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21:33:37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5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8-04-03

  上一堂課提到一個辯論,那並不是真有他人和獅子賢辯論,而是獅子賢想可能會有人起質疑,才提出的。這個質疑是在介於解釋《現觀莊嚴論》的三智禮贊文之後,尚未正式進入正文之間。若作禮贊文表示要撰寫《現觀莊嚴論》的話,所詮的內容是唯詮說基(或事)?唯詮說對治?唯詮說行相?若唯詮說基﹑或對治﹑或行相,則各有過失,三種過失之前已講了,現在是回答:不是唯說基﹑唯說對治﹑唯說行相,而是三者皆詮說,所以無過失。

  《現觀莊嚴論》主要闡示三智。三智總攝一切道,聲聞﹑獨覺道全攝于基智中﹑菩薩道全攝于道智中﹑佛道全攝于相智中。三智總攝一切道故,一切對境都攝于三智中,蘊﹑處﹑界等對境都攝于三智中。當闡示三智時,也是闡示一切道﹑一切對境﹑一切行相。所以,沒有「唯說基﹑唯說對治﹑唯說行相」的過失。下麵將引經作證。

  《現觀莊嚴論》的第一事主要宣說相智,第二事宣說道智,第三事宣說基智,第四﹑第五事等宣說其他的現觀,但也都含攝于三智中,例如:宣說第一事相智時,代表相智十法也被宣說,同様,宣說各智時,代表各智的法也被宣說。凡是成事(有)皆被《現觀莊嚴論》之宣說所周遍,即沒有任何法不被《現觀莊嚴論》宣說的。

  《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隱義的解釋,直示空性意義(顯義)的解釋已由龍樹解說了。《現觀莊嚴論》雖然主要解釋《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隱義,但在八事中偶爾會有開示空性的詞句,可是主要闡示的不是空性。

  就三智配合《道次第論》來說,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是根據《道燈論》,而《道燈論》主要是根據《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中的基智都是「中士道」,相智﹑道智都是「上士道」,三智中沒有下士道。

  三士道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若訴求解脫,一定要有中士道,一定要有基智,沒有基智不能解脫。只有基智才能引入聲聞﹑獨覺的解脫地。追求佛果,必須要有「能證得佛果之道」,依著「能引入解脫道」的基智是沒有用的,必須要能引入佛果道的上士道﹑道智。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著「我只要得到解脫就可以了,為了他人的利益,而成辦佛果,我沒辦法!」,他若志在此,為能得到解脫,他必須有能證得解脫的方法「中士道」。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著:「只為一己之私得到解脫,實在無意義,應令其他有情皆獲得解脫生死輪回之苦,因而要成辦佛果。」,他若志在此,就必須有能成辦佛果的方法「上士道」。

  《現觀莊嚴論》配合菩提道次第的方法,就像剛才說的。接著,《明義釋》怎麼回答,從13頁最後一段。

  請看文,「彼非如是,何以故?以三智若依次含攝聲聞﹑獨覺﹑菩薩及無上正等覺之所有現觀,亦已含攝此三項,」

  「彼非如是,何以故?」意思是:《現觀莊嚴論》詮說的內容,不只有基﹑對治﹑行相。為什麼?三智依次含攝聲聞﹑獨覺的現觀「基智」﹑菩薩的現觀「道智」﹑無上正等覺的現觀「相智」,三智含攝所有的現觀,也含攝了所有的基﹑對治﹑行相。

  《現觀莊嚴論》含攝了一切的基﹑對治﹑行相,因此沒有前說的過失。《現觀莊嚴論》含攝了所有現觀,含攝了聲聞﹑獨覺的基智,菩薩的道智,佛的相智。原因是以下引述的《廣中略三部般若經》。

  「三智」應該好好的瞭解﹑認知它。認知的方式,印度的眾學者,彼此有不同的觀點,西藏的學者也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宗喀巴大師寫的《金鬘疏》和賈曹傑寫的《心要莊嚴疏》,二者也有不同處。同樣是解釋三智,但因依據的印度學者的論著非常艱深難懂,作解釋時,就各憑個人的理解,加以抉擇解釋,因此出現些微不同處。

  若將一致公認,正確的部份,放在一起,則如「基智」是什麼?主要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也是現證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之智。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中最重要的是無我,基智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要證得解脫,基智是絶對不可或缺的,沒有基智,絶對不可能證得解脫。聲聞﹑獨覺之道全是基智的眷屬﹑依靠,聲聞﹑獨覺之道全攝于基智中。解脫輪回定需能對治的補特伽羅無我,主要是基智。

  「道智」主要是大乘聖者心續中之智:證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一般,大乘聖者心續中之智皆被道智周遍(都是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中之智和道智同義。但就「主從」而言,以證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三者為主。大乘資糧道者﹑加行道者之智不是道智,因為是大乘凡夫之智故,但屬道智的眷屬。「相智」是聖者佛之智。所以,無任何道不被三智含攝之道(一切道皆攝于三智中)。

  佛陀說法主要是引生來世的義利,此世的義利是附帶的。佛未曾說過只為今生義利之法。所應得分為兩種:一是暫時的增上生,一是究竟的決定勝,即解脫及遍智果報的究竟義利。佛說的八萬四千法蘊,都是獲得短暫增上生及究竟決定勝的方法,此世的義利只是附帶而已,不以此為主。

  成辦短暫所應得「增上生」的方法,是斷十惡業的戒。這並不是佛教才有的特色,外道也有,承許來世者多數都有此種戒。至於成辦解脫﹑遍智果報的方法,只有佛教有,沒有任何外道宗教有。佛教經論講的成辦解脫的方法,就是基智,聲聞﹑獨覺眾之道是基智的眷屬;道智是能證得遍智果報的主因。

  以往的宗教,例如外道承許有來世的宗教,在印度最盛行的宗教,細看其宗義,多數談的不外乎是「成就神通﹑變化﹑投生到上界」的方法,完全沒有提到「解脫﹑佛果」,只有佛教才有,從歷史可知,未來也不會有;要證得解脫﹑佛果就應學習佛法。如果目標只為了成辦增上生的天人果報,或成就神通﹑變化,那不需要佛教,外道就夠了。

  神通﹑變化﹑奢摩他是所應得,雖然很好,得到這些並不足為奇,因為一旦不小心,很快會退失掉,就如人身,和畜牲身比較起來,人身是很好的。要得到人身,必須修持斷十惡業的戒,雖然得到人身,若不小心,它僅能活七﹑八十年,頂多是八﹑九十年的時光,之後總會退失掉的。證得解脫﹑遍智果報,是永不退失﹑永不退墮的,只有往上增長而已。因此三智實在非常重要,對此務必知道。若修持三智得到所應得的話,只會往上增長,絕不會退墮。

  三智慧攝所有現觀,在此引述《中品般若經》,《中品般若經》是《兩萬頌般若經》。

  請看文,「以《中品般若經》雲:『善現,一切智者,謂共諸聲聞及獨覺智;

  佛在靈鷲山宣說《中品般若經》。為何在經中先呼喚「善現(須菩提)」的名字?佛說法時,在衪身旁的弟子,雖有阿羅漢﹑菩薩﹑未入道的利根所化機,無量無邊。但當時主要的弟子是善現。「一切智者,謂共諸聲聞及獨覺智;」一切智是「基智」,是聲聞﹑獨覺眾的修行。

  經文的意義是如何呢?「基智」是聲聞﹑獨覺眾的主修,另外,非基智的聲聞﹑獨覺道有很多,都是基智的依靠﹑助力。說「基智是聲聞﹑獨覺主修之道」時,除了基智外,還有很多其餘之道都是基智的依靠﹑助力。譬如證空慧和菩提心,菩提心是證空慧的助力;證空慧是菩提心的助力;故聲獨的其他道,皆攝于基智中。

  基智是聖位聲聞﹑獨覺眾心續中的聖智,現證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之智,主要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除此之外,聲聞﹑獨覺眾的心續中的皈依佛法僧三寶的「皈依」,「四無量心」:願一切有情遠離一切苦該有多好的「悲」無量心(除了無大悲心及大慈心外)﹑具足一切安樂的「慈」無量心﹑不離無苦之樂的「喜」無量心﹑安住平等舍的「舍」無量心,四無量心皆有。聲聞﹑獨覺眾的心續中也有欲求解脫之「出離心」,也有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六者,但沒有「度」,沒有「六度」。這些道都不是「基智」,但是「基智」的助力,協助「基智」獲得「解脫」的助力。同樣,聖位菩薩依證空性慧能斷除執實,證空性慧雖是成辦道智的主因,但沒有菩提心﹑六度當助力的話,無法證得佛果。

  以外在的因果為例:苗芽生長的主因是種子,沒有其他主因。苗芽要生長,除了種子外,還要有水﹑肥料﹑溫暖(陽光)為助力,彼此相互協助,才能長出苗芽,唯有種子,無法長出苗芽。

  請看文,「道智者,謂共諸菩薩摩訶薩智

  道智是菩薩眾應修的。

  請看文,「一切相智者,謂諸如來應(供)正等覺不共妙智。

  一切相智,是佛道(如來.阿羅漢.正等覺佛的修行)。

  總之,三乘所有現觀全攝于三智中:聲聞﹑獨覺道全攝于基智﹑菩薩道全攝于道智﹑佛道全攝于相智,三乘諸道全攝于三智中,所有現觀也全攝于三智中。所以,一切諸法皆是三智之對境,抉擇三智等於抉擇一切諸法,所以沒有「唯說基﹑唯說對治﹑唯說行相」的過失。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覺智;

  善現向佛請示:「佛說一切智是聲聞﹑獨覺眾的修行,為什麼是聲聞﹑獨覺眾的修行?」

  請看文,「佛告善現,一切(智),謂僅此內外諸法等差別法門,彼等諸法,諸聲聞﹑獨覺亦能了知,而不能了知一切道相,及一切種相,由是之故,一切智是共聲聞及獨覺智。

  一切智即基智。「一切」是指內外一切諸法。「外法」是補特伽羅心續未攝之法;「內法」是補特伽羅心續所攝之法。內外一切諸法皆是聲聞﹑獨覺眾能了知的,但聲聞﹑獨覺眾不能了知一切道﹑一切行相。因此,一切智是聲聞﹑獨覺眾之道(智)。

  文字錯誤,就不好了,故應瞭解:一切智的「一切」是指內外諸法,彼等是聲聞﹑獨覺眾能了知的,非一切道皆能了知。內外諸法的「我不成立」(我不成立就是無我)是聲聞﹑獨覺的主修。若說:「內外諸法唯聲獨二者能了知,其他的補特伽羅不能了知」的話,將會有人質問:「菩薩能瞭解嗎?佛能瞭解嗎?」所以應該說「聲聞﹑獨覺的主修,是內外諸法的“我”不成立,不是一切道﹑一切行相。」經文雖沒有這樣區分,但解釋密意時,應這樣瞭解。

  簡言之,內外諸法之無我是聲聞﹑獨覺的主修,不是道智﹑相智的主修。因此,安立基智為聲獨之道。善現再請問世尊: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以)道相智(道智)是諸菩薩摩訶薩智,

  善現請問佛:為什麼佛說道智是菩薩智?道智的詞義是了知一切道之智,什麼道?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一切道之智。佛這樣回答。什麼是相智?了知一切行相之智。佛接著回答:

  請看文,「佛告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生起並徧知一切聲聞道﹑獨覺道及如來道,

  佛喚善現的名字。佛宣說佛法須要有請法者,佛才說法,善現是當時主要的請法者。諸菩薩于任何道應了知,諸菩薩于一切聲聞道﹑獨覺道﹑佛道皆應了知﹑皆應生起。菩薩于心續中,要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故菩薩智名為道智。

菩薩于心續中,應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這在之前講到《八事七十義》的第二事時,講到聖位菩薩心續中有三種道智:了知聲聞道之道智﹑了知獨覺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中不但要生起一切道,也要了知一切道。

  請看文,「諸菩薩摩訶薩于此諸道,當令圓滿,雖令此道作所應作,

  菩薩在心續中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即足已?不,應當要實修使一切道達究竟圓滿。

  「當令彼等圓滿」在心續中生起﹑了知之道,應當加以實修,使之圓滿。了知聲聞道﹑獨覺道﹑大乘道後,應做道所應作之事。如何作?這與《八事七十義》第二事有關:聖位菩薩了知三乘道後,應作三乘道之事,因為菩薩的究竟目標是利他,為了利他,才求證相智。欲使其餘有情遠離一切苦,能做到的,除了佛外,餘皆不能,故必須成就究竟佛果,求證佛果是成辦利他的支分。成辦利他雖有各種方法:佈施﹑忍辱﹑發願等,但主要是:依各根器﹑意願隨順開示佛法,引入解脫及相智果位中,這才是主要的。世尊成佛後,為我們宣說八萬四千法蘊,才是真正利益到我們的,其他例如佛展現神通,騰空而飛,神通變化,對我們有什麼幫助?我們只有看戲﹑看熱鬧而已,對我們沒有什麼用的。若有用的話,看舞臺上的唱歌跳舞,對我們也該有利益。因此只有八萬四千法蘊,才真正利益我們。所以利他的主要方法是依所化機不同的根器﹑意願,開示佛法,引之邁向解脫地。要依所化機不同的根器﹑意願,開示佛法,自己必須先了知佛法,自己不知的話,可能講出顛倒的法。故菩薩必須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之後作所應作。要為聲聞﹑獨覺眾說法,應依其各自的根器﹑意願而說,開示其相應之道;若不這樣,直接為其開示菩薩道,則與之不相符。故菩薩了知﹑修持聲聞﹑獨覺二道,是為了隨順攝受聲聞﹑獨覺二類種性故。菩薩應生起一切道﹑應了知一切道﹑應圓滿一切道﹑應作一切道之所應作的原因,就在此。

  總之,聲聞﹑獨覺所修之道,菩薩也修,可是菩薩並不是為了獨自解脫而修,是為隨順攝受聲聞﹑獨覺眾故。菩薩修持大乘道,主要是為利他,求證佛果故,簡單而言,菩薩應修一切道。所以才稱「菩薩智」為道智,菩薩的道智,是了知一切道之智,這是佛為善現作的回答。

  請看文,「乃至若未圓滿大願,未圓滿成熟有情,未圓滿嚴淨佛土,猶于實際未應作證;

  佛說:「菩薩應生起一切道﹑應了知一切道﹑應圓滿一切道﹑應作一切道之所應作。」。小乘的解脫「解脫輪回」,雖然菩薩在證得初地時,即可獲得,但佛說不該現行。為什麼?因為願望尚未圓滿﹑諸有情尚未成熟﹑佛土尚未徧淨,「圓滿﹑成熟﹑徧淨」三事完成後,才可現行解脫。未完成前絕對不准「現行真實邊際」。「實際」就是「真實邊際」指小乘的解脫。由此間接可知,完成後,可以現行解脫。

  「願望皆圓滿﹑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淨」的量(標準)是什麼?這點非常複雜。總之,它的界限是菩薩的續流最後際。續流最後際時,即是「圓滿﹑成熟﹑徧淨」三事完成之時,之前則都未完成。菩薩要現行真實邊際,必須要等到「願望皆圓滿﹑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淨」之後。「續流最後際」之後就是佛地,意思是成佛時,才可現行解脫。

  佛有禁止現行真實邊際的原因,佛告諸菩薩:聲聞﹑獨覺道應了知﹑應生起﹑應修持,但不可現行聲聞﹑獨覺的所應證「解脫」;現行的話,在未成佛前就先解脫,寂滅遍行苦,獲得滅盡定現行,淨土身依的解脫,進入根本定(等至)中,感受無比安樂,將會滯留其中,經劫累劫,離佛果將非常的遙遠;但若修持空性,代替入彼等至,後得位時,修持菩提心,反而比較快成佛。故未成佛之前,若現行聲聞﹑獨覺眾的所應證,寂滅遍行苦,住滅盡定中,陶醉于身心之樂受,要成佛將會很久很久,因此佛予以禁止。成佛時,一起現行,就沒事了。所以在「圓﹑熟﹑淨」三事之後現行真實邊際,是被允許的。之前現行的話,很有危險性,成佛的時間會拖很久。

  譬如,一位是先現行聲聞﹑獨覺阿羅漢果的菩薩,另一位是直接進入大乘的種姓決定菩薩,二者在同一天進入大乘道,就最後成佛的時間來看,後者會快很多。後者比前者證得佛果的速度快上好幾大劫,原因是:前者已寂滅遍行苦,事先現行真實邊際,陶醉其中,於等至中享受身心樂之故,兩者差距極大。有此危險性故,佛禁止菩薩說:尚未「圓滿﹑成熟﹑徧淨」之前,不准現行真實邊際。

  請看文,「由是之故,道智是諸菩薩摩訶薩智。

  由此可知,聖位菩薩心續之智稱為「道智」。

  請看文,「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一切相智是如來應供正等覺不共妙智,善現,諸行﹑狀﹑相能表諸法之諸行狀相,如來如實能徧覺知,由是之故,一切相智是如來應正等覺不共妙智。

  善現再請問佛:「世尊,為何您說相智是佛智?」佛答曰:「諸法之行相﹑狀﹑性相是體性﹑果﹑因,能究竟了知者唯有佛,故稱佛智是相智。」簡單而言,相智唯佛才有。為什麼呢?佛詮說諸法的體性﹑果﹑因,所說的「諸法之體性﹑諸法之果﹑諸法之因」,能完完全全的瞭解者是誰?只有如來佛而已,故說相智即是「佛智」。

  請看文,「《略本般若經》亦雲:『欲學聲聞地亦…』

  《略本般若經》是《小品般若經》即《般若八千頌》。「欲學聲聞地亦…」這是《般若八千頌》的經文,在這段之後的經文是「…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其他的論師對這一句各有不同的解釋,獅子賢對這句:「欲學聲聞地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解釋為:「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其他的論師則不這樣的解釋,他們解釋為:「欲學聲聞地的〝聲聞〞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不說「菩薩」而說「聲聞」,這是應成派的解釋法,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也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請看文,「《廣本般若經》亦廣為宣說。

  《廣本般若經》是《大品般若經》即《般若十萬頌》。在《般若十萬頌》裏也詳盡的提到這點,這邊沒有引述經文。如果引述出來將會非常多,會多於《明義疏》這本書的內容,故沒有全部引述。

  再說明前段的意思。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眾一定要了悟空性,因為他們也須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般若八千頌》說「欲學聲聞地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意為「聲聞﹑獨覺眾也應學習空性」。獅子賢說「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意為:「菩薩亦應學習聲聞﹑獨覺道」獅子賢只簡略解釋經文,是我多作解釋。下面是獅子賢作的解釋。

  應成派認為聲聞﹑獨覺也應了悟空性,故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獅子賢認為欲學聲聞地的「菩薩」亦應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請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無常等之智(能依者),彼果是斷除惑我。

  「一切智」是基智,主要緣於色等內外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結果是斷除補特伽羅我執,斷除於「我」的愚蒙。

  基智的所緣色等內外諸法,行相是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果報是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能依者」是指「行相」。這裏將「能依」全都翻成智,不是很正確。「能依者」雖有不同的解釋,但在這裏是指「行相」。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