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3/04 05:47:11
學習次第 : 進階
日期:2012/03/04 05:44:19 喇嘛網 編輯部
三身 法身 報身、應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三身(梵文:Trikāya),大乘佛教理論中佛具有的三種身:報身(受用身;梵文:sambhogakāya,藏文:long spyod rdzogs pa'i sku)、應身(變化身;梵文:nirmānakāya,藏文:sprul sku)、法身(自性身;梵文:dharmakāya,藏文:chos sku)。
[编辑] 釋義
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各經論所舉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不一。
一種說法是三身包括法身、報身、應身[1][2][3]。另一種說法是三身包括化身、解脫身、法身[4]。
- 應身,為度化眾生而應現世間的色身,如釋迦牟尼佛之肉身。
- 報身,佛所修功德所感之圓滿色身,一般來說,常居色界四禪天頂——色究竟天,為十地菩薩現形說法。
- 法身,小乘以戒定慧等功德及佛所說的法為法身;大乘以佛所證的諸法實相體性為法身,謂此法身不生不滅,無相無不相,為一切法平等實性,諸佛及眾生共同一法體,法身實即真如、實相、涅槃的異稱。
[编辑] 歷史
三身的說法,最早起源於印度教。在印度教中,信仰濕婆神的這一派,相信濕婆神擁有變化的能力。他們認為,濕婆神的本體,即是法身,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根本。他的受用身,居住在天界,為大自在天。而他變化出各種相貌,出現在任何一個需要他的地方。如大黑天,就是他著名的化身[5]。
[编辑] 佛教理論
[编辑] 參考文獻
- ^ 《法華文句》(卷九)下:「法身如來名毗盧遮那,此翻遍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遮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度沃焦。」
- ^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三》載: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稱;應身佛有應身、受用身、報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稱;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稱。
- ^ 《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四》載,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釋迦佛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應身、變化身,共為九名;應身六名加上盧舍那佛身、菩薩所見身,共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見身、毗盧遮那佛身,共為七名。
- ^ 《解深密經》分三身為:化身、解脫身、法身。《宗鏡錄》稱變化身、受用身、自性身為三佛身。
- ^ 《俱舍光記》卷七:「解塗灰外道說,自在出過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宮,即佛法中說摩醯首羅天,三目八臂,身長萬六千踰繕那。三、化身,隨形六道種種教化。」
[编辑] 參見
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佛陀的「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並不是像我們平常所認知的分立的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這樣的概念,而是眾生本具但被煩惱遮蓋的佛性智慧的不同層面。
法身佛 (sk. Dharmakāya) 佛的三身之一,是佛所見身。是將佛性人格化,象徵佛法絕對真理無所不在,無所不含。法身以其永恆、普遍、寂靜、圓滿而起着至真、至善、至美的救度眾生的作用:「無身無心,亦無所演,無所開化,而令眾生如得蒙安。處於一切眾生志性,顯仁慈慧,無所傷害,救濟危厄。」根據《密跡金剛力士經》,法身佛也指人先天所具有的佛性(又稱法性、法、如來藏、真心、本覺),是人能夠成佛的內在原因和根據。稱法身佛含有崇敬之意。按照佛教天台宗的說法,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報身佛佛的三身之一,是菩薩所見身。是指以法身為因,經過修行而獲得佛果位之身。報身佛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了佛果顯示了佛智慧的佛身。盧舍那佛是報身佛。
應身佛
佛的三身之一,也稱為應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指佛為了救度一切眾生,隨應三界六道不同狀況和需要而變現之身,即隨緣教化,釋迦牟尼佛即是應身佛,又稱應化身。
盧舍那佛或毗盧遮那佛都是梵文Vairocana的譯名,意指光明遍照。在中國常被視為報身佛,在佛陀的法、報、化三身中,是代表修無量的福慧資量,而生起無邊功德的佛身。
據知者大師在,《法華經文句》卷九(下)中所说,毗盧遮那佛為法身如来,盧舍那佛為報身如来,釋迦牟尼佛是應身如来。這是依據《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叙述毗盧遮那為身遍一切處,因此以為法身如来;《梵網經》中叙述盧舍那佛為千葉蓮台之主,因此以其為報身如來。 所謂報身如來或報身佛,在佛陀的法、報、化三身中,是代表修集無量的福慧資量,而生起無邊功德的佛身。而這也是由因位中發起無上菩提的本願,並圓满一切菩提妙行所修証成就,以受用佛果境界的佛身。所以又稱為受用身,或是受法樂身。
無上導師釋迦牟尼佛,於西元前六百二十六年,在現今尼泊爾南部,臨近北印度的藍毗尼園誕生。在三十五歲時,釋迦牟尼在印度菩提迦耶證得大覺「佛」。成覺之後,佛陀開始於此世界傳授佛法。在此後的四十七年內,佛陀的教法傳遍了整個宇宙,成億的眾生達到證悟。
在八十二歲時,釋迦牟尼佛進入涅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