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5/02 08:05:08
學習次第 : 初階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錄二
會性法師講述
弟子性文謹記
丁二、共申讚歎
諸佛菩薩,共同稱讚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事。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以殊勝語,「贊」佛,「歎」佛德行。「釋迦牟尼」娑婆教主。「釋迦」姓,迦毗羅國淨飯王是釋迦族,故姓釋迦,譯「能仁」,能以仁德慈濟眾生,表大悲。「牟尼」名,譯「寂默」,佛為太子時,好思惟法義,淨心獨處,表大智。
「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為諸佛菩薩共贊之語。稱揚釋迦佛能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現不可以心思口議的廣大神通智慧,以權巧方便調和降伏剛強難化眾生,令彼知煩惱苦,發心修行,達涅槃樂。
「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謂五濁。雲何濁?華嚴、法華等大乘經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眾生心本自清淨,因貪、瞋、癡三毒遮蔽,而渾濁不清。楞嚴經第四卷雲:「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為濁。」水喻自性,泥沙喻煩惱,眾生起惑造業,相續綿延,成此五濁。先略釋五濁:
一、劫濁——劫,劫波,譯「時分」,長時曰劫,世人不察,作災難解。有大、中、小之別,大劫有大三災,小劫有小三災,或許因此造成誤解。劫濁無自體,具下四濁,促使長時渾濁,名劫濁。
二、見濁——五利使為體。五利使:(一)身見——因身而起我見、我執,如執名,聞人讚歎則喜,聞譭謗則瞋;執利,勾心鬥角,強爭豪奪,造殺、盜、淫、妄等惡業。(二)邊見——執斷、常二見。唯物家執人死如燈滅,中國古雲:「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不信有來生後世,謂「斷見」。執人死恒為人,畜生則永作畜生,不信有六道,依業流轉,謂「常見」。皆屬外道邪見。(三)戒禁取見——非因計因。非生天因執為生天因,如印度持牛戒外道,其始祖定中見牛死後生天,不明究理,以牛作榜樣,學牛生活,吃草、耕地、四肢著地等無益苦行。佛世,一持牛戒者托阿難問佛:「牛戒持清淨,得生天否?若犯戒當如何?」佛答:「持牛戒清淨,來生必定作牛,犯戒則下地獄。」今生學牛,和牛無異,何況來生!不清淨下地獄,真划不來。佛世,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持狗戒、羊戒、雞戒等,真是無奇不有。(四)見取見——非果計果,非涅槃執為涅槃。如外道禪定,生無色界,非非想處天,未出三界,誤為得涅槃果位。(五)邪見——撥無因果,不信善惡有報。五種偏見中,眾生最少都有身見,未斷見思,各各有我執。
三、煩惱濁——紛煩之法,惱亂心神。以貪、瞋、癡、慢、疑五鈍使為體,凡夫皆具。
四、眾生濁——是見濁、煩惱濁和合之果報。見濁、煩惱濁為因,眾生濁為果。
五、命濁——壽年不滿百,且多災多難,百歲曰人瑞,可見生命之短促。
減劫至人壽百歲以下謂「惡世」,眾生惡多善少。阿含、俱舍雲:世尊出世,人壽百歲,處於減劫,百年減一,佛滅二千多年,現人壽七十餘。這是佛經算劫(時間)的原則,有人認為,古時物質缺乏,保健不足,所以壽短,今人懂養生,衣食豐足,壽長,似與佛經相違。不知百年減一是一種算時間的方法,非呆板增減。不過,照此演算法,人壽減到三十、二十、十歲時,有小三災。十歲後,百年增一,增至八萬四千歲止,再百年減一,減至八萬歲,第十小劫,彌勒菩薩降生,龍華樹下成佛,三會度眾,所度皆釋迦佛正、像、末法修行未解脫者。因此,地藏菩薩受佛付囑,全力以赴,於無佛之世,教化眾生,起碼受三皈,期於龍華三會得度。
「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佛煩惱斷盡,有最圓滿的漏盡通,成就一切種智,知諸法總相、別相;具十力,徹知眾生根機,故能以不可心思口議的廣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剛強」淺白說「不聽話」。煩惱深重,不受佛教化,惡業增長。佛「調」和降「伏」剛強眾生,不出兩種方法:一、以智慧運無緣慈同體悲攝受。二、以神通力折伏外道,調伏眾生煩惱,故佛又名「調禦師」。佛觀機逗教,讓眾生「知苦樂法」,凡夫有八苦、六道輪回苦,乃至無量諸苦,具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令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起覺醒心,修菩提行,獲菩提覺法樂,證出世三乘聖果的涅槃寂靜樂。
真正發心學佛,解行並重,趣向菩提,心地自然輕安清涼,當下就享受到法樂,絕非世樂可比。「知苦樂法」是學佛的基本態度,倘不知苦,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無我計我、不淨為淨,顛倒夢想絲毫未減,就不是學佛者。能知苦、空、無常、無我,精進道業,即是知苦樂法。諸佛菩薩共讚歎已,「各遣侍者,問訊世尊」,少病少惱否?眾生易度否?
丙二、現相集眾序分二
釋迦世尊欲說地藏經時,放光現瑞,十方大眾感受佛光,聞微妙音,聚集忉利天,謂「現相集眾序」,分兩段:丁一、放光現瑞,丁二、大眾雲集。先說:
丁一、放光現瑞分二
佛放光明,呈現種種瑞相,又分兩段:戊一、放光明雲,戊二、出微妙音。先說第一段:
戊一、放光明雲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是時」諸佛遣侍者請安完畢時。「如來」佛十號之一,仿同先德號。後佛如先佛之再來,佛佛道同,證理無差,故名如來。今指釋迦牟尼佛。「含笑」微笑。諸佛雲集,菩薩致意,佛欣慰歡喜。含笑同時「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佛光雖多,不出二種:一、常光——平常就有。每尊佛常光不同,世尊示現娑婆,五濁眾生障深福薄,順此界因緣,應身佛常光一尋(周圍丈六)而已,晝夜皆明,勝日月光。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常光無量,阿彌陀經:「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二、放光——特殊因緣而放的光。此處即約放光說。「百千萬億」有二義:一、顯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二、形容光色之多。「大光明雲」大,周遍義,徹照三千,無幽不明。「雲」一、喻光色多如彩雲。二、佛放光隨眾生機感,不作意,是清淨心的自然流露,如「白雲出岫本無心」。
所謂大圓滿光明雲,大慈悲光明雲,大智慧光明雲,大般若光明雲,大三昧光明雲,大吉祥光明雲,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大歸依光明雲,大讚歎光明雲。
「所謂」指下文解釋上文。「百千萬億大光明雲」是總標,列舉十種,十為一周圓數,百千萬億盡攝無餘。光有名,表佛圓證是理,眾生受之,能得如是勝用,發菩提心,次第修行,入佛知見。
「大圓滿光明雲」大,表周遍。佛惑盡功圓,萬德具足,無所欠缺。眾生受佛光照,種下將來成佛善根,時間不論長短,終將成就。「圓滿」是總義,何種境界,才算圓滿?下列別義:
「大慈悲光明雲」慈予樂,悲拔苦,慈悲為佛法根本。經雲,若人問:「佛法以何為本?」當答:「以慈悲為本。」佛慈悲至極,不擇怨親,不分界域;視眾生如獨子,以佛光護愛,下慈悲種,結慈悲果。
「大智慧光明雲」若無智慧,單有慈悲則「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何謂智慧?「智」照了,「慧」鑒別。明瞭萬法是智的作用,分別諸法之是非、善惡、邪正是慧的功能。悲智雙運,六度方能圓滿,大智度論雲:「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感受佛光,得大智慧。
「大般若光明雲」般若譯為「妙智慧」。上「大智慧」屬三乘共修之「共般若」,較淺;大般若為「不共般若」,般若心經的「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不與三乘共,菩薩分證,佛究竟證。並表文字、觀照、實相三般若義;結集佛法,白紙黑字謂「文字般若」,依義起修即「觀照般若」,由觀照證實相是「實相般若」,故雲:「依文字起觀照,依觀照證實相」。光明能破眾生昏暗,令證般若妙智,謂大般若光明雲。
「大三昧光明雲」舊譯三昧,新譯三摩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摩地」味之分音,「昧」摩地合音,為使音較圓滿,新譯作三摩地。梵語三昧,譯正定或正受。參禪大悟如六祖,或念佛達心佛一如的境界,即是三昧。無論修何種法門,證得三昧,心無妄念,唯正念,即是正定。不受諸受名正受。凡夫萬境皆受,鬧亂不安,證三昧者,對諸境了了分明而不領納,如鏡,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境來顯之,境去不染。佛光照耀眾生,能歇息狂心,不受諸受,成就三昧。
「大吉祥光明雲」吉利祥瑞,事事如意。令眾生于成佛道上,逢凶化吉,無所障礙。
「大福德光明雲,大功德光明雲」,福德,約世間有漏福報言。永嘉大師雲:「住相佈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世福再大,仍有盡時,南北朝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造寺度僧,供養三寶,做諸善事,有何功德?」祖潑冷水答:「並無功德。」不能出三界故。功德,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皆為斷煩惱、了生死、成佛道,不貪戀世間福報。一般人福德、功德混淆不清。
修行須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不能解脫,修慧不修福,與眾無緣,度生困難。大莊嚴論記載:有二比丘,一專修慧,一偏修福,轉生後,修慧者證聖果,修福者墮畜生道,養在王宮享癡福,故雲:「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羅漢雖了生死,「子縛已斷,果縛猶存」,業報身須飲食,因結緣少,故供養薄,常空缽而回,觀世間有福之人,法緣殊勝,事事順遂,福少者觸向坎坷,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悉與因果相關,切莫怨天尤人。就福慧論之,慧勝於福,縱受用不足,但生死已脫,法樂無窮。佛光護照,能成就世間有漏福德和出世間無漏功德。
「大歸依光明雲」,言歸依者,歸投依靠。「茫茫苦海無所依靠,唯有三寶是歸依處」。三寶如大法船,趣之曰「歸」,登船曰「依」,佛光護佑眾生,依三寶筏,度生死海,達涅槃岸。
「大讚歎光明雲」感得佛光照護,皆能念佛、念法、念僧,稱揚三寶功德,成就無量出世善根。
放如是等不可說光明雲已。
總結上文,放百千萬億光畢。
戊二、出微妙音
又出種種微妙之音。
又,再也。不只放光,且出微妙音。此句為總標。「種種」音聲種類無量。「微妙」悅耳清心,消除熱惱。音從何出?佛身?佛口?光明?華嚴經隨好光明功德品,詳載佛於光中出種種音,這裏雖沒明說,但光中出音無疑,光與音同時,因佛尚坐著微笑,還未說法,而文字不能並陳,故先說放光,再明音聲。
所謂檀波羅蜜音,屍波羅蜜音,羼提波羅蜜音,毗離耶波羅蜜音,禪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脫音,無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雲雷音,大雲雷音。
「檀波羅蜜音」,梵語檀那,此雲佈施,簡稱「檀」。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從生死此岸,度煩惱中流,至涅槃彼岸。也譯作「度」,正在修行,欲「度」煩惱。正修行時曰度,已了生死曰到彼岸。印度習慣,不論正修或已達目的,皆名「波羅蜜」。
「屍波羅蜜音」屍,屍羅之簡稱,譯戒。持戒波羅蜜。
「羼提波羅蜜音」即忍辱波羅蜜。
「毗離耶波羅蜜音」譯精進度。
「禪波羅蜜音」禪,梵語禪那的簡稱,譯定或靜慮。即禪定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音」般若,譯妙智慧。
先出六度法音,六度是菩薩根本行法,詳見「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專說六度。優婆塞戒經和其他大乘經典皆論及。
「慈悲音,喜舍音」,慈、悲、喜、舍,是「四無量心」,詳見佛學辭典或法數。
「解脫音」,眾生被三毒纏縛,修學佛法而得解脫。空、無相、無願謂「三解脫門」。欲令眾生永離三障,究竟安穩,出解脫音。
「無漏音」漏,煩惱異名,眾生因煩惱漏落三界,佛出此音,為使眾生,諸漏永盡,性淨圓明。
「智慧音」聞之增長智慧。指共般若。
「大智慧音」指不共般若。
「師子吼音,大師子吼音」,師子即獅子,獅為萬獸王,一吼,百獸驚伏,喻佛說法如獅子吼,心無所畏,能降伏外道邪說。「師子吼」說三乘法,「大師子吼」說大乘不共法。「大」表殊勝義。
「雲雷音,大雲雷音」,欲雷先雲,喻佛說法前,先放光現瑞,蔭覆眾生,警策精進。「雲雷音」說小乘法。「大雲雷音」表說圓頓大去。
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
總結上文,放光現瑞,出無量百千萬億微妙法音畢。
另瑞成書局印小本地藏經,「說出如是等不可說不可說音已」,多一「說」字。查諸藏皆無,清初地藏經科注卻有,再查卍續藏,其中有原本木刻版的地藏經科注,結果,原版沒「說」字,可見是後人加入,為何加?無從了知。
名相從略不細說,佛經「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每部經序分,幾乎牽涉到全部教典,名相若詳解,得把全部藏經說完,起碼須花很長時間,講經,主在聽經之要義,名相有時間說當然好,現時間有限,略之。欲知,可看批註,找法數或參閱其他大乘經。
丁二、大眾雲集分三
大眾雲集分三段:戊一、天龍眾,戊二、諸神眾,戊三、鬼王眾。(順經文分三段,其實,天龍眾可概括諸神及鬼王二眾)。
戊一、天龍眾
娑婆世界及他方國土,有無量億天龍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宮。
先總標。佛放光現瑞,出微妙音,流布十方,十方世界天龍鬼神,仗佛威神,聚集到忉利天。因佛不放光,諸天鬼神不知佛在天上說法,且忉利天以下乃至鬼神眾神通力弱,須仰佛力,方能赴此勝會。「娑婆」,此界名,譯堪忍,有二義:一、娑婆為一大苦聚,眾苦充滿,眾生堪於忍受,不思出離。二、諸佛菩薩,不畏五濁,堪忍辛勞,利樂眾生。除娑婆外,還有十方之「他方國土」的天龍鬼神也集到忉利天來。數目之多,凡夫難以想像,故雲「無量億」。
所謂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無量億天眾,到底有那些呢?此界他方皆有三界二十八天,先列欲界六天。所謂:
「四天王天」,欲界第一層天。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稱護世四王。
「忉利天」,前已說。地居天的最高處。
「須焰摩天」,又名夜摩天。須焰是夜的分音,夜是須焰的合音,梵音輕重差別而已,此雲「時分」,屬空居天。
「兜率陀天」,亦名睹史多,簡稱兜率天,譯「知足」。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所居,彌勒菩薩現居此。外院是一般天人住處,菩薩為鄰教化,天人少欲知足,故名。
「化樂天」,此天諸樂,變化而成。
「他化自在天」,奪他所化,自在享用,不勞己作。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羅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
色界四禪十八天。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初禪三天。梵者淨也,無世間五飲,清淨安居。「梵眾」系庶民百姓。「梵輔」梵王的臣佐官員。「大梵」統攝梵天之王。
「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三天,證二禪天人所生。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屬三禪三天。
四禪共有九天,凡夫三天,外道一天,後五天為三果聖人所居。
「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凡夫證四禪所生,至此,呼吸不用鼻,全身毛孔皆可呼吸。
「無想天」,修無想定外道所生。強制第六意識,不令起現行,如石壓草,壽五百大劫,定功失還墮落。
「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聲聞修四諦法,證三果阿那含,斷欲界思惑,不再來人間受生,生五淨居天續修,利根者從此修行證阿羅漢,鈍根者須次第修四空定成就,方出三界。故阿那含譯為「不來」。
「摩醯首羅天」,此雲「大自在天」,乃色究竟天天主,標示其名,非另有一重天。
「乃至」超略詞。無色界有四天,僅列「非想非非想處天」,略去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
三界如何分呢?「欲界」,有男女五欲差別。「色界」,無男女,皆具丈夫相;無五欲,僅色身,以禪定為樂。不知者認為觀音菩薩是女的,稱觀音媽、觀音娘娘,俗之百歲修行經雲:「十八羅漢男人做,觀音菩薩女人修」,男的只能做羅漢,再努力也成不了菩薩,女人只當菩薩,做不成羅漢,是錯誤的觀念。色界天已無男女相,何況已成佛的觀音菩薩,不但女相,連男相也不可得。菩薩相貌如色界天人,莊嚴如少女,故古時繪像較似女性,傳久,變成菩薩是女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三十二應身中,現童女、婦女身,目的在度眾,應眾生心而現,菩薩根本沒男女相的差別。「無色界」,依字解無色身,精神安住四種禪的空定中。也有經說,無業果色,有定果色,為欲界、色界所不能見,故名「無色界」,否則,若無色身,怎能赴會?如何顯現?
三界二十八天,詳說甚多,如天人身高、壽命、衣飾、享用、環境等,若欲詳明請看「法界安立圖」,不止諸天,乃至三惡道的種類,都作有系統的分析說明。不論那部經典,皆牽涉全部教理及空間、時間、宇宙萬有,所謂牽一發動全身,地藏經也不例外,此從略。
一切天眾、龍眾、鬼神等眾,悉來集會。
總結上文。十方受佛光照的天人、龍眾、鬼神眾,仗佛神力,同集法會聞法。
「龍」,畫像有鱗、角,腳有五爪,當屬畜生道的神,既是神,便有神通,另分一類。「鬼神」,鬼道眾生,有福德曰「神」,無福德名「鬼」。介天、人之間,近于阿修羅。
戊二、諸神眾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樹神。
「複有」,還有。除上說大眾外,還有娑婆及他方世界諸神聚集。管海的「海神」,管江,如長江、揚子江等「江神」,管比江小的「河神」,管大樹如神木之類的「樹神」,佛成佛之菩提樹,也有菩提樹神。
山神、地神、川澤神、苗稼神。
管山「山神」,管大地「地神」,十一品之堅牢地神,民間土地公皆屬之。治小川、水池的「川澤神」,管小樹、秧苗、稻穗,五穀之類的「苗稼神」,如神農、後稷。
畫神、夜神。
管日夜之神。夜神甚多,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三十一至三十八,八位善知識屬夜神,為菩薩示現。
空神、天神、飲食神、草木神。
管虛空「空神」,經雲名「舜若多」。管天宮「天神」,善財童子參第二十九位善知識,便是「大天」天神,身高大,有四手,參訪時,彼正以四手取東、西、南、北四大海水。管飲食「飲食神」,如寺內監齋使者,一般家庭的司命灶君。管草木「草木神」,比丘戒毀損草木曰「壞鬼神村」,草木為鬼神依止處。
諸神約所司職務立名,華嚴經華藏世界品說得更多,許多是菩薩大權示現,可參閱華嚴經。
如是等神,皆來集會。
神眾何止千萬,以上略舉而已。諸神眾皆聚集法會,聞佛說法。
戊三、鬼王眾
複有他方國土及娑婆世界,諸大鬼王。所謂:惡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氣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攝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愛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來集會。
諸大鬼王,也來忉利天。
「惡目」,以形立名,眼露凶光。「啖血」,啖同啖,血食神,食眾生血肉。「啖精氣」,吸食動、植物精氣,精氣被吸,人體耗損,植物枯死。「啖胎卵」以動物之胎、卵(蛋)為食,古時認為有啖胎鬼神,俗之胎神即是。「行病」,瘟疫之鬼,梵語富單那。以上五位屬惡鬼王。
「攝毒」,攝萬物毒,不害眾生。「慈心」愛念眾生,離諸怖畏,是菩薩示現,閻羅王眾讚歎品中詳明。「福利」,有福德,助人成就善法,如城隍等。「大愛敬」,屬護法善神。彼及眷屬能護念如法持三皈、五戒、菩薩戒者。這四位是善鬼王,常以利益眾生為依歸。「王」自在義、主宰義,各領眾多眷屬,冀聞妙法,仗佛威神,悉來集會。
丙二、現相集眾序畢,亦屬通序六成就之「眾成就」,載於別序中,並由佛放光集眾,為本經殊特處。
佛教承認鬼神的存在,六道的阿修羅,有天福無天德,近乎神,人間天上皆有。鬼道中多福德曰神,無福德曰鬼,餓鬼只是其中之一,細分有「有財、少財、無財」三類,各分九品,詳閱法界安立圖。人之見識淺薄,不能因看不見鬼神而否認。彼雖善惡不同,所行有異,但厭離鬼身,求解脫的希望不二,善神能護持三寶,惡鬼也能受佛感化,轉惡為善,故共臨忉利天宮。
丙三、問答發起序分三
文殊菩薩請問,釋迦佛作答,發起正宗分的說法,分三段:
丁一、問來眾數量,丁二、答神力莫測,丁三、顯久化成就。先說:
丁一、問來眾數量
佛問文殊菩薩:集會大眾有多少?請看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汝觀是一切諸佛菩薩,及天龍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國土他國土,如是今來集會,到忉利天者,汝知數不?
「爾時」,天龍鬼神雲集時。「文殊師利」,新譯曼殊室利,梵音輕重不同,義同。譯「妙首」,成微妙功德,為菩薩眾上首。「妙德」,曆劫廣修,德無不圓,帶果行因,倒駕慈航。又譯「妙吉祥」,生時現諸瑞相。菩薩眾中,唯文殊、彌勒,與佛共生一世,示降印度。文殊菩薩為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子,隨佛出家,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首楞嚴三昧經雲:彼過去成佛,名龍種上佛(或寫龍種上尊王佛,但查無此名)。現也在北方示現成佛,鴦崛摩羅經雲:北方上喜世界,文殊于彼成佛,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為助世尊教化,現菩薩身,所謂「一佛出世,千佛護持」,華嚴會上,與毗盧遮那佛、普賢菩薩,並稱「華嚴三聖」。文殊表大智慧,普賢表大願行,慧目行足,始成無上菩提。在大乘佛法裏佔有重要地位。佛菩薩皆千百億化身,無處不在,華嚴經說,文殊菩薩,化身無量,遍十方界。悲華經也說,彼將來於南方世界示現成佛,名普現如來。
文殊菩薩與國人有大因緣,建道場於山西五臺山(又名清涼山)度眾。應化事蹟很多,據清涼山志及文殊大士靈應錄載:南北朝時,五台之中台西北方,半山有靈鷲寺,設無遮大會,普施幽冥,利濟貧困。來一貧女,攜二子一犬,剪發供養,乞先給飲食,執事師予三分,意使三人飽足,女又說:狗也得吃些。勉強再給。更乞一分,喂肚裏小孩。執事師忍不住呵責彼,索求無度,貪得無厭。貧女說偈雲:「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意思是我對三界早不執著了,不料今天卻被嫌棄。湧身虛空,現文殊大士德相,狗為座獅,二子變侍童,複說偈:「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建無遮大會為學平等,心卻隨境起分別,明知肉身無常,百骸不存,憎愛猶重,何時修得平等?大眾聞之,跪求懺悔,祈開示平等法門,大士雲:「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學習大地,淨穢皆容,也如水火風,等無差異,由是開啟平等之門。說畢即隱沒。大眾禮謝,並將所施之發。立塔供奉。故此寺所塑文殊菩薩像,童子立兩旁,別於他寺。
本經除地藏菩薩外,第一品即出現文殊菩薩,第五品普賢菩薩,第十二品觀世音菩薩,四大菩薩同現一經,甚為稀有,文殊菩薩作發起眾,表須大智如文殊菩薩,方解地藏菩薩之勝行。
「法王子」,佛為法王,于法自在,菩薩承佛家業,延續法燈,是佛真子,稱「法王子」。文殊智慧第一,菩薩眾上首,表尊敬故,經文往往于文殊菩薩首句加「法王子」。菩薩不但圓證等覺,且帶果行因,倒駕慈航,故敬稱為「摩訶薩」。
釋迦牟尼佛問文殊菩薩:你以智眼觀之,此界他方,十方國土,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天龍鬼神,集會忉利天的大眾,究竟有多少?「汝知數不?」即佛、菩薩、天、龍、鬼、神各有多少?你知道嗎?
丁二、答神力莫測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測度,不能得知。
文殊菩薩稟白佛:世尊!我以神通力,千劫測度,不能知現前大眾數。
下對上曰「白」,上對下用「告」,不像今人,對老祖父說話:「我告訴你」;昔寫家書「父親大人膝下:跪稟者......」,今只「爸爸」兩字,甚至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長幼不分,遑論敬老尊賢,子訓父,孫訓祖,多矣!
丁三、顯久化成就
佛告文殊師利:吾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
佛告文殊:別說你以菩薩境界測度,不能得知,就是已圓成佛果的我,用佛眼觀察,也沒法確知大眾的數目。
古德對這段經文的解釋,不出三種:一、約本跡說,本知跡不知。二、抑果揚因,尊人遜己。自謙雖成佛猶不盡數,況菩薩!實際上佛知道,方便說不知。若如是,則佛妄語,不應該!三、逢場作戲,突顯地藏菩薩度眾之多,重重無盡。
說法四十年,對這些解釋總覺不太妥切,參看許多古注,也有說:以現量境知,「觀」是比量故不知。但佛是聖言量,此說不通。依個人看法,佛當然知道,若不知非一切智人,「猶不盡數」的問題出在「觀」,觀即測度,佛智如鏡,無一不明,何須用觀!一個個算,算到何年何日?不是算不出,而是太耗時,佛眼圓明,恒沙界事,無所不知,況雲集大眾之數,豈有不知之理!此乃個人心得,正確否?祈將來諸佛菩薩,大悲證明!
此皆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已度、當度、未度;已成就、當成就、未成就。
無數大眾雲集之因。顯地藏菩薩度眾時間之久,所度眾生之多。有「已度,已成就」的諸佛,「當度,當成就」的菩薩,已成菩薩功德,將來必定成佛,包括大士化身的鬼王神眾。「未度,未成就」的天龍八部及鬼神,雖至忉利,但未出三界,未了生死故。
甲二、正宗分分三
乙一、地藏因行果德周分二
乙二、利益存亡功德周分二
乙三、念佛佈施勝德周分二
正說地藏經宗旨。三卷十三品,分「三周說法」,不依古注分科。一、地藏因行果德周,前六品。二、利益存亡功德周,第七、第八品。三、念佛佈施勝德周,第九品起至十二品止。第十三品為流通分。
科判因各人看法而異,每本批註都有其特殊處,地藏經注疏少,以往多以清初青蓮大師的為主,現在改用三周說法,使初學者更易提綱挈領,但小科方面,有的還是參考科注。先介紹「地藏因行果德周」,分二段:丙一、願行德用,丙二、稱揚弘通。
丙一、願行德用分五
「願行德用」說明地藏菩薩因地所發大願,所修大行。文分五段:丁一、因地本願,丁二、分身集會,丁三、示業緣差別,丁四、示業感差別,丁五、示業報差別。先說第一段:
丁一、因地本願分二
「因地本願」又分二段:戊一、文殊請問,戊二、如來答釋。
戊一、文殊請問
因文殊菩薩請問,而發起正宗分。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已過去久修善根,證無礙智,聞佛所言,即當信受。小果聲聞,天龍八部,及未來世諸眾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唯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
文殊菩薩請問佛:地藏菩薩以何方法度眾?歷時多久?本身未成佛,何以能度眾生成佛,施化十方?且所度非一、二位,乃無量數,令人生疑。
「世尊」,佛為世出世間最尊貴,九法界獨尊。佛世,弟子皆稱佛「世尊」。「我」,文殊自稱,菩薩已無我相,假名稱我。「無礙智」,佛智雖多,不出無著智、無礙智。徹證諸法理體,自在不執,謂「無著智」,又名「如理智」。宇宙萬物,千差萬別,無一不知,不生障礙,名「無礙智」,又稱「如量智」。四聖六凡,微塵剎土,如量了知,無一缺漏。無著智是根本智,無礙智屬後得智,修行所成就的智慧。
文殊稟佛,已證無礙智慧,聞佛言此雲集大眾,皆地藏菩薩所化,信受不疑,然小乘果位的聲聞四果及修十二因緣的辟支佛,智慧有限,恐難深信。天、人、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八部眾(總指鬼神等眾),三學未具,不知菩薩境界。未來眾生,志性下劣,雖聞如來清淨妙心自然流露的真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誑語,因業障纏縛故,必生疑惑。縱勉強生信,項戴受持,免不了橫生譭謗。唯一希望世尊,詳明地藏菩薩最初在因地時,修何大行?立何大願?能成就不可以心思口議的利生事業。
文殊請問,主要針對「未來世眾生」。小果聲聞,八部等眾,至忉利天親聞,仗佛智加被,對佛法定生信心。未來眾生,易以凡情測聖境,生疑甚至譭謗造業,故針對末法眾生而問。
菩薩請問,只對地藏菩薩以大士身度無量眾生疑,未對「我以佛眼觀故,猶不盡數」生惑,可見,佛非不知,「觀」故不知,佛、菩薩彼此相知,心照不宣。且已得「無礙智」,豈有不知之事!
戊二、如來答釋分二
如來答釋分兩段:己一、略贊功德,己二、廣說願行。
己一、略贊功德分二
「略贊功德」又分兩段:庚一、明大士因行,庚二,顯聞名獲益。
庚一、明大士因行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
佛告文殊,欲知地藏菩薩因地修行,須舉喻明之,譬如「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教化區。古印度認為地球中央有須彌山,周圍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外則大咸水海圍之。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一個須彌山加四大部洲,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大千世界」。三次稱千,名「三千大千世界」,實際是一個大千世界,非三千個大千世界。以三界分:一須彌山、四大部洲、四王天、一日月、一六欲天,為一小世界,在初禪天之下,故雲:「初禪覆一四天下」。二禪下有一千個小世界,「二禪覆一小千界」,須彌山、六欲天等各一千個。「三禪覆一中千界」,有一千個二禪天。「四禪覆一大千界」,四禪天以下有一千個中千世界,謂「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古印度人的宇宙觀,釋迦牟尼佛出世,隨順世間的說法謂之「隨他意語」,這類問題,和斷煩惱了生死無關,隨順世間,方便說法,免致紛擾。古時,科學未昌明,說地球是圓的,無法取信,不受認同,別說二千多年前,八十年前的中國,仍有人不相信,見「法界安立圖」序便知。其實,佛了了分明,華嚴經世主妙嚴品,提到十方世界,長短方圓,如樹如葉等千差萬別,什麼形狀都有,隱含世界「圓」之意思,只是沒明講而已。現以大千世界之萬物,喻地藏菩薩度眾之多,歷時之久遠。「所有草木叢林,」草多曰叢,木多稱林。「稻麻竹葦,」稻米、芝麻、竹子、蘆葦,大如「山石」,小若「微塵」,「一物」作「一數」目,每一數目當「作一」條「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恒河的每一粒當作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數目多到不可思議!「恒河」為印度四大河流之一,新譯殑伽河,此雲天堂來,形容其水源之高,如詩人描寫黃河,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印度人視恒河為聖河,沙細且多,佛常於恒河兩岸說法,提到多數,常舉恒河沙為喻。一物一數,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世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將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大劫。長時曰劫,經雲:人壽從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為一增,再每百年減一,減至十歲謂一減。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小劫是一中劫,四中劫為一大劫,世界成、住、壞、空各須二十小劫,即一大劫。每一大劫裏,積聚的微塵數,一塵作一劫,盡此無窮劫中,再把每一大劫的世界,都磨成微塵,一塵一劫。如是重重無盡,不可測度。
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上喻。
凡夫初發菩提心修行,曆十信(仍屬凡夫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賢位),才入十地聖位。地藏菩薩單證十地果位以來,超過前面譬喻千倍以上。世尊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大士成就十地至今,不知經過多少千萬的三大阿僧祇劫。
「十地」:一、歡喜地,二、離垢地,三、發光地,四、焰慧地,五、難勝地,六、現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雲地。大乘經典多有,名稱大同小異,此根據華嚴經。
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何況地藏菩薩未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前,作聲聞、辟支佛的時間,更長於上喻。正顯菩薩廣修勝行之久遠,所以度眾無量。
「聲聞」,佛世所度之比丘眾,聞說苦、集、滅、道四諦,依法修行斷見思惑,證無生阿羅漢果,謂「聲聞」。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聲聞修法見阿含、俱舍,教下則天臺四教儀,藏教位便有詳說。「辟支佛」,具雲「辟支迦羅」,較聲聞利根,有二義:一、獨覺——出無佛之世,因宿世善根,秋觀黃葉落,春睹百花開,見時序變遷,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理,證涅槃境界。屬於無師自通。二、緣覺——佛世,聞佛說十二因緣法,所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種互為因緣,順之則輪回生死,緣覺聞此法,知無明是生死本,從斷無明下手,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憂悲苦惱滅。修還滅門即證辟支佛果,詳見十二因緣經。聲聞、辟支佛是二乘聖人,對大乘言為小乘。關於聲聞、辟支佛的道理,有學無學等,屬專門學說,從略。
庚二、顯聞名獲益
顯聞地藏菩薩名號,依法修行所得的利益。
文殊師利!此菩薩威神誓願不可思議。
結上啟下。總結地藏菩薩所以具足不可思議之原由,發起下文。誓,願的決定志,既發願,勇猛精進,非達目的不可。地藏菩薩的威德神通、度生誓願不可以心思口議。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正明聞名獲益。
「若未來世」,佛滅後,正、像、末法時,只要有地藏法門的地方,對三寶恭敬信仰之「善男子善女人」,「聞」地藏「菩薩名字」,知大士勝德,生歡喜心,「或讚歎」大士功德,「或瞻禮」,或,不一定之意。眼瞻仰地藏菩薩德貌,虔誠頂禮,最少合掌問訊。「或稱名」,念大士聖號。「或供養」,用香、花、燈、果等,隨分隨力供養。「乃至」,超略詞,略去其他如讀誦、書寫、禮拜、弘揚地藏經等修法。「彩畫」,彩繪菩薩像,如國人所畫頂戴毗盧帽,身著黃海青、紅祖衣的地藏像;日本穿袍搭衣、持缽、持錫杖或明珠的地藏比丘像等。「刻鏤」,木刻、雕刻。用金、銀、銅、鐵等五金類鑄像謂「鏤」。或以泥「塑」,「漆」沙金像,俗雲「脫胎」,過程是先用泥沙塑胚,再用綾、綢和漆,層層貼上,貼至成型,從佛像座底的洞孔中,將泥沙掏空,外飾金箔即成,像大而輕。「彩畫刻鏤塑漆」指塑像的種類方法。能如是發心恭塑地藏菩薩的「形」體「像」貌,恭敬禮拜、供養、讚歎者,功德多大呢?「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於忉利、人間往返一百次,百次福盡,猶仗此功德,永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受苦,因既與菩薩結下深緣,縱生人間,必當修行,不致空過,故不墮惡道。
地藏法門的功德,此先略作提示,下文亦多談及。法會在忉利天宮,故獲益只說三十三天,讓大眾體會天福之樂,容易攝受,其實,僅屬最低利益而已,另有大利益未表。
本經處處說到供養禮拜地藏菩薩像的功德,所以,地藏法會時,常有人印彩色菩薩像,或作小型塑像,與眾結緣,本是一番美意,但供奉佛菩薩,須視環境而定,若因緣不足,眷屬多不信佛,沒設佛堂,把佛菩薩像當古董擺在壁櫥裏,不但無功,反遭怠慢之過。當知,經典說的只是原則,供養功德雖大,不可勉強,冀望大家將無形的地藏菩薩供養在內心,時刻不忘菩薩的大悲大願,便是真供養。
己二、廣說願行分二
詳細說明地藏菩薩因地發願修行的情形,分兩段:庚一、為長者子時發願,庚二、為婆羅門女時發願,經文雖長,理淺易懂,如說故事,不另分科。先說:
庚一、為長者子時發願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敍述地藏菩薩最初發心的緣起,文長,隨讀隨講,淺則銷文,深義或名相再作解釋。上因文殊菩薩請問,地藏菩薩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佛略舉初發心為長者子時之願行。要說之前,先呼「文殊師利」菩薩,警策大眾諦聽。「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即上「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叢林,稻麻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千倍多於上喻之前,也是個凡夫,「身為大長者子」。「大」讚歎詞。「長者」,學德兼優,資財並茂,遠近馳名,澤被孤貧,舉世敬重。法華經譬喻品,智者大師以十義釋長者,合之不出三義:一、名盛——品德、悲心、資財超勝,聞名一時。二、德隆——德高望重。三、大富——富而好施,如給孤獨。「子」,古注「子」乃尊稱。中國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子為五爵之一;如孔子、孟子,非「兒子」。佛典這類文法不少,如善生經的善生長者子,也是對善生長者的尊稱。與大長者子同時,有一尊佛出現世間教化眾生,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師子」,喻佛說法如獅吼,能伏外道邪魔,故佛座曰獅子座,並不一定得雕獅於座上。「奮迅」,獅睡醒,諸根張,身毛豎,進退威猛,喻佛度眾勇猛,攝機無盡。「具足」圓滿義。「萬行」,表多數。廣修一切清淨之行,圓滿成就。「如來」,佛十種通號之一,仿同先德號。修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名「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
長者子瞻仰禮拜供養佛時,「見佛相好」,應身佛從頂至足,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百福成就一相,三十二相須三千二百福,謂之「千福莊嚴」。是「三祇修福慧」後,再以「百劫修相好因」。怎樣才算一福呢?經雲: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盲,菩薩同時治癒,謂一福。此非凡夫能為,不過,十地以上菩薩,具神通妙用,並不困難。詳見四教儀、教觀綱宗。
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見佛相好莊嚴生信心。佛法講因果,果必有因,故長者子請問:鬚髮何願、修何行,方得此莊嚴相貌?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如來開示:欲證相好莊嚴,當發大願,久遠劫中度脫受苦眾生。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長者子聞佛開示,于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發願:我從今起,至盡未來無邊際,不可計劫的時空裏,當廣設權巧方便,令造罪業受苦的六道眾生,皆得解脫,自己方成佛道。這就是地藏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本因。願力之大,不可思議!
度眾須有方便法,否則眾生不受度,如小兒吃藥,外裹糖衣,誘食以除病。糖衣即是方便,應機而設,不能局限。
一般人誤為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只度地獄眾生,甚至將菩薩定位在「鬼頭」身分,低於閻王,真是大不敬!「為是罪苦六道眾生」,標明菩薩所度對象,是六道,但地獄眾生最苦故先度,如生六子,一子多病,救護有加。惡道眾生苦深,故較注重,費時較多,經雲:菩薩每天入定觀察,日巡地獄,度緣熟眾生出苦。惡道之餘,更要度人,因人為升沉樞紐,苦樂交參,有向道心,易得度,如小病即醫,何須待病入膏肓呢!因此,當發心兼修地藏法門,速滿地藏菩薩願,地獄早空,早日成佛。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那由他」,印度數字之一,此雲「億」。
長者子于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發願至今,經百千萬億億不可說劫,地藏菩薩仍以等覺身分,參與忉利法會,因願力故,不登佛位。
願必有行,以行山填願海,故說願略行。
庚二、為婆羅門女時發願
又于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又」還有。在「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阿僧祇,華嚴十大數的第一數,譯「無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含前三千大千世界,一物一數等,如法華經之「塵點劫前」,「時世有佛」,當時有尊佛,名「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因地修行,廣植無量功德華,莊嚴無上菩提果,名「覺華」。六度中,禪定殊勝,得大自在,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以定德立名,謂「定自在王」。佛之德號,或約因、果,或用比喻,或據法義立名,說時只能望文生義,無法圓解,因諸佛皆萬德具足,說不能盡。佛的名號也能度眾,約五、六十年前,一大學生,血氣方剛,好勇鬥狠,不受規勸,隨眾晚課,念八十八佛,見「鬥戰勝佛」,欣喜不已,誤為戰鬥勝利也可成佛,因而開啟學佛之路。不知佛經之戰鬥,是與煩惱魔軍戰。這尊佛入滅不知多久了,卻能以名號攝化戾氣青年,實在不可思議!「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覺華定自在王佛住世時間,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或許是生在清淨國土,方能壽長如是。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佛滅已,正法住世一段時間,進入像法時期,有一位婆羅門女因宿世福德深厚,所以眾所欽敬,日常生活四威儀裏,得蒙諸天護持。
「婆羅門」,印度四姓之一,譯「淨行」等,屬宗教家。地藏菩薩因地曾為男眾,也曾作女身。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可惜!彼母信邪,常輕慢三寶,甚至造下譭謗罪業,婆羅門女殷勤勸誘,欲令改邪歸正,不料,將生信時,無常現前,業力所感,魂神墮在無間地獄受苦。
「聖女」,多生修行,宿福深厚,故稱聖女。「魂神」合國人習慣說的靈魂,與佛教說的識神(即「去後來先作主翁」的第八識),為使國人容易明白譯作「魂神」。
「無間地獄」,第三品、第五品再說。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
時婆羅門女,知其母在世,不信因果,計其母親一生所做惡業,必定墮於惡道。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
因此舍家宅,備諸供品,至寺供養佛像,到塔供養舍利。
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見覺華定自在王佛像,不論塑、畫,皆莊嚴至極。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平素見佛像便恭敬,今見端嚴畢備,益增敬信。故塑佛像莫省錢,貪便宜,當以莊嚴為重,俾使見者生恭敬歡喜心,種植善根福田,啟發信心。婆羅門女瞻禮供養,內心自忖:佛是大覺者,具一切智,無所不知,倘還在世,來請問佛,必能指示我母親的生處。可惜佛已滅度,現只見佛像而已!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
「泣」流淚而沒出聲。婆羅門女想到母親去逝,佛又已入涅槃,無從請問,低頭悲泣許久,瞻仰戀慕佛,默禱佛大慈大悲示母生處。
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因誠孝所感,忽聞空中有聲,勸莫哀傷,當示其母生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以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
婆羅門女聞音感激,合掌向空,因未見現身,故說不知是那位神德,為我寬解憂慮!我自母逝世後,日夜懷念,無處請示,不知母親生于何趣?是苦是樂?這是婆羅門女表白之語。
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于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時空中有聲,再告訴婆羅門女說:我就是你所瞻禮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是過去佛,為何會出聲安慰呢?因見婆羅門女憶母哀切之心,設供敬仰三寶之情,超于常人,孝心感佛所致。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肢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
婆羅門女聞佛開示,悲欣交集,不顧形骸撲禮在地,傷及手足關節,隨侍者左右扶起,許久方醒。
而白空曰:願佛慈湣,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對空稟白佛:願佛慈悲哀湣,速示我母生處,我今身心交瘁,恐將不久人世,若知母親出生何處,雖死而無憾!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佛告訴婆羅門女:供養畢,快回家中,端坐正心念佛,心淨自然知母生界。隱含婆羅門女只是哀傷過度,並無生命危險。
佛似乎在賣關子,何以不直接告知?卻勸彼速返,端坐念佛,又沒說須念多久?應知,佛不當下說明的原因有二:一、趁彼欲報母恩,求知母親生處的懇切孝心,激勵其念佛,以增進道業。二、以此因緣至地獄,親見地獄苦,啟大悲心,發大願力,勸導眾生,教化世人。佛知彼非常人,曾發菩提心,但功行未成就,欲以此為增上緣,進彼菩提道,故不明示。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經一日一夜。
婆羅門女依佛言,禮佛後即刻回家,因思念母親的緣故,端坐念佛無間,經一晝夜。
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湧沸,多諸惡獸,盡複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忽見己身,到一海邊,海水沸騰,波濤洶湧,許多鐵身惡獸,飛走海上,賓士東西二方,驅使罪人。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啖。
惡獸馳逐的目的,為爭食浮沉海中百千萬數的男女罪人。
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
夜叉,此雲捷疾鬼。鬼形或多手、多眼、多腳、多頭,牙如象,露出口外,其利如劍。夜叉奇形怪狀,不一而足。
驅諸罪人,使近惡獸。複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
「搏攫」,按字典:手擊曰「搏」,抓曰「攫」。義即夜叉用手捉取而食。其實,是將罪人手足相系,如捉豬般,頭足相就,或正或反,謂「搏攫」。
鬼形各異,施刑亦不同,加諸罪人,慘不忍視。
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婆羅門女因念佛仗佛威神故不懼,不念則畏。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鬼王乃大權示現,具悲心,名無毒。
「稽首」,頭叩地,停少頃。即頂禮。
「善哉」,善,好也。哉,語助詞。「善哉」,讚歎語,即平常說的「你好!」
無毒鬼王頂禮迎接,請問來此的原因。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
婆羅門女問:「這是什麼地方?」鬼王答:「這是大鐵圍山西面許多重苦海的第一重。」
古印度傳說:世界四周是鐵圍山,日月照不到處,即是地獄。
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不?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雲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婆羅門女問:我聽說鐵圍山內有地獄,是真的嗎?無毒證明鐵圍山內實有地獄,並回答婆羅門女,到地獄的原因有二:一、諸佛菩薩以神通至地獄度眾,或誠格感聖,仗佛力至。二、造五逆十惡的地獄業而來。非此二種因緣,決不能到。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湧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又提三問:一、海水何故湧沸?二、余海多諸水族,此海何以多諸罪人?三、何緣多諸惡獸,食啖罪人?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閻浮提」,又稱南贍部洲,譯「勝金洲」。據雲須彌山南方有閻浮提樹,樹水滴沙成金,勝於世俗之金,故名。簡單說即指吾人所居之五濁惡世。
無毒答:閻浮提造五逆十惡者,剛死亡,經七七四十九天,無子女承嗣,或雖有子嗣,未為彼作功德,濟拔出苦,亡者生時又沒修善,依所造惡業,感地獄果報,欲墮前先經此海。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複倍。
海之東算去,複有二海,罪苦加倍。
「由旬」,印度計裏數的名稱,有大、中、小三種差別,小由旬等於四十華里,中由旬六十華里,大由旬八十華里。此未標大小,約小論,十萬由旬等於四十萬華里以上。
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受苦之因,皆身、口、意三業造惡所致,三海共名業海。第一重海,身業所感,故被惡獸食啖。第二重海,口四惡業所招,受苦加倍,顯口業較身業嚴重。第三重海,意業所招,身口惡業,因意而起,意是指揮,故受苦最重。
「海」,約當時所見,儼然如海而言。「苦海無邊」,苦海典故出自於此。眾生居五濁惡世,是三業造惡的根據地,不回頭,將來必招無量苦。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
見海不見地獄,故問:「地獄在哪里?」
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無毒答:三海之內,皆是地獄。種類很多,各各不同。大地獄有十八種,次有五百地獄,即觀佛三昧經的「五百刀林」,受苦無量。較小的有千百,梁皇懺引佛經說有八萬四千鬲子地獄,亦受無量苦。關於地獄,待第三品再說。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正請問母之生趣。聖女上聞鬼王說:新死四十九日,未作功德,生時又無善因,據本業當墮地獄,墮前先渡此海。今又聞地獄繁多,受苦無量,更急欲知母之趣向,又問無毒:我母剛死不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
生時喜習善業或惡業?作何業因?
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聖女答:我母信奉外道,具邪知邪見,譏諷譭謗三寶,雖設方便,令漸生信心,瞬間又不敬仰,初逝不久,不知轉生處。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
欲查,須知姓名、種族,故無毒請問。
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屍羅善現,母號悅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