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5/02 07:48:06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序 九

 

釋 知定

【利益存亡品第七】

  前品如來讚歎,明威神之力。今說利益存亡,顯實事之用。有實惠就叫做利益,利益又可以叫做功德,故說功德利益,一而不異。不過,分別來講,自益叫做功德,益他叫做利益。存者現生,亡者已歿。今地藏菩薩勸諸眾生,當為病人修福念佛,拜祭鬼神,慎勿殺害。與大辯長者,問生者為亡者誦經設齋因緣等,通通都不是為自身作想,莫不是為利益其他一切存亡眾生。所以此品,獨稱利益。科注雲:明此利益有三:一、遠益,如天宮所集之眾,自諸佛菩薩已熟脫者,種種天龍八部久種熟未脫者是。二、近益,自地藏於賢劫拘留孫佛,至釋迦四佛以來,有種、有熟、有脫,皆來天宮,聞法者是。三、當文益,即聞品後,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心;及前後聞法獲益者是。此品列於本經之第七段,故名利益存亡品第七。

  此品共分為三大段:第一地藏正明,其次大辯助顯,第三鬼神發心。初地藏正明,又分為三節:初通示眾生善退惡增。二正示習惡宜為設福。三結顯修善多少自得。在初節通示眾生善退惡增方面,又可分為三分:今初: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

  這是初通示眾生,善易退失,惡易增長中的初法示。心念,是指六識,舉動,是六識的功能。即是說由六識推動七識而轉達八識心王,八識再複令前五識,所謂眼著色、耳貪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觸軟滑,由是處處夤緣,時時染著,故說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者,即是由修善行而獲的利益,自應繼續前進,無間無歇,才可獲致無所得的大利益。但是閻浮眾生大都是識性無定,無堅固心,才獲些少善利,就以為究竟,反將初發大心退卻。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一般業重障深眾生的常態。做好事,得小惠,便以為足,反將初心退卻;做壞事,無利益,反而孳孳不倦作了更作,而且作得更多。故賢愚經雲:人身難得,遇惡因緣,則便易失,以惡多善少,一日之中罪念百千,善念無一。所謂念念作惡,則念念增長,念念成形,念念受報,無窮無盡。淨度三昧經雲:罪福相累重數分明,後當受罪福之報,一一不失。一念受一身,善念受天上人中身,惡念受三惡道身。百念受百身,千念受千身。一日一夜,種生死根,後當受八億五十萬雜類之身,百年之中,種後世栽,甚為難數。魂神逐種受形,遍三千刹土,體骨皮毛,遍大千刹土地。

【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于重石,漸困漸重,足步深邃。】

  這是通示善退惡增中以喻顯明。譬如有人負于重石,走在爛泥之上,因為舉步維艱,所以漸行漸困,所負的石,也覺得漸漸的重起來,腳步也漸漸的向下深陷。閻浮眾生亦複如是,作福者少,作惡者多。作惡的人就好似背負一塊大石走在泥淖一樣,只有一步一步向下沉的淪落三途,求出無期。

【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或全與負。是知識有大力故,複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歷。】

  這是通示善退惡增中以事來明。這些罪苦眾生,若果僥幸遇到善知識,為彼作福,或稍減,或全銷彼之罪苦,勸修十善而不退初心,超拔而升人天之道,念三途苦,發菩提心,以後不復再入惡趣。譬如有人背荷重物,深陷泥沼,得遇善心大力之士,不但為彼減負,或全與荷負,而且扶助,令離泥沼,腳踏實地,勸令必須回省前履之險地,以後毋再經歷了。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

  以下是地藏正明中之第二,正示習惡宜為設福。這是總示。習惡是現行,惡習是種子,由於無始以來的惡習種子,而生起現行的習惡。這些習惡,起初是從極微細而生起的,由於一念不覺的心生起,漸漸才演至無量無數。占察經雲: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有可得。但以眾生無明癡暗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科注引光明玄記雲:良以眾生,無始熏習,惡多善少,致令心念,多緣惡身。五乘未駕,先遊四趣。登難墮易,誰曰不然。修觀行人,于十界心,常當循省,不可不知。止觀所以簡非心也。

【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

  這是習惡設福中的別釋。在別釋方面又分為二段:初設福,存亡利益;次造惡,亡人增罪。設福方面又分為二節:第一臨終設福,第二死後造善。第一臨終設福又分為三:今初示意。是諸眾生,即是有習惡的眾生。這些眾生,由於往昔的惡習種子,而作習的現行,種現交熏,造罪無量。這些惡習眾生,自己既乏善可陳,假若臨命終時,眷屬不為設福,則憑何而為前路的資糧?是以現存眷屬,應為亡者設福追薦,庶免淪墮。科注引無常偈雲:常求諸欲境,不行於善事,死王催伺命,親屬徒相守。諸識皆昏昧,行入險地中。將至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故宜設善福,資前路也。

【或懸幡蓋,及燃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曆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

  這是臨終設福中第二修設齋福也。此中修福有二種:一修事福,如懸幡然燈等。二敬三寶福,如轉經供像稱聖號等。所謂懸幡然燈供像,功德殊勝,如灌頂經雲:若四輩男女,若臨終時,若已過命,於其亡日,造作黃幡,懸著刹上,使獲福德,離八難苦。得生十方諸佛淨土。幡蓋供養,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報無量。燈四十九,照諸幽冥,苦痛眾生,蒙此光相,互得相見。緣此福德,拔彼眾生,悉得休息。本識,即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識生時最先來,滅時最後去,為眾生生死的根本,所謂去後來先作主翁,故叫做本識。所以轉經念佛菩薩聖號之聲,須經臨終人耳根,聞在本識者,因為聖號經音,得曆耳根,納入八識田中,猶如金剛在腹,縱經久劫,終不毀壞。所謂聖號經音,功報彌劫,一曆耳根,永為道種。正法念處經雲:若人心念佛,是名善命人,不離念佛故,是為命中命。……若人常憶念,趣向於涅槃,爾乃得名天,非樂欲樂者。

【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

  這是說世人為臨終人修福,亡者得益。是諸眾生,是指造諸惡業之輩。這些罪孽眾生,在世廣造惡業,統計彼所造業而感的果報,必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報無疑。應墮惡趣而不墮,反更超升者,是由於當彼臨命終時,眷屬為彼誦經懸幡然燈燒香供養佛菩薩聖像,並稱念佛菩薩聖號,故能令不墮,並且將以前所造的種種罪業,通通消滅。科注雲:死者既多習惡,能無業累牽纏。因不爽果,惡必遭殃。若不修聖福之因,何能免將來之果。毗曇論雲:趣者,名到,亦名為道,謂彼善惡業因道,能運到生趣處故。亦可依所造之業,趣彼生處。又歸向義,謂所造業,歸向於天及地獄也。如大乘同性經楞伽王白佛:雲何眾生,舍此壽命?受彼壽命?舍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眾生舍此身已,業風力吹,移識將去,自所受業,而受其果。故圭峰大師雲:欲驗臨終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驗尋常行心自由不自由,二六時中,常當省察。旨哉言乎。是則既造惡業,必墮惡趣。今得免者,緣眷屬為修種聖因,故使如是眾罪,如猛風之吹浮雲,似大水之滅小火。故知眾罪銷滅,乃知大力,全為負之也。

【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這是死後造善。法句經雲:萬物無常,不可久保。生則有死,罪福相追。四分律雲:一切要歸盡,高者會當墮,生者無不死,有命皆無常。眾生墮有數,一切皆有為,一切諸世間,無有不老死。眾生是常法,生生皆歸死。隨其所作業,罪福有果報。惡業墮地獄,善業生天上。高行生善道,得無漏涅槃。是故應當廣作善行。所以令在亡者死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者,因為人命終後,未受報的期間,叫做中有,中有的壽命,但極七日,在七日內,未得生緣,死而復生,乃至七七日。畢七七日,審定作業,方受其報。故在這七七日內,親屬為亡者追福,廣造眾善,則亡者在生作惡,應受苦報者,可以轉劣為勝。亡者在生曾造善事,應感樂果者,轉增快樂。瑜伽論雲: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輾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定得生緣。本經亦雲:此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是以亡者未終,親屬為修聖因,終後七七日內,更為廣造眾善,故能感生天上,受勝妙樂。凡為亡者修福,十分之中,亡者只可得三分,而生人反得七分,所以為人即是為己。為亡者廣修眾善,亡者既感生天上,故現在眷屬,亦獲無量的利益。科注雲:故法句經雲: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吾我縛著,生死不息,皆由身欲!今欲離世苦本,應須為其造善也。……譬夫亢陽已久,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克待良醫之藥。病得藥以身安,旱沾雨而土潤。故得永離惡趣,得生人天,若達平地矣。既生天上,而永處福堂,或在人間,而長享富貴。受勝妙快樂之時,亦須省其惡路。固守此心,無令退失善念,再經惡道也。優婆塞戒經雲:為亡追福,施已命終,是人福德,隨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影隨形。或有說言,終已便失,是義不然。何以故?物壞、不用、二時中失,非命盡失。故得資生人天,受勝妙樂。不惟亡者獲樂超升,即現在獲益,亦無量矣。

【是故我今,對佛世尊,及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勸于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

  此下敍述為亡者應當修善,慎勿為惡,為惡則亡者不但不能消除宿業,反而增罪。這是承上文說臨終修福,存亡獲益而勸諭之。臨終日,四大分解,一氣不來的時候,就叫做命終。將近斷氣的時候,是臨終日。四自侵經雲:老病來時,資顏則變。五欲之樂,不可常得。病著床時,擾動不安。死命忽至,身當敗壞。人將亡命,宜為設福,俾生善趣,故慎勿殺害。法苑珠林雲:竊見俗徒,貴勝父母喪亡,多造葬儀,廣殺生命。聚集親族,供待賓客。苟求現勝,不避業因。或畏外譏,不修內典,所以父亡于重苦,母終偏增湯炭。是以宛轉三界,綿曆六道,四趣易歸,萬劫難啟。痛慈母之幽靈,湣逆子之酬毒。但亢陽如久,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克待良醫之藥。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無惡業?罪因不滅,苦報難排。若不憑諸勝福,樂果何容得證?庶使臨終發願,令入屍陀,葬儀資身,並修功德。冀濟飛走之饑,得免將來之債也。為免亡者墮泥犁之重苦,所以慎勿殺害,而且為亡者起殺害之事,乃助長自己造惡事之緣,是以宜戒。況且拜祭先亡,乃所以孝子對慈親應盡的心,而生報本之意。若為拜祭而殺害,則不惟無福,而反求諸魍魎,豈不加禍了。魍魎,山川的妖怪,又可以譬喻小人。

【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

  這是轉釋所以。拜祭先人,是欲先人,脫罪得益,倘若拜祭而造殺業,則無絲毫的力量,可以利益亡人。甚之,有使亡人得結罪緣,而令罪業轉增深重。科注引十方譬喻經雲:“‘天上天下鬼神,知人壽命罪福,當至未來。不能活人,不能殺人,不能使人富貴貧賤。但欲使人作惡犯殺,因人衰耗而往亂之。語其禍福,令人設祠祀耳。故知空祭鬼神,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也。灌頂經亦雲:雜物之精,浮游人村,既其無食,作諸變怪,扇動人心。或有魃魅邪師,以倚為福,覓諸福佑,欲得長生。愚癡邪見,殺生祠祀,死入地獄,餓鬼畜生,無有出期,可不慎之!故但結罪緣,轉增深重。故四自侵經雲:有事天地日月山川,諸鬼神者,永無所益。故在周旋生死之裏,不能脫離羅網牢獄。諸經廣明其事,惜世人不能信也。

【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晚生善處。】

  這是應早得生善處,為殃所累而晚生。假使,是助語辭,即是說如果在未來世,或現在生中,有一個人,平時廣修善行,如七菩提分,八聖道分,菩薩果分等法。像這樣的人,自具善因,應得聖善果分,或生人天之中。只緣臨命終時,諸親眷屬,為彼廣造殺業,造是惡因,於是亡者,反被所牽,與受殺者對辯冥司。致宿修善行的亡者,雖則不會被牽償命,但是對於應生善道,也會稽延一個時期,才得往生。

【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這是應受惡者更為增業。即是說宿具善因的人,應生善處,臨命終時,眷屬為彼而起殺業,亡者尚且反被牽引對辯冥司,延遲生處。何況亡者在生未曾有毫釐之善根,終後必據本業而墮惡趣,今眷屬更為殺業,豈不是更增加亡者的罪業?為眷屬者,于心又何忍呢?等於有一親友跌落井中,為親友者不伸救拔之手便罷了,又何忍推許多瓦石落井呢?優婆塞戒經雲: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若說殺生祠祀得福,是善不然。何以故?不見世人種伊蘭子,生栴檀樹,斷眾生命,而得福德。若欲死祀者,當用香華、乳、酪、酥、果為亡追福。

【譬如有人,從遠地來,絕糧三日,所負擔物,強過百斤,忽遇鄰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轉複困重。】

  這是以喻而明也。臨命終人,在生既無毫釐之善根,根據本業應墮惡道。死後眷屬,再為造諸殺業,是以不但不得離苦,而且重增罪業。就好似有人從遠地來,已經三日未曾飲食,而彼所負擔之物,又超過百斤,其困可知。突然遇著鄰人,又再加少許物於重擔之上,這樣,也就更覺得困倦,而所負的擔物也更覺得重起來了。科注雲:有人,喻閻浮眾生。從遠地來等,譬自無始生死曠大劫來,久乏三善根之資糧,腹空力怯可知矣。而所負五陰重擔,又強過於百斤。此謂于五陰法中,不知本空,妄計人我,具造十惡,一一互具,如百斤重擔。此正合上臨終人,自無善根也。忽遇下,合各據本業等文。鄰人,合眷屬。體心者,是親友。不體心者,如鄰人。更附少物,合臨終更加殺害。轉複困重,合更為增業也。

【世尊!我觀閻浮眾生,但能于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這是結示修諸善事,多少均可得益。大善利固然易於往生善道,小善利縱然不能即時度見,但是縱經塵劫,是小善利,也不會忘失。大悲經雲:若有眾生,于諸佛所,一發信心,如是善根,終不敗亡,何況複作,諸餘善根。阿難!我為眾生知彼義故,而作譬喻,諸有智者,以喻得解。阿難!譬如有人,折破一毛,以為百分,取一分毛,沾一渧水,持至我所,而作是言:瞿曇!我以此水,寄付瞿曇,莫令此水,而有增減,亦複莫令風日飄曝,幹竭此水,不令鳥獸飲之令盡,勿使異水而有和雜,以器盛持莫置在地。如來爾時,即受彼寄。受彼寄已,置恒河中,不令入洄,亦複不令餘物揩突。如是水渧,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不入洄,複無遮礙,諸鳥獸等,亦不飲盡。如是水渧,不增不減,一等如故。共大水聚,漸入大海。若是水渧,毗嵐風起,壞世界時,假使是人,住世一劫,我亦如是,得住一劫。彼人爾時,至劫盡時,而來我所,作如是言:瞿曇!我本寄水,今有無耶?阿難!如來爾時,知彼水渧,在大海中,見知住處,不與余水,共相和雜,不增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有多堪能清淨大智,不可量智,無礙知見,如是等事,明瞭無障。于受寄人中,最尊嚴勝。若于佛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渧,經於久遠而不虧損。此義應知,阿難!細毛端者,喻心意識。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渧水者,喻一發心,微少善根。大海者,喻佛如來應正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住一劫者,喻佛如來,受彼寄水終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水渧,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如是阿難!若于佛所,一發信心,善根不失,何況諸餘勝妙善根。我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此下大辯助顯。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長者,名曰大辯。是長者久證無生,化度十方,現長者身。合掌恭敬,問地藏菩薩言:大士!是南閻浮提眾生,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及解脫不?

  此是大辯興問。初說是語時下,至現長者身,是經家敘贊。即是說當地藏菩薩說完了上面一段文的時候,在這個法會當中,有一位長者,名字叫做大辯。這個大辯長者,已經久遠劫來證得無生法忍,但是為著化度十方世界眾生的緣故,特現長者的身形。長者有三種:一世長者,積財具德,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行淨,尊貴威猛,智勢豪雄,名世大長者。二出世長者,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功成道著,十號無極,法財具滿,萬德圓融,是名出世大長者。三觀心長者,觀心之智從實相出,生在佛家,種性真正,三惑不起,雖未發真,是著如來衣,稱寂滅忍,是名觀心長者。現在所說的大辯長者,雖則久證無生,從跡而言,應是世長者。梵語摩訶缽底婆(Mahapratibhana),譯為大辯才,或翻大辯。辯說法理,詞義滔滔,輾轉無滯。一義中演無量義,一法中演無量法,一詞中演無量詞,盡未來際,樂說無窮無盡,所以叫做大辯才長者,或簡稱大辯長者。大士以下,是大辯前聞臨終死後,應為亡者廣造諸善,故躡而問之。功德,指懸幡等。設齋,即飯僧供佛等。善因,即佈施造像等。是命終人下,正出疑問,即是說有人命終之後,諸親眷屬,為彼修諸福業,究竟是否能夠令亡者,得到貫在的利益,解脫生死苦患呢?

【地藏答言:長者!我今為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承佛威力,略說是事。】

  這是地藏充許為說。文意說:長者!我現在承佛的大威神力,為利益未來及現在一切眾生的緣故,略說你所問的,生人為死者修福,死者是否得到利益,以及得到解脫的事。

【長者!未來現在諸眾生等,臨命終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一辟支佛名,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這是初示臨終聞名,悉得解脫。平時未曾稱念聖號,只臨終一聞佛菩薩或辟支佛名,又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則知佛菩薩的功德殊勝也。科注雲:然其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者,何其功力之神妙若此耶?良以事急而心專也。如人或就刑戮,或禁狴牢,或被怨賊所追,或為水火所逼,一心求脫斯苦,故於念處即成。其平時念者,或言行不稱,或信力輕微,無相續之心,有間斷之意。故平日之功反緩,而臨終之念速成。又雲:事急心專,故功勝平時。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故知善惡無定,因緣體空,跡有升沉,事分優劣。真金一兩,勝百兩之疊華,嚼火微光,爇萬仞之聚草。那先比丘經雲:王又問那先;汝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複言殺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也。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本惡,一時念佛,因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王言:善哉善哉!如千年暗室,一燈能破。眾生沉淪苦海,如千年的暗室一樣,佛菩薩的聖號如燈光。是故能令諸眾生,臨命終日,得聞聖號,不問有罪無罪,悉得解脫。

【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

  這是明終後眷屬,代為造福,七分乃獲其一。世上倘有男子,或女人,在世不但多造惡業,而且不修善因。像這樣的人,按罪受報,必墮無疑。若在命終之後,彼之親屬,為修一切有利於人的福利聖事,所有功德,七分之中,亡者只獲其一,余六分功德,歸生者應得的善利。故灌頂經雲:普廣白佛言:又有眾生,不信三寶,不行法戒,或時生信,或時誹謗,或是父母兄弟親族,卒得病苦,緣此命終,或墮在三途八難之中,受諸苦惱無有休息,父母兄弟親族,為其修福,修得福否?佛告普廣:為此人修福,七分之中為獲一也。何故爾乎?緣其前世,不通道德,故使福德七分獲一。若以亡者嚴身之具,堂宇室宅,園林浴池,以施三寶,此福最多,功德力強,可得拔彼地獄之殃。以是因緣便得解脫。科注雲:我佛為眾說法,必先戒論、施論、生天論。以施戒,乃生天之善因也。無奈一切眾生,不了世間所有,一歸空無。安隱之時,多事萬端,不為身計,已招萬罪。殃禍回應,無常對至,縛著相隨,不離五陰六衰之獄,故曰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下,為修福利者。懸幡,設蓋然燈,皆是福業。回此福業,資生天上福堂,人間福處,故曰福利。聖事者,聖訓為正。誦經、供像、念佛等,皆法門正事。能令出世,獲三乘聖果,故雲聖事。七分獲一,得之甚少也。

【以是之故,未來現在,善男女等,聞健自修,分分己獲。】

  這是說自為自修,必可全獲。聞健,即是耳目聰利,精神飽滿,身體強健的時候。這是反影上文終後,縱然有人為造福田,七分只獲一分,生者反得六分。因這樣的緣故,不若生時聞健的時候,自己修治所有功德,可以全部悉得。灌頂雲:普廣白佛言:若四輩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習,行菩提道,未終之時,逆修三七,然燈續明,懸繒幡蓋,請召眾僧,轉讀尊經,修諸福業,得福多否?佛言普廣,其福無量,不可度量,隨心所願,獲其果實。又雲:佛告普廣菩薩:若未終時,禮拜十方諸佛,命終之人,所生之處,常得值佛。千劫萬劫,億萬劫數,重罪之殃,無不得脫。

【無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遊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于諸惡趣等!】

  此下詳示為亡者設福之益,這是示所以求救之所以然。梵語阿談怛也(Auitya),譯為無常,世間上的一切法,凡是生滅遷流,刹那不住的,都叫做無常。無常有二種:一名刹那無常,即是說刹那刹那之間,都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二相續無常,即是說在一期相續之上,有生住異滅的四相。智論雲:一切有為法無常者,新新生滅故,屬因緣故。涅槃雲:是身無常念,念念不住,猶如電火、暴水、幻炎。大鬼,即有大勢力的鬼,或者即是殺鬼,能劫奪有情生命故。一個人生在世間,所以有生有死者,是由於無常之理。這無常之理,令人可畏,譬如殺鬼一樣,或叫做大鬼。無常經雲:無有一事,不被無常吞。陳裕詩雲:一朝若也無常至,劍樹刀山不放伊。華嚴經雲:人欲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惡業者,見三惡受苦,或見閻羅,持諸兵杖,囚執將去。或聞苦聲。若行善者,見諸天宮殿伎女、莊嚴、遊戲、快樂、如是勝事。淨度三昧經亦雲:若人造善惡業,生天墮獄,臨命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死時,眼自見來迎。應天上者,天人持天衣伎樂來迎。應生他方者,眼見尊人為說妙法。若為惡墮地獄者,眼見兵士持刀楯矛戟,索圍繞之。所見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得其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治之。突然而來,不求自至,故雲不期而到。內德論雲:百齡易盡,五福難常,命如川流而電逝,業地久而天長。死後墮中陰身,遍地漆黑,隨業風而飄蕩,故雲冥冥遊神。陸玄暢天人雲: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在黑暗中,遊行虛空,所謂三途極迍而杳杳,四流無際而茫茫。所謂罪福,即善惡業的果實。既是神魂在黑暗中飄忽無定,又未知自己應得的罪福,故于中陰七七日內,如癡狂之無知,若聾呆之罔聞。因為業果不定,故必須在諸冥司,辯論審定,然後方據業受生。在未測何往的時候,這些中陰,內心愁苦萬般。未定受生之前,尚且愁苦良多,何況墮落諸趣,更加痛苦,難以言狀。諸司即判官等流。灌頂經雲:若人為惡作諸非法,無孝順心,造作五逆,破滅三寶,無君臣法。又有眾生,不持五戒,不信正法,設有受者,多所毀壞。於是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簡,除死定生,或注錄精神,未判是非。若已定者,奏上閻羅,閻羅監察,隨罪輕重,考而治之。……由其罪福,未得料簡,錄其精神,在往王所,或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名藉定者,放其精神,還其身中,如從夢中,見其善惡。科注雲:准淨度三昧經雲:閻羅王下有五官,一鮮官禁殺,二水官禁盜,三鐵官禁淫,四土官禁兩舌,五天官禁酒。此皆冥府諸司也。辯論業果,善惡各有三品,造時心境不同,各隨所作,得其果報。天無枉濫,平直無二,隨其所作,天網治之,故須辯論也。若審定之後,據業受生者,如論雲;一切不善,皆是地獄因,此不善之餘,生畜生,餓鬼中等。按冥祥記:趙泰死,府君令泰作水官都督,知諸獄事。見一城,方二百餘裏,名為受變形城。地獄考治已畢者,當於此城更受變報。泰入其城,見數百局吏,對校文書,雲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盜者,當作豬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鶴鶩獐麋。兩舌者,作鴙梟鵂鶹。捍債者,為驢騾牛馬。故雲據業受生。准正法念經,及俱舍論:直是罪人惡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閻羅在中,判諸罪人也。但既以業熏,妄見其境,罪人謂實非虛。故于初死之後,未審之前,未測自己罪福多少,千思萬慮,愁憂多苦,已不可言。況墮諸惡趣,此苦尤甚也矣。

【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

  這是亡者求救之時也。人在世間所造的業,極善極惡,不墮中陰。極惡的人,這邊一死,就墮無間大地獄中。極善的人,或生天上,或趣淨土。唯有作業中庸的人,才生中有。中有壽命,極長七日,七日完畢,倘若未得受生的緣,從中有死,又複生於中有,乃至極七七日,決得生緣。在這七七日內,都恐自己惡多善少,轉生惡趣,所以念念之間,盼望骨肉諸親,為造福力,救拔已故先人,在亡後七七日內,為作功德,亦所以慰先人之望救耳。雜集論雲:極住七日,或有中夭者,此約速得生緣者說。若過七日,不得生緣,必定命終,還生中有。如是輾轉,乃至七返,更不得過。釋氏要覽雲: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薦,謂之累齋,又雲齋七。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於此類,由餘業可轉中有種子,便於餘類中有生。今尋經旨,極善惡無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惡業也。故論雲:餘業可轉也。如世七日,七日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際,以善追助,令中有種子,不轉生惡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闕怠也。灌頂經亦雲:若人臨終未終之日,當為燒香然燈續明,於塔寺中,表刹之上,懸命過幡,轉讀尊經,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刹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愆,應墮八難,幡燈功德,必得解脫。若善願應生,父母在異方,不得疾生,以幡燈功德,皆得疾生,無得留難。若得生已,當為人作福德之子,不為邪鬼之所得便,種族豪強。是故應修幡燈功德。諸命過者,修行福業,至心懇惻,應代亡者,悔過眾罪,罪垢即滅。為亡者修幅,如餉遠人,無不獲果。譬如世間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諸親屬,求諸大力,救其危厄。今日燒香,望得解脫,為亡者稱其名號,修諸功德,以福德之力,緣是解脫,亦複如是,徑生十方,無願不得。

【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這是說七七日後,審定業因,而受果報。過是日後二句,即是過了七七之後,隨彼所造的善業,報生樂處,惡業墮落三途。若是罪人下三句,肯定已是惡勝於善者,但這是中下品者,未為大惡,故墮報邊地小地獄中,或生餓鬼畜生之類。三途輾轉受報時長,故雲動經百千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下四句,乃審定罪業較深重者,五無間罪,因是上品的罪惡,故墮大地獄中,受諸眾苦,千萬億劫,求出無期。科注雲:隨業受報,因不忘果也。法苑雲:有形則影現,有聲則回應。不見形存而影亡,聲續而響乖。善惡相報,理路然矣。幸願深信,不猜來肖。准經:有現報、生報、後報不同。長阿含雲:佛言:夫不善行,有不善報。為黑冥行,則有黑冥報。夫行善法,必有善報。行清白行,必有白報。是罪人等,則受黑冥報矣。此乃中下之品,或墮邊小之獄,及餓鬼畜生,輾轉三途,故動經千百歲,解脫無日。五無間罪,乃十惡上品,故永無出期。四始經雲:身行不善,口行不善,意行不善,身壞命終,極受苦報。是也。

【複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此下勸眷屬修齋,這是營齋之法。眷屬骨肉,即是有血統關係的親族。灌頂經雲:若已終竟,又是終日,父母親族,知識朋友,為命終者,修諸福業,齋戒一心,洗浴身體,著鮮潔之衣,一心敬禮十方諸佛,又當稱揚十方佛號,別以香花供養諸佛,可得解脫憂苦之患,得升天上,證泥洹道。又雲:齋戒一心,為命過者,七日七夜,受持八禁,長齋菜食,敬禮供養,十方諸佛。又雲:作百味飲食,種種甘美,以好淨器,盛持供養,及好衣服,種種花香、金銀珍寶、雜碎供具、施與佛僧,令汝得福,使汝父母,解脫此難,不復更受餓鬼之形。修設齋食供佛及僧,務必潔淨,始克獲福。如護淨經雲:一切人肉眼不知罪福。自今以後,欲得福佑,佐眾僧作食,以清淨手,捉眾僧淨器,淨手淘米,乃以淨米,著眾僧淨食中者,得福無量。所以米泔菜葉不棄於地者,因有用之物,不可作無謂之耗,當以淨器盛著,齋後施於畜生。米泔,即是米汁。所作飲食,俱以成辦,未供佛僧,不得先嘗,違者,不唯無福,而且有過。如護淨經雲:一切賢者,施設福會於先嘗啜此食,都作殘食,唐作此食,不如不作。何以故?諸天不歡,鬼神不喜。此人於先嘗者,亦五百世中,受餓鬼苦。自今已後,欲得福者,如法作齋食,可得福德,諸天歡喜,百神慶悅,天神擁護。經不虛言,福報如影響。是故未獻佛僧,勿得先食。

【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

  此明如法營齋,先獻佛僧,亡者於是福德之中七分獲一。灌頂經雲:若人在世,不識三寶,不修齋戒,無善師教,過命已後,兄弟父母,親屬知識,為其修福,七分之中,為獲一也。是故長者,父母有罪,雖在地獄,餓鬼之中,受罪輕者,緣修福故,七分獲一。倘陽世人為亡者設齋修福,未供先嘗,及所獻之食,又不精勤護淨,則對命終人,完全不得其力。如能精勤護淨,及先奉獻佛僧,則命終人,七分功德,只得其一耳。陽世代為設福之人,反得其六也。

【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這是結示存亡獲利也。是閻浮提眾生,若能為父母,或親眷等,命終之後,造眾福業,修設齋筵,供養三寶,如法營為,精勤護淨,則自得存亡獲益。志心勤懇,即是如法營為,精勤護淨之意。

  上大辯助顯竟。

【說是語時,忉利天宮,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

  這是說鬼神發心。說是語時,即是地藏菩薩說完存亡獲益說話的時候。聚集在忉利天宮法會裏面的鬼神,無量無數,但閻浮提的鬼神,就有千萬億那由他。這千萬億那由他鬼神,在忉利天宮法會,聞地藏菩薩說完存亡獲利的說話時,大家都發無量菩提心。科注雲:何故鬼神至此發心?上明祭祀鬼神無益,徒自令人造業。鬼亦有良,寧不愧恥?故發心為護法鬼神耳。問:鬼神自發心?佛與地藏教之發心?答:自他共離皆不可,過是感應道交,而論發心耳。

【大辯長者,作禮而退。】

  這是長者作禮而退也。所謂作禮而退者,上來大辯請問終後修齋,亡者得益及解脫否?承蒙地藏重重解說,至此告一段落。大辯聞說,得益良多,故此禮謝,退歸本位。科注雲:既同在會,退至何處?以問法時,出位前禮,酬唱既竟,禮退歸位。即表各各自住三摩地耳。

  利益存亡品竟。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

  閻羅,具雲閻摩羅社(Yama-raja),譯為縛,縛諸罪人之義。或譯雙世,彼於世中,常受苦樂二報之義。如長阿含雲:彼閻羅王,晝夜三時,有大銅鑊自然在前。若鑊出宮內,王見怖畏,舍出宮外。鑊出宮外,王見怖畏,舍入宮內。有大獄卒,捉閻羅王,臥熱鐵上,以鐵鉤擗口使開,洋銅灌之。燒其唇舌,從咽至腹,通徹下過,無不燋爛。受罪訖已,複與諸彩女,共相娛樂。彼諸大臣,同受福者,亦複如是。或譯雙王,兄妹二人並王之義。玄應音義雲:閻摩、此雲雙、羅社、此雲王,兄及妹,皆作地獄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雙王。或譯平等王,平等治罪之義,系地獄之總司也。慧琳音義雲:閻魔梵語,鬼趣名也,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及以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攝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故三啟經雲:將付琰魔王,隨業而受報,勝因生善道,惡業墮泥犁,即其事也。又或譯為遮止,謂止罪惡不便更造之義。慧苑音義雲:閻羅,具正雲閻摩羅闍,此雲遮止,謂遮止罪人不更造罪。或譯諍息,謂息諍息惡之義。俱舍光記雲:琰魔,此雲諍息,謂犯罪人,不自知過,於苦不忍,違拒獄卒,更造過罪。由王示語,便知己罪,意分而受。息諍息罪,皆由王故,故名諍息。淨度三昧經雲:閻羅王者,昔為毗沙國王,與維陀如生王共戰,兵力不敵,因立誓願,為地獄主。臣佐十八人,領百萬之眾,頭有角耳,皆悉憤懟,同立誓曰:複當奉助,治此罪人。毗沙王者,今閻羅王是。十八大臣者,今諸小王是。百萬之眾,諸阿傍是。閻羅王與諸臣佐,既是有苦樂二報,是以皆欲脫離冥界之苦,故申讚歎,而發菩提之心。根據下文佛告地藏菩薩言: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由此本跡證明,則知閻羅與諸大臣,皆是不思議菩薩,為度脫地獄眾生而應現耳。科注雲:閻王品列在後者,有二意,一者始自分身地藏,升忉利天時,王與鬼眾,隨從同到。不預集眾之列者,蓋賓主酬酢,事蹟相連,未暇出名,故於此品,承便示之。二者,既聞地藏威神之力,又見如來讚歎功德。潛思大士,行化幽冥,吾為檀主,安可不乘時,問明劫劫度生救苦之事,一申讚歎乎?故有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之來也。

【爾時鐵圍山內,有無量鬼王,與閻羅天子,俱詣忉利,來到佛所。】

  此下是經家敘,今初主伴來儀。鐵圍山,即大金剛山,閻羅王宮于中建立。如長阿含經雲:閻浮提南,大金剛山內,有閻羅王宮,王所治處,縱廣六千由旬,其城七重,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地獄之內,各有所司,故閻王屬下,有無量鬼王,以為臣佐。閻王承佛威神勢力,地藏悲智誓願,恭詣忉利天宮,聞說妙法。王既來矣,臣屬隨從而至,故雲俱詣忉利,來到佛所。

【所謂:惡毒鬼王、多惡鬼王、大諍鬼王、白虎鬼王、血虎鬼王、赤虎鬼王、散殃鬼王、飛身鬼王、電光鬼王、狼牙鬼王、千眼鬼王、啖獸鬼王、負石鬼王、主耗鬼王、主禍鬼王、主食鬼王、主財鬼王、主畜鬼王、主禽鬼王、主獸鬼王、主魅鬼王、主產鬼王、主命鬼王、主疾鬼王、主險鬼王、三目鬼王、四目鬼王、五目鬼王、祁利失王、大祁利失王、祁利叉王、大祁利叉王、阿那吒王、大阿那吒王。】

  這是列三十四鬼王的名號。所謂惡毒鬼王,惡即十惡,毒即三毒。這鬼王既惡且毒,故得此名。三毒屬意,為身三口四、七惡為根本,本末兼明,所以叫做惡毒。這些鬼王,既然都是大權示現的不思議菩薩,則所以名為惡毒者,蓋欲以惡去惡,以毒攻毒。意令眾生知所修習。惡毒則墮落地獄,去除惡毒則生天上,是以用惡毒以為化門。

  多惡,一念不善心起,則作惡無量。一念尚且如是,何況廣作。語雲作善降祥,作不善則降之百殃,是以回心向善,自然百福駢臻。是鬼王外現忿怒的惡相,內起慈悲的善心,實欲眾生回惡向善也。大諍,諍者,勸諫的意思,眾生廣造諸惡,孳孳不息,鬼王婆心一片,時加勸諫,故雲大諍。廣雅釋估雲:有能盡言於君,用則可生,不用則死,謂之諍。又諍者,通爭,是訟的意思,即所謂平理諍訟。莊子謂:婦姑勃溪,此由心為毒主,口為禍器,未有諍訟違形,而存大化者。所以鬼王以大諍法門,化人於無諍也。

  白虎、血虎、赤虎,都是因為鬼頭似虎,因此各得虎名。素色曰白,殷紅曰血,朱色淺者曰赤,都是以顏色而別號。虎為山中的猛獸,除獅子能摧伏一切,百獸聞聲而驚怖。是等鬼王,以虎為名,是欲眾生聞而生畏,誓願舍惡從善,從此革面洗心。

  散殃,殃是兇惡禍害的意思。即是說人在世間造了好事,不但死了不會見這種兇惡禍害的鬼王,即使在世,天也會降吉祥的。如果生的時候作了種種非法的事,不但生時天降禍殃,即使死了,也免不了會見這種兇殺禍害的惡鬼。東嶽經雲:世間眾生,不信因緣善惡果報,不孝父母,不尊師長,欺負神理,背前面後,口是心非。已被岳府官曹聖眾,晨夕考較,紀錄罪咎。致令災禍橫生,官司牢獄,累歲經年,不能安泰。家門啾唧,每遇凶衰。盜賊侵欺,希見太平。有些人造惡多端,目下不見有不如意的事,便謂無報。須知善惡罪福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耳。故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飛身,能夠將身飛到虛空,巡察人間善惡,善者與福,惡者降禍。即飛行夜叉之類的鬼神。

  電光,此鬼王眼光電炷,光炎閃爍,令地獄眾生見之而生恐怖之心,轉發菩提之意。

  狼牙,狼性兇狠,善逐諸獸,狼牙尤令人害怕。此鬼王青面獠牙,齒光外向,如狼的牙,故名狼牙。

  千眼,觀音菩薩千手中有千眼,化度眾生。獄卒角有六十四眼,監視罪犯而治罰。此鬼王具有千眼,顯然大權示現。

  啖獸,是以獸類而為糧食者。眾生造惡,墮落地獄,償還宿債。在地獄中,變為畜生,而被獄卒所啖食。此鬼因啖地獄之獸,故名啖獸。

  負石,即負石擔沙填塞河海之鬼類。

  主耗主福,是主理災害殃耗的鬼王,故而得名。太上雲: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

  主食,食為一切眾生,長養色身,維繫性命的根本。所謂民以食為天,故知食的重要。但食的盈虧,是隨人的善惡而感召。為善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民安樂。作惡則天災人禍,赤地千里,饑饉遍野。科注雲:食乃民生之祿,善者享之,惡者減之。故散棄五穀者,太上惡之,收其花息,世多饑饉。及暴殄天物者,每凍餒而死也。

  主財,是主理人間的財富者,為善則增之,作惡則減之。科注雲:嶽府有主財案主者,浮陀摩尼缽,主護人財物。故有財不施,鬼啖其傍而妒之。然太上尤禁橫人財者,故其妻子家口,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直,財各有所主也。

  主畜。畜,廣指一切傍生類,略則只是家畜,如雞狗馬豬等。這是理家畜的鬼,故名主畜鬼王。

  主禽、主獸,飛者名禽,是羽族的總名。走者名獸,是毛蟲的總名。這都是冥府的主理禽獸的鬼王,故以為名。

  主魅,是主理老精魑魅的鬼王。

  主產,這是主理一切眾生,生產的鬼王。科注引東嶽懺雲:結秀成胎,稟兩儀之造化。送生保產,乃二聖之綱維。普濟普渡,九天監生,明素真君。多男多女,九天衛房,聖母之君。又鬼子母姊名炙匿,亦主人產生。

  主命,是主理一切眾生的壽命延促者。科注雲:准經:毗沙門,主護四天下人命。岳府有管天下生死案判官。

  主疾,是主理一切眾生的疾病者。

  主險,險即危險,有立判生死之危者,名之曰險。科注雲:高山峻嶺,大海溟淵,險難之處,身命所系。應死者錄之,不應死者護之。此猶險之小處。准大論:地獄有二部:一寒冰,二炎火,皆以身觸受罪。此名大黑暗處,危難險道,即鬼所主之處耳。

  三目,即是三隻眼睛,在兩隻眼睛的中央,直皚一眼。四目,即四隻眼睛,在兩隻眼睛原位之上額間,又橫生兩眼。五目,即五隻眼晴,在四隻眼晴的中央直皚一眼。這些鬼王都是以多眼而得名。

  祁利失王以下六名,未詳翻譯。科注雲:祁利失王等,未見翻譯。金光明有薩多琦黎,翻大力天。名義集載惡祁尼,此翻火神。然考立世阿毗曇,的是山名。論夜叉品雲:時閻浮提中,有兩象山。恒河之南,名婆多耆利山。恒河之北,名醯摩跋多山。一切神住河南者,名婆多耆利。在河北者,皆名醯摩跋多。婆多耆利,領河南一切諸神。醯摩跋多,領河北一切諸神,故名為王。今閻王界,既在閻浮之南,而祁利山,又在恒河之南。南屬離火,故祁尼祁利而翻大力火神,均屬火天也。失字未詳。叉,具雲叉耶,秦言盡。即大力盡王,統領小王鬼神也。阿那吒,准大經:八臂那吒,乃天中力士,則未可的指。然其名既同,未可知也。--那吒為多聞天王之長子,絕非鬼類。

【如是等大鬼王,各各與百千諸小鬼王,盡居閻浮提。各有所執,各有所主。是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俱詣忉利,在一面立。】

  這是敍述閻羅天子,諸大鬼王,及諸小鬼王,都是承佛威神與地藏力,才能俱集忉利天宮。前段所舉的三十四名鬼王,都是大鬼王。在每一個大鬼王之下,就有若干眷屬小鬼王。故此這些大鬼王,各各統領百千諸小鬼王。這些大小鬼王,並非他方之鬼,通通都是居住在南閻浮提的。這些鬼王,各有所執的刑法,各有主的罪罰。閻羅王為下界冥府之主,諸大小鬼王,為地府的有司,所以都能到達忉利天宮,參加這勝妙法會,都是承佛的大威神力,及地藏菩薩誓願力。既到忉利天,固然有所詢問,在未問法之前,肅容嚴正,一面而立,所以尊敬佛菩薩也。

【爾時閻羅天子,胡跪合掌。】

  此下是閻羅興問,這是經家提起。科注雲:按道明和尚所傳十殿冥王,(1、秦廣王。2、楚江王。3、宋帝王。4、伍官王。5、閻羅王。6、變成王。7、秦山府君。8、平等王。9、都市王。10、轉輪王。)閻羅天子在五殿。統紀雲:藏典傳記可考者六:閻羅、五官、(二名見提謂經)平等,(華嚴經感應傳:郭神亮,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誦若人欲了知偈,得放回。)泰山,(譯經圖紀:法矩譯金貢泰山贖罪經。)楚江,(夷堅志:郭生夢入冥府,王揖坐,謂曰:我是西門王郎,冥司錄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楚江王,一紀。)秦廣,(夷堅志:南劍陳生既死,其弟之女,見二鬼導至宮殿,曰秦廣王也。王謂女曰:欲救伯,可轉八師經。女寤,家人來得經,請僧誧千遍,弟夢兄來謝曰:已獲生天也。)今唯閻羅一王興問者,大約第五殿乃正中之位,統攝諸王,故特加天子之名。以帝釋為父王,命閻羅為天子,主攝冥司,所謂地下縛囉呬天是也。

【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與諸鬼王,承佛威神,及地藏菩薩摩訶薩力,方得詣此忉利大會,亦是我等獲善利故。我今有小疑事,敢問世尊,唯願世尊!慈悲宣說。

  這是閻羅天子敍述來意。既到忉利,聽聞妙法,幸能依法修行,解脫業緣召苦之報,故說我等獲善利。我等,是指閻王與諸大小鬼王。由於閻王與諸鬼王,均以業緣感報,在地獄中。雖然審罰諸罪人,自身亦不免三時受苦。閻王等眾既達天宮,逢此嘉會,有疑即須問明,免小疑障大信,故此敢問世尊。唯願世尊,為現在當來一切眾生,作與樂拔苦之導師,慈悲宣說離苦得樂的意旨。

【佛告閻羅天子:恣汝所問,吾為汝說。

  這是佛慈許說也。恣者任縱的意思。即是說佛所說法,如洪鐘在架,隨扣隨鳴,不加選擇,並無齊限。眾生有疑,無須隱匿,任縱發問,佛慈莫不為說。

【是時閻羅天子,瞻禮世尊,及回視地藏菩薩。】

  這是經家敘儀。瞻禮眼觀慈容,目不暫舍,五體投地,一心恭虔,這是敬佛求法之儀。回視乃欲求之法,事有所專。地藏為地獄救苦之主,今閻羅等請求世尊,開示妙法。而救苦之事,仍屬地藏。故瞻禮之後,回視地藏。況且問法之儀,必先對佛而禮。佛在中央,菩薩在傍。求法的人,所欲目的,事有所專,故禮佛之後,回首視之。

【而白佛言:世尊!我觀地藏菩薩,在六道中,百千方便,而度罪苦眾生,不辭疲倦。是大菩薩,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事。】

  此下申請,這是直歎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神通。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難調難化。地藏菩薩從十一劫來,設種種方便而教化之。令出苦輪,同到智地。精勤勇猛,不辭勞倦。總之:化天上,令舍憍慢。度人間,令修戒施。在地獄,代眾生受苦。使餓鬼,令得飽滿。教修羅,調伏嗔心。諸傍生,使得智慧。乃至最終,均令得離苦難,齊登覺岸而後已。故占察經雲: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複普遊一切刹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遍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

【然諸眾生,脫獲罪報,未久之間,又墮惡道。】

  此下二段,正是閻王所疑的事。這是初陳所疑的本原。脫獲罪報四字的意思,即是說脫離罪苦而獲報樂趣。這些罪業眾生,既然是藉地藏菩薩方便神威之力,而得脫離苦難,轉生樂地,為什麼未久之間,又再墮於惡道呢?所謂未久之間,是約地獄時間而言。經雲:地獄之壽與天壽等。如等活地獄的壽,就等於四天王天的壽一樣。人間五十年,為四天王天一日一夜,亦即是等活地獄一晝夜。在人間縱然經過一百年的時間,也不過是等活地獄兩晝夜耳。他如深一層的地獄,就如高一層的天的壽年一樣,就更加難計算了,既是這樣,豈不是才出地獄不久,少少時間又再入來嗎?故說未久之間。

【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雲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這是正陳所疑的所以然。這段文所疑的問意,即是說:地藏菩薩既然有這樣不可思議的神力,自應令這些眾生,依止善道,而永取解脫。今既不然,為是地藏菩薩的神力,有所不逮呢?為是六道眾生業力所障,心力不及呢?閻羅因不明白內中的秘奧,故此請問世尊。唯願世尊,慈念在會大眾及未來眾生,詳為解說。

【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

  此下願為宣說,這是總示閻浮眾生難化之所以然。其性,是指習性,非是法性。因為法性從本以來,就是柔和的。剛強,即是堅強。一切眾生從本以來,其性柔和,但由於無明熏習,易柔和的法性,而為剛戾強暴之性,好象醉象狂馬一樣,所以難調難伏。

【是大菩薩,于百千劫,頭頭救拔,如是眾生,早令解脫。是罪報人,乃至墮大惡趣,菩薩以方便力,拔出根本業緣,而遣悟宿世之事。】

  此下別歎方便,這是敍述地藏菩薩方便救拔之事。南閻浮提的眾生,雖則剛強難化,但在地藏菩薩的悲誓願力,仍然處處救拔,令得解脫。這些眾生,縱然是罪大惡極而墮於惡趣,地藏亦運其方便智力,拔除彼等根本業緣,而遣令彼等鹹悟宿世之事。科注雲:眾生性雖剛強,難於調伏,在地藏不舍大慈,而頭頭救拔。頭頭猶言處處,謂千頭萬頭也。如是眾生句,正點難調伏者。剛者教之以柔,強者教之以和,難調伏者,必令調伏。如王良,造父,善能調伏馬性,必令中軌而後已。今于三寶施戒必令修持。清淨戒生,得淨解脫。故罪報之輕小者,即與救拔。縱犯上罪,應墮阿鼻大惡趣者,亦以巧方便力,使拔根本業緣。梵名浮訶那,此雲拔除罪根。須知諸惡,隨業受報,而以二毒為本。三毒之中,貪愛為根。如捉布一頭,餘則盡隨。智論雲:若不斷愛,愛則潤生。是故四生,皆由愛起。故成論雲:如樹根不拔,其樹猶生。貪根不拔,苦樹常在。故知生死,貪愛為本,若滅貪欲,名第三諦。十輪經雲: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冰。故無常偈雲:明眼無過慧,黑暗不過癡。今根本業緣既拔,則自悟宿世之事。譬如古鏡之重揩,其常光而自現矣。

【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這是敍述由於眾生惡習深重的緣故,所以難以度脫。意謂地藏菩薩對這些眾生,施設種種方便而救拔之,自應通通得到解脫。今所以不能者,實由眾生自造惡業,自食其果耳。由於閻浮眾生的結惡習重,故才出地獄而生善趣,又複造業而再入地獄。眾生往返五趣,頻繁出入,致勞地藏菩薩,久經塵沙之劫,啟無量方便之門,而作度脫眾生的因緣。

【譬如有人,迷失本家,誤入險道。其險道中,多諸夜叉,及虎狼師子、蚖蛇蝮蠍。如是迷人,在險道中,須臾之間,即遭諸毒。】

  此下是以喻釋明,這是初標譬如有人迷入險道。譬如有人,即指六道眾生。迷失本家,即迷失各各自具真如妙性之家。險道,是六道中趣向三途之路。夜叉為食人的惡鬼。虎狼獅子,俱是食人的猛獸。蚖蛇蝮蠍,均為趴蟲類的毒物。這些鬼獸等,譬如貪嗔癡等,能夠毒害一切眾生淪落三途。故人墮險道之中,在須臾間,即遭毒害。科注雲:文分三節:初迷本入險。有人,譬惡道眾生。因不忘果,名有。人者忍也。能忍五濁之苦也。常寂光土,為本家。十惡眾生,原是如來之子,三途苦處,無非常寂之家。以不知真如法一,不覺無明風動,漂流異國,墮落他鄉。既忘本處,便迷本路。遊行逐境,險道斯臻。文句釋法華險難惡道,通譬九界生死因果。故曰分段、變易,即果險難;見思五住,即因險難。由此因緣,故言惡道。今據下文生人天中令受妙樂,只以三途為險難。由不依施戒生天之論,致誤墮三惡道中。險道多惡,以多諸夜叉等。夜叉,有智有通,飛行捷疾;譬利使邪見,謗無因果,智辯速疾也。正心地觀雲:心如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故。虎狼等,畜須愚頑,以譬鈍使。准俱舍論:憍慢盛故,生於獅子虎狼中。嗔恚盛故,生於蚖蛇蝮蠍中。則虎狼獅子,應俱譬慢使。今約三毒為身口之本,故以虎喻慢使。如分別善惡經:憍瘞常慢人,後生為猛虎故也。狼譬貪使,以狼求食,不滿不止,故曰貪狼。獅子表癡使,由昔持戒雖嚴,而無淨慧,執戒慢人,故墮畜類。因戒力故,得為獸王。無慧即癡,故以譬之。蚖蛇蝮蠍,譬嗔使,蚖名守宮,在壁曰蝘蜒,在洲曰蜥蜴。以盛毒故,不觸而螫,譬非理嗔。揚子雲:蚖其肆矣。蝮蜪蝝也。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為害於身也。蠍虎,螫人毒蟲。然觸則螫,譬執理嗔。不比蜈蚣譬戲論嗔者,以三途無戲論也。三在險遭毒。如是迷人,謂迷真重故,不識四諦,以致流落十使險道之中。須臾遭毒者,以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九百生滅,念念損減,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故曰遭毒,只在須臾。諸毒者,准涅槃:蛇有四毒,見毒、觸毒、齧毒、螫毒。虎、狼、獅子、熊、羆、貓、狸、鷹、雞、之屬,諸毒俱備,非險道而何哉。

【有一知識,多解大術,善禁是毒,乃及夜叉諸惡毒等。忽逢迷人,欲進險道,而語之言:咄哉!男子,為何事故,而入此路?有何異術,能制諸毒?】

  這是知識指示迷津。知識有善惡之別,今所指者,即善知識,或者即指地藏菩薩。因為地藏菩薩具大悲智願力,善設種種方便,能夠調治貪嗔等毒,及能禁制殺盜惡鬼。眾生在茫茫苦海之中,其性如水,隨流易遷,稍一不慎,即進入險道。倘若遇到這種情境,地藏菩薩即會高聲喚醒這個迷人,令其心中知所警惕。並對這些迷人說道,汝等為什麼事故而入這險惡的路途?汝等又有甚奇異的法術,能夠制服這些毒惡的事?科注雲:知識,指地藏,所謂唯我一人能為救護,故雲一。思益經雲:于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故名導師,即知識也。以多解大術,善禁諸毒,故名知識。以妙方便,隨機開導,廣說施戒生天之論,普示諦緣道品之門。智慧弘深,名多解,方便巧妙,曰大術。善禁毒者,說道品對治集諦之毒,如多貪不淨觀等。忽逢下,明大士指出三塗。莫知遇而遇之,曰忽逢。將入而未入,曰欲進,正與誤入照應。語之者,示其道也。蓋昔已化令出苦,無奈志性不定,複造惡業,重入三塗,故憂驚而告語之。咄哉,喚醒之辭。男子,驚惕之意。男子名丈夫。大經雲:能見佛性,名為丈夫。今既迷佛性,故以男子,警知本有。十輪雲:如迷方者,所逢示導是也。何事者,驚問也。此路,指三途。佛言:眾生以三惡道為家,故指為此。以此路,二種人到,所謂威神,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故驚問雲:為是神通救苦而入?為是造業感報而來耶?有何異術等,審難之辭。謂汝有何等奇異法術,力能制禦諸毒耶?異術,表異方便,對治諸惡法門,助顯第一義諦。

【是迷路人,忽聞是語,方知險道。即便退步,求出此路。】

  這是迷人聞語退步求出也。眾生因為迷的緣故,所以不識路之危險。自聞知識指示,方知所在之道危險,故此即便退步而求出。科注雲:忽聞者,聞四諦也。以昔未聞,今忽聞之耳。例同須達初聞佛字,身毛皆皚,忽見光明也。知道惡者,畏苦集也。輔行雲:念念恒簡是非,設起非心,應以當教是心滅之。非心,即是險道。寶雨經雲:謂諸有情安住世間,具足顛倒,墜險惡路,隨於非處。我今令彼諸有情等,入真實路。由是如來,為諸有情,起於大悲是也。便退步,止十惡,修十善也。求出路,離三塗,生人天也。

【是善知識,提攜接手,引出險道,免諸惡毒,至於好道,令得安樂。】

  這是知識接引令出險道至安樂處。善知識者,知其心而識其形,于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法華文句雲: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法華經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毗奈耶雜事雲:阿難陀言: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辦。得善友故,遠離惡友。以是義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難陀!勿作是言,善知識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識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離惡知識,不造諸惡。常修眾善,純一清白。具足圓滿,梵行之相。由是因緣,若得善伴,與其同住,乃至涅槃事無不辦,故名全梵行。止觀說有三種善知識:一外護善知識,令我不缺乏衣食,及無怖畏,安隱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識,與我同道,如水乳合,得互相切磋策發者。三教授善知識,宣傳聖言,訓誡群蒙,令我去惡赴善者。華嚴經說有十種善知識:一令住於菩提心之善知識。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識。三令行諸波羅蜜多之善知識。四令解說一切法之善知識。五令成熟一切眾生之善知識。六令得決定辯才之善知識。七令不著一切世間之善知識。八令于一切劫修行無厭倦之善知識。九令安住於普賢行之善知識。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識。這裏所說的善知識,即止觀所說的第三種,華嚴經所說的十種都具備。又善知識者,華嚴說有十種功德:一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門,令我得入真實道故。二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乘,令我得至如來地故。三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船,令我得至智寶洲故。四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炬,令我得生十力光故。五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道,令我得入涅槃城故。六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燈,令我得見夷險道故。七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橋,令我得度險惡處故。八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蓋,令我得生大慈涼故。九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眼,令我得見法性之門故。十善知識則是趣向一切智潮,令我得滿足大悲之水故。提攜接手,即是以手拉著彼手,挽之向上拔之出苦也。引出險道,即是令離三途的苦報也。免諸惡毒,即是斷除習惡之結使,免將來之塗炭也。好道,即是使生人天之處也。安樂,即是最終令得涅槃的樂果也。地藏十輪經雲: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複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複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而語之言:咄哉迷人!自今已後,勿履是道。此路入者,卒難得出,複損性命。是迷路人,亦生感重。】

  這是知識開示迷人。這些迷人因為不識惡道,所以走入邪途,知識既然將之救了出來,為恐將來再入歧途,故此警醒彼等,自今而後,慎勿再足履是惡道。因為走入這條危險的路,極難得有機會可以出來。而且在中很容易喪失法身慧命,是以不可不謹慎。這些迷人,既蒙知識引拔出離險道,複得知識的金石良言開導,所以感激之念油然而生。科注雲:語言者,勸修善道。咄哉者,重警令寤。以費盡方便之力,才令得免惡道,故重警醒。汝當深念此苦,更不可重造惡業載入三途也。所以勸告者,磋惡慧之邪修,自甘心於險道。遇斯境界,豈不緘言?令彼愚癡,甯容坐視?況世尊悲心付囑,留大願而普濟迷津。菩薩如教奉行,示同事而化令成佛。如其見迷路而不指正途,慈悲安在?謠沉溺而不思拯接,方便何存?故語之言:此生死路,一入難出,複損害法身慧命,真險處也。迷人亦感重者。曩因不知,誤入生死險處,今忽提醒,重登安樂之鄉。如飄流者,忽爾還家。沉淵者,俄然登岸,豈不深感而極重哉!大論雲:應先以眼見道而後行,行時當精勤,精勤行時,常念如導師所教。念己,一心進路,不順非道。正此謂也。

【臨別之時,知識又言:若見親知,及諸路人,若男若女,言于此路,多諸惡毒,喪失性命。無令是眾,自取其死!】

  這是囑令轉告他人,毋令墮是險道也。親知,即朋友親眷,以譬在道修行未解脫者。路人,是不相識者,以譬未受道在生死者。即是說汝今得能脫生死苦難,自應輾轉教化,令到教化不絕。以後若見到親戚朋友,或不相識的路人,無論是男子或者是女人,都應當對這些人說,這是多諸惡毒的險道,倘若誤入此道,就會長淪生死,甚至喪失法身慧命。一切苦難的事,均是自作自受,非天人之所授與。作了罪業,應受苦報,仍須自受,無人可以頂替。父子至親,亦不能代。為善知識,應當指示正途,不可令這些眾生,誤入險道而自取滅亡。故說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五苦章句經雲:佛言:昔者菩薩為閻羅王,有弘普之慈,諸墮地獄者,王盡現之。王曰:汝等何為是間?罪人對曰:我等死時不知如行,諸惡自然追逐送我,來到是間。願王哀我,赦除罪過。王曰:汝等皆作何惡?罪人對曰:我等生時,不孝父母,殺盜淫欺,飲酒鬥亂,恃力強勢,侵易善人,誹謗聖道,所作眾惡,不可具說。又信惡師,祠祀鬼神,謂當有福,烹殺三生,禱賽神靈。我今自首,悔所作惡。王曰:汝等在世間時,吾遣五使者,案行天下,告語汝曹,汝曹何以不受其教?諸罪人曰:我等生時,實不見聞。王曰:諦聽;當為汝曹說五使者。一曰世間母人,懷妊十月,身為之病。臨當產時,父母厄怖。既得免身,從死得生。乳哺懷抱,推燥居濕。逮得長大,憂慮萬端。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一使者。二曰世間老人,顏色壞敗,頭白齒落,目冥耳聾,肉韁皮縮,傴僂而行。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二使者。三曰世間病人,困劣著床,百痛普至,美食為惡。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三使者。四曰世間死人,刀風斷脈,拔其命根,身體正直,不滿十日,肉壞血流,虜脹爛臭,無可取者,生時相愛,死皆相惡。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四使者。五曰世間犯罪,縛束送獄,累械鞭笞,五毒並至,戮之都市,或截手足。火燒鈇質。斬之梟拖五刑。汝見之否?罪人曰見之。王曰是吾五使者。王複告罪人曰:汝見是已,當自思惟:汝身亦更生、更老、更病、更死。汝犯逆罪,亦當如彼,現受其殃。汝何不孝順父母?謙敬長老,慈仁為首。心所不欲,亦勿施人。世有賢明,當從啟受,歸命三尊,責心奉道,節情止欲,可得度苦。自汝所作,今當受之,吾不枉汝!自作業還自受苦,如飛蛾撲火相似,故言自取其死!

【是故地藏菩薩,具大慈悲,救拔罪苦眾生,生人天中,令受妙樂。是諸罪眾,知業道苦,脫得出離,永不再曆。】

  這是以法合敘明也。地藏菩薩具有大慈大悲誓願智力,拔一切眾生的苦,與一切眾生的樂,令一切眾生脫三途的苦趣,生人天中受勝妙樂。就好似善知識一樣,見到迷人誤入險道,提攜接手引出惡路,令踏平安之地。這些眾生墮諸惡趣,備受眾苦,就知道苦的來源,是由於作惡,今既蒙地藏菩薩拔濟令離這些苦難,以後就永不作惡,故此也就永不再經歷這種苦痛多端的地方了。譬如知識引令迷人脫離險道,迷人既然明白這是險道,當然也不再複入了。長阿含經雲:佛告比丘,時閻羅王自生念言:世間眾生,迷惑無識,身為惡行,口意為惡,其後命終,少有不受此苦。世間眾生若能改惡,修身口意,為善行者,命終受樂,如彼天神。我若命終,生人中者,若遇如來,當于正法中,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淨信,修淨梵行。所作已辦,斷除生死。於現法中,自身作證,不受後有。閻王是地獄中治理罪人之主,自己日受三次之苦,及見諸罪人,受種種之苦,尚且發願為人出家淨修梵行,不復後世更來受生,況餘類呢。地藏不舍大悲,深入地獄救度眾生,故令罪苦眾生,生感悟之心,以後永不再曆。觀佛三昧海經雲:諸菩薩訶責餓鬼言:汝于前身無量世時,作無限罪,誹謗不信,墮阿鼻獄,受諸苦惱,不可具說。汝今應當,發慈悲心。諸餓鬼聞已,稱南無佛,尋即命終,生四天處。悔過自責,發菩提心,諸佛心光,不舍是等。攝受是輩,如羅絢羅。教避地獄,如愛眼耳。

【如是迷路人,誤入險道,遇善知識,引接令出,永不復入。逢見他人,複勸莫入。自言因是迷故,得解脫竟,更不復入。】

  這是用法喻合而解釋。如迷路人二句,是迷入險道,合上譬如有人至即遭諸毒之文。遇善知識下三句,是知識指示,迷人得出,合上有一知識,至亦生感重之文。逢見他人下五句,是自迷誤入惡道,既得出已,轉告他人,合上臨別之時,至無令是眾,自取其死之文。

【若再履踐,猶尚迷誤,不覺舊曾所落險道,或致失命,如墮惡趣。地藏菩薩方便力故,使令解脫,生人天中。旋又再入,若業結重,永處地獄,無解脫時。

  這是說惡習深重難得解脫。此中複分二段:初從若再下,至或致失命,如墮惡趣,喻明,令上難調難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即是說這些眾生既然得出三途而生在人天之中,自應精勤修習,以求徹底才對。無奈惡習的種子未除,故得生人天之後,不久又再重造惡業,而更墮三途。這些眾生,雖則再履三途,猶尚昏迷不覺是昔曾經墮落過的險道。在這險惡道中,或夙具微少善根,出險亦快,不致喪失命根。如果又無絲毫微善,則非常容易喪失法身慧命,永無超脫之期,好似墮在地獄一樣,永劫受苦,解脫無期。次從地藏菩薩下,至生人天中,合法,遠合前文菩薩以方便力,至遣悟宿世之事。近合地藏菩薩具大慈悲,至令受妙樂之文。旋又再入一句,句前自是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之文。這段文的意思,即是話:這些罪業眾生,墮在惡趣之中,由於地藏菩薩的方便力故,亦可以使彼等得到解脫而生人天之中。但由於結惡習重,故剛離地獄之門,又再造業而複入到地獄之內。罪人生於人間,倘作輕微的罪業,則地藏菩薩亦會以方便力使令解脫。若再造重惡的罪業,則永處地獄之中,無解脫的時期了。科注雲:業結重者,造上品十惡之類,既結此業寧望解脫乎!蓋於無我法中,執有造業,既迷真諦,自違寂理。故雲縛從自縛,解從自解。若於法法求空,自然門門解脫。

【爾時惡毒鬼王,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我等諸鬼王,其數無量,在閻浮提,或利益人,或損害人,各各不同。然是業報,使我眷屬,遊行世界,多惡少善。】

  這是鬼王自敍行處。我等下是明鬼的數量及住處。無量鬼王,同屬閻羅天子之所管轄,均在這閻浮提內。如長含經雲: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塚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根據婆沙論,則謂餓鬼住處有正邊二種。如彼論雲:第一正住處者,此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餓鬼界,被閻羅王領,是其正處。善生優婆塞經亦雲:閻浮提五百由旬之下,有閻羅鬼王城,周市四面,七萬五千由旬,王領鬼眾,於中止住。婆沙論雲:第二邊住處者,亦有二種:一有威德者,二無威德者。彼有威德者,住山谷內,或住空中,或住海邊,皆有宮殿,果報過人。彼無威德者,或依不淨糞穢而住,或依草木塚墓而止,或依屏廁故嫻而居,皆無舍宅,果報劣人。大毗婆沙論亦雲:問:鬼住何處?答:贍部洲下,五百逾繕那,有琰魔王界,是一切鬼,本所住處。從彼流轉,亦在餘處。於此洲中,有二種鬼: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者,或住華林果林,種種樹上,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空中者,乃至或住余清淨處,受諸福樂者。無威德者,或住廁混糞壤水竇坑塹之中,乃至或住種種雜穢諸不淨處,薄福貧窮,饑渴所苦。或利益人下三句,是明鬼的行。長阿含經雲: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者。今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觸嬈者?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干,乃至有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干,一人守牧。彼亦如是。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人若為善,鬼則報之以福,是為利益於人。人若作惡,鬼則禍之以殃,是為損害於人。由於眾生,為善者少,作惡者多,所以令諸鬼王眷屬,遊行世間,亦複是惡多善少。

【過人家庭,或城邑聚落,莊園房舍。或有男子女人,修毛髮善事,乃至懸一幡一蓋,少香少華,供養佛像及菩薩像。或轉讀尊經,燒香供養,一句一偈。】

  這是敍述鬼王所經歷善處。此段文分為二節:初從過人家庭下,是敘明鬼王眷屬所經之處。在這閻浮提內,既是一切人家舍宅城邑聚落,乃至山林塚間,均有鬼神所居住,無有空者。則世間一切眾生,所造善惡等業,都瞞不過鬼神監視的雪亮眼睛。故善者降祥,惡者禍殃。在冥冥中,是絲毫不爽的。太上雲:天地有司過之神,又有三台北斗神君,三屍神,空神。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故不可不慎。冥祥記載趙太心痛而死,君問其時所作罪福,須實招,莫妄說,謂常遣六部使者按行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虛報。況因果律亦毫無枉錯的,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科注雲:竊原世人,造善於幽,得報於顯。世謂陰德,人鹹信矣。造惡於顯,得報於幽,斯理灼然,寧不信耶!故聖人陳福以勸善,示禍以戒惡。夫殃福有根,不可無因而妄致。善惡當收其報,必非無應而徒已。次從或有男子女人下,是敍述世人所修的善事,無論大小,極小如毛髮許,只要善事,也是有利益的。懸幡懸蓋等,是例舉善事的種類。懸幡蓋的功德,如百緣經雲:佛告比丘: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屍佛入涅槃後,時有王名盤頭末帝,收其舍利,造四寶塔,高一由旬,而供養之。時有一人,于彼塔邊,施設大會,作一長幡,懸著塔上,發願而去。緣是功德,從是以來,九十一劫,不墮惡道。天上人中常有大幡,覆陰其上,受福快樂。乃至今者,遭值於我,出家得道。菩薩本行經亦雲:佛與諸比丘,遊行聚落,時天盛熱,無有陰涼。有放羊人,見佛涉熱。即起淨心,編草作蓋,用覆佛上,隨佛遊行。去羊太遠,放蓋擲地,還趣羊邊。佛便微笑告阿難言:此放羊人,以恭敬心,而以草蓋,用覆佛上。以此功德,十三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間,生尊貴家,快樂無極。常有自然七寶之蓋,而在其上。竟十三劫,出家修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達。華香供佛的功德,如佛說華聚陀羅尼經雲:佛言:若複有人,於如來滅度之後,行于曠野,路見如來塔廟,能持一華一燈,若一團泥,用塗像前,以用供養,乃至持一錢拖於佛像,為補治故。若以一掬水,用灑佛塔,除去不淨。以華香供養。舉足一步謂於塔寺,若一稱南無佛。欲使此人,墮三惡道,百千萬劫,終無是處。正法念處經雲:若有眾生,持香塗佛塔,命終生香樂天,與諸天女,常相娛樂。從天命終,得受人身,生大富家。轉讀尊經,是諷誦地藏經,或讀誦其他一切經典。一切佛法,為超出三界之寶筏,療治眾病的良藥。轉讀尊經,一方自修以進勵,一方令他聽聞而知修學。菩薩藏經雲:複次舍利子,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受持是經,殷勤聽聞,讀誦解義,乃至為他廣分別說。當知是人,複得如是十種功德。稱讚利益:何者為十?一者成就機速慧。二者成就捷便慧。三者成就猛利慧。四者成就迅疾慧。五者成就廣博慧。六者成就甚深慧。七者成就通達慧。八者成就無著慧。九者常現前見一切如來,既得見已,以清美頌而為讚歎。十者善能如理請問如來,又能如理開釋疑難。舍利子!是名獲得十種功德稱讚利益。法為一切功德之母,依之修持,能釋疑難而出三界,是以讀誦,或燒香供養一句一偈,均得善利。涅槃經雲: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付法藏經雲: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習染,近善則善,近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信敬心,聽受妙法,必能令離三途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此優婆塞,以聽法人髑髏,起塔供養,尚得生天,況能至心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涅槃又雲: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于未來世,百千億劫,不墮惡道。又雲:若有眾生,一經耳者,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

【我等鬼王,敬禮是人,如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敕諸小鬼,各有大力,及土地分,便令衛護,不令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於此舍等處,何況入門!

  這是敍述鬼王敬禮是修善人,維護是人,不令惡事等得近其舍。人作善行,修菩薩道,將來一定會成就無上菩提,所以這些鬼王禮敬這個善人,如三世諸佛一樣看待,造善事就有善神擁護,故此一切有災害的事,都不能近這善人的住處。如受三皈五戒的人,不但有善神保護舍宅,而且仍有許多大神王隨時隨處維護。七佛八菩薩陀羅經說,三皈有九大神王擁護行人,五戒則有二十五大神王保護行人。灌頂經雲:佛在孤獨園,與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薩萬人,天龍八部,悉來在會,咸然一心,叉手聽法。於是異道有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胡跪合掌白佛言:久聞瞿曇名聲遠震,今欲舍置異學,受三自皈,並五戒法。佛言:善哉善哉梵志!汝能舍置餘道,歸命我者,當自悔過生死之罪,其功無量,不可稱計。梵志言:諾!受教。即淨身口意,複作是念:惟願世尊,施我法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佛言: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三世諸佛說是戒法。佛言:梵志!諦聽諦受,心持念之。又言:梵志盡形壽皈命諸佛無上尊,盡形壽皈命法離欲尊,盡形壽皈命僧眾中尊。佛言:梵志!已三自皈竟,是為真正弟子,不為邪惡之所千嬈。佛言:梵志!汝能一心受三自皈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皈者。梵志因問佛言:何等是也?願欲聞之,開化十方諸受皈者。佛言:如是灌頂善神,其數略說有三十六,是三十六諸善神王,凡有萬億恒河沙鬼神,以為眷屬,陰相番代,以護男子女人輩受三皈者。當書神王名字帶在身上,行來出入無所畏也。辟除邪惡,消滅不善。梵志言:諾,唯唯,天中天!已蒙世尊哀湣救度,今更頂禮請受法戒。佛言:善哉梵志!汝當淨身口意,懇惻至心,敬受法戒。佛言:十方三世如來至真等正覺,皆由三皈五戒得之。佛言:梵志盡形壽,不殺生不教他殺,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不令邪神惡鬼之所得便。梵志盡形壽,不盜他人財寶,不教他行盜,是戒能受否?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邪淫,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眾魔皆不得便。梵志盡形壽,不妄言、綺語、兩舌、鬥亂,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飲穀酒、甘蔗酒、葡萄酒、能放逸酒,如是等酒,皆不得飲。是戒能持否?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佛語梵志:是為三皈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毀犯。說已,梵志白佛言:世尊說言:若持五戒者,有二十五善神,衛護人身,在人左右,守于宮宅門戶之上,使萬事吉祥。又雲:若善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鬥爭之時,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刹,終不嬈近。若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科注雲:問:鬼是惡儔,何能見作毫善!敬禮三世諸佛耶?所言佛者,作一切善法而得。今男女修諸善事,佛果斯栽,故鬼神敬之,如三世諸佛,一體無二也。……惡事橫事,如羅雲忍辱經雲:願與福違,夜常惡夢,妖怪首尾,飛禍縱橫。今既修福,無惡橫之事,所生常安,眾禍消滅矣。惡病橫病者,……弘明集雲:必死之病,雖聖莫蠲,可療之疾,待醫方愈。上皆不治之惡病也。更有瘟災疫氣,相染相侵,或耗家財,或致喪命。如宋司馬文宣,頗信佛法。弟喪月余,忽一鬼,附其靈座。時南林、靈味、二寺僧,與鬼言論款曲。鬼雲;昔為尊貴,以犯眾惡,受此鬼身。去寅年,有四百部鬼,大行疾厲。所應鐘災者,不忤道人耳。而犯極眾,多濫福善,故使我來監察則橫病所觸,皆不修善所致。今既修福,身強少病,財福榮尊也。不如意者,家業衰耗,事不諧偶,所處不甯,心常恐怖。今既修福,鬼神衛護,尚不令諸惡近其住處,況縱之便入門耶!

【佛贊鬼王:善哉!善哉!汝等及與閻羅,能如是擁護善男女等,吾亦告梵王帝釋,令衛護汝。

  這是佛慈贊善。因為鬼在世間,凶禍危害人的多,福利衛護世人的少。現在這些鬼王,敕令各方隅社界的小鬼,方便衛護一切修行善事的人民,不令一切惡事橫事,惡病橫病,乃至不如意事,近此善男女的住處,所以佛慈贊喜,並轉告小千界主的梵王,及欲天的帝釋,令亦衛護是等鬼王,離苦而得樂。科注雲:何故如來贊喜?蓋鬼王率多兇惡,如鬼子母千子,五百在天,嬈害諸天。五百在世間,嬈諸人民,極疾害惡,令人祠祀烹殺,使入地獄。今諸鬼王,與閻羅天子,既能如此擁護修善男女,使無橫事惡病,及不如意事,不許近舍,可謂善之至矣。故一善其改惡以護世,一善其卻橫以增禧,故雙歎之。吾今亦告語統小千世界之大梵,主攝欲界之桓因,均以天力,衛護汝等。轉鐵床烊銅之現厄,脫幽冥主攝之宿緣,並由護法衛善而致之也。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

  此下是主命助修,分為兩大段:第一當機白事,第二如來發本。在第一段裏面又分為三節:第一節主命述意,第二節世尊贊勸,第三節鬼王受命。第一節中又分為二:初自陳業緣主命,次轉釋人不會意。初自陳業緣主命又分為二:一經家敘名,二鬼王陳事。這是經家敘名。說是語時,即是惡毒鬼王說了上面一段話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鬼王,名叫主命。為什麼這個鬼王的名字叫做主命呢?因為世間上一切生物的性命,均由這個鬼所主宰,例如世有多殺生命而極作惡業者,來世就得到短命貧窮等報。放生好善者,來世就得到長壽富貴等報。世之所以有長壽短命者,就是這個鬼王所主宰,故此叫做主命鬼王。科注雲:惡毒陳事既竟,主命越班白事者,何也?夫世人之生也,有命而已矣。其修善者,謂之衛生。其作惡者,謂之戕生。春秋成公篇雲: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之以福,不能者敗之以取禍。今之世人不會鬼護人之意,唯循惡趁毒,可謂自戕生命,逆天甚矣。然命之所重,在生死之間,生也命存,死也命絕。寶雨經雲:如因風力,有出入息,能令一切有情活命。然命之生死,如日月之出沒,而業之善惡,如形影之追隨。故于生死之際,必須修善衛生。主命白事,意在斯乎。然言主者,不過司命存亡,非能與奪人命,令生之死之。獄府主死生案者,是其聯事耳。

【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時,我皆主之。在我本願,甚欲利益。自是眾生,不會我意,致令生死,俱不得安。】

  這是鬼王陳事。文分二節:初自陳所主事。次從在我本願下,明人不會彼之本意。一切眾生,所秉生處,皆系之業緣,善的業緣或出三界,或處淨土,或生天上受勝妙樂。若作增上惡的業緣,墮生地獄之中,常受饑虛,不聞水漿之名。設或行善而心懷嗔恚,即是善中帶惡的業緣,墮生地獄,為地府的冥官,雖具大威德,掌職南閻浮提人生死之事,為主命鬼王,亦時時為諸天之所驅馳,日受三時痛苦,這是業緣的使然。初節文意:鬼王自述由業緣力,為主命鬼王,主司南閻浮提人生死之事。次節文意:鬼王本意:彼雖主理南洲人命生死之事,但彼並非萬能主的上帝,強迫人生,強奪人死。然而彼之本願,對於生者死者,均甚欲給予利益,只惜眾生不能體會彼之心意,而與彼之心意有所抵觸,故令到彼欲護不能,致使生者與死者,俱得不到安樂之趣。

【何以故?是閻浮提人,初生之時,不問男女,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令土地,無量歡喜,擁護子母,得大安樂,利益眷屬。】

  此下轉釋人不會意,分為二段:初生時禁殺害,次死時勸修善。初中又分為二:這是第一節修善得樂。長阿含經雲:劫初眾生,食地味已,久住於世。其食多者,顏色粗悴;其食少者,顏色光潤。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言我勝汝,汝不如我。以其心存彼我,懷諍競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狀如薄餅,色味香潔。如是地皮消竭,其後複有地膚出,轉更粗厚,色如天華,軟若天衣,其味如蜜。乃至地膚消竭,複有自然粳米,無有糠鏍,不加調和,備眾美味。其後眾生,便共取粳米食之,其身粗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便在屏處,為不淨行。余眾生見言:咄此為非!雲何眾生,共生有如此事?彼行不淨男子者,見他呵責,即自悔過言:我所為非,即身投地。其彼女人,見其男子,以身投地,悔過不起。女人即便送食。余眾生見,問女人言:汝持此食,欲以與誰?答曰:彼悔過眾生,墮不善行者,我送食與之。因此言故,世間便有不善夫主之名,以送飯與夫,因名之為妻。其後眾生,遂為淫逸,不善法增,為自障蔽,遂造屋舍,以此因緣故始有舍名。其後眾生淫泆轉增,遂成夫妻。有餘眾生,壽行福盡,從光音天命終,來生此間,在母胎中,因此世間,有處胎名。修行道地經雲:行不純一,或善或惡,當至人道。長阿含經又雲: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修行善法,具十善業,如是之人,有百千神護。由於眾生生死,均有鬼神隨護,作善事則有諸大神王擁護,不為一切惡鬼所嬈害。作不善事,則善神不護,故為一切惡鬼得便,常加嬈害。是故主命,勸人初生,或欲生時,但作善事,增益舍宅,自然令到土地神祇無量歡喜。增益舍宅,即是莊嚴整潔所有房屋。土地,是擁護舍宅人丁之主。是舍宅人既欲添丁時,作諸善事,整潔舍宅,自令土地生無量歡喜之心。土地既然歡喜,自然會擁護母子俱得安樂,並且令到所有行善眷屬,都得到無量利益。科注雲:利益有二:生時母子無恙,初令合門歡喜。子既增隆福善。後能昌熾門闌。夙行善者,彌增福壽。夙行惡者,亦消其罪也。

【或已生下,慎勿殺害,取諸鮮味,供給產母。及廣聚眷屬,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此下敍述作惡受殃,分為二分:這是直示勿殺。科注雲:殺害一事,今古同憐。無非體天道好生之心,存人生難得之命。豈可為我口體之養,誕兒之慶,傷生杌命,剖腹刮鱗,違天之仁,千神之怒乎?故雲棲大師曰:生子不宜殺生,人無子則悲,有子則喜。不思一切禽獸,亦各愛其子。慶我子生,令他子死,于心安乎?夫嬰孩始生,不為積福,而反殺生造業,亦太愚矣。昔周豫學士,嘗煮鱔,見其鞠身向上,而以首尾就湯。剖之,見腹中有子,乃知鞠身避湯者,以愛子之故。嗚呼!雖人畜不同,愛子之心,一也。何得慶我母子之生,使彼母子抱苦就終,含悲向盡。既受屠割,複嬰煎煮,苦痛難言,徹骨入髓。當此之時,吾之一點仁心早殄,彼之無窮怨氣長存。欲求不索報于來生,吾未之信也!廣聚眷屬等,所以慶己子之生也。主命禁勿殺害者,所以增子之福壽也。古雲:酒是和神之藥,肉為充饑之頃。古今同味,今何見鄙?良以肉由殺命,酒能亂神,不食是理,寧不為非。鴦掘魔羅經雲:一切眾生,無始生死,生生輪轉,無非父母兄弟姊妹,猶如伎兒變易無常。自肉他肉,則是一切肉,是故諸佛悉不食肉。況飲酒,斷智慧種。食肉,斷慈悲種。來種尚斷,安保現種之不斷乎?若遵主命之訓,不惟消災謝過,並能集福延齡。請細思之,毋泥俗習。歌樂,如前。弦管,絲竹之音。並此亦戒者,蓋飲酒食肉,亂性而傷慈。歌樂弦管,蕩性而逸志。既違天地之仁德,大乖主命之慈心,減舍宅之威光,觸土地之護意。子母不得安樂,其過也將誰歸?沙彌尼戒經雲:不得殺生,慈湣群生,如父母念子,加哀蠕動,猶如赤子。何謂不殺?護身口意,身不殺人畜喘息之類,手亦不為,亦不教人,見殺不食,聞殺不食。疑殺不食,為我殺不食。口不說言:當殺當殺報怨,亦不得言死快殺快,某肉肥,某肉瘦,某肉多好,某肉少惡。意亦不念,哀湣眾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無差別。普等一心,常志大乘。

  1、四分律雲:是我弟子者,乃至不以草頭滴酒入口,何況多飲。

  2、優婆塞經雲:若複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多病,常樂鬥爭,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樂見,不得修善,是名飲酒現世惡報。舍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因緣力故,令一切外物資生悉皆具欄。

  3、長阿含經雲:其飲酒者,有六種失:1、失財。2、生病。3、鬥爭。4、惡名流布。5、恚怒暴生。6、智慧日損。

【何以故?是產難時,有無數惡鬼,及魍魎精魅,欲食腥血。】

  這是轉釋其意的所以然。孕婦生產之時,危險萬分,所以說產難。當生產時,有無數惡鬼圍繞產婦,飲食腥血。欲得其便,啖食胎兒。護淨經雲:墮餓鬼中,常食不淨,欲趣廁上食糞,于時廁神,捉鐵杖打之,令不得近。此鬼食人膿血,涕唾及蕩滌惡汁。常伺捕婦女產血不淨,以為飲食。分別善惡所起經亦雲:好調嬈老小,乞兒與病人,後為臊餓鬼,食產乳惡露。惡露,即是產婦腥血。

【是我早令舍宅,土地靈只,荷護子母,使令安樂,而得利益。】

  這是主命事先,早令土地神妥為保護,務令子母俱獲安樂,並得利益。因為人之生死,是主命之所主司。主命本願。甚欲利益眾生,所以在產婦未生兒之先,主命早令土地舍宅神祇,荷護母子,俾令安樂。這是主命的本意也。

【如是之人,見安樂故,便合設福,答諸土地,翻為殺害,聚集眷屬。】

  這是責其不知設福也。意謂既見生產子母平安,便應設福為善,藉答謝土地神靈衛護之恩才對,而翻更殺害生物,廣聚親族,飲酒食肉,歌樂弦管。試問人之添丁母子平安則喜,翻而殺彼生靈以助慶,而令彼之眷屬含悲戚戚,于心何忍?是以千神之怒,而失衛護之心。明嘉興知府蔡承植,禁諭殺生祀神曰:鬼神享用,與人間不同。人好酒肉,便以酒肉祀神。譬如蛆蟲啖糞,便以糞貢人,豈不得罪於人。蓋神明清淨,聞人間酒肉污穢,厭惡不暇,豈肯鑒賞。故郊祀者,止用淡酒。承祭者,戒酒戒葷,意可知已。至於餓鬼,不能飲水,何能食肉。目連救母,事可鑒已。凡祀神明,宜焚香設齋,並誦金剛經一卷,神自鑒納。陰司極重此經。若仍前殺牲汙神,不惟無益,且遭罪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