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2/23 21:09:55
何謂佛?
初機學佛決疑 知義法師著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聖;一種極其尊貴的稱呼。為了便於說明起見,請問什麼叫乾淨?當然是說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種物體上的塵垢,使它恢復本來的形狀和色彩,就叫做乾淨。那麼,用佛法懺除我們思想上的貪、瞋、癡等業垢以後的清淨理體,是謂之佛!
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因此再用數學的方法,加以補助說明。佛譬喻是零,各種數字表示無明和業力,惡業用加法,善業用減法,如下式: l+l=2 即無明加惡業等於眾生。
但眾生必須修善業,才能成佛,而所修的善業,一定要倍於惡業,才能減去惡業和無明而歸零。如下式: 2-2=0 即善業減惡業減無明等於佛。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只要能「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似的依教修行,到了惡盡善滿,福悲具足時,你也是佛,人人如此,人人是佛。以前有人問我:「假使一切眾生都成了佛,那怎麼辦?」我說:「很好辦,絕對不會吵架,因為佛是無質礙的理體,好像燭光一樣,一燭光充滿一室,多燭光還是充滿一室,光與光是調和的,對房子的空間毫無影響,只是更光亮些。但一佛與多佛,是眾生的分別心所造成的,其實一佛即是多佛,多佛即是一佛,如果你體會不到這個道理而說我糊塗,真是冤枉!」
剛才說佛是覺者。其實覺的能力每個眾生都有,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佛覺是「空」——「實相」(離一切相);眾生覺是「有」——「假相」,對這假相有所執著,貪戀不捨,則成不覺。而佛覺雖空,並不否認物質現象的存在,而是說它的存在,是緣生的、生滅的、短暫的、是不究竟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眾生不明此理,而認為是實有,於是就產生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各種感受,這就是生死和痛苦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學佛的所覺。如能把世間的一切當成公共的交通工具,需要時就利用一下,到達目的地以後,毫不貪戀的而予以捨棄,這樣就可把人生的痛苦,減少到最低限度了。
關伊子說:「知物之偽,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的幾句老實話。
再版緣起
知義法師,湖北人氏,年少從軍,南轅北轍,戎馬倥傯,無常歷繪。來台未久,潛心學佛,因會悟妙諦,遂披染出家;駐錫豐原彌陀精舍,立大悲願。普度群迷,間有客問,諄諄啟蒙,筆耕數載,積稿盈尺,題曰「初機學佛決疑」。師為度眾心切,假以方便言說,無非淺顯契機,旨在逗機說教。蓋今日社會,人心迷惘,若無大善長者以悲願方便引度,眾生無門悟入,苟非以通俗宏法,功難垂成。師之大作,正可引迷導悟,如人人傳閱是書,推廣及眾,咸登佛之階梯實可預卜也。
有吳義賢居士來會示稿,余以淺顯易通,乃欣願流通。師復駕臨,暢談甚歡,近再將修增稿寄會,旋成倡印定案,樂見是書普及,故敘因緣。
民國六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古燕樂崇輝於大乘精舍
初機學佛決疑序
流行在世間的任何一個宗教,在時間上得以延續,在空間上得以擴展,我以為宣傳是個極其重要的課題,不論是口頭或文字的宣傳,都是不可或缺的。試看其他的一般宗教,既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亦沒有什麼特殊的思想,但能在各地蓬勃發展,不能不歸功於他們有力的宣傳。不特宗教如此,就是其他學說,如能善為宣傳,就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可見宣傳的重要性!
佛教是真理的宗教,不但有它高深的理論,而且有它卓越的思想,但因未盡予宣傳,是以究竟真理之法,不能深入社會人心,能說不是佛法的最大損失?民國以來,特別是在寶島,僧俗大德感於佛法宣傳的不可忽視,積極在做宣傳工作,而且表現的成績不錯。寶島佛教會有今天這樣興隆的氣象,使得大多數人,特別是知識群,來虔誠的歸信佛教,不能不說是諸僧俗大德宣傳之功!
佛法是深廣無涯的,亦是甚深微妙的,只是宣傳還是不夠的,還得要作通俗的宣傳,才能普遍的深入各個人的腦海中。關於通俗的宣傳,如能再下一番工夫,我以為會有更好的收穫!雖說我國現在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受教育的人極為普及,但要他們認識深奧的佛法還不是那麼容易的,是以如何作通俗的宣傳,以期每個人了解佛法,實是目前佛教的當務之急!
同時要注意的,就是宣傳要有宣傳的方法,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要想獲得理想的成就,極為困難!如以口頭宣傳來說,不但要能言,還要會善言,方能以自己的思想理論說服對方,獲得宣傳美滿效果。再以文字宣傳來說,不但要語句肯定,而且要辭句的確切,才能生動有力的發生很大的影響,使人接受你的宣傳。但這要有豐富的學識,貫通的思想,始能將自己思想傳播出去。
是以宣傳能否達到成功,端看宣傳的方法是否進步和正確。假定自己還是似是而非的,沒有弄清楚所要說的道理,勢必沒有辦法說服對方。因而我們不但要宣傳,而且要考究宣傳的方法,以使宏偉的佛法思想,精深的佛法理論,深入淺出的灌輸到每個人的心田中去。
民六十三年冬,在萬佛寺戒期中,得識知義法師,並得讀其佳作,使我獲益良多。這是以問答式的體裁,解說佛法的深義,實是一部通俗的宣傳品,法師為使廣大人群,皆能得到佛法利益,決定出版將之供諸愛好佛法者。來信要我寫一篇序,這是我所不敢的,但我敢向讀者保證,這確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書,值得大家一讀再讀,願諸位讀者人手一冊,藉以深入佛法的堂奧!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日演培寫於星洲般若講堂
自序
過去曾看了些其他宗教的書刊,覺得都不合胃口。後來讀佛經,因義理精妙,方法究竟,故樂於研習。學佛以後,很喜歡和朋友們研討有關宗教問題。因對佛法義理了解的太有限,以致時常遇著困難,使我感覺到學佛,不僅理不好懂,名相更難記,這可說是公認的事實。後來本著「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精神,把平時所交談的問題記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慮,普通問題,漸漸地解決了,有些難題,卻經過七八年時間才搞清楚。嚴格的說起來,還是膚淺的,談不上深入。
六十二年,楷寫一部法華,以償宿願,後來還拜了一部法華和地藏經。對外雖無交往,但不時亦有客來談論佛法或其他,均以所知的佛理答之,把不同的問題逐次記下,為了測驗自己對佛法了解的程度,乃用通俗的語文和常見的事理,作成答案。因根性下劣,又不懂寫作方法,以前會背誦的典範令,現在一點也用不著,因此對這件工作感到很吃力。雖然如此,總算把六十多個問題的答案,完成了初稿。次年春末,重寫一部法華,閱華嚴,較之往日稍有進益。在這段日子裡,把初稿作濃縮性的整理,秋末即告完成。不久,敬聞演培大師在霧峰傳戒,我就帶著稿子去請益,開門見山就說:「我出家不久,沒聽過講經,讀的書又少,對寫作也外行,現在把過去所蒐集的問題,根據讀經的心得和思惟,寫成一本小冊子,不知與佛法是否相應?所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意欲敬請大師斧正,以益後學。」演公隨手檢閱了幾個問題和答案就說:「你能這樣發心,實在難得,現在我很忙,最好你再整理一遍,然後寄到新加坡去,我替你看看好了。」演公與我,過去僅有一面之緣,想不到就能慈允所求,使我歡喜踴躍,作禮而返。
次日即遵囑整理。所謂「溫故知新」,遂將原稿局部性的改了一遍。因為這裡只住我一個人,工作很忙,直到去年六月才正式脫稿。但後來還有人繼續發問,只好把已經整好的先行寄出,以就有道。十月中旬先後收到演公手教及原稿,拜讀後,真是使我有「如炬除暗」的感覺,也證明我十餘年摸象工作,總算沒白費工夫。即將此稿出示二三同道,他們看了認為好懂,要我流通結緣。我說談佛法不比一般寫作,講錯了因果難逃。且演公德度高超,利生心切,對拙稿無暇詳改,使我不太放心,倘有欠妥之處,影響演公尊譽!最近又獲得二十多個問題,急待整理,以後看因緣罷。
今年清明後餘稿即告完成,有幾位朋友看過說:「這些問題都是大家所需要知道的,一定要出版。」於是我就說:「你們不知道我的困難,第一、我沒有半個護法,經費從何而來?第二、你們說可以,是否適合大家的胃口還是問題。」他們說:「我希望你用毛筆寫,較之排版受歡迎些。這也是做好事,不必顧慮太多。」因此在四月問我就開始寫,萬一有緣付梓,可以節省排版工資,和校對的麻煩。同時後稿已奉寄演公懇賜繩墨,並乞示此稿有無流通價值?六月初,拜讀演公手示,敬知後稿亦蒙印可,並恩准流通,誠令我受寵若驚,憂喜交集。憂的是對演公法乳之恩不知何以為酬!喜的是有位離相居士送來助印功德金一萬圓,不久又獲得台北臨濟寺兩位首座和尚,希性法師、盛滿法師和新加坡的談禪法師的慈助,經費問題已解決一半。七月中旬收到原稿,乃日夜趕工,至八月五日晚寫完,因時間匆促,錯訛之處一定很多。
我寫這本小冊子的目的,是想支援初學佛的朋友們,解決一部分精神上的困難,使其成為正知正見的自在人。未學佛的朋友們,若是有緣看看,對佛教多少總會有點認識,就是現在不願學佛,亦能藉此因緣,種下一粒菩提種子,將來才有學佛成佛的機會。但我的學能有限,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謂「垂絲千尺,意在深潭」,希望有緣的讀者們,對拙著提供寶貴意見,作再版改正的參考。這樣說,並不是希望各位給我戴高帽子,說實在的,對這件工作,我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心滿意足了。
也許有人看了這本小冊子,以為我還有點修持,那是錯誤的。坦白的說,對佛法的「理」是懂一點,但「事」並未到那程度。如說我是「自己打爺罵娘,光勸別人行孝」,我也不願接受。
拙著能順利出版,除向演公虔誠致敬外,並感謝各位長老及大德們的資助!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十日知義謹識於彌陀精舍
修增版自序
當拙著初版印行成冊之際,忽得演公教言,且於萬忙中為拙著作序,拜讀之餘,深以為幸!乃恭印陳出,以饗讀者,雖然以人廢言之憂未除,但證信堪稱有托!
公云:「這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書。」確實愧不敢當,因為我既沒有修持,又不會寫文章,為了使初學佛的朋友們,對這些問題易於了解起見,就用通俗的語文和常見的事物,作補助說明,這樣可能會好懂些。出版後,先後收到各地讀者賜函及來訪,讚譽之深,殊增忐忑!高帽子我雖然不喜歡戴,但比惡意的批評總好得多,因此把原著略加修改和補註,另外從來信和談話中所得到的資料,又寫了十餘篇新稿,以備再版時附出,這樣,內容將會較前充實些,也可說對這件工作,做的又接近理想一點。希望讀者們要認識的是,佛教的目的,是要使眾生現在身心得到自在,而不是為了死後靈魂得救。父母愛子女,可說是無微不至,假若子女犯了法,他們也無法代替。何況別人?以讀書來說,如果小學(現在)的成績不好,將來(死後)就考不取大學(成佛)!所以孔夫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但願人人自立自強,做好人,行善事,只要現生修身有術,死後用不著別人救,否則他也救不了。倘能依照佛法去修,不但不要別人救,而且還能救別人。這樣看來,佛教的方法是多麼的積極。
在這裡有一點要申明的,關於拙著有關個人生活約略的敘述,旨在勸修,絕非自炫,如果認為我是賣瓜的王婆,也只好說「天厭之!天厭之!」當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人提及此事,這是我的臆測,因為大家都還是凡夫,有這種想法也不算錯,萬一碰到不懂佛法的,那就難怪了。但願有緣的讀者們莫錯用心,庶不失我饒舌之旨!
因為初版二千冊,在短期內全部贈完,但各地常有人來信索書,只好說:「敝處已無存書,有緣再版,當即奉上。」三月間,吳義賢居士也來信問及再版事,我說目前沒有辦法,以後看因緣罷。過幾天吳居士又來信說:「把原著寄到大乘精舍去了,樂崇輝居士利他心切,力助再版」等語。後來又收到樂居士來信,談及此事,乃攜稿北上,請樂居士代勞。諸法因緣生,想不到再版事就這樣的成功了。所以就請樂居士寫一篇再版緣起,以資紀念。
為了便利一般人閱讀起見,最近用通俗的文字,註解觀無量壽佛經,現已脫稿,但我還想繼續寫點東西,和讀者結緣。拙著再版即將付梓,特在此向演公和樂居士以及贊助者,謹致謝忱云。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八月九日知義謹識於台中豐原彌陀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