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21:44:59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1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2008-02-28

今天開始講《明義釋》,內容主要是八事七十義,因為《明義釋》裏舉了很多它的根據,因此辭句變得非常多。印度學智者寫的《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比較著名的有21部,其中最好的是《明義釋》。對此不管之前在印度,或之後在西藏的學智者皆一致同意,無異議承許這部是最好的。在西藏的三大寺,各寺院都有《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但都以《明義釋》為基礎而作解說。這部《明義釋》的意義非常清楚﹑廣博,但辭句非常簡潔。就其他21部釋論看來,它是一部非常精簡的一部論。如果看其他的《現觀莊嚴論》釋論尋求密意時,若和《明義釋》有不同﹑不符的地方時,應該舍去其他釋論,改以《明義釋》為主,即使一個辭句不同,也要以《明義釋》為主。

這部論的作者是獅子賢論師,是廣行傳承的上師之一,實際上他對於《中觀》﹑《現觀莊嚴論》都非常精通,可是為什麼把他放到廣行傳承上師裏面去?那是因為阿底峽尊者的廣行傳承,有來自獅子賢的關係,所以把他放到廣行傳承裏;又因為阿底峽尊者的甚深傳承,不來自獅子賢的關係,所以不把他放到深觀傳承裏。實際上他對於見解﹑行持都非常精通。

  廣行傳承最主要是闡述《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隠義現觀次第傳承,而深觀傳承最主要是闡述《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直示空性次第傳承。

廣行隱義現觀次第傳承,一開始是從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從世尊傳給至尊彌勒→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勝軍→調伏軍→靜命論師;靜命論師有很多名稱,有「毗盧遮那﹑靜命﹑菩提薩埵﹑堪布揚大滇巴﹑辛帝饒基帝」等,這些都是靜命論師名稱。他的親傳弟子是獅子賢→大古薩利→小古薩利→金洲→阿底峽尊者。靜命論師的弟子有百千位,若看靜命論師的傳記,會知道他的壽命有900歲,非常的長壽,所以他有非常多的弟子,靜命論師曾到西藏,是第一位在西藏宏揚顯教教法者。第一位在西藏宏揚密法者是蓮花生大士。因為靜命論師非常長壽的關係,上半輩子﹑中半輩子﹑下半輩子的弟子非常非常多,其中最優秀有兩位:獅子賢和蓮花戒。獅子賢論師精通於《現觀莊嚴論》,可是他未曾入藏;而蓮花戒精通於《中觀》,也宏揚中觀,後來也到西藏,入藏後,寫了《修次上篇﹑中篇﹑下篇》三篇。

關於獅子賢的傳記有很多,有些傳記提到獅子賢還在母胎時,他母親被獅子吃了,可是獅子並沒有傷到胎兒,因此他才被取名為獅子賢,這一點尚待考究。在《道次傳承上師傳記集》中的獅子賢傳記裏,就有提到這一點。《道次傳承上師傳記集》已有中文版,自己去看就知道了,從佛算下來的第十位就是獅子賢菩薩。獅子賢的母親被獅子吃了,沒人照顧,因此就出家為僧,出家學習了很多論著,尤其精通於「現觀」。在他之前,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已經寫了很多關於「現觀」的釋論。

他心裏也想寫部「現觀」的釋論,有一天晚上作夢,夢到天空中的雲裏,有位天神露出半身在獻供養,他問天神:「你在供養誰?」,天神回答說:「現在至尊彌勒在講《現觀莊嚴論》,所以我獻供養。」,天神這樣說後,他當然也想見到至尊彌勒,所以在夢中很虔誠地作祈請,因此在夢中親見到至尊彌勒,於是他請問至尊彌勒說:「您寫的《現觀莊嚴論》,現在有眾多的釋論,我應該依循哪一部?」至尊彌勒就告訴他說:「你把所有的釋論都閱讀後,可以攝集重點另寫一部釋論。」所以他在夢中得到至尊彌勒的開許。

既然獅子賢得到至尊彌勒開許可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於是他就下決心要撰寫,但是撰寫釋論須要具足很多順緣,例如需要有功德主來贊助,所以就外出尋找功德主,當時一位國王叫達瑪巴,它是一位佛教徒,他早已耳聞獅子賢是一位非常精通《現觀莊嚴論》的智者,他想從獅子賢之處聽聞《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所以派人去迎請獅子賢,所派的人和獅子賢在半路上相遇,因此他就到功德主那裏去了。因為有功德主供養的關係,所以他寫了很多釋論。在21部《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中,他就寫了四部,也寫了很多其他論著的釋論。

21部的《現觀莊嚴論》釋論,其中,《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配合起寫的釋論有12部,其中就有3部是獅子賢寫的。不配合經,只是《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有9部,其中一部是獅子賢寫的,就是這部《明義釋》。

  配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是《二萬頌八品釋》。配合《八千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是《莊嚴光明釋》或稱《大釋論》(大疏);這部《明義釋》又稱為《小釋論》(小疏)。另外有一部是配合《攝經》和《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一萬八千頌般若經》有87品,《攝經》是其中的第84品。這部《明義釋》並沒有配合《般若經》作解說,只有引述《現觀莊嚴論》而已,單純是《現觀莊嚴論》的釋論。

講授者《現觀莊嚴論》是至尊彌勒。講授處是在兜率天。但在人間第一位宣講《現觀莊嚴論》的是聖者無著。聖者無著在兜率天從至尊彌勒處聽聞後,返回人間,成為第一位宣講《現觀莊嚴論》者。聖者無著在世150年,他有眾多弟子,但其中最優秀的追隨者是他的弟子世親,無著和世親是同母異父的兄弟,他們兩位雖然廣為宣講﹑弘揚《現觀莊嚴論》,但未曾寫下釋論。

  第一位撰寫《現觀莊嚴論》釋論的是聖解脫軍,他配合《二萬頌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寫的釋論是《二萬頌光明釋》。在獅子賢還沒寫《明義釋》之前,在《現觀莊嚴論》的眾多釋論中,最出名的是聖解脫軍寫的釋論,等到獅子賢論師寫了《明義釋》後,最出名的就是這部《明義釋》了。

在《明義釋》一開始,有幾句像文章般,其他的是偈頌,大約有七﹑八偈,其中獅子賢論師說在他之前有四位非常出名並精通《現觀莊嚴論》者: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靜命﹑勝軍﹑調伏軍並沒有解釋《現觀莊嚴論》,獅子賢論師之前雖然有非常多的上師,但他是從佛釋世尊算下來的第十位。他們四位(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撰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時,並未獲得《現觀莊嚴論》的究竟密意。獅子賢論師在《明義釋》的偈頌裏說「雖然他們四位非常出名﹑非常精通《現觀莊嚴論》,但未獲得《現觀莊嚴論》的究竟密意,他們未獲得的,我已獲得,又雖然他們都寫了《現觀莊嚴論》的釋論,但我仍再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

  簡單而言,聖者無著是第三地菩薩,他本身是中觀應成派,早已了悟空性了,可是當他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時,是站在唯識宗的角度(見解)寫的,為什麼?因為他是唯識宗的開宗師,加上他最重要的弟子世親,世親本身是唯識宗,無著本身雖然不是唯識宗,可是因為要對他的主要弟子和眾多唯識宗的弟子宣講的緣故,因此在解說《現觀莊嚴論》的密意時,就站在唯識宗的見解作解釋,所以沒有獲得《現觀莊嚴論》的究竟密意。同樣地,世親本身是唯識宗,因此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密意說一切所知唯心性「諸法唯心造」,總之以唯識宗的主張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密意,所以並沒有獲得《現觀莊嚴論》的究竟密意。

  聖解脫軍和尊者解脫軍兩位是中觀自續派者,聖解脫軍有獲得《般若經》和《現觀莊嚴論》的詞句,但沒有得到真正的意義。尊者解脫軍詞義雖皆未獲得,但將所獲得的全部講述了,因此獅子賢說「前面四位祖師都沒有獲得《現觀莊嚴論》的究竟密意,因此我將再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

  請看文,「第一品 一切相智。

  梵語雲: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羅那摩般若波羅蜜多鄔拔提沙奢薩毗締

藏語雲:協繞吉帕若度欽北勉那吉滇決翁巴兜悲堅吉則哇(音譯)

漢語雲: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釋

  這是該論的名稱。

  請看文,「第一卷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這一句並不是《明義釋》本身的詞句,是從梵文翻譯到藏文的譯師寫的「譯敬文」。每一卷含300偈頌,這是譯師們作的規定。實際上,這部《明義釋》並不全都是偈頌,倒像是文章,共有五卷,每一卷各有300偈,一共有1500偈。為什麼譯師要立「卷」?是預防日後有人對論著作增減動作,如果不這樣作,或許有人會自認厲害,就把自己的意見添增上去或認為原文錯誤而將之刪改。所以譯師立「卷」有防止他人增益或損減的作用,就是防止他人任意增減竄改。

「敬禮一切諸佛菩薩」這句是譯師所寫的譯敬文。為什麼要寫譯敬文?因為這部論原本是梵文,譯師須要將它從梵文翻譯到藏文,在翻譯的過程會有很多的障礙出現,包括內在和外在的,內在的障礙是指翻譯到一半時,內心不快樂或生病;外在的障礙例如非人或邪靈等不喜歡論著被翻譯出來者,會製造障礙阻饒,為了要平息眾多內外障礙,並使翻譯順利完成的緣故,譯師都會在論首寫上譯敬文。

譯敬文禮敬的對象有三種:()禮敬文殊曼殊師利菩薩﹑()禮敬一切諸佛菩薩﹑()禮敬一切遍智。以前,在翻譯時,若要完整譯出究竟密意,並非只有譯師一人可以完成的,必須是印度班智達和西藏譯師雙方合作才可,在翻譯的過程,還要有功德主贊助才行,翻譯這部論時,是藏王當功德主,翻譯好了,他們三者會一起做審核。翻譯出的作品,不外乎經﹑律﹑論三法藏,因此他們制定一個規矩:凡是翻譯經藏,就禮敬一切諸佛菩薩;譯敬文若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則可確定該部作品屬經藏。凡是翻譯論藏,就禮敬文殊曼殊師利,因為文殊菩薩是智慧本尊;譯敬文若是「禮敬文殊﹑曼殊師利﹑妙音尊」,則可確定該部作品屬論藏。凡是翻譯律藏,就禮敬一切遍智。《現觀莊嚴論》和《明義釋》的譯敬文都是「禮敬一切諸佛菩薩」,所以可以確定該部論屬經藏。

  請看文,「般若波羅蜜,莊嚴彼諸頌,令成眾莊嚴,造釋故敬禮。

  首先,第一偈是禮供偈。經典並沒有禮供偈,因為經典是佛說的,衪是至高無上的,除了禮供衪自己之外,沒有其餘的禮供物件。但其他的任何論著,在論首都會有「禮供偈」,論著作者都會先禮敬﹑供養自己心中信仰的對境;若不先寫禮供偈的話,在撰寫過程可能會有很多內外障礙產生,或許一開始時就寫不下去,或者寫到一半就擱置了,或者寫到後面時就擱置了。所以從一開始到結束之間,會產生有很多障礙,為了防止眾多內外障礙的產生,撰著者都會先作禮供﹑供養,所以論著一定有禮供偈。

禮供的對象,並沒硬性規定,例如,至尊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是禮供(禮贊)三智;月稱菩薩的《入中論》是禮供大悲心,這是特殊的對境;法稱的《釋量論》和世親的《對法俱舍論》都是禮供導師世尊,這兩部論的禮供詞很相似,這部論是禮供的物件,是「般若波羅蜜多」。

  此偈《明義釋》的「禮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關聯語」。若是《現觀莊嚴論》這三者都有個別的偈頌,但《明義釋》只有此一偈,就涵蓋三者(禮供﹑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語)了;其他的論著都有三偈,而此論只有這一偈,所以此偈很重要。

  若是佛教的清淨論著,在詳細廣解之前,一定要在開始的禮供偈和所詮內容之間,插入必要關聯語(需要的關聯詞)進去。「必要關聯語」是什麼?撰寫論有具備四點:j所詮(內容)﹑k需要﹑l極需(究竟需要)﹑m關聯語。這四點之間,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論著有關聯。只有此偈就已敍述了這四點。

《現觀莊嚴論》的「莊嚴」是「飾物﹑裝飾」的意思。譬如某人臉蛋漂亮﹑身材很好,這就稱為「自性莊嚴」;耳朵上﹑身上戴了各種飾品,這就稱為「能飾莊嚴」;照鏡子時,鏡子能清楚顯現出,這就稱為「能顯莊嚴」,如果這三種莊嚴都具備了,這個人心裏會很高興。

  《廣中略三部般若經》是「自性莊嚴」。《八事七十義》是「能飾莊嚴」。《現觀莊嚴論》是「能顯莊嚴」。值遇自性莊嚴的《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又有《八事七十義》做裝飾,而且由《現觀莊嚴論》顯示出,《現觀莊嚴論》的特別所化機一定很高興。

  這是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講到的。士夫的身材好,就如《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一樣,是「自性莊嚴」;士夫又在身上穿戴﹑臉上塗抹的裝扮,就如《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所詮內容《七十義》,是「能飾莊嚴」;,鏡子能清楚顯現出自性莊嚴和能飾莊嚴,就如《現觀莊嚴論》,能清楚地將《八事七十義》顯示出來。照鏡子的人,就喻如《現觀莊嚴論》的特定所化機,當他們於《現觀莊嚴論》作聞思修時,內心將會很高興。

「般若波羅蜜多…敬禮」是向對境般若波羅蜜多敬禮,為何敬禮?「莊嚴彼諸頌,令成眾莊嚴,造釋故」。「彼莊嚴諸頌」指《現觀莊嚴論》。「彼」是指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裝飾就是《現觀莊嚴論》。「莊嚴諸頌」指《現觀莊嚴論》中的偈頌。《現觀莊嚴論》的「莊嚴」是誰的莊嚴?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廣中略三部般若經》本身是「自性莊嚴」。《八事七十義》是「能飾莊嚴」。《現觀莊嚴論》是「能顯莊嚴」。

  簡單而言,《現觀莊嚴論》是誰的莊嚴?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彼莊嚴諸頌」是《現觀莊嚴論》裏偈頌。「成眾莊嚴」指成為一切佛母的莊嚴,不只是《八千頌》一部或《二萬頌》一部或《十萬頌》一部的莊嚴,而是一切《般若經》的莊嚴,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故是「眾莊嚴」。「造釋」指獅子賢要很廣泛的詳作解釋般若波羅蜜多。為此等緣故致「敬禮」。

《現觀莊嚴論》是《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的莊嚴。《現觀莊嚴論》是一切佛母的莊嚴。為什麼?《十萬頌》﹑《二萬頌》﹑《八千頌》的內容,《現觀莊嚴論》將它顯示出來,所以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能顯莊嚴。只看《現觀莊嚴論》的話,不會知道它是闡示《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隱義現觀次第,依著《明義釋》就能看出《現觀莊嚴論》確實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能顯莊嚴。獅子賢撰寫《明義釋》的需要,是讓我們了知《現觀莊嚴論》是一切佛母的莊嚴。獅子賢撰寫《明義釋》的究竟的需要是要成就相智,暫時的需要是瞭解《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令成眾莊嚴」的「眾」是指《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依《明義釋》可知《現觀莊嚴論》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莊嚴。依《明義釋》能知《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涵蓋《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內容。知道的話,撰寫《明義釋》的暫時需要已達成。

「禮敬般若波羅蜜多」的對境「般若波羅蜜多」,主要是指「經教般若波羅蜜多」,其實這並不只指《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但在解釋時,多數是就《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作講解的,其中涵蓋整個般若波羅蜜多,因此這當中有「果般若波羅蜜多」。「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佛。因此,「…般若波羅蜜多」是《明義釋》的「極需」。

  所以這一偈是禮供﹑亦是立誓撰著﹑也是必要關聯語。既然此偈是「必要關聯語」,那麼此偈就必須含有四點:所詮﹑需要﹑極需﹑關聯。「極需」是以「…般若波羅蜜多」表示。般若波羅蜜多分為四種:(1)經教般若波羅蜜多(2)道般若波羅蜜多(3)自性般若波羅蜜多(4)果般若波羅蜜多。其中,果般若波羅蜜多是佛,佛就是「究竟的需要」。依《明義釋》聞思修最後將證得佛果,這是究竟的需要。

  「莊嚴彼諸頌」是指《現觀莊嚴論》裏的所詮內容,也是《明義釋》的內容,所以這句「彼諸頌令成眾莊嚴」也是指《明義釋》裏的所詮內容。「成為眾莊嚴」表示出《明義釋》的暫時必要性,而究竟需要前面已說了,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莊嚴彼諸頌」就是指它的所詮內容,「令成眾莊嚴」是指暫時的必要性,究竟必要性是修行所證的般若波羅蜜多。

  「造釋故」是造釋論的「立誓撰著」。「必要關聯語」必須含有四點:所詮﹑需要﹑極需﹑關聯。其中第四點,彼此之間的關聯(關係),在字面上看不出來,它是間接表示的。「關聯」是什麼?譬如,《明義釋》的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論著本身有關聯,彼此之間的關聯並不是可直接看出來,而是間接闡示的。聞思《明義釋》,有了悟其所詮內容的需要(必要性),依著需要可成就極需,因此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論著本身有關聯。之間的關聯是間接闡示的。

  對此不可說不重要,是很重要的,依著論著成辦所詮;依著修持所詮內容成辦論著的需要;依著成辦的需要成辦極需。因此,極需和需要有關聯;需要和所詮有關聯;所詮和論著本身有關聯。

  《明義釋》的第一偈是禮供偈,是向般若波羅蜜多禮敬。這一偈也是「必要關聯語」﹑「立誓撰著」,在此禮供偈之外沒有另外的「必要關聯語」和「立誓撰著」。其他論著,這三點會用不同的偈頌講。

  以上是禮供的部份。接著是各以一偈禮贊四位祖師:無著﹑世親﹑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

在獅子賢之前有難以計數的眾多學智者,例如靜命論師,他是獅子賢的直接上師。可是當時解釋《現觀莊嚴論》,寫釋論的眾學智者中,最好的﹑最優秀的就是他們四位,因此有人質疑:已經有這四位精通於《現觀莊嚴論》的人寫了釋論,您再寫釋論是為什麼?獅子賢說必要,因為這四位有的是以唯識宗的見解在寫﹑有的得到詞沒有得到義﹑有的詞義都沒有得到,所以須要再寫釋論。

  請看文,「慈(貪)眾故博愛(一切貪),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

這是指聖者無著。藏文「卓喇洽巴」是「貪」的意思,所以不是「慈眾」應該是「貪眾」,翻譯時,不可以隨便竄亂改文字,字面是貪,不可翻譯成慈,那是有其必要性和理由的。為什麼?作者用「貪」這個字是有理由的,雖然意思上是慈愛沒有錯,但還是請你們將慈改成貪。慈愛有分等級:有極慈愛和不強烈的慈愛。「貪眾」的貪字有很「強烈慈愛」的意思。「眾」是眾生。「貪眾」指對眾生有強烈的慈愛。「博愛」的藏文是「棍恰」是「一切貪」的意思。

聖者無著是唯識宗的開宗祖師。佛陀宣說的法,有大乘法﹑小乘法﹑密咒乘法等眾多法。佛陀涅槃後,不久大乘法就衰頹了,大乘的宗派:中觀宗﹑唯識宗也跟著衰頹了,只有小乘法廣為宏揚,小乘的毗婆沙宗和經部宗盛行。

  大概佛涅槃後大約九百年,聖者無著出世,佛曾經授記聖者無著出世的年代﹑時間﹑出生的地方,還有他證悟到什麼程度,證悟到第三地,將會寫什麼論著等主要在在《文殊根本續》中清楚授記,在其餘很多經典中都有授記,但最清楚授記的是在《文殊根本續》。

  在聖者無著出世之前,佛涅槃後大約四百年,龍樹怙主出世,龍樹怙主在在聖者無著出世前已開創了中觀宗,但唯識宗還沒有創立,聖者無著出世後,歷經十二年,閉關修持「彌勒法門」,想見至尊彌勒。但在關房中他根本沒有見到,這之間還有很多故事,但簡單而言,最後他很失望地出了關,回去的路上,看到至尊彌勒的化現:一隻黑母狗,下半身血肉模糊,被蛆吃著它的肉,極可憐的樣子,其實那是至尊彌勒的化現,但聖者無著並不知道,當他看到母狗這麼可憐狀情,從心中生起了非常強烈的慈悲心,他本來對眾生就有強烈慈愛了,見到這種情形時內心的慈愛心更為強烈,這就是「一切貪」(棍恰)的意思,特別強烈貪的意思。有兩個「貪」字,都是慈愛的意思。

  因為聖者無著看到至尊彌勒的化現這只母狗,血肉模糊被蛆在吃的可憐樣子,心想如果不管這只狗,這只狗一定會死,而且死狀很慘,但如將蛆移開狗身,這些蛆也會死,兩個都要照顧的緣故,就去向人借了一把刀,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但如果用手去抓那些蛆的話,蛆可能會被捏死,他想身上最柔軟的是舌頭,所以就閉著眼睛,用舌頭去舔,想用舌頭舔將蛆舔起來放到肉上,要閉著眼睛,因為血肉模糊,若不閉著眼睛,可能會想吐,當他用舌頭去舔時,卻舔到地上,張開眼睛一看,結果看到至尊彌勒,沒有母狗。

  聖者無著看到至尊彌勒後,就對著祂抱怨:「您好壞,讓我修了十二年,都不讓我看一下。」至尊彌勒說:「我都在關房裏啊!從你一入關,我就看到你,和你在一起了,是你被業障擋住才看不到我,現在因為你對這只母狗產生很強烈慈悲心的關係,你的業障淨化了,才能看到我。」之後,聖者無著就拉著至尊彌勒衣角,由至尊彌勒以神通帶他到兜率天去,在兜率天,至尊彌勒講了《現觀莊嚴論》等慈氏五論,在兜率天中只有聖者無著是人,其他都是天神。

  所以,偈曰「聖無著救怙,不敗尊前聞,作大論之釋。」的「救怙不敗尊」是指彌勒怙主(至尊彌勒),「不敗尊」是至尊彌勒的另外的稱號。「不敗尊前聞」指聖者無著在至尊彌勒的座前聽聞《現觀莊嚴論》等彌勒五論。「作大論之釋」的「大論」是指《廣中略三部般若經》,不是《現觀莊嚴論》;「釋」是釋論;聖者無著寫了《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論釋。聖者無著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論疏。聖者無著在至尊彌勒座前聽完慈氏五論,回到人間講說,寫了大論《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釋論。他只有解說《現觀莊嚴論》而已,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疏。

  如果「大論」是指《現觀莊嚴論》的話,就必須有一部聖者無著寫的《現觀莊嚴論》釋論,但是聖者無著和世親並沒有寫《現觀莊嚴論》的釋論,真正有寫的是聖解脫軍﹑尊者解脫軍。聖者無著在不敗尊座前聽聞後,寫了《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論釋在哪兒?就是《真性決定論》,這部論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釋論。《真性決定論》不是至尊彌勒寫的,是《廣中略三部般若經》的釋論。「作大論之釋」是指《真性決定論》,這不是《現觀莊嚴論》的釋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