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21:38:27
學習次第 : 進階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03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3-20

獅子賢寫的《現觀莊嚴論》注解《明義釋》,在前行部份說明了撰寫注解的原因,上一次已經講解完畢。

  在《現觀莊嚴論》的開首有四句禮供文,是向誰作禮供?直接向「三智」作禮供,間接向《現觀莊嚴論》的論著本文「八現觀」作禮供。論著本文闡釋的內容和《現觀莊嚴論》禮敬的對境是相同的。其他的論著的禮敬文和論文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各有不同。獅子賢在《明義釋》裏,講到至尊彌勒在《現觀莊嚴論》一開頭的禮供文,先禮贊「三智」,有兩點必要性,第一點:自利的必要性;第二點:利他的必要性。自利的必要性是什麼呢?

  請看文,「聖慈氏自己與諸大善士之行持相同所顯者,又由各各自證之智,於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之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

  聖者彌勒顯示自己的行持是隨順勝士(夫)的行持,依此顯示讓其餘的所化機瞭解到至尊彌勒是位勝士,因而作禮贊。

  若禮贊「佛母三智」的話,又怎能知道禮贊者至尊彌勒是位勝士呢?勝士若要從事撰著等重大事情時,在還沒有正式做之前,會先對殊勝對境作禮贊,這是勝士的作風。至尊彌勒也是,撰著《現觀莊嚴論》時,先向三智作禮贊,其餘的正直人士,看到後,就可瞭解至尊彌勒是位勝士,因為祂的所作風是勝士的作風。

《現觀莊嚴論》禮贊偈的另一個必要性,「利他」必要性,其實下面我們就會講到了,其中有三點:第一點,至尊彌勒禮贊佛母,其餘所化機聽聞禮贊佛母之語時,會對佛母生起淨信。第二點,依著生起的淨信,會趣入聽聞﹑思惟﹑修持(聞思修)禮贊佛母的論著。第三點,趣入聞思修禮贊佛母的論著後,究竟將獲得善妙品「相智」。這是禮贊偈的利他必要性。

  對「三智」的淨信﹑希求心,于闡釋三智的論著作聞思修,最後將獲得相智,所以淨信是獲得相智的第一因。至尊彌勒肯定于「三智」生起淨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因此為使他人于「三智」生起淨信故禮贊佛母。

至尊彌勒肯定于「三智」生起淨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最主要因,是怎麼肯定的呢?是由「各各自證之智」肯定的。「各各自證之智」是現證空性之智。至尊彌勒是在空性根本定中以現證空性之智獲得肯定的。

  由此可知至尊彌勒已經是佛了,為什麼?一般的菩薩﹑聲聞﹑獨覺眾雖然也知道于「三智」生起淨信是得到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但是他們心續的現證空性慧,只有了知空性而已,不能了知其他者;但是至尊彌勒心續中的「各各自證之智(證空慧)」了知於「般若波羅蜜多有境三智」起淨信心,是得到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這就表示至尊彌勒已是佛了,有情是無法如此的。

  「各各自證」是指空性;「各各自證之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就是現證空性慧。為什麼「各各自證」是指空性呢?空性是瑜伽士各自努力實修獲得的,絶不可能由他人開示而獲得。「各各自證之智」是指現證空性之智。如讚頌佛母的偈頌「各各自證智慧所行境」。這裏的「各各自證之智」是在誰的心續中?是在至尊彌勒的心續中。

  于「三智般若波羅蜜多有境」起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品「相智」的主因。也有些人解釋道:「至尊彌勒不是在根本定時以各各自證之智獲得,而是在後得位時以後得智獲得的。」這樣說者是認為至尊彌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薩。至於至尊彌勒是不是佛,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至尊彌勒不是佛,是十地菩薩;實際上至尊彌勒只是示現菩薩相,祂早已成佛了;就我們而言,至尊彌勒是佛。釋尊出世時,至尊彌勒只是現為菩薩的樣子而已,佛的八大近侍佛子,例如觀音﹑文殊等雖示現為菩薩相,實際上都是佛,還有一些菩薩也都是如此。宗喀巴大師在《密宗道次第廣論》裏有清楚講到,賈曹傑寫的《大乘無上續論廣釋》,即《寶性論》的注解,也非常詳細肯定地成立起「至尊彌勒是佛」。既然至尊彌勒是佛,即可說祂是依己之「各各自證之智」肯定「于三智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如果至尊彌勒不是佛,則不可能依己之「各各自證之智」了悟「于三智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品的主因」,必須在後得位,以「後得智」了悟﹑獲得。

  佛在世時的八大近侍佛子,是: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至尊彌勒﹑虛空藏菩薩。這八位菩薩只是在釋尊轉動*輪時示現為十地菩薩相而已,實際上都早已是佛。「近侍佛子」的「近」是親近﹑靠近的意思,指十地菩薩已快接近佛果的意思。在很多論著裏都認為祂們是佛,這樣認為也不矛盾,祂們實際上雖是佛,但為了必要性,示現為十地菩薩相,因此,在一些論著裏稱呼祂們為菩薩,在一些論著裏稱呼祂們為佛,這之間並無相違。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迦葉佛出世時,以名字「波羅門童無上」的菩薩行相,示現為迦葉佛的弟子,實際上早已是佛。實際上八大近侍佛子是佛。

  至尊宗喀巴大師寫的《密咒道次第廣論》,主要是「密集金剛」的釋論,「密集金剛」是世尊講的,宣講時並不是聚集眾多的弟子,為大眾講的,只對少數極利根﹑心續已成熟﹑已學習共道的所化機宣講,這些所化機有出家﹑在家二眾。宣講時並不公開,是秘密宣說的。佛宣說「密集金剛」主要是對殷劄布帝國王偕其眷屬眾宣說的,國王是位在家眾,有妻﹑有兒。殷劄布帝國王依著佛宣說的「密集金剛」修持,就在該世證得雙運的佛果位。他雖然證悟成佛,卻未示現任何成佛後的事蹟,還是以在家相管理國家。釋尊也知道他已經證悟成佛,但沒有示現成佛後的事蹟。後代宗喀巴大師在《密咒道次第廣論》說:「殷劄布帝國王偕眷眾,雖已成佛,然未示佛跡,猶如導師眷眾八大佛子,雖已成佛,然未示佛跡。」

  這裏是以「至尊彌勒是真正佛」的角度解說的。

  「由各各自證之智」指現證空性之智。「般若波羅蜜多有境」指三智。下面會提到許多次般若波羅蜜多都是指三智。《現觀莊嚴論》的內容也是般若波羅蜜多。三智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獅子賢論師說《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是般若波羅蜜多。「淨信」指最極信仰﹑恭敬。「是獲得一切善妙之主因」指聞思修達究竟已,是獲得相智的主因。「如是定解」由各各自證之智獲得定解。由誰的心續獲得定解?由至尊彌勒自己心續肯定的。總之,至尊彌勒在空性根本定中,依現證空性慧﹑各各自證之智肯定了哪一點?肯定「對於般若波羅蜜多有境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的主因」,所以,至尊彌勒為使其餘所化機對三智起淨信故,因而禮贊三智。

  「信如眾善之母」,虔信是一切善之母,如父母親。例如,皈依三寶,要先對三寶產生信心才會去皈依;或者若想得到相智,就要先對相智生起信心才會去追求;所以,獲得一切善妙相智的主因,就是如母般的「淨信」,對此至尊彌勒已得定解,要獲得定解不是由手腳獲得的,而是由心獲得的,由各各自證之智獲得定解。至尊彌勒很清楚「於般若波羅蜜多產生淨信,是獲得三智的主因」,為使其他所化機也于三智起淨信故,因此禮贊了三智。

  請看文,「如是定解後,欲令他(等)於(般若)薄伽梵母最殊勝﹑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趣證其義故,生起最極淨信故,且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所有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

  「如是定解後」指至尊彌勒獲得如是定解後。「欲令他等」的「等」字是多數詞﹑複數詞。所以請加「等」字進去這是指利根﹑鈍根的所化機眾。接著,應該沒有「般若」這兩個字。「于薄伽梵母」,一般「薄伽梵」是指「佛」,這裏的「薄伽梵母」是指「三智」。「最殊勝」是非常卓越。

  「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指無量功德大珍寶的出生處﹑根源處。薄伽梵母是指三智﹑功德寶是指三智﹑最殊勝也是指三智﹑無量功德寶之出生處也是指三智。至尊彌勒對於「一切善妙的主因」已得定解,為使其他所化機眾也于三智生起最極淨信,趣證其義,刻意趨入故,「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在如實詮說般若波羅蜜多功德前,先行禮敬。在撰著一開始,有次第性地,詮說佛母功德,先行禮敬。就是先行詮說三智「佛母」,三智是什麼?基智﹑道智﹑相智;再予以禮敬。

  《現觀莊嚴論》的四句禮贊偈:

  請看文,「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

  第一句詮說「基智」功德﹑第二句詮說「道智」功德﹑第三句詮說「相智」功德﹑最後一句向三智敬禮,這樣正好是「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如其之功德為前行之敬禮」。

  勝士夫若要從事某件大事,或寫某部論著時,都會先向殊勝境作讚揚﹑禮敬。向誰讚揚﹑禮敬?不一定。例如《入中論》直接禮贊的對境只有「大悲心」,並沒有直接禮贊佛﹑菩薩,意義上是有禮贊,但沒有直接禮贊。《中觀根本慧論》﹑《對法俱舍論》﹑《釋量論》這三部都是直接禮贊佛世尊。《釋量論》和《對法俱舍論》的禮贊方式很類似;《中觀根本慧論》則有點不同,禮贊偈說:外道師雖有眾多的說法,可是沒有一位如同世尊,由宣說「緣起﹑八不」之法,引導所化機前赴解脫道,以此禮贊佛世尊。在此,是禮贊三智,等於是禮贊佛的相智。所以,禮贊的對境各有不同。

  在此禮贊的殊勝對境是三智。至尊彌勒禮贊三智,是有其必要性的:第一﹑顯示自己的行為隨順勝士夫,由此可知祂是位勝士夫。第二﹑為使所化機對三智起淨信故,因為于三智生起的淨信,是獲得一切善妙「相智」之主因;倘若禮贊三智,其餘所化機將對三智生起淨信,自然會趣入三智作聞﹑思﹑修,依著聞﹑思﹑修將可慢慢引導他們邁向佛果。至尊彌勒心想有此必要性,因此,禮贊三智。

禮贊的對境是三智「基智﹑道智﹑相智」,三智只在聖者心續中才有,凡夫的心續中沒有。基智在所有聖者的心續中都有,凡是聖者皆有基智;道智只在大乘聖者的心續中才有,小乘聖者的心續中沒有;相智只在聖者佛的心續中有,菩薩也沒有。

  基智是什麼呢?基智是現證無我﹑現證四諦之慧。「現證四諦之慧」是現證四諦﹑無常十六行相之慧。基智在聖者佛﹑聖位菩薩﹑聖位聲聞﹑聖位獨覺的心續中都有。基智是主要證得解脫的方便。道智只在大乘聖者心續中才有,主要是大悲心﹑菩提心﹑證空性慧,大乘聖者心續之道,全都是道智;「大乘聖者心續之道」與「道智」同義。相智是佛地之智,只有聖者佛才有。基智﹑道智﹑相智,這三者簡稱三智。

  聲聞﹑獨覺二者,主要是追求解脫,他們不追求相智﹑不追求利他,只想要獨自解脫而已。這樣,如果修持基智的話,基智可以正確的引導他們邁向聲聞﹑獨覺的解脫地,不需要道智和相智。總之,要證得解脫,一定要斷除補特伽羅我執,而基智正是現證補特伽羅無我之智,若好好依著基智修持,必定能斷補特伽羅我執;一旦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即證得解脫。因此,基智可以引導聲﹑獨聖者邁向解脫地。

  聖位菩薩是追求利他為主?還是追求佛果為主?以追求利他為主,並不以追求佛果為主,因為要證得佛果,必須利他;聖位菩薩為了究竟利他,必須證得佛果。因此,聖位菩薩以追求利他為主要,追求佛果為次要。聖位菩薩既然以追求利他為主,依著道智即可究竟利他。聖位菩薩修持道智,可以究竟達成利他,因此,道智是聖位菩薩修持(利他)的方法。

  佛的責任最主要是轉動*輪,為弟子說法。轉動*輪說法的無上增上緣﹑無上的方便,就是相智,因為為他人說法,自己必須先瞭解,才能夠為他人說法,瞭解是由相智瞭解的,手腳是不能瞭解的;自己瞭解後,還要有「欲為他宣說」的利他心,若無利他心則不會對他人宣說,而欲作宣說的心﹑動機,也是相智。想要使他人離苦﹑說法饒益他人﹑引導他人邁向解脫地的這些心,都是相智。所以,說法者是相智,欲說法之心也是相智,欲說法利他之心也是相智,因此,佛以相智為增上緣而轉動*輪。

  三乘的修行都含攝在三智中。基智引導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道智引導菩薩眾行究竟利他行;相智轉動*輪為弟子說法,所以三乘的修行全部含攝在三智中,因此,三智的功德,非常殊勝﹑卓越﹑無量無邊。

  既然三智具有如是無量無邊﹑殊勝卓越的功德,因而若于三智生起淨信,那是獲得一切殊妙品(善妙)的主因。

  因為有這樣的必要性,所以《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雲;

「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向基智禮贊。

「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向道智禮贊。

「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向相智禮贊。

「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先贊般若波羅蜜多功德為前行之敬禮。

  藏文是「解脫」意義的字句很多,例如,「寂」是解脫;「最寂滅」也是解脫。

  第一句「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是禮贊基智。禮贊的方式有三:第一禮贊修行基智者﹑第二禮贊基智本身﹑第三禮贊修行基智的果報。

  「修行基智的所依」是誰呢?諸求寂聲聞。字面上雖直接講聲聞眾而已,但間接也包含獨覺眾。為什麼含有獨覺眾?因為聲聞﹑獨覺都是追求解脫的補特伽羅,不是指聲聞﹑獨覺阿羅漢,是指尚未證得解脫﹑在「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聲聞﹑獨覺阿羅漢已得解脫,不須再追求。

  「由徧智」,徧智就是一切智﹑基智。在「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是希求解脫者,要尋求解脫,必須透過某個方法才能得到,方法是什麼呢?是一切智(徧智)﹑基智,由一切智求得解脫。

  「引導趨入最寂滅」由一切智引導「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由修持一切智故,一切智將引導他們證得解脫。「最寂滅」是他們追求的果報;「一切智」是方便;「諸求寂聲聞」是所依補特伽羅。所以,這是由「所依﹑方便﹑果報」三種角度作禮贊。總之,第一句的意思是:「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由方便「一切智」引導邁向解脫。」

  第二句「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禮贊道智。如第一句,禮贊的方式,也有三:所依﹑方便﹑果報。所依修行道智的補特伽羅﹑方便道智﹑果報修持道智的結果。

  「諸饒益眾生者」是菩薩的名稱,因為諸菩薩眾唯作饒益眾生事者,所以「諸饒益眾生者」是指菩薩眾。「由道智慧成世間利」,依道智為方便,能成辦世間的眾利益。唯作饒益眾生事的菩薩眾,以道智方便,將能成辦世間有情的眾利益。

  菩薩如何成辦世間有情的眾利益呢?由行佈施﹑修忍辱﹑說法﹑對小乘者宣說小乘法﹑對大乘者宣說大乘法。總之,依著其所需而作利益世間有情事。怎能如此呢?因為他心續中有道智的關係,由道智激發做這些事。譬如,做好事﹑壞事都觀待於心,我們若有一顆善心的話,善心自然會激發我們做善事;如果有強烈的瞋恚心,瞋恚會激發我們生氣﹑做壞事;若有強烈的助人的心,自然會激發做好事;菩薩也是一樣,菩薩的心續中有強烈的證空慧﹑菩提心﹑大悲心﹑道智的關係,由之激發起做利益眾生的事,例如行佈施﹑修忍辱﹑說法等,菩薩甚至連呼吸都在利益眾生,這些全仗道智的恩惠所賜。

  一般說:基智是證無我慧﹑基智是道﹑基智是聖者心續之智,這些都是稱讚基智,但若稱讚「基智是引導有學位的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的話,則沒比此更好的稱讚了。對道智的稱讚也一樣,雖然稱讚道智是最重要的,或說其他的贊詞,但若稱讚:「道智是菩薩利益世間最好的方便」的話,則沒比此更好的稱讚了。

  第三句「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讚頌相智。藏文「ㄎㄤˊ」是相智的意思;藏文「仰大登巴」是真正具足的意思;藏文「圖南」指真正具足相智的諸能仁﹑諸佛。「真正具足」是指「方便」;「能仁眾」是指「所依」,具足相智者;「宣說此種種眾相法」是指「果」。

  藏文「ㄎㄤˊ」是總稱,可用在任何地方,中文是「其﹑誰」的意思,這裏的藏文「ㄎㄤˊ」是指「相智」的意思。有兩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何在此藏文的「ㄎㄤˊ」是指相智:第一原因,因為在此是禮贊三智的階段,而且已經禮贊基智和道智了,剩下的是相智,所以可以瞭解,在此的「其」是指相智。另外一個原因,藏文「圖南」是能仁眾的意思,心續中真正具足的是「能仁眾」,既然是「能仁眾」,所以「其」字是指「相智」。

  藏文「南巴坤滇」是「具一切相」的意思,是指「所詮經典內容」。藏文「那措」是「種種」的意思,是指「能詮經典」。所詮具足一切相故,能詮方作種種宣說。什麼是「所詮具足一切相」?只所詮內容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大乘﹑小乘﹑聲聞﹑獨覺﹑菩薩等眾多的法。因為所詮的內容具足一切相,因此能詮的經典作種種宣說。整個意思是:能仁(諸佛)既然真正具足相智,遂依相智為方便,為各不同的所化機,以能詮的經典宣說種種所詮具足一切相之法;宣說各種法,有:小乘法﹑大乘法﹑密咒法﹑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等。佛是依于相智為方便而宣說各種法,因為佛已真正具足相智故;簡單而言,這是讚頌「相智」。

  第一句講:有學位的聲聞﹑獨覺二眾要抵達解脫地,並不是沒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著基智為方法即可抵達。第二句講:諸聖位菩薩眾要利益世間,並不是沒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著道智為方法即可成辦。第三句講:諸能仁眾(佛)要為所化機轉動*輪宣說佛法,並不是沒有方法,是有方法的,依著相智為方法即可宣說。從這三句可知這是稱讚三智的無量無邊﹑殊勝功德。

  前三句已經禮贊了三智的無量無邊﹑殊勝卓越的功德;最後一句(第四句)「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是敬禮聲聞﹑獨覺﹑菩薩,偕同眷屬眾之佛母。「佛母」是「三智」,有:聲聞﹑獨覺之佛母,菩薩之佛母,還有被聲聞眾﹑獨覺眾﹑菩薩眾圍繞之佛的佛母。這是第四句的敬禮。「偕同」是指佛俱有聲聞﹑獨覺﹑菩薩等眷眾,佛在中央,四周圍繞著聲聞眾﹑獨覺眾﹑菩薩眾。

  這裏是向聲聞眾﹑獨覺眾﹑菩薩眾圍繞的佛的佛母致敬禮。為什麼不是向聲聞的佛母﹑獨覺的佛母﹑菩薩的佛母敬禮呢?佛是主要者,聲聞﹑獨覺﹑菩薩眾是圍繞著佛,向主要的佛的佛母致敬禮的話,附帶的可以瞭解是(等於是)向圍繞在佛旁邊的聲聞﹑獨覺﹑菩薩眾的佛母頂禮。

  「先向如其所有功德為前行之佛母敬禮」只有這句,就表達重點要義了。若約攝起這四句禮贊偈的意義,就是「如其所有功德為前行之佛母敬禮」,是敬禮先行如實讚頌三智功德為前行之佛母。如果不加廣解這四句禮贊偈,只指約攝起這四句禮贊偈的要義,就是這句話:「先向如其所有功德為前行之佛母敬禮」。

「諸求寂聲聞由徧智導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由道智能成世間利,諸具種相智佛宣此種種眾相法,聲聞菩薩同俱佛陀之母我敬禮。」這是《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下面是《明義釋》的解釋:

  請看文,「如是云云。此頌是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具偉大殊勝功德

  「此頌」指《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以此偈頌,詮說此(三智)具足之功德,極為殊勝卓越。總之,以前述的禮贊偈詮說三智的殊勝功德。

  請看文,「聞此頌後,諸隨信行者,初即於此不起懷疑,立生淨信

  既然禮贊偈詮說了三智的殊勝功德,聽到禮贊偈「其他所化機眾」指前面提到「欲令他等生起最極淨信」的「他等」就是其他所化機眾,這可以分為「鈍根﹑利根」兩種。鈍根者是隨信行者;利根者為隨法行者。鈍根者只要聽到一些感動的言詞,就會馬上生起信心,利根者會對所聽到的動人言詞,不會馬上起信,會先觀察該法,之後才生起信心。聽到至尊彌勒在禮贊偈讚揚三智的殊勝功德,鈍根者(隨信行者)會馬上﹑毫無質疑地生起信心。

  請看文,「諸隨法行者,亦由(所謂)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無生,於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

  「諸隨法行者」是利根者,會先作觀察。怎麼觀察?至尊彌勒在禮贊偈的第一句說:基智可以引導聲聞﹑獨覺眾邁向解脫地,要被引導至解脫地必須要斷除我執,要斷除我執必須證得無我。利根者是這樣作觀察的。第二句說:依著道智可以成辦利益世間事,要成辦利益世間事必須要有證空性慧。第三句說:世尊依著轉動*輪宣說種種法,相智必須是「能了知一切法之智」。

  利根者會觀察:基智確實是了悟補特伽羅我無生嗎?道智確實是了悟道無諦實成立嗎?相智確實是了悟諸法無諦實生嗎?

  觀察時,「亦由(所謂)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透過離一異等之量﹑正因,作觀察的正因有很多,「等」字包括:成立基﹑道﹑相三者無生的道理,基智的所緣是「基」﹑道智的所緣是「道」﹑相智的所緣是「相」。成立起基﹑道﹑相無生,例如「有法基﹑道﹑相三者,勝義上應是無生,離一異之體性故」,可以舉出很多理由來成立。

  所以,依著所謂「離一異自性」等眾多理由,了知基﹑道﹑相無生的道理。「全然了知基﹑道﹑相無生,於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了知「基﹑道﹑相無生」已,於禮贊偈詮說的不見有違害,至尊彌勒說的是真實的,見到沒有違害,才生起淨信。

  以上是「諸隨法行者,亦由(所謂)離一異之自性故等之量(正因),全然了知基﹑道﹑相無生,於頌義所說之般若波羅蜜多不見有違害」,這一段的意思。

  至於「基﹑道﹑相無生」比較複雜,今天沒有時間解釋。簡言之,聽到禮贊偈後,《現觀莊嚴論》的特定所化機:鈍根者會馬上﹑毫無質疑地對佛母生起信心;利根者會加以觀察,不會馬上起信,會觀察至尊彌勒說的到底是不是正確?合不合理?以眾多正理加以觀察後,見到至尊彌勒說的並沒有違害,才生起信心。《現觀莊嚴論》是為兩類特定所化機宣說的。

  到此已經講解了《明義釋》的禮贊偈和《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明義釋》的禮贊偈,所禮敬的對象是般若波羅蜜多,主要是指果般若波羅蜜多。一般而言,般若波羅蜜多分為四種:果般若波羅蜜多﹑經教般若波羅蜜多﹑自性般若波羅蜜多﹑道般若波羅蜜多。在《明義釋》的禮贊偈是禮贊「果般若波羅蜜多」。《現觀莊嚴論》的禮贊偈是直接禮贊三智,間接禮贊八事,因為三智的修行全部含在八事當中。所以,禮贊偈雖然直接禮贊三智,但間接是禮贊八事,也是禮贊整部論的論義。

  今天就講到這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