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5/02 07:12:20
學習次第 : 初階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序 三

釋 知定

地藏十輪經雲:“好疑問菩薩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何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複能贊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惟願為說。’佛言:‘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一切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或不信受。’又雲:‘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已能安住首楞嚴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已得最勝無生法忍,於諸佛法,已得自在,已能堪忍一切智位,已能超度一切智海,已能安住獅子奮迅幢三摩地,善能登上一切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

  這是敍述聞地藏菩薩的洪名,或稱名,或讚歎,或雕刻鑄繪地藏聖像種種供養,都可獲得極大的功德。若乃不定之辭。未來世,是指佛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及廣說地藏行門以後的無量無數劫。善男子善女人,是讚美的稱呼。所作所為,均以損己利他為宗旨,這種施為是符合清淨的真理,有超升感樂的作用,所以叫做善。有綱正強幹的能力,就叫做男。具有紹宗繼嗣的意義,所以稱為子。善有生育長養樂果的功能,故而叫做善女人。又善男子善女人,有二種義:一是以人稱,即是事奉佛陀的四眾弟子。二是以法喻,阿羅漢的性情剛直,能自化而不能化人,表為善男子。菩薩的性情柔和慈悲,能自他兼化,種佛善根,紹隆佛種,表為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即是聽聞到地藏菩薩的聖號。以口業諷美宣揚地藏菩薩的功德,叫做讚歎。以清淨目瞻仰地藏菩薩的尊容,身起欽承的五體投地膜拜地藏聖像,叫做瞻禮。以淨口業稱念地藏洪名,念念不絕,叫做稱名。以百味飲食及花香燈塗果等供奉諸佛菩薩,名財供養;將佛菩薩所說的妙法輾轉教化眾生,令諸眾生俱得解脫,名法供養;聞佛所說聖法,如法行持,勇猛修諸觀門,名觀行供養。彩畫即是以筆潤諸顏色圖繪,刻鏤即是以木石等雕刻。塑漆,即是以泥土膠漆摹造聖像。

  若果在將來的世界當中,有善男信女聽聞地藏菩薩聖號,或者稱揚讚歎,或者瞻仰頂禮,或者稱念聖號,或者廣修供養,或者圖繪雕刻摹塑地藏菩薩聖像,這種人當得壹百返生在三十三天,享天快樂,永遠都不會墮在三惡趣中。言三十三天,准科注雲,並非指忉利天應是灌頂經咒所列的三十三天,所謂近際天、普觀天、快見天、無結天、色究竟天、淨光天、普等天、愛勝天、福愛天、極妙天、廣妙天、微妙天、守妙天、淨明天、遍淨天、約淨天、水應梵天、水無量梵天、水微梵天、水行梵天、靡訶梵天、梵輔祿天、梵眾妙天、化自在天、化應聲天、不憍樂天、兜率陀天、鹽摩羅天、須焰摩天、忉利天、毗沙門天、惟晱聞天、毗樓勒天、提頭賴又天。這些天即是欲色二界的天,只因譯者譯音的差別,所以上列各天的名稱,微覺與通常所見的不同。這裏所說的百返生三十三天,即是說自四王天而上至五淨居天,複從五淨居天而下至四天王天,中間所經歷次第,各盡本天的壽元,如是經過百返的上下往還,極受天上的妙樂。不但只享天福,亦且永離惡道;修因少而受報多,歷時近而享福遠,足證地藏菩薩不可思議。三寶感應要略錄所載:唐益州郭下法聚寺,藏有張僧繇畫的地藏菩薩畫像一幀,坐絕床垂雙足,高可八九寸許,時放光明,如是輾轉圖出的,亦都放光。麟德二年傳聞至京,道俗皆知。八月,有敕照畫一幀內庭供養,於是京城內外道俗,照樣圖畫供養的,盡皆放光。”又雲:間州金水縣侍郎,姓劉氏,有因緣往鄰家,途中拾杖,見頭刻像,不知何像,持歸插壁中,多歲不念所置。後遭疾而死,心胸少暖不葬之。經一日二夜,還活流淚,悔過自責,投身大地。家人問:主何故爾?答:吾初死之時,兩騎冥官,介前與後,驅去至王廳,怒目呵視。時有一沙門,形貌醜陋,來至廳,王甚敬之,從座而下,胡跪白沙門言:大士何因緣來至此?沙門曰:汝所召侍郎,是年來施主也,亦欲救之。王言:“業既決定,此事雲何?沙門曰:吾昔於忉利天上,受釋迦如來咐囑,能救定業眾生,豈舍侍郎?王言:大士志願堅固,不動如金剛,須放還人間。沙門歡喜,執侍郎手還至生路,辭侍郎而別。郎白沙門言:不知君何人乎?沙門曰:吾是地藏菩薩也,汝平生時,途中見我像,持歸置壁中,能憶念不忘。作是言已,忽然不見。既見此勝利,憶昔怠過自責而已。聞者歎異,見壁有杖頭像,苦加刻彩,高五寸,像放光,安置家內,後舍家為寺,號地藏院矣。”

  由這些感應聖跡,足證地藏菩薩,功德巍巍,不可思議。益信圖繪鏤刻塑漆供養地藏菩薩,功不唐捐。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佛,號曰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此敘地藏菩薩最初發心時的緣起。梵語疑叻賀缽底(Drhapati),譯為長者;對待一切人,平等無二,絕高下的心,言行相符,質實敦厚,絲毫沒有虛偽掩飾,而且有崇高的德行,豐富的學識,年齒高邁,資財並茂,時興賬濟,澤及孤窮,遠近聞名,舉世尊重,因此叫做長者。法華文句雲:“世備十德:一姓貴,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淨,八禮備,九上歎,十下歸。姓則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則輔弼丞相,鹽梅阿衡,富則銅陵金穀,豐饒侈靡。威則嚴霜隆重,不肅而成。智則胸臆武庫,權奇超拔。年則蒼蒼掹掹,物儀所伏。行則白圭無點,所行如言。禮則節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則一人所敬。下則四海所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今言大長者子,即是大長者的兒子。師子奮迅具足萬行,是借喻立法而得名。師子奮迅(Simhavikridita)是借喻以明佛陀除無明睡,破煩惱賊,超生死流,度小機輩,降外道眾的威猛。師子奮迅系三昧(Samadhi)的名辭,當佛入這種三昧的時候,就好似師子奮迅時一樣,諸根張開,身毛皆皚,現出威怒哮吼的相,令到其他的猛獸都失去威勢而竄伏不動,獅子兒增展雄猛,身得長大。佛人中獅子亦複如是,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之根門,三皚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五吼法界之法門。令外道小乘諸獸懾懼竄伏,菩薩佛師子兒,增長百千諸三昧海,及諸陀羅尼善根海。具足萬行,是所立之法:因師子奮迅三昧,能夠順利廣修六度萬行,速得圓滿,中途不遭魔外所阻。以萬行的因華,而莊嚴清淨無上的果海,所以叫做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馱(Trthagata)佛十號之一。如即真如,乘真如之道來化人間,於其中間,所說所行,一切真實,並無虛妄,一期化畢成等正覺,故名如來。法蘊足論雲:“言如來者,如世尊言:從菩薩證無上正等菩提夜,乃至佛無餘依涅槃界夜,於其中間諸所有說,宣暢敷演,一切皆如,無有虛妄,無有變異,諦實有理,無有顛倒。皆以如是如實正慧見已而說,故名如來。”

  地藏苦薩最初發菩提心,是於過去極遠極遠無數劫前身為大長者子的時候,時值有佛出現於世,名叫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時長者子,見佛相好,千福莊嚴。因問彼佛:作何行願,而得此相?】

  這是地藏菩薩最初發菩提心的動機,是因為見佛相好而動疑問。所謂相好(Laksana-Vyanjana),是就佛的身中而言。微妙的相狀,可以了別的,叫做相,亦即是大相;細相而可愛樂的,就叫做好,即是更為莊嚴大相的小相。這些相好,若就丈六應身佛來講,則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就圓滿報身佛而言,則有八萬四千乃至無量的相與好。所以觀無量壽經雲:“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曰:“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十法界當中,每一界都具有十善業,每一業得一福,十法界共得百福,佛為證得無上菩提的果上人,已經超過十法界所修的善業,因此故說千福莊嚴。或者說佛陀廣修六度萬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之後,更於百大劫的時間,種諸善根,以至成就三十二相的福業,這三十二相,一一相各由種百福而來,因此又叫做百福莊嚴;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相嚴身。

  一切眾生的五蘊色身,是由父精母血混合而成。像這樣“欲氣粗濁,腥燥交遘,膿血雜亂的色體,”絕對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然而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勝妙殊絕猶如緙璃的形體,究竟是從往昔立何願,作何行而能證得?

【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

  此敘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來由。大慈大悲的心既然是成就相好的根本,則菩薩發心必須首先以度脫眾生為當務之急,所以說不想獲得相好則罷,若想證得相好就當在久遠劫中度脫一切受苦的眾生。是以大乘經典,多以度生利生勖勉諸大菩薩。所言苦,以逼迫為性,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等,亦即是三界六趣中的種種苦報。度,即濟渡,脫即解脫,即是說三界之中的眾生,生死遷流,眾苦交煎,菩薩發心尋求聖道,目的在乎眾生,所謂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故自得解脫之後,亦複令到一切眾生都獲得度脫。

【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這是地藏菩薩往昔為諸眾生所發的願言。際即邊際,盡未來際,即是從發願開始,一直盡完未來的邊際,意思是經過極長期的時間。時間既久,則難以知道確實的數字,故說不可計劫。罪苦,即是依著罪業而感受的苦報,所以又叫罪報。六道即是六趣,由於眾生所作的業因,有六種差別,所以有六處趣向的地方。這六種趣是:一地獄趣(Naraka-gati),即是在這地面以下有八寒八熱極苦之處,藉以禁錮造諸惡業的眾生,故叫地獄。二餓鬼趣(Preta-gati),由於慳貪的業因,報得饑火交焰,求食不得的鬼類,所居住之處,與人雜處而不可見。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即禽獸所報生之處,多以人界為所依止,倚人飼養而得活命。人皆可見。四阿修羅趣(Asura-gati),常懷嗔恨的心,而好鬥爭之輩,大力神所生之處,以深山大澤幽谷之中為依止,與人隔離。五人趣(Manusya-gati),在這一四天下,四大部洲人類所居住的地方;但四洲分隔,不得通力者不得到。六天趣(Deva-gati),由殊勝福報所感受自然的快樂的眾生所居住的地方,欲界有六天,色界十八天,與無色界的四空天。眾生梵語薩埵(Sattva),新譯為有情。言眾生有三種義:一眾人共生,劫初從光音天下生世間的時候,本無男女尊卑,共同而生。二眾緣假合之法而生,假依四大五蘊等法和合而得生存。三經眾多生死故名眾生。任何一種生物,生必有死,所以叫眾生,而不叫眾死。廣設,即是種種施設。方便(Upaya)即是以善巧的方法而便利一切眾生。解脫,即是解開種種煩惱的束縛,脫除生死的苦海。

  地藏菩薩為長者子的時候,謠佛相好而起問端,在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會下,發無上心,立殊勝願,要在盡未來劫的世界之中,廣設種種方便善巧的法子,度盡這許多許多造罪受苦報果的六道眾生,通通都安置於涅槃無為的境地,然後自己方成無上正等菩提,倘有一個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證涅槃。

【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於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

  這是敍說地藏菩薩自從始初發菩提心以來,雖然所經過的時間很久,但因眾生界未盡。所以菩薩仍然在因位之中作菩薩,未登妙覺。那由他(Nayuta)是印度的數碼名稱,當於中國的億數。然億有十萬、百萬、千萬、萬萬四種,所以諸師所定的那由他數,亦互有差別。這裏所說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即是說地藏菩薩發願至今,已經經過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由此可知經過時間之久,所歷時長,所修積聚的功德也必多,功德既多,成佛也必易速而今地藏尚為菩薩,則可見地藏菩薩的願心廣大堅固。

  華嚴經中賢首品雲:“文殊師利菩薩以偈問賢首菩薩曰:我今已為諸菩薩,說佛往修清淨行,仁亦當於此會中,演暢修行勝功德。”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善哉仁者應諦聽,彼諸功德不可量,我今隨力說少分,猶如大海一滴水。若有菩薩初發心,誓求當證佛菩提,彼之功德無邊際,不可稱量無與等。何況無量無邊劫,具修地度諸功德,十方一切諸如來,悉共稱揚不能盡。’……”初發心菩薩的功德尚且無邊無際,而況地藏菩薩自發心以來,雖然經過了百千萬億不可說劫,仍為菩薩,故盡十方諸佛的口共同一時稱揚讚歎地藏菩薩功德威神聖跡,亦不能盡。

【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此下是地藏菩薩往昔為婆羅女時因母墮落而發勝心的典故。這是先標明過去久遠的佛名及其壽量。阿僧祇,亦叫阿僧企耶(Asamkhyaorasamkhyeya),譯為無數,或譯為無央數,即係數之邊際,印度的數目名稱。瑜伽論雲:“數邊際名阿僧企耶,自此已去,一切算數所不能轉,是故數之邊際,名不可說。”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來計,那末,一阿僧祇,凡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是地藏菩薩為婆羅門女發殊勝心時的佛世尊的尊號,因定立名。彼佛於甚深三摩地中縱任自在,無牽無慮而能普緣法界一切眾生並令度脫,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因此叫做定自在。彼佛所得的三昧,在諸三昧海中,最尊最勝,所以稱為王。所謂覺華,覺即本覺,華即因華,在本覺理地,廣植無量功德的因華,以莊嚴無上菩提的果海,所以叫做覺華。一個無央數劫,經已難計,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壽命四百千萬億個無央數劫,則更加難計了。倘以吾人百歲的壽命來比較就更顯得渺小得可憐。

【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眾所欽敬,行住坐臥,諸天衛護。】

  佛滅度後五百年中叫做正法。所謂正,是證的意思,即是說佛雖然已經滅度,而佛的法教儀式未曾稍改,有法教可依,有儀式可行,有正果可證,是為正法時。正法後一千年中叫做像法:所謂像,相似及訛替的意思;即是說去聖時遙,道化日漸訛替,而真正的法教儀式棄之不行,雖有正教當前,但因不能依法行持,故而視三藏聖典等如廢文,縱能依教修行,因不能徹底了悟妙契真常,所以而無證果者。有教有行,而無證果,只是相似的佛法而已,是為像法時。像法以後的一萬年中,叫做末法;所謂末,系微的意思;像教淩異,轉為微末,但空有教典在世,而無人聞問及依法修行的,亦無證果者,是為末法時。現在說像法之中,即是覺華定自在王佛正法已後有教有行而無證果的第二時期。婆羅門,梵語具雲婆羅摩拿(Brahmana),印度四姓之一,譯為外意,淨行,梵志等。婆羅門人自謂從梵天的口而生,在四姓中,最尊最勝,故凡有座席,並不與余三姓同行。在印度四姓之中,惟婆羅門堪能修行,受人種種供養,餘姓不得侵越。按婆羅門法:七歲以上在家學問;十五已去,學婆羅門法,游方學問。至年四十,恐嗣斷絕,歸家娶妻,生子繼嗣。年至五十,再入山修道。言婆羅門女,即是婆羅門的女兒。宿福,是往昔所修的福,深則根深蒂固,牢不可拔;厚則世世生生享受無盡。羅門女往昔以來廣行佈施,精持戒行,深習禪定,因此獲致深厚的福德。由於宿福深厚,所以得到眾人之所欽服恭敬。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樣樣如法。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故而諸天衛護。

【其母信邪,常輕三寶。是時聖女,廣設方便,勸誘其母,令生正見;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

  此敍述聖女之母篤信邪道,輕慢三寶,聖女勸誘令生正見,就在將信未信之間,女母無常信至,墮於無間地獄。信,是心所法的名,對於一切諸法的實體,與三寶的淨德,及世出世間的種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這就叫做信。故華嚴經雲:“信為道源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現在所說信邪,就是邪知邪見之輩,對於正知正見之實體等法,毫無信念,因此常輕三寶。言三寶,佛法僧是。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軌則義,僧乃和合義。佛是大覺大悟永離生死愛纏的人,法是佛所說的妙法,能夠令眾生離苦得樂的法藥;僧是紹繼佛陀法化,替佛宣揚,能夠解救眾生倒懸之苦的人。這佛法僧三,均稱為寶者,准皈依正範雲:“不為世法之所侵淩故,不為煩惱之所染汙故。”三寶為世間的良福田,所以皈依恭敬者,福增無量;輕欺侮辱者,罪愆積若河沙。婆羅門女知母罪業深重,必墮無疑,是以朝朝暮暮,殷勤勸誘,必令反邪歸正,尊敬三寶而後已。誰料生死無常迅速,邪見方殷,正見未生,遂即命終,因業所感,故而墮無間獄。無間地獄,八爇地獄之一,梵語阿鼻旨(Avici),造五逆罪的任何一條,即墮此獄,一劫之間,受苦無間,因此叫做無間獄。有五無間之別:一、趣果無間,終此所受的罪又複直於彼而無間隔。二、受苦無間,所受的苦無稍間斷。三時無間,一劫之間,時間相續而無間斷。四命無間,一劫之中,壽命而無間斷。五身形無間,地獄縱橫八萬四千由旬,身形遍滿而無間隙。

【時婆羅門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計當隨業,必生惡趣。】

  這裏敍述婆羅門女以理類推知其母必墮無異。所謂因果,因即種子,亦即是元因,果是現行,亦即是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這是千古不移的因果定律,絕對沒有理由種瓜而得豆的。所以古人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又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婆羅門女之母,在生的時候,輕慢三寶,造諸罪惡的業,善感清升,惡得墜墮,隨其所作的惡業而受報,所以知其必生三惡趣中。

【遂賣家宅,廣求香華,及諸供具,於先佛塔寺,大興供養。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畫威容,端嚴畢備。】

  婆羅門聖女,知其母必隨業而受報,墮在三惡道中,故而毅然賣諸舍宅,所得的錢,廣購種種名香貴華,及諸燈塗果樂茶食珠衣等,在過去覺華定自在王的寺塔里面,廣興種種供養。梵語窣堵波(Stupa),亦作塔婆浮圖等,翻譯為廟,或寺。或者說,藏有舍利靈骨的叫做窣堵波,其中沒有舍利靈骨的就叫支提(Caitya)。或者內中藏有靈骨舍利的,及只供佛像而無舍利的,通通都叫做塔。現在所說塔寺,是梵華雙舉的稱號,換句話說:現在住有僧眾供奉釋迦牟尼及一切諸佛菩薩的聖像的地方,都可以叫塔寺。

  婆羅門女,在覺華定自在王佛寺,廣修供養的時候,因為謠佛的慈容,非常端莊威嚴,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巍巍尊相,萬德莊嚴,因此又再觸發勝心,對於佛世尊更加倍的敬仰,供養的心也就加倍的虔誠嚴肅。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若在世時,我母死後,儻來問佛,必知處所。】

  婆羅門女瞻禮世尊慈容,越增信念。凡夫昏暗迷流三界,混然不覺。聲聞雖然覺悟,但自覺而無覺他的功行。菩薩自覺亦複覺他,只是覺行尚未圓極。佛的覺悟,是徹悟實相底蘊,自他兼覺,均臻於究竟的地位;所以凡夫不覺,聲聞菩薩只有覺而非大覺,惟佛才可以稱為大覺。一切智(Sarvajnata)是佛智的名稱,三智之一,能夠了知一切法,故名。這裏所說的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那末一切智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又智有三智:一、一切智,為聲聞緣覺的智,知一切法的總相者。二、道種智,為菩薩的智,知一切種種差別的道法者。三、一切種智,為佛的智,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現在所說的一切智是指佛智而言,因為一切智是總相,是因相,一切種智是別相,是果相。略說一切智,廣說一切種智,今以總括別,以略該廣,所以說一切智。婆羅門女因母墮落而賣諸舍宅、廣備香華到覺華定自在王佛寺裏大興供養,適於供佛的時候謠佛相好,而倍生信敬的心,瞻仰尊容目不暫舍。心中默念:佛系大覺大悟具有一切智慧的人,現在若果佛仍在世,我母死後而來問佛,則必定會知道的母親所生的地方,也必定會告訴我慈母的所在。

【時婆羅門女,垂泣良久,瞻戀如來。忽聞空中聲曰:泣者聖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處。】

  這是婆羅門女精誠所感,佛天報信。哭的聲細而流涕,就叫做泣。瞻系仰望的意思,戀是眷慕的意思。哭泣流涕,瞻慕如來,目不暫舍,久而不去,目的在求佛顯應。悲系悲痛,哀是哀傷,五內哀痛,有聲無淚。婆羅門女,因母生時不信因果,造諸惡業,死後以來,未知生於何處,於是傾全家的財產,供養覺華定自在王佛寺,當供奉之際,見佛相好,觸動悲思;以母生時對於功德巍巍的三寶,輕謗不信,反事外道邪眾致造業因,而遭墮落。由於婆羅門女精誠所致,感動世尊臨空安慰,請勿悲傷,當告其母所生之處。

【婆羅門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寬我憂慮!我自失母已來,晝夜憶戀,無處可問,知母生界。時空中有聲,再報女曰:我是汝所瞻禮者,過去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見汝憶母,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來告示。】

  由於婆羅門女的孝思倍於常情眾生之分,故感佛於空中出聲慰喻。聖女聞空出聲安慰,遂即向空請問,究竟是何種具足德行的神聖來安慰我,令我解憂釋慮。並自陳述,我自失母以來,日夜思憶眷念,但是又無處所可以請問,因此不知其母所生的地方。當時空中又再出聲告知,在空中出聲的人,就是他所瞻仰禮拜的覺華定自在王佛,因見聖女思憶慈母,超過普通眾生的情懷,所以特來告示其母所生的地方。

  為何婆羅門聖女對他的母親這樣眷念呢,生時惟因不信正道,後又怕墮諸惡道,母死未久,又複賣諸舍宅,廣購香華大興供養先佛塔寺,為母植福,時時刻刻的搶地呼天的悲鳴不已,因為父母對於兒女養育的恩典,是非常廣大的,除非是畜生,如果稍為有點人性的話,也會時思報答父母養育劬勞的鴻恩於萬一的。孝子經雲:“親之生子,懷峧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幹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飾澡浴,衣食教治,禮賂師友,重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當何以報”?又雲:“子之養親,甘露百味,以恣其口。天樂眾音,以娛其耳。名衣上服,光耀其體,兩肩荷負,周流四海,訖子年命,以賽恩養,萬分莫一。”淨除業障經雲:“天帝!父母、眾僧,不應輕毀。理當尊重,恭敬供養,軟語稱讚,常念其恩。三界慈愛,惟有父母;三世福田,不過眾僧。如八輩真僧,十二賢聖,供養之者,不虛功德。欲求出世,進可成道。甯應僧處,輒生欺語。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三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是故我語阿難,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繞須彌山百千萬匝,血流沒踝,尚不能報一日乳哺之恩。豈應惡念,輕生恚語”?增一阿含亦雲:“若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百千歲,衣被飲食,床座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屎尿,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毛詩亦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其德,昊天罔極。”由於親恩浩蕩,宜乎傾家興供,代纖往愆,藉佈施的福德,超薦慈親於樂邦,仗先佛的慈光,指示生母之所在,亦所以酬洪恩於萬一而已,故非常情眾生可企及。

【婆羅門女,聞此聲已,舉身自撲,支節皆損。左右扶侍,良久方蘇。而白空曰:願佛慈湣,速說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憶之既切,悲感也深,故聞佛聲言,奮不顧身的舉身自撲,如泰山崩。一以感佛深慈,有求必應,一以知母生處在邇,急不及待,是以玉山傾倒,肢節損害。左右侍人見斯情況,兩邊掖扶,經過良久,然後蘇醒。蘇醒之後,急欲知母生處,所以再向空言:惟願世尊慈悲哀湣,速示其母生處。因為人命無常,過如山水,今日雖存,明日難保,一息不存,轉眼又是來生,故說我今身心將死不久。

【時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告聖女曰:汝供養畢,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

  令彼供畢返舍。這裏所說的返舍有二種義:約事即是返回自己的家舍;約理則是返回人人本具無為之舍宅。端正威儀結跏趺坐,叫做端坐,對於所對的境界計度分別,叫做思惟。端身正坐,眼觀鼻鼻觀心,日久功成,自然萬念澄清。普賢觀經雲:“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纖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佛意令婆羅門女供養既畢,早返家園,在家只要結跏趺坐,思惟默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即可以知道其母所生的地方。

【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婆羅門女供養佛世尊塔寺完畢之後,如教早日返家園,因為憶母的緣故,虔誠端坐稱念覺華定自在如來的聖號,以是孝心殷重,所以不覺疲勞,以求感應,俾知其母死後以來所生趣的地方。憶即思念,念系心所有法的名詞,屬於別境五之一,心不忘失及與明記,是念心所的體性,不散亂是念心所的作業。由於念心所在能緣心中明記不忘,所以能令心不散亂,而入三摩地。現在婆羅女口而念心而惟,口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聖號,心裏思惟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尊容,念念懇切字字分明,念念成片,故能萬念澄清的感應道交。

【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其水湧沸,多諸惡獸,盡複鐵身,飛走海上,東西馳逐。】

  這裏敍述精誠所致,金石為開,亦所以孝感佛天,故於端坐憶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號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仿佛轉瞬間,就經過了一日一夜,忽然見到自己到達一海的邊緣。這條海的海水甚為古怪,好象滾水一樣的湧沸。而且海中有很多野獸,這些猛獸通通都系以鐵為身,在這條沸海的上面,東西飛逐,驅駛罪人受種種的苦楚。這海是幽冥中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海,屬地獄的境界,婆羅門女所以能夠到達這個地方,是由於孝心感動佛天,乘佛的威神之力。

【見諸男子女人,百千萬數,出沒海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啖。又見夜叉,其形各異,或多手多眼,多足多頭,口牙外出,利刃如劍。驅諸罪人,使近惡獸。複自搏攫,頭足相就。其形萬類,不敢久視。時婆羅門女,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

  這段敍說婆羅女在沸海的邊上,見到海中有很多男男女女,其數百千萬億,出沒漂流在苦海之中,被諸惡獸,爭取食啖,痛苦萬端。又見到有很多疾捷惡鬼。這些地獄惡鬼,或牛頭,或馬首,或獅身,或象鼻,或虎豹的面目,或豺狼的形骸,或二手,或多手,或四足,或無足,或一頭,或多頭,或一眼,或多眼,形形各異,不一而足。這些惡鬼不但兇神惡煞的驅諸罪人,近諸惡獸,令獸食啖,而且複以手擊爪攫,令諸罪人頭足相就為團縮之形,或扯之令長,或按之令短,或鼓之令大,或夾之令小,頭下足上,拋擲顛皚,頃刻之間,變幻萬端,親臨其境觸目驚心,不敢久視。這些罪人都是由於生前縱貪嗔癡染汙的心,作殺盜淫罪惡之業,所以命終之後,隨業受報,墮諸惡趣,受極苦刑,這是必然的定律。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婆羅門女因為念佛的原故,仗佛的威光加庇,所以光臨這種令人驚恐的地方,自自然然的毫無畏懼。其次就是婆羅門女宿世的善根深厚,了達萬法唯心之旨,心既了不可得,境亦空無所有,心境既空,如幻如化,所以無所畏懼。心地觀經雲:“譬如叢林,蒙密茂盛,師子白象,虎狼惡獸,潛住其中,毒發害人,迥絕行跡。時有智者,以火燒林。諸大惡獸,無複遺餘。心空見滅,亦複如是。”

  夜叉(Yaksa),系梵語,即地獄鬼群之中的一類,譯為能啖,捷疾,勇健等。

【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善哉菩薩,何緣來此?’】

  這是感動鬼王稽首來迎及殷殷慰問。毒系害的意思,貪嗔癡三,是禍害的泉源,眾生縱之,流轉三途,輪回六道,受無窮的痛楚。菩薩斷除三毒,超出諸有,位極四聖。這鬼王已離此三,故名無毒。或者說鬼是以禍害眾生為本,這鬼王是大權示現,對一切眾生慈悲為懷,利物為本,毫無毒害的心,因此叫做無毒。梵語伴談(Vandana),或稱伴題,譯為稽首,以頭叩地,停留少頃,做此而名。梵語娑度(Sadhu),譯為善哉,善是美好的稱讚,哉為助語之名辭。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而且乘佛威神之力,得到業海,威儀超群,動止安祥,絕非負罪而來之輩可比,因此鬼王拜迎,贊言善哉。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乃造罪眾生受苦之一的地方。這個地方,若果不是諸聖威神之力,就是業力,除此二途,絕對沒法可能到達,現在婆羅門聖女突然於此出現,所以無毒鬼王除致問贊辭之後,並詢何緣何故到達此處。地獄是罪業眾生受苦之處,倘無緣故,則絕對不會蒞臨該地,是以有此何緣來此之言。

【時婆羅門女,問鬼王曰:‘此是何處?’無毒答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問曰:‘我聞鐵圍之內,地獄在中,是事實否?’無毒答曰:‘實有地獄。’聖女問曰:‘我今雲何得到獄所?’無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

  這裏鬼王詳答聖女所問,並敍述到達地獄者,非神力即業力,舍此二事,決不能達。在須彌山的四方八面重重包圍有八山,山與山之間有一海相隔,即是共有八海,第八海即是鹹海,該海闊八萬四千由旬,咸海之中建立有四大部洲,圍繞這鹹海有一大山,名斫迦羅,此山純鐵所成,因此叫做鐵圍山。鐵圍山有大小差別:圍繞一個小世界的,叫做小鐵圍山;圍繞一個大千世界的,叫做大鐵圍山。俱舍論雲:“于金輪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處中而住,余八周匝圍繞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內,第七洲外有大洲等,此外複有鐵輪圍山,周面如輪圍一世界。”立世阿毗曇則謂大海之外有山,名曰鐵圍,入水三百十二由旬,出水亦三百十二由旬,廣亦三百十二由旬。從閻浮提南際趣鐵圍山,三億六萬六百六十三由旬。從鐵圍山東水際,極西鐵圍山水際,經度十二億二千八百二十五由旬。鐵圍山水際周回三十六億八千四百七十五由旬。

  起世經雲:“於四大洲八萬小洲,及須彌山王之外,別有一山,名斫迦羅(舊譯鐵圍山),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堅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諸比丘!此鐵圍外,複有一重大鐵圍山,高廣正等,如前由旬(六百八十萬)。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日月有如是大威神大力大德,不能照彼令見光明。諸比丘!於兩山間,有八大地獄。”長阿含亦說:此四天下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複有大海周匝圍繞八千天下。複有大金剛山繞大海水,金剛山外,複有第二大金剛山,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天神有大威力,不能以光照及於彼。彼有八大地獄……。

  婆羅門女到達這種恐怖的地方。心中已經覺得奇怪,等到遇見無毒鬼王的殷勤慰問,遂即請問鬼王,立足之處,究竟是甚麼地方?無毒鬼王也就據實而答,是大鐵山西面第一重海。聖女至此已明白自己所立足的地方是地獄的境界,無毒亦無須隱瞞的和盤托出。然而地獄所在,乃懲治罪惡眾生之處,自己既非犯罪,命亦未終,究竟怎樣到達這裏?因此驚疑。無毒告說只有二途可到,第一業力,第二諸聖威神之力。聖女孝心純篤,感格佛天,乘佛威力,是以能夠到達該處。

【聖女又問:‘此水何緣,而乃湧沸?多諸罪人,及以惡獸?’】

  這裏敍述聖女眼見怪異之境,心起疑惑之意,故而請問無毒。此段凡有三疑:一疑諸海水波不興,此海何緣何故湧沸不已;二疑餘海多諸魚蝦,何以此海卻多諸罪人?三疑:余海只有水族居停,為甚此水當中多諸惡獸食啖罪人?世人生時貢高敖慢,時起嗔怒狂莽之態,死後墮諸地獄沸海之中。鐵城泥梨經雲:“複入第八墮檀羅泥渝泥梨中,其中有流水,人皆墮水中,水邊有刺棘,水熱過於世間湯鑊,熱沸湧躍,人皆熟爛。欲走上岸邊,有鬼持矛逆刺入腹內,其中不得出入者,皆隨水下流。複有鬼激如鉤取,問之言:汝從何所來?若為是問,其人言我不知何所從來,亦不知當若去。我但饑渴,欲逐飲食。鬼言:我與汝食。即取鉤鉤其上下頷,口皆磔開,因取洋銅,注人口中,皆燋爛,如是求死不能得死,求生不能得生。其人平生,於世間為人時,作惡甚故,求解不得解。”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

  這裏據實直答,在世造諸惡業,死後又無人為作功德,而且宿世又無善根,這樣當然根據彼所造的業因,依業受報的墮諸惡趣。當彼墮落地獄的時候,首先必須渡此苦海。

  閻浮提(Jambudvipa)新稱贍部洲。閻浮系樹的名稱。在須彌山的南方有一大洲名閻浮提,或稱贍部洲,即吾人所居的土地,屬四方形,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洲中有大樹王名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密茂,四布五十由旬。該洲因在須彌山的南面,所以變稱南閻浮提,或稱南贍部洲。造惡,即廣作十惡大罪。梵語母陀(Mrta)或稱末刺湳(Murana)譯為死,眾緣離散,諸根敗壞,壽暖識三,悉皆舍離,幻化之形,告一段落,即叫做“死。”涅槃經謂:死者,舍所受身,有二種之別:第一命盡死,亦有三類:1、命盡,非是福盡;2、福盡非是命盡;3、福命俱盡。第二外緣死,亦有三種:1、非分自害死;2、橫為他死;3、俱死。複三種死:1、放逸死,2、破戒死,3、壞命根死。四十九日,是人命終後未受報之間的中有,中有即中陰身,中陰身的壽命,但極於七日而死,死而復生;未得生緣,則輾轉生死至七七四十九日,在這七七四十九日之間,罪業審定,方受其報。所以在七七期內,人間親屬,為亡者修齋追福,雖不能將亡者所造罪業完全消滅,也可轉劣為勝。釋氏要覽所載謂:人死亡後,每七日營齋修建佛事而追薦之,謂之齋七,令中有的種子,不轉生惡趣,乃至最後的第七追薦日,稱為七七忌日。佛祖統紀載趙宋神宗元豐三年(一○八○)正月於大內設千僧齋,千袈裟,千金剛經,為慈聖太后薦福。古婆沙論雲:“尊者奢摩達多說曰:中有眾生壽七七日。尊者和須蜜曰:中有眾生壽命七日,所以者何,彼身累弱故。”瑜伽論亦雲:“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復生,極七日住。如是輾轉未得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定得生緣。”今雲亡者既經過四十九日,畢竟無人為彼追薦作諸功德,令其滅惡生善,而且死者生時又未曾作過毫釐之善,隨業受報,墮諸地獄,是必然之理。故那先比丘所問經雲:“人所作善惡隨人,如影隨身。人死但亡其身,不亡其行。譬如然火夜書,火滅字存,火至複成,今世作行,後世成之。”經雲:萬般皆是假,惟有業隨身。罪既自作,還自受之,絲毫沒有勉強假借之意,所以說自然。泥梨經雲;“佛誡諸比丘言:我以天眼視天下人,生死好醜,尊卑貴賤。人死得好道者,得惡道者。人於世間,身所行惡,口所言惡,心所念惡,常好烹殺祠祀鬼神者,死當墮入泥梨中。身常行善,口常言善,心常念善,死即生天上,。”鐵城泥梨經亦雲;“佛言:我見天人,不孝父母,不事沙門道人,不敬長老,不畏縣官禁戒,不畏今世後世者,不驚不恐,如是輩人,死即入泥梨。……閻王言:處汝罪者,非父母非天非帝王,非沙門道人過,汝身自作,當自得之。”

【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複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這裏敍述地獄苦狀以及招感立名所以然。在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的東邊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中受苦的眾生,比西面第一重海的苦加倍。又在這十萬由旬之海的東方,又複有一海,其中眾生所受的苦楚比十萬由旬之海,又複加倍。這些眾生所受此大痛苦楚,系由身口意三業作殺、盜、淫、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嗔、癡,十惡之所招引,因此這三重海總名之曰業海。

  泥梨經雲:堿水泥梨,縱廣數千里,水鹹如鹽,熱沸湧躍,水中有鳥啄如鐵主,啄人肌驛人骨,人不能忍是痛,便渡水去。守泥梨鬼言:死惡人,汝何等求索?人言:我苦饑渴。鬼即以鉤,鉤其上下齗,口皆挓開,複以消銅灌人口中,唇亦燋,舌亦燋,咽亦燋,腹中五臟皆燋盡,銅便下過去。其人不能複忍,複還入沸堿水中,苦痛如前不能複忍。”這些罪人雖然受極大的痛苦,通通都是自作自受與人無關,所以起世經說:“癡人:汝今既是行放逸者,懶惰懈怠不作善業,若身若口若意善(惡)業,汝何能得長夜利益及安樂報,是故汝當修行善事。若行放逸,隨放逸故,汝此惡業非父母作,非兄弟作非姊妹作,非王天亦非往昔先人所作,非諸沙門及婆羅門等之所造作。此之惡業,汝既自作,汝還自受此果報也。”

【聖女又問鬼王無毒曰:‘地獄何在?’無毒答曰:‘三海之內,是大地獄,其數百千,各各差別。所謂大者,具有十八。次有五百,苦毒無量。次有千百,亦無量苦。’】

  這裏敍述地獄所在,及其數量。前文所言鐵圍之內實有地獄,尚未答出地獄究竟所在。今唯見業海,所以聖女再問地獄究竟在於何處。鬼王答說三海之內即是大地獄的所在處,並非舍三海外別有處所。這些地獄既是由於眾生之業感,而眾生的心量高下不等,所造的業亦大小不一,致所感受的地獄苦報,亦無量等類,各各差別。

  地獄的名目繁多,但可以分為三類而攝盡之:(一)根本地獄,即八熟八寒地獄,在閻浮提地下五百由旬,重重皚立,受重重寒熱的苦惱。(二)近邊地獄,即是十六遊增地獄,這十六地獄,是八大地獄的副獄,靠近寒熟之處建立,因此故名近邊地獄。(三)孤獨地獄,即是雜受寒熱的地獄,在山水間,曠野樹下,以及虛空之中,受別業的苦報。言十八地獄者,據十八泥梨經所載,謂有八熱及十寒地獄,總名十八地獄:一光就居,壽長一萬歲,以人間三千七百五十歲為其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合人間年限為一百三十五億歲。二居虛倅略,壽長二萬歲,以人間七千五百歲為一日,合人間二百七十億歲。三桑居都,壽長四萬歲,以人間一萬五千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五百四十億歲。四樓,壽長八萬歲,以人間三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一千零八十億歲。五旁卒,壽長十六萬歲,以人間六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二千一百六十億年。六草烏卑次,壽長三十二萬歲,以人間十二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四千三百二十億年。七都意難且,壽長六十四萬歲,以人間二十四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八千六百四十億年。八不虛都般呼,壽長一百二十八萬歲,以人間四十八萬歲為其一日,合人間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億年。九烏竟都,壽長芥種一百廿八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泥盧都,壽長芥種二百五十六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一烏略,壽長芥種五百一十二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二烏滿,壽長芥種一千二十四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三烏藉,壽長芥種二千四十八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四烏呼,壽長芥種四千九十六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五須健渠,壽長芥種八千一百九十二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六末頭幹直呼,壽長一萬二千三百八十四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七區逋塗,壽長芥種三萬二千百六十八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十八洗莫,壽長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斛,百歲去一實,芥種盡而壽未盡。

  若據觀佛三昧海經。則謂十八有種種十八地獄,如十八小,十八寒,十八黑暗,十八小熱,十八刀輸,十八劍輪,十八火車,十八沸屎,十八鑊湯,十八灰沙,十八鐵窟,十八鐵丸,十八尖石,十八飲銅等。乃至五百億劍林,五百億鐵機,五百億刺林,五百億銅柱,五百億鐵網。即是說每一地獄同受的苦況同一類的,分十八隔,或分五百億處,此落彼起,重重受苦無間無歇,因此又叫做間無獄。故觀佛三昧海經雲:“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千由旬,七重鐵城,七重鐵網,下十八隔,周匝七重皆是刀林,七重城內複有劍林。下十八隔,隔八萬四千重,於四角有四大銅狗,其身長四十由旬,眼如掣電,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刺,一切身毛,皆出猛火,其煙臭惡,世間臭物,無以可比。”

【聖女又問大鬼王曰:‘我母死來未久,不知魂神當至何趣?’】

  這裏是請問其母所生趣向,聖女聞說地獄繁多,痛苦亦複無量,母在生時,做諸惡業,必墮地獄無疑,但尚未知其母,究竟隨業墮生何趣?是以請求大鬼王明白指示,方不負此行初衷。魂神,系心識的異名,小乘人將之立為六識,大乘則立為八識。無論六識或八識,對於心識,通叫魂神,亦即俗所謂靈魂。無量壽經雲:“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法句譬喻經雲:“命如華果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從初樂愛欲,因淫入胞胎,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複生,罪福不敗亡。終始非一世,從愛癡久長,自作受苦樂,身死神不喪。”又雲:“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至,所往如回應。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影。”趣是趣向,即是住的意思,眾生所往的國土,叫做趣。大乘義章雲:“趣者,蓋乃對因以名是也。因能向果,果為因趣,故名為趣。”

【鬼王問聖女曰:‘菩薩之母,在生習何行業?’聖女答曰:‘我母邪見,譏毀三寶,設或暫信,旋又不敬。死雖日淺,未知生處。’】

  鬼王承問母墮何趣?於是再問聖女,其母生時所作,俾便據業查究。聖女陳說母生之日,邪見熾盛,對於佛法僧三寶,不但沒有恭敬供養的信念,而且加意的譏誚詆毀,盡其所能的種種破壞,設或有特別因緣,令其暫生信念,但是轉瞬間,又故態復萌的對於三寶仍然誹謗。新亡未久,不知神魂生於何處。行具造作遷流二義,業即作業,身口意三,造作種種善惡等業,能夠遷流三世,由因趣界,隨業受報,所以叫做行業。法句經雲:“見善不從,反隨噁心,求福不正,反樂邪淫。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鬱毒。死人行虐,沉漸數數,快欲之人,罪報自然。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酷。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又雲:“加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雲曀。夫士所以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有識墮胞胎,惡者入地獄,行善上升天,無為得涅槃。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阿含亦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自然受報。

【無毒問曰:‘菩薩之母,姓氏何等?’聖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羅門種,父號屍羅善現,母號悅帝利。’】

  這裏為著易於稽查,所以必先問明姓氏。姓者所以統其祖者之所由出,氏者所以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古者天子立有德的人以為諸侯,因其所由生以賜姓,如虞舜之媯汭,因封於陳,所以易媯為陳,後遂以陳姓而命氏族。古人立姓之始,一方面固然是源遠流長,易於稽考鑒別。另一方面就是專為婚姻問題而應有所別。故鄭樵通志氏族略序雲:“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故姓可呼為氏,氏不可呼為姓;姓所以別婚姻,故同姓、異姓有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印度姓族分為四等。1、婆羅門(Brahmana)為淨行的人,或在家抑出家,修淨行而求涅槃者。2、刹帝利(Ksatriya),為王種。奕世君臨,統轄其餘的三姓者。3、吠舍(舊稱毗舍Vaisya)為商賈,貿易有無者。4、戌陀羅(Sudra)舊譯首陀,為農民及奴,勤力稼穡,種植物者。在這四姓當中,婆羅門執為最尊最貴,與餘三姓,不相為伍。譬喻經雲:“諸外人計,梵天生四姓:口生婆羅門,臂生刹帝利,脅生毗舍,足生首陀。”寄歸傳亦雲:“五天之地,皆以婆羅門為貴勝,凡有坐席,並不與余三姓同行。”屍羅是梵語,正譯清涼,傍譯為戒。善現是華言,梵華合稱,故屍羅善現。身口意的三業罪惡,能使修行人熱惱焚燒,戒能消除熱惱,故名清涼。或稱性善。由持戒的功德增上,令善根日益發現,還返本來清淨純良的妙性,所以叫做屍羅善現。悅帝利,未詳所譯。聖女見鬼王問,遂即告知父母均屬婆羅門種。父名屍羅善現,母名悅帝利。然問言只問母名,答意並先敘父號者,以婦必從夫而彰名故,所以往往先舉其夫名,而後識其婦,因此聖女聞問其母名姓,即先答其父號也。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佈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此處無毒答述聖女之所問。婆羅門聖女所以這樣的悲戚,急欲知母墮生之處,故奮不顧身的捨棄種種資生之具,珍珠財寶佈施供養先佛塔寺。悅帝利罪女,因承這樣孝順的兒女,為其供養過去覺華定自王佛的塔寺,以此功德福力,不但悅帝利女得脫地獄苦報而生於天上,其中無間的罪人,亦資這些佈施福力,就在同一時間之內,通通都已感生天上去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善男子!世間有四種恩: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淨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敷臥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世間悲母,念子無比,恩及未形,始自受胎。經於十月,行住坐臥,受諸苦惱,非口所宣。雖得欲樂飲食衣服,而不生愛。憂念之心,恒無休息。但自思惟,將欲生產,漸受諸苦,晝夜愁惱。若產難時,為百千刃競來屠割,或至無常。若無苦惱,諸親眷屬,善樂無盡,猶如貧女得如意珠。其子發聲,如聞音樂。以母胸臆,而為寢處,左右膝上,常為遊履。于胸臆中,出甘露泉。長養之恩,彌於普天;憐湣之德,廣大無比。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愈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念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微,複速於彼。一切如來,金剛天等,及五通仙,不能救護。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悲母教,承順無違,諸天護念,福樂無盡。如是男女,即名尊貴天人種類;或是菩薩為度眾生,現為男女,饒益父母。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食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昧,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複如是。”大涅槃經雲:“寧以一日受三百矛,不于父母生一念惡。”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大方便佛報恩經雲:“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幹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佛告阿難:父母眾僧,是一切眾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亦雲:“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歷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現在所謂“孝順”,即是對於雙親承順供給,樂豫其身心,不違其志趣。婆羅門女,始初對於其母勸誘趨於正信;等到其母命終之後,知母必墮無疑,又複為母廣興供施,於是感格佛天;卒之,承彼惠施福力,得生天上,生則能夠諭母以道,終後又複救母出苦,處處為母著想,可謂孝之至矣。無間罪苦眾生,處大幽暗鐵城之內,難期恩赦之時,今因聖女佈施的福力,不但其母藉斯福力得生天上,就在同一受苦的無間罪人,亦藉此善力之福澤,均得離苦得樂。由此可知孝思福力的廣大。

【鬼王言畢,合掌而退,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

  鬼王承聖女問其母墮生何趣?現在鬼王已一一清楚的答述其母所生處所。問答已周,更無餘事,所以合掌而退。婆羅門女眼見地獄之境,並蒙說真實之語,身心喜悅無量。等到鬼王告退之後,而所見所聞之事就像在頃刻之間一樣。聖女了悟因為佈施供養先佛塔寺的功德福力,能令其母離苦得樂,因此對於佛陀更加敬信,故此又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聖像之前,立弘誓的大願:願從今而後,一直盡去未來的劫盡,對於一切造罪應受苦報的眾生,都廣設種種方便法門,務令個個都得到解脫而後已。合掌,系表敬的禮法,將左右掌的十指,合而為一,以表心之專一。觀音義疏雲:“合掌者,此方以拱手為恭,外國以合掌為敬。手本兩邊,今合為一,表不敢散誕專至一心。一心相當,故以此表敬也。”律亦雲:“當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養釋獅子。或說叉手白佛言,皆是斂容呈恭,制心不令馳散,然心使難防,故制掌合一心也。”故觀無量壽經雲:“合掌叉手,讚歎諸佛。”蜜教合掌有十二種法式:1、堅實,2、虛心,3、如未開蓮,4、初割蓮,5、顯露,6、持水,7、歸命,8、反叉,9、反背互相著,10、橫柱,11、覆手向下,12、覆手。所言塔像者,塔即塔寺,像即聖像,簡略而說,所以叫做塔像。佛菩薩為自利利他的緣故,常常發出廣大深弘誓約的志願,度盡一切眾生,由眾多生死的苦海,而到達無為快樂的彼岸,中間經過種種的阻撓,仍然不生退轉的念頭,務令滿足志願而後已,這就叫做弘誓願。盡未來劫,即是盡未來際,佛菩薩度化眾生,必須要經過極長遠的時期,始克完成,眾生無量無數,時間無邊無際,如一眾生未成佛,菩薩度生的志願未得圓滿,乃至盡未來際,眾生界盡,方取正覺。

【佛告文殊師利:“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這是總結忉利天宮神通品的一段鴻文。上來由於文殊師利菩薩請問地藏菩薩的因地願行而能成就不思議事以來,至此告一段落,由此可知地藏菩薩因地所作,只是一個“孝”字。故佛言孝名為戒,孝是至道。財首菩薩的前生,不但做過無毒鬼王,而且做過很多有利益眾生事業的聖者。如觀佛三昧海經雲:“爾時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世尊,亦名釋迦牟尼,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知識比丘名定自在王,告王子言:世有佛像眾寶嚴飾,極為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隨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作是語已,比丘告言:汝今見像若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是時王子,合掌恭敬,稱南無佛。還宮繫念,念塔中像。即於後夜,夢見佛像。見佛像故,心大歡喜,舍離邪見歸依三寶,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南無佛因緣功德,恒得值遇九百萬億那由他佛,於諸佛所,常勤精進,逮得甚深念佛三昧。三昧力故,諸佛現前為其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甚深楞嚴三昧。爾時王子,今我財首是也。”婆羅門女,由於往昔廣行孝道,所以現在成就地藏之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