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6/30 10:42:32
觀修皈依發心偈
陳俊吉編整
大乘皈依發心偈
諸佛正法眾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為利有情願成佛
觀修皈依發心偈的提示
當下的觀修主題,是修習皈依發心偈;在此,以四點加以闡述。
第一,說明皈依和發心的意義:
首先,所謂皈依,是指由衷的怖畏三惡道苦、輪回苦、或輪涅執著之苦而一心相信三寶能夠救護的淨信心;或是必須具足怖畏痛苦,並且為了救脫出苦及苦因而完全相信三寶具有救護的能力,緣著三寶產生清淨的淨信心,就稱為皈依。
那麼,皈依的分類有哪幾種呢?
皈依的分類有多種,譬如下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上士道皈依、密乘皈依;或說,因皈依、果皈依、世俗皈依、勝義皈依等等;當下我們要修習的,是上士道所攝的大乘皈依,大乘皈依屬於上士道皈依。
大乘皈依具足六種特色,所具足的六種特色是什麼呢?
1.大乘皈依的所緣:是自他一切眾生。
2.大乘皈依的所畏:是怖畏自他眾生心相續的二障、二我執、惑、業、苦諦等一切苦及苦因。
3.大乘皈依的動機:是具足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攝持而修。
4.大乘皈依的時間:是從現在起乃至盡未來際或證得佛果都必須皈依。
5.大乘皈依的對象:是大乘三寶。
6.大乘皈依的目的:是為了證得大乘三寶果位,而緣著大乘三寶心生淨信。
理應由知大乘皈依具足上述六種特色之理,而修習大乘皈依。
其次,大乘發心,就是菩提心;以欲求利他心為因、以及和欲求菩提的心所同俱相應的入大乘之門的第六意識心王,是菩提心的定義。直接的說,是為利有情願求成佛的心;也就是,為了將法界一切眾生悉皆安置於佛果位,自己必須先行證得佛果位,這種發心就稱為菩提心。
那麼,大乘菩提心的種類有哪幾種呢?
一般來說,菩提心的種類的區分,是以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為主的。
當下是指願菩提心,就是具足二種欲求的發心──此中,所謂具足欲求利他的發心,是指為了令從無間地獄眾生乃至第十地菩薩等九法界眾生,都能圓滿安置於無上菩提佛果的發心;所謂欲求菩提的發心,就是自己必須先行證得無上菩提佛果位的發心,也就是先行依於利他心,進而發菩提心的意思。
如上述,是皈依和發心的簡略之義。
第二,說明修習皈依及發心的重要性:
由簡要了知皈依與發心的定義之後,進而必須確認修習皈依及發心的重要性。
為什麼皈依及發心極為重要呢?──因為皈依是令邪道引入正道的最佳方便;發心則是從正道引入勝道的最佳方便。換言之,讓眾生從錯誤道路引入正確道路的最佳方便,莫過於生起皈依心;讓眾生從正確道路引入殊勝道路的最佳方便,莫過於發起菩提心。
就大乘佛道來說,具足皈依心、發菩提心、及般若空性智慧攝持所累積的二資糧,才能轉為成佛之因;所以,無論修習哪一種儀軌、法行,都必須先行具足皈依和發心的意樂,之上再修習四無量心,更得增上圓滿。由此可知,皈依與發心的重要可見一斑。
當知佛道的正行在於菩提心,發菩提心之前,必須先摧滅對今生貪著、以及摧滅對來世貪著,所以生起出離心等功德是發菩提心的前行。
進一步,為了圓滿菩提心的學處,或者欲求快速成佛,則需趣入密乘,因為依著獨特甚深的密乘瑜伽才得以速疾成佛;很明顯,密乘也是以皈依心為基礎,以菩提心為根本的。對此,師長也常說方便無二門──方便無二門就是指菩提心。
事實上,修習皈依、發心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之中也都有宣說;而依于師承,就發心的功德,則有十種:
1.已入大乘道。
2.已得菩薩名。
3.種性上映蔽了二乘阿羅漢。
4.堪為人天供養處的福田。
5.易於淨除罪障。
6.易於累積資糧。
7.地道功德易於廣增。
8.不受人與非人干擾、疾病不易侵害。
9.成為眾生的安樂之源,如眾生父母。
10.畢竟成佛。
另外,修習菩提心法,不但有上述十種功德,還可以淨罪集資、自利利他、壓伏煩惱、生起心力、令心安樂等功德,聚集諸多功德於一法。要言之,就像彌勒菩薩所說:「能滅諸惡趣,能引諸善趣,能成一切利,敬禮菩提心。」這說明了,菩提心確實是一藥治百病的良方,這不是其它法門可相比擬的。
總之,由認識真正修習皈依、發心的重要性之後,即應更加深入的思惟、定解皈依與發心之義而起修。
第三,略述皈依發心偈之義:
既然已認識了修習皈依發心的重要性,之後即應隨行定解而趣入實修;雖然實修皈依發心的法類有很多,當下則依四個偈頌來憶念修習,可以透過唱誦、或口念、或以觀修的方式來修習,令心相應。
無論是唱誦、是口念、或是觀修,令心相應最好的辦法,還是在於能夠了知其義而隨文作觀,這樣才易於生起覺受,獲得相應。
在此,略述四個皈依發心偈的意思如下:
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諸善根,為利有情願成佛。
意思是,緣著具足四身果位的諸佛為大乘佛寶、緣著具足滅道二諦為主的大乘法為法寶、以及緣著已經具足大乘法寶,成為眾中尊的大乘有學聖者為僧寶,由了知大乘三寶差別功德之上,從今日起直到證得無上菩提藏之際,皆由唯名假立、沒有自性的我,勤加修習皈依,生起一心怖畏自他眾生的一切苦及苦因,深
3
信只有大乘三寶能夠給予真實救護的淨信心;同時,從今日起以唯名假立、沒有自性的我所修習、所累積的佈施等一切善根、一切福慧資糧廣作祈願和回向──在此,是祈願和回向:為了饒益法界有情,能將法界有情安置於佛果位,故由唯名假立、沒有自性的我先行證得無上菩提佛果位,這是第一偈頌之義。
勝菩提心珍貴寶,未發起者令發起,已發起者不衰退,祈願輾轉得增上。
意思是,一心祈願我能夠在此,對於最極珍貴、最極殊勝的菩提心寶,祈願尚未發起菩提心者,經由修習發心法,令新予發心;祈願已經發起菩提心者,經由修習不退菩提心的方便,令菩提心永不衰退;祈願已生的菩提心更為堅固,結合廣大福慧資糧,而令輾轉的依於次第,從大乘下下道的發心,而趣入大乘上上道的發心,不斷增上乃至圓滿,這是第二偈頌之義。
自系不淨牢獄中,應知有情亦如是,緣諸眾生起悲憫,勤修無上菩提道。
意思是,由於通達我的四諦等實相,了知自己正蒙受於惑業苦的系縛生死染汙不淨的大牢獄之中,難有出期;故以所生起的出離心的覺受挪移到一切有情身上,也應了知一切有情沒有例外,都為惑業苦系縛在生死染汙不淨的大牢獄之中,因此不但緣著自己輪回的苦因苦果生起出離心,更進一步,緣著所有眾生輪回的苦因苦果生起大悲心,生起誓願猛利荷擔救拔的大悲心,並且以此大悲心作為根本,而發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提心,進而以菩提心攝持勤修能證得無上菩提果的方便,也就是勤修無上菩提道的意思,這是第三偈頌之義。
我與佛法眾中尊,直至菩提趨皈依,為能成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
意思是,思惟唯名假立、沒有自性的我,緣著具足四身果位的大乘佛寶,以及大乘滅道二諦為主的大乘法寶,以及具足大乘法寶功德的大乘僧寶──緣著大乘三寶了知其功德差別,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果之際,永遠真實趣入皈依大乘三寶之中,具足淨信,生起皈依心;進而一心為了能夠有力成就自利和利他,能讓自他眾生現證自利法身以及利他色身的佛果位;因此,我要發願立誓:在自心相續當中生起一心欲求利他、及一心欲求菩提的菩提心,這是第四偈頌之義。
第四,勸勵每天修習皈依發心:
4
5
事實上,修習皈依、發菩提心,是我們每天都要修習的重要課題。而且修習之理可廣、可略,隨自抉擇,並沒有一定;如果是廣修,則應依于教授而修,譬如修習七因果教誡的發心法、或修習自他相換的發心法、或者修習七因果教誡以及自他相換法間雜合修的發心法,這是廣的發心之理;如果是略修,則可參考簡易的觀修法而修習,或者以觀想上所緣三寶、以及下所緣眾生之上來唱誦、觀修。
如上已簡略解釋了四個皈依發心偈頌的意思,理應如是憶持其義而修習皈依、發菩提心。
在唱誦、或觀修四個偈頌,也可以訂定十萬遍的數目而修,承諾唱念、觀修十萬遍,或者四個偈頌十萬遍,或者隨取其中之一的一個偈頌十萬遍,這樣來修心也是可以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應只是累積數目為主,或以例行公事而修,更重要的是,必須至誠祈願自心能恭敬菩提心、能靠近菩提心、能串習菩提心、能相應菩提心,最後祈願在心續中真實生起;如果能這樣,就是報答三寶恩、報答師長恩、報答父母恩、報答眾生恩,這是讓自己的善根易於圓滿、也是讓自己所得到的暇滿人身勸取心要的最好方法。
希望經由以上簡要介紹修習皈依發心之理,每天能夠真正的實修,讓皈依心、菩提心來莊嚴自己的心,能令自心變得更為清淨、更為善良。