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9/25 09:18:50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莊嚴論總義講記 第十課

華智仁波切

索達吉堪布 譯

祈禱本師釋迦牟尼佛:

釀吉欽布奏旦涅咪揚 大悲攝受具諍濁世刹

宗內門蘭欽波鄂嘉達 爾後發下五百廣大願

巴嘎達鄂燦吐謝莫到 贊如白蓮聞名不退轉

敦巴特吉堅拉夏擦漏 恭敬頂禮本師大悲尊

祈禱上師法王如意寶:

涅慶日俄再愛香克思 自大聖境五臺山

加華頭吉新拉意拉悶 文殊加持入心間

晉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禱晉美彭措足

共機多巴破瓦新吉羅 證悟意傳求加持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九課

在座的各位,我們能聽受般若波羅蜜多法門,一定要有歡喜心。因為遇到大乘佛法,尤其是般若空性法門,的確非常不易,只有在千百萬劫中積累了資糧才能值遇。記得麥彭仁波切說過:由於佛法如意寶住世,才可以持誦如意寶般佛之名號,否則,千百萬劫也難得難遇。所以,我們遇到般若法門,也並非偶然,如《般若經》中說:今生對般若法門有歡喜心、希求心,此人定於前世值遇過無量如來,並在其前恭敬承事、供養過。這是如來的金剛語。《般若攝頌》中也有比喻:懷孕的女人孕期滿後,出現疼痛而臨產,不久分娩生下孩子,同樣,能聽聞般若法門且生信心者,速當獲證菩提果位。

道友們不要認為現觀、中觀法門誰都能聽到,絕對不是這樣!我經常想:雖然身處煩惱熾盛的末法時代,自相續不調柔、心懷憂愁,但我們還是能手搖轉經輪、口念咒語、身體禮拜佛像、處處聽聞佛號……有這些殊勝因緣的時候,一定要珍惜!我們來到了佛法興盛之地,遇到了善知識,的確不是平常的因緣。看看那些偏僻的邊地,不管擁有多少財富,但卻無緣聽聞一句佛的名號。這樣的邊地有多少?因此,獲得人身之時一定要有珍惜感、難得感,否則,對上師傳法就像對世間老師講課一樣,怎麼能獲得利益?以這種心態聽受佛法,也說明對佛法的價值一無所知。般若法門是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精華醍醐,千載難遇,一定要珍惜!

這次我弘揚《現觀莊嚴論》的過程中,有一些般若法本,要求每個人隨身攜帶,不離法本。有些人經常念《心經》、《金剛經》,這是真正的福報,沒有福報的人,根本不會念經、看經。我自己打開般若法本的時候,內心非常歡喜,難以用語言表達。因此,也請大家珍惜這些機緣和福報。而在我們自己享用的同時,也應該把這些法本或光碟向有緣眾生廣弘。真正能傳講般若,不管哪位上師講,都沒有差別。但有些上師,因為真正有體悟,所以無論講空性、悲心還是菩提心,都能講得出來。而聽者也能相應獲益,講悲心時,能生起悲心;講空性時,也不是文字上劃過去,內心真正會有一些體會。這說明上師具有真正的加持,也說明般若空性的威力。

如果般若法門得以弘揚,很多人便可依此獲得解脫,所以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弘揚。弘揚佛法不是非要坐在法座上,或者成為出名的大德,哪怕你去幫助身邊的一個眾生,也算是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所以在有生之年,有能力,應盡力對有緣的人宣講般若;沒有能力,也應隨身攜帶《金剛經》、《心經》等法本,這樣,不管你去往何處,無形中可以加持和利益眾生。這些利益,可能你看不到,但是絕對存在。就像高明的醫生做了藥讓你戴在身上,雖然當時不覺得管用,但一定會有效用的。因此,我們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也要有善巧方便。

由此可知,真正的所修,在中現觀(“攝品”處)以“相及彼加行,彼極彼漸次”作結論時所謂的“彼”,如果是與三智之相相關,則次第加行的所修就是三智之相;

中現觀也就是六現觀。講中現觀時,頌詞:“相及彼加行,彼極彼漸次”有三個“彼”,“彼加行”、“彼極”、“彼漸次”;“彼竟彼異熟,餘六種略義”有兩個“彼”,相加上這些“彼”,就是六現觀。如果這些“彼”與三智之相相關聯,那麼“彼漸次”就說明,次第加行的所修也是三智之相。也就是說,三智之一百七十三相不但是正等加行和頂加行的所修,也是次第加行的所修。

如果是以後後的“彼”來表示前前,則應該承許正等加行的頂點就是次第加行。

如果是以後後的“彼”代表前前,則應承許修正等加行達到穩固就是次第加行。

無論怎樣,在正等加行之際的所修之外,絕對不可能存在次第加行的所修。

因此,從所修的角度,次第加行的所修其實也就是正等加行所修的一百七十三相,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所修。前面也講了,雖然次第加行有十三種法,但這些法只不過是修行支分,真正所修還是正等加行的一百七十三相。

如果有人認為:既然在正等加行的所修之外,並不存在次第加行的所修,為什麼又要將其安立為兩種現觀呢?

有些人可能會想:正等加行所修的是一百七十三相,次第加行所修的也是這一百七十三相,除此之外並無其他所修,那為什麼要分成兩種現觀呢?顯然沒有意義,因為所修一樣,能修的加行也應該相同。

這種說法不對。雖然所修無別,都是一百七十三相,但二者的階段有差別。前面講過,修行獲得自在方面有因和果,獲得穩固時也有因和果,而這兩個果只是因的頂峰,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而在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方面,正等加行是因,次第加行是果,正等加行達到穩固時就稱為次第加行。因為能修有差別,所以分兩種現觀。

這是一種解釋。下面再從其他角度分析:

因為在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主次等等的差別--正等加行主要修持以三智之相所表示的一切萬法空性離戲;而次第加行則主要修煉以大悲心所引發的一切相之等持。

首先,它們的主次不同。正等加行主要修持以三智之相所表示的一切萬法空性離戲。前面講過,正等加行以無住加行和無行加行兩種方式修持,外境、有境的一切萬法全都抉擇為遠離戲論之空性。因此,正等加行主要修空性。見到芸芸眾生未通達空性理,菩薩生起強烈悲心,以悲心引發而修煉一切相之等持,也就是一百七十三相可以在一相當中運行的不可思議之三摩地。依靠這些三摩地,可以利益無量眾生,增上修行境界。所以,次第加行主要修煉以大悲心所引發的一切相之等持。

總之,對於現空,正等加行以修空性為主;而次第加行以修顯現——相為主。

另外,正等加行以入定的修持為主,而次第加行則是以出定後得的修持為主。此處針對這兩種加行所說的“入定”與“後得”的意思,並不是說現在內心正處於安住等持之際,則就是“入定”;除此之外行持諸等威儀之際,則就是“後得”,

兩種加行,一個以入定修持為主、一個以出定後得修持為主。但此處的入定,並不是心住於某種境界之等持。有些道友坐禪時,耳邊開槍也沒反應,一直安住於一種狀態,這是入定;從中出定以後,切菜、煮粥,行持行住坐臥諸威儀,是出定後得。這是我們平時所謂的入定、出定,但此處“正等加行是以入定為主、次第加行是以出定後得為主”,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指登地聖者安住于無分別智慧遠離相狀的法界之中,就是所謂的“入定”;緊隨其後的修煉一切相之等持,就是所謂的“後得”。

登地以上的菩薩安住于無分別智慧,就是此處的入定。不像凡夫,一會兒生貪心、一會兒生嗔心,總為自己的利益產生分別,住地菩薩住于空性的境界,住於無分別、離相的法界,這種無分別的狀態就是入定。正等加行主要抉擇這方面的道理。所謂後得,就是修煉一切相之等持,也就是以三摩地攝持所作所為,于一相中攝其餘諸相而修。不像凡夫,佈施度難以攝持其他度,修無常難以攝持其他相,菩薩的後得,一相中可以攝持一切相。雖然八地以後入定和出定才能融為一體,但一地菩薩也能在無分別攝持下做種種不可思議的利生事業。這就是此處的後得,為次第加行主要抉擇之處。

這是結合菩薩的入定、後得,說明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

在現階段,作為初學者,在修持正等加行之際,即使無常等(境界)在內心出現,也要將其抉擇為空性而進行修持;

我們雖是初學者,但也有權力修持《現觀莊嚴論》。那我們修持正等加行和次第加行的層次如何?二者有何差別呢?

在我們修持正等加行時,對無常、痛苦、無我等只能一相一相修持,因為作為凡夫人,此時不可能以離一切戲論之智慧攝持而修。因此,當每一相現前時,要把它抉擇為空性而修。以無常為例,我們要這樣觀修:我的身體是無常的,你看,雖然今天我以衣服、飲食維持著它,但一段時間以後,它的肉會融入地大,水會融入水大……四大消失,只有神識隨著業力支配在六道的某一道投生。在這個修行過程中,當我們認識到身體無常的時候,對這一從內心起現的無常境界也要抉擇為空性而修。也就是說,在抉擇無常的過程中,始終要以空性智慧攝持而修,這就是正等加行的修持。不僅無常,其他相現起時,也要如是而修。

在修持次第加行之際,也要在不離空性的境界中,以依次明觀諸相的方式而令其嫺熟。

次第加行的修持也不離空性,只是在前面的基礎上,要對諸相一相一相依次明觀。首先觀身體如何無常,如何不斷變化;再觀一切感受是痛苦,整個世間都是苦苦、變苦、行苦的體性……一一觀修,在空性智慧攝持下不斷修持令其嫺熟,到了一定境界,就稱為次第加行。凡夫人的次第加行,是這樣修的。

由此可見,在修持方法上,除了一一對諸相進行修持,與將眾多(境界)聯繫起來進行修持的修持差別,以及空性與相的主次差別以外,入定與後得之間似乎並不存在什麼差別。

在凡夫位,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有兩個差別。首先,正等加行是一相一相修持,無常、痛苦、空性、無我……一百七十三相一個一個修,這是正等加行;而次第加行是將眾多相連貫而修,這是一個差別。其次,正等加行主要以修持空性為主,次第加行則主要以修相為主,這是第二個差別。除了這兩個差別以外,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或者入定與後得幾乎無別。

因此就凡夫而言,入定、出定的差別不大,而聖者的差別很大。在我們凡夫的修持中,所謂入定,就是把無常等抉擇為空性;而所謂出定,也只是在所抉擇之空性的攝持下對相的修持。所以凡夫很難區分正等加行與次第加行或者入定與後得的差別。這一點,我們自己也感覺得到,因為初學者的入定力量確實比較薄弱。

但是,如果聖者在得道之後修持正等加行,則不需要將諸相一一抉擇為空性而修習無生,而是將境與有境二者所招致的一切現象之分別妄念,如同鹽融于水一般,將諸相清淨于無分別智慧的一體法界之中,以智慧而現前遠離一切戲論的勝義境界,這就是所謂“入定”。

得到聖者果位修正等加行時,不需要將瓶、柱等無常一一抉擇為空性,也不需要將苦苦、變苦、行苦一一抉擇為空性,而是將境和有境的執著,全部清淨于無分別智慧的法界之中。就像鹽融于水成為一體,分不出這是鹽、這是水;同樣,對聖者的智慧而言,“這是無常的對境,這是無常的有境”……這種分別執著絕對沒有,而是全部住於遠離一切戲論的智慧妙力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入定。

所以,真正的入定並不是閉著眼睛什麼都不想,而是將所有能取所取、妄想分別融入法界。這一點對凡夫人來講很困難,因此,未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不要說大話。有些人只是聽了《金剛經》或者《大圓滿》的一點詞句,就開始說:“什麼都不執著了,我已經達到最高境界了……”口頭上說說可以,但實際上有沒有聖者的境界?如果懷著滿心的執著:“我這樣說,別人會不會恭敬我,對我很好,對我供養……”明明沒有證悟卻說證悟了,這樣吹牛沒有意義。

所以,末法時代的修行人一定要注意,是否證悟,要看有沒有聖者的入定境界。有了這種境界,哪怕你的父母當面被人砍殺,也根本不會產生嗔恨。因為一切能取所取皆已融入法界,哪會有這些強烈執著?

如同《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諸大善知識示現各自之等持奇跡妙力一樣,諸聖者補特伽羅即使行持佈施等偉大的菩薩行為,也應以等持力而實施。這種依靠次第加行的修持,而令有相等持現前的過程,就安立為所謂的“後得”。

這是講聖者的出定。《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講到,善財童子依止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而據藏文《華嚴經》記載,依止了更多的上師,包括文殊菩薩、海雲比丘、普賢菩薩等很多大菩薩。善知識們分別顯現了不可思議的等持,像光明三昧、莊嚴三昧等等,依此等持,一時間就能現前種種佛法妙力以及佈施等不可思議的利生事業。

記得裏面有一位優婆夷,她是一般家庭婦女,但具有遍及諸根的三摩地。她能照見黑螞蟻、黃螞蟻打架,照見有人爬牆偷蘋果,等等。善財童子到了她那裏,知道她的眼睛能見一切色法,耳朵能聽一切聲音,六根可以同時運用。所以,諸佛菩薩善知識攝受、利益眾生的力量不可思議,在不離入定無分別智慧的攝持下,能自在無礙地行持一切。而我們一定要相信這些華嚴的玄妙境界和功德。

我經常想,上師如意寶弘揚佛法的發心不可思議,我們凡夫人無法瞭解;而利益眾生的每一個行為,也難以揣測密意,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利生方便。所以,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過程中,對善知識的行為觀清淨心很重要!真正諸佛菩薩化現的上師,他有許許多多利益眾生的方便,就像《華嚴經》裏很多善知識的示現以及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的示現一樣。

總之,這些不可思議的利生行為都稱為後得。但這是對聖者而言,凡夫人要裝作聖者這樣去行持,肯定不合理,就像青蛙學著老虎跳崖一樣。雖然凡夫、聖者以肉眼難以分辨,但菩薩極為稀有的後得妙力和偉大行為,的確是不共之法。

雖然因為聖者的等持寂滅了一切戲論,所以不存在不同相的修持,但並不表示根本不存在一切相。比如,就像在闡釋見道頂加行之際[頂現觀品第五],以“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攝入,一刹那忍攝,是此中見道”所表示的,“六六三十六種波羅蜜多的自性,也就是見道”的道理一樣,三智的所有相,也是在根本定的無分別智慧中,以寂滅戲論的方式而圓滿的。

雖然菩薩的等持息滅了一切戲論,但不表示沒有相。因在頌詞“施等一一中,彼等互攝入,一刹那忍攝,是此中見道”中講,每一波羅蜜多攝入六波羅蜜多,佈施具足六度,持戒也具足六度……以一刹那苦法智忍所攝之無間道,這一頂加行就是此中見道。就是說,三十六種波羅蜜多自性就是頂現觀品所說之見道。

和這個道理一樣,在菩薩入定無分別智慧中,三智的所有相以遠離戲論的方式圓滿具足。

因此,也可以將其[正等加行]安立為“圓滿覺證一切相加行”(所謂的“大圓滿”也是同一個意思)的名稱。

對正等加行,可以安立“圓滿覺證一切相加行”的名稱。

我們要學好《現觀莊嚴論》,首先要瞭解三智和正等加行;有此基礎,頂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很容易理解;而法身果和事業只是加行的果以及在眾生面前的顯現,也容易理解。因此,最關鍵的是三智和正等加行的內容。

學習本論,對於智者而言,自然會理清通向佛果的道路;而就一般人而言,也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種下殊勝善根,二是提高佛教素養。雖然聖者難以辨認,顯現有貪心、嗔心、嫉妒心……也可能是聖者,但是否安住在凡夫的相續,自己是知道的。所以作為修行人,一定要努力學修佛法精華——中觀、現觀等甚深法,即使今生不能證悟,甚至不能通達,也要在阿賴耶上種下一個殊勝善根,僅此也使短暫的人生具有意義了。此外,學了《現觀莊嚴論》,我們整體的佛教素養以及證悟境界會越來越高。比如世間人學物理專業,大學三、五年下來,雖然專在某個方面,但整體的知識水準較一般人要高。同樣,雖然不是聖者,但瞭解了聖者的現觀,對整個佛教就提高了認識,而與此同時,凡夫的習氣也會逐漸消盡,乃至漸漸獲得相應、相似的聖者境界。所以,具足因緣時我們一定要努力學這些甚深法。

不是我自贊毀他,現在學佛法的環境藏地最好。以前玄奘大師去印度,那時的那爛陀寺的確很輝煌,僧眾逾萬,高僧大德如夜空群星。但如今,印度充斥著種種外道,除了藏傳佛教在弘揚以外,基本沒有佛教。但在藏地,整個佛法不論傳承、教言還是修行次第,可以說未受任何損害,圓滿具足。所以我覺得,藏地是世界佛法的寶庫,而世界各地的修行人如今把目光投向雪域,無疑是智者的選擇。

也不是因為我是藏傳佛教的修行人,就讚歎自己的傳承,的確是有無數修行人在藏傳佛法的修行中獲得了證悟。時處末法,不論顯宗還是密法,要懂得傳承與教言的真正密意,要對佛陀不可思議的智慧行境生起信心,從而獲得真實的理解與證悟,在如今世間非常難得!

因此,在殊勝因緣具足的時候,大家應該努力獲得這些甚深難得的教言。短暫一生裏,我們以此為來世做好準備,非常有必要。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劄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