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5/02 07:15:25
學習次第 : 初階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義序 四

 

釋 知定

【分身集會品第二】

  上來敍述序分,緣由敘明,正事應彰,是以以下明正宗分。在這正宗分又分為四大段:第一分身集會品,正明能化之主。第二觀眾生業緣,閻浮眾生業感,地獄名號三品,分別明所化之機。第三如來讚歎,利益存亡,閻羅王眾讚歎三品,明所度化的機緣。第四稱佛名號,較量佈施功德二品,明成佛的真因。現在先講第一分身集會品,分即分化,身即人的區宇,集即聚集,會即法會。人的身體系由於業力所感,假借五蘊四大而成,是只有一個,不可以分化的。佛菩薩的身體,系由諸功德力聚集而成,為化度眾生故,可以分為百千萬億個身,或變成百千萬億種類,有特殊的因緣利益眾生,又可以從百千萬億個身會歸為一個身,或從百千萬億類而會歸為一類。十方世界無邊無際,眾生的種類各殊,而作業亦各別,墮地獄的亦無量無數,因此,所招感的地獄,亦無量無數。地藏菩薩悲願宏深,所以化百千萬億種類的身,到十方世界無邊無際地獄之中,度脫眾生。現在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說法,闡揚孝道,頗符合地藏菩薩發廣大誓願的初衷,所以化身從十方世界無邊無際地獄之中,趕到忉利天宮來聚集這個法會,聽佛說法,藉此發揚孝順雙親的真諦。這品是居本經的第二,故曰分身集會品第二。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此下敍述地藏分身聚集忉利天宮聽佛說法,闡揚其累生累劫敦行孝順父母的德性,並勉勵眾生向其看齊。爾時,即是如來含笑放光,光出雲音,諸大菩薩聲聞,天龍八部無量鬼神同時聚集忉利天宮的時候。因為十方恒沙微塵國土的分身地藏菩薩,亦同一個時期見光聞音,知佛在忉利天宮為母宣說妙法,所以各分身地藏率領其所化度了脫的大眾,同赴這個勝會。這裏所說百千萬億等,即是說十方恒沙國土,多到無法子將數目字表達出來,因此說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阿僧祇世界。世界既有無量,地獄亦複眾多,地藏菩薩的悲願宏深,為著度脫一切地獄罪苦眾生,因此分身到十方無量世界的地獄裏去,現在見光聞音,知佛宣演妙法,所以一時都到忉利天宮來。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因為世尊放種種大光明,出種種微妙音聲的大神通力,普徹十方無量世界,所以四方八面恒沙世界的分身地藏,各與其所化得脫苦難的大眾,率領無央數眾嚴持香華,如法供養佛陀。所言解脫,有大小之殊:得四諦空,便處遍真涅槃,名小解脫,了脫生死不處涅槃,更複前進,前途路盡,因窮果滿,方趣寂滅,名大解脫。若據下文所謂不退阿耨菩提,則這裏所說得解脫,並是不思議的大解脫。言共持香華,梵語健達(Gandha)翻譯香,凡物有芬馥的氣味,皆名為香,如沉水,栴檀,牛頭等木,可以作供養之物;此中又分作塗香末香丸香等別。華者,有蓮華,末莉,玫瑰等類,這些華類有青黃赤白等美麗的顏色,令人見之悅意,可以作供養之物。所謂供養,進財法以行施,名之為供,供奉之物有所攝資謂之養;即奉獻香華燈明飲食臥具湯藥資財等物,資養三寶,叫做供養。這裏略說有三種之別:第一利供養,奉獻香華飲食燈明臥具湯藥等物於人;或叫財供養。第二敬供養,恭敬讚歎,利益眾生;或叫法供養。第三行供養,為說修持,依教奉行,增進聖道,脫離業縛;或叫觀行供養。或說為什麼要修供養呢?為著要成就圓滿佈施的功行,所以必須廣修供養。故莊嚴經雲:一者應供養,為此成就檀度,若不長時供養。則檀度不得圓滿。

【彼諸同來等輩,皆因地藏菩薩教化,永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些偕地藏菩薩同來大眾,所以都持香華來供養佛者,皆因地藏菩薩的教化獲得永不退轉無上菩提的緣故。永即永遠。不退轉,梵語名阿毗跋致(Avinivartaniya),修行人所修的功德善根愈增愈進,永遠更不退失轉變,所以說永不退轉。言不退轉,有四種的差別:第一信不退轉,為十信位的第六信,因自此以後,更不退失正信而生邪見故。第二位不退轉,為十住位的第七住,因自此以後,不退入二乘故。第三正不退轉,為初地以上,對於所證得的法,不退失故。第四行不退轉,為八地以上,以有為與無為之行,皆能修學故。現在所語的永不退轉,是對於無上菩提而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舊譯為無上正遍知等,如維摩經佛國品肇注雲: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新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等,如法華玄贊雲:阿雲耨多羅雲,三雲,藐雲,三雲,菩提雲,即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所獲得的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悲華經載普賢菩薩的前生,名阿彌具(Amiga),于寶藏佛所發大誓願言:世尊!願我得首楞嚴三昧,以三昧力故,化作地獄之身,入獄地中,與地獄眾生,語微妙法,勸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眾生,聞是法已,尋發無上菩提之心,即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常得值佛。隨所值佛,而得聽法。聽受法已,即得住於不退轉地。地藏菩薩曆劫以來修菩薩行,度化眾生亦複為是。

【是諸眾等,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暫無休息。以地藏菩薩,廣大慈悲,深誓願故,各獲果證。既至忉利,心懷踴躍,瞻仰如來,目不暫舍。】

  這裏敍述地藏菩薩率領的大眾前生及觀佛的狀況。這段文可以分為三節,第一從是諸眾等下,至暫無休息,敍述違背真妙覺心,所以淪落三途受諸苦惱。第二從以地藏菩薩下,至各獲果證,敍述這些眾生都是因地藏菩薩慈悲誓願之力,才能超拔。第三從既至忉利下,至目不暫舍,敍述這些同來大眾,感佛深恩,因此瞻抑尊容目不暫舍。本妙覺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諸佛悟故,證此妙心,眾生迷故,失斯本性。是以六道凡夫,遺失本具妙性,久遠劫來流浪生死,受諸苦惱,無暫時的休息。這些大眾迷失覺性,在輪回,因賴地藏菩薩廣大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及無作深遠宏誓的願力,才能令到大眾都獲果證,通通都住在永不退轉的無上正等正覺。既承地藏菩薩悲願之力得超三界,複蒙如來的神力,得隨地藏菩薩偕來忉利天宮,因此內心深懷踴躍,外儀瞻仰。世尊聖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形體映徹,光明顯赫,能令見者不生厭倦,是以大眾謠佛金容,目不暫舍。流浪的流,有四種差別:第一見流,即三界的見惑。第二欲流,欲界之內除去見及無明,其餘的一切煩惱均名欲流。第三有流,色無色界之內,除見及無明,其餘的一切煩惱,均名有流。所謂有,有生死果報不亡的義理。第四無明流,欲、色、無色三界內的無明。一切眾生,為此四法所縛,故而漂波不息,浪跡三界六道之中,所以叫做流。所謂生死,梵語惹多(Jati),譯為生,即是一切有為法的現起,眾緣聚會的時候,梵語母陀(Mrta)或名末刺湳(Marana),譯為死,有情身分的壽暖識三俱舍離,亦即是四大五蘊解體的時候。世間有生必有死,有死亦必有生,生死是對待之詞,故無生而不死者。生死有二種之別:一分斷生死,具見思惑的一切凡夫,作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為助緣,所感生之三界六道的果報,有分分段段之差別,故叫做分段生死。二不思議變易生死,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以上之聖者,作諸無漏勝善功德之業,依所知障為助緣,所感生之界外淨土果報。這種聖者所感生的報果,因為無色形的勝劣,與壽期長短,但迷想漸滅,證悟漸增,迷悟遷移,前後變易;神化自在,妙用莫測,因此叫做不思識變易生死。成唯識論雲:生死有二:一、分段生死,謂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緣助勢力,所感三界粗異熟果。身命短長,隨因緣力,有定齊限,故名分段。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分別業,由所知障緣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熟果。由悲願力,改轉身命,無定齊限,故名變易。無漏定願,正所資感,妙用難測,名不思議。六道,即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趣。苦梵語豆佉(Duhkka)逼惱為性。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言三苦者:一苦苦,苦的本性已是逼迫,更增寒熱饑渴等的楚切,故名苦苦。二壞苦,世間諸樂,必歸壞盡,是名壞苦。三行苦,諸有漏法,無常遷流,逼迫身心,令不安寧,故名行苦。所言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往還三界之內,輪回六道之中,經過極長時的受苦,今由地藏菩薩悲願之力而得解脫,複蒙如來神力,得到天宮,聞宣妙法,是以喜躍無量。

【爾時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吾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剛強眾生,令心調伏,舍邪歸正,十有一二,尚惡習在。】

  這裏是摩頂慰勞,文分二節,初從爾時世尊下,至摩訶薩頂,敍述世尊,以閻浮檀金色母陀羅臂,兜羅綿網相光手,運聖如意中轉變神力,遍摩聚集忉利天宮的百千萬億無量無數阿憎只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之頂,以示安慰勞撫之意。法華經雲: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大智度論亦雲:手中德字,縵網莊嚴,當以此手,安慰眾生,令無所畏。這裏所說摩無量分身地藏菩薩頂,一方面固然是慰勞諸分身地藏菩薩化度眾生的勳績,另一方面就是囑累大法于諸分身地藏菩薩,希望他度盡眾生,方趣寂滅。而作是言下,敍述五濁惡世,剛強眾生,邪見深重,難調難伏,佛大慈悲教化這些眾生,鹹令身心調伏,舍離邪見,建立正信,但仍有部份尚在惡習。諸佛在因地之中,勤修三學,斷去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廣行六度,成就利益一切眾生,智慧功德,皆悉具足,所以稱為佛陀。自既能調伏,令諸煩惱滅除不生;亦複能調伏一切眾生脫離煩惱,是故稱佛亦名調禦師。五濁惡世的眾生,非常剛強,難以調伏,佛先示以四諦理,所謂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次教以戒定慧三學,所謂以戒律嚴持其身,以定慧調伏其心。三學既已圓修,煩惱所知等障自然斷滅。往昔因為缺乏信心,故好似狂象一樣,不可控制,因此造諸惡業,隨業受報,墮諸惡道,受種種痛苦的刑罰。現在依佛言教,調伏身口意三業,令不造惡,就好似以堅固的鉤,鉤狂醉象。故此慚愧念起,令心調柔,則舍離邪慢的惡見,歸投純正無曲的善信。這些受佛教化已能舍邪歸正的,十人之中已有七八個,尚有十分之一二,仍在惡習困擾之中。所言惡習,惡即乖理的行為,作這種乖理之行,現在或將來,會感受痛苦的果報。習是煩惱的餘氣,所以亦叫習氣。大乘的妄惑,分為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種。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的種子,尚有惑的氣分而現惑相,是名習氣。如舍利弗既斷嗔惑的種子及現行,而動不動就容易啟發怒氣,就是嗔的習氣尚存的現證。又如畢陵伽婆蹉,昔為婆羅門,常自憍貴輕賤他人,五百世來亦複如是,乃至值遇釋迦牟尼佛會下,將憍慢的現行與種子斷盡,而憍慢的余習猶存;是以橫過恒河而罵河神言:小婢莫流,及至佛前對河神懺謝亦雲:小婢莫嗔,今向汝懺謝;亦是習氣尚存的現證。這些習氣,在三乘人中,聲聞全不斷,緣覺稍侵損之,惟佛世尊,完全斷盡。

【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這裏敍述不但地藏菩薩化導眾生分百千萬億身,釋尊化導眾生亦分百千萬億身,分百千萬億種類的形;而所化的眾生有三種差別:第一利根眾生,聞即信受依法精進,獲得果證。第二鈍根眾生,要用長時間的化導,然後才得領悟。第三有些業障深重的眾生,雖設種種方便,或經長時的化導,仍然不能令其生恭敬信仰的心。大智度論雲:若依禪定,得四無量,背舍勝處,神通辯才等,諸甚深功德,悉皆具得。能令瓦石變成如意寶珠,何況餘事?隨意所為無不能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手捉日月身不焦冷。化為種種禽獸之身,而不受其法。或時變身充滿虛空,或時身若微塵,或輕如鴻毛,或重若泰山。或時以足指按地,天地大動,如動草葉,如是等神通變化力,皆從禪得。這是身輪現通,故於一念間能化恒河沙等身,遍到十方恒河沙等世界去,運意輪來鑒眾生的機,廣設方便,施無謀而合的巧用,觀察十方性相,乃以口輪說種種妙法,令未種吾根者令種,已種者令熟,已熟者令解脫。故智論亦雲:釋迦牟尼佛,一世界中,常化作種種身,設種種方便,以度眾生。在這些被化的眾生當中,有利根鈍根不信根等差別。所謂利根,即是對於修學佛法的根性,非常美敏銳利,一聞即悟,不假多究,亦即是頓根之士。所謂鈍根,即是愚鈍之根,不堪以入佛道的。對於佛道縱然亦稍有成就,但亦必須要經過極長遠的時期研磨,始克有成,亦即是下等的漸機。所謂不信根就是正知正見,不信不敬,邪知邪解,反而深信敬仰,這是由於往昔的業障深重所致。因為對於真知正解,不信敬而疑謗,由此隨業受報,沉淪六道之中,永無超升之日,成就一闡提的種性,實堪憐湣。大智度論雲:佛言:一事難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餘劫皆無有佛,甚可憐湣。佛為此重罪不種見佛善根人說言:佛世難值,如優曇波羅樹華,時時一有,其人不見。如說舍衛城中九億家,三億家眼見佛,三億家耳聞有佛,而眼不見佛,三億家不聞不見。佛在舍衛國二十五年,而此眾生不聞不見,何況遠者。是以貧窮老母,無度脫因緣,終不得見佛。倘能見聞,則利益無量。我佛化度眾生的機宜,尚這樣艱難,則知諸分身地藏的化緣更屬不易。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上面所說的眾生,種類有種種差別,形相根機,亦有種種的不同。佛菩薩所以出現世間,目的在乎度脫一切眾生。眾生既是各各差別,所以佛菩薩亦化種種類形,種種根性的身,而分別度脫一切眾生。如處胎經佛告智積菩薩:我宿命所行,戒德究具,得成佛身,變化自在,無所不入,亦入于金翅鳥,亦入于龍子,亦入於魚鄨之黽鼉,所化如是。是故佛問彌勒言: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彌勒答言:舉手彈指之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識,皆令得度。

【或現男子身。或現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於人,悉皆度脫。或現天帝身。或現梵王身。或現轉輪王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國王身。或現宰輔身。或現官屬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乃至聲聞羅漢辟支佛,菩薩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獨現其前。】

  這裏敍述隨眾機宜,現同類之形,說應說的法,鹹令解脫。佛雖隨機應現,以三昧威力的緣故,法性仍是如如不動。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如處胎經佛告諸來會者:吾從無數阿僧祇劫,能大能小,處大不空,入細無礙。或在天上,劫數教化,或在人中,代彼受苦。或在畜生、餓鬼、地獄教化,無所不入。初現男子女人的身,是在人倫,示現人類的形骸而為眾生說法。次現天龍身,是示現八部眾的驅形而為眾生說法;今舉天龍二眾而概括其餘的夜叉、幹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絢羅伽、緊那羅等六部眾。八部眾前文業經解釋,茲不再贅。三現鬼神身,這類鬼神,六部眾之所不收,亦可以納在八部眾類,六道之所不納,亦可以收在鬼神眾類;如密跡金剛大力明王,以及曠野神祇鬼子母等。四現山林川原等,是示現無情物以利眾生,令生勝解而獲解脫。如悲華經所謂:佛在因地之中,為救濟一切眾生令免饑渴的緣故,或施捨身肉,或將自身變成可食之物,或將自身變為一座大肉山,令眾生饑餐渴飲,以解決饑渴之苦。五現天帝身,即忉利天主之形,六現梵王身,即現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七現轉輪王身,梵語斫迦羅伐棘底曷羅闍(Cakravartiraya),譯為轉輪聖王,或譯轉輪聖帝等。輪王有三十二相,即王位的時候,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所以叫做轉輪王。輪王因為能飛行虛空,所以又叫做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二萬歲以上的時候,乃至在減劫人壽從無量歲減至八萬歲的時候才出世,八萬歲後,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然輪王複有金銀銅鐵四種:金輪王統領東南西北四大洲,銀輪王統領東南西三大洲,銅輪王統領東南二大洲,鐵輪王惟領南贍部洲。俱舍論雲: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減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大智度論雲: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相。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八現居士身,梵語迦羅越(Kalapati),譯為居士;這種居家之士,博聞強識;饒財豐德,學德俱優,又不求宦仕,不樂名聞,惟道自娛,居家養性,所以叫做居士。法華玄贊雲:守道自恬,寡欲蘊德,名為居士。九現國王身,即是粟散王,自輪王以下領一洲一地的邦國小王。這是由於前生修持十善戒行為因,今生所感生的果報。這些邦國之主,替天行道,常得諸天的保護猶如赤子,所以又叫做天子。仁王護國經雲: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善粟散王。金光明王經雲:因集業故,生於人中,主領國土,故稱人王,處在胎中,諸天守護,或先守護然後入胎。雖在人中生為人王,以天護故,複稱天子。十現宰輔身,即是輔助帝王宣揚政化的臣佐。自卿相以至百僚,從縣牧以至三台,各有所典,主宰王化,匡助帝業,所以稱為宰輔。十一現官屬身,即是宰輔官員的眷屬。十二現四眾及佛菩薩聲聞緣覺等身。比丘,或稱必緬(Bhiksu),含義甚多,或翻為乞士,破煩惱等。或翻為除饉,能怖魔等。所言乞士,即是說上乞如來的法理以資法身,下乞俗人的飲食以養色身。乞人有限的信施以活色身,永離四種邪命;求佛無上之妙法以資慧命,恒舍一切邪法。所言破煩惱者,即是修戒定慧等無量聖道,而破貪嗔癡等無盡煩惱;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以破除身口七支見思等惑。所言除饉者,即是說凡夫貪著六情,猶餓夫飯,不知厭足;聖人已斷貪染六情饑饉,故曰除饉。或者說比丘清淨持戒,為世人作良福田,以清淨的法施,除眾生無福無慧之兩種饑饉。所言能怖魔者,即是說世間的眾生,均為魔王的眷屬,若正法時,有人出家,秉受具戒,入三寶數,諸天歡喜,同聲贊善,梵魔王聞,生大怖畏。又比丘修道必入涅槃,使諸天增盛,魔眷減少,能令魔王生大怖畏,所以說能怖魔。所謂比丘,有五種的差別:一名字比丘,如人立名叫做比丘,或者是比丘的種族,或者世人共稱其名叫做比丘,這就叫做名字比丘,二自言比丘,就是這種人實在並不是比丘,或者賊主犯事,恐人捉拿,因而自稱是比丘,這就叫做自言比丘。三乞求比丘,譬如俗人以乞食而活命,就叫做乞求比丘。四破煩惱比丘,即是有一種人出家之後,努力勤修,永遠斷除一切煩惱,所有一切招苦的因素,以及未來之生死,善能了知,斷絕無餘,這就叫做破煩惱比丘。五羯磨圓具比丘,即是出家之後,登壇秉具,身無障難,作法圓滿,是不應訶,名叫羯磨圓具比丘。比丘尼(Bhiksuni)的義理和比丘相同,只是尼字顯示女色之音而已。優婆塞新稱鄔波索迦(Upasaka),譯為清信士,近事男等。清是離去過非的名稱,信為超入正道之根本,士即男子的通稱。優婆夷,新稱鄔波斯迦(Upasika),譯為近事女,清信女等。優婆塞和優婆夷,俱為近事三寶,受持三皈五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之在家二眾弟子。聲聞,辟支佛,菩薩,前文經已解釋,茲不重贅。羅漢即阿羅漢(Arhan)之略稱,系小乘人最高覺悟的地位。或譯為殺賊,阿羅漢以戒定慧等兵器,殺盡一切煩惱賊,故得超出三界。或譯為應供,阿羅漢諸漏已盡,為世間的良福田,故堪受人天的供養。或譯為不生,阿羅漢已斷分段生死,永處於偏真涅槃,故不再到世間來受生死的果報。所以大智度論雲:阿羅名賊,漢名破(殺)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複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複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佛的悲願廣大宏深,是以應以何類身形得度者,即現何類身形而為說法,務令該眾生度脫而後已,故佛化度眾生,隨類現身,不局限於佛身一形。

【汝觀吾累劫勤苦,度脫如是等,難化剛強,罪苦眾生。】

  這裏敍述囑累地藏菩薩令觀佛陀累生累劫化度眾生的苦心。佛世尊從無量無數劫來,行菩薩道化度眾生,經過極端的苦難,仍然精進不懈的勇力向前,捨棄金珠寶貝國城妻子,乃至頭目骨髓,在所不惜,只要是對於眾生是有利益;亦即是說能夠度脫眾生的。是以剜千燈以求願,為半偈而舍生,割肉救鴿,委身飼虎。故彌勒大成佛經雲:釋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于苦惱眾生之中,和顏美色善巧智慧,說誠實語,亦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導師,明利智慧,世間稀有,甚為難遇,深心憐湣惡世眾生,為拔苦惱,令得安隱,入第一義甚深法性。釋迦牟尼,三阿僧祇劫,為汝等故修行難行苦行,以頭佈施,割截耳鼻手足肢體,受諸苦惱,為八聖道平等解脫利汝等故。

【其有未調伏者,隨業報應。若墮惡趣,受大苦時。汝當憶念吾在忉利天宮,殷勤付囑,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已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付囑地藏菩薩于將來世,遇有罪苦眾生,謹記天宮的殷勤付囑,令發廣大道心,永離長夜苦惱。釋迦牟尼佛對於五濁惡世的剛強眾生,苦心孤詣的不拆不撓勇力調伏,仍有部份業深障重的,未得解脫。這些眾生因為業障深重的緣故不得了脫,當然免不了會隨業受報,墮在惡趣受大苦惱。因此付囑地藏菩薩,于未來世,亦當憶念佛陀在忉利天宮時,殷勤的叮嚀囑咐,令此娑婆世界的罪苦眾生,乃至彌勒出世。悉使解脫,永離諸苦,或者得蒙佛為授記。彌勒,新稱梅恒麗耶(Maitreya),是菩薩的姓,譯為慈氏,阿逸多,或稱阿制多(Ajita)系菩薩的名,譯為無能勝。此菩薩于過去世,修慈心三昧,慈育眾生;所修的慈心三昧最尊最勝,無能及者,因此故名慈無能勝。釋尊應世時,生在南天竺婆羅門家,授記為補處菩薩。文佛入滅後,生於兜率內院,經彼天四千歲(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人間,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等正覺,紹繼釋迦牟尼如來的佛位。以三會說法,度諸眾生。彌勒下生經雲: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須待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儘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毗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繞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申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見是事已,歎未曾有,無數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複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我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複取種種華香,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敬心于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真正之道。阿難當知,彌勒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是阿羅漢;亦複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皆是阿羅漢,亦複是我遺教弟子。菩薩處胎經亦雲:彌勒當知:汝複受記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于此樹王下,成無上等正覺。我以右脅生,汝彌勒從頂生。如我壽百歲,彌勒壽八萬四千歲。我國土土,汝國土金。我國土苦,汝國土樂。爾時世尊即說頌曰:如來十力尊,虛空無邊際,忍慧福業力,誓願力最勝。汝生快樂國,不如我界苦,汝說法甚易,我說法甚難。初說九十六,二說九十四,三說九十二。我初說十二,二說二十四,三說三十六。汝所三說人,是吾先所化。汝父梵摩淨,將八萬四千,非我先所化,是汝所開度。九十六億人,受我五戒者。九十四億人,受持三歸者。九十二億人,一稱南無佛。初說千比丘,二十四億天,三三十六億,所度諸眾生。汝樂我勤苦,汝怠我精進,。梵語和伽羅(Vyakarana),譯為授記,佛對於發心眾生,預示彼當來某劫在某國土成等正覺,佛號某某,是名授記。

【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

  這裏敍述諸分身地藏菩薩合為一形,恭對佛前,涕淚悲戀的陳白彼從久遠以來,即蒙佛恩惠,令獲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超越無量生死的苦患。吾人的肉身是由於業力所招感的,故此一個是一個,絕對不能夠變為兩個或若干個。佛菩薩的法身是由於無量功德之所成就,為著成就利益諸眾生的緣故,所以能夠將一身化為百千萬億個或同或異的身,又可以將百千萬億個身形收攝而為一身。雖然可以分為百千萬億種類的身形,但不隨其類所限,如天上一月可以普影千江水,而千江水中的月只是一月而已。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複一形時所以涕淚哀戀者,因為地藏菩薩發願于塵沙劫之前,受釋迦文佛囑累于彌勒成道之後,中間所經的劫數非常長遠,在這久遠時間當中,所須化度的六道眾生,造業不已,剛強難伏,如來的慧日將近沉沒,天宮付囑的事,責任非常重大;而且感佛深慈,累劫以來多蒙接引,令獲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今佛日將隱,使護末劫一切眾生,依戀之情,溢於言表,是以涕淚悲咽。

【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十方世界無邊無際,河沙難盡其數,地藏菩薩所分的身形,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數的世界裏面,在每一個世界之中,又化百千萬億個身,而每一個身,又複度脫百千萬億眾生,令到這些眾生,不但反邪歸正的皈依三寶,而且反妄歸真的永遠離開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的苦惱,而獲得五住究竟無住涅槃的無上快樂。故地藏十輪經雲: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或複現作大自在身,……乃至或作地獄諸有情身。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塵,或毫髮許,我漸度脫,使獲大利。】

  十方世界諸分身地藏菩薩化度眾生,無須久植德本,只要在佛法之中作過微少的善事,就可以獲大利益,得蒙度脫,然在佛法之中所作善事,有勝有劣,今所舉的是善之劣者。少善尚且如是,況廣作善利,深種德本之輩,則所獲利益,更加不可限量。一毛最輕,一渧甚少,一沙極微,一塵頗小,毫髮許善,是為少中更輶者。是以諸經詳載,舉手低頭,彈指散華,乃至暫繞佛塔,一稱洪名,都是人天福報的泉源,入聖超凡的根本。所以賢愚經謂:若有眾生,于三寶福田中,種少少之善,得無極之果。

【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如是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

  這裏是地藏菩薩勸慰世尊,勿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因為地藏菩薩從久遠劫來,為諸受苦的惡業眾生的緣故,發深弘堅固的誓願,要度盡一切眾生而後已,如有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垣。地藏菩薩既有這樣的大無畏精神,對於佛在忉利天的囑咐,當能勝任愉快,是以勸慰世尊勿慮。地藏十輪經雲: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曾于過去無量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發起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又雲: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以海智救苦眾生,發諸趣有無畏岸。釋迦如來遺教弟子,至彌勒成佛時,盡行度脫。末法眾生雖然剛強難伏,但以地藏菩薩的慈悲堅固誓願勢力,只要稱念地藏洪名,或禮拜菩薩聖像,即蒙解脫,是以勸慰世尊:勿以末法造業眾生為慮。

【爾時佛贊地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吾助汝喜。汝能成就久遠劫來,發弘誓願,廣度將畢,即證菩提。】

  這裏是佛陀聽聞地藏勸慰,毋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而後讚歎其行之美善,並授菩提之決。地藏菩薩從久遠來,發宏誓願,于恒沙等世界,每一世界之中、分百千萬億種類的身形,每一身形度百千萬億眾生,令諸眾生,鹹獲果證。現在於忉利天宮,又能上體佛心,敬承囑累之嚴命,是以蒙佛贊言善哉。地藏菩薩既能自度,亦能利人,等到眾生界,盡地獄界空,然後方才成等正覺。自離苦難,亦能令諸眾生都離苦難,所以佛言:吾助汝喜。

【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諸分身地藏菩薩聞佛于忉利天宮為母說法,各從無量恒沙世界國土來,聚集在忉利天上。分身既集,世尊摩頂慰問累劫以來化度眾生的勤苦,並期望彼在未來世,亦照樣拔濟苦惱眾生,令彼憶念天宮的付囑。地藏菩薩恭聆佛的囑累後,合身受教,護持正法化導群靈,待彌勒佛出世授記而後已。這許多眾生所以在三界往還,六道流轉者,實由惡業苦三法的洄旋,因惑造業,由業招苦。如惡叉聚。然而眾生受苦的地方,正是菩薩攝化的門徑,故下面的業緣,業感,地獄名號三品,為同體大悲的要道,作幽途利物的良緣,所以說利濟眾生,乃是成佛的增上緣。梵語毗婆舍那(Vipasyana),譯為觀,即是用真智去體察一切事物,俾對一切事物,得到正確理地的瞭解,免去妄加忖度的過失,就叫做觀。梵語薩埵(Sattva)或稱僕呼膳那(Bahujana)新譯有情,舊譯眾生。所言眾生,有多種義理:第一眾人共生的意思。是據最初生者,如阿含雲: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第二眾多之法和合而生,是據一期受報而言;如法鼓經謂萬法和合施設;注維摩經謂眾事會合;大乘義章謂依於五蘊和合而生;故名眾生。第三經過眾多之生死,是據業力六道流轉而言;如俱舍光記雲:受眾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必不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業者,梵語羯磨(Karma)造作的意思。身之屈伸取捨造作,叫做身業:口之音聲屈曲造作,是為語業,心的種種思惟造作,名叫意業。緣者,互相由藉,而能生起親因者。一切眾生通通都是由業緣而感生,善業為招樂的因緣,惡業系招苦的因緣。善惡殊途,悉由於心,是以因心起業,因業受身;身還造業以受形,形複由心而作業。升沉由業,苦樂惟心。如影之隨形伸曲,若響之隨聲大小,而無絲毫的差異。然十法界身,皆由心造,故須觀察緣起。若心緣破戒破見等事,即是地獄眾生之身,登刀山劍樹,摧拆色身。緣無慚無愧憍慢恚怒等事,即是畜生眾生之身,魚鱗相咀,挽重牽車。緣諂曲名聞等事,即是餓鬼眾生之身,吞銅啖鐵,飲血食膿。緣嫉妒諍競等事,即是修羅眾生之身,鬥爭不已,互相殘殺。緣五戒防五惡,修治齊家平天下等事,即是人道眾生之身,敦行五常,潔身自愛。緣十善防十惡,習禪定治散亂等事,即是天道眾生之身,驅除魔外,擁護正法。緣無常苦空,空無相無願等事,即是二乘之身,厭惡生死,愛好偏真。緣慈悲喜舍六度萬行等事,即是菩薩之身,自雖已了,猶帶緣情。緣真如實相,性修不二等事,即是佛陀之身,五住究竟,二死永亡,三覺圓具,二足充滿。菩薩以實相慧,興無緣慈,運同體悲,如法諦察,倘眾生遭遇苦難,即往救護。因為眾生有種種差別,業緣亦複各異,是故欲度眾生,則必須觀眾生的業緣。若了緣生之性本空,則不但無生可度,而十界的業緣亦複了不可得。故華嚴經雲:菩薩知諸業,不從四維上下來,而共積集,止住於心。但從顛倒生,無有住處。菩薩如是決定明見,無有疑惑。種種諸業,而實無我,無有我所。六趣果報,十方推求,悉不可得。隨有修集,則受其報。譬如幻師,幻惑人眼。汝等昔在地獄之身,非十方來。但由於顛倒惡業,愚癡纏縛,生地獄身。此無根本,無有來處。既觀一陰,空無所有,則令十方,皆不可得。此品因為居本經的第三位,故說觀眾生業緣品第三。

【爾時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問地藏菩薩言:聖者!閻浮眾生,造業差別,所受報應,其事雲何?

  這裏是聖母殷勤請問地藏菩薩有關於閻浮提罪業眾生受報的狀況。摩耶。梵語具稱摩訶摩耶(Maha-Maya),譯為大幻,大術等。或謂是天指城酥缽羅沒馱王的宮主,淨飯王的夫人,生悉達多(Sarvarthasiddha)太子,七日而歿,生於忉利天上。眾許摩訶帝經略雲:迦毗羅國王,具大福德,資財無量,人民熾盛,國土豐實。去此不遠,有一國土,名天指城,有王名酥缽羅沒馱,其國大富,金銀珍寶,處處盈滿。彼王有妃,名龍弭彌,身色端嚴,諸相具足。忽于後時,妃乃有娠,懷妊九月,誕生一女。顏貌端正,諸相具足。福德智慧,於其世間,最為殊勝。如是眾人謠斯福相,俱言稀有,應是毗羯摩天(Visvakarman),譯為種種工巧)所作。又于後時,複生一女,端嚴福相最為其上。初生之時,有大光明,遍照國城,祥瑞非常,因慶賀日,王集諸親大臣眷屬,歌舞作樂,而為立名,摩訶摩耶。此女身相,具有八乳,相師占雲:此女生男,具三十二相,為金輪王。或謂是天臂城善覺長者之女,亦名為意。如佛本行集經略雲:一時迦毗羅相去不遠,複有一城,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釋種豪貴長者,名為善覺,大富多財,積諸珍寶,資產豐饒,具足威德,稱意自然,無所乏少,舍宅猶如毗沙門王宮無異。彼釋長者,生於八女,一名為意(即摩訶摩耶),二名無比意,三名大意,四名無名邊意,五名髻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訶波闍波提。其最大女,初生之時,為諸能相婆羅門,現占其體雲,此女嫁後生兒,必得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自然,千子具足,乃至不用鞭杖治民。若得出家修行,必獲無上正等菩提。梵語弟脾(Devi),直譯天后,義譯夫人,為印度國王後妃之通稱。梵語阿離野(Arya),譯為聖者。所謂聖,系正的意思,若能息妄歸真,斷惑證理,妙契正道,了生脫死,就叫做聖者。對六凡言,則有四聖。涅槃經雲: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為聖人耶?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以是義故名聖人。有聖戒故名聖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憩、舍離、故名聖人。有七聖覺故,故名聖人。聖母因聞眾生種類各各差別,如來分種種身形,而度脫之,然猶有未盡者,是以殷勤付囑地藏菩薩,于未來世,乃至彌勒出世已來,盡行度脫。複聞地藏菩薩安慰世尊言:毋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是以乘機發問閻浮眾生造業差別及受苦報等事,究竟如何?按閻浮眾生,應作十方眾生,始合本經旨趣。

【地藏答言: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複為是。非但地獄罪報一等。

  詳此答意,則問辭中的閻浮眾生,應是十方眾生始合經旨,因為十方世界無邊無際,而在十方世界裏的國土,亦無量無數。在這些國土當中的眾生,微塵恒沙難盡其數。眾生既是作業各別,而所受的業果,亦複迥異,故難窮其涯際。所言有地獄,如娑婆世界等。無地獄,如極樂世界等。所言有女人,如娑婆等。無女人如極樂國土,及八陽神咒經,八吉祥經,八佛名經等,各各所載,八佛國土,皆無女人。所言有佛法,則眾生知所修持,能出三界,無佛法,則不知修學永處長夜。智論雲:問:何以貴有佛世界,賤無佛國土?答:佛是莊嚴世界主,若諸佛不出世,則無三乘涅槃之道。若世有佛,眾生得出三界牢獄,眾生知有罪福,受三皈、五戒、八齋,及出家五眾等,種種善法。若無佛之國,乃至天人不能修善。所言乃至聲聞等,乃系超略之辭,即是說,有些世界純有菩薩,而無聲聞緣覺之名。有些有佛菩薩緣覺聲聞乘,有些無佛菩薩緣覺聲聞乘。有些國土是五濁弊惡,有些世界系清淨微妙。有些卑劣不淨,有些嚴麗妙好。有些壽命無量,有些壽命短促。造種種的業,受種種的報,或成佛成聖的超出三界,或作有漏善因,升趣天上,受妙快樂;或廣作十惡,受報三途之內。形形式式,林林總總,非但局於地獄一途,故曰非但地獄罪報一等。

【摩耶夫人重白菩薩:且願聞于閻浮罪報,所感惡趣。地藏答言聖母!唯願聽受。我粗說之。佛母白言:願聖者說。

  十方世界眾生受苦之事,非不欲聞,但以閻浮眾生:一者苦多,二者較接近大眾,是以且願聞于閻浮眾生,造諸惡業所感惡趣之事。然而閻浮眾生造罪繁多,故所感受的地獄名目叢雜,苦事絲棼,若欲廣明,窮劫不盡。是以只得粗略言之。說者既是誠諦而言,聽者亦複渴望恭聆。菩薩將欲所言,正是佛母願聽之事,故曰願聖者說。摩耶夫人因系大聖釋迦世尊的令堂,故言聖母。

【爾時地藏菩薩白聖母言:南閻浮提,罪報名號如是: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裏以下,是詳答罪報之由。初從爾時地藏下,至名號如是,是總示。次從若有眾生下,至求出無期,是初示不孝雙親。雙親養育之恩,塵劫頂戴,四事供養,毫無怨念,猶不能報鴻恩于萬一,是以對於二親不但不生殷重孝順之心,而反更起惡逆之念,所以應墮地獄。大薩遮尼幹子受記經雲: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舍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湯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持。于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言信用無舍。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舍,遮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觀佛三昧海經雲: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揮霍之間,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獄。作是語已,即滅不現。爾時獄卒,複驅罪人,從于下鬲,乃至上鬲,經歷八萬四千鬲中,捏身而過,至鐵網際。一日一夜,乃爾周遍。阿鼻地獄,一日一夜,比此閻浮提歲月,經六十小劫。如是壽命,盡一大劫。其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滿五劫。合部金光明經雲:是所眾生,所作十惡,五無間業,誹謗三寶,不孝父母,及沙門婆羅門,輕慢尊長,應墮地獄。閻羅王五天使經亦雲:佛告諸比丘:人生世,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餓鬼報應經雲:一鬼問言:我所生子,皆反啖我,何罪所致?答言:汝為人時,不修孝養,今受花報,果在地獄。

【若有眾生,出佛身血,譭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裏是第二敍述對於三寶,不但不生恭敬的心,而反更起惡逆不道,是故亦應墮于地獄,於彼經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出佛身血,即是對於佛的身體有所損害,或毀壞佛的聖像。如佛在世時,提婆達多,推石壓佛,金剛力士遙以金剛寶杵擋之,碎石傷佛足指,即感火車來迎生入地獄的報應。佛滅度後,若有世人,特意毀壞聖像,罪報與提婆達多推石傷佛足指同。譭謗三寶,即是由於對佛法僧三寶毫無信念的原故,起惡念的心,加意詆誹破壞。地藏十輪經雲:有刹帝利,旃荼羅王,宰官居士,長者沙門,婆羅門等,施荼羅人。隨惡友行,善根微少,諂曲愚癡,懷聰明慢。於三寶所,無淳淨心,不見不畏,後世苦果……。實是愚癡,自謂聰明,於我所說緣覺乘法,及大乘法,毀呰誹謗,不聽眾生受持下至一頌……。如是等人,名為譭謗佛正法者,亦為違逆三世諸佛,破三世佛一切法藏,焚燒斷滅,皆為灰燼,斷壞一切八支聖道,挑壞無量眾生法眼。……當知是人,名不恭敬一切法眼三寶種性。由是因緣,……不久自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大獄。對於佛說的無上法寶,不生殷重恭敬的心,隨處放置,或污穢毀壞,這就叫做不敬尊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雲: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燃燈禮拜,恒懷狐疑,嗔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阿難請戒律論雲:僧尼白衣等,讀經律論,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天歲數,犯重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獐鹿中,恒被折脊,苦痛難忍。無記戲言捉經律論,亦招前報。或安經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歲數,八百歲犯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豬狗中。若得人身,一億歲作客棲屑,不得自在。佛為超出世間的無上導師,能夠度人出離苦海;法乃濟世療屙的良方,依著修行,可以超脫三界,得無上的智慧。僧是住持佛法,紹宏法化的大匠,依之指導,庶令永離迷津,終登覺岸。三寶因為系世間最上的良福田,是以恭敬歸依者,福增無量,忤逆詆誹者,獲罪積若河沙。未曾有因緣經雲: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何人貪生?其人生世,愚癡幽冥,不知死已,後世更生。違遠佛法,不遭明師,殺盜淫欺,唯惡是從,如是之人,貪生畏死。何人樂死?遭遇明師,奉事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和順妻子奴婢眷屬,謙敬於人,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愚人畏死,如囚入獄。

【若有眾生,侵損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藍內,恣行淫欲,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是第三敍述侵損常住公物,玷污伽藍聖地,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常住,即常住物之略,即是人家佈施出去的公眾物品,亦即是寺廟的物品。這些公眾物品,人家所以佈施出去,目的在於求福,是以侵佔損害這些物品,是會獲得很大的罪報。所謂常住物,亦即是常住僧物,有四種差別:一、常住常住,即是說眾僧的廚庫寺舍眾具果樹林園田僕畜等物。是永遠住在一個地方,絕對不可以分判的,所以為常住物中的常住。二、十方常住,如日日供給眾僧的日常糧食,是取前常住常住,而入當日的常食,這些物質,是屬於十方僧眾的物品,所以稱為十方常住;亦即是十方僧人的常住物。三、現前現前,如各比丘所屬私人的物品,這些物品,系現前僧人的現前物,故言現前現前。四、十方現前,如亡僧所遺的經物,是可以分與十方僧人,為各比丘現前所屬者,所以稱為十方現前,地藏十輪經雲:于未來世佛土中,見有所施四方僧物,謂諸寺舍,或寺舍物,或諸園林或園林物,或諸莊田或莊田物,或所攝受淨人男女,或所攝受畜生種類,或所攝受衣服飲食,或所攝受床座敷具,或所攝受病緣醫藥,或所攝受種種資身應受用物。如是所施四方僧物,具戒富德精進修行學無學行,乃至證得最後極果,清淨苾緬所應受用。彼刹帝利旃荼羅等人,以強勢力侵奪,具戒苾緬不聽受用;回與破戒惡行苾緬,經營在家諸俗業者,令共受用,或獨受用。由是因緣……彼刹帝利旃荼羅等人,不久便當支體廢缺,於多日夜結舌不言,受諸苦毒,痛切難忍,命終定生無間地獄。玷污僧尼的玷,與點同,小黑名玷。僧尼是淨修梵行的,毫無瑕疵,貪欲的人,不知罪福,對之強加點汙。作這樣的罪咎,即使千佛出世,亦不通懺悔,是故依業受報,應墮地獄。觀佛三昧海經雲:世間自有愚癡眾生,貪惑滋多,染受不淨,犯邪淫行,非處非時行不淨業,設有比丘比丘尼及婆羅門等諸梵行者,若于非時非處犯不淨法,乃至一切犯邪行者,作不淨業,如此罪人命終之後,墮在銅柱地獄。伽藍,具稱僧伽藍摩(Samgharama),譯為眾園,即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亦即是寺院的異稱。在伽藍內,作行淫之處,作殺生之所,均當墮於無間之獄。鬼問目連經雲: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恒患男根瘡爛,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佛圖精舍清淨之處,行於淫欲,今受華報,果入地獄。又雲: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有一人持諸利刀常割我肉,盡便持去須臾尋生,而複來割,痛不可言;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喜屠割眾生,初無慈心,今受花報,果入地獄。又唐洛州景德比丘尼任五娘,死後,其姊每聽靈座有呻吟聲。因問之,靈曰:我在世時,在房非為,好食肉殺害眾生。又將活魚作鱠,被殺眾生索命,受刀劍地獄,身上有刀七枚,痛入骨髓。望姊將我生前戶資變賣,求淨土寺之寶獻大師,寫金剛經七部,對佛懺悔。姊依囑賣物,寫經一部抽去一刀,經圓刀盡,生靈各出善道,五娘亦離地獄。

【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這是第四偽作沙門,破戒破齋欺誑於人,亦當墮於無間地獄。沙門舊譯,或稱桑門等,新作室摩那拿(Srmana)等,譯勤息,出家修行人,勤修戒定慧等無量法門,息滅貪嗔癡等無盡煩惱,了脫纏縛,超越生死,所以稱出家人,名曰沙門。俱舍論雲:諸無漏道,是沙門性,懷此道者,名曰沙門,以能勤勞息煩惱故。如契經雲:以能勤勞息除種種惡不善法,廣說乃至故名沙門。所言沙門,有四種的分別:一勝道沙門,即是秉佛出家,能滅煩惱而證勝道的,如佛世尊。二說道沙門,即是已經斷惑證理,而能宣說正法,使眾生進入佛道的,如菩薩眾。三活道沙門。即是能調伏煩惱,令不復生,勤修諸有善法,能使智慧的命根生長,如聲聞人及真實修行者。四壞道沙門,即是違犯禁戒,毀壞梵行,而受他人的信施者。瑜伽論雲:第一沙門,複有四種: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說諸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嗔癡等,無餘永盡。諸正法者,謂為調伏貪嗔癡等,宣說正法。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嗔癡等,勤修正行。行邪行者,謂犯屍羅,行諸惡行。白衣,即俗人,因為印度的婆羅門及俗人,多服鮮白的衣著。以是故稱沙門為緇衣或染衣。戒律為佛制,以防止徒眾為非之法,有五戒十善戒,十重四十八輕戒,二百五十具足戒,乃至五百尼戒等。梵語屍羅(Sila),或梵語波羅提木叉(Pratimoksa),譯為戒,有止惡防非的義理。梵語優婆羅叉(Upalaksa)或梵語毗尼(Vinaya),譯為律,即法律,有嚴禁的意思。常住物是十方施主為求福故施捨,供養十方諸修行僧的。倘若是身是沙門,心非沙門,身著緇衣,破壞盜用常住之物,欺騙白衣不知,違背佛制戒律,種種為非,事事造惡,念念作業,宜乎人天路絕,地獄門開的刻刻受形,是故應墮無間,求出無期。所以正法念處經謂:何者邪行?實非沙門,自謂沙門,起種種之貪欲,作種種之業因,虛貪信施,枉受供養,是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當墮惡處大地獄中,受大苦惱,求出無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