再去修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實修所聽聞、思惟過的佛法,就能漸漸開發本具的佛的功德。這就好比一隻飛翔在雲中的鳥,它不被任何的山嶽、樹木所阻礙,因是飛行在山嶽和樹木上面之故。修行也是一樣,如果不經過聞思就修行,便很難證悟。如同有時我們會被學理帶著走,沒有實際去修行,就好像一個人在沙漠裏走路,由於眼睛看不清,所以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走的東、西、南、北是哪一個方向,因此,我們也要注意,不要被理智的思惟給帶離了我們的正路。不要學習太雜,也不要在理智上思惟太多,必須把學習思惟佛法跟修行佛法二者合而為一。所以,聽聞了上師的教法後,思考、檢查看自己瞭解了多少,如有任何問題,要向上師發問來斷惑。一旦無任何疑惑以後,就應去修行,這樣才能體悟,不要再在語言文字上打轉。我們講「根」大手印,主要是讓大家瞭解一點:大手印的本質是明與空,超越了人類的言語所能的定義,只能以聞、思、修來領悟。所以我們應把聞、思、修全部結合起來,做為修行的一個指標。
  既然一切眾生都本具佛性,為何眾生會有煩惱呢?這有五個原因:
  第一個因素是無明。所謂無明,就是眾生沒有認知本具的佛性。由於不認識本具的佛性,所以常常有順境、逆境、快樂及痛苦的不同感受。因有種種不同的感受,所以產生許多煩惱,又因與煩惱為伍,所以又造種種惡業。無明就好像海洋一樣,是這麽的深廣。


  第二個原因是:源於剛才所講的無明(無法見到本具的佛性),所以執著有一個「我」。雖然我是不實在、不堅實的,但還是執著有一個「我」。因感覺有一個真我存在,所以也感覺有他人存在,也就是自與他、主與客對立的執著。由於這種執著,所以產生煩惱,對於我們親近喜歡的人,就生貪著,對於不喜歡的人,就會生嗔恨或嫉妒等。不管是貪、嗔或嫉,這些都會導致我們造業。業有兩種,一種是很有限的福德,像這種福報,是有可能用盡的。這種福德善業可讓眾生生到天道或人道,但總有一天,福報是會享盡的。另外一種是惡業,會導致墮入三惡道。簡而言之,苦樂交替,如果我們與煩惱為伍,便會在六道之中流轉。


  我們必須把內心的煩惱去除,才能從輪回之中解脫。即使我們很迫切地想要從輪回中解脫,好像幾乎要把我們的心全擠出來,把它擠出輪回之外似的,也辦不到,因為我們的心還是迷惑的。由於過去所造的業,使我們還在輪回六道之中,無法解脫。因此我們從字義上可知,輪回是指轉動之意,輪回就是在六道中流轉。一般凡夫都把輪回看作是一個負面的東西,好像是一個受苦的地方;而把涅槃視作是正面的東西,是一個非常快樂、極樂的境界。雖然我們常覺得輪回是在涅槃之下,而實際上,就體性而言,輪回與涅槃是不二的,沒有任何分別。由於我們並未證得本具的佛性,因此心才會分別輪回和涅槃。但在實質或體性上,輪回與涅槃是無法分開的,我們無法以一個名詞去詮釋輪回與涅槃,因此,當我們證悟輪涅不二時,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它,只能去體悟它,它只是一個我們知或不知、已體驗或未體驗的問題。這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當我們看到一塊純金時,如果我們不明白,而把它當成銅來看,這塊金子並不會因我們把它當成銅,它本身就產生任何變化,它不論在質跟量上都是不變的,只是我們自己對這塊金子的感覺不一樣而已。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訴你,這個東西其實是塊金子而不是銅時,那時候,我們就會比較珍惜它,對它的態度改變,可是金子本身從頭到尾都沒變過。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把輪回當成是負面的,是痛苦不淨的,那麽就好像是把純金當成銅一樣,一旦我們證悟了,就知道其實輪回本身就是金子,它從來沒有變過。當我們談到輪涅不二時,就是說並非輪回把涅槃遮住了,或是涅槃把輪回擋住了,也不是這染汙的心之外另有一個涅槃。輪回的體性就是佛的三身,因為輪回的體性是空的,這空性即是佛的法身。一切法皆空,並且有明,其體性是明亮的,這就是佛的報身。空與明是不二的,也可以說是空色不二,所指的是一切諸法與空性不二。雖然色的本性是空,但色(現象)是存在的,這色即是佛的化身。所以,可以說我們在輪回中所能感覺到的一切,或是說所有一切諸法,其實都不離佛的法、報、化三身。


  在修大手印時,首先要建立正知見,瞭解什麽是正確的大手印見。有了正確的大手印知見後,再進一步來修行大手印。在我們初修大手印時,要以漸進的方式來學習和修持。這是因為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馬上將心安住於無所整飾、沒有念頭的狀態之中是很困難的。所以,初修的行者,應首先將心安住於現在的這一念中,不要想過去及未來的種種、期望、計畫等等,單就專注於當下的這一念,沒有任何的動搖,即使是片刻時間,也不從現在的這一念離開。在這時候,同樣地,也不要思考,不要去想我現在做的這個禪修是不是正確、是怎樣的情況、應該怎樣等等。大手印的修行,並不要觀想本尊、種子字……等等,唯一要做的就是安住於當下的刹那,沒有過去、現在,也沒有未來。


  我們要如何才能安住於當下的這一刻呢?就是要保持一個覺心。
  在修習大手印時,要記住三個重點:第一個就是要住於空性之中,也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想法,第二個就是不要使你的心有所分散、散亂,要專注;第三個就是不要想你現在所專注的是什麽。這三點都是在修習大手印時,心必須要持守住的。


  修習大手印的關鍵在於:保持覺心,就是要非常專注,但同時也要合于中道,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緊,好比我們用食指與大拇指拿一個雞蛋一樣,如果拿得太松,就會掉在地上;拿得太緊,它又會被壓破。因此,要拿得恰到好處,不松不緊,雞蛋不會掉也不會破,就像在禪修中,要保持適度的鬆緊一樣。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修大手印時,不要覺得修一次就夠了、滿足了,毅力是成功證悟的關鍵。因此,修習大手印,讓心能安住在無所整飾、無念的禪定之中時,一定要持續不斷去修。初修的行者,當然會有很多念頭,但經過不斷地修行,念頭就會漸漸減少。慢慢地,念頭會變得非常微細,微細的念頭也會漸漸被我們調伏。在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非常喜歡修行、禪定,修行也不需花太大的力氣,而這些都需「毅力的持續」,才能獲得。


  我們以精進的毅力來繼續修持時,也許心會有些散亂,但這跟我們從前所談的「止」修的專注有非常大的不同,這邊所談的就好像是一位母親,她非常照顧她的孩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著小孩,這樣孩子就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同樣的,在修行大手印時,應時時安住在當下這一刹那,每一刹那都保持著鮮活,注意力不離開,沒有任何的散漫。


  在這教法中提到,我們在修大手印時,不要墜入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太過用力,第二個極端是太過鬆散。此意指我們在安住於心的本性時,不要想我現在正在修大手印,應該安住於心的體性之中,不應有任何念頭產生。如一開始就想不要有任何念頭產生,念頭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就會有挫折感。因此,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很用力地去專注,且強迫自己不要有任何念頭。反過來,如太過於鬆散,就會覺得昏沉。這種修持會經歷四種不同的覺受。覺受與證悟是不同的,覺受是有時有,有時又不見了;但是,證悟則是一悟永悟,永遠都在,不會有時有,有時沒有。
  這四種覺受,第一種是非常愉悅的感覺。禪修時身體會感覺很愉悅、很輕鬆,有時會認為那是證悟,但那只是在禪修大手印時的一種覺受。
  第二種是清明的覺受。這時行者可以看穿牆壁,可以看見牆壁外的東西,很遠的東西也能看得到。這時行者也許以為自己開了神通,但這種感覺和能力還是有可能會消失,並非已經證悟。
  第三個覺受是空性,覺得身體不存在。有時行者會因為覺得身體不存在,而感到恐懼,但這種身體不存在的感覺,有時還是會消失。
  第四種是無念的覺受。這無念的覺受在修大手印時,從一坐下開始到起座,整個期間都沒有感覺到時間的存在,感覺好像是片刻而已,也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可是這也還是一種覺受,不是證悟。
  以上所說的這四類覺受,我們行者不要將它執著為證悟,但同時也不必拒絕,或是排斥它;如果這些覺受產生時,也不要覺得高興。「有」的時候,不要高興;「沒有」的時候,也不要沮喪,只要以同樣的心不斷繼續地去修行,這就是大手印的禪修。領悟漸漸加深時,自然就能夠得到證悟,而這個證悟是永久、永恆的。這好比是用兩塊木頭相互摩擦取火,當這兩塊木頭摩擦漸漸生熱時,如果在這時停止,當然便不會有火產生;如果繼續的話,也許就會有一點煙出來。在煙出來時停止,也無法得到火,還是要繼續下去,也許才會得到一點點火花;但在火花出現時停止,也是取不到火的,應該繼續不斷努力,直到火完全出現,一旦火真的生起來時,力量就很大了。因此,當覺受出現時,如果把它誤認是一種證悟的話,行者便會產生我慢心,覺得自己已是一個證悟的人,這樣的慢心會阻礙我們的修行;更甚的是,因為微細的覺受會讓強大的執著我慢生起的緣故。它可能會讓我們墜入惡道,不管任何的覺受、體驗,都不要有任何的執著。當我們的覺受漸變微細,慢慢就能得到領悟,有了領悟,就會越來越深,而歷經菩薩的十地,終究開悟成佛。簡而言之,在修行大手印時,不論有任何事情發生,產生任何覺受,都不要攀執,也不必排斥,只要繼續不斷地修持就是了。


  當我們獲得種種覺受,不起任何執著和排斥時,還要有條理的去得到正知正見,並且對上師由內生起淨信心。淨信心就好似用鐵槌打鐵釘一樣,釘子正中打下去,沒有任何歪斜,一槌打下去就對了。所以,對上師的淨信心,就好似鐵槌瞄準了正確的方向,一打就打進去了一樣。因此,對上師的淨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日日夜夜都不可忘失。上師對我們的加持像是一燈傳一燈,當一個燈點燃另一燈時,另一燈的光亮跟第一個燈是完全平等、相同的。
  當我們證悟心的體性時,這種證悟的心是自證自覺的,是無法用一般的語言文字來描述它的。因是自證自覺,所以實在無法想出用什麼語言來描述這種經驗。當我們證悟大手印時,雖無法真正準確地描述,但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好像我們看虛空時,無法衡量虛空的大小或邊界在哪兒,無法指出虛空的中心點在哪里一樣。在大手印的體悟中,思惟的運用停止,智慧在起用,也就是一般的思惟已被轉化為智慧,這智慧之心就是究竟的心。然而六識的運轉還是同樣地在作用,我們能夠體驗到六識的作用,但所不同的是:雖然眼所觀、耳所聽……種種照常是六識的作用,而我們心內已沒有任何執著、分別。這時行者只不過是在六識起用之中享受並看著它們運行,可是內在沒有任何一點分別心。這好比月亮照在水中的影子一樣,月影倒映在水中,它也不分別水是熱的、冷的,或是清淨、不清淨的,只是照映而已,無任何的執著在裏頭。所以,當一個人證悟了以後,他不會排斥醜陋的東西,也不會執著什麽是美麗的東西,因為在這時,一切諸法都是法身了。一般初修行者都需要修「止」,止修能讓我們的心得到專一。一般的教法都是把止、觀分開,但其實能夠專一,也就能幫我們證悟「觀」的境界。所以,修「止」就能得到一種非常快樂、愉悅的體驗,而這種愉悅的體驗能進一步讓我們得到一種空明的感受。所以可以說止、觀是不二的,不能將它們完全分開來,但對於初修者,則需將二者分開教導.有了很強的「止」修基礎時,就能進一步進入「觀」.「觀」在這裏所解釋的定義是安住於心的體性之中,沒有任何的迷惑、思惟和念頭。在這時候,我們所有的迷惑都不再需要任何的東西去清除,因為這時我們的迷惑已不再存在了。修行獲得最後的成果,對於煩惱已經能夠完全的調伏、控制。過去是煩惱控制我們,可是現在我們已能完全掌握,不再被煩惱所控制。其實,到最後的階段,已無一絲惱障,到這時,已是無修的境界,就是已完全開發了佛的所有功德,已完全去除了所有的煩惱、無明、迷惑以及所有微細的念頭,而獲得完全的智慧。在這時,因已有完全的智慧,所以不須再用修行來淨化自己。


  接下來談到大手印的四瑜伽(譯注:[瑜伽]本身為相應,此指與實相相應)。
  在大手印的修行時,會產生樂、明……等各種覺受。這些覺受其實就是大手印四瑜伽中的第一瑜伽――專一瑜伽的體驗,差不多相當於五道之中的加行與資糧道。專一瑜伽又分為下、中、上品。下品專一指一種非常清明的覺受,沒有任何的思惟、念頭,感覺非常的愉悅。可是這種覺受有時來,有時去,不一定時常都有。中品專一是指在開始上座修行以後,直到下座的這一段期間,不論十小時、二十四小時,不管時間多長,在座上的期間都能保持無念的狀態。上品專一是指清明的覺受能繼續不斷,不管是在座上修行,或是下座四威儀之中,這種光明都可以持續不斷。
  第二種大手印的瑜伽是離戲瑜伽,相當於大乘中的菩薩初地,也可分為下、中、上三品,下品離戲指不僅在理智上能瞭解,也能真正證悟一切諸法的空性,沒有任何的生、住、滅。中品離戲指不但證悟一切諸法皆空,且證者與被證,主客都無實體存在。上品離戲是指能覺察萬法的心與被察覺的萬法,二者皆空,而同時,心、法與大手印是無二分別的,此為下、中、上三品離戲瑜伽的涵意。


  第三種是一味瑜伽。在此階段的證悟是覺者的心與萬物的感覺合一不分,這種無分是超過二元對立等是非對錯的觀念,就像是一味一樣,也好像把水融於水中,因為兩種都是水的緣故,無法將其隔開分別。因此,這種單一的體悟就稱作[一味]。它在大乘中等於二到七的菩薩地,又可分為下、中、上三品。下品一味,行者走到一個無任何判取的階段,超越了悲、喜、好壞、清濁的概念。這些主客對立的現象對此階段的行者來說,完全是一味無二分別的。中品一味――既是已無任何分別,便證到一種真正的智慧。


  第四種是無修瑜伽。之前我們談過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去除我們的無明迷惑、淨除我們的業習惱障、開展我們的證悟功德等,但在此階段,由於已開展圓熟了一切,因此不再需要清淨或淨除什麼,也不再需要有任何修行。無修瑜伽又分下、中、上三品。下品無修已無修者、修行以及修物件,達三輪體空境界。中品無修已完全淨除了煩惱與所知二障,但還留有非常微細的習氣在我們四周飄浮――這些微細的業障在此階段被淨除了。上品無修是不論晝夜六時,都能夠保有清明,完全的光明體驗。這時就證得了如來藏,也就是心的體性。有時我們也說是[母子光明會],好像母親見到了兒子。此時我們的修行已與光明融合為一,也得到了完全的證悟。在大乘或顯教裏,我們把這歸為八到十的菩薩地。我們也同時要記住,剛剛開示的都屬於金剛乘的修行。金剛乘的特點是修行非常猛利,且能快速成就,但行者必須本身具備修習金剛乘的條件(功德)。這些條件當中,尤其是過去世曾累積福德,再其次是對上師完全不變的虔敬心。若對上師的虔信心有動搖或改變的話,密續修行成就的機會便十分渺茫了。為何破壞了跟上師的關係,便無法得到證悟的機會了呢?就好像我們若想獲得牛奶,便要依靠牛只,若沒有牛,我們便絕對得不到牛奶了;或者若想要蛋,便要依賴母雞,若沒有母雞,也無法拿到蛋了。同樣的,要依金剛乘修行證悟成就,便完全要依賴上師,因此,對上師要有不可動搖、非常堅穩的虔信心。


  剛才的四瑜伽,每個部分為下、中、上三品,也就是大手印的四瑜伽可分為十二個階次;證到最後一個階次時,就是第十三地,或曰金剛地。如果你們問誰已證入了最後的金剛地的話,例如,就在我第一天提到過的祖師帝洛巴、那洛巴,以及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他耶本身,和他的上師貝瑪汪波——第九世泰錫杜,還有就是第十六世DB法王讓炯立佩多傑,這些在無斷傳承的黃金念珠上的上師們都已證入金剛地。由於他們的證量,因此被稱為世代無間傅承的黃金念珠(或譯「金鬘」)。這些上師的外表看起來雖然都不一樣,但他們的內證成就卻是相同的,因此被稱為噶舉傳承的持有者。他們都己證得了如是智,也證得了如顯智。也就是他們的智慧已證得了一切如是,以及一切如是所顯。


  就如同我之前提過的,我們現在能有機會遇到,且受教於無斷傳承黃金念珠的諸寶上師,應感十分幸運。如果我們對上師有虔信的心,加上精進不退的毅力,便不可能不會成就證悟。因為一個人真正證悟了後,才能成為傳承的持有者,而「噶舉」之意即是口傳或相承,也就是上師將其證悟完全傳予弟子,而弟子能證悟到與上師完全一樣的果位。所以我們不要感到氣餒,自覺不行,因為就像蔣貢仁波切鼓勵我們的話,說雖然他自己也是生在末法時代,既不聰明,也不特別精進,但由於上師的慈悲加持,所以才能得到證悟。他真的對我們鼓勵很大,他說只要我們能精進修行,對上師有無可動搖的虔信心,便能得到與上師同等的證悟。我再次強調,這個傳承法教的清淨,行者若能在其中清淨修行的話,便不可能不得到證悟。即使是生在這個末法時代,只要藉著對上師的虔信心,證悟是絕對可能的。這個教法不單指噶瑪噶舉的而言,它也同時指著噶舉派的四大八小,以及大手印、大圓滿、中觀等。事實上,它就是佛陀所傳的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所在。所以,如果我們能正確努力的依教而修的話,便不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法了。


  最後,第一世的蔣貢仁波切除了讚歎這個清淨的傳承,以及大手印的法教和修行外,也祈求想與這個實修傅承和法教結緣的學子,都能快速早日成就。
  以上就是依據第一世蔣貢康楚的<大手印證道歌>所做的解說。諸位若有問題,可以發問。
 

問答錄
  問: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具足條件修習金剛乘?
  答:很顯然地,我們在過去一定積聚過功德,今日才有這樣珍貴的人身;而且很明顯地,我們一定曾積聚功德,才會對佛法,特別是金剛乘的佛法產生興趣,今日才能來此聽法。這都表示我們資糧的累積做得相當不錯,因此如果問,我們是否可以修行金剛乘,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現在問題的癥結不在於我們是否曾積聚功德、具足條件,而是在於我們修行的意願和熱誠有多強。


  問:請問如何找尋一位具德上師?
  答:我自己不是一位具德的上師,因為我沒有任何證悟,但肯定的是我所傳給大家的教法是清淨無斷的大手印教法。因此重要的是上師給你的教法,而非你由哪位上師獲得它。在西藏有這樣的說法,你若拿到一塊黃金,即使是從一個啞巴或乞丐那裏得到的都沒關係,只要金子是純的就可以。因此在這個末法時代,我們也不要對上師的選擇太過挑剔,因為我們也許沒有多少機會去找尋最好的上師。重點在於我們自己本身的修行與法門必定是要清淨的,至於是哪一位給的,並不那麽關係重大。就像蜜蜂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采蜜時,它並不挑什麽紅花、白花,一定要某個顏色的花它才肯采,只要有花粉,它便能采,因為主要要找的就是花粉。所以這點也關係到我們對上師的虔信心,因為我們如果太挑的話,對上師的虔誠往往便很容易動搖,一點不穩固。舉例來說,有天瑪爾巴向密勒日巴問道:「你真的對我有足夠的虔信嗎?」密勒日巴當時確實對上師有完全的虔敬心,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上師,他覺得自己的虔誠已到極限,幾乎超出了能力,因此簡直無法相信瑪爾巴還這樣問他。但瑪爾巴說:「你對我不夠虔誠。」可是等到他自己證悟後才瞭解到,過去自己對上師的虔誠心是多麽微不足道,證悟前與證悟後的虔敬心,程度上根本差太遠了。我們仍處凡夫階段,就算自認對上師的虔誠已十分足夠,它其實僅是小小的一點而已,仍無法與證悟的心相比(譯注:本題中,仁波切要我們不要太挑上師,但似應僅指具格的金剛上師而論。具格的金剛上師有兩種,一是轉世的仁波切,從小接受做為金剛上師的種種嚴格訓練.另一種則是閉過三年關的喇嘛,由其上師認定其傳法的資格)。
  

問:如何啟修大手印?
  答:我昨天開示過,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首先要對佛法在理智上做一番正確的瞭解,對佛法的知識要具備,對輪回的無常也要觀透。這些都具備的話,修行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反之,若我們對輪回有所執著,感覺它們是真實存在的,那麽這樣的修行就比較困難,這些在蔣貢仁波切的教法中也提到過了。要起修大手印前,要如前所說,應先對佛法生起正確的知見,還要修止觀、修定,在日常生活中多積聚功德――譬如做佈施等――還要發菩提心,像這一類都是修大手印的基礎,先要具備。
  最後到此結束,我們要做功德回向。願把此次依蔣貢仁波切的《金剛證道歌》――「大手印」所做的講解,以及大家前來聆聽領受法教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都能速證金剛持,並悟大手印,得到完全的解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